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合集下载

南宋慧开禅师的四季诗

南宋慧开禅师的四季诗

南宋慧开禅师的四季诗
宋朝慧开禅师的诗句
颂平常心是道慧开禅师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品鉴鉴赏:
这出自宋代禅宗无门慧开禅的一首诗偈,叫《颂》诗。

这首诗述说了内心想望的自由心灵,同时扣合了心经所传达的观自在。

整首诗意思是说,春夏秋冬四季有百花、凉风、明月、白雪等美景,但只有心里没有挂碍,才算是人间的好时节。

或者说,虽然世俗当中有各种各样现而无自性的美丽对境,但只有心里没有挂碍才是真正的净土。

所以,我们既要懂得世俗的世间法,还要懂得胜义的出世间法,即要通过积累福慧二种资粮来了解万法在胜义当中是空性,在世俗当中是如梦如幻的道理。

平常心是道最早是马祖道一提出来的。

从南泉普愿传到赵州从稔手上,更是发扬光大,成为他独特的宗风。

所以,学人向赵州从稔问道时,他常常就顺手从眼前的平常事物拈来回答,举几个著名的公案:
僧问:“学人迷昧,乞师指示。

”赵州云:“吃粥也未?”僧云:“吃粥也”赵州云:“洗钵去!”其僧忽然有省悟。

僧问:“万法归一,一归何所?”赵州云:“老僧在青州,作的一领布衫重七斤。


其他像吃茶去、大道通长安都是脍炙人口的禅语。

平常心,是指眼前之境就是真心的显现,当下就是真理,不需要到遥远的地方追寻。

禅语感悟人生经典句子大全

禅语感悟人生经典句子大全

禅语感悟人生经典句子大全以下是一些禅语感悟人生经典句子大全,仅供参考:1.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五蕴皆空幻、何曾有增减?若能悟透其中意、方得自在解脱身。

2.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五蕴皆空幻,何曾有增减?若能悟透其中意,方得自在解脱身,拥有一个明净通透之心境。

3.无常迅速生死事大唯有悟道方能解脱!希望每个人都能在忙碌纷繁中找到自己内心真正归宿和平静!4.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万物皆空幻化中,唯有禅心独存真境!希望每个人都能悟透其中真谛,走向一个圆满自在人生之路,远离一切烦恼和执着。

5.无常便是常,常亦是无常;唯有悟透此道,方能解脱自在如意。

了解并接受无常的真谛,我们就能在生活中更加从容不迫地面对各种变化和挑战,始终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用禅的心境去面对生活的一切,达到真正的自在和解脱。

6.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悟透其中,自在解脱。

7.万物从心生起,又从心灭去。

心若不生不灭,则万物自在如意!愿每个人都能悟透其中真谛,拥有一个圆满自在人生。

用禅的智慧去探寻生命的奥秘和价值,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8.心量广大,包容万物。

愿每个人都能拥有一颗宽广包容之心境,在忙碌纷繁中找到真正归宿和平静,不受世俗纷扰影响。

9.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悟透真谛,自在如风。

10.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念之间万象皆生;禅心清净自在人生!11.心如明镜,物来则现。

12.色是空的,我是我的;我是我的,色是空的。

13.心如止水,方能映照万象。

14.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15.万物皆空幻化中唯有禅心独存真境!愿每个人都能拥有一颗如如不动之心境在纷繁复杂中保持自己最初最本真之状态!16.心如墙壁,内外隔绝。

17.无常迅速生死事大唯有悟道方能解脱!希望每个人都能拥有一颗明净通透之心境走向解脱之路。

18.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

19.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简简单单两句话却包含了世间万象和人生真谛!愿每个人都能悟透其中意拥有一个明净通透之心境!20.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万物皆空幻化中,唯有禅心独存真。

星云大师《佛教奇理谭》

星云大师《佛教奇理谭》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今天,是佛学讲座的第三天,我要和各位参研的题目是:佛教的奇理谭。

“理”之一字,原本涵盖三千大千世界,遍满六道芸芸众生,宇宙内外是一个“理”,人情反覆是一个“理”,世间万事万物都离不开一个“理”;而所谓“奇理”,就是和我们平常所了解的常识、道理不一样的理论。

我们今天走过寒风冷雨,舍弃了繁华热闹聚在这里,就是要藉着对佛教奇理的悟解,把我们从颠倒迷惑的尘世抽拔出来,带入一个无限宽广的真理世界。

佛教里面有哪些奇理呢?说起来真是太多太多了,像瀚海,像夜星,可说是无有不奇,无处不奇,我现在只举出六种奇理来和大家共同参考:一、一多不二的奇理在一般人的观念里,“一”就是只有一个,“多”就是很多个了;但是,在佛教看来,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一多不二。

我们常常说宇宙之间森罗万象,叫做“万法”,万法归于何处呢?万法归一;万法既归于一,那么,“一”又归于何处呢?一归万法。

“一”是体,“万法”是用,“一”与“万法”就是本体与现象的互存互证;所以,一就是多,“一”与“多”不是两个分别的观念,而是同源同流的回环,一个宇宙有三千世界十亿国土,十亿国土三千世界也只是一个宇宙──这是一多不二。

