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宣德五彩陶瓷
明朝的历史文物与艺术品
明朝的历史文物与艺术品明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其文化和艺术底蕴丰厚,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
这些文物和艺术品既是明代人们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也是研究明朝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依据。
以下将介绍几件著名的明朝历史文物与艺术品。
一、宣德瓷器宣德瓷器是明朝著名的瓷器之一,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宣德瓷器包括盘、碗、瓶、杯等各种形制,采用青花、官釉、斗彩等不同的装饰手法。
其瓷器器型端庄大气,胎质洁白细腻,图案绘制精细细腻,显露出明代瓷器独特的韵味。
二、明代书画作品明朝是中国书画发展的重要时期,许多优秀的书画家活跃于这个时代,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明代的书画作品注重构图布局,笔墨浓淡适度,独具韵味。
它们在描绘人物形象、山水风景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力,通过笔墨的运用表达了明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情感。
三、明嘉靖大殿画明嘉靖大殿画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宫廷壁画,位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内。
这幅壁画长达60余米,展示了明代皇帝的威严和帝国的富饶景象。
画中所绘的建筑、人物、器物等均栩栩如生,色彩鲜艳绚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明嘉靖大殿画不仅是明朝宫殿建筑和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研究明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资料。
四、明式家具明式家具是明朝特有的家具风格,以其简洁、典雅、实用而闻名。
明式家具材质多为红木,结构稳固,雕刻精美。
明式家具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实用性和舒适度,体现了明代社会风貌和人们的审美追求。
以上所列举的明朝历史文物与艺术品仅是其中的几例,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文物和艺术品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这些文物和艺术品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遗产,也为人们研究明朝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这些宝贵的文物和艺术品,传承和弘扬明朝文化的卓越成就。
多图理清:瓷器中的五彩、硬彩、古彩、珐琅彩、粉彩、软彩、洋彩
多图理清:瓷器中的五彩、硬彩、古彩、珐琅彩、粉彩、软彩、洋彩一、五彩的起源发展提到瓷器工艺中的五彩,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和清代康熙时期的五彩是最兴盛、最典型的两个时期(这里的“五彩”不限于“五”,意指多彩)。
这两个时期的五彩瓷相比,嘉靖万历时期器型偏大、工艺较粗、体量厚重、色彩浓艳,康熙五彩的器型更轻巧、做工更精致;工艺上,嘉靖万历五彩中的蓝色是釉下青花,康熙时期五彩中的蓝色已经有釉上蓝色,并且,康熙五彩的色彩构成更丰富,除了釉上蓝色还有红绿黄蓝紫黑金等更多彩料的运用。
下图可以一目了然:二、五彩与斗彩的区分特别要说明的是,“成化斗彩”这个说法是雍正时期才有的,在成化时期文献中叫“成化五彩”(参见之前发过的《瓷器工艺6:多导图说明白“斗彩”》一文)。
下图顺便说明一下“五彩与斗彩的区别与演绎”。
三、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五彩、珐琅彩、粉彩产生的先后迭代顺序1、釉上五彩是从明代宣德时期开始的。
2、五彩逐渐发展到清代康熙时期,宫廷开始引进了国外彩料,创烧了珐琅彩。
珐琅彩是在景德镇制坯并高温烧成白瓷器——清宫造办处彩绘、低温烧成。
但康熙官窑的主流是颜色釉(高温单色釉瓷器),民窑五彩瓷器发展的比较兴盛,很具有代表性;康熙末期,在珐琅彩的制作基础上又出现了粉彩的烧制工艺,当时的粉彩分为: 白地粉彩瓷器; 绿、黄、紫三彩加上胭脂红彩的运用。
到雍正时期,五彩已不是主流,风格主要是仿成化;同时珐琅彩的制作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粉彩仍是雍正朝的主流。
乾隆时期,集成雍正朝基础上,珐琅彩、粉彩瓷都有极精致的出品,粉彩依旧是主流,工艺上更高精、更丰富,在粉彩基础上增加了压印、剔划、绘画(釉上彩、釉下彩)、开光、色釉、镂空、堆塑、描金集于一件器物上;粉彩瓷的用途上也涉及更多领域,比如宗教(菩萨像、五供、贲巴壶、戒牌)、文房用具(笔洗、笔杆、印盒、笔筒)用器比较多。
乾隆中后期对景泰蓝的兴趣替代了对珐琅彩的热爱。
乾隆之后的清朝各代,造办处的珐琅彩已不再重现,后期仍有少量烧制,但烧造场所已移至景德镇。
大明成化年制”款瓷器真伪鉴定
