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复习资料重点

合集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习提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习提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习提纲1、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是什么?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是维护人类尊严、保护人类自由解放和创造活力并最终实现人类自由全面发展,也就是建立自由人联合体。

它具体内容包括:(1)生产力充分发展。

(2)世界交往的普遍性。

(3)生产资料为社会所有。

(4)国家消亡。

(5)人人受到充分教育。

(6)人、自然和社会高度和谐、协调发展。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一个社会的价值选择,尤其是核心的价值选择不能背离常识、违背人性,一切反人性的价值都是无法持续的。

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以时间为纵轴,文明是与野蛮相对的,人类摆脱动物成其为人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获取了人类尊严;以空间为横轴,文明是具有普遍性的,中、俄、英、美、法、日等各国均发展出具有人类共性的文明成果。

从人性的角度看:劳动仅是谋生的手段,工作则代表了一种兴趣,而行动才具备了公共责任性,也就是人的觉悟是和生产力水平息息相关的;人不是天使,天生就有缺点的人要获得尊重,就要具备与众不同的、不可替代的能力,并造福社会;要人性才华充分体现,就要去除贫困、性别歧视、教育、制度、观念等的限制;人作为理性、自由的存在,应获得“个性式”自由创造的空间,但自由不等于无政府主义。

从社会主义产生历程来看:《共产党宣言》是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它对阶级斗争、消灭私有制的论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个人对于它的理解不同,实现的方式和途径也就不同,但目标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建立自由人联合体。

因此,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自由和解放的学说,社会的发展最终取决于个人的发展,自由全面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扭曲了对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的理解,就会使社会主义道路变得曲折,只有正确理解马克思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所内涵的自由精神,才能完成从人性到人学的跨越,才能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什么是制度,如何评价制度,制度是如何形成的?1)制度是一种人们有目的建构的存在物。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资料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资料

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一次飞跃1.第一次飞跃的基本内容:把空想社会主义变成科学社会主义。

2.第一次飞跃的时间:19世纪40年代----90年代。

3.完成飞跃的主要人物:马克思,恩格斯。

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二次飞跃: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首先建立,形成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1.第二次飞跃的理论突破:社会主义可以在落后国家首先建立。

2.第二次飞跃的基本内容:变理论为现实,实践上建立起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3.完成飞跃的时间:20世纪初----1936年苏联宣布基本上建成社会主义。

4.完成飞跃的主要人物:列宁、斯大林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三次飞跃:通过改革和社会发展探索各具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第三次飞跃的基本内容:各国通过改革,发展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飞跃的时间:20世纪50年代至今3.完成飞跃的主要人物:各国当时在任的主要领袖4.参与第三次飞跃的主要国家:南斯拉夫、匈牙利、苏联、中国、越南、朝鲜、古巴等古代社会主义思潮的局限性(1)以落后的小生产为基础,主张的是贫穷社会主义,因为那时产品不丰富(2)都带有复古主义色彩(3)表现为平均主义吃大锅饭(4)表现为禁欲主义,禁绝生活享受(5)带有宗教迷信色彩,在西方带有基督教思想,中国带有佛教、道教思想(6)表现为逃避现实,想入非非资本主义取代封建社会的历史进步性第一、它创造了空前巨大的生产力;第二、它开辟了世界市场;第三、它创造了文明,改变了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第四、它创造的政治规范被证明是颇具效果的社会管理方式而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第五、它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使得民主自由平等等成了人类社会所追求的共同理想与信念的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第六、它创造了空前灿烂的资本主义文化,促进了料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类的文化素质。

资本主义世界大量涌现的社会问题1.对劳动者生产资料的剥夺2.灭绝种族的屠杀,战争和瘟疫3.贫富分化严重4.大量的失业大军5.经济危机和政治动荡6.腐蚀性的腐朽文化7.破坏性的社会犯罪8.日益严重的恐怖袭击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一阶段-----早期的乌托邦阶段1.时间:十六、十七世纪2.主要代表人物及著作简介:*托马斯·莫尔(1478—1535)英国人《乌托邦》*托马斯·闵采尔(约1490—1525)德国人*托马斯·康帕内拉(1568—1639)意大利人《太阳城》(1)莫尔及《乌托邦》:(2)康帕内拉及《太阳城》3.《太阳城》与《乌托邦》的比较:(1)共同之处:第一、私有制已被彻底废除,生产资料公有,社会组织生产,共同劳动。

