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
中医诊脉口诀歌诀顺口溜
中医诊脉口诀歌诀顺口溜中医是中国传统的医疗系统,其中诊断脉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
虽然现代医疗技术越来越先进,但许多中医师依然依靠脉诊来做出正确的诊断。
这篇文章将会介绍一些关于脉诊的口诀、歌诀和顺口溜。
一、脾脉:“沉细前浮后,尺脉切薄弦,两伏鬓部起,微弱无力拍。
”脾脉是中医诊断中常用的重要脉象之一。
口诀提到的“沉细前浮后”是指浅部脉搏比较浮,而深部脉搏则比较细。
薄弦的脉搏是指脉搏弱而细,我们可以在尺部脉搏中发现这种脉象。
当然,还有其他的脉象特征,例如细微无力和两侧脉搏不同等。
二、肝脉:“左浮右沉细,尺脉缓结弦。
”肝脉是人体五脏之一,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脉象。
在这个口诀中,我们可以听到“左浮右沉细”这句话,这是指左边的脉搏比右边高,并且左右两侧的脉搏应该都是细弱的。
缓结弦是在运用压脉技巧时感受到的另一种脉搏特征。
三、心脉:“沉细前浮后,平和㫖数名,右弱左盛贵,细数动中空。
”心脏是人体的泵,也是中医中另一个重要的脏器。
这个口诀介绍了心脏脉象的特征,其中“沉细前浮后”是指浅层脉搏比深层的脉搏浮,而深层脉搏则比浅部的脉搏细弱。
平和的脉象是指脉搏稍微有点速度,而鸣动中空则暗示着中断、不连续的脉搏。
四、腎脉:“沉细前弦后,尺関石滑脑,右高左低遇,双侧力量差。
”腎脏是人体的血液净化器和荷尔蒙调节器。
在这个口诀中,我们可以听到“沉细前弦后”的描述,这是指浅表的脉搏比较浮,而深层脉搏则比浅部的脉搏细弱。
滑脑是指脉搏手感滑而柔软。
此外,左右两侧的力量也会有所不同,这是因为身体的血液循环并不是绝对对称的。
五、肺脉:“外浮内沉细,尺関曲直分,上滑下涩声,数急汗为功。
”肺脏是呼吸器官,负责我们的呼吸功能。
口诀中提到的“外浮内沉细”是指外层脉搏比内层的脉搏浮,深层脉搏则比浅部脉搏细弱。
尺关曲直分是指在压脉时,我们会观察到尺部和关节部的脉搏特征。
这个口诀还提到了其他的脉象特征,如下滑声音和略带急促的脉搏,这些都是中医师可以用来诊断肺病的重要特征。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脉诊学必背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脉诊学必背条文
本文档旨在为参加中医经典等级考试的考生提供脉诊学必背的条文。
以下是脉诊学的相关重要内容:
1. 脉象分类
- 舒脉:脉搏有规律,脉搏的节律性良好
- 弦脉:脉搏有力,脉搏有节律感,但较紧张
- 滑脉:脉搏滑利,脉搏的滑动感明显
- 细脉:脉搏细弱,脉搏的感觉较细腻
- 深脉:脉搏有力,但感觉脉搏深入
- 缓脉:脉搏节律较慢,脉搏有力度
- 虚脉:脉搏细弱,脉搏节律迟缓
2. 脉象的变化与疾病
- 脉浮:表邪
- 脉沉:里邪
- 脉数:邪盛
- 脉滑:湿邪
- 脉涩:燥邪
- 脉迟:寒邪
- 脉急:热邪
3. 不同的脉象分析
- 脉细弱无力:气虚血弱,阳虚阴盛- 脉细弱有力:气虚,血弱
- 脉细数:阴虚
- 脉滑数:寒湿内盛
- 脉滑弦:寒湿外袭,肝气郁结
- 脉洪数:阳虚阴盛
- 脉洪滑:湿邪蕴阻
- 脉濇弦:气滞血瘀
- 脉濡涩:寒湿内阻
- 脉濡滑:寒湿内盛
- 脉弦细数:气虚血虚
- 脉弦涩:肝气郁结
- 脉紧:寒邪内盛,痰湿郁结
- 脉弦滑:湿气内盛,痰浊阻滞
- 脉洪滑弦:湿气瘀阻,肝气郁结- 脉洪数:阳气衰弱
- 脉弦涩滑:湿邪痰滞,肝气郁结
以上是脉诊学的必备条文,希望对考生们在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中有所帮助。
请考生们深入学习和理解这些内容,并在考试中恰当地运用。
祝你们考试顺利!。
绝对的无价之宝!最全动态脉诊图!学会你也可以当神医!赶紧收藏
绝对的无价之宝!最全动态脉诊图!学会你也可以当神医!赶紧收藏今天这篇脉诊的文章,是一名跟随老中医学习十几年中医学知识的积累,以下内容为大熊关于28种脉象的学习笔记。
特别珍贵!把看似枯燥的中医入门基础知识,通过自己的学习、理解和消化,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记录,没有中医基础的朋友,阅读起来也没有太大障碍。
正常的脉象正常脉象古称平脉,是健康无病之人的脉象。
正常脉象的形态是三部有脉,一息四至,闰以太息五至。
这里的一息等于一呼一吸。
正常人呼吸16-18息/分。
每次呼吸脉动4-5次,即正常人的脉搏次数为70-90次/分。
正常脉象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柔和有力,节律一致,尺脉沉取有一定力量,并随生理活动和气候环境的不同而有相应的正常变化。
正常脉古人称之为有胃、有神、有根。
1、有胃所谓有胃,是讲脉里面有胃气。
脉体现了胃气充足不充足,来说明我们人体的气血的生化正不正常,脾胃的功能健旺不健旺。
有胃气的脉象,古人说法很多,比如说《灵枢》讲,“谷气来也徐而和”,谷气是胃气,那脉搏来是什么样呢?徐缓而和。
《景岳全书》讲“谷气即胃气,胃气即元气,夫元气之来,力和而缓”,就是从容和缓的特点,主要是从势力上来看的。
总的来说,正常脉象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从容和缓,节律一致便是有胃气。
过去讲手中有粮,遇事不慌,有这个物质基础,所以就显得从容大方。
即使是病脉,无论浮沉迟数,但有徐和之象者,便是有胃气。
如果胃气少了,就是胃气衰,没有胃气了,一点从容和缓的感觉都没有,那当然是胃气消亡。
脉有胃气,则为平脉,脉少胃气,则为病变,脉无胃气,则属真脏脉,或为难治或不治的征象,所以脉有无胃气对判断疾病凶吉预后有重要的意义、2、有神脉中有没有神,就说明脉里面这个神气怎么样。
李东垣讲得好,叫做“不病之脉,不求其神而神无不在也,有病之脉,则应求其神之有无”,就是说正常的人自然是有神的。
从望神的角度讲,主要望这个人神气足不足,是不是少神,是不是失神,是不是神志错乱,现在看脉搏也是这样。
脉诊寻法循法
脉诊寻法循法
脉诊寻法有两层含义。
首先寻即寻找,是指医生手指用力可轻可重,左右推按,仔细体察脉象,寻找脉搏跳动最明显的部位。
其次是指用力不轻不重,按至肌肉取脉的方法,即“中取为寻”。
而循法是指用指目沿着脉道的轴上下移动来取脉,主要是体察脉搏的长短。
脉诊是中医看病的常用手法,脉诊主要包括患者体位、医生指法、平息和切脉四大环节。
其中,脉诊指法主要包括选指、布指、运指三部分。
而运指就是医生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
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循、总按和单诊等。
