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3-18章)【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帕森斯的结构功能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帕森斯的结构功能论)【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帕森斯的结构功能论一、名词解释1.帕森斯答:帕森斯,美国社会学家,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社会行动的结构》、《社会系统》、《经济与社会》、《关于行动的一般理论》。

他前期倡导一种“唯意志的行动论”,以《社会行动的结构》(1937)为代表作;后期则转向了强调系统整体论的功能主义学说,发展和完善了功能分析方法。

他对社会进化作了系统考察,形成了新进化论观点。

2.单元行动答:单元行动是帕森斯用来说明一种关于社会行动的概念构架的基本概念。

这一概念构架即“手段-目的”框架。

每一个单元行动包括下列要素:①行动者是指作为行动主体的个人。

②目的是指行动者所要达到的未来目标。

③情景是目标实现的环境因素,它又分为两个方面,行动的条件和手段。

其中前者是行动者不能控制、难以改变的,而后者是可控制的。

④规范限定在帕森斯认为是一个复杂方面,但对行动过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它涉及思想、观念、行为取向等,这些都制约着目标的确定和实现目标中手段的选择。

3.价值普遍化答:帕森斯提出了社会进化的四个范例(或特征):分化、适应力提高、包容、价值普遍化。

价值普遍化是指社会对新分化出来的单位的承认,或给予合法化。

社会价值观必须随着社会系统的进化而改变,否则将导致矛盾与冲突。

社会进化的结果是否稳定均衡,将依赖于社会是否发展出一套新的价值系统。

4.结构功能主义答:结构功能主义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首先提出来的。

在他的倡导下,结构功能主义在美国得到广泛的传播,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结构功能主义由他的学生作了进一步发挥,最终取得了统治地位。

它的主要特征有:①在研究层次上,结构功能主义通过强调“系统”范畴而将社会结构和社会整体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把研究重点放在社会上;②在研究方向上,结构功能主义代表着一种与历史进化论和传统因果论不同的研究取向;③在研究主题上,结构功能主义致力于回答的最基本问题就是社会系统的维持问题;④统一结构功能主义流派的基本特征与其说是一些共有的概念范畴和理论模式,不如说是一种共有的功能分析方法。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帕累托的非理性实证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帕累托的非理性实证论)【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帕累托的非理性实证论1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学术背景1.家庭和教育背景维尔弗雷多·帕累托(Vilfredo Pareto,1848—1923)出生于巴黎。

帕累托的父亲出身意大利贵族家庭,长期在法国生活,曾经追随马志尼的自由主义事业,做过土木工程师。

帕累托读完中学后到都灵工艺学校学习土木工程。

读书期间花了大量时间专攻数学。

2.学术生涯1889年,帕累托在父母去世后放弃了从事近20年的商业活动,开始学术生涯。

46岁那年,帕累托被聘为洛桑大学终身政治经济学教授。

20世纪初,帕累托的学术兴趣扩及社会学领域。

1900年,他首先在一篇名为《意大利社会学评论》的长文中阐述了非理性主义社会学观点。

1916年,帕累托的社会学代表作《社会学通论》发表,系统地阐述了他的非理性主义社会学理论。

3.思想来源较早对帕累托产生影响的有三个方面:古代史学、现代数学和现代数量经济学。

对于帕累托社会学观点更具体的影响主要有:马基雅维利的政治学、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孔德的社会实证论、莫斯卡的精英统治论以及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

(1)古代史学方面的知识是帕累托在中学读书期间作为基础教育而吸收的,现代数学是在都灵工艺学校学习的主要课程,现代数量经济学的影响主要继承于洛桑大学的瓦尔拉教授,这三个方面的影响属于知识基础和实证方法方面。

(2)马基雅维利是近代意大利社会科学学术传统的奠基人,注重从人的那些非理性的本性来分析社会问题,是从马基雅维利那里继承下来的意大利学术传统之一。

帕累托从非理性方面来解释社会现象,无疑是这个传统的继承和展开。

(3)帕累托在斯宾塞和孔德那里接受的影响是矛盾的。

他对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观点表示赞同,但最终还是放弃了社会可以进化的观点,转向了马基雅维利的历史循环论。

从孔德那里帕累托不仅继承了实证原则,而且也肯定了孔德关于宗教情感在社会生活中起凝聚作用的观点,但是他又反对孔德试图为现代人创造新宗教。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组织社会学理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组织社会学理论)【圣才出品】

第二十八章组织社会学理论28.1 复习笔记一、组织行为理论1.行为科学理论(1)行为科学理论的观点行为科学理论以社会人为人性假设,认为企业组织中的人不仅拥有经济性需要,还同时具备社会性需要。

行为科学理论的产生肇始于人际关系学派的霍桑实验。

(2)霍桑实验霍桑实验,即20世纪20年代起在大型工业企业——美国芝加哥西部电力公司的霍桑发电厂进行的著名调查,整个实验一共进行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照明”实验。

就霍桑发电厂方面,实验的既定目标是研究工厂车间的照明条件的改善对工人生产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是两个实验小组的照明条件虽然不同,但二者的劳动产量却不相上下,照明条件充其量不过是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之一。

第二阶段是“继电器装备”实验,以期发现在照明条件之外影响生产效率的关键性因素。

实验结果表明,生产过程中软性的人际关系和精神环境,在提高生产效率方面,较之硬性的技术和物质条件更具影响力。

霍桑实验第二阶段所发现的“企业组织中的人不仅拥有经济性需要,还同时具备社会性需要”,引发了许多人际关系学派的研究者的理论探索。

麦克格里哥将这些研究成果纳入其著作《企业的人性面》,并论述了著名的“Y理论”。

第三阶段的研究,直接以工人对工作的态度及情感为理论起点,实验结果是工作态度的影响因素并非局限于是否获得重视以及自身的声誉,而是复杂到既有资料无法解释。

第四阶段实验——“绕电话线”实验,凭借参与观察和访问相配合的方法最终发现,工厂里存在着非正式的小群体,它强烈地左右着个体的行为。

非正式组织在生产过程中通过一种非正式的发生影响,这种规范直接关系到非正式组织成员的切身利益,深为成员们所认同和关注,个别成员的不服从行为将受到小群体的严厉制裁。

(3)行为科学理论的两条途径行为科学理论的研究提出从两条不同的途径对劳动者的组织环境进行改善:①聘用一些顾问人员,其任务就是耐心地倾听工人们的抱怨。

为这种方法所设计的相互交流技术,促进了现今普遍使用的间接指导技术的发展。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理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理论)【圣才出品】

