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农村文化建设新高地——读《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

合集下载

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篇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实践课论文论文题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院专业:姓名:学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

中国有近8亿农民,只有解决了农民的问题,才能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关键词:新农村农民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法制建设。

从农村实际情况上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

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

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

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

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

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

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

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二、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受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影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仍然比较落后。

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是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内容。

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农村人口逐渐减少,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然而,农村文化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有助于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农村文化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农村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丰富农村居民的精神生活,提高他们对乡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还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通过挖掘和传承农村的传统文化,可以保护农村地域特色,提升农村品牌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到农村发展。

此外,农村文化的建设还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养和技能水平,为他们的就业和创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在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注重挖掘、保持和传承农村的传统文化。

这包括民俗文化、乡土文化、手工艺文化等。

同时,还需要注重与时俱进,开展一些适应农村发展需求的新型文化活动,如农村旅游、文化艺术交流、科技创新等。

通过这些文化活动的开展,可以丰富农村居民的业余生活,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重要性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是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权益的重要举措。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仅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他们对农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还可以为农村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可以提供良好的居住条件和基础设施,如宽敞明亮的房屋、安全供水供电系统等。

此外,还可以改善农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医疗卫生、教育和文化娱乐设施等。

通过这些举措,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促进他们的发展动力和活力。

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过程中,需要注重整体规划和综合配套。

这包括改善农村道路、交通和通信网络,提供便捷的交通出行和信息传递条件;改善农村供水、供电和供暖等基础设施,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改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提供优质的医疗、教育和文化娱乐等服务。

浅析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村文化的特点及矛盾

浅析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村文化的特点及矛盾
是 如 此 ,各 个 地 区 都有 自 己特 有 的 文 化 ,它 是属 于 当 地 农
政府有关政策 的支 持,都使农 民有 了强烈择业 意识 和择业信
心 , 每 年 几 千 万 涌 向城 市 打 工 的 “ 民工 潮 ” 即 是证 明 。 农 民
在外打工 ,不仅开 阔了视野 ,赚得 了票子 ,安置了房子;甚 至有些农 民还把城里先 进的技术 、赚钱 的产业 引入到本地区 来发展 ,在转换本村产 业结构 ,发展本村经济 的同时 ,也增 加了村 民的就业 岗位 ,致使更多 的农 民重 新选 择了职业 。三,符合 的是 当地 的审美情趣 ,具有符合当地 的文化认 知,所 以在农 民 中有着天然 的亲切 感,最能激发农 民的活力。这些原汁原 味的乡土文化 ,在文化市场 中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
2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村 文化 的现 实矛盾与冲突 2 1先进与落后的冲突 .
当前 ,中国社会正处于快速转 型期,尤其是农村 的社会 规范 、价值标准 和行为方式等呈现 多变性特 点,农村文化表 现 出 明显 的 二元性特 征 。我 国传 统文 化长期 受到 “ 家 思 儒 想 ”的熏 陶,主张 “ 礼之用 ,和 为贵 ”,强调对事物 多样性 的统一 ,虽然 对当时文化 的融合产 生了积极的影响 ,但而后
主 张 的 “ 利 、 中 庸 ”思 想 ,强 调 事 物 的 和 谐 发 展 。这 些 深 轻 深 的 文化 烙 印 都镌 刻 在 农 民 的思 想 中 。 这 种 状 况 容 易 使 农 民
1 2传统文化影响深刻 .
改革 开放三 十年 来 ,我 国农 村改革 的不仅 是经 济生 产 ,也改革 了长期存在于农 民思想 当中的传 统观念和 旧事 恶俗 。一 是贫 富观 念的改变 。过去 的农村 ,经济落后 、粮 食短 缺 ,尤其 在计 划经 济 时代 ,谁 富就要 接受 批斗 ,使 “ 民 自然 穷”成为社会 的现实 。而如 今,党的农村基本 农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精选4篇)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精选4篇)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精选4篇)农村文化建设篇1一、基本现状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及文化工作部门对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十分重视,注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乡村文化活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为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推动和加快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使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是文化基础建设得到加强。

目前,全县建有文化馆、图书馆个1个,乡镇文化站7个,村组文化室35个,文化专业户120个。

20xx 年争取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项目投资263万元,建成县级支中心1个,乡镇服务点10个,村级服务点123个,工程网络实现了县乡村三级全覆盖,提升了农村文化设施现代化水平。

