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新闻评论的选题
新闻评论的选题范围
新闻评论的选题范围[新闻评论的选题,是指新闻评论要评说和论述的对象。
它可以是我们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也可以是我们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事件和问题。
通俗的说,它是新闻评论要涉及的领域和范围,即一篇评论要论及什么方面的问题或对象。
社会现象和新闻事件是层出不穷的,不是所有的报道都需要配发评论,只有那些有评论价值的,包含对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倾向性问题或薄弱环节,需要进行理性思辨的;群众普遍关注而又疑惑不解,需要透视与澄清的;某些似是而非的思想行为需要进行明辨是非的,社会生活中违反科学但大家又习以为常,需要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针对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以及群众中所涌现的新人、新事、新风尚,需要抓住时代特点进行评述以弘扬正气、倡导文明的。
总而言之,只有从那些蕴涵值得阐发的、有重要启示的或新鲜的思想观点的事实材料才能进入新闻评论的选题范围。
选题的范围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按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划分。
一、常规性选题和突发性选题常规性选题和突发性选题是按新闻事实发生有无规律性而划分。
常规性选题,简单地说,有一些特殊的选题是以固定的时间周期出现的。
如重大的节日、宣传日、政事、重大赛事等。
对常规性选题,可提前寻找策划灵感,从容切入,收集背景资料,深入思考。
常规性选题以其长久以来形成的重要性和显著性吸引着受众的目光。
对于常规性选题来讲,虽说选题的范围是固定的,但只要能恰当结合当下的情况,比往年出“新”,往往还是能吸引受众的目光。
这类选题常以社论居多。
比如,“几乎每逢‘五一’、‘十一’,人民日报都要发社论以示庆贺”;每到5月4日,《中国青年报》例发社论。
这是以年为周期的。
还有一些长周期纪念日。
比如:200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3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新京报》和《北京青年报》分别发表了这一主题的社论《有生命就有希望——纪念唐山地震三十年》和《唐山地震警世我们如何面对灾难》。
到了2006年9月11日,《北京青年报》则以《反对恐怖主义不能成为“文明的冲突”》作为“9.11”事件五周年的社评。
论新闻评论的选题策略和角度取舍
论新闻评论的选题策略和角度取舍新闻评论作为新闻传播的一种形式,对于选题的策略和角度取舍至关重要。
选题的策略和角度决定了评论的价值和影响力,新闻评论者应该在选题时谨慎选择并灵活运用不同的角度,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一、选题策略1. 关注热点事件作为新闻传播形式之一,新闻评论应该与时俱进,选取社会热点事件进行评论。
选取热点事件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增加评论的传播度和关注度。
当前社会上热议的政治事件、社会事件、经济事件等都是不错的选题。
2. 深度剖析问题除了关注热点事件外,新闻评论也可以选择一些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进行深度剖析。
这类选题往往需要评论者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思考深度,对于教育、环境、医疗等问题的深度解读,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讨论。
3. 注重民生问题新闻评论也应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民生问题,选择一些贴近人民生活的话题进行评论。
食品安全、交通问题、住房困难等民生话题,可以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增加评论的关注度和阅读量。
二、角度取舍1. 客观公正的角度新闻评论应该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进行角度选择。
评论者应该避免片面性和偏见,要以客观的态度分析问题,多角度观察事件,准确把握事件的本质。
客观公正的角度可以提高评论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增加读者的信任。
2. 多元化的角度评论者在选择角度时,应该尽可能地多元化。
在评论热点事件时,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让读者获得更加全面的信息。
多元化的角度可以提高评论的深度和广度,增加评论的价值和影响力。
3. 关注读者需求的角度评论者在选择角度时,应该关注读者的需求和兴趣。
通过对读者需求的了解,选择符合读者兴趣的角度进行评论,可以增加评论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关注读者需求的角度也可以增加评论的传播效果,吸引更多的读者关注。
三、角度取舍的注意事项1. 尊重事实真相在选择角度时,评论者应该尊重事实真相,避免歪曲事实或编造虚假信息。
评论者应该经过深入调查和分析,确保选取的角度与事实相符,不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新闻评论考试主要内容
第一章:新闻评论概述1 新闻评论的定义: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述评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
(丁法章在《新闻评论教程》中的定义)所谓新闻评论是传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和载体,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发表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
新闻评论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或文字、或声音、或音像结合、或图文并茂,在新闻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赵振宇在《现代新闻评论》中的定义)2 新闻报道与评论的区别:反映内容方面:新闻评论反映意见性信息(主观),求异不求同,新闻报道反映事实性信息(客观),求同不求异。
写作目的方面:新闻评论宣传主张、观点,新闻报道传播事实信息。
表达方式方面:新闻评论议论为主,讲究判断、推理的逻辑性,新闻报道记叙为主,用事实说话。
3.评论的特点:(一)论题的新闻性。
第一层含义,先有新闻再有评论,评论以新闻为依托,新闻要具有时效性和新闻价值。
第二层含义,针对现实工作和实际生活中的某一个迫切问题、某一类思想倾向而写的。
(二)论理的思想性。
包含三层意思:新闻评论贵在说“理”、说什么样的“理” 、怎样说“理” 。
(三)论说的公众性。
新闻评论从内容到形式,从论题到论理,从语言到文风都要面向最大多数的公众,具有广泛的公众性、公益性。
首先,论题来自公众,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
其次,评论的立论客观、公允、为民代言,真正成为受众利益的代表者,正群舆论的传播者和引导者。
第三,评论的论述方式和语言表达上也应当以符合广大民众的特点和需要,尽量照顾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为他们所喜闻乐见。
第四,评论的公众性还表现为群众对于新闻评论的积极参与。
