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十二选修部分考点36环境保护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十二环境问题(教师版)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十二环境问题(教师版)

“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和湿地的破坏与保护”等生态环境问题是高考重要命题点。

以区域分布图为背景材料,考查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危害、成因与治理,是重要考查方向。

考向1 环境问题[模拟诊断]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

图为我国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局部地形图,甲、乙两县为国家级贫困县。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为该地区的脱贫,政府规划建设一条地方性公路,最合理的选择方案为A.①B.②C.③D.④2.据图分析甲县精准脱贫不适宜采取的措施是A.合理开发煤炭资源B.根据地形特点发展立体农业C.大力发展旅游业D.整体移民搬迁3.两县在脱贫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有①过度开发导致煤炭资源枯竭②破坏植被,加剧土壤盐碱化③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④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加重命题趋势专题十二××环境问题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1.D2.D3.C【解析】1.题意表明,政府规划建设这条地方性公路是为了该地区的脱贫,因此该地方性公路应尽可能多的连接居民点,改善当地的交通条件,从而带动更多的人口脱贫。

图中①、②、③方案只是连接了两个县城,沿途几乎没有连接其它聚落,排除A、B、C。

图中④方案中途连接多个聚落,利于该地区脱贫,D符合题意。

故选D。

2.图中显示,甲县境内为煤炭资源分布,合理开发煤炭资源,让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居民和财政收入,有利于脱贫,排除A。

图中显示,甲县境内多山,平地较少,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当地经济,可以根据地形特点发展立体农业,有利于当地脱贫,排除B。

当地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风情独特,山区景观优美,适宜发展旅游业,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增加居民收入,利于当地脱贫,排除C。

整体移民搬迁不太现实,且成本过高,不利于保护当地民族文化特色,选项D符合题意。

高中地理学科选修之环境保护知识点归纳(全)

高中地理学科选修之环境保护知识点归纳(全)

原 因
危害 粮食和农作物产量下降,造成人们生活水平难以提高,粮食安全 成问题
⑴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我国《土地管理法》要求各级政府 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保本行政区内的耕地总量不减少。 解决 ⑵提高土地利用率: ①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用地 2 ②鼓励合理开发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 措施
(三)土地退化 表现 ⑴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过度放牧、过度 垦殖、过度砍伐,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及 原因 ⑵土壤盐渍化、涝渍(不合理灌溉) ⑶土地污染(废水、垃圾、农药化肥污染)
一、资源问题(主要是短缺)与资源利用、保护 (一)淡水资源短缺
原因
自然原因:1、总量丰富,淡水少 2、有限的淡水资源在陆地上空间分布和时间分配很不均匀。 人为原因:1、水资源利用不合理与管理不善――水浪费严重 2、水体污染严重 3、人口激增和工农业发展,需水量大增。
危害
① 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影响粮食的产量 ③损害人体健康 ④引起国际冲突
5
(一)水污染
水体富营养化 (赤潮和水华) 海洋水体污染 水体毒害 (如日本水俣病)
原 因
赤潮、水华产生原因: 污染源:近海石油开采、加工;运 化工厂排放有毒 ①排入水域中的工业废水,生活 输中石油泄漏。及城市生产、生活 (如汞化物)的 污水,农业用水中含有大量的的N、 污水排入 主要污染物: 污水,有毒物质 P等营养物质。 石油 经生物链吸收传 ②水域较封闭,水体自净力较差 递富集在人或动 主要分布区: ③多发生在气温较高的季节
①沿海水域特别是海上石油开采和 石油工业发达的沿海地区 ②海上航道沿线
1、藻类大量繁殖,水质下 降 2、 鱼类因缺氧及毒害死 亡 3、 水生生态系统遭破坏 4、 湖泊演变为沼泽 1、 油污危及海鸟、海兽及其它海 洋生物生存 2、 油膜覆盖海面,水中缺氧,鱼 类大量死亡 3、水

2022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18环境保护

2022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18环境保护

18环境保护1.(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东北地区是世界四大黑土集中分布区之一,正是依托富饶的黑土,东北地区已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粮仓”。

近年来,黑龙江省五常市尚志市等地出现大规模倒卖黑土事件,甚至在网购平台贩卖黑土。

大批黑土被贩卖至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用于育苗栽培鲜花。

这些被贩卖的黑上一般一两年后就变成了黄土,失去了肥力。

试说明东北黑土地肥力高的主要原因,并列举破坏黑土造成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答案】环境保护:原因:东北气候冷湿,有机质丰富但分解少,积累多。

