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行为_利润来源与公平_效率动态一致性均衡
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单独培养)考博真题、复习资料习题库
北京校区
清华五道口考博辅导联系育明张老师
清华大学
五道口金融学院 金融学博士考博报考复习指导系列 3
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考博辅导点击咨询张老师
育明教育·张老师考博分享系列
育明教育考博辅导中心咨询师张老师资料分享
育明
北京校区
育明
北京校区
清华五道口考博辅导联系育明张老师
10. 要素投入品市场分析 引致需求,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经济租,不完全市场上要素定价问题,工资、利息、利润,地租。 11. 投资、时间及资本市场 存量与流量,贴现值,现值与未来值,债券的价值,投资决策的净现值标准,真实贴现率与名义贴现 率,消费者的跨期决策,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可耗竭资源的生产决策,利息率的决定,可分散风险与 不可分散风险。 12. 一般均衡与经济效率 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瓦尔拉斯模型,帕累托最优与帕累托改进,交换的一般均衡,生产的一般均衡, 公平与效率,自由贸易的利益,竞争性市场的效率,市场失灵。 13. 信息不对称市场 对称与不对称信息的含义,旧车市场与逆淘汰,保险和信贷市场,声誉与标准化的重要性,劳动市场 信号的简单模型,道德风险,委托-代理问题,一体化公司内的管理激励,劳动市场的不对称信息与效 率工资。 14. 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负的外部效应和无效率,正的外部效应和无效率,纠正市场失灵的办法,外部效应与产权,环境问题 及其解决办法,公共物品。 二、宏观经济学部分 1.导论 宏观经济学的现实背景,大萧条,市场失灵与政府作用,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主题,宏观经济学的研究 方法,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流派。 2.宏观经济的衡量 总产出和总收入水平的衡量,一般物价水平的衡量,总就业状况的衡量。 3.长期增长理论 增长核算,柯布-道格拉斯总量生产函数,新古典增长模型(Solow 模型),新增长模型(内生增长模 型),增长政策。 4.简单收入决定理论 总收入与总支出的均衡等式,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均衡总产出决定模型,乘数。 5.IS-LM 模型 商品市场均衡与 IS 曲线,货币市场均衡与 LM 曲线,IS-LM 模型,财政政策与挤出效应,货币政策及 其效应,流动性陷阱,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使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重要政策实践。 6.开放的宏观经济模型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不可能三角定律,国际收支失衡及其调整。 育明教育考博辅导中心咨询师张老师资料分享
经济学原理复习要点 + 参考答案
经济学原理练习题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 (3)一、名词解释 (3)二、问题 (3)第二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4)一、名词解释 (4)二、问题 (5)第三章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 (7)一、名词解释 (7)二、问题 (7)第四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9)一、名词解释 (9)二、问题 (10)第五章弹性及其应用 (12)一、名词解释 (12)二、问题 (12)第六章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 (14)一、名词解释 (14)二、问题 (14)第七章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 (16)一、名词解释 (16)二、问题 (16)第八章应用:赋税的代价 (17)一、名词解释 (17)二、问题 (18)第九章应用:国际贸易 (19)一、名词解释 (19)二、问题 (19)第十章外部性 (20)一、名词解释 (20)二、问题 (20)第十一章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 (21)一、名词解释 (21)二、问题 (21)第十二章生产成本 (22)一、名词解释 (22)二、问题 (22)第十三章竞争市场上的企业 (25)一、名词解释 (25)二、问题 (26)第十四章垄断 (28)一、名词解释 (28)二、问题 (28)第十五章一国收入的衡量 (29)一、名词解释 (29)二、问题 (29)第十六章生活费用的衡量 (31)一、名词解释 (31)二、问题 (31)复习要点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 (32)一、主要内容 (32)第二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32)一、主要内容 (32)第三章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 (32)一、主要内容 (32)第四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33)一、主要内容 (33)第五章弹性及其应用 (33)一、主要内容 (33)第六章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 (33)一、主要内容 (33)第七章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 (33)一、主要内容 (33)第八章应用:赋税的代价 (34)一、主要内容 (34)第九章应用:国际贸易 (34)一、主要内容 (34)第十章外部性 (34)一、主要内容 (34)第十一章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 (34)一、主要内容 (34)第十二章生产成本 (35)一、主要内容 (35)第十三章竞争市场上的企业 (35)一、主要内容 (35)第十四章垄断 (35)一、主要内容 (35)第十五章一国收入的衡量 (35)一、主要内容 (35)第十六章生活费用的衡量 (35)一、主要内容 (35)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一、名词解释[1]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动态均衡
第一章 变分法第一节 问题的性质(动态优化简介)一、静态优化问题如果一个企业要确定一个最优产出水平x *以最大利润F (x ):0max ()x F x ≥ (1)这样的问题的解是一数,即确定选择变量的单个最优值。
通常有一阶条件()0F x *'=。
并不是有多期的时间就..........是动态问题.....。
考虑企业的多期(multiperiod )问题: 1max (,)Tt t F t x =∑(0,1)t x t T =描述的是每阶段的产出组成的序列,即给出了一个产出的时间路径。
显而易见,利润不是由单期的产出决定,而是由整个的产出的时间路径确定,所以要使利润最大化,实质上是要找到一条最优的路径(而不是单个期的t x )。
但由于t 期利润只与t 期的产出有关,所以要在整个时间序列内最大化利润,就只要分别在每一期最大化利润即可(这一问题似乎是一种没有资本的很简单的生产活动)。
即这一个问题的解是一个有T 个数的集合,,T x x **。
所以由于作到一产量只影响该期利润,问题(2)实际上是一系列的静态问题,即在每一期选择当前产量使该期利润最大化。
可有类似的T 个一阶条件。
各期的一阶条件之间没有联系。
二、动态问题具有动态性质的问题是,当前的产出不但影响到当前的利润,还影响到未.....来.的利润。
11max (,,)Tt t t F t x x -=∑ 00(0)0,1t x x x st x t T =⎧⎨≥=⎩给定或 (3) 这个问题中,每一期的利润不但取决于当前产量,还与过去的产量有关;换句话说,t 期选择的产量t x 不但影响t 期的利润,还会影响到以后的利润。
注意,上述问题中已指定了0x ,因为0x 影响到了以后的利润(即总利润)。
问题(3)与问题(2)不同,它的最优解的T 个一阶条件不能分别确定,而是要同时确定,也就是我们实际上要“一次性”确定一条最优路径.............。
经济学原理知识:契约原理——如何确保交易方都得到公平交易
经济学原理知识:契约原理——如何确保交易方都得到公平交易契约原理(Coase Theorem)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它在交易成本分析和资源配置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的基本原理是:只要交易成本很低,无论权利如何分配,人们总是可以通过协商达成一个有效的交易。
在现代经济活动中,人们之间的交易和合作变得越来越频繁和复杂。
但是,每一次交易都需要付出成本,包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执行成本等等。
这些成本会导致交易的不完全性和不公平性,从而使得经济效率降低。
因此,如何确保交易方都得到公平交易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契约原理强调,在交易成本很低时,人们可以通过协商达成一个有效的交易,这种交易方式通常被称为契约交易。
在契约交易中,供求双方通过自愿交换和自主约定,达成了一种公平的交易方式。
这种交易方式不仅可以提高经济效率,也可以确保交易的公平性。
在契约交易中,交易双方之间建立了一种契约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双方都承诺按照约定的方式完成交易,并在必要的时候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这种契约关系可以有效地解决交易中的不完全性和不公平性问题。
例如,在房屋买卖中,买卖双方通过签订买卖合同建立了一种契约关系。
在合同中,买方和卖方约定了买卖价格,房屋的交付时间和质量标准等等。
通过这种契约关系,买卖双方可以避免信息不对称、货物品质差、交付延迟等问题,确保了交易的公平性。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的交易都能够达成契约交易。