大学生期末复习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4第四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大学生期末复习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4第四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四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本章学习重点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新论断的形成与理论内涵。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当代中国的发展战略一、社会主义的本质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与形成 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讲话2、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涵(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目的和任务)。

(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方向和要求)。

(3)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社会主义社会的最终目标)。

3、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特点(1)在目标的层次上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

(2)突出了生产力的首要基础地位。

(3)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4)体现了根本任务与最终目标的统一。

(5)体现了在动态中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

4、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重大意义(1)在理论上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2)在实践上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3)为明确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无产阶级完成自身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的要求。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各种问题,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途径。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大力发展科学技术1、党对科学技术工作的高度重视一以贯之。

2、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

3、江泽民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4、要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坚持科学发展●总体小康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坚持统筹兼顾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1、“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981-1990: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1991-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到21世纪中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复习重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复习重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发展的两个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发展的两个时期是指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时期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本质上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2、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①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②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4、经济发展方式为了实现经济发展而采取的手段、措施和具体做法。

主要包括依靠什么要素推动经济增长,采取什么经济结构保持经济发展,通过什么消费方式引导生产等。

5、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6、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7、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简答1、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社会主义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3、什么是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就是要总览全局、兼顾各方、统筹谋划、综合平衡,把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相结合,把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

4、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复习资料 大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复习资料 大纲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改革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使学生懂得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进而增强推进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重点难点】重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改革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难点:改革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一节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一、理论依据——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理论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这个规律,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

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在一些社会形态中的运动形式,但没有具体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443页。

)社会主义社会之所以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原因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也和其他社会一样,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的。

列宁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对抗消失了,矛盾还会存在的观点,但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规律没有进行系统阐述。

斯大林前期曾强调人们政治上道义上的一致是苏联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把社会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一概看作敌我矛盾,搞阶级斗争扩大化。

晚年虽承认矛盾,但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

1957年2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的矛盾问题:(1)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它是非对抗性的,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4)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初三政治:关键知识点概览

初三政治:关键知识点概览

初三政治:关键知识点概览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与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安排2.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和组织体系- 中国共产党的代表性、纪律和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和党内民主3. 国家政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和运行机制- 中国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机构- 国家政权组织的特点和功能- 中国的法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4. 法治与人权- 法治的含义和基本原则- 中国的法治建设与发展-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中国的人权保障机制和实践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挑战6. 社会主义文化- 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和内涵- 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 中国的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人道德建设的关系8.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和政策- 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和世界命运共同体-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布局和实践以上是初三政治的关键知识点概览,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习资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习资料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注重分析和研究中国国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根据时代特征和形势变化,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

2.近代国情的两个基本任务:一、中华民族面临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三件大事:一、团结带领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二、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三、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我们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阶段划分理论,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作出的新的科学概括;第二,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价值目标的科学揭示。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从三个层面系统回答了“社会主义是什么”:A社会主义是实现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B社会主义是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社会;C社会主义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科学揭示。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坚持、发展和继承、创新的关系。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

同时,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初三政治学习全书:必备知识点

初三政治学习全书:必备知识点

初三政治学习全书:必备知识点一、国家与社会主义1. 国家的概念:国家是一个独立的政治组织,由一定的人口、一定的领土和一定的政权组成。

2. 国家的特征:国家具有主权、领土、人民和政权四个基本特征。

3. 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追求共同富裕、人民民主、社会公正和文明进步的基本原则。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中国的领导、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法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五个基本特征。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1. 政治制度的概念:政治制度是指国家的组织形式和国家权力的运行方式。

2. 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3. 国家机构:中国的国家机构包括国家主席、国务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各部门等。

四、法律与法制1. 法律的概念: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公布,用于规范社会行为的行为准则。

2. 法律的作用:法律能够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调整社会关系和推动社会发展。

3. 法制建设:法制建设是指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法律的实施和法治的建设。

五、公民的权利与义务1. 公民的权利: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平等权利,包括人身权利、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和文化权利等。

2. 公民的义务:公民有守法、参政、劳动、研究、爱国、守信、文明等义务。

六、民族团结与民族区域自治1. 民族团结的意义: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民族发展的重要保障。

2. 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和民族平等基础上,国家依法保障少数民族地区自治权力的制度安排。

