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十九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十九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苏教版

河南省安阳市第十四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十九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明白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

2.初步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式。

(二)进程与方式: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与讲练结合;用圈点批注的方式自探课文,用朗诵法理清文章思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制造性思维,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式。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制造性思维,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境,质疑自探1.情境导入导入:(出示图片)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设问:1+1=?学生自由发言,课件提示:一把锯子 + 一片丛林 = 一片荒漠…一支笔 + 一张纸 = 一幅画、一首诗、一首歌、一个世界…一个李白+ 一壶酒” = 诗百篇……咱们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模式,就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取得异乎寻常的答案。

今天,咱们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质疑自探(1)出示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学习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式,进而温习举例论证方式。

能力目标:提高独立阅读、认真探讨、踊跃讨论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熟悉制造性思维的重要,在生活中成心识的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

(2)朗诵课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探问题:①读准字音,明白得词义;②了解罗迦•费•因格及其作品简介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今世美国实业家、学者、制造学家。

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

高作有《当头棒喝》、《制造性纸牌》等。

“唯一真正欢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制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③在文中有疑问的地址做个标记,便于下一步的小组交流。

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1.明确任务教师依照文章的重难点精选主问题,提供给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先自探后交流):(1).“不知足于一个答案,不舍弃探求,这一点超级重要”什么缘故?(2).“寻求第二种答案”的途径?(3).制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4).发挥制造力的关键是什么?你有这方面的体会吗?(5).找出课文中的举例论证,并分析其作用?(6).区分一个人是不是拥有制造力,要紧依照之一是什么?2.分组学习教师参与小组交流,组长负责给每位组员分派好展现任务。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19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第1学时》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19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第1学时》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19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第1学时》导学案导学目标:1. 理解“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意义和基本内涵;2. 通过举例说明,领悟同一个问题可能有多个正确答案的情况;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多元思考的能力。

导学内容:是否存在唯一的正确答案?同一个问题是否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或观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这一问题。

导学步骤:1. 引入话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的图画,描述你们对这幅图的理解与解释。

每个同学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

(插入一幅有关多义性的图画)2. 探讨多义性同学们所提出的观点和解释可能存在差异,这就是多义性的体现。

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

事实上,有些问题并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同一个问题可能存在多种正确的解释或观点。

3. 举例说明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8的例子,并回答以下问题:(可根据教材内容,提出问题,让同学展开讨论)案例一:小明家的冰箱里有一盒冰淇淋。

小明说:“我妈买了一盒冰淇淋,里面有3块。

”小刚却说:“你错了,里面肯定有5块冰淇淋。

”那么小明和小刚哪个说法是正确的呢?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给出答案,并简述理由。

案例二:小明和小刚在一起分析每个人一生可能面临很多个选择,他们说,我们不能说这样做就是错的,那样做就是对的。

小明又说:“我们不能只盯着对与错这两个点来考虑问题。

”小刚又接道:“我们更应该看到每个问题都有它的利与弊。

”请同学们思考,小明和小刚的观点是否正确?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问题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而且每个人的观点都有其合理性和受限性。

4. 总结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会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需要我们做出选择,有些问题需要我们思考和探索。

我们要明白,同一个问题可能存在多个正确的答案,我们也要尊重和理解别人的不同观点和解释。

这样才能拓宽思维,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多元思考的能力。

5. 反思与展望请同学们回顾自己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收获和体会,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你是否在生活中遇到过同一个问题有多个不同的答案?- 你对这种多义性的现象有什么看法和认识?- 你认为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多元思考的能力?导学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事物的正确答案并不止一个,同一个问题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解释或观点。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苏教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目标:1、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3、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4、了解议论文的知识。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学习目标:了解议论文的知识一.课前预习:议论文有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自主先学(一)论点(1)什么是论点: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

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2)论点有几个:一篇文章的论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不止一个。

如果论点不止一个,那就需要明确中心论点。

这几个论点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递进的,但它们都应该服从全文的中心论点。

(3)论点的位置:文章的论点可以安排在开头,也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中间或结尾。

即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任何位置。

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段落论点也是如此。

(4)论点的呈现方式:有的议论文的论点在文章中用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把它们找出来即可;有的则没有用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述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提取、概括。

(5)论点的提出和确立要注意:①正确性。

论点的说服力根植于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而这又取决于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方法是否正确,如果论点本身不正确,甚至是谎谬的,再怎么论证也不能说服人。

