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花_陆建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赶花》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桐乡市濮院小学陆建国
教学目标:
1、了解养蜂人为采蜜而一年四季四处奔忙,不失时机地抓住花时,懂得“只能人赶花,不能让花等人”,学习养蜂人不畏艰辛和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
2、学会在本课时中遇到的生字新词。
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材分析:
《赶花》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15课。
这篇课文讲述了在槐花飘香的时节,“我”漫步槐树林,遇到养蜂人,并与之交谈,感觉到他们艰辛而又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赞美了那些为追求幸福与芬芳而不辞辛苦的人们乐观的精神。
课文先写蜜蜂繁忙采蜜的景象,并通过养蜂工的口,赞扬了蜜蜂没命干活的精神;接着写养蜂工一年四季的辛苦;最后用养蜂工的话“只能人赶花,不能让花等人”,点出题意。
本文层次清楚、条理明确、重点突出,是本单元重点训练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好例子。
语言生动形象、含义深刻,是一篇情感性较强的文章,适合学生朗读品悟。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初步谈“赶”
1、板书“赶”,谈感受。
【评析】通过这样的问,不但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能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文章的整个基调。
2、读了课题,你想到什么问题?
学生读课题,质疑:是谁在赶花?为什么要赶花?是怎么赶花的?
【评析】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文章的关键所在,从课文的关键词语着手发问,往往从中能体会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自读课文,感受艰辛
1、一读,谈感受
读了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要说的吗?
师生对话,总结“艰辛(板书)”
2、二读,品艰辛
预设:看来同学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那就是养蜂人的生活很艰辛。
本文的作者李天芳也和我们有同样的感受。
那么文章又是怎样写出了他们那种为花而赶的艰辛生活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第8至16自然段,你能从哪些句子中特别能感受养蜂人的这种艰辛的生活呢?请你找出来,用心地读一读。
三、研读课文,感悟艰辛
1、师生研讨重点句,共同对话:
A:我惊讶了:“养蜂为什么要千里迢迢跑这么多的路?”从这个句子里怎么能看出养蜂人的艰辛?千里迢迢是什么意思?(板书:千里迢迢)养蜂人真的是千里迢迢而来的吗?找出证据来!在证据下面轻轻的画上横线。
这些养蜂人有来自宁夏的,青海的,还有内蒙古的,由吕梁山区的,他们都来到了延安。
(网上搜索地图,指明行走路线,让学生感受路途遥远)跑这么远的路来采花蜜,真的是非常艰辛,所以作者感到十分惊讶,你能惊讶地来读读吗?(指名读)你敢评价一下自己吗?谁来评价一下他?(再指名读)
B:咱得马不停蹄地往花开的地方赶,惟恐误了花时。
干上这路活,只能人赶花,不能让花等人。
理解“马不停蹄(板书)”、“惟恐”的意思?指导朗读。
C:我们也和蜂儿一样,一年四季极少在窝里停,天南海北,哪里花开就往哪里赶。
理解“天南海北(板书)”。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养蜂人是怎样一年四季天南海北地赶花的?快速读12、14自然段,找找养蜂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赶什么花,时间用横线划出来,地点用小三角形标出来,花名用括号标出来。
(课件出示地图,学生找到后,指名口头回答,教师用课件出示答案)
师引:养蜂人一年四季,天南海北地赶花,真的非常辛苦。
有人做过比较,养蜂人一年的行程等于把长城走了个来回,相当于每年走一次二万五千里长征。
读句子,读出“艰辛”来。
到了过年的时候,是不是该休息了?
D:蜂可歇下,人不能歇,人要做好出远门的准备。
E:我们养蜂人,逢年过节也难得和家人团聚。
理解“团聚”,谈感受。
师引读: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时节,养蜂人在赶花的途中看到行人神色匆匆急着赶回家,可自己却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是何等的愦憾啊!可——(学生齐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在重阳佳节,养蜂人眼望家乡,思念着家乡的父母、妻儿,渴望能与亲人团聚,可——(学生齐读)
他们内心是非常渴望能与家人团聚的,是吗?你能把养蜂人内心的情感,用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朗读)
2、过渡:从养蜂人层层深入的回答中,我们体会到了养蜂人赶花路程的远,真是——千里迢迢;地点分布之广,真是——天南海北;又是那样的繁忙,真是——马不停蹄。
(指读板书)
3、同学们,面对养蜂人这样的生活,你有什么感受?