“大明成化年制”款瓷器真伪鉴定成化皇帝朱见深,是明朝第八任皇帝,在位23年。
经过正统、景泰和天顺这三朝的动乱时期(后被称为空白期或黑暗期),差一点把朱元璋打下的江山毁掉。
不过由于名相的辅佐,加之采取了一系列治国措施,明朝逐渐恢复生机,百姓的生活也得到安定,景德镇官窑也重新走向繁荣发展的正规之路。
所以,明朝人称成化、弘治朝为太平盛世。
明成化朝是我国瓷器烧造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此时的瓷器造型玲珑秀奇,胎质细润晶莹,彩料精选纯正,色调柔和宁静,绘画淡雅幽婉,以其轻盈秀雅的风格独步一时,彻底摆脱了洪武、永乐、宣德时期,没有永乐瓷器和宣德瓷器的大气派,而是追求中小作品,追求赏心悦目,特别讲究线条美,使后人对成化一朝瓷器有着极高的评价。
收藏界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的说法。
从传世的成化瓷器中可想见当朝的景象,这个时期的瓷器除了日用品之外,多是观赏瓷、把玩瓷,从艺术和审美角度上达到了历代高峰。
成化皇帝为讨万贵妃开心,烧制大量精美瓷器说到成化瓷器的精美,自然与当朝的帝王有关。
要从成化皇帝的身世说起,成化皇帝幼年就被卷在皇位之争的漩涡中,成化皇帝父皇的沉浮铸就了他的不幸,父亲英宗朱祁镇在与蒙古瓦剌部的交战中被俘后,他的叔父明代宗朱祁钰继承皇位,之后立他为太子,但当他的叔父逐渐牢固的控制了政权之后,就改立了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而废除了他的太子身份,改封为沂王。
在他11岁时,父亲朱祁镇重新成了皇帝,他又成为了太子,在18岁时朱见深继承了父亲的皇位。
由于他的命运曲折,朱见深18岁即位以前由一个比他大十七岁的宫女一直服侍,并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此人就是后来的万贵妃,这个女人影响到了成化皇帝的一生,因此成化皇帝是历史上出了名的痴情皇帝。
成化一生迷恋比他年长十七岁的万贵妃,她是他的朋友、情人、母亲和保护者。
成化皇帝为了讨万贵妃开心,交派景德镇的生产大量的瓷器,且要求极为严格。
在历史档案中虽找不到具体的数字,但《明史·食货志》概括性地叙述了当时烧造之多:“成化间,遣中官之浮梁景德镇,烧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费不赀。
浅析明代宣德青花瓷的美学风格与特征
陶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国人喜爱。
而雅致清新的青花瓷更被视为陶瓷品系中的翘楚。
它的烧制成功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青花工艺的两大要素(使用钴料和釉下彩绘)在唐代就已具备。
元代奠定了青花瓷的主流地位,彩绘一统天下的局面就此形成。
明宣德时期是青花瓷的黄金时期,以色泽浓艳、器形丰富、纹饰优美而著称。
正如清人朱琰的《陶说》里所云:“故论青花,以宣窑为最。
”宣德青花瓷的辉煌为清代康熙时期的“青花五彩”做好了铺垫。
宣德青花瓷具有典型的中原文化特色,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
一、宣德青花瓷的造型之美宣德青花瓷造型丰富,大小皆备,从精巧的鸟食罐到落地的大缸,均有烧制。
其造型特点是简约实用、规整雅致,充满自然韵味。
几何式形体极为少见,当与明成祖的喜好、社会风气关系密切——重简朴而不重奢华。
1.仿生意蕴美仿生设计是人类以自然界万物的形、色、音、功能、结构等为研究对象,有选择地在设计过程中应用这些特征原理进行设计,是在对自然生物体,包括动物、植物、人类等所具有的典型外部形态的认知基础上,寻求对产品形态的突破与创新。
从远古时期的人面纹到种类繁多的动物纹,从新石器时代的鱼形纹到唐宋时期的植物纹,都说明仿生设计已深深影响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创作者往往采用仿生的造型手法,从自然界中选取最生动、优美的形体,使之与陶瓷器型融合,突破仿生手法整体写实的局限,通过高度的概括提炼,将形象性与抽象性结合,从而达到神似的艺术境界。
中国古代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崇尚“物我合一”的审美观,人们总喜欢模仿身边的动植物,即“象形取意”。
如,宣德时期以鲑鱼形态作为青花瓷造型的青花瓷凤纹鲑鱼,并进行了抽象化处理,传达出人们对大自然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2.造型典雅美宣德时期青花烧制不仅数量巨大,而且造型品类丰富,有盘、碗、罐、碟、瓶、盆等。
该时期的青花瓷器普遍具有匀称秀美、轻盈俏丽、端庄规整的特点。
明代瓷器
明代瓷器篇一:明代五彩瓷器的演变明代五彩瓷器的历史演变中国彩瓷的生产,发展到明、清两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已完全可以与青花瓷器平分秋色。
特别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制作水平,更是如日中天,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另一个高峰。
五彩瓷器的主要着色剂为铜、铁、钴、锰等矿物元素,采用低温烧制成型。
五彩为二次成型工艺,彩饰色料分釉下与釉上两种,常用颜色有红、黄、绿、紫、赭、黑等。
所谓五彩并非是说五种色彩同时出现,而是多种彩色之意,但其中必须有红色方为五彩。
五彩也被称为“古彩”、“硬彩”。
据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释:硬彩者,彩色甚浓,釉覆其上,微微凸起。
