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血液生理

合集下载

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课件

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课件

05
循环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 系
循环系统与消化系统的关系
消化系统为循环系统提供 营养物质
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后,通过血液运输到全身 各组织器官,为身体提供能量和营养。
维持内环境稳态
消化系统通过调节水和电解质的吸收与排泄 ,与循环系统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循环系统与呼吸系统的关系
气体交换
呼吸系统吸入氧气,通过血液循环将其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同时将组织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 血液循环排出体外。
血管的结构
血管壁由内层的内皮细胞、中层的平滑肌细胞和外层的结缔组织构成。
血管的功能与调节
01
02
03
物质交换功能
血管是血液与组织间进行 物质交换的重要通道,氧 气、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通过血管进行交换。
调节血流
血管通过收缩和舒张来调 节血流,维持血压稳定和 满足组织需求。
免疫作用
血管内皮细胞具有免疫作 用,能够抵御病原体的入 侵。
心脏位于胸腔的中部, 左右两肺之间,约2/3在 正中线的左侧。
心似倒置的圆锥体,前 后稍扁,心底朝向右后 上方,与上腔静脉、主 动脉相连,心尖朝向左 前下方,心底为心房, 心尖为心室。
心壁由心内膜、心肌和 心外膜三层构成。
心脏分为左心和右心两 部分,左心又分为左心 房和左心室,右心又分 为右心房和右心室。
维持酸碱平衡
呼吸系统通过调节二氧化碳的排出量,与循环系统共同维持酸碱平衡。
循环系统与泌尿系统的关系
排泄代谢废物
泌尿系统通过生成尿液,将代谢废物和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而循环系统负责将尿液运 输到肾脏等泌尿器官。
维持水盐平衡
泌尿系统通过调节尿液的量和成分,与循环系统共同维持水盐平衡。

生理第四章血液循环

生理第四章血液循环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 心动周期 定义: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 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正常安静:心率60—100次/分 心律75次/分时,心动周期为0.8秒
心脏泵血过程 心室收缩期 → 射血过程 等容收缩期 射血期 心室舒张期 → 充盈过程 等容舒张期 充盈期 心房收缩期
01
02
If的离子电导
浦肯野细胞的动作电位及离子基础
90mV
3期末达最大复极电位后,4期电位不稳定,存在自动去极化
IK的离子电导 If递增 IK递减
①浦肯野细胞:属快反应自律细胞,
AP波形及0、1、2、3期离子基础
与心室肌细胞相似。
当自动去极至阈电位(-70mV)时
爆发新的AP。
一个起搏电流。
心室肌细胞(A)和窦房结细胞(B)跨膜电位比较
脉压 =收缩压-舒张压 30~40mmHg (4.0~5.3kPa)
PART ONE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出量: 搏出量↑动脉血压升高 → 收缩压升高明显 收缩压高低主要反映搏出量的多少。 心率: 心率快,动脉血压升高 舒张期短→舒张压升高明显
阻力: 外周阻力↑ 舒张压↑为主 舒张压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脉和大动脉的弹性: A硬化,顺应性小→使收缩压过高, 舒张压过低,脉压加大 血量和血管容量的比例: 循环血量少,动脉血压↓
(2) 复极化过程: 1期:由+30→0mV左右,K+外流 2期(平台期):稳定于0mV, Ca2+内流和K+ 外流,处于平衡。
3期:0mV→-90mV,
Ca2+通道关闭,K+外流。
4期(静息期):电位稳定于-90mV 。
Na+-K+交换; Ca2+-Na+交换:

人体机能(生理学):血液循环

人体机能(生理学):血液循环
(二)兴奋性
1.心肌细胞兴奋性周期变化 最大特点: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即相当于心肌的整个收缩期和舒张的早期。 意义:使心肌不产生强直收缩,始终保持有节律的舒、缩交替活动,有利于心室完成射血功能。
【掌握】心肌的四大生理特性
(1)有效不应期: ✓ 绝对不应期+局部反应期 ✓ 兴奋性为零 (2)相对不应期: ✓ 兴奋性低于正常 (3)超常期: ✓ 兴奋性高于正常
✓心率↑↑(>180次/分)→心动周期缩短,尤其是心舒期缩短
✓→前负荷↓↓→心排出量↓。
✓心率↓↓(<40次/分)→心动周期延长,尤其是心舒期延长 ✓→前负荷↑↑→心排出量↓。
〔了解〕心力贮备
【概念】心排出量随着机体代谢的增强而增多的能力。
健康人在安静时的心输出量约3.6-4.8L/min 健康人在剧烈体力活动时的心输出量可高达25 ~ 35L/min,为安
〖熟悉〗心输出量概念
心指数: 概念: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排出量。 意义:临床上评价不同个体心功能好坏的常用的指标。
现实中人有矮小和高大的,其新陈代谢总量并不相等,用心输出量 的绝对值作为指标进行不同个体间心功能的比较是不全面的。研 究发现心输出量与体重不成正比,而与体表面积成正比。
〖熟悉〗心输出量概念
期前收缩(早搏): 在有效不应期之后,心肌受到人工或来 自异位起搏点的激动而产生的收缩。 代偿间歇: 期前收缩后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
(五)理化因素对心肌生理特性的影响
1.温度:主要影响自律性,使其增高。 2.酸碱度:当PH值增大,心肌收缩力增强。 3.电解质离子: ❖高血钾:重度高血钾时,心肌的自律性、传导性、兴奋性和收缩性均减弱, 甚至心脏停止跳动于舒张状态(钾抑制)。故临床补钾时,禁止静脉推注。 ❖高血钙:血Ca2+升高,心肌收缩力增强,甚至停跳于收缩状态(钙僵直)。

