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三历史专题复习——史料与唯物史观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与史观复习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与史观复习作者:谷素琦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20年第03期目前,许多学校都采用三轮复习的方式。
在第一轮复习阶段,同学们要结合教材全面掌握基础知识,打好基本功。
在第一轮复习阶段,有的学校采用专题的形式进行复习。
采用专题复习的形式,可以使同学们对某专题的历史有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这种形式也割裂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人类社会发展中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等是相互联系的。
为了避免这种缺陷,在第二轮复习的时候,同学们可以采用通史复习的形式。
通史复习是以时间为轴来复习人类历史知识的。
在復习的时候,同学们可以按时间顺序将人类历史划分为若干阶段,如古代、近代、现代。
这种复习方式将某阶段内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因素联系在一起,突出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使同学们更能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一、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概述1.中国古代政治中国古代政治经历了从宗法制、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宗法制和分封制。
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该制度在中国沿用2000多年,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在汉代到清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中有两条主线,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与斗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与斗争,结果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其消极影响日益显现。
2.中国古代经济中国古代经济属于典型的农耕经济。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小农经济形成。
我国古代在金属冶炼、纺织、陶瓷等(手工业)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经营方式主要有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三种形态。
商业领域,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但我国古代商业依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3.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经历着历史性剧变,思想界也由此呈现“百家争鸣”、异彩纷呈的局面。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高三复习历史唯物主义总结
高三复习历史唯物主义总结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学科当中的一个重要板块,也是我们考试的一个考点知识,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三历史唯物主义复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高三复习历史唯物主义总结注意:1、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2、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人生价值观3、社会历史观=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群众观点4、人生价值观=实现人生的价值=价值观一、社会历史观(寻觅社会的真谛)主要原理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详细版:(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3)要求我们要一切从社会存在的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
(4)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不完全同步。
精华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要求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
主要应用:分析说明改革的必要性;开展各种教育活动的原因;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民族精神的产生及作用。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发展规律)原理及方法论详细版:(1)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所以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高三专题复习——史学理论与方法(史观、史论、史法)
高三历史专题——史学理论与方法(史观、史论、史法)一、史学理论与方法训练(一)历史方法论(探究历史的方法):(1)基本的史学要素: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
注意史料的分类:史料大体可分为第一手(原始)史料与第二手(间接)史料:具体可分为四类:①文献史料,包括历史记录、历史著作、文献汇编和史书以外的书籍;②文件史料,包括政府文件、团体文件和私人文件;③实物史料,包括生产工具、生活资料、历史遗迹;④口述(口碑)史料,包括回忆录、调查记录、群众传说、文艺作品。
提取鉴别历史材料信息的方法:一是“读史征(发现)史”;二是“史论一致”、“孤证不立”、“无征不信”、“二重证据法”、原始史料信度较高、直接推理、跨学科研究等。
【训练1】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训练2】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
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
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这说明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训练3】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
唯物史观与高考历史复习
唯物史观与高考历史复习研究近几年的高考文综历史试卷,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各省试卷,一个没有争议的结论是,高考不仅考察学生的历史知识,还考察学生学史的方法等,而其中对于史学观的考察通过隐性或是显性的方式渗透在历史考卷中。
除了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和生态史观外,最难把握的就是唯物史观。
新课程标准要求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要求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来学习历史。
而在高中历史教学和高考复习备考中,唯物史观的掌握和理解又是一大难点,本文结合自己在高考历史复习中的一些实践做一些探索。
一概念与地位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
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他们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对于这个抽象的无产阶级基本历史观,是学习高中历史的基本点,也是高考备考的重难点。
