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中学高考生物第八单元专项五
粤东名校张静中学2016年高考生物得分题 (5)
粤东名校张静中学2016年高考生物得分题(5)“细胞分裂”课前诊断卷[基本知识考查]1.是()A.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可以用图甲的S→X→1→2→3→4→Y来表示B.图乙中,结构9在图甲的1时期加倍且移向细胞两极C.图乙中,结构10在图甲的4时期时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D.图乙中,结构6中在图甲的1时期出现染色体,有利于核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2.某哺乳动物体细胞在培养中能够分裂,在培养过程中将适量的3H-TdR(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和某促进细胞分裂的药物加入到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可观察和测量到()A.G1期变短,该期有大量3H-TdR进入细胞核B.S期变长,该期有DNA复制和核糖体的增生C.G2期变短,该期细胞核中有组蛋白D.M期相对较短,该期细胞的核膜始终完整3.下图中实线表示小鼠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与核DNA的数量比例关系,虚线表示细胞质中mRNA相对含量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既可以是有丝分裂也可以是减数分裂B.c阶段有大量蛋白质的合成C.细胞中不发生转录的阶段只有d阶段D.b阶段核DNA含量加倍4.右图表示某动物体细胞(含4条染色体)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c最适于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B.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的时期是a、b、dC.细胞周期的长短主要决定于环境温度D.从b到b是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5.)A.分裂过程中发生DNA复制B.分裂过程中三磷酸腺苷的合成与水解C.纺锤体的形成与消失D.分裂前期发生基因重组6.右图表示某XY型性别决定类型的哺乳动物中一个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中的部分染色体的行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细胞存在于动物的卵巢中B.该细胞可能发生了交叉互换C.该生物的细胞中最多含有8条染色体D.图示细胞分裂完毕后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7.下图表示某二倍体高等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后形成精细胞。
有关该精细胞的形成的最合理的解释是()A.减数第一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B.减数分裂时染色单体上的基因A突变为aC.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没有相互分离D.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离8.某二倍体生物(染色体数为2N)染色体上的DNA用3H充分标记,再置于不含3H的培养基中培养。
粤东名校张静中学2016年高考生物得分题 (8)
A.图1表示的过程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有氧呼吸 第三阶段 B.图2表明受体蛋白具有特异性 C.图3产生的ATP可用于主动运输等生命活动 D.图1~3中生物膜功能不同的原因在于膜上蛋白质的 不同
[思路点拨]
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正确识别各种生
物膜,再结合相关知识逐项分析。
[答案]
C
考法 2 以分泌蛋白加工、运输为载体,考查囊泡运输 [典例 2] 课前诊断卷第 9 题细胞内部产生的蛋白质被
2.研究表明,急性运动对大鼠骨骼肌线粒体 Ca2+-ATP 酶 活性有影响。Ca2+-ATP 酶具有载体和酶的活性,它们 负责将细胞质基质中的 Ca2 转运到线粒体基质中并催
包裹于膜泡形成囊泡,囊泡被分成披网络蛋白小泡、COPⅠ 被膜小泡以及 COPⅡ被膜小泡三种类型。 下图示三种囊泡介 导的不同运输途径。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示中能产生囊泡的结构有②、③、④ B.不同来源的囊泡膜上存在不同的识别糖蛋白 C.a物质进入细胞内与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有关 D.图中囊泡试题重点研究——明热点
1.下列细胞器与其中存在的物质,对应关系不合理的是 ( A.线粒体—葡萄糖 C.溶酶体—水解酶 B.叶绿体—[H](NADPH) D.内质网—蛋白质 )
解析:在线粒体内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第 一阶段中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的,因而线粒体中没有葡萄糖的存在。 答案:A
(5)线粒体内膜中蛋白质种类和数量比外膜多 (6)细胞壁是植物细胞的边界 (7)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均依赖于细胞膜上的受体 (8)核仁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 ) (× ) (× ) (× )
(9)浆细胞中核糖体、内质网的数量较汗腺细胞多 ( √ ) (10)胰岛细胞中核孔的数量多于口腔上皮细胞 (√ )
张静中学高考生物第五单元专项五
张静中学高考生物第五单元专项五热点聚焦练5 生物变异在育种上应用的专题集训1.下列关于育种的说法,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可发生在任何生物的DNA复制过程中,可用于诱变育种B.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均可产生新的基因和新的基因型C.三倍体植物不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但可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方法获得D.普通小麦花粉中有三个染色体组,由其发育的个体是三倍体答案 A解析任何生物的DNA复制过程中出现的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都属于基因突变;杂交育种不能产生新的基因;三倍体植物可以由四倍体与二倍体植物杂交形成的受精卵发育而来,也可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方法获得;由花粉发育而来的个体是单倍体。
