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期中文言文古诗词复习总结.doc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知识点七年级上册语文的学习对于刚进入初中阶段的同学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基础积累过程。

在期中考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梳理一下其中的重要知识点。

一、字词1、生字词课本中出现的生字词需要牢记读音、写法和意思。

比如“酝酿”“贮蓄”“澄清”等,要注意它们的字形和读音,避免在考试中写错读错。

2、多音字像“着”“散”“薄”等多音字,要根据不同的语境确定读音。

例如,“着”字,在“着火”中读“zháo”,在“走着”中读“zhe”。

3、易错字“小心翼翼”的“翼”字上面部分不要写成“北”;“诀别”的“诀”不要写成“决”等。

4、词语解释理解词语的意思,能够在具体语境中正确运用。

如“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呼朋引伴”指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二、文学常识1、作者了解课文作者的相关信息,如朱自清、老舍、曹操等。

知道他们的代表作、文学风格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作品掌握重点课文的出处,比如《春》选自《朱自清全集》,《济南的冬天》选自《一些印象(四、五、六、七)》。

三、古诗词1、背诵默写要求能够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课本中的古诗词,如《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

2、诗词赏析理解诗词的意思、意境、主题以及表达的情感。

比如《观沧海》通过对大海壮阔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3、重点词句掌握诗词中的名句和重点词句,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等,并能分析其含义和作用。

四、文言文1、文言文实词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如“时”“故”“乐”等,掌握它们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2、文言文虚词了解“之”“而”“于”等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句子翻译能够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子,注意句式特点和关键词的翻译。

4、内容理解理解文言文的主旨、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

例如《陈太丘与友期》通过讲述陈太丘与友人相约的故事,表现了元方的聪慧和懂礼。

五、现代文阅读1、概括内容能够准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复习知识点 文言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复习知识点 文言文

文言文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一、重点字词: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速。

欣然:高兴的样子)2、撒盐空中差可拟(拟:相比,)差:大致、差不多3、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比不上)4、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内集:家庭集会)二,重点翻译:(1)白雪纷纷何所似?译: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2)撒盐空中差可拟。

译: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3)未若柳絮因风起。

译: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三、读课文回答问题。

1.文中两个以雪为喻的句子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有人认为“未若柳絮因风起”好;因为比喻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要有意蕴。

“柳絮”飘飘扬扬的样子,极似雪花飘落的神态,这是形似。

它又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2. 文中“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答:这些词语营造出温馨、愉快且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气氛。

3,文中“儿女”指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

今之“儿女”则专指子女。

4、学了《咏雪》,你还可以说出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或说出写雪的好诗文?1、如梨花飘洒2、像鹅毛漫天飞雪3、像蒲公英的种子韩愈《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期中

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期中

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期中一、文言文的学习在七年级语文上册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古代文言文篇目,如《幸而有书》、《后晋书•祖孝孙传》等等。

文言文是汉字笔画的精华,也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文言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华传统文化。

要学好文言文,我们需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结构,如主谓宾、六书、并列句等等。

其次,我们需要学习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和成语,如“悔过自新”、“庶几”等等。

最后,我们需要了解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如注音、分句、理解句意等等。

二、词语的学习在七年级语文上册中,我们学习了许多新的词语,如“窃喜”、“嘉许”、“啧啧称赞”等等。

学习新词语可以增加我们的词汇量,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想要学习好新词汇,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课堂时间进行词语记忆,听从老师的讲解和解释。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阅读,提高词汇学习的效果。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做些词汇练习来加深记忆和理解。

三、作文的写作在七年级语文上册中,我们学习了许多作文的写作技巧和规范,如题目的确定、材料的收集、构思的设计、语言的表达等等。

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表达思想和观点的重要手段。

想要写好作文,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和规范。

首先,我们需要认真审题,理解题目要求。

其次,我们需要收集一些相关的材料和信息,以便于展开写作。

最后,我们需要进行合理的构思和设计,采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

四、语文学习的方法在七年级语文上册中,我们还学习了许多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如注音、画图、分类记忆等等。

要想学好语文,我们需要采用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首先,我们需要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如字形、字音、词义、句子结构等等。

其次,我们需要多读多练,提高阅读和写作的水平。

最后,我们需要采用合适的记忆方法和技巧,以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

总之,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期中考试是我们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节点,我们需要认真备考和复习,掌握好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取得好成绩。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一)《论语》十二章【原文】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1、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3、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4、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7上文言文及古诗词复习