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洪涝灾害等。

措施:保护植被;禁止盗取黑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

【解析】本题考查东北地区农业生产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较低,冬季积雪量大,土壤湿润。

夏季降雨量大,利于植被生长。

冻土广布,土壤冷湿条件下,东北平原草场广阔。

草类枯萎,有机质多,但气候冷湿条件,不利于有机质分解,积累多。

形成肥沃的黑土。

环境问题:植被破坏,表土被剥蚀,夏季降水集中情况下,出现严重的黑土冲刷,土壤肥力下降。

水土流失导致江河泥沙淤积增多,加剧洪涝灾害等。

针对上述问题,要加强黑土地的水土保持,保护植被;由材料“大批黑土被贩卖至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用于育苗栽培鲜花”可知,要大力禁止盗取黑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

2.(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依据林区自然环境特点和林木状况进行间伐,是林区管理的有效途径。

20世纪90年代,甘肃省南部某林区对部分区域进行不同强度的间伐,而后继续封山育林。

2011年研究人员在该林区选择自然环境相近的4个样地进行调查。

表为部分调查结果。

【答案】关系:随间伐强度增强(大),乔木蓄积量减少,幼苗密度增大。

原因:间伐强度增强,乔木减少,裸地面积越大;幼苗生存空间增大;幼苗获得更多的光热资源。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选修环境保护课件(70张ppt)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选修环境保护课件(70张ppt)

(1)在图示能源消费结构下,能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 主要大气环境问题有哪些? (2)水能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可再生能源,说明在其开 发利用过程中应注意的环境问题。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看出能源消费结构以煤 炭为主。煤炭作为能源产生的影响,总悬浮颗粒物增 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二氧化碳增加,增强温室效 应;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增多,导致酸雨蔓延。第(2) 题,环境问题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个方面考虑。
分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止水土流失效果 更好的原因。
【解题模板】 第一步:获取信息——找什么? (1)材料信息。 信息❶: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信息❷:治理当地水土流失有人工种植松树和自然恢 复等方式造林育林。
(2)图像信息。 信息❸:“红色荒漠”景观。
第二步:推理论证——想什么?
(2)图像信息。 信息❹:渔业危机发生的地区有河流交汇。
第二步:推理论证——想什么?
关键词
思维过程
受厄尔尼诺影响→天气异常,2016年1、2月 份佛罗里达州大量降水→雨水冲刷地表→化 渔业危机发 肥和其他营养元素被带入_河__流__→_水__体__富__营__养__ 生的原因及 化→藻类植物快速生长→快速生长的藻类植 其对当地的 物与鱼类争夺_氧__气__和阳光→鱼类大量死亡 影响 鱼类大量死亡→影响当地_生__态__系__统__的平衡; 冲击旅游业和渔业的发展 死亡鱼类腐烂→_污__染__河流
规定❶,坚决制止破坏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各种违 法违规行为。
1月14日,环保部向媒体通报称,环境保护部通 过卫星遥感监测和实地核查发现,河南小秦岭国家自 然保护区内有10余家采矿企业,涉及可开采的坑口 217个❷;矿渣堆存量 2 000余万吨,堆放面积巨大, 高差数百米,生态破坏严重,废弃场地生态恢复工作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选修部分 5.2 环境保护课件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选修部分 5.2  环境保护课件