生理学笔记——第四章血液循环

生理学笔记——第四章血液循环

⼀、⼼动周期与⼼率 1.概念:⼼脏⼀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动周期。

由于⼼室在⼼脏泵⾎活动中起主要作⽤,所以⼼动周期通常是指⼼室活动周期。

2.⼼率与⼼动周期的关系: ⼼动周期时程的长短与⼼率有关,⼼率增⼤,⼼动周期缩短,收缩期和舒张期都缩短,但舒张期缩短的⽐例较⼤,⼼肌⼯作的时间相对延长,故⼼率过快将影响⼼脏泵⾎功能。

3.⼼脏泵⾎ (1)射⾎与充盈⾎过程(以⼼室为例): ①⼼房收缩期:在⼼室舒张末期,⼼房收缩,⼼房内压升⾼,进⼀步将⾎液挤⼊⼼室。

随后⼼室开始收缩,进⼊下⼀个⼼动周期。

②等容收缩期:⼼室开始收缩时,室内压迅速上升,当室内压超过房内压时,房室瓣关闭,⽽此时主动脉瓣亦处于关闭状态,故⼼室处于压⼒不断增加的等容封闭状态。

当室内压超过主动脉压时,主动脉瓣开放,进⼊射⾎期。

③快速射⾎期和减慢射⾎期:在射⾎期的前1/3左右时间内,⼼室压⼒上升很快,射出的⾎量很⼤,称为快速射⾎期;随后,⼼室压⼒开始下降,射⾎速度变慢,这段时间称为减慢射⾎期。

④等容舒张期:⼼室开始舒张,主动脉瓣和房室瓣处于关闭状态,故⼼室处于压⼒不断下降的等容封闭状态。

当⼼室舒张⾄室内压低于房内压时,房室瓣开放,进⼊⼼室充盈期。

⑤快速充盈期和减慢充盈期:在充盈初期,由于⼼室与⼼房压⼒差较⼤,⾎液快速充盈⼼室,称为快速充盈期,随后,⼼室与⼼房压⼒差减⼩,⾎液充盈速度变慢,这段时间称为减慢充盈期。

(2)特点: ①⾎液在相应腔室之间流动的主要动⼒是压⼒梯度,⼼室的收缩和舒张是产⽣压⼒梯度的根本原因。

②瓣膜的单向开放对于室内压⼒的变化起重要作⽤。

③⼀个⼼动周期中,右⼼室内压变化的幅度⽐左⼼室的⼩得多,因为肺动脉压⼒仅为主动脉的1/6. ④左、右⼼室的搏出⾎量相等。

⑤⼼动周期中,左⼼室内压最低的时期是等容舒张期末,左⼼室内压是快速射⾎期。

因为主动脉压⾼于左⼼房内压,所以⼼室从⾎液充盈到射⾎的过程,是其内压从低于左⼼房内压到超过主动脉压的过程,因此⼼室从充盈到射⾎这段时间内压⼒是不断升⾼的。

生理学课件(第四章--血液循环)(医学PPT课件)

