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与2011版课程标准差别

合集下载

最新版与200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的区别

最新版与200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的区别

2011年版与200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的区别——摘自自己的《教师博客》对于2011年版数学新《课标》的解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个人比较欣赏十里中心学校长江小学陈庆发老师的解读:2001年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问世,取代了使用近五十年的《教学大纲》。

2011年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是以2001年版为蓝本经过修改而成的。

与之相比,修改稿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具体变化有十个方面: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数学观的变化,基本理念的变化,理念中新增加的提法,“双基”变“四基”,设计思路的修改,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主要的关键词的变化,课程目标的修改,内容标准的修改。

一、关于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总体框架基本没变,都是四个部分。

实验稿: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修改稿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两个部分,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增加了课程基本性质。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数学观的变化是“三句”变“四句”。

实验稿:*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修改稿:*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2001和2011数学课程标准对比

2001和2011数学课程标准对比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第三学段(7~9年级)数与代数部分数与代数分为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三个部分。

对比01版和11版的变化Ⅰ、结构上,11版删除了01版里的前两段描述。

---------------我认为些处的删除是合理的,因为01版里的前两段更象是课程目标中的内容,而不是对课程内容的要求。

如果放在些处,仅仅是重复前面的内容,显得繁琐。

而且还有可能会导致教师们在阅读课标时引起误解。

Ⅱ、内容上,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这两部分的内容变化比较大,而第三部分函数的内容变动较小。

(一)数与式1、有理数(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用“能”代替“会”提高了学生对比较有理数大小的要求程度。

(2)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掌握(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方法,知道│a│的含义(这里a表示有理数)。

-------用“掌握”代替“会”提高了要求。

用绝对值的符号来代替纯文字的描述更加形象,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3)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以内为主)。

----加上“以内”二字,做到了增加语言的精确性。

(4(5)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这条要求太过模糊,没有什么实际作用,故删除。

2、实数(1)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

-----加上“算术平方根”才与前面的了解的内容呼应。

此处,我认为应该将“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顺序调换一下。

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

(2)了解乘方与开方(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对应的负整数)(某些数)的立方根,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

-----用“百以内整数”代替“某些非负数”提高了要求的具体性,同时也是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

(3)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求实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

2001年和2011年修订的课程标准的新变化

2001年和2011年修订的课程标准的新变化

1、课程名称的变化2001年(实验稿):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实验稿)2011年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2、课程性质的变化2001年(实验稿):是一门以身体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

价值:1.增进身体健康2.提高心理健康水平3.增强社会适应4.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2011年版:是以身体练习为与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课程特性(强调):基础性:掌握必要知识、技能、方法养成习惯,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实践性:身体练习,提高实践能力。

健康性:适宜的负荷,提高体能和技能,促进健康。

综合性:育人功能和健康行为,生活方式,心理和社会适应。

3、课程基本观念的变化2001年(实验稿):1.相同。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题地位。

4.关注个性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2011年版: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

4.关注地区差异和个性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

4、课程目标的变化2001年(实验稿):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2011年版:1.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技能与方法,增强体能;2.学会学习和锻炼,发展体育与健康实践和创新能力;3.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4.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与交流能力。

5.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

2001版与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异同

2001版与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异同

2001版与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异同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具体变化如下: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的变化:“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2011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四、课程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几个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五、“双基”变“四基”2001年版的“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011版课程标准精神与2001实验稿区别

2011版课程标准精神与2001实验稿区别

2011版课标精神与2001版实验稿区别《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

《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2011年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是以2001年版《课程标准》(实验稿)为蓝本经过修改而成的。

与之相比,修改稿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具体变化有如下九个方面: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实验稿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

修改稿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修改稿重新撰写了前言。

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两个部分,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增加了课程基本性质一项。

整合了三个学段的实施建议,并将“行为动词”和“案例”等统一放入附录。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实验稿: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修改稿: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修改稿把实验稿的第一、二、三句话进行了浓缩、提炼,一开始就明确陈述到:“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这一定义简明扼要,表达更精准、确切,回归数学本质,是对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的整体认识的出发点。

数学本身是一个历史概念,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现代数学已是一个分支众多的庞大的知识系统,但是,整个数学始终围绕着“数”与“形”这两个基本概念的抽象、提炼而发展的。

2001年和2011年修订的课程标准的新变化

2001年和2011年修订的课程标准的新变化

1序言部分的变化增加了有关青少年体质健康方面问题的描述,强调了进行体育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