在切脉时,每次时间至少应在五十动,一则有利于仔细辨别脉象变化,再则切脉时初按和久按的指感有可能不同,对临床辨证有一定意义。
所以,切脉的时间要适当长些。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中医书籍或咨询专业中
医医师。
妙手仁心把脉技巧
妙手仁心把脉技巧身体不适、疾病缠身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去看医生,进行诊断治疗。
可是,有些人在看病之前,会选择先去找中医师进行脉诊。
中医脉诊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被誉为“一千年不传之宝”、“活地图”,它是从脉搏中感知人体病理变化的一种诊断方法。
借助中医脉诊,能够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病情,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加精细的指导,成为妙手仁心所必须掌握的技巧之一。
第一步:观察中医脉诊的第一步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是否有痰鼻涕、颜色默度等方面去寻找患者的病情脉象。
在刚开始接触中医诊脉时,可能很难直接通过脉搏寻找病情,而是需要带着患者近距离的接触,从头至脚的观察患者的运动、神色、呼吸等多个方面了解病情。
只有通过仔细观察,才能找到真正能够反映病情的地方。
第二步:寻找脉象寻找脉象是中医脉诊最重要的环节,只有准确抓住脉象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判定诊断。
脉象是人体内脏器官和经络脉络功能的显现,不同的脉象反映了不同的病情,从而为诊断提供了可靠的参考。
第三步:精准诊断通过观察脉象,中医师可以得到更加详细、清晰的诊断结果。
不同的脉象反应了不同的身体状况,结合其他病情综合分析,中医师可以得到一个准确而又详细的诊断结果。
例如,心脏的病患者脉象多显示紧绷、虚弱、跳动不规律等特征;消化系统的疾病通常表现为坚硬、过度紧张和松散的脉搏;而肾和膀胱病则表现为尿液问题和尿频等。
通过这些不同的脉象,以及综合判断之后的诊断结果,可以更好地帮助患者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案。
中医脉诊不仅仅是寻找疾病的诊断方法,它更能让医生对患者病情的发展有一个全面的预判,从而能够更加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
通过综合判断,患者可以在更短时间内恢复健康,缓解病情缠绵的疼痛感,重返健康生活。
因此,对于中医师来说,掌握中医脉诊技巧是一项必修的技能,它代表了中医传统文化和医学精髓,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把脉;号脉;诊脉;脉诊!
把脉;号脉;诊脉;脉诊!把脉的概念把脉又称为切脉,是中医师用手按病人的动脉,根据脉象,以了解疾病内在变化的诊断方法。
切脉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反映了中医学诊断疾病的特点和经验。
脉象,可以理解为脉搏的形象。
是由动脉搏动的显现部位(深、浅)、速率(快、慢)、强度(有力、无力)、节律(整齐与否、有无歇止)和形态等方面组成的。
脉象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对分辨疾病的原因,推断疾病的变化,识别病情的真假,判断疾病的预后等,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由於脉为血之府,贯通全身,所以体脏腑发生病变,往往反映於脉,有时在症状还未充分显露之前,脉象已经发生了改变。
把脉的部位临床主要运用“寸口诊法”,即切病人桡动脉的腕后部分。
《内经》中曾有“遍诊法”和“三部诊法”的记载,近代临床很少运用,故不介绍。
脉诊独取寸口的理论根据有二:一是肺朝百脉,脉会太渊。
即人体各经脉均会集于肺,而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循行部位,其上之太渊穴,是脉会之处,所以有“脉会太渊”之说。
二是脾胃为各脏腑气血之源,各脏腑气血之盛衰,与脾胃功能之强弱有著密切的关系,而手太阴肺经亦起於中焦睥功能之状况。
因此,全身脏腑经络气血之盛衰,都可以从寸口脉上反映出来。
把脉的方法切脉应在病人安静时进行。
《素问。
脉要精胃论》强调,诊脉常平坦切脉时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前臂与其心脏近於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平放,以使血流通顺。
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
对成人切脉,用三指定位,先用中指按在高呈弓形斜按在同一水平,以指腹按触脉搏,以按脉。
三指的疏密,应按病人的高矮作适当调整。
小儿寸口脉部位狭小,不能容纳三指,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
三岁以下的小儿,可用望指纹代替切脉。
切脉时常运用三种指力,开始轻用力,触按皮肤为浮取,名为“举”;然后中等度用力,触按至肌肉为中取,名为“寻”;再重用力触按至筋骨为沉取,名为“按”。
根据临证的需要,可用举、寻、按或相反的顺序反覆触按,也可分部取一指按压体会。
中医诊断学-脉诊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2、定位 定关布指、三指定 1 标准定位——同身寸法 。
2 简便定位——高骨定关法 掌后高骨定关 前后等距布指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1.首先將中指置於關部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2.食指置於寸部,無名指置於尺部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3.三指指尖保持水平
中医诊断学
第一节 脉诊概述
一、脉诊原理
一 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心脏搏动—脉象形成的动力 脉管舒缩—脉搏形成的重要因素 心阴心阳—维持正常脉搏的基本条件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二a: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心气主血血脉充—盈—于心与脉脉道通,,搏以动及行气血血 的 盛 衰 直肺朝接百影脉响—着—宣脉发象百。脉,助心行血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目的要求 1.掌握脉诊的临床意义。 2.熟悉脉象形成的原理。 3.熟悉诊脉的部位与三种不同的诊脉方法。 4.掌握寸口诊法,寸口诊脉的分部与所主脏腑。 5.掌握诊脉的方法。 6.掌握正常脉象及其生理变异。 7.掌握常见病脉的脉象及其主病。 8.了解真藏脉与各种怪脉。