这是因为在现实中,交易成本通常很高,交易双方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信任缺失等问题,从而导致交易的不完全性和不公平性。
这时,政府的干预和调节就很有必要了。
在政府干预中,主要的配合是法律制度,它可以通过法律规定、契约法律制度等方式来确保交易的公平性。
例如,我国《民法典》规定了合同的基本原则和内容、自由意志原则、公平诚信原则等等,保证了合同的合法性和公平性。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监管制度、强制执行等方式来确保交易的公平性。
公平与效率原则的法经济学分析
公平与效率原则的法经济学分析法经济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使得法学与经济学的关系日益密切。
同时,经济学在经济法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一直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法经济学从一开始就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寻求公平与效率的“最优解”,而公平与效率的均衡也是经济法的重要目标和课题。
本文即从经济学的角度,通过法经济学的视角,对经济法的公平与效率原则进行分析,以期为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均衡提供经济学的启示。
标签:经济法公平效率法经济学公平与效率成为经济法的两项重要基本原则,是由经济法的内在历史使命决定的。
这可以从经济法兴起的原因,以及经济法的本质属性体现出来。
本来公平与效率原则都应该因为实现经济法的功能这个统一的目标而具有一致性,但是由于公平原则侧重于追求利益平衡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而效益原则重在强调成本收益比例的最优化,因此两者在价值追求上必然存在内在性的张力。
如何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均衡,就成为经济法的一个重要目标和研究课题。
但是如果仅仅将解决问题的思路局限于法律的范围之内,也许并不是一个好办法。
经济法本来就是在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其中的许多内容本身就产生于经济学的启发之下,甚至直接取自于经济学。
而且经济学自产生以来在解决社会问题中作用的发挥以及近年来经济学的扩张也充分证明了其自身的重大实用价值。
因此,可以肯定地说,经济学的研究分析方法对解决经济法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
一、经济法的兴起的经济原因与经济法的公平、效率原则1.经济法兴起的经济原因经济法作为一个普遍的法律现象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经济角度考察,可以认为,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推动了经济法的兴起。
在自给自足的产品经济时代以及经济发展的低级阶段,经济法不可能作为一支独立的法律力量活跃于社会舞台。
只有随着商品经济特别是它的高级阶段即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法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力量在各国法律体系中诞生。
这是因为商品经济愈是向着社会化大生产方向或者市场经济方向发展,就必然推动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以及国民经济部门的不断增多。
交易结构理论详解
交易结构理论一、世事皆交易1.交易交易被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是分析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观点超越了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提出的交易是“三种致富技术”的思想,在这之前,经济学家康芒斯详细论证了交易的含义,即交易就是“交互影响的活动”①——经济社会中所有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活动,由此隐藏在在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但是,这个过于宽泛的定义不易于理解人类的交互行为,特别是能上升为分析具体行为的一般理论。
这个理论在最近获得的研究进展来自于美国经济学家奥利弗.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理论,他提出交易就是“某种物品或服务从一种技术边界向另一种技术边界的转移,由此宣告一个行为阶段结束,另一个行为阶段的开始。
”②但是这个定义仍然未回答人类为何交易的关键问题,它只是分析了交易的可能性质。
杨德才在他的著作《新制度经济学》吸取了他人研究的成果,分析了人类的交易动机后,指出“实际上,交易的动机来源于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每个人或者单位自己无法生产自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那么他就会对他人的产品或服务产生需求。
显然,在自给自足的社会里,交易是很少的,甚至是不存在的。
”③进而,他提出了交易的一般化概念,交易是“专业化与分工不同的个体和单位组织之间的需求差异而导致的技术上可分的产品和服务在不同主体之间的让渡。
”④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交易发生的动机和交易的可能性及其交易背后实质上是发生交互行为的人类之间隐含的人类关系。
设若,没有产品或服务的交互行为,交易实际上就消失了,人类存在的仅只剩下由于使用自然资源获取物质资料而存在的生产问题,由此产生的生产成本问题。
这种状态下,实际上人类今天颇为苦恼的制度(institution)问题也就彻底消失了,因为此时已经不需要分配利益或者产权问题了。
2.人类交易活动① [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M]. 于树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92.② [美] 奥利弗.威廉姆森.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M].,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8.③杨德才.新制度经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30.④杨德才.新制度经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30.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三种致富技术”的交易思想,很粗糙地分析了当时社会分工的状态及其经济活动,即商业交易——包括海上贸易、陆上贸易和当地贸易;贷款取利——金融交易或货币交易;雇佣制度或劳动交易。
规章制度的统一性与一致性
规章制度的统一性与一致性规章制度的统一性和一致性对于任何一个组织或机构的正常运作和良好发展至关重要。
它们在保障各方利益的均衡和稳定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规章制度的统一性和一致性,并解释它们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
统一性是指规章制度在整个组织内部保持一致,不论是在不同部门、不同地区或不同时间制定的规章制度,都要保持基本的一致性,以确保组织内部运作的高效性和公正性。
统一性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统一性有助于确保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
不同部门因其职责和工作内容的不同,其规章制度也会有一定的差异。
但如果这些规章制度过于分散和独立,将很容易导致各部门之间的冲突和歧义,影响协作的顺畅进行。
而统一性的规章制度可以提供一个统一的框架,让各部门在工作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的准则和规范,从而确保协同合作的效果。
其次,统一性有助于确保组织内公平公正的运作。
在一个合理、公正的组织中,所有员工都应该面对相同的规章制度。
如果规章制度存在差异,可能导致特定群体或个人享受特权,剥夺其他人的权益,这将严重伤害组织内部的公平性。
通过保持规章制度的统一性,可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在同等的权益下工作和生活,保障组织内部的秩序和和谐。
此外,统一性促进了组织内部的信息共享和沟通。
当规章制度在组织内部是统一的时,各个部门和员工之间的交流和信息共享将更加顺畅和高效。
员工不必为每个部门或地区制定的规章制度而浪费时间和精力,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遵守统一制定的规章制度,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与统一性相对应的是一致性。
一致性是指规章制度在不同组织或机构之间的保持一致。
虽然不同组织或机构因其不同的属性和目标会制定不同的规章制度,但一致性的规章制度可以为整个社会或行业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确保市场的稳定和秩序。
一致性的规章制度可以带来以下几个重要的影响。
首先,一致性有助于提升公共服务的水平。
在公共服务领域,一致的规章制度可以确保不同机构在服务过程中能够保持一致的操作和服务水平,不会因为不同组织的规章制度差异导致服务质量的差异。
会计2024年《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细则》_1