第四章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理论4.1 复习笔记一、学术背景1.迪尔凯姆(E.Durkheim,1858—1917),又译涂尔干,生于法国埃皮纳尔的犹太人家庭。

祖父和父亲都是犹太教士,家庭的宗教传统对迪尔凯姆的影响很大。

2.经过两次挫折,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迪尔凯姆结识了许多后来在法国学术界发生重大影响的年轻人,对迪尔凯姆影响最大的是历史学家德·古兰依和哲学家布特鲁。

后去德国深造,主修教学法。

在莱比锡,受冯特心理实验室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影响,坚定了他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研究社会问题的信念。

3.1886年,迪尔凯姆发表了《社会科学的最近研究》、《德国道德的实证哲学》等文章,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1888年,发表了《自杀与出生率》。

l893年,完成了博士论文《社会分工论》,并获得博士学位。

1895年发表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这些学术成果不仅使迪尔凯姆在法国学术界的影响迅速扩大,而且也使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地位得到很多人的认同。

4.1896年,迪尔凯姆被聘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

不久,创办了法国第一本社会学杂志《社会学年鉴》。

这两件事被视为社会学发展的两件大事,标志着社会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登上了大学的讲坛,标志着社会学已在欧洲学术之林赢得了一席之地,并且有了宣传自己的场所和空间。

在主编《年鉴》的l2年中,迪尔凯姆先后出版了《论自杀》《图腾崇拜论》《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等重要著作,后来出版的一些著作,如《原始分类》《道德教育》《职业伦理与大众道德》《社会主义与圣西门》等,也都是在这个期间写作的。

5.迪尔凯姆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成就辉煌,而且在社会活动上也十分活跃。

面对接踵而来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迪尔凯姆亲身投入这些矛盾之中,满腔热忱地支持他认为是正义和有益社会进步的一方。

二、社会事实的性质与解释1.社会事实的含义迪尔凯姆认为,真正的客观性追求不能仅仅归结为对社会有机体组织与行为的研究,而应从社会现象的一般普遍性来把握社会学研究对象。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齐美尔的社会形式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齐美尔的社会形式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齐美尔的社会形式论)【圣才出品】第六章齐美尔的社会形式论6.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学术背景1.家庭和教育背景乔治·齐美尔(George Simmel,1858—918)出⽣于德国⼀个犹太富商家庭。

中学毕业后,齐美尔到柏林⼤学学习历史和哲学。

1881年,齐美尔撰写了博⼠论⽂《根据康德的⾃然单⼦论谈物质的性质》,并获得了博⼠学位。

2.学术⽣涯齐美尔长期在柏林⼤学任教,但⼀直被排斥在正式学术圈之外。

但⼈们都承认,他和滕尼斯⼀起创⽴了德国社会学,并且是他开始了西⽅社会学由宏观层⾯向微观层⾯的转化。

齐美尔开设的课程内容丰富,涉及社会学、历史学、哲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多种领域,不仅⼴⼤青年学⽣在他那⾥接受了充实⽽⽣动的知识,⽽且像韦伯、卢卡奇、布洛赫、舍勒、曼海姆、阿多尔诺、霍克海墨等⼀⼤批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也在齐美尔精彩⾮凡的讲演中获益匪浅。

科瑟在评价齐美尔的学术影响时指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19世纪90年代到第⼀次世界⼤战及战后,没有⼀个德国的知识分⼦能够逃脱齐美尔的修辞和辩证技巧的强有⼒的影响。

”3.时代背景齐美尔的学术与教学如此活跃,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

齐美尔学术与教学的⾼峰期,正是“铁⾎宰相”俾斯麦当权时期。

在强权专制下,统⼀的德意志帝国在1870年对法战争取得胜利后迅速发展起来。

这种发展迅速⽽⼜⽭盾重重的德国现实,反映在齐美尔的学术思想中,蒸蒸⽇上的德国经济和德国⼯业,是齐美尔始终以激进的态度抨击时弊、张扬进步的现实基础。

齐美尔的思想实质上是代表着刚刚获得较⼤经济实⼒的德国资产阶级精神表现。

4.主要著作齐美尔著述甚丰,⽣前曾发表200多篇⽂章,其中有三分之⼀为学术论⽂,在社会学、哲学、伦理学和⽂艺批评等⽅⾯的著作有20余部,其中影响较⼤的有:《社会分化》《历史哲学问题》《伦理学科学导⾔》《货币哲学》《社会学》《纯粹理性批判》《⽣命观》等等。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课后习题(默顿的中程功能主义)【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课后习题(默顿的中程功能主义)【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默顿的中程功能主义1.如何理解默顿对帕森斯的继承与批判?答:(1)默顿对帕森斯的批判:①默顿批判了“社会功能的统一性”原则。

帕森斯的宏观结构分析,以社会结构功能的统一性为前提,正是因为相同的社会结构就一定具有相同的社会功能,关于社会群体和社会结构的一般性功能分析模式才能成立。

默顿认为,社会功能统一性是不成立的,在结构功能分析中必须明确群体功能或社会结构功能的界限,而不应不加限制地抽象谈论社会结构功能。

②默顿批判了“普遍的功能主义”。

普遍的功能主义,即认为“所有的标准化的社会或文化形式都具有积极的功能”。

在默顿看来,并非像宏观结构功能主义分析的那样,所有的具有一定标准性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形式都仅有积极功能,而且同时也存在着消极的“反功能”。

③默顿还批判了社会功能不可缺少性原则。

帕森斯等人认为,任何社会群体或社会结构都具有适应、达鹄(目标获取)、整合、维模等功能,哪一种功能都不可能在社会行动和社会系统中被排斥掉,如果缺少了哪方面功能,社会行动和社会系统就会紊乱,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都无法实现。