其施彩方法,是勾线后平涂填色,以水或胶水作溶剂,按纹饰需要,在已烧成的白釉瓷器上,施以多种颜色进行再度创造,在770-800℃的温度中焙烧而成。
烧成后的色彩呈现玻璃质状,有坚硬质感。
五彩瓷器是釉上彩中的主要品种之一。
“五彩”一词,出现于明代晚期。
明代天启年间谷应泰《博物要览》记载:“宣窑五彩,深厚堆垛。
”1984年在西藏萨迦寺发现了器底带有“大明宣德年制”款的青花五彩碗,证明五彩瓷在宣德年间烧制已比较成熟了。
从宣德到成化经历了正统、景泰、天顺三朝。
这三朝时局动荡,政权不稳,在制瓷工艺上毫无成就,还没有发现五彩瓷器。
直到成化年间才又出现了五彩。
成化年间的五彩瓷十分稀少而珍贵,传世品也是极为罕见。
到了明弘治年间,釉上五彩的烧制更加成熟。
发展到嘉靖、万历时期,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开创了五彩瓷的新局面,出现了较大的罐、瓶类等。
此时五彩的烧制已经达到了非常完备的境界。
明天启五彩人物纹海棠式盘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早期釉上五彩瓷器传世品不多见,因为当时景德镇延续元代制瓷主流,生产青花、釉里红产品。
然而从所见到的为数不多的洪武釉上红彩可以判定,洪武时期的红彩瓷器已为“五彩”瓷的蓬勃发展做好了铺垫,可以说洪武釉上红彩已拉开了明代五彩瓷辉煌的序幕。
特别要指出的是,用红彩描绘精细的龙纹、云纹等图案,只是明初才出现于景德镇。
19 五色斑斓 多彩绚丽
19 五色斑斓多彩绚丽--五彩【彩瓷概况】从这一讲开始讲彩瓷。
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彩瓷。
彩瓷有:五彩、豆彩、珐琅彩、粉彩。
这五彩的分类并不是古人在生产彩瓷开始就进行的分类,而是逐渐形成的一个过程。
比如,斗彩这个词,在明代反而没有人称之为"斗彩"。
在明代,包括清代前期都称之为"五彩"。
明瓷就有这个特征,它在发展的过程中,它不停地分类,然后很具体地加上前缀。
五彩它源于我们早期的彩瓷。
中国的瓷器我们已经讲了很多了,那么唐代的长沙窑是开彩瓷的先河,宋代的宋加彩也是彩瓷的一支,但是它都不构成中国彩瓷的一个主流。
它不构成这种主流,它对后世的影响就不够大。
真正彩瓷对我们的瓷器生产产生巨大影响的是从明清开始的。
实际上,元代的后期彩瓷就开始形成,我们知道的就是青花瓷,青花瓷也可以列为彩瓷之列。
那么,五彩和青花是同时期地诞生。
那么,五彩没有青花有名气。
青花首先是一次就成型了,它是釉下彩。
画完了以后,烧完就是成功的一个产品,它成本比较低。
那么,彩跟它相比较起来,它就有一个劣势,是什么呢?它要二次入窑。
什么叫"二次入窑"呢?就是我先烧一个素器,烧好了以后,出窑,凉了再画了彩瓷,第二次入窑,低于第一次的温度,把它烧成。
有点像我们生活中煎饺子。
我们饺子煮完了,没吃完,第二天早起煎一煎,两次。
第二次煎的时候,有时候我们有这样的经验,差不多就行了,吃的时候忽然觉得馅还是凉的,就是没有煎透。
那么,彩瓷要求第二次入窑的时候烧结温度一定不能高于第一次。
如果高于第一次这东西就成废品了。
在元代的后期,明代的初期的时候,彩瓷被文人认为是很俗气的一件事情。
比如,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记载,他说:"有青花及五彩花者且俗甚。
"他什么意思呢?他就说:最近我看到了有青花和五彩这样的瓷,太俗气了。
这是明初的学者曹昭对瓷器的一个判断。
它是一个记载,它就会影响一个阶层。
明代陶瓷艺术与制作工艺特点
明代陶瓷艺术与制作工艺特点明代是中国陶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
明代的陶瓷艺术不仅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陶瓷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介绍明代陶瓷艺术与制作工艺的特点。
一、陶瓷艺术的创新明代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创新时期。
这一时期,不仅在制作工艺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和进步,而且在装饰艺术上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创新。
在瓷器的造型上,明代创造了许多新的形式,如器物的多级变化、曲线的几何化、纹饰的多色混合等。
在瓷器装饰上,明代的青花瓷、五彩瓷、斗彩瓷、粉彩瓷等都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就。
例如,青花瓷采用了青花料和白瓷器,既简洁又雅致。
五彩瓷采用了五种颜色,用大胆的色彩构成了大胆的图案,非常讨人喜欢。
斗彩瓷采用了丰富的颜色和图案,用过渡色的方法将图案渐染成活泼的效果。
粉彩瓷则采用了粉红和蓝色的组合,加上繁复的纹饰和图案,营造了繁华的氛围。
二、制作工艺的提高明代的制作工艺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在瓷器的原料、模具、制胎、烧制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进步。
首先,明代釉料的制作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明代釉料更加细腻,更加洁白,不仅质量有所提升,而且耐用性也更好。
其次,在模具制作方面,明代雕刻师的技术也有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在制作复杂几何图形的瓷器方面,制作难度更高,对技术要求更高。
第三,在烧制方面,明代的瓷器烧制得更高更熟,而且技术更为成熟,瓷器的色泽更加润美。
