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瓒的“画境”与《秋江》的“戏境”——中国传统绘画与戏曲艺术表现形式的共性浅议
浅析倪瓒《渔庄秋霁图》的艺术形式
2018-06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浅析倪瓒《渔庄秋霁图》的艺术形式刘虹余(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广东广州510000)摘要:元代是文人画的舞台,“产于荆蛮,长于云林”的倪瓒是一位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
倪瓒是元代南宗山水画的代表画家,是元后期画坛的领袖人物,其作品以纸本水墨为主。
本文主要对倪瓒的《渔庄秋霁图》代表作展开浅析,其作品对后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提出“逸笔”、“逸气”之说的艺术主张被视为文人画审美品评的标准,开创了水墨山水的一代画风,对后世的绘画发展影响极大。
关键词:倪瓒;《渔庄秋霁图》;艺术特点;影响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7-0169-01一、倪瓒与《渔庄秋霁图》简介1.倪瓒(1301-1374年),元代山水画家、诗人,初名珽。
字宇泰,后字元镇,号云林居士、荆蛮民、幻霞子等、江苏无锡人。
倪瓒擅画山水、墨竹,师法董源,受赵孟頫影响,早年画风清润,晚年变法,平淡天真。
2.倪瓒的《渔庄秋霁图》为纸本水墨画,纵:96公分,横:46公分,描绘风雨之后"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的湖边景色。
1355年秋,倪瓒在寄居在友人王与浦渔庄时所画,七十二岁时重见此画时感怀往昔,便补题诗款,裱边有明董其昌的行书题签,又有孙克弘、董其昌和宋旭题识。
二、《渔庄秋霁图》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中国的水墨画当中,虽然造型的方式、用笔用墨的方式以及构图的基本手法,在不同的画家身上都是通用存在的,但是每一位画家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貌。
这是因为每一位画家对于自身的艺术创作过程中所作出的总结是不同的,他们虽然一开始会关注到山水画绘画技法当中的基础一面,但是人生的不同经历以及人文素养的不同,进而在艺术创作之中,形成了属于自己本人的艺术风格。
这些就是画家艺术表现力的源泉。
(一)构图表现力整幅《渔庄秋霁图》采用了三段式进行构图。
即所谓的“三段式”是画面以上、中、下分为三段,上段为远景,三五座山峦平缓地展开;中段为中景,不着一笔,留下了比较大面积的空白,用以呈现出水面的平静以及辽阔,在这个平静并且辽阔的水面之上,以虚为实,整幅画不见飞鸟,不见帆影,也不见人迹,一片空旷孤寂之境;下段为近景,坡丘上数棵高树,参差错落,枝叶疏朗,风姿绰约。
倪瓒艺术作品赏析
倪瓒艺术作品赏析作者:柳丽萍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21年第03期内容摘要:倪瓒书风苍劲妍润,冷逸荒率。
书法与其绘画、诗文融为一体,气息高古,书卷气弥漫,深得天然古淡之神韵。
其书风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取法晋唐气息古雅、中期用笔简逸舒朗、晚期用笔古淡天真。
诗文和书法引入构图,不但适应了文人士大夫擅长书法写作的特点、而且使绘画艺术发展成为一门需要具备综合素质、多项才能的综合艺术,使文人画技法更丰富,意境更开阔,给中国画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关键词:倪瓒艺术赏析元代是文人画的昌盛时期.也是中国美术史的一个转折时期.从元代开始,文人画成为传统绘画的主要角色。
此时很多儒生投身于文学艺术的创作,寄情于笔墨山水。
赵孟频有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须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
”他提出“书画同源”等主张,为文人画的创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元代文人画的繁盛发展得益于文人们大量加入绘画的领域。
文人士大夫逐渐成为画坛的中坚力量。
并确定了某些特定的题材,如“梅、兰、竹、菊”成为“四君子”的专题,并使诗、书、画的结合进一步的紧密。
元代文人画的这种发展趋势,将诗意入画面意境。
将诗文和书法引入构图,不但适应了文人士大夫擅长书法写作的特点、而且使绘画艺术发展成为一门需要具备综合素质、多项才能的综合艺术,使文人画技法更丰富,意境更开阔,给中国画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书画融合,在抒写胸臆这一方面达到了一种极至,建树最突出的要数倪瓒、王蒙、黄公望、吴镇即“元四家”,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聊一聊“元四家”之一的倪瓒的书与画。
倪瓒(1306-1374年),字元镇,号云林、云林生等。
江苏无锡人。
倪家为江南富户,家富收藏。
在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前,倪瓒过着读书作画的生活,优越安适。
后来,家道变故,他疏散家财,隐遁于太湖周围山水中,终生不仕,是一个典型的隐逸文人画家。
倪瓒早年信奉道教,但长期的泊居生活使他的思想愈趋空幻,佛家思想后来占了上风。
倪云林的绘画艺术的若干方面思考
倪云林的绘画艺术的若干方面思考1 畫面形式静美如果把“静”作为绘画的最高美学标准能成立的话,那么,在全部中国绘画史中,除了倪云林,无人能及。
倪云林的画静到极致,倪云林的绘画形式也简约到极致,倪的绘画风格也清逸到极致。
[3]传统中国画讲求静穆作风和宽宏气度。
讲求儒家“文质彬彬”和“外柔内刚”的静美。
倪云林的画以柔淡为尚,以静为美。
笪重光《画签》有云:“山川之气本静,笔躁动而静气不生;林泉之姿本幽,墨粗疏则幽姿顿减。
”[1]王石谷、恽寿平在此结束语后评曰:“画至神妙处,必有静气,盖扫尽纵横,余习……画至于静,其登峰矣乎。
”我们看倪云林的画面没有大片飞动的墨,没有粗拙跃动的笔,他的笔下既无浓墨,也无实笔,用笔用墨皆以“淡”为特色,无觚稜勾脚之状,而有云横雾塞之态。
线条柔和,干撒松淡,墨若淡若无,显示出一种轻悠舒缓的状态和简淡空灵、静谧高逸的禅意。
[3]倪云林的画貌似平淡无奇,然而其中内涵丰富蕴藉,动势深藏于内,具有无穷的生命力。
倪云林画中的树、石,更是千岩万壑不能过之。
“静”是老庄所宣扬的中心。
静是表面的状态,其根本和目的都是达到它的反面更超越之。
“静”是为了涵纳万物,“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静也。
夫虚静枯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
无则无为而无不为也。
”倪云林以老庄学的精神,投向自然,亲近自然,抒写自然风光,倪云林的精神已经深深地、静静地、默默地与这无限的太湖风光浑然融化、体合为一。
他的心灵特性全部融化在笔墨里,浑然坐忘于山水间,表现的山水一片荒寒,恍如原始天地,不见人迹,纯然一块自然生命。
他的一树一石、一山一水、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4]。
倪云林的一丘一壑简之又简,譬如为道,损之又损,所得着的是一片空明中金刚不灭的精粹,他表现的是无限的寂静。
魏晋南北朝喜“初发芙蓉之美”。
儒家经典《易经》认为:最高的美是本色的美,即白贲之美,如玉之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中国的山水画从金碧山水,发展到水墨山水,都是为了追求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即白贲的境界。
“平淡”“素净”“逸气”——谈倪云林山水画作品
清净平和 , 没有任何 多余的景物会干扰 观众的意识 ; 也就是画者为观赏者提供 一种美感经验 , 是类似 自
