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膳学 第六讲 脾胃防治药膳

合集下载

中医药膳学资料(重点总结)

中医药膳学资料(重点总结)

中医药膳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中医药膳:是在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下,将不同药物与食物进行合理组方配伍,采用传统和现代科学技术加工制作,具有独特色香味形效,有保健、防病、治病等作用的特殊膳食。

2.中医药膳学:实在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药膳的起源、发展、理论、应用及开发研究的一门学科。

3.药膳配伍原则:在辩证的前提下,各种药膳原料经恰当的配伍组合,能够起到相互协调,增强疗效,限制偏性等作用,使药膳能发挥更好的功效。

4.解表药膳:凡以解表类药物和食物为主制作而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于预防或解除外感表症的药膳配方,均属于解表类药膳。

5.固涩药膳:凡以固涩药食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用以治疗气、血、精、津耗散或滑脱不禁之证,统称为固涩药膳。

6.中药四性:或称四气,是指药食具有寒热温凉的四种不同特性。

7.养生保健药膳:是指具有增强体质、防治疾病、养颜美容、聪耳明目、调养精气、健脑益智、延年益寿等作用,并可使生理和心理健康得到增强和维护的药膳。

8.利水渗湿药膳:凡以利水渗湿类药物和食物为主组成,具有利水、化湿、利尿、消肿、退黄等作用,用于治疗水湿为患的药膳称为利水渗湿类药膳。

二、简答题1.中医药膳的特点答:(1)历史悠久:中医药膳起源于数千年前。

(2)隐药于食:融药物的治疗特性于日常饮食中,既具有膳食提供机体营养的基本功能,也拥有防治疾病、保持健康、改善体质的重要作用。

(3)配伍辩证:药膳的配伍始终遵循中医学辨证论治、辩证组方的理论原则与方法,在辩证的基础上配伍组方。

(4)注重调理:药膳既可以是药治后的补充,也可以是慢性疾病、或体弱之人、或机体气血阴阳偏颇时适宜的调理方法。

(5)影响广泛:它具有普通食物所不能达到的疗效,又具有一般治疗性药物所不具备的饮食方式,适应症极其广泛。

2.中医药膳应用原则答:(1)平衡阴阳:具体原则“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2)调理脏腑:药膳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理论,调治脏腑以恢复正常生理机能,常用方法:以脏补脏。

中医药膳学全套课件

中医药膳学全套课件
药膳理论研究 药膳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第一章 药膳学的概念及发展史
——药膳学的概念及内容
药膳专著
唐代:孟诜 《补养方》
昝殷 《食医心鉴》 杨晔 《膳夫经手录》 陈士良《食性本草》
宋代:陈真《养老奉亲书》 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 明代:《食物本草》
第一章 药膳学的概念及发展史
——药膳学的概念及内容
药膳专著
清代:沈李龙《食物本草会藄》 章穆《调疾饮食辨》 文晟《本草饮食谱》 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 袁子才《随园食单》 费伯雄《食养疗法》 黄皓《粥谱》
第二章 药膳的特点、分类和应用
——药膳的特点
历史悠久 隐药于食 辨证配伍 注意调理 影响广泛
第二章 药膳的特点、分类和应用
程度。 【方法】 1清炒:不加任何辅料,将原料炒至黄、香、焦的方

第四章 药膳制作的基本技能
——药膳原料的炮制
炮制方法 炒制【方法】
1清炒 炒黄:将原料在锅内文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呈淡 黄色,使原料松脆,便于粉碎或煎出药效,并可矫味矫臭 (鸡内金) 炒焦:将原料在锅内翻动,炒至外黑存性为度(焦山楂)
第四章 药膳制作的基本技能
——药膳制作工艺
药膳制作特点
药膳的调味特点:
1.尽量地保持药膳的原汁原味 2.适当用一般调味品如油、盐、味精等 3.具有膻腥味的原料,可用一定的调味品矫正
异味 4.辛香类调味品(胡椒、茴香、八角茴、川椒、
桂皮等)本身具有行气活血,辛香发散的功效, 应视为药膳原料的组成部分
第四章 药膳制作的基本技能
——药膳原料的炮制
炮制的目的
减轻原料毒性,保证食用安全(半夏炮制后消除
呕吐、咽喉肿痛)