生理学课件(第四章--血液循环)(医学PPT课件)
增大而增大
异长调节:通过改变心肌初长度引起心肌 收缩力改变的调节
(4)心室功能曲线(Starling曲线)
心肌初长度与主动张力间的关系
分析: A.初长度=2.0~2.2um
粗细肌丝最佳重叠 — 最适初长度
B. < 2.0~2.2um ? > 2.0~2.2um ?
(4)心室功能曲线(Starling曲线)
4、心音(heart sound)
1、定义:心肌收缩、瓣膜启闭、血液流速改变形
成涡流、血液撞击心室壁和大动脉壁
2、组成:每个心动周期中有4个心音
第三心音:部分健康儿童和青年人 第四心音:心房音(异常剧烈收缩)
特征
频率 振幅 时程
机制
S1
低 高 长 房室瓣关闭
S2
高 低 短 半月瓣关闭
意义Βιβλιοθήκη 标志心室收缩的开始 标志心室舒张的开始
N:55%~65%
意义:是评价心功能较为客观的标准
2.心脏做功量:内功、外功
心肌耗氧量
心脏的效率:外功占心脏总能量消耗的百分比
(1)每搏功:心室收缩一次做的功 =搏出量×射血压+血流动能(可忽略)
左室搏功=搏出量× 血流比重× (平均A压-左心房平均压)
(2)每分功:心室每分钟内收缩射血做的功 =每搏功×HR
反映房室瓣功能
反映半月瓣功能
二、心脏泵血功能评定
1.输出血量
(1)每搏输出量/搏出量 (stroke volume,SV): 一侧心室每收缩一次 所搏出的血量 安静时N:60~80ml 平均70ml
(2)每分输出量/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 :
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搏出量×HR 安静时N:4.5~6.0L 平均5.0L

生理学-第四章 血液循环

生理学-第四章 血液循环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目录页
第一节 心脏生理
(二)心脏的泵血过程
在心脏的泵血活动中,心 室起主要作用。左右心室的活 动几乎同步,其射血和充盈过 程极为相似,射血量也几乎相 等。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目录页
第一节 心脏生理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目录页
1.左心室收缩与射血过程
(1)等容收缩期:心室在心房收缩结束后开始收缩,此时,室内压迅速升高,在室内压超过房内压时,心室 内血液推动房室瓣使其关闭,防止血液倒流人心房。但在心室内压力未超过主动脉压之前,动脉瓣仍处于关闭 状态,心室暂时成为一个封闭的腔。因此,从房室瓣关闭到主动脉瓣开放的这段时间,心室容积不变,故称为 等容收缩期(period ofisovolumic contractiΒιβλιοθήκη n)。等容收缩期历时约0.05s。
(2)快速射血期:随着心室肌的持续收缩,心室内压持续上 升,一旦心室内压超过主动脉压,心室的血液将主动脉瓣冲开, 心室内的血液迅速射入主动脉,心室容积随之缩小,但由于心室 肌强烈收缩,室内压可继续上升达最高值。此期血液射入动脉速 度快、血量多,故称快速射血期(period of rapid ejection), 此期射血量约占搏出量的2/3,快速射血期历时约0.1s。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目录页
第一节 心脏生理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目录页
(三)心力储备
心输出量随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称为心力储备(cardiac reserve)。正常成年人安静时心输 出量约为5 L/min。剧烈运动时可提高5-v7倍,达到25-v35 L/min,说明健康人的心脏泵血功能具有相 当大的储备。心力储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搏出量和心率能够提高的程度。

生理学课件第四章血液循环

生理学课件第四章血液循环

生理学课件第四章血液循环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四年级下册的《生理学课件》第四章,主要讲述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

具体包括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以及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过程,知道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血液循环的途径,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血液循环的过程,心脏的工作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模型、图解等。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血液循环。

2. 知识讲解:利用课件、模型和图解等教具,详细讲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过程,以及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记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血液循环途径、心脏结构与功能。

七、作业设计1. 绘制血液循环图,标注各部位名称。

2. 写一篇关于血液循环的小短文。

3. 设计一份关爱心脏的宣传海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查找不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血液循环的奥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家校沟通:教师要与家长保持良好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引导家长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

4. 课后作业批改: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 课后辅导: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成绩。

6. 课后活动:组织相关的课外活动,如参观医院的心脏科室,让学生亲身体验,加深对血液循环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四年级下册的《生理学课件》第四章,主要讲述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

具体包括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以及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生理学:第四章 血液循环

生理学:第四章 血液循环
度态。再 下调 的整 水到 平原。先静息状
①Na+-Ca2+ exchanger(Na+-Ca2+交换体): 经同一载体,1个Ca2+ 出细胞;3个Na+进细胞
刺激Na+泵
将Na+泵出细胞
② Ca2+ 泵活动:
将2期内流的Ca2+ 泵出细胞。
1期 平台期
0期
3期
由于泵出与泵入 的正电荷总数相 等,膜电位稳定 于-90mV。
第 四 章 血 液 循 环
(Circulation)
血液循环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① 完成机体内的物质运输,将体内物 质代谢过程中的原料和代谢产物运送 到各有关器官;
② 运输并传送各种内分泌腺所分泌的 激素,以实现机体的体液性调节功能;
③ 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恒定;
④ 保证血液对机体的防卫功能活动的 发挥和实现。
4期
(二)自律细胞的生物电活动
1、浦肯野细胞的动作电位
心室肌细胞
浦肯野细胞
与心室肌细胞相比,浦 肯野细胞动作电位的0、 1、2、3期的图形和离 子流都是相同的,不同 的是4期。心室肌细胞 动作电位的4期很稳定, 如果没有外来刺激,也 没有兴奋传来,它可较 长时间地保持-90mV的 静息电位。
而浦肯野细胞动作电位的4期不稳定,在 没有外来刺激,也没有兴奋传来的情况下, 可自动缓慢地去极化,一旦达到阈电位就 爆发新的动作电位,并如此反复。
若按照去极化、 复极化的顺序 过程,心室肌 工作细胞的动 作电位可区分 为0~4期五个 时期。
1、极化期(0期):
心室肌去极化过程(动作电位的升支), 膜电位立即从静息的极化状态下的-90mV迅 速上升到30mV左右。该期时程极为短暂,仅 占1~2ms,其幅度较大,约为120mV,其电 位变化的速率较快,可达300V/s。0期的形 成机制与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基本相同。