一朵花与一个虚空孰多孰少?孰大孰小?一粒花种籽由种在土壤里到萌芽成长,需要雨水的灌溉、肥料的培育、阳光的照耀,还要有风来传播花粉,有空气来沃养成长……所以,一朵花是集合了全宇宙万有的力量才得以绽放的,一朵花即等然是一个虚空,“因缘有二法,实性则无二”。

这也是一多不二。

一般人执着于自身受用,常常只顾自己安好,不管他人祸福,只知道护自身,不知护他人;其实,佛法不离与人结缘,每一个人都与无限多的人缔结关系,每一个人都是人生世相这个无边无涯大网上的一个网点,由一条条网丝串连住无限的人群,一通往无限,无限聚于一。

再进一步从世法上来说,我们每天的生活里面,要吃饭、穿衣,要坐车、住房子,要希求多闻、资养色身……这一切一切,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由农夫种稻、工人织布、司机开车、建筑师盖房子、专家学者讲授、科技资讯传播……而来,所谓“一日之所需,百工斯为备”,一个人必须仰赖那么多人事的聚集幅辏才得以生存,这个“一”岂不是包含了无限?了解这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奇理之后,我们再回头来看看佛门禅林里的故事人物,就会觉得“宇宙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宇宙”了。

高峰原妙禅师禅要

高峰原妙禅师禅要

?高峰原妙禅师禅要参禅虽以不立文字不假修证为宗。

然既可参则必有要。

要者何。

如网之有纲。

衣之有领。

使人一举而径得其直遂者是也。

万目非不网也。

舍纲举目。

网必不张。

万缕非不衣也。

遗领举缕。

衣必不振。

永嘉云。

摘叶寻枝我不能。

枝与叶非要。

根本固要也。

学者复昧其根本。

鹅湖云。

要在当人能择上择善而从可也。

学者往往。

差决择于发轫。

终适越而北辕。

乃至从上祖师遗编山积。

一话一言。

固无非纲领。

柰何世降圣远。

情伪日滋。

心意识有以蛊蚀之。

则视纲领为目缕者。

盖总总矣。

我。

师高峰和尚。

自双峰而西峰。

二十余年。

念此之故。

不获已。

示人克的。

如神药刀圭而起死。

灵符点画而驱邪。

故有探其奇方秘咒。

将以为学徒纲领者。

或曰。

获禽在目不在纲。

御寒在缕不在领。

八万四千法门。

门门可入。

目与缕。

果非要耶。

将应之曰。

世尊法门。

信广大无边。

顾乃设为方便狭小一门。

使诸子出火宅而入大乘。

是摄目缕为纲领耳。

然则纲耶目耶。

领耶缕耶。

要耶非要耶。

未具顶门正眼。

未可以易言也。

乔祖预西峰法席以来。

每抄集示徒法语之切于参决者。

名之曰禅要。

久欲与有志者共之。

一日举似姑苏永中上人。

欣然欲募缘锓梓。

且俾乔祖为之序。

乔祖既已承命。

复告之曰。

师别有一要语。

在纲领外。

藏之虚空骨中。

兄欲锓我欲序皆不能。

尚俟他日更作一番揭露。

至元甲午重九日天目参学直翁洪乔祖谨书。

No. 1401-B古灵以阅经为钻故纸。

轮扁以读书为味糟粕。

良以道不可以言语文字求也。

然道无方体无形似。

非言语文字。

何从而明之。

是以吾佛世尊。

虽随机化诱。

曲成密庸。

而不能不谈十二部法。

达磨西来。

虽不立文字。

而授受之际。

口传面命。

亦不能以忘言。

盖道虽不在于言语文字。

实不离于言语文字。

特精微之旨。

具于辞说之表。

未易窥睹。

世之学者。

往往沉着于语下。

不能体会其精微。

徒观标月之指。

不觌当天之月。

遂以言语文字为碍。

致俾古灵轮扁。

激而为故纸糟粕之讥。

然言语文字。

正所以发明心华。

模写道妙。

初何尝碍道哉。

高峰和尚。

说法如云如雨。

直翁洪君。

撮其奇秘。

少林寺公开机锋辩禅三道辩题

少林寺公开机锋辩禅三道辩题

2008年07月11日11:22 中国新闻网中新社郑州七月十一日电(记者李志全)继网上发“英雄帖”邀海内外精英“机锋辩禅”后,少林寺再度在其官方网站公开“二〇〇八年机锋辨禅”三道辩题,方丈释永信则留下玄机,称祝福各位有缘人,增长智慧,如意吉祥。

记者今日登陆少林寺网站看到,三道辩题被置于醒目位置,首度向公众揭开神秘面纱。

其一为,“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其二是,宗下有云:“不思而知,落第二头;思而知之,落第三手”。

如何才能是第一机?其三是,“不空如来藏是空还是不空?”并公布了少林问禅的相关流程。

组织者称,辩题是礼请禅宗高人精心拟定的。

释永信则在前言中写到:“少林问禅,问谁?谁问?为何问?问什么?”他说,《少林问禅》,同邀有缘之士,问道少林,悟道少林;《机锋辩禅》,随请海内外禅师大德,辩佛法,证禅理;《高峰禅会》,共请当代智者,契入禅境,体验禅心。

