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及常见并发症的诊治
57例重症手足口病临床特点及救治分析
资料 与 方 法
一
、 一
般 资 料
5 7例重症 患儿 全 部 为住 院 病例 , 中男 3 其 7例 , 2 女 0例。
男 女之比为 13 : 。年龄最小者为 3月 , .5 1 最大者 6岁 , 平均年龄 2 .9±1 月 。其 中 <1岁 9例 (5 7 % ) 1— 00 0个 1 . 9 , 2岁 3 4例 ( 96 % )2~3岁 8例 (4 3 ) 3— 5 .5 , 1 .5% , 6岁 6例 (0 5 % )< 1 .3 3 岁 的小儿共 5 1例 , 94 % 。患儿平均体重 1. 占8 .7 14±26k 。 . g 二、 诊断标准 根据卫 生部制定的《 肠道病 毒 ( V 1 感染诊 疗指南 (0 8 E7 ) 2 0
肺水肿和循环衰竭 ; 本组患儿采用综合治疗措施 的治愈率 为 8 . 1 , 7 7 % 死亡 率 为 7 。结论 %
手足口病课件(ppt)
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
疱、常伴有瘙痒。
03 治疗与预防措施
治疗方案及原则
对症治疗
手足口病一般采取对症治疗,如降温、止痛 等。
抗病毒治疗
支持治疗
包括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加强营养支持等 。
对于重症患者,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抗病毒 药物进行治疗。
02
01
并发症治疗
部充血,咽腭弓、悬雍垂、软腭等处有2~4mm大小的疱疹,周围有红
晕,疱疹破溃后形成小溃疡。
02
风疹
由风疹病毒引起,表现为发热、皮疹、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等,皮疹
多在发热1~2天后出现,出疹迅速,由面部开始发展到全身只需要1天
的时间,发热即出疹,热退疹也退。
03
水痘
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表现为发热、头痛、全身不适、食欲下降
1.谢谢聆 听
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 等肠道病毒引起。
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 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 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 播。
易感人群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 ,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 。
流行特征
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 季多见,呈现周期性流 行的特点。
手足口病课件(ppt)
汇报人: 2023-12-22
目录
• 手足口病概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与预防措施 • 并发症识别与处理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 总结与展望
01 手足口病概述
定义与发病原因
定义
手足口病(HFMD)是一种由肠 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 幼儿发病为主。
手足口病的世界卫生组织指南与建议
手足口病的世界卫生组织指南与建议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简称HFMD)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影响儿童和幼儿园群体。
该疾病通常由肠道病毒引起,尤其以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为主。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针对手足口病制定了相关的指南与建议,旨在加强预防与控制工作,降低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一、手足口病的定义与症状特征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其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口腔和咽喉内出现溃疡和斑丘疹,以及手脚上出现皮疹。
有些患者还可能出现全身不适、咳嗽、喉咙痛和纳差等症状。
二、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手足口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途径传播。
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唾液、尿液和粪便等体液中的病毒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或污染的物体间接传播给他人。
因此,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和公共卫生措施对于预防手足口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三、世界卫生组织对于预防与控制手足口病的指南与建议1. 加强监测和报告制度:各国应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并及时报告HFMD病例,以便及早采取控制措施。
2. 提高公众意识:倡导社会大众关注手足口病的传染途径和预防措施,加强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如勤洗手、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等。
3. 加强早期发现与筛查:及时发现患有手足口病的患者和病情严重的高风险人群,并进行迅速隔离和医治。
4. 强化医疗措施:对于手足口病的患者,应提供适当的医疗照顾,包括卧床休息、补充水分、控制发热、缓解疼痛等,并避免并发症的出现。
5. 消除感染源:加强患者和潜在感染者的个人卫生习惯,特别是儿童和幼儿园群体应进行集体卫生教育,避免病毒的传播。
6. 工作场所卫生:幼儿园、学校和托儿所等集体场所应加强卫生管理,定期清洁和消毒,做好空气流通和个人卫生习惯的教育工作。
7. 国际合作与经验分享: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分享预防和控制HFMD的经验和最佳实践,共同应对该病的威胁。
手足口病专家共识
手足口病专家共识
手足口病专家共识是由国内外手足口病研究领域的专家们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讨论而形成的一系列共识。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由肠道病毒引起,主要表现为口腔、手脚、臀部等部位的水泡和疱疹。
下面是手足口病专家共识的一些重要内容:
1. 临床特点:手足口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病变、皮疹等症状,其中口腔病变往往是初期症状,可以表现为口腔溃疡、牙龈炎等。
2. 病毒学特点: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其中主要的病毒型别有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16型,其他的enterovirus或cox
sakievirus也可引起手足口病。
3. 传播途径:手足口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特别是从患者的口腔、鼻腔、粪便等分泌物中。
4. 预防措施:预防手足口病主要包括加强个人卫生习惯,
比如勤洗手、避免接触患者的分泌物等,同时要注意保持
室内通风,避免人群聚集,减少感染的机会。
5. 治疗方法:手足口病一般是自限性疾病,大多数病例可
以自愈,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对症治疗,比如控制发热、口
腔溃疡的不适,保持水分和电解质平衡等。
手足口病专家共识的发布旨在为医生和公众提供权威的参考,以便更好地预防和治疗手足口病。
由于手足口病的病因、传播和临床表现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专家共识也
会根据最新的研究进展不断修订和更新。
2024年手足口检查总结
2024年手足口检查总结2024年手足口病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简称HFMD) 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主要由Coxsackievirus A16、Enterovirus 71等肠道病毒引起。
病情轻重不一,一般表现为手、足、口腔粘膜等部位出现疱疹、溃疡等症状。
起初,手足口病仅流行于亚洲地区,但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扩散,成为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传播,2024年进行了大规模的手足口病检查,并得出以下总结:一、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1. 流行季节:手足口病一般在春季和秋季高发,其中4-6月和9-10月是最高峰的时期。
2. 年龄特点:手足口病主要感染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的幼儿。
然而,在2024年的检查中发现,手足口病的感染年龄有所扩大,也出现了成人患者的情况。
3. 传播途径:手足口病主要通过粪-口和飞沫传播,近年来也发现了少数通过淋巴、暴露于感染者的皮肤、接触污染物等传播途径。
4. 高风险群体:幼儿园、托儿所、学校等集中场所的儿童是手足口病的高风险人群,家庭成员、教师和保育员也易感染。
二、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1. 典型症状:早期症状类似普通感冒,随后出现高热、口腔黏膜炎症、口疮、手部和足部皮肤疹子等症状。
2. 高热期:患者最初几天病情较重,体温可超过39℃,伴有食欲不振、嗜睡等全身症状。
3. 口腔症状:患者口腔黏膜出现红斑、溃疡,咽部也可能出现疼痛、咳嗽等症状。
4. 皮肤症状:手掌、脚底、手足背部出现红色皮疹、水疱,可能伴有瘙痒或疼痛感。
三、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治疗1. 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勤换洗衣物、避免与患者接触等,是手足口病预防的基本措施。
2. 环境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对室内进行通风换气和消毒,避免污水、污物积聚。
3. 病情监测:对感染手足口病的患者进行监测,留意病情是否有加重趋势,以便及时诊治。
4. 医学干预:对于有症状的患者,积极进行医学干预,包括退烧药物、口腔抗炎药物和皮肤护理等。
名词解释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常见于儿童。
该病主要通过接触患者或感染者的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污染物品传播。
症状:
1.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
2.口腔痛,表现为口腔黏膜、舌头、咽部出现疱疹和溃疡,疼痛剧烈,影响进食。
3.手足皮肤出现丘疹、疱疹,可伴有痒感。
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大约2-5mm,数量不
等,一般1-2周后可消退。
4.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头痛、呕吐、咳嗽等症状。
治疗:
手足口病没有特效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治疗,缓解症状。
预防:
1.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要洗手。
2.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3.避免接触患病儿童或患者。
4.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
5.接种手足口病疫苗。
手足口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大多数患者一周左右可以痊愈。
然而,对于老年人、儿童、孕妇和身体虚弱的人来说,恢复期可能会更长,需要更多的休息和护理。
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应立即就医。
2024年手足口病概况与防控
型等,以及各种病原体的占比情况。
地域分布特点及变化趋势
01
02
03
疫情严重地区分布
列出2024年手足口病疫情 较为严重的地区,分析其 原因及与往年数据的对比 情况。
地域传播特点
分析手足口病在不同地域 之间的传播特点,包括传 播途径、传播速度等。
趋势预测
基于现有数据,对未来手 足口病的流行趋势进行预 测,为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
年龄、性别、职业等影响因素分析
年龄分布
分析手足口病患者的年龄 分布情况,重点关注5岁以 下儿童的发病情况。
性别差异
对比男性和女性手足口病 的发病率、死亡率等,分 析性别因素对疫情的影响 。
职业特点
分析手足口病患者中不同 职业人群的占比情况,探 讨职业因素与疫情的关系 。
重症和死亡病例报告
重症病例情况
家庭和个人自我防护知识普及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家庭和个人应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勤通风、勤晒衣被,保 持家庭环境卫生整洁。
避免接触传染源
尽量避免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 病儿童。
及时就医治疗
一旦发现儿童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并遵医嘱做 好居家隔离和消毒工作。
2024年手足口病概况 与防控
演讲人:
日期:
REPORTING
• 手足口病基本介绍 • 2024年手足口病疫情分析 • 防控策略与措施建议 • 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 科研进展与未来挑战
目录
PART 01
手足口病基本介绍
REPORTING
定义与病原学特点
定义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 位的疱疹和溃疡。
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版(1)
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版(1)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口内疱疹、手
足皮疹和发热等症状。
为了及时有效地防治手足口病,卫生部专门发
布了《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以下是该指南的相关要点:
一、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
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为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手掌和脚底出现皮疹,同
时伴有发热等症状。
手足口病多发生在儿童和幼儿园人群中,一般经
过7-10天即可自行恢复。
二、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粪-口和口-口传播途径传播,患者的粪便、唾液、
呼吸道分泌物等均可成为传播源。
因此家庭、幼儿园及学校是手足口
病易发传播场所。
三、手足口病的诊断和治疗
手足口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临床表现,同时可采用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分离和抗体检测等方法进行确诊。
在治疗方面,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临床上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来缓解症状。
四、手足口病的预防
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证饮食
卫生,避免食用生、熟不熟的食物;保证室内空气流通,有效消毒卫生;减少人群聚集,避免人员密集场所;加强对幼儿园和学校卫生的
管理。
总之,手足口病虽然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但只要及时有效地采取防控措施,就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主要发生在儿童中,尤其是幼儿园和托儿所。
本文将根据《手足口病诊疗指南》,详细介绍手足口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病因与流行病学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主要由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引起。
感染途径主要是经口-经飞沫或接触传播。
二、临床表现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发热、口腔疱疹、手足皮疹等。
其中,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多在38-39℃之间;口腔疱疹主要分布在舌头、腭部和颊粘膜等处,症状为疱疹、溃疡和红斑;手足皮疹多见于手掌、足底和甲周,为红色斑疹、小水疱和糜烂。
三、诊断手足口病的诊断主要基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根据《手足口病诊疗指南》,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临床表现符合手足口病;2.实验室检查发现手足口病病毒核酸或抗原阳性;3.排除其他引起类似临床表现的疾病。
四、治疗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特效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和支持疗法。
根据病情的轻重,治疗策略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症处理:包括控制发热、止痛、润喉等,使用退热药、镇痛药和改善口腔卫生的药物;2.排除并发症:如脑膜炎、肺炎等,并给予相应的治疗;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鼓励患者多饮水,及时补充体液;4.预防传染:患者应隔离,避免接触其他儿童,定期手卫生,勤洗手;5.饮食调理:患者可适量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
五、预后与并发症大多数手足口病患者预后良好,病程较短,一般在一周内恢复。
然而,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并发症,如脑膜炎、肺炎等,需要及时治疗。
六、预防措施手足口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1.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2.在疫情期间,避免去人流密集的场所;3.食用熟食,避免生食;4.定期打扫和消毒环境,保持空气流通;5.进行疫苗接种,有效预防。
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
4 0℃ ) 3例 , 没有 超过 4 0℃ 以上的病 例 , 热多 在 发
病程 1 ~3d出现 , 固定 热 型 。无 发 热 病 例 6例 。 无 2 8例病 例均 出现 了皮疹 , 常见 于 手 掌 、 足底 及 手 指 、 足趾 屈侧 和 侧 缘 、 甲周 围 , 始 时 为 玫 红 色 斑 丘 指 开
痛、 不痒 、 结 痂 、 结瘢 痕 , 不需 要 特 殊 护理 , 不 不 故 但
要保 持皮 肤清 洁 。患儿 宜穿宽 松柔 软衣裤 , 勤更 换 。
参 考 文 献
E i 胡亚美 , l 江载芳. 诸福常实用儿科学[ . 7版. M] 第 北京 : 民卫 人
括 流涎 3例 、 食 或 少食 6例 、流 涕 1 拒 2例 、 嗽 5 咳
体 温高 于 3 . 8 5℃ 的患 儿 , 理 降 温 同 时可 遵 医嘱 物 用退 热 药 。及 时 补充 水 分 , 给予 高 蛋 白、 高维 生 素 、
易 消化 的流质 或半 流质饮 食 。 2 4 口腔护理 . 患儿 因 口腔 疼 痛而 拒 食 、 涎 、 流 哭 闹, 要保 持患儿 口腔 清 洁 , 前 饭 后 用 温 开水 漱 口, 饭
1 3 治疗 及转 归 2 . 8例患 儿均 给 予利 巴韦林 抗 病
毒 治疗 , 象 高者 加 用抗 生 素 , K- 血 C MB升 高者 予 维
生 素 C静脉 治 疗 , 口腔 内水 疱 、 疡 不 能 进 食 者 注 溃 意补 充热 量和 电解 质 , 热 、 嗽 、 涕 者 给予 对 症 发 咳 流
或浸 泡消 毒 , 宜 浸 泡 的 物 品 可 放 在 日光 下 曝 晒 。 不
1 1 一般 资料 .