七、法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 法治的基本要求:法治要求依法治国、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严格执法。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习题材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习题材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习题材料第一题为什么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的本质是国家制度。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就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人民当家作主,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民主,历来是我们党奋斗的基本目标之一。

1979年,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之所以强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因为:(一)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而不是外在于社会主义的东西。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主体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它反映在政治上,必然要求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享有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民主权利。

民主不是外在于社会主义的东西,而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和民主不可分割。

因此,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构成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世纪的发展,也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经济继续抓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和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包括经济建设,还包括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和任务就是在经济方面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的社会生产力;在政治方面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的民主;在思想文化方面创造出高度的精神文明。

也就是说,完整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当是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协调推进的,以实现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现代化为目标的。

(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政治保证和支持只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才能正确地集中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形成真正符合人民群众利益和需要的路线、方针、政策,使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事业的发展符合人民的利益、意志和要求;才能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保证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所创造的成果真正属于人民;才能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特)考试复习资料要点

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特)考试复习资料要点

导论1.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

它同样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哲学思想,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方法论,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的理论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

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障、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理论成果。

他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该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确的解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

三、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从邓小平到胡锦涛一直关注中国的发展问题。

邓小平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强调“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胡锦涛强调“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中,“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具有目标性,关系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好实践。

2.经过90多年的奋斗、创造、积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要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要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要点邢继伟总论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邓小平理论(开创制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承上启下)以及科学发展观(创新成果)等重大战略思想。

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办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3.“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4.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5.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第一章1.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前提和基础,最重要的内容、最基本的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基本内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重要表现)。

2.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3.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4.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解放思想)是其本质要求,(实事求是)是中特体系的精髓,(与时俱进)是马克思理论主义的本质,(求真务实)是其核心内容。

5.党的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是制定和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是推进理论创新的强大动力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决定性因素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第二章1.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习提纲(详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习提纲(详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习提纲(详细).txt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提纲(详细)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和发展道路等方面的独特性。

- 经济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并且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 政治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 文化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

- 发展道路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走自己的道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建设道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理论体系。

-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

- 和“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事业。

- 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旨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 改革开放包括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国有企业改革、金融改革等多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 改革开放的核心是对市场经济的探索和推进,同时保持和发展了公有制经济。

- 改革开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活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领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领域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多个方面。

- 经济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中之重,要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 政治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强党的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

- 文化建设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宣传,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 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023年政治中考必背知识点

2023年政治中考必背知识点

2023年政治中考必背知识点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特征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证明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民主2. 党的基本路线2.1 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提出2.2 坚持和完善意义2.3 在新时代认识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3. 中国的领导3.1 中国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3.2 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3.3 党的领导制度及其运行机制4. 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4.1 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奋斗目标4.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路径4.3 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5.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5.1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本方针5.2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大历史事件5.3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实践经验6. 民族团结和民族关系6.1 中华民族团结的历史基础和现实意义6.2 中华民族团结和睦邻友好关系的实践6.3 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民族团结进步的新局面7.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7.1 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进程的重要意义7.2 维护我国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的现实意义7.3 维护民族团结的应坚持的基本原则8. 民主法制建设8.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8.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建构8.3 推进依法治国和人权保障的实践与探索9. 文化建设与传播9.1 文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9.2 法律教育和法治文化传播的必要性9.3 推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0.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10.1 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10.2 中国特色的创新模式和策略路径10.3 绿色发展对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习资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习资料)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或(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及其意义1992年,邓小平在深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意义:(1)既提升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的科学水平,也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重要的实践意义;(2)为坚持公有制与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明了方向;(3)突破了当时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

3、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揭示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辩证统一关系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揭示了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的统一;揭示了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的统一;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和最终目的的统一。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揭示了科学技术在当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1)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2)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主要的推动力;(3)科学技术使管理日益现代化。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内涵:(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辩证统一关系:三者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基础条件;发展先进文化,是重要思想保证;人民群众是创造主体,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基础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旨在消除剥削,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

本文将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基础进行复习。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原则1.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原则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这是指生产资料为整个社会所有,通过国家集中代表全体人民行使所有权。

公有制保障了生产资料的社会化运行,使劳动者能够共享生产成果,促进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2. 社会主义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这意味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其他民主形式,全面展开对生产生活和国家事务的管理和监督。