默顿认为这种判断是不能成立的,那些被认为不可替代的功能都是可以替代的。

④默顿批判的核心精神默顿对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批判的核心精神是:强调中层结构功能分析的特殊性和相对性,否定宏观结构功能分析的普遍性和绝对性。

默顿对宏观结构功能主义的这种批判,同他强调从经验事实出发,建立不脱离具体经验事实的理论目标是一致的。

因为经验事实都是在特定条件中存在的,因而也一定是相对的、具有个别性和有限性的。

(2)默顿对帕森斯的继承:在默顿看来,仅仅描述经验事实,在具体琐碎的经验事实中提出一个又一个微观层面的假设,不能解释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尤其无法说明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社会问题;而试图用某些理论框架解释所有社会问题、旨在建立宏伟理论大厦的宏观社会学,距离经验事实太远,也无法具体而真实地回答现实社会问题。

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作为微观描述和宏观概括之间的中介性社会学理论。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信任理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信任理论)【圣才出品】

第二十五章社会信任理论25.1 复习笔记一、西方社会信任研究的历史发展1.心理学家对信任的研究(1)多伊奇多伊奇(Deutsch)是研究信任问题最为著名的心理学家。

多伊奇对囚徒困境中的人际信任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人际信任的有无以双方合作与否来反映,两个人之间的信任程度会随着实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因此,人际信任被看作是一个由外界刺激决定的因变量。

多伊奇有关囚徒困境中人际信任的实验研究开创了社会心理学信任研究的先河。

多伊奇将信任理解为对情景刺激的反应,而情景刺激决定了个体心理与行为。

他又将信任理解为一种心理预期或期望,一种非理性的风险行为,这一思想影响了以后学者对于信任的界定。

在多伊奇之后,众多的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都将信任界定为一种心理期望或期待。

(2)罗特尔与赖兹曼罗特尔(Rotter)与赖兹曼(Wrightsman)把信任看成是存在于个人内部的性格特质,或一种经过社会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

罗特尔认为,信任是个体对另一个人的言词、承诺以及口头或书面的陈述之可靠性的一般性的期望。

赖兹曼认为,信任是个体特有的对他人的诚意、善良及可信性的普遍可靠性的信念。

信任是对他人的动机、人格方面的信任。

罗特尔与赖兹曼对于信任的看法不像多伊奇那样,认为信任是外在情景刺激的结果,而是内在的个人经历、个人对人性的看法等使他(她)形成了对一般性的他人的可信赖程度的一般性期望。

信任只是个人人格特质的表现,是一种经过社会学习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点。

(3)萨贝尔萨贝尔(Sabel)对于信任的研究较早地涉及社会信任。

在他看来,信任是交往双方共同持有的、对于双方都不会利用对方之弱点的信心。

萨贝尔对于信任的这一界定,说明他将信任理解为基于人际交往双方共有的信心或认识(如共有的概念、观念,道德或法律共识),并且这种信任具有一定程度的风险性。

萨贝尔所理解的信任就是一种相互信任。

(4)莱维斯和维格尔特莱维斯(Lewis)和维格尔特(Weigert)等人对于人际信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认为人际信任是人际交往的产物,它基于人际交往关系中的理性算计和情感关联。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帕森斯的结构功能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帕森斯的结构功能论)【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帕森斯的结构功能论12.1 复习笔记一、学术背景1.家庭和教育背景帕森斯(T·Parsons l902--1979)出生于美国,父亲是一位公理会牧师。

在阿姆斯赫特学院读书期间,帕森斯主攻生物学,与此同时,他对经济与社会方面的理论也产生了很大兴趣,并因此而到英国,在伦敦经济学院完成了毕业论文。

l927年,帕森斯在海德堡大学完成了关于韦伯、松巴特和马克思等人的资本主义理论的博士论文,并获得了博士学位。

2.学术生涯帕森斯在哈佛大学度过了50多年的教授生涯。

他是哈佛大学社会学系的创始人,并就任了社会学系第一任系主任。

帕森斯在1937年出版了自己第一部著作《社会行动的结构》,这时他的学术研究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

但是,他的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在美国发生广泛影响是在五六十年代。

3.时代背景二战后的美国虽然进入了平稳发展时期,但是在许多社会层面仍然存在种种矛盾冲突。

帕森斯创立的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正是直面这些理论任务而展开的理论建构。

在帕森斯的社会学理论中,既能看到关于人们在不同社会层面开展不同社会行动的论述,也能看到社会系统不同子系统的结构分析和功能分析,并且能看到各种社会系统相互之间有哪些矛盾关系,它们各自的功能作用以及相互间的协调运作等理论概括。

所有这些都是与战后美国现实问题直接相关的理论思考。

4.思想来源(1)对帕森斯来说,受益最深的社会学思想莫过于韦伯和齐美尔为代表的德国社会学理论。

在帕森斯关于社会行动和社会系统的研究中,表现强烈的是对行动者的主观意愿和各种社会子系统的价值取向及其功能作用的分析,这种理论倾向或研究方式无疑受到了韦伯和齐美尔的影响。

(2)马克思和狄尔泰对帕森斯的影响也很大。

马克思强调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经济结构是基础,各种社会结构只有协调,整个社会系统才能健康地向前发展。

帕森斯对社会系统的结构功能研究,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上述思想。

狄尔泰注重历史因素、评价因素和理解的主观创造性,帕森斯把狄尔泰的这些原则也结合进自己的研究中。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课后习题(社会学的制度理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课后习题(社会学的制度理论)【圣才出品】

第二十七章社会学的制度理论1.怎样认识社会学对制度研究的历史演化?制度研究成为当代社会学热点的成因与表现如何?答:(1)社会学对制度研究的历史演化如下:①传统社会学的制度理论斯宾塞:从社会生物主义与个人主义出发,主张制度的自然生成,认为通过政府制定的制度对经济、社会、教育进行调节时,会产生负面影响。

制度的功能在于使社会生活的主要领域得到整合、实现秩序和稳定,制度是为确定社会关系和利益而由人们认可的程序和形式。

迪尔凯姆:从整体主义出发,认为秩序不能化约为社会个体的行为模式,制度总是处在不断形成、协调和衰败过程中,制度被人们所认同后,人们就会投入能量、情感,人们的行为模式就会被正式化、稳定化。