7上文言文及古诗词复习

7上文言文及古诗词复习在七年级上学期的语文学习中,文言文和古诗词的复习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而古诗词则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们以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以下是对七年级上学期文言文及古诗词复习的详细内容。

首先,文言文的复习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理解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包括文言文的语法、句式、词汇等,这些都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

2. 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如断句、翻译、理解文意等,这些技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3. 熟悉文言文的经典篇章:如《论语》、《孟子》、《左传》等,这些篇章不仅文辞优美,而且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4. 背诵文言文的经典段落:通过背诵,可以加深对文言文的记忆和理解。

其次,古诗词的复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包括古诗词的格律、韵律、意境等,这些都是欣赏古诗词的基础。

2. 掌握古诗词的阅读技巧:如理解诗意、感受诗情、欣赏诗艺等,这些技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古诗词的美。

3. 熟悉古诗词的经典作品: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这些作品都是古诗词中的佳作。

4. 背诵古诗词的经典篇章:通过背诵,可以加深对古诗词的记忆和理解。

在复习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结合历史背景:了解文言文和古诗词产生的时代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内容和意义。

- 多做练习:通过做题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同时也能够加深记忆。

- 交流讨论:与同学或老师交流,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也能够从他人那里获得启发。

总之,文言文和古诗词的复习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思考和实践。

通过有效的复习,我们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重点知识归纳:古诗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重点知识归纳:古诗文

三、课内古诗名句赏析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写“杨花”且“落尽”,点明时令是“暮春”,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子规”即杜鹃,也是伤感的意象,渲染出哀伤、惆怅的气氛。

帆高高鼓起,,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象。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使用“鸿雁传书”的典故,自问自答,写出飘泊羁旅的思乡之情。

“天净沙”,曲牌名。

“秋思”,是题目。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主旨,写出天涯游子之悲。

四、古诗文理解性默写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达对友人深切同情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表现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渲染萧条凄凉气氛的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2.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夕阻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的诗句是: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诗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2.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有朋自远友来,不亦乐乎?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知识点汇总1. 文言文基础知识
- 了解文言文的定义和特点。

- 掌握文言文的字词和句子结构特点。

- 熟悉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诗歌鉴赏
- 掌握古代诗歌的五言和七言绝句的特点。

- 熟悉古代诗歌的韵脚和押韵方式。

- 能够读懂常见的古代诗歌作品。

3. 阅读理解
- 提高阅读理解的技巧,包括快速浏览和细读的方法。

-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 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句子,理解其含义。

4. 文学常识
- 了解我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和代表作品。

- 熟悉古代文学作品的作者和主题。

- 掌握一些文学常识,如典故、成语等。

5. 作文技巧
- 研究如何写好议论文、记叙文和说明文等作文类型。

- 提高写作组织和逻辑思维能力。

- 了解作文评分标准和常见错误,避免常见的写作问题。

以上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的知识点汇总。

请同学们认真
复习,将重点放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知识、诗歌鉴赏和阅读理解上。

同时,不要忽视文学常识的掌握和作文技巧的提高。

祝同学们取得
好成绩!。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资料第一部分古诗词默写一、《论语》十二章:1、论述从师之道或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即论述个人修养的语句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谦虚求教.到处有老师”的观点(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时常引用《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表明孔子非常重视学习过程中的复习环节的句子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6、与今人“举一反三”意思类似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8、表明孔子向他人虚心学习的态度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9、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11、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二、《观沧海》12、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4、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15、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16、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三、《次北固山下》17、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又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8、次北固山下》中写时序更替,抒发思乡之情,蕴涵生活哲理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9、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言文汇总(可直接打印)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言文汇总(可直接打印)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言文汇总(可直接打印)《观沧海》东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词释义: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词释义: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词释义:弯曲的小路伸展到青山外,小船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走。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该怎样寄回家乡,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诗词释义: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世说新语》两则《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总复习.doc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总复习.doc

海口市义龙中学初三年级语文科训练材料海口市义龙中学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总复习篇丈学*腴李寺词义通唇"课文成语必译名句内宗理解#展迁移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韩非是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度(duo)度(du)遂(sui)遽(ju)宁(ning)度:量长短。