(1)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对垃圾实行分类回收。
(2)对固体废弃物作无害化处理:
①直接回收利用,如啤酒瓶等玻璃容器。
②循环利用,如利用废纸、废塑料等。
③综合利用,垃圾中的可燃性物质,垃圾发电;有机物进行垃圾堆肥、制沼气;
无机物生产建筑材料。
④剩余的:填埋。
3.环境污染类题目的分析思路
(1)不同环境污染的形成原因各不相同,要结合其特点进行具体分析。
开源 节流
修水库、开渠引水、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废水处理再利用、海水淡化、人工 降雨等
农业:改进灌溉技术,降低灌水定额;工业:提高用水效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 率;实行污水资源化
K12课件
10
基础梳理
2.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思路 区域中的自然地理要素蕴含着生态问题发生的潜在性,而人口激增(根本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 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激发了生态问题的产生。
的扩散;③土壤呈碱性,大气中的灰尘也呈碱性,可以中和酸性气体
(3)针对造成污染问题的成因采取相应措施:不同的污染问题成因不同,采取的措施也不一样, 只有找到具体造成污染问题的原因,才能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
课件
7
基础梳理
解题技巧
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因、对策分析思路 (1)环境污染问题产生原因的思路分析。 ①分析主要的人类活动,找出污染来源。 ②分析污染形成的环境因素,如水体的自净能力、地形的封闭程度、大气 的稳定程度、热量条件等。
工业 人 为 农业 原 结构
矿产资源丰富,开矿、冶炼等造成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过度开垦或过度放牧,不遵循自然规律,导致土地退化
因 能源
能源缺乏区过度樵采,导致植被破坏引起生态问题;能源富集区,能源开采
消费

2020人教版高考地理复习专题之选修-环境保护

2020人教版高考地理复习专题之选修-环境保护

选修六环境保护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2.环境的分类(依据人类对其影响程度)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

▲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自然灾害(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地方病(2)人为原因①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②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③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④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环境问题产生的实质: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生态破坏);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环境污染)。

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

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1、危害的不可预见性:举例2、过程的不可逆性:举例3、规模的全球性:举例环境观的概念:人类的环境观(也称为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是指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与斗争中逐渐认识环境而形成的,人类对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

两种不同的环境观:人地关系基本观点后果传统的环境观人地对立征服自然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新的环境观天人合一,人地归一保持平衡与协调良性方向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2)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例】为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实施节能减排工作,亚洲环境保护产业展览会在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举行。

本届展览会集中展示了有关水处理、大气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噪声处理、可再生能源与资源利用、环境监测、市政环卫等领域的科技成果与最新技术产品。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选修环境保护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选修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模板构建:原因分析:自然原因、人为原因治理主体:政府、企业、个人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措施、工程措施、管理措施(行政立法、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宣传教育)危害:对大气、水、土壤、植被、生态、人体、生产、交通考点一环境污染1、赤潮产生的原因:沿海地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和过度海水养殖,造成海水富营养化,促使赤潮生物大量繁殖;适宜的水温、盐度等环境有利于赤潮生物的繁殖;水体交换不良的港湾和沿岸海域容易发生赤潮。

治理:农业生产中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发展生态农业,加强氮、磷污染防治;工业生产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推行清洁生产和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2、海洋石油污染:原因: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中,大量石油流失到海洋中表现和危害:海洋上漂浮大量油膜和油块①石油污染直接导致海洋生物的毛、皮丧失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死亡;②油膜和油块粘住大量鱼卵和幼鱼,阻碍海藻光合作用;③沉降至海底的石油影响海洋底栖动物;④石油氧化分解会消耗溶解氧,间接危害生物重金属污染:各类重金属(汞、镉、铅、铬等)进入水体经动植物生物链逐渐积累造成人畜伤害3、水污染的防治措施综合三种水污染类型,水污染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五点:①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保护水资源的意识;②制定法律法规,加强水资源的保护;③实施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④建设污水处理厂,使污水达标排放;⑤农业生产中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发展生态农业,加强氮磷污染防治。

1.固体废弃物的污染途径(焚烧、堆放、填埋、分解、风化淋溶、倾倒、飘逸、蓄积)(1)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垃圾中的细微颗粒,随风飘浮,污染大气。

