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十二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专题强化训练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十二环境问题(教师版)
“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和湿地的破坏与保护”等生态环境问题是高考重要命题点。
以区域分布图为背景材料,考查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危害、成因与治理,是重要考查方向。
考向1 环境问题[模拟诊断]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
图为我国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局部地形图,甲、乙两县为国家级贫困县。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为该地区的脱贫,政府规划建设一条地方性公路,最合理的选择方案为A.①B.②C.③D.④2.据图分析甲县精准脱贫不适宜采取的措施是A.合理开发煤炭资源B.根据地形特点发展立体农业C.大力发展旅游业D.整体移民搬迁3.两县在脱贫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有①过度开发导致煤炭资源枯竭②破坏植被,加剧土壤盐碱化③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④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加重命题趋势专题十二××环境问题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1.D2.D3.C【解析】1.题意表明,政府规划建设这条地方性公路是为了该地区的脱贫,因此该地方性公路应尽可能多的连接居民点,改善当地的交通条件,从而带动更多的人口脱贫。
图中①、②、③方案只是连接了两个县城,沿途几乎没有连接其它聚落,排除A、B、C。
图中④方案中途连接多个聚落,利于该地区脱贫,D符合题意。
故选D。
2.图中显示,甲县境内为煤炭资源分布,合理开发煤炭资源,让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居民和财政收入,有利于脱贫,排除A。
图中显示,甲县境内多山,平地较少,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当地经济,可以根据地形特点发展立体农业,有利于当地脱贫,排除B。
当地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风情独特,山区景观优美,适宜发展旅游业,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增加居民收入,利于当地脱贫,排除C。
整体移民搬迁不太现实,且成本过高,不利于保护当地民族文化特色,选项D符合题意。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训练
降 水 1( 0
蒸发 2% 5
l.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是 6
A.人 类 与环境 和谐 共处 B .人 类尽 可能地 索取 自然 资 源
i 地面径流 1% r 0
抽 . 符 喃 r 下
1 地 面径流 4% J 3
"
地 下 径 流 3 % 2
C .人类不要向环境释放废弃物 D.环境无条件地为人类服务 l.下列人类活动中,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是 7 A 0 纪3 年代美国开垦 中西部大草原 ,引起 .2 世 0
l. “ 4 宇宙飞船经济”体现 A .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
B 人类 中心论 思 想 . c .人地 协调 思想 D .人 地对 抗性 思想
1 .在该人地关系思想的影响下会造成 5 A .人类崇拜 自然 ,地理环境 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 发展 B .人地关系对立 ,地理环境 向不利于人类的方 向
一
一
A 预 案 .Leabharlann 2 一 1
.
/
1 5 1 0 1 5 2 0 2 5 10 8 0 9 0 9 0 0 0 0 0 2 0 年代 2 .导致浮油层 向附近海岸扩散的可能原因是 1
A.北大西洋暖流 C .厄尔尼诺 B .南赤道暖流 D .偏南风
年将升高约—
沉积 颗粒 由大到 小依 次是 乙、丙、丁 、甲
发 展
c .地理环境恶化 , 人类社会发展停滞
l.该 古城 消失 的 原因可 能是 0
D.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速度加快
读 下 图,回答 1 6~1题 。 8
①滑坡 、泥石流频发 ③人 口增长过快 A.①②
②过度使用水资源 ④火山喷发 c .①④ D.②③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复习
生
l
农 业 文 明
我表现的机会 ,同时也激活了课堂气氛。也可以多设计
一
产 力
些开放性的课题供学生讨论 ,如我们生活中的哪些行
发 展 工 业 文 明
l
为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 ,哪些行为违背了可持续发展 , 最后提倡大家一起努力保护地球家园 ,达到从思想认识 到指导实践的 目的 。复 习时尽 量采用 “ 少告 知 ,多探 究”的教学方式 ,切忌 “ 满堂灌”。
一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具体表现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
害一措施—练习”的模式进行 ,具体可利用 中国国土整 治 中的典型案例分析。如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 西北地区 ( 新疆 、青海 、内蒙古等地 ),产生原因有① 自然原 因:地处 内陆地区 ,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 ,降水 少 ,植被稀疏 ;全球变暖 ,蒸发旺盛 ;②人为原因 :过
下降 ,草场质量下降 ,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②许 多村庄 、铁 路等受 到风 沙的威胁 ,造成 巨大 的经济损
失 ;③为沙尘暴提供沙源 。具体治理措施有营造三北防
深化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大致可以分成采猎文 明、农 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四个阶段 ,人地关系的
思想由崇拜 自 向改造 自然 、征服 自然、谋求人地协调 然 发展。如下图所示 :
境 制I
环 环 环 环 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就会产生生态破坏
遭 ●I 境 境 问l
