高中(人教版 广西自主)地理必修1检测:第2章 地球上的大气2.4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测评(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臭氧层是大气层中臭氧浓度最高的区域,主要位于距离地面约22—27千米的高空,它能有效吸收紫外线,保护人类健康。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1~3题。

1.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 )A.对流层B.平流层C.中间层D.高层大气2.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 )A.位于地球大气的最外层B.极光现象出现在该层C.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D.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3.影响大气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B.地面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C.高山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D.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1题,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平流层,能够吸收紫外线,导致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第2题,对流层位于地球大气的最底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空气以对流运动为主,极光出现在电离层,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中。

第3题,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距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故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

2.C3.D甲图为南昌附近的一个蔬菜大棚的照片,乙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某种辐射。

据此完成4~5题。

4.乙图中( )A.①能量大部分被大气所吸收B.②是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C.③只出现在夜晚,起保温作用D.④表示散失的少量长波辐射5.照片拍摄季节,南昌的农民一般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而不是我们常见的白色塑料薄膜或者玻璃。

照片拍摄的时间以及这样做的目的分别是( )A.7—8月,削弱①以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B.10—11月,阻挡②以防止夜间温度过低C.12月至次年1月,增加③以提高土壤的温度D.6—7月,增强④以降低白天大气的温度4题,由乙图可判断出,①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很少;②表示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③表示大气逆辐射,白天和夜晚都存在;④表示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是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单元考试测试卷: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单元考试测试卷: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地球上的大气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读图,完成1~2题。

1.北京处在①阶段时,天气现象和气压分布状况是( )①天气晴朗温暖②气压高③天气阴④气压低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2.北京处在②阶段时,如果有大风天气出现,可能的影响因素是( )①锋面两侧水平气压梯度较大②冷气团移动速度很快③暖气团含有大量水汽④冷气团携带有大量沙尘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答案:1.D 2.A下图为“亚欧大陆东部某季节大气运动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状况可能是( )A.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 B.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C.受热带气旋的影响 D.受强冷空气的影响4.当P天气系统最强盛时,印度半岛为( )A.德干高原一年中最凉爽的时候B.农田干枯,土地龟裂C.乞拉朋齐降水量多的时候D.西南季风来得早,造成严重洪涝灾害答案:3.D 4.A如图中P地季节性受西风影响,Q地常年受西风影响,P、Q两地的西侧均为海洋,40°为纬度。

读图回答5~6题。

5.以下四个地点的气温降水状况中,最可能为P地的是( )6.Q地近地面的风向为 ( )A.东北风 B.东南风C.西北风 D.西南风答案:5.C 6.D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7~9题。

7.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 )A.①—②—③ B.①—④—②C.②—③—④ D.③—④—②8.影响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是箭头( )A.① B.②C.③ D.④9.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主要是由于( ) A.大气吸收①辐射少B.大气吸收②辐射少C.地面吸收③辐射少D.地面吸收④辐射少答案:7.B 8.B 9.B一位地理爱好者去北半球沙漠地区旅游,发现绿洲附近风向具有明显的昼夜反向的特征。

读“沙漠地区绿洲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夜晚M地的风向为( )A.西南风 B.东北风C.东南风 D.西北风11.造成该地区风向昼夜反向的原因是( )A.人类活动差异 B.降水差异C.海拔高低差异 D.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答案:10.C 11.D读图,回答12~13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检测题一、单选题右图为世界某地区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据图中条件判断,该岛屿的名称为:A.台湾岛B.爪哇岛C.马达加斯加岛D.塔斯马尼亚岛2.图中①区域的气候类型为: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草原气候C.地中海气候D.亚热带湿润气候3.图中②区域气候的成因是:A.赤道低气压带控制B.西风带控制C.受季风的影响D.受地形和洋流的影响4.图示地区所在国家水稻种植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①地稻米产区与我国南方稻米产区相似的区位条件是:A.灌溉水源丰富,机械化程度高B.气候类型相同,土壤肥沃C.地势平坦,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D.精耕细作,技术条件优越下图为以北半球为例的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示意,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5.④气候类型的显著特征是:()A.一年干湿两季分明 B.冬季温暖多雨,夏季高温干燥C.全年温和湿润 D.终年炎热干燥6.⑤气候类型的成因是:()A.盛行西风带控制下 B.赤道低气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下C.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 D.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下7.对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有关的气压带或风带以及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盛行西风带控制下温和多雨B.赤道低气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下干湿季分明C.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全年高温多雨D.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下图为“部分大气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8.P地的气候特点A.高温多雨B.炎热干燥C.低温少雨D.寒冷干燥9.Q地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于A.干冷的极地东风B.干冷的中纬西风C.暖湿的中纬西风D.冷湿的极地东风10.读下表和下图,回答下列小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北京晴转多云,最低气温出现在午夜B.上海中雨,应防范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发生C.哈尔滨有雾,大气能见度低,需注意行车安全D.西宁晴,外出应做好防晒、防中暑准备11.近几十年,全球气温变化与温室气体排放量关系密切,是因为温室气体( )A.强烈吸收太阳辐射 B.强烈吸收地面辐射 C.强烈反射地面辐射 D.强烈反射太阳辐射12.正确反映30°N气压带两侧大气运动的是A.B.C.D.13.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是()A.地面辐射B.太阳辐射C.大气辐射D.天体引力下图为欧洲南部沿北纬42°纬线部分地区剖面示意图和①②两地降水量统计图。

