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社会学考试复习大纲汇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社会学考试复习大纲汇总
考试题型包括:选择题(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共50分,分布在练习册各章)、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

第1章绪论
1.劳动社会学这一名称于1959年由法国学者乔·弗里德曼和彼·纳维利最早提出,彼·纳维利首次使用“劳动社会学”一词。

2.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人类劳动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创造性3个本质特征。

3.广义的劳动者是指一切具有劳动能力、并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人。

4.狭义劳动者的四个要素:处于劳动年龄范围内;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有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

5.劳动者: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6.劳动的社会结构:劳动的社会结构既包括了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等社会横向结构,也包括了由阶级、阶层等不同社会层次及其关系构成的社会纵向结构。

前者包括劳动者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及其结构的变化、特殊群体的结构分布及其带来的劳动问题等。

7.劳动社会学: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象的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形成于19世纪20—30年代。

是一门用社会学理论体系和方法对劳动者的社会劳动活动的结构、功能及其运行规律进行研究的分支社会学。

其研究内容:①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②劳动者③劳动的社会关系④劳动的社会结构⑤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⑥劳动与社会变迁
8.劳动社会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①古典阶段(各流派确立基本命题);②现代阶段(各流派发展理论立场);③后现代阶段(修正、挑战传统理论)。

9.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以及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内容。

这些思想为劳动社会学研究劳动关系和劳动的社会结构奠定了科学基础,也成为新马克思主义和冲突理论的源泉。

10.韦伯论述了资本主义现代生产的组织原则——科层制。

科层制的基本要素是:
①一整套始终如一的.需要严格执行的命令与服从关系,一种有组织的不平等制度。

②这些从属关系受严格的内部等级的支配,依从于复杂的任务或职务分工,按规则行事是人们的义务。

③非人格性,各种权利关系都是刻板的、非个性化的、合理性的体系。

④人们凭借技术优势居于支配地位。

11.古典劳动社会学理论中的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泰勒和梅耶,其中泰勒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标准化的始祖;梅耶则通过“霍桑实验”提出了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的假设,并发现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外还有非正式组织的存在。

社会人假设的提出,产业士气与劳动效率关系的揭示,以及非正式组织的提出,在管理学上开创了人际关系理论的新时代。

12.①泰勒,经济人②梅耶,霍桑试验,社会人③制度学派的观点主要源自韦布夫妇
13.古典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
14.现代劳动社会学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的学说。

它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45-1975年前后;二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15.新马克思主义又称为新马学派或激进学派,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尔库塞、普兰查斯、汤普森及马勒等。

16.冲突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代表人物有前联邦德国的达伦多夫、美国的米尔斯、英国的洛克伍德等。

冲突理论多用于解释社会各阶层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它反对结构功能主义对社会的解释,强调用社会生活中的冲突性来解释社会的变迁,认为冲突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这取决于社会结构的不同。

著名社会学家达伦多的代表作是《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冲突》。

17.冲突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激烈对立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它是一种基本的人类特质和社会特质。

18.现代劳动社会学理论中的新制度主义学派包括了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等。

其中新集体主义认为雇主与劳工存在不可避免的冲突,而集体协商制度是最公正、最有效率地解决工业冲突的方法,它能够将公共场所中的冲突制度化,在政府的作用下,以法律为基础,由冲突的当事人自由协商出共同的可接受的规则;法团主义强调政府在劳资互动中的作用,以利益协调为其理论核心;新放任主义则强调了市场制度的作用。

19.现代劳动社会学理论中的新管理学派包括行为科学理论、组织管理理论、人本管理理论等,他们强调人本管理,强调企业内部利益的一致性,强调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并趋向以人力资源管理取代工会。

20.个案调查:是从研究对象中抽取少数个人或小型团体作为样本个体进行详尽调查的一种方法。

21.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实际观点、实证观点、整体观点、发展观点。

22.劳动社会学基本研究类型: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横剖研究与纵
贯研究、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23.劳动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①社会调查法。

常用有4种:文献调查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和实验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问卷的结构一般包括前言、主体和结语3个部分。

②社会统计法。

③比较分析法。

④参与调查法。

也叫实地观察法,是指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的观察仪器,直接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象。

第2章劳动
1.劳动是指人类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的服务活动。

劳动包括三个层次的要求:(1)法律允许范围内的劳动;(2)经过交换的劳动;(3)满足他人和社会需要的劳动。

2.劳动的社会职能:①劳动创造社会财富②劳动改造和完善社会③劳动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
3.劳动社会化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4.劳动社会化的内容(3方面):①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②劳动操作过程的社会化;③劳动成果的社会化。

5.劳动社会化的发展进程(4阶段):①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简单协作阶段②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阶段③机器和大工业阶段④以微电子为主角的新的技术革命阶段。