(课件演示从网上下载的相关图片,教师讲解):是啊!养蜂人的生活实在是太艰辛了!他们一年四季千里迢迢地奔波于天南海北,风餐露宿,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往花开的地方赶,连逢年过节也难得和家人团聚。
其实,课文中介绍的还不是养蜂人的全部生活。
实际上,养蜂人的生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艰苦的多,他们脚步匆匆,吃的是熏黑的腊肉,喝的是山泉和溪水,住的是山洞和简陋的帐篷,照明用的是废旧的沼气灯,甚至干脆靠月光照明,交通工具是可以闷得死人的闷罐子车,而且还得提防野兽、坏人的袭击。
4、文章中用了“千里迢迢、天南海北、马不停蹄”这三个成语来形容养蜂人生活的艰辛。
你还可以用你从课外学到的其他成语来概括养蜂人的生活吗?
四、立足艰辛,想像美好。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初步了解了养蜂人的赶花生活,在研读课文中体会到了养蜂人,他们远离亲人千里迢迢地奔波,天南海北地走闯,马不停蹄地赶花,生活的确十分艰苦,但是作者又怎么会说他们的生活也充满了诗情画意呢?让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教学方法(设计理念):
重朗读、重感悟、重情感、重创新。
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反思:
一、抓住重点,实现长文短教
高年级语文课文普遍篇幅较长,如果都逐句逐段进行讲解学习,不仅浪费时间,还会让学生满头雾水,搞不清重点在哪里。
因此,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即让学生以教材为例,掌握知识,领会道理,又能举一反三,为将来的阅读提供一个学习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设计《赶花》一课时,抓住文章的重点“养蜂人赶花的艰辛”来构建教学模块,系统组织教学。
我先让学生谈初读课文后的感受,然后让学生找找哪些自然段是写养蜂人天南海北、马不停蹄地赶花的。
再让学生找出哪些句子特别能感受养蜂人的这种艰辛的生活?用心读一读。
再从这几个句子入手,,然后让学生通过反复的品读、看图、想象,体会养蜂人赶花的艰辛。
这样,从大局入手,再以此为基点,辐射出去,学生思路就清晰了,重点就抓住了,中心就明确了。
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自我构建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二、结合课文,理解词语意思
语文学习强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强调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避免生硬的讲解和分析。
如在教学“天南海北”这个词时,我先问学生养蜂人赶花都去了哪些地方?学生回答后,老师出示地图,在地图上一一标出延河近郊、榆林地区、三边一带、巴山蜀水、秦川、延安等等地方,老师指着标上地名的地图说“这就叫做——”,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天南海北”。
可见,学生通过读文、看图,已经很自然地理解了“天南海北”的意思,也为进一步理解养蜂人赶花的艰辛打下了基础。
另外,“马不停蹄”、“千里迢迢”等词语的理解也可以用相同的方法。
三、反复品读,体现读有层次
语文新课标注重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
我在课上让学生找出重点句“咱得马不停蹄地往花开的地方赶,惟恐误了花时。
干上这路活,只能人赶花,不能让花等人!”以后,让孩子读句子,说说知道了什么,学生说体会到养蜂人非常辛劳。
根据学生这个表面的映像,老师让学生读相关句子,又让学生找找养蜂人去了哪些地方,学生在地图上直观地感受到养蜂人走了这么多地方,路程如此之遥远,对养蜂人赶花的艰辛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此时,让学生再去读两句重点句,学生就读得有感情了。
抓住这个契机,又问学生养蜂人的足迹遍布天南海北,他们在赶花时会遇到什么困难?在学生的讨论中,在老师的点拨下,养蜂人赶花的种种艰辛都再现在学生面前,深深的扎根在学生的心里。
此时,老师又让孩子读重点句。
就这样,孩子通过反复的读重点句,做到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使读步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