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第三章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形成

合集下载

03作物产量及品质形成

03作物产量及品质形成

三、作物群体结构的栽培调控 1、群体结构的指标体系 • 群体组成(作物种类,不同器官比例); 群体组成(作物种类,不同器官比例) • 群体大小 ( 密度 、 干物质积累量 、 茎蘖数 、 叶面积指 群体大小(密度、干物质积累量、茎蘖数、 穗数或果数、根系状况) 数、穗数或果数、根系状况); • 群体分布 ( 指群体中的个体及个体中的器官的时间 、 群体分布(指群体中的个体及个体中的器官的时间、 空间分布或配置) 空间分布或配置)。
第二节 作物产量的形成规律
一、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形成过程 禾谷类:穗数、穗粒数、粒重; 禾谷类:穗数、穗粒数、粒重; 豆类: 株数、 株荚数、 荚粒数、 粒重; 豆类 : 株数 、 株荚数 、 荚粒数 、 粒重 ; 薯类:株数、薯数、单薯重; 薯类:株数、薯数、单薯重; 甘蔗:茎数、单茎重; 甘蔗:茎数、单茎重; 烟草:株数、叶数、单叶重。 烟草:株数、叶数、单叶重。 • 作物产量形成可以分解为各个产量构 成因素的形成过程。 成因素的形成过程。 • 每个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都有其关键 时期。 时期。
二、作物品质的评价 • 评价品质的两种指标:化学指标,物理指标。 评价品质的两种指标:化学指标,物理指标。 • 不同作物有不同的指标体系: 不同作物有不同的指标体系: 粮食作物品质的指标体系(如稻米的碾磨品质、 (1)粮食作物品质的指标体系(如稻米的碾磨品质、外观 品质、蒸煮品质和营养品质) 品质、蒸煮品质和营养品质) 经济作物品质的指标体系(如花生的加工品质、 (2)经济作物品质的指标体系(如花生的加工品质、外观 品质和营养品质) 品质和营养品质) 饲料作物品质的指标体系(如玉米的营养品质) (3)饲料作物品质的指标体系(如玉米的营养品质)
作物干物质生产、 二、作物干物质生产、分配与产量形成

第三章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

第三章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

第三章作物的⽣长发育与产量、品质第三章作物的⽣长发育与产量、品质第⼀节作物的⽣长发育作物的⽣长是指植物细胞的增⼤与增多,是植物体或某⼀器官体积和重量增加的量变过程。

发育是指作物从营养器官阶段转到⽣殖⽣长的质变过程。

由于细胞有序地进⾏⼀系列复杂的变化,形成了具有不同结构和机能的细胞、组织、器官。

⽣长和发育常常是交织在⼀起的。

⼀、作物的⼀⽣(⼀)作物的⽣育期作物完成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长发育所需的时间称为作物的⽣育期,以天数表⽰。

对于以收种⼦为主的作物是指从种⼦出苗到作物成熟的天数。

如棉花⼀般将出苗⾄开始吐絮的天数作为⽣育期。

经常采⽤育苗移栽的作物,如⽔稻、⽢薯、烟草等,通常还将其⽣育期分为苗床(秧⽥)⽣育期和⼤⽥⽣育期。

对于以营养体为收获对象的作物,如⿇类作物、牧草、绿肥、⽢蔗、甜菜等,⽣育期是指出苗到产品适宜收获期的总天数。

(⼆)作物的⽣育时期在作物的⼀⽣中,其外部形态特征总是呈现若⼲次显著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可以划分为若⼲个⽣育时期。

⽬前,各种作物的⽣育时期划分⽅法尚未完全统⼀。

⼏种主要作物的⽣育时期如下:⽲⾕类出苗期,分蘖期,拨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类出苗期,分枝期,开花期,结荚期,⿎粒期,成熟期棉花出苗期,现蕾期,花铃期,吐絮期油菜出苗期,现蕾抽薹期,开花期,成熟期黄、红⿇出苗期,苗期,现蕾期,开花结果期,⼯艺成熟期,种⼦成熟期⽢薯出苗期,采苗期,栽插期,还苗期,分枝期,封垄期,落黄期,收获期马铃薯出苗期,现蕾开花期,结薯期,成熟期,收获期⽢蔗萌芽期,苗期, 分蘖期,蔗茎伸长期, 成熟期对于不利⽤分蘖的作物如⽟⽶,⾼粱等,可不必列出分蘖期。

为了更详细地进⾏说明,还可将个别⽣育时期划分更细⼀些。

⽐如,开花期可细分作始花、盛花、终花三期,成熟期⼜可再分作乳熟、蜡熟、完熟三期等等。

⼆、作物的⽣长发育特性作物的⽣长和发育过程⼀⽅⾯由作物的遗传特性决定,另⼀⽅⾯⼜受到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

总论第三章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形成

总论第三章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形成

第三章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第一节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一、作物产量栽培作物的目的是获得较多的有经济价值的产品。