2023/4/21
三脾其生血他统脏血腑—与—营脉气象养形血成,摄的血于关脉系中。
肝肺藏血主调气血,—司—呼供吸调,血朝量百脉;脾胃为气 血肾藏生精化化之血—源—,脾精为统化血血;之本肝,合藏营血以,生贮血血, 调节血液,调畅气机;肾藏精,为元气 之根,这些因素均与脉象的形成间接 有关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二、诊脉部位
有神表现在:应 指 有 力 柔 和;节 律 整 齐
有根则表现在:尺 脉 有 力,沉 取 不 绝。
(医学)教你把脉脉诊图文
沉脉Deep pulse-示意图-浮中沉-如水沉石-脉图贝春花女18岁-脉象特点:举之不足,按之有余-脉位深在,如石投水病:里证,有力里实,无力里虚
相似脉象:伏脉、牢脉
示意图-伏脉-浮中沉-脉图秦学贤女26岁-左上肢无脉症,左动脉触不到,左寸口脉呈伏脉-脉象特点:重手推筋按骨始得,甚则伏而 见-主-病:邪闭,厥证,痛极
示意图-涩脉Uneven pulse-浮中沉-如轻刀刮竹-脉图-劳国光男50岁下壁心梗-脉象特点:往来艰难,涩滞不畅-为轻 刮竹,病蚕食叶-主-病:精伤血少,气滞血瘀-挟痰挟食
桡动脉radial artery-寸一一寸内九分-三部长度-关一一尺寸之间-可诊之脉为-称寸口-寸九分-又称气口-尺一一尺 一寸-脉口-寸关尺部位图-可寸口诊法(寸口脉又分为寸、关、尺三部)
“独取寸口”的原因:-寸口--手太阴肺经原穴(太渊)-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肺朝百脉
2、寸口的脏腑分属-左手-沙心-牙-多-右手:-关醇-尺
二、诊脉的部位-1、诊脉的部位-遍诊法-仲景三部诊法-人迎寸口诊法
太阳上候头角之气-耳门(中)侯耳目之气(上部)-巨婆(下)候口齿之气-人迎-++-寸口(上)候-神门(中)候心-合谷下候中 气::-五里(上)候肝-门(中)候脾(胃)-米一一g-i-中部-神阳-太冲-遍诊法切脉部位示意图-仲进景三部脉祛示意图-三 诊法
平脉的特点是有胃、有神、有根。-正常脉象受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相应的生理性变化,如性别、年龄、体-格、情绪、劳逸、饮 、季节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桡动脉解剖异常:斜飞-脉、反关脉。
第二节-病理脉象-一、构成脉象的因素及分类
脉位分类:浮脉散脉芤脉-脉紧张度分类紧脉弦脉革脉牢脉-沉脉伏脉-缓脉濡脉-脉率分类:迟脉-脉均匀度分类:促脉-数脉疾脉-结 代脉-常见病脉分类-脉流利度分类:滑脉-脉力度分类:虚脉-涩脉-实脉-脉宽度分类:洪脉-脉长度分类:长脉-细脉弱脉微脉-短 动脉
中医诊断知识|考点(5)脉诊
中医诊断知识|考点(5)脉诊五、脉诊一,脉诊概说脉诊又称切脉,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
(一)脉象是手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或称为脉动应指的形象。
人体的血脉贯通全身,内连脏腑,外达肌表,运行气血,周流不休。
所以,脉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
1,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1)心脏的搏动在宗气和心气的作用下,心脏一缩一张的搏动,把血液排入脉管而形成脉搏。
脉搏动源于心,脉搏是心功能的具体表现。
(2)脉管的舒缩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脉管尚有约束,控制和推进血液沿着脉管运行的作用。
当血液由心脏排入脉管,则脉管必然扩张,然后血管依靠自身的弹性收缩,压迫血液向前运行,脉管的这种一舒一缩功能,即是气血周流,循行不息的重要条件,也是产生脉搏的重要因素。
(3)心阴与心阳的协调心血和心阴是心脏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心气和心阳主导心脏的功能活动。
心阴心阳的协调,是维持脉搏正常的基本条件。
2,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气,血是构成人体组织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脉道必赖血液以充盈,因而血液的盈亏,直接关系到脉象的大小。
3,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1)肺肺主气,司呼吸。
肺对脉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肺与心,以及气与血的功能关系上。
(2)脾胃脾胃能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气血的盛衰和水谷精微的多寡表现为脉之“胃气”的多少。
(3)肝肝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
肝主疏泄,可使气血调畅,经脉通利。
(4)肾肾藏精,为元气之根,是脏腑功能的动力源泉,亦是全身阴阳的根本。
肾气充盛则脉搏重按不绝,尺脉有力,是谓“有根”。
(二)诊脉部位1,寸口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通常以腕后高骨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
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侯。
2,寸口诊法(1)寸口部为“脉之大会” 寸口脉属手太阴肺经之脉,气血循环流注起始于手太阴肺经,营卫气血遍布周身,运环五十度又终止于肺经,复会于寸口,为十二经脉的始终。
中医诊断学基础讲义 第六章 脉诊
目录 一.脉象形成原理及临床意义 二.脉诊部位、方法、注意事项 三.脉象要素,正常脉象生理特征及变异 1.脉象原理及意义: 脏器:心脏的搏动和血液在脉管中的运行均由心气主宰,并由宗气推动 基础:气血运行 保证:五脏协同;肾为脉之根 2.脉诊部位:
70