2课程性质部分的变化根据教育部的统一要求,所有学科的《标准》都去掉对“课程价值”描述,增加对课程性质的说明。

《标准》(修订稿)突出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定义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时,加上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消除一线教师实施体育新课程过程中对运动技能教学的误解;二是强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基础性、健身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学科性质,并对这些性质进行阐述。

3课程基本理念方面的变化首先,在“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理念中,强调了本课程要努力构建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并强调在重视体育学科特点的同时,融合与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的各种知识。

其次,在“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的理念中,为了防止教师误解“激发运动兴趣”理念,不重视学生对运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最终导致“放羊课”教学的现象,在强调激发运动兴趣的同时,提出要“重视对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责任感的教育,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等。

第三,在“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个学生受益”理念中,强调各地各校要在保证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关注地区、学校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等,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形成教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帮助学生达到国家课程提出的基本要求。

4课程设计思路方面的变化根据教育部统一要求,《标准》(修订稿)将实验稿中“课程标准设计思路”改变成“课程设计思路”。

这一部分主要在文字的表述方面作了一些修订,使课程设计的落脚点放在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方面。

5内容标准方面的变化根据教育部的统一要求,将《标准》实验稿中“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为了增强对一线体育教师教学的指导性,在对学生提出的每一条目标要求之后,《标准》(修订稿)中都会列举达到相应目标要求所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供老师们选择。

数学2011版课程标准与2001课程标准的比较

数学2011版课程标准与2001课程标准的比较

在理解中感悟。一个数学思想的形成需要 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理解到应用的 长期发展过程,需要在不同的数学内容教 学中通过提炼、总结、理解、应用等循环 往复的过程逐步形成,学生只有经历这样 的过程,才能逐步“悟”出数学知识、技 能中蕴涵的数学思想。
(4)基本活动经验重在“做”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数学活动经验的积 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 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 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 动过程的结果。”可见,活动经验是在 “经历”和“体验”中“做”出来的。
2011版
数学课程 课程内容 教学活动 学习评价 信息技术
4、核心概念“6个”变“10个”
2001版力
保4改2增4
2011版
数感 符号意识 空间观念 几何直观 数据分析观念 运算能力 推理能力 模型思想 应用意识 创新意识
二.课程目标的变化
“双基” 变“四基”
课程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 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 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教学建议: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 的数学学习,学生能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 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 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 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的活动经验是学生从教师特意设计的数学活动中所获 得的经验,如随机摸球、地面拼图等。
思考的活动经验是通过分析、归纳等思考获得的数学经验, 如预测结果、探究成因等。
2.“四基”的发展
(1)基础知识重在“理解和掌握” 课标标准指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

01版与11年的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比较

01版与11年的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比较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实验稿)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的描述,包含三层意思:
第一层阐述内容的三个基点:课程内容要反映社 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二层意思处理好几个关系:课程内容的组织要 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 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 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第三层强调了层次性与多样性。
三、数学理解的变化
2.数学观
11年课标: “《数课学标更(加20广11泛)的》应论用述于不社及会《生课产标和(日实常验生稿活)的》各全
个面方,面但⋯强⋯调数了学“作数为学对与于人客文观”现的象融抽合象。概《括课而标成(的实科验学 语稿言)与》工强具调,学不生仅对是“自数然学科化学”和过技程术的科经学历的,基即础“,经而历且将 在实人际文问科题学抽和象社成会数科学学模中型发并挥进着行越解来释越与大应的用作的用过⋯程⋯。数” 学《是课人标类(文20化11的)重》要“组发成挥部数分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 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则奠定了课标修改的 基调——关注创新、关注思维。
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
图形的性质、图形
的变化、图形与坐标。
(一)课程内容结构上的变化
3. 统计与概率
“统计与概率”内容结构做了较大调整,使三个学段内容学习 的层次性更加明确。强调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与学生的现 实生活联系更加紧密。
第一学段:内容减少,主要是学会分类、会进行简单的数据 搜集与整理;
一类是描述过程目标的行为动词,包括“经 历、体验、探索”等术语。
二、设计思路的修改
1.增加了目标动词的同类词;如:了解“=” 知道、初步认识 2.对四个学习领域的名称作适当调整;

01年和11年的大纲对比

01年和11年的大纲对比

2011年版课程标准与2001年实验稿课程标准比对(草稿)一、“第一部分前言”(一)前言的总说明2001年实验稿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标准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