己所渴望的经验。观赏倪瓒 的作品不仅 可以感受到其胸 中之 画, 可以感 受到一种意识状 态, 也 即渴望平
静 , 离腐 败 污秽 世 界 的 感 人 心境 。 远
关键词: 风格; 倪瓒 ; 逸气 中图分类号 :2 5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0 5 5 1 ( 0 0 1 — 0 1 0 J0 A 1 0 — 3 2 2 1 )8 0 2 — 1
的 自然景色 , 更是描绘 了他胸 中的风景 , 他把微妙的墨调变化 与简 略 的构 图融 为一 体 。用 “ 斫冰 ” 浊 中取净 , 、 以及 “ ” 寒 、 “ ” “ ”“ ” 珊瑚铁 网” “ 瘦 、清 、情 和“ 、仙草斋房” 比喻解读倪瓒 等 的画 , 多少道 出了倪瓒 画的一些特质。 但倪瓒 的艺术又不仅仅
总而言之 ,“ 华林散 清月 , 寒水 淡无波 ……” 这些诗句我 们从儿时便 背的朗朗上 口,而诗 中所写之景正是我们所熟悉 的屡屡出现在倪瓒 画幅 中的那种萧寥简淡 之景 。其 画面效果
品《 六君子 图》 用笔很像黄公望 的代表 作《 富春山居 图》 两 图 ,
画石方法都是学董源 的披麻皴 。 松灵 的皴笔一层压一层积筑 , 直到石形显现。用黄公望 的话来说 , 个性化用笔就是“ 突其 糊 退的。十分写实 的树木与斜坡 , 写实 的空间结构 : 远近 因子构 成的视像都沿着一个连续后退 的地面伸展。 倪瓒用 中锋“ 出 写 的” 树石形象就好似篆书和草书。 与赵孟烦 的《 双松平远图》 相 比, 倪瓒 的中锋用笔“ 平淡天真” 。他 那种徐缓平静 的草书笔 画, 却饱含着感情和内心激情 , 与保持外在 的静态与平衡相对 峙, 执著地体现出一个信念 :屋里须教有主人 ” “ 。 所以 ,倪瓒的绘画风格貌似平淡无奇 ,实际上却无从模 仿 。沈周 (4 7 10) 12 — 5 9毕生服膺倪瓒 , 但是根据一则故事说 , 他 每次提笔仿倪 , 的老师就在一边 呼叫 :又过矣又过矣 !” 他 “ 倪
倪瓒山水画艺术特色解析
境有一定的关系。 基于倪瓒的人生际遇 、
人生态度 以及学识 和性格 ,形 成了他特
新打下坚实的基 础。
摘 要 :元 代 是 一 个 少数 民族 统 治
一
殊 的艺术观念和艺术作风。 在他的画中 ,
我们看 到 ,在 烟波浩渺的太湖 中,远望 山冈一 片 ,平坡一抹 ,气 象萧疏 ,茅屋
岸 ”的三 段平远构图法。采用平远构图 ,
即近坡杂树数株 ,远景云 山一抹 ,中隔
湖水 一汪 ,使 画面具有辽 阔旷远 的特殊 艺术 效果。中右方 以小楷题字连接上 下
景 ,使全图浑然一体 ,这种章法是倪瓒
的一大创举 。这种构 图法 的创新 与他 相 处的环境有很大 的关系 ,他一生都是 在
闲亭 ,丛林点缀其 间 ,别 有一番清幽旷 远 的味道。仔 细观察 倪瓒的画面 ,我们 常 常发 现他很 喜欢画空亭 ,亭 中不着一
人 ,给人 以萧远 、孤寂的感觉 ,可能也
为师 ,画法墨 色清淡 ,用侧 锋 ,有轻有
重 ,以干而带毛的 “ 渴笔”画山石树 木 ,
常用折带皴 ,间或用披 麻皴 ,喜欢用横 点点苔 ,皴擦 多于渲染。早期 以学 习、 临摹前代大 师如赵孟烦 等的 习作为主 , 结合大 自然 的美 景作画 。及至 中年 ,开 始形成 了 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五 十 岁 以后 ,已经有了 自己鲜明 的特色 。构
披麻皴 ,两者结合可 以很好地表现 山峦 的起伏和纹理 。现存 的作 品 ,也是 大多
代南宗 山水画的代表人物。 倪瓒 字元镇 ,
号 云林 。与黄公望 、王蒙 、吴镇齐名 , 并称 “ 四家”。倪瓒青少年时期家庭 元 富裕 , 勤奋好学 , 中有一座藏书楼 “ 家 清 泌阁” ,藏有历朝的书法名 画,倪瓒终
元代时期倪瓒二十八幅绘画作品赏析
元代时期倪瓒二十八幅绘画作品赏析元代绘画中,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
因元代未设画院,除少数专业画家直接服务于宫廷外,大都是身居高位的士大夫画家和在野的文人画家。
他们的创作比较自由,多表现自身的生活环境、情趣和理想。
山水、枯木、竹石、梅兰等题材大量出现,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画减少。
作品强调文学性和笔墨韵味,重视以书法用笔入画和诗、书、画的三结合。
元四家的画风虽各有特点,但都是从五代董源、北宋巨然发展而来,重笔墨,尚意趣,画中结合书法诗文,是元代山水画主流,对明清两代影响很大。
元四家指赵孟俯、吴镇、黄公望、王蒙四人。
这里介绍倪瓒精品绘画。
元代早期高克恭,元代中后期,王蒙、吴镇、倪瓒这四人绘画赏析。
元代倪瓒(1306~1374),初名王廷,字元镇,号云林,别号净名居士、幻霞生,自署倪迂、懒瓒等,江苏无锡人。
家豪富,筑“云林堂”、“清秘阁”藏法书名画及钟鼎古器。
至正初年(1341)忽散尽家财于亲友,浪迹五湖三泖间。
倪瓒是影响后世最大的元代画家,他简约、疏淡的山水画风是明清大师们追逐的对象,如董其昌、石涛等巨匠均引其为鼻祖,石涛的书法题画,从精神到体式皆是以倪瓒为法的。
倪瓒亦是一个以复古为旗帜,而追求艺术个性化的书法家,他与张雨、杨维桢一样,既属于这个时代,又不属于这个时代,这就是艺术对时代的超越性价值。
画作有:《水竹居图》、《渔庄秋霁图》、《幽涧寒松图》、《容膝斋图》、《丛篁枯木图轴》、《六君子图》、《杨竹西小像》、《雨后空林图》、《琪树秋风图》、《竹枝图卷》、《江岸望山图》、《竹树野石图》、《溪山图》、《松林亭子图》、《狮子林图》卷、《西林禅室图》、《秋林图》、《春雨新篁图》、《小山竹树图》、《修竹图》、《紫芝山房图》、《梧竹秀石图》、《虞山林壑图》、《秋亭嘉树图》、《霜林湍石图》、《枫落吴江图》、《江亭山色图》、《竹石图》等元朝时期倪瓒《水竹居图》赏析倪瓒《水竹居图轴》纸本设色纵53.5厘米横28.2厘米。
走近山水画_华侨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走近山水画_华侨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代表唐代青绿山水画法已趋成熟。
答案:《江帆楼阁图》2.苏轼赞“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形容其画风豪放,气势磅礴。
答案:吴道子3.北宋的科学家沈括发现李成的山水画注重_____的真实概念,“画山上亭馆及楼塔之类,皆仰画飞檐”。
答案:透视4.五代时期,笔墨技法与所表现的江南景物相适应,皴擦点染并用,创造出披麻皴,点子皴等画法,成功地营造出山川远近层次和氤氲气氛的画家是。
答案:董源5.真正推动元代画风成熟的画家是_______。
答案:黄公望6.乌黑无光泽,适用于写书法。
答案:松烟墨7.宋代韩拙提出“用笔有三病”: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结。
所谓“结”是指。
答案:行笔犹豫,线条不流畅8.龚贤,字,昆山人,久居南京(金陵)清凉山。
答案:半千9.构图是“一江两岸”,笔致疏放简括,格调荒疏,但在空旷虚无之中又洋溢出顽强不屈的气质与生机的是。
答案:倪云林《容膝斋图》10.明代初期,山水画那种激奋的情绪、刚拔的气势得到推崇。
而画家那种直抒胸臆,表现自我,追求冷逸寂静的画风受到限制。
答案:南宋、元代11.__________为黄公望现存最出色的山水图卷。
答案:《富春山居图》12.明初,南宋画风基础最雄厚的地方是________,因为那里曾经是南宋的文化中心、政治经济中心,继承南宋画风的画家仍然很多。
答案:杭州13.“搜尽奇峰打草稿”是艺术主张。
答案:石涛14.倪瓒的画风源于一带的秀丽景色。
答案:太湖15.画史上的石溪指的是清代。
答案:髡残16.以下画家中,你觉得哪位画家的画最有点、线、面的构成意识。
答案:渐江17.临摹写意山水画,皴完之后要染的时候,以下做法哪个是对的?答案:染也要有笔触,用笔一笔笔的把山石染出来、写出来。
18.表现的是典型的南方山水,画面一片湖光山色,山势平缓连绵,山峦多用麻皮皴也就是披麻皴,并以墨点表现山峦上的植被,平远的构图方式和近景中大片水域的结合,让画面有很强的空间感。
山水图式与遗民心态——倪瓒“一河两岸”图式的经典化历程与遗民自我形塑