第二章:新闻评论的发展历程(选择题)徐铸成《漫谈新闻和新闻评论》⏹新闻这一行,如果也要从历史上找开山祖师爷,那么“司马迁和司马光应是我们的祖师爷,而王船山则是新闻评论家杰出的代表。
论新闻评论的选题策略和角度取舍
论新闻评论的选题策略和角度取舍新闻评论作为新闻报道的延伸,是对新闻事件的深度剖析和客观评价,是对新闻报道的补充和延伸。
在新闻评论的选题策略和角度取舍上,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以确保评论的客观性和价值性。
本文将从选题策略和角度取舍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选题策略1. 选择热点事件新闻评论的选题首先应该选择热点事件,即社会关注度较高的事件。
这类事件通常会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评论这类事件不仅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还能够通过博弈分析、价值判断等角度,对事件进行深入剖析,为公众提供更多的思考与参考。
2. 选择被忽视的事件除了热点事件外,新闻评论也应该选择一些被忽视的事件进行评论,这样可以引起公众对这些事件的关注和思考。
这些事件可能是一些社会底层群体的生活遭遇、一些不起眼的社会现象,或者是一些被主流新闻媒体所忽略的事件。
通过评论这些事件,不仅可以唤起公众对这些事件的关注,还可以为这些被忽视的群体发声,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3. 选择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人物或机构新闻评论还可以选择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人物或机构作为选题对象,通过分析这些人物或机构的言行举止、政策倡导等,为公众提供多角度的观察和思考。
对于这些人物或机构的分析评论,既能够直接影响公众对他们的认知,又能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二、角度取舍1.客观中立的角度在选择评论角度时,应该尽量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不偏不倚地进行分析评论。
不论是对热点事件还是被忽视事件的评论,都应该通过搜集事实、深入调研,以客观的角度进行分析,避免主观偏见、情绪化的评价,确保评论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2.多角度的分析新闻评论应该尽量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维度进行评论,通过综合分析,为公众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思考。
这样的评论更能够引起公众的共鸣和思考,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3.尊重事实、尊重个人隐私在评论过程中,需要尊重事实,不捏造事实,不进行恶意中伤。
第3章 新闻评论选题的意义及确定论题的方法
❖ 也就是一件事情发生了,一个现象出现了,别人还没有敏 感发现其中的问题,别人还没有看出事件的实质,你发现了, 你想透了,立即选题、成文,抢先说出来,这也符合“第一 时间”发评论的要求。在大家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率先发 出第一声,开打第一枪,在第一时间、在别人未言之时发声, 是最难能可贵、最有价值的。
❖ 5、对新近发表的评论做深度开发,形成新的评论选题 ❖ 《经济观察报》每周社论的选题 ❖ “评论价值不等于新闻价值。确切地讲,评论价值是由新
闻价值转移而来的价值和评论活动重新创造的价值构成的。 评论价值包含着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评论价值的基础。”
“评论价值产生于评论过程。因为新闻中蕴含的值得阐 发的、对读者有教育意义(广义的而不是狭义的)、重要或 新闻的思想观点,无论是记者的主观倾向,还是指新闻本身 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只有通过评论的阐发,才能变成重要的、 新鲜的、对人民群众有启发意义的思想观念
❖ 麦克•罗依科曾经是报业辛迪加报 系《芝加哥论坛报》的专栏作家。当 谈及撰写评论的挑战时,他说:
“这项工作的80%在于确 定要评论什么。”
首先——有话要说
Editorial and Persuasive Writing: Opinion Functions of the News Media.. 1979
其次——有所选择,并且理 性地认识这种选择
胡适:
《这一周》(1922年7月
17日至23日)
“这一周中国的大事,并 不是董康(当时的财政总长) 的被打,也不是内阁的总辞 职、也不是四川的大战,乃 是十七日北京地质调查所的 博物馆与图书馆的开幕。”
新闻评论的选题
案 例
——政策文件的学习研究
案 例
——作者的发现
《中国记者》 “言论”版
案 例
——作者的发现
《 中 国 记 者 》 言 论 版 (
“ 2010-01 期 )
案 例
《新京报》“时事评论” 2010年4月16日A04版
——媒介的报道
2010年4月8日,辽宁省抚顺市高湾区住建委主 任王广良在组织强制拆迁过程中,被36岁的被 拆迁户杨义刺死。而就在四年前,那里曾经发 生过一起拆迁死亡事件:被拆迁户李春文的儿 子、24岁的李玉亮被一群“逼迁者”活活打死。
2007年5月1日《人民日报》
周期性选题
思考:周期性选题如何做到新颖? 如:清明节
3、选题的标准
(1)新鲜:新近发生、新的视角、新的 方法、新的理论、新的材料、新的事 实
(2)大中取小,以小见大
国旗为谁而降
郭光东 东北的灾民早已在雪前住进了温暖的地窨子;九江 大堤决口封堵处也于近日开始拆除重筑。洪灾过后,诸 多善后事宜有条不紊地进行,但现在回想起来,有件事 被忽略了:按照《国旗法》第十四条的规定,为九八特 大洪灾的死难者下半旗致哀。 199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第十四条 第二款规定:“发生特别重大伤亡的不幸事件或者严重 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伤亡时,可以下半旗致哀。”今年我 国发生洪水的河湖之多,时间之长,水位之高,损失之 大,为历史罕见,更为《国旗法》颁布以来所仅有,当 属“严重自然灾害”;洪灾中,人员死亡达3656人,当 属“造成重大伤亡”。
遗憾的是,我国还从未有过为一般民众下半旗的先例。 古代的礼制,其实质是正名分,巩固等级制度。《礼记 · 曲礼》曰:“礼不下庶人”,一直是西周以来的一条 重要原则。及至现代民主政体确立,“礼”理所应当下 及“庶人”,因此我国现行《国旗法》规定,除了国家 重要领导人逝世应下半旗外,对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人 、对世界和平或者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逝世 ,以及因不幸事件、严重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伤亡时,也 应或也可下半旗致哀。这项立法反映了社会进步,无疑 使我国的降半旗制度走上了民主化、规范化的轨道。 但从目前实践和人们的观念看,下半旗的对象还仅限于 逝世的国家重要领导人,其他几类对象尚未予以充分重 视。比如,在洪灾刚过的9月21日,我国依法为不幸因 病逝世的杨尚昆同志下半旗致哀;而3656名普通民众在 洪灾中死难则几乎与此同时。
论新闻评论的选题策略和角度取舍
论新闻评论的选题策略和角度取舍新闻评论是一种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和讨论的形式,通过评论者的角度和观点来解读新闻事件,并给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选择适合的选题和合适的角度,是一篇新闻评论成功与否的关键。
下面将从选题策略和角度取舍两个方面来介绍新闻评论的写作要点。
一、选题策略1.选取热点事件:热点事件往往能吸引公众的关注,有较大的阅读量和传播力。