会计2024年《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 (3)1.1 概述 (3)1.1.1 合法性原则 (3)1.1.2 公平公正原则 (3)1.1.3 诚信自律原则 (3)1.1.4 创新发展原则 (3)1.1.5 合作共赢原则 (4)第二章财务报告目标与假设 (4)1.1.6 财务报告的定义 (4)1.1.7 财务报告目标 (4)第三章资产 (6)1.1.8 资产的定义 (6)1.1.9 资产的分类 (6)1.1.10 资产的确认 (6)1.1.11 资产的计量 (6)1.1.12 资产的减值 (7)1.1.13 资产的摊销 (7)第四章负债 (7)1.1.14 负债的定义 (7)1.1.15 负债的分类 (7)1.1.16 负债的确认 (8)1.1.17 负债的计量 (8)1.1.18 预计负债的定义 (8)1.1.19 预计负债的确认条件 (8)1.1.20 预计负债的计量 (8)第五章所有者权益 (8)1.1.21 所有者权益的定义 (9)1.1.22 所有者权益的分类 (9)1.1.23 资本公积的定义 (9)1.1.24 资本公积的用途 (9)1.1.25 留存收益的定义 (9)1.1.26 盈余公积 (9)1.1.27 未分配利润 (9)第六章收入 (10)1.1.28 收入的概念 (10)1.1.29 收入的分类 (10)1.1.30 收入的确认 (10)1.1.31 收入的计量 (10)1.1.32 收入披露的内容 (11)1.1.33 收入披露的要求 (11)第七章费用 (11)1.1.34 费用的定义 (11)1.1.35 费用的分类 (11)1.1.36 费用的确认 (12)1.1.37 费用的计量 (12)1.1.38 费用在财务报表中的披露 (12)1.1.39 费用在附注中的披露 (12)第八章利润 (12)第九章财务报表 (14)1.1.40 资产负债表 (14)1.1.41 利润表 (14)1.1.42 现金流量表 (14)1.1.43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14)1.1.44 财务报表附注 (14)1.1.45 资产规模和资产结构分析 (15)1.1.46 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分析 (15)1.1.47 长期偿债能力指标分析 (15)1.1.48 利润表结构分析 (15)1.1.49 利润表构成比重分析 (15)1.1.50 收入盈利能力分析 (15)1.1.51 成本费用分析 (15)第十章财务报表附注 (16)1.1.52 附注编制的基本原则 (16)1.1.53 附注编制的具体要求 (16)1.1.54 附注的主要内容 (16)1.1.55 附注的特殊内容 (17)1.1.56 附注披露的基本要求 (17)1.1.57 附注披露的具体内容 (17)1.1.58 附注披露的注意事项 (17)第十一章会计政策、估计与变更 (17)1.1.59 概述 (17)1.1.60 会计政策的内容 (18)1.1.61 会计政策的选择与变更 (18)1.1.62 概述 (18)1.1.63 会计估计的内容 (18)1.1.64 会计估计的变更 (19)1.1.65 会计政策变更与估计变更的区别 (19)1.1.66 会计政策变更与估计变更的处理 (19)1.1.67 会计政策变更与估计变更的披露 (19)第十二章其他规定 (19)1.1.68 关联方关系的认定 (20)1.1.69 关联交易的类型 (20)1.1.70 关联交易的管理 (20)1.1.71 重大交易的认定 (20)1.1.72 重大事项的认定 (20)1.1.73 重大交易与事项的管理 (20)1.1.74 会计信息化 (20)1.1.75 内部控制 (20)第一章总则1.1 概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在各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金融市场交易行为分析与模型
金融市场交易行为分析与模型金融市场交易行为是金融市场运行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市场走势和价格波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金融市场交易行为进行分析,并介绍相关的模型。
一、交易行为的特点金融市场中的交易行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非理性行为:交易者受到情绪、心理因素影响,做出冲动的交易决策,导致市场价格偏离基本面。
2. 信息不对称:交易者拥有不同的信息资源,导致交易市场存在买方和卖方的信息不对称,影响市场价格的形成。
3. 动量效应:市场价格的涨跌趋势具有惯性,即在一段时间内价格趋势保持不变,存在持续上涨或下跌的动量效应。
二、主要的交易行为指标分析金融市场交易行为时,常用的指标包括:1. 成交量:反映市场上交易的活跃程度,成交量大的时候常伴随着市场行情的波动。
2. 成交额:交易金额的总和,与成交量相似,可以用于分析市场的活跃程度。
3. 持仓量:反映市场上的持仓情况,可以用来判断市场多空力量的对比情况。
三、交易行为的分析方法为了理解和分析金融市场的交易行为,常用的方法有:1. 技术分析:通过对市场历史价格和交易量的统计分析,寻找交易模式和市场趋势,以判断未来的市场走势。
2. 基本面分析:研究市场上的经济、政治和公司财务等基本因素,以预测市场的未来变化。
3. 行为金融学分析:结合心理学和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交易者的非理性行为,揭示金融市场中的套利机会。
四、交易行为模型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模拟金融市场的交易行为,学者们提出了一些交易行为模型。
以下是两个常用的模型:1. 理性预期模型:假设交易者具有理性预期,根据市场信息和基本面分析做出交易决策,并相信市场价格会趋向于基本面的价值。
2. 行为金融模型:考虑到交易者的非理性行为,如情绪和心理偏差,模拟和分析市场波动。
五、交易行为模型的应用交易行为模型可以帮助投资者和交易者更好地理解市场和做出决策。
以下是一些应用实例:1. 高频交易:利用交易行为模型和算法,进行快速高频交易,以追求短期利润。
金融市场的效率与公正性
金融市场的效率与公正性金融市场作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效率与公正性一直是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
效率与公正性是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一方面,金融市场必须在有效的基础上实现公正性,另一方面,市场在具备公正性的前提下才能够实现效率。
效率是指市场在实现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能力,它与技术进步、科学管理、制度完善等因素有关。
在现代经济中,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愈发重要,可以帮助个体和企业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
金融市场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本市场的股票价格一般能够准确地反映公司的经济活动状况,及时调整公司价值;二是货币市场的利率一般能够准确地反映货币市场的供求条件,并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及时地调整货币的价值。
金融市场的有效性,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社会福利,也有助于保护投资人的利益。
但是,金融市场并不总是完全有效的。
因为市场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流动性风险等方面的问题。
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导致投资者在进行交易时不能够充分地获取市场信息,对于选择最优的投资方式并不容易。
交易成本的高昂,也会限制市场的有效性,导致一些优秀的投资项目无法被挖掘。
流动性风险也是金融市场中的问题之一。
当市场出现波动时,有些投资者可能会卖出或撤出资金,这样会导致市场缺乏必要的流动性,影响市场的有效程度。
在提高市场效率的同时,还需要保证市场的公正性。
公正性是指市场准确反映所有投资者的利益,没有弱势群体的存在,市场中不会存在作弊诈骗等不正当行为。
在市场中,若存在不公正现象,则市场会失去其基本价值和作用。
投资者会在失去信心的情况下,撤出其资金,市场将变得不稳定。
在市场的监管中,需要确保市场的公正性,防止市场环境的刻意操纵和不公正行为的存在。
为了保障金融市场的效率与公正性,需要及时完善市场制度和规则。
首先是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行为,制定清晰的市场准入政策和监管措施,以避免市场中存在的不规范行为。
金融市场的交易机制与效率
金融市场的交易机制与效率金融市场是现代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扮演着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的重要角色。
金融市场的交易机制和效率对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金融市场的交易机制和效率,并分析其对经济的作用和影响。
一、金融市场的交易机制金融市场的交易机制是指金融资产买卖交易的方式和规则。
在传统的金融市场中,交易主要通过交易所进行,例如股票交易所、期货交易所等。
交易所提供了公开、透明、有序的交易环境,为买卖双方提供了良好的交易保障。
然而,随着电子化交易技术的发展,金融市场的交易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现在,越来越多的交易通过电子交易平台进行,在线交易方便快捷,成交效率大幅提高。
电子交易平台通过网络连接了买卖双方,实现了交易的自动化和高效化。
二、金融市场的交易效率交易效率是指在金融市场中完成买卖交易所需的时间、成本和资源。
金融市场的交易效率对于投资者和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高效的交易可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增强市场的流动性,促进投资和创业活动。
交易效率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成交速度:高效的交易机制可以缩短成交时间,使得买卖双方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达成交易。
在电子化交易中,成交时间可以缩短到毫秒级,大幅提高了交易的效率。
2. 信息公开透明:金融市场的交易效率还取决于信息的公开透明程度。
市场参与者可以通过公开信息了解市场行情和交易对手的情况,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交易效率。
3. 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是影响交易效率的重要因素。
低交易成本可以吸引更多的交易参与者,增加市场流动性,促进交易的活跃。
电子化交易平台的出现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使得个人投资者也能够参与到交易中。
金融市场的交易机制和效率对于经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高效的交易机制和流动的市场可以吸引更多的资本和人才,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同时,交易效率的提升也能够降低交易风险,增强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然而,金融市场的交易机制和效率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完全竞争市场行为与厂商收益规律