中医药膳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中医药膳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权威性:本书的编写团队由多位中医药领域的专家组成,他们在各自的研究 领域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保证了本书的权威性。
实用性:书中的内容不仅涵盖了中医药膳的基本理论和各种药膳方剂,还提 供了对药膳制作的实用指南,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时代性:本书结合了现代科技和传统中医药理论,体现了中医药膳的现代发 展和应用,符合当代读者的需求。
在药膳应用方面,书中详细介绍了药膳在临床上的应用,包括各种疾病的食 疗方案、四季养生药膳、保健药膳等,让我对药膳的应用范围和作用有了更加深 刻的认识。
这本书的编写非常用心,不仅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还注重读者的阅 读体验。在文字方面,这本书的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让我能够轻松理解药 膳学的相关知识。在版式方面,这本书的版式设计美观大方,图文并茂,让我阅 读起来更加轻松愉快。书中还附有大量的彩图和图表,不仅增加了视觉效果,也 方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书中的内容。
中医药膳学以中药学为基础,与中药学有着密切的。在药膳的配方中,需要 根据中药的性味、功效和作用特点,进行合理的搭配和运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 效果。
中医药膳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药膳的制作上,需要遵循 传统工艺和配方,注重食材的选择和加工方法,以达到药食相辅、美味健康的效 果。
中医药膳学在现代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健康的 度越来越高,中医药膳作为一种自然疗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和。
《中医药膳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是一本具有重 要指导意义的专业教材,其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实用性强。通过学习该教材, 可以掌握中医药膳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临床应用能力。
阅读感受
《中医药膳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是一本关于中 医药膳学的高等教育教材,由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学会组织编写。这本书的 读后感让我对中医药膳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让我对中医药行业的发展 和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中医药膳学第六讲脾胃防治药膳

中医药膳学第六讲脾胃防治药膳

THANKS
感谢观看
温中散寒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材
如干姜、吴茱萸等,适用于脾 胃虚寒的症状,能够温中散寒 、止痛。
行气消食药材
如陈皮、山楂等,适用于脾胃 气滞、消化不良等症状,能够
行气消食、和中健脾。
药膳的烹饪技巧与注意事项
烹饪技巧
药膳的烹饪需掌握火候,根据不同的 药材和食材特性,选择合适的烹饪方 式,如炖、煮、蒸等。
注意事项
药膳的食用需适量,避免过量食用导 致身体不适;同时需注意药膳的保质 期,避免食用过期药膳。
05
脾胃防治药膳的现代研究与展望
药膳防治脾胃疾病的现代研究
药膳对脾胃疾病的疗效研究
现代研究表明,药膳在防治脾胃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如胃炎、胃溃疡等。 通过药膳调理,可以改善脾胃功能,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药膳成分与作用机制研究
研究药膳的成分及其作用机制有助于深入了解药膳防治脾胃疾病的原理。现代 研究发现,药膳中的中药成分能够调节人体免疫、抗炎、抗氧化等作用,从而 达到治疗脾胃疾病的效果。
中医药膳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中医药膳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中医理论的不断 完善,药膳的配方和制作技术也不断丰富和发展。
发展
现代中医药膳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结合现代营养学和烹饪技术 ,为人们提供更加科学、营养、美味的药膳食品。同时,中医药膳的国际化进程 也在加快,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健康饮食文化。
香蕉粥
03
将香蕉切片,与大米一起煮粥食用,有助于润燥通便。
脾胃湿热防治药膳
总结词
清热利湿、健脾和胃
薏米粥
将薏米与大米一起煮粥食用,有清热利湿的作用,适用于脾胃湿 热。

中医药膳PPT课件

中医药膳PPT课件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 之说。 人们对食物需求的三个层次
1、吃饱。满足人体对基本营养素的需求。 2、满足“口腹之欲”。吃得美味可口,将 吃饭作为一种享受。 3、从食物中取得一些具有特殊功能、有 益于健康的物质,使体质增强,寿命延长。
具有第三种功能的食品就叫做“功能 食品”
7
那怎么样的吃法才最合理?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有“禽兽虫鱼禁忌并治” 和“果实菜谷禁忌并治”两篇,专门论述了“食禁” 内容,指出:“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 仅能为害”。并有当归生姜羊肉汤的药膳记载。
北魏崔洁的《食经》 晋代葛洪《肘后救卒方》用海藻酒治疗瘿病、用羊肝 治雀夜盲、用猪胰治疗消渴病等。
24
发展源流
唐代孙思邈(公元581~682年)的《备 急千金要方》。后者设有“食治”专 篇,其中收藏164种药用食物。认 为“若能用食平疴,适性遣疫者, 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 生之术也。”
27
发展源流
宋元时期是食疗药膳学全面发展时期。
宋金著名医家李杲《脾胃论》十分强调营养饮食药 膳保健的重要。
张子和主张“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 “补者,以谷肉菜养品体者也”。
28
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在从事饮膳太医 工作期间,积累了丰富的烹饪技艺、 营养卫生、饮食保健等方面的经验, 为报答皇上的选拔“洪恩”,利用闲 暇之时编撰了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 《饮膳正要》。收藏食物203种。为中医 营养学奠定了基础。
近现代药膳研究方兴未艾,药膳层出不穷, 如雨后春笋。药膳产品甚为丰富,药膳剂型 名目众多,药膳水平有所提高,辨证施膳和 药膳机理研究、剂型扩大和创新。
37
药膳学相关内容
1、学习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五行、脏象学说、气血津液、病因病