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二)“一、课程性质”2001年实验稿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旧课程标准的不同点

新旧课程标准的不同点

一、四大结构的变化2001版的四大结构为: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版的四大结构为: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

其中,前言由原来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两部分增加到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基本理念认识的变化2001版的基本理念为6点: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2011版的基本理念则合并为5点: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三、能力培养点的变化2001版更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2011版则强调与数学培养相结合,提出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和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四点。

四、第二阶段(4-6年级)课程内容名称的变化2001版的课程内容名称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2011版的课程内容名称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新版数学课标变化情况解读新修订课标主要呈现以下九大变化:1. 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原来的“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现在的“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修订后与过去的提法相比: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教育。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原《标准》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原课标: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评价——信息技术●修改后: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2.理念中新增加的提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什么●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3.关于数学观的修改:原课标:●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2011年版及200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区别在哪里

2011年版及200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区别在哪里

2011年版与200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区别在哪里一、课标修改的基本原则和思路(一)课标修改的四个基本原则第一个是充分地肯定成绩,也看到问题实质所在;第二修改的基础是课程改革4年的实践和调查研究的结果;第三修改应稳步进行,使得《标准》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全面;第四增强可操作性,更适合于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习评价(二)课标修改的思路第一是关注过程和结果的关系第二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第二条,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能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第三是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第四是生活情境和知识系统性的关系二、课标修改的主要方面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具体变化如下:(一)、基本理念1、什么叫数学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什么叫数学教育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良好的数学教育:就是不仅懂得了知识,还懂得了基本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磨练。

3、学习方式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什么是好的教学?第一条,除了知识传授之外,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第二条,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能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4、设计思路数学学习的四方面课程: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5、目标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四基(修订稿):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6、问题解决实验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修订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7、具体目标数与代数第一学段1.增加“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两步)第二学段1.增加了“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算”。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新旧对照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新旧对照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新旧对照Jenny was compiled in January 202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新旧对照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具体变化如下: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的变化:“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2011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四、课程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几个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2001课程标准试行版和2011正式版的区别

2001课程标准试行版和2011正式版的区别

2001课程标准试行版和2011正式版的区别2001年的课程标准试行版和2011年的正式版是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两个重要转折点。

这两个版本的课程标准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被制定,旨在促进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下面将就2001年课程标准试行版和2011年正式版的区别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2001年试行版和2011年正式版在编制的目的上有一定的差异。

2001年试行版是在教育体制改革初期制定的,主要是为了试验和摸索新教育思想、新教育原则和新教育方法,对于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

而2011年正式版是在经过10年试行版的实践基础上,总结经验和教训,以及吸纳国内外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着重强调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实施。

其次,2001年试行版和2011年正式版在主要内容上也有所不同。

2001年试行版的主要特点是“小班制、全脑开发、名师培训、素质教育、生活化教育、实验与探究、开发能力、德育为先、多元评价”,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核心,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的培养。

而2011年正式版主要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提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包括思维品质、学科素养、文化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审美情趣和健康和谐等方面的要求,并依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设置了具体的学科内容和学习要求。

再次,2001年试行版和2011年正式版在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上也存在差异。

2001年的试行版主张“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个别差异、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采用分层教学和弹性学制等方式满足学生个别需求。

而2011年正式版则更加强调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等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此外,2001年试行版和2011年正式版在评价制度上也有所不同。

2001年的试行版强调“多元评价、个体评价、综合评价、以学为本”,主张对学生的学业水平、能力素质、道德品质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重视对学生软素质的评价。

2011年版和200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比较研究

2011年版和200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比较研究

2011年版和200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比较研究本文将用以比较2011年版和200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不同,以此来反映义务教育语文课标的变化趋势。

一、教学目标方面:
● 2011年版:强调学生必须掌握根据国家中小学语文教材基本要求的
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以及通过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语文能力、语
文素养和应用能力;
● 2001年版:注重培养学生健全良好的文学修养,挖掘学生在文学传
承中的潜能,注重语文思想精神的传承,努力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
合的文学修养教育和造就。