2.2009央视春晚上,我国航天科研工作者手捧“太空花”出现在国人面前。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培育“太空花”的原理是基因突变B.从飞船上带回的实验植物并未都如愿长成美丽“太空花”C.“太空花”是地球上原本不存在的新物种D.“太空花”增加了生物的多样性答案 C解析人工诱变的原理是基因突变;突变是不定向的,“太空花”的性状不会按人们的意愿进行突变;突变产生新的基因,增加了基因多样性;相对原植株而言,“太空花”仅仅改变个别基因,不具备成为一个新物种的条件。
3.现有基因型为aabb与AABB的水稻品种,通过不同的育种方法可以培育出不同的类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杂交育种可获得AAbb,其变异发生在减数分裂Ⅱ后期B.单倍体育种可获得AAbb,其原理是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C.将aabb人工诱变可获得aaBb,则等位基因的产生来源于基因突变D.多倍体育种获得的AAaaBBbb比个体AaBb可表达出更多的蛋白质答案 A解析杂交育种可获得AAbb,其原理是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后期,A项错误;单倍体育种可获得AAbb的方法是先将aabb与AABB杂交得到AaBb,其减数分裂得到配子Ab,经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Ab,再经秋水仙素诱导得到纯合体AAbb,该育种方法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B项正确;将aabb人工诱变可获得aaBb,则等位基因的产生来源于基因突变,C项正确;多倍体植株的特点是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D项正确。
张静中学高考生物第八单元专项六
张静中学高考生物第八单元专项六生态环境的保护[考纲要求] 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Ⅱ)。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Ⅰ)。
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Ⅰ)。
一、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1)现状: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目前已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
(2)前景:人口基数大,在较长的时期内仍将持续增长。
(3)目标:2020年,人口总数要控制在14.5亿以内;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以后,将开始缓慢下降。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人均耕地减少,粮食需求增加。
(2)自然资源被大量消耗。
(3)环境污染加剧等。
3.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1)继续控制人口增长。
(2)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
(3)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4)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5)推进生态农业。
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1.列举环境问题2.不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连一连)三、生态环境保护1.善待自然(1)物种的减少使生物多样性降低,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巨大威胁。
所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2)措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
对于珍稀物种和濒危物种,主要通过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两种途径加以保护。
判一判①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禁止开发利用(×)提示合理利用是最有效的保护,反对掠夺式开发利用。
②鼓励人们进入自然保护区,给鸟类建巢、喂食(×)提示减少人类干扰。
③迁地保护就是把大批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等进行保护(×)提示不是大批,也不是一切,而是濒危灭绝的物种。
(3)保护森林①森林的功能:地球的“基因库”;在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具有净化空气、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降低噪声等多种环境功效。
②我国在1984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国家对森林资源实行了采伐限额管理,实现了对森林资源的持续利用。
粤东名校张静中学2016年高考生物得分题 (7)
②氨基酸脱水缩合与基因表达相结合,注意氨基酸数、密 码子数及基因中碱基数的对应关系如“课前诊断卷”第 6 题。 6. B 基因在人肝脏细胞中的表达产物是含 100 个氨基酸的 B100 蛋白, 而在小肠细胞中的表达产物是由前 48 个氨基酸构 成的 B48 蛋白。 研究发现, 小肠细胞中 B 基因转录出的 mRNA 靠近中间位置某一 CAA 密码子上的 C 被编辑成了 U。以下判 断错误的是( D ) A. 小肠细胞中编辑后的 mRNA 第 49 位密码子是终止密码 UAA B.B100 蛋白前 48 个氨基酸序列与 B48 蛋白相同 C.B100 蛋白和 B48 蛋白的空间结构不同 D.肝脏和小肠细胞中的 B 基因结构有差异