通过对热点事件的评论,可以吸引更多的读者,并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评论。
热点事件也更容易引发争议,从而提供了更广阔的角度和视角。
2.选取有代表性的事件: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件,可以更好地展示一个问题的普遍性和影响。
通过对典型事件的评论,可以反映出社会的整体情况和问题,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类事件也往往与社会热点和公共议题联系紧密,更受读者关注。
3.选取有议论价值的事件:有些事件具有较大的争议性和分歧性,通过对这类事件的评论,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争议,激发更多的讨论。
这类事件往往牵涉到关键的社会问题,如政治、经济、环境等,对于社会进步和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角度取舍1.客观与主观之间的平衡:新闻评论既要站在客观的角度分析事件,又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在选择角度时,需要把握好客观和主观之间的平衡,既要提供客观的事实和数据支持,又要给出自己的主观判断和建议。
评论者应该站在公正的立场,把握好客观和主观的分寸。
2.多角度取舍:对于一个事件,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角度和视角。
评论者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角度来进行评论,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
选择角度时,需要考虑到事件的本质和影响,选择与事件最相关和有较大影响的角度来进行评论。
3.社会公众的关切点:在选择角度时,还需要考虑到社会公众的关切点和热点。
关注社会公众的关切点,可以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
选择与社会公众关注的问题相关的角度,可以更好地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关注。
新闻评论的选题策略和角度取舍是写作成功的关键。
通过选择热点事件、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有议论价值的事件,可以吸引更多的读者和讨论。
3第三章 新闻评论的选题与立论
新闻评论的本质是一种对新闻事件、现实 问题、社会话题的认识活动,其表达形式 就是判断。
“因为在大部分情况之下,新闻评论所讨 论的问题,不外是真或伪的问题,是或非 的问题,利或害的问题,善或恶的问题。”
——王民(台湾):《新闻评论写作》
(一)有关评论判断类型的不同说法
一是事实判断 二是价值判断
一、选题的类型
(一)事件性选题——“事评”:以突发
性新闻事件或记者新近采集的新闻事实为 分析议论对象的选题 1.时效性强:针对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新 闻事件 进行评论,可以吸引受众的关注和 兴趣
2.重复表达:一窝蜂现象
3.容易片面,甚至成为虚假新闻的助推力量
示例: 《在傲慢的公权力面前,善举肯定难以持久》 ——2009年4月18日南方时评 《诺贝尔和平奖成了和平梦想奖 》 ——2009年10月12日《东方早报》 《为什么第二代身份证要日本企业造》(P55) ——2004年8月24日《中国青年报》
示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胡福明: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
《微笑,并保持微笑》
——2003年《甘肃日报》
《为什么民众不以偷税为耻》
——《南方人物周刊》等
(三)周期性选题:配合重大的节日、纪念
日、主题日所确定的选题
1.可预期的“应景文章”
2.重在写出新意 示例:
《国庆,我们一起想想“我和我的国家” 》 ——2008年9月28日《南方周末》 《三十年纪念,为了更改革更开放》 ——2008年1月3日《南方都市报》社论
审时度势,预测事物进程
未雨绸缪,提示隐忧与建议
示例:
《论持久战》(毛泽东,1938年5月) 《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 》——2009.10.9 人民网 《房补应避免成为官员与富翁的盛宴》2010.11.1南方网
新闻评论大题
【答案】新闻评论的立意:所谓立意,是作者对所评述的事物或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表示自己的见解,换言之,就是确定新闻评论的主要意思,以构成文章的中心内容。
2、社论:【答案】社论:社论是指导性的论文,是代表编辑部就当前重大事件、事变或问题发表的权威性的评论3、编者按:【答案】编者按:编者按是对媒体所发表的新闻报道、文章进行简要的提示、评议,阐述或作补充说明的文字,正式表明编辑部的态度,一般采用于较为郑重场合和必要之处,其特点是立片言以局要。
4、思想评论:【答案】思想评论:是我党领导下的报纸独具的评论形式,是一种以个人署名的政论文体,它往往以我们干部队伍和群众中某些萌芽性、倾向性的思想认识、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等作为评论的对象,给予辩证唯物主义分析与解释。
5、新闻评论的选题:【答案】新闻评论的选题:即选择新闻评论所要评述的事物或要论述的问题,它规定着评论的对象与范围。
6、形式述评:【答案】形式述评:又称新闻述评或述评新闻,是一种以事实为基础的评论,以评论为核心的新闻,主要由报刊记者采写,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指导性。
7、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答案】广播电视新闻评论:是广播电视新闻媒介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重大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政论文体,是电台、电视台的政治旗帜与灵魂。
8、新闻评论:【答案】新闻评论:新闻评论属于论说文的范畴,就是就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重大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政论文体。
9、新闻评论学:【答案】新闻评论学:是新闻学的分支学科,研究对象是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特别是报纸)的评论工作,重点研究评论工作的原则、方法、规律以及新闻评论发展史等问题。
10、论点:【答案】论点:新闻评论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
11、论证:【答案】论证:连接新闻评论论点和论据的纽带,或者说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
12、编辑部文章:编辑部文章:编辑部文章是由社论发展而来,它比社论更有分量和权威,内容与含量一般比社论更大,规格更高,要求有强烈的现实性和严肃的理论性,它代表编辑部和同级党委对某一重大问题的立场和观点,一般不轻易运用这一评论手段。
论新闻评论的选题策略和角度取舍
论新闻评论的选题策略和角度取舍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够帮助读者深入了解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含义,还可以引发公众对事件的深入思考和讨论。
选择合适的选题和合适的角度对于新闻评论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新闻评论的选题策略和角度取舍,以期帮助新闻评论作者更好地进行选题和撰写。
