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微专题培训资料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限时集训(一)沿革—政治文明的精髓与局限(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限时集训(一)沿革—政治文明的精髓与局限(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

专题限时集训(一) 沿革——政治文明的精髓与局限(建议用时:30分钟)微专题一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1.商朝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有很大的自主权,商王事实上是内外服联盟的首领。

周朝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由此可知( )A.周天子对地方控制加强B.王位世袭制的完善C.中央集权制度逐渐确立D.贵族政治正式形成A[商王对各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而周王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对各诸侯国的控制,故选A项;材料强调商王、周王对地方控制的强弱不同,未涉及王位世袭制是否完善,排除B 项;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才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排除C 项;贵族政治是指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一种统治形式,排除D项。

]2.(2020·某某质检)西周的封国,有姬姓王室子弟、姻亲、功臣、古帝王后、殷后、重要方国等六种类型。

其中,前三种群体是西周最信赖的力量,其他则无足轻重,西周分封后三种群体主要是出于( )A.推行仁德的旨趣B.防御狄人的思量C.拓展疆域的需要D.羁縻笼络的考虑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制的主体是姬姓王室子弟、姻亲、功臣,为了巩固其统治,周王不得不分封一些先代贵族,即题干中的“古帝王后、殷后、重要方国”,说明周王分封先代贵族的主要目的在于笼络和羁縻,故选D项。

]3.(2020·某某一模)有学者认为,西周政治里显然有着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A.贵族宗法血缘关系有所松动B.君主对地方的掌控能力有限C.奠定中国大一统的政治基础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B[“‘共主’名义的地方分权体制”体现了分封制下地方权力较大的问题,故选B项;西周时期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到春秋战国时期才逐渐松动,排除A项;秦的统一奠定了大一统的政治基础,排除C项;西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排除D项。

2021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微专题1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2021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微专题1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3.汉朝 (1)表现 ①汉朝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②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 ③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会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2)结果: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户籍 散乱。 4.隋朝:命州县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 严防不实。 5.唐朝: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对应训练]
1.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公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战 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对社区管理的主 要办法。该变化说明( ) A.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 B.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 C.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 D.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小农经 济在各诸侯国普遍确立,故选B项;村公社强调宗法血缘,以家庭为单位说明 宗法血缘关系削弱,排除A项;“专制皇权”不符合战国时期,排除C项;材料涉 及的是户籍制度,不是土地制度,排除D项。
5.里、亭、乡是西汉在全国建立的基层组织。唐朝将乡、里等基层组织 统一为村,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可见基层管理( ) A.实现了中央对乡里一级的直接管理 B.半自治的性质一度弱化了中央集权 C.官员由中央任命体现国家治理延伸 D.有国家政权干预和控制渐强的趋势
答案 D 解析 “实现了中央对乡里一级的直接管理”符合西汉而不符合唐朝,故A项 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论是西汉的里、亭、乡,还是唐朝对村的管理, 都是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而非地方自治,故B项错误;官员的任命方式在题 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里、亭、乡是 西汉在全国建立的基层组织”“唐朝将乡、里等基层组织统一为村,从法律 上实施统一管理”可知,无论是西汉还是唐朝,对基层组织都有严格的管理, 而且唐朝时更是上升到“法律”层面,有国家政权干预和控制渐强的趋势,故 D项正确。

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板块三专题十多元的古代世界文明微专题1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和发展与

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板块三专题十多元的古代世界文明微专题1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和发展与

专题十多元的古代世界文明线索一: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和发展与交流。

农牧业产生后,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阶级产生、国家形成,人类迈向文明时代。

受地理和历史条件影响,西亚、埃及、印度、中国和希腊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特征。

随着农耕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崛起,不同地区的文明,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迁徙等因素不断加强交流,并相互影响。

线索二:中古时期世界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中古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呈现出多元面貌。

在欧洲,西欧形成了以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和农奴制度为基本特征的封建社会;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帝国先后崛起。

在亚洲,阿拉伯帝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奥斯曼帝国对东西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印度经历了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的先后兴起;古代日本和朝鲜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在非洲,随着农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东非出现了一系列国家,西非的加纳、马里和桑海一度强大。

在美洲,印第安人独立培育出很多其他大陆没有的农作物,创造了辉煌的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

微专题1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和发展与交流1.古代文明的产生及特点文明区域表现及特点术、文字等方面的传播,汉朝和罗马帝国的间接和直接交往均促进了文化的交流战争以亚历山大远征为代表的古代战争,对东西方文化交流起到了破坏和促进的双重作用考向1 古巴比伦文明1.(2023·新课标卷)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规定:“此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