完全竞争市场行为与厂商收益规律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市场上存在许多买家和卖家,每个厂商都是价格接受者,并且没有任何一个单个厂商能够对市场价格进行改变。
在这种市场条件下,厂商的行为和利润规律会受到特定的影响。
首先,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的行为是规范化的。
厂商之间没有垄断或垄断力量,他们必须接受市场价格,并且不能改变自己的产品定价。
此外,厂商之间的产品是同质化的,没有差异化特点。
这意味着消费者对厂商之间的产品没有偏好和区分,并且只关注价格。
其次,由于完全竞争市场中的厂商没有市场定价的能力,他们只能接受市场价格。
这意味着厂商的需求曲线是非常有弹性的,他们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产量。
当市场需求提高时,厂商可以增加产量以满足需求,而当市场需求下降时,厂商则需要减少产量。
厂商的利润规律也受到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限制。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的利润是由其产量和成本决定的。
厂商的总收入等于市场价格乘以其产量。
如果厂商的平均成本低于市场价格,那么他们就会获得正的利润;如果平均成本高于市场价格,他们则会遭受亏损。
在长期竞争中,厂商的利润趋向于零,因为新企业会进入市场,并且现有厂商会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来调整产量。
总之,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采取的行为和利润规律受到特定条件的限制。
厂商必须接受市场价格,不能改变产品定价,并且必须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来调整产量。
同时,厂商的利润会受到成本和市场价格的影响,在长期竞争中,厂商的利润趋向于零。
这些条件保证了完全竞争市场的有效运行,促进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公平竞争。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的行为符合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即他们会根据最大化利润的原则来决策。
然而,由于市场条件的限制,厂商的行为受到一些特定规律的制约。
首先,完全竞争市场的厂商没有垄断力量,他们无法通过改变产品价格来影响市场的供求关系。
这就意味着厂商必须接受市场价格,而不能主导市场价格。
在这种情况下,厂商面临着非常弹性的需求曲线,需求对价格的变化非常敏感。
财务管理中的市场效率理论
财务管理中的市场效率理论市场效率是指在特定市场条件下,价格能够充分反映基本面信息,无法通过预测市场价格获得超额利润的情况。
在财务管理中,市场效率理论对于投资决策和资产定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介绍市场效率理论的基本概念、假设以及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市场效率理论的概念市场效率理论是由尤金·法玛(Eugene Fama)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它是解释金融市场中价格变动和信息传递现象的一种理论框架。
市场效率理论认为,金融市场是高度竞争、信息透明的,在市场参与者之间信息是对等的,市场价格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全部可得信息。
二、市场效率理论的基本假设1. 无套利假设(No Arbitrage Hypothesis):市场中不存在无风险的套利机会,即无法通过买卖不同资产的组合来获得无风险的超额利润。
2. 资源均衡假设(Resource Balance Hypothesis):市场参与者能够充分利用所有可得的信息,没有任何市场参与者可以凭借信息优势获取超额利润。
3. 随机漫步假设(Random Walk Hypothesis):市场价格的变动是随机的,未来价格的变动无法通过过去的价格变动来预测。
三、市场效率理论对财务管理的影响1. 投资组合选择:市场效率理论认为,市场中的价格已经充分反映了所有可得信息,投资者无法通过选择特定的投资组合来获得超额收益。
因此,投资者可以选择跟踪市场指数或者采用被动投资策略,降低成本,提高投资回报率。
2. 资产定价:市场效率理论对资产定价模型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市场效率理论框架下,传统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 CAPM)认为,资产的预期收益率与其风险(β)成正比。
此外,根据市场效率理论,股票价格的波动主要受到市场整体波动的影响,无法通过个别分析或技术分析来预测。
3. 信息披露与市场透明度:市场效率理论强调信息的对称性,即市场参与者拥有相同的信息,强调了信息披露的重要性。
一般均衡理论
一般均衡理论一般均衡理论(General equilibrium theory)是经济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由弗兰克·拉普拉斯(Léon Walras)于1874年首次提出,旨在研究一个总体经济系统中多个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般均衡理论是非线性动态系统的一种新兴的经济理论,最近是不可线性动态系统的理论。
在一般均衡模型中,市场均衡取决于供求双方的穷搜、竞争和行为。
市场均衡不只与总体经济及对策联系在一起,也和各市场之间的均衡有关系。
传统的简单均衡理论只考虑一个市场来研究均衡,而一般均衡理论考虑多个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般均衡理论依赖经济学模型把各种经济活动与相关价格有效地连接在一起,以协调消费者的需求和供给者的供给。
它的基本原理是把所有的经济系统看做一个秩序,当一个确定数量的资源流向不同市场来进行交易时,各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将使社会资源的分配得到最优化。
一般均衡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一个系统性的概念,它可以解释一个经济系统的全部部分是如何达到一种均衡状态的。
一般均衡模型是一个多市场模型,是描述一个含有许多友价格和资源交换市场的经济系统如何处于一种均衡状态的模型。
一般均衡理论有各种形式,可以用多种数学、统计工具来分析,甚至包括模拟技术,用以表达一般均衡模型的解。
一般均衡论的算法有法察计算法、颜塔朗迪蒂算法、Sweeting-Bertsch算法、Carlier-Davesne算法等,并发展出有关一般均衡模型的新解,如高斯维林多市场均衡解、叠加结构均衡解等。
近年来,一般均衡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货币、金融、时变市场等诸多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理论及应用成果。
一般均衡理论也可以用于分析政府的税收、财政、社会福利等政策,以及预测它们对经济的影响,分析需求及供给的变动,以及预测价格的走势。
一般均衡理论所考虑的每种市场及其相互作用,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这支持了均衡的整体状况,使得一个经济体能够正确测量和模拟市场均衡。
交易行为_利润来源与公平_效率动态一致性均衡
交易行为、利润来源与公平-效率动态一致性均衡·55·交易行为、利润来源与公平-效率动态一致性均衡陈惠雄【内容提要】分配涉及各行为主体的权益实现,关系到企业效率、社会公平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企业的要素使用权交易性质决定利润性质与分配公平性,缺乏公平交易产生的企业利润是收益而非效益,两者在财富性质与原因上差异巨大。
公平与效率存在着多重一致性演化均衡关系。
为了提高企业与社会效率,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都要坚持公平分配。
提出了“所付与所获比例相等,所需与所获比例趋近”的社会分配公平两基准思想和按社会要素贡献分配必须以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为基础的两次间公平分配思想。
初次分配与再分配越公平且两次分配间越公平,企业效率与社会总效率将逼近最优值。
【关键词】要素贡献 交易行为 利润性质 公平与效率作者陈惠雄(1957-),浙江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院长、博士(浙江杭州310018)。
十七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这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分配理论与实践的根本基础。
然而,公平与效率之间是否存在冲突?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都要求注重与实现公平分配的理论与社会政策对效率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两次分配应该掌握怎样的公平基准?这些问题成为正确理解与处理公平-效率关系的关键。
如果公平与效率的变动关系具有同向一致性①,那么,公平与效率的冲突自然化解,但理论上如何系统地确证这种关系?进一步论争中的公平(equity )与平等(equality )的概念界限如何厘清并正确置入各自的问题情景之中?如果公平与效率不具有同向一致性②,那么,应该如何来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两次分配的效率向度又是什么?本文从要素使用权交易角度来解析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问题,力图厘清存在于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多重结构均衡关系,推动我国“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关系”原则的实现。
一、交易行为、企业利润的来源与性质存在于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之间的要素使用权交易(transaction of factors usufruct )是企业组织内部的基本交易活动,也是要素间初次分配交易合约履行的基础。
