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师讲义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合集下载

《优化方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优化总结第3专题

《优化方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优化总结第3专题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的三条基本路线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2年国家财政经济取得根本好转,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为把我国建设成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中国共产党于1953年制定了该路线。

总路线规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中国共产党于1958年制定了该路线,规定:“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使党和国家一些领导人片面追求高速度,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民经济造成极大的困难。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中国共产党在1987年十三大上提出该路线,规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基本路线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理性思考]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对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中国的经济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苏联的发展模式。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都带有苏联模式的影子。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才真正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正是这条正确道路的根本指针。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1.第一次: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76年,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1)原因:①照搬苏联模式。

②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

③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高中历史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件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件人民版必修2
(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 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例2] 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 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 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 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D )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中央全会文件汇编》 (1964年11月~1976年2月),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史料三:……我们提出的最大的政治任务是实施根本的经 济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 请分析: 1.史料一表明赫鲁晓夫改革有何特点? 2.史料二表明勃列日涅夫改革有何特点?其目的有哪 些? 3.史料三表明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方面的改革有何特点? 结果怎样?
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主题一 比较认识苏联的三次改革
史料一:苏共中央全会决定: (一)认为发展谷物业,保证到1960年全国谷物总产量每年 至少是100亿普特,这是最重要的国民经济任务……
——《关于增加畜产品生产的决议》 (根据尼·谢·赫鲁晓夫同志的报告 于1955年1月31日通过)
史料二:现在,进一步改进工业工作的问题作为极其重要 的一项任务提出来了。组织良好和高度发达的工业是现代社会 主义经济的基础,是国家威力的基础。我国整个经济的顺利发 展,苏联人民福利的提高,苏联防御力量的进一步加强都取决 于工业发展的水平和规模,都取决于工业工作的成果。
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使苏联实力超过美国,只是军事实力 可以与美国相匹敌,而综合国力与美国还有相当的差距。
知识点三 莫斯科落日
1.戈尔巴乔夫改革 (1)经济改革: ①内容:制定“ 加强发展战略 ”,重视科技,用经济管理 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 ②结果:改革难以奏效,将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 (2)政治改革: ①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 义”。 ②倡导“民主化 ”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 ③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金版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件 第七单元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金版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件 第七单元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历史· 必修2 (人教版)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栏 目 链 接
课程标准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 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 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
目标分解
1.了解赫鲁晓夫、勃列日
涅夫、戈尔巴乔夫经济改
革的背景、内容和结果。 2.总结苏联三次改革得失 ,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 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不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效, 同 结果 没有根本改变原有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导 点 致苏联解体。 失败 原因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 式进行小修小补。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根据 国情进行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栏 目 链 接
相 目的 同 领域 点 结局
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都涉及农业、工业、管理体制等方面 成效不显著,都以失败告终
业 ②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________。



览 4.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________,但最终失败。 温馨提示: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具有探 索性和开创性意义。 应用思考 1. 有人认为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 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这里的“掘墓人”和“守 墓人”如何理解?
3.主要内容。



览 领域 具体措施 收购制 ,提高收购价格。 ①实行________ (1)农 ②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有农场

自主权 。 的________
③大规模垦荒,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 玉米 。 ________
栏 目 链 接
(2)工 ①下放部分中央企业管理权,给企业部分权利。
互 动

【优化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

【优化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

情景思考导入基础知识梳理重点难点突破典型例题剖析随堂练习巩固 1 2 3 4 5 5(原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0 年,奥格涅茨省的一个农民写信说:“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做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 我们毫无怨言地承受着这些重担;但是,1920 年对余粮征集额的增加,这是我们无力负担的。

”——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材料二粮食税减轻了全体农民的负担,这是用不着证明的。

问题不在于拿农民多少粮食,而是在于实行粮食税以后,农民觉得心里更有数了,经营的兴趣也提高了;实行了粮食税,勤劳的农民在提高生产力方面是大有可为的。

——《列宁全集》第二版第 2 卷请完成: (1材料一中“斗争”的含义是什么?为此,苏俄实行了怎样的经济政策? (2依据材料二指出苏俄实行的经济政策,并说明它所产生的重大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苏俄经济政策的变化是不是历史的倒退?为什么? -21-情景思考导入基础知识梳理重点难点突破典型例题剖析随堂练习巩固 1 2 3 4 5 解析:第(1问中的“含义”可依据材料一中“资产阶级强盗”等信息进行判断,“经济政策”可结合材料一中“余粮征集额的增加”等信息进行思考;第(2 问中的“经济政策”可联系材料二中“实行粮食税”等信息进行推断,“意义” 可结合材料二中“粮食税减轻了全体农民的负担”等信息进行概括;第(3问可首先联系材料一、材料二说明自己的观点,进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1含义:与国内外反革命势力进行的三年国内战争。

苏俄实行的经济政策:余粮收集制(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经济政策:粮食税(或新经济政策。

重大意义: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强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经济恢复和发展。

(3观点:不是倒退。

理由:新经济政策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

【优化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福建版)必修2课件:7.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优化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福建版)必修2课件:7.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10-
情景思考导入
基础知识梳理
重点难点突破
典型例题剖析
随堂练习巩固
问题1
问题2
【问题 1】 1920 年,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位苏俄农民说:“政府拿走的 太多了,农民干得多少、 好坏都一样!”想一想:我们应当怎样认识和评价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 提示:分析时,应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运用辩证唯 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从目的、特点、性质、成效等方面进行 思考和概括。
-22-
-20-
情景思考导入
基础知识梳理
重点难点突破
典型例题剖析
随堂练习巩固
1
2
3
4
5
5(原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0 年,奥格涅茨省的一个农民写信说:“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 强盗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做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 我们毫无怨言地承受着这些重担;但是,1920 年对余粮征集额的增加,这是 我们无力负担的。”——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 材料二 粮食税减轻了全体农民的负担,这是用不着证明的。 问题不在于拿 农民多少粮食,而是在于实行粮食税以后,农民觉得心里更有数了,经营的兴 趣也提高了;实行了粮食税,勤劳的农民在提高生产力方面是大有可为的。 ——《列宁全集》第二版第 2 卷 请完成: (1)材料一中“斗争”的含义是什么?为此,苏俄实行了怎样的经济政策? (2)依据材料二指出苏俄实行的经济政策,并说明它所产生的重大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苏俄经济政策的变化是不是历史的倒退?为什么?
了苏俄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具体国情,难以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客 观经济规律,加剧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8-
情景思考导入 基础知识梳理