二是群众性文体活动开展较好。

一是民间节庆文化得到较大发展。

各乡镇能结合地方民俗,组织锣鼓秧歌、农民文化艺术节等内容丰富、风格独特的文化活动。

二是各类文艺演出队伍发展迅速。

全县现有各类文艺团队249个,常年活跃在农村,已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三是农村文化大院初见生机。

青化乡农民荔改朝建立了集锣鼓秧歌,自乐班、农家书屋、文化共享工程为一体的民间文化组织“老荔文化大院”,为农村文化建设创出了新路子。

三是“送文化下乡”活动扎实有效。

20xx年我县争取国家文化发展项目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国家投资110万元配发了10台数字电影放映机。

县财政每年列支7万元用于放映补贴,保证了放映工作的正常开展。

20xx年共放映数字电影20xx多场,吸引观众70万人次。

二、存在问题分析我县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阵地薄弱,发展不均衡。

目前,农民最需要的村级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尤显缺乏,很多村级文化活动室难以达到标准,除几个基础建设搞得较好的亮点村和成立比较早的县城社区之外,仍有不少边远村的活动场地设施简陋,设施陈旧,难以满足正常开放。

加上农村青年大多外出打工,日常在家的多半为老年儿童,因而看书读报的少,造成文化活动匮乏,乡村之间文化活动发展不平衡。

文化建设下的新农村建设论文

文化建设下的新农村建设论文

文化建设下的新农村建设论文推荐一、理论探索(一)从哲学、经济学等学科角度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进行解读尹栾玉从农村文化产品的公共属性、农村文化产品的供给现状、政府在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中的角色、民间文化———非正式制度形成的源头等方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制度经济学分析。

“农村文化产品消费的整体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政府提供这些产品的必然性;农村文化产品消费所具有的强大的正外部性效用,决定了政府提供这种产品的必要性。

”[4]政府应制定和完善各种保障农村文化建设的法规政策,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并加强制度的监管和落实,以保证农村文化建设的常态化,同时要通过直接的公共财政投入和间接的出台优惠激励政策鼓励民间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确保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要以政府提供的法规、政策等正式性制度为主体,同时还需要包含习俗、道德规范,观念、意识形态等内容的非正式制度的支撑,而民间文化则是非正式制度形成的源头,“发展农村文化,必须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激发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变‘送’文化为‘种’文化。

”(二)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内涵、特征、功能的解析(三)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必要性、意义的剖析学者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必要性、意义的阐述大同小异,取得了以下的共识:1.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会构建“农村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可以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整合价值取向、提升思想境界、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

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和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粘合各种心理裂痕,化解各种思想疙瘩和矛盾,架起沟通彼此心灵的桥梁,逐步形成以和为美、以和为贵的共识,从而增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融合。

”[11]桂玉认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是根本,文化建设是关键,农村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重要条件和基础性工作,为和谐农村构建提供思想和精神资源。

关于扎实推进我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四篇)

关于扎实推进我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四篇)

关于扎实推进我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四篇)篇一关于扎实推进我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2900字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20_____年我市成立中共_____市委新农村建设工作委员会,制定《_____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五年规划(2023—2023年)》,现在据规划完成时间还有一年半。

为进一步扎实推进我市新农村文化建设,市政协主席_____、副主席_____带领专题调研组,对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并深入__县、乡、村实地考察、座谈,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我市新农村文化建设概况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五年规划把“一乡一站”、“一村一室”、“一村三户”的文化工作网络格局作为全市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围绕五项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即: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出台多项优惠政策予以支持,将闲置中小学校舍资源合理整合、新建乡镇文化站用地无偿使用、资金和设备优先拨付等工作精神贯彻到了各县(市)区,保证新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推进实施。

县、乡、村各级党政组织大力推进“文化下乡、文化留乡、文化兴乡”工程,市、县专业剧团、图书馆、电影院、艺术馆、文化馆集中组织送戏、送电影、送图书、送农业科技信息到乡村。

各县(市)区普遍开展了以文艺演出、图书阅览、科技普及为主要内容的“七彩周末”和“金色田野”等活动,去年全市共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300余场,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广大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市政协调研组实地考察了__县生态展览馆、县富强镇综合文化站、文化长廊,保富村文化活动室、休闲广场,时中乡共荣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听取了县文体局的汇报,对__县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取得的经验给予充分肯定,尤其是在乡镇文化站建设上“五统一”,即:“统一样式、统一面积、统一结构、统一预算、统一招标”值得推广和借鉴。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4篇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4篇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4篇一、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提高认识,树立科学发展观。