境 问
约 破 题 题 人 物多样性减少、森林破坏等生态问题 ,水、土地 、矿产 坏 尖 趋 类 锐 势
和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 ,如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生 资源和能源等短缺 ;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
地理高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专题训练(附答案)
地理高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专题训练(附答案)地理2019高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专题训练(附答案)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下面是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专题训练,请考生练习。
1 读下面两幅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生产活动图,完成(1)~(2)题。
(1)图反映出的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的技术手段是()A.采集与渔猎B.耕作与灌溉C.采矿与冶炼D.建坝与筑路(2)图所示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A.崇拜自然,恐惧依赖B.改造自然,开垦土地,兴修水利C.征服自然,成为主宰D.人地协调,顺应自然【解析】两幅图均取自教材,甲图反映了东汉时期典型的农业文明,乙图则反映了19世纪的工业文明。
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主要通过耕作、灌溉、施肥等技术手段,作用于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生产出稳定而可靠的食物。
工业文明时期,科技进步、生产力飞速发展、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提出征服自然的口号。
【答案】 (1)B (2)C【解析】第(1)题,根据环境问题的分类和发生原因进行分析。
第(2)题注意理解节能减排、低碳经济是针对全球气候变暖提出的应对措施,需联系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原理进行分析。
【答案】 (1)图中环境问题分两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酸雨现象和河流水污染属环境污染,沙漠化、水土流失属生态破坏。
原因:人口增长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以及生产生活中向环境排放废弃物数量超过环境净化能力。
(2)气候变暖。
人类大量消费煤、石油等矿物能源,向大气中排出大量二氧化碳,同时破坏热带雨林,使森林面积减小,减弱了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致使大气增温,气候变暖。
针对训练2 读下面漫画,回答(1)~(2)题。
(1)漫画中危险所指的环境问题是()A.水资源短缺B.全球变暖C.生物多样性减少D.沙尘暴(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这种环境问题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尤其突出B.造成这种危险的人为原因有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C.除中国外,这种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还有北非、西亚、美国、澳大利亚D.为避免该环境问题的恶化,必须禁止人类的开发活动解析第(1)题,漫画形象地展示了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危险,树没了、沙来了,因此危险所指的环境问题是沙尘暴。
【最新】3年高考2年模拟浙江专用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十二单元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十二单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
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
据此完成1—3题。
1.(2013大纲全国,7,4分)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 )A.重金属盐B.氮、磷营养物C.固体废弃物D.泄漏的石油2.(2013大纲全国,8,4分)赤潮暴发的海域一般( )A.水温偏高、风力偏大B.水温偏低、风力偏大C.水温偏高、风力偏小D.水温偏低、风力偏小3.(2013大纲全国,9,4分)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 )A.赤道附近B.大洋中部C.中、低纬近海D.高纬近海十八世纪墨累—达令盆地开始种植小麦,饲养绵羊,现已成为澳大利亚主要的农产品输出地。
随着农场规模、数量的扩大与墨累河河水引用过多,该地陆续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
完成下题。
4.(2011浙江文综,6,4分)目前该盆地最有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①土壤盐碱化②河水流量增多,河口附近侵蚀作用增强③湖中的水生动植物大量繁殖④湿地萎缩,牧草生长不良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中国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
下图示意某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5.(2013福建文综,1,4分)最适宜该模式的是( )A.河套平原B.黄淮平原C.辽东丘陵D.闽浙丘陵6.(2013福建文综,2,4分)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 )①提高经济效益②加快城镇发展③提供清洁能源④促进民居集中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五大支持系统。
报告以1995年全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为100,下图表示2010年五大支持系统的能力指数。