韦伯:制度包括习俗、惯例、社会规则、宗教、文化信仰、家庭、亲属关系、种族、社群、组织、阶级、特权团体、市场、法律与国家等;每种制度都有着独特的权力和机会结构。

制度不是既定的,而是在行动中形成的。

卡尔·波兰尼:资本主义无限制的市场化会损坏社会交往与文化结构,而非资本主义的市场是嵌入性的,市场制度与非市场制度的社会与经济目标存在很大的不同。

帕累托:制度背景主要反映的是情感而不是手段和目的的合理性。

传统社会学对制度的认识的共同特点:把制度与组织等同起来;认为规范与制度不同;注重社会制度及其变革的比较分析。

②现代社会学的制度理论帕森斯:制度是社会学的研究中心,制度理论应与行动理论结合起来。

在综合经典的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上,试图从行动本身角度来解释社会制度的产生,但他最终走向了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制度之所以产生在于它有重要功能,而它又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化,内化于人们的内心,人只是制度规范的木偶。

默顿:制度结构对行动既是一种制约也是一种支持,行动以社会结构为选择中介,选择在机会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

霍曼斯:个体行动与社会制度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个体行动对于制度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符号互动理论:制度是行动者建构的,同时又会影响行动者。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马克思的社会实践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马克思的社会实践论)【圣才出品】

第五章马克思的社会实践论5.1 复习笔记一、学术背景1.家庭背景和教育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的特里尔城。

父母都是犹太人。

父亲是一位有成就的律师。

中学毕业后到波恩大学学习法律,l836年,马克思转入柏林大学。

在柏林大学期间,马克思的法学老师萨维尼和甘斯对他都有较大影响。

马克思加入了青年黑格尔派,对哲学的兴趣却越来越浓。

2.重要著作1844年,马克思撰写了《l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5年,马克思写出了著名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明确而充分地论述了新世界观的基本观点,即从实践出发去认识与回答一切问题。

1847年12月一l848年1月,同恩格斯起草了同盟的纲领《共产党宣言》,系统、完整地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1867年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

这部著作阐述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石——剩余价值理论。

1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马克思继续以主要精力撰写《资本论》第二、三卷,同时关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二、实践的观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指在现存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具体关系中人们所进行的、受特定情感意志和理想信念所支配的感性的物质活动,其中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是物质生产活动,以及处理社会关系或社会矛盾的社会活动(如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等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1)直接现实性实践是现实的感性活动,不同于心理的或观念的活动,实践都是人们亲身经历的可以发挥某种物质力量、产生某种物质作用的可以被感知的活动,是直接在生活实际中发生的活动。

(2)总体性实践就其本质而言是区别于观念活动的感性活动或物质活动,但是,实践中包含着人们的情感意志、理想选择等主观因素,是在主观意识指导下通过人的物质活动作用于客观对象的过程,因此,实践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过程。

(3)历史性实践都是在特定条件下开展的现实活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的条件都对实践过程发生种种限制。

实践本身及限制它的各种条件都是不断发生变化,这就决定了实践的内容及其形式都要不断地展开为新的历史过程。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科塞等人的社会冲突理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科塞等人的社会冲突理论)【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科塞等人的社会冲突理论14.1 复习笔记一、社会冲突理论的思想源流社会冲突理论迄今已历经冲突理论的萌生、冲突理论的繁荣与冲突理论的当代发展三个阶段。

1.冲突理论的萌生冲突理论的萌生阶段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家,当属19世纪德国伟大思想家马克思、齐美尔和韦伯,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美国社会学家帕克和凡勃伦也对社会冲突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20世纪初期的西方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以及哲学之中也包含着些许社会冲突论思想。

(1)马克思的冲突思想马克思的冲突思想被认为是社会冲突理论最重要的学术渊源。

①基本内容a.人们的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其中的地位不平等是社会冲突的根源;b.私有制后出现的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斗争是阶级社会的普遍现象,贯穿了全部社会生活;c.社会形态的更替以及同一社会形态内的社会发展,都必须通过先进阶级对落后阶级的革命斗争;d.阶级斗争表现为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但通过暴力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政治斗争是首要形式。

②冲突命题美国社会学家特纳将马克思的冲突理论概括为七个冲突命题:a.在稀缺资源上的分配越不平等,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冲突就越深;b.被统治者对其真正的集体利益的认识越深化,他们越有可能怀疑现存稀缺资源分配模式的合法性;c.当统治者造成的变化破坏了被统治者之间现有的关系,造成异化状态,被统治者可以就其不满相互沟通,可以发展出统一的意识形态时,被统治者越有可能意识到其真正的集体利益;d.系统中的被统治群体越是意识到其集体利益并怀疑稀缺资源分配的合法性,他们就越有可能参加针对这一体系的统治者的冲突;e.被统治群体的意识形态统一性越是提高,他们的政治领导结构越是发达,统治群体与被统治群体之间的利益与关系,就越有可能极端化且不可调和;f.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越是极端化,冲突越有暴力性;g.冲突越有暴力性,社会结构与资源分配模式的变迁程度越大。

(2)齐美尔的冲突思想齐美尔将社会冲突作为一种主要的社会形式予以研究。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圣才出品】

第二十六章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26.1 复习笔记一、社会学对理性选择研究的拒斥与认同1.社会学对理性选择的拒斥(1)布劳①布劳坚决反对把理性选择研究引入社会学,他认为理性选择理论的任务是揭示个体怎样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行为,因此它不是社会学的任务,社会学只有把这种关于个体怎样行为的问题留给其他学科去研究,才能保持自己的学科特点、完成自己的使命。

②布劳对理性选择的排斥,是在维护由迪尔凯姆确立的、并且由大多数社会学家坚持的社会学原则。

a.迪尔凯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外在于个体的社会事实,社会事实是客观的物,社会事实制约着个体行为,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不能用个体的行为特别是个人的心理活动去解释它的实质与功能。

b.韦伯:把人及其行为纳入社会学的视野,但他是在经济学范畴里论述个体的选择行为,而不是在社会学范畴之内开展的讨论。

c.帕森斯:仍然在类型学的意义上讨论人们的行动模式,而不是在个体的选择活动中开展研究;在社会系统论中,把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看作两个独立并存的系统,这种划分的结果导致社会学和经济学都有自己特殊的研究对象,两个学科可以互不相关地开展自己的研究。