—094—山水图式与遗民心态——倪瓒“一河两岸”图式的经典化历程与遗民自我形塑宋石磊(中山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275)摘要:在长达20年的创作之中,倪瓒不断重复“一河两岸”的构图程式,作为倪瓒绘画创作生命中的“谜”之图式,“一河两岸”在经典化的衍变历程背后,的是他的身与塑及元代文人隐逸之风的悖论。
从《秋》到《江岸望》再到《渔庄秋霁图》,在元代易代危机之下,倪瓒的身份认同的与隐逸形象的塑通过“一河两岸”的经典化将这一的心理转变暗示出来。
倪瓒将自身与故国紧密联系,“一河两岸”图式、题跋、图像共同形塑了自我遗民的象,终一的典范。
关键词:倪瓒;图式;一河两岸;经典化;遗民心态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44X(2021)01-0094-06国际DOI编码:10.15958/ki.gdxbysb.2021.01.016从1360年到1380年左右,倪瓒在这20年间所作的画不断地重复着一种简单的,画面的设计安排远主题的变化,好似一并不实际存在的山景色,其构成的要素无止尽地重新。
&J “一河两岸”是文人画创作中重复出现的、构图与,它已然成为一特的绘画语言,是瓒绘画创作生命之中的“谜”。
已不单单指向一种构图,而是一征和隐喻,那么“谜”为何重复出现0正翰在《隔江色》中所指出的:“我们可进一,为何一个画家要终其一生重复相同的画面?”&2'126的“一河两岸”母题,已成研究界的“显学”,形成了经典化的叙述:“之典型面目多为近景矮土坡一两个,枯树三五株,间作空亭一座,远景平坡一抹,而中间则为大片,不着一笔,极为疏阔,空灵虚幻,清幽旷远。
”⑶这类研究注意到了倪瓒创作中重复出现的,但仅仅指向“风格学”,在未指出及其图像学价值。
高居翰将倪瓒不同的创作按照时间依序解读了其创作风格的衍变。
&2'121高居翰指出了倪瓒创作中重复出现的画面结构,同理了倪瓒的创作脉络,史料考证功力深厚。
浅析倪瓒诗与画的融合以及山水画的意境
・ 美 术 与设 计 ・
浅析倪瓒诗 与画的融合以及山水画的意境
唐 菡 ( 武 汉理 工大 学 4 3 0 0 0 0 )
摘要 : “ 意境” ,是 中国山水画的灵魂 ,是 构成我 国传统 美学的 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元代山水 画家倪瓒在他的作品 中, 从 意境 、具象 到画作布局的样式来看 ,有着 自己独特 的审美结构,充分体现 了中国传 统文化的美学传承,表达 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倪瓒在其绘画领域 和诗歌领域上的成就有 着巨大的反差 ,本文尝试从诗与画的融合和山水 画意境方面进行探索,有助于我们认识一个更完整,更全面的倪瓒。 关键词 :倪瓒 ;中国传 统山水画;诗 与画的融合 ;审美意境
一
、
观 者得 到 了精神 上 的体验 。 “ 诗 是 无 形 画 , 画是 有 形 诗 。” 倪 瓒 的诗 画相 通 ,有 很 多 契合 之处 。从 风 瓒 的诗趣 味 淡雅 ,风 格清 丽秀逸 。如他 的 《 荒村 》一 诗 :
踽踽 荒村客 ,悠悠远 道情 。竹梧秋 雨碧 ,荷 芰晚渡明。 穴鼠能人拱 。池鹅 类鹤 呜。萧条 阮遥集 ,几屐 了余生。
仔细 品读 ,就 会 发现 虽 然倪 瓒 用 字朴 素 ,但 是 能 从 字 里 行 间感 受 到画 面 的清 新秀 丽 。和 他 的画 作风 格一 样 。 同样在 他 的 画 作 《 渔庄 秋 霁 图》 《 捂 竹 秀石 》等 图中 ,从 画面 上都 表达 了他对 “ 逸 ”的追 求 ,是他 诗 、 画 中 自然 表 现 出来 的风格 。从倪 瓒 《 北 里》 《 述怀》 《 对 酒 》等 诗作 中 ,也 能看 出倪 瓒 营造 出 的一 个独 有 的清丽 风格 。 倪瓒 的画 作构 图十 分特 别 ,上 、 中、 下 ,三 段 分 明 , 在 中 国 山水 画绘 画 史上 与众 不 同 , 自成 一 家 ,他 的诗 歌创 作 中也 经 常 出现 这种 三段 式 结构 ,例 如 《 春 日客 怀 》 : 白鹤烟 雾远 ,沧洲云 海宽。蘼 芜细雨湿,桃李春风寒 。
浅析倪瓒的绘画思想
浅析倪瓒的绘画思想作者:倪士喆邓海滨来源:《艺术殿堂》2018年第12期1、背景1.1时代背景在元朝统治集团政权得到巩固以后,在政治上推行民族歧视政策。
元代社会的民族歧视政治制度使元代社会一代文人颓唐苦闷,故文人大多寄情于山水,以此来发泄胸中的苦闷和情绪。
同时,由于元统治者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民众思想控制松弛,很少有像宋代的“乌台诗案”出现,所以,元代宽松的文化政策使元代文人有创作的自由,能够无拘束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整个宋代,艺术家通过一般化的自我,有针对性格物以认识客观事物,而元代的艺术家则愈发的关注个体内在的自我,从物的层面解脱出来,更多的去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即“言志”日益明确的成为绘画的主要宗旨。
通过绘画的语言来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而自然景物则放在了次要的位置。
就艺术风格来说,元代的画家不在客观的描绘自然沟壑,他们用书法性技巧作画,创造出一种表现艺术家主观心灵世界的新型书法性山水画风格。
1.2个人境遇倪瓒,字泰宇,后字元镇,号幼霞,别号极多。
倪瓒作为元代画坛的重要人物,其画面常呈现出萧疏简洁的笔致、悠然淡雅的墨色和空旷俊逸的格调,充满了天真适意、疏秀旷远的气息,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意境。
他利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开创了“一河两岸”的三段式构图,独具一格,并逐步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绘画美学特征,其画作到明代甚至达到了“江南人家以有无为清浊”的地步。
更重要的是,他将宋代以来逐渐出现的文人画发展到了空前的高度,对中国绘画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其绘画思想亦作为研究倪瓒绘画的津梁而成为后世学人关注的焦点。
2、倪瓒的绘画思想2.1文人画创作亦需重视画理,不可一味讲求士气在《画谱》中,倪瓒在开篇讲解树势搭配时便首先发出了“若专讲士气,非初学入门之道也”的警告,强调“画理自得”是画家进行艺术创作的基础。
笔者认为“画理”应该从两个层面上来理解:一是自然规律,即“外师造化”;其二则是指画家在长期艺术实践基础上艺术创作经验的总结,而这个层面上的画理实质上是对于自然规律的理性升华。
倪瓒书画艺术及市场走向
倪瓒书画艺术及市场走向作者:朱洁云来源:《蓝盾》2018年第01期倪瓒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地位突出,早在他生活的元代时期,他的画名与人品就已经为人所知。
然而,与其他画家相比,倪瓒的绘画作品以其特有的“空灵”之态给人一种宁静而悠长的隽永。
特别是与“元四家”中另一位画家王蒙截然相反,王蒙是“繁”,画面饱满,显得非常“热闹”而繁复;倪瓒是“简”,画面干净而空灵。
可以说,这一繁一简尽管反差很大,但两人在元代画坛可谓争奇斗艳、交相辉映,并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众所周知,尽管元代时间不长,但自赵孟俯之后,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四人异军突起,他们以真山真水的显示为起点,其中黄公望以“浅绛”特色,王蒙以密体见长,吴镇以湿墨过人,倪瓒以疏简取胜。
他们在绘画史上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后人将他们四人称为“元代四大家”。
其中倪瓒是影响后世最大的元代画家之一,他简约、疏淡的山水画风是明清大师们追逐的对象,如董其昌、石涛等巨匠均引其为鼻祖,石涛的书法题画,从精神到体式皆是以倪瓒为法的。
所以,倪瓒的作品历来为后代藏家所珍视。
画坛高士格调疏简倪瓒是元代开创水墨山水的一代大家,被当代评为“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