因此,论点正确是议论文的最起码的要求。

②鲜明性。

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非常鲜明,而不能模棱两可,含混不清。

③新颖性。

论点应该尽可能新颖、深刻,能超出他人的见解,不是重复他人的老生常谈,也不是无关痛痒、流于一般的泛泛而谈,应该尽可能独到、新颖。

(二)论据(1)什么是论据:论据就是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

(2)论据的类型:1.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

(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2.理论论据:作为论据的道理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学习内容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学习目标
1. 明白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
2 .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习 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导学过程
感 悟
一、导学:
1、导 入。
2、作者简介。
3、检查预习情况。
二、自学:
给加点字注音:
根深蒂固( )汲取( )孜孜不倦( )
不言而喻( )锲而不舍( )持之以恒( )
三、交流:
四、展示:
1、事物的答案不止一 个,要具有怎样的思维才能达到 这一点呢?
2、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3、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
4、作者在具体写作 时主要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呢?
5、其实,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只要你能关注生活的细节, 并进行创造性地思维,就一定会有所成就。同学们,你能列举一些具体的事例吗?
6、那我们要怎 样才能成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
五、反馈:
拓展思考:
这有一条—— 牛仔裤,一条破的牛仔裤,可是还有人在穿它,说明在有些人眼里,破也是一种时尚,是一种美,假如你也有一条破的、旧的而且你又不打算穿的牛仔裤,你觉得它还能有什么用途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9《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9《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9《事物的正确答案不
止一个》教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词是”关注科学”。

文学和科学是相通的。

在学语文中学科学,在学科学中学语文。

在本单元中,我们可以倾听科学家矢志探索的心律和足音,品味那石破天惊的创造宣言和奇思妙想,领略到别样的情味与风光。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是学生进入中学的第一篇议论文。

全文紧紧围绕”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论题,论述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了解本文论证结构的严密性,更主要的是要帮助学生确立科学思想、树立创新意识。

要注意指导学生弄清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因此确立三个教学目标:(1)理清全文思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2)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议论文的一些基本常识,体会议论文论证结构、论证语言的严密性。

其中(1)(2)为教学的重点,(3)为教学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发展阶段,对自然界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学习本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议论文,对议论文的知识术语应点到为止,不宜过分。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第19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第19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苏教版

第19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

理解由具体实例引出论点的写法。

2.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围绕中心讲道理,摆事实,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学生真正认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努力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人。

二、【重点难点】1.了解文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

理解由具体实例引出论点的写法。

2.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围绕中心讲道理,摆事实,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语《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什么?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由此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整体把握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本文主要论述了“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

2.议论文常见的结构是怎样的?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找出本文中两个过渡段。

过渡段一,第四段:“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途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新的思维。

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过渡段二,第九段:“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议论文常见的结构:提出论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本文的结构划分为:第一层为1-3段,第二层为4-12段,第三层为第13段。

3.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论点: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方法,有赖于创造性思维。

特点:由一道有趣的图形选择题引出论点,十分巧妙自然。

2.了解有关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1)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进行分析、论证,以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和见解的文章。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优秀5篇)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优秀5篇)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优秀5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篇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清“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2、掌握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3、培养学生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索的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理清“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难点:掌握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教具准备:自主学习、共同探究、练讲结合一、导入新课由苏轼《题西林壁》导入:(学生集体背诵《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明什么?(学生讨论交流)(说明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由此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事物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板书)二、整体感知1、了解文体(教师简介)本文是一篇议论文。

议论就是对人或事物、社会现象、问题等表明自己的立场、意见、观点。

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

(强调:在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立场之前,首先要了解议论的话题。

)2、正音辨形让学生提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字、词,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让其他学生来注音和说说字、词的意思。

如果有学生不会的教师再作讲解。

如:恭喜、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渊博、锲而不舍。

.3、明确话题:浏览1—3段,思考:文章开篇,从作者分析一个问题的答案入笔,否定哪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端?作者倡导哪一种思维方式?(学法指导一:注意文中的关键词“模式”和“方式”的不同,以理解文段的主要意思)(学生讨论交流发言)明确:否定“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在这种思维模式影响下如果找到一个正确答案,就容易让人止步不前,限制自己的创新思维;倡导“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也就是倡导要有创造性思维。