这无疑为今次机锋辨禅活动留下玄机。

据了解,嵩山少林寺在历史上先后传承过以跋陀为代表的小乘禅法、以达摩为代表的大乘禅法,以法如为代表的北宗禅法、以福裕为代表的曹洞禅法。

在宋、金时期,少林寺还短期流行过临济禅法。

这是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的特别表现。

释永信称,禅是佛门同道的生命功课,也是俗世志士的智慧修行。

“但愿烦恼疑惑求道人,共发慈悲喜舍菩提心!”名为“戊子年少林问禅之‘机锋辩禅’活动”由中国嵩山少林寺主办、中华佛教在线承办,于本月十八日至二十一日在禅宗祖庭河南登封少林寺举行。

此前,少林寺开通了网络报名系统,邀海内外高僧大德、佛学院僧众、大众居士、佛教学者、社会贤达踊跃报名,参与机锋辩禅。

<<空性修禅次第>>第一次第.无我禅修所谓无我禅修,即是为了净除所有轮回的根源、烦恼的根本、痛苦的根源,以及一切我们认为“我”、“我的”、“我想”、“我要”的我执概念的一种禅修。

观修无我,是所有三乘法教,共同的修持方法,所以我们以它作为第一个禅修次第。

在佛教传统中,我们就仅仅在世俗层次上设定有一个“自我”,来当作过去世与未来世的一个基础,也就是因果和业力的基础。

借谈机锋论禅

借谈机锋论禅

公元二千零八年,少林问禅,辩题如下:其一为,“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其二是,宗下有云:“不思而知,落第二头;思而知之,落第三手。

”如何才能是第一机?其三是,“不空如来藏是空还是不空?”阿弥陀佛。

高僧问禅,大德论经。

辩题如深,小子不愿妄言。

不过适逢论辩之盛,有感常人平日受教良多,也想一述浅见而已。

说起佛,我们总会想到宁静、仁慧与慈悲。

佛的力量,不在于佛光万丈,不在于祥云五彩,或许,亦不在那法力无穷。

以心观佛,佛心我心。

所谓明心见性嘛。

佛的力量,于是成为抽象化的人的力量。

而为人,何种力量能被推崇到膜拜的程度?思考。

这个并不太离经叛道的答案呈现在我眼前。

笛卡儿那个“我思故我在”的命题已经为太多的人所熟悉。

当然,帕斯卡尔也给予了我们类似的启迪。

哲学范畴内的这种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评判,或者是过火的推崇我们都已了解。

然而更进一步的思索让我发现,单纯的“思考”并不足以完美地回应上述的问题。

类似杞人忧天般的思考如何能媲比精论三世、普渡众生的佛陀?答案固然是思考,不过前提是知识的积累。

唯有学而有思,方有彻悟之机。

佛言众生平等,是以人皆可学。

学而思,人皆可为,于是言众生皆有佛象。

思考,何等沉静之事。

所以只能是“拈花微笑,不落言诠”。

佛是如斯超然,却又如斯入世。

菩提下的他正在思考;布道中的他正在实践。

然而这种实践,较之于他思考的深度,不啻为沧海一粟。

佛陀如斯,后世人何尝不是?于是佛经佛理只能在如豆光中叩问思想,这种思考虽然有着终极的人文关怀,却因太过“任重道远”而有些使人沮丧。

佛门中人给予世人的避世印象或有源于此。

然而不论如何,思考这个行为被传承、被光大,这是不争的事实。

我们站在又一个世纪的坐标上,去仰视、去回溯佛陀的用心良苦,于是我们开始晓得:思考,并不是单纯的思想力。

当佛陀坚持思考的年代过后,在其教义的宣扬过程中,愈来愈多的人开始相信思考,并加入这个看似最虚无缥缈的行为的行列。

没有多少人认识到,在沉静的思考过后,这个社会爆发出了多么理智而强大的力量。

“万法归一”之浅说

“万法归一”之浅说

真No.7 202019编者按:“一”可以说是笔画最少、最易书写的汉字了。

然而,它的内涵却不简单。

范老师说,追本溯源,儒、释、道,三派学说都是教育,不是宗教。

儒家本源的“一”,可谓“仁”;释家本源的“一”,可谓“空”;道家本源的“一”,可谓“无”。

对于道家本源的“一”——“无”,范老师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范基公“ ”万法归一之浅说古人云:“万法归一。

”老子曰: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学习经典,要从学“一”开始。

追本溯源,儒、释、道,三派学说都是教育,不是宗教。

儒家本源的“一”,可谓“仁”;释家本源的“一”,可谓“空”;道家本源的“一”,可谓“无”。

“仁”是儒家道德的基础和核心。

“仁”是春秋时代的新名词。

在孔子之前没有“仁”这个字。

孔子多次论述仁,仅在《论语》中,涉及“仁”的就有58条,共用“仁”109次。

子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仁者爱人。

”学习和理解了“仁”,就理解了儒家的精髓。

“空”是释家学说的精髓。

经典之作《心经》《金刚经》中有精辟论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空”可谓原生态,万事万物的“有”,源于“空”。

“无”是道家学说的灵魂。

老子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两者同出而异名。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无”与“有”,是一对对立的哲学范畴。

“无”和“有”是事物两种存在表现形式。

“无”“有”合二为一,融为一体,相伴相随,同出而异名。

纵观世上万事万物,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属于有形有象的事物;另一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甚至是听不到的无形无象的事物。