《中医药膳学》PPT课件

《中医药膳学》PPT课件
6、熬类:此类药膳是将药物与食物倒入锅内, 加入水和调料,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烧至汁稠, 味浓、粑烂的。
7、炒类:此类药膳是先用武火将油锅烧熟,再 下油,然后下药膳原料炒熟的。
8、熘类:这是一种与炒相似的药膳,主要区别是 需放淀粉勾芡。
9、卤类:此类药膳是将药膳原料加工后,放入卤 汁中,用中文逐步加热烹制,使其渗透卤汁而制成的。
《内经》中记载了半夏粳米汤等6个药膳方。
《黄帝内经》特别强调了药治与食治相结合的重要,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气味合而服之,以益精气”。
《神农本草经》中收载药物365 种,其中药用食物就达 50种左右,包括有米谷、菜蔬、虫鱼、禽、肉等“食药 物”。
《金匮要略》有“禽兽虫鱼禁忌并治”和“果实菜谷禁 忌并治”两篇,专门论述了“食禁”内容并有当归生姜羊 肉汤的药膳记载。
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记载了大量 饮食保健品的制作方法,如茶、酒、醋、酱 油、菜蔬、蜜饯等的制作法,内容丰富。
清代高濂的《遵生八笺》详细记载了 适合老年人的饮食,如粥类38种、汤类32种。
清代曹慈山《老老恒言》亦对老年人食粥作了详论, 提出“粥能益人,老年尤宜。 “五谷乃天生养人之物”, “诸菜皆地产阴物,所以养阴,故宜食之……蔬有疏通 之义焉,食之,则肠胃宜畅无壅滞之患”。 ——卢 如《食物本草》
具有补阴作用的桑椹膏,补阳作用的冬虫夏草鸭等。 3、调理五脏药膳:适用于心、肝、脾、肺、肾五
脏虚弱、功能低下之人,用酸、苦、甘、辛、咸来补养 肝、心、脾、肺、肾五脏。如健脾膏、补肾膏。
它是既有食品作用又具有药品作用的 美味佳肴,它比普通食品更有营养、保健和 治疗作用。它是中国传统的医药知识与食品 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寓医于食,既将 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 力,食助药威,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强 身、延年益寿之目的的营养保健及治疗食品。

中医药膳学课程标准(成)

中医药膳学课程标准(成)

中医药膳学课程标准(成)中医药膳学》课程标准课程代码:JCSL11LC课程名称:中医药膳学课程类别:专业能力拓展课程开设学时:总计34学时,其中理论18学时,实训14学时开设学期:第4学期考核形式:考查承担任务教研室:中概教研室一、课程性质一)课程的性质中医药膳学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医药膳的起源、发展、理论、应用及开发的一门学科。

该课程旨在让学生在中医养生康复专业为主干课程的基础上,掌握中医药膳的基本理论、常用药材和食材的性能应用,以及常用药膳配方的制作与应用。

二)与前后课程之间的联系、要求中医药膳学集合了中医药理论、食品营养学、烹饪学等相关理论,是中医药学在饮食过程的实践应用,也是养生康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知识体系。

二、课程的设计理念与思路一)课程设计理念该课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紧扣普专康复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教学内容合理选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实践教学,强化实践能力。

通过教、学、做,实现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并将素质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二)课程设计思路该课程针对康复治疗专业,培养面向基层的高级康复治疗人员,掌握各种康复治疗技术和综合调理能力。

药膳是一门不可或缺的知识。

药膳不仅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而且可以作为日常养生方法,适宜所有人群,有非常广泛的实用空间。

因此,该课程以应用为导向,能力培养为本位,旨在提高学生的工作和生活水平。

研究地点不局限于学校,还包括家庭、社会,由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教师起启发、引导、督促、检验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积极参与其中,达到教、学、做、品—体化。

该课程总课时数为36,其中理论30学时、实训6学时。

考核方式包括理论考试(占50%)、实践技能(占30%)、单元检查(占20%)。

三、课程总体目标知识目标:熟悉中医药理论、常用食材、药材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药膳应用和使用注意。