这一原则为人民群众参与决策、管理和监督提供了广泛的渠道和平台。

3. 以社会主义为本质体现的分配制度原则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分配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原则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劳分配强调按照个人的劳动贡献和劳动能力的差异进行分配。

同时,社会主义制度也允许适度发展多种形式的分配方式,如按需分配和扶贫济困等,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1.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深刻揭示了社会历史演变的规律和无产阶级解放的道路。

同时,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也进行了系统的思考与总结。

因此,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深化和完善。

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协调发展。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它包括劳动者和生产工具。

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外部条件,它包括所有制形式和劳动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只有通过不断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取得长足发展。

3. 意识形态建设的正确引导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还在于正确的意识形态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期末考试复习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期末考试复习总结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第一次比较体统地初步回答了只能刚过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及建立在基本政治经济制度上的其他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要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其他各方面机制体制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民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

2023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期中考复习资料

2023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期中考复习资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期中考试复习提纲:
1.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P3
2.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P10
3.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P10
4.如何理解实行改革开放历史性决策的重大意义?P12
5.邓小平理论是如何创立的?P16
6.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P17
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P17
8.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P18
9.“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指的是什么?P27
10.如何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P28
1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P35
12.非公有制经济包括?P35
13.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是?P35
14.非公有制经济有哪些重要的作用?P37
15.如何理解现阶段我国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P38
16.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什么?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P38
17.多种分配方式的表现有哪些?P38
18.我国居民收入的途径主要包括哪几类?P38
19.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是什么?P41
20.宏观调控的含义?P43
21.新发展理念之间的关系是?P46
2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去一降一补”指的是什么?P51
23.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P53
24.为什么说开放带来进步?P56
25.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的联系是怎样的?P58
26.“一带一路”的倡议是什么?P59
27.我国倡导的全球经济治理观是?P6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领域与关键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领域与关键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领域与关键问题社会主义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者长期以来的追求目标。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中,复习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领域与关键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四个方面,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关键问题进行探讨。

一、经济领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有机结合。

在实践中,要致力于实现产业升级、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等经济目标。

为此,需要加强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建设,提高经济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此外,也要注重加强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平衡,推动城乡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二、政治领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关键在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这要求我们注重发展人民民主,加强人民群众对国家事务的管理和监督权力,实现人民的广泛参与和真实表达意见的渠道。

同时,也要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三、文化领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应致力于培育和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

此外,还要注重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创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同时,也要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交流,扩大文化影响力。

四、生态领域:推动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要注重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在生态领域,应当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这要求加强环境保护,推进资源的节约利用,促进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

同时,也要加强与全球生态环境的合作,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关键问题是多方面的,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等方面都需要加强建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规律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社会是指在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基础上,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制度。

它与资本主义社会有着本质的不同,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 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社会是劳动人民通过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国家开始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阶段。

无产阶级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掌握,对资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逐步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

2. 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即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特点使劳动人民能够共同掌握并使用生产资料,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3. 计划经济为主体:社会主义社会以计划经济为主体,通过国家对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进行全面调控和管理。

计划经济的实施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和利用社会资源,实现经济的高效率和社会的稳定。

4. 公平正义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社会追求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通过对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劳动价值的体现,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5.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社会致力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这包括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科学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继承和创新的社会主义文化精神的培育与传承。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发展的客观规律。

掌握和运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首先是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而生产关系适应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生产关系则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

2.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在经济基础的基础上进行的。

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整理笔记

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整理笔记

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整理笔记社会主义是指在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以工人阶级为主体、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实行全民所有制,按劳分配为主体形式,通过社会主义建设达到消灭一切剥削,消灭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

本文将就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整理。

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它是指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劳动人民共同享有生产资料的使用权和管理权。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是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和基础。

工人阶级和工农联盟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的领导阶级,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

工农联盟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团结和合作,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基础。

工人阶级和工农联盟的合作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全民所有制与按劳分配全民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它体现了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的原则。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则,它通过按照个人的劳动或贡献大小来确定个人收入,体现了公平和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的目标是消灭一切剥削,实现劳动人民的解放。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不仅要消灭剥削阶级,还要消除剥削的经济基础和思想文化基础。

同时,社会主义制度还要消灭两极分化现象,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它要求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裕,还包括文化、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富裕。

总之,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社会主义公有制、工人阶级和工农联盟、全民所有制与按劳分配、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以及共同富裕。

