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谋士蒯通是怎么被冠上“废材”之名的?
中国历史上死得最窝囊的十个英雄
中国历史上死得最窝囊的九个英雄/article/201109/77865.html中国历史上总有那么一些英雄,善始不能善终,他们的死因,内因或刚愎自用或优柔寡断,外因却皆为错过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所致。
1、变法图强却遭五马分尸的商鞅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使秦国异军突起,军事力量日益强大,一步步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但改革触动了既得利益者,商鞅遂遭到政敌的迫害,车裂而死,全家亦被杀害。
点评:秦国因改革强大了,统治者一边享用着改革果实,一边为了平息既得利益者的怒气而把改革者五马分尸,中国历代改革者的命运大抵如此。
如果商鞅学会妥协他就不会“不得好死”,但如果他妥协了也就没有富国强兵的“商鞅变法”了。
可叹商鞅不知为谁辛苦为谁忙,错过了“及时闪身他国”的良机,为老子(秦孝公)效力,却死在了儿子(秦惠王)滚滚车裂下。
2、死在伯乐手中的一代将才韩信西汉初期,有人向刘邦老婆吕后告发大将军韩信谋反,吕后想把韩信召进宫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
萧何设计以庆贺平叛胜利为理由,骗韩信进宫。
爱国交流理性平台韩信一进宫,就被吕后以谋反罪名杀于长乐宫钟室。
点评:为汉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将军韩信,对向刘邦推荐自己做大将军的伯乐萧何一直心存感激,所以对萧何的话比较听信,没想到自己就死在貌似忠厚的伯乐手中!其实,聪明的韩信未必不知朝中有人加害自己,谋士蒯通劝他:你把项羽灭了以后,刘邦下一个灭的就是你了。
最佳选择是三分天下而王之——这个建议如果被采纳了,汉朝的历史就得重写了。
3、为君分忧却被“清君侧”的晁错 爱国交流理性平台晁错死在自己得意门生汉景帝刘启的腰斩屠刀下。
从提出削藩策开始到正式宣布战争,再到七国之乱形势严峻,晁错一直以为自己是在为国家、为国家的主人也就是他的学生景帝呕心沥血,付出一个忠心不二的臣子该做的一切。
米尔网然而,他却想不到,为了平息众怒,稳固自己的地位,转自米尔军情网他所引以为傲的徒弟,在重重压力之下,决定用他的死妥协藩王。
蒯通说韩信的故事是怎样的
蒯通说韩信的故事是怎样的蒯(kuǎi)通,本名蒯彻,范阳(今河北徐水北固镇)人,因为避汉武帝之讳而改为通。
蒯通辩才无双,善于陈说利害,曾为韩信谋士,先后献灭齐之策和三分天下之计。
下面是分享的蒯通说韩信的故事是怎样的,一起来看看吧。
蒯通说韩信的内容介绍在韩国攻破齐国之后,想要养精蓄锐的时候,刘邦一直催促他出兵,但是韩信依旧驻扎齐国。
这时候,蒯通出面劝告,想要让他拥兵自立。
蒯通跟韩信说:“我听说只要是勇猛和谋略过人的臣子都会让君主感到威胁,而且只要是功劳高过君主的也得不到应有的赏赐。
如今你已经有了让汉王感到威胁的威信,这种功劳得不到赏赐,那么你想去投靠楚霸王?霸王这人不会信用;假如你还想回归汉王的话,汉王对你感到畏惧。
所以说,那么大的功劳,又有何安身之处。
”韩信听完之后,并没有做出决定,只是说:“先生你暂且回去,容我再考虑考虑。
”过了几天之后,蒯通看没有动静,就再次去劝说韩信,说道:“能够听取别人意见的人,才是成功的开始;能够有所谋划的人,才是成功的关键。
一个人想要成功,就得要果断的处理事务,行动缓慢就会影响到整个大业。
把心思都放在枝节上,就会把天下大事给遗漏掉;明知该怎么做,却不敢果敢行动,这往往就是做事失败的原因。
常言道:徘徊不定的狮子,还不如一只身怀剧毒的蝎子;停滞不前的千里马,还不如缓慢前进的老马。
这些话都表明做事情说做就得做,决不能犹豫,不能错失良机,毕竟机会是稍纵即逝的,希望能够好好想想。
”虽然韩信觉得这些话很有道理,但是他觉得自己不能背叛汉王,毕竟是汉王一手提拔了自己,自己不能做出背信义的事情,因此韩信拒绝了他的劝告。
历史上的蒯通是废柴吗观看韩信,我们会发现他光辉笼罩,吸引着别人的注意力,让人却忽视他背后的谋士,其中就有蒯通这么一个人物。
蒯通本人其实是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奈何他遇到了韩信,韩信本人的政治天赋并不高,由于韩信的优柔寡断,错失称王良机。
因此,很多人蒯通徒有虚名,只不过是“废材”一个,但是真正历史上的蒯通,真的是“废材”吗?蒯通本来是赵国人,羡慕齐国多贤俊,并且有很多学术殿堂,就客居在齐国。
西汉谋士蒯通的生平简介
西汉谋士蒯通的生平简介蒯通初载史册蒯通第一次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是秦二世元年八月,当时陈胜命武信君武臣北上扫荡赵地。
蒯通游说范阳县令徐公,说:“我是范阳的百姓,名叫蒯通,我私下可怜您就要死了,所以表示哀悼。
尽管如此,我又祝贺您因得到我蒯通而获得生路。
”徐公连连拜谢,问道:“您为什么表示哀悼?”蒯通说:“您做县令已十多年了,杀死人家的父亲,使人家的儿子成为孤儿,砍去人家的脚,对人施以黥刑,受害的人太多了。
慈父、孝子们之所以不敢把刀子插到您的腹上,是因为他们害怕秦朝的法律。
现在天下大乱,秦朝的政令得不到贯彻执行,这样的话,那些慈父、孝子们都将争先恐后地把刺刀刺到您的腹上,以报仇雪恨并成就功名,这是我表示哀悼的原因。
”徐公又问:“您为什么祝贺我得到先生就获得生路呢?”蒯通回答说:“赵国的武信君不知道我无能,派人前来询问他的吉凶祸福,我现在要去会见并劝说他,对他说:‘您一定要战胜敌人然后才取得地盘,攻破城池然后才占据它,我私下觉得很危险。
