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概论笔记
(完整版)外交学概论整理
小马哥背死你(八)一.外交与外事的关系(简答)1.广义外交与广义外事广义外交:外交是主权国家以及国家联合体为了实现其对外政策目标,以国际法和国际惯例为基础,通过代表本国的最高领导人和以专职外交部门为核心的中央政府部门,以及它们的领导下的半官方非官方组织、民间团体、个人,通过会谈、谈判、访问,签订协议等和平方式处理国际关系国际事务的行动和过程。
广义外事:外事是中央政府、政党、议会、军队、民间团体以及个人的对外交往活动。
关系:广义外交是广义外事的一部分。
广义外事中不直接服务于国家利益的对外交往活动不能称为外交。
2.狭义外交与狭义外事狭义外交:外交是谈判的艺术。
狭义外事:除了中央政府之外的各种机构、团体、个人进行的对外事务、对外活动、对外工作。
二.外交与武力的关系(简答)1.武力是外交的后盾:武力的存在其本身对另一国的谈判立场产生心理上的影响。
2.外交涉及武力的非暴力使用:包括武力威慑和武力威胁。
这两者都不涉及武力的直接使用,而是通过表达使用武力的决心来增强本国在谈判中的讨价还价地位。
3.使用武力的全过程都需要外交:之前寻找盟友孤立对手,之中寻求外交解决的可能性,之后落实战后安排。
三.外交团(名解)1.由同驻一国的所有外国外交官所组成要求:由外交代表人员组成,不是由外交代表机关组成。
不包括使馆一般工作人员不包括驻在国本国的外交官不包括驻在国其他城市的领事官(有些国家包括外交官的配偶和子女,有些国家只包括馆长)四.政治庇护(名解)请求整治庇护:一国公民因政治原因逃往他国请求准许居留。
给予政治庇护:他国接受上述逃亡者,不予引渡准予居留。
五.外交庇护(名解)一国公民因政治原因要求驻本国的他国使馆给予庇护无论题目是外交庇护还是政治庇护,两个都要回答六.人权的国际保护(简答)1.人权的内涵:包括西方国家强调的“人生而自由和平等”的权利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生存权、发展权等集体人权。
2.为什么要保护人权:有些国家不能保护人权:战争、国力不足有些国家不愿保护人权:种族歧视、屠杀3.谁来保护人权:大国、邻国、国际组织(联合国、红十字会)七.全球化时代的外交1.主客体多元化:主体多元化:主权国家数量增加;客体多元化:主权国家、政府间非政府间国际组织、跨国公司、有影响力的个人数量增加。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概论考研笔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概论考研笔记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1、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总结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1)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2)互不侵犯;(3)互不干涉内政;(4)平等互利;(5)和平共处。
2、毛泽东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指导思想,也成为中国政府在国际关系中的基本政策。
3、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即在国际关系中,支持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
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采取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即独立自主地发展对外关系,反对外交上的一切压迫和欺凌,维护自身的主权和尊严,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维护世界和平。
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政策1、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共处、友好合作、互利共赢”的外交政策。
2、中国政府采取了“双轨外交政策”,即一边与社会主义国家友好合作,一边与资本主义国家开展经济合作,以求取双赢。
3、中国政府采取了“和平外交政策”,即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和军备竞赛,推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国际关系和谐发展。
4、中国政府采取了“多边外交政策”,即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参与国际多边谈判,推动国际关系多元化,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促进国际经济和社会发展。
三、中国进入21世纪以来的外交政策1、中国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共同繁荣”的外交政策,即采取“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努力实现共同发展,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发展。
2、中国政府采取了“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外交政策,即努力建立和平、安全、发展、合作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促进国际经济和社会发展。
3、中国政府采取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外交政策,即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国际关系和谐发展,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促进全球共同发展。
《赵金铭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笔记和课后习题 含考研真题 详解》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第7章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测 试
7.2 课后习题详 解
7.1 复习笔记
7.3 考研真题与 典型题详解
第8章 汉语本体研究与对外汉 语教学
8.2 课后习题详 解
8.1 复习笔记
8.3 考研真题与 典型题详解
第9章 现代科学技术与对外汉 语教学
9.2 课后习题详 解
9.1 复习笔记
9.3 考研真题与 典型题详解
第4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法
4.2 课后习题详 解
4.1 复习笔记
4.3 考研真题与 典型题详解
第5章 对外汉语教材的基本理 论研究
5.2 课后习题详 解
5.1 复习笔记
5.3 考研真题与 典型题详解
第6章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 得研究
6.2 课后习题详 解
6.1 复习笔记
6.3 考研真题与 典型题详解
第1章 绪 论
1.2 课后习题详 解
1.1 复习笔记
1.3 考研真题与 典型题详解
第2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设 计和大纲
2.2 课后习题详 解
2.1 复习笔记
2.3 考研真题与 典型题详解
第3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 念
3.2 课后习题详 解