一、选题策略1. 时效性时效性是选择新闻评论的重要因素之一。
时效性强的新闻事件有利于吸引读者的关注,也更容易引发读者共鸣。
新闻评论作者在选择选题时应该优先考虑时效性,及时对当前热点事件进行深度解读和评论。
2. 社会热点选择社会热点作为新闻评论的选题也是一种较为明智的选择。
社会热点事件通常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评论作者可以针对这些事件进行深入解读,并引发更多的社会关注和讨论。
3. 突发事件突发事件的选题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突发事件常常意外地引发社会关注,新闻评论作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突发事件进行分析和评论,引发读者的关注和思考。
二、角度取舍1.客观与主观在进行新闻评论时,作者需要权衡客观和主观的取舍。
新闻评论作为新闻信息的解读者和评价者,作者既要注重客观性,又要允许一定的主观色彩。
新闻评论作者在撰写文章时需要注意在客观和主观之间取得平衡,避免过度情绪化,保持客观公正。
2.深度与广度在选择角度时,新闻评论作者需要权衡深度和广度。
有些事件可以选择深度解读,例如对于某一特定社会问题的深入分析和评价;而有些事件则需要选择广度,对于事件的背景、影响和相关人物都进行综合评价。
3.正面与负面在选择评论角度时,需要权衡正面和负面。
有时候事件可能存在多个角度,作者需要根据事件本身的特点和影响力选择正面或者负面的角度进行评论,避免片面性和偏颇。
三、结语在进行新闻评论选题和角度取舍时,新闻评论作者需要根据新闻事件的特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进行选择,既要注重时效性和社会热点,又要权衡客观和主观、深度和广度、正面和负面。
只有在妥善权衡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才能够撰写出更具有深度和吸引力的新闻评论,引发更多读者的关注和思考。
第三章 新闻评论的选题
“抓题目,做文章 ”
对于评论创作来说,一旦选题确定下来,
其评议的指向、视点、立论的框架就都有了。
二、新闻评论选题的来源
新闻评论的选题来源于客观世界
新闻评论是人们的主观世界对客观存在的 一种反映,但这种主观意识是不能脱离我们活 生生的客观现实的。 客观现实是博大而复杂的。新闻评论首要 任务就是从千头万绪的现实中确定评论对象。
从社会实践中选题,要注意选题反映的问 题具有典型性和紧迫性。
(3)注重选题的“上下结合”
党和群众是一致的。
群众关心的问题,就是我们党关心的问题 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党应该解决的问题。
注意选题的“上下结合”
2.新闻报道也是评论选题的重要来源
新闻评论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对已经 或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评说。
3.大中取小,以小见大
大中取小:
看问题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
即从大问题的某一个侧面选定论题,选取最 贴近生活情感,最体现时代精神,最吸引受众 “眼球”的那一点入笔。
以小见大
“小题大做”
即善于从一个看似极普通的事件中,找出其 背后存在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问题,从而深入 开掘,写出大主题。
四、新闻评论选题的类型
新闻评论好比是精心编织的花环。我一直提倡 “花环论”,这是我在“杨柳青”言论的多年实践中提炼出 来的,也是对新闻评论的看法。 具体地说就是:“到现实生活中去,撷取一朵又一朵, 一片又一片带着露珠的鲜花和嫩叶,编织成理性的花环,再
献给读者。”它其实也是一种创作方法。
这里面有几个“中心词”:
一是“到现实生活中去”,就是从社会实践生活中发 现和抓来题目,而不是一味地从上级文件、领导讲话、 报刊甚至古书堆里去找题目。 二是“带着露珠的鲜花和嫩叶”,指文章提到的问题 和说明观点的材料都是新鲜的、活生生的,而不是陈年 旧事, 三是“理性的花环”,就是不能只把生活中的原材料 拿来堆放在一起,那叫“花堆”不是“花环”;也不只 是就事论事、一件事只讲一层道理,那样的文章就不免 肤浅。而是要论理、概括、提炼和上升到“理性”的高 度。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到深,而且论及可能出 现的另一种倾向,避免偏激和片面,给人以多方面的启 迪。
新闻评论重点
《新闻评论》重点整理一、名词解释(20分)概念性名词1.新闻评论:作者就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发表议论,表明自己立场的一切新闻作品表现形式的总称。
2.选题:新闻评论要予以探讨、研究、解决的问题。
3.结构:文章内部的组织安排形式。
4.述评:又叫记者述评,集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于一体的一种边缘体裁。
5.评论员文章:根据评论重要性和规模性分出的介于社论和短评之间的中型评论文章,是新闻评论的一种重要形态。
6.短评:根据重要程度和规格来划分的一种新闻评论体裁,短小精悍,内容单一,形式灵活。
是新闻评论的一种,规格比社论、评论员文章要小,但同具影响力。
7.编者按:媒体对所发表的新闻报道、理论文章及其他形式的文稿的简要评论,是编者对新闻稿件的评介或说明性文字。
是新闻评论的一种,具权威性。
8.社论:代表媒体表明对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的立场与观点,是报社的旗帜、媒体的灵魂,是新闻评论的一种。
9.新闻评论学:运用各学科的综合知识和原理研究新闻评论的运用、写作方法、写作规律和表现形态的应用性极强的学科。
10.舆论:社会公众的意见,表示多数人对某种事态的共同意见或趋向一致的看法。
11.舆论监督:社会环境、民意民心的监测站,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权力。
12.主题/命题:议论的题目,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对选题的深化和具体化。
17.立意:一篇作品所确立的文意。
它包括全文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构思设想和写作意图及动机等,其概念的内涵要比主题宽泛的多。
18.立论:就某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论点、见解。
19.论点:作者所持的观点。
20.联想思维:从一个基点出发,全方位、多角度对问题进行广度的认识。
横向思维: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打开思路。
逆向思维:从事物的相反方向去思考,提出与一般人及常理不同的看法。
纵向思维:推进式思维,论证时不断提出为什么、是什么,不断深入、探索。
21.纵向结构:按事件时间顺序或事物内在逻辑顺序来表现文章的写作思路,安排层次。
新闻评论的选题
第一部分 怎样进行新闻评论的选题选题本身就是认识过程,它表现为作者 对所面对的新闻事实或问题的判断 3、选题作为认识的过程,就是价值判断
二 、选题的类型
(一)事件性选题 “事评”,就事论事或就事论理。 事评” 对于事件性新闻选题来讲,选题就是选事
如果是“误会” 如果是“误会”更让人担忧 在一个法制的社会里,绝不允许这样野蛮执法的发生。 龙华街道办城管执法队之所以这么做,绝不是“误会” 龙华街道办城管执法队之所以这么做,绝不是“误会”的 原因,更深层的原因是执法者的素质问题,知法犯法或不 懂法。作为领导人,就应该从这些找原因、想办法,说是 误会,就是对野蛮执法的袒护。因为是误会,不认识对方 也是城管队,所以发生了殴打和扒裤子。不认识对方是城 管队不能怪龙华街道办城管执法队,照这么一说,龙华街 道办城管执法队野蛮执法一点错误也没有了。如果承认这 次野蛮执法原因是误会,那么要杜绝殴打和扒裤子的行为, 只要双方互相认识一下就行了。可是这么做,能杜绝城管 执法队对群众野蛮执法吗?(江苏 职员)
人民时评:长江学者也造假,学脉何以为 继?