”这一规定( )A.强调波斯君主专制的权力来源B.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C.标榜亚述帝国君主的军事成就D.规范了埃及对尼罗河流域的统治解析:据材料“公元前18世纪,西……‘石柱上所铭刻’”可知,此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意在宣扬君权神授和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故选B项;波斯帝国的时间是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晚期,与题中时间不符,排除A 项;亚述帝国的时间是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7世纪,与题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埃及地处尼罗河流域,不属于西亚地区,排除D项。

2019年高考历史微专题复习——古代货币演变(共26张PPT)

2019年高考历史微专题复习——古代货币演变(共26张PPT)

北 宋 的 交 子
会子
咸丰钞票 (银票)
维持纸币币值最可靠的办法是兑现
。 官交子在流通初期是可以兑现的。当时规定交子分界发行,每界的最
高发行额为1256340贯,备本钱36万缗供兑现用。按此规定,交子的准 备率是28%强。表明中国早在11世纪就已懂得兑现纸币不需要十足准 备。宋徽宗大观年间(1107~1110)周行已指出,发行交子“常以二 分之实,可分三分之用”(《浮集》卷一《上皇帝书》),即发行交 子只要有三分之二的准备金.
中国古代货币发行指导原则
①由国家垄断铸币权和纸币发行权;②有利于商 品流通;③获取财政利益。后两个原则有时可以 兼顾,有时则会发生矛盾。在发生矛盾时,执政 者往往首先考虑财政利益的获取,这是造成某些 历史时期货币流通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
六次重大的演变: 1.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由 此可见,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 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 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贝的出 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 大演变。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 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秦半两”青铜币以“圆形方孔”为货币造型,方孔代表 地方,外圆代表天圆,“圆形方孔”即象征着古代天圆地 方的宇宙观。青铜币上的“半两”二字为小篆文字,是由 秦国著名的李斯所题写;它表示每枚重为当时的半两(即 十二铢),故称“半两钱”。
西汉、 东汉时期都 铸五铢钱。
五铢钱 大小轻重适 宜,深受欢 迎。一直沿 用七百余年, 成为我国历 史上最长寿 的货币。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 两”、“五铢”、“四铢”等等(二十四铢为一两)。 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渊决心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 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开 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 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开元通宝钱是我国最早的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 ,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

2021年高考历史备考微专题之近现代中国土地政策的调整

2021年高考历史备考微专题之近现代中国土地政策的调整

2021年高考历史备考微专题之近现代中国土地政策的调整(一)中国近代的土地制度的变革1.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1)内容: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关于产品分配,每户留足余粮,其余归圣库。

(2)评价: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结晶;但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和时代的局限,具有空想性和落后性。

2.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社会革命)(1)内容:通过核定地价,征收土地税的办法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建立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制。

(2)评价:其目的在于消除贫富悬殊和阶级对立,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农民的同情,但它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也不能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3.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的土地革命路线(1)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2)办法: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影响:使广大贫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生活上得到了保证,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4.抗日战争时期(1)进行根据地建设——大生产运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以自给为目标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军垦屯田。

①目的: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影响: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健康发展,成就显著。

农业和工商业的产值迅速增长,人民负担大大减轻,军民生活明显改善。

大生产运动使根据地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双减双交政策:①内容: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②影响:保留地主土地所有制,限制封建剥削,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5.解放战争时期(1)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板块二专题九中国近现代的思想解放与科技文化微专题2三民主义与马克

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板块二专题九中国近现代的思想解放与科技文化微专题2三民主义与马克

微专题2 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同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三民主义孙中山提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民主义集中体现了孙中山的民主宪政思想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开辟了中国革命新道路,毛泽东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在中共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形成:中共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地位:中共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考向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2021·全国甲卷)1921年2月,蔡和森写信给陈独秀,讨论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的关系时称:“西方大工业国的无产阶级常常受其资本家的贿买、笼络而不自觉……此所以社会革命不发生于资本集中、工业极盛、殖民地极富之英、美、法,而发生于殖民地极少、工业落后之农业国俄罗斯也。

”他意在强调( )A.社会革命不会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B.无产阶级受资本家笼络而失去革命动力C.中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D.俄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解析:由材料可知,蔡和森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易发生于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的地方,而中国也和农业国俄罗斯一样,是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因此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故C项正确;蔡和森只是强调无产阶级革命更易发生于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的地方,而不是说发达国家就不会有革命,“不会”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西方大工业国的无产阶级”不等于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失去”一词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革命道路的问题,排除D项。