高级财务管理名词解释简答
财务管理常用名词解释财务管理假设:是人们利用自己的知识,根据财务活动的内在规律和理财环境的要求提出,具有一定事实依据的假定或设想,是进一步研究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基本前提。
理财主体假设:是指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不是盲目的,而应限制在每一个具有经济独立性的组织之内。
持续经营假设:是指理财主体持续存在并能执行期预计的经济活动。
市场效率假设:是指财务管理所依据的资金市场是健全和有效的。
资金增值假设:是指通过财务人员的合理营运、企业资金的价值可以不断增加。
理性理财假设:是指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人员都是理性的理财人员,因而,他们的理财行为也是理性的。
资本市场有效原则:是指在资本市场上频繁交易的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反映了所有可获得的信息,而且面对新信息完全能迅速地做出调整。
企业价值评估:它并不是对企业各项资产的评估,二十一种对企业资产综合体的整体性、动态的价值评估,它是一种经济评估方法,目的是分析和衡量企业的公平市场价值并提供有关信息,以帮助投资人和管理当局改善决策。
市盈率:市盈率指在一个考察期(通常为12个月的时间)内,股票的价格和每股收益的比例。
财务战略:企业为谋求资本均衡有效的流动,提高资本运营质量和效益,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为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在分析企业内、外部理财环境因素对资本流动影响的基础上,对企业资本进行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的谋划,并在组织内有效地管理与运用这些资本的方略以及确保其执行的过程,是企业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务战略规划:是对企业的经营战略从财务管理方面惊醒全面的支持,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横向并购:又称水平并购,是指同属于一个产业或行业、生产经营同类或相似产品的企业间发生的并购行为。
纵向并购:又称垂直并购,是在生产过程或经营环节相互衔接、相互关联的企业之间发生的并购,或者是在具有纵向协作关系的专业化企业之间的并购。
混合并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没有直接投入产出关系企业之间的并购行为。
阐明证券交易所交易制度优劣的判别标准
阐明证券交易所交易制度优劣的判别标准
判别证券交易所交易制度的优劣,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标准:
1. 透明度:交易制度的透明度指的是信息公开程度和操作规则的清晰度。
一个好的交易制度应该具有公开透明的特点,使所有参与者能够公平地了解市场情况和交易规则。
2. 公平性:交易制度的公平性是指所有参与者在进行交易时具有平等的机会和公正的待遇,没有任何人或机构能够操纵市场或获得特权权益。
3. 效率:交易制度的效率是指其能够高效地实现买卖双方的撮合,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时间,提高市场流动性和交易量,同时也能够快速处理市场异常情况。
4. 监管和风险控制:交易制度应具备有效的监管机制和风险控制措施,确保合规交易和市场稳定。
有关机构应能够监测和干预潜在的市场操纵行为和风险事件,并能够对违规行为进行惩处。
5. 创新和发展:交易制度应具备鼓励创新和发展的特点,通过推出新的金融产品、交易工具和交易方式等,满足市场需求,并促进证券市场的长期发展。
总的来说,一个优秀的证券交易所交易制度应该是透明、公平、高效、风险可控并鼓励创新和发展的。
动态均衡分析的基础
动态均衡分析的基础
动态均衡分析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个分析方法,用于研究经济体中的决策者如何在不同时间段中做出合理的决策,以实现经济系统的稳定和最优效益。
动态均衡分析的基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时序性:动态均衡分析强调时间的序列性,即决策者在不同时期做出的决策会对后续决策产生影响。
2. 纳什均衡:动态均衡分析基于纳什均衡概念,即每个决策者根据其他决策者的策略做出最优决策,形成统一的均衡状态。
3. 最大化效用:决策者在动态均衡分析中往往会考虑最大化自身效用的目标,即在给定约束条件下选择最优的行动方案。
4. 信息不完全性:动态均衡分析通常假设决策者对于未来的环境变量并不完全了解,因此决策者需要基于已有信息作出决策,同时也会根据新的信息进行调整。
综上所述,动态均衡分析的基础在于考虑时间序列性、纳什均衡、最大化效用以及信息不完全等因素,以研究经济体中决策者的合理决策行为和稳定的均衡状态。
公共管理学考试题库答案
公共管理学考试题库答案(供参考)一、单项选择题1、在私人部门中,组织的最终目标为(A )A.追求可持续经济利润的最大化B.追求可持续政治利益的最大化C.追求社会公平D.追求公众的满意度2、公共部门区别于私人部门的本质特征为( D )A.计划性B.单一性C.效率性D.公共性3、公共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基础为( C )A.公共性和私人利益B.效率性和私人利益C.公共性和公共利益D.效率性和公共利益4、有效的政府组织应该认识到,公共性的起点是( A )A.公民B.政府C.企业D.政党5、公共行政范式产生于( C )A.17世纪末18世纪初B.18世纪末19世纪初C.19世纪末20世纪初D.20世纪末21世纪初6、新公共管理范式产生于( D )A.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B.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C.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D.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7、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第一个范式----公共行政范式诞生的标志为( A )A.《行政学之研究》的发表B.《经济与社会》的发表C.《行政学导论》的发表D.《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8、公共行政范式得以产生的直接动因为(C )A.经济的发展B.政治的推动C.公共部门的改革D.私人部门的改革9、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第一个范式为(A )A.公共行政范式B.新公共管理范式C.公共服务范式D.公共责任范式10、被誉为“行政学之父”的是(A )A.威尔逊B.韦伯C.杰弗逊D.怀特11、公共行政范式赖以产生的学科基础之一官房学后来逐步演变为( D )A.会计学B.政治学C.行政学D.公共财政学12、“政治与行政二分”最早的提出者是( D )A.凯恩斯B.布坎南C.韦伯D.威尔逊13、威尔逊指出行政研究建立的基础为( A )A.管理B.法律C.经济D.政治14、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是(B )A.威尔逊B.韦伯C.杰弗逊D.怀特15、韦伯认为科层制组织的基础为(C )A.传统型权力B.魅力型权力C.合理--合法型权力D.知识型权力16、韦伯认为,以“法律”或者“升上掌权地位的那些人发布命令的权力”为基础的权力属于(A )A.合理--合法型权力B.传统型权力C.魅力型权力D.知识型权力17、韦伯认为,以古老的传统、神圣不可侵犯的信念,以及对其下属行使权力的人的地位的合法性为基础的权力属于(B)A.合理--合法型权力B.传统型权力C.魅力型权力D.知识型权力18、韦伯认为,以“对个人的明确而特殊的尊严、英雄主义或典范的品格的信仰”为基础的权力属于(C )A.合理--合法型权力B.传统型权力C.魅力型权力D.知识型权力19、对科层制组织中的部门划分、职位设计及其相应的权力基础的基本要求是(A )A.知识性原则B.职业化原则C.非人格化原则D.法定管辖范围原则20、对科层制组织中的行政管理人员资格的一个基本要求是(B )A.知识性原则B.职业化原则C.非人格化原则D.法定管辖范围原则21、对公职人员在科层制组织中所从事的活动及其性质的一个基本要求是(C )A.知识性原则B.职业化原则C.非人格化原则D.法定管辖范围原则22、对科层制组织中岗位权力的限度以及岗位权力运用的一个重要规定是(D )A.知识性原则B.职业化原则C.非人格化原则D.法定管辖范围原则23、对科层制组织中各职位之间以及相应权力之间的关系规定的原则是(D )A.知识性原则B.职业化原则C.非人格化原则 D、公职等级制和权力等级化原则24、对科层制组织所完成的任务的性质及其能力要求的规定原则是(D )A.知识性原则B.职业化原则C.非人格化原则 D、执行能力原则25、美国著名行政学家古利克认为,在行政科学中,不管是公共还是私营,最基本的“善”就是(C )A.公平B.正义C.效率D.效益26、美国著名行政学家古利克认为,行政科学的大厦得以建立起来的价值基石为(C )A.公平B.正义C.效率D.效益27、美国著名行政学家古利克认为,公共行政的目标和标准是(C)A.公平B.正义C.效率D.效益28、“在等级制组织中,每位成员都将晋升到自己不能胜任的阶层”此现象称为( D )A.科斯定律B.墨菲法则C.阿罗不可能性定理D.彼德现象29、新公共管理运动肇始于(A )A.英国B.美国C.德国D.新西兰30、1988年英国出版的《提高政府管理:下一步》报告的核心思想是( D )A.政府职能私有化B.政府职能效率化C.政府职能扩充化D.政府职能代理化31、英国公共服务代理化阶段开始的标志是1988年出版的(C )A.《追求卓越》B.《公民宪章》C.《提高政府管理:下一步》D.《为质量而竞争》32、被视为自1979年开始的英国新公共管理运动中有关公共部门产出和绩效测量与评估工作高峰的是( A )A.《追求卓越》B.《公民宪章》C.《提高政府管理:下一步》D.《为质量而竞争》33、新公共管理范式建立的学科基础为(C )A.政治学B.行政学C.经济学D.行政法学34、传统的公共行政范式建立的学科基础为(A )A.政治学B.行政学C.经济学D.社会学35、公共选择理论的创始人为(C )A.詹森B.麦克林C.布坎南D.林德布罗姆36、公务员在特定制度下的行为分析理论为(C )A.投票规则理论B.代表和选举竞争理论C.官僚政治理论D.社会治理理论37、关于政治官员在特定制度下的行为分析理论为( D )A.官僚政治理论和社会治理理论B.官僚政治理论和投票规则理论C.社会治理理论和选举竞争理论D.投票规则理论和选举竞争理论38、公共选择理论实际上提出的是一种(B )A.政府万能理论B.政府失败理论C.市场万能理论D.市场失败理论39、委托--代理理论早期的代表人物为( C )A.布坎南和詹森B.布坎南和特纳C.詹森和麦克林D.