3.1 复习笔记
3.3 考研真题与 典型题详解
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的考生。也可供各大 院校学习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的师生参考。国内外经典教材辅导系列是一套全面解析当前国内外各大院 校权威教科书的辅导资料。我国各大院校一般都把国内外通用的权威教科书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专业课程的 参考教材,这些教材甚至被很多考试(特别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培训项目作为指定参考书。这些国 内外优秀教材的内容一般都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但其课(章)后习题一般没有答案或者答案简单,这给广大读 者学习专业教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专业课,我们有针对性地编著了一套适用于国内外 教材的复习资料,整理了各章的笔记和课(章)后习题,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年考研真题,并提供了详细的参考答 案。赵金铭主编的《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对外汉语教学权威教材之一。作为该教材的配套 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本章的重难 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 华。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对外汉语教学相关资料对该教材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 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3.精选考研真题,补充典型题。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 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几年的对外汉语教学考研真题,这些高校大部分以该教材作为考研参考书目。 所选考研真题基本涵盖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凸显当前热点。4.补充难点习题,强化相 关知识。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各章知识难点的复习,每章参考了名校题库、众多教材及相关资料,精选了部分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笔记一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笔记一二、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设置(p58)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综合课2、专项技能课3、转向目标课4、语言知识课5、翻译课6、其他课程。
(参考刘本P300)三、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研究(P60)1、综合课的技能培养取向2、专项技能课的微化训练倾向3、各类课程的口语交际能力中心化倾向4、课程的活动化倾向5、课程的教材一体化倾向6、课程的规范化倾向四、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规范(P62)课程规范:对可成本体和课程实施这两部分内容的规范。
课程本体包括课程的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即课堂教学,是指课程的教学环节、课程的教学步骤和课程测试等过程。
课程规范主要包括:1、对课程性质及课程特点的规范2、对课程目标和课程教学要求的规范3、对课程内容的规范4、对课程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的规范5、对测试的规范第四章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法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法回顾与展望一历史回顾第一阶段: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教学法阶段(50—60年代初)。
这个阶段的教学法指导思想上具有明显的语言学倾向,侧重从语言规律出发,强调系统语法知识的讲授。
教学内容以词汇教学和语法教学为中心,教材以因素和语法为纲,采用语法翻译法和演绎法进行教学。
这个阶段另一特点是,语言综合教学的直觉意识。
第二阶段:体现实践性教学原则的教学法阶段(60年代初—70年代初)教学内容侧重语言的听说训练,在课堂教学方法上采用归纳法,注重“精讲多练”。
“相对直接法”是这一阶段的标志性教学法形式。
第三阶段:深化实践性原则的教学法阶段(70初—80初)这一阶段教学法受到语言交际观念影响。
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强调了实践的交际性含义,提出了实践性原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的主张。
针对学生需要来选择教学内容。
这一时期教学法具有听说法烙印。
(P114下)二对外汉语教学法现状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外汉语教学法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广泛吸收和引进了国外一些有影响的第二语言教学法,另一方面对自己的教学法进行了创造性的试验和自觉地归纳,教学法呈现出多种并举、丰富多彩的态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概论考研笔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概论考研笔记本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概论考研笔记》旨在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的重要性和研究目标,并概括论文的内容和结构安排。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是研究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历史和国际关系发展的重要学科。
通过深入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的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对外政策,并为未来的对外交往提供借鉴和启示。
本篇论文的研究目标在于系统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的主要事件和重要阶段,并分析其对我国国际地位和对外政策的影响。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的演变过程,以及在全球舞台上的作用与影响。
本篇笔记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组织:引言: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概论考研笔记》的重要性和研究目标,概括论文内容和结构安排。