⑴三部九候诊法(遍诊法) 出自《素问·三部九侯论》 上为头、中为手、下为头,各部又分天地人三候 通过局部动脉的变化来提示相应部位、经络、脏腑发生的病变 ⑵人迎、寸口诊法 出自《灵枢·终始》,人迎-体表,寸口-脏腑 春夏季人迎脉稍大于寸口脉;秋冬季寸口脉稍大于人迎脉 外格:人迎>4 寸口切大而数,危象 内关:寸口>4 人迎,危象 ⑶仲景三部诊法:多用于无寸口脉或危重病人 寸口脉候脏腑,跌阳脉候胃气,太溪脉候肾气 寸口脉微而跌阳脉尚有力:胃气尚存,尚可治 ⑷寸口脉诊法 “独取寸口”的理论,经《难经》的阐发,到晋·王叔和的《脉经》确立 腕后高骨(桡骨茎突)内侧为关部,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
真脏脉
82
1.定义: 在疾病危重期出现的无胃、无神、无根的脉象。是病邪深重,元气衰竭,胃气已败的征象 又称“败脉”、“绝脉”、“死脉”、“怪脉” 2.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败脉歌》: 雀啄连连,止而又作;屋漏水留,半时一落; 弹石沉弦,按之指搏;乍疏乍密,乱如解索; 本息末摇,鱼翔相若;虾游冉冉,忽然一跃; 釜沸空浮,决无根脚;偃刀坚急,循刃责责; 转豆累累,如循薏仁;麻促细乱,其脉失神; 败脉十种,自古以闻,急救下药,必须认真。 3.分类: ⑴无胃之脉:偃刀脉、转豆脉、弹石脉— —应指坚搏;邪盛正衰,病重 ⑵无神之脉:雀啄脉、屋漏脉、解索脉— —散乱无序;脾肾阳衰,神气涣散,将死 ⑶无根之脉:釜沸脉、鱼翔脉、虾游脉— —虚大无根或微弱不应 釜沸脉:三阳热极,阴液枯竭 鱼翔脉、虾游脉:三阴寒极,亡阳于外,虚阳浮越
中医名词术语详解大全
中医名词术语详解大全如下:一、脉诊术语:1. 浮脉:轻触皮肤表面就能感受到如羽毛轻飘,此谓脉之浮。
多代表表证,病情较轻。
2. 沉脉:重手按摩才能触到的脉象,代表脏腑病位深沉,里证。
3. 迟脉:脉按之不流利,从容四缓,乃至迟。
迟脉主寒证。
4.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跳动在六十六次以上。
数脉主热证,各种热证均可出现。
5. 细脉:脉道狭窄,系细丝然有规则,如纵丝。
细脉多主虚证。
6. 滑脉:如珠滚于滑石之上,滚流不息,应指圆滑,主痰饮,湿热,食积。
7. 弦脉:端直而长、如按弓弦,常见于少阳病、风湿病。
二、经络术语: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别等多个分支,它们在中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 经脉: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等。
十二经脉是指人体十二个脏腑及其经气联系的通道,奇经八脉则是具有调节十二经脉气血功能,沟通联系脏腑之间的作用。
2. 经络辨证:根据经络系统的特点,对经络病变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归纳,以判断病情轻重、阴阳缓急的中医辨证方法。
3. 穴位:穴位是人体经络上的一些特殊点位,通过按摩、针灸等治疗方法,可以刺激穴位,达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的目的。
三、中药术语:中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中药的名称、功效、应用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规范和标准。
1. 药性理论:根据药物的性质、功效和临床应用,将中药分为寒、热、温、凉四性,并认为不同性质的中药可以配伍组方,治疗不同的疾病。
2. 四气五味:四气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五味是指药物的味道;了解药物的气味可以判断其功效和应用。
3. 升降浮沉:药物的升降浮沉性能决定其走向和作用,利用药物的不同走向可以调整脏腑的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除了以上术语外,中医还涉及到许多其他概念和理论,如气血理论、脏腑辨证、六经辨证等。
这些理论在中医临床实践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需要,您可以咨询专业的中医医师。
【中医学课件】脉诊
中
肌肉
沉
寸
关
筋骨
尺
一息
脉象的生理变异
1、与年龄、性别、形体有关:
年龄:越小脉越快(婴儿120-140次/分) 体质:身高者脉长,身矮者脉短;瘦人脉浮,肥人 脉沉
2、与精神情志有关: 3、与季节、地理、气候有关:
春弦、夏洪、秋浮、冬沉 4、几种生理变异:斜飞脉、反关脉
(四) 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
脉象种类繁多,为便于掌握,历来都 曾把它进行分类。《内经》、《伤寒论》分 阴阳两类。《诊家枢要》以浮、沉、迟、数、 滑、涩六脉统领诸脉。徐灵胎《回溪脉学》 以浮沉、迟数、虚实为纲领,较为实用。
肺主气 朝百脉
心
血充脉盈
脾胃(为血 生化之源)
气运血行
应指
脉搏
脉 象
肾藏精 为元气之根
肝 藏血调节血量 主疏泄调畅气机
【脉象形成原理图】
(二)诊脉的部位和方法
1、脉诊的部位 (1)遍诊法(三部九候法):
上部、中部、下部
(2)仲景三部诊法:寸口、趺阳、太蹊
(3)寸口诊法:寸口是指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 桡动脉。又称“气口” “脉口”
寸口脉象为什么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 “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
何谓也?” “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含义] : 寸口——手腕部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动脉 (桡动脉),又称气口或脉口。 寸口诊法——指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 一段桡动脉的搏动,根据其脉动形 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 种诊察方法。
• 左手
心(君火) 肝(木) 肾(水) 阴、血、精
右手
肺(金) 脾(土) 肾(相火) 阳、气
寸关尺与脏腑配属原理 • 1、此配属符合五行的原理: • 2、符合阴阳(气血)的原则:肺主气,脾气主
脉诊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应用与发展
浮脉
轻按即得,重按反减,主病在表 ,为阳证。
沉脉