特纳和麦克林40、对同一个管理者来说,当他对企业拥有部分所有权和他对企业拥有全部所有权时相比企业所实现的价值之间的差额,称为(B )A.选择成本B.代理成本C.机会成本D.损耗成本41、詹森和麦克林认为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决定因素为( B )A.选择成本B.代理成本C.机会成本D.损耗成本42、交易费用理论的基本行为假定为(A )A.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B.无限理性和机会主义C.有限理性和决定成本D.无限理性和决定成本43、根据威廉姆森的观点,分工合作的市场经济活动和组织管理活动的基本分析单位为( B )A.服务B.交易C.治理D.管理44、根据威廉姆森的观点,市场或组织运行过程中发生的费用称为(C )A.服务费用B.治理费用C.交易费用D.管理费用45、假定人的动机是“意欲合理,但只能有限地做到”这是指(A )A.“有限理性”假定B.“无限理性”假定C.“非理性”假定D.“超理性”假定46、有些投资一旦形成某种资产就很难再重新配置使用,因为它们的转换成本很高,在重新配置中将遭受重大的经济价值损失,这被称为( B )A.成本固定性B.资产专用性C.不确定性D.交易重复出现的频率47、在交易费用、产权契约安排和资源配置效率之间建立起内在的联系,从而成为沟通交易费用理论与产权理论桥梁的是( B )A.彼德原理B.科斯定理C.阿罗不可能性定理D.墨菲法则48、“科斯定理”最早的表述者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D )A.布坎南B.詹森C.威廉姆森D.斯蒂格勒49、“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私人成本将等于社会成本”这是( B )A.彼德原理B.科斯定理C.阿罗不可能性定理D.墨菲法则50、科斯定理成立的前提条件是( A )A. 交易费用为零的完全竞争市场B.交易费用为零的非完全竞争市场C.交易费用大于零的非完全竞争市场D.交易费用小于零的非完全竞争市场51、新公共管理中的3E标准是指(D )A.节约、公平和效率B.节约、公平和效益C.公平、效率和效益D.节约、效率和效益52、“行政国家”作为一个学术概念的提出者为(C )A.威尔逊B.韦伯C.沃尔多D.杰弗逊53、政府赖以成立的基础为( D )A.经济控制和社会网络B.经济控制和政治权力C.公民意见和社会网络D.公民意见和政治权力54、政府在政治上应保障所有人享有广泛的平等和自由,这是指政府的( A )A.政治职能B.经济社会职能C.法律职能D.服务职能55、政府应当维护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指政府的(B )A.政治职能B.经济社会职能C.法律职能D.行政职能56、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关于政府职能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政府的( B )A.政治职能B.经济社会职能C.法律职能D.行政职能57、政府运用供应这个手段,所针对的对象是(A )A.公共产品B.私人产品C.半公共产品D.半私人产品58、与私人产品相比较,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为( D )A.竞争性和排他性B.竞争性和非排他性C.排他性和非竞争性D.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59、某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排斥和不妨碍他人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减少他人消费该种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这是指公共产品的( C )A.竞争性B.排他性C.非竞争性D.非排他性60、政府运用供应这个手段,所针对的是( A )A.公共产品B.私人产品C.主观产品D.客观产品61、在技术上无法将那些不愿意为消费行为付款的人排除在某种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之外,或者在技术上虽然可以排除,但排除的成本很高,以至于在经济上不可行,这是指公共产品的( D )A.竞争性B.排他性C.非竞争性D.非排他性62、下列产品中,最为典型的公共产品为( B )A.教育B.国防C.社会基础设施D.社会福利计划63、为了获取某些具有重要的公共利益或战略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以实现政府特定的政策目标,或由于正外部性的存在,政府运用财政收入来资助私人部门进行生产,此种方法称为(B )A.供应B.补贴C.生产D.管制64、政府运用生产这个手段,所针对的是(B )A.公共产品B.私人产品C.主观产品D.客观产品65、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称为(A )A.外部性B.内部性C.排他性D.非排他性66、政府运用法律或政策手段来影响私人部门和市场的运行,此种方法称为(D )A.供应B.补贴C.生产D.管制67、旨在鼓励企业和其他经济生活参与者采取某种行为或促使其避免某种行为的管制方式称为(A )A.经济管制B.社会管制C.政治管理D.行政管制68、政府管制可以区分为(D )A.政治管制和经济管制B.政治管制和行政管制C.行政管制和社会管制D.经济管制和社会管制69、确立起自由放任时期的经济原则的是( A )A.亚当•斯密B.杰斐逊C.韦伯D.凯恩斯70、确立起自由放任时期的政治原则的是( B )A.亚当•斯密B.杰斐逊C.韦伯D.凯恩斯71、自由放任时期政府与经济社会关系的理论基础为( A )A.《国富论》和《独立宣言》B.《国富论》和《经济与社会》C.《经济与社会》和《政府与市场》D.《独立宣言》和《政府与市场》72、最早的福利国家为( D )A.英国B.美国C.法国D.德国73、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奠基之作为1936年出版的(B )A.《政府与市场》B.《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C.《国富论》D.《独立宣言》74、被称为“战后繁荣之父”的是( D )A.威尔逊B.杰弗逊C.韦伯D.凯恩斯75、福利国家时期西方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为( B )A.布坎南经济理论B.凯恩斯经济理论C.詹森经济理论D.韦伯官僚制理论76、凯恩斯否定传统经济学所认为的“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存在一致性”这一基本观点始于1926年他发表的(A )A.《自由放任主义的终结》B.《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C.《政府与市场》D.《国富论》77、新公共管理阶段的理念基础为(D )A.“大而弱的政府是好的政府”B.“大而强的政府是好的政府”C.“小而弱的政府是好的政府”D.“小而强的政府是好的政府”78、世界银行的“确定法律基础”和“保持一个未被破坏的政策环境”的职能属于( A )A.维护和保卫性职能B.服务和公平性职能C.维护和服务性职能D.保卫性和公平性职能79、通常情况下人们习惯于将公共组织的环境分为(A )A.组织间网络和一般环境B.组织间网络和主观环境C.主观环境和客观环境D.一般环境和客观环境80、与某个特定公共组织有着密切相互作用关系的其他各类组织所构成的、对该公共组织具有直接影响的小环境,称为( A )A.组织间网络B.一般环境C.主观环境D.客观环境81、泛指一切对某个特定公共组织的结构和行为可能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素或力量,被称为( B )A.组织间网络B.一般环境C.主观环境D.客观环境82、对于组织活动依法拥有控制权的外在机构,称为( A )A.管制机构B.供应者C.特殊利益集团D.工会83、税收机构、许可和认证机构、海关检查机构等属于( A )A.管制机构B.供应者C.特殊利益集团D.工会84、环境保护组织、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等属于(C )A.管制机构B.供应者C.特殊利益集团D.工会85、作为投入与产出转换器的组织的投入来源是( B )A.管制机构B.供应者C.特殊利益集团D.工会86、组织的产出去向,也是组织获得收益并取得新的投入的基础是(D )A.管制机构B.供应者C.特殊利益集团D.顾客87、组织资源和利益的争夺者是(B )A.管制机构B.竞争者C.特殊利益集团D.伙伴88、组织价值的共同创造者是(D )A.管制机构B.竞争者C.特殊利益集团D.伙伴89、任何组织中普通成员利益的代表是( D )A.管制机构B.供应者C.特殊利益集团D.工会90、国家和政府组织合法性的最终来源永远是( A )A.公民及其团体B.政党及其团体C.利益团体D.政策团体91、人们分析环境不确定性的维度为(D )A.功能程度和分化程度B.功能程度和变化程度C.分化程度和复杂程度D.变化程度和复杂程度92、如果组织环境因素大幅度改度,这样的环境通常被称为(A )A.动态环境B.稳态环境C.复杂环境D.单纯环境93、如果组织环境因素变化很小,这样的环境通常被称为(B )A.动态环境B.稳态环境C.复杂环境D.单纯环境94、组织环境中的要素数量及组织所拥有的与这些要素相关的知识广度,称为(A )A.环境复杂性程度B.环境客观性程度C.环境主观性程度D.环境的变化程度95、在公共组织所处的环境里,政治过程的主角是( B )A.公民和利益集团B.利益集团和政策团体C.政党和政策团体D.公民和政党96、在私人部门里,战略思想演变阶段中的基本财务规划阶段的特征为(A )A. 通过努力做到与预算相符,寻求更好的运营控制B. 通过预测下一年度以后的情况,寻求更有效的成长规划C. 通过战略性思考,寻求对市场和竞争能力作出更快反应D.管理所有资源,寻求竞争优势,取得未来的成功97、在私人部门里,战略思想演变阶段中的长期规划阶段的特征为( B )A. 通过努力做到与预算相符,寻求更好的运营控制B. 通过预测下一年度以后的情况,寻求更有效的成长规划C. 通过战略性思考,寻求对市场和竞争能力作出更快反应D.管理所有资源,寻求竞争优势,取得未来的成功98、在私人部门里,战略思想演变阶段中的战略规划阶段的特征为(C )A. 通过努力做到与预算相符,寻求更好的运营控制B. 通过预测下一年度以后的情况,寻求更有效的成长规划C. 通过战略性思考,寻求对市场和竞争能力作出更快反应D.管理所有资源,寻求竞争优势,取得未来的成功99、在私人部门里,战略思想演变阶段中的战略管理阶段的特征为(D )A. 通过努力做到与预算相符,寻求更好的运营控制B. 通过预测下一年度以后的情况,寻求更有效的成长规划C. 通过战略性思考,寻求对市场和竞争能力作出更快反应D.管理所有资源,寻求竞争优势,取得未来的成功100、在私人部门里,战略思想演变中长期规划阶段的基础为(A )A.预测B.分析C.沟通D.反馈101、波特曾经指出,企业要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必须回到( B )A.