人教高中地理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人教高中地理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人教高中地理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2.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取作用:平流层中的臭氧要紧吸取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取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的反射作用最强。

因此,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可不能太高。

散射作用:散射能够改变太阳辐射的方向,因此日出前的清晨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是明亮的。

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因此晴朗的天空出现蔚蓝色。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通过吸取地面长波辐射保持热量,然后通过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缺失的热量。

3.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1)睛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导致昼夜温差大。

因此,深秋至第二年早春,霜冻多显现有睛朗的夜里。

(2)秋冬季节,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的方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二、热力环流1.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2.形成: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全然缘故)→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注: 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

3.明白得热力环流应注意的问题:①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形成低压(气温高则气压低),高空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冷却,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气温低则气压高),高空则形成低压。

②在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③同一水平面,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凸高凹低)实例:气压值B=C=E气压值A>B, E>D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因此,气压值A>D4.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①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阻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

白天,在太阳照耀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形成“海风”;夜晚情形正好相反,空气运动形成“陆风”,(白天海风,夜晚陆风)②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测试卷【有答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测试卷【有答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测试卷一、单选题(共20小题)季风指数是某一地区季风现象明显程度的量值,其值越大表示季风现象愈明显,它反映了一个地区季风的强弱程度,下图表示东亚地区近百年夏季风指数(a)和冬季风指数(b)曲线。

回答以下两题。

1.华北地区经历了多次雾霾的红色预警,这种情况与下列哪年最相似()A. 1923B. 1900C. 1968D. 1991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2.四点中气温最高的是()A. aB. bC. cD. d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城市气候资料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给甲、丁两地带来降水的盛行风分别是()A.盛行西风东北信风B.西南季风盛行西风C.东南季风盛行西风D.东南季风极地东风下图为“某风带示意图”,箭头表示风向。

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4.甲地终年受该风带影响,下图为四种气候类型气温降水资料图,甲地气候类型为以下的()A.①B.②C.③D.④分析下表,回答以下两题。

5.甲、乙两地的位置()A.甲、乙均在北半球B.甲、乙均在南半球C.甲位于北半球,乙位于南半球D.甲位于南半球,乙位于北半球6.下图是“纳木错湖位置示意图”。

近年纳木错湖泊面积不断扩大,2001年~2009年间,湖面扩张超过50平方千米。

据此完成下题。

纳木错湖泊面积不断扩张,其根本原因是()A.降水增多B.生产、生活用水减少C.全球气候变暖D.湖泊下陷下图为“热力环流中某区域高空气压中心及风向变化示意图”,图中X、Y、Z为气压值。

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7.此时该区域近地面天气状况可能是()A.气压高、晴朗B.气压高、阴雨C.气压低、阴雨D.气压低、晴朗8.每年的夏至日到秋分日,南北半球气压带与风带的移动方向大致是()A.都向南移B.北半球向南移,南半球向北移C.都向北移D.北半球向高纬移,南半球向低纬移2016年1月22日起一场被誉为“世纪寒潮”的强冷空气自北向南影响我国东部广大地区,温州多地学校停课,据此回答以下两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检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检测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变暖已成事实。

最近,澳大利亚科学家又提出,与这一效应相伴随的还有“地球变暗"效应。

读图,完成1~3题.1.甲图为模拟温室效应的小实验,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10分钟后,透明玻璃瓶内温度计的读数可能是()A.8℃ B。

10℃ C.12℃ D。

25℃2。

乙图中与全球变暖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A.①B.②C.③ D。

④3.形成“地球变暗”的大气热力作用主要是( )A。

① B。

② C。

③ D.④4。

下图为“山谷地形剖面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白天甲处气温高于乙处的原因是甲处海拔高、离太阳近B。