前者人们比较熟悉,也研究较多,而对无形无象的事物,则研究难度较大。

比如,人体经络是客观存在的,但看不见,摸不着。

针灸专家祝总骧教授受周恩来总理委托,带领一个课题组花了20多年时间,运用多种科技手段,才验证了人体经络线与古代针灸铜人所标画的一致。

万法归一 一归何处的意思

万法归一 一归何处的意思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这句话是一种哲学思考,其意义有不同的解释。

一种解释是:“万法归一”指一切现象、一切存在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没有一种法是独立存在的。

而“一归何处”则是指这个“一”或统一体的本质不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

另一种解释是:“万法归一”指的是一切事物最终归结于一个根本原理或原则,这个原理或原则是超越现象世界和经验世界的。

而“一归何处”则是指这个根本原理或原则存在于何处,或者说如何理解这个根本原理或原则。

总的来说,“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是一种深奥的哲学思考,其意义需要在具体的语境和哲学体系中去理解和领悟。

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而这些不同的理解也反映了人们对世界和存在的不同看法和理解。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蒙山法语》之后,高峰原妙的《禅要》,也是一部推广参话头的典籍。

高峰(1238─1295)是元代的高僧,他的侍者指正随宜记录示众法要,后来再由洪乔祖编纂而成,于元贞元年(1295)初次刊行。

高峰也是藉由参话头而开悟的,过程有点曲折。

他十五岁就出家,二十岁入净慈寺,立誓以三年的时间参禅悟证。

首先参谒断桥和尚,令参“生从何来,死从何去”,但因为这句子等于二个话头,心不归一,很难持续。

他再拜访雪岩和尚,令他参“无”字公案,且每天向师父下一转语,热闹得很,心不能死。

有一天,进问:“谁与尔拖这死尸来?”话未毕,被雪岩一棒打出,不得要领。

根据《禅要》,开堂普说上记载,后来在双径“归堂未及一月,忽于睡中,疑着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自此疑情顿发,废寝忘餐,东西不辨,昼夜不分,开单展钵,屙屎放尿,至于一动一静、一语一默,总只是个一归何处,更无丝亳异念;亦要起丝毫异念,了不可得。

”到了第六天,随着僧众阁上诵经,无意间抬头看到五祖演和尚的真赞:“百年三万六千朝,返覆原来是这汉”,突然间打破了拖死尸句子,一时魂飞魄散,绝后再苏,何啻放下百二十斤重担,那时候才刚二十四岁,真是少年得道。

屈指一算,也是他当初誓愿三年悟道的期许,真的不可思议。

虽然悟道了,途中毕竟不是家舍。

雪岩追问他:“日间浩浩做得主么?答云做得。

睡梦中做得主么?答云做得。

又问正睡着无梦时,主在何处?于此无言可对,无理可伸”。

好师父知道他最后牢关待破,特别告诫他不要学佛学法,论古谈今,只要饥来吃饭,困来打眠,觉来就抖擞精神,抱个“主人公毕竟在什么地方安身立命”,参,参,参。

经过了五年的奋斗“一旦睡觉正疑此事,忽同窗道友推枕子落地作声,蓦然打破疑团,如在网罗中跳出,所有佛祖诸讹公案,古今差别因缘,无不了了,至此安邦定国,天下太平,一念无为,天下太平。

”(以上据《禅关策进》)。

以下是个人理解:高峰禅师“随着僧众阁上诵经,无意间抬头看到五祖演和尚的真赞:“百年三万六千朝,返覆原来是这汉”,突然间打破了拖死尸句子,一时魂飞魄散,绝后再苏,何啻放下百二十斤重担”。

万法归一与万教归一

万法归一与万教归一

万法归一与万教归一
万法归一与万教归一
万法归一,归的是什么,一又归何处。

自古以来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

佛教云:“法因心起,还由心灭,是缘起法。

一切法皆由心生,是故心生万法。

是心虚妄相,是故万法虚妄相。

一切法终究寂灭,此寂灭是诸法归处。

”讲的是法灭归一。

法:是指修为的八万四千法门,我们又修的是什么?一切修为皆为完成“道”的法则,自我的回归,恢复本性。

法因心起,讲的是一切法皆由我们变化不定的心生成,即为“心意”,这个“心”表示什么?“心”所指的是“意识”,是多种思维过程。

思维过程是有规律和非规律的实践。

这样思维过程即为“心”的过程。

“心”是意识,“道”是实践,“心”“道”合一即为“心法”。

“心法”是问道之法,是“心”怎样知晓“道”的运作。

“心”同“道”合,道可为心所用。

“心法”修到“天人合一”就是进入宇宙的“道”中。

所以,万法归一,不是法灭。

是归到“心法”中去,不管修什么法,必须修心法,心法不修,万法难成。

再说“万教归一”
万教归一是人类灵性和智慧发展的必然,不是谁想“归一”就能“归一”的。

“万教归一”不是将一切的宗教都归到某一个派别,消灭其它派别,而是打破宗教各派之间的纷争,为了地球和人类的安危联合起来,共同完成拯救地球和人类的使命。

万法归一最精辟的解释

万法归一最精辟的解释

万法归一最精辟的解释
嘿,咱今儿个就来唠唠“万法归一”这事儿。

你说啥是万法归一呢?就好比那满天繁星,每一颗都有自己的独特光芒,但它们都在那浩瀚夜空下啊!(这不就像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事物和道理,但最终可能都有着某种共通之处嘛。


