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应用领域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我们分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来加以阐述。
(一)、心理过程
它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方面。
其中认识过程是基本的心理过程,情感和意志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
1 认识过程
这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为了弄清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产生的心理现象。
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活动,在心理学中统称为认识过程。
2 情感过程
这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或感受。
“愉快”、“满意”、“热爱”、“厌恶”“欣慰”、“遗憾”等心理活动,在心理学中统称为情感过程。
3 意志过程
这是指由认识的支持与情感的推动,使人有意识地克服内心障碍与外部困难而坚持实现目标的过程。
认识、情感和意志都有其自身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但是,它们不是彼此独立的过程。
情感和意志过程中含有认识的成分,它们都是由认识过程派生出来的;情感与意志又对认识过程发生影响,它们是统一的心理活动中的不同方面。
认识、情感、意志过程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一部分,被统称为心理过程。
(二)、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是每个个体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现象。
它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1.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是具有一定的动力性和稳定性的心理成分。
个性倾向性是个性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相关的心理活动起着支配和控制的作用。
2.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它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其中以性格为核心。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甚广。
可以毫不夸大地说,凡属人类的各种社会实践均涉及到人的问题,都是心理学应用的领域。
属于心理学应用于社会实践的各分支学科,主要的有教育心理学、劳动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商业心理学、军事心理学、司法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等。
还可以列出一些心理学的应用分支学科,例如,创造心理学、文艺心理学、交通安全心理学等等。
基础学科心理学各分支概括心理学的一般理论,为应用学科心理学各分支提供理论依据;而应用学科心理学各分支的发展又为基础学科心理学各分支的概括提供了新的资料。
这两个领域的心理学分支集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二、当代心理学研究方法和应用(应用暂时没查到)
书本P15--研究方法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一般方法论和研究原则
指导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
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伦理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二、具体研究方法
观察法,就是根据研究课题,观察者利用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和借助其他科学手段以及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试的外部表现进行考察,从而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根据观察者的角色,可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要努力做到不让被观察者发现自己正在被他人所观察,以免影响被观察者的正常行为表现。
根据观察的场所,可分为自然场所的现场观察与人为场所的情景观察。
根据观察时间的长短,可分为长期观察和短期观察。
根据观察的内容,可分为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