倪瓒自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加上他天赋高,勤用功,读书过目不忘。
一生没有做过官,40岁以前过着富裕而“风雅”的名士生活,吟诗作画。
倪瓒的晚年社会动荡,战争连年,思想日趋消极,并游荡在太湖四周一带,过着闲适、优游的岁月。
倪瓒在绘画上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以写胸中逸气。
擅长水墨山水,宗法董源,参以荆浩、关仝的技法,构图平远,风格寒荒萧散,用笔多侧锋拖笔,虚和空灵。
他的构图几乎千篇一律,近景一坡,远景一山,几株枯树瘦竹,几间芦屋,中隔一片野水,但绝不画人物,然细细观看,却不觉得单调重复,作品给人感觉是一种清气照人、一尘不染、静极了的境界。
后人认为倪瓒的山水画,若论境界,在元代文人画的发展中算是达到了极端。
倪瓒的山水画对后世影响极大,可以和黄公望比肩。
经典中的秋天
经典中的秋天作者:顾于来源:《书画艺术》2021年第05期摘要:倪瓒山水画中经常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传递出寓于主观审美表达的秋意美学。
如其《秋亭嘉树图》是典型的“一水两岸式”构图,它更多强调了画中包含的文化和情感因素,与“写胸中逸气”具有相似的终极追求。
他在普遍常见的景物中,传达了闲适无奈的哀愁,这与中国文学传统中的“悲秋”是一致的。
这正呼应了他的秋意美学:审美意趣、心境品格与绘画技法的高度统一。
关键词:倪瓒;秋亭嘉树图;秋意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倪瓒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
他作为元四家之一、董其昌画论中的南宗山水画代表,除了其绘画本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之外,他的特殊美学意蕴也为后人所模仿推崇。
他画中的空疏感、平淡感以及淡淡哀愁,经常通过笔墨糅合进以秋天景色为主的山水画中,传递出寓于主观审美表达之中的秋意美学。
倪瓒(1301年―1374年),原名珽,字元镇,江苏无锡人,元末明初画家、诗人,最有名的号是云林子,世称倪云林。
他年轻时生活富足,清高孤傲,藏书画处名曰“清閟阁”;中年漂泊吴门,晚年回乡独居,在元末明初的乱世之中,生活较为凄清平淡。
《秋亭嘉树图》(34.3cm×144cm,纸本)是倪瓒的传世名作之一,款署为“文伯贤良”作,现藏故宫博物院。
美术史界从笔触、书风、落款等对其做出了一系列研究考证,比较得到认同的结论是该画为倪瓒年六十前后所作。
(1)画面的构图是典型的“一水两岸式”,近处的平地有“秋亭”和“嘉树”,对应题目,画面中段用湖水隔开,再淡淡描绘远处的山峰。
倪瓒中晚年居住在太湖一带,他的“一水两岸式”的构图把太湖沿岸景色融入从宋代甚至五代开始的山水画构图传统,又提到了一个高峰。
同时,他的构图又能以“三远法”释之,宗白华认为这种“三远”的构图是采取数层观点构成节奏化的空间,其观察的视角是流动的[1],并且“三远法”和“一水两岸式”的构图更体现出了秋日的空疏、萧瑟之感。
王伯敏评价曰“适当的空疏带给观众形式美”[2],倪瓒的画面不仅充满形式的美感,那种几乎不设色的疏淡、以线条为主的简约笔法、具有创建性的折带皴法以及画竹不像竹的造型特点,都昭示着画家的心境:平淡、空疏而凄清寂寞。
倪瓒山水画的艺术风格特征-美术论文-艺术论文
倪瓒山水画的艺术风格特征-美术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倪瓒是我国元代四大家之一,他的山水画作品意境幽静、构图简洁、用笔简约,充分体现出了他脱俗高逸的高尚人格,以及纯熟的绘画技巧。
倪瓒这种卓越的艺术成就来源于其高尚的艺术修养和独特的绘画思路,这使得他成为后世画家努力模仿与追捧的对象。
本文首先对倪瓒的生平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然后重点论述了倪瓒山水画的风格特征。
一、倪瓒生平简介倪瓒(1301~1374),元代末期着名的山水画家兼诗人,倪瓒初名为珽,字元镇,号云林,别号净名居士、幻霞子等。
倪瓒家族为江南豪富,幼年丧父,由其兄抚养,自小受到良好教育。
倪瓒读书努力,过目不忘,一生没做过官,40岁以前悠游岁月,过着富裕而风雅的名士生活。
他的后半生,社会动荡,战争连年,他的思想也日趋消极,开始疏散家财,终日在太湖一带游荡,故其画作大多以太湖地区山水为主,构图平阔,景物极简,多作疏林堤岸,浅水遥岑。
倪瓒擅画水墨山水,师宗法于董源,参构图于荆浩,攻技法于关仝,用笔方折刚直,创折带皴山石写意法,画树木则兼师法李成。
其艺术理论及绘画作品对明末清初文人画家有很大影响,盛誉甚高,元章的《画史》将其与黄子久、仲圭、王蒙并称山水元四家。
不过倪瓒对现实世界态度消极不屑,作散曲《折桂令》曰:天乾地坤,难见英雄与豪杰。
他非隐非仕,飘泊,云游天涯,很少有人了解他,而他也不愿为人知晓。
其传世作品有:《湖岸望山图》《树竹野石图》《山溪图》《六君子图》《竹水居图》《松林亭图》《狮子林图》《林西禅室图》《寒幽松图》《秋林山光图》《新篁春雨图》《竹树小山图》《容膝斋园图》《竹水居图》《霁秋渔庄图》《林壑虞山图》《寒松幽涧图》《嘉树秋亭图》《丛篁怪石图》《枝竹图》等。
二、倪瓒山水画的艺术风格特征1.自然物象方面:湖岸景致,杳无人迹一般而言,山水画创作都会在极大程度上受画家个人所处地域影响,这一方面限制了画家描绘对象的范围,另一方面也给了画家更加深入细致地观察、揣摩当地山水自然景物的机会,使画家更好地描绘自己所钟爱的自然景观。
倪瓒“双胞胎”《江亭山色图》伪讹考
倪瓒“双胞胎”《江亭山色图》伪讹考文/师文文摘 要:倪瓒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元代画家之一,其简约、疏淡、聊以自娱的山水画风,是明清时期的绘画大师们所尊崇的,他的绘画作品也受到后代藏家们的珍视。
2004年12月13日在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举办的“中国古代书画”专场拍卖会中,倪瓒的《江亭山色图》以1980万元的高价成交。
然而台北故宫博物院也藏有一件与之几乎完全一致的画作。
如此相似的两件“双胞胎”作品,真伪难辨。
如果从画面之远来近景山石画法,近景坡石上的苔桌,树干和树叶的画法,亭子的笔墨处理,以及铃印、跋文的书写等细节考察,认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乃是真品。
关键词:倪瓒;江亭山色图;真伪;双胞胎一、画坛高士 格调简逸董其昌在《容台别集》中将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并称为“元季四大家”[1]。
这四人可以说都是元代画坛上的传奇人物。
《石渠宝笈》初编卷二《乾清宫·御临倪瓒》中写道:“元四家,独云林格韵大超,世称逸品。
”[2]此外,在近几年国内外的艺术拍卖市场中,倪瓒的作品多以高价成交。
是什么原因让倪瓒的作品为乾隆帝大加赞赏,为后人所普遍推崇呢?在此仅就笔者的认识作如下探讨。
倪瓒(1301—1374)字元镇,自号云林居士,今江苏无锡人。
博古好学,擅画山水、墨竹,也工书法,所居清阁,多藏书画秘籍。
先世为吴中豪富。
至正初(1341),乃散家财,扁舟往来于太湖与泖湖之间,吟诗作画。
张士诚多次延请他为官,均避而不就。
入明后,黄冠野服,混籍编氓以终。
对于他的绘画风格,有不少的专家学者都品评过。
明代董其昌在《画旨》中说道:“元季诸君子画唯两派,一为董源,一为李成,成画有郭河阳(熙)为之佐,亦犹源画有僧巨然副之也。
然黄、倪、吴、王四大家,皆以董、巨起家成名,至今只行海内。
”[3]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倪瓒师出董巨,但根据相关资料记载,他并未专师一家之风,而是博采众家之长。
《中国美术史》中有:云林画师李成和郭熙,笔稍加柔隽。
倪云林山水技法分析
倪云林山水技法分析倪瓒是元代南宗山水画的代表画家,其作品以纸本水墨为主。
其山水师法董源、荆浩、关仝、李成,加以发展,画风疏简,格调天真幽淡。
作品多画太湖一带山水,构图平远,景物极简,多作疏林坡岸,浅水遥岑。
倪瓒用笔变中锋为侧锋,用折带皴画山石,枯笔干墨,淡雅松秀,意境荒寒空寂,风格萧散超逸,简中寓繁,小中见大,外落寞而内蕴激情。
他的画由于简练,多年来伪作甚多,但不容易仿出其萧条淡泊的气质。