武少民 2010年03月22日 2010年03月22日 西安交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和校党政联 席会议3 21日作出决定:鉴于该校教授、长江学 席会议3月21日作出决定:鉴于该校教授、长江学 者李连生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取消其教授职务, 并解除其教师聘用合同。
先贤有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不 过是童蒙之时应该接受的教育,可惜就是这简单的十几个 字,我们“泰斗级” 字,我们“泰斗级”的学者都不能领悟,或者是心知肚明 而不屑践行。这点是有大量案例作为事实证据的:浙江某 大学药学院原副教授贺某等人涉嫌论文剽窃;北京某著名 高校一海归教授大面积造假,骗取校方职务和待遇;东北 某院校一位校级领导“被署名” 某院校一位校级领导“被署名”…… 类似的学术腐败事件层出不穷,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为了争项目、抢资金,各路教授互相攻伐、排斥异己,或 者竞相拉拢人脉、打点关系,这些都早已经见怪不怪了。 “象牙塔”正在异化为名利场,让人不胜慨叹。 象牙塔”
新闻评论--选题与论点
选题一:是郭美美消费了慈善还是慈善消费了郭美美?9月22日,山东彩民张鹏(化名)中得863万元福彩大奖后,明确表示不会捐款给慈善组织,原因居然是因为郭美美。
郭美美事件纷纷扬扬以来,表面上看来,大众对于慈善的信心似乎跌入了谷底。
我们不敢慈善了,或者不再通过慈善机构献爱心了,因为郭美美。
当然,“郭美美”已经成了代称。
但是细细看来,郭美美只是引发这场信任危机的导火线,诸如此类的腐败黑暗现象,由来已久,慈善还是会继续,郭美美却从此成为我们的谈资,惨遭众人的调侃唾弃。
不能总是只看到郭美美用了慈善多少钱,而更从这冰山一角中看到慈善的流失,思考如何去维护我们的权益。
选题二:学做新时代的雷锋:在确保维护自身权益前提下。
新京报26日讯:女子扶摔倒老人被指肇事垫付2500元住院押金。
原本以为,经历彭宇案,许云鹤案,这种扶跌到老人被诬陷的事情能够稍平静些许,想不到发生的更加频繁了。
我不由得想起网络上流行的一段话:为了买iphine4已经卖掉一个肾了,如今iphone5出来了该如何是好?回帖的说:还可以卖精子。
又有人说,不是男的。
楼下说,可以学学人家郭美美。
另外有人回复,可是没有郭美美漂亮。
再建议:那就到街上找辆名车伺机行动……如果在被问及看到老人跌倒你会去扶吗?也许我们可以有一个中肯的答案:在确保自身权益的前提下,我会义不容辞地去扶。
这样,我们就既不冷漠,也能避免含冤而死了。
李阳家暴的新闻采访中,谈到李阳对待家事的态度。
李阳:我觉得这个事件没那么严重,就算拖三天也无所谓,不是人命关天的事情,我觉得可以以后再处理。
我绝对不会因为这个小事,停止我的培训。
记者:绝对?李阳:绝对不会。
从中,我看到了扭曲的男权与封建的思想。
要立业,先立人。
在对待自己的家庭问题上都处理得如此失败的人,竟然雄心勃勃地说要改变中国的未来,居然堂而皇之地给150名母亲讲家庭教育,这是对家长的极度不负责任。
一位把孩子当实验品,与妻子组建家庭只是为了实验的需要的人,不知该说是伟大,还是悲哀。
自考新闻评论试题及答案
自考新闻评论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新闻评论的首要功能是()。
A. 传递信息B. 引导舆论C. 娱乐大众D. 教育公众2. 下列哪项不是新闻评论的特点?()A. 时效性B. 客观性C. 主观性D. 逻辑性3. 新闻评论的写作通常不包括以下哪个步骤?()A. 选题B. 收集资料C. 编写草稿D. 直接发表4. 在新闻评论中,引用数据和事实的目的是为了()。
A. 增加文章长度B. 增强说服力C. 显示作者学识D. 填充内容5. 新闻评论的语言风格通常是()。
A. 口语化B. 学术化C. 情感化D. 客观理性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简述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区别。
答案: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主要区别在于目的和内容。
新闻报道侧重于客观、准确地传递事实信息,而新闻评论则是作者对某一新闻事件或现象的观点和看法的表达。
报道通常使用事实和数据来构建报道内容,而评论则更多地运用逻辑推理和个人见解来阐述观点。
2. 描述新闻评论的结构通常包括哪些部分。
答案:新闻评论的结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引言:简要介绍评论的主题和目的。
- 主体:详细阐述作者的观点,通常包括对事件的分析、论据的列举和论证过程。
- 结论:总结全文,重申作者的观点,有时提出建议或展望。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20分)1. 论述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答案: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 信息过载:新媒体时代信息量巨大,用户注意力分散,评论要吸引读者更加困难。
- 假新闻和误导性信息:新媒体的匿名性和开放性可能导致虚假或误导性信息的传播。