实验法,是按研究的目的控制或者创造条件,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并对其进行研究的方法。
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个案研究法,把任何社会个体,包括个人与社会群体作为一个研究单位,以这些单位的某一个或几个特性为研究对象,探讨和研究相关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是对个体进行直接研究的方法。
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可将个案研究法分为以个人为单位的个案和以社会群体为单位的个案两种类型。
调查法是以提出问题的形势收集研究对象的各种有关资料来研究其心理的方法。
根据调查目的与任务的不同,可分为一般调查与专题调查。
内省法,是依靠对自己意识经历的反省,来寻找心理学问题的答案,它是心理学家们最早采用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三、常用研究技术和手段
实验和研究设计法、对数据的统计处理法、逻辑思维推理法。
四、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避免研究中可能存在的一些伤害,不能强迫被试参加研究或实验,严格保护和尊重被试的个人隐私。
凡是有可能引起持久危害的东西都不能对被试进行实验,即使被试同意,也不应该让其在有潜在危害的条件中接受实验。
三、人的大脑的结构及主要功能
P19 脑的功能与结构
⒈总体分为三个层次:
最深层称为脑干,主要与自主过程,例如心率、呼吸、吞咽和消化功能有关。
外包在这个中央结构的是边缘系统,他与动机、情感和记忆有关。
包括在这两层之外的是大脑,是人类全部心理活动产生的地方。
大脑及其表层即大脑皮层整合感觉信息,协调你的运动,促成抽象思维和推理。
⒉脑干、丘脑和小脑
⑴.脑干(brain stem)是含有综合调节体制内部状态的脑结构。
延髓(medulla)位于脊髓的最上端。
是呼吸、血压和心搏调节中枢。
从身体所发出的自上神经和自脑发出的下行神经在延脑发生交叉,这就意味着身体的左侧和右脑相连,右侧和左脑相连。
⑵.紧贴在延脑之上的是桥脑(pons),它提供传入纤维到其他脑干结构和小脑之中。
⑶.延脑和桥脑之中有一种网状结构(reticular formation),它唤醒大脑皮层去注意新的刺激,甚至在睡眠中也保持脑的警觉性。
这个区域受损会导致昏迷。
⑷.网状结构有经丘脑(thaiamus)的长纤维束,传入的感觉信息可通过丘脑到达大脑的适当区
⑸.小脑(cerebellum)在头骨的基底在脑干之上,协调着身体的运动,控制姿势
并维持平衡,在平滑性运动的协调方面和运动技能学习方面小脑有着重要作用。
⒊边缘系统
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与动机、情绪状态和记忆有关。
有三个结构组成:海马体、杏仁核和下丘脑
⑴.海马体(hippocampus)在外显记忆中具有重要作用。
外显记忆是一类提取自己感觉到的已知晓记忆的过程。
但是海马体受损不妨碍意识觉知外的内隐记忆。
如果你的海马体受损你能学到一些新的任务,但却不能记住它,也不记得发生了什么事。
⑵.杏仁核(amygdale),杏仁核受损可能对特别活跃的的个体产生镇定作用(情绪控制),但一些地区受损也会伤害到面孔表情的识别能力(情绪记忆能力)⑶.下丘脑(hypothalamus),它调节动机行为包括摄食、饮水、体温调节和性唤醒。
维持身体内部平衡(内稳态)。
当身体能力储存低,下丘脑维持兴奋激发机体寻找食物和进食。
当温度降低,下丘脑引起血管收缩并引起非随意的微微颤抖。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发抖产生热量以平衡温度下降。
下丘脑也调节内分泌活动。
⒋大脑
大脑(cerebrum)表层有一层10%英寸厚的薄层组织,称为大脑皮层(cerebral hemi-spheres)。
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并由一种称为胼胝体(corpus callosnm)得神经纤维联系起来。
⑴.在脑解剖上脑分为四个部分: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①额叶(frontal lobe)具有运动控制和进行认知活动的功能。
如筹划,目标设
定。
位于外侧裂和中央沟之前。
因意外而损伤额叶就会毁坏一个人的行为能力,并引起人格的改变。
②.顶叶(parietal lobe)负责触觉、痛觉和温度觉,位于中央沟之后。
③.枕叶(occipital lobe)是视觉信息到达的部位,位于后头部。
④.颞叶(temporal lobe)负责听觉过程,位于外侧裂下部。
⑵.大脑皮层
①位于中央沟之前的额叶运动皮层(motor cortex)区控制着身体600多块随意肌产生随意动作。
身体下部受皮层顶部神经元控制,上部由下部神经元控制。
身体上部比下部从皮层得到更加精细的指令。
手指活动受皮层大区域支配。
②躯体感觉皮层(somatosensory cortex)区位于左右顶叶,处理温度、触觉、躯体、位臵和疼痛。
③听皮层(auditory cortex)位于两侧颞
叶,处理听觉信息加工。
听皮层与语言产出和语言理解有关。
④视皮层(visual coertex)位于头后部的枕叶,接受眼后部视网膜中心区传入的信息,这里传递的视觉信息量较大。