师总结:可见,本文开篇,通过一个现象,来引出论述的话题——创造性思维。

三、理清脉络跳读4——12段,思考:围绕“创新思维”,作者提出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学法指导二:注意设问句在文中出现的位置及其作用——往往出现句末或句首或独句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而后交流发言)明确:(1)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2)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3)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四、分析内容1、作者认为产生创新思维所必需的要素有哪些?2、难句理解:“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6分钟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苏教版七上语文导学案:十九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苏教版七上语文导学案:十九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十九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罗迦·费·因格【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字词并学会运用。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做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教学重难点】准确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指出本文的论证方法,快速寻找本文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学生怎样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教学法】引导、讨论、交流、合作、探究【课时】一课时【预习导学】1.导入新课头脑转转转。

请同学们计算下面两道题。

1(月)+ 2(月)=1季度?8小时+16小时=1天?还可以举例。

如3天+4天=1周等。

回忆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观察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不相同。

可以说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罗迦·费·因格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作者链接罗迦·费·因格(Roger von Oech,一般译作“罗杰?冯?奥奇”),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

著作有《当头棒喝》(AWhack On The Side Of The Head)、《创造性纸牌》(Creative Whack pack)等。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3.知识链接关于“推敲”的典故: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岛(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

左右拥之尹前,岛具对所得词句云云。

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

’”关于“锲而不舍”的出处:《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内容预览:十九、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罗迦·费·因格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阅读文章,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2.体会文章谋篇布局的特点。

3.能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了解作者观点,学会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

学习重点:1、议论文的一般结构。

2、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

3、新颖的开头艺术与鞭辟入里的结尾艺术。

4、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

学法指导: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发展阶段,对自然界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学习本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议论文,对议论文的知识术语应点到为止,不宜过分深入,以此来化解难点。

本文观点鲜明、结构谨严,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太难,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在读中体味,注重学生自我发现,真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习过程:预习导学(一)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注意加横线字的意思)。

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一事无成持之以恒推敲不言而喻轻而易举锲而不舍。

(二)根据课文注释填空。

①贝多芬是德国家、家,作品有、、等。

②爱因斯坦是家,最重要的成就是、。

③莎士比亚是国时期的戏剧家、诗人。

主要作品有喜剧、,历史剧、,悲剧、等。

(三)思考:如果你是老师,你最想让同学们研究的问题是什么?请提出来。

学习研讨(一)情境导入请同学们快速地说出答案:2+1=?3+4=?看看这样的结果可能吗?[括号的内容在讲解时展示]2(月)+1(月)=1(季度)3(天)+4(天)=1(周)从这个小练习中,你有什么启示?[学生讨论,全班交流]教师评价归纳:面对生活里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东西,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思考角度,跳出习惯的思维圈圈,就会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使不可能变为可能。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一篇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苏教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自读导言]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作者针对现实生活中很多“我”常常局限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认识,提出了相反的观点,独辟蹊径,很富有思辨色彩。

教师应启发学生认识到这种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本身就是一种特立独行的创新思维。

自读要求1.根据书下注释并利用工具书解决有关字词问题。

2.认真读几遍课文,整体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

3.结合“自读提示”和课后习题,理解下面的问题:①文章的开头有什么特点?②作者的观点是什么?③完成课后习题。

4.完成相关迁移训练。

学习重点1.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

2.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

(解说:确定自读要求的目的在于:一是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引导学生如何及时处理文中传递出的现有信息,从而克服学习中常常犯有的“舍近求远”的毛病。

而学习重点的凸现旨在诱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并深入思考。

)[自读程序]1.初读课文。

①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写法。

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锲而不舍约翰②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注意加点词的意思)。

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一事无成持之以恒推敲不言而喻轻而易举锲而不舍2.细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②本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③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3.熟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解说:自读程序分三步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

教师在帮助解释“推敲”一词时可涉及到相关典故;在解释“锲而不舍”时可涉及到荀子的有关名言。

划分本文结构可以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实战演习”。

本文中心论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适时适度点拨。

课后练习一、二应指导学生主要从文中找答案,应鼓励学生多开辟回答途径。

迁移训练旨在让学生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 [自读点拨]1.关于“推敲”的典故: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岛(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19《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案 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19《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案 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19《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案苏教版姓名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 时间_________【课前预习】了解有关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1)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进行分析、论证,以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和见解的文章。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证和论据论点: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和主张。

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

论证: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2)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道理论证:使用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以及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等来证明观点。

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来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观点。