如果采用我的策略,将不战而取得土地,不攻而占有城池,传送檄文就能够平定千里,这样可以吗?,他将要问:‘你的策略是什么?’我趁机回答说:‘范阳县令本应整顿他的军队,守卫城池,奋起抵抗,但因怯懦怕死,贪婪而喜欢富贵,所以想首先向您举城归降。
首先向您投降而您不给他恩惠,那么边地之城都将互相转告说:“范阳县令首先投降而被杀。
”一定会据城坚守,像金城汤池一样,难以攻取。
为您打算,不如用黄盖朱轮的车子迎接范阳县令,让他在燕、赵的边界驰骋炫耀,那么,边地之城都将相互转告说:“范阳县令先投降而获得富贵。
”一定会竞相投降,就像泥丸在山坡上滚动一样轻而易举。
造就是我所说的传送檄文就能平定千里的策略。
”徐公连连拜谢,准备车马遣送蒯通。
蒯通用这些话劝说武臣。
武臣用一百辆车,二百名骑兵,以侯印迎接徐公。
燕、赵之地听说此事,有三十多座城投降,正像蒯通的策略所预料的那样。
蒯通乱齐之策汉四年(前203年),汉将韩信俘虏魏王豹,攻破赵、代,使燕国降服,接连平定三国,然后率兵向东将要攻打齐国。
蒯彻—搜狗百科
蒯彻—搜狗百科 汉四年⼗⽉,也就是五年后,蒯通再⼀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也是韩信的帐下,当时韩信授命于刘邦引兵东,进攻齐国,还未渡平原就听到郦⾷其已经说服齐王投降。
韩信正要退兵,蒯通⿎动其偷袭齐国,说“将军受诏击齐,⽽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将军乎?何以得⽏⾏也!且郦⽣⼀⼠,伏轼掉三⼨之⾆,下齐七⼗馀城,将军将数万众,岁馀乃下赵五⼗馀,为将数岁,反不如⼀竖儒之功乎?”韩信听其计,趁齐国不备,⼀举攻克齐国都城临淄。
这⾥是后世认为蒯通为韩信谋⼠的依据,但是司马迁在史记⽤的是“范阳辩⼠蒯通说信⽈”,这⾥没有明确说明蒯通为韩信谋⼠,反⽽从这⾥看,蒯通仅仅是来说策的说客。
司马迁对此评价为“甚矣蒯通之谋,乱齐骄淮阴,其卒亡此两⼈!”班固也认为“蒯通⼀说⽽丧三俊”。
蒯通之谋就有必要追究⼀番,蒯通究竟为何出此谋?此谋究竟对谁有利?这⾥可以有三种解释:⼀,蒯通为韩信以后⾃⽴⽽打定基础,临时⼩施⼿段辅助韩信成就⼤业,可以说深谋远虑。
⼆,惟恐天下不乱,借此来实现⾃⼰翻⼿为云,覆⼿为⾬的纵横家本⾊。
三,为其他⼈⽽谋,蒯通施展⼿段借此以乱齐汉联盟。
因为后来有蒯通说韩信⾃⽴,所以⼀般后⼈皆认为是第⼀种原因。
但是笔者却倾向第三种,史记有这么⼀端话:“通善齐⼈安期⽣,安期⽣尝⼲项⽻,项⽻不能⽤其筴。
已⽽项⽻欲封此两⼈,两⼈终不肯受,亡去。
”从这段可以推测蒯通曾经为项⽻客卿,联系到蒯通五年内毫⽆动静,很可能因为⽆明主辅助,⽽楚汉期间惟有项⽻刘邦双雄并⽴,余者皆不⾜论。
⽽刘邦项⽻都有⾼参辅助,蒯通投靠亦不能尽展所学,是亦未曾前去辅助。
但是在汉三年却有了转机,项⽻中陈平反间计⽽痛失⾼参范增,处于缺乏谋⼠辅助的尴尬境地。
⽽此时蒯通以及好友安期⽣趁此辅助项⽻施展抱负亦合情合理,项⽻欲封他们必然他们有⼀定功劳出过计策才可,这⾥笔者以为“乱齐”就是蒯通为项⽻⽽谋,项⽻因此⽽分封之。
但是前⼀种也有很⼤的可能,亦合情合理,或项⽻不能⽤其策,⽽转投韩信,试图辅助韩信三分天下⽽谋之。
中国历史故事-蒯通在历史上是什么人 为什么蒯通能一说而丧三俊
中国历史故事-蒯通在历史上是什么人为什么蒯通能一说而丧三俊三寸不烂之舌说蒯通之前我们要先回顾一下韩信临死之前说的一句话:“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所诈,岂非天哉!”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意思是我很后悔,后悔当初没有听蒯通的建议,以至于落到今天被小儿、被女人欺诈的这个下场,真是追悔莫及!从韩信的字里行间透露出,蒯通绝非等闲之辈。
蒯通,本名蒯彻,范阳人,因为避汉武帝之讳而改为通。
蒯通辩才无双,善于陈说利害,曾为韩信谋士,先后献灭齐之策和三分天下之计。
韩信死后被刘邦捉拿后释放,后成为相国曹参的宾客。
据传,东汉末年刘表的谋臣蒯良、蒯越是其后裔。
那么,蒯通作为楚汉争权史上颇有声名的辩士,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一说丧三俊是怎么回事?蒯通第一次在历史的舞台上登台亮相是秦二世元年八月,他的出场还是挺精彩的,作为一位高级话痨加策略顾问,蒯通很享受在游说中展示自己的价值,当时陈胜命武信君武臣北上扫荡赵地。
蒯通凭借自己三寸不烂之舌,劝说武臣。
燕、赵之地听说此事,多达三十多座城投降,就像蒯通所预料的那样。
这一辩,让他名满天下。
蒯通不是一个爱被束缚的人,他的一生,善谋奇策,智略过人,总给人一种神龙见尾不见首的感觉。
而不论哪一次出面,他那张红口白牙都能不战而屈人之兵,也许这是一个典型纵横家的本色,善辩的蒯通未曾长久侍奉过任何一位主君。
我们读史,思维是直线的,只留心大名鼎鼎的风雨人物,经常忽略英雄背后的谋士。
后来,明白无数的英雄都是靠一干有血有肉的人成就美名的。
蒯通这个人还是挺有趣的,由他的话演变而来的成语有一箩筐,如固若金汤、鼎足而立、功高震主、为民请命、群雄逐鹿、捷足先得等等。
把这些典故串接起来,都足以概括他的一生。
或许是性格所致吧,他总有种唯恐天下不乱的感觉,爱给人出点子,到处煽风点火又忽悠点火的人去帮人去灭火,这种没事找事的精神实在是令人感动到落泪。
一说而丧三俊智谋超群又自负的蒯通,他的胸中都是治国、平天下的大谋略。
历史解密蒯通蒯彻简介 蒯通读作kuǎitōng 蒯通怎么死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蒯通蒯彻简介蒯通读作kuǎitōng 蒯通怎么死的