历史回顾: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对外关系历史,包括重要事件和阶段。
影响分析: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历史对我国国际地位和对外政策的影响,探讨其意义和启示。
总结与展望:总结对外关系史概论的研究成果,展望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的发展趋势和重点领域。
通过以上结构的安排,本篇笔记将全面而系统地呈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的概况,并为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我国对外关系的途径和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的背景,包括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和政治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这一事件对中国的对外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成立初期,中国面临着艰难的经济和政治重建任务。
同时,中国还要应对国内外的种种挑战,如朝鲜战争、台海冲突以及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中国对外关系中的重要人物包括___的首任领导人___,他的思想和领导力对中国的对外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___提出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推动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和合作。
其他重要人物还包括___、______等___的领导人,他们在中国的对外政策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对外经济管理概论复习提纲
对外经济管理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章国际经济贸易概述1、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活动,他反映了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和经济上的相互依赖;2、货物贸易又叫有形贸易,服务贸易也称无形贸易;货物贸易的分类体系包括:1)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0-4类初级产品,5-8类工业制成品;2)关税合作理事会税则目录(CCCN);3)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HS);88年实施,中国92年采用;3、乌拉圭回合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对国际服务贸易的定义包括:1)过境交付;2)境外消费;3)商业存在;4)自然人流动;4、总贸易体系是以国境作为统计标准,专门贸易体系是以关境作为统计标准,我国采用的是总贸易体系;5、进口额一般用CIF统计,出口额一般用FOB统计,一般用各国出口额之和作为世界货物贸易额;对外贸易量是指剔除了通货膨胀、价格变动因素,相当于不变价格计算的对外贸易额;顺差又叫出超,逆差又叫入超;贸易收支是经常项目的最主要部分;6、净贸易条件是指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之比:N=Px/P m×100;引入贸易量,收入贸易条件:I=Px/P m×Qx;考虑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单项因素贸易条件:S= Px/P m×Zx;不仅考虑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而且考虑进口商品劳动生产率:D= Px/P m×Zx/Zm7、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进出口总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间接贸易是指货物生产国与货物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货物买卖的行为,对第三国而言就是转口贸易;8、对外贸易的货物结构是某大类货物或者某种货物进出口贸易额与进出口贸易总额之比;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反映了一国出口货物与服务的去向和进口货物与服务的来源;9、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2个条件:1)经济条件,即社会生产力的较大发展提供了可供交换的剩余货物;2)政治条件,国家的产生和发展;10、在奴隶社会,国际贸易的主要货物是奢侈品;国际贸易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提供了劳动力、资本和市场,同时也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通过国际贸易提高了利润率;2)通过国际贸易占领国外市场;3)通过国际贸易实现社会产品;4)通过国际贸易提高劳动生产率;5)通过国际贸易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是相互联系、互为市场的,国际经济和贸易部门的扩大对其他部门会产生前连锁和后连锁的效应;前连锁是指本部门供应其他部门的生产需要;而后连锁是指其他部门供应本部门生产的需要;11、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国际贸易的客观必然性:1)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2)实行对外开放的要求;3)商品生产发展的需要;4)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5)参加国际分工的需要;12、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也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产生的基础;国际分工产生的2个条件:1)社会生产力;2)国家的存在;13、国际分工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1)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分工);2)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英国成为中心);3)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二战,垄断与资本输出);4)深化发展(二战以后,分工格局、部门结构、内容、类型都发生了变化);14、国际分工的三种类型:1)垂直型(农矿产品与工业制成品之间分工,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分工);2)水平型(工业品之间的分工,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同的国家之间的分工);3)混合型(垂直型和水平型混合起来的国际分工);15、国际分工的特点和作用,特点有4个:1)世界范围内形成的社会分工;2)资本主义阶段才出现的;3)决定国际分工的是