这些原则构成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内容,对于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课程考试题一、名词解释1、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组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

随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各种所有制经济互相交融、参股、持股,从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所有制形态。

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指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变化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来调节供给、需求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与配置的一套有机系统,其核心是市场价格与竞争机制。

渐进式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在原执政党领导下分阶段、有序地推进的市场化改革。

其理论总结即所谓“北京共识”。

华盛顿共识:其核心内容是私有产权条件下的资本与市场的全面开放。

它建立在新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基础之上,包括三方面主要内容:(1)政治上的多党制或民主化;(2)经济上的全盘私有化;(3)经济政策上采用“休克疗法”。

产权规则:指一个人拥有资源配置权力的大小与其所拥有的资产数量成正相关关系的规则。

即拥有的资产越多,所拥有的资源配置权力就越大。

“诺斯悖论”:政府作为制度变迁主体,为促进经济增长,本应对产权进行有效的界定与保护,但由于受交易费用和竞争的双重约束,因而会对不同利益集团采取歧视性政策,从而会容忍低效率产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导致经济衰退。

宪法秩序:是指用以界定国家的产权和控制的基本结构,它包括确立生产、交换和分配的一整套政治、社会和法律的基本规则,它为集体选择确立了原则,从而是制定规则的规则。

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即中央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其权力驱动明显,但应受宪法秩序的约束。

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即地方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和市场间沟通、调节,使“诺斯悖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化解,鼓励有效地产权结构,排斥低效的产权结构。

2、所有权:是确定物的最终归属,表明主体对确定物的独占和垄断的财产权利,是同一物上不依赖于其他权利而独立存在的财产权利。

处分权能:是指为法律所保障的实施旨在改变财产的经济用途或状态的行为的可能性,它所反映的是人在变更财产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对财产的消费属于事实上的处分,对财产的转让属于法律上的处分。

产权制度:是指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行有效地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

法人企业制度:股份公司是法人企业制度的主要组织形式。

企业必须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法人资产主要有股东的投入资本和公司为弥补资本亏损而逐年提留的公积金所构成。

股份公司:是由一定人数以上的股东所发起组织、全部资本被划分为若干等额股份、股东就其所认购的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股票可以在社会上公开发行和自由转让的公司。

企业治理结构:是解决代理问题的一种制度安排。

其实质是通过分权制衡的制度设计和激励约束机制的设立,以实现所有权对代理权的有效制约。

代理成本:代理成本源于代理问题,是因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目标函数不一致和信息的不对称而必然诱发的成本,它包括:①向代理人支付的薪金、奖金等费用;②代理人为追求非货币物品而导致的成本上升和利润减少;③由代理人的决策与使委托人利润最大化的最佳决策之间存在的差异所导致的企业效率的损失。

参与约束:也称个人理性约束,这种约束是对代理人的行为提出一种理性化假设,它要求代理人接受合同所得到的效用不少于其保留效用。

内部人控制:就是指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大部分控制权,并且这种控制权的获得往往是通过与职工“合谋”完成的。

企业所有权: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合称为企业所有权。

企业共同治理:它强调决策的共同参与和监督的相互制约。

具体的说,就是董事会、监事会中要有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代表,如职工代表、债权人代表等。

相机治理机制:与共同治理差不多,①吸引多方相关利益主体参与;②在动态过程中,治理主体的作用是随机变化的;③是一个全过程的治理。

3、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其实质就是以劳动为尺度进行收入(或消费资料)的分配,劳动者取得的收入与其提供的劳动量成比例。

按要素分配:要素所有者依据其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入分配。

微观收入分配过程:它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微观收入分配过程是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确定和分配价值。

宏观收入分配过程:它是建立在微观收入分配过程基础上并独立于这一分配过程的再分配过程。

是由政府主导的,在基于公平公正基础上协调分配关系、缩小分配差距的再分配。

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指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等,同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为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制度。

4、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生产力要素增长机制、运行原则的特殊类型,它包括经济发展的目标、方式、发展重心、步骤等一系列要素。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的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在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与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绿色GDP:就是在GDP的基础上减掉创造GDP所消耗的资源价值,然后再减掉创造GDP 所造成污染的治理成本。

制度安排:是在宪法秩序下约束特定行为模式和关系、界定交换条件的一系列具体的操作规则。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转向主要通过提高投入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来实现,即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