首先要立足于“大文化”建设,确立建设“大文化”的观念。

包括社会伦理思想、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风尚、文化艺术、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都属于“大文化”范畴。

其次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关系,文化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和政治民主的推进器,要坚持发展经济先行的原则,将农村文化工作由一般文化活动提高到文化与科技、教育、经济、政治建设相结合的新水平,以文化建设推动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第三要正确理解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

文化建设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改造和丰富人的主观世界;先进的文化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加强人们的道德修养,营造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有利于建设新农村的顺利实施;没有农村文化建设,也就没有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营造农村文化氛围首先应从最基础的文化设施开始兴建。

我县虽然普遍建立了农家书屋和阅报栏,但有的还是流于形式,书刊、报纸种类少,针对性和时效性差,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要多为农民订阅一些喜闻乐见,通俗易懂,并能够帮助农民勤劳致富的书报、杂志,让它们充分发挥为农民朋友服务的作用。

另外,还可以鼓励农民创办乡村剧团,丰富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引导农民步入正规的文化传播途径,吸收多种文化的营养,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对于民间文化团体,要在政策上给予方便优惠,还应在资金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真正在农村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农民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精神的陶冶。

三、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技能,引导农民群众移风易俗,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

通过农村基础教育的普及、职业教育的推广以及各种职业技能的培训,根据农业生产技术的不同要求和市场需求,安排培训内容,实行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同时,通过各种渠道推广农业科技知识、农村致富信息,广泛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党的方针政策。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讨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讨
管 理 民 主 的标 准构 建社 会 主 义新 农 村 。实 际上 也就 是 涵 盖 了经 济 、 政治 、 文化 、 会 综合 发 展 的途径 。 建社 会 主义新 社 构
农村 内在 包 含 了 文化 建设 , 通过 文化 建设 。 不仅 可 以充 分 发
挥 文化 对经 济 发展 的促进 作 用 ,而 且可 以 用 文化 引领 村 风
康 社会 ,必须 大 力发 展社 会 主 义 文化 建设 和 社会 主义 精神 文明 , 党 同志要 深 刻认 识 文化 建 设 的战略 意 义 , 全 推动社 会 主 义 文化 建设 的健 康发 展 。 ” 克思 主 义基 本 原理 认 为 , 马 经 济 基 础 决定 上层 建 筑 ,而 上层 建 筑 又对 于经 济 基 础具 有 重
民 风 , 立环 境 卫 生 意 识 , 主科 学 意 识 , 农 村 生活 进 一 树 民 是
步发 展 和深 层 次提 高 的保 证 和标 志 ,是构 建农 村 和 谐社 会
的 智力保 障 。因 此 , 讨农 村 文化建 设 具有 重要 的理 论和 现 探
实意 义 。 1 加 强农村 文 化 建设 与构 建社 会 主义 新农 村
序 的错误 行 为做 斗争 , 更好 地 行使 自己 的民 主权 利 , 实现 民 主管 理 的 目标 。 1 . 通 过农 村 文化 建 设 , 高 农 民的 文 化 素 质 , 3 提 实现 “ 容 村
整 洁 ” 目标 的
确 目标 . : 即 按照 生 产 发展 、 生活 宽裕 、 乡风 文明 、 村容 整 洁 、
维普资讯
《 代 农业 科技 ) 0 6年 6月 现 20
工作研 究
加强农 村文化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的探讨

加强山西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以清徐县为例

加强山西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以清徐县为例
科技 情报开发与经济
文 章 编 号:0 5 6 3 (0 0 0 - 17 O 10 — 0 3 2 1 )6 0 2 一 4
SJT C F R A IND V L P E T&E O O Y C— E HI O M TO E E O M N N CN M
21午 00
第2 0卷 第 6 期