二唯物史观的三对核心概念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其中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方式(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相对的,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
它包括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等意识形态和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
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是我们认识历史的一把钥匙。
就两者的关系而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新课标必修史部分,很多知识环节要求熟悉、理解这一对“关系”,比如学习百家争鸣这一内容时,需要分析为什么在这个时期出现一次精彩文化的大交锋、大辩论和大融合?(1)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的瓦解、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促使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初高中历史衔接学案
初高衔接——高中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一:概念解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分解为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1)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我们认识历史、解释历史,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新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把唯物史观作为核心素养之一,并提出了具体要求:“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包括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辨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主要作用等,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新版课程标准在此实际上从两个层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认识层面,通过历史课程学习,要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二是运用层面上的要求,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就认识层面,应了解唯物史观哪些理论与方法呢?唯物史观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揭示了社会结构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唯物史观既重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的反作用。
唯物史观还论述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唯物史观还强调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这样的思想认识,是以往的历史学家和哲学家所未曾达到的,使人们认识历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历史学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注意了解以下观点和方法: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四,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第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第六,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
高中历史史料研读专题(文科)
史学入门与史料价研读专项讲义与训练史料研读专题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2020年修订)》课标要求】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
由于时代和认识上的局限并非所有史料都能进入人们的视野。
迄今为止,人们所能认识并可以搜集、运用的史料大体有文献、实物、口述、图像等类别。
搜集和整理不同类别史料的方法有所不同,但却有共同的原则。
运用史料就是理解历史,需要秉持大胆怀疑、多源互证等原则。
对不同类型的史料,需要了解其产生的具体情境,需要掌握读懂它的技能,才能对其反映的历史信息形成准确的认识。
二、史料的类型(一) 按史料的形式划分为1、文献史料:是指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史料。
(1)种类:①以纸张为载体,主要包括史书、档案文书、文集、笔记、书信与日记、地方史志、报刊、碑铭与简牍、族谱、契约、账簿等。
(2)地位与价值:是数量最多、最主要的史料载体,使文明得以流传后世。
(3)局限性:①无法反映前文字阶段的人类历史。
②经常受以下因素影响:个人因素,如研究者的立场、个人素养;政治因素,如政局变动、政治导向等;时代局限因素,如研究方法不同、研究角度不同、时代局限性等;2、实物史料:是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
(1)种类:器物、建筑物、遗迹、遗址、碑刻、雕塑和绘画等,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
(2)价值:①客观真实、直观地反映历史事物,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②研究史前(前文字阶段) 人类历史的重要依据;③与文献史料相互印证,对其补充、纠正。
绘画对于研究当时的艺术发展、社会发展、科技发展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3)局限性:实物史料大多只反映历史的片断,无法完全反映历史的全貌和原貌,因此需要与其他类型史料进行综合印证,相互补充。
3、口述史料:是指经过口传或为后人记录成为史料的原始资料(1)种类:神话、史诗、民间传说、俗语、歌谣、回忆录、访谈录以及访问调查的原始资料,对这些资料的发掘和整理被称作口述史学。
高考历史复习:历史核心素养——唯物史观【课件】
【解析】据材料“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可知对诸侯王在经济上进 行限制,进而削弱诸侯实力,故选C项;材料“称为‘皮币’”,而且有定价的,说明不是货币,排除 A项; 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不是思想上的统一,排除B项;材料“‘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说明地 方仍旧享有租税权,所以没有实现对地方的控制,应该只是加强控制而已,排除D项。
进工作方法意在
A.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战争
B.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C.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
D.动员社会各界进行抗战
A.
(2021·全国乙卷)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0.土改后,太行山区某农民要买一头驴,谈好价钱后,他表示要回家和妻子商量,
理由是“我们村上好多人家都立下了新规矩,男的开支一斗米以上要得到女人的同
意,女人开支二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这件事可以反映出,当时解放区
据表2可知 A.内地与沿海原有工业基础差距大 B.西部地区工商业改造不彻底 C.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D.沿海地区工业发展更为迅速
A.