(5)等质量的脂肪和糖相比,脂肪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 多,需要O2多,产生H2O多 (√ )
(6)在麦芽糖溶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即可生成砖红色沉淀 ( ×) (7)脂质可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 (8)ATP中含有糖类 ( ×) (√ )
2.审答类失误 (1)混淆“水解”与“氧化分解”。多聚体水解的产物一 般为其单体,而氧化分解的产物一般为 CO2 和 H2O如“课 前诊断卷”第 9 题选项 D)。 9.糖类和脂质是细胞中两种重要的有机物,相关的叙述 错误的是( D ) A.细胞膜上的脂质包括磷脂、糖脂、胆固醇等 B.淀粉、纤维素和糖原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 C.糖类可以在叶绿体、高尔基体中合成 D.淀粉和脂肪水解的终产物都是二氧化碳和水
等离子有关
(√)
(9)血钙过低会出现抽搐,说明无机盐具有维持机体正 常渗透压的作用 ( ×)
[好题精选· 做一当十] 剑指高考短平快,省时省力跳题海
一、历年高考试题集中研究——找规律
1.(2015· 北京高考)下列对各种生物大分子合成场所的叙 述,正确的是 A.酵母菌在高尔基体中合成膜蛋白 B.肌细胞在细胞核中合成mRNA C.T2噬菌体在细菌细胞核内合成DNA D.叶肉细胞在叶绿体外膜上合成淀粉 ( )
粤东名校张静中学2019年高考生物得分题
⑤观察各试管溶液的颜色,通过颜色深浅判断唾液淀粉酶 作用的最适pH。 上述实验步骤中有2处错误,请更正并说明更正的理由(不考 虑试剂的浓度和加入量、pH梯度以及实验重复次数),以便 实验能得到正确的预期结果。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图是以蔗糖酶催化蔗糖水解为例表示酶促反应的作
用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酶与底物的结合具有专一性 B.酶在催化过程中结构不会发生改变 C.适当增大底物量可加快酶促反应速率 D.上述过程可表示为E+S→ES→E+P 解析:由图可知,酶在与底物结合过程中,结构发生了 改变。 答案:B
考法 2 考查与酶有关的实验设计与分析 [典例 2] 课前诊断卷第 11 题研究小组利用下列实验
材料、试剂及实验装置进行“验证酶具有专一性”的实验。 (1)材料与试剂:猪小肠蔗糖酶(最适温度 50 ℃)、唾液
淀粉酶(最适温度 37 ℃)、质量分数 5%麦芽糖溶液、质量分 数 5%蔗糖溶液、质量分数 5%淀粉溶液等。
4.为了比较两种不同洗衣粉中添加的蛋白酶(分别含甲、
乙)对温度和pH的耐受能力(即保持一定活性的范围)的
差异,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实验结果如下图
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酶对温度的耐受范围比乙酶的大 B.乙酶对pH的耐受范围比甲酶的大 C.两种酶都耐受碱性条件,在酸性条件下都失活 D.在洗衣粉中同时添加甲、乙两种酶一定比只添加一
粤东名校张静中学2019年高考生物得分题
2.从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中能量变化角度分析 (1)ATP的来源、去向过程图解:
(2)列表比较ATP的来源与去路:
[典例2] 下面是关于ATP合成的相关过程,与此有关
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过程1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2是细胞呼吸 B.过程1和过程2都有[H]的生成和消耗 C.ATP在生物体内的能量来源不同,去向相同 D.ATP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含量很高,以保证生命 活动需要
(4)种植菰的最适条件是温度________℃,光照强 度________ Lx。
(5)研究发现,在一天中,菰叶片中细胞间隙CO2 的浓度和净光合速率的值呈现出负相关性,请简要解 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A
4.从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过程中温度变化角度分析 如右图所示,在一定温度范围内(A 点之前),适当升高温度,与光合作用 有关的酶活性增加较快,而与细胞呼吸 有关的酶活性增加较慢,故有利于光合 作用的进行。当温度较高时(A 点之后 到细胞呼吸酶的最适温度之前),与细胞呼吸有关的酶活性增加 较明显,而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活性反而会下降。一般地说, 同种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要低于细胞呼吸的最适温度。此 外,图中两条曲线的交点处净光合速率为 0。 适当增加昼夜温差,提高植物白天的光合速率,降低晚上 的呼吸速率,则一天内有机物积累量增加,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解析] (1)图 1 的左边纵坐标表示净光合速率,菰叶片 的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同时净光合速率为 0,此时对应的 温度为 3 ℃和 50 ℃。(2)从图 1 曲线可知,35 ℃时的净光 合速率为 20 μmol·m-2·s-1,呼吸速率为 4.5 μmol·m-2·s-1, 故真光合速率为 24.5 μmol·m-2·s-1。(3)当光照达到某一光 照强度时,随光照强度增大净光合速率不再增加,此时的 光照强度即为光饱和点。光补偿点是指真光合速率与呼吸 速率相等,即净光合速率为 0 时的光照强度。
广东省名牌高中张静中学2022年高考生物复习精品 (13).资料
广东省名牌高中张静中学2022年高考生物复习精品(13).资料广东省名牌高中张静中学2022年高考生物复习精品〔13〕(五)实验探究类1.(2022·广西南宁、桂林、柳州、玉林高三适应性检测)低温迫使植物细胞产生大量对细胞有害的过氧化产物,如脂质过氧化产物(MDA)。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能够消除过氧化产物,从而增强植物的抗冷性。
研究人员进行了“水杨酸对水稻幼苗抗冷性的影响〞实验,步骤及结果如表所示。
