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发经”言说方式对当代批评文体的启示
2024年读《钱钟书散文》心得(2篇)
2024年读《钱钟书散文》心得《钱钟书散文》是一本收录了著名学者、作家钱钟书的散文作品的图书。
钱钟书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学者和作家,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之一是《围城》。
然而,除了小说之外,钱钟书还以其深刻的散文才华而在文坛崭露头角。
在《钱钟书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不同领域的思考和观察,他对人性、自然和文化的思考和感悟。
阅读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阅读钱钟书的散文,我能感受到他对生活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观察力。
他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表达出深刻的道理和人性的百态。
他的文字通俗易懂,但又富有哲理,让我深入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
书中的散文涵盖了各个方面的题材,从人物肖像到自然景观,从历史传统到文化现象。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散文是《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篇散文以扬州的烟花为题材,描述了一个烟花制造厂的悲欢离合。
钱钟书以他独特的笔触,描绘了这个庞大而繁忙的工厂,以及那些默默工作的工人们。
他通过对烟花的描写,表达了对劳动者的敬意和对生命的敬畏。
他说:“那是个很大的公巷,巷内以饰物为天下之最。
”这句话给我的感觉就是,这个工厂是一个充满了魔力和奇异的地方,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梦想和未来而努力。
除了对人物和景物的描写外,钱钟书的散文中还不乏对社会问题和人文关怀的表达。
比如他写道:“在世上最要不得的,莫过于木桩一根,一根挡住了整个交通,就要排除去。
有人因此排斥你的话,不要以为怪事。
”这段话表达了对人际关系的思考,说明了人际关系中的互动和沟通的重要性。
他还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分析和反思,对一些社会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钱钟书的散文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散文的魅力和作用。
散文可以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将读者带入一个世界,引发读者深思和感悟。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散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欣赏。
总之,2024年读《钱钟书散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钱钟书的散文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表达方式,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了解了钱钟书的思想和作品,也拓宽了自己的文化视野。
文学评论的三种类型——兼论钱钟书启示的新方向
文学评论的三种类型——兼论钱钟书启示的新方向作者:刘佳慧《光明日报》(2015年11月23日13版)作为文学爱好者,往往有这样的感受。
当我们阅读原著之后,再主动搜罗和浏览围绕它的各种评论,倘若遇到一些富有启发性的妙论,真乃读书的赏心乐事。
回顾我们平时经常看到的文学评论,大致有三种类型:第一是针对某部作品本身进行讨论。
比如沈从文的《边城》,可以讨论这部作品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人性美,还可以讨论它的艺术形式,包括语言特色、叙事手法和行文结构等。
如果这个作家还有比较丰富的访谈资料,写了不少书信日记,其中多少闪动着创作的心得,那么还可以进一步结合作者的文学理念和创作历程,甚至他的其他作品,比如沈从文的湘西系列,就像八面围攻那般,对《边城》实现一个更加立体的理解。
第二种是把作品放在文学史的脉络中加以认识。
文学史里面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有百舸争流的作家流派,风起云涌的文学活动。
当我们把巴金的《家》或鲁迅的《狂人日记》置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脉络,就为它们提供了极为厚重而翔实的历史文化语境,在传承与突破的种种追问之中,更好地评定一部作品的地位和价值。
第三是运用各种文学批评的理论和工具。
二十世纪以来的文学理论非常繁荣,涌现出形形色色的理论流派。
比如用女性主义的视角来研究张爱玲和萧红的小说,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来审视郁达夫的作品。
正如文学创作需要不断突破自身,文学评论也要寻找各种可能性。
在这三种常见的文学评论之外,我找到了钱钟书,并从他开凿的学问深井中瞥见了富有启发的粼粼波光。
他涉猎广泛,触类旁通,有《文心雕龙》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之妙。
当钱钟书为李商隐的《锦瑟》写下札记的时候,他不会局限在一个作家的作品里,也不是限定在中国文学史的框架中。
他把作品放在世界文学和整个人文艺术的宝库之中。
针对某种重要的文艺现象,《水浒传》中某段惊心动魄的情节,或诗人李贺某个充满原创力的奇思妙想,在这个视野开阔而资源丰盈的时空之中,找到与它相似和相通的内容,把它们聚合在一起,借助精细的分析和总括的力量,对某个重要的文艺现象形成穷形尽相的认识;同时,就其中的具体个案而言,因为有来源如此丰富、又具备内在关联的各类素材的互相参照,在这种四面烛照之中,对某个实例的独特性形成更深刻的洞察。
读《钱钟书散文》心得(4篇)
读《钱钟书散文》心得《钱钟书散文》是中国著名作家钱钟书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他的一些经典散文作品。