(2021·全国乙卷)
35.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纽约画派领衔人物杰克逊·波洛克以将油墨 滴洒和倾泼在大块画布上的创作方法而著称,画作没有任何可识别的 主题。美国中央情报局竭力推崇该画派,并资助其在海外展览,以显 示自由、个性的表达。这表明
理论:文化与政治的关系
25.[2019·全国卷Ⅱ]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
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
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高考历史常用史观知识点
高考历史常用史观知识点历史是了解人类过去的一种方法,通过对历史事件与人物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演变、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高考历史考试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与史观相关的知识点,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史观知识点。
一、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在历史学研究中,存在着不同的史观,其中最重要的两种分别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推动的,而唯心史观则强调意识形态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
这两种史观的不同理论基础导致了对于历史发展的解释有所差异。
二、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在唯物史观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理论体系,它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阶级斗争,并且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而历史唯心主义则主张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个体的意识、意愿和创造力,它注重个体对于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辩证唯物主义与辩证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体系,它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辩证发展的,由于内部矛盾的存在而发生变化。
辩证唯心主义则认为世界的运动和发展是由于矛盾的存在和解决而推动的。
四、国家与民族国家与民族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
国家是指一个具备独立政治权力、拥有一定领域和人口的政治组织,而民族则强调共同的历史文化传承和认同感。
不同的国家产生于不同的民族演变过程中,而民族则是构成国家的基本要素之一。
五、历史唯物主义与民族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主义是两种不同的思潮。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认为民族意识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经济基础决定的。
而民族主义则强调民族的集体利益和民族身份,是指导民族发展的一种思想。
六、专业化与普及化在当代社会,历史学已经成为一门专业学科,研究者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为社会提供专业化的历史书籍和研究成果。
然而,普及化的历史也非常重要,因为历史是国民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普及历史,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珍惜自己的历史文化。
七、历史教育与思想教育历史教育是培养人们对于历史正确认识和理解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既包括知识的传授,也包括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与思考。
2017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五 历史观历史理论史料学及史料研读
②对待文明的正确态度 平等的态度:即文明没有优劣之分,无论是东方 文明还是西方文明,都要进行平等和耐心的对话,承 认和维护文明的多元化、多样性。在弘扬本国本民族 文明优秀传统的同时,充分吸收和借鉴世界文明的一 切积极成果。 开放的态度:文明的交融和整体演进是不可逆转 的趋势, 要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相容并蓄各种文明成果, 努力构建各种文明相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③文明交流的主要方式 和平交往:是人类文明交流的主要方式。从世界 文明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和碰 撞乃至发生冲突固然是常有的,但不同文明之间的和 平共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乃至交融互动,仍是世 界文明发展的常态和主流。和平交往方式对人类整体 文明的进步产生了持续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一、命题趋势 “以新情景、新材料为背景,反映我国史学研究 新成果,学术性相应增强”是近几年来高考历史命题 的显著特点之一。尤其是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 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近几年来,文明史理论 (范式)、现代化 理论 ( 范式 ) 和整体史理论 ( 范式 ) 已成为高考命题的价 值取向。正如刘宗绪教授所言“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视 角去看历史,实际上是把握了历史发展的总纲。这是 一种境界和高度„„去认识和研究历史,就把握了真 谛,也有利于真正接受祖先留下的历史遗产,有是重视对历史发 展自身过程和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尤其是思维过程的考 查;二是强调历史解释;三是注重史学思想和方法; 四是关注与高校课程密切相关的内容。 常见的题型: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有涉 及。在考查方式上多用新材料、新情境命题,纵横联 系古今中外政治制度以及经济、思想等知识命题。 二、备考建议 1. 本专题备考过程中首先要把握好唯物史观和各 种历史理论(或范式)的基本内涵。要学会从不同视角、 用不同方法,去认识丰富多样的历史现象,破解复杂 的历史问题。
高考历史唯物史观知识点
高考历史唯物史观知识点在高考历史考试中,唯物史观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科学的基本原则之一。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唯物史观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论。
在历史学的研究中,唯物史观则强调历史的客观性,指引我们了解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历史的趋势。
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是“基本经济关系决定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决定意识形态”。
这一思想反映了社会的经济基础对社会的其他方面产生决定性影响。
在古代社会中,以生产力水平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制约了社会的发展,例如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形成了封建等级制度。