导语:蒯通,也叫做蒯彻,是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时期的著名风云人物,能言善辩,是著名的谋士。
蒯通是什么样的人?蒯通在楚汉战争中,有何作为?蒯
蒯通,也叫做蒯彻,是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时期的著名风云人物,能言善辩,是著名的谋士。
蒯通是什么样的人?蒯通在楚汉战争中,有何作为?蒯通是怎么死的?
蒯通简介:
蒯通,读作kuǎi tōng 。
蒯通,蒯通原来叫蒯彻,因为与汉武帝刘彻同名避讳而为史家改名。
蒯通是范阳人,在今河北境内。
他第一次出现可以说是闪亮登场,地点就在他自己的家乡。
其时陈胜吴广已经揭竿而起,各路英雄也都闹得沸沸扬扬。
成安君陈余命令武信君武臣北攻范阳,蒯通先以利害说服了当时的范阳令投降,又亲到武臣军中说项,使武信君不战而取,传檄而千里定。
以三寸不烂之舌免生灵于涂炭,其过人的胆识与智慧深深折服。
蒯通如何进入韩信麾下并成为这个将兵多多益善的人的重要谋士,不得而知。
但是他首先为韩信出的第一个计策却是要韩信去攻齐。
这个时候的天下形势是,韩信从出关到打败陈余,已经由原来的一万人增加到20万人。
刘邦听张良陈平之计于此时袭夺了韩信的军队,并让他用少量的部队去攻齐,另一方面又偷偷的派郦食其去说降齐王,而郦食其竟然不辱使命,也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降了齐。
本来韩信是无需再去攻打齐国了,这个时候蒯通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对韩信说出改变韩信一生的话来。
蒯通说:"将军受命攻打齐国,而汉王又暗派使节说降,你接到不让你打齐国的命令了吗?况且,一个书生仅仅凭三寸之舌就拿下齐国七
生活常识分享。
蒯通:秦末第一辩士,劝韩信谋反,靠诡辩免死,之后还福寿双全
蒯通:秦末第一辩士,劝韩信谋反,靠诡辩免死,之后还福寿双全韩非子之《说难》有云: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什么意思?大凡进说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用我的说法适应他。
故而好利者说之以名,好名者说之以利,基本上等于对牛弹琴,不但不能达到游说的目的,还有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
归根到底,这句话其实就是游说的精髓,虽然不过短短十几个字,然而其中的精义,数千年来,天下辨士如过江之鲫,深刻领会这十几个字的,恐怕就是凤毛麟角。
但很显然,蒯通就是这凤毛麟角当中的一位,他也因此成了秦末第一辩士,为什么这么说?一:一张嘴就拿下三十余城蒯通本名蒯彻,汉武帝时,为避刘彻的讳,史家将彻改为通,从此,蒯通之名就流传千古了。
那么,他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呢?蒯通是赵地范阳,也就是如今的河北省定兴县人,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派武信君武臣进攻赵地,武臣自白马津(河南滑县)渡过黄河北上,一路兵锋甚急,蒯通得到消息后,那颗年轻的心就躁动起来了,躁动起来怎么办?非常之世当立非常之功,又怎么能老死于户牖之间呢。
但这个功该怎么立?当时,范阳县令徐公,不是什么好鸟?范阳掌权十多年,对待老百姓特别严苛,老百姓都恨不得杀了他,原本还有秦朝管着,老百姓也不敢怎么胡乱折腾,可现而今,天下大乱,徐公就有点惴惴不安。
他不是笨蛋,知道秦朝长不了,长不了怎么办?殉难,当秦朝的忠臣?说实话,一来没那个力量,二来也没那个觉悟;既然不能殉难,那就向义军投降,然而,徐公知道,自己手头血债甚多,万一人家秋后算账呢。
就这么患得患失,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蒯通摸透了他的心思,于是立刻求见徐公,曰:臣,范阳百姓蒯通也,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
虽然,贺公得通而生听说你就要死了,所以,我特来吊唁,尽管如此,但还是要恭喜你啊,因为我又给你带来生路。
见面毫不客气,出口就危言耸听,比如当年子贡见越王勾践,一句特来吊君,牢牢抓住了徐公的心思。
到了这个份儿上,徐公基本上就要跟着蒯通的思路走了,问:你这是什么意思呢?有人说了,跟辩士,特别是优秀的辩士打交道,就千万不能让他开口,一旦开口,事情就有点麻烦。
【汉朝历史】辩才无双的蒯通,曾劝韩信自立为王
【汉朝历史】辩才无双的蒯通,曾劝韩信自立为王蒯通,本名蒯彻,范阳(今河北徐水北固镇)人,因为避汉武帝之讳而改为通。
蒯通辩才无双,善于陈说利害,曾为韩信谋士,先后献灭齐之策和三分天下之计。
韩信死后被刘邦捉拿后释放,后成为相国曹参的宾客。
据传,东汉末年刘表的谋臣蒯良、蒯越是其后裔。
蒯通这个人,在汉初历史中的地位真是有些奇怪。
说他重要吧,在《史记》中,丫连个列传的资格都没有混上,你说他不重要吧,好多人的列传里还都不得不提到他。
而且,描写他的篇幅还不短,远远超过一些列传传主的记述文字。
他的定性也很奇怪,在官方史料中好像不算是个忠义之士,虽然他或许还不是个“贰臣”。
正史中,他因为策反韩信被韩信临终前“检举”,遭刘邦擒获但又被赦免之后,他的事迹少有描述,但在野史中,他的形象很饱满,而且被塑造成大汉朝的忠义之士。
关于这个人,半虚半实的野史对他确实是挺感兴趣,比如,在京剧《淮河营》中讲道:他和李左车(另一个半红不紫的人)以及栾布(上了列传,但文字篇幅远小于前两个),共同奔赴淮南国进行策反工作,因为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专权,欲篡刘家江山。