最后,在釉料装饰方面,明代的制作工艺也很精湛,能够在釉下绘制出非常精美的图案。
三、陶瓷艺术的民间化随着明代社会的进步,陶瓷艺术也逐步走向民间化。
明代时,由于工艺提高使得瓷器的制作成本大大降低,逐渐进入了普通百姓的生活。
明代的民间陶瓷艺术丰富多彩,体现了民间生活的味道和精神。
在明代,一些民间瓷器的形式,如壶、碗、盘、罐、葫芦等,和用途,如茶器、饮料器、蒸饭器、保温器等,均有了明显的变化。
这些民间瓷器不仅在形状和装饰上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而且在使用中更加方便和实用。
大明宣德瓷器特征及鉴别要点
大明宣德瓷器特征及鉴别要点大明宣德瓷器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珍品,它以其独特的特征和精湛的工艺而备受赞誉。
本文将详细介绍大明宣德瓷器的特征,并提供鉴别要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鉴别这一珍贵的古代艺术品。
一、大明宣德瓷器的特征大明宣德瓷器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色彩丰富:大明宣德瓷器釉色丰富多样,主要以天蓝色、窑变五彩和酱红色为主。
其中,天蓝色釉料晶莹剔透,呈现出蓝中透红的效果;窑变五彩则是宣德瓷器独有的特色,通过窑变技法形成多种色彩的渐变效果;酱红色则给人以浓郁的古朴之感。
2. 胎质精良:大明宣德瓷器的胎质非常坚硬而细腻,采用高岭土作为主要原料,经过反复研磨和精细制作而成。
它的胎体质地坚实,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不易破损。
3. 器型多样:宣德瓷器的器型非常丰富,包括瓶、罐、盆、盘、碗、杯等多种形状。
其中,宣德瓷器的瓶型以高颈为主,形态端庄秀丽;盘、碗、杯等器型则注重比例和曲线的优美。
4. 构图瑰丽:大明宣德瓷器的构图瑰丽精美,通常以莲花、云龙、瑞兽等纹饰为主题,形象生动而富有装饰效果。
同时,浮雕、刻线和填彩等工艺手法也被广泛应用于宣德瓷器的装饰之中。
二、大明宣德瓷器的鉴别要点要准确鉴别大明宣德瓷器的真伪,以下几个要点是非常关键的:1. 釉面质地:真正的大明宣德瓷器釉面质地细腻光滑,具有一定的厚度,没有明显的烧结和流淌痕迹。
同时,它还具有一种微微的乳光感,釉面触感柔和。
2. 胎体质地:纯正的大明宣德瓷器的胎体质地紧密坚硬,无气孔和夹杂物。
用手轻敲瓷器,应有清脆的金属音响,不会发出沉闷或低沉的声音。
3. 色彩变化:宣德瓷器的窑变五彩效果非常明显,色彩呈现出从浅到深的渐变效果。
在鉴别过程中,需仔细观察瓷器表面的色彩变化是否自然、渐进。
4. 纹饰特点:大明宣德瓷器的纹饰具有独特的风格,常以天人合一、风神云动、浑然一体为特点。
在鉴别时,可以通过对纹饰造型、线条流畅性、比例协调等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
5. 器型特征:不同的宣德瓷器有各自独特的器型特征,需结合具体器型和年代进行综合鉴别。
欧洲瓷器发展史:东风西渐——欧洲瓷器展
欧洲瓷器发展史:东风西渐——欧洲瓷器展《东风西渐——欧洲瓷器展》在国内多家博物馆做过展出,此次展览展出了近200件欧洲18世纪以来的陶瓷,以欧洲瓷器发展史为主线,展示了欧洲瓷器从最初仿造中国瓷器到逐渐融合西方文化元素、革新生产技术、不断研发新产品的历史。
此次展出的这批古瓷,精选自加拿大收藏家拉斯洛帕拉克维茨、孙建伟夫妇向我国捐赠的300多件瓷器。
展品包括18、19世纪德国迈森、德累斯顿和英国韦奇伍德、法国塞夫勒等欧洲主要瓷器产地出产的绚丽多彩的精美瓷器,如19世纪人物造型精细新瓷、德累斯顿小天使造型瓷碗、特色瓷鞋等,观众可以充分领略具有浓厚异国情调的西方瓷器的艺术魅力。
这些瓷器在欧洲市场上价值十分昂贵,它们的文化价值更深厚,使人们可以领略到欧洲瓷器的魅力。
这组照片拍摄自辽宁博物馆,供大家欣赏,以后视情况陆续贴出在各地拍摄的外国瓷器精品。
粉彩花卉纹长方盘(18世纪英国)彩绘开光人像盘(19世纪意大利那不勒斯)蓝地彩绘开光人物像盘(新艺术运动时期)彩绘人物塑像花瓶(19世纪娃娃造型花瓶双件套)彩绘花卉纹花瓶(19世纪英国)描金浮雕开光花卉纹双柄盘(19世纪晚期德国迈森)白瓷人物塑像(19世纪)彩绘堆塑神话人物壶(19世纪意大利卡波迪蒙蒂)彩绘人物塑像(20世纪意大利卡波迪蒙蒂)彩绘堆塑人物花卉高足盘(19世纪德国德累斯顿)彩绘奏乐人物塑像(德国德累斯顿)彩绘带盖高足盆(19世纪英国)蓝白釉贴花开光人物双耳扁壶(19世纪德国)绿釉花卉纹双耳盘(19世纪英国)捐赠者的话。
几百年前,在中国和欧洲的瓷器贸易史上,有一段被人遗忘的辉煌历史,值得我们推崇和熟知。
当今西方社会对中国有个普遍共识,那就是中国仿造了很多西方国家的产品。
中国近期的仿造技术和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西方社会对我们的技术壁垒和制裁。
但西方的瓷器发展史又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300多年前欧洲各国如何仿造中国的瓷器,再结合欧洲文化,创造出令人难忘得欧洲瓷器工业发展史,同时带动了欧洲工业革命。
国家博物馆馆藏明代瓷器赏析
国家博物馆馆藏明代瓷器赏析国家博物馆馆藏明代瓷器赏析青花缠枝莲纹三足炉明陈设品高12.9厘米口径17.6厘米足径12.4厘米器通体呈六花瓣形,折沿,短颈,鼓腹,下置三足。
通体青花纹饰,颈部为回纹,长方框内横书“正德年制”四字楷书款。
腹部为缠枝莲纹。
明正德皇帝因崇佛迷道,传旨御窑厂制作各式香炉,有筒形、四方形、象耳炉、花瓣形等多种器形,青花器多绘折枝花卉、缠枝灵芝、阿拉伯文等。
器造型规整,青花发色蓝中闪灰,釉面泛青,采用双钩平涂描绘技法,线条流畅,画风秀丽纤细,为正德青花的代表作。