其一 ,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 。 目前 , 清徐县 已有一 个
县级 图书馆和文化馆。 0 8年, 20 该县兴建了包括体育馆 、 文化馆 、 图书馆等 8个馆在内的多位一体的文 体中心 ,投入使用后可 以
文化品牌。同时 , 徐沟镇 的背棍 、 铁棍也先后在 2 0 07年 的煤博
4 结语
超 限超 载 运 输 对 社 会 的 危 害 巨 大 , 理 的 难 度 也 大 , 要 社 治 需
[ ] 陈荫三. 2 运用经济杠杆长效治理超载超限运输[ ] J. 中国公路
学 报 ,0 4 1 ( ) 4 9 . 2 0 ,7 2 : — 9 9
[ ] W・ ・ , 3 钱 金 勒尼 ・ 莫博涅 . 海战 略[ . 蓝 M] 北京 : 务印书馆 , 商
收 稿 日期:0 9 1— 8 20 — 2 2
加 强 山西社 会 主义 新农 村 文化 建 设 研 究
— —
以清徐县 为学 文法 学 院 , 山西 太 原 ,30 4 002 )

要: 在调 查研 究的基础上介绍 了清徐县 文化 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存 在的 问题 , 分析
其二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成果显著 。清徐县共有非物 质文 化遗产八 大类 17 : 6 项 远近闻名的有老陈醋传统 酿造 工艺 、 徐沟背铁棍 、 东于迎鼓架火 、 清徐 彩门楼文化、 清徐砖雕 、 氏孤 赵 儿 的传说 等。其 中,徐 沟背 铁棍表演艺术” 山西老陈醋传统 “ 和“ 酿造工艺 ” 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 , 清徐县不 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保 护工作 ,建立 了醋文化博物馆和醋 都广场 , 并连续 两年成功举办了醋文化节 , 打响 了“ 中国醋都 ” 这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村交通设施
加强农村道路建设,提高 农村交通便捷性和安全性 。
农村水利设施
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 保障农民生产生活用水需 求。
农村电力设施
完善农村电力设施,提高 农村用电的稳定性和安全 性。
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
农村教育
加强农村教育设施建设,提高 农村教育质量和水平。
农村卫生
加强农村卫生设施建设,提高农村 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改善农村基础设 施和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的教育、医疗等 水平,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
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强农村基层组 织建设,提高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
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强农村 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为农村的 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05
未来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的展望与建议
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村产业升级
总结词
通过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 村产业升级,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的重要方向。
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 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提高农业 生产效益。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 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提升农业规模化 和专业化水平。
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问 题。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导致农村地区劳动力短缺,影响农业生产和发展。 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如留 守儿童、空巢老人等。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总结词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 题之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综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综述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研究综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法早在解放初期就已经出现,20世纪80年代刚刚提出小康社会的概念时,中央的文件里就曾多次提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只是当时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机尚未成熟,新农村建设的构想并未引起更多的重视,但是众多学者还是对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模式探索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有过一些研究。

2005年10月8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会上正式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

在此之后,我国学术界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和讨论达到了一个高峰,可谓各抒己见、百家争鸣,全国上下刮起了一阵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旋风”,社会各界包括各种媒体、各行各业、各个部门等都开始把目光聚焦于此。

由于新农村建设并不是第一次提出,因此,在中央重提新农村建设之后,学术界便开始结合历史和现状对此次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展开了讨论,不仅从理论上分析了新农村建设涵盖的内容,还剖析了新农村建设较之过去的“新”之所在。

中央文件中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个字、五个方面来对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进行了概括,从而指出了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

很多学者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温铁军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面、综合、科学的范畴,而不是单纯强调经济发展;郑新立认为新农村建设既包括农村生产力发展,也包括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既包括农村的经济基础,也包括农村的上层建筑,涵盖了农村工作的各个方面;李国祥认为既包括物质和精神文明,也包括农村政治发展;马晓河认为既包括路电水气等生活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也包括农田、水利、科技等农业产业能力建设;既包括村容村貌环境整治,也包括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建设。

可以概括为五新:新农民、新社区、新组织、新设施、新风貌;陈锡文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涵盖整个农村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宏伟目标,包括产业、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村庄环境的整治,农民文明程度的提高,村一级组织的加强。

农村文化建设研究

农村文化建设研究

农村文化建设研究农村文化建设是当前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农村文化建设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农村文化建设的概念、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对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概念农村文化建设是指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通过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发展新时代乡村文化,使农村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生机与活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它不仅包括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要建设现代新农村文化,提升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