这种生产关系进一步决定了社会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成为统治关系,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以资本为核心的意识形态的形成。
唯物史观还强调历史的客观性。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它并不是由个人的意志所决定的。
历史的发展是一种客观规律,受到一系列客观因素的制约和驱动。
人们在历史中只是客观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而不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的发展是由社会矛盾、经济力量、阶级斗争等客观要素所决定的。
在历史学的研究中,必须从客观事实出发,根据历史的规律和逻辑来进行分析,以求得真实的历史。
唯物史观也强调历史的趋势。
历史的趋势是指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从宏观角度来看,历史的发展不是一种孤立事件的堆积,而是有一定规律性的。
历史的发展总是朝着一定的方向进行,这是由各种矛盾和力量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例如,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路线。
尽管历史的发展有时会出现曲折、波动的现象,但总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当然,唯物史观也有其局限性。
它是一种从经济基础出发来解释历史的方法。
在具体分析历史问题时,还需要考虑到其他因素的作用,如政治、文化、个人因素等。
总的来说,唯物史观是一种重要的历史观念和研究方法。
它为我们理解历史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框架,帮助我们把握历史的本质和规律。
高考历史四大热点详解:高考历史热点复习二+唯物史观+Word版含解析
高考历史热点复习二:唯物史观背景材料:2017年全国I卷集中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史观的考查。
2018年考试大纲更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现问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这就要求复习备考无论到哪一阶段都要紧紧围绕“问题意识”这一核心,特别注重“发现问题”能力训练与培养。
要突出问题意识,强化“唯物史观”在历史认识方面的指导作用,注意把问题意识与理论指导相结合。
“唯物史观”也是当今历史教育五大核心素养之一。
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教育和解读。
什么是唯物史观,概念界定: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包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等。
内涵阐释: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下面就根据高考的需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进行解读一下。
(一)、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高潮到衰亡的历史。
如我国古代的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过程1、萌芽(战国):商鞅建立县制,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建立。
2、确立(秦朝):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建立。
(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的官制,地方推行郡县制)。
3、巩固(西汉):①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之乱。
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夺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策略一 史学常识与史学要素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史学常识与史学要素史料研习1.史料的分类其一是为实物、文献、口传、图片影像史料。
(1)实物史料: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
如: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2)文献(文字)史料: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
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志、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报刊、杂志、信件等。
(3)口述史料: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音等。
(4)图片、影像史料。
如:新闻图片、照片、纪录片等。
其二为直接与间接资料、原始和转手资料,或者是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
(1)第一手资料是指某历史事实发生时产生的,有些本身就是该历史事实的某些遗存,如文物遗迹、原始文件、档案等。
(2)第二手资料又称转手资料,它是相对于第一手资料而言的,反映该历史事实的转载或复制资料,如历史学家的研究著作、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
真题示例1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解析:材料一仅用一段文字材料就得出结论,显然材料不充分,材料二作为反驳材料一的根据是有力的,所以,B项正确。
答案:B典题练兵1史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直接的史料;二是间接的史料。
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的史料;凡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间接史料。
下列属于直接史料的是()A.《史记》B.姜子牙助周灭商神话C.商朝卜辞D.孟姜女哭长城传说2.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
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史观、史料与历史认识突破 五种新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理论和历史认识的形成(知识
2014届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史观、史料与历史认识突破五种新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理论和历史认识的形成(知识讲解+练习巩固,含解析)史观、史料与历史认识突破一、五种新史观近几年来,除了唯物史观外,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等明显地影响着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史观已成为高考历史试题之魂。
因此我们必须了解新史观。
用新史观整合知识,提升学生的新史观的运用能力。
1.文明史观(1)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演进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2)人类文明发展的纵向主线是:野蛮蒙昧时代→农业文明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工场手工业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等。
从横向发展看,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文明史观认为,一切文明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各个时期的文明又因地域、民族的不同,形成不同类型,并相互交织、渗透和转化,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从低级走向高级。