堆放垃圾,分解释放有害气体;填埋垃圾,逸出沼气;焚烧垃圾,产生二次污染。

(2)对水环境的影响:直接倾倒,污染水体、危害生物、缩减水域面积,降低排洪能力;露天堆放和简单填埋,渗滤液污染地表水及地下水。

(3)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垃圾中的有毒液体渗入土壤,杀死微生物,破坏土壤的腐解能力和土壤结构;有害废弃物成分残留在土壤中,并在动植物体内积蓄,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给人类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选修)1-4-2《环境保护》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选修)1-4-2《环境保护》
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20
答案:图示区域(地处断裂带)岩石破碎,山高、坡陡、谷 深,强烈地震造成震区岩体松动、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 生地质灾害;降雨致滑坡、崩塌加剧,引发泥石流。
21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图示地区发生地震,导致岩层破 碎,土层疏松;地震后出现了多次降雨,加上该地区地势起伏 大,为滑坡和泥石流次生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18
答案:1.B 2.C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滑坡频率与降 水量变化有明显的相关性。夏季降水多,滑坡频率大,故该地 区滑坡多发的主要原因是夏季降水多。第2题,水库建成后,水 流速度比较稳定,但由于水库水位在不同时期有明显的涨落变 化,库岸滑坡几率增大。
19
3.(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Ⅰ)下图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 部边缘的断裂带。2013年4月20日,这里发生了7.0级强烈地 震。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本次地震 后,图示区域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据此回答问题。
32
一、4个重难点要突破 1.主要气象灾害成因、评价的分析思路 (1)成因分析思路 ①台风的成因主要从热带洋面的气温变化进行分析。 ②暴雨洪涝灾害的成因要结合降雨类型、季风、降雨的时 空分布、河流、地形、植被等条件进行综合分析。
27
3.滑坡和泥石流都是地质灾害,但两者有一定区别 两者最大的区别:泥石流需要大量水分条件,而滑坡则不 需要大量的水分,但过多的水分会加剧滑坡的发生。
28
气象灾害
(2014·山东文综)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农业生产以草地畜牧业为 主。20世纪50年代以来耕地面积比重增加。该地区是我国冰雹 天气多发地区,但近60年来冰雹天气次数呈下降趋势,冰雹成 灾次数却呈明显上升趋势。下图为三江源地区1950~2011年各 月雹灾累积次数统计图。

2023新教材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十二环境问题与国家安全教师用书

2023新教材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十二环境问题与国家安全教师用书

专题十二环境问题与国家安全构建知识网络感悟高考真题[2022·6月浙江卷,9~10]人工湿地是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主要利用微生物、植物等对污水进行自然净化的处理技术。

下图为某人工湿地处理微污染水的流程图。

据此完成1~2题。

1.与污水处理厂相比,该人工湿地系统可以( )A.降低污水处理成本B.减少土地占用面积C.不受季节变化影响 D.加快污水处理速度2.在湿地保护生态修复中,较为合理的途径是( )A.引进外来物种,扩大滩涂种植B.河道种植芦苇,修复水生植物C.增加水域面积,扩大养殖规模D.河道整治清淤,清除全部河滩[2022·山东卷,3~4]尼日利亚东南部的热带雨林是非洲仅存的原始热带雨林之一。

1991年,尼日利亚政府在热带雨林存量较大的地区建立了克罗斯河国家公园。

某机构利用遥感等地理信息技术对1986年和2010年国家公园所在区域的景观进行了对比研究(下图)。

据此完成3~4题。

3.与1986年相比,2010年克罗斯河国家公园范围内( )A.分散林地和农场的面积缩小B.生物生存环境的连通性下降C.热带雨林景观的完整性提高D.雨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4.图中国家公园内退化斑块的景观类型可能是( )①灌丛草地②草甸沼泽③落叶阔叶林④常绿硬叶林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2022·广东卷,11~12]田螺是广西稻田养殖的重要水产品。

近年来,为助力乡村振兴,当地一些农民在传统稻田养螺的基础上,开挖螺沟,发展了新型“稻—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如图)。

据此完成5~6题。

5.稻田中开挖螺沟主要是为了( )A.增加稻田光照强度 B.加强稻田通风透气C.减少田螺天敌威胁 D.改善田螺生长环境6.图中生态循环过程最为复杂的区域是( )A.进水区B.出水区 C.水稻区D.螺沟区[2022·1月浙江卷,2~3]下表为我国某研究机构发布的农田、湿地、森林、草原四种生态系统的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表,数值越大表示生态服务价值越高。

高考地理环境保护考点总结

高考地理环境保护考点总结

高考地理环境保护考点总结高考地理中,环境保护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紧密相连。

以下是对高考地理环境保护考点的详细总结。

一、环境问题的类型与成因(一)生态破坏1、森林破坏:主要是由于滥砍滥伐导致森林面积减少,影响了生态平衡,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2、草原退化:过度放牧、开垦等是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这会导致土地沙化和沙尘暴等问题。

3、水土流失:在地形起伏较大、植被破坏严重的地区,如黄土高原,容易发生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加。

4、土地荒漠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度开垦、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是其主要成因。

(二)环境污染1、大气污染: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燃煤等排放的污染物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如酸雨、雾霾等。