6.市场经济是指成为独立自主的商品生产者的个人和生产组织,通过市场平等、自由、自主地交换各自的商品以实现物质利益的社会经济活动方式。

广义的市场经济运行主体,不但包括直接经济运行主体——企业和劳动者,还包括进行社会运行或者经济资源宏观配置的主体——国家,以及对企业的运行进行调节的无形主体——市场。

7.两方关系指的是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即企业和劳动者在实现劳动过程中所结成的一种利益经济关系。

它是市场经济运行主体间最主要的关系。

三方关系则是指由劳工、雇主和政府构成的关系。

三方机制是指政府、雇主和工人之间,就制定和实施经济与社会政策而进行的所有交往和活动。

8.三方性结构指在制定劳动法规、调整劳动关系、处理劳动争议过程中,政府、雇主和雇员代表共同参与决定,相互影响和制衡,这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有效机制。

9.三次产业的关系:农业是国名经济的基础,也是第二、三产业的基础,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原材料和广阔市场;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为第一、三产业的发展提供物质资料和技术设备;第三产业以第一、二产业发展为基础,反过来又对第一、二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10.劳动的产业结构:
①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
②第二产业指广义的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业、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
③第三产业
11.职业:劳动者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经济收入的、专门的工作。

12.职业分类方法:①职业标准编码法②社会地位分类法③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性质、层次进行分类④心理差异分类法
13.职业结构:是指不同职业类型的劳动者在劳动者总体中的比例。

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反映,也是劳动者社会地位与社会境遇的反映。

14.职业结构变化的规律:体力性的、非技术性职业的劳动者所占份额不断减少,脑力性的、技术性职业的劳动者所占份额不断提高。

15.影响职业结构变化的因素是经济的发展,包括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科技发展等。

职业结构变化的趋势与规律是:体力性的、非技术性职业的劳动者所占份额不断减少,而脑力性的、技术性职业的劳动者所占份额不断提高。

16.目前中国的职业结构具有由农业社会向非农业社会转型的特征。

17.劳动者的性别结构是指男、女劳动者占总劳动者的比例。

它可以从多重侧面反映劳动社会的现状。

18.性别是劳动者的自然特征,劳动者的性别结构从多重侧面反映了劳动社会的现状:
①首先,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
②其次,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生产装备的先进程度;
③再次,男女劳动者在各行业的比例反映着性别分工及其合理程度;
④另外,妇女素质的高低、就业意识的强弱、家务劳动负担的多少,也可能影响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的比重。

19.中国人口老龄化具有速度比较快、达到的水平比较高、空间分布不平衡、进程日渐显著等特点。

20.年龄结构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①首先,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会导致劳动力的不足;
②其次,人口老龄化会影响劳动生产率;
③再次,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养老经费的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消费基金增加,积
累基金减少,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1.劳动保护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保护劳动者在生理、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权益而采取的各项保障和维护措施的统称。

22.劳动保护的内容(3方面):
①劳动安全和健康保护;②劳动的经济条件的保护;③劳动的社会条件的保护。

23.劳动安全和健康保护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劳动时间的限制;②劳动速度的限制;③劳动的物质条件的改善;④特殊劳动者的保护等4个方面。

24.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直接交往的过程中,由思想、感情、行为相互交流而产生的互动关系及所形成的心理关系、心理上的距离。

25.梅耶总结了霍桑实验的成果,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如下:
①证明影响人劳动积极性的不仅有物质条件因素,也有社会和心理因素;工人不是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的“经济人”而是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社会人”。

②影响工人劳动生产率的不仅仅是生产条件、劳动环境和待遇的改进,最重要的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③传统管理只研究正式群体,而霍桑实验还提出非正式群体,这种非正式群体是自发形成的,有其特殊的感情和倾向,控制着成员的行为,还可影响正式组织中人们的行为。

④在领导类型上,霍桑实验强调了领导和群众沟通意见的重要。

领导者不但要了解人的合乎逻辑的行为,而且还要了解不合乎逻辑的行为。

26.影响人际吸引的具体因素包括:①能力;②品貌、气质;③报酬;④相似与互补;⑤邻近与熟悉。

27.群体结构:是对群体组成秩序的研究,指群体内部各构成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

28.传统的典型组织正式结构类型包括5种:直线制结构、职能式结构、直线—职能式结构、水平结构和矩阵结构。

其中直线制结构是应用最广泛的组织结构,符合工业时代的许多需求,它具有4大特征:一条指挥的等级链;职能的专业化分工;权力和责任的一贯性;工作的标准化。

29.群体的正式结构:是指群体中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之间根据指示规定和组织目标构成的一种有计划的组织格局以及权利与责任上的正式联系,是组织内部各职能、各职权之间的制度化的相互关系形式。