答复以下问题:组别1 2 3 4 5 6 7 8 处理 25 ℃的蒸馏水浇灌① 5 ℃的0.5 mmol/L水杨酸浇灌5 ℃的1.0 mmol/L水杨酸浇灌 5 ℃的1.5 mmol/L水杨酸浇灌 5 ℃的2.0 mmol/L水杨酸浇灌 5 ℃的2.5 mmol/L水杨酸浇灌 5 ℃的3.0 mmol/L水杨酸浇灌培养温度 25 ℃② 5 ℃ 5 ℃ 5 ℃ 5 ℃ 5 ℃ 5 ℃ SOD活性[U/(g· min)] 7.3 9.4 10.3 11.6 13.6 8.5 7.9 6.5 (1)表中①是__________________,②是__________。
实验设计时每组取50株水稻幼苗,而不是1株,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实验需要控制的无关变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至少写两点)。
(3)组别1和2对照可得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张静中学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生物技术实践(带详细解析)
张静中学高考生物试题各地高考试题分章汇总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酶的研究与应用(江苏卷)25.右图1表示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有关操作,图2是利用固定化酵母细胞进行酒精发酵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剐溶化的海藻酸钠应迅速与活化的酵母菌混合制备混合液-CaCl溶液,其作用是使海藻酸B.图1中X溶液为2钠形成凝胶珠C.图2发酵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为了使培养液与酵母菌充分接触D.图1中制备的凝胶珠用蒸馏水洗涤后再转移到图2装置中【答案】BCD【解析】本题考查了固定化细胞技术的操作过程。
熔化的海藻酸钠应冷却后与活化的酵母细胞混合,A项错误;图1中氯化钙溶液可使海藻酸钠形成凝胶珠,B项正确;图2中要进行搅拌以使培养液与细胞充分接触,C项正确;图1中制备的凝胶珠要以过洗涤再移到图2装置中,D项正确。
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及其他方面的应用(新课标)37.【生物——选修模块1:生物技术实践】(15分)下列是与芳香油提取相关的问题,请回答:(1)玫瑰精油适合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其理由是玫瑰精油具有的性质。
蒸馏时收集的蒸馏液(是、不是)纯的玫瑰精油,原因是。
(2)当蒸馏瓶中的水和原料量一定时,蒸馏过程中,影响精油提取量的主要因素有蒸馏时间和。
当原料量等其他条件一定时,提取量随蒸馏时间的变化趋势是。
(3)如果蒸馏过程中不进行冷却,则精油提取量会,原因是。
(4)密封不严的瓶装玫瑰精油保存时最好存放在温度的地方,目的是。
(5)某植物花中精油的相对含量随花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提取精油时采摘花的最合适时间为天左右。
(6)从薄荷叶中提取薄荷油时(能、不能)采用从玫瑰花中提取玫瑰精油的方法,理由是。
【答案】⑴易挥发、难溶于水、化学性质稳定;不是;玫瑰精油随水蒸气一起蒸馏出来,所得到的是油水混合物;(2)蒸馏温度在一定时间内提取量随蒸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一定时间后提取量不再增加;(3)下降部分精油会随水蒸气挥发而流失;(4)较低减少挥发;(5)a;(6)能薄荷油和玫瑰精油的化学性质相似【解析】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方法有蒸馏、压榨和萃取等,具体采用哪种方法要根据植物原料的特点来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静中学高考生物第八单元专项五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考纲要求] 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一、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信息的种类、特点、来源及实例(连一连)提醒营养状况和环境中食物的改变会引起生物在生理生化和行为上的变化,这些变化产生的信息,我们称为营养信息。
2.信息传递的基本过程(1)信息传递:生态系统中的各种信息在生态系统的各成员之间和各成员内部的交换流动,称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2)信息传递的特点:双向的。
(3)基本过程:信源→发送器官→信道→接收器官→信宿。
[解惑]信息传递存在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不仅仅存在于生物成分之间,也存在于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思考](1)上述两图中动物行为涉及到哪类信息?提示左图为物理信息,右图为化学信息。
(2)鸟类突然振翅飞起对同伴报警和通过尖锐鸣叫的报警所涉及到的信息有何不同?提示前者为行为信息,后者为物理信息(声音)。
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1)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负反馈调节。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种类①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
②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2)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措施①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
②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思考如果一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很低,其恢复力稳定性是否一定很高?提示不一定,如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低。
[解惑](1)任何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圈)的自我调节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只是大小不同而已。
(2)强调“×××生态系统稳定性高低”时,必须明确是抵抗力稳定性还是恢复力稳定性,因为二者一般呈负相关。
