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探索

合集下载

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探索

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探索

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探索摘要: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工作,本文将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存在问题以及实践探索方面展开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民族观,增强民族认同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学生;理论逻辑;实践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早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5月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正式提出的。

[1]之后,党中央一直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

而大学生是新时代的奋进者,也是祖国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所以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大学生理应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逻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各个民族的漫长历史实践中慢慢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探索其理论逻辑,将更有助于加强高校对大学生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

(一)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为我们民族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它是中华儿女的“精神”与“灵魂”。

[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源于此。

在封建社会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常以大一统思想的形式呈现,[4]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朝代更迭,但是其背后所蕴含的“大一统”思想一直存在,历经一代代的传承和发扬,逐步转化为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信仰和政治力量,渗透于中国人的心理和行动当中,最终沉淀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厚重底色,促进中国各个民族的融合发展。

[5]大一统思想及民族政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历史基础。

[6](二)源自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就中国而言,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与我国当前民族问题实际相切合,是党中央指导各族人民做好民族工作、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心和原则。

国家的稳定是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外部制度保障,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又是国家安全稳定发展的内部精神支撑。

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有助于我国各民族成员形成正确的民族观。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职思政教育途径探析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职思政教育途径探析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职思政教育途径探析作者:丁姗姗戴扬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2年第33期[摘要] 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重中之重。

高等院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与责任,思政课则是高校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主渠道。

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职思政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改革创新应有的举措。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教育;途径[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3-0009-04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一)历史方位决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在复兴路上仍面临着各种风险挑战和国内外复杂形势,非常有必要在高校内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正确政治方向的必然要求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轨道行业影响力最大的高职院校之一,是长三角地区唯一一所轨道交通高校,学校每年会向全国各地铁路行业输送大量的铁路人才,因此,确保学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的政治方向尤为重要。

思政课是每个学校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我们必须要把握主导权,以思政课为载体,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来凝聚师生共识,夯实基础。

通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入思政课,把各民族师生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铸牢、铸实。

(三)构建新时代高校“大思政”格局的重要命题“大思政”这一概念本身就具有系统性、发展性特点,思政课的理论内涵和知识构成不是一成不变的,我国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新的政策理论不断产生,一些不能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的模式也在不断革新。

高校思政课也一样,作为一个有生命力理论的体系,需要不断融入最新的思想和政策,不断对系统进行丰富和完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刍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刍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刍谈发布时间:2021-11-29T17:54:54.063Z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12月作者:张芬英[导读] 本研究基于对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融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性,由此了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融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优势所在,并深层次分析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融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可持续推进优化策略。

张芬英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新华中学 733299摘要:本研究基于对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融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性,由此了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融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优势所在,并深层次分析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融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可持续推进优化策略。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1)012-232-01引言为深入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方向,各省市地区学校及时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系统纳入到学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教学中,由此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基于此背景,基于探寻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融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运行思路,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能在现在教育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开展。

在学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体系中,则需要基于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创新课程形式,凸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深意多元化、多渠道组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思想政治课,能够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对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的系列部署,同时结合各地区、各学校的特色及实际情况,深化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的经验做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构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一体化建设新格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建设探究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建设探究

DOI :10.19299/ki.42-1837/C.2023.09.0352023年第9期总第215期·高校管理·THE FORUM OF LEADERSHIP SCIENCE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建设探究钟杰何莎莎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系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强大精神纽带。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必须深度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目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师队伍、评价机制等方面还存在桎梏,需要从挖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资源、建设一体化教学平台、激发教师主观能动性、完善评价体制等方面入手,让思政课成为宣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渠道,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的成效。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金项目:四川省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项目(CSZ21052)。

作者简介:钟杰,绵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何莎莎,绵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四川绵阳621000)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3)09-0154-04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于各民族的共同生活和生产实践,凝聚着各族人民的政治、文化和身份认同,对于民族团结、国家繁荣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1]。

在当代中国,随着世情国情的发展演变,各种社会思潮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的思维观念、行为习惯、价值理念。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对于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拥护党的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此背景之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其融入思政课建设,对于全面增进青少年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发认同,强化青少年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责任担当,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意义。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建设的必要性(一)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源于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凝聚着各族人民群众的共同价值追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程的教学路径探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程的教学路径探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程的教学路径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中国中小学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而思政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程是非常值得探索和推广的。

下面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来探索这一教学路径。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 提高学生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的认识,强化文化自信;3. 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观念和国家意识,增强国家认同感;4. 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培养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讲授中国历史文化的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起源、发展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培养他们对中华文明的热爱和自豪感。