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观点。

引用论证: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

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一、课前预习:1、给斜体字注音。

(1)汲.取()(2)根深蒂.固()(3)孜孜..不倦()(4)锲.而不舍()2、解释下列词语。

(1)根深蒂固:(2)一事无成:(3)持之以恒:(4)不言而喻:(5)锲而不舍:(6)推敲:【课堂反馈】1、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是哪一句?2、作者是如何提出观点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来阐明这一事理的?4、围绕这个观点,作者阐述了那几个问题?提出这两个问题,作者运用什么句式?(谈谈句式的作用)5、创造性的思维需要哪些必需的因素?6、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7、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是什么?8、怎样才能成为有创造力的人?9、论证方法探究:用“文中第______自然段用__________论证方法,有力地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

19.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习目标1.学会默读,初步领会文章基本内容。

2.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和常见的论证方式及方法。

3.激活思维,激发想象力,崇尚科学。

●重点: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培养创造性思维。

预习导学1.作者简介。

罗迦·费·因格,1948年出生,当代美国(国籍)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

2.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议论文最常用的结构一般为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 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汲.取( jí) 根深蒂.固( dì) 孜.孜不倦( zī) 锲.而不舍( qiè)4.结合语境,解释加点的词语。

(1)“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2)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3)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

这里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4)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

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5. 朗读课文,依据下图给课文划分层次。

合作探究问题一: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作者是如何提出这一问题的?这样写有何好处?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

作者从一个问题的答案写起。

这样开头生动形象,又富于针对性,极易引起读者兴趣。

同时,从材料中提出一个问题,也是议论文常用的开头写法。

问题二:由本文可以看出,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要素?必备的要素有:(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因为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

七年级语文19《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精品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19《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精品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19《事物的正确答案不只一个》精选导教案二、自主预学1.一读课文 ,借助词典、书下说明及有关参照资料,达成以下预习题。

( 1)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

汲取()斟酌()恭贺()对称()模式()创意()( 2)依据拼音填写汉字。

根深 dì()固zī z不ī倦()qiè()而不舍( 3)文学知识累积。

从体裁上看,这是一篇,这类文体一般依照、、____________的次序睁开思路。

2.二读课文,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

(1)本文要证明的主要看法(中心论点)是什么?(2)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几个与之有关的问题?(3)背诵第 13 小节,争做富裕创建力的人。

3.三读课文,建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只一个”的看法。

除了课文中设置的一个多种答案的问题外,你还可以知道哪些有多钟答案的问题?三、互动研究(一)沟通谈论“自主预习”部分的知识点。

(二)师生互动,研读1— 3 小节1.作者开头资猜中提炼出了一个什么看法?2.作者开头引述这个资料有何利处?(三)师生互动,研读4— 12 小节1.这一部分,作者都是环绕“创建性思想”来进行阐述,围绕这一话题,作者运用三个设问句提出了三个问题,在文中找出这三个设问句并领会它们的作用。

2.文中列举“约翰古登贝尔克”“罗兰布歇内尔”与“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案例是为了证明什么?前者后者(四)品尝语言。

课文中有些语句,初读会感觉很一般,甚至以为平庸,其实都包括了深刻的道理。

找出有关句子读读,领会它们表达的深刻含义。

你也能造一个近似的句子,深入浅出地求情一个道理吗?(参照课本“研究练习二”)我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道理:(五)讲堂小结。

1.本文环绕中心,逐层睁开阐述。

为了证明看法作者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话题,阐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个问题,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能够成为一个富裕创建性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导学案
内容预览:
十九、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罗迦&middot;费&middot;因格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阅读文章,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2.体会文章谋篇布局的特点。

3.能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了解作者观点,学会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

学习重点:
1、议论文的一般结构。

2、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

3、新颖的开头艺术与鞭辟入里的结尾艺术。

4、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

学法指导: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发展阶段,对自然界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学习本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议论文,对议论文的知识术语应点到为止,不宜过分深入,以此来化解难点。

本文观点鲜明、结构谨严,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太难,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在读中体味,注重学生自我发现,真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一)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注意加横线字的意思)。