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7.(2013江苏地理,19,3分)1995—2010年发展支持系统发展最快,其代价有(双选)( )A.大量消耗资源B.大量排放污染物C.科教投入不足D.人口增长缓慢8.(2013江苏地理,20,3分)为保障各支持系统协调发展,应大力加强(双选)( )A.社会保障建设B.经济基础建设C.农业基础建设D.生态与环境建设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随着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逐步改善,秸秆利用问题日益突出。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例2:(2008海南地理,27,10分) 至2006年,已经发现世界海洋中共有 200个“死亡地带”,即海洋中由于污染而威胁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生存 的区域。联合国于2006 年10月19日发表的一份报告说,目前“死亡地带” 的数量比2004年增加了34%。 联合国一位官员说:这些地带正在对渔业 资源以及靠捕鱼为生的渔民构成重大威胁。”完成下列要求。
类型 箭 竹 及 灌丛 28.90 阔 叶 林 25.30 旱地 水 田
区域定位高 山 灌 石砾地、
裸地 丛草甸
0.01
比重 ( % )
10.4 0
判断问题 5.70 3.1
0
表1 部分土地覆盖类型面积构成
10.保护该水源地山地阳坡生态环境 应采取的主要对策是 ( B ) A.保护高山灌丛 B.防止水土流失 C.维持林地的采育平衡 D.扩大梯田面积
例3: 读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生活质量图回答下列问题 上升 (1)图中表明,英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50—90年代呈_______趋势, 下降 其生活质量在70年代中期之后呈__________趋势,50—90年代,人均国民生 正 负 产总值与生活质量由______相关变为________相关。 (2)上述情况给我们的启示是 D A.财富和产品越多,生活质量越高 B.财富和产品越少,生活质量越高 C.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生活质量的唯一保 证 D.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环境同步增长是生活 高质量的保证
目前,太湖沿岸每年农业中化肥使用量达200万吨~ 300万吨,农药5万吨~8万吨,其中约有50﹪随雨水流 入太湖。每年有近10亿吨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水排入江 河,使每个中小城市周围的地面水都受到严重污染, 形成黑水带,并随河网扩散而影响太湖。此外,太湖 还以博大的胸怀容纳着养鱼、水运和旅游业带来的污 染。人们在呼唤:救救太湖!
2013年高考真题地理学科分类汇编 12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专题12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单选题(2013高考题大纲版)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
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
据此完成7~9题。
1.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A.重金属盐B.氮、磷营养物C.固体废弃物D.泄露的石油7、【答案】B【试题立意】主要考查环境污染中的水体污染问题和解读文字信息的能力。
试题难易度: 中等偏易。
【解题思路】解读信息,浮游生物的爆发性繁殖和生长是赤潮发生的原因,而浮游生物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四个选项中只有B选项的内容是营养物。
溶解在水中的氮、磷等物质过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浮游生物疯狂生长,形成赤潮。
B选项是正确的。
重金属盐毒性高,可能会导致浮游生物死亡。
A选项是错误的。
固体废弃物没有溶解在水中,浮游生物不能直接吸收。
C选项是错误的。
泄露的石油会形成油膜,隔绝空气中的氧气,导致水体缺氧,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
D选项是错误的。
2.赤潮暴发的海域一般A.水温偏高、风力偏大B.水温偏低、风力偏大C.水温偏高、风力偏小D.水温偏低、风力偏小【答案】8.C【试题立意】主要考查的是水体条件对赤潮的影响。
试题难易度:中等。
【解题思路】水温高,浮游生物生长活跃;风力小,水体运动缓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污染物浓度高为浮游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C选项是正确的。
3.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A.赤道附近B.大洋中部C.中、低纬近海D.高纬近海【答案】9.C【试题立意】试题难易度:中等。
【解题思路】解读信息: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
中低纬度近海地区水温较高,且人口稠密,工业比较发达,排放的污染物多。
为浮游生物生长提供了营养物质。
C选项是正确的。
赤道地区虽然水温高,风力小,但人口少,排放的污染物少。
A选项是错误的。
大洋中部受人类污染少、高纬近海水温低,均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
B、D选项是错误的。
(2013高考题广东卷)4.某研究小组认为,在冰雪覆盖的高纬度地带植树造林可能加剧全球变暖。
【2021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人地协调含答案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人地协调高考评价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2020·重庆云阳江口中学高三月考)生态农业分析模型(EA-SD模型)体系主要由农业产业链、综合效应和调控政策三个子系统组成。
其中农业部分由肉牛养殖、制沼产业、有机种植等产业部门构成,形成“养牛—制沼—粮、果、菜种植—秸秆造纸、秸秆饲料—养牛”的近似闭合的产业循环系统(如下图)。
据此完成1~3题。
1.EA-SD模型体系无法实现的是( )A.提高资源利用率 B.增加经济收入C.达到零污染排放 D.增加就业机会答案 C解析读图,该模型体系中,有CO的排放,有沼液沼渣的污染排放,造纸2和皮革产业有污染排放,无法达到零污染排放,C项无法实现,其他选项均是该体系能够实现的效益。
故C项符合题意。
2.据图分析,促使EA-SD模型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 )A.农业发展的模式 B.政策的调控C.综合效应子系统 D.产业链结构答案 B解析读图,农业产业链(即图中的肉牛养殖、制沼产业、有机种植等)需要政策的调控,政策又根据体系的综合效应反馈,进行适当的调整,政策调控处于该体系的中心环节,因此才形成了该农业发展的模式,所以促使该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政策的调控,B项正确。