2. 民族团结与国家认同:通过学习中央政府的民族团结政策和民族地区的成功经验,引导学生树立民族团结观念和加强国家认同感。

3.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4.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和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热情和动力。

三、教学方法:1. 融入教材设计:在思政课的教材中增加相关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他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

2. 案例分析:通过国内外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激发他们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自豪感。

3. 学科整合:与历史、地理、文化、语文等学科进行有机的整合,通过多学科的交叉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和重要性。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革命纪念地、民族地区等,增加亲身经历和感受,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实践价值。

筑牢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探讨

筑牢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探讨

筑牢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探讨筑牢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探讨1. 引言在当今多元文化和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建立和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培养具有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的民族学生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探讨如何筑牢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我们将关注如何通过教育、文化传承、社会互动等方面来实现这一目标。

2. 教育路径教育是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石。

在学校教育中,应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

学生应学会尊重和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如孝道、礼仪、尊老爱幼等。

学生还应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和文化成就,增强对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学校还应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组织文化艺术展览、民族传统节日庆祝、实地考察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建立起对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3. 文化传承路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方面,民族学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和社会应提供机会,让年轻一代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和技能。

学生可以参加传统音乐、舞蹈、绘画等课程,学习传统技艺,培养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

文化活动和交流也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

学校可以组织多元文化交流活动,让不同族裔的学生相互了解和尊重。

通过与其他民族学生的交流,中华民族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特点,并且建立起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4. 社会互动路径社会互动是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社会各界应加强对民族学生的支持和关注,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政府、社区组织和非营利机构可以设立奖学金、打工实习等项目,帮助民族学生提升自身能力和社交能力。

媒体和社交网络也是社会互动的重要平台。

媒体可以通过报道和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就,激发民族学生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社交网络可以提供互动和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分享彼此的经验和见解,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和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金项目:2022年内蒙古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资助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乡村振兴建设研究——以锡林郭勒盟为例”(项目编号:11200-121024)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顺应时代的优秀产物,将其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当中也是新时代下高校教育的新任务,二者的融合既能够有效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承与发展,又能够厚植中华文化认同,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可以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推动,协同发展的密切关系,二者在教育领域不可分割,但当前我们必须直面国内外危险因素,可以从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有效应对外部势力和外来思潮冲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三个方面,探索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中国古代开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开始了潜移默化的自我发展,从中华远古时期至夏、商、周时代,中华民族就进入到一个自身的起源萌芽阶段,再至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与发展,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才真正进入了规范化的发端阶段,随着隋唐辽宋金时期的到来,时代进一步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也随之发展,形成了模式化的程度,到了最后的元明清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经过前期的铺垫和积累,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完善状态。

进入近代以来,从开始的“华夷之辨”到“师夷”之说,再至后来的“驱除鞑虏”到“国族构建”,可以体现出中华民族共同体自我意识的进一步觉醒,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时期,再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这两段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历程,体现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步进入到成熟状态,到了建国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则更为迅速,经济建设、法治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政治制度建设和政策实施各个方面从“主动凝聚”到“政策塑造”,再到“稳步前进”逐步递进,逐步完善。

探索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探索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探索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关系、实现民族复兴壮举的根本条件,是我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期盼,高等院校是培育学生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基地,高校思政课程作为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的重要途径,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高校应积极发挥思政教育的育人价值,充分利用教育优势,传播相关民族团结的知识,积极寻找民族团结教育的创新路径,促进高校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形成。

本文首先根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必要性进行阐述分析,进一步提出高校针对此教育开展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策略引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促进中国各民族之间构建沟通桥梁,融合各民族文化,凝聚各民族团结一心的精神,将各地人民紧密相连。

新时代教育事业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重点课题,将其作为推进教育变革的核心组成。

在当前我国教育背景下,促进高校深化爱国思想教育,达成共同体意识教育,引领新时代大学生成为有情怀、有作为、有思想的优秀青年,以思政课程为实现教育目的关键载体,将党的民族理论最新成果融入思政课堂,提升高校学生民族认同感,是当代社会发展建设的关键要求。

高等学校需时刻谨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为国家培养能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新生力量,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思政课程相互连接、相互融合,我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亟待完善。

一、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必要性(一)教育领域面临的挑战在互联网与先进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发展向现代化迈进,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国家发展与社会建设,铸牢共同体意识关乎我国全体人民的凝聚力与文化精神。