农村文化建设旨在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挖掘和保护乡土文化,建设面向现代化和时代化的新型农村文化,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文化动力,可以从农村传统文化、现代农村文化以及新型农村文化建设三个层面进行展开。

1. 传统农村文化建设传统农村文化是指源远流长、扎根生活、贯穿民俗、习俗、宗教信仰等传统文化素材。

这些文化素材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

在当今社会,传统农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非常重要的,它代表了一个地方的历史、传统和精神,有利于提升乡村的文化底蕴,增强农村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2. 现代农村文化建设现代农村文化建设是指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当代文化元素,打造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农村文化。

现代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要满足农村居民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需求,还要为提升农村整体形象和软实力做出贡献。

举办各类文艺活动、开展文化艺术培训等,引导农村居民参与到现代文化生活中,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

3. 新型农村文化建设新型农村文化建设是指基于现代农村产业、生态环境和社会体制的新发展,以人为本,以“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农村精神文明水平和文化软实力。

新型农村文化建设要注重挖掘当地乡土文化和资源,进行深度融合和创新,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现代气息的乡村文化品牌,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文化动力。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6篇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6篇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6篇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1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家庭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农村对精神文化活动的需求也不断提升。

尽管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逐年加大,但还是满足不了农民脱贫致富之后对文化生活需求增长变化的需求。

出现了农民口袋里票子多了,而脑袋里信仰少了的普遍现象。

我区农村地处城郊结合部,农民的思想更开放,见识更多,经济条件更好,从而他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多,要求更高。

通过文化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的任务也越重要,难度也越大,但中华民族的一些优良传统随着农村的发展却在逐步消失,这与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不无关系。

如今农民对文化活动的需求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文化生活与生产生活相结合的需求。

虽然我区农民可以接触到很多文化活动内容,但是对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文化活动内容更感兴趣,例如种植、养殖技术和劳动技能的输送等。

二、是对文化生活多样性的需求。

除纯粹的娱乐性文化活动外,我区农民对健身类的文化体育活动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很多农民也认识到天天打牌不是好事,但苦于缺少健身场所和设施的限制,其想要更丰富健康的业余生活的要求难以得到满足,使其只能陷于牌桌。

三、是对讲身边人说身边事的文艺节目的需求。

现在各类媒体宣传的先进典型不少,但农民认为那些人和事离自己太远,无法引起其内心的共鸣,受教育程度不深。

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

如果能以区直各部门每年评选的各类先进典型事迹为原材料,编排一些文艺节目送到农村则更易于与我区农民进行思想上的沟通、交流,得到他们的认可,宣传教育效果也会更好。

目前我区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文化设施陈旧单一,文化阵地逐渐丧失。

现在各乡级的文化设施主要有广播站和室外体育场。

广播站多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品,且多数陈旧、老化,室外体育场也仅有篮球场。

由于缺少维护各种设施严重损坏。

村级除近两年个别村新添一些文体设施外,其余村也仅有广播,且由于设备老化基本瘫痪,乡、村广播这一曾经的宣传主力逐渐丧失阵地。

农村文化建设专题调研报告范文材料

农村文化建设专题调研报告范文材料

农村文化建设专题调研报告范文材料认真撰写调研报告,准确分析调研结果,明确给出调研结论,是报告撰写者的责任。

为大家准备了农村文化建设专题调研报告范文材料,欢迎阅读!农村文化建设专题调研报告范文材料一按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安排,我对我乡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作出以下调研报告。

一、我乡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乡农村文化建设有了一定发展,但与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许多问题,只要有以下几点:1、数量少。

我乡农村文化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由于体制等原因导致乡镇文化馆站编制少、人员少,每个村都没有专业的吹、拉、弹、唱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即使是一知半解的“土八路”也很少。

农村“五户”中的文化活动中心户虽然开展了一些活动,但只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次上,没有形成真正的文化大院。

在乡村开运动会时,没有专业的体育裁判,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教师,对繁荣农村文化生活造成了很大阻碍。

2、年龄大。

在农村,懂乐器,通曲艺的文化人多是在文革期间由于宣传需要而培养出的文艺才能。

现在他们的平均年龄在55周岁以上,由于身体和工作等原因的限制,进行文化活动的时间很少。

3、素质低。

民间文艺团队不少,但缺少高水平的群众文艺创作优秀人才。

乡镇文化站没有财政编制,导致许多“老文化”不在岗或不专职,既不专业更不专心,部分专业人员既不爱岗更不敬业。

现有的文艺团体均是自发形成,经费自给自足,演员忙时务农闲时演出。

这些人学历往往只是高中,他们的文艺专长大都是靠自悟形成的,而且,都仅停留在“会”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精”、“专”、“博”。