黄釉盘明陈设品高4厘米口径18厘米足径10.5厘米盘撇口,弧壁,平底微塌,圈足。
器施黄釉,釉质匀净,色泽淡雅,足内施白釉,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弘治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低温黄釉瓷创烧于明初景德镇窑。
黄釉是以铁为呈色剂的低温铅釉,明宣德黄釉釉面肥厚,釉色较深,不及弘治黄釉细润,弘治黄釉比成化黄釉显得深厚,而比正德黄釉又浅淡。
弘治黄釉器胎白质细,器物颜色通体一致,均匀光润,釉色淡雅娇嫩,光润如鸡油,世称“娇黄”、“鸡油黄”,又因以浇釉法施釉,故有“浇黄”之称,在历朝黄釉瓷器中有极高的声誉,为明清黄釉的典范,其烧造技术已臻炉火纯青。
弘治黄釉器造型以碗、盘居多,罐类大件器物较少见。
绿彩云龙纹盘明陈设品高4.1厘米口径17.5厘米足径10.4厘米盘撇口,弧壁,塌底,圈足。
内心与外壁均以白釉为地刻填绿彩云龙纹,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弘治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白釉绿彩器制作方法是先在坯胎上锥拱纹样,然后在花纹以外的地子上施以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后,再在露胎的花纹上填以绿彩,入窑低温烘烤而成。
弘治时期白釉绿彩瓷器承袭成化朝的制作工艺,器型轻盈秀逸,纹饰线条柔和,以碗、盘多见,饰刻填云龙纹。
绿彩龙纹盘明陈设品高4厘米口径19.9厘米足径12.2厘米盘撇口,浅弧壁,广底,圈足。
内外壁主题纹饰绘绿彩云龙纹,隙地刻划水波纹,外口沿青花绘锦纹一周。
焦瑞明先生解读-宣德五彩
古籍中记载的宣德五彩《中国陶瓷史》第九章中介绍“宣德五彩”时留下了一个课题:至于《博物要览》所谓的“宣德五彩,深厚堆垛”究竟指的是那一种实物,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1]其实这也是一个在文博界里从未间断过的话题,尤其是近些年民间出现了一些带有“大明宣德年制”款识的五彩瓷器,由于国家少有出土和传世的器物,标准难以把握,所以在鉴别过程中更是众说纷纭。
如何认识宣德五彩瓷器,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历史相关的文献记载做一次全面的分析。
一、与宣德五彩有关的历史文献1.明万历年间(1591年),瑞南道人高濂著书《遵生八笺》中的相关论述:(1) 又若坐墩之美,如漏空花纹,填以五色,华若云锦。
有以五彩实填,绚艳恍目。
(2) 宣窑五彩,深厚堆垛,故不甚佳,而成窑五彩,用色浅淡,颇有画意。
[2] 2.明万历朝(1597年),地理学家王世性著书《广志绎》中的相关论述:宣德五彩,堆垛深厚,而成窑用色浅淡,颇成画意,故宣不及成。
[3]3.明天启年间(1621年),谷泰撰《博物要览》中的相关论述:(1) 又若坐墩之美,如漏空花纹,填以五色,华若云锦。
有以五色寔填,绚艳悦目。
(2) 宣德五彩,深厚堆垛,故不甚佳,而成窑五彩,用色浅深,且用染色,颇为画意,故佳。
[4]二、比对历史文献对以上三个历史文献,经过严格的比对后发现:1.高濂《遵生八笺》出版的时间比王世性《广志绎》的出版时间早六年,比谷泰出版的《博物要览》早三十年。
2.被我国文博界普遍接受并广为引用的王世性相关说瓷的论述,除了“宣德五彩”的内容与高濂说一致以外,其人对官、哥二窑的论述也与高濂说瓷大致相近。
3.更为惊讶的是谷泰撰《博物要览》中论各种窑器的卷五之作,整个篇幅只是对高濂说瓷的章节有所删减或结构调整,文字几乎一字不差地全版复制了高濂说瓷的内容。
4.《遵生八笺》出版于1591年,距宣德末年间隔155年。
《广志绎》出版于1597年,距宣德末年间隔161年。
《博物要览》出版于1621年,距宣德末年间隔185年。
明代宣德瓷器的特点
明代宣德瓷器的特点⼀:辨胎釉瓷器胎质较细,釉⾯有橘⽪纹现象宣德时期瓷器的胎,由于瓷⼟的选择讲究,加上对窑温及室内⽓氛的控制较好,所以胎质细腻、洁⽩、坚硬。
细砂底器物,⼿感极其细腻滑润,有时可见杂质,呈褐⾊斑点。
宣德瓷釉最突出的特点是有橘⽪纹,不⼗分平整。
釉⾊以⽩中泛青为主,俗称“亮青釉”,少数莹⽩。
宣德晚期釉⾯透明度较差,感觉较为浑浊,是由于釉中⽓泡所致,釉⾯充满了⼤⼤⼩⼩的⽓泡,群与群之间的间距较疏朗。
青花器釉⾯较厚,个别有细碎⽆⾊的⾃然开⽚。
⽩釉器釉质肥润细腻,但莹润度不及永乐时期;红釉器釉⾯均匀,⼝沿⼀圈⽩釉,俗称“灯草⼝”,微泛青,器物底边垂流的釉汁截然整齐,并泛虾青⾊。
⼆:辨青料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产的黄⾦时代,其官窑器所⽤青料主要为进⼝料,即苏⿇离青。
由于“苏⿇离青”进⼝料含低锰⾼铁,⼀定条件下可烧制出宝⽯蓝的⾊泽,⾊浓艳⽽有铁锈斑。
青花浓重,蓝中显⿊,落笔浓重处皆有铁锈斑,铁锈斑结晶处⽤⼿触之,坑坑洼洼,有明显的凹陷,未结晶处若⾊彩浓重,也有坑洼,确有深⼊胎⾻之感。
在阳光下看,泛雪青⾊。
青花纹饰线条上铁锈斑⾃然分布,像墨点在⽣宣纸上,⾃然晕散的感觉,呈放射状,有⽑边现象。
同时宣德官窑还有⼀⼩部分使⽤国产钴料绘纹饰,颜⾊艳丽稳定,没有⿊斑。
还有⽤国产料和进⼝料结合使⽤的,以国产料绘海⽔,以进⼝料绘龙纹。
三:辨纹饰纹饰风格题材⼤致与永乐时期相同,稍显粗犷宣德时期纹饰风格题材⼤致与永乐时期相同。
纹饰画法⼀改永乐的纤细风格,显得粗重豪放,笔法苍劲;纹饰的安排、布局、留⽩都⾮常注意,使画⾯更加疏朗清新、端庄稳重。
宣德龙纹描绘在整个明代最富有⽣⽓,龙⾸威武昂扬,头发长⽽向上飘起,龙⾝舒展修长,矫健勇猛,给⼈⼀种威慑感;青花器纹饰⽤软笔勾勒,线条流畅,多⽤没⾻画法,即不⽤勾线填⾊,⼀笔点画⽽成。
有些纹饰填⾊使⽤⼩笔填绘(不⽤⼤笔渲染),形成深淡的笔触,不见整⽚⼀笔涂抹的画法,另外宣德青花在装饰上还与模印、刻划等⽅法结合使⽤。