轻按不得,重按始得,主病在里 ,为阴证。
迟脉
脉来缓慢,一息不足四至,主寒 证。
涩脉
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主 气滞、血瘀、精亏等证。
滑脉
往来流利,如盘走珠,主痰饮、 食积、实热等证。
数脉
脉来急促,一息五至以上,主热 证。
各类脉象所反映疾病信息
浮脉
多见于外感表证,亦见于 虚阳浮越证。
未来发展趋势及推广前景预测
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中医理论的不断完善,未来脉诊仪器将更加智能化、精准化 ,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脉象信息的自动分析和诊断。
推广前景
随着现代脉诊仪器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中医临床、科研、教学等领域的应 用将逐渐普及,有望成为中医诊断的重要辅助工具。同时,脉诊仪器的推广和 应用也将促进中医诊断学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
辨证施治
中医诊断学的核心思想是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和药物。辨证施治的前提是准确辨证,而脉诊是辨证的重要手段之一。
脉诊在四诊中的地位与作用
四诊合参
中医诊断学中的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其中切诊即脉诊。脉诊在四诊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脉象可以反映人 体脏腑、气血、阴阳等方面的信息,为医生提供客观的诊断依据。
脉诊在中医诊断学中 的应用与发展
目录
• 脉诊基本概念与历史沿革 • 中医诊断学理论体系中的脉诊 • 常见脉象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 脉诊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 现代科技手段在脉诊研究与发展中
应用 • 现代脉诊仪器研发及推广前景
01
脉诊基本概念Leabharlann 历史沿革脉诊定义及作用01 脉诊是中医学独特的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触摸人 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了解病情。
脉诊
相兼脉与主病
浮
紧脉:外感风寒或风寒湿痹 缓脉:风邪伤卫的表虚证 数脉:风热袭表的表热证 滑脉:表证夹痰或风痰
沉
迟脉:主里寒证 弦脉:主肝郁气滞、寒滞肝脉或 水饮 内停 涩脉:血瘀,尤常见于寒凝血瘀 缓脉:脾虚而水湿停留
数脉:肝热证,常见于肝郁化火或 肝胆湿热 弦 细脉:肝肾阴虚、血虚肝郁或肝郁 脾虚 滑数脉:肝郁夹痰、风阳上扰或 痰饮内停 滑数脉:痰热、痰火、湿热或食积化热 洪数脉:气分热盛,多见于外感热病的中期 细数脉:阴虚火旺
芤脉与革脉都有中空之象 芤脉浮大无力中空,如按葱管,显示了 脉管柔软 革脉浮大搏指,弦急中空,如按鼓皮, 显示脉管较硬
弦脉与长、紧脉 弦脉与长脉相似,但长脉超过本部,如循 长竿,长而不急 弦脉虽长,但脉气紧张,指下如按琴弦 弦脉有似紧脉,两者脉气均紧张,但弦脉 如按在琴弦上无绷紧之势,紧脉如按在拉 紧的绳索上
濡
散 芤 革
浮而细软,搏动力弱,不任重按, 虚证,亦主湿证 按之则无 浮散无根,稍按则无 元气离散,脏腑之 气将绝 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失血,伤阴
浮而弦硬,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精血亏虚
沉类脉
脉名 沉 伏 牢 弱 脉象 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脉位深沉,推筋按骨始得,甚则 伏而不见 脉形沉而实大弦长,轻取中取均 不应,沉取始得,坚着不移 极软而沉细 主病 里证 邪闭,厥证,痛极, 里证 阴寒内实,疝气癥 瘕 气血俱虚,阳虚
寸口分候脏腑
首见于《内经》
寸 关 尺 《难经》 左手:心、 肝、 肾 小肠、胆、膀胱 右手:肺、 脾、 肾 大肠、胃、命门
脉诊的方法
1、时间:清晨最佳 2、体位:坐或平卧,手臂与心脏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 上,腕关节下垫上脉枕 3、指法: 定位:中指先定关(掌后高骨内侧) 布指:三指呈弓形,指端平齐,用指尖与指腹交界处接触脉 体。布指疏密根据患者的身长。 单按与总按:三指平布,同时按脉——总按 分别用一指—单按 举按寻:轻按在皮肤上—举,重按在筋骨上——按,指力从 轻到重,从重到轻,前后左右推寻,寻找脉动特征——寻
中医诊查脉象的方法
中医诊查脉象的方法
中医诊查脉象的方法通常称为脉诊,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
以下是一些中医诊查脉象的常见方法:
1.三部九候法:三部九候法是指将人体上肢寸口脉分为上、中、下
三部,每部又分为天、地、人三候,以观察脉象的变化。
2.浮中沉取法:浮中沉取法是指将手指轻触寸口脉皮肤,逐渐用力
按至筋骨,以观察脉象的浮沉变化。
3.独取寸口法:独取寸口法是指仅选取寸口脉进行脉象诊察,寸口
脉位于手腕桡动脉处。
4.平息定脉:医生在诊脉时需要保持呼吸平稳,以便更准确地感知
脉象。
5.脉象特征:中医通过脉象的特征来判断病情,如脉象的浮沉、快
慢、强弱、粗细等。
需要注意的是,脉象诊查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和实践才能掌握,而且脉象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情绪、饮食、运动等。
因此,脉象诊查结果需要结合其他诊断方法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如果你对中医脉象诊查感兴趣,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医师或参加相关的培训课程。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诀国学医养堂2020-05-10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
《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
要有效地治疗疾病,⾸先必须有正确的诊断。
现代医学利⽤科学技术的有关成就,诊断疾病的⼿段越来越多了。