三、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1.生物圈的概念(1)概念: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都是生物圈。
(2)组成: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和整个水圈。
2.生物圈是开放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的系统,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3.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人类活动使整个生态系统向着越来越不利于人类和各种其他生物生存的方向发展,严重威胁着整个生物圈。
考点一 聚焦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根据下表中的实例确定信息类别及传递形式2.(1)信息传递的范围:信息传递存在于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
(2)信息传递的方向:信息传递通常为双向传递。
3.信息传递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比较(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因传播途径的不同而不同。
如孔雀开屏,如果通过行为传递信息给对方,则属于行为信息;如果通过羽毛的颜色等传递信息给对方,则属于物理信息。
(2)鸟类或其他动物报警,若通过声音(尖叫),则属于物理信息;若通过特殊的动作(突然飞起),则属于行为信息。
(3)涉及声音、颜色、植物形状、磁力、温度、湿度这些信号,通过皮肤、耳朵、眼、心或植物光敏色素、叶、芽等感觉上述信息,则判断为物理信息。
(4)若涉及化学物质挥发性这一特点,则判断为化学信息。
(5)信息传递的范围包括同种生物个体之间(性外激素、舞蹈等)、异种生物个体之间(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营养信息中的警示作用)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有物理信息中的光、磁等)。
1.雌蚕蛾能释放一种性引诱剂,可以把3 km 以外的雄蚕蛾吸引过来。
虽然每只雌蚕蛾所释放的性引诱剂的数量不足0.01 mg ,但雄蚕蛾仍能对其作出反应。
有趣的是雄蚕蛾对密封在玻璃瓶中的雌蚕蛾虽然看得见,但却无动于衷。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使雄蚕蛾作出反应的性引诱剂属于化学信息 B .体现了信息的传递有益于种群的繁衍 C .说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都是由生物产生的 D .说明性引诱剂具有高效性 答案 C解析 生态系统中传递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等,并非都是由生物产生的。
微量的性引诱剂就可引起同种雄蚕蛾作出反应,说明性引诱性具有高效性。
2.某种植物上栖息着一定数量的甲、乙两种昆虫和蜘蛛。
甲、乙两种昆虫均以该植物为食,蜘蛛以乙昆虫为食。
甲昆虫在白天活动,乙昆虫在夜晚活动。
甲昆虫采食该种植物的叶片后,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
请回答:(1)上述现象中,X分别在之间进行传递。
(2)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有两大来源,分别是和。
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种类是。
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所利用的信息种类是。
(3)若在上述植物上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X,短期内该植物上甲昆虫天敌和乙昆虫天敌数量的变化是。
答案(1)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植物和乙昆虫之间进行传递(2)生物无机环境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物理信息(3)甲昆虫天敌数量增加,乙昆虫天敌数量减少解析植物释放出的物质X既能吸引甲昆虫的天敌,又能驱赶乙昆虫,故X分别在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植物和乙昆虫之间进行传递。
影响甲昆虫取食的信息来自生物(植物),影响甲昆虫在白天活动的信息来自无机环境。
影响乙昆虫活动的物质X是化学信息,影响乙昆虫在夜晚活动的信息是物理信息。
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是利用蜘蛛网的振动频率,属于物理信息。
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故植物上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X后,短期内该植物上甲昆虫天敌数量增加,乙昆虫天敌数量减少。
判断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种类的方法1.从信息传播的途径判断。
如涉及声音、颜色、温度等物理因素,可判断为物理信息;涉及的信息载体为化学物质,可判断为化学信息;涉及特殊行为,可判断为行为信息;涉及食物和营养状况,可判断为营养信息。
2.从文字表述的着重点判断。
孔雀开屏如果是通过行为传递给对方,则属于行为信息;如果通过羽毛的颜色等传递给对方,则属于物理信息。
考点二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具体表现(1)由下面的图示可得出生态系统在结构上相对稳定。
(2)生物群落的能量输入与输出相对平衡,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可得出生态系统在功能上相对稳定。
2.比较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对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混淆不清(1)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
(2)y 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偏离的大小可以作为抵抗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偏离大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弱;反之,抵抗力稳定性强。