(2)古德与哈勃①古德:尽管很多社会学家把理性选择研究从社会学的视野中排斥出去,但是社会学家们从来没有脱离理性思维,而且理性选择问题从来没有从社会学的视野中消失。

社会学家们都承认人的社会行为是有目的的行为,而有目的的行为就一定包含有指向的选择,当社会学家研究人们的目的行为时,其实质也就是在研究人们的理性选择行为。

②哈勃:社会学不应当否定理性选择理论,否则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将无法确立自己的理论核心。

在哈勃看来,社会学面对人们的目的行为,应当在社会学的视野里开展对具有选择性的目的行为的研究,否则社会学研究将放弃最基本的社会现象,并转而失去中心、流于空疏。

③古德和哈勃再次提出了社会学长期为之困扰的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由迪尔凯姆创立的整体主义方法论,将个人行为和个人心理排斥在社会学视野之外,但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从来都没有远离社会学。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学的制度理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学的制度理论)【圣才出品】

第二十七章社会学的制度理论27.1 复习笔记一、制度主义兴起的背景1.西方制度主义兴起是人们对传统主流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反思的产物(1)古典经济学从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出发,认为私有产权、市场、国家等是自发形成的制度,在保护私有产权的宪法秩序的前提下,人们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实现经济效率、经济均衡和社会普遍福利的增加,而把其他社会文化或制度因素排除在经济学的理论模型之外。

这种经济理论的实践结果却是不断的经济危机与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

(2)在此种情况下兴起的新古典经济学,特别是其中的奥地利边际效用学派,虽然视制度文化因素为影响人们的偏好或者效用的函数,但是仍然认为这些因素是外生于经济过程的。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发达国家中,社会发展出现了福特式生产体制与福利国家制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组织经济学开始重视政府及其宏观政策、经济科层组织中的经理阶层的管理这两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但仍认为非正式制度因素对市场经济顺利运行、组织经济绩效的提高起着干扰作用而力图排除之,其结果加速了福利国家的危机与福特制的危机。

(3)随后兴起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诸学派,重视货币、供给、个人理性预期等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的态度,受到历史方法的经济学、旧制度经济学、社会学特别是经济社会学的批判。

促使经济学主流根本地改变对制度的看法的,是科斯、诺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主义经济学诸流派。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主流虽然对各学科的制度研究的复兴具有重要影响,但其理性选择理论基础上的制度理论并不为所有人接受。

在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中,很多新制度主义学者都试图从旧制度经济学和历史学派那里去寻找制度理论的基础,从而形成了与新制度主义经济学主流不同的诸多新制度理论及新制度主义流派。

2.西方社会制度主义的兴起,也与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等的演进,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实践有密切的关系发展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在发展中国家中的运用,但鉴于发展中国家独特的传统与现代重叠的社会结构,发展经济学较为注重综合性的分析。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孔德的社会实证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孔德的社会实证论)【圣才出品】

第二章孔德的社会实证论2.1 复习笔记一、社会实证论概况1.社会实证论的含义社会实证论是以实证主义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的社会学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德、穆勒、斯宾塞和迪尔凯姆等人,是他们明确阐述了社会实证论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使早期社会学成为一门区别于哲学、文学、宗教学和伦理学且具有强烈自然主义(naturalism)色彩的社会“科学”。

2.社会实证论的产生(1)社会背景资产阶级在获取政权后迫切需要稳定社会秩序、推进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进程。

(2)思想来源①经验主义培根和洛克都认为经验现象是独立于人们意识而自存的客观存在,人的认识起源于直接感知客观存在的感觉,感觉的可靠性在于它能够真实地反映客观存在,客观存在有其自身运动变化的规律,以感觉为基础的认识把握了客观现象及其规律就可以产生科学知识。

②科学主义崇尚实证科学,要求人们的思想与言行都应遵循实证科学原则与方法的科学主义,既是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思想来源,也是它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内容。

伽利略和牛顿等自然科学家则对科学主义的基本目标、基本原则、基本模式作了具体论述。

③自然主义孔德说的只问“是什么?”而不问“应当是什么?”,这是一种否认主观性、创造性和价值要求的自然主义,是片面夸大社会现实自在性和自发性的客观主义。

顺应自然、服从客观,这是实证主义从自然主义或客观主义那里继承的品质,它使实证主义社会学具有一定的保守性。

④理性主义社会实证论只是反对理性主义中的价值理性和审美理性,但同时却坚持了理性主义中的科学理性。

3.社会实证论的发展(1)社会实证论首先在法国和英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孔德在法国率先提出了实证主义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并提出了从实证主义出发研究社会现象的基本构想。

迪尔凯姆把孔德的社会学构想系统化、具体化,社会实证论由此在学科之林中争得了一席之地。

穆勒像斯宾塞一样在孔德思想的影响下,分别建立了唯名论的社会实证论和有机论的社会实证论。

孔德、迪尔凯姆、穆勒和斯宾塞的学说一般被称为早期社会实证论,主要流行于l9世纪末20世纪初。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圣才出品】

第十八章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18.1 复习笔记一、展开社会学新视野1.生平与著述(1)人物生平①贝尔出生于纽约一个来自东欧的犹太移民家庭,父亲早年去世,自幼随母亲过着贫寒的生活。

②1934年,贝尔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

他怀着推进社会进步的愿望选择了社会学专业。

30年代中期的右倾思潮中,贝尔猛烈抨击斯大林的极权专制政策,认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已经失去了前途。

③放弃共产主义理想之后,贝尔开始拥护罗斯福新政,呼吁进一步发扬美国政治的民主传统,为学术界和知识界创造一个宽松的文化氛围。

④二战后,贝尔在倡导“新自由主义”的同时,提出了“意识形态终结论”,认为激进主义和社会革命理想均已告败,福利国家、权力分散、混合经济和多元政治等观念深入人心。

(2)主要著作贝尔主要的学术著作是:《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和《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这两部著作的主要内容是对工业社会即将终结、后工业社会即将来临的预测,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方面揭示了从工业社会转向后工业社会发生的复杂变化。