但在古代,医⽣诊病主要靠眼望、⼝问、⽿听、⿐闻、⼿摸等⽅法。
这在古代世界许多国家⼏乎都是这样,⽽且各国都有⾃⼰丰富的经验。
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采⽤的脉诊,是⼀项独特诊法。
脉诊⼜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也是辨证论治的⼀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图⽂解释脉象: 脉诊歌 1、浮脉:浮在⽪⽑,如⽔漂⽊;举之有余,按之不⾜。
【主病】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浮伤风,头疼⿐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便不利,⼤便秘涩。
【兼脉】⽆⼒表虚,有⼒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浮短⽓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伤,浮濡⽓败。
2、沉脉:沉⾏筋⾻,如⽔投⽯;按之有余,举之不⾜。
【主病】沉脉为阴,其病在⾥。
⼨沉短⽓,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与⾎。
关主中寒,因⽽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虚,有⼒⾥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3、迟脉: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息。
【主病】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迟上寒,⼼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衰,溲便不禁,或病腰⾜,疝痛牵阴。
【兼脉】有⼒积冷,⽆⼒虚寒。
浮迟表冷,沉迟⾥寒;迟涩⾎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4、数脉:数脉属阳,象为太过;⼀息六⾄,往来越度。
【主病】数脉主腑,其病为热。
⼨数喘咳,⼝疮肺 ;关数胃热,邪⽕上攻;尺数相⽕,遗浊淋癃。
【兼脉】有⼒实⽕,⽆⼒虚⽕。
二十六种常用脉象
以下是《最新实用诊脉法》第七章的内容第七章,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脉诊的常用脉象,经历了一个逐渐规范的过程。
历史表明,《脉经》以前,脉象名称很繁杂,多达数十种,一般没有严格的脉形规范。
如浮、沉、大、小、滑涩、细、迟、疾、代、钩、盛、躁、喘、数、弦、濡、弱、轻、虚、实、长、强、微、衰、急、散、毛、坚、营、石、搏、静、紧、结、动、短、缓、绝、横、瘦、徐、少、平、揣、鼓、革、促、劲、洪、满等。
《脉经》成书时期,经古代医家筛选,脉诊的常用脉象定为二十六种。
即浮、沉、迟、数、滑、涩、长、短、洪、细、虚、实、弦、紧、缓、散、革、芤、微、濡、弱、伏、促、动、结、代。
这二十六种常用脉象都有一定的脉形规范,基本上可以概括对脉象变化进行诊察的相关方面。
这是脉诊形成完整体系和独立学科的重要标志。
从《脉经》以后,历代医家都是沿用《脉经》流传下来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
近两千年以来,后人对二十六种脉象虽有补充,但总的看,都未超过《脉经》的水平。
因此,迄今为止,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仍以《脉经》为典则。
《脉经》的记载表明,在脉诊形成独立学科的历史时期,古代医家筛选制定的常用脉象只有二十六种。
并且,每一种脉象都有一定针对性,分别针对寸口脉相关方面的变化。
这二十六种脉象是一个严谨而科学的组合,基本上概括了对寸口脉进行诊察的相关方面。
如脉体大小、长短、至数、脉位、脉形、脉律、脉势、流利程度、间歇次数或非窦性心律的脉形等,所以,这二十六种脉象及其相兼脉,可以概括错综复杂的脉象,能够满足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的需要。
然而,现已证实,古代医家筛选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其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并未全部流传后世,其中,有些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被埋没了,有的已被误解。
由此导致,脉诊的适用范围和诊断作用受到很大影响。
比如,革脉、动脉、代脉、散脉、微脉、缓脉等,这都是脉诊的常用脉象,但是,近代以来,这些脉象很少发挥作用,甚至很少有人再用这些脉象。
二十八种脉象的脉诊歌诀(附动态图解)
【体象歌】散脉浮乱,有表无里;中候渐空,按则绝矣。 【主病歌】散为本伤,见则危殆。左寸之散,怔忡不寐;右寸之散,自汗淋漓。左关之散,当 有溢饮;右关之散,胀满蛊疾。居于左尺,北方水竭;右尺得之,阳消命绝。 26、芤脉
【体象歌】芤乃草名,绝类慈葱;浮沉俱有,中候独空。 【主病歌】芤脉中空,故主失血。左寸呈芤,心主丧血;右寸呈芤。相搏阴伤。芤入左关,肝 血不藏;芤现右关,脾血不摄。左尺如芤,便红为咎;右尺如芤,火炎精漏。 27、伏脉
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歌】沉脉为阴,其病在里。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或水与血。关主中寒,因 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淋浊痢泄。
【兼脉歌】无力里虚,有力里实。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 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体象歌】长脉迢迢,首尾俱端;直上直下,如循长竿。 【主病歌】长主有余,气逆火盛。左寸见长,君火为病;右寸见长,满逆为定。左关见长,木 实之殃;右关见长,土郁胀闷。左尺见之,奔豚冲兢;右尺见长,相火专令。 10、短脉
【体象歌】短脉涩小,首尾俱俯;中间突起,不能满部。 【主病歌】短主不及,为气虚证。短居主寸,心神不定;短见右寸,肺虚头痛。短在左关,肝 气有伤;短在右关,膈间为殃。左尺短时,少腹必疼;右尺短时,真火不隆。 11、洪脉
【体象歌】伏为隐伏,更下于沉;推筋著骨,始得其形。 【主病歌】伏脉为阴,受病入深。伏犯左寸,血郁之证;伏居右寸,气郁之疴。左关值伏,肝