【优化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福建版)必修2课件: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优化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福建版)必修2课件: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3-
情景思考导入 基础知识梳理
重点难点突破
典型例题剖析
随堂练习巩固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1.历史背景 (1)20 世纪 50 年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个人崇拜盛行。 (2)1953 年,斯大林的逝世为苏联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契机和可能。 2.主要内容 (1)农业改革: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 品的收购价格;鼓励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2)工业改革: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但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 主的经济地位。 (3)政治改革: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种种表现及其严重后果,进行大规模的 平反冤假错案活动。
-17-
情景思考导入
基础知识梳理
重点难点突破
典型例题剖析
随堂练习巩固
1
2
3
4
5
21953~1964 年,赫鲁晓夫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值得肯定的是( ) A.彻底否定斯大林模式 B.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C.使苏联成为超级大国 D.冲破个人崇拜的束缚 解析: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改革的闸门,从而具有探 索性和开创性,故 B 项符合题意;A、D 两项均与史实相悖,C 项说法错误。 答案:B
-5-
情景思考导入 基础知识梳理
重点难点突破
典型例题剖析
随堂练习巩固



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
1.主要内容 (1)前期 ①推行“新经济体制”,但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 ②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 (2)后期:过分追求稳定,改革的步伐逐渐缓慢,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 势。 “新经济体制”的正式名称为“计划工作和经济刺激的新体制”, 以扩大企业权力和实行利润提成为核心,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 积极性。

优化方案高中历史人民必修2专题优化总结:第8专题

优化方案高中历史人民必修2专题优化总结:第8专题

一、经济全球化历程基本过程形成时间推动原因主要表现世界市场雏形出现15、16世纪之交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商品输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经济一体化;整体世界形成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二战后初期经济大危机;二战;第三次科技革命“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经济全球化20世纪90年代科技革命;两极格局结束;跨国公司区域性经济组织;国际贸易大增;市场经济体制[理性思考]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不可抗拒。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不存在避世自保的“世外桃源”,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二、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矛盾的统一体。

1.联系:它们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经济格局多极化的表现;都是在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迅速增强的;在发展中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形成对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影响。

2.区别:从矛盾的一面看,经济区域集团化具有排他性,使统一的、联系日益密切的世界经济在某种程度上被人为地割裂,因此,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呈现出矛盾与冲突的一面。

3.统一:任何一个区域经济都是世界经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具体步骤和途径,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阶梯,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最后归宿。