战术定位上B.战略定位上C.管理定位上D.规划定位上102、描述企业总的方向,主要体现企业高层管理者在增长、多种业务和产品种类的管理等方面的态度,称为( A )A.公司战略B.规划战略C.经营战略D.职能战略103、通常发生在事业部或产品层次上,重点强调企业产品或服务在某个产业或事业部所处的细分市场中竞争地位的提高,称为( C )A.公司战略B.规划战略C.经营战略D.职能战略104、战略制定与选择乃至实施、评估与控制的基础为(A )A.战略分析B.战略规划C.战略定位D.战略循次105、SWOT分析法的提出者为(D )A.布坎南B.凯恩斯C.波特D.安德鲁斯106、SWOT分析法中的S是指( A )A.组织内部的优势B.组织内部的劣势C.组织外部的机会D.组织外部的威胁107、SWOT分析法中的W是指(B )A.组织内部的优势B.组织内部的劣势C.组织外部的机会D.组织外部的威胁108、SWOT分析法中的O是指(C )A.组织内部的优势B.组织内部的劣势C.组织外部的机会D.组织外部的威胁109、SWOT分析方法中的T是指(D )A.组织内部的优势B.组织内部的劣势C.组织外部的机会D.组织外部的威胁110、产业结构分析框架的提出者为(C )A.布坎南B.凯恩斯C.波特D.安德鲁斯111、波特刻画出产业中的五种竞争力量,其中产业内部现存的竞争者、潜在的进入者和替代品生产者等来源于( A )A.“水平”竞争B.垂直竞争C.网状竞争D.塔状竞争112、波特刻画出产业中的五种竞争力量,其中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等来源于( B )A.“水平”竞争 B.垂直竞争 C.网状竞争 D.塔状竞争113、当企业专有的资源被以超越个人和小组的方式运用或操作时,这种操作的正式和非正式规则就是( A )A.组织惯例 B.组织结构 C.组织战略 D.组织战术114、联结企业资源和能力的桥梁是(A )A.组织惯例B.组织结构C.组织战略D.组织战术115、公共组织与私人组织的差异及其对公共组织战略形成的影响,可以通过以下方面体现,即(D )A.交易、程序和沟通B.环境、程序和沟通C.交易、沟通和环境D.环境、交易和程序116、正式的有意形成的职务结构或职位结构,称为( B )A.组织惯例B.组织结构C.组织战略D.组织战术117、组织分化程度的维度为( A )A.复杂性B.正规化C.集权化D.分权化118、决策制定权力分布的维度为(C )A.复杂性B.正规化C.集权化D.分权化119、一个组织中,如果决策权高度集中,问题自下而上传递向高级管理人员,由他们选择合适的行动方案,这个组织的结构就倾向于( C )A.复杂性B.正规化C.集权化D.分权化120、一个组织中,若决策权下授于基层人员,该组织的结构则倾向于( D )A.复杂性B.正规化C.集权化D.分权化121、一名直线主管直接管理的下属或下级部门的数量及范围,称为( A )A.管理幅度B.管理层次C.管理职能D.管理结构122、组织中最高直线主管到最基层成员之间的管理等级或层级数目,称为(B )A.管理幅度B.管理层次C.管理职能D.管理结构123、在组织人员规模一定的情况下,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成(B )A.正比关系B.反比关系C.网状关系D.线性关系124、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组织知识化水平的提高,无论是私人组织还是公共组织的结构设计越倾向于( B )A.锥形结构B.扁平结构C.塔形结构D.柱形结构125、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公共组织变革的方向为打破科层制结构的刚性,引进更具灵活性的(B)A.锥形结构B.扁平结构C.塔形结构D.柱形结构126管理职位所固有的发布命令和希望命令得到执行的权力,称为(C )A.职能B.职责C.职权D.职等127纵向管理分工的结果是(D )A.组织的网络化B.组织的基层化C.组织的部门化D.形成组织的管理层级与决策权的配置128横向管理分工的结果是( C )A.组织的网络化B.组织的基层化C.组织的部门化D.形成组织的管理层级与决策权的配置129、根据知识和工作的相似性原则来设置部门的一种结构设计方法,称为( A )A.职能部门化B.产品部门化C.顾客部门化D.混合部门化130、以特定的产品或综合性任务为基础来划分部门的方法,称为(B )A.职能部门化B.产品部门化C.顾客部门化D.混合部门化131、以组织服务的顾客类型为基础来划分部门的方法,称为(C )A.职能部门化B.产品部门化C.顾客部门化D.混合部门化132、据罗宾斯的观点,比较适用于多元化生产企业的组织部门化为(B)A.职能部门化B.产品部门化C.顾客部门化D.混合部门化133、特别适用于在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知识密集型组织部门化为( D )A.职能部门化B.产品部门化C.顾客部门化D.混合部门化134、组织为确保在适当时间,为适当的职位配备适当数量和类型的工作人员,并使他们能够有效地完成促进组织实现总体目标的任务的过程,称为( A )A.人力资源规划B.人力资源招募C.人力资源培训D.人力资源考核135、根据岗位设计和职务分析的信息,安置、确定和吸引有能力的人员的活动,称为(B)A.规划B.招聘C.培训D.考核136、依据人力资源规划中表明的超员领域,减少组织的劳动力供给的活动,称为( C )A.培训B.定向C.解聘D.甄选137、组织信息管理的核心为(B )A.信息管理的来源B.信息管理的方式或手段C.信息管理的规划D.信息管理的反馈138、确定不同的决策究竟需要哪些确切信息的环节为( B )A.决策分析B.信息需求分析C.决策集成D.决策反馈139、对每位管理者的需求和职能范围进行识别后,将需求相互重叠的部分实施集成和共享,以便剔除多余信息,减少重复信息,提高决策和控制的有效性的环节为(C )A.决策分析B.信息需求分析C.决策集成D.决策反馈140、在组织绩效管理中,核心环节是( C )A.绩效设计B.绩效改进C.绩效评估D.绩效反馈二、多项选择题1、公共部门组织目标的特点为(AC )A.多元化B.单一性C.整体性D.公共性2、私人部门管理的突出特征表现为(ABD )A.目标明确B.协调过程中的效率优先C.组织有效性度量很难D.组织有效性度量相对容易3、一般认为,在公共管理学的学科发展历史中,曾出现过的范式有( AD )A.公共行政范式B.公共服务范式C.公共责任范式D.新公共管理范式4、促成公共行政范式产生的背景因素主要有( ABCD )A.私人部门和市民社会对效率的普遍追求B. 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组织管理的改革C. 私人部门的科学管理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管理活动的系统化、科学化研究D.政治学、行政法学和官房学的理论支撑5、公共行政范式赖以产生的思想渊源和学科基础为( ABD )A.政治学B.行政法学C.社会学D.官房学6、公共行政范式的理论基础为( AC )A. 威尔逊的“政治与行政二分”B.杰弗逊的“独立宣言”C.韦伯的科层制D.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7、韦伯把权力分为(ABC )A.合理--合法型权力B.传统型权力C.魅力型权力D.知识型权力8、立基于韦伯的合理--合法的权力类型之上的科层制组织,其构建和运作的原则为(ABCD )A.知识性和职业化原则B.非人格化和执行能力原则C.法定管辖范围原则D.公职等级制和权力等级化原则9、公共行政范式的基本特征为(ABCD )A.行政活动的科学化B.作为一种价值观的效率C.严格的等级制组织模式D.常任的、中立的和无个性特征的公务员10、公共行政范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BCD )A.政治的顺向控制问题B.政治的逆向控制问题C.科层制组织的低效率问题D.科层制组织的限制自由问题11、造成科层制组织低效率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ABD )。
欧意交易所受益原理
欧意交易所受益原理相关的基本原理欧意交易所(European Exchange,简称EEX)是欧洲最大的能源市场之一,也是全球领先的交易所之一。
作为一个开放的市场,EEX提供了各种不同的产品和服务,涵盖了电力、天然气、碳排放和农产品等领域。
作为交易所,EEX扮演着市场的中介角色,为买家和卖家提供了交易平台和相关的基础设施。
EEX的受益原理是指交易所本身从交易活动中获得利润,同时也为交易参与者带来了一系列的好处。
一、交易所利润的来源EEX作为交易所,其主要的利润来源可以分为三个方面:1.交易费用:交易所在每一笔交易过程中会收取一定的交易费用,这是其主要的财务收入来源之一。
交易费用的大小会根据交易所提供的服务和交易的规模而有所不同。
2.会员费用:交易所通常会要求交易参与者成为其会员,并向其收取会员费用。
会员费用的收入也是交易所的重要财务来源之一。
3.数据销售:交易所会根据交易和市场数据的需求,向交易参与者和其他关联方提供数据销售服务。
这些数据可以用于市场研究、风险管理和决策支持等方面,是交易所的重要收入来源。
二、交易所的优势与好处1.提供流动性:交易所作为市场的中介,能够聚集各方的交易意愿,并提供一个高效的交易平台。
通过提高产品的流动性,交易所能够增加交易的便利性和灵活性,进一步提高市场的效率。
2.降低交易成本:交易所通过规模经济效应和技术进步,能够将交易成本降到最低,并提供更好的交易和结算服务。
交易所的存在使得交易参与者可以利用其提供的交易平台,更加便捷地进行交易活动,同时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
3.提供风险管理工具:交易所通常会提供各种衍生品和期货合约等工具,来帮助交易参与者管理和对冲风险。
这些工具可以提供交易参与者更多的选择,满足不同的风险管理需求,进一步提高市场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4.价格发现和透明度:交易所提供的交易平台可以提高市场的透明度,使得市场上所有成交价格都是公开和可见的。
这种价格透明度可以帮助交易参与者更好地判断市场的供需情况,制定更好的交易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易行为、利润来源与公平-效率动态一致性均衡·55·交易行为、利润来源与公平-效率动态一致性均衡陈惠雄【内容提要】分配涉及各行为主体的权益实现,关系到企业效率、社会公平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企业的要素使用权交易性质决定利润性质与分配公平性,缺乏公平交易产生的企业利润是收益而非效益,两者在财富性质与原因上差异巨大。
公平与效率存在着多重一致性演化均衡关系。
为了提高企业与社会效率,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都要坚持公平分配。
提出了“所付与所获比例相等,所需与所获比例趋近”的社会分配公平两基准思想和按社会要素贡献分配必须以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为基础的两次间公平分配思想。
初次分配与再分配越公平且两次分配间越公平,企业效率与社会总效率将逼近最优值。