二、教材方面:
● 2011年版:以新《语文教材表》为依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若干学
科教材内容应当构成全面学习内容的新要求;
● 2001年版:内容以概况性教材、语言知识教材、文学修养教材为主,从中可以深刻地领会中华优秀文化精髓。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方面:
● 2011年版:强调学生要以汉语正规语言文字为基本单位,以“课堂教
学实践活动贯穿”为主线,重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 2001年版:所设计的教学内容多以典型课文为主,以学汉语的实用
性为核心,做到“说课的教学,考试的教学,做活动的教学”,口语表
达力的锻炼也是课堂教学的重点。

四、考查方式方面:
● 2011年版:考查手段主要以模拟试卷、听力考查和教师检查、团体
讨论等现代教学手段为主;
● 2001年版:考查手段主要以期末卷和年级卷为主,并加入相应的听
力考查、口语考查和教师指导等内容进行考核。

以上,就介绍了2011年版和200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不同,分别从教学目标、教材、教学内容及方法以及考查方式方面进行对比,体现语文课标的变化趋势及新的发展方向。

2011年版与200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区别在哪里

2011年版与200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区别在哪里

2011年版与200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区别在哪— 2011年版新《课标》解读2001年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问世,取代了使用近五十年的《教学大纲》。

2011年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是以2001年版为蓝本经过修改而成的。

与之相比,修改稿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具体变化有十个方面: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数学观的变化,基本理念的变化,理念中新增加的提法,“双基”变“四基”,设计思路的修改,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主要的关键词的变化,课程目标的修改,内容标准的修改。

一、关于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总体框架基本没变,都是四个部分。

实验稿: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修改稿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两个部分,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增加了课程基本性质。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数学观的变化是“三句”变“四句”实验稿:﹡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修改稿:﹡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与2001版的变化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与2001版的变化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与2001‎版的变化一、“课程基本理‎念”的修改1.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将“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两条合并成‎一条“教学活动”,整体上阐述‎数学教学活‎动的特征。

表述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设计思路”的修改1.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做‎了明确的阐‎述。

2.将“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实践与综合‎应用”改为“综合与实践‎”。

确立了“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等八个关键‎词,并给出具体‎描述。

并专门阐述‎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课程目标”的修改1.明确提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2.提出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完善了一些‎具体目标的‎描述:比如对于学‎习习惯,明确指出使‎学生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

4.规范了课程‎目标的若干‎术语。

并在学段目‎标中使用这‎些术语。

四、“课程内容”(原“内容标准”)的修改1.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四个方面的‎内容及要求‎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使用规定的‎课程目标术‎语,对某些课程‎目标的表述‎进行了修改‎。

2.从总体结构‎上看,“几何与图形‎”领域发生了‎一些变化,另外三个领‎域的结构基‎本没变。

2001年版与2011年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01年版与2011年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01年版与2011年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01年版与2011年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学阶段的⽐较历经⼗年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正式颁布。

与2001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相⽐,修订后的《标准(2011年版)》对⼩学英语教学的指导性更加突出,进⼀步细化了学习英语教学的具体学习内容和要求,⽬标更加明确,内容阐述的更加清晰,课程理念进⼀步完善,保持课程结构框架和⽬标体系,强调能⼒培养,适当降低要求,加强教学指导。

为教师制定教学⽬标提供了良好的依据,使教师更好地通过课堂指导学⽣开阔视野,丰富⽣活经历,形成跨⽂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观和价值观。

与2001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相⽐,《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做的修订主要如下:⼀、课程性质——具有⼯具性和⼈⽂性双重性质⼯具⽽⾔,英语是交流⼯具、认知⼯具、思维⼯具、发展⼯具,但不只是交流的⼯具。

认知⼯具帮助我们学习知识、认知世界。

思维⼯具要求我们引导学⽣发展基于英语特性的思维,弥补⽤汉语思维⽅式学习英语的不⾜发展⼯具则是促进⾃⼰终⾝发展的⼯具。

我们的教学要做到:尽可能通过英语教学开阔学⽣的视野,这其实也是思维能⼒的培养。

《标准(2011年版)》⾸次将英语课程的性质界定为“具有⼯具性和⼈⽂性双重性质”。

⼯具性是指掌握语⾔这⼀⼯具;⼈⽂性是指通过掌握本族语⾔和外国语⾔的学习,来开拓学⽣的视野,了解其他民族优秀的⽂化,从⽽丰富⾃⼰的⽂化、提⾼⾃⼰的⼈⽂素养。

就⼯具性⽽⾔,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思维能⼒的任务,即学⽣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知原稿修订稿⼈才素质的需要、信息时代的需要、多元化社会的需要、学⽣智⼒品格的需要。