仅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传”、“帮”、“带”。

文化站管理人员不能集中精力从事文化工作的现象也非常突出,各村都配备了文化站管理人员,但有的在编不在岗,有的身兼数职,无暇从事文化工作,或被抽出包点,或变成“杂役”,一年到头,抓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各项突击任务。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
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探讨农村文化建设的难题和发展方向,为未来的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取了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和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农村居民,了解他们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认知和期望;实地走访则是深入到农村村庄,实地了解农村的文化活动和传承情况;专家访谈则是邀请了文化建设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农村文化建设进行深度讨论和研究。

三、调研发现
1. 农村文化传承面临困难。

随着新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农村文化正在失传,很多传统技艺和民俗活动已经濒临失传状态。

2. 农村文化活动少。

很多农村缺乏文化活动,居民的精神生活比较贫乏,缺乏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3. 农村文化建设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支持。

发展农村文化建设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四、建议
1. 加强文化传承和保护。

政府应加大保护力度,鼓励农民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开展相关的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

2. 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3.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大对基层文化工作的支持和投入。

五、总结
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方共同努力。

希望通过本次调研,对农村文化建设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能够为未来的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课题负责人:王国敏课题组成员:郑晔、高中伟、仲长城、何艺新、李建华、董庆佳、李玉峰本调研报告说明:(一)调研目的:了解成都市新农村文化建设情况、发现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据此探索建设的新思路,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和对策建议。

(二)调研对象:农科村、战旗村的农村基层干部、普通农户、部分文化活动场所和文化建设典型单位。

(三)调研方法:坚持上下结合、点面结合、明访与暗访相结合的调研原则,采用听取情况汇报、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典型、走访村组农户、发放调查问卷等具体调研方式。

(四)调研内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农村集体经济、文化设施、村组干部、普通村民等文化建设要素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村民文化需求现状等。

(五)本调研报告将所获结果进行归类,力图真实反映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因为时间紧、面较窄,调研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在以后的调研中进一步深化,报告中反映的情况和问题也不可能面面俱到。

解决“三农”问题,不仅是经济发展问题,也是文化进步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核心。

因此,进一步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为深入了解我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情况,及时总结在实践中形成的新鲜经验,发现不足,找出问题,思考对策,提出建议,在四川大学政治学院王国敏教授主持下,“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模式研究”课题组对郫县农科村和战旗村进行了调研。

这两个村地处成都市近郊,是成都市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发展较快的村镇,也是成都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单位,其经验与问题具有普遍意义。

调研结果表明,近年来,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全市农村文化建设呈现了较好的发展局面,为城乡一体化的顺利推进和“三农”问题的解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1期(总第115期)
如啪a10f t he I,田sch∞l of C Pc压eIl{;小0u M I lr I i ci paJ Co咖i n∞N o.1,2012(S哪,115)书评
构筑农村文化建设新高地
——读《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
张志林
(河南人民出版社发行处,河南郑州450002)
摘要:农村文化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农村是我国文化建设最薄弱的地方和环节,文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

只有大力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才能建设文化强国。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特点介绍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l一670I(2012)O l一0127一0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向全党全国吹响了建设文化强国的号角。

但是,能否建成文化强国,关键在于农村文化建设,这是因为,农村文化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农村是我国文化建设最薄弱的地方和环节,文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

只有大力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才能建设文化强国。

那么怎样才能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呢?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教授徐学庆博士的新作《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对此作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

作为深入研究和探讨当下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力作,本书具有如下重要特点:
一、该书高屋建瓴,系统、科学地分析和探讨了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难点、重点和善力点,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提供重要参考该书以5章36万字的篇幅,科学地指明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原则和任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农村文化的属性和功能;深入探究了农村文化建设的特殊性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全新性;全面阐述
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其重要性和意义不言而喻。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原则,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为指导思想,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重在建设”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耘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中围农村文化具有十大特性和十大功能。

十大特性即继承性、民族性、时代性、多样性、地域性、内聚性、先进性、开放性、群众性和实用性,十大功能即传承功能、导向功能、娱乐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沟通功能、规范功能、服务功能、媒介功能和经济功能。