2、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

3、土壤污染: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工业废渣的不合理堆放等,会使土壤受到污染,影响农作物生长和食品安全。

4、固体废弃物污染: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弃物等大量堆积,不仅占用土地资源,还可能产生有害物质污染环境。

(三)资源短缺1、水资源短缺:人口增长、工农业用水增加,以及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

2、能源短缺: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传统能源的储量有限,同时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存在一定的技术和成本问题。

3、土地资源短缺:城市化进程加快,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二、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一)生态保护1、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覆盖率,提高森林的生态功能,如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

2、草原保护:合理控制载畜量,实行轮牧制度,加强草原的管理和保护。

3、水土保持:采取工程措施(如修建梯田、鱼鳞坑等)和生物措施(如种植植被)相结合的方法,减少水土流失。

(二)环境污染治理1、大气污染治理:推广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加强工业废气的治理,提高排放标准;控制汽车尾气排放,推广新能源汽车。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十二 选修部分 考点36 环境保护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十二 选修部分 考点36 环境保护

考点36 环境保护1.环境与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①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类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产生了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巨大的人口压力,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

②环境问题的危害(具体环境问题具体分析),威胁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直接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①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

②森林锐减——滥砍滥伐、森林火灾、酸雨导致全球森林面积急剧减小。

③水体污染——人类生产和生活污水污染陆地水体和海洋。

④土地荒漠化的面积扩大——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造成土地退化。

⑤生物多样性遭破坏——森林被毁和草原遭破坏、环境受污染以及人类对野生动物的大量捕杀致使许多生物种群濒临灭绝。

⑥垃圾污染及危险废物转移。

(3)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2.自然资源保护(1)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①矿产资源问题:矿产濒临耗竭原因:消费矿产资源的数量呈快速增长的趋势,矿产资源的供需矛盾突出。

②土地资源问题:耕地减少和退化、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

原因:自然原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人为原因——人口增加超过土地的承载能力、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

③水资源问题:淡水资源短缺。

原因:人类能够使用的有效淡水资源量是有限的,有限的淡水资源在陆地上分布很不均衡,不合理的开发与管理,导致水污染和水浪费现象严重。

(2)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人类应采取的相应措施①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能源为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是重要的非可再生资源,也是人类目前主要利用的能源。

②应对非可再生资源耗竭人类应采取的相应措施(以能源为例)措施:开源、节流、跨区域调配能源、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开发利用新能源);采用科学的方法开采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跨区域调配能源;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能耗产业。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选修部分5.2环境保护课件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选修部分5.2环境保护课件

开源 节流
修水库、开渠引水、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废水处理再利用、海水淡化、人工 降雨等
农业:改进灌溉技术,降低灌水定额;工业:提高用水效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 率;实行污水资源化
基础梳理
2.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思路 区域中的自然地理要素蕴含着生态问题发生的潜在性,而人口激增(根本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 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激发了生态问题的产生。
【解析】
维提岛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从旅游资源的质量、集群状况及地域组合、交通 条件、市场距离等方面分析,同时也要考虑其不利方面。
核心考点
热点命题1: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2016·全国Ⅰ卷,44)我国部分沿海地区人们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
在陆上修建高位养虾池(如图)。高位虾池底部铺设隔水层,引海水养虾。养虾 过程中要投饵料、换海水,废水多经地表流入海洋。引水、蓄水、排水过程 都有渗漏。
考情分析
【专题热词】 1.洋垃圾被全面禁止入境 洋垃圾是指进口的固体废物,包括废弃塑胶、纸类、废弃炉渣与纺织服装 等。中国从2017年年底开始将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完善进口固体废物管理制 度,加强固体废物回收利用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改善环境质量、维 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 2.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 2017年7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发出通报。通报指出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是黄河流域重要水源产流地,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但长期以来, 祁连山在矿产资源开发、水电设施建设以及污染排放等方面问题严重,局部生 态破坏问题十分突出。
核心考点
【尝试答题】 植被结构更复杂,截留降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果更好;地表植被更丰富,延缓地表径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36 环境保护1.环境与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①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类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产生了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巨大的人口压力,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

②环境问题的危害(具体环境问题具体分析),威胁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直接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①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