但在可预见的一段时期内,二者将同时存在,并行发展。

[理性思考]经济全球化:就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经济全球化而不是经济一体化,经济一体化是部分经济区域集团发展的特点。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列宁在20世纪20年代曾指出“小业主合作社的实现能够把社会主义以前的各种经济关系彻底根除合作制政策施行成功就会使小经济发展起来并使小经济易于在相当期间内在自愿结合的基础上过渡到大生产”列宁实际上在强调()A. 十月革命为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利于实现大生产C. 苏联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紧迫性D.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答案】D【解析】据材料中的“20世纪20年代”“使小经济发展起来”“小经济易于在相当期间内……过渡到大生产”等信息可知苏俄(联)允许私营企业发展列宁实际上在强调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向社会主义过渡故选D项A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A项B项所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B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是在1936年故排除C项故选D2.围绕新经济政策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层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表2)斯大林模式最终获得胜利说明()A. 新经济政策的历史使命已完成B. 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转变势在必行C. 找到了适合国情的工业化道路习D. 对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认识不足【答案】D【解析】3.下表为某国1928年至1937年工业生产发展的部分情况表(1913年为100%)据此判断该国是()A. 美国B. 苏联C. 英国D. 法国【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 1928年至1937年正是苏联两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因此出现了表格中的现象故B项正确这一时期西方国家正遭受经济危机的困扰故ACD项错误故选B4.1921年5月苏俄政府通过合作社组织工业品同农民手中余粮直接交换同时政府允许私人在地方范围内进行商业往来不久国家取消商业的地区范围限制允许私人自由贸易由此可见当时苏俄()A. 对战时体制做出了适时的调整B. 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C. 工农业生产基本上得到了恢复D. 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由直接产品交换到允许自由贸易体现了苏俄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市场活跃经济对战时政策进行适时的调整故选A项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刚刚实行故排除C项苏俄新经济政策中仍然保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只是利用商品和市场来活跃经济故排除B、D两项故选A5.关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造成1921年春苏俄发生经济、政治危机的重要原因B. 实践证明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C. 农业集体化方针确立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D. 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实行余粮征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答案】D【解析】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了1921年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后来就变成了新经济政策选项是正确的但不符合材料意思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表明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是行不通的是正确的表述不符合材料C.农业集体化方针确立以后新经济政策确实逐渐被取消了D.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国民经济 D项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6.在苏联虽然伴随着经济增长和发展而出现的“资源和技术压力”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出了客观要求但却长期得不到与之相适应的体制因素的相呼应反而陷入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度桎梏”之中这体现出苏联()A. 劳动者素质普遍低下B. 经济体制长期僵化C. 经济改革未见成效D. 资源技术严重匮乏【答案】B【解析】由材料“长期得不到与之相适应的体制因素的相呼应”可知材料认为“制度桎梏”是因为体制因素故B项正确AC都不属于“制度”“体制”的原因且材料也未体现这部分的内容故AC项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故选B7.如表是苏联不同类型的商业在商业流转额中所占比重变化统计表它反映出()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得明显效果B.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形成C. 苏联否定商品货币关系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D. 新经济政策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确立【答案】D【解析】A材料的时间是1922年以后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就结束了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30年代才最终形成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时期当时利用了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D从材料可以看出这是指苏联的新经济政策时期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故选D8.下图反映了不同年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的大工业产值在世界工业中的比例对图中比例变化认识正确的是()A. 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受到挑战B. 计划经济对苏联工业的作用巨大C. 欧洲的工业化呈现出衰退趋势D.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答案】B【解析】表格中1913年—1937年俄国(苏联)的工业产值比重不断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计划经济体制推动了这一时期的工业化发展故选B此时美国还未建立霸主地位故排除A材料不能反映整个欧洲的工业化的衰落故排除C材料不能反映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重大变化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故选B9.据张君肋《史泰林(注斯大林)治下之苏俄》载“民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附近村落的农民许租给他们使用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这种做法起到的主要作用是()A. 提高了农民个体经营的积极性B. 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C. 推动了农业集体化的进程D. 奠定了国内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答案】C【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时间是1928年当时俄国新经济政策逐渐结束开始实行斯大林模式而材料涉及到的是农业农村的集体劳动不是农民的个体经营B.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并没有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C.从材料中的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可以看出这是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D.为国内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应该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0.列宁曾说“要挽救俄国……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位迅速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现代化这一成果主要得益()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B.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D. 农业集体化运动【答案】C【解析】“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迅速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现代化“主要是由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1.《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A. 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B. 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随意性C. 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D. 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可以看出其措施具有绝对性和政策的随意性故B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CD两项不符合戈尔巴乔夫改革史实应排除12.有学者在评述斯大林模式时指出“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作者强调的“明显地改变”是指()A. 废弃了对工农业生产的管理体制B. 减缓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速度C. 取消了农村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D. 放弃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多元化【答案】D【解析】根据“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内容以及材料提供的信息可排除A、B、C三项故选D13.下面有关苏俄(联)的时间轴中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历史事件是()A. AB. BC. CD. D【答案】A【解析】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根据所学可知 1917年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二月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故选A14.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在《大国兴衰》一书中指出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无论苏联领导人在改革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也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程度虽然情况很明显苏联农业产量大大低于它的中国邻邦” 这段材料试图说明()A. 勃烈日涅夫农业改革遭到失败B. 苏联继续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C. 苏联和中国改革的根本性质不同D. 戈尔巴乔夫改革并未突破旧的农业体制【答案】D【解析】A.材料反映的时间是80年代中后期当时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时代不是勃列日涅夫改革B.材料反映的是苏联的农业改革不是工业改革C.材料体现不出中苏两国改革的性质D.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苏联的农业改革没有中国农业改革这样彻底没有改变旧有的机制15.1928年苏联通过了培养大量技术专家的决议要求在生产中要采用本国和外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最高成就苏联高等技术学校(工学院)的数量从1928~1929学年度的32所增至1929~1930学年度的96所这是苏联当时()A. 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B. 经济体制调整的需要C. 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 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苏联自1928年开始实施工业化的国家发展战略而培养技术专家以及发展高等技术学校(工学院)很明显是为工业化服务经济体制调整只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故A项正确 B项错误文化教育改革以及外交政策转变明显与材料内容无关故C、D项错误故选A16.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始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特实验”的是()A.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实施新经济政策C. 开创斯大林模式D. 推行赫鲁晓夫改革【答案】C【解析】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1921年已经结束排除B.新经济政策是在1921年开始实施的排除C.斯大林模式是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建立的正确D.赫鲁晓夫改革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排除故选C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17.(1)材料一中所说的“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斗争已经三年了”指的是什么?在这三年中苏俄实行怎样的经济政策?农民强烈反对的是什么制度?17.(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政策?这种政策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实行的?此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1)指与得到帝国主义支持的国内反革命势力进行的三年国内战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制度农民强烈反对的是余粮收集制【解析】(1)第一小问指的是1919年苏俄开始与得到帝国主义支持的国内反革命势力进行的三年国内战争第二小问政策从1919年到1921年为取得战争胜利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第三小问制度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核心是余粮收集制严重破坏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农民强烈反对的是余粮收集制【答案】(2)政策新经济政策形势国内战争基本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普遍反对苏俄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影响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国内政治形势【解析】(2)第一小问政策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是新经济政策第二小问形势题目问的是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921年国内战争基本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普遍反对苏俄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第三小问影响新经济政策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国内政治形势18.(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哈默去苏联的原因18.(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哈默对美苏经济的贡献【答案】【解析】【答案】【解析】19.(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和苏联受世界共同关注的主要原因19.(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两国改革的主要不同之处【答案】(1)美国罗斯福新政采取了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政策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一个新模式苏联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苏联通过五年计划的实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解析】(1)根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罗斯福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给资本主义国家摆脱经济危机提供了一个新模式苏联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苏联通过五年计划的实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答案】(2)不同中国先从经济领域开始在经济改革取得卓有成效下逐步推进到政治领域从国情出发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取得举世瞩目成就苏联经济改革未取得成功激进方式强行推进政治改革忽视本国实际情况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动摇甚至丧失党的领导地位始终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终至国家崩溃【解析】(2)据材料“中国构筑了有自身民族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和政治现代化模式苏联则在经济改革尚未取得成功的情况下以上层政治改革为基本取向用激进的改革方式和全方位的改革策略强行推进政治现代化进程……中苏两国改革进程突现出了强烈的现代化取向虽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却出现了完全不同的结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方式、内容、结局等方面加以回答。

【优化方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配套课件:6专题优化总结

【优化方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配套课件:6专题优化总结

栏目 导引
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理性思考] 任何一种经济政策都不是万能的,不可能一成 不变;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 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这些调整只能暂时缓解 而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栏目 导引
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二、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发展历程及其变革原因 1.发展历程: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营模式经历 了从自由资本主义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三个阶段。 (1)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以机器为主体的工厂制 度取代了以手工业技术为基础的手工工场。资本家占有所有 生产资料,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工人被严格地组织在工厂 里,成为依附于机器的雇佣劳动者,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欧和 北美发展起来。 (2)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企业的组织形式逐渐向股份 公司转变,激烈的竞争促进了企业的合并,私人垄断组织成 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基础。
原因
资本原始积累 的需要
栏目 导引
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经济思 想
时间(阶段)
内容
原因
自由主 工业革命 义后
自由贸易、自由竞 争、自由经营,反 对国家干预
工业革命后资 产阶级力量壮 大,要求摆脱 封建束缚
凯恩斯 主义
国家垄断资 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本主义时期 加强对经济的宏观
调控
垄断资本主义 发展,资本主义 基本矛盾激化
栏目 导引
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2.变革原因 (1)科技革命与生产力的促进是根本原因。 (2)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 资本主义变革的内在需要。 (3)经济危机、战争或工人阶级长期不懈的斗争。 (4)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的改革精神。 (5)社会、时代的变化与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新要求。 [理性思考]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的变革与资本 主义的政治、思想的变革互为前提。经济运行机制的自我调 整与变革,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本质是生产 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优化方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高考真题演练第7专题