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对其中的散文深有感悟。
下面我将结合具体的作品,对《钱钟书散文》给予我带来的心得和体会进行阐述。
首先,在《撒向天空的边野史》这篇散文中,钱钟书以一种幽默诙谐的笔调,讲述了一个渔民在修理一艘船时想尽办法将木板撒向天空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钱钟书让人们看到了生活中的无尽乐趣和智慧的力量。
他告诉我们,只要有足够的勇气和创造力,人们就能够超越困境,找到生活的乐趣。
在《我与四书》这篇散文中,钱钟书谈到了自己对《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部古代经典的理解和思考。
他指出,这些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先修身,然后齐家,再治国,最后平天下。
通过研读这些经典,他认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了深刻的塑造和提升。
同时,他还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向人们阐述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
在《致橡树》这篇散文中,钱钟书以一种浪漫和感人的笔触,表达了对橡树深深的感激和敬意。
他以橡树为象征,讲述了自己对爱情的理解和追求。
他告诉读者,爱情是一种坚定而无私的情感,无论遭受怎样的风雨洗礼,都能够昂首向前,坚持自己的信念。
在《告别》这篇散文中,钱钟书细致入微地描绘了自己与好友道别的情景。
通过描写细节和心理活动,他将读者带入到他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们之间深情的感情纽带。
他告诉读者,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无法用言语来描述的,只有在别离的时刻,才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其中的珍贵与深刻。
在《伯牙绝弦》这篇散文中,钱钟书通过对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的再现,阐述了对音乐的追求和心灵的沟通。
他告诉读者,音乐是一种超越语言和文化的艺术形式,能够将人们的心灵连接在一起。
通过与音乐的交融,人们能够体验到真实的喜怒哀乐,感受到内心的世界。
无论是两人的琴音相和,还是绝弦之后的思念,都让人深深感受到音乐的力量和美好。
综上所述,《钱钟书散文》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思考和感悟。
钱钟书批评文体的立与破——兼谈其批评文体的当代价值
7 1
而难解 ,非 经过 解释 及排 比之程 序 ,绝无 哲学 史之 可言 。然若 加 以连贯 综合之 搜集 及统 系
条理 之整理 ,则 著者 有意无 意之 间,往往 依其 自身所 遭 际之 时代 ,所居 处之环 境 ,所熏 染
之 学 说 ,以推测 解释 古人之 意 志 。由此之 故 ,今 日之 谈 中 国古代哲 学者 ,大抵 即谈 其今 日
的魄力 。
二、 寓破 于 立 , 旧而 弥新
如 果说钱 钟书在 对传 统 的批 评文体 只是 照搬照用 ,那 他只会 成为 一个望着 古代 浩如烟
海 的典 籍之洋 而喟 然兴 叹的 随波 逐流 者 ,绝对 不会 取得 突破性 的成就 。事 实证 明,他在 以 超 凡远 见和渊 博学 识使用 古代批 评文 体 的同时 ,充 分调动 旧文 体 的灵 活性和机 动性 ,在 无
①陈寅恪:《 冯友 兰 中 国哲 学 史上 册 审 查 报 告》 见 《 寅 恪 文集 之 三 ・ 明馆 丛 稿 二 编》 第 2 7页 , 陈 金 4 上海 古籍 出版 社 1 8 9 0年版 。 ② 钱 钟 书 : 《 ( 孔 ) ,见 《 缀 集 ( 订 本 ) 第 3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 1 8 年 版 。 读 拉奥 》 七 修 》 4页 95 ③钱钟书:《 中国 诗与 中 国画》 ,见 《 七缀 集 ( 订 本> 第 7页 ,上 海 古 籍 出版 社 19 版 。 修 》 94年
自身之 哲学 者也 。… …其 言论 愈有条 理统 系 ,则去古 人学说 之真 相愈远 。 ”① 钱 钟书 以其批 评 理论及 实 践进行 了深 刻 的方法 论 的反拨 。西学 东渐 以来 ,重理 论系 统
钱 钟书《围城》中的讽刺艺术探究
钱钟书《围城》中的讽刺艺术探究《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经典之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备受赞誉。
其中,讽刺艺术的运用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使这部作品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
一、人物形象塑造中的讽刺在《围城》中,钱钟书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精心刻画,展现了深刻的讽刺意味。
方鸿渐是小说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弱点的人物。
他游学欧洲,却没有取得正经的学位,买了个假文凭回国。
这种虚荣和欺骗的行为,从一开始就揭示了他性格中的虚伪。
比如,在回国的船上,方鸿渐周旋于鲍小姐和苏文纨之间,表现出他在感情上的优柔寡断和不坚定。
他既想享受鲍小姐带来的短暂激情,又想攀附苏文纨的家世和地位。
这种在感情中的摇摆不定,反映了他内心的空虚和迷茫。
而苏文纨这个人物,自视甚高,自以为才情出众,却在爱情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占有欲和虚荣心。
她对方鸿渐的追求,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征服的欲望,而不是真正的爱情。
当她发现方鸿渐喜欢的是唐晓芙时,便毫不留情地进行报复,展现出了她狭隘和自私的一面。
李梅亭是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他的吝啬和自私被钱钟书刻画得淋漓尽致。
在旅途中,他为了省钱,想尽各种办法占小便宜,甚至不惜与同行的人发生冲突。
他随身携带的大铁箱,里面装满了药品和零食,却从不与人分享,这种行为充分暴露了他的自私自利。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并非简单的黑白分明,而是充满了复杂的人性弱点和矛盾。