世界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从来就是多元的、多线的。
(3)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①概念:物质文明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物质生活的进步,包括物质生产文明史、物质交流文明史、物质生活文明史等;政治文明就是人们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包括政治观念文明史、政治制度文明史、政治组织文明史、政治行为文明史和政治技术文明史等;精神文明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包括科技文明史、学术思想文明史、文学意识文明史和宗教文明史等。
②相互关系:物质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处理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历史素养唯物史观和历史学习讲义
历史素养唯物史观与历史学习
3评价史实
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
这项政策在当时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材料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
小说梗概如下: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
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
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座荒岛上。
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
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
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都是他的个人财产。
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
高中核心素养系列——唯物史观 课件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原理释疑
河流污染 (社会存在)
河流保护 (社会意识)
河道清淤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能动的反作用。
感受真题
(2017·全国Ⅲ卷·24)下图是西周与战 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 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
的主要因素是( A )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唯物史观
理论保证
唯物史观
课标阐述
P4: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 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 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 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 象认识历史的本质,必须以科学的历 史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唯物史观使历史 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 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 面、客观的认识。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部分 国家迅速实现机械化与战后 欧洲的联合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反映了生产关系反作用于 生产力的原理。
再举一个朴素的例子: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原理释疑
经济基础: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 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的总和。
生产力极其低下 (石器文明)
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青铜文明)
生产力巨大进步 (铁犁牛耕)
生产关系 群居氏族对立 奴隶主——奴隶 地主——农民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感受真题
(2020·全国乙卷·34)有人描写19世纪六七 十年代的巴黎:人们在巴黎内部建立了两座 截然不同、彼此敌对的城市,一座是“奢靡之 城”,另一座是“悲惨之城”,前者被后者包围。
史料实证与唯物史观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史料实证〖课程标准〗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
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
●关于史料1.史料:是记录历史的资料,是研究历史的根据2.史料的分类:(1)按表现形式①文献史料:以文字形式出现。
如:史书、档案、地方志、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书籍、报刊、杂志、信件等。
价值: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缺点:有时代烙印和主观性;往往受个人因素(个人立场、个人修养、感情好恶)、政治因素(政治权势、篡改历史)、时代因素(研究方法、角度)的影响,致使文献记载中出现错误、需要综合分析各种史料,进行比较分析、去伪存真,发现、探索历史真实。
②实物史料:历史上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考古发现的遗址(遗物、遗迹)、墓葬、出土文物、钱币、家具、当时的新闻图片等。
价值:可以填补文献记载的空白,验证文献资料记载的真实性,纠正文献资料记载的错误。
缺点:实物史料多为片段性,它们可能只是很小的一个碎片,并非能够反映历史的全貌和原貌。
不系统、不能反映历史全貌,需要历史实物和文献资料,以及其它各种历史资料进行综合印证,相互补充。
③口述史料: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
如:神话、传说、史诗、民谣、俗谚、遗训,近代以来的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等。
价值:一般耳闻、亲见、亲历过历史事件,所反映史实比较准确,可以弥补文献资料的不足。
局限: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口述资料会与本来面貌有较大差距,当事人回忆难免不准确或不全面(受到当事人的记忆力、情感、价值判断等因素的影响)。
在史诗、神话、传说、故事当中,有虚构、主观成份。
④音像资料:是音像手段与历史资料的有机融合,反映历史活动的声像记录。
(2)按时间和价值①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即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当时留下来的材料,特别是当事人和目击者提供的史料,直接反映了所研究对象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
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但二者的界限经常并不明确
(例如史记就很难说是一手或二手史料 )。一般中文所
称史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主要是指第一手史料而言。
(2)官方记载和民间记载:两者互有长短,官方记载往往比民间记载无论在时间、官职、地理等发面更为准确,但是民间记载也补充了部分官方不能说或者不