2.学术立场(1)政治上的自由主义政治的自由主义,简言之,贝尔强调公众领域人人平等,私人领域个性自由,但是都应当有一定的规则与制约。

(2)经济上的社会主义经济上的社会主义,是强调国家或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调控社会经济行为时,不能仅仅考虑经济效益、经济制度和经济行为,而应充分考虑经济活动中的社会因素和经济活动结果、经济调控政策的社会影响。

贝尔的经济社会主义实质是从社会学的视角来分析经济活动现象,而不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开展经济活动。

(3)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贝尔在文化方面的立场被称为新保守主义。

新保守主义强调国家对社会生活的干预,鼓励经济领域的自由竞争,维护美国的传统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抵制具有刺激性和煽动性的文化现象。

贝尔认为文化传统是不可能完全抛弃的,应当维护文明的延续性,承认文化传统在历史过程和现实存在中的作用。

(4)评价①贝尔的这种思想结构表现了他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方法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把资本主义社会看成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充满矛盾的统一体,认为这个统一体不同方面的发展变化是不平衡的,不应当不加区分地一概而论,应当面对实际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采用不同的原则、方法和策略。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赠5套名校考研真题及详解】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赠5套名校考研真题及详解】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导论【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西方社会学的兴起1社会学是关于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的学问,是对社会危机的反应。

(1)社会学概念的提出孔德在19世纪30年代提出社会学概念之际,正是旧的封建秩序被暴力革命摧毁,新的资本主义秩序尚未确立,资产阶级政权不断更迭,各种经济问题频发的时期。

如何摆脱秩序混乱的社会困境,取得资本主义工业和文化的胜利,是摆在思想家面前的紧迫任务。

孔德把社会秩序作为其社会学核心概念之一,充分地说明社会学形成之初就是对社会危机的反应。

(2)各类社会学实证社会学把社会现象作为客观对象,试图用物理学方法描述社会整合与进化的规律;解释社会学把社会现象看作人的主体活动结果,试图用人文学科的理解与评价方法阐释社会行动的根据与意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社会学把社会现象看作实践过程,试图用唯物的辩证思维方式,批判地揭示社会异化原因和人类自由解放道路。

不论从何种角度出发,采用何种方法,得出何种结论,社会学都是一种直面现实、参与现实、力求把现实从困境中解脱,让人类从危机中超越,寻求幸福、和平、自由的实践性学科。

2.社会学是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的继续社会学同传统形而上学,尤其是同黑格尔的理性哲学,并非简单的对立关系。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无论是实证社会学,解释社会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都是欧洲形而上学的传统,尤其是对黑格尔理性哲学的批判性继续。

(1)实证社会学。

孔德不是在一般意义上反对理性,而是反对被包含在传统理性概念中的价值理性和审美理性,实证社会学并未完全超越理性哲学的传统,只不过把科学理性、认知理性和客观理性,从作为总体的传统理性中提取出来并绝对化罢了。

实证社会学试图以科学理性把握客体的确定规定性。

(2)解释社会学。

以韦伯为代表的解释社会学,试图通过意义阐释来解释社会行动的主观根据或主观理性。

如果说实证主义社会学强调科学理性、客观理性是传统理性哲学的片面性继续,那么把主体意愿和主观理性作为基本原则的解释社会学,是传统理性哲学的又一种片面性继续。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性别社会学理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性别社会学理论)【圣才出品】

第二十九章性别社会学理论29.1 复习笔记一、性别社会学的理论渊源性别社会学与女性主义思潮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使得性别社会学的理论渊源直接来自于女性主义理论。

其中,对性别社会学产生重大影响的理论流派包括: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激进主义女性主义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

1.自由主义女性主义(1)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背景和代表人物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是女权主义早期理论的表现形式。

它的思想文化背景是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其政治社会背景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和《人权宣言》。

代表人物有沃斯通克拉夫特、泰勒和米尔等人。

(2)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主要观点①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研究框架是理性与感性问题。

诉诸于人的本质和理性是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首要理论依据。

尽管男女有先天的生理差异,但其社会差异绝大多数是由社会化过程造成的,而不是先天生物性差异的结果。

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社会中存在的一系列的规范和法律,它们束缚了女性的发展。

人生来平等,男女皆有一样的理性与能力,其地位权利均应平等,应该给予妇女全部的人权。

如:沃斯通克拉夫特在她的代表作《为妇女权利辩护》一书中指出,女性在理性和智力上并非低于男性,而是教育方面的机会不平等造成的。

米尔,在他的著作《对女性的征服》中也写到,女性的屈从地位是人类历史的野蛮时代的产物,是一群人压迫另一群人的结果,而不是一种自然的秩序,而是社会长期的压迫和错误教育的结果,是压抑一方,激励另二方的结果。

②主张纠正女性受教育的法律和制度的不公平,以法律为武器争取女性权利和男女平等。

基于此,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提出的修改法律的要求。

首先,主张废除性别歧视的法律;其次,主张中性法律,要求在法律的制定上不分性别,对男女同样适用,不能因为性别而给予区别对待;再次,主张制定反歧视法律,用法律的力量规定不得有性别歧视;还有,她们主张用法律加速性别平等的实现。

2.激进的女性主义(1)激进的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激进的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理论流派中发端较早的一种思想,但到20世纪60年代,它才发展成为一种系统的自我认定的理论。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圣才出品】

第二十三章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23.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重建社会结构理论1.生平(1)吉登斯(Anthony Giddens)于1938年出生在英国伦敦北部的埃德蒙顿,18岁考入赫尔大学。

在大学期间受社会学教师沃斯利和心理学教师韦斯特比的影响,对社会学和心理学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2)1959年大学毕业后,进入伦敦经济学院攻读硕士学位,1961年撰写了题为《当代英国的运动与社会》硕士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并获硕士学位。

(3)获硕士学位后,吉登斯在莱斯特大学社会学系任教,讲授经典社会学理论和社会心理学等课程。

1966年,吉登斯离开莱斯特大学到温哥华附近的西蒙·弗拉塞尔大学任教,后又转至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4)1969年,吉登斯受剑桥大学之聘,由美洲返回英国,在皇家学院任高级讲师兼院士,同时攻读博士学位。