钱钟书通过对他们的细致描写,让读者在感受到可笑的同时,也能深刻地反思人性的种种弊病。
二、语言表达中的讽刺钱钟书的语言幽默诙谐,充满了讽刺的意味。
他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反讽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比喻的运用在小说中随处可见。
例如,“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痛。
”将忠厚老实人的恶毒比作饭里的沙砾和鱼里的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这种恶毒的隐蔽性和伤害性。
夸张的手法也被运用得恰到好处。
如描写李梅亭的眼睛“像两颗黑弹丸”,形象地突出了他的凶狠和丑陋。
关于钱中文文学理论的创新性
关于钱中文文学理论的创新性一、引言钱钟书作为中国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文化史专家,他对中国文学的探讨和理论研究影响深远。
在其所写的《中国文学史纲要》中,他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其中包括了对“文学艺术”的定义,对文学的分类和构成要素的界定,以及对文学的批评与鉴赏等一系列问题的探讨。
这些理论与钱钟书本人的文学创作相辅相成,成为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贡献。
本文旨在就钱钟书所提出的关于钱中文文学理论的创新性进行探讨与论述,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方面的批评、鉴赏与创作。
二、钱钟书的文学理论体系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语言学家,钱钟书对文学的研究和探讨贯穿了他的一生。
在他的学术成果中,最为人所称道的是其关于文学理论的研究和探讨。
他所著的《中国文学史纲要》一书,不仅深刻地总结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而且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钱钟书的文学艺术定义在钱钟书的文学理论体系中,最基本的是他所提出的“文学艺术”的定义。
他认为,“文学艺术”应当是“以语言为媒介,表现人间事物的美的艺术形式”。
在这个定义中,语言是文学的载体,而人间事物的美则是文学艺术的表现对象。
在这个定义中,语言的重要性被凸显出来了,因为只有通过语言才能表现出人间事物的美。
这种“以语言为媒介”的表现方式,可以跨越不同的文化与历史,使得文学艺术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具有普遍的价值与意义。
钱钟书这个定义对后来的文学研究与创作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把握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
四、钱钟书的文学分类在钱钟书的文学理论体系中,对于文学的分类也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和界定。
他认为,文学按照语言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韵文和散文;按照表现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纪实文学、戏剧和虚构文学等等。
其中,韵文和散文在钱钟书的看法中,是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两种不同的文学形式。
韵文是一种通过押韵、律动等技巧,来表达抽象和宏大的情感的诗歌形式。
与之相对的,散文则是一种通过叙述和描写,来表现具体和细微情感的文学形式。
现代文学中的社会批评意义
现代文学中的社会批评意义导言现代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或者表达个人情感,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社会批评的意义。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揭示,现代文学作品能够让读者深入思考社会问题,并促使社会改变。
本文将探讨现代文学中的社会批评意义,从文学作品中挖掘出对社会的反思和启示。
一、对社会问题的观察和揭示现代文学作品往往以真实的社会背景为素材,通过对社会问题的观察和揭示,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现象。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通过对当时社会的种种荒谬现象的揭示,让人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和反思。
同样,余华的《活着》通过对农村生活的真实描写,让人们对农村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引发了对农村改革的思考。
二、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和批评现代文学作品往往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和批评,呈现出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质疑。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现代文学作品能够激发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引发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例如,钱钟书的《围城》通过对封建礼教的批判,让人们反思了传统观念对人性的束缚,引发了对自由和个性的思考。
同样,王小波的《黄金时代》通过对社会主义时期的种种荒谬现象的揭示,让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引发了对现实社会的思考。
三、对社会改革的推动和启示现代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对社会问题的观察和批评,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推动社会改革,并给人们带来启示。