夜晚乙处气温高于甲处的原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量大C.白天乙处气温高于甲处的原因是大气的保温作用强D.夜晚甲处气温低于乙处的原因是海拔高、空气密度小、保温作用差1月1日1月2日1月3日平均气温(°C)12 0 -2气压(百帕) 1 002、5 1 005、0 1 007、5天气现象晴,1~2级偏北风中雪,6~8级偏北风阴转晴,2~3级偏北风读某技术员日记片断:“今日风止天晴,气温始降,田里塑料大棚上覆盖了一层厚厚的尘土,有的大棚塑料被撕裂,有的大棚被吹塌了。

在附近的麦田里,不少农民正在燃放一堆一堆柴草,浓烟遮盖着田野."据此回答6~8题。

6。

此日记记录的时间和地区可能是( )A.春夏季,华北平原B.夏秋季,长江中下游平原C.5~9月份,三江平原D.12~次年3月份,华北平原7.此时期该地盛行( )A.东南季风 B。

西风 C.西南季风 D。

西北季风8。

农民燃放烟雾的目的与利用的原理是()A。

增温,增强太阳辐射 B。

杀菌,增强紫外线辐射C。

防御霜冻,增强大气逆辐射 D。

促进小麦生长,增加CO2含量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源源不断地从低纬度向高纬度输送热量.下图表示北半球向北的热量输送随纬度的变化。

高中(人教版 广西自主)地理必修1检测:第2章 地球上的大气2.1.1

高中(人教版 广西自主)地理必修1检测:第2章 地球上的大气2.1.1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 读图,完成1~2题。

1.利用人造烟雾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A.减弱①B.增强②C.减弱③D.增强④2.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能使图中变化相对明显的是()A.①增强B.②增强C.③减弱D.④减弱解析:第1题,图中①~④的含义分别为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后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人造烟雾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它能够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从而增强大气逆辐射。

第2题,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减少碳排放量,不增加或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使大气逆辐射减弱。

答案: 1.D 2.D下图为大气热力作用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中所示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A.①B.②C.③D.④解析: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

答案: B4.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是因为()A.①B.②C.③D.④解析:白天多云时,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多。

答案: D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下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 ℃。

据此回答5~6题。

5.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A.大气的温室效应B.大气的热力运动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6.甲箱温度比乙箱温度高的原因是()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解析:实验的结论是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气温足足高了3 ℃,主要原因是土对气温升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验证了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答案: 5.D 6.B下面甲、乙两图分别表示北半球某滨海地区某日海陆上空大气运动和海陆气温变化情况。

据此回答7~8题。

7.由图乙可推知图甲出现的时间约为()A.16时至次日8时B.8时至16时C.18时至次日6时D.6时至18时8.图甲1、2、3、4四处中气压最低的是()A.1处B.2处C.3处D.4处解析:第7题,图甲的气流方向显示,此时,海洋气温高于陆地气温,据此在乙图中找出符合要求的时段为16时至次日8时。

2024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质量测评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024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质量测评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阶段质量测评(二)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考点分布表考点题号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2,3,4,5,6,26大气受热过程7,8,9,10,11,12,27大气热力环流13,14,15,16,17,19,28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8,20,21,22,23,24,25,29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阅读下列漫画,完成1~3题。

1.漫画说明白( )A.人类活动破坏了对流层B.人类活动破坏了高层大气C.人类活动破坏了平流层D.人类活动破坏了臭氧层答案 D解析读图可知,左图示意地球外围有“爱护层”,右图示意该“爱护层”出现了“空洞”现象,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增多。

臭氧层可以汲取太阳紫外线,削减到达地表的紫外线,臭氧是“地球生命的爱护伞”,故D项正确。

2.臭氧层正在不断变薄的人为缘由是( )A.太阳能的利用B.制冷工业的发展C.电力工业的发展D.煤炭的运用答案 B解析臭氧层的破坏是由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化合物所致。

3.爱护臭氧层的措施是( )A.主动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B.禁止喷气式飞机在平流层飞行C.削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D.削减甲烷的运用量答案 A解析主动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以削减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2024年12月22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虹云工程”首颗卫星在酒泉卫星放射中心胜利放射,标记着中国低轨宽带通信卫星系统建设迈出实质性一步。

“虹云工程”安排放射156颗卫星,这些卫星将充当“太空路由器”角色,在距离地面1 000千米的低空轨道上组网围绕地球运行。

读图,完成4~6题。

4.“虹云工程”首颗卫星从放射到进入预定轨道,依次经过的是( )A.对流层中间层高层大气B.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C.平流层高层大气对流层D.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答案 D解析“虹云工程”首颗卫星从放射到进入预定轨道,依次经过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5.“虹云工程”首颗卫星从放射到进入预定轨道,气温的垂直改变规律是( )A.降低—上升—降低—上升B.上升—降低—上升—降低C.降低—上升—降低D.上升—降低—上升答案 A解析“虹云工程”首颗卫星从放射到进入预定轨道,气温先降低(对流层),后上升(平流层),后降低再上升(高层大气),故A项正确。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检测题(解析版)一、单项选择题以下图表示〝大气受热进程表示图〞,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1.图中字母所示环节中,表示全球气候变暖最关键的环节是()A. A B. B C. C D. D以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简图〞,读图回答以下各题。