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力水平;4)受到各个国家的法律制度、经济政策的共同制约;积极作用2个:1)有利于发挥各国优势;2)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消极作用:国际分工的剥削性、掠夺性、不平等性;16、影响国际分工的4个因素:1)社会生产力是决定性因素;2)自然条件是基础性条件;3)资本国际化是必要条件;4)国际生产关系决定国际分工的性质;17、为什么说生产力是国际分工的决定性因素?1)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国际分工的发展;2)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各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3)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各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形式、广度和深度;4)生产力发展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17、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的关系:1)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是国际分工的表现;2)国际分工的发展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3)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地区分布和地理方向;4)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5)各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影响各国的对外贸易政策;18、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关系:1)国际贸易对国际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2)国际经济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1、国际贸易的三个基本问题:原因、结构和结果;2、国际贸易理论三个发展阶段: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3、重商主义盛行于15-17世纪,代表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重商主义代表人物是斯塔福德和孟克列钦,早期又叫货币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托马斯.孟,晚期也叫贸易差额论;4、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的区别:5、对重商主义的评价:1)西方经济学界对国际贸易最早的理论说明;2)反应了商业资产阶级对积累原始资本的渴求,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3)重商主义的财富观是片面的;4)认为国际贸易是零和博弈而不是双赢;5)着重从贸易利益角度分析贸易问题,很少阐述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6、绝对成本论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代表作是《国富论》;如果产量一定的情况下,所花的劳动投入越少,成本越低;在投入一定情况下,产量越绝对成本论的主要内容:每个国家都有其生产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如果每个国家都按照这种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专业化生产,成本就绝对低,然后彼此交换,双方都能获得绝对利益;绝对成本论的评价:1)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进行经济扩张的要求;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第一次从生产领域出发,探讨了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原因;2)认为国际贸易能够使贸易双方都获利,实现双赢,不是零和游戏;3)双方取得的利益是在劳动量不变情况下的商品的增加,而不是重商主义所追求的货币金银的积累;4)只说明了在某种产品上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如何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5)该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只考虑劳动这个单一要素,没有考虑其他原因;7、比较成本论的代表人物是大卫.李嘉图,代表作是:《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李嘉图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不是绝对成本,而是比较优势或者比较成本;绝对优势;葡萄牙在酒的生产上有比较优势,英国在毛呢生产上有比较优势;如果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有绝对劣势,那么绝对绝对劣势较小的产品为其比较优势产品;反之,如果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有绝对优势,那么优势更大的产品为其比较优势产品,也就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一国应该专业化生产本国的比较优势产品,与其他国家的比较优势产品相交换,两国都会增进福利;对比较成本论的评价:1)是在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基础上对国际贸易理论做出的重大发展;2)它使国际贸易的研究彻底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指明了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方向;3)它是自由贸易理论更有力的武器,成为自由贸易贸易理论的核心;4)在该理论的影响下,谷物法被废除了;5)他没能把价值规律科学地引入国际贸易之中;6)只是提供了国际分工一个方面的依据,事实上,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并不是唯一因素;7)对贸易利益分配问题没有给出定论;8)仅从生产成本角度进行论述,没有考虑需求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9)分析方法属于静态分析方法;8、相互需求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约翰.穆勒,代表作是《政治经济学原理》;三个要点:1)两国进行贸易时,两种商品的国际交换比例介于两国国内交换比例之间;2)两种商品的国际交换比例的大小取决于两国对彼此商品的需求强度;3)只有两国相互需求相等,满足国际需求方程式时,国际交换比例才能保持稳定。
金正昆外交学概论课堂笔记