3.最适合推广EA-SD模型体系的地区是( )A.西北地区 B.青藏地区C.东北地区 D.华北地区答案 D解析图中牛肉产业的产品以及有机种植的产品需要靠近市场,制沼产业产生沼气能源,因此相比而言,该地的能源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选项的四个地区中,东北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相比于华北地区而言,人口少,市场较小,且华北地区能源供应相对较为紧张,沼气能源能提供一部分生活用能。
故选D项。
(2020·四川达州高三二诊)凯隆堡生态园区位于丹麦西部海滨小城凯隆堡市。
20世纪60年代前,该市的生产和生活用品大多依靠外运,后来建立起一座大型炼油厂和热力发电厂。
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十二含解析
专题强化练(十二)一、单项选择题(2020·河北省尚义县第一中学期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2017年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
此次高峰论坛是“一带一路”提出3年多来最高规格的论坛活动,旨在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读图,完成1~2题.1.“一带一路”东部连接快速发展的中国,西部连接发达的欧洲,而中部是亟待发展的中亚、南亚等地区,东、中、西部的经济具有互补性,表现为()①东部产能增强,需要加强对外合作②中亚油气丰富,需要寻求消费市场③西部经济发达,需要引进大量人才④南亚农业发达,需要扩大粮食出口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2.“一带一路"的西端是世界乳畜业发达地区,其最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是()A.交通便利B.科技发达C.劳动力资源丰富D.市场需求量大解析:第1题,“一带一路”连接亚欧大陆东西两端,区域内部经济差异明显,互补性强。
我国处于东部,是著名的“世界工厂",产能大,需加强对外合作以输出过剩产能,①对;中亚地区是全球能源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其石油资源依赖国际市场,②对;欧洲经济发达,人才济济,但受老龄化严重影响,需引进国际劳工,③错;南亚地区因人口稠密,对粮食需求量大,是粮食的进口区域,④错。
据此分析,①②对,选A。
第2题,乳畜业的主导因素是饲料供应和市场远近.“一路一带”的西端是西欧,该地是乳畜业发达地区,主要原因是该地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对乳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其他社会经济因素都不是主导因素。
据此分析选D。
答案:1.A 2.D(2019·吉林延边二中高三) 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艺兴起于明朝,盛行于清朝,是把名家书法墨迹镌刻在木板或者石板上,然后拓印成墨本并装裱成册的技艺,整个生产过程由纯手工完成。
其工序可分为选稿、选材加工、雕版、拓印和装帧。
雕刻木材主要为平原地区生长缓慢、木质较硬、纤维较短的梨木和桃木。
很长一段时间内,衡水市从事法帖雕版拓印技艺的人员较少,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将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艺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技艺得以重新发展。
浙江省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十二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专题强化训练
专题十二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专题强化训练读下面漫画图,完成1~2题。
1.下列有关图中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臭氧层破坏,危害人体健康与生态环境B.②—森林破坏,使地球生态系统受损C.③—生态破坏引发的水污染,危害人体健康D.④—全球气候变暖,使地球生态系统受损2.针对上述环境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问题属于局域性问题B.②问题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和城市C.③问题是向环境过度索取资源造成的D.④问题已经危及人类的生存答案:1.C 2.D近地面大气中CO2的浓度变化是自然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受大气运动、植被状况、地形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时空差异。
下图是北京市大气中CO2的浓度年变化(a)及4月日均变化(b)示意图。
回答3~4题。
3.北京市大气中CO2浓度最高值出现在冬季的主要原因是( )A.植物光合作用弱,吸收CO2少B.气候寒冷,降水少,CO2稀释少C.季风受地形的阻挡,CO2扩散慢D.人类生活取暖,工业能耗的增加4.关于北京市大气中CO2浓度一天中出现在最低值时刻的原因,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植物的光合作用强B.大气的对流运动显著C.交通工具、餐饮耗能少D.人类生活取暖耗能少解析:第3题,冬季是北方的取暖季,燃烧矿物燃料多,因而排放CO2增多,使CO2浓度最高。
第4题,图示一天中CO2浓度最低值出现在17时左右,正是下班时间,交通工具使用量应较大,也是餐饮业营业的高峰期,故C说法不正确。
答案:3.D 4.C下面两幅图为人地关系演变阶段图。
读图完成5~6题。
5.阶段Ⅰ,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①全球气候变暖②水土流失③酸雨危害④森林破坏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阶段Ⅱ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A.地理环境决定论B.人类中心论C.天人相关论D.人地伙伴论解析:第5题,阶段Ⅰ,主要环境问题是森林破坏和水土流失;全球气候变暖、酸雨危害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后,是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造成的。
浙江省2022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卷12: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___ 二轮复习专题卷12: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茭白是一种蔬莱,适宜在淡水中生长。
