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知识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1 实验心理学的由来
§2 实验心理学的科学属性
§3 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学地位
§4 如何进行实验心理学研究
实验心理学的定义•Experimental Psych --→Psych through experi or Psych in experi
•现代含义
–实验心理学是应用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中关于实验方法的一个分支。
–研究心理学实验的理论方法、技术操作的学科-------即如何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如何安排实验来检验假设以及如何收集实验数据并加以分析整合得出心理学规律。
实验心理学的定义
▪实验心理学学科界定
⏹实验心理学就是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的心理学
⏹实验(室)研究和准实验研究
▪实验心理学学科内容
⏹阐述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
⏹阐述实验法在一些专门领域中的应用
§1 实验心理学的由来
“心理学有着悠久的过去,但仅有短暂的历史!”——艾宾浩斯
▪三大相关领域:天文学、物理学、生理学▪三个重要人物:费希纳、冯特、艾宾浩斯1.重要人物之费希纳
研究贡献
⏹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
⏹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
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
⏹“心理测量学”——感觉测量的思想被后人进一步深化,对各种心理现象都试图科学量化。
⏹“信号检测论”——针对其阈限思想的缺陷与不足发展出来。
2.重要人物之冯特
对心理学的贡献
⏹倡导用心理现象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提出必须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使心理学真正地走入科学的殿堂;
⏹培养了一大批心理学人才。
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
⏹实验心理学的开山之人;
⏹费希纳让心理量化成为可能;冯特则宣告了实验心理学的诞生。
3.重要人物之艾宾浩斯
对实验心理学研究的贡献
⏹证明了实验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
⏹从根本上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人工条件下实验研究的方法成为实验室心理研究的金科玉律,保证了实验心理学结论的科学性;
⏹解决了高级心理过程量化的问题——找到某些行为指标的变化来反映心理过程的特性;
⏹通过实验研究,建立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
4.重要人物之艾宾浩斯
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
“对一个科学家总的历史价值的一种衡量方法是看他的观点和研究成果是否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
根据这样的标准来看,可以认为艾宾浩斯比冯特更加重要。
他的研究给学习和记忆的研究带来了客观性、数量化和实验方法。
另外,他对学习和记忆的许多发现在百年后的今天仍然可靠。
在心理学史上能够得到这种评价的心理学家真是凤毛麟角。
”
小专题:中国的实验心理学发展
§2 实验心理学的科学属性
▪实验心理学为什么是科学
科学方法的特征
客观的对象,科学的程序,科学的解释
百年来的实验心理学研究的证实
▪对实验心理学认识的误区
⏹实验心理学万能吗?
首先,科学方法本身都是有限的;
其次,心理学学科的特殊性更强调了实验心理学不可能是万能的。
⏹实验心理学背离真实的生活吗?
首先,实验室环境可以与真实生活不尽相同;
其次,实验室研究有其优势——可控、结果更具说服力;
最后,实验心理学家并不会直接将实验室
结论无限推广到真实生活中去。
§3 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学地位
▪非实验的方法
▪文献法
▪经验总结法
▪自然观察法
▪问卷法
▪测验法
²²²²²²
▪实验的方法
▪观察法(observation method)
–通过一定程序收集资料,以期获得描述性的数据来简化复杂现象的过程,是获得信息的基本方法、重要方法。
–特点:简单、直接
–分类:自然观察法、个案研究法、调查研究法
–缺点:
▪无法发现因果关系
▪获得资料不充分
▪描述性资料的局限性
▪研究者的主观性
通过单向玻璃的观察
▪相关法
–在观察资料的基础上,通过一种统计的方法发现观察数据之间潜在的内部共变关系。
–优点:
▪定量的分析,揭示了变量间的联系程度
–缺点:
▪相关不代表因果关系。
例如,个子越高,智商越高
▪相关无法确定因果关系的方向性。
例如,暴力倾向与暴力游戏
▪交叉-滞后法:
首先获得随时间变化的若干相关系数,然后依据这些相关系数的大小和方向,确定是什么因素导致了结果。
•实验法(experimental method)
–通过人为的、系统的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
–种类:
▪实验室实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
▪自然实验:在正常的生活情境中进行
–构成要素:实验假设、实验变量、实验控制–优点:▪研究者处于主动地位,不是被动的观察
▪可以改变各种条件,发现行为产生的因果关系
▪可以控制一切无关的额外因素影响
心理实验的一般逻辑
▪实验方法vs非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实验方法可以“产生”新的现象;
▪实验方法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实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
4 如何进行实验心理学研究
主要内容
一、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伦理
二、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三、心理实验报告的阅读与撰写
一、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伦理
☐实验心理学的一般伦理
☐实事求是、严谨审慎
☐研究人类被试的伦理原则
☐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实验性欺骗问题);☐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
☐保护被试免遭伤害;
☐消除有害结果;
☐保密原则。
二、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一)课题的确定
▪1、课题的来源
▪2、实验类型的确定
▪3、提出假设
1、课题的来源
⏹实际需要
⏹理论需要
⏹前人的研究与文献资料
❑咨询专家
❑文献调研
❑深入实践
❑学术活动
❑了解政策
❑跨科浏览
从主题到问题
从主题到问题
从主题到问题
从主题到问题
什么是好的研究问题?
总结:如何提出一个新问题?
2、实验类型的确定(实验分为两种类型):
⏹因素型实验——即探求规定行为的条件“是什么”的“什么型实验”,或是探明行为的规定要因的实验。
⏹函数型实验——即探求各种条件是“怎样”规定行为的“怎样型实验”,或是探明条件和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实验。
3.提出假设
⏹在课题确定及其所属的实验类型均明确之后,若能以假设的形式提出,那就更符合科学原则。
⏹假设是关于条件和行为之间的关系的陈述。
⏹针对因素型、函数型两种实验类型,假设的陈述也包括因素型假设和函数型假设两种方式。
(二)被试的选择
⏹涉及到的相关问题
⏹是使用人类被试还是使用非人类被试?
⏹被试应具备哪些机体特征?
⏹用哪一种取样方法才能使被试者样本代表总体?
⏹这些问题的解答主要取决于二个因素
⏹1、课题的性质
⏹2、研究结果的概括程度
(三)实验因素的控制
☐在实验进行之前,要通过实验设计对影响实验效果的各种因素进行控制。
☐详见第二章内容
(四)数据整合
1、心理学研究的资料类别
2、研究资料的整理与解释
三、如何读和写研究报告
How to read and write research report?
心理学科学论文的总体要求
▪研究论文满足三个特点:
①有比较严格的格式要求;
②所表达的内容是研究的新成果;
③具有真实性、客观性。
心理学科学论文的格式要求
▪一个完整的研究论文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标题、作者的姓名和所在单位、摘要、关键词、前言、实验方法、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结论、参考文献和附录等。
▪心理学研究论文的框架
标题
作者
(河南师范大学教科院河南新乡453007)
摘要:
关键词:
1 前言/引言
2 方法
2.1 被试
2.2 仪器和材料
2.3 实验设计与程序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标题
▪题目的最基本要求:题文相符
▪是能准确地概括研究中心内容。
▪避免不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题目的界定超出文章实际介绍的内容等不匹配情形
▪简洁,一般不超过20个字。
尽量避免多余的词语,如“有关……的研究”。
作者的姓名
▪应包括对实验做出实质性贡献的人,并以贡献的大小排列顺序。
▪作者所在单位:单位名称、单位所在城市、邮政编码。
摘要
•从内容上看,摘要高度浓缩研究的目的、对象、方法、结果、结论和应用范围等信息•写法要求
–正确,就是忠实于原文;
–精炼,就是简明扼要;
–具体,把关键的步骤、方法、数据、结论交待清楚
–完整,就是要语意连贯,能独立成文。
关键词
▪是表达研究报告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从论文中选出的最能代表论文中心内容特征的词
或词组,是论文信息最高度的概括。
▪关键词文献检索的标志,用于编排索引。
▪一般3—5个。
前言/引言
方法:内容包括:具体的研究思路与做法、程序
回答问题:我是怎么做的?