~
1 o例 。年龄 最大 8岁 , 小 5月 。小 于 1 3例 , 最 岁 1 2岁 8例 , ~3岁 5 , 3 4岁 7例 , >2 例 > ~ >4岁
手足口病病例转诊制度
手足口病病例转诊制度手足口病病例转诊制度一、背景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多发生在儿童中。
由于手足口病的传染性较强,且易于引起并发症,因此在医疗机构中应建立完善的病例转诊制度,及时将患者转至专科医院进行治疗和观察。
二、目的建立手足口病病例转诊制度,旨在提高对手足口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减少手足口病的传播和并发症的发生。
三、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医院内科门诊、急诊以及儿科门诊、急诊等相关科室。
四、具体内容1. 临床表现:手足口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咽部红肿、口腔内出现水泡或溃疡等。
如出现上述临床表现,请立即进行相关检查,并按规定进行处理。
2. 确认诊断:若初步检查结果提示为手足口病,请进行进一步检查以确认诊断。
确诊手足口病的方法包括: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测及核酸检测等。
3. 转诊流程:如初步诊断或确诊手足口病,需将患者转至专科医院进行治疗和观察。
具体流程如下:(1)医生在门诊或急诊中对患者进行初步检查,如怀疑为手足口病,请立即进行相关检查。
(2)若初步检查结果提示为手足口病,请进行进一步检查以确认诊断,并填写转诊申请表。
(3)将患者转至专科医院治疗和观察。
在转移患者时,应向接收医院提供患者的详细情况和治疗记录,并告知接收医院有关注意事项。
(4)接收医院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并及时向转出医院反馈患者的治疗情况。
4. 转诊标准:手足口病的转诊标准包括:(1)年龄小于5岁的儿童;(2)发生并发症的患者,如脑炎、肺炎等;(3)病情较重、持续发热、口腔溃疡严重等。
五、注意事项1. 医院应加强对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手足口病患者。
2. 医生应对手足口病有一定的了解,并根据患者的情况及时进行转诊。
3. 患者在转诊过程中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传染他人。
4. 接收医院应及时向转出医院反馈患者的治疗情况,并做好相关记录。
六、总结建立手足口病病例转诊制度,能够提高对手足口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减少手足口病的传播和并发症的发生。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及解读
保持口腔卫生,饭后用温水或淡盐水漱口。口腔有糜烂时,可涂金霉素、鱼肝油 等缓解疼痛。
饮食调整与营养支持
饮食调整
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避免 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口腔疼痛。
营养支持
鼓励患儿多摄入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蛋、 奶、豆类及新鲜蔬菜水果等,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提高诊疗水平
更新诊疗指南旨在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手足口病的临床管理,提高诊疗 水平,降低重症手足口病病死率。
新版诊疗指南特点
强调早期诊断
新版诊疗指南强调手足口病的早期诊断,包括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方面的内容,有助于及时发现 和隔离患者。
推荐新型检测方法
新版诊疗指南推荐了一些新型检测方法,如核酸检测、抗 原检测等,这些检测方法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 助于提高手足口病的诊断准确率。
诊疗水平不均
不同地区和医疗机构对手足口病的诊疗水平存在差异,影响了患者 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健康教育不足
部分家长和托幼机构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 的预防措施和应对方法。
改进措施与建议提
加强疫苗研发和生 产
加快其他肠道病毒型别疫苗的研发和生产,提高疫苗覆盖 率和接种率。
提升诊疗水平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手足口病诊疗能力的培训,推广规范化 诊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PART 05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解读
REPORTING
诊疗指南更新背景
手足口病疫情变化
随着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病原体分布和临床特点的变化,旧版诊 疗指南已不能满足当前临床需求。
诊疗技术进展
近年来,手足口病诊疗技术不断取得新进展,包括新型检测方法的 应用、治疗方案的优化等,需要更新诊疗指南以适应新技术的发展 。
手足口病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内容
手足口病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内容一、手足口病的定义和病因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
常见的病原体有肠道病毒A组(主要是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16型)、肠道病毒B组和肠道病毒C组。
手足口病多发生在儿童中,尤其是5岁以下的婴幼儿。
二、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1.初期症状:发热、喉咙痛、食欲不振等。
2.皮疹:手掌、足底、口腔黏膜等部位出现红斑、水疱、溃疡等。
3.其他症状:可能出现咳嗽、呕吐、腹泻等。
三、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1.飞沫传播:咳嗽、打喷嚏时,将病原体排出,其他人吸入后感染。