【关键词】要素贡献 交易行为 利润性质 公平与效率作者陈惠雄(1957-),浙江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院长、博士(浙江杭州310018)。
十七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这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分配理论与实践的根本基础。
然而,公平与效率之间是否存在冲突?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都要求注重与实现公平分配的理论与社会政策对效率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两次分配应该掌握怎样的公平基准?这些问题成为正确理解与处理公平-效率关系的关键。
如果公平与效率的变动关系具有同向一致性①,那么,公平与效率的冲突自然化解,但理论上如何系统地确证这种关系?进一步论争中的公平(equity )与平等(equality )的概念界限如何厘清并正确置入各自的问题情景之中?如果公平与效率不具有同向一致性②,那么,应该如何来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两次分配的效率向度又是什么?本文从要素使用权交易角度来解析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问题,力图厘清存在于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多重结构均衡关系,推动我国“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关系”原则的实现。
一、交易行为、企业利润的来源与性质存在于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之间的要素使用权交易(transaction of factors usufruct )是企业组织内部的基本交易活动,也是要素间初次分配交易合约履行的基础。
以往的交易行为理论在要素使用权交易合约的性质、结构、履行和内在效应分析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知识。
本文着眼点于要素使用权交易的公平性与效率关系研究,并认为,要素使用权交易行为、交易合约履行对初① 程恩富:《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四大理论假设》,载《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②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公平-效率矛盾论的一个简要概括。
这一公平-效率矛盾思想也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部分学者的一个重要经济学理念。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9年第12期次分配公平与微观组织效率具有决定性影响,要素使用权交易的公平性实际上成为组织效率提升的关键,从而使得构建公平的社会分配体系成为实现最大可能效率的唯一可靠的途径。
1.生产性努力与分配性努力:要素使用权交易行为的公平-效率差异本文所说的“要素”是指存在于企业组织内外部的稀缺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
要素使用权交易是指组织内或组织间不同要素所有者之间对让渡各自要素使用权与对方达成的交易。
本研究注意到,要素使用权交易的公平性将不仅对组织内不同的要素所有者个体利益产生不同的损益性影响,而且将影响到组织效率。
因此,要素使用权交易公平-效率关系探讨构成为本文研究的一个理论基点。
由于按要素贡献分配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次分配的实际分配形式,存在于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之间的要素使用权交易是企业组织内部的基本交易活动。
各要素所有者以一定的合约形式交易(交换、让渡)其使用权并在初次分配中获得各自的要素分配收益。
因此,劳动、技术、管理等要素收入的初次分配实际上是各要素所有者“相互交换其活动”的结果。
如果各要素主体的交易地位平等,要素使用权交易合约公平,则各要素主体都能够获得与其付出(贡献)比例相等的报酬(收益),从而实现初次分配公平。
然而,强者与弱者是生物界与人类社会同在的普遍现象,“强者占优”的生物学规则使得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仍然难以摆脱其影响。
有限理性与强者占优规则使得在资本、劳动、管理、技术等要素使用权交易中,出现了分配天平倾斜。
这种分配倾斜主要是由要素间的组织地位差异及其解决这种差异的制度安排决定的。
①由于不同要素所有者在同一组织中的地位差异,并受到市场类型、社会倾向性、制度与意识形态等因素最终形成的要素所有者之间抗衡与相容力量的复杂影响,使得基于要素使用权交易合约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会大致建立在以下两种不同的交易行为模式基础之上。
其一,建立于公平(类似于激励相容条件)的要素使用权交易合约基础之上,主要依靠并基于各要素效率形成要素收益与企业效率,实现各要素价值目标与组织价值目标的一致性。
这种要素使用权交易行为称为“生产性努力”(producing effort)行为,企业利润主要来源于各要素效率与要素创造,此时的企业交易行为模式接近于现代企业“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理论模式,其利益导向具有均衡一致性特征。
这种要素使用权交易模式主要通过在资本、劳动、技术、管理等要素间形成激励相容(incentive compatibility)的公平交易机制与剩余权分享机制,以最大化地有利于人力资本积累、货币资本积累、技术与管理创新,从而有利于各要素效率发挥至最大可能性边界,最终形成基于各要素主体生产性努力的要素效率型企业发展模式与利益公平分配的初次分配模式。
其二,通过压低一种要素使用价格来增加另一种要素收益,即建立于不公平的要素使用权交易基础上的初次分配模式。
如通过压低劳动要素价格形成或扩大的企业利润与企业“效益”;在企业与环境(公共产权)的交易中,通过损害环境(少支付环境治理费用等)来降低企业成本、增加利润。
这种要素使用权交易行为称为“分配性努力”(sharing effort)行为,即企业利润来源于对弱要素的利益剥夺而非要素创造。
此时的交易行为模式服从于古典企业的“股东利益至上”模式,其利益导向具有单向度、非均衡性。
在市场机制作用充分的条件下,尽管这种不公平的要素使用权交易也是基于“个体理性约束”(individual rationality constraint),即弱要素所有权者签订合约得到的收益大于不签订合约可以得到的收益。
然而,经验证明,这种通过压低弱要素价格形成的企业利润并非是各要素所有者均衡意义上的最优利益,而是转移分配了一部分弱要素利益的结果。
2.经济体制改革前后初次分配不公的两种基本形态企业在本质上是要素间按照合约交易其使用权并分享收益的组织,各要素所有者以一定的契约①西方经济学一般认为,要素使用权交易价格高低主要受要素稀缺性影响,并以此来解释“无限可供给条件下”的劳动力低工资问题。
实际上,稀缺性往往具有人为性特征。
以往我国劳动力低工资往往与资本受到某种制度支持的地位提升有关(如地方政府对于资本利益的倾向性保护)。
此前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与“民工荒”并存、劳动力低价与佣工稀缺并存现象,是稀缺定价理论无法解释的。
对弱势群体利益的漠视与社会分配公平的体制性缺失才是其重要原因。
·56·交易行为、利润来源与公平-效率动态一致性均衡形式交易其使用权并实现权益。
各要素主体能否并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其创造力与要素效率,取决于组织内(外部)要素使用权交易过程中各自产权权益的受益或受损程度,即其分配的公平性。
资本、劳动、技术、管理等要素所有者的交易行为则成为企业效率的实际决定者。
如上所述,要素使用权交易行为可以区分为“生产性努力”与“分配性努力”两类。
生产性努力与分配性努力两种行为的分界点是各要素主体产权权益(收益)相对于贡献而言的削弱或加强的程度。
其理论模型为: T r=r1+r2+……+r n (1)T Y=Y1+Y2+……+Y n (2)Y1/r1=Y2/r2=……=Y n/r n (3)Y1/r1>Y2/r2 (4)其中,r为资源,Y为收益,T r为一定时期内投入于企业的各种要素资源(劳动、资本、管理、技术等)的总和,T Y为该时期内企业的总收益。
r1、r2、……r n为各要素主体向企业所作的资源投入,Y1、Y2……Y n为各要素主体投入资源后各自获得的收益。
(3)式表明,各要素产权主体从企业中获得的收益与其向企业提供的资源(贡献)的比例相等。
根据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的生产者均衡原理,此时各要素因获得了与各自贡献比例相等的收益,因而能够激励其把各自的效率发挥到“充分”水平,从而实现了均衡的企业内部相关者利益亦即最大化的各要素收益。
此时的企业利润来源于各要素的“生产性努力”,企业利润的性质是“效率”或者叫“效益”。
(4)式表明,一种要素主体在初次分配中获得了比自身资源投入更大比例的收益,其差额部分为另一种要素的收益损失。
根据生产者均衡原理,此时各要素就难以发挥其“充分”的效率,企业的长期利益必将受损。
这种受损区分为以下两种情形。
当Y1/r1>Y2/r2,假设Y1/r1为弱要素收益与弱要素投入(贡献)之比,Y2/r2为强要素收益与强要素投入(贡献)之比,要素使用权交易表现为弱要素对强要素的利益侵占,习惯上我们把这种“分配性努力”行为称之为“吃大锅饭”。
此时,无论强要素还是弱要素、管理要素还是劳动要素都不会把自己的要素效率(生产性努力)发挥到充分水平。
此时的强要素(包括高贡献的人力资本要素等)利益首先受损(继之则是包括懒汉在内的所有要素利益受损),企业效率低,效益少,竞争力弱。
当Y1/r1<Y2/r2,此时即表现为强要素侵犯弱要素利益的要素使用权交易行为。
此时,无论管理要素还是劳动要素、强要素还是弱要素同样也都不会把自己的要素效率发挥到充分水平。
因为,不公平的要素使用权交易行为使得少数人凭借这种交易得到了超出于他们要素贡献的额外收益,多数人则多贡献无法多得。
此时弱要素因感觉不公平而不会把要素效率发挥到最优水平,强要素则因这种基于“分配性努力”收益的获得往往比之基于要素创造的“生产性努力”有着更低的学习门槛和更强的“当期”收益而更加容易形成企业发展的路径依赖,同样不会把强要素的生产性努力——要素效率发挥到“充分”水平。
弱要素则因产权权益受损,无法产生提高效率的积极性,从而导致企业竞争力削弱与要素总效率的降低。
3.利润并非就是效率或效益:企业利润(国民财富)的来源与性质对于上述两种不公平分配现象,人们似乎更加强调吃大锅饭对于企业效率构成的妨碍,对于后一种情形则一度被认为是:虽然有失公平,却有利于效率提高,并据此有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