30.群体非正式结构的功能:(简答题)
积极功能:①减轻成员在组织中的心理压力,增强组织的稳定性;②有助于增强组织的灵活性。

消极功能:①当非正式结构在目标.利益和规范等方面与正式结构不一致时,如果不加以合理引导,容易产生消极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破坏组织的整合力。

②非正式结构容易形成传播“小道”消息和散布流言蜚语的源头,影响组织的凝聚力。

③放任非正式结构的发展,还可能带来一些极端的情况,破坏组织系统的正常运行。

如组织内部出现拉帮结派,徇私舞弊,阻挠变革,压制先进等。

31.劳动士气是指劳动者在劳动中的精神状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劳动积极性。

32.需要理论的代表人物有马斯洛和克莱顿·艾尔德。

前者认为人的需要可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求知、求美、自我实现等7个层次的需要,后者则认为人有三种核心需要: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

33.维克多·弗鲁姆在其《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了期望理论,用以解
释行为激发程度。

期望理论通过考察人们的努力行为与其所获得的最终奖励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以选择合适的行为达到最终的奖励目标。

弗鲁姆认为,个人的行为是以希望达到特定目标的愿望的强烈程度为基础的。

34.“自我实现型人”假设是建立在认为人是勤奋、有才能、有潜力基础上的。

35.X理论对人性假设的核心内容是:
①人的本性是不喜欢工作的;
②绝大多数人必须加以强迫、控制、指挥,才能使其为组织目标去工作;
③一般人宁愿受人指挥,希望逃避责任,对安全的需要高于一切;
④人是非理性的,本质上不能自律,易受他人影响;
⑤一般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参加工作的,只有金钱和其他的物质才能激励他们努力去工作。

Y理论对人性的设定:
①一般人并不是天性不喜欢工作的;
②人对自己所能达到的目标能实行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
③对目标的努力与获得成就的报酬直接相关,报酬中最重要的是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
④一般人在恰当条件下不但能接受、而且会追求责任;
⑤多数人具有解决组织问题的想象力、独创性和创造力;
⑥一般人的智慧潜能只是部分地得到了发挥。

第3章劳动者
1.劳动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地、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2.劳动者的特征:①具有一定劳动能力;②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③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④参与实际劳动过程。

3.劳动力参与率=〔(在业人口数+正在谋业人口数)/劳动力人口数〕×100% 4.劳动者的素质包括2方面:
(一)自然素质,指劳动者体力、智力和心理状况三者的总和;
①体力,构成体力的要素有五个: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

②智力,构成智力的基本要素是: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和判断力。

③心理因素,人的心理素质体现为气质。

(二)社会素质,主要指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相应的认识能力、劳动态度和心态。

5.思想道德素质体现着劳动者的素质结构的本质层面,它代表主体劳动者的感情趋向、价值指向和行为导向。

它是劳动者素质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包括了劳动者的价值观、劳动态度等。

6.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常用“工作满意度”作为衡量劳动者态度的综合指标。

工作满意度是指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

7.英克尔斯认为现代人的特征有:
①乐于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能适应社会的各种变革。

②头脑开放,能理解各种不同观点,尊重和自己的观点有分歧的意见。

③有很强的时间观念,是现在取向或未来取向,而不是过去取向。

④办事有计划,随着形势的变化,及时的修正自己的观点和计划。

⑤具有效能感,对自己的能力具有信心,认为自己能控制周围的环境,能够在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

⑥普通的信任感,对周围的人、制度和组织给予信任。

⑦尊重他人。

⑧信奉并愿意遵循“公平待人”的原则,在人际交往和工作中以个人的技术、本领、实际表现为取舍。

⑨相信科学与技术。

⑩富有进取心,有抱负,有追求,在工作上努力进取。

8.劳动者的自我控制是通过心理机制实现的,根据外部情景因素而调整自己的行为,它受人的主观愿望和外界客观要求的制约。

9.劳动者的自我控制产生了三种类型的心理控制形式:
①自主控制;②诱导控制;③胁迫控制。

10.企业文化的概念:一种以全体职工为中心,以培养具有管理功能的精神文化为内容,以形成企业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团队精神为目标,使企业增强对外竞争力和生存力,增强对内的向心力和活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11.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
①价值观念:这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②企业意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③管理方式:企业文化的体现,促进企业文化的整体发展;
④企业规范:反映企业人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⑤企业英雄人物:企业文化建设成就的最高体现,在文化建设中起支柱作用;
⑥企业形象: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争取更多顾客。