《优化方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高考真题演练第7专题

1.(2014·高考江苏卷)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

阅读该表,造成苏俄(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解析:选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全面把握苏俄(联)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由表格信息可知,在1921-1924年间,苏俄(联)农民的年平均税款呈逐年下降趋势,结合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内容可知是粮食税的实行,B项正确;1921年余粮收集制已被废除,故排除A项;实物配给制的废除与农民年平均税款的下降无必然联系,C项不符合题意;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实现是在20世纪3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2.(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解析:选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

材料反映了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钾矿的行为,不涉及技术基础,也没有违背计划经济指令,排除A、B两项;一个由苏联自行建设,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不能体现完全依赖外资,排除C项;德国公司负责与新经济政策在工业上的措施类似,故D项正确。

3.(2014·高考大纲全国卷)1928年初,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

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B.建立城乡市场交换体系C.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D.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解析:选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苏联农业集体化的背景。

由材料信息可知,斯大林认为苏联农业生产的落后制约了工业化的发展,为此苏联对农业生产关系进行改造,即进行农业集体化,C项正确;A、D两项是进行工业化建设的表现,故排除;材料未涉及城乡市场交换的问题,B项不正确。

【优化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福建版)必修2课件: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优化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福建版)必修2课件: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
情景思考导入
基础知识梳理
重点难点突破
典型例题剖析
随堂练习巩固
想一想:安德烈· 纪德的言论反映了哪些现象?它们得以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什么? 提示:(1)现象:个人崇拜成为社会思潮;文学艺术创作日趋单一。 (2)主要原因:思想文化体制高度集中;维护领袖的绝对权威;实现舆论的高 度一致;行政干预学术文化。
-21-
情景思考导入
基础知识梳理
重点难点突破
典型
3
4
5
请完成: (1)简要说明材料一中“工作”指什么。并联系所学知识指出其主要成果。 (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分析,苏联社会中存在怎样的问题?其主要形成原因 有哪些?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简要谈谈你对 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的认识。 参考答案:(1)工作: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主要成果:使苏联成为工 业强国,改变了经济和社会结构,基本建成社会主义。 (2)问题:农民利益遭到破坏;广大人民思维僵化;思想领域单调划一。原因: 长期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思想文化体制高度集中。 (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 了强有力的保障,但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或斯大 林模式)。(如答其他且符合题意,同样正确)
-16-
情景思考导入
基础知识梳理
重点难点突破
典型例题剖析
随堂练习巩固
1
2
3
4
5
11925 年 12 月,联共(布)十四大正式提出的经济建设方针是( ) A.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B.正式废止余粮收集制 C.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D.逐步实现农业集体化 解析:联共(布)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故 C 项符合 题意。 答案:C

【优化方案】2014-2015学年度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第三单元单元优化总结高考真题演练

【优化方案】2014-2015学年度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第三单元单元优化总结高考真题演练

1.(2014·高考福建卷)根据罗斯福总统的建议,国会授权政府设立了工程振兴局,并拨款用于重新造林、修建住宅和兴办教育等,到1943年该局共花费110亿美元用于种类繁多的兴建项目。

这表明罗斯福希望()A.借助多渠道提供就业机会B.采取金融手段以解决危机C.通过制定法规来复兴经济D.设立新的机构以控制市场解析:选A。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材料“重新造林、修建住宅”“兴办教育”“种类繁多的兴建项目”说明工程振兴局采用多种渠道提供就业机会,故选A项;材料这些做法不属于“金融手段”,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制定法规,排除C项;政府设立工程振兴局是想解决就业问题而不是控制市场,排除D项。

2.(2014·高考江苏卷)《美国自由的故事》写道:美国人遇到了“两套对立的自由概念的体系”,一种是“为私营企业”自由服务;另一种是以“一种对财富平等的分享”为基础的“社会化的自由”。

事实表明,大多数美国人在1936年时都接受了这样的观点: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

由此可知()A.罗斯福新政体现了第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B.罗斯福新政体现了“另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C.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政府应当保障公民的政治自由D.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自由代表着从物质的无保障中得到解放”解析:选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由材料信息“大多数美国人……的观点: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可知,他们主张国家应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保障人民的物质生活,D项符合题意;第一种自由应在罗斯福新政之前,A项不符合题意;罗斯福新政未实现财富平等的分享,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经济方面,与政治自由无关,C项排除。

3.(2014·高考大纲全国卷)共和党人艾森豪威尔成为美国总统后说:“如果任何政党试图要废除社会保障、劳工法和农场项目,那你就不会在美国历史上再听说这个政党了。

”这反映出艾森豪威尔的主张()A.受到罗斯福新政的影响B.与民主党政策逐渐趋于一致C.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延续了共和党传统经济政策解析:选A。