高考历史微专题滚动训练一(含解析)

高考历史微专题滚动训练一(含解析)

滚动训练一(必修一)一、选择题(共16小题,48分)1.[2022·合肥市二模]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

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2.[2022·邯郸市一模]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制( )A.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力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3.[2022·西安市二模]三国时期,魏明帝召集大臣议政。

针对刺史制度问题,杜恕建言:“古之刺史,奉宣六条,以清静为名,威风著称,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

”由此可见,与西汉相比,当时魏国( )A.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B.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C.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D.刺史制度保障了吏治清明4.[2022·长沙市二模]明初“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

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名诛杀胡惟庸,取消中书省。

造成丞相“擅权”的根本原因是( )A.丞相个人贪权揽政B.制度导致权力失衡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D.君主专制逐步强化5.[2022·黄冈市二模]公元前5世纪中期,叙拉古城邦推行橄榄叶放逐法,投票时使用橄榄叶,投票数没有最低限制且可以频繁使用。

许多公民因担心被流放而拒绝参与国家管理,由此引发政局混乱。

这主要反映了( )A.公正性缺失导致城邦瓦解B.内部矛盾扩大了社会阶层的对立C.权力的滥用影响国家稳定D.轮番而治削弱了平民的政治地位6.[2022·开封市三模]在古罗马城市建设中,水道占有重要地位,相关立法较多。

就公共下水道的管理而言,裁判官告示规定:“你让人在公共下水道中所做的施工或堆放的物品,由此使其使用状况恶化或将变得恶化的,你要恢复原状。

微专题(一)史料及其分类-课件--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微专题(一)史料及其分类-课件--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2)价值:最主要的史料载体,使文明得以流传后世。 (3)局限性:①无法反映前文字阶段的人类历史。② 往往受个人因素(个人立场、个人修养、感情好恶)、 政治因素(政治权势篡改历史)、时代因素(研究方法、 角度)的影响,致使文献记载中出现错误,需要综合分 析各种史料,进行比较分析、去伪存真,探索发现历史 真实。③文学作品能反映作者生活时代的特征,可作为 史料,但要注意甄别。④历史漫画能形象地再现历史, 但往往带有强烈感情色彩。不能作为研究该历史事件的 直接证据,但可以作为研究作者对该事件看法的第一手 材料。
(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价值。(6分)(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
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影响。(6分)(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还可补充哪些
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2分)
(2017·天津高考·12)(16分)2015年底以来,西 汉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和成果展示,在学术界和社会 公众间引起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昌邑 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又亲信昌邑旧臣,计 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几千一 百二十七事”,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 遂废刘贺。
一时代有一时代的行文特色、流行体例,因此,也可以从文法、 体例、风格等方面来鉴别其真伪。此外,实物史料还可以从制 作原料、手迹、款式等方面来辨别其真伪问题。
五、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
(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2)研究的方法、 角度不同(3)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 (4)时代的局限性等。
(2021·广东高考·3)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奔成都,途中发生兵变,
杨贵妃死于马嵬坡。以下为若干记载。
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 时……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幕。平生服杏丹,颜 色真如故。

专题07 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微专题】2023年高考历史

专题07 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微专题】2023年高考历史

儒法合流,形成“德主刑辅”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
3、唐朝时期法律的演变
(1)演变 ①律在唐初经过删繁就简。
②唐高宗在《贞观律》的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律》。
③唐高宗命人撰成《永徽律疏》(《唐律疏议》)。
A、继承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立秋的经验 B、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
《唐律疏议》书影
C、是中华法体系确立的标志
④在社会层面,唐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2)特点: 礼法结合
如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要求维护“孝”的伦理的相关律文有数 十条之多。
(3)影响: 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
思考:为什么法律与儒学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1.秦朝以法家严刑酷法治国至二世而亡的教训,为法律与儒学的结合奠 定了基础; 2.汉朝确定了儒学的独尊地位,加速了二者的结合; 3.儒家思想适合封建社会的等级要求和家庭制度; 4.大批儒家知识分子获得修订法律的机会,用儒学思想改造现行法律; 5.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需要用儒家思想来体现法律的等级性、特权性。
B.私学推广了中原文化
C.楚王恪守宗法血缘关系
D.德治理念的广泛传播
二.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秦汉时期
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 汉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
被誉为律令之宗,“百代不易之道” 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极大地丰富了 人们对秦律和 汉律的认识
夏 商 西周 春秋战国 秦朝 汉朝 汉:礼法 开始结合
魏晋
唐 宋元明清
魏晋:
唐律:
进一步推动 礼法结合的典范
乡律合流
德治与法治之争 礼法之争