下图为我国菜镇菱白产业链示意图,该镇以茭白生产为主导产业,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完成下列各题。
1.该产业链取得的环境效益主要表现为()A.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减轻水体污染B.减少固体废弃物排放,减轻土壤污染C.增加该地植被覆盖,减轻了水土流失D.增加中药材供应,减少药材资源枯竭2.沿河设城主要是因为()①河流为城市提供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②河流为城市运送废水,加速净化③河流为城市提供便利的水运条件④河流为城市增加一条风景线,并有利于防卫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乙醇被称为“绿色燃料”。
据统计,每生产1吨燃料乙醇,需耗用7.5吨甘薯,同时产生12.44吨酒糟、0.75吨二氧化碳和0.004吨杂醇油等。
下图为燃料乙醇生产联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燃料乙醇的生产属于()A.动力指向型工业B.技术指向型工业C.原料指向型工业D.市场导向型工业4.图示产业联系的优势主要体现在()①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②有利于物质的循环利用③提高了甘薯种植技术水平④减少了化石燃料的消耗A.①②B.②④C.①④D.③④目前,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
下图示意河南省某地酒精化工集团基于“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的产业构想。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当前,影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A.缺乏优惠的政策环境B.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C.庞大的人口数量和较低的人口素质D.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6.发展生物能源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必然选择,其好处有()①可促进解决农村就业和农民增收问题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改善生态环境③降低石油的对外依存度④刺激汽车制造业的飞速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美国科学家宣布,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在今年5月再创新高。
浙江省2022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讲义 专题12: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专题十二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核心考点一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环境污染问题表现原因典例或分布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任意排放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泰晤士河上的悲剧、部分农业区的“有毒农作物”固体废弃物污染(垃圾污染)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垃圾随意堆放太原矿区的煤矸石随意堆放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等 许多城市噪声超标放射性污染放射性物质泄漏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海洋污染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渤海湾大赤潮、日本九州岛水俣湾汞污染、海上石油泄漏表现 原因典例或分布全球变暖自然:气候的变化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温室气体、乱砍滥伐森林 全球臭氧层破坏自然:太阳活动人为:大量排放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的物质 两极和青藏高原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酸雨自然:地形造成酸性气体不易扩散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世界:西欧、北美、日本 中国:南方地区表现原因典例或分布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滥伐森林巴西热带雨林遭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 自然植被遭破坏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趋势与沙尘暴、巴比伦王国的消失土壤盐碱化不合理的灌溉等 黄淮海平原的次生盐碱化、内陆干旱区原生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过度捕猎华南虎、藏羚羊,湿地、森林破坏等表现 原因典例或分布 水资源短缺 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华北平原的春旱 土地资源短缺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耕地减少、草场退化 能源短缺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资源分布不均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缺(1)我国北方的沙尘暴愈来愈频繁。
(2)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水旱灾害问题。
(3)我国土地的荒漠化、土地的盐碱化、土壤的侵蚀(水土流失)问题。
最为严重的地区⎩⎪⎨⎪⎧土地荒漠化——西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土地盐碱化——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和长江上游地区(4)我国华北地区水资源日趋紧张。
2021年高考地理复习跟踪训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有答案】
2021年高考地理复习跟踪训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选择题我国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为冲积性黄土,母质在海浸母质上沉淀而成。