2.直接接触传播:与患者接触后,通过口腔、眼部、鼻腔等粘膜感染。
3.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使用过的带有病毒的物品,如玩具、餐具等。
四、预防手足口病的措施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勤晒被褥、保持家居环境清洁卫生。
2.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尤其是对病情较重的患者,要保持距离,避免接触其分泌物。
3.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冷食物、不洁食物,尽量吃熟食,多喝水,增加免疫力。
4.加强个人免疫力:适当参加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五、治疗手足口病的方法1.对症治疗:如发热可用退热药物,口腔溃疡可用漱口液,腹泻可用止泻药物。
2.休息和饮食调理:患者需要充分休息,适当饮食,多喝水,补充体力。
3.预防并发症:手足口病容易引发并发症,如肺炎、脑炎等,需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六、手足口病的注意事项1.及时就医:如果出现持续高热、口腔溃疡严重、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2.居家隔离:患者在发病期及恢复期需居家隔离,避免传染给他人。
3.避免交叉感染:患者用过的物品要做好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4.家庭成员的防护:家庭成员要做好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家居环境清洁。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对于儿童的健康发育有一定影响。
因此,我们要加强对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
通过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注意饮食卫生、加强个人免疫力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手足口病的发生。
手足口病的传播方式及临床特征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
临床特征: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
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
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
极少数患儿可引起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
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可自咽部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溢出;病后数周,患者仍可自从粪便中排出病毒。
手足口病是怎样发生和传播的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
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经口传播,与患者同居一室最易被感染。
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经呼吸道可以感染新的易感者;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哪类人群容易感染手足口病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
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
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据国外文献报道,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
手足口病分布广泛,无明显的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高发。
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与病程分析研究进展
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与病程分析研究进展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
近年来,手足口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孩子们的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威胁。
本文将对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和病程进行分析,并介绍相关研究进展。
一、临床特点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发病部位手足口病主要在手、足和口腔黏膜处发生病变。
通常在口腔黏膜处首先出现红斑和水泡,随后可扩散到手和足的相应部位。
患儿出现口疮、手疱和足疱疹等症状。
2. 发热手足口病的患儿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可达到39℃以上。
发热一般持续2-3天,之后逐渐恢复正常。
3. 水泡和疱疹患儿的口腔黏膜处会出现红斑和水泡,水泡破裂后形成溃疡。
同时,手部和足部也会出现红疹、痒疹,进而形成疱疹。
这些疱疹通常会在一周左右自行愈合。
4. 其他症状手足口病还可能伴随其他症状,如食欲不振、喉咙痛、腹泻、呕吐等。
严重病例可能引起肺炎、脑炎等并发症。
二、病程分析手足口病的病程通常分为四个阶段:潜伏期、初期、高峰期和恢复期。
1. 潜伏期潜伏期通常为3-7天,个别可达10天左右。
在这个阶段,患儿尚未出现任何明显的症状,但已经感染了肠道病毒。
2. 初期初期是手足口病的起始阶段,患儿开始出现发热、喉咙痛、食欲不振等一系列非特异性症状。
此时,病毒已经开始在口腔黏膜处产生病变。
3. 高峰期高峰期是手足口病最严重的阶段,也是水泡和疱疹的主要出现时间。
患儿口腔黏膜的水泡逐渐增多,并在一段时间后破裂形成溃疡。
手部和足部也出现了红疹和疱疹。
发热持续,咽痛等症状也加重。