2010年9月16日第二周第一讲外交学概论沈国放先生——联合国外交李维一先生——外交应对外交是什么?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1、能让我记住你吗?2、能让我对你有好印象吗?3、能让我给你机会吗?问好,没人记得你的,不问,别人惦记你的…其实外交就是讲规矩求大同,存小异君子不言他人之非大事讲原则,小事会变通喝红酒什么都不能加,红酒配红肉,白酒配白肉不成熟的表现:话多什么是外交?1、外交是国家之间的交往2、外交是合法政府(世界上多数国家承认的政府)之间的事3、外交是中央政府之间的交往(舞照跳,马照跑,股照炒)——外交是国家主权的核心,次政府外交4、外交是两个国家的中央政府之间的交往,自古到今我们谈的外交都是双边的(严格意义上多边外交不算是外交,多边外交只能算是一种多边访谈)“外交学之父”——外交是秘密的。
该怎么外交?外交即沟通接待;客人来时吃什么,客人走时送什么,客人在时聊什么目的往往不重要,运动最重要外交最好的结果是双方妥协沟通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对方要什么中国国家地位提升:1、中国进入联合国,是中国政治上进入国际社会2、中国加入WTO,是中国经济上进入国际社会3、中国举办奥运会,是中国社会进入国际社会老师问问题不想要正确答案智者不言,言者不智(不乱说)陪蒙代尔教授逛雍和宫,不该聊什么?1、不讲历史典故,不要给有地位、有身份的人做科普扫盲2、不要问他来过北京吗(即使是偏远的地方也不要问)3、有敷衍之嫌的话(问天气,问对方的休息状况)该聊什么?1、对方感兴趣的问题(金老师喜欢萝卜炖牛腩)2、对方擅长的问题有效沟通,使你成功课后问题:补充一个聊天最好的问题《交谈的最好的三个问题》聊天的最好问题是“请教”2010年9月19日第三周(王星宇老师)主要内容1、外交学学科的研究现状2、外交的内涵与基本内容3、传统外交理念的外延与实践外交学学科的研究现状一、外交学学科研究历史回顾外交学研究的历史背景外交学研究的特征:多样性二、外交学研究的新动向与新发展外交学研究的历史新条件外交的功能与任务发生变化外交方式的转变外交是一个历史和动态的范畴调整1:一战后期,国际上提出反对秘密外交,开创了“新”外交的先河宫廷外交调整2:二战以后,超级大国成了国际关系中的主角,意识形态在外交中占有突出地位调整3:20世纪80年代以来,冷战结束后,多极化发展,意识形态作用和影响力下降,全球化发展外交学研究的特征:多样性多样性之一:外交学研究的多国化表现1:西欧的研究偏重于外交的职业技术等内容,如:德·卡利埃的《外交艺术》、尼科尔松的《外交学》、萨道义的《萨道义外交实践指南》、白瑞智的《外交理论与实践》、巴斯顿的《现代外交》、德马格艾斯的《外交的纯概念》等表现2:美国的研究侧重在外交政策分析和历史研究方面,如:理查德·莫瑞斯的《对外政策分析》、巴布洛·伊农的《外交哲学》、基辛格的《大外交》、路易丝·戴蒙和约翰·麦克唐纳的《多轨外交》等外交中有一些先验论和经验论外交的体系分析和外交决策分析国际关系学界两大研究:基础研究(历史、发展、脉络)和对策研究(对具体案例的应对)表现3:俄罗斯的研究出史学研究之外,强调外交的对外政策工具性质是俄罗斯(包括前苏联)外交学研究的主要特点,其主要著作有:波将金等的《外交史》、维辛斯基的《外交辞典》…表现4:中国的研究,主要专著有早年刘达仁的《外交科学概论》、李其泰的《外交学》,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版的译著和著述包括:杨公素的《外交理论与实践》、周启朋等译的《首脑外交》、《国外外交学》(概念比较齐全)、鲁毅等编的《外交学概论》、黄金祺的《概说外交》、金正昆的《现代外交学概论》等表现5:其他地区的外交学研究也取得了积极进展:马耳他的地中海外交研究院出版的《现代外交学》、《双边外交》,韩国(注重政策分析,与美国的研究比较类似)全雄的《外交政策论》、印度(与前苏联的研究比较类似)罗伊德《外交学》、基尚·拉纳的《双边外交》多样性之二:外交学的研究方法的多样化表现1:综合性的、理论性的外交研究异彩纷呈表现2:分类外交研究日趋增多:《多轨外交》(政府、商业、宗教)、《经济外交》、《公众外交》、《双边外交》、《会议外交》、《军事外交》、《首脑外交》表现3:国别外交成果显著。
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笔记
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名称之由来及发展1、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
实际上也包括对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进行的汉语教学。
2、新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创始于1950年。
1978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召开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根据国外第二语言教学学科提点和规律的研究以及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发展,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学科的看法。
《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简况》提出:“要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来研究,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培养专门的人才。
”此后,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建设工程正式启动。
创刊刊物:《语言教学与研究》(1979),《世界汉语教学》(1987)专业出版社: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5)、华语教学出版社(1986);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1984)。
专家言论:王力:“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朱德熙:“实际上,这是一门学问。
在国外已经变成了一门学问,这需要研究。
”;王还:“如果教外语是一门科学,我们教汉语就是作为一种外语来教,自然也是一门学问。
”1983年又成立了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这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正式诞生。
第二节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地位和学科属性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学科归属: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对外汉语教学下属于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研究对象: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又是一种外语教学,又是一种外语教学,它与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一样,它与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一样,它与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一样,都归属于应用语言都归属于应用语言学。
(杨庆华,1995)出于汉语的习惯,我国学者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定名为:“对外汉语教学”(崔永华,1997)19世纪初,语言理论方面的研究和语言应用方面的研究开始分化。
外交学概论复习整理