2.图中最大的山脉走向大致为()A.东西走向B.南北走向C.西南―西南走向D.西北―西北走向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一种方式,以下图中曲线代表等压面,剖析回答以下两题。

3.关于图①中的判别,正确的选项是()A. a处气流上升B. a处为阴沉天气C.甲处高气压D.乙处低气压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一种方式,以下图中曲线代表等压面,剖析回答以下两题。

4.关于图①中的判别,正确的选项是()A. a处气流上升B. a处为阴沉天气C.甲处高气压D.乙处低气压读〝东亚局部地域某时辰空中等压线图(单位:百帕)〞,回答以下各题。

5.与乙地相比,甲地该日()A.气温较高B.气压较低C.降水较多D.日温差大读〝北半球某地近空中与空中气压状况(热力缘由构成)表示图〞,完成以下各题。

6.关于图示甲、乙、丙、丁四地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气温:甲>乙>丁>丙B.海拔:丙>丁>甲>乙C.密度:乙>甲>丁>丙D.气压:甲>乙>丙>丁以下图为〝12月某日海平面等压线散布图〞,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7.图中四城市,风力最大的能够是()A.呼和浩特B.上海C.台北D.广州读〝锋面气旋表示图〞,完成以下两题。

8.该锋面系统()A.位于北半球中纬度B.位于南半球中纬度C.中心区域盛行下沉气流D.中心区域盛行上升气流以下图所示区域中a,b,c线为等压线,箭头表示A地风向,d,e线为等温线,g,f,h线为等高线,①、①为该地设计的引水渠。

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9.依据图中信息可以推断()A. a线气压值低于c线B.从①引水灌溉更便利C. d线气温值高于e线D.图中湖泊能够为海水湖读〝城市风表示图〞,回答以下各题。

2020-2020学年高中 广西自主地理必修1课件:第2章 地球上的大气2.4 推荐

2020-2020学年高中 广西自主地理必修1课件:第2章 地球上的大气2.4 推荐

解析: 结合图示曲线可分别判断近150年来大气中CO2含量、全球气温及 全球海平面的变化,全球气温的升高主要与CO2含量增加有关,而气温升高可 导致冰川融化,海水热膨胀,海平面上升。
答案: (1)不断上升,尤其是1950年以来,上升更为明显。 (2)一是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 气体。二是毁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 (3)波动上升。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 射而升温。 (4)波动上升。全球气候变暖,海水膨胀,极地、高山冰川融化,导致海平 面上升。
A.雪线上升
B.暖冬频繁
C.海平面下降
D.河流水灾常年发生
解析: 第(1)题,温暖时期,树木生长旺盛,年轮稀疏;寒冷时期, 树木生长缓慢,年轮因间隔小而密集。第(2)题,M所指时期,气候寒冷, 冰川面积增大,海平面可能下降。
答案: (1)B (2)C
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以看出,近 150 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2)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出现以上趋势的原因有哪些? (3)近 150 年来,全球气温变化趋势如何?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有何关系? (4)近百年来,全球海平面变化趋势如何?为什么?
(3)影响水循环过程。
3.下图示意的是全球可能发生的某种“环境变迁”,读图回答(1)~(2)题。
(1)该“环境变迁”最可能是( )
A.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没 B.火山、地震频发
C.荒漠化日趋严重
D.臭氧层空洞扩大
解析: 由图可知,这种“环境变迁”发生在大陆沿海地区及部分岛屿上
,可推知有可能是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没。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课标要求
目标分解

金新学案高中人教 广西自主地理必修1检测:第2章 地球上的大气2 含解析

金新学案高中人教 广西自主地理必修1检测:第2章 地球上的大气2 含解析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读形成某半球近地面的气压场及各种力的示意图,回答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示气压场位于北半球B.图中F2是使风力增强的地面摩擦力C.图中等压线数值L1<L2D.图中F3是使风向向左偏的地转偏向力2.图中促使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A.F1B.F2C.F3D.F2、F3的合力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风压关系。

在近地面,大气运动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由图可知,F1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它与等压线垂直,且始终由高气压指向低气压,因此等压线数值L1>L2,F1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F2是使风力减弱的摩擦力,其方向与风向相反;F3是使风向向左偏的地转偏向力,因此应位于南半球。