12.企业文化的特征:
①独特性②功能整合性③实践性④渗透性⑤社区性⑥行业性⑦群体性
13.企业文化的功能(6个):
①导向功能;②约束功能;③凝聚功能;④激励功能;⑤效率功能;⑥协调功能
14.从劳动者行为与生产劳动过程有无直接联系的角度,区分为劳动性行为与非劳动性行为:前者是指与制造产品、提供劳务的生产过程有直接联系的劳动者行为,如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设计活动、操作活动、管理活动等。

后者则是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之外发生的,但与生产劳动过程有着间接联系的其他行为,如劳动者的罢工行为、工会活动等。

劳动性行为是劳动者行为中最主要的社会行为,简称劳动行为。

15.效用是经济学的概念,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劳动效用就是以劳动行为而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满足。

16.劳动效用:因劳动行为而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满足。

17.劳动效用函数为:U = f (M,C) = f [Ф1(Q), Ф2(Q)]
其中,U—劳动效用;M—劳动交换所得物质的量,且M =Ф1(Q);C—劳动交换所得精神的量,且C =Ф2(Q);Q—劳动量
18.劳动者社会化是指社会将一个普通的社会人转变成一个能适应一定的社会和时代文化,掌握社会所需要的劳动技能和必要的劳动规范,遵守劳动纪律,适应工作环境的文化,从而履行合格的劳动的过程。

19.劳动者社会化的内容:①学习和掌握一个职业必需的知识和技能;②了解和学习劳动规范,融入企业文化;③适应人际关系,实现角色的转变。

20.劳动者社会化的途径包括:家庭教化、学校教化、社会教化、网络互动、劳动组织教化5种。

21.劳动者社会化的过程
劳动者社会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4个阶段:
①预期社会化:劳动者在进入某一具体劳动岗位前在心理上认同于某一职业并以其角色规范要求自己,为未来工作中的真实角色做准备。

②初始社会化:劳动者正式进入开始工作之前所经历的一系列职前教育活动。

③基础社会化:劳动者工作后学习掌握与工作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适应和学习工作中的亚文化规范并实现认同亚文化规范的心理转变。

④继续社会化: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由于主客观条件变化而对其职业规范和劳动行为进行的重新调整。

22.劳动决策的影响因素:影响劳动者劳动决策的最重要因素是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对多数劳动者而言,收入的主要来源为工资,因此,我们从工资率的变动来分析劳动者的劳动决策。

23.闲暇时间:也称为自由支配时间,是为了满足个人精神文化以及发展技能所花费的时间,包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阅读报纸及书刊、看电视、体育锻炼、休息及其他娱乐等自由支配时间。

劳动时间:指人们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以满足社会和个人需要的那部分时间。

24.劳动和闲暇存在相互替代的关系。

在一定的可自由支配时间内,劳动时间越多,闲暇时间就越少;反之,闲暇时间就越多。

劳动与闲暇时构成现代人类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

第4章职业生涯
1.职业:人为维持自己的生计,同时实现社会联系和实现自我而进行的持续活动方式。

2.职业的4个特征:社会性、差异性、层次性和时代性。

3.职业生涯的概念是沙特列提出的。

职业生涯即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连续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的发展道路。

4.影响职业生涯8大要素:
①健康情况:健康是八大因素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项,几乎所有的职业都需要有
健康的身体。

每个人对身心健全的关切,与其有效的职业掌握直接相关。

②社会阶层的影响:每个人所降生的环境,对他们的生活机会都大有影响。

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对待子女教育的方式,与贫困的家庭有很大的差异。

③教育:教育成功与社会阶层的晋升有明显的关联,凡是社会阶层高过他们父母所属阶层的人都觉得,教育是改变社会阶层的主要动力。

④性别:虽然男女平等的观念已渐渐普及,但性别因素仍然在职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⑤年龄:工作生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步学习、操作及清闲,有少数人在一般认定的年龄之后,才开始事业的重要新阶段。

⑥负担:这是对别人、对社会及对财务状况所承担的义务,成人必定会受各种义务的束缚,我们需将事业放在各种关系中审查,选择职业绝不能毫不考虑个人的生活形态。

⑦自我观:人对自我能力及性格的定义,往往也决定了自己的行为。

⑧地理因素:世界上不平等现象的其中之一就是地理因素。

5.职业概率是择业者获取某项职业的可能性。

职业概率的大小取决于以下四个条件:
①某项职业的需求量②竞争能力即择业者自身的工作能力与求职能力
③竞争系数即谋求同一职业的劳动者的多少④其他随机因素
6.萨柏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5个阶段:
①成长阶段;②探索阶段;③建立阶段;④维持阶段;⑤衰退阶段。

7.格林豪斯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划分阶段中,职业生涯初期阶段的主要任务:学习职业技术,提高工作能力;了解和学习组织纪律和规范,逐步适应职业工作,适应和融入组织;为未来的职业成功做好准备。

8.比较择业动机,确定选择的职业:一般来说,多以择业动机分值高的职业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