外交学概论复习整理外交学概论复习整理1、什么是外交:外交是以主权国家为主体,通过正式代表国家的机构与人员的官方行为,使用交涉、谈判和其他和平方式对外行使主权,以处理国际关系和参与国际事务、是一国维护本国利益及实施其对外政策的手段。
广而言之,外交指任何以主权国家为主体,通过和平方式,对国家间关系和国际事务的处理。
2、外交有何功能:1、外交促进世界政治各种行为体之间的交流。
2、外交促进谈判以达成协议。
3、外交收集外国的信息和情报。
4、外交减少国际关系中的摩擦。
5外交具有在国际社会代表本国和本国人民的象征性作用。
3、我国春秋时期的外交活动主要有哪些形式(简答):1盟会:“会”为国际会议,“盟”为缔结条约。
盟会即双方或多方的君主为了商讨友好,订主结盟,签订和约等进行聚会。
2聘问:有关修好、庆贺、吊唁、通报情况、解答质疑、探听别国虚实等。
一国的君主常派大臣或使节前往别国进行聘问。
3质:两国友好表示信义,往往以国君的公子为人质。
在两国不友好的时候也有以人为质的。
4奔:类似如今的政治避难(如公子重耳)。
5平:战后讲和。
6朝:国君互访。
4、什么是聘问(春秋时期):见上条5、西方语言中的“外交”一词源于何处?古希腊语(古希腊的使节和外交代表团出使各个城邦时,要持有君主或元老院发给的确认其全权的委任书,即diploma,后来由此演化出大多欧美语言中的外交一词)6、简述古希腊外交对后世的影响:到公元前5世纪,希腊的外交方式和外交原则发展成为地中海沿岸国家公认的制度。
到公元前3世纪,这个外交制度形成了希腊化的地中海体系。
生活在这一体系中的各个国家相互往来,要受公认的某些外交规则和外交习惯所支配,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区域性的国际社会。
古希腊人提出的“国家平等”和“国际社会”等概念,以及确立的一些外交原则对后世外交有巨大影响。
7、古罗马外交都有哪些显著特点:注重法律的外交。
1对何种情况下可以使用战争、如何开战、战后如何处理敌人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典型题详解(4-6章)【圣才出品】
4.1 复习笔记 一、对外汉语教学法回顾与展望 (一)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历史回顾 1.第一阶段: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教学法阶段 (1)时间:从 20 世纪 50 年代到 60 年代初是对外汉语教学法发展的初创阶段。 (2)特点 ①教学法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具有明显的语言学倾向,侧重从语言规律出发,强调系统语 法知识的讲授。教学内容以词汇教学和语法教学为中心,教材以音素和语法为纲,采用语法 翻译法和演绎法进行教学。 ②教学法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语言综合教学的直觉意识。这一意识首先体现在教学的指导 思想上。对外汉语教学从教学初期开始就具有了综合教学法的痕迹,只不过未能全面完整地 贯彻而形成系统的教学法。 (3)教学法:语法翻译法,即汉语主讲教师直接通过翻译人员的翻译讲授相关的语言 知识。 (4)教材:由北大中国语文专修班于 1958 年编写出版的《汉语教科书》,这是我国第 一部正式出版的对外汉语教材,是对外汉语教学从母语教学中分离的一个重要标志。 2.第二阶段:体现实践性原则的教学法阶段 (1)时间:从 20 世纪 60 年代初到 70 年代初是对外汉语教学法发展的改进阶段。 (2)特点:强调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性 这个阶段的教学法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对上个阶段的教学法指导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响的第二语言教学法,另一方面对自己的教学法进行了创造性德试验和自觉的归纳。可以归 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结构与功能结合的教学法 (1)主张:以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为目标,引入功能项目和交际情景,选择符合学生实 际交际需要的语言材料来编排教学内容,并通过有意义的交际活动实施课堂教学。 (2)中心原则:交际性原则。强调语言学习就是学习交际,并鼓励尽早、尽可能多地 进行语言交际活动. (3)教学法:大部分教学形式采用以结构为主坚固功能;以功能为主坚固结构;以结 构为纲,以功能为中心;以交际情境为主线,暗含功能等。 2.结构、功能与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法 在注重语言结构本身和语言的交际功能之外,还着重揭示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因素,注重 文化意识的培养。这种教学法一般以结构为基础,以功能为目的,文化因素融合在语言教学 中,并采用通过语言教学导入文化因素的做法实现三者的结合。 3.教与学结合的教学法 20 世纪 80 年代后教学法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教”与“学”的并重、“教”与“学” 的结合。 ①指导思想:由传统的以教师、教学为中心自觉地向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中心或重点转
外交学考研重要资料-牛军《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概论(1949-2000)》复习笔记
2014年各高校政治学&国际关系&外交学考研专业课基础班视频课程+近五年真题、笔记等全套资料+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指导=1680~3000元7月1日前报名,8折优惠!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概论(1949-2000)牛军编著•导论•一、研究对象•二、教学目的•三、学习的基本线索•(一)中国革命运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二)国际环境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的互动•(三)中国内政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的分期•五、研究概况•第一章新中国对外关系的缘起和发展(1949¡ª1955)•总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此为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对外关系亦开始形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革命运动的产物,这场革命运动历时20余年,是一个渐进并在最后阶段发生飞跃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领导这场革命运动和建国的中国共产党已经逐步形成了处理革命运动的对外关系的指导原则,概括地说包括三个主要内容:“独立自主”,“以自力更生为主,以争取外援为辅”,“利用矛盾、各个击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它所制定的对外政策已经成为中国国家的对外政策,它要处理的对外关系主要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但是,中共中央在革命时期形成的处理对外关系的指导原则,一直指导着新中国的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的发展。
这不仅是因为观念的延续性,也同一个简单的历史事实有直接和密切的关系,即新中国的对外政策是在革命运动的后期提出的。