答案: 1.D 2.A读北半球某地等值线示意图,图中数值①>②>③>④>⑤,回答3~4题。

3.若该图为等压线示意图,则在a、b、c、d四点中风力最大的是()A.a B.bC.c D.d4.若该图为等风速线示意图,则图中a、b、c、d四点风速由大到小的排序为() A.a>b>c>d B.d>c>b>aC.d>a>b>c D.c>b>a>d解析:第3题,从图中的等压线可知,d处的等压线最密,故其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风力也最大。

第4题,若该图为等风速线示意图,由题干得知①>②>③>④>⑤,所以a、b、c、d四点风速由大到小的排序为a>b>c>d。

答案: 3.D 4.A等压线是某一水平面上气压相同各点的连线。

根据下图回答5~6题。

5.下列四幅等压线图中,P点所在位置风力最大的是()答案: C6.B图(北半球)中P地的风向为()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南风D.西北风答案: A读局部地区某时气压(单位:百帕)分布图,回答7~8题。

金新学案高中人教 广西自主地理必修1检测:第2章 地球上的大气222 含解析

金新学案高中人教 广西自主地理必修1检测:第2章 地球上的大气222 含解析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 读下图,回答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等温线b的数值大于aB.图示区域为海洋C.图示区域为陆地D.不能判断图示区域是海洋还是陆地2.下列有关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此时亚欧大陆东部盛行东南季风B.冰岛受到低气压中心控制C.密西西比河正处于丰水期D.地球公转速度最慢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气压带、风带南移,南半球为夏季,大陆上的温度要比同纬度海洋上高,图示地区比周围气温高,所以为陆地。

第2题,读图可知30°S~40°S地区受到副热带高气压的控制时,为南半球的夏季,所以北半球为冬季,冰岛受到低气压中心控制。

答案: 1.C 2.B(2013·试题调研)读下图,回答3~4题。

3.关于赤道无风带的说法正确的是()A.位置相对固定B.在其他大洲没有分布C.天气状况单调D.气流下沉不感觉有风4.图中K地盛行()A.东南风B.东北风C.西南风D.西北风解析:第3题,理解赤道无风带的成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赤道无风带是由于受赤道低气压控制,气流辐合上升导致的。

其位置并不固定,随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而移动,赤道无风带分布广泛,天气状况单调。

第4题,K地地处南半球的信风带,盛行东南风。

答案: 3.C 4.A下图为某假想陆地的一部分,读图回答5~6题。

5.甲地的气候类型是()A.热带季风气候B.温带海洋性气候C.地中海气候D.热带草原气候6.F为一小岛,1月份西侧月平均气温大于0 ℃,且降水量较大。

其成因分析正确的是()A.F岛地处热带地区,因而降水较多,温度较高B.F岛终年受西风带控制,因而降水较多,温度较高C.F岛处于季风区,冬季处于西北风迎风坡,同时岛屿气候的海洋性明显,故西侧1月份降水量较大,温度较高D.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小岛西侧降水较多,气温较高解析:第5题,甲位于30°N~40°N大陆西岸,故为地中海气候区。

高中(人教版_广西自主)地理高一必修1检测:第2章_地球上的大气2.3

高中(人教版_广西自主)地理高一必修1检测:第2章_地球上的大气2.3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下表为某市2012年11月28日、11月30日和12月2日天气信息表。

据此完成1~2题。

1.11月28日、11月30日、12月2日天气分别大致对应“天气系统示意图”(上图)中的序号是() A.①②③B.④⑤⑥C.⑥⑤④D.③②①2.12月2日,可能出现的现象正确的是()A.清晨,室外的乒乓球台上结了薄薄的一层白霜B.中午,迷雾层层,仍未散尽C.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气压降低D.由于受暖气团控制,气温较昨日有所升高解析:第1题,11月28日,气温较高,天气晴朗,说明受暖气团控制,对应③;11月30日,阴雨天气,降水较多,说明受冷锋影响,对应②;12月2日,气温较低,天气转晴,说明冷锋已过境,受冷气团影响,对应①。

第2题,在单一冷空气的控制之下,天气晴朗,气压升高,此时正值冬季,降水之后空气湿度大,早晨乒乓球台上会有白霜。

答案: 1.D 2.A(2013·北京高一检测)读下表,完成3~4题。

北京市2012年1月1周天气状况3.A.高气压中心B.暖锋C.低气压中心D.冷锋4.上题所述天气系统不同季节造成天气现象不同,下列与该天气系统无关的是()A.北方夏季暴雨B.冬季发生的寒潮C.东南沿海台风D.冬春季节沙尘暴解析:由表可知,此天气系统过境时,出现了降温、阴天、刮风等剧烈天气变化,应为冷锋过境。