【新步步高】2014-2015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 课件: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步步高】2014-2015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 课件: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知识·总结区
学案28
3.二战后 (1)主题: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提高综合国力。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2)措施:20 世纪五十年代赫鲁晓夫改革,1964 年勃列日涅 夫改革,1985 年戈尔巴乔夫改革。 (3)特点: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仅是做了一些修补;戈尔巴 乔夫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根本性改革,但其改革背离 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失败。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特点
兼有“战时”和“共 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 产主义”两种特点 集中财力、物力,保证 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但 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 的存在,允许私人资本主 义的发展
影响 超过限度, 不利于生产 途径;国民经济恢复、苏 力发展, 不是向社会主 维埃政权巩固 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知识·总结区
学案28
二、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马克思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其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主要特征是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 生产和货币。 2.列宁认为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俄国也能建成社会主义,建 设社会主义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应当根据实际情况 逐步探索。列宁根据不同情况,先后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使苏联恢复了经济,巩固 了工农联盟。
知识·总结区
学案28
一、全面认识斯大林模式 1.含义:斯大林模式是在外部存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内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 体制。 这一体制因形成于斯大林执政时期, 因此被称为“斯 大林模式”。 2.形成原因:斯大林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1)小生 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 统是其基本原因。(2)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 义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和加 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 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于集中的重要客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7小题每题3分共计51分)1.如图是1953~1958年苏联粮食总产量的变化情况这说明A. 此时期的农业改革取得一定成效B. 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C. 国家的经济重心已转向农业建设D. 苏联农业生产已摆脱落后的状况【答案】A【解析】图片反映出1953-1958年苏联粮食总产量不断增长这主要得益于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故选A B不是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当时苏联的经济重心在工业排除C 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2.《前苏联建国初期的技术引进》一书中写道“1928年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有379人技术人员505人到1932年前者增加到1910人后者则增加到10655人” 这()A. 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的实施B. 使全球劳务与技术实现了自由流动C. 形成了苏联严重依赖于西方技术的局面D. 表明经济危机消除了意识形态矛盾【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 1932年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人数大量增加结合所学可知1932年欧洲处于经济大危机时期大量的外国专家到苏联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大量人才促进其工业发展故A项正确B项说法过于夸大排除“严重依赖”的说法有误排除C项“消除了”的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A3.下图所示是创作于1932年关于加快电气化建设的苏联宣传画该宣传画意在()A. 说明电气化建设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B. 表达对高标准完成“二五”计划的决心C. 推动新经济政策向斯大林模式的转变D. 讴歌积极投身国家工业化的建设热情【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32年即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宣传画中描绘的工农协作加快电气化建设的场景意在弘扬积极投身国家工业化的建设热情 D项正确电气化建设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在画中并未体现排除A完成“二五”计划的决心与1932年创作的宣传画不符 B项错误1928年苏联“一五”计划开始时新经济政策已经终结 C项错误故选D4.1949年1月苏、罗、捷、保、匈、波六国代表在莫斯科举行会议讨论苏联和东欧之间的经济问题决定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该组织成立的初衷是()A. 打破外部经济封锁B. 加强东欧国家联系C. 遏制美国称霸世界D. 对抗西欧联合威胁【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时间可知处于美苏冷战时期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是为了应对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打破外部经济封锁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是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初衷排除故选A5.1935年苏联国内贸易人民委员部发布决议在零售贸易网点向公民销售商品时只能使用现金结算零售商品的信贷业务被禁止这一措施意在()A. 解决消费品短缺问题B. 增加对重工业投入C. 启动经济体制的改革D. 满足民众消费需要【答案】B【解析】6.20世纪80年代苏联学界集中质疑的问题之一是 1917年俄国是不是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那一年在资产阶级革命后有没有必要再进行一场无产阶级革命?这些质疑()A. 实质是要否定社会主义制度B. 反映了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C. 推进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D. 旨在阐明二月革命意义重大【答案】A【解析】从材料看到苏联否认自己的革命历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企图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虚无主义因此A项正确据材料无法推出所述观点是否属于史学研究最新成果因此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从材料中也无法得出因此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因此D项错误故选A7.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这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 保障了农民的利益B. 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C. 实行军事化管理D. 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答案】B【解析】A.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农民认为土地属于他们但劳动成果却不属于他们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B.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农民有与没有获得劳动成果不具备对劳动成果的分配权所以生产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C.材料没有体现出对农民和农村实行的军事化管理政策D.材料不涉及到贸易制度看不出自由贸易但能够看出农民没有生产的积极性8.一位1922年曾在西伯利亚的游客说“伊尔库茨克城中大多数住户家中空空如也因为居民们已经把他们的家具一件件地卖掉以换取农民的粮食”这反映出当时的苏俄()A. 城乡间联系十分紧密B. 粮食供应得到保障C. 用行政手段管制经济D. 市场环境较为宽松【答案】D【解析】A.伊尔库茨克城居民换取农民的粮食只是一种商业行为因此无法得出城乡间联系的紧密B.伊尔库茨克城居民“把他们的家具一件件地卖掉以换取农民的粮食” 表明城镇粮食供应不足C.以物易物是一种商业行为材料没有反映政府行政措施D.结合所学可知 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市场环境较为宽松故D选项正确9.20世纪90年代中、苏都深化了国企改革苏联制定了“500天计划” 即从1990年11月1日到1992年3月14日的500天内分四个阶段将苏联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以下关于90年代的中、苏国企改革说法正确的是()A. 两次改革私有化的程度不同B. 都使国有企业恢复活力C. 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D. 都阻碍了经济体制改革【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20世纪90年代”、“500天计划”、“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可知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被私有制所取代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的国企改革是在坚持公有制的基础上部分恢复私有制由此可知说明90年代的中、苏国企改革两次改革私有化的程度不同故A项正确苏联的国企改革是从社会主义公有制被私有制所取代故B项错误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是中国的国企改革故C项错误阻碍了经济体制改革不符合中国的国企改革故D项错误10.“必须从市场的存在出发并考虑市场的规律掌握市场通过系统的、深思熟虑的、建立在对市场过程的精确估计之上的经济措施来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基于此苏俄政府()A. 实施新经济政策B. 开始工业化建设C. 恢复和发展农业D. 强化了计划经济【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必须从市场的存在出发并考虑市场的规律掌握市场通过系统的、深思熟虑的、建立在对市场过程的精确估计之上的经济措施来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可知苏俄政府此时意识到恢复市场和货币流通的重要性准备实施新经济政策故A项正确BCD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故选A11.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是()A. 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B. 苏联政局的动荡C. 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D. 戈尔巴乔夫改革【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所谓“民主化”等使改革走进了误区这与题干“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相吻合故D正确ABC材料均未体现故排除故选D12.1922年苏俄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允许农民自由选择使用土地的形式这反映了当时苏俄实行()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新经济政策C. 农业集体化政策D. 斯大林模式【答案】B【解析】为了应对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苏俄调整经济政策推行新经济政策提出“在保持土地国有化的前提下巩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并给农民以选择土地使用形式的自由” 故选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是在1918~1921 年排除A项农业集体化政策推行的时期是1930~1934年排除C项斯大林模式的推行是在苏联时期题干反映的是苏俄时期的新经济政策排除D项故选B13.1920年莫斯科最大的集市被取缔随后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都被查禁供应城市的粮食约有一半是由“背口袋的人”从农村背进城里的“背口袋的人”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人这一现象()A. 巩固了城乡工农之间的联盟B. 推动了新的经济政策的出台C. 促进了城市工业的迅速恢复D. 探索出过渡时期的正确道路【答案】A【解析】14.下表反映了苏联国民生产的发展状况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不包括()A. 僵化的斯大林模式继续阻碍发展B. 戈尔巴乔夫改革带来了巨大混乱C. 全国政局不稳社会出现了动荡D. 长期争霸不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争霸过程其实就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其中就包括了科技的竞争因此D的表述与史实不符符合题意故D正确ABC均分析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15.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的自传中这样写到“你在职位的阶梯上爬得越高归你享受的东西就越丰富如果你爬到了党的权力金字塔的顶尖则可以享受一切你就率先进入了共产主义!”这说明斯大林时代()A. 苏联共产党内争权夺利的斗争非常激烈B. 指令性计划经济滋生了全面腐败C. 高度集权体制助长了官员的特权腐败D. 共产主义在苏联已经发生了质变【答案】C【解析】16.列宁逝世后布哈林认为从长远观点看需要改造个体农业但必须在个体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逐步进行粮食收购危机的原因主要不在于富农而在于收购价格不合理和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布哈林的观点()A. 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一脉相承B. 在实践中得到完整地贯彻执行C.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D. 有利于短期内实现苏联工业化【答案】A【解析】由材料“列宁逝世后布哈林认为从长远观点看需要改造个体农业但必须在个体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逐步进行粮食收购危机的原因主要不在于富农而在于收购价格不合理和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可知布哈林的观点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一脉相承故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A17.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都对苏联落后的农业进行了改革赫鲁晓夫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勃列日涅夫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这些改革A. 重点在事关民生的农业领域B. 试图改变斯大林模式的弊端C. 改变了苏联农业落后的面貌D. 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采取的农业改革措施的最主要特点是试图利用物质利益来刺激生产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都试图改变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故选B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在工业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排除A项苏联农业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并未彻底改变排除C项这些改革只是在斯大林体制之上的小修小补并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排除D项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18.(1)根据材料一中战时遗留的危机是由当时什么政策导致的?列宁倡导的新经济政策主要采取了哪项措施成功地解决了农业问题?实施新经济政策所起到的作用?18.(2)依据材料二概括斯大林模式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析其弊端【答案】(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措施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作用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探索了一条在小生产占优势的国家向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残酷的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的非常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破坏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损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遗留了一些历史问题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妥善的解决了农业问题稳定了当时的政治形势为更好地向社会主义过渡做了准备【答案】(2)表现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弊端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解析】(2)根据“一是所有制的单一性……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包括了所有经济部门和领域其他的所有制形式遭到否定”可得单一公有制根据“二是国家直接对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可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弊端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如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等19.(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19世纪后半期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新特点及成果19.(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戈洛文一家在苏俄(联)建国后到斯大林时期的经历【答案】(1)特点社会主义运动走向国际联合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充分结合并出现重大成果建立了一批工人阶级政党工人阶级的斗争方式发生变化成果工人阶级成立了第一国际、第二国际推动了工人运动国际化建立了一大批工人阶级政党巴黎公社革命进行了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各国无产阶级要求加强国际团结成立一个国际性的革命组织”“在这个大会上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新的突破提高到新的水平”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即可成果根据材料“在这个大会上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爆发了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进行了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出席大会的有22个国家的工人代表大会宣告了第二国际成立”进行概括即可【答案】(2)经历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戈洛文一家为捍卫苏维埃政权为他们带来的土地制度和权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集中力量支援前线新经济政策时期由于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戈洛文一家通过自身努力不断积累财富成为富农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斯大林模式时期戈洛文一家的私人财产被国家强行征收个体农户逐渐被集体农庄所取代【解析】(2)根据材料“内战中戈洛文帮助组织北方的红军……移交所有生产资料建立集体农庄”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新经济政策时期、斯大林模式时期进行概括即可20.(1)根据材料概括凯恩斯理论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泰晤士报》记者对其广泛报道的原因20.(2)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30年代苏、美、中三国“乘数效应”呈现的特色【答案】(1)观点政府投资取得的效益巨大国家应对经济进行干预原因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各国社会矛盾尖锐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受到挑战国际局势紧张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失灵“乘数效应”在苏、美、中三国取得的经济奇迹【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笔政府支出可以取得几倍于原始支出额的收入水平”归纳出政府投资取得的效益巨大以及国家干预经济的特点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乘数效应’在三个国家取得的经济奇迹”并结合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从国际局势、国内阶级矛盾以及自由主义政策失灵等角度思考回答【答案】(2)苏积极引进外国技术、资金、人才美成立专门机构举办公共工程扩大就业中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发行公债充实资本推行法币政策政府投资实业【解析】(2)依据材料“投资10亿卢布的高尔基汽车厂整套设备由美国生产”“1930年 , 意大利、瑞典等国对苏贷款达8亿美元”归纳苏联特点即积极引进外国技术、资金、人才依据材料“美国政府投资40多亿美元成立公共工程署”从举办公共工程以及扩大就业等角度归纳美国特点依据材料“国民党通过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实施大纲案》全面指导经济建设财政部发行1亿元‘金融公债’……推行法币政策”从政府政策、政府投资以及币制改革等角度思考中国特点。