(3)x 可以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x 越大,表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反之,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4)TS 表示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围成的面积,可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这一面积越大,则说明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弱。
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D.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弱答案 B解析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恢复力稳定性。
4.如图所示,图A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A中所示的成分外,还应该包括和。
(2)甲、乙、丙三者之间的食物联系是;该生态系统的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3)图B为某湖泊的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这种调节导致的最终结果是。
此结果产生的原因是。
(4)图A和图B这两种反馈调节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案(1)分解者非生物成分(2)乙→甲→丙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3)加速破坏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生物种类减少,自我调节能力降低(4)不同。
图A是负反馈调节,图B是正反馈调节解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网和食物链进行的,湖泊受到污染,物种减少,导致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降低,加速了生态系统的破坏。
从图A可以看出,乙增多后甲增多,而甲增多又导致乙减少,属于负反馈调节。
巧辨两种反馈类型实验十六 设计并制作生态瓶,观察其稳定性阅读下面该实验的实验原理、步骤及结论,分析相关问题:1.由实验设计要求分析原因2(1)观察稳定性,可通过观察动植物的生活情况、水质变化、基质变化等判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由于生态瓶中的生态系统极为简单,自我调节能力极差,所以抵抗力稳定性极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极易被破坏。
因此,生态瓶内的生物只能保持一定时间的活性。
5.甲、乙、丙、丁 4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组成和条件见下表。
经过一段时间 的培养和观测后,发现甲瓶是最稳定的生态系统。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乙瓶中藻类的种群密度逐渐增大B .由于丙瓶中没有小鱼,所以比甲瓶积累的有机物多C .丁瓶与甲瓶相比,氧气含量少D .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是构成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四种成分 答案 C解析 乙瓶中没有光照,藻类的种群密度将逐渐减小;丙瓶和甲瓶中都没有小鱼,但是丙瓶中缺少微生物,所以有机物积累得多;丁瓶中小鱼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因此氧气含量少;生态系统的成分中,消费者不是必需的。
题组一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1.(2009·广东卷,16)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是( )A .心猿意马B .飞蛾扑火C .花香引蝶D .老马识途答案 A 解析2.(2008·广东卷,1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 .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 B .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C .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D .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答案 D 解析题组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2012·重庆卷,4)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可防止c点出现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答案 B解析由图中看出,该东亚飞蝗种群初始阶段增长曲线为“S”型。
在a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为了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故A项正确;a~b 段,种群增长率越来越小,但种群密度不断增加,二者不呈正相关,故B项错误;性引诱剂可以诱杀雄虫,改变种群的性别比,可用于防治害虫,C项正确;将蝗虫种群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既不使其灭绝,也不使其成灾,有利于维持食物链的稳定,维持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项正确。
4.(2012·浙江卷,5)下图是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图中不同阴影的面积表示不同比例尺下的个体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