运动生理学第四章 血液

运动生理学第四章 血液

上段
中段:
• PO2在6OmmHg以下时,
曲线逐渐变陡,意味 着PO2下降,使血氧饱 和度明显下降。 • 氧利用系数:血液流 经组织时释放出的O2 占动脉血O2含量百分 比。安静时,氧利用 系数为25%左右。
中段
下段:
• PO2为40-lOmmHg时,
• 激烈运动时,氧利
气大为有利。
曲线更陡,此时PO2稍 有下降,血氧饱和度 就大幅度下降。释放 出大量的O2保证组织 换气。
二、血液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作用
• 什么是内环境? • 相对于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生存的直 接环境,称为内环境。 • 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约占体重的5%)、淋巴和组织液。
人 体 内 环 境 示 意 图
• 内环境稳定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需条件。
由于人体内有多种调节机制,使内环境中理 化因素的变动不超出正常生理范围,以保持 动态平衡。 • 血液能维持水、氧和营养物质的含量;维持 渗透压、酸碱度、体温和血液有形成分等的 相对稳定。这些因素的相对稳定会使人体的 内环境相对稳定。
肺部
Hb + O2
组织
HbO2
肺部毛 细血管 肌肉毛 细血管
肺部毛 细血管 O2 Hb 肌肉 HbO2
血红蛋白氧饱和度、氧容量和氧含量
• 血红蛋白氧饱和度:血液中Hb与氧结
合的程度,即血红蛋白氧含量与血红 蛋白氧容量的百分比。 • 氧饱和度主要决定于血液中的氧分压 (Po2) 。平原地区健康人安静状态 时,动脉血的氧饱和度为96~98%。
下段
用系数可达78%以 上,对人体的组织换
(二)CO2的运输
• CO2主要以碳酸氢盐(HCO3
¯ )(占88%) 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占7%)形式的运 输。其合成或解离取决于血液中CO2分压 (Pco2)的大小。

《生理学基础》第四章 血液循环知识重点

《生理学基础》第四章 血液循环知识重点

1.心率:心脏每分钟搏动的频率。

正常成年人安静时60~100次/min,平均75次/min。

2.心动过缓:心率<60次/min;心动过速:心率>100次/min。

3.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4.心动周期中心腔内四大状态的变化5.心音6.每搏输出量/搏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射出的血量。

7.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是评价心泵血功能的指标。

8.每分输出量/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

9.(静息)心指数:(安静和空腹时)每m²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

用于评定不同个体的心功能。

10.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1)搏出量:①心肌的前负荷:心室舒张末期容积;②心肌的后负荷:动脉血压;③心肌收缩能力;④:在一定范围内,心率越快,心输出量越多。

11.普通心肌细胞(工作细胞):有收缩性、兴奋性、传导性,无自律性。

12.特殊心肌细胞(自律细胞):有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无收缩性。

13.普通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1)静息电位:-90mV,K+外流形成。

(2)①0期去极化:-90mV→+30mV,由Na+快速内流所致;②1期复极化:+30mV→0mV,由K+快速外流所致;③2期复极化(平台期):0mV,由Ca2+内流,K+外流所致;④3期复极化:0mV→-90mV,由K+快速外流所致;⑤4期复极化(静息期):-90mV,通过Na+–K+泵,摄K+排Na+、Ca2+。

14.自律细胞与心肌工作细胞生物电的最大特点:4期自动去极化。

15.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机械收缩特性-收缩性。

16.心脏正常起搏点:窦房结(自律性最高)。

17.窦性心律:由窦房结为起搏点所控制的心跳节律。

18.房室延搁:兴奋由心房传入心室时,在房室交界处耗时较长的现象。

19.房室延搁意义:使心房与心室交替收缩(不发生同步收缩),并使心室收缩前得到足够的血液充盈,有利于心脏的射血。

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知识点总结

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知识点总结

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知识点总结血液循环是人体内最为重要的生命循环之一,通过血液循环,身体可以得到充足的氧气和养分,同时排出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