大明宣德五彩瓷器
大明宣德五彩瓷器大明宣德五彩瓷器是中国明代早期的一种瓷器制作技术和装饰风格,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这种瓷器制作技术在大明宣德年间达到了顶峰,成为举世闻名的精美瓷器。
大明宣德五彩瓷器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需要经历多个步骤。
首先,制作陶瓷坯料,选择具备良好品质的陶土,并在特定的温度下进行烧制,使其成为坚硬且具备耐热性的瓷体。
然后,在陶瓷坯体表面上涂上白胎釉料,进行第一次烧制,使其成为白色底釉。
接下来,艺人会在白胎釉上进行绘画,使用各种彩料进行描绘。
大明宣德五彩瓷器的图案多种多样,包括花卉、人物、山水等,形式新颖、生动。
然后,再次进行烧制,使彩料融入釉面,使其色彩更加鲜艳、持久。
大明宣德五彩瓷器的装饰风格独具特色,注重构图的层次感和艺术效果。
在绘画过程中,艺人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勾勒,使各个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和谐、美丽的画面。
此外,使用彩料的技法也非常讲究,比如渐层染色、槽染、染背等技巧,都能让瓷器的装饰更加细腻、丰富。
大明宣德五彩瓷器的色彩非常丰富多样,采用了红色、绿色、黄色、蓝色、黑色等多种明艳的颜料。
这些色彩鲜艳、明亮,与底色和谐搭配,使整个瓷器呈现出一种生动、绚丽的视觉效果。
瓷器的釉面还会在烧制过程中形成一种独特的光泽,使其更加耀眼夺目。
大明宣德五彩瓷器不仅在艺术造型上独具特色,而且在瓷质上也非常优秀。
大明宣德五彩瓷器的瓷质细腻、坚硬,釉面光润细致。
这种瓷器发展在宣德时期,那个时期的瓷器制作达到了高度的技艺和工艺水平,对后世的瓷器制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大明宣德五彩瓷器的出现对中国瓷器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精美和独特之处吸引了大量的收藏家和瓷器爱好者。
目前,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中都有大明宣德五彩瓷器的珍品。
通过这些瓷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明代早期的陶瓷文化和瓷器制作工艺,体验到大明宣德时期的繁荣和独特之处。
总之,大明宣德五彩瓷器以其精湛的制作工艺、独特的装饰风格和鲜艳的色彩,成为中国明代瓷器中的瑰宝。
大明宣德五彩瓷器的制作技术
大明宣德五彩瓷器的制作技术大明宣德五彩瓷器是中国瓷器制作史上的一段传奇。
宣德年间(1426年-1435年),明朝官窑开始试制彩瓷,历时数十年,终于出现了这一闻名天下的瓷器种类。
如今,宣德五彩已经成为瓷器收藏家奋斗的目标。
但是,这些彩瓷的制作过程究竟是什么样的呢?首先,宣德五彩瓷器的制作必须在地窑中进行,这是因为地窑能够达到比釉下烧更高的温度,同时能够保存良好的通风效果。
地窑的开挖必须精确控制,这样才能确保通风的同时烧制瓷器得以顺利进行。
在瓷器的制作过程中,器皿的大小和形状要求非常严格,必须符合设计师的要求。
瓷器制作前,必须进行细致的设计和制图,这是瓷器质量的保证。
制作瓷器的材料也非常重要,必须选用高纯度的瓷土和陶瓷料。
为了保证瓷器产生的色彩鲜艳,瓷器需要一定量的氧化物,比如氧化铜和氧化铁,这些氧化物被加入到釉料中。
此外,彩瓷还需要蓝色的洋灰石釉、绿色的金刚石釉、厚重的黑釉、红色的铜红和黄色的铅黄。
宣德五彩瓷器的制作过程分为四个步骤:制胎、涂釉、上彩和烧制。
制胎:制胎是瓷器制作中最关键的一步。
首先,必须制作出精确的模具。
当模具制作完成后,将之放置在旋盤上,制作瓷器胎体。
制作时,必须精确控制制作的大小、比例和形状,保证器皿整体美观。
涂釉:涂釉是瓷器制作中的第二个步骤。
涂釉时,需要将制好的海棠釉、洋灰石釉等釉料均匀地涂抹到器皿表面,这样能够保证器皿的整体光滑和美观。
涂釉后的器皿需要晾干,以确保釉面的硬度和结实。
避免在洗炉过程中釉面脱落。
上彩:上彩是瓷器制作过程中的第三个步骤。
彩瓷的图案需要自由创作,需要使用细笔和油墨来绘画图案。
在毫无涂料和油墨的瓷器表面上,应用彩料来为其表面涂上颜色。
这种方式对于瓷器的质量来说非常挑战,需要高水平的技术和精细的手感。
烧制:烧制是瓷器制作的最后一个步骤。
在烧制过程中,需要使用高纯度的燃料,比如高纯度的木柴、干草、干云杉树叶等。
同时,需要精确控制温度,确保烧制过程中不会出现温度波动,从而能够确保瓷器的质量。
大明宣德青花五彩五彩池图文介绍
大明宣德青花五彩五彩池图文介绍提起宣德五彩,曾经是陶瓷史上的一个谜。
据《博物要览》记载:“宣德五彩深厚堆垛”。
在明人王世性《广志绎》卷四中有:“宣德五彩,堆垛深厚,而成窑用浅淡”的记载,在高濂《燕闲清赏笺》亦载:“宣德五彩又若坐镦之美,如漏空花,填以五色,华若云锦,有五彩实填,绚丽悦目”。
可见,早在明人笔记中较多地记载了宣德五彩瓷器。
然而,长期以来因缺乏实物而使宣德五彩的争论长期得不到解决。
围绕宣德朝有没有五彩一说,谁也说服不了谁。
宣德青花五彩瓷器,近些年在全世界公认的有三件:除一件为与景德镇明珠山御窑厂出土的宣德五彩鸳鸯莲池盘残件外,另两件
为西藏萨迦寺收藏的五彩鸳鸯莲池碗完整件。
宣德青花五彩瓷传世极少,更是弥足珍贵,此器胎体轻薄,有通光感,通体施透明釉,釉色清新,器外壁上部饰青花云龙文一周,下为莲池鸳鸯图,足饰海水文,碗口沿部饰一周青花藏文,含义为“昼吉祥、夜吉祥、正午吉祥、昼夜吉祥、三宝吉祥”。
大明五彩瓷器鉴定特点
大明五彩瓷器鉴定特点
1. 大明五彩瓷器的色彩,那可是极其鲜艳夺目啊!就像彩虹绽放在瓷器上一样。
比如万历五彩云龙纹花觚,那五彩的颜色浓郁得简直要溢出来了,多让人惊叹呀!