所以,在当前形势下应当积极结合现代化教育理念,推进教育事业转型升级,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于教育教学工作,高校作为培育学生成才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教育主体,高校开展思政教育时应融入伟大复兴中国梦,激励高校学生成为新时代的主人,作为新时代背景下民族复兴的传扬者,勇于担当起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国家统一的责任。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融入学校教育研究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融入学校教育研究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融入学校教育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如何有效地融入学校教育研究,以期在教育的全过程中深化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和认同,从而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文章首先界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及其重要性,接着分析了当前学校教育中在此方面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然后提出了具体的融入策略和实施路径。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培养出一批具有强烈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时代青少年。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与价值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整体以及各民族之间关系的正确认知和深刻理解,包括对国家统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这种意识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是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丰富而深刻。

它包含了对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对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认同和维护,以及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同追求。

这种意识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特质,彰显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在于,它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当前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维护国家统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种意识还有助于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因此,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校教育研究,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视野。

这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举措。

三、学校教育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现状与挑战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深入推进,我国学校教育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面临着新的现状和挑战。

高校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探索与实践一、引言在当下多元文化交融的社会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在培养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文化自信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高校如何探索和实践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与重要性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在多元文化蕴育下,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和社会意识形态构成的认同感。

它既包括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认同,也包括对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责任与使命感。

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促进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和目标在全体成员中的传播和传承,提升中华民族内部的团结和凝聚力。

三、高校在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探索与实践1. 开设相关课程高校可以在人文社会科学、历史文化等专业中设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课程,通过深入探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树立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展览、讲座、演出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感。

3. 促进学生交流互动高校可以鼓励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从而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四、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我认为需要从教育入手,尤其是高等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文化熏陶。

通过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树立起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心。

五、总结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下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高校应该积极探索和实践相关举措。

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组织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交流互动等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宁夏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宁夏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宁夏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马晓娟【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

”民族地区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宁夏必须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走在前、担重责。

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紧密衔接其他教育阶段和社会生产生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亟需抢抓的重要节点。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要高度重视高职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课程建设、师资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更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在大思政背景下推动高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不断提升教育质量效率,为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坚定马克思主义“五观”的合格人才并积蓄精神动力、巩固执政基础、凝聚人心力量。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一)两者育人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目的是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目的,是培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即对国家归属以及对构成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情感等方面的认同,自觉传承、形成并践行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

两者“同向”而行,目标都是立德育人,对于兼具“民族地区”“高等教育”“职业院校”等多重属性的宁夏职业院校来说,在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能人才等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根本目标更是高度契合和一致的。

(二)两者理论内涵具有耦合相通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影响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实践活动,通过教育引导和环境影响,使教育对象主动、自觉地认同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政治和品德素质,外化为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符合的行为和习惯。

内蒙古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路径研究

内蒙古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路径研究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4年第22卷第1期[收稿日期]2023-09-12[作者简介]王飞(1982—),男,内蒙古巴彦淖尔人,内蒙古财经大学党委统战部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思政教育研究。

内蒙古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路径研究王 飞(内蒙古财经大学 党委统战部,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摘 要]内蒙古高校作为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是培养各民族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传播中华文化和促进民族交流的重要平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本文通过分析内蒙古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构建了内蒙古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路径。

内蒙古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创新的、合作的工程,需要内蒙古高校与各方面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和机制。

[关键词]内蒙古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871(2024)01-0012-04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第一个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拥有汉、蒙古、回、满、达斡尔等50多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7.7%[1]。

内蒙古高校作为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的代表,承担着培养内蒙古乃至全国各民族人才的重要任务。

在新时代背景下,内蒙古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各民族的特色和优势,又要积极推动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既要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要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文以内蒙古高校为例,旨在通过实地调查和理论分析,总结和评价内蒙古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探索和提出内蒙古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对策建议,为内蒙古乃至全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内蒙古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状(一)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蒙古高校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基础和核心,通过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组织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方式,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觉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及路径分析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及路径分析

84中国军转民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及路径分析李雨【摘要】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示范高地。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等学校必须胸怀“两个大局”,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大政治任务,聚焦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随着宣传力度不断加强和网络媒体的广泛应用,高校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普遍提高,但由于一些错误思潮的影响、文化多元化的冲击等一些因素,部分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缺乏更清晰的认识。

通过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塑造校园文化氛围、构建社会培育环境等途径,有助于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领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关键词】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分析|实现路径民族团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国家领导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理念,并将其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基本遵循,高校作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场所之一,须积极承担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述(一)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赖、情感上相互亲近的民族共同体。

它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彼此之间相互交融、不可或缺。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自我认同观念,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多个方面,它是连接国家认同和民族融合的纽带,也是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和永续发力的力量源泉,能够使中华民族延续不衰。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造,旨在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共同体理念,使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建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建设