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批评,现代文学作品能够唤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改革的行动。
例如,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作品通过对当代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观的揭示,让人们反思了现代社会对年轻人的压力和困惑,引发了对教育和社会制度的思考。
同样,刘慈欣的《三体》系列作品通过对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的揭示,让人们认识到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引发了对科技伦理和人类未来的思考。
结语现代文学中的社会批评意义不仅仅是对社会问题的观察和揭示,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引发社会的关注和反思,并推动社会改革。
钱钟书对中国讽刺幽默文学的贡献
钱钟书对中国讽刺幽默文学的贡献钱钟书的小说充满讽刺幽默,溢满全文,体现出钱先生对世事的透彻认识。
钱钟书的讽刺幽默中充满戏剧感,是小说创作的典范,不仅是一种写作技巧,而且还是一种精神,一种风范,一种超凡的胸怀,一种披荆斩棘的力量。
标签:钱钟书;讽刺幽默文学;贡献一、钱钟书对中国讽刺艺术的贡献讽刺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形态之一,其中又以讽刺小说为主。
钱钟书的讽刺小说是中国讽刺文学的高峰。
中国的讽刺小说多带有道德批判性质,作家以严肃的态度对丑恶现象进行批判,具有明显的社会价值,但却缺少了审美价值。
从吴敬梓到鲁迅,讽刺文学多进行政治和道德批判,而缺乏对人性的洞见;注重写实,戏谑较少,很难走向世界。
而钱钟书所关注的是人和人类的精神世界,他用豁然的态度,针对荒唐的现象进行讽刺,不仅有幽默的机智,也有讽刺的锋刃,走出了一条新的讽刺之路,是中国现代讽刺文学成熟的标志。
钱钟书的讽刺笔法多样,讽刺对象也十分广泛,包括人事、人性、社会、政治等。
钱钟书的小说智慧卓越,思想深刻,文笔犀利,对人生的多个方面都进行了讽刺、嘲弄,在钱钟书的小说中不管是谁只要装腔作势都难以逃脱他的讽刺。
例如《猫》对新闻界、教育界和科学界等所谓的“精英”进行讽刺和批判。
钱钟书的讽刺不仅范围广,而且力度也很深,例如在《灵感》中对无才“作家”使用了夸张和荒诞的手法进行嘲弄,“深深地像法国俗语所谓肛开臀裂地弯腰鞠躬”,讽刺语言刻薄。
另外,钱钟书的讽刺还很奇,例如,在《围城》中将苏小姐比喻成“又甜又冷的冰淇淋作风”,雅俗共赏;对高校长这样的描述:“精明得真是睡觉还睁着眼睛,戴着眼睛,做梦都不含糊”,真是新奇、活灵活现。
中国讽刺文学严肃、浓重,缺少玩笑的态度。
而钱钟书的讽刺俏皮、犀利,无与伦比,他的讽刺发人深省,让读者能够思考,以语言讽刺见长。
钱钟书用从容的语言技巧,先丑化讽刺对象,然后对其进行否定。
例如,在《围城》中“有鸡鸭的地方,粪多,有年轻女子的地方,笑多。
围城钱钟书的讽刺与智慧之作
围城钱钟书的讽刺与智慧之作围城:钱钟书的讽刺与智慧之作钱钟书的小说《围城》被广泛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小说中,钱钟书以讽刺的笔触揭示了大众心态的困境,并通过智慧的叙述展现了人们在社会中的自我束缚。
本文将就《围城》中的讽刺和智慧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讽刺之笔《围城》通过讽刺的手法,深刻描绘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崇尚虚荣、追求面子的现象。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方鸿渐,是一位在外国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但却在家乡的官场和婚姻中遇到了困境。
方鸿渐将自己的成功与失败挂钩,一直追求名利,同时却无法摆脱社会的束缚。
小说以方鸿渐的婚姻为主线,展现了他在追逐面子与尊严之间挣扎的过程。
作者以巧妙的递进方式来揭示人们对名利的追求,以及这种追求所带来的困境。
方鸿渐的婚姻,既是他追逐面子的方式,也是社会给予他的压力和期望。
小说中,方鸿渐面对的每一个选择都被其身边的人和社会预设好的框架限制着,他感到自己仿佛被围在一个城里,无法自由前行。
通过这种讽刺的手法,钱钟书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束缚和局限暗示给读者。
二、智慧之光除了讽刺,钱钟书的智慧也贯穿于整个《围城》中。
小说中的方鸿渐是一位内心矛盾复杂的角色,他能够准确地捕捉到社会游戏的规则,但又无法完全摆脱其中。
这种智慧并没有使他脱离困境,而是让他更加清楚地看到了现实的现状。
在小说的结尾,方鸿渐选择了离开,他用自己的方式逃避了社会对他的期望和压力。
他意识到自己无法改变整个社会的现状,于是选择了离开,为自己创造出一片自由的天地。
这种智慧的体现并非是逃避现实,而是在现实中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围城》中的智慧并非是单一的,而是多个角色在不同程度上展现出来的。
每个人物都以其独特的智慧面对社会的困境,从而凸显出小说智慧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三、反思与启示通过《围城》中的讽刺与智慧之作,我们可以深刻反思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价值观。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虽然具有一定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但其中所表达的人性困境与现实仍然息息相关。
从《围城》谈钱钟书文学的讽刺艺术
从《围城》谈钱钟书文学的讽刺艺术讽刺一直都是钱钟书小说的主要特性,《围城》是其中最为突出的长篇小说。
讽刺就是将生活中戏剧性事情本质的丑陋和凶恶揭露出来,让人们意识到事情的内在丑恶。
钱钟书将讽刺贯彻到了文学作品中,对我国现代讽刺文学有着非常大的贡献,不仅是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上,在翻译国外讽刺文学作品中也作出了很大的努力。