血液循环还协调了免疫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维持了体内稳态。

在生理学的第四章中,涉及了血管结构、心脏功能、血液流速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点,下面我们将以从浅入深的方式来进行全面评估和总结。

1. 血管结构1.1 血管组成: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在血管结构部分,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血管的组成。

人体内的血管主要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类,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各有特点。

动脉具有厚壁和弹性,能够承受心脏泵血时的压力,将含氧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

静脉的壁较薄,但富含弹性纤维,起到血液回流的功能。

毛细血管是血管系统中直接与组织细胞接触的部分,通过其薄壁,进行气体、养分和代谢产物的交换。

1.2 血管的自主调节功能我们还需要了解血管具有的自主调节功能。

血管能够根据组织器官对氧气和养分的需求量,灵活调节血流量和血压,保持组织的正常代谢活动。

这种自主调节功能依赖于血管内膜的特殊细胞和生物活性物质的调控作用,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保障。

2. 心脏功能2.1 心脏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在了解了血管结构后,我们将深入探讨心脏的功能。

心脏是人体内一颗重要的器官,它由心房、心室、心瓣和心肌组成。

心脏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心房和心室的舒缩运动,使血液能够顺利地在体内循环。

心脏的每一次收缩和舒张都受到心脏内传导系统的调节,确保了心脏的正常收缩节律和输出血量。

2.2 心脏的自律性和兴奋传导心脏还具有自律性和兴奋传导的功能。

心脏不仅能够自主地维持一定的搏动节律,还能够受到外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影响,实现适应机体需要的心率和心搏力。

心脏的兴奋传导系统通过特定的电生理过程,将兴奋信号快速地传播至整个心脏肌肉组织,保证了心脏的高效协调收缩。

3. 血液流速3.1 血流动力学的基本参数我们还需要了解血液流速的相关知识。

生理学课件第四章血液循环-2024鲜版

生理学课件第四章血液循环-2024鲜版

CHAPTER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地流动,实现物质运输、信息传递和免疫防御等功能。

定义通过血液循环,氧气、营养物质等被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同时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被运走。

物质运输血液循环中的激素、神经递质等信号分子可传递信息,调节机体生理功能。

信息传递血液中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可识别和清除病原体,维护机体健康。

免疫防御血液循环定义与功能渗透性血浆中的水分和溶质可通过毛细血管壁与组织液进行交换。

组成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是血液的液体成分,含有水、蛋白质、糖类、脂类、无机盐等;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流动性血液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可在心血管系统中流动。

粘滞性血液的粘滞性与其成分和温度有关,影响血液流动阻力。

血液组成及特性结构肌性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弹性动脉分类血管系统由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

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部位的血管,静脉是将血液从全身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毛细血管是连接动脉和静脉的细小血管。

根据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可分为以下几类如主动脉和大动脉,具有丰富的弹性纤维,可缓冲心脏射血产生的压力波动。

如中动脉和小动脉,具有较多的平滑肌,可调节血管口径和血流阻力。

静脉管壁较薄,平滑肌和弹性纤维较少,具有较大的可扩张性。

管壁仅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通透性强,是血液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血管系统结构与分类CHAPTER心脏位置、形态及大小心脏位于胸腔中纵隔内,约2/3位于身体正中线左侧,1/3位于右侧。

心脏呈倒置圆锥形,前后略扁,心底较宽朝向右上方,心尖朝向左下方。

心脏大小与本人拳头相近,重量约为250-300克,女性心脏通常比男性小且重量轻。

010204心腔结构特点与功能心腔分为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四个腔室。

左心房接收肺静脉回流的血液,左心室将血液泵入主动脉供应全身。

右心房接收上下腔静脉回流的血液,右心室将血液泵入肺动脉进行气体交换。

生理学教材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生理学教材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第四章血液循环(Circulation)本章导读血液循环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

生命不息,循环不止。

机体内的血液通过周而复始的循环,运送营养物质、内分泌激素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到达相应的组织器官和靶细胞,同时携带其代谢终产物经由排泄系统排出体外,从而保证了新陈代谢的不断进行,实现了体液调节和血液的免疫防卫功能,进而维持了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循环系统是一套连续、封闭的管道系统,由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部分组成。

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来源于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脏泵血功能的实现是以其特定的生物电活动为基础的。

按照心肌细胞不同的电生理活动特点,可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构成心房和心室壁的普通心肌细胞,即工作心肌细胞;另一类是具有自动节律性或起搏功能的心肌细胞,即特殊传导系统心肌细胞。

心肌细胞具有的一般生理特性是: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正常心律的自律性兴奋由窦房结发出,传播到右心房和左心房,然后经房室交界区、房室束、浦肯野纤维传播到左、右心室,引起心房、心室先后有序的节律性收缩。