事实上,大部分的皮层的功能与解释和整合信息有关,即联络皮层区(associate cortex),使你将不同感觉模式的信息结合起来,用于筹划对外界刺激作出适当的反应。
神经系统
分为中枢神经系统(centaal nervous system,CNS)外周神经系统(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PNS) CNS由脑和脊髓全部神经元构成。
脊髓是将脑和PNS联系起来的主干线,它实际是将身体各种感受器官、肌肉和腺体联系起来。
并协调身体左右侧的活动,并负责不需要脑参与的快速简单动作反射。
PNS的躯体神经系统,调节身体骨骼肌的动作。
如打字时,你敲错了键则体干神经就会通知你的脑,脑就会发出必须纠正的命令,只有零点几秒的时间就会删除错误,并击中正确键。
PNS另一部分是自主神经系统,它调节一般情况下不需要你控制的功能,如呼吸、消化和觉醒。
自主神经系统交感(sympathetic)和副交感(prarsympa thetic)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支配应付紧急情况下的反应,副交感神经系统监测身体内部功能常规活动。
可以把交感神经系统看作危险情况下或紧张状态下处理麻烦的系统,它唤醒脑结构去战斗或者逃避危险,停止消化,血液从内脏向肌肉流动,氧气传递增加,心率加快。
副交感神经系统监视和负责缓解这些过程,个体开始安静下来。
四、大脑两半球功能的性别差异
P29
五、弗洛伊德思想简介
人格基本构结
弗洛依德认为人格或人的精神主要分成三个基本部分,即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弗洛依德把人的动机归纳为饿、渴、睡、性等,其中性欲占主导地位(本我)。
但本我往往受到道德、社会法规等现实条件的制约(超我),受到压抑得不到纾解的冲动而透过梦、失语等形式来寻求满足。
弗洛依德相信一个人如果以前曾经有一些创伤性的事件而引致心理有问题,只要他能够知觉地再将那事重演一次,并将本我、自我和超自我作回平衡的处理,那麽问题就会解决。
梦
弗洛依德认为“梦是一种在现实中实现不了和受压抑的愿望的满足”。
他更大胆地认为这些实现不了和受压抑的愿望多半是和“性”有关的。
梦是一种潜意识的活动,由于人的自我防卫机制把人的本我愿望压抑下去,在潜意识的活动中的主要内容被压抑的愿望并非是直接表达于梦中,而是通过扭曲变作为象征的形式出现,故梦都是象征的。
佛洛依德认为梦是由“显梦”(manifest dream-content)及“隐梦”(latent dream-thought)组成的。
前者乃梦的表面形式,像经过扭曲与伪装的“密码”,以表现隐梦。
佛洛依德认为梦可以使睡者的内心渴望满足;另一个是睡者的求生机制,借著在梦中重新经历生命的创痛来保护自己。
性心理发展
本我、自我与超我
在其晚年作品中,弗洛伊德提出心理可分为三部分:自我、超我、与本我(ego, superego, and id)。
潜意识的本我(拉丁字为“it”,原德文字则为“es”)代表思绪的原始程序—我们最为原始,属满足需求的思绪;此字为弗氏根据乔治·果代克(Georg Groddeck)的作品所建。
同属潜意识的超我(德文字为“überich”)代表社会引发生成的良心,以道德及伦理思想反制本我。
大部分属于意识层次的自我(ich)则存于原始需求与道德/伦理信念之间,以为平衡。
健康的自我具适应现实的能力,以涵纳本我与超我的方式,与外在世界互动。
认为心智并非具单一与同质性之物此一立论,仍持续深远的影响著心理学领域以外的人们。
弗氏极为关注心智这三部分之间的动态关系,特别是三者间如何互相产生冲突的方式。
六、感受性与感觉阈性的关系
感觉阈限(sensory threshold),用于测量感觉系统感受性大小的指标,用刚能引起感觉的刺激量来表示。
可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两类。
绝对感觉阈限测量感觉系统的绝对感受性。
例如,把一个非常轻的物体慢慢地放在被试的手掌上,被试不会有感觉,但如果一次次地稍稍增加其重量,并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引起被试的感觉反应。
这个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刺激阈限或感觉的下绝对阈限。
当引起感觉的刺激量继续增加,并超过一定限度时,就会使该感觉受到破坏,引起痛觉。
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大刺激量为上绝对阈限。
从下绝对阈到上绝对阈之间的距离是有关感觉性的整个范围。
在已有感觉的基础上,为引起一个差别感觉,刺激必须增加或减少到一定的数量。
不同感觉通道或不同人之间,对差别的感觉能力是不同的。
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或辨别阈限(见心理物理定律)。
一、定义
感受性:感觉器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能引起其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成反比,刺激又分为适宜刺激和非适宜刺激
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种类