咱想想啊,生活里有那么多的现象和规律。

比如四季更替,春夏秋冬轮流来,各有各的美,各有各的特点,可它们不也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嘛!(这就跟万法归一有点像呀,看似不同,实则有内在联系。

)再比如人,有各种各样的性格和行为方式,但大家不都在追求幸福和快乐嘛!
我记得有一次和朋友聊天,说到这个话题。

我就问他:“你说万法归一到底是个啥意思呀?”他挠挠头说:“哎呀,我觉得可能就是所有的东西到最后都能归结到一起吧。

”我又追问:“那到底归结到啥呢?”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你看,这就是大家都会有的疑惑呀!)其实啊,万法归一就是告诉我们,别看这世界纷繁复杂,有那么多的不同,但在深处可能有着共同的本质或者规律。

就像水流,不管它流经哪里,不管它变成什么形态,它本质上还是水呀!(这多形象啊!)
在我看来,万法归一让我们学会去寻找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联系和共同点。

它让我们不要被表象所迷惑,要学会深入思考,去发现那
些更深层次的东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更好
地与他人相处,更好地生活呀!你说是不是呢?(这真的很重要呀!)。

万法归一(白云禅师《碧岩录探讨》)

万法归一(白云禅师《碧岩录探讨》)

万法归一(白云禅师《碧岩录探讨》)
举: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颂古:编辟曾挨老古锥,七斤衫重凡人知,如今抛掷西湖里,下载清风付与谁?
垂示:要道便道,举世无双,当行即行,全机不让;如击石火,似闪电光,疾焰过风,奔流度刃;拈起向上钳锤,未免亡锋结舌,放一线道,试举看!
野老曰:
两肩清风一担禅,披一领布衫,道一句斤两;哈哈!好个弃担摒道理的谂和尚,两袖中乾坤在握,尚不惜八十浪费草鞋钱,毕竟为的是咿?!可是等因奉此,准予查照的官样文章?或也有不可违的师命?若不?为的是教归一致,编辟万法,奉行如是?!
大德!千锤百炼始成钢,铁原是缘起;一领布衫,衲补成裘,有的何止七斤!然而,任它斤两如何?布衫终归是布衫,决定不能说它是皮货!野老有幸,二十余年浪迹,大江南北,通床大铺住的无算;而今萍飘海隅,占山为王,山间水边,既无猿猴为伍,又无虎豹可惧,树木花草,处处无情;一袭百补衲破了又补,却怎也称不出它的斤两数字。

诚然,这苦烦的臭壳子,毕竟归于何处?
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壳横拖到几时!唯愿恨无从恨,喜无从喜,将那万法,尽纳钵盂之中!足矣!足矣!
(白云禅师《碧岩录探讨》)。

禅语10个字

禅语10个字

禅语10个字摘要:1.禅语的定义与特点2.禅语的来源和发展3.禅语的十大经典词语4.禅语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价值正文:禅语,又称禅宗语录,是中国佛教禅宗特有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

它以简洁、幽深、寓意深刻为特点,旨在启发人们思考禅的意境,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

禅语不同于一般的佛教教义,它更注重直接指向人心,启发智慧,让人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禅的真谛。

禅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印度佛教,但在中国禅宗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早期的禅语多以诗歌、偈颂等形式出现,如《金刚经》、《心经》等。

随着禅宗的传播和普及,禅语逐渐演变为一种独特的表述方式,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在禅语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词语。

以下列举十大经典禅语,以供读者品味: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坛经》2.人生如梦,醒来方知一场空。

——道信《信心铭》3.山川无非尘土,日月无非光景。

——大慧宗杲《语录》4.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梅花尼《悟道诗》5.万法归一,一归何处?——马祖道一《传灯录》6.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唐婉《桃花庵歌》7.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神秀《坛经》8.诸法因缘生,缘灭法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龙树菩萨《中论》9.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

——普贤菩萨《华严经》10.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

——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在现代社会,禅语依然具有广泛的应用和价值。

人们可以从禅语中汲取智慧,化解烦恼,达到心灵的宁静和平和。

禅语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境界。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一、都不究竟近日少林寺公开机锋辩禅三道辩题,据说乃禅家高人所拟,喧传佛门,耸动江湖。

题一为:“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此题出自《古尊宿语录》。

实则不仅佛教,世界各大宗教及一些学派都有“万法归一”思想的。

这个“一”,在基督教指上帝,在佛教指佛性,在道教指太极,在儒家指良知,在《易经》指乾元……众说不一。

关于一归何处的问题,一般神本宗教是拒绝追问的。

但在佛教,却是众说纷纭,答案无数。

一些大师在这个问题上大玩语言游戏,或玄之又玄言不及义,或未得言得胡言乱语,自以为高明,实仍蒙懂。

(当然不尽然,有的回答貌似废话空话,实则真参实究。

)有些古德答得比较直接,如:一归于真如,归于无生法忍,归于无,归于空等。

这些答案都不算错,但不究竟、不圆满。

一本身就是最高,就是终极。

在佛教,一就是真如,就是法性实相,就是无为法,就是空或无,还“归”向哪里?此其一;归无归空,于理不圆,易“出”耽空滞无之偏,此其二。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补充一句:道在万物。