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当地发展了“上农下渔”的农业模式,即挖土成塘,注水养鱼;堆土成台,在上耕作。
下图示意该三角洲地区“上农下渔”的农业模式。
据此完成1~2题。
1.台田的盐碱程度一般比普通农田低,可能是因为( )A.台田气温低,蒸发弱B.台田降水量大,利于排盐C.台田地下水埋藏较深D.台田土壤板结,盐分不易上升2.限制该三角洲地区“上农下渔”模式大面积推广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土壤 B.地形 C.水源 D.热量下图为“某市循环经济示范区体系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的a、b、c分别代表( )A.自然环境、市场、资源B.资源、市场、自然环境C.自然环境、资源、市场D.资源、自然环境、市场4.该循环经济示范区体系中( )A.钢铁、石化等部门的污染物被完全回收利用,真正实现了零排放B.海水淡化的副产品浓盐海水再回归大海,以保障海洋生态环境不被破坏C.中水等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是该示范区的突出特色D.该示范区运输总量虽大,但多以中小型货物运输为主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系统,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生态农业园区结构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生态农业将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地循环利用,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 ) A.鱼塘、沼气池、果园B.鱼塘、果园、沼气池C.沼气池、鱼塘、果园D.沼气池、果园、鱼塘6.该地生态农业区建设对当地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 )①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减少环境污染②减轻水土流失和土地盐渍化现象③增加就业机会④增加农民收入A.②③④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读杭州市、衢州市1960~2008年灰霾平均天数变化图,回答7~8题。
图1 图27.下列关于杭州、衢州两市灰霾天数季节变化及两市灰霾天数年际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杭州季节变化大,衢州季节变化小B.杭州季节变化小,衢州季节变化大C.年际变化衢州大于杭州 D.杭州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大8.杭州市灰霾天气频率增大的原因可能是( )①化石燃料使用量增多②工业烟雾、粉尘排放增多③汽车尾气排放量增多④建筑粉尘增多A.①② B.②③④C.①②③④ D.①④读北冰洋冰面范围变化图,回答9~10题。
2020浙江高考地理二轮课件:专题十二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③导致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
④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 D。如果过度猎狼,会导致狼的数量急剧减少,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失衡,最 终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并影响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①正确。过度猎狼,会导致狼 的食物,比如山羊等食草动物数量的增多,而食草动物增多会破坏山区的草场,导致山 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继而导致山区的环境承载力下降,②错误;过度猎狼和不良消费观 念的形成没有直接的关系,③错误;过度猎狼违反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公平性,④正确。 所以 D 选项正确。
(3)工业文明时期:人类生产力极大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高 度,人地关系全面恶化,环境问题日益尖锐,出现了_全__球__性__环境问题,危及人类自身的 生存和发展。主要人地关系思想: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和谐论、可持续发展论。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核心思想: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__生__态___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 自身发展的基础上。
生态破坏
具体表现
成因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土地盐碱化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 生物多样性减少
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滥伐、滥垦、滥牧等使自然植被遭破坏 不合理的灌溉等 过量排放二氧化碳、氟氯烃化合物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 滥伐森林、森林面积减少
环境 问题
资源短缺
具体表现
水资源短缺 土地资源短缺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永续、长久的发展方式,它不仅能促进当代社会的进步,又对后代人 的进一步发展留有发展空间,提供相应的条件,其主要观念有:发展、公平、环境、权 利等。具体分析如下:
浙江省高考地理总复习 专题检测(八)人类与地理环境的
专题检测(八)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时间:4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2016年春节热影《美人鱼》中有“当这个世界连最后一滴干净的水、一口干净的空气都没有了,钱还有什么意义呢?”的经典台词。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美人鱼》经典台词反映的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A. 生态破坏B. 环境污染C. 资源短缺D. 环境污染演化问题2. 《美人鱼》经典台词所揭露的行为违背了可持续的( )A. 发展的观念B. 公平的观念C. 环境的观念D. 权利的观念【答案】1. B 2. C【解析】1. 考查环境问题。
根据题干材料“一滴干净的水、一口干净的空气都没有了”可推测其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属于环境污染。