- 互动性增强:读者可以直接在评论区表达意见,这对作者的回应和互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临的机遇包括:- 传播速度快:新媒体的传播速度远超传统媒体,评论可以迅速触达更广泛的受众。
- 形式多样化:新媒体支持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表达方式,为评论提供了更丰富的表现形式。
论新闻评论的选题策略和角度取舍
论新闻评论的选题策略和角度取舍新闻评论是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的一种形式,选题策略和角度的选择至关重要。
一个好的选题策略和合适的角度取舍会决定评论的质量和深度。
本文将探讨新闻评论的选题策略和角度取舍。
新闻评论的选题策略应该关注热点事件和关键问题。
热点事件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选取热点事件作为评论的选题可以吸引更多的读者关注,同时也能够与读者分享自己对事件的独到观点和分析。
关键问题是指与社会现实、伦理道德、发展趋势等方面有密切关系的问题,选取关键问题作为评论的选题可以引起更多人的思考和讨论。
新闻评论的选题策略还应关注新闻事件的时效性和多样性。
时效性是指新闻事件的发生和被报道后,评论选题应该及时跟进,以便读者可以得到最新的信息和观点。
多样性是指选取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新闻事件作为评论的选题,以保持评论的多元性和综合性。
通过选取时效性强的新闻事件和多样性的选题,可以使评论更具有引导性和开拓性。
新闻评论的选题策略还应关注读者的利益和需求。
新闻评论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观点,因此选题应该符合读者的利益和需求。
通过调查和分析读者的兴趣点和需求,可以有针对性地选取相关的新闻事件作为评论的选题,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和参与度。
在选定选题后,角度的取舍也是新闻评论的关键。
角度是指评论者对选题的切入点和观点。
选择合适的角度可以使评论具有独特性和深度。
评论者可以选择正面的角度,即对新闻事件表示赞同和支持的观点。
这样的角度可以加强正能量的传播,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和信念。
评论者还可以选择批判性的角度,即对新闻事件表示质疑和批评的观点。
这样的角度可以促使社会和政府反思和改进。
评论者还可以选择中立的角度,即对新闻事件保持客观和中立的观点。
这样的角度可以使评论更具有权威性和公正性。
在角度取舍时,需要综合考虑选题的特点和评论者的立场。
选取正面的角度适合那些具有积极价值观和信念的评论者,选取批判性的角度适合那些对社会问题具有深入思考和批判精神的评论者,选取中立的角度适合那些具有客观和公正态度的评论者。
新闻评论的选题来源
新闻评论的选题来源[新闻评论的题目从哪里来?这是新闻评论写作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即新闻评论的选题问题。
在评论工作中,一篇评沦的成败,关键在于选题。
能否正确的选准、选好论题直接关系到评论的指导作用和影响到写作程序的进行。
评论的选题,主要应从上头精神和下头情况的结合中去找,最根本的就是从实际工作中去找,从现实生活中去找,要把群众关心的问题,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列入评论选题范围。
一、从“上面的精神”中选题上面的精神一般可以从党和政府的重要决议、报告、文件、会议中加以了解,他们都是对现实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的结果。
所以,对这些信息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明了情况,掌握政策,认清形式,使我们在立论时找准最佳切入点,从全局的高度去认识各个具体问题。
有不少人不了解从“上面的精神”中选题的必要性,总觉得充当“代言人”只起个“传达室”的作用,甚至觉得不如当西方报纸那种“自由撰稿人”光彩,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我们认为充当党的喉舌,作党的代言人,是无尚光荣的。
拿《人民日报》来说,它的评论所以受到国内外读者的重视,被认为有很高的权威性,并不在于这些评论出自谁人的手笔,而在于这些评论表达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声音。
而现在,从“上面的精神”中选题,常常被简单化了,通常的工作程序是,中央文件来了,匆匆开一个会或找几个人,从中摘出一些警句,找出一些新的提法,开出一串评论题目,分头去做文章,反之只好当“文抄公”,大段大段重复文件中已经说过的话,或者用“演绎法”去搞逻辑推理,用概念去解释概念,这样的题目写起来索然无味,发表后很难对实际工作有什么推动。
从“上面的精神”中选题,绝非简单的“寻章摘句”,即使把眼睛看花了,也不一定能把题目选准选好。
二、从“下面的呼声”中选题在社会发生某些变动,出现某些新闻事实时,群众往往是自发的评议人员,他们在茶余饭后相互交换着自己的看法,往往能很敏锐的发现事件可能具有的各种社会联系,找到问题的症结,阐幽发微,辛辣俏皮,给专业的新闻评论工作者以深刻的启发。
新闻评论 作业