高考历史微专题滚动训练三(含解析)

高考历史微专题滚动训练三(含解析)

滚动训练三(必修一、二、三)一、选择题(共16小题,48分)1.[2022·保定市一模]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表明,商朝的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按神意来决定。

商朝天子既是人,也是连接天人意志的神。

这说明商朝( )A.中央权力高度集中B.以神权来强化皇权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D.血缘与政治相结合2.[2022·芜湖市二模]汉武帝时,关中开凿了六辅渠等许多渠道,形成了“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的水利网;朔方、酒泉等郡引黄河水及川谷之水,汝南九江等郡引淮水,穿渠溉田各万余顷;各地规模较小的水利工程更不悉数。

由此可知,汉武帝时期( ) A.农业生产环境得到改善B.精耕细作技术基本定型C.政府主导水利工程建设D.水利工程为灌溉而修建3.[2022·南昌市三模]唐朝女子业余生活丰富多彩,除了蹴鞠、骑马之外,尤其喜欢荡秋千。

唐诗《秋千词》写道:“少年儿女重秋千,盘巾结带分两边。

身轻裙薄易生力,双手向空如鸟翼。

”这主要反映了唐代( )A.市民生活丰富多彩B.女性社会地位提升C.百姓生活富足安康D.社会风气相对开放4.[2022·安阳市一模]如图为北宋著名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描绘了宋朝的锦绣河山,因此名动天下,深得宋徽宗的赏识。

该作品体现出( )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B.融家国情怀于艺术C.价值来自学者发掘D.逼真慕写客观景物5.[2022·贵阳市一模]康熙朝“历算第一名家”梅文鼎曾写道:“伏读御制《三角形论》,谓古人历法流传西土,彼土之人习而加超喜。

大语煌煌,可息诸家聚讼。

……至哉圣人之言,可以为治历之金科玉律矣。

”这段材料反映了( )A.西方学术源自中国B.民族自我中心主义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D.专制皇权钳制思想6.[2022·长沙市二模]从现有资料来看,没有一份英文文献记载唐胥铁路存在“马拉火车”的现象;在中文文献中,也没有任何一手资料提到唐胥铁路“马拉火车”的奇景;互联网上关于唐胥铁路“马拉火车”的引用都没有原始出处。

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板块一专题二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微专题2古代中国的变法与改革

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板块一专题二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微专题2古代中国的变法与改革

微专题2 古代中国的变法与改革商鞅变法(1)背景。

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②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

③兼并战争不断。

④秦国实力最为强大。

(2)目的: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

(3)内容:重农抑商,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

(4)意义: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孝文帝改革(1)背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民族交融发展。

(2)内容: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迁都洛阳;移风易俗(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

(3)作用:①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

③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王安石变法(1)背景: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

(2)目的:富国强兵。

(3)内容:王安石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

(4)结果: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因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而失败张居正改革(1)背景: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2)概况:针对政治腐败、府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纷起反抗的状况,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3)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考向1 王安石变法1.(2020·山东卷)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

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解析:根据材料“募饥民修水利”“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等关键信息可知这一措施既可以救济受灾农户,又可以修建水利设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给农户创造就业机会,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故选C项;根据材料“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等关键信息可知这一措施既可以救济受灾农户,又可以修建水利设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给农户创造就业机会,未涉及“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排除A项;“募饥民修水利”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都有利于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并非其与其他赈灾方式相比的不同点,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募饥民修水利”,未涉及其他抗灾救荒措施,无法得出“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排除D项。

高考历史备考学习资料知识点

高考历史备考学习资料知识点

高考历史备考学习资料知识点2023高考历史备考学习资料知识点备考高考历史,掌握基本史实和观点,记住关键词,理清时间线。

基本史实的识记、理解和掌握是学好历史的基础。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考历史备考学习资料,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高考历史复习必背知识整理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

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

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

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

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高考历史考点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破坏了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禅让惯例,自己继承父亲的职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出现天下为家的局面。