中医药膳第六讲

中医药膳第六讲

特别提示
• 不宜与茶水同食,吃蟹时和吃蟹后1小时内忌饮茶水。 • 蟹肥正是柿子熟的季节,应当注意忌蟹与柿子混吃。 • 某些病人不宜食用:患有伤风、发热胃痛以及腹泻的病人, 消化道炎症或溃疡胆囊炎、胆结石症、肝炎活动期的人都 不宜食蟹;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脂的人 应少吃或不吃蟹黄,蟹肉也不宜多吃,体质过敏的人不宜 吃蟹。 • 蟹肉寒凉,有活血祛淤之功,故对孕妇不利,尤其是蟹爪, 有明显的堕胎作用。
特别提示
• 螃蟹性咸寒,又是食腐动物,所以吃时必蘸姜末醋汁来祛 寒杀菌,不宜单食。 • 螃蟹的鳃、沙包、内脏含有大量细菌和毒素,吃时一定要 去掉。 • 不能食用死蟹。因为死蟹体内含有大量细菌和分解产生的 有害物质,会引起过敏性食物中毒。 • 醉蟹或腌蟹等未熟透的蟹不宜食用,应蒸熟煮透后再吃。 存放过久的熟蟹也不宜食用。 • 蟹肉性寒,不宜多食,脾胃虚寒者尤应引起注意。
牡蛎
• 相关人群
• 1.病虚而多热者宜用。 • 2.虚而有寒者忌之。
• 食物相克
• 1.牡蛎恶麻黄、吴茱萸、辛夷。 • 2.与啤酒同食易发痛风。
皮蛋牡蛎粥
• 【材料】 • 皮蛋2个,鲜牡蛎肉100克,粳米100克,葱花、油、 鱼露适量。 • 【做法】 • 将皮蛋除泥料及外壳,每个切成12等份,牡蛎肉 洗净。把粳米淘洗干净,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 煮成稀粥,再加入皮蛋、牡蛎肉、葱花、鱼露、 油适量调味,再煮沸片刻,即可食用,每天2料, 连用5天。 • 【药用价值】 • 滋阴、降火、美容。适用于操劳、熬夜过度之阴 虚燥热、神疲、面色无华者。
金龟婿的由来
• 现在时兴“吉祥物”,其实这乌龟就 是咱们大汉民族的吉祥物,按照过 去的规矩,新姑爷第一次进门的时 候,要送给老丈人一个金龟,表示 希望岳父老大人长寿。当然了,有 钱您就送个真金的,钱少您送个瓷 的,上面涂一层金粉也可以,所以, 要夸人家姑爷有钱有地位,您就称 他是“金龟婿”,人家准高兴 。

中医药膳与食疗养生第六讲药膳的配料全(ppt)

中医药膳与食疗养生第六讲药膳的配料全(ppt)
8.神经衰弱,易疲劳,腰膝酸软等: 三参罗汉虾球
3.黄芪
3.黄芪
[性味与归经] 甘,微温。入肺、脾经。 [功能与主治] 生用:益气固表,利水消肿,升阳举陷。用于
自汗、盗汗、麻木、浮肿等。炙用:补中益气。用于内伤 劳倦、气衰血虚之证,如泄泻、脱肛、崩漏等。 [宜忌] 实证及阴虚阳盛者忌服。
• [药膳方选] • 1.治肾下垂、脱肛、子宫脱垂:黄芪60g,枸杞子30g,乳鸽一只
(枸杞炖乳鸽) • 2.治老人气短神疲易感冒:党参、黄芪各30g,白术、茯苓、炙甘
草各15g。水煎,去渣;下粳米60g,煮粥、清晨顿食。(黄芪粥) • 3.治老人痔疮下血不止:黄芪30g,刺猥皮15g(炙),粳米60g。先
煎黄芪、刺猥皮,去滓取汁;下米煮粥。空腹食之,日一次。(黄 芪粥) • 4.治胎动不安腹痛:黄芪、川芎各30g,糯米60g。先煎黄芪、川 芎,去取汁,下米煮粥。分2次食之 。(黄芪川芎粥)
食少便溏、脱肛 [宜忌] 有实邪、火盛者忌服。 [药膳方选] • 1.心悸疲倦,健忘失眠:党参30g,当归10g,山药20g,猪心
200g(归参猪心) • 2.声音低,精力差:党参500g,沙参250g,桂圆肉125g。。(党
参膏) • 3.肾炎蛋白尿:党参20g,黄芪、芡实各30g,猪肾1个。 • 4.气虚发热:生黄芪、党参各30g,甘草15g,粳米100g,大枣10
教学内容
• 九、祛风除湿类:五加皮 • 十、开胃消食类:山楂 • 十一、温里散寒类:附子、丁香 • 十二、理气止痛类:橘皮、橘、桃仁 • 十三、理血止血类:三七、百及 • 十四、平肝熄风类:石决明、天麻、芹菜 • 十五、利水消肿类:茯苓、玉米须、薏苡仁、冬瓜 • 十六、润肠通便类:火麻仁、菠菜、香蕉 • 十七、乌发润肤类:桑葚、何首乌、芝麻、猪肤 • 十八、明目聪耳类:决明子、胡萝卜、羊肝、猪肾 • 十九、调料类:食盐、饴糖、生姜