《优化方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配套课件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优化方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配套课件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主要表现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 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五”计划的完成初步改 变了旧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在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中国既取得了重大成就, 也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重大失误。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周恩 来和邓小平主持工作时,国民经济得以回升。 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对外开放首先从设立经济特区 开始,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改革开 放步入一个新阶段,中共十五大的召开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全面推向21世纪。
特别提醒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比较 “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运动涉及生产关系 方面。二者的不同点在于:“大跃进”的发动,反映了我党 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生产 建设的高速度;人民公社的建立反映了我党不顾生产力的实际 水平,片面地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误,违背了生产力 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课标导航 课程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标准 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概述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下列实践活 动: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 学习 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十年“文革”等。 导航 2.总结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 验和教训。 3.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二十年(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
探索中的失误、原因及教训
1.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主张多快好省,片面追求经济建设 的高速度。 (2)“ 大 跃 进 ” : 以 大 炼 钢 铁 为 中 心 , 夸 大 了 人 的 主 观 能 动 性,违背了客观规律,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 境遭到严重破坏。 (3)人民公社化运动:追求“一大二公”,超越了生产力发展 水平,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了国民经济 的严重困难。 (4)“文化大革命”: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使经济建设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优化方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知能演练8.1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优化方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知能演练8.1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二十国集团华盛顿峰会,被称为“第二次布雷顿森林会议”,会议的目的是商讨如何应对当前日益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