心脏泵血的过程即是心脏进行节律性有序舒缩的过程。

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即为心动周期,它可以作为分析心脏机械活动、研究其泵血机制的基本单位,对心脏泵血功能进行正确的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其常用指标有心输出量、心脏作功量等。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和心率。

按照各类血管不同的功能特点,可将其分为三类:即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血液由左心室泵出后,循动脉系统分配至各器官组织,在毛细血管网处进行物质交换后,又经静脉系统收集回流至右心房,继续新一轮的心肺循环。

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也即压强。

血压的形成有两个基本的条件,即心血管系统内有血液充盈和心脏射血。

动脉血压是血液在动脉内流动时对单位面积动脉管壁所产生的侧压力,可分为收缩压和舒张压。

凡参与形成动脉血压的因素,都可以影响动脉血压。

动物生理学第四章 血液

动物生理学第四章 血液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RBC) 1. 红细胞的形态、数量
1.1 形态
正常人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和其它细胞器, 胞质中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呈双凹圆盘状。
1.2 数量
♂ 450-550万个/mm3 ♀ 350-460万个/mm3
2.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2.1 红细胞膜对物质通透的选择性 O2和CO2—单纯扩散;氨基酸和葡萄糖 等—易化扩散;一价负离子(Cl-、HCO3-) 较易通过; 二价负离子与正离子均 难于通 过。 2.2 红细胞的可塑性变形 红细胞在全身血管中循环运行,常要 挤过口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这 时红细胞将发生变形,通过后又恢复原状。 这种变形能力称之。
正常人血液中含血 小板10-30万/mm3。
过多(>100) 血栓 出血 过少(<5)
2. 血小板生理特性
粘附 聚集
当血管内膜受损伤暴露出胶原组织 时,血小板便会粘附在胶原组织上。 可逆和不可逆聚集,
生理性致聚剂:ADP、TXA2、胶原、凝血 酶。 病理性致聚剂:细菌、病毒、药物。
释放
复习思考题
1. 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各有什么作用? 2. 简述血浆和血清的区别。 3. 血小板在生理性凝血过程中起何作用? 4. 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并指出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主 要异同点。 6. 什么叫血型?说明输血的基本原则。为何同型血相输还要做交叉 配血试验? 7. 将红细胞置于0.9%NaCl和5%葡萄糖的混合液中,其形态与功能 有无改变?为什么? 8. 一次失误将500mL的蒸馏水输给了病人,会引起何后果?为什 么? 9. 已知某人血型为A型或B型,能否鉴定他人血型?
2.3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和溶血

《生理学基础》第四章 血液循环

《生理学基础》第四章 血液循环

《生理学基础》第四章血液循环
第四章《血液循环》主要介绍了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

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体内循环的过程,它由心脏、血管和血液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组成。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循环系统的组成:循环系统主要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中心,通过心房和心室的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体内循环。

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通过形成一个闭合的系统,使血液能够在体内流动。

2. 血液的组成: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

血浆是血液的非细胞性成分,含有水、蛋白质、糖类、脂类等物质。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在血液中起着各自特定的功能。

3. 循环的机制:血液循环经过两个循环系统,即肺循环和体循环。

肺循环是指血液从心脏经过肺部,完成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体循环是指血液从心脏经过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完成物质的输送和代谢产物的排出。

4. 循环的调节:血液循环的调节主要由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共同完成。

神经系统通过控制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调节心脏的输出量和心率。

内分泌系统通过激素的分泌和作用,影响血管的收缩和舒张,调节血管阻力和血压。

血液循环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过程,它保证了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等物质的运输和交换,维持了体内各个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功能。