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一事无成持之以恒推敲
不言而喻轻而易举锲而不舍。

(二)根据课文注释填空。

①贝多芬是德国家、家,作品有、、等。

②爱因斯坦是家,最重要的成就是、。

③莎士比亚是国时期的戏剧家、诗人。

主要作品有喜剧、,历史剧、,悲剧、等。

(三)思考:如果你是老师,你最想让同学们研究的问题是什么?请提出来。

学习研讨
(一)情境导入
请同学们快速地说出答案:
2+1=?
3+4=?
看看这样的结果可能吗?[括号的内容在讲解时展示] 2(月)+1(月)=1(季度)
3(天)+4(天)=1(周)
从这个小练习中,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评价归纳:面对生活里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东西,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思考角度,跳出习惯的思维圈圈,就会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使不可能变为可能。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middot;费&middot;因格的一篇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过渡:在课前我们请大家做一回小老师针对文章提出问题,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朗读课文,在小组内将问题进行整理,写在纸上,准备在全班进行交流。

2.学生集中纸片,由全班同学选择最想研究的问题分小组进行研究、讨论
[老师可指导学生将相关问题再次整合,小组讨论时,教师可巡回指导]
3.学生以小组为单元讲解、陈述小组研究的成果
补充:教师参考讨论问题
(1)怎样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除了书上所说的,你觉得还应该注意些什么?
(2)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索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什么?(可举例说明)
(3)本文为了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列举两个事例?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补充一两个事例。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过渡:有人认为,“创造力仅仅是属于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这些名人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你能举出例子吗)
[学生思考、回答,老师评价]
创造思维不是名人的专利,让我们大家也来锻炼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吧,请看下面的练习:
1.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请说出下列题目的答案,多说几种。

1+1=?
4+9=?
5+7=?
6+18=?
附答案:
1(里)+1(里)=1(公里)
4(点)+9(点)=1点(13点即下午1点)
5(月)+7(月)=1(年)
6(小时)+18(小时)=1(天)
2.思维体操:请说出回形针的用途?尽可能多说。

[展示回形针的图片]
3.你来评一评:
一群小学生在空地上踢球。

一个孩子不小心,一球砸坏了一位长者家的窗玻璃。

这个孩子跑到长者家里,当头就是一句“一块玻璃多少钱?”人们对这件事情看法不一,归纳起来有三种:
(1)没有逃走,主动上门赔钱,应予以表扬;没有道歉可以原谅。

(2)赔钱就是认错、道歉的表现。

(3)首先应该道歉,同时应该赔钱。

你赞成哪一种?事物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各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由。

有其他看法也可以提出来。

四、小结本课
作业:同步导学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2.进一步了解作者观点,学习作者针对现实生活中很多局限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认识,提出了相反观点的创新思维。

3.体会本文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特点。

4.分析课文第三层次并总结全文。

学习重点:
1、课文结构严谨、过渡自然。

2、理解本文的思辨特点
3、语言欣赏: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学法指导:
1.学生在上一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自己阅读、体味、探究、交流作者的论述及观点。

2.指导学生学会自主阅读,从而理解本文思辨的特点。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加深对观点的理解。

学习过程:
温故知新
(一)填空
1.“事物的正确答案”,很多人都局限于这一观念,本文作者却从一道说起,提出了生活中的观点。

本文选自,作者-是国家,曾发表过等著作。

2作者介绍了约翰&middot;古登贝尔克和罗兰&middot;
布歇内尔的发明创造,这是运用了的论证方法。

作用是什么?。

学习研讨
(一)导入
(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1.上节课,我们回答了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要素这一问题,作者还向我们提出了哪两个问题。

2.请一学生读第二、三两个问题。

3.请同学们针对问题,自己阅读,体味,探究,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小结。

(三)交流思辨,与文本对话
1.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
2.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外在表现有没有太大的区别呢?
3.我们怎样才能成为富有创造力的接班人?
(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针对①②两题老师可以稍作点拨:从古人谈到今人,从国内谈到国外)。

4.带着思辨的语气朗读七、八自然段,体会作者语言的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特点。

把握其中的论证方法。

(四)小结课文
回顾全文,课文开头先引用材料,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话题,这是提出问题;主体部分从“创造性的思维必需要素”和“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是分析问题;结尾部分归给总结出:“怎样才能成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呢”,这是解决问题。

课文写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结构严谨。

作业:同步导学
板书设计: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寻找第二种答案)
&darr;
创造性思维(论题)
&darr; &darr;
必需的要素(论点)
&darr; &darr;
自信渊博的知识探求新事物并为此活用知识的态度、意识
持之以恒尝试留意细小的想法
&darr; &darr;
富有创造力的人(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