故答案选B项。
2. 由材料分析可知,台词主要说明环境遭到污染,所以其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环境的观念。
故答案选C项。
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原经济区规划了六大生态区(如图),到2020年,区域森林覆盖率要从现在的22%增长到25%,初步实现区域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根据材料和图完成下面小题。
3. 西部三个山地生态区防治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 土地沙漠化B. 水土流失C. 土壤盐碱化D. 大气污染4. 除了建立生态区,本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还有( )A. 西部地区进行大规模梯田改造,减少地表径流B. 河流上游进行梯级开发,有效防治洪涝灾害C. 东部地区推广新型灌溉方式,节约用水D. 关停所有有污染的产业,保护环境【答案】3. B 4. C【解析】3. 中原经济区的西部为黄土高原,由于沟壑纵横,坡度大,地表植被覆盖率低,加上多暴雨,使黄土高原地区成为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4. 图示区域的东部地区是我国盐碱化最严重的区域之一。
盐碱化的发生主要由不合理灌溉引起,因此,推广先进的灌溉技术,是有效防治盐碱化的措施之一。
城市空气可吸入性颗粒物PM10(直径≤10微米)及细颗粒物PM2.5(直径≤2.5微米)的浓度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汽车尾气、工业粉尘的排放均是该类污染物的重要来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二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专题强化训练
读下面漫画图,完成1~2题。
1.下列有关图中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臭氧层破坏,危害人体健康与生态环境
B.②—森林破坏,使地球生态系统受损
C.③—生态破坏引发的水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D.④—全球气候变暖,使地球生态系统受损
2.针对上述环境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问题属于局域性问题
B.②问题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和城市
C.③问题是向环境过度索取资源造成的
D.④问题已经危及人类的生存
答案:1.C 2.D
近地面大气中CO2的浓度变化是自然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受大气运动、植被状况、地形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时空差异。
下图是北京市大气中CO2的浓度年变化(a)及4月日均变化(b)示意图。
回答3~4题。
3.北京市大气中CO2浓度最高值出现在冬季的主要原因是( )
A.植物光合作用弱,吸收CO2少
B.气候寒冷,降水少,CO2稀释少
C.季风受地形的阻挡,CO2扩散慢
D.人类生活取暖,工业能耗的增加
4.关于北京市大气中CO2浓度一天中出现在最低值时刻的原因,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植物的光合作用强B.大气的对流运动显著
C.交通工具、餐饮耗能少D.人类生活取暖耗能少
解析:第3题,冬季是北方的取暖季,燃烧矿物燃料多,因而排放CO2增多,使CO2浓度最高。
第4题,图示一天中CO2浓度最低值出现在17时左右,正是下班时间,交通工具使用量应较大,也是餐饮业营业的高峰期,故C说法不正确。
答案:3.D 4.C
下面两幅图为人地关系演变阶段图。
读图完成5~6题。
5.阶段Ⅰ,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①全球气候变暖②水土流失
③酸雨危害④森林破坏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6.阶段Ⅱ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
A.地理环境决定论B.人类中心论
C.天人相关论D.人地伙伴论
解析:第5题,阶段Ⅰ,主要环境问题是森林破坏和水土流失;全球气候变暖、酸雨危害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后,是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造成的。
第6题,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阶段: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是人类被动适应环境;农业文明时期主要是地理环境决定论;工业文明时期主要是人类中心论;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类思想观念的转变等产生人地伙伴论。
阶段Ⅱ,图中烟囱排放污染物,说明工业发达、污染严重,所以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人类中心论。
答案:5.C 6.B
下图为山东鲁北企业集团的“磷铵、硫酸、水泥联产”生态产业链条,多条结构紧密、
共享共生的产业链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鲁北生态工业模式。
据此完成7~8题。
7.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直接排入河流,容易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土壤盐碱化B.水土流失
C.土地荒漠化D.生物多样性减少
8.关于该企业循环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重视对废弃物的利用②阻断各生产部门之间的联系
③降低产品生产成本④增强一、二产业之间的联系
A.①③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该工业为重化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水污染严重,直接排入河流,污染河水,引起生物多样性减少,D项正确。
第8题,读图可知,该企业重视对废弃物的利用,变废为宝,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加强各工业生产部门的联系。
答案:7.D 8.A
浙江东南部青田县地处瓯江中下游地区。
地形崎岖,山地丘陵地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境内溪谷纵横,烟江秀丽,山峦连绵,奇峰挺拔,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境内形成了独特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世界四大农业遗产之一。