这也是庄子曰道在屎尿的真意。

这个一,是超然于万物之上而又内在于万物之中,是“说是一物即不得”而又不离万物而独存的。

空而不空、非有非无。

二、彻解在此“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其实论述的是体用问题。

儒释道三家均对体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尤以儒家和儒家最尊崇的经典易经对体用的认识最为圆正。

东海之道所坚持的体用不一不异的原则,正出自易经与儒家“理一分殊”说。

我在《真体内充,大用外腓----体用学发微》中指出:“体用的关系是:本体是理一,万物是分殊。

万殊故不一,体用有分别。

理一故不二:体不离用,用不离体,体必有用,用必有体,离体无用,离用无体,体为形上,用为形下,形上形下打成一片。

”一是理一,指本体。

万法是分殊,指现象(包括一切生命现象和精神现象在内的宇宙万象),离开“一”就没有“万法”,离开“万法”也没有“一”。

所以最圆融契理的答案是:一归万法。

高峰原妙禅师: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疑情顿发!

高峰原妙禅师: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疑情顿发!

高峰原妙禅师: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疑情顿发!僧问: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

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

庞居士恁么到,还有为人处也无?师云:有。

进云:毕竟在那一句?师云:从头将问来。

进云:如何是十方同聚会?师云:龙蛇混杂,凡圣交参。

进云:如何是个个学无为?师云:口吞佛祖,眼盖乾坤。

进云:如何是选佛场?师云:东西十万,南北八千。

进云:如何是心空及第归?师云: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

进云:恁么则言言见谛,句句朝宗。

师云:你甚处见得?僧喝!师云:也是掉棒打月。

进云:此事且止,只如西峰今日,十方聚会,选佛场开,毕竟有何祥瑞?师云:山河大地,万象森罗。

情与无情,悉皆成佛。

进云:既皆成佛,因甚学人不成佛?师云:你若成佛,争教大地成佛?进云:毕竟学人过在甚么处?师云:湘之南,潭之北。

进云:还许学人忏悔也无?师云:礼拜着。

僧才拜。

师云:狮子咬人,韩獹逐块。

师乃竖拂,召大众云: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

怜悧汉,若向者里见得,便见庞居士安身立命处。

既见庞居士安身立命处,便见从上佛祖安身立命处。

既见佛祖安身立命处,便见自己安身立命处。

既见自己安身立命处,不妨向者里拗折拄杖,高挂钵囊,三条椽下,七尺单前,咬无米饭,饮不湿羹,伸脚打眠,逍遥度日。

若是奴郎不辨,菽麦不分,抑不得已,按下云头,向虚空里,书一本上大人,教诸人依㨾画猫儿去也。

山僧昔年在双径归堂,未及一月,忽于睡中,疑着“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自此疑情顿发,废寝忘餐,东西不辨,昼夜不分,开单展钵,屙屎放尿,至于一动一静,一语一默,总只是个“一归何处”,更无丝毫异念,亦要起丝毫异念,了不可得。

正如钉钉胶粘,撼摇不动,虽在稠人广众中,如无一人相似。

从朝至暮,从暮至朝,澄澄湛湛,卓卓巍巍,纯清绝点,一念万年,境寂人忘,如痴如兀。

不觉至第六日,随众在三塔讽经次,抬头忽睹五祖演和尚真,蓦然触发日前仰山老和尚问拖死尸句子,直得虚空粉碎,大地平沉,物我俱忘,如镜照镜。

百丈野狐,狗子佛性,青州布衫,女子出定话…从头密举,验之无不了了,般若妙用,信不诬矣!前所看“无”字,将及三载,除二时粥饭,不曾上蒲团,困时亦不倚靠,虽则昼夜东行西行,常与昏散二魔,辊作一团,做尽伎俩,打屏不去,于者“无”字上,竟不曾有一饷间省力。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冯学成《四季禅·春》)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冯学成《四季禅·春》)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冯学成《四季禅·春》)
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师云:“老僧在青州做得一领布衫,重七斤。

”(《古尊宿语录》卷十三)
译文
有个和尚问赵州从谂禅师;“古人常说,万事万物,都是依据和回归在道的这个一之中,但大道的这个一,又当依据和回归于什么地方呢?”赵州禅师说:“我在青州城里做了一件布衫子,居然有七斤重。


旁白
在理论上说,一即万,万即一。

对浩瀚无尽的现象世界,人们总要把它们归纳在共同规律和法则上。

但无论什么规律和法则,都没有离开人的认识。

就人来说,它们都是人的认识的产物。

人的认识本身又是什么呢?赵州禅师用幽默地语言道明了这个真理:万法产生于“我”,又回归于“我”。

这件衣服是我做的,也穿在我的身上嘛。

生与归是现象,而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源却在生与归之外。

(冯学成《四季禅·春》)。

万教归一就是归于宇宙真相~大道至简!一切合乎道的,就是正法;不合道的,都是邪门歪道!

万教归一就是归于宇宙真相~大道至简!一切合乎道的,就是正法;不合道的,都是邪门歪道!