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上限和下限之间引起感觉的范围)、差别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差,即j.n.d)——表示的是差别感受性
七、“错觉”现象及其应用
错觉是人们观察物体时,由于物体受到形、光、色的干扰,加上人们的生理、心理原因而误认物象,会产生与实际不符的判断性的视觉误差。
错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人在特定的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扭曲的知觉,也就是把实际存在的事物被扭曲的感知为与实际事物完全不相符的事物。
运用
电影、动画、倒飞错觉、魔术、装饰、市场营销、广告
八、社会人际知觉及五大心理效应
社会知觉是指个体觉察到社会性事物的刺激,从而表现出自己的对应性态度或者是行为,是我们试图了解和理解其他人的过程。
社会知觉包括人际知觉和自我知觉。
人际知觉是指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包括对人的外部特征、个性特点了解、对人行为的判断和理解。
这种知觉主要是在人际交往中发生的,以各种交际行为为知觉对象。
交际行为指人们在交往中相互接触和交换的言语、态度与动作,包括礼节、交谈、表情、援助、侵犯等行为。
鸟笼效应、破窗效应、责任分散效应、帕金森定律、晕轮效应
九、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及启发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
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他用无意义音节(由若干音节字母组成、能够读出、但无内容意义即不是词的音节)作记忆材料,用节省法计算保持和遗忘的数量。
[1]并根据他的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
[2]
启示一:必须记住的材料在学习后,要在第一时间安排第一轮复习,并及时安排以后的复习。
实验结果直接告诉我们几个结论:第一,一次记忆的材料太多会直接增加记忆的难度;第二,凡是理解了的知识,就能记得迅速、全面而且牢固;第三,如果采用死记硬背的办法,要保持较高的记忆量就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反复记忆,这样的记忆效果无法令人满意。
启示二:积极寻找“需要记忆的材料”之间的联系,通过理解,高效率地完成必须做好的工作;拒绝死记硬背的办法。
后来,艾宾浩斯分别以无意义音节、
散文和诗歌等作为材料记录记忆的结
果,经过对比,又得出了不同性质材料
的不同遗忘曲线,这几条曲线在发展方
向上基本一致,但是三种材料总体遗忘
的速度有很大区别:人们对无意义音节
的遗忘速度快于对散文的遗忘,而对散
文的遗忘速度又快于韵律诗。
启示三:对那些看似独立的记忆材料可以通过编排故事等办法,通过联想帮助记忆。
遗忘的进程不仅受时间因素的制约,也受其他因素的制约。
人们在记忆过程中,最先遗忘的是没有重要意义的、不感兴趣、不需要的材料;不熟悉的材料比熟悉的材料发生遗忘的时间更早。
启示四:努力提高学习的动力,使记忆材料成为学生学习中需要的、感兴趣的材料。
如何运用学习规律指导学习
1.课后回忆:课后回忆即在听课的基础上,把所学知识回忆一遍,它具有检验听课效果的作用。
如果能够顺利回忆,就证明听课效果好,反之就应寻找原因,改进听课方法。
回忆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把学过的知识在头脑中“再现”一遍,从而巩固所学的知识。
课后回忆后可按教师的板书提纲进行,也可按教材的纲目结构进行,从课题的重点内容,再到例题和每部分的细节。
2.精读教材:对教材吃的透,掌握的越牢,作业做的越好,越节省时间。
这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
精读教材,一要全面,二要突出重点。
对课堂上未完全理解或在回忆中未再现的内容要着重精读。
精读时要注意:把握要领,从多个角度分析同一个内容,并有意识地加强对易混淆概念的辨析。
3.归纳整理:课堂听课时间是有限的,而且教师讲课的速度较快,难免会漏记一些内容。
课后用框架的形式将每章的知识结构、关系表现出来。
将该章要掌握和理解掌握的知识归纳总结。
此外,在课后复习中,可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也需要补充到笔记中去。
4.强化练习:练习包括书面作业、实际操作等。
基本要求是:⑴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切忌抄袭与照搬;⑵要有针对性,切忌题海战术;⑶要留心总结解题方法,寻求解题规律,以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⑷要知难而进,不要一有问题应马上求助于老师,应力争自己解决,即使请教别人,也应建立在自己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有深刻印象;⑸及时进行自测,找出差距,提高复习质量和效率,加强复习和听课的针对性;⑹对于不确定的操作方法记下来上机验证,加强记忆。
上面回忆、精读、整理、练习四步,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回忆、精读、整理是理解消化课堂听讲内容的过程,练习是运用知识、形成知识技能的过程。