正常的血液循环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血浆渗透压(7.6个大气压=5776mmHg) (7.6个大气压=5776mmHg) 1个大气压=76mmHg, 1mmHg=0.133KPa 个大气压=76mmHg, 1KPa=100mm水柱, 1KPa=100mm水柱, 1KPa=7.5mmHg
血浆晶体渗透压:指的是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决定的血浆渗透
• 定义:机体中血液的总量称为血量,是血浆量和血细胞的总 定义:机体中血液的总量称为血量,
和。
• 哺乳动物的血容量占体重的7—10%,体积大的动物血容量 哺乳动物的血容量占体重的7 10%,
相对少些,幼年动物较成年动物高。 相对少些,幼年动物较成年动物高。
• 鸟类和两栖类的血容量与哺乳动物的相接近。 鸟类和两栖类的血容量与哺乳动物的相接近。 • 真骨鱼类的最小,只占体重的1.5—3.0%。 真骨鱼类的最小,只占体重的1 0%。 • 开管循环的动物,其血容量基本与细胞外液量相同。许多昆 开管循环的动物,其血容量基本与细胞外液量相同。
第五章
第一节 概述
血液生理
第二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第三节 与输血原则
第一节 概 述
一、体液与内环境
1. 体液:动物细胞内、外液体统称为体液(动物的占体重的45体液:动物细胞内、外液体统称为体液(动物的占体重的4570%;人的60-70%,细胞内液40-45%,细胞外液2070%;人的60-70%,细胞内液40-45%,细胞外液2025%,)。 25%,)。
• 功能: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功能: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Hb(血红蛋白,氧合血红蛋白、去氧血红蛋白) Hb(血红蛋白,氧合血红蛋白、去氧血红蛋白) 男:1000ml血液含Hb120-150g 1000ml血液含 血液含Hb120女: 1000ml血液含Hb110-140g 1000ml血液含 血液含Hb110-
2、血小板的生理调节 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生成 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受血小板生成素的调节, 受血小板生成素的调节,它能促进骨髓 巨核细胞增殖。 巨核细胞增殖。
第四节 血液凝固
一、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和原理 二、抗凝系统的作用 三、纤维蛋白的溶解
虫成虫的血液容量占体重的5 25%,幼虫的占25—40%。 虫成虫的血液容量占体重的5—25%,幼虫的占25—40%。
• 血量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保证。 血量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保证。
三、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
• 运输功能:血液的运输是机体物质运输的 运输功能: 主要手段。 主要手段。 • • 维持稳态:维持机体的酸碱平衡。 维持稳态:维持机体的酸碱平衡。 防御机能:含有白细胞、淋巴细胞、 防御机能:含有白细胞、淋巴细胞、巨噬 细胞、各种免疫抗体和补体系统。 细胞、各种免疫抗体和补体系统。 • 止血机能: 止血机能:含有凝血因子。
4um,体积仅相当于红细胞的1/3—1/4, 4um,体积仅相当于红细胞的1/3—1/4,是 血液中最小的有形成分。 血液中最小的有形成分。
• 数量:正常成人15万—30万/mm3。 数量:正常成人15万 30万 • 机能:在血液凝固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另 机能:在血液凝固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外,它能融入血管内皮细胞,对内皮细胞的修 它能融入血管内皮细胞, 复具有一定作用。 复具有一定作用。
其他无脊椎动物的血细胞 油细胞和变形细胞。 油细胞和变形细胞。
• • • • • •
• 甲壳类只有一种血细胞,但功能上可能有不同的阶段。
这些细胞参与凝血作用,释放一些凝血物质。 虾的血液是透明的,其中有无色的白细胞,呼吸色素是血 蓝蛋白。 有肺软体动物的血液中只有变形细胞,相当于脊椎动物的 白细胞,存在于血淋巴及结缔组织,能伸出伪足,有吞噬 作用,参与防御反应和清理创伤的作用。 棘皮动物的体腔内有吞噬细胞和油细胞。 文昌鱼属闭管式循环,以前认为无血细胞,无呼吸色素。 现在发现有变形细胞(单核细胞),起免疫作用。 昆虫的血液中含变形细胞,血液无色,没有呼吸色素。 蜘蛛的血液也含无色的变形细胞及溶解的血蓝蛋白。
二、哺乳动物血液的物理特性
1、颜色:颜色取决于红细胞及其所携带氧气的多少。 颜色取决于红细胞及其所携带氧气的多少。 2、密度:一般在1.050—1.060之间。与血细胞的数量和血浆的成 一般在1.050—1.060之间 之间。 分有关。红细胞的血液密度约1.115,白细胞约1.070。 分有关。红细胞的血液密度约1.115,白细胞约1.070。 3、粘滞性:是指液体流动阻力的大小。其高低主要取决于血液中血 是指液体流动阻力的大小。 细胞的数量和血浆的成分。通常其值是水的3.5—5.5倍 细胞的数量和血浆的成分。通常其值是水的3.5—5.5倍。 4、红细胞沉降率:把掺有一定抗凝剂的血液,静置于一根细长玻 把掺有一定抗凝剂的血液, 璃棒中,观察一定时间内红细胞在血浆中的沉降距离, 璃棒中,观察一定时间内红细胞在血浆中的沉降距离,即为红细胞 沉降率(ESR)。男为:2—8mm/h,女为:2—10mm/h。它 沉降率(ESR)。男为: )。男为 8mm/h,女为: 10mm/h。 是临床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是临床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三、血浆成分与理化特性