中医药膳学重点

中医药膳学重点

药膳学是在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药膳的起源、发展、理论、应用及开发研究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药膳学特点:历史悠久,隐药于食,辨证配伍,注重调理,影响广泛。

药膳功效分类:解表,清热解毒,泻下,温里祛寒类,祛风散邪类,利水消肿,化痰止咳,消食健胃,理气类,理血,安神,平肝潜阳,固涩,补益类,养生保健类。

药膳形态分类:菜肴,粥食,糖点,饮料,其他类。

药膳的应用原则:三因制宜(因人、因时、因地),勿犯禁忌,调理脏腑,扶正祛邪,平衡阴阳整体理论(基本理论):1、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2、以辩证论治原则指导施膳;3、阴阳五行理论的运用药性理论:食物的四性:寒凉温热(寒凉——属阴——凉次于寒;温热——属阳——温次于热;平性—寒热界限不明显,药性平和;食物的五味:酸苦甘辛咸;升降浮沉——是药物对人体的不同趋向性;归经: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指食物或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毒性:是指药膳原料对人体的损伤,危害作用,是选择药膳原料和配伍膳方必须重视的方面。

药膳的配伍:是指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和药膳学理论,在清楚认识机体状态的前提下,将两种以上的药膳原料按一定原则配合运用,以达到增强效能的目的。

配伍选用原则:单行(单独用一味药物制作药膳,不存在配伍的关系,如独参汤,参须茶)相须(与相似性味功效的食物和药膳配合运用,以互相增强作用。

如淮山配母鸡,增强滋补;附片炖狗肉,增强壮阳)相使(与相似功效的药食相配,明确君臣作用,有主有辅。

如石膏竹叶粥用治中暑,石膏清热为主,辅以竹叶清心,米粥养阴)相畏(或称相杀。

用不同性味功效的药食相配,用一味减轻另一味的不良反应或毒性。

如生姜与螃蟹相配,生姜能减轻螃蟹的寒性)药膳与食疗的关系:药膳是指包含有传统中药成分,具有保健防病作用的特殊膳食,从膳食的内容和形式阐述膳食的特性,表达的是膳食的形态概念;食疗是指以膳食作为手段治疗疾病,其从膳食的功效作用阐述了这种疗法的属性,表达的是膳食的功能概念。

《中医药膳学》课件

《中医药膳学》课件

特点: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药食同源、 药食同效,注重食物的性味归经和功效,以达到调理身体、防治疾病的 目的。
发展历程
起源:古代中医理论和实践的产物 发展:历代医家不断探索和完善 现代:中医药膳学的学科建设和应用 未来:中医药膳学的创新和发展前景
理论基础
中医药膳学的定义与内涵
减肥塑身
促进新陈代谢:药膳可以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加速脂肪的分解和代谢 调理脾胃:通过调理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减少脂肪的堆积 补气养血:药膳可以补气养血,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有利于减肥 祛湿化痰:药膳可以祛湿化痰,消除体内湿气和痰湿,有助于减肥塑身
中医药膳文化与传承
中医药膳的起源与发展
药膳配伍原则
遵循中医理论:根 据中医理论,选择 合适的药物和食物 进行配伍
注重药性:选择药 性和食物性味相匹 配的药物和食物
适量配伍:根据个 人体质和病情,适 量配伍药物和食物
灵活运用:根据实 际情况,灵活调整 药物和食物的配比 和用量
注意事项
食材选择:选择 新鲜、无污染的 食材,避免使用 添加剂和防腐剂
调节免疫功能:中药可 以通过调节免疫功能, 增强人体免疫力,减少 疾病的发生,从而延缓 衰老。
调节内分泌:中药可以 通过调节内分泌系统, 维持人体内环境的平衡, 从而延缓衰老。
改善血液循环:中药可 以通过改善血液循环, 促进身体各部位的营养 物质和氧气供应,从而 延缓衰老。
美容养颜
改善皮肤质地:通过调理气血,使皮肤红润有光泽 延缓衰老:抗氧化,减少自由基对皮肤的损害 淡化色斑:调节内分泌,减少黑色素分泌 祛痘祛斑:清热解毒,改善皮肤炎症
烹饪方法:采用 传统的烹饪方法, 如炖、煮、蒸等, 以保持食材的营 养成分和药效