4. 恢复期恢复期是手足口病的最后一个阶段,患儿的水泡和疱疹开始逐渐愈合。
症状逐渐减轻,体温逐渐恢复正常。
通常在一周左右患儿完全康复。
三、研究进展近年来,针对手足口病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1. 疫苗研发针对手足口病的疫苗研发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手足口病的临床路径与诊疗规范
手足口病的临床路径与诊疗规范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而导致。
该病通常在夏秋季节发病率较高,多见于幼儿园和学龄前儿童。
本文将对手足口病的临床路径以及诊疗规范进行探讨。
一、临床路径手足口病的临床路径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潜伏期:通常为3-7天。
在这个阶段,感染者没有任何症状,但已具有传染性。
2. 前驱期:持续1-2天,患者出现食欲不振、发热、喉咙痛等症状,有的还会出现咳嗽、呕吐、腹泻等症状。
3. 手足口症状期:这个阶段持续3-7天。
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炎症,患者可出现口腔疱疹、舌红、咽充血等症状。
同时,还会出现手部和足部疱疹、皮疹,以及发热等症状。
4. 恢复期:患者的发热和一些其他症状逐渐消退,通常需要7-10天康复。
二、诊疗规范针对手足口病的诊疗,我们需要遵循以下规范:1. 早期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判断,如持续高热、口腔粘膜炎症、手足疱疹等症状,结合病史和流行病学资料等综合分析,可以做出初步诊断。
2. 辅助检查:常规的辅助检查包括咽拭子、血常规、病毒抗原检测等。
其中,病毒抗原检测是确诊手足口病的重要方法,可以通过PCR 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进行。
3. 对症治疗:针对不同症状,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
例如,对于发热患者,使用退热药物进行退热;对于口腔疼痛明显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局部麻醉剂或中药漱口液等缓解疼痛。
4. 防止并发症:手足口病的并发症较少,但仍需关注。
防止并发症的措施包括保持患者卧床休息、充足饮水、合理饮食、注意口腔卫生等。
5. 传染病疫情监测与报告:手足口病属于法定传染病,任何医疗机构都有义务及时上报,以便进行疫情监测和控制。
6. 家庭隔离与幼儿园等场所防控:手足口病的传播容易造成群体感染,因此在疫情高发期间,需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隔离,同时加强幼儿园等场所的卫生防控工作,包括消毒、通风等。
综上所述,手足口病的临床路径与诊疗规范是关键的治疗和防控措施。
手足口病症状治疗方法
手足口病症状治疗方法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通常在夏秋季节发病率较高。
该疾病的症状包括发热、口腔溃疡、手脚出现皮疹等,给患儿带来不适和痛苦。
因此,了解手足口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对于家长和孩子的健康至关重要。
手足口病的症状主要包括发热、口腔溃疡和手脚出现皮疹。
患儿可能会出现体温升高、喉咙痛、食欲不振等症状,口腔内会出现红斑和溃疡,患儿可能会感到口腔疼痛和不适。
此外,手脚和臀部也会出现红疹和水疱,给患儿带来瘙痒和不适感。
在发现这些症状后,家长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针对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目前主要是对症治疗。
首先,家长要确保患儿充分休息,保持良好的饮食,多饮水,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减轻口腔溃疡的疼痛。
其次,家长可以给患儿口服退烧药,帮助降低体温,缓解发热的症状。
同时,家长还需保持患儿的皮肤清洁,避免患处感染,可以使用温和的皮肤护理品,如生理盐水清洁皮肤。
另外,家长还需注意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如出现呼吸困难、持续高烧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除了对症治疗外,预防手足口病同样重要。
家长可以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保持口腔卫生,避免与患病儿童密切接触。
此外,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消毒家居环境也是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
总的来说,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家长们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疑似手足口病的症状,应及时就医。
在治疗过程中,对症治疗和预防同样重要,家长们要根据患儿的症状和医生的建议,合理安排治疗方案,帮助孩子尽快康复。
希望家长们能够重视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治疗,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
手足口病的临床分型与病情评估
手足口病的临床分型与病情评估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影响婴幼儿和幼儿园儿童。
它以症状轻微、传播迅速和流行性强的特点而闻名。
本文将介绍手足口病的临床分型和病情评估,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一、手足口病的临床分型手足口病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分型,其中常见的有轻型病例、一般型病例和重型病例。
1. 轻型病例轻型手足口病表现为患者体温轻度升高,一般低于38.5℃,并伴有轻微的不适感。
患者口腔黏膜和咽部可能出现一些小水疱,但数量较少,皮疹也相对较轻,仅分布于手掌、脚底和口周附近。
这类病例一般病程短暂,预后良好。
2. 一般型病例一般型手足口病的特征是口腔黏膜和咽部水疱较多,皮肤出现红斑和疱疹,局部可能伴有瘙痒。
患者体温上升明显,一般在38.5℃以上。