当初“第一次布雷顿森林会议”的主要目的是() A.对抗社会主义苏联B.确立美国经济霸主地位C.规划战后经济重建D.规划战后世界经济秩序解析:选D。

布雷顿森林会议主要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因此属于规划战后经济秩序。

2.“统一性和多样性是世界现代史的基本特征。

二战加速了世界一体化进程,世界逐渐形成一个大社会。

”二战后期及战后初期促进世界一体化进程的重大事件有()①“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②关贸总协定建立③欧共体成立④不结盟运动兴起A.①②③④B.①②C.③④D.①②③解析:选B。

1944年确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及1947年建立的关贸总协定推动了世界一体化进程,故①②正确;1967年成立的欧共体及1961年兴起的不结盟运动,不符合题干中的时间,排除③④。

3.“‘布雷顿森林体系’只不过是‘华尔街的分店’,世界银行从属于政治目的,这让它成了一个大国的工具。

”(1947年联合国大会苏联代表发言)据此判断“布雷顿森林体系”()①是美国控制世界经济的工具②强化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③妨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④导致世界经济畸形发展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①④解析:选C。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大国的工具”,由此理解经济组织从属于政治,①②体现了这一点,正确。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世界贸易,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③错。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暂时结束了战前货币金融领域里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④错。

4.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等国际政治、经济组织的先后成立,反映了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方向是() A.全球化B.多极化C.一体化D.制度化解析:选D。

抓住教材,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的出现,是世界政治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

《优化方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配套课件5.1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优化方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配套课件5.1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萧国亮、隋福民著《世界经济史》
史料二 随着美洲和通往东印度的航线的发现,交往扩大 了,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运动有了巨大的发展。进入流通 的大量金银完全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沉重地打 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 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日益扩大为世界市场— —所有这一切产生了一个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3.对美洲: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 4.对非洲: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给非洲的传统社 会带来沉重灾难。 5.对亚洲:大量白银流入,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运用全球史观分析解决问题 [解题技法] (1)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 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 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 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全球史观认为,以生产力 发展为基础的人类交往推动了历史的横向发展。要重视人类交 往的历史:包括交通工具、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国际战争、 思想文化交流与人类交往的发展;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识 中国历史。
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课标导航 课程标 1.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
准 2. 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1.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学习导 2.从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角度认识新航路的
航 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一、分散的文明 1.五大区域文明:东亚___儒__家_____文明、南亚佛教和印度教 文明、西亚北非的伊斯兰教文明、欧洲__基__督__教____文明、美 洲大陆的印第安文明。
(5)反对过分草率地遽下“必然”之类断语。全球史观否认历史 必然性的绝对性,认为很多情况下偶然性因素对历史的影响 更大。

《优化方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配套课件5.2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优化方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配套课件5.2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提示:①欧洲;②非洲;③美洲;④工业品;⑤黑奴;⑥金银及原料.
[思维导图]
[知识主线] 新航路的开辟拉开了西欧殖民扩张的序幕,葡萄牙、西班牙 以赤裸裸的暴力在国际舞台上逞强达百年之久。继起的荷兰 和英国的殖民活动虽然带有商业资本的印记,但凭借的依然 是野蛮残酷的暴行。这些殖民活动对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 场的开拓与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易错易混 荷兰迅速强大的主要原因不是地理位置的优越,
而是在世界上最早建立了相对于封建制度来说有着巨大优越
性的、在当时较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二、英国的崛起 1.原因 (1)地处大西洋航路中心。 (2)英国政府推行“_重___商__主__义__”政策;1588年,英国海军打败 西班牙无敌舰队;1600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垄断中英、印 英间的贸易。 (3)进行圈地运动,大量农民成为自由的雇佣工人,农业生产 商品化,城市繁荣,贸易发展。
2.欧洲殖民扩张的影响 (1)一方面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另一方面加剧了殖民地 的贫困与落后,迫使这些地区相继卷入了世界近代化的进程。 (2)新航路的开辟和随后的殖民扩张,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 界市场的重要途径。在此后的二三百年时间里,商业活动逐 渐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世界市场粗具规模。
[思维启迪] 下图是三角贸易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⑤⑥各应 填写什么内容?
四、强盗的贸易 1.殖民主义的罪恶 (1)野蛮的掠夺:1757-181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从印度获得 的财富达十亿英镑。 (2)疯狂的屠戮:在征服美洲的过程中,成千上万印第安人死 于非命。 (3)黑奴贸易:欧洲殖民者从非洲贩卖黑奴到美洲,18世纪的 ___英__国_____是世界上最大的黑奴贩卖国。 (4)不平等的贸易:东印度公建立据 点,用廉价物品骗取土著居民的贵重物品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斯大林去世后,后继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改革,但都是以失败而告终,最终导致1.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P 87]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

(2)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

2.内容(1)经济方面①以农业为改革突破口: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鼓励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②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地方权力有所扩大,但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2)政治方面: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对斯大林个人崇拜及其后果进行了批判。

3.评价(1)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2)改革虽然取了一些成果,但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最终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特别提醒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方面。

其推广玉米种植的做法,严重违背了自然规律,同时也是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重要表现。

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前期将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

2.评价(1)改革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苏联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2)改革并未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20世纪70年代后,勃列日涅夫过分追求稳定,放慢改革步伐,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易错易混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使苏联实力超过美国。

只是军事实力可以与美国相匹敌,而综合国力与美国还有相当的差距。

由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故效果不大。

三、莫斯科落日——戈尔巴乔夫改革1.目的: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为改变国民经济发展衰退的趋势,维持苏联的超级大国地位。