中药药膳学 健胃养脾的中药药膳

中药药膳学 健胃养脾的中药药膳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学院:资源环境学院班级:环境科学一班姓名:姜蓉学号:201040463111 课程论文题目:浅谈养胃健脾的中药药膳课程名称:中药药膳学评阅成绩:评阅意见:成绩评定教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浅谈养胃健脾的中药药膳——中药药膳对脾胃的功效学生:姜蓉(资源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一班, 201040463111)摘要: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由于工作等种种原因一日三餐不规律,而导致很多的脾胃病。

中医认为人体的气血是由脾胃将食物转化而来,故脾胃乃后天之本。

然而生活中的饮食不节、过食肥腻、忧思过度、偏食偏嗜、饥饱不均等都可能伤及脾胃。

而中药药膳是指包含有传统中药成分,具有养生、防病、治病等作用的特殊膳食。

论文主要介绍养胃健脾的中药材和药膳,以及一些治疗胃病的药膳。

关键词:中药药膳养胃健脾脾胃病养生药膳是在中医学、烹饪学和营养学理论指导下,严格按照药膳配方,将中药与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科学制作而成的美味食品。

脾与胃通过经脉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脾为胃行其津液”,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从而滋养全身,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由于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导致三餐不按时,饮食不节,饮食不均,而导致脾胃的伤害。