可持续发展:其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元经济结构:是指以城市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与以农村农业为主的传统部门并存,传统部门比重过大、现代部门发展不足,以及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的经济结构。

二元对比系数:是指二元经济结构中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与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率。

二元反差指数:是指工业或非农业产值比重与劳动力比重之差的绝对值。

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一个部门的产值比重(或收入比重)与在此部门就业的劳动力比重的比率。

“后起者优势”:就是后起发展国家面临的外部环境相对较好,尤其是技术高度发达,这样它就可以跳过某些技术发展阶段,直接采用新技术。

5、经济开放:是指经济体系通过产品、服务、技术、要素等的流动与外界发声联系。

出口替代战略:强调出口的扩大能够刺激并主导国内经济的发展,主张国家要改变为了进口替代而采取的贸易保护政策,推行鼓励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关税和汇率政策。

经济全球化:它代表着经济活动从国内向全球范围扩张的过程以及随之而出现的种种经济、社会、政治、生活等诸多方面的改变的过程。

外向型工业化战略:利用开放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趋势,基于劳动成本优势构建我国开放背景下的工业化模式。

6、市场失灵:是指市场竞争所实现的资源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或指市场机制不能实现某些合意的社会经济目标。

充分就业:指每一个愿意工作的劳动者按其能够接受的工资全部找到职业的一种经济状态。

小于等于4%的失业率就叫做充分就业。

经济政策手段:是国家为了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方法,它包括侦测工具和实施政策方法两个方面。

货币政策手段:货币政策的核心是中央银行通过金融系统和金融市场,调节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影响投资和消费活动,进而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的调节工具主要有:①法定存款准备金率;②中央银行再贴现率;③公开市场业务。

财政政策手段:财政政策的核心是通过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调节供求关系,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

这些手段主要包括:①财政收入政策,或称税收政策;②财政支出政策;③财政补贴政策。

行政管制手段:是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凭借政权的威力,通过发布命令、指示等形式来干预经济生活的手段。

经济法制手段:是指国家依靠法律的强制力量来保证经济政策目标实现的手段。

二、简述题1、简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及运行特点。

基本特征:①在决策结构上,实行中央集权控制;②在动力结构上,忽视物质利益刺激,实行平均主义分配原则;③在信息结构上,实行计划指令的纵向传递,全部经济活动都纳入计划的轨道,企业行为基本不受市场信号的制约;④在所有制结构上,追求“一大二公”,实行“穷过渡”。

运行特点: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怎样生产都是由计划控制的。

2、如何理解发展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发展决定着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成熟;第二,生产力的发展是消灭剥削的条件。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要依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为准。

总之,只有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不断地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从而使我国尽早进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

也只有这样,才能具备日益充分的条件,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3.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点及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中国渐进式改革是由执政党领导的不改变既定社会制度性质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其特征有:①是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的改革;②是双轨并行的增量改革;③是先试点后推广的追求较稳定经济格局的改革。

成功的主要原因有:①坚持稳定前提下的改革,即在不动摇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条件下推进市场化的改革;②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来推行改革和判断改革的成效;③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绝不以牺牲发展和稳定来单方面推进改革;④适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适应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需要,包括推行政治民主、转变政府职能等。

4.什么是代理成本?如何降低代理成本?代理成本包括:①向代理人支付的薪金、奖金等费用;②代理人为追求非货币物品而导致的成本上升和利润减少;③由代理人的决策与使委托人利润最大化的最佳决策之间存在的差异所导致的企业效率的损失。

5、法人产权制度有何基本特征?①企业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②出资人以其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③股票可以自由转让;④界定经营者与公司的关系;⑤合理有效的所有权约束;⑥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⑦必要的外部约束:包括市场约束和法律约束。

6.简述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条件分配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

生产条件包括生产的物质条件即客观生产条件和生产的劳动力条件或主观生产条件。

客观生产条件的多种所有制形式,相应要求多种分配方式与此相适应。

从主观生产条件看,在任何生产中,劳动力始终是生产的一个要素,但劳动力以何种形式参与生产,直接影响收入分配的结果。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的情况并没有完全消除,这种情况下,依然存在按资分配和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公有制经济中不存在私营经济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的情况,但客观生产条件的占有和主观生产条件的占有是有差别的,在这种情况下,收入分配只能建立在劳动者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基础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