一般型病例的病程较轻型病例稍长,但大多数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可以自行康复。
3. 重型病例重型手足口病在症状和病情上较为严重。
患者的体温升高明显,通常高于39℃,并伴有明显的不适感和全身症状。
口腔黏膜和咽部水疱数量较多,甚至可见溃疡。
皮肤病变较为严重,可能出现水疱、疱疹和糜烂等。
重型病例可能合并其他并发症,如腮腺炎、肺炎等,病情较为复杂,需要积极治疗和护理。
二、病情评估对于手足口病患者,及早进行病情评估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进展趋势,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1. 体温评估监测患者体温的变化是病情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
持续高热超过39℃,或者伴有其他明显不适症状,可能是病情较为严重的征兆。
2. 口腔黏膜和咽部评估观察口腔黏膜和咽部的水疱数量和病变情况,可以了解病情的轻重程度。
水疱数量多、溃疡明显的患者,病情可能较为严重,需要更密切的监测和护理。
3. 皮肤评估对于手足口病患者皮肤的变化进行评估,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程度。
严重红斑、疱疹和糜烂等皮肤病变,提示病情可能较为复杂,需要专业医生的进一步干预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临床表现
•
神经源性肺水肿
−
待出现皮肤苍白湿冷和濒死感、双肺湿啰音、粉红 色泡沫痰、严重低氧血症或胸部X线检查双肺大片 浸润影时,虽易明确诊断,则已晚期,救治成功率 很低,病死率高达90% 高血糖、白细胞升高和急性松弛性瘫痪共同构成中 枢性肺水肿的高危因素
−
临床表现
•
病毒性心肌炎
−
肠道病毒易引起心脏受累,特别是柯萨奇病毒已有 大量的研究。手足口病患儿血清心脏肌钙蛋白I和肌 酸激酶同I酶(CK-MB)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心脏受累者表现为面色苍白、呼吸困难、食欲缺乏、 拒食等,年长儿自诉心前区不适、心慌、憋气、头 晕等 查体可有心率增快,第一心音低钝,奔马律、心律 失常或心动过缓
−
其他治疗:可予营养神经治疗,如维生素B12、B6、 B1等
心肺衰竭患者的处理
•
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病人突然出现呼吸急促、发 绀、面色苍白、出冷汗、心率快、呕吐咖啡样物、 吐泡沫样痰、出现肺部啰音、一过性高血压继之 低血压、高血糖、频繁的肌阵挛、抽动和意识障 碍加重等,应注意心肌炎,肺水肿及心肺衰竭的 发生
临床表现
•
神经源性肺水肿
−
其指在无原发性心、肺和肾等疾病的情况下,由颅 脑损伤或中枢神经系统其他疾病引起的突发性颅内 压增高而导致的肺水肿,也称中枢性肺水肿 临床表现轻者烦躁、心率增快、胸闷,双肺中下野 可闻及细湿罗音等;重者表现急性呼吸困难和进行 性低氧血症、发绀,伴大量白色甚至血性泡沫痰, 可发展至充血性肺不张,呼吸衰竭和类ARDS表现
−
−
临床表现
•
病毒性心肌炎
−
重者表现为暴发性心肌炎。手足口病并发暴发性心 肌炎病情极为危重,病死率高达30% 1991年Leebeman提出暴发性心肌炎诊断标准:①突 然起病。24 h内即发展到危重情况,早期只有非特 异症状。②有以下四种情况之一:心源性休克、心 力衰竭、心脑综合征、心律紊乱(三度房室传导阻 滞或室性心动过速)。③心肌活检有多处心肌坏死 灶。④肾上腺皮质激素能减轻病情但不能改变病程。 ⑤一般1个月左右治愈,很少转变为慢性
−
常见并发症
临床表现
•
神经系统并发症
−
手足口病神经系统病变可表现为脑干脑炎、脑脊髓 炎、无菌性脑膜炎、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等 且多发生于5岁以下幼儿,1岁以下婴儿发病率最高 临床表现变化多样,病情轻重不一,可出现精神差、 嗜睡、头痛、呕吐、易惊、惊跳、烦躁、躁狂、谵 妄、肢体抖动、肌阵挛、肌无力或肢体瘫痪等。危 重病例表现为频繁抽搐、昏迷、急性脑水肿、脑疝
−
临床表现
•
神经源性肺水肿
−
无过量及过速输液,无原发性心、肾疾病;给氧治 疗后PaO2仍<60mmHg,PaCO2仍>52mmHg,类似 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但在早期仅表现为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 等非特异性临床表现,胸部X线检查也常无异常发 现或仅有双肺纹理增粗模糊,使得早期诊断较为困 难
心肺衰竭患者的处理
•
一旦发现,积极处理,原则如下:
− −
−
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吸氧 建立两条静脉通道,监测呼吸、心率、血压和血氧 饱和度 及时气管插管,出现呼吸功能障碍时立即给予呼吸 机正压机械通气。呼吸机初调参数:吸入氧浓度 80%~100%,PIP(吸气峰压)25~30 cmH2O, PEEP(呼气末正压)4~8 cmH2O,I ∶E=1∶1.2~ 1.5,频率20~40次/min,潮气量6~8 ml/kg 左右。 并根据血气随时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维持血氧饱 和度95%以上
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处理
•
治疗原则如下:
−
对症治疗:①应避免患儿哭闹,适当给予镇静;积 极控制惊厥和高热。②控制颅内高压:头保持正中 位,抬高15~30°;给予甘露醇每次0.5~1.0 g/kg, 每6~8小时1次,20~30分钟静滴,根据病情调整 给药间隔时间及剂量。同时可交替应用速尿、白蛋 白。在维持正常循环的情况下,适当限制液体。③ 尿潴留者给予导尿,避免按摩排尿。
− −
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
•
皮肤改变
−
1~3天后患儿的手、足、臀、膝等处出现红色斑丘 疹,散在或融合,无痒感;部位为手指或足趾掌面、 指甲周围或足跟边缘、肛周及会阴部多见;很快发 展为2~4mm大小的水疱,内含数个至数十个不等 透明液体,部分水疱长轴与皮纹一致 HFMD患儿的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中,不一 定全部出现。部分病例可无发热,可仅仅表现为皮 疹或口腔内疱疹
−
辅助检查
•
末梢血检查:一般白细胞计数正常,重症者可明显升 高,多核大于单核 血生化检查:可有ALT、AST、CK-MB轻度升高,重 症者血糖可升高 脑脊液检查: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白细胞增多(危 重者多核大于单核),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糖和氯 化物正常 病原学检查:特异性EV71核酸阳性或分离到EV71病 毒