刘邦之子刘长,镇守淮南,甚为勇武。
刘长为赵妃所生,吕后为了争权害死赵妃。
二十年来,刘长一直认吕后为生母。
于是,汉室旧臣蒯通、栾布、李左车等前往淮河营,欲向刘长讲明往事,请其立即发兵除吕扶汉。
这个京剧,野史的成分较多,我想,以吕后的精明能干以及凶狠毒辣,有谁有这么大的胆子公然跑去策动淮南王谋反。
况且,大汉的开国重臣那么多,即便萧何、留侯不在人世,周勃、陈平等人也是大汉朝的精华所在呀,他们都不敢动作,哪轮得到三位边缘人物(相对陈平等人而言)瞎操心呀。
这个京剧还大肆歪曲了史实,第一,吕后固然心狠手辣,但决没有害死过刘长的母亲赵妃。
赵妃是因为赵国国相贯高谋反,而受到牵连的,因为赵妃原是赵王张敖的妃子,高祖八年途经赵国时由张敖进献给刘邦的,结果贯高一抓,一个萝卜带出一大块泥巴,把无辜的赵妃也给逮了。
《赚蒯通》中蒯通人物原型及演变
版本为明代赵琦美脉望馆钞本,题目正名为“萧 何智淮阴韩信,随何赚风魔蒯彻。”并称“两本曲 词稍有不同,末一折《元曲选》本多出[沾美酒][太平 令][鸳鸯煞]三曲。”[1]因两个版本差别不大,且已 有魏芾学者对此进行研究,故不再赘述。
对于《赚蒯通》人物形象的研究,目前在学术 界主要有四篇文章,分别是王季思《我国戏曲舞
一、史籍记载中的蒯通人物形象 这个人物形象在史书中的记载主要集中在 《史记·淮阴侯列传》《史记·张耳陈馀列传》和《汉 书·蒯伍江息夫传》。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 蒯通是作为韩信的谋士身份出现的,首次登场是 劝说韩信攻齐“范阳辩士蒯通说信曰:‘……’于 是信然之,从其计,遂渡河。”[5]在韩信平定齐地 后,高祖刘邦埋怨韩信没有一心辅佐自己反而想 要封王,但又在张良等人的建议下,答应封王来 笼络韩信,这时蒯通看透了情势,说“足下为汉 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蒯通进而建议韩信“诚能 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 而 居 , 其 势 莫 敢 先 动。” 即 希 望 韩 信 也 割 据 一 方,争夺天下。韩信感念于刘邦对自己的信任而 没有听从蒯通的建议。蒯通再次劝说韩信要把握 时机,而韩信依然不听“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 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蒯通说 不听,已详狂为巫。”从蒯通佯狂为巫的举动来 看,蒯通已预见韩信在未来将会失败,而自己却
杀的情节,运用艺术手段附加给蒯通“忠义”的性格特点。作者同时又对相关历史人物如韩信、萧
何、樊哙等人物进行了一定色彩化和脸谱化处理,突出了主要人物“蒯通”,取得了戏剧创作的成功。
关键词:《赚蒯通》;蒯通;忠义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20(2019)01 - 0076 - 06
中国历史故事-名嘴蒯通和韩信是什么关系 蒯通最后是怎么死的
中国历史故事-名嘴蒯通和韩信是什么关系蒯通最后是怎么死的公元前196年,刚刚朝见完汉王的韩信走出宫殿,就被迎面而来的士兵给缚住了双手,士兵背后站着一个女人——吕后,见到吕后时,韩信知道此生算是完了。
韩信惨死后,蒯通作为韩信帐下的谋士,即刻被刘邦给抓了起来,在即将下油锅的时候大喊冤枉:“嗟乎,冤哉烹也!”最后被汉高祖刘邦释放。
司马迁评论说:“甚矣,蒯通之谋!乱齐,骄淮阴,其卒亡此两人。
”,一说而丧三俊,这个捣蛋鬼,不谋财专“害”人命了。
蒯通,本名蒯彻,范阳人,因为避汉武帝之讳而改为通。
蒯通辩才无双,善于陈说利害,曾为韩信谋士,先后献灭齐之策和三分天下之计。
韩信死后被刘邦捉拿后释放,后成为相国曹参的宾客。
乱世出奇葩,蒯通既是奇才又是奇葩。
他既不事楚,也不事汉,却偏偏不断反复挑唆着齐王韩信叛汉而自立,刻意引发楚、汉、齐三国纷争。
彼时,韩信绝对也有实力三足鼎立,但蒯通的煽风点火、急功近利的劝说,让人极其反感,有些唯恐天下不乱的感觉。
而当奇葩辩才蒯通遇到了开国功臣韩信,却着着实实的只酿造出了一场悲剧……他与韩信认识时,苦口婆心劝说韩信自立为王,因为韩信他有能力做到,韩信却不想背信弃义,抛弃汉王。
并决心以“载人之悲,怀人之忧,死人之事”来报答汉王。
蒯通却陈述了一番“兔死狗烹”的事实给韩信,韩信仍无二心。
蒯通一记白眼心想:不信咱走着瞧吧。
事实证明蒯通是正确的。
刘氏家业稳固后没多久,刘邦开始铲除异己,自感大势不妙的蒯通,于是便装疯卖傻,避祸乡野。
韩信后来的结局,果真被刘邦推上了断头台,但韩信已后悔莫及。
将斩,长叹道:“吾悔不用蒯彤之计…”,再后悔都晚啦!蒯通一言丧三俊!多次苦口婆心劝说韩信乱齐之策,让韩信在欲望的泥沼中难以自拔,他让韩信在齐国自立为王,他又让韩信攻打齐国,充分满足了韩信在个人追逐权力上的私欲,让韩信体会到了掌握到实权、控制的乐趣。
急功近利,把他推向权力的顶峰,既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又满足韩信的欲望,。
韩信谋士-蒯彻
韩信谋士-蒯彻公元前196年,韩信死,刘邦架起油锅要炸韩信的谋士蒯彻,两边的大臣都在围观,五花大绑的蒯彻被武士押上来,他看到众人都在用好奇目光盯着自己,心想即然韩信已经死了,自己也逃不了干系,就是死,也死一个痛快,他突然向油锅里冲去。
这一出呼预料的举动,使人不知所措,刘邦坐在龙椅上大为震惊,立刻大喊:抓住他,还没有公审呢?话音刚落,樊哙反应灵敏,冲过去一把抓住他往后拖。
今天大家看热闹的主角是蒯彻,他死掉,还看什么看,油炸蒯彻也得说个原因?不能无缘无故地炸死他,这个刑法够残酷的,死也让他死明白。