之:到 .... 去。

操:拿,携带。

度: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及:到,等到。

遂:终于。

无:不,不要。

坐,同“至“,座位。

反,同“翌“,返回。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他先量好了自己的脚,却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了他的座位上。

)宁信度,无自信也(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郑人买履”这个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这个寓言讽刺了只从本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的人。

)刻舟求剑选自<〈吕氏.察今>>。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遽(jh)契(qi)遽:立即,匆忙。

契:雕刻。

是:指示代词,这儿。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刻舟求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沈复,清代作家.稚(zhi)藐(miao)项为之强(jiang)唳(li)凹凸(aotu)壑(")庞(pang)然大物余:我。

稚:幼小。

藐:小。

唳:鹤、鸿雁等)高亢地鸣叫。

怡然:喜悦的样子。

称快:喊痛快。

凹凸:高低不平。

丛杂:多而杂乱。

壑:山沟。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山:搬开土山.拔,移,搬开。

盖:原来是。

强,同“度”,僵硬。

矿同“乓”,土山。

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用心地想象,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了鹤。

)常蹲其身,使与台齐。

(常蹲下身子,使身子与花台平齐)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象之中,心情愉悦,自然是一种满足。

七年级(上)期中考试文言文知识

七年级(上)期中考试文言文知识

七年级(上)期中考试文言文知识点复习4.《古代诗歌四首》诗歌的分类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①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辞、乐府诗等;②近体诗(唐以后的诗歌)包括律诗(五言侓诗、七言律诗)和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其中,律诗从上往下又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诗歌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3.诗歌按内容分(题材):叙事诗、写景诗、友情送别诗、爱国怀乡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

一、《观沧海》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

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

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2.《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名句填空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

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

七(上)诗词诵读期中复习总结资料

七(上)诗词诵读期中复习总结资料

•语感培养之诗词诵读•鄂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诗词诵读(一)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一)诗歌注释①左迁:贬官②杨花:柳絮③子规:杜鹃、布谷鸟,叫声哀怨凄切④闻道:听说⑤龙标:地名,今湖南洪江⑥五溪:湖南西部五条溪流的总称⑦夜郎:地名,贵州西部偏远的地方(二)诗歌译文柳絮飘飞落尽,子规鸟儿不停地哀啼,听说你遭贬了,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沅溪、武溪、酉溪、巫溪、辰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风陪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三)诗歌赏析1~2句:内容上,既点明时令(暮春),也烘托凄婉悲恻的气氛;表达上,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3~4句:对友人的思念与关怀,对现实的愤慨不平。

整首诗:抒发羁旅思乡怀旧念远的感情,表现了诗人豪放洒脱、浪漫飘逸2、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诗歌注释①君:你,指妻子②巴山:泛指巴蜀之地③何当:什么时候能够④共剪西窗烛:在西窗下共剪烛芯⑤却:还,再⑥话:谈论(二)诗歌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下确切期限;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天的池子。

什么时候你我重聚,在西窗下一起剪烛芯;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怎样痛苦思念着你。

(三)诗歌赏析1~2句:独白加写景,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

(写景:异域、秋天、深夜、下雨、池满,渲染出孤独凄凉之境)3~4句:想象写虚,表现对妻子的恩爱之意和思念之情。

整首诗:抒发了滞留异乡的诗人对妻子深切的思念,表现了诗人质朴自然、含蓄浪漫。

3、秋词(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一)诗歌注释①逢:遇到②寂寥:寂寞空虚③春朝:初春,春天④排:推开⑤诗情:作诗的情绪、兴致⑥碧霄:碧蓝的天空(二)诗歌译文自古以来,人们遇到秋天往往感觉寂寞空虚而格外悲凉,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七年级上册古文复习.doc

七年级上册古文复习.doc

②知之为知之(它,指道理) ④人皆吊匕(他,指塞上之人) ⑥邑八景匕一也(结构助词,的)⑧鞭数十,驱本别院(它,指癞虾蟆)七年级上册古文复习一、文言虚词七年级上册文言虚词主要掌握以下五个即“可之 其而于 以”1、“之"的用法和意义:用作代词,它(它们),他(他们),她(她们),所指代的人或物因具体情境而变化。

用作结构助词,的;用作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用在时间副词之后,辅助音节,没有实义。