不管是短篇小说还是长篇小说,钱钟书的讽刺几乎无处不在,而且社会、政治、历史、心理等全方面都在其笔下有所描写,从而构成了一个丰富的讽刺世界。
一从《围城》谈钱钟书文学的讽刺思想(一)关于人生《围城》的立意就是对人生的讽刺和伤感。
小说以鸟笼、城堡、围城做比喻,外面的想要进去,里面的想要出来。
实际上就是指,未结婚的想结婚,结了婚的想离婚,想要逃离,但是离婚之后却又想要结婚,这就导致出现了一种结离、离结的不良现象。
这是《围城》的主题,同时也是人们所面临的社会现实,几乎每个人的人生都在不同程度地经历着这样的问题。
围城其实只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实处境,钱钟书通过小说艺术的形象,将人生现实无情地揭露了出来,再现了人们内心难以言表的直觉,这其中饱含着自己的人生体验和人文关怀。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体上就是爱情、婚姻是最为紧密的,但是钱钟书却将它们展现为厌恶和矛盾,主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
小说中方鸿渐和孙柔嘉相携走进了婚姻这座围城,最后却又冲出了围城,形象具体地体现了主题。
《围城》把带着爱情的婚姻围城,逐渐扩大到人生中的所有事情中,向读者展现了人生的愿望。
但是这种愿望常常无法遂愿,就像是愿望在与人对抗一样。
方鸿渐在经历了众多事情之后,对人生中的围城现象有了不一样的感悟。
赵辛楣喜欢苏文纨,甚至将方鸿渐看成是情敌,而苏文纨喜欢方鸿渐,却怀疑唐晓芙,可方鸿渐喜欢的是唐晓芙。
陆子潇、孙柔嘉、方鸿渐,范小姐、赵辛楣、汪太太,都属于单相思。
但是,汪处厚和汪太太结婚后,汪太太与高松年处于暧昧状态,高松年曾经以为汪太太对他是有爱情的,却不曾想汪太太还喜欢着赵辛楣。
谈教训钱钟书读后感
谈教训钱钟书读后感嫌脏所以表示爱洁,因此清洁成癖的人,宁可不洗澡,而不愿借用旁人的浴具。
秽洁之分,结果变成了他人跟自己的分别。
自以为干净的人,总嫌他人龌龊,甚而觉得自己就是污秽,还比清洁的旁人来得好受,往往一身臭汗,满口腥味,还不肯借使旁人用过的牙刷和手巾。
当然,除非肯把情人出让的人,也决不甘以手巾牙刷公诸朋友。
这样看来,我们并非爱洁,不过是自爱。
洁身自好那句成语,颇含有深刻的心理观察。
老实说,世界上是非善恶邪正等等分别,有时候也不过是人我的差异,正跟身体上的秽洁一样。
所以,假使自己要做好人,总先把世界上人说得都是坏蛋,自己要充道学,先正颜厉色,说旁人如何不道学或假道学。
写到此地,我们不由自主的想到女鬼答复狐狸精的话:“你说我不是人,你就算得人么?”我常奇怪,天下何以有这许多人,自告奋勇来做人类的义务导师,天天发表文章,教训人类。
“人这畜生”(That animal called man),居然未可一概抹杀,也竟有能够克己救人的。
我更奇怪,有这许多人教训人类何以人类并未改善。
这当然好像说,世界上有这许多挂牌医生,仁心仁术,人类何以还有疾病。
不过医生虽然治病,同时也希望人害病;配了苦药水,好讨辣价钱;救人的命正是救他自己的命,非有病人吃药,他不能吃饭。
所以,有导师而人性不改善,并不足奇;人性并不能改良而还有人来负训导的责任,那倒是极耐寻味的。
反正人是不可教诲的,教训式的文章,于世道人心,虽无实用,总合需要,好比我们生病,就得延医服药,仅许病未必因此治好。
假使人类真个学好,无须再领教训,岂不闲杀了这许多人?于是从人生责任说到批评家态度,写成一篇篇的露天传道式的文字,反正文章虽不值钱,纸墨也并不费钱。
人生之桥,已像但丁走了一半,然而“神曲倒无从下笔;谈恋爱,参加抗战,似乎年纪太大;吃素奉佛”,似乎年纪还嫌轻;要创作似乎才尽,要研究恨欠缺训练─—到此时,他不写说教式的文章,你还教他干点什么?真的,人生中年跟道学式的教训似乎有密切的关系。
围城讽刺手法分析读书笔记
围城讽刺手法分析读书笔记《围城》是钱钟书先生所著的一部风格独特的长篇小说,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和深刻的讽刺手法,展现了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像和社会的种种弊病。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被钱钟书先生精妙的讽刺手法所吸引,以下是我对这些手法的分析和理解。
一、语言的幽默与讽刺钱钟书先生的语言幽默风趣,充满了机智和讽刺。
他善于运用俏皮话、双关语、反讽等修辞手法,让读者在欢笑中感受到对人性和社会的批判。
例如,小说中形容鲍小姐“只穿绯霞色抹胸,海蓝色贴肉短裤,漏空白皮鞋里露出涂红的指甲”,称其为“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说她是“真理”,因为“真理是赤裸裸的”。
这种看似轻松幽默的描写,实则是对鲍小姐行为放荡、不知检点的辛辣讽刺。
再如,方鸿渐在回国的船上与苏小姐的对话:“苏小姐道:‘鸿渐,你学过哲学,是不是?’方鸿渐道:‘学过一点,不过现在全忘了,我是哪一门的哲学家都不知道。
’苏小姐道:‘你不应该忘记呀,你该知道哲学是贯通一切的,你学过哲学,就像在天文台上经过的人,看星的眼光都不同。
’方鸿渐道:‘我现在看星也还是天文台上的眼光,不过我想,这满天的星,多数是不规矩的。
’”这段对话充满了弦外之音,方鸿渐的回答既显示了他的无奈和自嘲,又暗中讽刺了苏小姐的故作高深。
二、人物形象的讽刺塑造在《围城》中,钱钟书先生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细致刻画,展现了人性的弱点和丑陋。
方鸿渐是小说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懦弱、无能、优柔寡断的知识分子。
他买了假文凭回国,却又在内心感到羞愧和不安;他在爱情和事业上屡屡受挫,却总是不能吸取教训,改变自己。
方鸿渐的形象是对当时那些空有文凭、却无真才实学和实际能力的知识分子的讽刺。
苏文纨则是一个自命清高、虚荣做作的女性。
她自以为追求者众多,却不明白自己在别人眼中的真实地位。
她在爱情中表现出的自私和狭隘,让人对她的形象产生反感。
而李梅亭、顾尔谦等人物则是自私、贪婪、庸俗的代表。
论钱锺书“意内言外”诗学批评理念之构建
对 于 上 述 问 题 ,《钱锺书手稿集•容安馆札记》 (以下简称《札 记 》)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新的理解路 径 。《札记》作为钱锺书的读书笔记,带有极强的私 人属性。随 处勾抹的文字样式,直率随意的语言表 达 ,都印证着这一特质。同 时 ,该书时间跨度较长,
包 含 着 不 少 此 前 未 曾 发 表 的 看 法 ,宏 富 精 审 ,胜义 纷 披 ,鲜明地勾 勒 出 钱 锺 书 文 学 观 念 上 的 变 与 不 变 。研读分析这一新近出版的著作,能够明显感到 它 与 钱 氏 其 他 著 作 之 间 的 互 文 性 关 系 ,因 为 书 中 的 不 少 内 容 正 是 《管 锥 编 》学 术 思 想 的 重 要 来 源 。