•
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
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
•
发热
−
发热为HFMD的常见临床症状之一。多数HFMD患 儿突然起病 HFMD初期,部分患儿有咳嗽、流涕、头痛、恶心、 呕吐、纳差等前驱症状。约半数患儿于发病前1 天~2天或发病同时伴发热,体温一般为38 ℃左右, 持续2天~3天,少数患儿持续3天~4天
−
−
治 疗
治 疗
•
轻症病例以门诊对症治疗为主。具有并发症(重症) 的病例应收住院,重点救治,采取综合性治疗的方法, 根据受累系统不同,处理原则有所差别
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处理
•
神经系统受累患者常出现头痛、呕吐、精神差、 易激惹、嗜睡、肢体无力、肌阵挛、抽搐或急性 弛缓性麻痹等症状 治疗原则如下:
−
•
应密切观察呼吸、脉搏,如有呼吸频率加快,双肺 痰鸣音,应及早行气管插管,清除分泌物保持呼吸 道通畅,随时准备应用呼吸机。
•
•
•
辅助检查
• •
血清学检查:特异性EV71抗体检测阳性 X线胸片:双肺纹理增多,网格状、点片状、大片状 阴影,部分单侧为著并快速进展为双侧大片阴影
• •
磁共振:以脑干、脊髓灰质损害为主
脑电图:部分可表现为弥漫性慢波,少数可出现棘 (尖)慢波
•
心电图:无特异性改变,可见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 ST-T改变
治 疗
•
抗病毒治疗
−
一般应用干扰素、利巴韦林等
心肺衰竭患者的处理
•
一旦发现,积极处理,原则如下:
−
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短期冲击治疗,予甲基强地松龙 10~20 mg/(kg· d),3~5天 根据血压和循环的变化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可予多 巴胺、多巴酚丁胺、米力农(负荷量25~75μg/kg, 5~10分钟缓慢静注,以后每分钟0.25~1.0μg/kg维 持)、硝普钠、酚苄明等以解除高血压、改善微循 环,血压下降可予肾上腺素等维持有效血液循环, 并酌情应用强心剂药物,以纠正心肺功能衰竭
但有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的HFMD患儿体温常较高, 伴发热的持续时间亦较长
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
•
口腔改变
−
口腔黏膜疹在HFMD的临床症状中出现比较早,起 初表现为在口腔的硬腭、颊部、牙龈及舌部出现粟 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很快破溃后形成溃疡,周围绕 以红晕 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常伴有流涎、拒食等表现 HFMD患儿的口腔症状也可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或 无口腔损害
−
心肺衰竭患者的处理
•
一旦发现,积极处理,原则如下:
−
−
−
−
监测血糖变化,高血糖者可予皮下或静脉注射胰岛 素 应用西咪替丁、洛赛克等防治消化道出血 保持酸碱平衡,防止电解质紊乱及D IC的发生,保 护各脏器功能 有效抗生素防治肺部感染。做好各种对症处理,保 护各脏器功能,注意密切监测,根据病情变化及时 调整治疗
− −
临床表现
•
神经系统并发症
−
中枢感染早期最重要的表现为肌阵挛和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表现为噩梦及由四肢或躯干的肌阵挛惊醒 后刺激性啼哭 查体:前囟未闭合的患儿可出现前囟隆起、张力增 高;可见脑膜刺激症、腱反射亢进或减弱,甚至消 失
−
临床表现•神经源自统并发症−根据神经系统受累的程度将脑干脑炎分为三级: ◦ Ⅰ级表现为肌震颤和共济失调,5%的患儿留有永 久性神经系统后遗症 ◦ Ⅱ级表现为肌震颤和颅神经受累,20%的患儿留有 后遗症 ◦ III级表现为心肺功能迅速衰竭,80%的患儿死亡, 成活者都留有严重的后遗症
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处理
•
治疗原则如下:
−
神经系统受累早期应用丙种球蛋白可补充抗体,封 闭抗原。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总量2g/kg 体重, 分2~4天给予,心功能差者应缓慢滴注。糖皮质激 素:参考剂量为甲基强地松龙1~2mg/(kg· d), 氢化可的松3~5 mg/(kg· d),地塞米松0.2~0.5 mg/(kg· d),分1~2 次
概 述
•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肠 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学龄前儿童好发,尤 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柯萨奇病毒A16(CA16) 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原
•
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也可进食被污染的食物经口 感染
HFMD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及溃 疡。病毒也可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引起病毒 性心肌炎、病毒性脑炎、脑膜炎、肺水肿等致命性并 发症,致死原因主要为重症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 肿,对儿童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
临床表现
•
病毒性心肌炎
−
其中非特异性症状是指除心脏以外的症状,如面色 苍白、四肢发凉、出冷汗、精神极度萎靡(间或有 烦躁)、腹痛等 腹痛是暴发性心肌炎的常见症状,其发生率高达 40%。有上述情况的患儿应立即量血压和急诊检查 心肌酶、心电图、肌钙蛋白。有条件者应急查心肌 三项(CTn I或CTnT、CK-MB、肌红蛋白)。对确 诊暴发性心肌炎价值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