用药膳来调节脾胃的健康,养胃健脾,是很科学可行的办法。

一、脾胃病的概念及范围(一)脾胃含义及其相互作用脾是重要的淋巴器官,具有造血、滤血、清除衰老血细胞及参与免疫反应等功能。

因其含血量丰富,能够紧急向其他器官补充血液,所以有“人体血库”之称。

脾位于腹腔的左上方,呈扁椭圆形,暗红色、质软而脆,当局部受暴力打击易破裂出血。

脾位于左季肋区胃底与膈之间,与第9~11肋相对,其长轴与第10肋一致。

正常情况下,左肋弓下缘不能触及。

脾分为内、外两面,上、下两缘,前、后两端。

胃位于膈下,上接食道,下通小肠。

胃的上口为贲门,下口为幽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健脾丸
【临床症状】用于脾胃虚弱,脘腹胀满,食少便溏。 【治则】健脾开胃。 治则】健脾开胃。 【处方】 处方】 党参 10g 白术 (炒)15g 陈皮 10g 枳实 (炒)10g 山楂 (炒)8g 麦芽 (炒)10g
二、中气下陷
【临床症状】面色淡白,眩晕,自汗,气短倦怠乏 临床症状】面色淡白,眩晕,自汗, 食少便溏,腹部重坠,便意频数,小便淋漓。 力,食少便溏,腹部重坠,便意频数,小便淋漓。 舌淡苔白。 舌淡苔白。 调补原则】 【调补原则】补中益气 升举中阳 调补方】 【调补方】 1.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15 人参15 白术10 15、 15、 10、 1.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15、人参15、白术10、灸 甘草15 当归10 陈皮6 生姜9 15、 10、 大枣6 甘草15、当归10、陈皮6、生姜9片、大枣6枚 糯米 250g 常用于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脱肛及慢性肠 常用于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 慢性痢疾等。 炎、慢性痢疾等。
保和丸
【临床症状】食积停滞,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 临床症状】食积停滞,脘腹胀满,嗳腐吞酸, 欲饮食。 欲饮食。 【治则】消食,导滞,和胃 治则】消食,导滞, 【处方】 处方】 山楂 (焦)30g 六神曲 (炒)10g 半夏 (制) 10g 茯 苓 10g 陈皮 5g 连翘 5g 莱菔子 (炒)5g 麦芽 (炒)5g
六、胃火炽盛
【临床症状】烦渴多饮,消谷善饥,胃脘灼痛,口 临床症状】烦渴多饮,消谷善饥,胃脘灼痛, 臭泛酸,恶心,便秘,牙龈肿痛或溃疡糜烂。 臭泛酸,恶心,便秘,牙龈肿痛或溃疡糜烂。舌红 苔黄。 苔黄。 【调补原则】清胃泻火,滋养胃阴 调补原则】清胃泻火, 【调补方】 调补方】 清胃散加减 生地黄6 生地黄6克 当归身6克 牡丹皮9克 黄连6克 升麻9克) 当归身6 牡丹皮9 黄连6 升麻9 常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脾气虚者。 常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脾气虚者。
治 则
培土补中,甘温除热,甘寒泻火 培土补中,甘温除热,
一、脾胃气虚
【临床症状】面色萎黄,神疲乏力,食欲减退,胃 临床症状】面色萎黄,神疲乏力,食欲减退, 痛喜按,食后痛减,腹胀便溏。舌淡苔白,有齿痕。 痛喜按,食后痛减,腹胀便溏。舌淡苔白,有齿痕。 调补原则】 【调补原则】益气健脾 和胃降逆 调补方】 【调补方】 1.四君子粥 人参9 白术9 茯苓9 炙甘草6 1.四君子粥 人参9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6克 2.香砂六君汤人参3 白术6 香砂六君汤人参 甘草2 陈皮2.5 2.5克 2.香砂六君汤人参3克 白术6克 甘草2克 陈皮2.5克 半夏3 砂仁2.5 木香2 2.5克 半夏3克 砂仁2.5克 木香2克 常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脾气虚者。 常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脾气虚者。
五脏别论
为了帮助保护您的隐私,PowerPoint 禁止自动下载此外部图片。若要下载并显示此图片,请单击消息栏中的 “选项”,然后单击 “启用外部内容 ”。
症 状
脾胃不和证的临床表现, 脾胃不和证的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与食后腹胀 同时并见,脘腹胀痛甚或腹泻,嗳气,恶心, 同时并见,脘腹胀痛甚或腹泻,嗳气,恶心,呕吐 等症。由于脾胃受纳、运化功能失常, 等症。由于脾胃受纳、运化功能失常,故食欲减 退与食后腹胀同时并见;脾胃症状因升降失调, 退与食后腹胀同时并见;脾胃症状因升降失调,脾 气不升反而下陷,则见泄泻,甚则小腹胀坠、 气不升反而下陷,则见泄泻,甚则小腹胀坠、脱肛 胃气不降反而上升,则可见嗳气,恶心, 等。胃气不降反而上升,则可见嗳气,恶心,呕 吐等;脾胃症状润燥失宜,胃阳不足,胃失通降, 吐等;脾胃症状润燥失宜,胃阳不足,胃失通降, 可见食欲减退,嘈杂易饮,干呕,呃逆, 可见食欲减退,嘈杂易饮,干呕,呃逆,甚至噎 大便干结;脾虚湿困可见食后饱胀, 膈,大便干结;脾虚湿困可见食后饱胀,倦怠乏 舌淡胖或舌边有齿痕、苔少或无苔, 力,舌淡胖或舌边有齿痕、苔少或无苔,脉细弱 而数等症。 而数等症。
四、湿困脾阳
【临床症状】食欲减退,胃脘胀满,恶心,口粘腻 临床症状】食欲减退,胃脘胀满,恶心, 而不渴,或渴而不欲饮,身沉肢重,头重如裹, 而不渴,或渴而不欲饮,身沉肢重,头重如裹,或 下肢浮肿。舌淡苔白腻,有齿痕。 下肢浮肿。舌淡苔白腻,有齿痕。 调补原则】 【调补原则】温脾化湿 调补方】 【调补方】 1.五苓粥 1.五苓粥 猪苓12 茯苓12 泽泻20 白术12 桂枝8 12、 12、 20、 12、 猪苓12、茯苓12、泽泻20、白术12、桂枝8克 常用于慢性肠炎、痢疾、慢性肝炎及营养不良性水 常用于慢性肠炎、痢疾、 肿。
三、脾胃虚寒