钱 锺 书 遵 循 海 德 格 尔 现 象 学 的 批 评 范 式 ,挖 掘 作 品 的 文 心 ,展 现 出 文 艺 与 哲 学 思 想 转 振 因 果 的 特 征 ,完 成 对 该 理
古代文学对现代文学批评的启示
古代文学对现代文学批评的启示古代文学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还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智慧和批评精神,为现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本文将从古代文学的批评观念、文学创作方式以及文学作品的主题等方面,探讨古代文学对现代文学批评的启示。
首先,古代文学的批评观念为现代文学提供了借鉴。
在古代文学中,批评不仅仅是对作品的评价,更是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思考。
古代文学家常常通过对作品的批评来表达对社会问题的关切和反思。
例如,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师说》就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评,他通过对师德的讨论,揭示了当时士人的虚伪和浮躁。
这种批评观念对现代文学的启示在于,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创作,更应该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探讨,以文学的力量反映和引导社会的进步。
其次,古代文学的文学创作方式为现代文学提供了思路。
古代文学追求的是真实和深度的描写,注重内心世界的表达。
例如,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世说新语》是对当时社会风貌的描写,他通过对人物言行的细腻刻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多样性。
这种注重细节和内心世界的描写方式,对现代文学的启示在于,文学作品应该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表达,打动读者的心灵。
古代文学作品的主题也为现代文学提供了启示。
古代文学作品的主题多样丰富,涉及人生哲理、道德伦理、人性探讨等方面。
例如,元代文学家关汉卿的《汉宫秋》以宫廷生活为背景,通过对宫廷女子命运的描写,表达了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社会制度的批判。
这种关注人性和社会问题的主题,对现代文学的启示在于,文学作品应该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通过对人性的探讨和社会问题的反思,引发读者对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古代文学对现代文学批评的启示,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创作方式和主题上,还体现在文学批评的方法和态度上。
古代文学家对作品的批评往往是深入细致的,他们注重对作品的内涵和形式的分析。
例如,宋代文学家刘勰的《文心雕龙》就是对文学创作的系统批评,他通过对文学形式和表达手法的剖析,提出了一系列文学批评的准则和方法。
读《伊索寓言》钱钟书的零度讽刺
读?伊索寓言?——钱钟书的零度挖苦钱钟书先生是个学者,国学大师、文化昆仑、学术顶峰这些很吓人的名头像一记记重拳夹杂着风声向我们挥过来,看看钱先生想不仰视都不行。
只是可惜了他的?管锥篇?和?谈艺录?这样学贯中西的大部头不能被我们好好消受,或是火候不够吧,于是就只有跟着别人一起诚惶诚恐般朝上仰视。
也有人对钱种书不以为然,比方余杰。
这个习惯与拿着道德大棒审讯一切的年轻人向来火气不小,他把钱钟书老老实实做学问看作是逃避,且对他在?毛选?英译本中担任的角色耿耿于怀。
他还把钱钟书看作是无形中的学术霸权和学术专制的代表,照埋头学术的那些专家看来,这简直是大不敬了。
然而,这终究是对钱钟书学术立场的一剑穿喉的批评呢,还是对钱钟书整体人格上产生的误读?钱钟书先生去世那年我刚刚开场热衷于买?南方周末?,所以很快就知道了这个消息。
当时记得第一个反响是,?围城?的作者没了,没了就是个很大的事情。
于是跟着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周围高三正埋头苦头的同学们,同学们起先都很惊讶,钱钟书是谁?我好生绝望,知道?围城?吗?他写的。
切,没劲,是那部电视剧吧。
于是又接着钻研自己的抛物线和马克思。
我不禁索然。
在那之前我还不知道钱钟书做学问也那么大,?围城?带给我的只是一个纯粹的文人形象。
那本小说读起来感觉真是不错,到如今我总共买了三本,前两本早已不知去向,这第三本我总疑心它是盗版,读起来心里总是没有以前那么舒适。
但我买这本书还有另外的一个理由,就是送给我的女朋友,女朋友说她没看过?围城?,对我而言这是难以容忍的一件事情,虽然她至今一年来到如今也没有读完。
写于1945年到1946年的这个长篇小说是在当时的陷落区背景下完成的,战后1947年在上海初版,1948年再版,1949年三版,此后印刷次数不断上升,至今已达几百万册,这还不算盗版的猖獗造成的另外一个数目。
这些冷冰冰的数字说明了?围城?的流行,但这也许并不代表钱钟书的流行。
人们看到了方鸿渐,却无视了真实的钱钟书的存在。
钱锺书先生文艺批评方法管窥
钱锺书先生文艺批评方法管窥-大学语文论文钱锺书先生文艺批评方法管窥○崔现芳摘要:钱锺书朗悟笃学,博览群书且融会贯通,真正做到了融化百家而卓然自成一家;他擅长于中西文学以及各人文学科之间即异而求同,因同而见异;强调打通各个人文学科之间的界限,打通中西,打通学术研究和文艺创作。
“打通”和“比较”的最终目的是寻找中西文学乃至人类文化的共同规律。
关键词:酿蜜说比较说打通说钱锺书先生学问博大精深,汪洋恣肆,会通古今中外。
早在二十世纪30年代初治西方哲学的张申府先生就说钱锺书“乃是现在清华最特出的天才”。
吴宓教授和几位青年学生促膝谈心时,曾发感慨说:“自古人才难得,出类拔萃、卓尔不群的人才尤其不易得。
当今文史方面的杰出人才,在老一辈中要推陈寅恪先生,在年轻一辈中要推钱锺书,他们都是人中之龙,其余如你我,不过尔尔!”诚然,钱锺书先生之英才绝识,卓冠一世。
笔者略有自知,探讨钱先生的文艺批评方法,是力不胜任,不够资格的。
但笔者不揣简陋依然要谈,只能是管中窥豹,不敢求探骊得珠,笔者以为这是向钱先生致敬的一种方式。
并且钱先生的文艺批评方法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一、“酿蜜”说众所周知钱锺书天分高,记忆力强,他罕有的天赋几乎是难以企及和不可复现的。