这件事还要从韩信临死前说起,韩信被萧何骗到京城,吕后下令处死,韩信不服气,我没有谋反,凭什么要杀我。
萧何对他说,到这里容不得你辩解。
韩信长长地叹到:悔不该不听蒯彻的话,他说,到了京城就没有你说话的权力,此一时彼一时,果不其所然,后悔呀!落到今天的下场。
韩信死后,萧何把这话传给刘邦,说韩信谋反是蒯彻挑拨的。
刘邦听候,把蒯彻抓来就是想问明白,蒯彻对韩信说了什么,为什么不让韩信进京,为什么要挑拨韩信谋反。
被樊哙拖到一边的蒯彻想死死不了,刘邦要开公审大会,刘邦看了看蒯彻问道:韩信有反意你知道吗?蒯彻说道:我不知道,我知道韩信死得冤枉,皇上得天下,文靠张良,武靠韩信,现在张良逃掉了,韩信斩了,真是情理难容。
刘邦说,朕得天下非韩信一人之力,是靠群臣辅佐的。
蒯彻哈哈大笑,他回答道:楚汉争锋,韩信投楚则楚胜,韩信投汉则汉胜,我劝告他等楚汉打得两败俱伤时,你趁机出兵可以灭掉双方,自己可以成为帝业,可是他不听我劝,非要帮助汉,使汉王夺得天下,而自己却冤枉之死。
刘邦问道:你今天要在大家面前说出韩信的死的确是冤枉。
我今天就放掉你,说不出原因就把你给炸了。
蒯彻说:韩信做错了十件事,导致他被冤枉。
一不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二不该击杀章邯,取关中之地,三不该涉西河,抓住魏王豹,四不该合渡井陉,杀陈余和赵王歇,五不该擒夏悦,斩张同,六不该袭破齐国历下军,击走田横,七不该夜堰淮河,斩周兰,龙且二将,八不该该下围项羽,九不该九里山设十面埋伏,十不该逼项羽乌江自刎。
《汉书》卷四十五《蒯通传》蒯通乞火典故的由来及运用
【原文】:
《汉书》卷四十五《蒯通传》:初,齐王田荣怨项羽,谋举兵畔之,劫齐士,不与者死。
齐处士东郭先生、梁石君在劫中,强从。
及田荣败,二人丑之,相与入深山隐居。
客谓通曰:“先生之与曹相国,拾遗举过,显贤进能,齐国莫若先生者,先生知梁石君、东郭先生世俗所不及,何不进之干相国乎?”通曰:“诺,臣之里妇,与里之诸母相善也。
里妇夜亡肉,姑以为盗,怒而逐之。
妇晨去,过所善诸母,语以事而谢之,里母曰:‘为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
’即束缊。
请火于亡肉家,曰:‘昨暮夜,犬得肉,争斗相杀,请火治之,’亡肉家遽追呼其妇。
故里母非谈说之大也,束缊乞火非还妇之道也,然物有相应,事有适可,臣请乞火与曹相国。
”乃见相国曰:“妇人有夫死三日而嫁者,有幽居守寡不出门者,足下欲求妇,何取?”曰:“取不嫁者。
”通曰:“然则求臣亦犹是也,彼东郭先生、梁石君齐之俊士也,隐居不嫁,未尝卑节下意以求仕也。
愿足下使人礼之。
”曹相国曰:“敬受命。
”皆以为上宾。
【提要】:
村妇夜间将肉丢失,婆婆认为是她偷去,怒逐村妇,邻母知此事后,去村妇婆家求火种,说:“昨夜有狗争肉相咬,一狗被咬死,我求火去煮狗肉。
”村妇婆婆知道冤枉了村妇,蒯通讲这个故事,说他愿意向曹参“乞火”,解释东郭先生和渠石君从前追随田荣是被迫,并推荐他们。
诗中用此典比喻推荐人或为人剖白嫌疑。
【词目】:
【乞火】杜牧《寄崔钧》:“自愧扫门士,谁为乞火人”。
扫门士:指魏勃,又《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荐衡昔日推文举,乞火无人作蒯通”。
蒯通为何总是劝说大将军韩信及早背叛刘邦-
蒯通为何总是劝说大将军韩信及早背叛刘邦?本文导读:图片来源于网络第一次出场,是在燕国降服之后,刘邦命令韩信去攻打齐国的时候,蒯通出场了。
他的出场不是为了解救齐国,而是加剧齐国的灭亡。
原本刘邦命令攻打的同时,还派遣使臣郦食其去劝降,本来已经成功了。
但是经过蒯通的满嘴说服之下,使韩信动了齐国的念头,为了增加自己的功劳。
就因为如此,加深了刘邦对他的猜忌。
第二次出场,就是改变韩信一生的事件了,甚至把韩信的一生成败连在一起。
齐国在韩信的攻打之下,没多久就收复了,韩信逼迫汉王封自己为齐王。
正在他兴奋的同时,蒯通在旁煽风点火。
我们也不能怪罪蒯通,他只不过是想要借韩信之手,提高自己的地位而已,可谓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他劝韩信自立为王,跟项羽和刘邦三分天下,甚至日后称霸天下。
也许韩信已经听进去了,但他说:“汉王待我恩重如山,我怎么可以背叛他呢。
”韩信不忍心背板汉,但又觉得自己功劳甚高,于是谢蒯通之言。
之后,韩信被骗入未央宫,在死之前,曾悔恨,当初没有听信蒯通之言,觉得自己的死不是你们的错,而是老天在作怪。
蒯通的这两次出场,也许改变了韩信的一生,韩信本身的性格就是如此,要怪就怪他没有抓住机会,不然三国鼎立的局面就早几百年出现了。
蒯通对韩信有什么计策蒯通作为一个谋士,他曾给自己的主子韩信出过很多计策,但是他最为出名的,那就是两个,第一是乱齐之策,第二是三分天下。
而韩信只采用了前面一个计策,另外一个他拒绝了,可以说就是因为韩信的拒绝,历史的天平秤就偏向于汉,足见三分天下这个计策的影响力很大,足以改变整个局面。
图片来源于网络在公元前203年的时候,韩信在攻破齐国之后,连续占领了72个城池,并要求刘邦封自己为齐王,成为了当时“楚汉争霸”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对于韩信来说,这时候背叛,可以说是绝佳的机会,当时争斗中的双方都不敢得罪韩信。
那些谋士,就动了歪脑筋,就想鼓动韩信选择自己那方。
第一个去劝说的人是武涉,他想要叫韩信中立,让他互不相帮,但毕竟他是楚军的人,其说服力毕竟有限。
一句话让刘邦打消烹杀蒯通的念头,蒯通到底说了啥
一句话让刘邦打消烹杀蒯通的念头,蒯通到底说了啥本文导读:蒯通又叫蒯彻,范阳县人,曾担任过韩信的谋士。