随着建国的进程,在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外部事件和处理重大外交问题后,才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对外政策。
1954年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对外关系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的里程碑。
1955年中国政府派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是当时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一次最重要的实践。
可以说,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标志,中国形成了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政策和基本架构。
2016年人大国关学院《当代中国外交概论》社会主义国家笔记
2016年人大国关学院《当代中国外交概论》社会主义国家笔记第三节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一、政治关系的发展突出了政治领域的合作二、经济领域的合作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互相支持和援助,社会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恢复和建设提供了援助。
三、其他领域的交流和往来第三章和平公正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同邻国边界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历史上形成的,以传统习惯线为界,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所规定的边界线中国本着友好协商互谅互让的原则,通过和平谈判求得友好解决中国在边界问题上的基本原则和考虑是①解决边界问题的目的是安定四邦,争取国际形势的和缓以利于国内建设,中国始终把解决边界问题同缓和国际形势和国内建设联系在一起考虑②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通过和平谈判,求得友好解决,反对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③真正平等互利公正解决边界问题。
中国坚决维护本民族的正当权益,也反对大国的扩张主义。
④解放前历届政府签订的边界条约,中国政府采取区别对待的态度。
愿意同邻国签订合理平等的边界新条约,以代替不平等的就条约。
第一节解决中缅历史遗留问题一、中缅边界问题的解决签订了关于边界问题的协定。
中缅边界条约是新中国同邻国通过谈判缔结第一个边界条约,为解决同其他国家的边界问题提供了先例。
二、华侨双重国籍问题的解决三、国民党残余部队问题的解决第二节同尼泊尔、蒙古等国边界问题一、同尼泊尔边界问题的解决签订了边界踢啊偶尔,划定了两国边界二、同蒙古边界问题的解决三、同巴基斯坦边界问题的呃解决四、同阿富汗边界问题的解决中国解决了绝大多数边界问题,为国内建设和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第三节中印历史遗留问题的由来和发展一、中印外交关系的发展印度奉行和平中立政策,对遏制美国反华政策十分重要。
二、解决西藏地方同印度的关系问题1、西藏的历史地位2、西藏问题的由来英国殖民侵略时期《西姆拉条约》麦克马洪线3、印度企图继承英国在西藏的特权三、边界问题的由来和发展1、中印边界问题的由来非法的麦克马洪线2、中印边界武装冲突3、中印边界武装冲突的影响及原因原因是印度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第四节中国和印度关于华侨双重国籍问题的解决一、华侨双重国籍问题的形成二、双重国籍问题的解决中国人民大学2013年招收内地专业学位硕士生报名、录取情况统计专业学位教学地点报名总人数录取人数联考推免合计金融北京547363470苏州4427878应用统计北京8431839税务北京17926834国际商务(经济)北京116281442国际商务(商学)北京9624630保险(财金)北京228513保险精算(统计)北京16336资产评估北京9120121法律(非法学)北京116415722179法律(法学)苏州190293362社会工作苏州213791291汉语国际教育苏州28761667新闻与传播北京2553131文物与博物馆北京3015520工程(软件工程)北京48151025农业推广(农村区域)北京57231033工商管理北京1079376376公共管理北京9267426100苏州944040公共管理(教育)北京102525会计北京62650656苏州21327835图书情报北京9911920艺术(音乐)北京20艺术(美术)北京2810414艺术(艺术设计)北京31437合计694512812331514注:1、报名数据以上报教育部的准考数据库为准,录取数据以上报教育部的录取数据库为准;2、联考、推免数据含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人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上个世纪初,语法翻译法在第二语言教学法中占主导地位后被听说法、直接法所取代。原因是它不重视听力和口语的教学,不注重活的语言在现实生活中的交际功能。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它对于后来的阅读法、自觉对比法和认知法的产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直到现在,它仍然在不同的范围里使用。
B.阅读法
产生于20世纪。卫斯特在教学实验时创造的一种专项教学法,该法认为第二语言学习的第一个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直接阅读能力,即阅读时不通过翻译,直接阅读一定数量的语料就获得一定的语感,促进随后的口语教学,从而提高整个第二语言学习的效率。
某个学生发指令,教师和其他学生按指令作出反应
以儿童习得母语理论的基础,认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应该与儿童习得母语一样,其优点:强调通过动作完成质量。
动作形式:用大量输入来引发学生开口。
其缺陷:是忽视成人学习第二语言特点,碰到描写的概念就无能为力,同时,类似的有美国的自然法。
其他教学法
(二) 地位
1. 跟教学总体设计的关系:
e.g. ① 适合哪些教学对象:成人/非成人。一般来说直接法、听说法比较适合少年儿童;认知法比较适合成年人。②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如果只是为了短期旅游或简单的生活对话,听说法比较适用;如果是为了职业,比如当语言教师、翻译,认知法比较适用。还与教学目标、教学途径有关。
全身动作是理解、发展能力的关键
指令是基本的交际
在大量的输入之后,等待学生自然的产生说话愿望,不要强迫。
3. 教学程序:
演示
教师一边发指令一边做示范动作,学生只做运动不说话
教师只说不做,要求学生按指令做相应的动作(可用于趋向性动词的教学)
教师将新旧指令混在一起发布,同时做示范动作让学生边听边做
强调目的语的文化背景的重要性。
步骤:示范→模仿→强化→对比→操练(应用法、替换法、转换法、填空法)
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
语言学依据:描写语言学(语言是通过学习所得的高速结构化的类型),但一般不能够认识到话语的结构,所以让学生不知不觉的认识语言的结构,养成习惯(可以是结构主义语言学)。
语法翻译法的特点:
教学语料是所谓的“规范”语言(古典的书面语)。
教学语言基本上是学生的母语。