②森林锐减——滥砍滥伐、森林火灾、酸雨导致全球森林面积急剧减小。

③水体污染——人类生产和生活污水污染陆地水体和海洋。

④土地荒漠化的面积扩大——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造成土地退化。

⑤生物多样性遭破坏——森林被毁和草原遭破坏、环境受污染以及人类对野生动物的大量捕杀致使许多生物种群濒临灭绝。

⑥垃圾污染及危险废物转移。

(3)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2.自然资源保护(1)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①矿产资源问题:矿产濒临耗竭原因:消费矿产资源的数量呈快速增长的趋势,矿产资源的供需矛盾突出。

②土地资源问题:耕地减少和退化、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

原因:自然原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人为原因——人口增加超过土地的承载能力、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

③水资源问题:淡水资源短缺。

原因:人类能够使用的有效淡水资源量是有限的,有限的淡水资源在陆地上分布很不均衡,不合理的开发与管理,导致水污染和水浪费现象严重。

(2)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人类应采取的相应措施①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能源为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是重要的非可再生资源,也是人类目前主要利用的能源。

②应对非可再生资源耗竭人类应采取的相应措施(以能源为例)措施:开源、节流、跨区域调配能源、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开发利用新能源);采用科学的方法开采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跨区域调配能源;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能耗产业。

(3)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①采用科学方法开采,提高资源的回收率,建立循环经济模式。

②要防止各种污染物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引起环境污染问题。

③在矿区采矿生产中应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并及时开展土地复垦。

④对化石燃料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减少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⑤实行能源结构改革,在化石燃料中尽可能使用天然气。

(4)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①世界淡水紧缺。

②土地资源危机。

③森林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

(5)人类保护和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成功经验科学地开发利用与保护可再生资源。

①水资源开源:修筑水库、开渠引水,合理开发与利用地下水,废水处理再利用,海水淡化,人工降雨等。

节水农业——改进灌溉技术;工业——提高用水效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水资源化等。

②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湿地资源、草场资源生物措施,工程措施,技术措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建立自然保护区。

3.生态环境保护(1)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①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森林破坏、草原退化、湿地萎缩、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

②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人为原因环保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掠夺式、粗放型的开发利用方式,监管薄弱、执法不严、管理不力。

(2)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生态系统脆弱的地区,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易导致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脆弱区:海陆交界带、河流变迁带、山地平原过渡带、农牧交错带、城乡交接带、地质灾害易发区、水土流失严重区、污染影响严重区。

(3)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以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问题为例)4.环境污染及其防治(1)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其原因、过程和危害①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按污染物形态可分为:废气污染、废液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辐射污染和光污染等。

②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以水污染为例)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如果污染物被大量排入天然水体,并超过其自净能力,就会改变水体和底泥的理化性质,改变水中生物群落的组成,造成水质恶化、水体利用价值降低甚至丧失的现象,称为水污染。

(形成条件:在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2)主要环境污染问题的防治措施①工业污染的防治工业污染防治的关键:减少“三废”排放量,对废弃物实行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工业污染的防治应该是预防优于治理。

进行清洁生产。

②农业污染的防治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土壤污染防治。

③城市垃圾污染的防治对废纸、塑料、玻璃、金属等加以分类收集,对有机物可实行堆肥处理,对其他无利用价值的垃圾主要实行焚烧和填埋处理。

城市垃圾综合利用:发电,生产沼气,生产有机复合肥料,生产新型建筑材料。

④大气污染防治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能源生产和消费。

大气污染的防治: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洁净煤技术、开发新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控制机动车污染以及控制工业污染等。

[知识归纳](1)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①全球气候变暖①水污染问题不当,城市环境的自身调节能力差,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十分薄弱自然生态系统的环境承载力进一步降低,加剧了资源环境供给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品的回收利用和合理处置;实施无废、少废工艺,切实节能减排;扩大城市绿地建设,美化环境,降低噪声;防止将城区内污染转嫁到城市周边地区真题回顾考向预测2016.4 28题(4) 2016.4 29题(3) 1.环境问题的分类、成因与危害2.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3.以综合题形式考查典例剖析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橡胶产区。

根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报道,该地区的居民大量毁林种植橡胶,试分析可能会引发哪些环境问题。

(2)如果你是环保专家,请就上述问题提出可行性措施。

答案(1)森林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导致旱季缺水;引发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下降;生物生存环境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2)合理规划与布局,严格控制橡胶林面积;发展立体农业,改变单一种植模式;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环保宣传与执法。