C.农业改革进一步发展
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
(2) 1958 年底,我国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劳动和统一分配的体制。这种体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 经营形式从家庭私人经营到集体经营转变
B. 所有制结构从私有制到公有制转变
C. 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D. 为工业化的开展奠定基础
C.法国印象主义画家
D.20 世纪现代主义画家
5、( 15 课标Ⅰ)( 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 =科学技术×(劳动力 +劳动工具 +劳动对象 +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新青年》创刊时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
,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
.尽管如此 ,“民主”与“科学”仍然被认为是新文化
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 .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
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 ,, 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A.防止官商勾结 B.维持社会等级
C.重义轻利
D.重农抑商
4、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1)“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
,, 而仅撅拾泰西皮毛, ,, 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
记载禄山诸事,文辞灿然,叙述颇详,而不免于琐杂,然新、旧《唐
书》《资治通鉴》所记禄山事,亦不能舍此而他求也。
(寒)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
自都市、坊市、风俗、典礼,靡不该载。如此之类,皆可以互相考证,
订史时氏(史家)之误。
——选编自姚继荣《唐来历史笔记论丛》
阅读上表,归纳历史笔记的特点,简述你对历史笔记史料价值的认识。
1、会 与 本 来 面 貌 有 较 大 差 距,当事人的回忆也难免不准 确或不全面
2、史诗、神话、传说会有大 量创造和虚构的情节
有传说性和虚假性,需要仔细 甄别
2、按学术价值分 (1)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一般将史料区分为第一手史料
(primary source) 以及第二手史料 (secondary source) 。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
2017 年高三历史专题复习——史料、史观
一:史料及分类
史料是指人类子在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残留或保存下来的各种痕迹、实物和文字资料;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是指由助于认识历史、复 原历史真实情况的一切资源,也即是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信息。
1、按表现形式分:
种类
文字史料 史书、地方志、传记、文集日 记、野史、报刊等
是文字史料、实物史料的重要 补充,具有鲜活性、直观性、 信息丰富性
局限
1、往往受到个人因素、政治 因素、时代因素影响。使用时 要进行比较分析,去伪存真, 发现历史真实。 2、文学作品能反映作者生活 时代的特征
1、多为片段,无法完全反映 历史的全貌和原貌 2、需要文字史料以及其他各 种历史资料进行综合印证。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粮食税颁布后的
1922 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
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
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
B.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
(12 分)
注:史料价值是指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因史料种类、来源、形式等不同。其价值也不同。
(1) 特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生动、叙述详细。
认识:历史笔记记载其它史书未记或少记的内容,可以丰富史料,弥补其它史书的缺失;历史笔记与其它史书相互考证,修正其它史书的错误;历史笔记来源多样,或轶闻趣事或传奇故
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
C.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D.革命派对维新派的批评 (2)欧洲某个时期崛起了一个富有的阶级,他们成为教会之外新的艺术资助人。于是,艺术家创作的重点转向宗教题材以外的、表达人物内心的肖像画。这里
的“艺术家”是
A.文艺复兴时期画家
B. 19 世纪现实主义画家
事,所描述的事件未必完全真实可信。
总之,历史笔记受作者身份、资料来源等局限,信息未必完全客观可信,使用时应甄别辨识,去伪存真。(
10 分)
二:唯物史观
有关最新高考大纲上将“唯物史观”替代了“科学史观”这一说法,我谈谈我的认识供大家参考:首先,这是国家意识的体现。
2011 年
初中课程标准正式颁布,一大变化就是强调“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新的高中课程标准也是如此,新的考试大纲自然也是如此。 第二,简单地说,唯物史观和其他所谓的史观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唯物史观是基本的世界观,属于历史学最高层次历史哲学的范畴,与唯 心史观相对。而文明史观等是下一个层次的问题,严格意义上讲不是史观,属于研究范式、方法、角度,只不过大家叫惯了,称之为史观。 二者不是一个级别,更不是相互替代关系。 ——梁爱茹
(2)( 2013 ,新课标Ⅱ卷)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
,, 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
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即不需要隐讳,客观性相对较强。
(12 分 ) 中国的历史文献资料丰富。
历史笔记资料表
作者
书名
内容
北朝)杨衡之
《洛阳枷蓝记》
展现了北巍都城洛旧四十年间的政治大事、中外交通、人物传记、市
井景象、民间习俗、传说轶闻,书中亦有不少神异鬼怪故事。然其遗
闻艳事,颇足以朴史采(盘书)存史摅。
(唐)姚汝能
《安禄山事迹》
实物史料 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 等
口述史料 神话、传说、故事、史诗、回 忆录等
民俗史料 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
价值
最主要的史料载体
1、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 的可靠来源,能比较真实的反 映历史,具有形象直观性,比 文字史料更直观,可靠 2、与文字资料相互印证,能 印证、充实、纠正文字资料
1、可以与文字、实物等史料 进行互相印证,弥补史料的不 足
敢说的内容,毕竟官修正史都是隐恶扬善的。
(3)近人记载和远人记载:近人记载一般不如远人的记载,以为事实只能越传越失真。
(4)不经意记载和经意的记载:记载是特别经意,使记载真实可信,但是也可能使记载格外不真实,因为经意便难免受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影响。不经意的记载,
也保存了一些原始史料。
(5)本国的记载和外国的记载:外国的记载可靠性相对较差。因为传闻易失真,而且外国人了解的全面性和深入性不如本国人。但是外国的记载也有其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