倪瓒晚年的山水画,受南宗禅"不二"理论的影响,呈现出空灵超迈、平淡质朴的总体风貌,他笔下的山水臻于"老境",朴讷深厚,素雅天真。
在倪瓒的画论中,他主张抒发主观感情,认为绘画应表现作者“胸中逸气”,不求形似(“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画史将他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四家。
明清时代受到董其昌等人推崇,常将他置于其他三人之上。
明何良俊云:“云林书师大令,无一点尘土。
”王冕《送杨义甫访云林》说,倪瓒“牙签曜日书充屋,彩笔凌烟画满楼”。
纵观倪瓒传世的书画作品,浓厚的佛学色彩是其显著表征之一。
究其内在原因,这无疑与倪瓒深厚的佛学修养以及他与僧人密切交往的人生经历相关联。
倪瓒是影响后世最大的元代画家,他简约、疏淡的山水画风是明清大师们追逐的对象,如董其昌、石涛等巨匠均引其为鼻祖,石涛的书法题画,从精神到体式皆是以倪瓒为法的。
倪瓒亦是一个以复古为旗帜,而追求艺术个性化的书法家,他与张雨、杨维桢一样,既属于这个时代,又不属于这个时代,这就是艺术对时代的超越性价值。
明代江南人以有无收藏他的画而分雅俗,其绘画实践和理论观点,对明清画坛有很大影响,至今仍被评为“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他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倪瓒山水画构图以“三段式”为主,主要表现一河两岸的景色,如在《林亭远岫图》中,第一段绘坡地上有高树修竹,临江建亭;第二段江面宽阔,波涛不惊;第三段群山起伏,云雾笼罩。
倪瓒的绘画美学思想
倪瓒的绘画美学思想2007年lO月第27卷第5期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JournalofYunyangTeachersCollege0Ct.2007V ol_27No.5倪瓒的绘画美学思想熊真(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倪瓒的绘画风格以简取胜,创有极富特色的一河两岸三段式的构图,表现出一种极其萧疏空灵,天真淡雅的意境,也形成了他独特的绘画美学思想.本文主要从他提出的.写胸中逸气",.不求形似"以及.平远三段式构图"来探究其绘画美学思想.[关键词]倪瓒;逸气;形似;三段式[中圈分类号]J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072(2007)O5—0035一O3倪瓒(13O6—1374),工诗文,书法,擅长山水画,与黄公望,吴镇,王蒙齐名,合称.元代四大家".常以疏淡简洁的笔调,明洁淡雅的墨色,营造出一种天真幽淡,萧瑟寂静的意境,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独创精神,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美学特征,被后世许多文人画家所推崇和追慕.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浅析其绘画美学思想.一,"写胸中逸气"倪瓒在《题白画墨竹》中说:.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叫(P3o1).在这里,倪瓒用.写胸中逸气"来简明概括出自己的一种心境和精神追求,并把这种精神追求提升到首要位置.这一精神追求既与前人有一定的联系,又有自己的独特性.那么什么是倪瓒的胸中之"逸气"呢?先从其.逸"说起.《说文解字》云:.逸,失也.从走兔.兔漫池善逃也."[2]("这里的.逸"为逃失的意思.其后通常解释为隐居之意,隐居者即指逸民.何晏在《集解》中解释为:.逸民者,节行超逸也."又弓l.马曰:清,纯洁也."因此,超越,脱俗皆为逸的内容与态度.其实,.逸"一直是中国文人艺术家不断追求的境界.宋代的黄休复把它定为崇高的地位,是对.逸"的又一次推崇,他认为.逸" 是传神言志,是摆脱艺术之规矩,并超于技艺之上,无拘无束,发展到倪瓒的.高逸"之时已趋成熟.根据以上论述,.逸气"就是在对.逸"的基础之上体现出的一种超脱世俗生活的精神风貌,是一种清闲之气,一种超凡脱俗的雅逸之情,这与道家,玄学,禅宗倡导的恬淡,空灵的美学思想相一致.不过,倪瓒所谓的.逸气"虽然深受这些思想的影响,但明显与他们有很大的不同.倪瓒在《良常张先生像赞》中说道:.诵诗读书,佩先师之格言.登山临水,得旷士之乐全.非仕非隐,其几其天.云不雨而常润,玉虽工而匪镌.其据于儒.依于老,逃于禅者欤?"[]'..这正与刘钢纪教授在《倪瓒的美学思想》中说,倪瓒所谓的.逸气"就是他.据于儒,依于老,逃于禅"的人生体验与境界.倪瓒在《金粟道人小像赞》(卷9)中说道:.……逍遥户庭,名闻京师.忽白逸于尘氛之外,驾扁舟于五湖,性印朗月,身同太虚,非欲会玄觉于一致,而贯通于儒者耶?",其中.白逸于尘氛之外,驾扁舟于五湖,性印朗月,身同太虚"就是倪瓒所理解的.逸气",既吸取道家,禅宗的审美思想,又.贯通于儒",置儒家于重要地位.这种集万物,万境,万情,万趣于一身,并蕴于一胸的襟魄,才是倪瓒.逸气"的重大特征之所在.换句话说,倪瓒依据自身所需,各取儒,道,禅三家之长,以一颗博大,包容的心境去看待万事万物,使他的.逸气"显得独特而丰富..据于儒"主要是从倪瓒所处的家庭环境这一方面来讲.倪瓒从小饱读儒家的传统诗书,儒家的文化理念已经深深扎根于他的心田.受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尽管他不慕权贵,.不为谄曲以事上官,足迹不涉贵人们.与世浮沉,耻于炫暴,清而不污",但对现实生活一直还抱有一种期望的态度.儒家的修身养性,积极人世以及报国平天下的传统观念也一直影响着他的艺术审美思想.元亡后,他曾在一首诗中感叹想在新朝有一番作为,可惜已垂垂老也.倪瓒尽管一生命运波折,但他始终保持儒家仁爱,温和的秉性,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坦然面对.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种平和的心境,倪瓒的绘画作品才常常呈现出一种淡雅而宁静的意境,少了一些隐逸人士的悲怯,伤感的情怀..依于老"对倪瓒来说鲜明而深刻.道家在元代由于得到统治者的推崇,有着特殊的社会地位.因此,倪家世代纷纷加入道教,以求庇护.倪瓒兄长倪文光还担任过道教上层组织的显赫领导人.明初贾仲明《录鬼薄续编》记载:.先大父为道录官,尝于常州玄妙观塑老君并七子听经之说.至文光则为迭受元朝封赠之道教头领."[3](由此可知,倪瓒从小就生活在一个信奉道教的家庭环境中,深受道家老子庄子的.无为",.逍遥自由"等艺术思想的熏陶.老庄的艺术精神讲求人的思想自由解放,追求个人的[收稿日期]2007—09—06[作者简介]熊-i5(1981一),女,湖北安陆人,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06级研究生,主要从事中西美术比较研究.YYSZXB35熊真:倪瓒的绘画美学思想逍遥之美,要求.唯我"与.忘我"的高度统一,达到虚静,无限的境界..逃于禅"使他的.逸气"更为空灵,深邃.禅宗一直强调.明心见性",要求自由洒脱,以清净的心性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与道家庄子的.法天贵真",虚静恬淡的思想一样都对倪瓒的个人思想和艺术追求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艺术上多表现为淡墨渲染,萧肃,幽静的意境.因此,倪瓒的"逸气"艺术特征深受这三种文化思想的影响,同时又以儒家贯穿始终.这使倪瓒在接受道家,禅宗这两种思想的的同时,一直保持一种积极而又平和心境,而不走向虚无,颓废,也使其在绘画艺术上更注重这种独特"逸气"的表达.尽管倪瓒所处的时代为元代末年,社会动荡不安,他个人的家庭境况日趋衰落,以致中年以后还过了长达二十余年浪迹不定的漂泊生活.但是,因为心中坚守的那股"胸中逸气",使这些所谓的不幸之事并未影响到他内心的精神追求,依然以一颗平和,宽容的心境悠然自得地进行绘画创作,依托绘画作品这个载体来自由地抒发.胸中逸气,这也难怪后来模仿他画风的人很难画出他那种孤寂而又淡然的的意境.二,"不求形似".不求形似".最早是由元代着名艺术家赵孟颓正式提出.