•被试
样本选取主要是说明所选样本的大小、特性、样本选取的方法、实验研究分组原则,及样本的来源
•研究工具
是在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仪器或者材料,包括实验仪器、测量工具及自制的材料或量表等获取数据资料的工具,以及数据处理的工具
•实验设计和程序
包括研究进行方式、数据收集方式、实验法设计与实施、信度与效度检测,数据分析或统计
结果分析
❑内容包括:从若干方面反映出研究结果,并进行分析
❑回答问题1:我得出什么结果?
❑回答问题2:这一结果意味着什么?
❑统计检验结果的表达
❑图表的使用•1.统计图的标题要放在图的下方。
•2.纵轴和横轴应有小标题。
•3.应标示出坐标轴的单位和刻度,但横轴若是以名义变量来分组,则只要标示出各组的名称即可。
•4.纵轴的单位应由下而上依次增大,而横轴的单位则由左而右依次增大。
▪1.尽量排入一页,但不要太拥挤。
▪2.标题必须能确切说明表格的内容,而标题在表的正中央上方,标号以表*的方式编排,如表1、表2..。
标号和标题的文字间空一格。
▪3.表格的行、列应有适当的表目
▪4. 一般采用三线格,表内只有横线,无竖线。
最上和最下的线用粗线,其间的横线则用细线。
▪5. 表中的数字小数点上下对齐。
表中的数值一般要四舍入到小数第2位,若不到整数,在小数点之前要加上0。
▪6.若统计检验达到显著水平,在表中的F值或t值等统计检验值右方应标注*,并在统计摘要表左下方加注。
讨论
❑内容包括:根据结果材料对研究的问题作出更深入,更广泛的理论分析❑回答问题1:结果是否证实了我的观点?
❑回答问题2:结果与先前的研究有无
不同?如有不同,可能的原因是什
么?
❑回答问题3:本研究可能的局限在哪里?
结论
▪根据研究的全部结果,使读者对于研究发现有简明而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结论应具有客观性和恰当的概括性。
▪结论一定要具体,不可夸大本研究的结果和适用范围。
参考文献
•应把文章中引用的文献都列出来。
•每篇文献应与文章中引用的地方相对应,对应的方法可以按文章中引用的顺序,用[1]、[2]…等数字注明,文献也用1、2、…等数字排列顺序。
•另一种相对应的方式就是在文章引用文献的地方,在括号内注明作者的姓名和出版年代,如(Brown, 1982),这样参考文献就要按作者姓氏的字母顺序或者笔画顺序排列。
如果同一作者在同一年发表的不同文章被引用,则可在年代处加下标a, b,或直接加字母a, b。
第二章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实验研究的变量
一、变量(variable)
变量(Variable)是指性质或数量上可以变化的事物的属性。
▪非连续变量:人接受刺激的类别(视觉还是听觉或其它)
▪连续变量:视觉刺激、听觉刺激的强度
▪可变(两个及以上水平)==> 比较
变量(Variable)是指性质或数量上可以变化的事物的属性。
▪物理量:视觉刺激、听觉刺激的强度人接受刺激的类别(视觉还是听觉或其它)
▪心理量:明度和响度、情绪、动机的强度、疲劳的程度 变量(Variable):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和行
为变量心理学的实验研究,一般都是系统的给予
被试某些刺激,然后观察被试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即S-O-R。
这样除了可以探讨S和R 之间的规律外,还可以间接推论S和R之间的内在心理活动机制。
从这种研究范式出发,可以将变量划分为三类
刺激变量:对有机体心理或行为可能会发生影响的刺激条件。
一般都是自变量,即由研究者操纵和控制的外界刺激。
一般分为物理刺激和社会性刺激
机体变量:有机体本身对心理或行为反应发生影响的因素。
▪被试固有特性:被试实验之前就具有的某些稳定的特征,一般短时间内不会轻易改变。
如被试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教育水平,性格类型,能力水平。
▪被试暂时特性:由实验者操纵外部刺激条件引起的,并影响被试行为的中介心理变量。
比如情绪状态、动机、疲劳等。
行为(反应)变量:是指由刺激条件所引起的有机体的行为反应特征。
简单的如反应的速度,反应的准确性,次数,幅度或强度等。
复杂的如问题解决的答案,攻击性行为,社会适应性等一些行为模式。
二、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