用作动词到,去。

从“之”的三种词性及功能来看,可归纳出如下口诀: 之字用法辨仔细,词性三类要熟记。

一作代词用途广,代人代事代自己。

二作助词最复杂,十有八九不翻译。

结构助词译作“的”,宾语前置作标志。

后置定语作标志,这种用法可不译。

主谓之间无实义,凑足音节表语气。

三作动词好处理,译作“到,往”最相宜。

请指出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

见藐小匕物必细察其纹理(结构助词,的) ③心本所向(无实义)学而时习匕(它,指学过的知识) ⑦使不冲烟而飞鸣(它们,指蚊子)2、“其”的用法:用作代词,它(它们)的,他(他们)的,她(她们)的;自己的,所指代的人或物因具体情境而变化。

用作副词,其中。

用作语气词,表反问语气,难道;表推测语气,恐怕,大概。

请指出下列各句中"其”的意义。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基纹理。

某邻人之父亦云。

星汉灿烂,若出其中。

蹲其身,使与台齐。

(它的,所观察之物) (他的) (它,指沧海) (自己的)①使之冲烟而飞鸣③人不知而不愠⑤学即不思则罔⑦相委而去表并列表转折表转折表承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表承接)④温故而知新⑥而楼上人往来屑屑(⑧暮而果大亡其财(表承接表并列表承“于”在句中作介有“在”、“向”、“到”、“从”、“由于”、“被”、“给”等请指出下列各句中“于”的意义。

①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在)③子又留蚊于素帐中②余常于士墙凹凸处(在④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七上期中古诗词文言文知识点

七上期中古诗词文言文知识点

七上期中古诗词文言文知识点《观沧海》1.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分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诗。

“水何澹澹”,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

动静结合,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让人感受到了坚定和倔强。

2.作者在写海时又写了山岛上的草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在描写大海时,以山岛草木来点染,就把大海写得生机勃发、欣欣向荣,使人感觉大海不仅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多姿。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想象奇特,创造出大海吞吐日月星的开阔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也渗透着诗人博大的胸怀,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和昂扬奋发的精神,塑造了豪气盖世的英雄形象。

4.读完这首诗,你觉得诗人是借助了什么手法来表达自己情感的?本诗通过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写了哪些事物?有什么作用?杨花、子规。

作用:(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2)渲染气氛:悲凉、伤感的气氛;(3)烘托人物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有何妙处?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运用拟人手法,将明月人格化,把它看成能知人意、达人情的友好使者,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

抒发了诗人对朋友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心,以及因朋友要去的地方偏僻荒凉而充满了深深的担忧。

《次北固山下》1、请从画面和炼字两个角度赏析诗歌的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画面:春潮涌涨,大江奔流,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变得开阔无边。

和风顺江吹来,江面上一叶白帆高悬。

“阔”字形象地写出了春潮把江岸变得渺无边际的景象,营造出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开阔意境。

“正”指风顺而不猛,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

“悬”是高高直挂的样子,传神地表现出风顺风和,帆儿高悬,视野开阔,波平浪静的美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期中文言文古诗词复习一、《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口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名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整体赏析(课本):诗人乘舟来到北固山下,展现在眼前的是山青水碧的壮丽景色。

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去;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己经闯入江南。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着自然的理趣。

3、主题:作者借写长江的风呆,表达他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他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胸襟。

4、解释词语: '、次":路途中的停宿。

''客路":作者要去的路,这里指旅途。

5、本诗的景物描写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屮的、'阔"表现出一幅什么样的情景?''阔"表现出了春潮上涌,江水与岸齐平的浩渺广阔之景。

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6、'、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赏析:以小景与大景相互映衬,画面非常精彩。

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人江直流、波平浪静等人景衬托的更加恢弘阔人。

▲7、'、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赏析:(1)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去;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

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着自然的理趣。

(2)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的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悄;(3)海口用''生",江春用''入", 将景物拟人化而富有生机。

(4)两句对仗工整,形彖生动。

8、''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点明了主旨。

•二、《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名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整体赏析(课本):此诗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赏析: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讽喻当朝统治者不能抱有侥幸心理,真可谓以小见大, 别出心裁。

4、《赤壁》是一首怀古咏史之作,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是由什么引发''怀古之幽情"的?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慨。

(在那次大战中,遗留下來的一支折断了的恢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时光消蚀掉,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之战的遗物,不禁引发了''怀古之幽情"。

)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 5、有人认为这首诗的第四句可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你怎么看?不合适。

原诗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讽喻当朝统治者不能抱有侥幸心理,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正是此诗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Z处。