东南沿海的台风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答案: 3.D 4.C高气压(反气旋)、低气压(气旋)和锋面是常见的天气系统,大大小小的天气系统相互作用,演变出不同的天气过程。

读下图回答5~6题。

5.每年的夏季,使长江流域形成伏旱的天气系统是()A.图①B.图②C.图③D.图④6.关于上图的说法正确的是()A.图①天气系统控制下多晴朗天气B.图②中甲地风向为东南风C.图③中乙地多阴雨天气D.图④天气系统过境时多阴雨天气解析:第5题,使长江流域形成伏旱的天气系统是反气旋,即②图。

2020年高中(人教版 广西自主)地理必修1检测:第2章 地球上的大气2能力检测 Word版含解析

2020年高中(人教版 广西自主)地理必修1检测:第2章 地球上的大气2能力检测 Word版含解析

2020年精编地理学习资料(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图中的四地,昼夜温差最大的是()解析:陆地与海洋比较,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温差大;有云时,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晚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故有云时温差小,二者结合,D处温差最大。

答案: D2.“十雾九晴”(指深秋、冬季和初春季节)说的是大雾天气多发生在晴天,其依据是()A.晴天空气中水汽含量多B.晴天空气中的尘埃多C.晴天大气逆辐射较弱D.晴天大气运动缓慢,有利于水汽凝结解析:晴天由于云量少,大气逆辐射较弱,温度较低,易形成大雾天气。

答案: C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区某一周的气温与太阳辐射强度变化情况,读图回答3~4题。

3.该周最有可能属于哪一月()A.1月B.5月C.7月D.11月4.在该周内,最有利于农产品品质提升的一天是()A.星期一B.星期二C.星期四D.星期六解析:第3题,从一周的气温数值上可知,该周有可能属于5月。

第4题,星期一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产品品质的提升。

答案: 3.B 4.A读非洲某月海平面气压(单位:hPa)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5~6题。

5.图中M、N两地常年盛行主导风向分别为()A.西北风、东北风B.西北风、东南风C.西南风、东北风D.西南风、东南风6.我国古诗中有众多关于四季景色的描写。

下列古诗中所描述的情景与上图所示时间一致的是()A.“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

”——晋·乐府古辞《盂珠》B.“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唐·杜甫《夏夜叹》C.“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北朝·齐·萧悫《秋思》D.“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汉·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解析:第5题,M地位于非洲的南端海洋上,受西风带的影响明显,西北风为主;N 地在北半球的信风带,东北风为盛行风向。

第6题,此时从气压的分布来看,赤道低压带偏北,应该为北半球的夏季,故B项正确。

高中(人教版_广西自主)地理高一必修1检测:第2章_地球上的大气2.2.1

高中(人教版_广西自主)地理高一必修1检测:第2章_地球上的大气2.2.1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下图为部分大气环流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P地的气候特点是()A.温和湿润B.寒冷干燥C.高温多雨D.炎热干燥2.Q地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A.暖湿的中纬西风B.干冷的中纬西风C.干冷的极地东风D.冷湿的极地东风解析:第1题,P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候炎热干燥。

第2题,Q地形成“极锋”,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于暖湿的中纬西风。

答案: 1.D 2.A读0°经线的部分大气环流剖面示意图,回答3~5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与①③相比,⑤气流控制区的降水量最少B.①⑤气流上升的原因相同C.②风带的风向为东南风D.③气压带与④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4.图中Y地有“雾都”之称,其形成的自然原因是()A.终年受西风的控制,气候温暖湿润,空气中水汽充足,容易凝结成雾B.近海有寒流流经,导致沿岸空气遇冷凝结成雾C.城市污染严重,空气凝结核丰富,容易导致水汽凝结成雾D.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形成的水汽凝结核多5.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曾用氢气球携带燃烧弹袭击美国,给美国许多地区造成森林大火,氢气球借助的是()A.东南信风B.西风C.极地东风D.西南季风解析:第3题,③处为副热带高气压带,④处为西风带,受两者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

第4题,伦敦之所以多雾,从自然角度来讲主要是由于其终年受湿润的西风控制,空气中水汽相当丰富,容易凝结成雾。

第5题,由美国和日本的相对位置可知,日本借助的是西风。

答案: 3.D 4.A 5.B读某月某条经线上部分气压带、风带和气流的相互关系示意图,回答6~8题。

6.图中②气压带或风带的气流运动方向和性质分别为()A.下沉干燥B.上升湿润C.由高纬流向低纬干燥D.由低纬流向高纬湿润7.图示季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亚洲低压强盛B.上海盛行西北风C.东南信风带位置偏北D.印度半岛高温多雨8.受①②之间的气压带或风带影响的地区不可能有()A.东非高原B.巴西高原C.撒哈拉沙漠D.马达加斯加岛解析:第6题,根据②所在的纬度,判断其为副热带高气压带,高气压带气流下沉,空气干燥。