出自于他的《<人马图>跋》:"曹霸画人马,笔墨沉着, 神采生动,……余所藏《人马图》,……子昂尝题云:唐人善画马者甚众,而曹(霸),韩(干)为之最,盖其命意高古,不求形似,所以出众之右耳."['3(F'3o9'倪瓒在《答张仲藻书'提到:.因写景物,曲折能尽状其妙趣,盖我所不能.若草草点染,遗其骊黄牝牡之形色,则又非所以为图之意.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5](P3o9).其中的"不求形似"是与倪瓒创作实践是相矛盾的..不求形似"并非根本舍弃客观物象,只是不注重.形似,对物象的描绘不求形态上的逼真,只是借助于"形来表达一种意念,更着眼于主体情感的表现.明人王绂对此阐释为;"今人或寥寥数笔,自衿高简,或重床叠屋,一味颟顸,动日不求形似,岂知古人所云不求形似者,不似之似也.彼烦简均失其宜者,乌可同年语哉!'](n.其实倪瓒在其中的"若草草点染,遗其骊黄牝牡之形色,则又非所以为图之意,就已经点明了他是主张一定形似的.所以领悟倪瓒"不求形似"的真正绘画理念,需全面地理解他的艺术思想,不能断章取义.事实上,纵观倪瓒的前后期绘画作品,在描绘自然景物上基本上还是忠实的再现.倪瓒早期的绘画作品多以写实性为主,他在《为方压画山就题》中提到:.我初学挥染,见物皆画似.郊行及域游,物物归画笥."[6](附.'从这可以看出他早期的绘画非常注重写生,但是缺乏取舍,见什么画什么.这在他早中期的作品《水竹居图》和《雨后空林图'都比较明显,基本上是于客观物象真实地描绘.倪瓒山水画中的树石画得非常认真,极为严谨,表现出了高度的写实技巧,他画的树木,河岸,草亭和墨竹都栩栩如生,真实地再现了太湖一带的自然景色.所以,正因为有这段精于具体的写实锻炼,才为他艺术创作上的.不求形似的表现方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实,对.不求形似艺术真谛的探求,美术史上有很YYSZXB36多相类似的观点.东晋着名画家顾恺之提出了.以形写神",.传神写照"的传神论;唐代张彦远在其《历代名画记》中还将谢赫的.气韵"与绘画的.形似"作对比:.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并告诫画家要致力于形似之外,.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矣."还有唐末,五代时期的山水画大师荆浩在他的《笔法记》中提出的美学命题.度物象而取其真",他强调了绘画总是要以一定的对象为依据.但又不能机械地去描绘对象的形,还需准确地抓取其.真".这里的.真",不仅有.象",更是情,理,趣的综合体现,包含了丰富的精神意蕴,他进一步指出;.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具盛.凡气传于华.遗于象.象之,呆也.".齐白石老人有句名言:.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其中所说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闯"恰与倪瓒的.不求形似"的艺术真谛很相似..似"是指客观现实中的对象本身.是对象现实真实的反映,是种"形似";所说的.不似"是与客观对象的真实外貌存在着很大差异,至少在造型上不是真实的再现..似与不似之间"就是主客观的统一,即主体精神和表现的客观对象完全融合,从而达到形神统一.这些论述都与倪瓒所追求的.不求形似"的绘画精神相一致.倪瓒与大多数传统画家一样,不再单纯追求对象的逼真.而是立足于个人情感的真实,注重抒发胸中之逸气."不求形似"往往采取.观之于目,了然于心",.目识心记,以形写神"等创作手法,从观察到领悟,从领悟到记忆,凭借记忆力来描摹对象,这和.延迟模仿"很相似..延迟模仿"是指.对象不在眼前的模仿",这种模仿是借大脑中存留的事物加以加工后,再予以表达出来,即借头脑中的记忆表象来模仿,与完全的照搬模仿是不一样的,讲求的是.重神而轻形".对艺术真实性的理解也就由.形"而转向.神"——即情感和意念的真实表达.实际上,倪瓒《题自画墨竹》中的.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已经明确得点明了他在形似上的主张.意思是说他画的竹就是抒发.胸中逸气",怎么会去反复计较画的竹与现实中竹的似与不似呢?由此可见, 倪瓒在形似问题上最终是侧重于.逸气"的表达,.不求形似"则是抒发.胸中逸气"的一种表达方式.有句话说.唐宋尚法,元尚意".宋画通过逼真,精细的描绘去传达某种情感,而元画则是超越这种逼真感的追求,更直接强烈地体现画家内心的某种情感意味.倪瓒更是借.不求形似"把这种情感体现得更为直接和自由,并传达出自己独特的.胸中逸气",使其艺术作品呈现出一种简洁天真,清远淡雅的艺术境界.三,平远"三段式"构图为了更好地表达出.写胸中逸气",把.不求形似运用自如,倪瓒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创新了一种着名的平远.三段式"构图,即一河两岸式山水结构.画面分为近,中,远三景:近景多为石坡土岸.上植三五株树木,有时添一草亭,但很少画人物,几乎不见人影;中景留出大片空白,表示一片湖光造成的广阔空间;远景多画一两脉低矮的山峦.这一图式的首创者是晚唐的逸格画家.烟波钓徒"张志和,他的真迹作品虽然没有流传下来,但从当时的文献熊真:倪瓒的绘画美学思想记载及其《渔父词》中,略可窥见其风韵,大抵平淡天真,烟水迷茫,一片化机.之后,五代时期的山水画家董源对这一图式进行了改进.其代表作品《潇湘图》就有三段式构图的影子.画面山峦连绵,山势平缓,近处用大片留白表示湖水,一派清淡,幽雅的江南景色.到了元代,.元四家"之一的吴镇又大大发展了这一图式.吴镇的《秋江渔隐图》轴,构图上融董源,巨然的平远与马远,夏硅的边角之景为一体,已有平远.三段式"的趋势.近处平坡劲松与楼阁,取平稳之势}中景为平湖小舟;远景为几处丛树.到后来的《渔父图》卷的取景,.三段式"章法已初显端倪.此画除去上端的题款,恰好是三段式的结构.近景是平缓的山丘,中景是一片湖水,几乎一片空白,远景为一片山丘和远峰.可见,三段式构图至此以成锥形.只是倪瓒在此构图基础之上,融入以上论述的.胸中逸气"和.不求形似"的真谛,把这一构图形式发挥到极致,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绘画美学.其实,倪瓒这种独特的构图形式,也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随着他绘画风格的变化也有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时期的不同构图形式.从他早中期的作品《水竹居图》和《雨后空林图》中都可以看出,这时候的构图基本上是近于客观物象的真实面貌来布置经营,构图充实饱满.而到后期,他在不断学习他人的过程中吸收了一些积极的因素,并加以灵活运用.倪瓒完整的平远三段式构图最早体现在他的《六君子图》中,他大量运用空白,把近景和远景彻底分开,距离尽量拉长,画面近,中,远各留出一片空白,其中中景空白特别宽,呈现出开阔,深远的效果.他后来的《渔庄秋霁图》不仅是其山水画的定鼎之作,也是其平远三段式构图发挥得最为淋漓之作,极富特色的.一河两岸" 的平远三段式构图,把倪瓒的古淡天真,简逸意境体现得恰到好处.全画也分近,中,远三景,近处坡石上植数株枯木,中景一片湖光,空阔平淡,不着一笔,是为湖水,远处山坡如黛,境界萧疏,空旷中含有一股孤傲之气,正是倪瓒内心的一种精神气质的反映,达到了.写胸中逸气"之目的.这种简洁的平远三段式构图不仅成了倪瓒绘画的的鲜明特征,而且从这种布局经营中,可以看出倪瓒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所表现的.留白".庄子说..虚室生白."又说:.唯道集虚."[8](空白的大胆运用,使画面有一种空灵,洁净的美,也正是倪瓒以简胜繁的高人之处.倪瓒的多数画在置陈布势上极为简括,画面常表现为大片的水,水色虚淡,广阔平远,妙在虚淡中弥漫着一股.胸中逸气",意境悠然.从倪瓒的整个绘画美学思想来看,他的绘画不仅代表了元代文人画的最高成就,而且把中国文人画的艺术形式发展到了一种空前完美的高度,创造了极富个性的审美理想情境,对山水画表现语言作出了新的发展,为元代绘画和中国传统绘画增添了奇异的光彩.其美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以后的大批文人画家,以及中国绘画的评判标准和审美思想.