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阵地,肩负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大使命。

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是培育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的关键途径,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在培养民族团结意识、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诸方面将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①,为高校做好思政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提供了行动指南。

因此,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建设,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应有之义,也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迫切需要。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在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思政课作为高校“育人”的核心内容,进一步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别是在增作者简介:古哈尔班·吾买尔,女,维吾尔族,新疆艺术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项目基金:本文为2023年度自治区社科联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新疆各族群众铸牢中国心、中华魂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ZJFLY07)阶段性成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古哈尔班·吾买尔(新疆艺术学院乌鲁木齐830049)摘要高校是培育塑造青年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要责无旁贷地肩负起新时代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崇高使命。

思政课程建设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融入课程中,不仅是思政课落实“五个认同”的需要,也是服务于我国各项建设目标的需要。

通过阐述高校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建设原则,并为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原则策略①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2019-03-19(1).113强维护祖国统一的向心力、提升社会安定和谐度上会产生巨大作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析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析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析曾宁
【期刊名称】《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4(26)2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提出并论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一要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及意义,二要把握融入教学领域的主要内容和着力点,三要探索融入的方式与路径,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立足基本国情,坚定历史自信,深刻领悟蕴含在中国人民中的磅礴伟力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坚信用新的团结奋斗创造新的历史伟业,不断增强“五个认同”。

【总页数】5页(P188-192)
【作者】曾宁
【作者单位】大连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
【相关文献】
1.西藏高校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探析——以《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概论》为例
2.高校思政课教学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策略探析
3.价值·任务·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思考
4.高校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实践研究——以大连民族
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为例5.思政课一体化视域下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探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9—01—03基金项目:西南石油大学2018年统一战线理论政策研究课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体制和机制研究”(编号:2018-05)。

作者简介:蒋朝莉(1970—),女,四川西昌人,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探索蒋朝莉,平凯(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610500)摘要:习近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下为更好促进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重大理论创新,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创造了新时机、新机遇,通过在高校建立完善的自我教育系统,使各民族大学生能够成为民族稳定向上发展的主要力量;通过开展广泛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共同体意识达到实践育人的效果;通过培养少数民族优秀模范人物调动践行民族团结教育的积极性;通过加强线上线下宣传工作,推动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改变高校各个领域传统工作模式的同时,也对新时代各民族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个性心理、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产生深刻影响。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认同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9)01—0036—0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国各民族统一这一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是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各民族是命运共同体的自觉意识,核心内容是对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加强培育各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各民族大学生能够成为社会和谐和民族稳定的主要力量,是党和国家对全国各民族大学生殷切的期盼和要求。

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部分高校存在体制不够完善、路径不够多元、形式不够丰富等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建构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院级负责,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根基,形成“三全育人”的局面。

1.在宏观层面上,建立和完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领导体制。

成立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书记担任组长,统战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任副组长,党委办公室、学生工作处、团委、教务处等部门负责人为组员,全面负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不仅是针对少数民族学生也要面向全体学生,还要面向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和全国高校的理念。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

作为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成员之一,无论我们身居何位、身处何方,都要把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作为重中之重,以服务培育大学生为基本理念,万众一心做好民族工作。

形成党委领导、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责任制、学校相关部门协同支持配合、全校各部门通力协作的民族工作格局。

2.在中观层面上,建立和完善各育人系统。

一是建立和完善教书育人体系。

由负责教学工作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牵头具体实施,教务处、教学督导组、马克思主义学院各教研室为其职能部门,各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骨干队伍,制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施方案。

2019年第1期理论观察N o.1,2019(总第151期)Theoretic ObservationS erial N o.151●●思想政治教育研究36--结合各民族各年级学生特点的教书育人系统:在各民族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各民族各年级的大学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根据各民族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和生活的重点来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避免空洞的说教,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课程设置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与各学科完美结合,特别是注意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五门课程相关内容的结合。

二是建立和完善管理育人系统。

在各学院成立由党总支书记为负责人的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各学院大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

要结合各民族学生信息库维护、开展家校联系、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奖助学金评定等工作,或采取其他恰当方式,重点掌握学生及家长联系方式变更、家庭或近亲属的信息变化。

对少数民族完善“一人一档”的工作,要切实加强学生信息表、日常工作记录等管理维护工作。

要通过经常性的走访学生寝室、安排学生骨干重点关注等形式,全面摸排学生是否存在校外居住(含长期、短期)、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思想动态。