广西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过关检测A卷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广西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过关检测A卷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过关检测(A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近地面大气中CO2的浓度变化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受到大气运动、植被状况、地形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时空差异。

下图是北京市大气中CO2浓度的年变化(a)及4月日均变化(b)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北京市大气中CO2浓度最高出现在冬季的主要原因是( )A.植物光合作用弱,吸收CO2少B.气候寒冷,降水少,CO2稀释少C.季风受地形的阻挡,CO2扩散慢D.人们生活取暖,能耗增加2.关于北京市大气中CO2浓度一天中最低值出现时刻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植物的光合作用较强B.大气的对流运动显著C.交通工具、餐饮耗能少D.人类生活取暖耗能少答案:1.D 2.C解析:第1题,北京市大气中CO2浓度最高出现在冬季的主要原因是冬季人们生活取暖,能耗增加,排放的二氧化碳气体多。

第2题,图示一天中CO2浓度最低值出现在17时左右,此时正是下班时间,交通工具使用量应较大,耗能较多。

读地球某大气成分浓度垂直分布图,完成3~4题。

3.该大气成分主要分布于( )A.对流层B.平流层C.高层大气D.外层大气4.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部分地区该大气成分的浓度降低,带来的影响主要是( )A.大气透明度提高B.大气透明度降低C.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D.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减少答案:3.B 4.C解析:读图可知,该大气成分在20—30千米高度范围内浓度最高,该高度范围是平流层,该大气成分最可能是臭氧;臭氧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臭氧减少后,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

“冷岛效应”指地球上干旱地区的绿洲、湖泊,其夏季昼夜气温比附近沙漠、戈壁低,温差最高可达30℃左右,这是由于周围戈壁、沙漠的高温气流在大气的平流作用下,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形成一种湿润凉爽的小气候。

据此完成5~6题。

5.“冷岛效应”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受控大气环流的差异B.绿洲与沙漠热力性质差异C.阳光照射强弱的差异D.绿洲与沙漠距海远近不同6.“冷岛效应”会使绿洲地区( )A.年降水量增多B.热量交换变缓C.水汽蒸发加快D.地面风速增强答案:5.B 6.B解析:第5题,根据材料,“冷岛效应”是由于周围戈壁、沙漠的高温气流在大气的平流作用下,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所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绿洲与沙漠热力性质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 对野象生活习性的研究表明,野象喜欢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中。

读中国历史时期野象活动地点分布图,回答1~2题。

1.公元前500年前,黄河流域的气候状况可能是()
A.气温比现在低,降水比现在多
B.气温比现在高,降水比现在少
C.气温比现在低,降水比现在少
D.气温比现在高,降水比现在多
2.关于该历史时期(公元前500年~公元1830年)气候与现代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个时期气候变化趋势基本吻合
B.现代气候变暖使全球陆地面积增大
C.该历史时期雪线不断降低,现代则趋向升高
D.该历史时期我国1月份0 ℃等温线的位置北移
解析:由图可知,公元前500年前黄河流域有野象分布,而野象喜欢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中,据此推测当时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

从不同时期的野象分布地点可看出,图中所示历史时期野象分布北界不断南移,说明气温不断降低,是个变冷的时期,与现代气候变暖恰好相反。

变冷时,雪线不断降低,我国1月0 ℃等温线位置不断南移。

答案: 1.D 2.C
西北通道是指从北大西洋经加拿大北极群岛进入北冰洋,再进入太平洋的航道。

以往因受冰封影响,航运有限。

根据美国国家冰雪资料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北极海冰范围达到自卫星时代以来历史第二低水平,表明全球变暖的速度已超乎我们的想象。

由于北极海冰大量融化,西北通道未来有望实现通航。

结合下图,回答3~4题。

3.如果西北通道进入大规模商业运营阶段,下列国家经济受冲击最大的是()
A.丹麦B.日本
C.巴拿马D.加拿大
4.根据北冰洋海冰的变化趋势预测,阿拉斯加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是()
A.面临荒漠化的危险
B.落叶灌木林的面积增加
C.小麦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
D.土地开发利用价值下降
解析:第3题,如果西北通道通航,往来于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的船只就不必再通过航程较远的巴拿马运河,巴拿马经济收入将减少。