【临床症状】脾胃虚弱兼有寒象者。胃脘疼痛不止, 临床症状】脾胃虚弱兼有寒象者。胃脘疼痛不止, 喜热喜按,口泛清水,畏寒肢冷,四肢浮肿, 喜热喜按,口泛清水,畏寒肢冷,四肢浮肿,或久泻 不止。或妇女带下清稀量多、色白或黄,绵绵不断, 不止。或妇女带下清稀量多、色白或黄,绵绵不断, 伴面色苍白或萎黄,四肢乏力,腰酸。舌淡、苔薄。 伴面色苍白或萎黄,四肢乏力,腰酸。舌淡、苔薄。 【调补原则】益气健脾 和胃降逆 调补原则】 【调补方】 小建中汤 调补方】 饴糖30 桂枝9 饴糖30克 桂枝9克 芍药18克 生姜9克 大枣6枚 炙 30克 芍药18 生姜9 18克 大枣6 甘草6 甘草6克
三、脾胃虚寒
【调补方】 怀山糯米粥 调补方】 山药40 薏苡仁50 荸荠粉10 红枣5 山药40克 薏苡仁50克 荸荠粉10克 红枣5枚 糯米 40克 50克 10克 250克 白糖25 250克 白糖25克 25克 【制法】 山药研粉,将薏苡仁加水煮至开花,加入 制法】 山药研粉,将薏苡仁加水煮至开花, 糯米、红枣煮至米烂,将怀山药粉边撒边搅拌入锅, 糯米、红枣煮至米烂,将怀山药粉边撒边搅拌入锅, 2分钟之后,再加入荸荠粉,搅匀,加入白糖即可。 分钟之后,再加入荸荠粉,搅匀,加入白糖即可。 【服法】每日一剂,3-5剂为1疗程,间断后再服 服法】每日一剂, 剂为1疗程,
木香顺气丸
【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 用于湿浊阻滞气机,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 用于湿浊阻滞气机,胸膈痞闷,脘腹胀痛, 吐恶心,嗳气纳呆。 吐恶心,嗳气纳呆。 【治则】行气化湿,健脾和胃。 治则】行气化湿,健脾和胃。 【处方】 处方】 木香、砂仁、香附(醋制) 槟榔、甘草、陈皮、 木香、砂仁、香附(醋制)、槟榔、甘草、陈皮、 厚朴( 枳壳( 苍术( 青皮( 厚朴(制)、枳壳(炒)、苍术(炒)、青皮(炒)。
急性胃肠炎
【处方】 处方】 1.马齿苋绿豆汤 马齿苋120g 绿豆60g 1.马齿苋绿豆汤 马齿苋120g 绿豆60g
2.苡米粥 生薏苡仁30g 粳米60g 2.苡米粥 生薏苡仁30g 粳米60g 盐适量
慢性胃肠炎
【处方】 处方】 1.砂仁粥 砂仁5g 粳米100g 1.砂仁粥 砂仁5g 粳米100g
第六讲
脾胃病防治药膳
病 因
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 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 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 故泻而不藏, 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 故泻而不藏, 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 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 输泻者也。所谓五脏者, 留,输泻者也。所谓五脏者,藏精气 而不 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 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 不藏,故实而不能满。所以然者, 不藏,故实而不能满。所以然者,水谷入 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口, 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四、湿困脾阳
【调补方】 调补方】 2.参苓白术散 2.参苓白术散 莲子肉5 薏苡仁5 砂仁5 桔梗5 白扁豆7.5 莲子肉5克 薏苡仁5克 砂仁5克 桔梗5克 白扁豆7.5 白茯苓10 人参10 炙甘草10 白术10 10克 10克 10克 10克 克 白茯苓10克 人参10克 炙甘草10克 白术10克 山 10克 药10克 用于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 用于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 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本方常用于慢性胃肠炎 贫血、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胃肠炎、 本方常用于慢性胃肠炎、贫血、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肾炎以及妇女带下病等属脾虚湿盛者。) 慢性肾炎以及妇女带下病等属脾虚湿盛者。)
五、胃阴不足
【临床症状】胃脘疼痛或嘈杂。饮食减少,口干唇 临床症状】胃脘疼痛或嘈杂。饮食减少, 燥,大便秘结。舌红少苔。 大便秘结。舌红少苔。 【调补原则】滋养胃阴 调补原则】 【调补方】 调补方】 1.麦门冬汤加减 麦门冬60 半夏9 1.麦门冬汤加减 麦门冬60克 半夏9克 人参6克 甘 60克 人参6 草4克 粳米6克 大枣12枚 粳米6 大枣12 12枚 常见于慢性胃炎、急性热病后期。 常见于慢性胃炎、急性热病后期。
香砂养胃丸
【临床症状】用于不思饮食,呕吐酸水,胃脘满闷, 临床症状】用于不思饮食,呕吐酸水,胃脘满闷, 四肢倦怠。食积停滞,脘腹胀满,嗳腐吞酸, 四肢倦怠。食积停滞,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欲 饮食。 饮食。 【治则】温中和胃。 治则】温中和胃。 【处方】 处方】 木香 210g 砂仁 210g 白术 300g 陈皮 300g 茯苓 半夏( 香附(醋制) 枳实( 300g 半夏(制) 300g 香附(醋制) 210g 枳实(炒) 豆蔻(去壳) 210g厚朴 姜制) 厚朴( 210g 豆蔻(去壳) 210g厚朴(姜制) 210g 广藿香 210g 甘草 90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