那么,韩信临死时所说的“悔不用蒯通之言”到底是指什么呢?楚汉相争时,韩信率兵平定了齐国,刘邦派张良前往齐国封韩信为齐王,以拉拢韩信;与此同时,项羽也派武涉去劝说韩信,想要和他联合,平分天下。
当时的局势已经十分明显,韩信是一支对天下走势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若与刘邦联合,则项羽灭亡;他若与项羽联合,则刘邦被淘汰;抑或韩信自立,天下则呈三足鼎立之势。
对此,蒯通心知肚明,于是便想劝韩信背叛刘邦。
他说:“现在刘邦、项羽两人的命运就掌握在您的手里。
您帮助汉王,汉王就会取胜,与楚王联合,楚王就会成功……现在为您着想,不如让他们两方都得到好处,共同存在下去,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势必无人敢先发难。
”又说:“听者,事之候也;计者,存亡之机也。
夫随厮养之役者,失万乘之权;守儋石之禄者,阙卿相之位。
计诚知之,而决弗敢行者,百事之祸也。
故猛虎之犹与,不如蜂虿之致蠚;孟贲之狐疑,不如童子之必至。
此言贵能行之也。
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值而易失。
‘时乎时,不再来。
’愿足下无疑臣之计。
”但韩信顾念刘邦的知遇之恩,最终还是否决了蒯通的建议,与刘邦联手打败了项羽,又把刘邦推到了天下共主的位置上去,自己则去当了楚王。
而蒯通因游说韩信自立不成,自知无法立足,就假装癫狂去做了巫师。
总之,韩信临死前所谓的“悔不用蒯通之言”,指的就是后悔没有听取蒯通的建议,自立为王。
刘邦平定陈稀后归来,听说韩信已死,又是高兴又是怜悯,问吕雉道:“韩信临死前说了些什么?”吕雉于是把韩信临死前所说的话讲了一遍。
刘邦这才知道,蒯通竟然曾教唆韩信背叛自己,自然大怒,马上命人把蒯通召来,准备烹死他。
不料,蒯通仅仅对汉高祖刘邦说了一句话,便让刘邦打消了烹杀蒯通的念头。
那么,蒯通到底对刘邦说了什么?蒯通的原话是这样的:“狗各吠非其主。
当彼时,臣独知齐王韩信,非知陛下也。
古代辩士厉害到什么程度:蒯通,巧妙的将无理说成功劳
古代辩士厉害到什么程度:蒯通,巧妙的将无理说成功劳汉朝高祖刘邦手下文臣武将众多,陈平、韩信等都赫赫有名,这其中也不乏像蒯通这样的能言善辩之士,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言也是最厉害的武器,不但能力挽狂澜,有时还能反击敌人。
为刘邦东征西战南杀北讨立下汗马功劳的淮阴侯韩信最终发生叛乱,为他出谋划策的谋士蒯通也被抓了起来。
汉高祖刘邦亲自审讯蒯通,刘邦问他:“蒯通,大汉朝对你不薄,你竟然做出如此不臣之举,是你教唆淮阴侯反叛的吗?”蒯通理直气壮大声回答道:“是的,我的确是叫他反叛,可惜那小子没用我的计策,所以才自取灭亡,落得如此下场。
假如那小子肯采纳我为他定制的计策,陛下又怎么能抓住他并且杀了他呢?”刘邦气得暴跳如雷,几乎哆嗦得说不出话来,于是就下令:“把蒯通给我放锅里蒸了!”高祖本以为蒯通会吓得跪地求饶认罪,可蒯通不慌不忙的说:“哎呀!陛下,您把我蒸了可是真的冤枉我呀。
”高祖怒目而视蒯通,说:“你教唆韩信背叛造反,导致战乱,使刚刚恢复生机的国家又重新陷入万劫不复的战争中,有什么冤枉的?”蒯通从容的回答说:“陛下,秦朝法度废弛、政权瓦解的时候,天下大乱,各个诸侯国纷纷自立起兵造反,英雄豪杰们像乌鸦一样纷纷聚集。
秦朝被推翻以后,天下人都来追逐帝位,但是只有有才能的人才能抢先得到皇帝的宝座。
那些失败的人,并不是他们没有资格作皇帝,他们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没有成功啊,但这不能说明辅佐他们的人就都该被杀掉吧!盗跖的狗对着尧狂吠,并不是因为尧不仁德,只不过他不是狗的主人而已,您能说盗跖的狗做错了什么吗?我一直跟随韩信多年,对他是忠心耿耿,我为他出谋划策的时候,我只知道韩信,并不知道陛下您呀。
况且天下养精蓄锐想要做皇帝的人很多,只是他们力所不能及罢了。
难道你能把他们全部烹杀吗?”汉高祖刘邦听了蒯通的话,恍然大悟,他认为蒯通是个非常有头脑有才华的人,这样的人如果轻易杀掉,岂不是大汉朝的巨大损失吗,再者,像蒯通这样的贤士,如果委以重任,他日必将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啊,于是刘邦下令赦免了蒯通的所有罪过,还任命他担当重要的职位,使得蒯通有机会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蒯瞆的故事
蒯瞆的故事
(实用版)
目录
1.蒯瞆其人
2.蒯瞆的主要成就
3.蒯瞆的故事:射箭与养鹤
4.蒯瞆的影响和启示
正文
【蒯瞆其人】
蒯瞆,字子晋,是我国春秋时期卫国的一位贤人,孔子曾称赞他为“贤哉回也”。
他生活在春秋时期,是一个博学多才、德行高尚的君子,擅长射箭和养鹤,因此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蒯瞆的主要成就】
蒯瞆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射箭和养鹤。
在射箭方面,他技艺高超,曾多次在比赛中获得佳绩,因此被誉为“射箭高手”。
在养鹤方面,他养鹤成癖,对鹤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被称为“养鹤专家”。
【蒯瞆的故事:射箭与养鹤】
蒯瞆最著名的故事就是他射箭和养鹤的故事。
据说,蒯瞆曾经和齐景公比试射箭,他一箭射中了百步之外的柳叶,赢得了齐景公的赞赏。
而在养鹤方面,他养的鹤能够听从他的指令,他可以通过指令让鹤跳舞、飞翔,让人叹为观止。
【蒯瞆的影响和启示】
蒯瞆的故事对我们今天仍有着启示。