定义
▪实验者操纵的、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操纵,改变,原因
变
量
实验条
实验条
件下的
结果
相关变
无关变
自变量
额外
(控
制)变
量
(因
类型
▪作业变量
▪环境变量
▪被试变量
1.作业变量
刺激特点的自变量:实验中被试的任务、或者在实验中所呈现的和被试的任务有关的某种刺激,这些刺激的不同特性引起被试的不同反应。
2.环境变量
环境特点的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噪音、观众多少等。
3.被试变量
被试特点的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左右利手等。
对于此种自变量被试只能选择,不能改变。
操纵(控制)
1.确定其含义==> 操作定义
2.确定其水平==> 变化程度、水平
自变量量化
▪直接观察和测量
▪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
1.确定其含义==> 操作定义
▪操作性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对于所要陈述的概念予以可感知、度量的事物,时间,现象和方法进行具体的界定。
▪抽象定义——可直接观察测量的特征
2.确定其水平==> 变化程度、水平
▪自变量既性质上的差别,也可以是数量程度上的差别
▪自变量至少有两个水平
▪因素型实验一般不超过四个,要求变化范围大,分布平均
▪函数型实验要求水平较多,分布根据实验要求而定
有效自变量vs无效自变量
▪当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导致行为的变化时,称自变量是有效的;反之,则认为自变量无效 自变量无效的原因:
▪实验者错误地认为自变量很重要,但实际上它不重要,结果自变量不能造成行为的变化。
▪实验者没有能够真正地操纵自变量。
特别注意:自变量的水平选取一般都是参考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目的来确定。
如果没有资料,还应该通过预实验来确定。
特别提醒:复合自变量
研究者有时会将几个不同的自变量当作一个复合的自变量来加以操纵,尤其是在教育和社会的现场实验研究中。
例1:一个广告客户想知道电视和广播哪一种媒体的广告效果好。
例2:比较传统和改革以后的两种教学方法哪一种教学效果好
使用复合自变量的实验其目的并不是要鉴别出哪一个自变量影响实验结果,而是考虑实际的应用,因此这类实验不能做出分析性的结论,即将实验结果简单地归之于复合自变量中的一个或几个。
三、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
定义
▪因为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现象变化或结果▪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 类型
1.客观指标:反应速度、正确性、难度、反应标准等
反应的速度。
如反应时间,完成一次作业所需的时间或一定时间内完成的件数。
反应的正确性。
如计算的正误次数,走迷宫进入盲路的次数,射击中靶的次数等。
反应的难度。
可以定出一个难易的等级,以测定被试者能达到什么水平。
如智力量表等。
反应的次数。
即一定时限内被试做出反应的机率。
如几种判断中某种判断出现的机率。
反应的强度。
如唾液分泌的滴数,皮肤电阻变化的大小,膝跳反射的幅度等。
2.主观指标:口语记录、作业分析等
控制
▪反应控制:
指导语的设置要注意以下几点
▪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
1.操作定义
2.量化标准
有效性客观性数量化
3.量化层次
质的量化量的量化
▪避免量程限制
1.因变量的敏感性
天花板效应地板效应。
有效性
▪当确实是自变量而不是其他因素引起了因变量的变化时,我们认为因变量有效。
▪如果因变量的变化不是自变量造成的,而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则这种因变量是无效的,或者说,实验产生了自变量混淆。
▪例:考察不同水平被试在一定时间内解决应用题的数量(因变量),并作为推知其数学能力的指标。
如果题目难度很小,会有什么问题?