新闻评论作业一、选题确定新闻评论的选题是新闻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评论的主题和方向。
在选题时,需要关注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争议话题以及与民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话题。
同时,选题要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二、新闻事实调研新闻评论不是凭空臆断,需要建立在充分了解新闻事实的基础上。
在进行新闻事实调研时,需要注意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全面性,避免出现信息失真或偏颇的情况。
同时,调研方法也需要科学合理,包括查阅资料、采访当事人、观察实际情况等。
三、观点形成与整理在充分了解新闻事实的基础上,需要形成自己的观点。
在形成观点时,需要注意观点的新颖性、独到性和深度,避免出现无病呻吟或泛泛而谈的情况。
在整理观点时,需要对观点进行分类和归纳,使其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四、语言表达与逻辑新闻评论的语言表达需要准确、鲜明、生动,同时还需要注意逻辑性和条理性。
在表达观点时,需要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阐述自己的看法,避免出现冗长繁琐或含糊不清的情况。
同时,还需要注意文章的过渡和衔接,使文章整体连贯、流畅。
五、文章结构安排新闻评论的文章结构需要严谨、完整,能够清晰地表达作者的思路和观点。
文章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引言需要简明扼要地引出主题;正文需要详细阐述观点和论据;结尾需要总结全文并给出结论或建议。
六、引经据典的合理运用在新闻评论中,适当引用经典著作、名人名言或权威机构的观点,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但引用也需要适量和适当,避免出现引用过多或不当的情况。
同时,还需要对引用的内容进行核对和辨析,确保引用的准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题和标题
选题:确定评论对象。 标题:在更具体更直接的事物或问题上 确定写作内容。
例:
• 选题:圣元奶粉事件 • 评论标题: ·“圣元”脱身 卫生部哪能完事 ·圣元奶粉"激素门" 到底是谁误解了谁 ·“没事”的奶粉何以成为公共事件主角 ·婴儿性早熟奶粉是不是元凶 ·懒政是催生问题奶粉的“激素” ·奶粉疑致性早熟续:进口奶粉不一定安全
课堂练习
• 就“国庆节”为选题,从不同角度拟两则 标题
二、选题的类型
• 选题来源:事件性(事评,选事) 非事件性(选问题)
公共资源不应过度“VIP”
• 这几年,VIP服务忽然时兴起来。在一些人流密集的 公共场所,各式名头的贵宾厅屡见不鲜。在医院,普通诊 室是病人等医生,VIP病房却是医生等病人。几乎但凡提 供公共服务的地方,就能分出个三六九等,怎么看怎么让 人不舒服。 VIP服务本来是个好东西,大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 体,实行差别化服务,无可厚非。但近年来,一些企业纷 纷进军医院、机场、车站等公共场所,掏些赞助费,设立 所谓“贵宾厅”,霸占公共资源,过度VIP,不仅带来浪 费,更造成公共资源分配的不公。 对公共服务机构来说,公立、公益是基本性质,理应 为全民平等服务,而不应经济利益至上,只对大客户服务 使出浑身解数,冷落一般客户。
•
不求好吃,但求好看,这是浮躁社会的 典型功利心态。诚然,礼尚往来,我们的文 化传统里有物化的人情元素,但也有礼轻情 意重的一面,心里有就是真的有,未必送礼 越多越豪华就表示情谊分量越重。当人情来 往被豪华礼盒放大之后,我们的亲情、友情 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注水,豪华礼盒演变为 虚假的秀场。尤其是礼盒豪华背后,月饼反 而越来越难吃,节日成为大家彼此心照不宣 的黑色幽默,何苦来哉! • 很多豪装礼盒的价格要高于月饼本身, 寓言里的买椟还珠竟然出现在礼仪之邦。人 们乐颠颠地提着豪华纸盒里并不好吃的月饼 送来送去,商家却在背后乐颠颠地数钱。
而且地铁太挤了,挤得都没有隐私和尊严了, 陌生的男人和女人们紧贴在一起,汗水和呼吸在彼 此间不停交换,吵嘴、打骂,天天都能撞上几起。 一个个都灰头土脸,没人能风采洋溢。东单站还特 意为挤掉鞋子的乘客准备了拖鞋以备不需。如果让 我在“挤人”和“堵车”之间选择,我更愿意选择 后者。 • 买车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为了孩子 。我们想周末带孩子去郊外游玩,去参观多一点的 博物馆,可是都离家太远了,而且很多好玩的地方 都是公交所难及。 • 总而言之,是因为私家车能让大家生活得更舒 适而受到喜爱,要解决道路拥堵问题,不能仅靠控 制车辆出行的数量,还要有更多的管理思路。 •
我们的人际交往被偷换了概念,变得 世俗化和功利化。看似是甘若醴的亲密, 其实对人心之间的真诚交换是一种疏离。 加之很多非情谊范围内的灰色交易掺杂在 节日往来之内,搅浑了这份本来很纯洁的 人间情感。 • 节日的礼品往来是我们民俗文化的一 部分,不可能改变,但只重包装而不讲究 实际的商品则让这种文化流于低俗。我们 需要重新评估我们对情谊的理解,走出这 个时尚误区,利国利民! •
环保袋泛滥,“环保”吗?