脉诊
脉诊第一部分脉诊简史脉诊是我国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过程中逐步积累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诊断方法。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已有关于脉象理论和切脉方法的论述。
关于诊脉的部位,已有“三部九候法”、“遍诊法”、人迎与寸口,寸口与尺肤互相参合等多种方法。
书中记载了多种脉象,并且对“平脉”、“病脉”和“真脏脉”等脉象的形态、临床意义等均有比较明确的论述,对生活起居、气候环境、时令季节和昼夜变化等因素对脉象的影响,也作了概述。
《难经》首先提出诊脉“独取寸口”的方法,并且首先论述了寸口诊脉的三部九候。
其中记载的:“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
”的观点,至今在临床上被广泛采纳应用。
第二部分脉象原理心脏的搏动,心气的盛衰,脉管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及各脏腑的协调作用直接有关。
心脏和脉管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心脏和脉管构成一个密闭的循环系统,血液行于其中。
在宗气和心气的作用下,心脏不断地搏动,把血液排人脉管,则脉管必然扩张,然后血管依靠自身的弹性收缩,压迫血液向前运行,脉管的这种一舒一缩的功能,形成了脉象。
心血和心阴是心脏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心气和心阳是心脏的功能活动。
心阴心阳的协调,是维持脉搏正常的基本条件。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血液的运行依赖于气的推动,血又是气的载体。
脉管统摄血液有赖于气的固摄作用,心搏的强弱和节律也需要气的调节。
因此,气血对脉象的影响也十分重要。
肺主气,司呼吸。
肺对脉的影响,体现在肺与心,气与血的功能联系上。
气对血有运行、统藏、调摄的作用,所以肺的呼吸运动是主宰脉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脉之“胃气”的多少与脾胃关系密切。
同时,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还依赖脾气的统摄作用。
肝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
肝主疏泄,可使气血调畅,经脉通利。
肾藏精,精化血,与脉象形成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第三部分脉诊意义脉诊的临床意义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一、辨别病证的部位:一般而言,脉浮多主表证,脉沉多为里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脉诊
亐南中医学院中医诊断学教研室
主讲: 鲁法庭
脉诊定义: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特定 部位的动脉,依应指形象了解病情, 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 历史渊源:公元五世纪扁鹊、《内经》 “三部九候”、《难经》“独取寸口”、 张仲景“平脉辨证”、西晋王叔和 《脉经》为现存最早脉诊专著。 学习方法:熟悉基本知识、掌握基本 技能,反复训练,仔细体会。
(10)涩脉
【临床意义】多见于气滞、血瘀、痰 食内停和精伤、血少。 【机理分析】 邪气内停,阻滞脉道,正气未衰,故脉 涩而有力。 精血亏少,津液耗伤, 脉管失去濡润, 血行不畅脉涩而无力。 总之,脉涩而有力者,为实证”脉涩而 无力者,为虚证。
(十一)弦脉
【脉象特征】端直以长,如按琴弦脉形端直而似长, 脉势较强、脉道较硬,切脉时有挺然指下、 直起直落的感觉
(9)滑脉相类脉
动脉
1.特征:见于关部,滑数有力。动脉的脉象特 点是具有短、滑、数三种脉象的特点,其 脉搏搏动部位在关部明显,应指如豆粒动 摇 2.意义:常见于惊恐、疼痛等症。惊则气乱, 痛则气结,阴阳不和,气血阻滞
(10)涩脉
【脉象特征】脉形较细,脉势滞涩不畅,如" 轻刀刮竹"“至数较缓而不匀,脉力大小亦不 均,呈三五不调之状。
不满七至。数脉的脉象特点是脉率较正常为 快,脉搏每分钟约在90~130次之间。
(4)数脉
【临床意义】多见于热证,亦见于里虚证。 【机理分析】 实热内盛,或外感病邪热亢盛,脉细数有力 病久阴虚,虚热内生,脉细数无力。 气血不足,尤其是心气不足、心血不足的病 证更为多见。 阳虚阴盛,逼阳上浮”或为精血亏甚,无以敛 阳,而致阳气外越,亦可见数而无力之脉。
实脉也见于正常人,必兼和缓之象,且无病症表 现。一般两手六脉均实大,称为六阳脉,是气血 旺盛的表现。
(7)洪脉
【脉象特征】脉体宽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 状若波涛汹涌。洪脉的脉象特征,主要表 现在脉搏显现的部位、形态和气势方面
(7)洪脉
【临床意义】多见于阳明气分热盛。 【机理分析】 洪脉多见于外感热病的中期,即阳明 [气分]热盛证。此时邪热亢盛,充斥 内外,且正气不衰而奋起抗邪,邪正剧 烈亣争,气盛血涌,脉管扩大,故脉大 而充实有力。
(7)洪脉相类脉
大脉 1.特征:寸口三部皆脉大而和缓、从容。 2.意义:多见于健康人,或为病进。 长脉 1.特征:是脉搏的搏动范围超过寸关尺 三部。 2.意义:常见于阳证、热证、实证,亦可 见于平人。
(8)细脉
【脉象特征】脉道狭小,指下寻之往来 如线,但按之不绝,应指起落明显
(8)细脉
【临床意义】多见于气血两虚、湿邪为病。 【机理分析】 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管,气虚则无力鼓动 血行,致脉管的充盈度减小,故脉来细小且 无力。 湿性重浊粘滞,脉管受湿邪阻遏,气血运行 不利而致脉体细小而缓。
【细脉相类脉】
濡脉 1.特征:脉管搏动的部位在浅层,形细而软,如 絮浮水,轻取即得,重按不显,故又称软脉。 2.临床意义:多见于虚证或湿困。 弱脉 1.特征:脉管细小不充盈,其搏动部位在 皮肉之下靠近筋骨处,指下感到细而无力。 2.意义:多见于阳气虚衰、气血俱虚。
微脉 1.特征:脉形极细小,脉势极软弱,以致轻取不 见,重按起落不明显,似有似无。 2.意义:多见于气血大虚,阳气衰微。 短脉 1.特征:脉搏搏动的范围短小多在关部及寸 部应指较明显,而尺部常不能触及。 2. 意义:多见于气虚或气郁。
第三节 病 理 脉 象