量
客观性
▪指标的客观性——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测量和记录的指标
▪指标的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数量化的层次
▪质的量化(有无反应)
▪量的量化(反应的程度)
例1、解题时间作为因变量,但如果有被试总是无法解出某个题目时怎么办?
例2、我们测定大白鼠从起点到出口所需的时间,但如果大白鼠不往前走怎么办?
例3、如果被试在回忆中把“不干净”写成了“肮脏”怎么办?
天花板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作业过于简单,使得被试在不同自变量水平上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没有差别时,实验中就出现了天花板效应
地板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作业过于困难,使得被试在不同自变量水平上都获得很差的结果,并没有差别时,实验中就出现了地板效应。
特别提醒:多重因变量 多重因变量
▪例、两种情形下要被试删除特定字母“T” 、“K”
QWERTPOUKBCGKOYXT…FNHNTHFNKFHNKHNFT…
我们不限制时间,而是要求被试完成整张作业纸上的任务。
这时我们就有两种反应测量:遗漏的T、K数目和完成的时间。
问题:哪一种反应测量更好呢?
因变量选择的标准:
▪在一项实验中,如果两种量值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那么两者都可以使用。
▪如果其中一个量值对自变量的变化并不敏感,则应该选用另一个反应敏感的量值。
▪如果两个因变量对自变量都有高敏感性,但两者间没有相关,说明也许是自变量中有额外因素在起作用,或者自变量不是以同样的方式影响两种反应测量。
第二节实验研究的设计
一、实验设计的概念和内容
二、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
▪(一)单因素and多因素设计
▪(二)组间and组内and混合设计
▪(三)实验and准实验and前实验设计
一、实验设计的概念和内容
▪实验设计乃是进行科学实验前做的具体计划。
它主要是控制实验条件和安排实验程序的计划。
▪特点:(1)要求控制的条件最严密;(2)操纵的自变量最有效;(3)测定记录的因变量最准确;(4)要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5)实验的信度、效度高
最少的人力、物力==>最有效的实验数据
实验设计涉及的三个核心问题
1实验采用多少自变量和因变量
2各自变量内采用多少处理水平
3如何将被试分配到各自变量的各处理水平中
二、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
(一)根据实验中要操纵变量的多少:
▪1、单因素实验设计
▪2、多因素实验设计
(二)根据各种自变量及各种处理水平中是否用相同被试
▪1、被试内设计
▪2、被试间设计
▪3、混合设计
(三)从对实验控制条件的严密程度的不同:▪1、真实验设计
▪2、准实验设计
▪3、非(前)实验设计
二、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
▪(一)单因素and多因素设计
1、单因素实验设计
▪研究中只对一个自变量感兴趣,水平数为P (P>=2)
▪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实验设计模式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实验设计的基本规则要遵守,基本内容都要包含)
2.1、多自变量实验设计
▪在心理学实验中,典型的实验多采用两个到四个自变量,这样的实验成为多自变量实验设计
交互作用
▪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每一个水平上不一样时,我们就有了交互作用。
在每一项实验中使用一个以上自变量的主要目的正是为了寻找是否存在交互作用。
优点▪实验的效率更高。
多个自变量可以同时考察
其效用
▪实验的控制较好。
进行一个实验时,某些控制变量(如温度、湿度等)比进行三个实验时更容易控制恒定,即易于保持控制变量的恒定。
▪可以获得交互作用。
▪概括的实验结果比从几个单独实验所概括的结果更有价值,更接近实际生活。
2.2多因变量试验设计
很多实验中因变量并不是唯一的,研究者通常是列出好几个都合适的因变量
一次实验获得多个因变量比较经济,并且能获得更多的信息
但是多因变量分析起来比较困难
多自变量实验
▪(二)组间and组内and混合设计
学习遍数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1、15名被试对20个识记材料学习3遍,另外15名被试对20个识记材料学习6遍,然后再认或回忆,并比较成绩。