1974年,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5)1983年,被选为英国社会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

1984年,出版了代表著作《社会的构成》,他的学术影响随这部著作的出版而迅速扩大。

1985年被聘为剑桥大学社会学教授。

1996年被聘为伦敦经济学院院长。

2.著作吉登斯自70年代初以来发表了大量学术著作,主要有:《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1971)、《迪尔凯姆著作选》(译作,1972)、《发达社会的阶级结构》(1973)、《实证主义社会学》(1974)、《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1976)、《社会理论的中心论题》(1979)、《社会的构成》(1984)、《民族一国家与暴力》(1985)、《现代性的后果》(1990)、《现代性与自我认同》(1991)等。

3.思想渊源(1)马克思吉登斯非常重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他认为他的三部著作:《社会的构成》、《民族—国家与暴力》和《现代性与自我认同》,是关注“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世界的关联”的三部曲。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默顿的中层功能主义13.1 复习笔记一、学术背景1.家庭和教育背景罗伯特·金·默顿(Robert King Merton)1910年7月5日出生于美国费城,家境贫寒,默顿以优异成绩考入坦普尔大学。

大学期间,默顿因选修辛普森教授主讲的《社会学入门》而对社会学发生兴趣。

1931年,默顿考入哈佛大学社会学系,成为那里第一批社会学研究生。

帕森斯、索罗金和纳策斯费尔德都对默顿产生了很大影响。

2.学术生涯1936年,默顿在哈佛大学获社会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l947年,默顿转任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1979年以哥伦比亚大学荣誉终身教授退休。

默顿同纳策斯费尔德在哥伦比亚大学长期合作,开展对社会问题的经验性研究。

l949年,默顿发表了《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书中阐明了经验研究的基本方式。

1957年他荣任美国社会学会会长,l977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现在,默顿是美国科学院四位社会学院士之一。

3.学术贡献默顿的中程社会学理论在美国引起了广泛赞成。

这不仅由于默顿的中程社会学研究突破了帕森斯的宏观结构功能主义模式,在社会学研究中展开了新的学术层面,而且还因为这种中程研究注重经验事实,强调解决实际社会问题,使社会学研究体现出浓厚的实用主义精神。

4.主要著作除了产生重大影响的代表著作《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外,还有《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社会结构与失范》、《17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的社会》、《当代社会问题》、《社会研究的连续性》、《社会理论与功能分析》等著作。

二、中程功能分析的基本原则1.中程理论默顿认为,在社会学学科基本成熟阶段,没必要再像帕森斯那样专心致志地建构宏大的理论体系,而应当从经验事实出发,在研究实际社会问题、解决实际社会问题中建构不远离经验事实的社会学理论。

默顿把按照这种原则建构的社会学理论称为中程理论。

(1)仅仅描述经验事实,在具体琐碎的经验事实中提出一个又一个微观层面的假设,不能解释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尤其无法说明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社会问题;(2)而试图用某些理论框架解释所有社会问题、旨在建立宏伟理论大厦的宏观社会学,距离经验事实太远,也无法具体而真实地回答现实社会问题。

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作为微观描述和宏观概括之间的中介性社会学理论。

这种社会学理论,不仅直接面对经验事实,而且能概括出不脱离经验事实的理论观点。

2.对结构功能主义原则的批判(1)对“社会功能的统一性”原则的批判帕森斯的宏观结构分析,以社会结构功能的统一性为前提,正是因为相同的社会结构就一定具有相同的社会功能,关于社会群体和社会结构的一般性功能分析模式才能成立。

默顿认为,社会功能统一性是不成立的,在结构功能分析中必须明确群体功能或社会结构功能的界限,而不应不加限制地抽象谈论社会结构功能。

(2)对“普遍的功能主义”的批判普遍的功能主义,即认为“所有的标准化的社会或文化形式都具有积极的功能”。

在默顿看来,并非像宏观结构功能主义分析的那样,所有的具有一定标准性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形式都仅有积极功能,而且同时也存在着消极的“反功能”。

(3)对社会功能不可缺少性原则的批判帕森斯等人认为,任何社会群体或社会结构都具有适应、达鹄(目标获取)、整合、维模等功能,哪一种功能都不可能在社会行动和社会系统中被排斥掉,如果缺少了哪方面功能,社会行动和社会系统就会紊乱,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都无法实现。

默顿认为这种判断是不能成立的,那些被认为不可替代的功能都是可以替代的。

(4)批判的核心精神默顿对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批判的核心精神是:强调中层结构功能分析的特殊性和相对性,否定宏观结构功能分析的普遍性和绝对性。

默顿对宏观结构功能主义的这种批判,同他强调从经验事实出发,建立不脱离具体经验事实的理论目标是一致的。

因为经验事实都是在特定条件中存在的,因而也一定是相对的、具有个别性和有限性的。

3.中程功能分析原则(1)中程功能分析方法是一种考察和解释社会行动及其后果的战略,即关于可感知的社会活动及其后果的研究原则、方法和手段,而不是具有规范性的理论模式和系统性的理论体系。

(2)中程功能分析形成的理论应当有经验材料支持,仅靠概念演绎和逻辑推理形成的理论是不可靠的,应当受到中程功能分析的批判和抵制。

(3)判断一种理论是不是中程理论,关键看它能否作为“产生经验的假设”。

即中程理论的命题或观点,不仅来自于对经验事实的理论概括,而且反过来也是直接可以指导经验活动的思想原则或理论前提。

一旦这种原则或前提出现,经验活动就会发生。

(4)强调分析客观的社会后果,不关心社会行动的主观取向。

因此,中程理论是具有实证主义倾向的社会学理论。

在默顿看来,过多地分析社会行动的主观取向,不能保证社会学研究的真实性,因为社会行动的主观取向或主观动机,往往同社会行动的后果是不一致的。

三、社会功能的复杂性1.显功能与隐功能(1)含义默顿把客观性结果区分为显性的功能和隐性的功能。

在他看来,显性功能论是社会行动者共同期望并明显表现出来的功能;隐性功能论则是社会行动者预先没有预见并表现不明显的功能。

(2)实质默顿关于社会行动或社会结构的显功能与隐功能的区分,实质上是从社会活动结果的分析提出了社会功能的隐蔽性和不可预见性问题。

社会学理论不能仅仅描述可见的经验事实,更重要的应当去揭示那些已经发生但尚未被人们认识的功能、作用和结果,以及根据直接源于经验事实的判断去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结果或功能。