解析第(1)题,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砍伐植被带来的生态破坏,如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下降,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第(2)题,可行性措施可从生物、工程、管理和宣传教育等角度分析。

跟踪训练霾(mái),空气中因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

下图为“广州地区雾、霾日的长期变化趋势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自1954~2006年广州地区雾、霾天日数变化的主要特点。

逆温是指对流层中出现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偏高的现象。

(2)简要分析逆温条件下更容易形成霾天气的原理。

答案(1)雾日数与霾日数的整体变化大致同步。

雾日数的变化相对平稳。

霾日数总体呈上升趋势;1978年之后霾日数显著增多;变化起伏大;1998年左右达最大值,超过200天。

(2)在正常情况下,近地面大气气温高、高空气温低,容易形成对流运动,污染物从气温高的低空向气温低的高空扩散,逐渐循环排放到大气中。

逆温现象下,低空的气温低,空气不易对流,导致污染物停留,不能及时排放出去。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雾日数变化不大,霾日数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变化较大。

第(2)题,逆温条件下空气对流运动减弱,污染物不易扩散,更容易形成霾天气。

考向二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典例剖析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某城市农村地区河流磷浓度TP(mg/L)与降水量关系图。

(1)说出该城市农村地区河流磷浓度的差异。

(2)简析农田河流磷浓度变化的原因。

答案(1)总体上村镇河流磷浓度大于农田河流磷浓度,村镇河流随降水量的增大磷浓度减小,农田河流随降水量的增大磷浓度先增后减。

(2)农田河流的污染主要来自农业生产,枯水期磷污染物分布的农田没有水流汇入河流,河流磷浓度小;平水期降水量增加,磷污染物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河流磷浓度变大;丰水期河流流量的增大,降低了水体的磷浓度。

解析第(1)题,读图,根据图例,总体上村镇河流磷浓度大于农田河流磷浓度。

村镇河流随降水量的增大磷浓度减小,农田河流随降水量的增大磷浓度先增后减。

第(2)题,农田河流的污染主要来自农业生产,枯水期磷污染物分布在农田,因基本无水流,不能汇入河流,河流磷浓度小。

平水期降水量增加,磷污染物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河流磷浓度变大。

丰水期河流流量的增大,降低了水体的磷浓度,所以河流磷浓度又降低。

跟踪训练下表为“我国西北某区域三个年份各类盐渍化土壤面积统计表”。

读表,回答下列问题。

(单位:km2)年份1990年2000年2010年类型重度盐渍土153 425 755中度盐渍土133 219 293轻度盐渍土952 801 694合计 1 238 1 445 1 742(1)分析该区域(2)指出该区域农业生产中防治土壤盐渍化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1)中度、重度盐渍土面积增大,轻度盐渍土面积减小;盐渍土总面积增大;土壤盐渍化越来越严重。

(2)合理灌溉;修建排水工程;禁止盲目垦荒,退耕还草。

(答对两点即可)解析从表格数据的变化可以看出,不同程度的盐渍土面积变化不一样,总体上盐渍土面积是增加的。

防治土壤盐渍化的关键是做好合理灌溉、做到有灌有排,并注意保护地表植被。

读“全球海洋酸化图”,完成1~2题。

1.据图推测,全球海水pH值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气候变暖,海水温度升高B.火山喷发释放出的CO2溶于海水C.海洋中的生物死亡分解D.人类排放的CO2溶于海水2.如果全球海洋酸化持续加重,那么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珊瑚礁的保护形势将更加严峻B.海堤保护能力将减弱C.全球酸雨危害将减轻D.海水物理侵蚀将增强答案 1.D 2.A解析第1题,结合全球海水pH值变化可知,海水pH值与海洋CO2浓度呈负相关,而海水中CO2增加主要是人类活动所致。

第2题,全球海洋酸化将使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珊瑚礁的保护形势将更加严峻。

3.下图为“我国西南某区域图”。

图示地区最不可能发生的环境问题是( )A.石质荒漠化B.水土流失C.酸雨D.沙尘暴答案 D解析根据图示的经纬度位置可判断,该地区位于我国西南云贵高原地区,由于地势起伏大,降水丰富且集中,植被破坏严重,且有色金属冶炼等工业发达,故主要的环境问题包括:石漠化、水土流失和酸雨。

该地区气候湿润,不可能发生沙尘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