要在一视同仁、严格管理的同时,要高度关注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现实问题和困难,加强关心关怀和帮扶力度,尤其是要关注并力所能及的帮助其解决生活上、经济上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困难,对确实有较大困难的学生,应及时向学校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并通过为其争取学院学校各类资助等形式,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

三是建立和完善服务育人系统。

由负责后勤领导牵头,财务处、后勤处、科研处、设备管理处等职能部门组成,各处负责人为成员。

通过做好后勤优质服务工作,达到服务育人。

服务育人系统履行服务学校的教学、科研、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工作职责,是高校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行使高校服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

服务育人系统工作只有处处体现服务育人的功能,才能促进大学生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的培育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为构建和谐平安校园提供有力保障。

3.在微观层面上,建立学生的自我教育系统。

在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书记领导下,由学校团委书记牵头,指导学生会、学生社团的工作,以院学生会、院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管理中心为职能部门,以院团总支干部、学生会干部、学生社团干部为骨干,发挥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开展促进民族团结的主题活动,增强各民族学生族-族之间的交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从而在全校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结合、全员紧密配合的全方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领导体制和机制。

自我教育是受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求,发挥主体的能动性,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实现的过程。

大学阶段,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接受新事物新知识较快,帮助大学生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有助于大学生提升自我担当的重任。

引导高校师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辅导员和学生骨干要不定期的对各民族学生进行谈心谈话,以便发挥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增进学生族际交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要切实做好各民族学生谈心谈话工作。

谈心谈话要做到四必问,即问家庭情况,问学习情况,问思想状况,问困难诉求,同时又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把握谈话重点,找准谈话关键,提升谈心谈话效果,同时要做好记录,以便下次有根据的有目的的询问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高校教育中的民族团结工作实践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需要我们重视把握人心,铸牢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团结一心,做好共同发展工作。

〔1〕搞好了民族团结,就能赢得人心,对于真正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至关重要,更对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核心理念至关重要。

(一)进课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统筹规划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五门课程,教师要充分挖掘课程内容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资源,渗透到教学和科研之中。

尤其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四个方面的“认同”和坚定三个主体的“离不开”教育,即“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和历史观,领悟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真谛。

在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注意加强以下两方面的引导。

一是体验与探究同行。

体验式教学重点在于各民族学生自主感悟与体验,要求各民族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民族知识与民族生活经验,在对新环境情景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感悟或体验,获取其他民族的知识或技能,从而增强各民族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二是明理与导行并重。

少数民族学生大都来自边疆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知识底子薄,生活习惯与汉族差异很大,易自我封闭,常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不明显。

面对这种情况,高校课堂教学应引导学生坚信自己的理想信念,一切问题就37--会迎刃而解。

他们都是好学生,只要找到正确方向,成长空间无限。

确定“自信促自强,融入促融合”的工作思路,以个性帮扶与互助帮扶相结合的方式打牢民族团结根基。

(二)进活动: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达到实践育人的效果把“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目标和校园文化活动紧密结合,切实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搞好团学活动、志愿服务、少数民族节日活动、社会实践等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受到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发展,从心里接受和认同,从行为上自觉践行〔1〕。

校园文化活动是加强民族学生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载体和实现形式。

以校园文化活动为基础,结合各民族学生对各民族文化产生的弱化现象进行深入探究,立足于以往校园文化活动的创建理论,以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以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观为主线,以民族文化为内涵,在校园文化活动与民族文化中寻找契合点,挖掘民族文化在校园活动中的品牌效应,使各民族文化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得以继承和发展并赋予校园文化活动新的内涵。

为消除隔阂、真正融入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先从陪伴入手,借助“午餐心里话”这个天天坚持的小活动,慢慢打开了学生的心扉。

除了陪吃午饭,还可以陪看书,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陪练字,手把手教规范书写;陪上课,比谁不碰手机的时间长;陪周末,为学生展示厨艺;最后可以创建“石榴籽”工作室,通过对症下药、志智双扶,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对学生授之以渔。

(三)狠抓人:积极培养少数民族中的优秀人物起模范带头作用加大高校思政工作队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力度,在高校中选拔培养一些少数民族管理干部,特别是在辅导员队伍中至少配备1-2名加强管理工作,不断强化辅导员在面对少数民族学生时自身的教育管理服务能力建设,有效提高学生的目标意识,规划意识、感恩意识与奉献精神,促使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在学生群体中培育更多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干部带好头。

恰当运用高校中少数民族干部在与少数民族学生沟通交流方面拥有的共同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等优势,充分利用其一定的话语权助力管理服务工作。

优秀少数民族学生干部在工作中起着重要的凝聚人心、上传下达的作用,他们在贯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领、成长服务两大工作宗旨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