他的射箭技艺和养鹤爱好,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尊重,这是我们今天需要学习的。
蒯瞆的故事
蒯瞆的故事
(原创版)
目录
1.蒯瞆其人
2.蒯瞆的贡献
3.蒯瞆的影响
4.蒯瞆的故事对我们的启示
正文
蒯瞆,字子展,是我国春秋时期卫国的一位贤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博学多才,善于辩论,且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尊敬。
蒯瞆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儒家学派的发展和推广上。
他提出了“性善论”和“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对后世的儒家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他也是儒家经典《大学》、《中庸》的主要作者之一,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蒯瞆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他的学说被后世的儒家学者继承和发展,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对我国的道德观念、社会制度和文化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蒯瞆的故事对我们的启示是,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蒯瞆并不是出身名门望族,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位博学多才的人,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出身如何,只要有毅力,有决心,有恒心,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总的来说,蒯瞆是我国春秋时期一位杰出的儒家学者,他的思想和贡献对我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1页共1页。
蒯瞆的故事
蒯瞆的故事蒯瞆是中国古代孔子学派的重要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的故事展现了他对于教育的奉献和智慧,以及他在传承和发展儒家思想中的重要作用。
蒯瞆是春秋时期大学者孔子的学生,他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
据记载,蒯瞆很小的时候就显示出了非凡的才华和智慧。
他聪明好学,渴望学习更多的知识。
在孔子的悉心教导下,蒯瞆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学问。
蒯瞆非常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积累。
他经常出入不同的学府和书院,和不同的学者交流学术。
他从中吸取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智慧,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学问。
他还勤思考、积极实践,努力将自己的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去。
蒯瞆尊重传统的价值观念,但同时也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
他认为传统的道德伦理是社会秩序和个人成长的基础,但也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他主张将传统的经典和现实社会相结合,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来验证和完善理论。
他的这种观点对于后来的儒家思想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蒯瞆在教育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和发展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途径。
他主张个性化教育,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来进行培养,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他主张师生关系的平等和相互尊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蒯瞆还强调了教师的角色和责任。
他认为教师有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楷模和榜样。
他主张教师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关心和引导学生的成长。
他认为教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亲师关系。
蒯瞆致力于教育事业一生。