要针对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的效率。
另外,要注重策略,有取有舍,使各科均衡、全面发展;紧扣大纲,注重基础,突出重点,强化能力;团结协作,加强交流,互相提高;了解自我,规划自我,制定学习计划;应该尽早进入临战状态,时不我待,在精神上要有紧迫却又奋进的感觉;乐观自信,要有不到黄河心不死的气概。
十、反遗忘策略及记忆方法探新
十一、影响问题的解决因素
一、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㈠、主观因素:
1、定势;
定势是指心理的一种暂时的装备状态。
2、功能固着
每个物体都具有人们常见的某种功能,人们就倾向于将某种功能赋予某个物体而不能认识到物体还有别的功能,这种现象被称为故能固着。
3、知识经验
在问题解决时所需要的知识经验,有两层含义:
①指一个人所需要的知识经验的数量。
②指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经验的质量。
(知识和经验的关系就像理论和实际的关系,两者要相结合)
4、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是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它是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一个最关键的因素。
5、记忆与理解
6、情绪与动机状态(e.g.动机和情绪影响我解决问题
的效果)
㈡、客观因素:
1、问题情境:就是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
2、噪音
十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及培养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与培养
创造性思维即指有创见的思维,它不同于一般思维的是它能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
具体地说,创造性思维有如下特点:
(一)思维的独特性。
表现在观点新颖,别出心裁,能打破常规,冲破常模,不受习惯思维及习惯势力所约束。
(二)思维的灵活性。
表现在思维灵活,能及时转换变通。
一是能从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对象;二是易打破思维定势的影响,思路受阻时能迅速转换。
(三)思维的敏锐性。
表现在能迅速地评价并及时地捕捉闪耀的思想。
它要求对新异现象有敏锐的感受能力,能迅速地认识其价值,并能牢牢地把握它。
(四)思维的突发性。
表现在对问题长时间思考的突然豁然开朗、迎刃而解,体现出一种非逻辑性的特征,其主要表现形式是灵感和顿悟。
(五)创造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结晶,它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逻辑性思维与非逻辑性思维的统一,也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统一。
在诸种思维的协同作用中,发散思维是主要成分。
培养创造性的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造环境的创设
创造的两个基本条件是:“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
有高度创造性的人常偏离文化常模,而社会性对个人的奖励通常以顺从为条件,这就导致创造者偏听偏信离的思想受到压抑。
如果社会舆论能赞成并奖赏创造活动,能支持或高度容忍“标新立异”、偏离常模的人,创造者则可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同样,教师或父母若态度民主,支持学生或孩子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儿童积极探索、尝试,用不寻常的方法理解事物,不赞成依赖与顺从,则可形成利于创造性人才成长的“气候与土壤”。
因此,创造环境的创设,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
(二)创造人格的培养
个人具有的创造力能否得以实现,很大程度取决于其是否具有相应的人格特征。
优良的人格特征是创造力的催化剂和释放源。
培养创造性人格应着重从以下方面入手:
1、保持好奇心;
2、解除对错误的恐惧心理;
3、坚持独创性与多样性;
4、勇于幻想;
5、和有创造性的人接触,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创造性思维可通过专门途径训练。
其训练的内容主要有:
①用途扩散。
即以某件物品的用途为扩散点,尽可能多地设想它的种各种用途,如尽可能说出砖头的用途、回形针的用途、。
②结构扩散。
即以某种事物的结构为扩散点,设想出利用该结构的各种可能性,如尽可能多地画出饮食的结构,并写出或说出它们的名称。
③形态扩散。
即以事物的形态为扩散点,设想出利用某种形态的各种可能性。
如尽可能设想利用红色可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