万教归⼀就是归于宇宙真相~⼤道⾄简!⼀切合乎道的,就是正法;不合道的,都是邪门歪道!万教归⼀就是归于宇宙真相~ ⼤道⾄简 ! ⼀切合乎道的,就是正法;不合道的,都是邪门歪道!弥勒佛开⽰由于现在很多三维的迷惑众⽣亲⼈们都在传,说是我弥勒佛下世。

其实我没有真正的下世,更不可能是传我的法!在地球上⾃称是我的化⾝的那些 “ 通灵⼈ ”,弟⼦们都不要去相信。

我有化⾝下界,但不可能说⾃⼰是我弥勒佛;说是的,都是妖魔⿁怪!真正知道⾃⼰是谁的⼈,不可能说⾃⼰是谁,因为这样是在标榜⾃⼰。

这些,只有魔才会这样去做,⽽真正的佛不会说⾃⼰就是佛,因为佛是觉悟者,是开悟的⼈。

佛,也是⼈类的界定,其实,佛就是圆满的⼈、⾼智慧的⼈。

所以,只要有⼀定的智慧、有正知正见的⼈,都可以分辨得出,传那些乱七⼋糟东西的是不是真的。

今天晚上,为什么给你们这样说?因为,在第三次开天有很多通灵⼈,都说是传我弥勒佛的法,其实哪⾥有我什么法?我没有法。

我即使传,也是传宇宙的真相与实相。

任何⼀位佛,也就是圆满的⼈、⾼智慧的⽣命,都没有⾃⼰的法。

法就是宇宙真相,道家所谓的 “ 道 ”。

为什么告诉你们 “ ⼤道⾄简 ”?⾮常简单—⼀切合乎 “ 道” 的,就是正法;不合 “ 道 ” 的,都是邪门歪道!万教归⼀,就是归于宇宙真相。

没有⼈创出什么 “ 法 ” 来,只有妖魔⿁怪为了迷惑众⽣,才传这些乱七⼋糟的东西。

当年释迦牟尼佛也是了悟了宇宙真相,传的都是宇宙的真相与实相。

真正开悟的⼈,都完全清楚明⽩;只有那些半懂不懂,还有⼀门深⼊的那些、有执着⼼的那些、着⽂字相的那些所谓的佛弟⼦,才不清楚、不明⽩。

所谓的这些佛弟⼦,其实根本不算什么佛弟⼦。

真正作为佛弟⼦的,都会有正知正见。

现在你们的⼈世间,称呼⾃⼰是佛弟⼦的⼈,其实没有多少是真正的佛弟⼦,都是修偏、执着着相! 89%的学佛者都没有正知正见,都没有智慧去辨别,有些甚⾄修成魔,⾃⼰还不知道!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常的悲哀!为什么很多⼈对学佛者⼗分地排斥?这也是妖魔⿁怪的功劳。

大道至简,万法归一

大道至简,万法归一

⼤道⾄简,万法归⼀其实《孙⼦兵法》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秘笈,看透讲的都是总所周知的简单道理。

总想独树⼀帜不⽢平凡的我们,致使我们总是会⽤复杂的思维和妄想去理解那些“⼤道⾄简”东西。

其实有时候,我们不够优秀就是应为我们不⽢于平凡,却因此放弃了平凡的东西。

《孙⼦兵法》中有很多精髓和亮点,下⾯总结出了映射到当代商业逻辑,6条不容错过的思考。

1、《孙⼦兵法》强调“强胜弱”、“多胜少”、“优胜劣汰”。

从兵法的第⼀篇开始,就着重强调了这种价值观,⾸篇“计篇”的“计”字就是计算对⽐的意思,⽽不是部分⼈意淫的“计谋”的“计”。

“五事七计”的计算就是从五个⽅⾯,七个指标进⾏做⼀份可⾏性分析报告,类似现代“运营”岗位的⼯作,对敌我的数据进⾏收集、整理、对⽐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

做到“先胜⽽后战”,报告可⾏那就⽤兵;不可胜那就不能上,强调不怀侥幸⼼理、不贪以少胜多、不图以弱胜强。

因为我们的每个举动都是关系到团队命运、公司民运、甚⾄国家命运。

映射到商业管理当中也是这个道理,不管是创业、经营管理、投资、运营等,这⾥不是⼀对⼀的敌⼈,⽽是可以直接灭掉我们的各种商业因素。

同时也会涉及到各种变量:团队能⼒、公司运营能⼒、资⾦基础等采⽤孙武的思维,我们得先根据⾃⾝情况结合市场环境做出可⾏性分析报告再做相应的动作,“拍脑袋”⾏事、“赌博”⾏事、“投机”⾏事,这些都是《孙⼦兵法》所不推崇的,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2、先⽴于不败之地,再考虑击败对⼿,⽽且要先胜后战。