词汇教学主要通过词汇表孤立的进行。
语法教学的内容是词与词之间的组合规则,主要讲词的形态和曲折变化,对复杂的语法现象作详细的解释。
课文主要作为语法分析的材料。
教学方式以翻译为主,大量的笔头翻译练习,从目的语到母语是为了巩固检验语法教学。
影响很大,缺点也很明显,太多枯燥操练,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兴趣,强调听,排斥读,不讲语法规则,不能运用于实践中。
F全身反应法
1. 产生: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阿舍尔,通过身体的动作教授第二语言,最早用于美国移民儿童。
2. 教学原则:
先有充分理解能力的听,才能自然的转移到说
2. 跟教材编写的关系:
确立课文前后顺序时,语法翻译法根据语法点的难易程度和系统性来进行;功能法强调根据交际功能项目,来实际生活中出现的前后来进行;设计练习时,听说法强调大量的重复性机械操练,不重视意义和交际场景;功能法注意给出交际场景和交际项目,让学生在真实或类似真实的环境中完成交际项目。
3. 跟课堂教学的关系:
语言学基础: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这种语法的基本理论:
语言是由无限的句子构成,而无限的句子是由有限的规则生成,语言学家的任务是发现规则,语言教学的任务是给学生生成语言规则系统。
各种语言都有共性,语言教学应注重目标语和母语的共性,启发学生把母语知识用于第二语言学习,个人的语言包括语言能力和语言表现,前者是内化了的生成语言的规则系统,后者是运用这个系统来生成新句子,在语言学习当中,现有能力才有可能表现。
认知法的心理学基础:以奥苏拜尔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认为心灵是思维学习和学习过程的心灵动因。学习基本上是由学习者个人而不是由环境来决定,学习必须是有意义的。影响学习有3个重要因素:
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就是现有的知识数量、理解程度和组织结构。
新旧知识的关联度,即已有知识和新学知识之间的练习状况。
学习者的连接意识,即学习时是否有意识地把两者加以连接,学习者应把新学知识跟已有的认知结构有机的联系起来,使两者构成有意义的整体,而不可能像计算机那样把所有知识零碎地储存起来。
教学过程:①先教字母的发音和书写。②再系统地进行语法教学,用先讲规则后举例的演绎法,边讲边译,并用互译的方法巩固对语法规律的学习和掌握。③最后阅读课文,顺序是用母语介绍课文内容,逐词翻译,朗读课文,用互译法巩固。
语法翻译法的语言学基础:传统语言学。这种语言学又叫做“规范语言学”,注重语言规则的归纳和例举,认为语言教育就是规则的理解和教学。
静默法:创造性发散学习,优于记忆学习,要求口语领先,先听说后读写,让学生自己纠正错误,用少量词汇造出大量句子。分类方法:扩大词汇量。
启示法:在人的大脑无忧无虑的状态下____
咨询法:学生是病人,教师是顾问,只学口语不说书面语,学生围成一圈,用母语提问→解答→学生重复练习。
090922
咨询法,也叫社团语言学习法,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以(古兰)为创始人。
教学特点:
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病人,教师是顾问、辅导者,必须注意和满足学生的需要。
只学口语,不学书面语。
依赖母语,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逐渐实现由母语到目的语的过渡
教学形式:学生围成圈,老师在圈外,进行相应练习。
能力培养阶段:约占总课时的1/2,内容上训练学生理解和掌握语言的能力,方式是先做理解性练习。礼节性练习主要是辨别动作反应,选择图片、定义、多项选择、是非、问答。再做结构性练习,重复、替换、情景问题、看图说话等,讲授时间占40%~50%,母语使用时间为5%~20%。
综合运用阶段:占总课时的1/4,内容是用学生学过的语料进行听说读写多方面的交际,它的方式主要有课文讨论、口头摘要、交谈、报告、讨论、角色表演、语言游戏等等。它以操练为主,讲授时间不超过5%。
对外汉语教学课程概论笔记 肖莉
090902
对外汉语教学法
教学法的定义
(一). 定义-什么是教学法?
语言教学法是关于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语言教学的全过程和这个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语言教学的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包括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对语言学习能力和实际语言水平的测试等广泛的领域。语言教学法实际上是语言规律、语言学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的总和。
特点:参阅《新方法读本》 卫斯特编写,供初学者使用的阅读教材。
功绩:首先,区分了精读和泛读,把快速阅读引进课堂,创造了阅读训练的多种方法,大大丰富了阅读教学法。在课文编写时,注重词汇量的控制,由此产生的分级阅读、课文和词汇分级系列,后来在世界各国流传。20世纪40年代后,阅读法被许多语言教育学家和教师加以使用、补充和修正。用于多种课堂的教学过程。 e.g. 初级口语会话,视听阅读、快速阅读、推测性阅读、朗读、听写等等。
(二) 以认知法为代表的传统派教学法:心灵主义的惟理论。(认知心理学)
认知学派认为教育的最高要求是使学生掌握逻辑推理和抽象概念的能力,它认为言语行为的基本行为时创新而不是模仿,理解是学习语言知识的基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故产生教学法。
A。语法翻译法 概念名词解释
听说读写并进,口头笔头并举以促进各种感官同时运动,以便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顺序由语言能力到语言表现,先建立起必备的认知结构,了解一定的语音规则,再创造条件让学生应用规则,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3. 认知法教学过程:分三个阶段。
理解阶段:约占总课时的1/4,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讲解新的语言知识和 概念,教授为主,占50%~75%,在教学过程中,母语使用比较多。
心理学基础:官能心理学。认为心灵的各种官能可以孤立的进行训练。由此,语法翻译法把第二语言教学看成是一种特殊的智力训练,把教学看成是发展心理的一种特殊途径。
哲学基底:惟理主义。惟理论认为知识是唤醒心灵中已有的理念,由此语法翻译法强调不同语言的共性。强调第二语言学习中母语能力和翻译能力的重要作用。
评价语法翻译法。简答或论述
090908
阅读法特点:
学生学习时产生兴趣,看到自己学习成果。
通过课文学习生词。
词汇越少,适用范围越大。
课文内容应适合学生年龄,课文以生动的故事为主,注意趣味性,平均50个熟词中出现一个生词,每个生词在新课文中至少出现2次,此后出现频率逐步减少。
精读课要求阅读速度每分钟400个词,泛读课阅读速度是每分钟1200个词。
用模仿、记忆重复的方式学习,以养成语言习惯。
语言结构按序排列依次教学。
句型结构反复操练,语法教学用归纳法进行类推,很少语法解释。
词汇量严格控制,词汇依赖上下文进行学习。
重视语音教学。
大量使用视听设备和语言试验室。
对学生成功的反应予以强化,尽量防止学生出现错误。
按听说读写的顺序来安排教学,实际上偏重听说,注重口语练习。
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是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所谓的语言能力是内化了的语言知识系统,这种能力必须通过系统的有意识的讲解和练习来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