他高度概括,抽象化的绘画艺术,给观赏者传达出的一种空灵,幽静之美,营造出了一种让后人难以企及的意境美.[参考文献]I-1]倪瓒.清泌阁全集(四库全书本:卷九)[M].[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3]钟嗣成.录鬼薄(外四种)[M].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4]俞建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c].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5]倪瓒.清泌阁全集(四库全书本:卷十)[M].[6]倪瓒.清泌阁全集(四库全书本:卷--)[M].[7]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8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编校:蔡贤富】NI—ZansAestheticConceptiononPaintingXIONG—Zhen (SchoolofFineArtstHuazhongNormalUniversity.Wuhan430079.China)Abstract:NI—ZanSPaintingischaracterizedbysimplicity.withcreativesketchesofariverandtWObankst Ocreatealonelyandintangible.naveandelegantimagetwhichformshisspecialaestheticconception onpainting.Inthispaper.theauthoristOstudyNI—Zan'saestheticconceptiononpaintingthroughhisviewpoints.suchas.describingthecarefre eeleganceinthemind.notjUStpursuingthesimilarityinthef0rmandflatsketchofthree—paragraph.Keywords:NI--Zan;carefreeelegance;similarintheform;three--paragraphYYSZXB37。
倪瓒与黄公望山水空间表现的差异性对后世的影响及艺术价值
倪瓒与黄公望山水空间表现的差异性对后世的影响及艺术价值倪瓒与黄公望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山水画家,他们的作品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倪瓒擅长用笔墨表现清远、洒脱的山水风景,而黄公望则以其擅长表现雄浑、奇峭的山川景色而闻名。
两人的山水画作品在表现风格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性,但正是这种差异性对后世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艺术价值。
倪瓒和黄公望在山水空间表现的差异性带来了不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表达。
倪瓒的画作着重于清新、明快的笔墨,通过轻盈的笔墨运用,表现出清秀、宁静的山水景色,让人感受到了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和悠远。
他的作品给人以幽远的意境,产生一种清新、淡雅的审美感受。
而黄公望的作品则更加强调山势的雄浑、险峻,在布局、构图和画面气魄上都有着更为磅礴壮丽的表现,让人感受到一种气势非凡的豪放,让人有一种登高望远的豪情壮志。
他的作品给人以雄奇、气势磅礴的审美感受。
两人的作品风格截然不同,但都给人带来了不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表达,这种差异性为山水画的审美领域带来了更为丰富的选择和体验。
倪瓒和黄公望在山水空间表现的差异性也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倪瓒的清新、明快的风格影响了后世明代的文人画风,成为了明代山水画的一个重要传统。
明代文人画家陆象山曾评价倪瓒的作品:“倪瓒笔意空灵,人道淡远,形有气之懂,静有神之闲。
”倪瓒的画风将南宋山水画的表现手法与明代文人画相结合,成为了明代文人画风的一种重要影响。
而黄公望以其雄奇、明丽的风格更是成为了元明山水画的一个重要传统。
他的作品开阔了江南山水画的表现领域,使得山水画在表现手法上有了更为宏大的想象空间,成为了元明山水画的一种重要影响。
这种差异性不仅是两人自身的艺术风格,更是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积极影响,为山水画的发展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艺术传统和表现空间。
倪瓒与黄公望的山水画作品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倪瓒的作品以其清新、明快的笔墨和清雅、宁静的意境成为了中国山水画传统中的一种经典,他的作品所表现出的远离尘嚣、远离世俗纷扰的清雅意境被后人所推崇,并成为了中国山水画中的一种重要艺术价值。
倪瓒与黄公望山水空间表现的差异性对后世的影响及艺术价值
倪瓒与黄公望山水空间表现的差异性对后世的影响及艺术价值倪瓒与黄公望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山水画家,他们各自在山水空间表现方面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他们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在艺术价值方面也有着不同的贡献。
本文将分别从倪瓒与黄公望的山水空间表现风格出发,探讨他们对后世的影响以及艺术价值的不同之处。
倪瓒是南宋时期的著名画家,他的作品着重表现了山水空间的深远感和氛围感。
倪瓒的作品注重运用透视法和远近、高低的对比来表现出山水空间的广阔和深远感,以及山水之间的曲折变化。
他善于运用轻重明暗和质感来表现山水的远近和高低,使观者感受到山水空间的纵深感和气势恢宏的壮丽。
倪瓒的作品给人一种清丽、深远的感觉,让人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感受到山水空间的广阔和深远。
倪瓒与黄公望的不同风格给后世的山水画家提供了丰富的表现方式和灵感。
倪瓒的作品注重运用透视法和远近、高低的对比来表现山水空间的广阔和深远感,而黄公望更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营造。
这种不同的表现方式为后世的山水画家提供了多样化的表现方式和艺术观念,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表现形式。
倪瓒与黄公望的不同风格也值得我们从艺术价值的角度来认识。
倪瓒的作品给人一种清丽、深远的感觉,让人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感受到山水空间的广阔和深远;而黄公望的作品给人一种清幽、灵动的感觉,让人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感受到山水空间的神秘和灵动。
倪瓒与黄公望的作品在艺术价值方面各有所长,都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倪瓒与黄公望的山水空间表现风格有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性对后世的影响以及艺术价值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他们各自在山水空间表现方面的不同风格不仅为后世的山水画家提供了丰富的表现方式和灵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山水画家的创作风格和观念。