“禁塑令”打击了塑料袋滥用,于是“环保 袋”应运而生了。大店小铺售卖商品、企事业单 位发放物品,近来都流行套个环保袋,不知不觉 在家中某个角落,一个个环保袋被叠放成一摞, 用之绰绰有余,弃之也实在可惜。 • 这样的“环保袋环境”,真的“环保”吗? • 环保袋之所以能环保,并不是因为其生产、 流通、消费过程的零能耗、零排放。相反,制作 一个环保袋同样需要许多产生能耗排放的纺织材 料和化工原料。而且,环保袋大多印有广告宣传 字样或图案,在印染时也不免对环境造成一定污 染。如果按“碳排量”计算,一个环保袋绝对大 过一个同样大小的塑料袋。 •
第三章 新闻评论的 选题
主讲内容
评论的选题
什么是选题 选题的类型 选题的价值取向
新闻评论选 题的来源
上级精神 社会实践 新闻报道 探讨争鸣
选题原则 选题标准
贴近生活 贴近实际 贴近群众 富有新意 立论正确 论理深刻 宏观把握
第一节 新闻评论的选题
一、什么是新闻评论的选题 选择新闻评论所要评述的事物或要论述 的问题,它规定着评论的对象与范围。
•
观众到底看什么呢?一个小品,有清新隽永 的气质但也没有太特别,也没有非常丰富饱满的 内容和直击心灵的雄奇力量,仿佛都是怕“过犹 不及”。而说点最通俗的,就是瘦高俊朗的男主 角和过于青涩、显小的女主角看起来真不般配。 影院里坐上近两个小时,你可能看的就是男主角 对女主角“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那点疼惜 ,看女主角完全本色的恋爱过程中千回百转而又 清浅纯真的细腻表情,然后体会那个如今我们笑 它落后愚昧实则心中万分留恋的年代。当总是露 出整齐洁白的牙齿明朗地笑的男主角,忽然因想 到再不能陪女孩活着而流泪的时候,当女孩在他 临终的时候还是不能称呼他而只咬着嘴唇喊“我 是静秋”的时候,观众也终于含着自己的泪,含 着自己的初恋感伤,再度品尝了山楂果一般混着 一丝丝甜但满嘴、满心都是酸楚的爱情滋味……
• ○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相互交融,成为经济社 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只 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 化产业快速发展,才能激发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大 发展大繁荣。 •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 坚持马克思主义 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 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文化领域的新情况 、新问题。 •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以文化发展为主题 ,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 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 的原则,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着力构建有利于文 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机制。
可见,环保袋真正的环保意义,在于其反复使用。单个环 保袋用的次数越多,就越有价值。而环保袋“发行量”太大的 话,每个袋子只用一次,每次只是完成从店到家的携物过程, 那么,环保袋的意义就等于“零”,甚至为“负”。假如过多 的环保袋也像塑料袋那样一用了之、一丢了事,那么环保袋尤 其是非布类的,由于还有其它添加成分,和塑料袋一样都不易 在环境中降解,其对环境的负效应就会凸显。 • 因此笔者有理由认为,滥发环保袋并不环保,再“环保” 的袋子也应适度、限量发行。对厂商而言,环保袋不该成为越 多越好的广告载体,让消费者边走边“秀”自己的广告;对消 费者而言,最好在购物时自带环保袋,不必再向商家索取或购 买。 • 还有一种可行的建议,那就是让环保袋循环起来,建立一 种流通机制。当家中积累了多余环保袋甚至环保袋泛滥时,可 以移交到居委等相关机构,进行集中回收。这样既可免费提供 给需要环保袋的个人或家庭,也便于对环保袋进行妥善处理。 • 环保袋流行本是件好事,滥发就不是好事。不浪费每一个 环保袋,才是推行环保袋的题中应有之义。 •
都堵成这样了为何还都想买车
上周五,北京小雨,当晚市区高峰拥堵路段 峰值达到创纪录的140条。周日,因节前、不限 号及上班日三合一,更是创下拥堵的新纪录! • 堵成这样,可是为什么大家还在蜂拥买车开 车? • 北京人通勤时长为全国第一,为52分钟。笔 者在上下班路上的时间为3小时,这不是个案。如 果我有条件,就一定会买车,纵使堵车,在绝大 多数情况下,开车还是会更快。 •标(是非问题或意义大 小问题) • 两个价值取向:新闻价值(信息量大小) 宣传价值(社会效果) 还应该寻找媒体与受众的结合点
《山楂树之恋》张艺谋拍的是小品?
• 与张艺谋前几 部影片引发的反响 有所不同,《山楂 树之恋》起码没有 太多口诛笔伐的恶 评,其实观众不满 意的,就是“大师 怎么拍了一个小品 ?真正的大师拍的 小品就是这水平? ”
•
也许,仅凭在主题混乱、一味追求视觉奇观的武侠、皇 宫大片和喧闹俗气的二人转电影之后,张艺谋做了如此彻底 和从容的转身,我们就应该对他表示足够的敬意和钦佩。完 全的平淡、自然,彻头彻尾的朴实,彻彻底底的放松和散淡 ,以至于减淡了情节的张力,没有丝毫的刻意、夸张,更没 有一点炫技。我们的心理期待,常常是那些所谓“看似平常 更奇崛”的东西,以为这种松弛来自刻意或者背后隐藏着什 么,但影片十分坦然地呈现着一个韩剧的中国乡村版,仿佛 看得到银幕下张导带着温厚笑意的、满是皱纹的脸,于是我 们感到:张导确实已经是一个老人了。据说原版小说的改编 权经过复杂的纷争。现在这部电影,卖的就是张艺谋的品牌 。换了别人,这样拍这部电影,可能根本没人看;然而,换 了别人,也许根本就不敢这样拍,得整出一堆“花活”来。 • 这一次,张艺谋的合伙人、卖过医疗器械的张伟平, 又号准了大家的脉。这部以“爱情”为核心点的影片,确实 在当下的社会、当下的影坛独树一帜,在缺乏纯真爱情的当 今社会,又颇能唤起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的共鸣,还借助小 说原本的网络元素、故事发生年代的元素等等,把网络一代 、网络一代的父母甚至爷爷奶奶,全部拉入影院。影片投资 少少,票房也不会是惊天动地的多少亿,可是投资回报率一 定还是高高的。
30秒考验文化创造力
文化的精华总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1000年前,宋代词人柳永一首《望海潮》,风靡九州内外。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引来时人对中华胜境无限憧憬和向往 。 • 近闻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正在紧张拍摄,其中《人物篇》将 在30秒内展现国人风采。那么,怎样的表现手法,怎样的形象浓 缩,怎样的精神写照,才能如新时代的《望海潮》,科学完美地 展现中国人的真实风貌,艺术生动地给世界留下深刻印象,赢得 世人的理解、尊重与敬意? • 显然,这样的短片要成为文化传播的精华,少不得中国的内 质,也少不得世界的眼光。如果只是各色脸谱的组合,或是各类 名人的串演、人文符号的堆砌,即使用技术包装得再精美,也会 是外表光鲜而内心无神。叩动世人心扉的,未必是名人明星,也 未必是繁华胜景。贯穿国家的价值理念,巧妙地反映中国人的“ 精气神”,即使是普通的面孔、平凡的生活,也一样具有穿透人 心的力量,让观者在欣赏中深受文化的吸引与震撼。 • 30秒的国人形象浓缩,考验的正是我们的文化创造力。 • •
二、从社会实践中选题
注意两点: • 选题反映的问题具有典型性和紧急性 • 选题阐述的道理要有正确性和指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