第4题,全球变暖,北冰洋海冰减少,温带的范围向阿拉斯加高纬度扩展,会导致落叶灌木林的面积增加。

答案: 3.C 4.B
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下图是全球温度上升3 ℃后,世界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的粮食产量的增减状况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有关升温3 ℃对靠雨水生长的粮食产量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A.全球变暖对全球各地粮食生产都有害无益
B.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粮食产量会增加
C.低纬度和南半球地区粮食产量有小幅增产
D.西半球粮食普遍会增产,东半球相反
6.据图推断,如果全球温度升高3 ℃,下列几个地区全年降水量增幅最大的可能是() A.澳大利亚B.西亚
C.北非D.中亚
解析:第5题,区域判断是解题关键,由图中图例读出各地区粮食产量的变化特点,
得出结论。

第6题,在几个地区中,西亚是粮食增产幅度最大的,说明降水量增幅最大。

答案: 5.B 6.B
气候变化是世界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2011年11月2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南非港口城市德班开幕,来自约200个国家的2万余名官员、学者以及非政府组织成员参加了此次大会,《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的基石,明确第二承诺期是德班会议的优先任务。

据此完成7~8题。

7.面对人类共同的生存危机,各国心态各异,其原因在于:全球气候变暖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带来的影响和收益大不相同。

对于减排,有的国家或组织持消极的态度,而有的持积极的态度,参与行动意愿高。

下列国家或者组织对减排可能持消极态度的是() A.欧洲西部的国家B.岛国联盟
C.俄罗斯D.“高山国家”(如尼泊尔)
8.2011年联合国气候大会“爱的深呼吸”公益行动计划在德班起航。

呼吁地球居民正视碳排放问题。

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相关原因的解释,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阻挡了地面长波辐射
B.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C.二氧化碳能强烈反射地面短波辐射
D.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太阳短波辐射
解析:第7题,俄罗斯地处高纬度地区,气候较寒冷。

全球变暖后,俄罗斯气温将会提高,有利于俄罗斯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第8题,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当二氧化碳增多后,地面热量的散失会变少,气温升高,从而引起全球变暖。

答案:7.C8.B
9.《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会议在墨西哥的著名国际海滨城市——坎昆开幕,本次会议再次聚焦温室气体减排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据此并结合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9年世界部分国家生产和消费碳排放量的数量分布图。

材料二墨西哥简图和城市气候资料统计表。

方向(北或南)扩展?
(2)结合材料二,比较墨西哥城和坎昆的气候特征的差异,并说明影响因素。

(3)近年来墨西哥大力发展石化工业,试分析其区位优势。

(4)在坎昆气候大会上,中国近几年来节能减排的成效赢得国际社会的赞誉。

我国在取得节能减排成效中采取的可行性措施有哪些?
解析:本题结合热点,考查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第(1)题,甲可以根据纬度位置或所在俄罗斯北部,判断是亚寒带气候,形成亚寒带针叶林。

随着温度升高,亚寒带气候必然向高纬度推移。

第(2)题,细心观察图表,可以得出答案。

第(3)题,墨西哥湾石油资源丰富,靠近海港,离美国市场近都是其发展的优越区位。

第(4)题,主要从减少排放量和增加吸收量两大方面考虑。

答案:(1)亚寒带针叶林带。

北。

(2)差异:墨西哥城的月均温比坎昆低;年降水量比坎昆少。

影响因素:地形(地势,海拔);海陆位置。

(3)石油资源丰富;海运便利;靠近美国(北美)的消费市场。

(4)调整产业结构,淘汰低能效工业;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绿色能源);发展科技,更新设备,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废弃物回收利用,倡导循环经济;加强管理与宣传,提高节能意识;植树造林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强环境系统吸收CO2的能力。

10.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美国宇航局网站报道,在格陵兰岛西北部,一个巨大的冰山正在逐渐瓦解。

这个巨大的冰山名为PⅡ-2012,原本是彼得曼冰川(Peterman G1acier)的一部分,但是在2012年7月中旬和母体分离开来。

专家称,未来200年间,冰岛的冰川将受全球变暖的影响而消
失。

材料二2012年7月4日以来孟加拉国洪水泛滥,卫生部门公布的最新数字显示,此次洪灾导致孟加拉国全国各地共有上百人死亡。

(1)全球变暖导致高纬度地区冰川融化,会产生哪些影响?
(2)孟加拉国洪水泛滥的原因是什么?
(3)针对全球变暖应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解析:第(1)题,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明显。

第(2)题,洪水泛滥的主要原因在于全球变暖导致气候异常,各类灾害事件频繁发生。

第(3)题,具体措施应从针对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植树造林等方面来分析。

答案:(1)①冰川融化,海水热膨胀引起海平面上升;②导致生态系统调整,影响生物分布数量和多样性;③增加能源的消耗,进一步加剧变暖趋势;④世界各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粮食总产量降低。

(2)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导致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事件的增加,热带气旋的强度和频率明显增加,导致孟加拉国降水增多,洪灾泛滥。

(3)①发展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②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③植树造林,扩大绿地面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