倪瓒与黄公望的不同风格也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中国山水画的艺术魅力,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倪瓒与黄公望的山水空间表现风格的差异性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意义。
倪瓒与黄公望山水空间表现的差异性对后世的影响及艺术价值
倪瓒与黄公望山水空间表现的差异性对后世的影响及艺术价值倪瓒与黄公望,两位中国古代山水画大师,他们的作品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虽然两人都擅长山水画,但他们的表现风格和艺术特点却有着明显的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在艺术价值上的体现都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倪瓒的艺术表现。
倪瓒(1301-1374),字石鼎,号石涛,是元代杰出的画家。
他擅长山水画,尤其以悬崖绝壁、远山近水、苍茫云海见长。
倪瓒的画作以雄奇险峻见长,画面中常常充满了力量与张力,富有张扬和奔放的气势。
在创作上,倪瓒善于运用笔墨勾勒出山峦的轮廓,刻画出嶙峋多姿的景象,给人一种豪放不羁的感觉。
而且他的画中常常用到穿竹洞、吊脚楼等元素,这些都是倪派山水画的典型特点。
相比之下,黄公望(1269-1354),字平远,号秋谷,是元代著名的山水画家。
他的艺术表现风格则与倪瓒迥然不同。
黄公望的画作以婉约秀丽见长,画面上展现了一种清丽淡雅的氛围。
在他的作品中,山水的层次感非常丰富,常常用淡墨轻设,用意墨渲染,以“枯水松风”、“孤桐寂寺”等婉约艳丽的意境渲染山水之间的意境。
黄公望写意的构图和深刻的意境表现,给人以一种恬淡清远的感觉。
倪瓒和黄公望的山水画各有其独特之处,他们的差异性对后世的山水画影响深远。
两人的不同表现风格为后世留下了丰富多样的创作思路。
倪瓒的奔放张扬、雄浑豪放的气势影响了以后的一些山水画家,他们在继承倪派山水的风格的加入了自己的创造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个人画风。
而黄公望的婉约秀丽的风格也为后世山水画家提供了不少灵感,他们在学习黄派山水的也加入了更多的自己的心得与体会,形成了更为细腻的山水画风。
倪瓒和黄公望这两位大师的差异性也为后世的山水画提供了多样性。
倪派山水画风劲健豪放,画面具有一种豪情万丈、气吞山河的壮丽格局,具有一种视觉冲击力。
而黄公望的山水画则清丽淡雅,常常以极简的手法勾勒出深刻的意境,给人以一种静谧清远的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 简 洁
价倪 瓒画为 “真寂寞之境 ,再着一点便俗”,是 十 分 准 确 的。
是元代著名画家,任传统 绘画史上有 容忽视
l 艺术 的表现形式上 ,中国传统 艺术也 有
宗 白华 沦义 艺 的 灵与充 实 :“中国
的重要 位置,昆曲折 子戏 秋江 也 是传统 戏 繁缛 细密之风 貌。例如在 传统 绘 画中,历代 数 山水 画 趋 向 简淡 ,简 淡 中 包孕 无 穷 境 界。倪
中,成功地塑造 出陈妙常和 老艄公 这两个经典 繁、示厚 。“云林 刻 意创造 寒 山瘦 水、疏 林窄 乐邦 。南 渚残 云宿虚 牖,西山青影 落 秋江 。临
的艺术形 象。这 m戏出场 人物虽 道具、服饰 亭,并不是为了渲 染空无、桔荒、干 瘪的感觉, 流 染翰摹 幽意 ,忽 有冲烟 白鹤 双。”精妙 的题
中的一折,剧情是描述道 姑陈妙常与书生潘 必 要笔 墨繁多,作品的单 薄苍 白也并非 因为笔 墨 勾,树 叶用笔 洒 落而尽 生机 ,俊 俏秀 逸 ,轻
止之间的爱情故事。年轻 的道 姑陈妙常与 书生 简略 ,电可以反 过 来说,笔墨 繁 多并不 一定厚 勾出茅亭一座,亭 空 白和近 景坡 岸空 白一直
潘必正在女贞观 相逢,一见钟情。互牛爱慕,不 重充 实,笔墨简洁并不一定单薄空泛。
延伸到平静 无痕 的湖面,以和远 山_f日连 ,整 个
料被 观主发觉,潘 生被 迫离观远赴 临安。陈妙
倪 瓒 的画 而形式 虽 简洁 ,却 是杂 繁 的叙 画面简洁萧疏 幽逸而浑 然一体 ,反 映了倪瓒 淡
时与她 调侃,继而 全力撑船助 她渡过 秋江。这 ‘有 ’ 。看 似轻 描淡写及其 简化的断渚 坡 写秋亭嘉树 图并诗 以赠。风 萧 条晚作 凉,两
出折了戏虽然短小,却在载歌 载舞的剧情 演绎 岸、桔 树丛竹、淡攀远 山、茅犀草亭,却 以简示 株嘉树 近 当窗 。结庐人境 无来辙 ,寓寄醉 乡真
曲艺 术中的一朵奇 葩,二者 卡目较 ,可以发现, 量众 多的卷轴 I 大 量的石窟寺观壁 画,凡属 云林 画 一树一石,干 岩万 不 能过 之 。” 倪
上 述 “简洁 … ‘空 灵… ‘写意 ”“传 神”的审美 “工笔”范畴的绘画,多有上细繁密、 富细腻 瓒 的画面 语言 极 为 简洁 ,看 似 单 薄 ,但 却 厚
常得知后赶至江边 ,遇一 善良诙谐 的老艄 公, 事 化空 I'aJ的精 练陈述 ,简洁、恬 淡之 中隐含 无 泊 清 雅 的情 。倪 瓒在 画 巾自题 :“七 月六 日
请他摆渡,去追赶:卷巾人。老艄公 生性诙谐,初 限意蕴 ,“云林 的艺术着 意在 ‘无’,但又 不离 雨,宿云 岫翁 幽居,文伯贤 良以此 纸 索画,
实模 拟。在表现 手法上多采 简洁、空 灵,l覃写 意、传种,存一定程度 上,可说与倪瓒 的画面意 示全局。以三枝两叶示万树干花,逸笔草 草,生
意、重传神,往 更能有助于 意境 的塑 造、意 境有异曲同T之妙
动传神,举重若轻 ,以塑造画境。清初恽南田评
蕴 的传达 .而这种艺 术表现 形式上 的风格与特 征。在 不同门类 的艺术形式巾均有体 现。倪瓒
远景 足淡而无形 的山峦,创造 出了具 有独特标 哉斯 朗若 天晓。务简先 紧,欲洁去小。人方 其 形,山脉 问突现 的几个并置二 三笔的苔点 ,
志性意 义的 “画境”。
辞费,我一笔了。喻 妙于微,游物之 表。夫谁则 尽显秋 山树 木之貌 。中景汀 面偶露 汀渚一 角,
“秋 江 ”是 明 代 戏 曲作 家 高 濂 、、玉 簪 记 之 不 鸣之 乌 。” 作 品 的厚 重 充实 并 小非 得 需 近 处 坡 岸 嘉 树 ,用 笔 稀 疏 、笔 简 :卷赅 ,树 干 蚁
构图通常是 “一河两岸”,近景为坡岸树木三五 为突 ff【的呈现 。清代 黄钺在其 二 十四面品 博 物院藏)就极 显简洁之 意。画面远处 以线 勾
抹,茅屋草亭一 .从j座,中景是宁静无痕的水面, 中把 “简洁”闸释 为:“厚不因多,薄不困 旨 形,淡 墨 皴 染写山,形 简意 赅,山间略加 皴 染
特 征,住它们的艺术表现语言 巾都 有所呈现。 的艺 术面貌 。但 白宋元 以降,随着文 人气息 在 重 传神。
倪瓒是 “元四家”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大量 的山 绘画上的勃兴,1 笔重 彩画渐退入寺观壁画,
例如 倪 瓒 晚 年 所 作 秋亭 痹 树 图 (立
水画,其作 品意 境 萧索 清寂、淡 远恬 静,画面 多见于民间,而主流 画坛 ,“简洁”之 风 何了 轴 ,纸 本 水墨,纵 1 l4厘 米,横 .3匣米 画家傀瓒 的 “逸 江如练、桨声如歌的美妙意 境。
的细 润温雅 和馨香。云林 创造了一 个重要 的范
笔草 草 不求形 似”,虽 是 自谦 之语,但也道 出
一 次在看 秋江 视 频时,偶有灵感,忽然 式……荡 涤 外在 色 相,让 生 命 自在 呈现 的模
一 个艺 术妙蒂。即中国传统 艺术从/1 拘泥于写 想起倪瓒的画If】『,深觉 得此 戏的简洁、空灵、写 式。” 倪瓒 在画面构 图上,以简示 紧,以局部
宁圜訇目 · - 、研宄
倪瓒 的 “画境’’ 与 秋江 的 “戏境’’
— — 中国传统绘 画与戏 曲艺术表现形式 的共性浅议
八 刘晓 红
简洁、空灵、写意、传神 是L}J国传统 艺术在 极有 奏韵律美感 的舞台表演 中塑 造出一 个秋 呈 。云林 的艺 术不 是十枯,而足充 满了生命
装扮也都 很简洁,但却通过 设计精妙 的唱腔等 而 是 要荡 涤 外存声 色 的迷 思 ,让 生命 自在 地 词配 合着 简洁的画 而语言,真实地 表现 出他晚
昆曲 《秋江 》剧照 图片由王梓 丞提供
一蚕 霪
年 超睨于世的散 淡心境 。
墨,纵96 1厘 米,横 6 9厘米 ,上海博物 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