分封制:西周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并将封地和对周王的义务密切联系,从而维系和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贸易摩擦不断,贸 易纠纷升级,如何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汲取智慧有效地化 解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备考依据
备考策略
要点整合
课堂评价
返回
要点整合
历史·微课7
一、 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和经济模式的创新 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三者分别是工场手 工业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主 义经济思想。它们的核心内容分别是:发展工商业,鼓励对 外贸易,多储备金银;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政 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各方面干预经济。
历史·微课7
【解析】 A、B、D三项时间不符;题干强调“发生在1920年苏俄”
,可知当时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
备考依据备考策略要来自整合课堂评价返回
课堂评价
历史·微课7
一、 单项选择题 1. (2015·广东文综)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现象是 ( C ) A. 私营企业纷纷涌现 B. 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 C. 政府禁止买卖粮食 D. 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
备考依据
备考策略
要点整合
课堂评价
返回
课堂评价
备考依据
备考策略
要点整合
课堂评价
返回
要点整合
历史·微课7
4. 世界经济整体发展与贸易协调机制 (1) 二战后,形成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 (2) 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到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 建立,实现了全球范围贸易的自由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备考依据
备考策略
备考依据
备考策略
要点整合
课堂评价
返回
备考策略
历史·微课7
1. 从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和影响来分析“新政”使美国经 济走出低谷,又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2. 苏联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都曾出现过曲折, 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改革取得辉煌成就而 苏联却走向解体,从不同的结局中得出认识和启示。
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4) 20世纪80-90年代:通过里根改革与克林顿改革,资本
主义世界逐步走上了“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第三条路线,即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混合经济发展道路。
备考依据
备考策略
要点整合
课堂评价
返回
要点整合
历史·微课7
2.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策调整 (1) 苏俄突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再到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再到自身修正与完善实行改 革但最终未能成功。 (2) 中国由照搬苏联经济发展模式(计划经济体制与工业 化)到实行改革开放最终确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走上一条新兴的工业化发展之路。
要点整合
课堂评价
返回
要点整合
历史·微课7
二、 20世纪中外现代化不同发展模式的认识和启示 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式样被称为现代化模 式。认识和启示: 1. 三种经济模式的改革都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其改革 充分表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 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2. 现代化既是世界性的历史潮流,又是各民族国家追求 的目标,由于各个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国情和条件, 它们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
备考依据
备考策略
要点整合
课堂评价
返回
要点整合
历史·微课7
3. 不同国家存在不同的现代化模式,也可以采取相同或 相似的模式。同一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采用相同或者 相似的现代化模式,也可以选择不同的现代化模式。
4. 各个国家在启动和推进现代化时应慎重选择自己的发 展道路,确定现代化的模式。选择的依据,一是遵循共同规 律,二是适应本国的国情。只有既符合现代化发展基本规律 又符合本国实际的模式才是科学合理的最佳模式。
备考依据
备考策略
要点整合
课堂评价
返回
要点整合
历史·微课7
1.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经济发展模式)调整 (1) 资本主义发展早期(16-17世纪):推行重商主义,完成资 本的原始积累。
(2) 工业革命以后(18-19世纪):亚当·斯密《国富论》奉行 自由主义理论,主张自由竞争、自由经营、自由贸易。
(3) 20世纪30-70年代:在经济危机冲击下,罗斯福新政开 创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二战后,在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
备考依据
备考策略
要点整合
课堂评价
返回
要点整合
历史·微课7
三、 世界各国现代化模式的相互借鉴 1.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恢复用价值规律调节经济,采取 国家资本主义的模式,恢复和发展经济。 2. 罗斯福新政采用凯恩斯主义,借鉴了苏联的计划经济 的特点,告别了资本主义自由放任时代,开创了国家干预经 济的现代化模式,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南方凤凰台
高考总复习
二轮提优导学案
第二部分 备考微课堂
微课7 经济模式的创新与经 济思想的嬗变
历史
备考依据
历史·微课7
从命题思路上看,世界的现代化模式确立与改善是近年高考 命题的热点与重点,苏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欧美资本主义 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以及中国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模式这几种模 式的对比研究比较常考;从命题的热点上看,中国如何借鉴世界 其他国家现代化模式的经验从而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面对当前 的世界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各国政府如何有效应对;各国现代 化模式下的民生问题、社会和谐问题等。
备考依据
备考策略
要点整合
课堂评价
返回
要点整合
历史·微课7
3. 中国由照搬别国发展模式到独立自主探索发展。 (1) 新中国成立后至1956年,主要学习苏联,照搬其建设 模式,“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逐步确立起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制。 (2) 新时期,在内部继承,外部环境借鉴的基础上,提出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备考依据
备考策略
要点整合
课堂评价
返回
要点整合
历史·微课7
3.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1)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农村和城市相继进 行了经济体制改革,核心是扩大农户和企业自主权,调动生 产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 (2) 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 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中共十四大提出改革的目标是确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进一步开放市 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