若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意思自然没错,但一点诗味也没有了。

•三、《浣溪沙》宋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名句: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2、整体赏析(课本):溪水尚可倒流,谁说人老不能焕发青春?这首词体现出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3、主题:这首词上阙写景,写淸泉寺幽静的风光和环境。

下阕抒怀,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山下兰芽短浸溪''一句中的'、浸"字既写出小溪流水清浅透明,乂突出了兰草伸出水面向上牛长的勃勃生机。

5、词中的对偶句是''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6、''黄鸡"的本意是黄鸡报晓,诗中是指:时间,时光流逝。

▲7、赏析''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几句诗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喻抒怀,体现出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写作此词时,苏轼止是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时,但他积极地态度、豁达的胸襟、乐观的梢神却跃然纸上。

8、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词的上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山下溪水潺潺,岸边的兰草刚刚生出嫩绿的芽儿。

松林间的沙路,仿佛刚洗过,一尘不染,异常洁净。

蒙蒙细雨中传来了子规清脆的鸣叫。

描写了一幅淸新自然,充满牛机的画面。

9、这首词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体现出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也表现了作者老当益壮、白强不息的精神。

•四、《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里,不知秋思落谁家?▲1、名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2、整体赏析(主题):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泊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悄意,表达得非常委婉动人。

▲3、、暗写诗人望月,点题之笔的诗句: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请赏析。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净素洁之感,使人不禁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屁",这里的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望月,正是全篇的点题之笔,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冷"字既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农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无声"二字,细致的表现出冷霽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带给我们丰美的联想。

▲4、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解释: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

赏析:诗人推己及人,并不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采用委婉的疑问语气,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 表现得蕴藉深沉。

炼字: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淸辉,一齐洒向人间似的。

5、作者是如何表达别离之情、思聚之念的?作者运用形彖化的语言,描绘特定的环境气氛,营造出一种月圆人缺、寂静思忆的意境,把要表达的别离之惜、思聚之念,自然而然地流雪出来。

6、有人认为'、桂花”一词,有点题Z妙,你同意吗?作简要说明。

桂花既可指庭院中的桂树,又可指传说中的月亮上的桂树,这就暗写了诗人在望月,从而表现了更丰富的羌的联想。

因而''桂花”有点题Z妙。

▲7、《全唐诗》在收录这首诗时将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更有表现力?''落"字更有表现力,'、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淸辉,一齐洒向人间似的。

而''在"就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

8、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

•五、《水调歌头》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整体赏析(主题):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总,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3、这首诗上阙写诗人饮酒问天,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下阙写词人问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愿。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阳圆缺,此事古难全"赏析:包涵着人生哲理。

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

▲5、试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婵娟"解释并对这两句进行赏析。

''婵娟",这里指月亮。

只希望人人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表达了作者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6、''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赏析:这是词人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但词人很快领悟到离別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主题,因而自解自叹了。

文言文复习题一、古代寓言二则1>文》常识1)《郑人买履》作者韩非,朝代战国末期身份哲学家。

(2)《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朝代)秦相吕不韦(谁)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通假字)(1)而置之其坐坐同座,座位(2)反归取之反同返,返回3、一词多义(1〉度①先自度其足(就长短)②吾忘持度(这里指量好的尺码)③宁信度(这里指量好的尺码)(2)Z①而置Z其坐(代指量好的尺码)②何不试Z以足(履)③至之市(到・・・・・・去)④入水求之(代指剑)⑤是吾剑之所以坠(结构助词不译)(3)其①自度其足(他的,指郑人的)②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指涉江的楚人)(4)市:①至Z市(集市)②市罢。

(集市)(5)自:①先自度其足(自己)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从)(6)而:①而亘之其坐(表承接,就)②而剑不行(可是〉③而忘操之(却)4、重点词语解释(1)郑人买履履:鞋(2)先自度其足:虽长短(3)而置之其坐:坐同座,座位(4)至之市:到……去(5)而忘操之操:拿,携带(6)吾忘持度:度:量好的尺码(7)及反及:到,等到(8)遂不得履遂:终于(9)宁信度宁:宁可(10)无自信也无:不,没有(11)遽契其舟遽:立即,匆忙。

契:雕刻(12)是吾剑之所从坠是:指示代词,这儿;所:处所、地方(13)不亦惑乎惑:迷惑,糊涂5、重点语句翻译(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2)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