2. 釉面呢,往往光滑细腻得如同婴儿的肌肤。
你看那弘治五彩松竹梅纹盘,釉面是不是特别温润?这就是大明五彩瓷器的典型特点之一呀!
3. 纹饰的绘制精细入微到什么程度呢,简直就像是大师拿着放大镜一笔一笔画上去的呀!像正德五彩缠枝莲纹葫芦瓶,那花纹多细致美妙啊!
4. 胎质,那真的是紧致细密啊!感觉就如同坚固的城堡一样。
比如说嘉靖五彩鱼藻纹罐的胎质,怎能不让人佩服呢?
5. 大明五彩瓷器的造型还特别丰富多样呢,各种奇奇怪怪、可可爱爱的形状都有。
就如同天上的星星那般多样,像五彩镂空云凤纹瓶,多独特呀!
6. 款识也是鉴定的重要一点哦,清晰规范得如同印刷出来的一样。
比如宣德五彩鸳鸯莲池纹盘的款识,是不是特别醒目?
7. 大明五彩瓷器有一种独特的气质,那种高贵典雅的感觉就像一位优雅的贵族。
像成化五彩鸡缸杯,是不是看着就感觉很不一样呢?
8. 注意观察它的光泽呀,那是一种柔和又明亮的光,就好像阳光洒在上面一样。
像万历五彩人物故事图盘,那光泽是不是让人陶醉?
9. 再看看它整体的神韵,充满了魅力呀,如同舞台上的主角一样耀眼。
比如崇祯五彩笔筒,那独特的神韵真的太吸引人了!
总之,大明五彩瓷器那独特的魅力真的是让人无法抗拒啊,无论是色彩、釉面、纹饰、胎质还是其他方面,都有着其与众不同之处,只要细心观察和体会,就能发现它的奇妙之处呀!。
精选明代陶瓷工艺
釉里红牡丹纹军持,高14cm,口径2.3cm,足径7.1cm。
军持直口,长颈,颈中间出沿,扁圆腹,肩部一侧有一短流,无柄。器身绘釉里红缠枝牡丹纹,花叶布满器身,釉里红发色红艳纯正。
明初洪武时,景德镇窑烧造釉里红瓷器已很盛行,这件釉里红牡丹纹军持为佛教僧侣用以饮水或净手的器皿。其造型独特,纹饰色彩纯正,堪称洪武釉里红制品中的珍品。
素三彩菊花耳瓶
明朝时期,陈设品,罐高9.3厘米、口径7.4厘米、足径9.4厘米 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影色相结合的影色资工艺。在明代一般称为青花五彩,其制法是在器物上先勾画出青花花纹轮廓,青花烧成后再上五彩釉,再次入炉用700~800℃的低温烘烤而成。特点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釉争奇斗明,故后人称为"斗彩"。斗彩在明朝宣德时开始出现、成化年|同(公元1465~1487年)成就最突出,是影怪的新成就。这件花蝶纹罐,色彩明快鲜艳、青花与彩釉交相辉映,艺术效果非凡。《天工开物》中详尽地介绍了当时烧造瓷器的过程与工艺,并且配有图示。
宣德青花灵芝石榴樽
明朝时期,盛器,高9.4厘米、口径10.3厘米、底径14.3厘米 这是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的白瓷产品。“甜白釉”实是“白釉”,在“白釉”的生产过程中把铁的含量减少到最低程度,又在脱胎、半脱胎的洁白胎体上施纯净的透明釉,经高温烧制就能使“白釉”更加诱人,被称之为“甜白釉”。明代的“甜白釉”受到后代的极高评价,被称为“甜白”、“堆蜡美玉”、“纯净无杂”、“透亮明快”等等。
釉里红松竹梅纹玉壶春瓶
釉里红四季花卉纹尊,高53cm,口径26.5cm,足径23.2cm。 尊石榴形,撇口,短颈,丰肩,肩下渐敛,通体起瓜棱。外壁釉里红纹饰,共10层。口沿饰回纹一周,其下饰如意头纹。肩部纹饰顺序为变形莲瓣纹内绘折枝花,变形云头纹,如意头纹内绘折枝花。腹部绘四季花卉12组,均配以湖石。腹下饰变形莲瓣纹内绘朵花,胫部饰回纹一周。足上饰变形莲瓣纹内绘折枝花,足边饰卷草纹。底无釉无款。 国内传世或出土的元末明初之釉里红器极少,成功者更为少见。此尊不仅釉下铜红色纯正,釉面匀净,且造型高大规整,四季花的描绘更是细腻精致,自然生动,其纹饰繁密但层次清晰,体现了元末明初瓷器粗犷豪放的艺术特色。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明清五彩瓷器研究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明清五彩瓷器研究作者:***来源:《收藏家》2022年第07期五彩是中国古代瓷器彩绘装饰技法,同时也指彩绘瓷器品种。
“五”为虚数,实指色彩丰富。
按照工艺特征分类,有纯釉上五彩、青花五彩和色地五彩三类。
纯釉上五彩,是在烧好的白釉瓷器上以红、黄、绿、褐、紫、黑、蓝等彩进行绘画,勾线平涂,入窑以800℃到900℃焙烧而成;青花五彩,先以青料在胎上绘画,施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再进行釉上彩绘,焙烧而成。
色地五彩,是指在各种颜色釉瓷器上饰以五彩,再焙烧而成。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五彩瓷器共有73 件,年代涵盖明代、清代和民国3 个时期,三类五彩均有收藏,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国家二三级珍贵文物。