常见病脉 脉象鉴别 相兼脉 真脏脉 妇人脉与小儿脉
常见病脉
浮脉(芤、革、散脉) 沉脉(伏、劳脉 ) 迟脉(缓脉) 数脉(疾脉) 虚脉 实脉
洪脉 细脉(濡、弱、微、短脉) 滑脉(动脉) 涩脉 弦脉(紧脉) 结脉(代、促脉)
常见病脉
1.浮脉 【脉象特征】轻按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诊脉概述 第二节 正常脉象 第三节 病理脉象 第四节 诊脉的临床 运用 及意义 复习思考题
第一节 诊脉概述
脉诊原理 诊脉部位
脉诊方法
脉象要素
脉诊原理
“脉象”的含义:脉动应指
的形象,或手指感觉到的脉搏跳 动的形象。是全身各脏腑相云协
调作用下,血液在脉内循行过程
中所表现
与脉象形成有关的因素
五十动
诊脉时呼吸平稳调匀 指医生对病人诊脉的时间 一般不少于50次脉跳时间
脉象要素
文献多从位、次、形、势方面四个方面 加以分析归纳,与以下八因素有关: 脉位:浮、沉 脉次(频率):平、迟、数 脉形: 脉长(轴向范围):长、短 脉宽(径向范围):大、细 脉势: 脉力(心脏搏动的强弱):实、虚 流利度:滑、涩 紧张度:弦、紧、缓、濡 均匀度:结、促、代
芤脉1.特征: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际。
2.意义:常见于失血、伤阴之
革脉1.特征: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2.意义:多见于亡血、失精、半产、漏 下等病症。
2.沉脉
【脉象特征】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 之不足,按之有余。沉脉显现的部位较正常
脉深。
2.沉脉
【临床意义】多见于里证。 【机理分析】 沉脉为阴脉病理性沉脉的形成 邪实内郁,正气尚盛,邪正相争于里,致气 滞血阻,阳气被遏,不能鼓搏脉气于外,故 脉沉而有力,可见于气滞、血瘀、食积、 痰饮等病证” 气血不足,或阳虚气乏,无力升举鼓动,故 脉沉而无力,可见于各脏腑的虚证。
【脉象形成原理图】
二、诊脉部位 1、三部九 候诊法,又 称遍诊法。 见于《素问》 提示相应部 位、经络、 脏腑病变。
(二)人迎寸口法 对人迎和寸口脉象二部相参进 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三)三部诊法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常 用: 寸口——脏腑 趺阳——胃气 太溪——肾气 现多用于寸口无脉者
(四)寸口诊法
又称气口或脉口。单独切 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 搏动,根据其脉动形象,以推 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 诊察方法。
寸口脉的位置
分寸关尺三部
腕后(桡骨茎突)为标记-关 其内侧的部位(腕侧)为关前-寸 其外侧的部位为关后(肘侧)-尺
寸口脉的三部九候:分寸、关、尺三部,又 可施行浮、中、沉三候。
(5)虚脉
【脉象特征】脉搏搏动力量软弱,三部 九候均无力。是脉管的紧张度减弱, 脉管内充盈度不足的状态。
(5)虚脉
【临床意义】见于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机理分析】 气虚无力推运血行,搏击力弱故脉来无力; 气虚不敛则脉管松弛,故按之空豁;血虚不 能充盈脉管,则脉细无力。 迟而无力多阳虚 数而无力多阴虚。
桡骨茎突
桡骨 茎突 内侧 的部 位 (腕 侧) 寸
桡骨 茎突 的部 位为 关后 (肘 侧) -尺
独取寸口诊病的原理
寸口部为“脉之大会” 寸口部脉气最明显:“脉会太渊”。 可反映宗气的盛衰 脉位固定,简便易行 寸口脉分候脏腑:
寸:左心右肺,并统括胸以上及头部。 关:左肝胆右脾胃,统括膈以下至脐以上部位 尺:候肾,包括脐以下至足部。 浮—左心右肺;中—左肝右脾;沉—肾。
沉脉相类脉
伏脉
1.特征:重按推筋着骨始得,甚则暂伏而不 显。 2.意义:常见于邪闭、厥病和痛极的病人。
牢脉
1.特征:脉位沉长,脉势实大而弦 2.意义:多见于阴寒内盛,痛气癥积之实证。
(3)迟脉
【脉象特征】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
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
(3)迟脉
【临床意义】多见于寒证,亦见于邪热 结聚之实热证。 【机理分析】 寒邪侵袭人体的表寒证; 阴寒内盛而正气不衰的实寒证; 心阳不振,无力鼓运气血; 阳明腑实证; 生理性迟脉。
(9)滑脉
【脉象特征】脉搏形态应指圆滑,如同圆 珠流畅地由尺部向寸部滚动,浮、中、 沉取皆可感到
(9)滑脉
【临床意义】多见于痰湿、食积和实热等 病证。亦是青壮年的常脉,妇女的孕脉。 【机理分析】 "滑者,阴气有余也。“ 火热之邪波及血分,血行加速,则脉来亦 滑但必兼数。 滑而和缓之脉为平人之脉 育龄妇人脉滑而经停,应考虑为妊娠,若 过于滑大则为有病。
(十一)弦脉
【临床意义】多见于肝胆病、疼痛、痰饮等, 或为胃气衰败者。亦见于老年健康者。 【机理分析】弦脉"在脏应肝",多主肝胆病变。 寒热诸邪、痰饮内停、情志不遂、疼痛等, 使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血气敛束不伸,脉管失去 柔和之性,弹性降低,紧张度增高, 虚劳内伤,中气不足,肝木乘脾土”或肝病及 肾, 阴虚阳亢。 弦脉在时应春,春季平人脉象多稍弦 生理性退化表现
(十二)结脉
【临床意义】多见于阴盛气结、寒痰血瘀, 亦可见于气血虚衰。 【机理分析】 阴寒偏盛则脉气凝滞,故脉率缓慢” 气结、痰凝、血瘀等积滞不散,心阳被 抑,脉气阻滞而失于宣畅 久病气血衰弱,尤其是心气、心阳虚衰, 脉气不续。 正常人有因情绪激动、过劳、酬酒、饮 用浓茶等而偶见结脉者。
1.浮脉
【临床意义】一般见于表证。 【机理分析】浮脉为阳脉 表证见浮脉是机体驱邪向外的表 现。 邪盛而正气不虚时,脉浮而有力 虚人外感或邪盛正虚时,脉多浮 无力。 外感风寒, 脉多浮数。
浮脉相类脉
散脉1.特征:浮而无根
2.意义:多见于元气离散,脏腑精气衰 败,尤其是心、肾之气将绝的危重病证。
五脏六腑
( 脉会太渊) 肺朝百脉 心 手太阴肺经 太渊穴 气血 肺 ( 脉会太渊)
水谷精微
食气入胃 浊气归心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胃受纳 脾运化 独取寸口诊脉的原理图
诊脉的方法
诊脉时间
体位
布指
举按寻 循推 总按、单诊
以清晨未起床、 未进食最佳 三指平齐 中指定关 指目按脉 布指疏密适度
指法 运指 平息
第二节 正常脉象
正常人生理条件下出现的脉象,也称平脉
况的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