读图回答9~10题。
9.保障该种农业生产模式稳定发展的主要措施是( )
A.进行农业结构的调整B.修建温室改善热量
C.兴修排灌水利设施D.拓展市场推进产业化
10.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该农业模式( )
A.能灵活地适应市场B.农产品的类型多样
C.提高了生产效率D.稻鱼共生,保护环境
解析:第9题,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发,故保障该种农业生产模式稳定发展的主要措施是兴修排灌水利设施。
第10题,注意生态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综合利用、
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从而实现减轻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目的。
答案:9.C 10.D
下图中甲、乙为我国某地两种不同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
读图,回答11~12题。
11.两种生产模式( )
A.模式甲——产品附加值更高
B.模式乙——农产品种类更多
C.模式甲——受市场影响更大
D.模式乙——生产规模更大
12.图中两种生产模式均可 ( )
①实现第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②体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公平性原则③带来经济、生态、社会综合效益④实现物质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第11题,读图可知,模式甲的农业产业链短,以初级产品为主,农产品商品率低,受市场影响小,产品附加值低;模式乙的产业链长,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产品附加值高。
第12题,模式乙实现了第一、二产业的有机结合;甲、乙两模式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中的可持续性原则;可带来经济、生态、社会综合效益;实现了物质循环利用,减少了废弃物。
答案:11.D 12.D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下图中的M湖是南美洲最大的湖泊,湖岸四周牧场连片,湖区渔业资源丰富,除盛产鱼虾外,湖岸水产养殖业发达。
为方便湖底石油的开采及出口,人们将连接外海的水道拓宽、挖深并定期清淤,现可通行远洋油轮。
近年来,这个巨大的“聚宝盆”陷入了水质恶化的困境。
结合材料,简要分析M湖水质恶化的原因。
解析:注意文字材料中提及湖区水产养殖业发达和湖底石油开采,则会有养殖业和石油开采、运输带来的水质下降;图示湖岸城市众多,则城市生活污水排入会造成污染;同时湖泊北部与海洋相连,会加剧水体盐度。
答案:人工拓宽北部入海水道,加剧海水倒灌,导致湖水含盐量增加;石油开采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石油渗漏,导致湖面油污增加;湖区发展养殖业产生的残饵、湖岸畜牧业发展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及周围城市生活污水等随河流排入湖泊,使湖水水质恶化。
14.读图1、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图1中阴影甲地区是我国________(“冬”或“春”)小麦的主产区。
阴影乙地区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绿洲农业区,说明乙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
(2)图1中阴影甲地区人口稠密,工业发达,同时又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产区。
但水资源的严重不足已越来越明显地制约着本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甚至对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试分析造成该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因素。
(3)图2为甲地区某农庄的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示意图。
该示意图体现的可持续发展内涵有哪些?依据图中信息对应说明其在图2中的具体表现。
(4)图1中甲地区已形成目前世界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之一,试分析其原因和解决措施。
解析:(1)甲地区位于我国华北地区,是冬小麦的主产区。
乙地区位于我国西北河西走廊一带,气候干燥,水资源较为紧缺;应该采取的对策是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及恢复植被等。
(2)结合华北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分析。
(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属于基础知识。
(4)地下水漏斗区的形成与过度抽取地下水有直接的关系,解决措施针对原因提出即可。
答案:(1)冬乙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水资源较少且呈逐年减少的趋
势;土地盐渍化、荒漠化严重,土壤贫瘠,生产结构不太合理等。
对策:节约用水,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节水农业,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措施。
(2)①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导致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的主要自然原因;②人口增长过快,工农业发展迅速,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程度;③水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浪费和污染严重;
④生态环境恶化,干旱频率加大。
(3)①生态持续发展。
表现:利用秸秆、粪便制造沼气;沼渣、沼液为稻田提供肥料;地热供暖。
②经济持续发展。
表现:利用农产品、地热温泉等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服务、旅游等相关产业。
③社会持续发展。
表现:客房、餐厅、酒厂等部门的开发增加了就业机会。
(4)原因:大量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
措施:雨水回灌、节约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