——组间设计 2、15名被试对20个识记材料学习3遍,
再对另外20个识记材料学习6遍,然后再认或回忆,并比较成绩。
——组内设计 3、两种变量:2(3遍,6遍)³2(图形,文字)
被试安排:15名被试对20个图形材料及20个文字材料学习3遍,另外15名被试对这20个图形材料和20个文字材料学习6遍,然后再认或回忆,并比较成绩。
——混合设计 1、组间设计(Between-subjects design)
▪定义:就是把数目相同的被试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
又叫独立组设计或者被试间设计
▪举例:检测视觉反应时快还是听觉反应时快?有30个被试参加实验,请用组间设计的实验方法设计。
▪优点:一种自变量(或实验条件)不会影响另一种自变量(或实验条件)。
特别适合检验
学习方法或学习材料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之类的研究。
无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举例:学习方法(有三种)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被试60人。
▪缺点:
•被试的个体差异难以控制。
•所需被试较多。
▪克服办法:
•随机组设计(random groups design)
•配对组设计(matched groups design)
•将差异进行变量安排
•
随机组设计:是指将被试随机分配到不同的组内接受不同的处理。
▪举例:Loftus and Burns (1982)的研究——考察暴力场面对人的记忆的影响。
▪研究过程:226名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的自愿参加者;随机分配到以下两组。
组一:看带有暴力场面的电影;组二:看非暴力场面的电影。
看完电影之后,要求两组被试回答25道关于电影中事件的问题。
其中一道题非常关键:问被试在银行外面露天停车场踢球的男孩穿的足球衫上的号码是多少。
因变量是正确回忆出男孩运动衫号码的人数的百分数。
结果:组一,4%;组二,28%
配对组设计:先进行共同作业,然后按成绩进行被试分配,使各组被试的特点同质,继而进行不同的处理操作。
▪共同作业(即前测):进行与正式实验高相关的作业,记录成绩;利用前测表现分组。
▪举例:检验两种教学方法哪种好?
将差异进行变量安排:把额外变量变成一个自变量进行操纵,从而实现对额外变量的控制。
▪举例:学习中多媒体互动插图对科学说明文的影响
•自变量:插图模式(计算机模拟的静态插图/互动插图)
•额外变量变量化:学习能力(高能力组/低能力组)
2、组内设计(Within-subjects design)
▪定义:由一个被试(而不是一组同质被试)接受所有的自变量水平或自变量水平的结合的设计。
实验中的自变量叫做被试内变量。
这种设计能把被试带来的无关变异减到最小的程度。
优点
▪组内设计消除了被试的个别差异对实验的影响
▪组内设计需要的被试较少
▪心理学的某些领域需要使用组内设计,即组内设计用于研究练习的阶段性最为理想
缺点:
▪时间间隔处理
▪时间顺序效应(练习效应&疲劳效应)
▪当自变量或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产生的效果不可逆时(如大脑损伤),不能用组内设计。
克服方法:
▪完全的组内设计(complete within-subjects design)
•随机设计(block randomization)•ABBA平衡法(ABBA counterbalancing)▪不完全的组内设计(incomplete within-subjects design)
•拉丁方设计(Latin Square)
随机设计举例
Sackheim,Gur和Saucy(1978)使用组内设计研究人的两侧面孔在情绪表达强度上的差异。
Sackheim和他的合作者利用一个人的一侧面孔和其镜像重新构成一张完整的面孔的照片。
上图为三种实验材料。
每位被试评价54张幻灯片:18张左侧构成照片,18张原始照片和18张右侧构成照片ABBA平衡法
鲍尔(Bower,1961)曾经以老鼠来研究奖赏对反应形成的影响。
实验的任务是让老鼠走迷津,自变量是奖赏量。
实验中,每只老鼠都要接受两种奖赏水平的处理:A是走完迷津得到8粒食物,B则是得到1粒食物。
如果研究者先进行所有的A实验,然后接受所有的B实验,或者反过来,都会导致奖赏量和实验顺序本身发生混淆。
当自变量水平只有两个(分别用A和B表示)时的情况,被试按照ABBA的顺序接受4次实验处理
如果时间顺序误差不是系统变化时,ABBA 法就会遇到问题。
解决的方法有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