2.功能失调(1)含义功能失调是指某种最初有益于社会行动或社会结构的功能,在后来演化过程中变成了有害于这种社会行动或社会结构的功能,社会行动或社会结构已经无法调整和控制由它发出的功能。

(2)时间划分功能失调的产生有一个时间过程,既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表现出来,也可以在较长的时间内表现出来。

默顿强调在不同时间框架中分析功能失调的目的在于:不能仅仅注意当下就可能发生的功能失调,而且还要在较长的时间过程中把握功能失调,并且后者往往是更为严重的。

因为长期效应的功能失调具有漫长的潜伏期,而当其一旦显现出来时,人们已经很难改变这种功能失调了。

所以,社会学家应当战略性地预见这些长期性的功能失调。

(3)功能替代由于功能失调是社会功能发挥的结果,人们只有在它作为现实存在时才能明确地认识,因此,对功能失调的认识具有滞后性。

默顿提出了“功能替代”或“功能抉择”概念,即发现和促进新的社会功能,以顶替或抵消失调了的社会功能,进而实现有利于社会行动、社会群体和社会系统的功能平衡。

寻求功能替代必须从经验事实出发,而不能从逻辑推论出发。

默顿主张,只有直面经验事实,在直接发生的经验过程中才能发现可以起到替代作用的功能。

3.反功能(1)含义及表现反功能是指降低社会系统的适应能力,并能最终导致系统自我瓦解的功能。

反功能的表现也是很复杂的。

①对于某一社会系统而言,有些功能最初是有益系统适应环境和发展自身的,但在其演化过程中逐渐走向了反面,由正功能转化为反功能。

②反功能的另一种情况是,某种功能对这个群体是积极有益的正功能而对另一个群体却是消极有害的反功能。

(2)补偿性结构默顿认为,消除反功能的手段之一是建立中和与瓦解反功能的补偿性结构,这意味着原有结构因增加内容而发生了变化。

而新设补偿性结构还会产生新的反功能,于是要求再增加新补偿机构,随之还会产生新的反功能。

这样连续的结果是社会结构的不断变迁。

4.玛格丽特·玻洛玛的概括玛格丽特·玻洛玛对默顿关于社会功能复杂性的分析作了概括。

她认为默顿的功能分析提出了如下问题并展开了一系列环节:(1)所分析的系统的性质是什么?它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还是种族群体,它是一个小群体(如朋友、群体、家庭),还是一个较大的组织(如科层组织)?这对于我们确定什么对一个群体的需要是有功能的,而对另一个群体的需要是没有功能的非常重要。

(2)存在不存在可以按照结果净平衡加以分析的潜在功能和明显功能?在默顿关于政治机构的例子中,功能并非总是人们所事先期望的,也不一定必须为那些系统参与者所承认。

(3)我们怎样才能确定一种“功能需要”是否只是由于某一特殊群体而存在?默顿不愿去假定,所有的系统都有一套必须加以满足的功能需要,以保证系统的延续。

在提出这样问题的时候,默顿提醒功能分析者注意功能替代的重要性。

(4)功能主义者对秩序的问题的兴趣,会妨碍他们对不平衡的研究吗?在提出反功能和积极功能概念的时候,默顿忠告功能主义者,当文化活动和规范与社会系统相矛盾时,社会变迁就是可能的。

有些项目,并不仅仅是反功能的,而且他们也会导致所研究的群体的变迁。

四、越轨、角色和人格1.越轨和失范理论关于越轨或失范,默顿认为应当把它放到社会结构中的矛盾关系中去考察。

默顿用下表来解释他的越轨和失范理论:在表中,文化的目标也是功利的目标默顿用正号(+)表示对功利目标和制度允许实现功利目标的手段的认可,用负号(-)表示对目标或手段的否定。

根据认可或否定目标与手段的不同变量关系,默顿概括出5种适应方式。

(1)当行为者既认可了某种功利目标又采用受制度允许的手段来实现这个目标时,他进行的是没有失范和越轨的从众行为,默顿称之为受过良好教育且工作积极而实现功利目标的合适行为;(2)有某种文化目标追求,但未能按制度允许的手段行事,必将产生越轨行为,默顿称之为“创新”,美国白领工人的某些犯罪活动就属于这种越轨行为;(3)没有明确功利目标,只知单纯恪守制度规范,将产生没有实际意义的僵化保守的“仪式主义”行为;(4)既没有功利目标或文化目标,也不顾及制度与规范,默顿把这种社会行为称为“逃避主义”,如醉生梦死,追求虚幻,对任何事情都不负责任的放荡行为等等;(5)最后一种行为类型是否定原有的目标和制度,提出一种新目标和制度作为追求目标与行动准则,即“造反”。

2.角色丛理论(1)含义默顿认为不能把角色和地位简单地一一对应起来,处于某种社会地位的人往往扮演着多种角色,并且某个社会成员往往处于多种社会地位之中,默顿用“角色丛”和“地位丛”来指谓社会成员所处社会地位与扮演社会角色的复杂性。

(2)角色丛的意义复杂的角色丛不仅使人们面对十分复杂的社会关系,而且让人们受到不断的复杂限制。

然而,正是复杂的角色丛却可以使个人获得比较有利的交往关系和发展空间。

复杂的角色丛不仅增加了角色的交往关系、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而且在角色丛的冲突中,角色可以获得更多的自主权,个人的社会地位也因此而提高。

3.人格理论(1)社会制度和群体规范对人格的影响默顿所理解的人格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经常表现出来的行为品格或行为模式。

他以科层制对人格的影响为例来阐述他的观点。

在他看来,科层制作为一套强调规则、层次、目标和效率的管理制度,对于保证社会成员或工作群体的秩序、协调和实效是必要的,但是,在推行科层制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它僵化人格、限制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反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