⽐打败敌⼈更重要的就是让⾃⼰处于不败之地,让⾃⼰成为不可战胜的。

《孙⼦兵法》让我们做好⾃我修炼,提⾼⾃⼰为⾸要任务,补短填缺,让⾃⼰没漏洞,不给对⽅留任何可乘之机,这⼀点是尤为重要的。

如果对⼿实⼒与我们相当或者相差不远,⽽且对⽅没失误,没漏洞,就不轻举妄动,因为我们没有赢的把握。

胜负可以根据重要参数预知判断的,但是时机不成熟就不能强求。

那种在打的过程中再去寻找胜机的⼈⼗分危险。

《西游记》第八十五回内容注解赏析

《西游记》第八十五回内容注解赏析

《西游记》第八十五回内容注解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西游记》第八十五回内容注解赏析【导语】:悟元子曰:上回言万法归一,内外圆通,方能了得本来法身之事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元音禅师禅语9)为什么说十方世界都会成一界呢?这个“一”又指什么呢?这个“一”就是我们的真如佛性,当我们证到这一层次的时候就知道万物的佛性都是一体,没有区别,没有远近,亲疏之分。所以各国土菩萨可以不受距离的限制,住在本国就可以聆听释迦佛的法语。这就是万法归一。但一又归何处呢?这里我们给大家讲一个近代的公案:清朝有很多皇帝都懂佛法,像顺治皇帝出家,康熙皇帝被称为老佛爷,雍正皇帝是禅宗开悟的皇帝。乾隆皇帝也懂佛法,在他下江南的时候要去寺院里看看,于是所有的寺院里都张灯结彩,搭高台说法,迎接圣驾。只有常州的天宁寺静悄悄的。天宁寺的法座当时是眼开老和尚。他说,今日圣驾来了,我们这里坐香迎接圣驾。坐香就是大家在禅堂里拈香打坐,叫一个小沙弥在来迎接,小沙弥身价比较低,所以乾隆皇帝心里不太高兴,就问:“你们的方丈呢?”小沙弥说:“陛下,我们方丈和诸大众都在禅堂里坐香迎接圣驾。”乾隆皇帝一听就更不高兴了。因为乾隆皇帝深知禅堂的规矩:和尚在禅堂里坐香的时候是不能惊动的,否则就是毁人的慧命。所以他说:“既然如此,我就去大殿里供供香。”于是,乾隆皇帝到大殿供了三支香,小沙弥撞了三下钟。供完香,小沙弥送上茶,乾隆皇帝就坐在一边等。过了片刻,和尚还不出来,小沙弥说:“香还没有坐完,再等一等”。又过了一会,怎么还不出来,于是乾隆皇帝生气的走了。乾隆皇帝回到北京后,给大臣们一讲,大臣们都说:“哎!这真是个有道的和尚,其它的和尚都是拍你的马屁呢!我们应请他进京做国师。”于是,乾隆皇帝下了一道圣谕,请眼开和尚做国师。眼开和尚一接到圣谕就想:哎哟,糟糕!糟糕!我不来迎接圣驾,就是要脱离这个烦恼,没想到,皇上封了个国师,这麻烦就更大了。算了!我走了,但走之前得找一个法子。“于是他左看右看,看到了一个烧饭的师父,这个和尚又黑又粗,名字叫川海。他走到川海面前问:“你的饭熟了吗?”川海说:“饭早就熟了。”眼开和尚说:“那么我问你,什么是万法归一?”川海把烧火铲从炉里抽出来说:“喏!”。眼开和尚又说:“那一归何处呢?”川海把烧火铲往炉里一插说:“喏!”。眼开和尚说“好了,好了,我的法子找到了,我可以走了。”于是,眼开和尚召集大众说:“因为皇上封我做国师,我实在是不够资格(这里他是谦虚)。我要走了,给你们找了一位方丈”。他让小沙弥把川海叫过来,大家哄堂大笑,说:“这个和尚又粗又黑,简直像个大老粗,怎么能做方丈呢?”趁大家开玩笑之际,眼开和尚将计就计将袈沙披在川海身上,自己就走了。这就是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大家是否懂得其中的奥妙呢?!
还有一次,大家讨论什么是不二法门。于是大家,你说一句,我说一句,说了很多种看法。最后轮到维摩诘居士说了,维摩居士默然无语--正是如此!这就是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呢?就在此处。但有的人装模做样,就不能算数,要真正觉悟证到真如佛性才行。
又比如文喜禅师到五台山去参文殊菩萨,到了五台山,太阳落山了,天也黑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上山也看不见路。忽然,他看见前面一个庙,遇一老翁牵牛而行,邀师入寺。翁呼“均提”,有童子应声出迎。翁纵牛,引师升堂。堂宇皆耀金色,翁踞床指绣墩命坐。其实这正是文殊菩萨所化。文殊问文喜:你从南方来,南方有多少众啊?因为当时南方鱼目混杂,宗派很多。文喜反过来问文殊:你们这里有多少众?文殊菩萨说:我们这里是“前三三、后三三”。文喜一听就糊涂了,于是就想什么是“前三三、后三三”,这一疑就是三年多,后来忽然开悟了。为什么呢?前面是三,后面是三,三三得九,九九是无穷无尽的数,九九返本还原,还是一体。所以说无穷无尽的国土返本还原还是一界,无穷无尽的佛菩萨说来说去都是一体。
有一次,一个外道来问佛,他说:“不问有言,不问无言。”因为对我们平常人来讲,不是有就是无,不是无就是有,只有这两种答案。但现在外道既不问你有,也不问你无,你怎么说法?于是,“世尊良久”。就是释迦佛沉默了很长时间。所以外道说道:“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外道说,非常感谢您的慈悲,拨开了我的迷云,使我见到本性了。说完,外道就顶礼走了。但阿难却疑惑了,问佛:“他为什么向你顶礼呢?他悟到什么了呢?”佛说:“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就是说,世间的好马,不需要鞭子打上去才跑,只要看到鞭子的影子一晃,它就跑了。所以“世尊良久”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说明了一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