2.内容(1)经济方面:改革初期将注意力集中在经济领域,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但由于困难重重,遂将改革重心转到政治领域。

(2)政治方面①提出背离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

②纵容自由化思想,倡导“民主化”和“公开性”,使党内外各种反对势力成为难以控制的政治力量。

③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苏共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

3.影响:导致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政局不稳,经济滑坡,思想混乱,民族分裂运动加剧。

(2)1991年,苏共党内一些高级干部发动“八一九”事件。

苏共被排挤出政权,苏联国家政权发生了质变,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

(3)1991年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

(4)1991年12月25日,飘扬了69年的苏联镰刀锤子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落,第二天,“苏联”被宣布正式停止存在。

[思维导图][知识主线]斯大林逝世后,苏联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在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苏联先后进行几次经济改革,但是由于积重难返,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

1991年,在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中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

[P88]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改革史料一赫鲁晓夫的墓碑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雕塑而成,中间镶着赫鲁晓夫的铜质头像。

黑白相间的构图,喻指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位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沼之中而不能自拔。

史料二勃列日涅夫由于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

正是在胸前挂满勋章的勃列日涅夫的执政下,号称“世界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如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步履蹒跚地跨进了80年代。

探究问题:(1)如何理解对赫鲁晓夫的如下评价:“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位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沼之中而不能自拔”?(2)苏联人民讥讽勃列日涅夫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的原因是什么?提示:(1)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因此说“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但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又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所以说“另一只脚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沼之中而不能自拔”。

时代的局限和个人品质的缺陷使赫鲁晓夫只能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

(2)勃列日涅夫的保守导致改革的停滞,苏联经济在80年代初全面滑坡,作为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却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因此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

戈尔巴乔夫改革史料一1985年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提出了“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开始进行经济改革。

1986-1988年,苏联经济不但没有加速发展,相反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2.8%,低于1980-1985年的3.2%。

戈尔巴乔夫认为,现行政治体制是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史料二(戈尔巴乔夫政府)在制定改革政策方针中存在三个严重问题:第一,仍然以优先发展重工业和机器制造业为主,且“加速发展战略”是以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战略,已不符合时代潮流。

现代经济结构已由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发展……苏联改革的目的是解决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因此,没有扭转结构失衡和轻重失衡的老问题……它使消费市场的供应更加恶化。

探究问题:(1)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结果怎样?(2)如何看待戈尔巴乔夫与斯大林模式的关系?提示:(1) 没有实现“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经济增长率下降。

(2) 后者的弊端导致了前者的改革;前者的改革彻底否定了后者,即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

[P88~89]运用专业术语解答非选择题[解题技法]提高专业术语的运用能力,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进行:(1)强化运用专业术语表述的意识:这里首先要明确历史表述不同于文学化、艺术化的表述,尽量不掺杂表达个人情感的语言,时刻提醒自己运用专业、规范的语言。

(2)加强对教材的阅读和记忆:在课文阅读中强调历史专业术语的“符号勾画”。

因为历史课文作为经典内容是最具示范作用的。

因此,让学生学会用一些特殊的符号对一些不同范畴的、有特殊范畴的历史专业术语进行不同类别的勾画,可以增强学生的专业术语模仿意识。

(3)加强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运用专业术语必须理解这些专业术语的内涵,这是正确运用这些专业术语的根本,如,经济基础、精耕细作、社会性质、生产模式、政体国体等等。

(4)加强小论文的写作:小论文本来就是高考命题的一种形式,经常写作历史小论文是提高学生运用专业术语的重要途径。

[典题例证](2014·江苏海门检测)赫鲁晓夫上台后,苏联开始对旧的经济模式进行修正,同时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方法。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赫鲁晓夫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局面和艰巨的任务。

正如苏联著名政论家费奥多尔·布尔拉茨基指出的,放在当时赫鲁晓夫面前的斯大林所留下的苏联是:“越来越贫困的、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数百万人被关押在监狱和集中营、国家与外部各界的隔绝——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有新的政策和彻底的变革。

”——(苏)尤里·阿法纳西耶夫编《别无选择》材料二鉴于许多重要农业部门的情况不佳,苏共中央全会认为必须刻不容缓地采取一系列重大的措施,把落后的农业部门、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和地区提高到先进的水平,以保证整个社会主义农业的蓬勃发展。

我们的任务是在最近两三年内充分地满足我国居民对各种食品的日益增长的需要,并保证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原料供应。

——齐世荣《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一分册材料三1962年,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一文,史称“利别尔曼建议”。

他认为,“如果只把按品种的产量计划和交货期限计划下达到企业,就可以做到这一点。

”“企业根据所接到的产量和品种的任务应当自己编制充分完整的计划,其中包括劳动生产率、工作人员数、工资、产品成本、积累、投资和新技术各个方面。

”为了能让企业在编制计划时能主动、积极、充分地挖掘企业的生产潜力,利别尔曼提出的基本办法是加强利润刺激……采用这个办法的基本原则是:(1)“赢利率越高,奖金就越多”;(2)“企业自己编制的赢利计划越高,奖金也就越多”。

——陈之骅《苏联兴亡史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上台后面临的经济问题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提高农民和农庄的生产积极性,赫鲁晓夫采取了哪些措施?(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利别尔曼建议”与赫鲁晓夫改革的相同之处。

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分析“利别尔曼建议”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分析问题能力。

第(1)问依据材料中文字“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可知是苏联农业和轻工业处于落后状态,“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说明当时人民生活困苦;根源主要从苏联体制上分析作答。

第(2)问注意题干问法,是为提高农民和农庄生产积极性,所以考查的是赫鲁晓夫改革关于农业方面的措施,从农产品的收购方式、农产品的价格和对于集体农庄经营方式改革等方面回答即可。

第(3)问属于比较类型题,解题方法可以用“求同法”,材料三中“把按品种的产量计划和交货期限计划下达到企业”“加强利润刺激”说明是给企业一定的自主权,从对斯大林模式和对后来苏联改革影响等方面来组织答案。

[答案](1)问题: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根源:斯大大模式的弊端。

(2)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3)相同点:给企业部分权力;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影响:理论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实践上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或者勃列日涅夫改革)。

[即学即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在经济方面的最重要的结果,应当认为是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的瓦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