但恐怕少有人知道他勤苦用功到了何等程度,而他的勤奋,我们是可以学习的。
举几个事例来看。
锺书酷爱读书从小就四邻皆知,一位姓邹的街坊,这样督促他儿子:“我过钱家,每回都听到锺书书声琅琅……”[1]。
钱锺书善于从辞书中汲取营养,读破过几部英文辞典。
当年赴英求学途中,在轮船上他也总抱着一部英文字典在读念或背诵。
杨绛在《我们仨》中说:“牛津的假期相当多。
锺书把假期的全部时间投入读书”[2]。
在罗山县“五七干校”,钱锺书和吴晓铃负责烧锅炉,锅炉摆在当院,朔风一吹,水很难烧开。
“即使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我还是见钱先生在添满水,加足煤以后,利用水未烧开的这个空间读书。
”[3]可以说,钱先生一辈子惜时如金,嗜书如命,将全部精力和心血都用在了读书上。
钱钟书文学批评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
钱钟书文学批评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何明星【摘要】钱钟书的文学批评体现出鲜明的特征,如世界眼光、自主意识、创新精神等.钱钟书在文学批评中有意识地突破理性观念和学科体系观念的封闭和固化,在形式上选择以偶感随笔式的札记为著作方式,在内容上融各学科于一炉,具有一种鲜明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是钱钟书文学批评话语最突出、最根本的特色,它贯穿于钱钟书所有著述之中,体现为"以白话小说阐释古诗文之语言或作法"、"打通而拈出新意"、"发前人之覆"、"名物词句之考订"等四个方面.梳理论述钱钟书文学批评的特色,对中国当代文论建设在融汇中西、贯通古今方面具有典范意义.【期刊名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26)006【总页数】4页(P57-60)【关键词】钱钟书;文学批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作者】何明星【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广州5104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7钱钟书是学贯中西的大家,声称一贯感兴趣是具体的文学鉴赏。
他的文学研究不从概念出发做逻辑推理,而是针对具体现象拈出新意,形成了独具个性的文学批评话语,体现出鲜明的特征,如世界眼光、自主意识、创新精神等等。
梳理论述钱钟书文学批评话语的特色,对中国当代文论建设在融汇中西、贯通古今等方面具有典范意义。
对钱钟书文学批评话语所具有的世界眼光的特征,笔者已著文予以论述。
本文将阐述钱钟书文学批评话语特色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等两方面内容,以期对中国当代文论建设有所启示。
一、钱钟书文学批评的自主意识自从“五四”时期引进科学观念,中国包括文学在内的人文学科也循此方向发展改变。
①朱光潜说:“中国向来只有诗话而无诗学,刘彦和《文心雕龙》条理虽缜密,所谈的不限于诗。
诗话大半是偶感随笔,信手拈来,片言中肯,简练亲切,是其所长;但它的短处是凌乱琐碎,不成系统,有时偏重主观,有时过信传统,缺乏科学的精神和方法。
论钱钟书文学批评的对话性
第一节对话文学创作心理论:谈“诗可以怨” ....................- 9 第二节 对话文学创作过程论:“意、物、文”三者的关系 .........- 13 第二章 钱钟书与现代西方文论之间的对话性........................- 18 第一节 钱钟书与俄国形式主义的对话 ..........................- 19 第二节 钱钟书与英美新批评的对话 ............................- 22 第三节 钱钟书与现代阐释学的对话 ............................- 26 第四节 钱钟书与比较文学的对话 ..............................- 28 第三章 钱钟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对话性............................- 33 第一节 文学与历史的对话 ....................................- 33 第二节文学与心理学的对话 ...................................- 36 第三节 文学与禅宗的对话 ....................................- 39 结 语.........................................................- 43 注 释.........................................................- 44 参考文献.......................................................- 4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3 独创性声明.....................................................- 53 -
从《围城》谈钱钟书对讽刺艺术的创新
从《围城》谈钱钟书对讽刺艺术的创新【摘要】讽刺艺术是《围城》的一大亮点,文章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讽刺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它入骨的讽刺意味,是通过情节的发展,以精雕的细节来自然流露,没有给人一丝做作的痕迹,同时,它讽刺手法灵活多样,比喻、用典、比较、推理等,处处见锋芒,讽刺的语言更是诙谐幽默、尖锐泼辣、令人赞叹。
本文将从讽刺的广度和力度、犀利精微的心理讽刺、“学者式”的智性幽默讽刺、讽刺方式多种多样四个方面对《围城》中具体讽刺实例进行分析,了解钱钟书先生运用讽刺之高超的艺术才华,进而更深的了解钱钟书在讽刺艺术上的创新,对中国讽刺幽默文学所作的巨大贡献。
【关键词】钱钟书《围城》讽刺艺术创新钱钟书一生学贯中西,融会古今,在创作上匠心独运,自成一家。
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是其一生的代表作,最能体现他机智隽永,才情横溢的艺术风格。
美籍华人夏志清先生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称赞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也是最伟大的一部。