本文将在五彩发展历史的框架内,结合文献与考古资料,对馆藏五彩瓷器进行研究。
一、五彩源流“五彩”之名,最早见诸于明末谷应泰《博物要览》(天启年间刊行),书中载言:“成窑上品,无过五彩葡萄撇口扁肚靶杯,式较宣杯妙甚……五彩宣庙不如宪庙……宣窑五彩深厚堆垛,故不甚佳,而成窑五彩用色浅淡,颇有画意。
”①另有明代王士性《广志绎》言:“本朝以宣、成二窑为佳,宣窑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
宣窑之青,真苏渤泥青也,成窑时皆用尽,故成不及宣。
宣窑五彩、堆填深厚,而成窑用色浅淡,颇有画意,故宣不及成。
然二窑皆当时殿中院人遣画也。
”②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之《燕闲清赏笺上·论饶器》新窑古窑条言:“宣德年造……如漏空花纹,填以五色,华若云锦。
有以五彩实填花纹,绚艳恍目……宣德五彩,深厚堆垛,故不甚佳。
而成窑五彩,用色浅淡,颇有画意。
”③可见明人文献中的五彩实为斗彩瓷器。
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宫廷档案所载斗彩瓷器,也以“成窑五彩”命名。
如雍正七年内务府档案载:“五月十三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四月十六日太监刘希文、王太平交来成窑五彩磁罐一件,无盖。
”④再如《活计档·清档·乾隆记事》载:“(乾隆十三年闰七月初二日)太监胡世杰、张玉交宣窑青龙白地罐一件……成窑五彩菊罐一件,成窑五彩荷花罐一件,成窑五彩罐一件。
宣德五彩瓷器鉴定特点
宣德五彩瓷器鉴定特点
宣德五彩瓷器是明代宣德年间(1426-1435年)所制造的彩绘瓷器,具有以下鉴定特点:
1. 瓷器胎质:宣德五彩瓷器采用的是细腻均匀的胎质,触感光滑。
胎质细腻是区别于其他瓷器的重要特点之一。
2. 釉色:宣德五彩瓷器的釉色鲜艳明亮,釉面光润。
釉色通常以黄、绿、蓝、紫、红为主,色彩饱满,且色彩层次丰富。
3. 绘画技法:宣德五彩瓷器的绘画技法精湛,常用绘画技法有勾画线条、点彩、斑斓等。
绘画图案精细入微,纹饰多样化,常见的有花卉、人物、山水等图案,形象真实而生动。
4. 品质审美:宣德五彩瓷器注重整体的品质审美,器型优雅端庄,器身匀称稳定。
细节处理精细,线条流畅,形成一种和谐的艺术感。
5. 文字款识:宣德五彩瓷器上常见有宣德年款的字样,有的还有“宣德年制”等款识,这是鉴定其真伪的重要依据。
常州博物馆一件宣德官窑青花五彩仰钟式瓷碗
常州博物馆一件宣德官窑青花五彩仰钟式瓷碗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宣德(1426-1435年)在位仅十年,这时政局比较稳定,经济发展也较快,城市繁荣,对外贸易的发展刺激了包括瓷业在内的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使明代瓷业生产达到了鼎盛的时期。
宣德官窑,以营造所丞,专督工匠,将大部分龙缸窑改为青窑,景德镇的官窑由明初的20座猛增至58座。
景德镇的瓷业生产在全国瓷业中已居于盟主地位。
这时景德镇瓷业以生产青花、釉里红、红釉、兰釉、青花红彩和五彩瓷器最为突出,有“无物不佳、小巧尤妙”的赞誉。
宣德时期,景德镇生产的瓷器品种颇多,有青花、釉里红、红釉、兰釉、青花红彩和五彩等。
但是学术界一般在介绍或评价宣德瓷器时,较多提到的是宣德青花、宣德釉里红和宣德红釉,很少提到宣德青花五彩和宣德五彩。
这大概与上述提到的宣德青花五彩和宣德五彩瓷器出土和存世不多,难于见其“庐山真面目”是有关系的。
1982年,中国硅酸盐学会编的《中国陶瓷史》一书中曾说:“至于《博物要览》所谓的‘宣窑五彩,深厚堆垛’究竟指哪一种实物,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可见,由于宣德五彩瓷器长期以来没有出土和发现此类实物,故在人们心目中宣德青花五彩瓷器和宣德五彩瓷器还是个谜。
其实这是《中国陶瓷史》给大家留下的一个研究课题,也是文博界里从未间断的一个话题。
最近,本人有幸在一位民间收藏家手中见到一件似为明代宣德青花五彩瓷器,感到非常高兴,心里久久不能平静,真是喜出望外。
现将这件宣德青花五彩瓷器及自己的初浅鉴赏公布出来,让大家共同欣赏和品评。
这件宣德青花五彩瓷器,高11厘米,口径15.6厘米,足径7.5厘米,口沿外撇,鼓腹内收,高圈足。
其造型端庄、稳重大方,工艺精湛,是一罕见宣德官窑仰钟式瓷碗(图一)。
该仰钟式碗胎质,其原料采用麻仓土,选料精致,胎色洁白,胎质细腻,胎体颇厚重,火候较高,敲击时会发出铿锵金属声。
圈足还施上一圈护胎釉,圈足底粘附有黄色细砂粒,细如丝绸。
使用细砂垫烧,是宣德官窑烧造工艺特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