为淡黄色液体。 为淡黄色液体。 1、化学成分:由90%的水和100多种溶质(蛋白 的水和100多种溶质 多种溶质( 化学成分: 90%的水和 质、脂类、糖类、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气体、 脂类、糖类、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气体、 激素、各种细胞代谢产物和电解质)组成。 激素、各种细胞代谢产物和电解质)组成。 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压。约为5750mmHg. 压。约为5750mmHg.
• 血浆晶体渗透压在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机能方面起重要作用
• 血浆胶体渗透压:指的是由有血浆蛋白产生一小部分血浆渗
透压。约为20透压。约为20-30mmHg. 等渗等张溶液:0.9%NaCI,5%葡萄糖溶液,3.8%柠檬酸三钠溶 等渗等张溶液:0.9%NaCI,5%葡萄糖溶液,3.8%柠檬酸三钠溶 液 等渗不等张溶液溶液:1.9%尿素 等渗不等张溶液溶液:1.9%尿素
第二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一、血液的组成 一、血液的组成 水分91水分91-92% 血浆 血浆蛋白6.5血浆蛋白6.5-7.5% 无机盐0.75% 无机盐0.75% 固体物质8 固体物质8-9% 酯类0.7% 酯类0.7% 其他有机物0.15% 其他有机物0.15% 红细胞 男500万/mm3 500万 女420万/mm3 420万 白细胞 7000/mm3 血小板 15.6万 15.6万/mm3
这种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这种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意义: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先决条件。 意义: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先决条件。
• 闭管循环的动物,血液在血管内流动; • 开管循环的动物,血液流动于组织间隙或血体腔
内,因而血液与组织间隙液混在一起,称为血淋 巴。
二、血量: 血量:
3、血浆的酸碱平衡: 血浆的酸碱平衡: 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 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 平均为 7.45 酸碱缓冲对: H2CO3 酸碱缓冲对:NaHCO3 Na2HPO4 NaH2PO4 Na-血浆蛋白 NaH-血浆蛋白 红细胞中缓冲对: 红细胞中缓冲对: KHCO3 H2CO3 K2HPO4 KH2PO4 K-氧合血红蛋白 H-氧合血红蛋白 K-血红蛋白 H-血红蛋白
其生成过程包括三个发育阶段: 其生成过程包括三个发育阶段:原始阶 段—幼稚阶段—成熟阶段。 白细胞的分化和增 幼稚阶段—成熟阶段。 殖受多种血细胞生成素调节。 殖受多种血细胞生成素调节。
三、血小板
1. 血小板的形态、数量和机能 血小板的形态、
• 形态: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直径约2— 形态: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直径约2
2. 内环境:细胞外液构成了机体生存的内环境,以区别机体生存 内环境:细胞外液构成了机体生存的内环境,
的外环境。包括:血浆液、淋巴液、脑脊液、 的外环境。包括:血浆液、淋巴液、脑脊液、组织液
3. 内环境稳态及生理意义 • 稳态:正常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总是在一定生理范围内变动, 稳态:正常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总是在一定生理范围内变动,
• 分类:颗粒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分类:颗粒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和无颗粒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 嗜碱性粒细胞和无颗粒白细胞(淋巴细胞、 细胞) 细胞)
2. 白细胞的功能:机体防御和保护机能。 白细胞的功能:机体防御和保护机能。 主要是能做变形运动和吞噬活动,并有免 主要是能做变形运动和吞噬活动, 疫机能。 疫机能。 3. 白细胞的生成和调节:白细胞起源于骨 白细胞的生成和调节: 髓造血干细胞
第三节 哺乳动物血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
1. 形态、数量和机能 形态、
• 形态:没有细胞核,呈中央双凹的圆盘状 形态:没有细胞核, • 数量:正常男性:450万—550万个/mm3 ,平均为 数量:正常男性:450万 550万个 万个/mm3
500万 500万 个/mm3 正常女性:380万—460万个 正常女性:380万 460万个 /mm3,平均为420万个 /mm3,平均为420万个/mm3。 万个/mm3。
• 红细胞脆性:指红细胞具有的抵抗低渗溶液的特性。 红细胞脆性:指红细胞具有的抵抗低渗溶液的特性。
脆性大,对低渗溶液的抵抗能力小,反之,抵抗能力 脆性大,对低渗溶液的抵抗能力小,反之, 大。
三、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1、红细胞的生成过程:造血干细胞—髓样干细胞—红细胞系祖细 红细胞的生成过程:造血干细胞—髓样干细胞— 胞—原始红细胞—早幼成红细胞—晚幼成红细胞—幼红细胞—网 原始红细胞—早幼成红细胞—晚幼成红细胞—幼红细胞— 织红细胞— 织红细胞—成熟的红细胞 2、影响红细胞生成因素: 影响红细胞生成因素: 1)所需原料:蛋白质、脂、糖类、和铁。 所需原料:蛋白质、 糖类、和铁。 2)维生素B12、叶酸 维生素B12、 3)内因子(胃粘膜分泌的糖蛋白) 内因子(胃粘膜分泌的糖蛋白) 4)遗传因素 5)调解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此外还有雄激素、甲状腺激素、 调解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此外还有雄激素、甲状腺激素、 生长素) 生长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