”[1]历经几十年,它仍魅力未减,拥有大量的读者。
它的成功一方面在于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中国旧知识分子的形象;另一方面在于它鲜明、独特的讽刺风格。
钱钟书的小说从短篇到长篇,采用超然的态度,笑傲人间,针对荒唐的现象、可笑的人生进行讽刺,既有幽默的机智,也有揶揄的机锋。
他的讽刺作品的问世,建构起了不同于现代讽刺传统的又一种路子,标志着现代讽刺文学的真正成熟,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从讽刺作品来说,如果把中国讽刺小说比作繁星点点的星空,那么,《儒林外史》、《阿Q正传》、《围城》无疑是几颗最亮、最辉煌的星座。
从创意来说,《围城》是超越一切前贤的,具有着独立不倚的品格。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钱钟书对讽刺艺术的创新。
一、讽刺的广度和力度兼胜《围城》中的讽刺艺术是高超的、独具一格的,被评论家认为是“无一人,无一景,无一处,无一句不带讽,人人讽人,人人被讽,句句是讽,讽外有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继承 中国批 评文体诗 话传 统 , 崇 尚注疏 、 札记 等 的“ 不 成体 系” 。钱 钟 书 以 自己的学 术实 践 为 我们提 供 了一种 学术与经 学相 结合 的写作 范式 , 呈 现 出 自己独特 的生命 情趣 和个 性特征 , 这 恰恰是 当代 文学批评 所缺乏 的 。这 种言说 方式对 于 重新切 入 中国古人 的言说语 境 , 探讨传 统
传 上 。钱 钟书长 达 1 3 6万字 的《 管 锥编 》 , 文 字浩 何谓 “ 发 经” ?晚明人韩廷锡在 《 与李 明 六 5 5 中 笺 、
说: “ 注有 二经 , 一训经, 二 发 经 。训经 者 , 训 其字 义 , 繁, 工程宏大 , 但却 不 是 以注重 宏 观 的 、 西式的、 体 系 而 置其经 义 , 非遗意也 , 留其 意 不 发 , 以俟 读 者 自得 性 的论 著 形 式 出现 , 而是采用 中国传统 的“ 注、 疏、 之 也 。此 是 注 经 第 一 手 , 如郑玄 之于《 诗经 》 是也 。 笺、 传” 的方 式 来 书 写 , 甚 至 用 文 言 文来 著 书 。钱 钟 读 之若一 字无 与 , 于经 者统 而 会其 大 意 , 则 字字 与 经 书 的 阐释单 位 是 “ 则” , 每“ 则” 的起 始 通 常 是 古籍 或
杨 慧 : 钱 钟 书“ 发 经” 言说 方 式 对 当代 批 评 文 体 的 启 示
借 助经 典 的 先 验 合 法 性 来 确 立 自 己 的言 说 合 法 性 。 传统话 语 “ 依 经立义” 的意 义 生 成 , 展 现 了典 型 的 中
追 溯一 下 , “ 依经立义” 一 词最 初 出 自两 汉关 于 屈 原 国传 统话 语 言 说 方 式 , 形 成 了具 有 中 国传 统 特 色 的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教 育 部 人 文 社科 研 究 青 年 基 金 项 目( i 1 Y J C 7 5 1 1 o 2 ) ; 辽 宁 省 社 会 科 学 规划 基金 项 目( L 1 2 D Z W0 1 3 ) 作者简介 : 杨 慧( 1 9 7 1 一) , 女, 辽 宁大 连 人 , 大连 外 国语 大 学 讲 师 , 主要 从 事 文 艺 理论 、 中 国 古 典文 学 研 究 。
发 经” 言说方式, 这 种 言 《 管锥编 》 《 谈 艺录 》 即是 用 “ 发 经” 的 言说 方式 来 构 筑 这种 操作 模 式 即 被认 为是 “ 探 讨 传 自己 的学 术 大厦 。曹顺 庆 先 生 在 《 中 国 文 学理 论 的 说 方式对 于 重 新 切人 中 国古 人 的 言说 语 境 , 弘 扬 民族 文 化 创 新 话 语重 建 》 中认 为 , 中 国古代 文论 固有 的 两个 话 语 规 统 文本 的文 化 生 成 与 文论 话 语 , 提 升创新 能力 具有 积 极 的借 鉴意 义 和价 值 , 对 则: 一是 以“ 道” 为 核 心的 意义 生 成和 话语 言说 方 式 ; 精神 , 二 是儒 家“ 依 经立 义” 的意 义 建构 方式 和 解 读话 语 模 2 1 世 纪文 学批评 文体具有 示范性 意义 。 式[ 2 ] 。“ 依经立义 ” 作为 话 语 生成 及 言说 方 式要 追 溯
VoI . 36 NO . 5
S e p. 2 Ol 3
钱钟 书“ 发 经" 言说 方式 对 当代 批评 文体 的启 示
杨 慧
( 大 连 外 国语 大 学 比较 文化 研 究 中心 , 辽宁 大连 1 1 6 0 4 4 )
摘 要 : “ 发 经” 言说 方式 即借 经 文 以写 自 己见 识 , “ 依 经 立义 ” 是 当今 知识 生成 和 积 累 的重 要 方 式。钱钟 书先 生的《 管锥编 》 《 谈 艺录》 即是 用“ 发经 ” 来 构筑 自己 的学术 大厦 , 这 种 言说 方 式
一
到孔子 , 从孔 子开始 , 建 立 了中 国士 大夫 们 的 文本 解
读 典范 , 即以“ 读经为本 , 解经为事, 依经立义” 的 普
、
“ 发经” 言 说 方 式 的 思 维 模 式
“ 发经” 之“ 经” , 就 是 话 语 理论 的根 据 , 是“ 依 经
的 实 际操 作 模 式 。“ 依 经立 义 ” 的 深 层 含 义 是 遍 的意义 建 构 方 式 和 解 读 模 式 , 主要 体 现 在 注 、 疏、 立义 ”
文本 的文化 生成 与文论 话语 , 弘扬 民族文 化创新精 神 , 提 升创 新 能力 , 具 有 积极 的借 鉴 意义和 价值, 对2 l世纪文 学批评 文体 具有 示 范性 意义 。 关 键词 : 钱 钟书 ; 发经; 言说 方式
中图分 类号 : 1 2 0 6 . 7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0 — 1 7 5 1 ( 2 0 1 3 ) 0 5 — 0 7 0 8 — 0 5
的论争 。班 固批 评 屈 原 “ 多 称 昆仑 冥 婚 宓 妃 虚 无 之 诗性 批评 文体 。这种 “ 发经” 的思 维模 式 使 钱 钟 书并
第3 6 卷 第 5期
2 0 1 3年 9月
辽 宁师范 大学学报 ( 社 会科 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Li a o n i n g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d i t i o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