具有⼯具性、⼈⽂性的双重性质。

⾸次提出了⼯具性、⼈⽂性的统⼀将对学⽣终⾝受益。

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英语与⼈交流的能⼒,进⼀步促进思维能⼒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化知识奠定基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01版与11版的比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01版与11版的比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01版与11版的比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01版与 11版的比较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为 01版,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简称为 11版。

2011年版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1. 体例与结构变化1.1 结构变化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

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2011年版增加了附录, 将课程目标中的“术语解释” 和课程内容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统一放在附录中,分别成为附录 1和附录 2。

对实例进行统一编号,便于查找和使用。

1.2 前言变化在“前言”部分除修改了对数学的意义与价值、数学教育的功能、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及数学课程设计思路的表述外,还增加了“数学课程的性质” 。

整合 3个学段的实施建议, 统一撰写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教材编写建议, 并增加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1.3 实例变化以典型案例为载体,揣摩课程内容标准的变化特点,进一步明确各个领域的核心目标和课程教学要求。

对大部分实例不仅仅呈现了实例要求本身, 而且提出了实例的设计思路及教学过程建议,有利于教师理解课程内容、体会数学思想、实施教学。

与实验稿相比,修订后的课标一大亮点是增加了大量丰富而典型的案例。

借助这些典型案例, 我们可以很好地把握课程内容的变化, 进一步明确各个领域的核心目标。

在初中数学日常教学活动中,可以直接借用这些案例。

1.4 实施建议变化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由原来按学段表述, 改为三个学段整体表述, 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减少了《标准》正文的篇幅。

12. 理念变化2.1 数学观变化2001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定性把握和定量描述,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广泛应用的过程。

2001课程标准试行版和2011正式版的区别

2001课程标准试行版和2011正式版的区别

2001课程标准试行版和2011正式版的区别报告一、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也在不断修订和完善。

2001年,我国正式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稿)》,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经过十年的实践和探索,2011年,教育部正式发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本文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分析2001课程标准试行版和2011正式版的区别。

二、课程目标2001课程标准试行版提出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而2011正式版则将“三维目标”调整为“四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文化素养四个方面。

这一变化体现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文化素养的重视,也反映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全面发展的追求。

三、课程内容2001课程标准试行版的内容比较宽泛,缺乏具体性和可操作性。

而2011正式版的内容则更加具体和明确,强调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同时也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此外,2011正式版还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体现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四、课程实施2001课程标准试行版的课程实施比较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

而2011正式版的课程实施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能力。

此外,2011正式版还提出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的教学方式,这些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更加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

五、课程评价2001课程标准试行版的课程评价比较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2011正式版的课程评价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此外,2011正式版还提出了“多元评价”、“过程评价”等新的评价方式,这些评价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也更加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

2001年版与2011年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

2001年版与2011年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

2001年版与2011年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2001年版与2011年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1. 教育目标:在教育目标方面,2001年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主要注重身体素质的培养和运动技能的提高,强调学生体育课程应该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而2011年版标准则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包括身体、情感、社会和认知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此外,2011年版标准还强调了学生对运动技能的理解和应用的能力。

2. 内容要求:在内容要求方面,2001年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主要包括身体素质的培养、各种运动技能的学习和运动项目的参与。

而2011年版标准则更加注重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养成,同时也强调了运动知识、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和健康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2011年版标准还加入了跨学科的内容,例如环境保护和社会公正等。

3. 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方面,2001年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主要注重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例如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和练习等。

而2011年版标准则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例如小组合作、问题解决和情境教学等。

此外,2011年版标准还强调了个别化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4. 评价体系:在评价体系方面,2001年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主要采用传统的考试和测试形式进行评价。

而2011年版标准则更加注重综合评价和多样化评价,包括观察、记录、口头表达和项目展示等形式的评价。

此外,2011年版标准还注重对学生参与和合作能力的评价。

综上所述,2001年版与2011年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教育目标、内容要求、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2011年版标准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并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评价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学段(1-2年级)
第二学段(3-4年级)
第二学段(3-4年级)
第三学段(5-6年级)
第三学段(5-6年级)
第四学段(7-9年级)
第四学段(7-9年级)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二、评价建议
三、教学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评价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
附录
一、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附录1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
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语文课标实验稿》目录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
一、总目标
一、总体目标与内容
二、阶段目标
二、学段目标与内容
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段(1-2年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