他从事教育工作期间,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并给他们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学习资源。
他的学生中有些人成为了后来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和教育家,为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蒯瞆的故事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优秀教育家和知识分子的风采和智慧。
他通过对传统思想的研究和实践,不断开拓创新,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启示。
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于当代教育事业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尤其是他关注个性化教育、注重师生关系等方面的观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应该是非常有价值的。
蒯瞆的故事
蒯瞆的故事
摘要:
1.蒯瞆的背景介绍
2.蒯瞆的主要贡献
3.蒯瞆的影响和评价
正文:
蒯瞆,字子晋,是我国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著名大夫。
他出身于世族大家,家族历代为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博学多才,尤其擅长文学、音乐和礼仪等方面的研究,因此受到了当时齐国君主的器重。
蒯瞆的主要贡献在于他提出了许多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改革建议。
当时,齐国正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和经济问题,社会动荡不安。
蒯瞆主张政治改革,提倡“尚贤”和“节俭”,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可行的政策措施,如减轻赋税、精简机构、选拔贤能等。
这些改革建议得到了齐国君主的采纳,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蒯瞆在齐国的文化教育事业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重视教育,提倡儒家学说,致力于培养人才。
在他的推动下,齐国建立了许多学校和书院,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有用之才。
同时,蒯瞆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诗歌、散文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蒯瞆的影响和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的政治改革理念为后世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其次,他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贡献促进了齐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对整个春秋时期的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最后,
他的文学作品丰富了当时的文学样式,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谋士蒯通是怎么被冠上“废材”之名的?
导语:蒯通是废柴吗观看韩信,我们会发现他光辉笼罩,吸引着别人的注意力,让人却忽视他背后的谋士,其中就有蒯通这么一个人物。
蒯通本人其实是
蒯通是废柴吗
观看韩信,我们会发现他光辉笼罩,吸引着别人的注意力,让人却忽视他背后的谋士,其中就有蒯通这么一个人物。
蒯通本人其实是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奈何他遇到了韩信,韩信本人的政治天赋并不高,由于韩信的优柔寡断,错失称王良机。
因此,很多人蒯通徒有虚名,只不过是“废材”一个,但是真正历史上的蒯通,真的是“废材”吗?
蒯通多次劝说韩信
蒯通本来是赵国人,羡慕齐国多贤俊,并且有很多学术殿堂,就客居在齐国。
蒯通的第一次登场就很精彩,陈胜起义之后,连续攻打各国,将要攻伐赵国,而身为赵国子民的蒯通,不想看到自己国家生灵涂炭,就说服了徐工投降,还去说服了武臣,由于他的奔波,既可以保全反对暴秦的力量,还避免了一次生灵涂炭。
单单凭借这个,我们就不能说他是一个废材。
五年之后,他以谋士的身份到了韩信的帐下。
这时候韩信将要去攻打齐国,本来大军都已经准备攻打,不料,收到汉王的命令,说郦食其已经出使齐国,将其说服。
于是,大军准备回返,蒯通就出面,跟韩信说:“郦食其区区一个文臣,却能说服齐国,而大将军率领大军,还怕攻打不下齐国?这功劳都被郦食其抢去。
”于是,韩信就听信了他的建议,就立马攻打齐国,本来在郦食其说服之后,齐国就削弱了防线,导致韩信的兵力一举攻破临淄。
之后,就有了韩信坐怀齐国,拥兵数十万。
足见,蒯通的能力之强,怎么可以说是废材呢?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