农村文化建设的特殊性,就是指当下中国农村文化建设具有不平衡性和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的特点。

这种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区域内发展不平衡、思想道德建设与教育科技文化建设二者间的不平衡等。

至于复杂性,则主要表现在农村文化建设需要统一性和计划性,但如何在统一性中体现多样性,做到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如何在计划性
收稿日期:20l l—12—20
作者简介:张志林(1964一)男,河南光山人.硕士。

河南人民出版社发行处处长,编审。

127
张志林:构筑农村文化建设新高地——读《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书评
中体现灵活性,做到计划性和灵活性相统一,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

农村文化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主要表现为文化建设非一朝一夕之事,如何克服旧的观念和做法,把文化建设由软指标变成硬指标,建设共有精神家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当下,新农村文化建设凸显全新性。

这一全新性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农民思想观念发生了新变化,二是农民精神面貌呈现新景象,三是新农村文化建设面临新情况,四是新农村文化建设赋予新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推进科学文化教育和开展移风易俗教育。

二、该书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从实践中扑捉鲜活的资料。

充实和丰富作品,体现了实践性与创新性的良好交融
作为理论著述,贵在创新,最忌人云亦云、拾人牙薏。

作者从实践中来,通过个人实地调奁和大量个案材料来丰富和佐证自己的观点并以自己扎实的政治学、社会学等理论功底,深入探究了当下中国农村的现状和治理机制、运行机理,为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自己独到见解,体现了作者的实践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品格。

综观全书,本书的最大创新之处是提出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十大机制。

这十大机制分别是:一是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管理机制,二是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工作运行机制,三是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外互动机制,四是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动力激发机制,五是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社会保障机制,六是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监督约束机制,七是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导向示范机制,八是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参与机制,九是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援助机制,十是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考评奖惩机制。

这十大机制相互间紧密联系,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具有~定的内在逻辑性,几乎涵盖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只有切实抓好农村文化机制建设并充分发挥这砦机制的作用,才能切实改变农村文化建设“一手软”的状况,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应该说,这十大机制的提出,既是本书的重点和亮点,也是现有出版新农村文化建设诸多论述中未能全部触及深入探究的重要问题,它们对新农村文化建设运行机制的研究既有较强的学理性,又有
128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该书文风端正朴实。

语言简洁。

通俗易懂。

是理论著作大众化的又一成功范例
文风问题,历来是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提出,要端正文风,反对党八股。

习近平也强凋,各级领导干部要端正文风。

做到文风端正,是本书的又一个亮点。

这突出表现在行文流畅,语言朴实生动。

作为论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著述,一般以为理论性较强,学理性较深,行文读起来往往会枯燥,但此书亩简意赅,清新明亮,很符合大众口味,让人读起来无乏味之感,从中可以窥见作者相当的语言文字驾驭功夫。

同时,作者还注意运用当下农村工作中总结的精炼语句,或是农民自己的语言,来说明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或是提醒我们应引以高度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如,在说明个别地方或领导干部领会和执行上级政策时,出现“抓机遇就是钻空子”,“抢速度就要找漏洞”的怪现象;在论述随着一股新的“厌学风”、“弃学风”的浸润下,相当~部分农民存在着“有文化不当吃喝,没文化照样赚钱”的思想;在论述当前个别地方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由于缺乏总体规划,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像无头苍蝇乱撞一气,白费力气”和“张书记来了办站,李书记来了解散”的现象;在论述农村个别领导干部轻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作为软任务,认为“锣鼓响不响,庄稼照样长”;在论述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要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提出要转变“等皇粮”、“靠放粮”、“要救济粮”的观念;等等。

运用通俗易懂、简洁明了、老百姓一看就知的语言,无疑是本书的又一亮点。

它凸显了本书不仅写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没、唱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为各级领导干部关注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而且是一本真正让农民看得懂的优秀著作。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是《河南社会科学文库》2011年推出的l O本书之一。

《河南社会科学文库》是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全额资助出版的代表河南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的文库。

该文库从2叭1年起,每年出l辑,每辑出10本。

收入《河南社会科学文库》2011年的图书,是由专家经过匿名评审从近百种书稿中精选出来的,当属代表河南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的学术精品。

【责任编辑张敬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