作物产量即是作物产品的数量。

作物产量通常分为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

生物产量是指作物一生中,即全生育期内通过光合作用和吸收作用,即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所生产和累积的各种有机物的总量,计算生物产量时通常不包括根系(块根作物外)。

在总干物质中有机物质占90%—95%,矿物质占5%一10%。

严格说来,干物质不包括自由水,而生物产量则含水10%一15%。

经济产量是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的收获量,即一般所指的产量。

不同作物其经济产品器官不同,禾谷类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等)、豆类和油料作物(大豆、花生、油菜等)的产品器官是种子;棉花为籽棉或皮棉,主要利用种子上的纤维;薯类作物(甘薯、马铃薯、木薯等)为块根或块茎;麻类作物为茎纤维或叶纤维;甘蔗为茎秆;甜菜为根;烟草为叶片;绿肥作物(苜蓿、三叶草等)为茎和叶等。

同一作物,因栽培目的不同,其经济产量的概念也不同。

如玉米,作为粮食和饲料作物栽培时,经济产量是指籽粒收获量,而作为青贮饲料时,经济产量则包括茎、叶和果穗的全部收获量。

经济产量是生物产量中所要收获的部分。

经济产量占生物产量的比例,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叫做经济系数或收获指数。

经济系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

经济系数的高低仅表明生物产量转运到经济产品器官中的比例,并不表明经济产量的高低。

通常,经济产量的高低与生物产量高低成正比。

不同作物的经济系数有所不同,其变化与遗传基础、收获器官及其化学成分以及栽培技术和环境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等有关。

一般说来,收获营养器官的作物,其经济系数比收获子实的作物要高;同为收获子实的作物,产品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比含蛋白质和脂肪为主的作物要高。

其原因是营养器官的形成过程较简单,子实的形成则须经历生殖器官的分化发育和结实成熟的复杂过程;碳水化合物如淀粉、纤维素等形成过程中需要能量相对少些,而蛋白质、脂肪的形成要经过同化产物的进一步转化,需要能量较多。

产品管理-第三章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

产品管理-第三章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

第三章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授课教案教学目的 掌握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概念及其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教学内容 §1 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2 作物群体结构§3 作物的源流库理论§4 作物的品质及其形成 §5 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关系教学方法(讲授、实验)以讲授为主教学重点和难点1.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形成过程;2.作物群体结构与产量;3.作物源流库与产量;4.作物品质及其与内外部因素的关系第一节 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一、作物产量作物产量即是作物产品的数量。

作物产量通常分为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

生物产量是指作物在全生育期内通过光合作用和吸收作用,即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所生产和累积的各种有机物的总量,计算生物产量时通常不包括根系(块根作物除外)。

在总干物质中有机物质占90%~95%,矿物质占5%~10%。

严格说来,干物质不包括自由水,而生物产量则含水10%~15%。

经济产量是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的收获量,即一般所指的产量。

不同作物其经济产品器官不同,禾谷类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等)、豆类和油料作物(大豆、花生、油菜等)的产品器官是种子;棉花为籽棉或皮棉,主要利用种子上的纤维;薯类作物(甘薯、马铃薯、木薯等)为块根或块茎;麻类作物为茎纤维或叶纤维;甘蔗为茎秆;甜菜为根;烟草为叶片;绿肥作物(苜蓿、三叶草等)为茎和叶等。

同一作物,因栽培目的不同,其经济产量的概念也不同。

如玉米,作为粮食和精饲料作物栽培时,经济产量是指籽粒收获量,而作为青贮饲料时,经济产量则包括茎、叶和果穗的全部收获量。

经济产量是生物产量中所要收获的部分。

经济产量占生物产量的比例,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叫做经济系数或收获指数。

经济系数的高低仅表明生物产量转运到经济产品器官中的比例,并不表明经济产量的高低。

通常,经济产量的高低与生物产量高低成正比。

不同作物的经济系数不同,其大小与遗传基础、收获器官及其化学成分以及栽培技术和环境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等有关。

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3章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

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3章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

二、作物品质形成的决定因素
作物品质的形成是由遗传因素和非遗传因素两个方面决定的。 (一)优质品种的选用 禾谷类作物品质改良的重点,长期以来是围绕着提高蛋白质及其必需氨 基酸组分含量进行的。
1.小麦蛋白质含量,种间差异较大。
野生一粒小麦(18%-30%)和栽培一粒小麦(16%-27%)大于圆锥小麦 (9%-16%)和硬粒小麦(12%-16%)。 我国栽培品种蛋白质含量在8.07%-20.42%,赖氨酸含量变化在0.28%0.55%之间,春小麦高于冬小麦,地方品种高于育成品种 2.大豆蛋白质和油分含量,种间和品种间变化较大。 我国栽培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变化在34.70%-50.75%之间(徐豹等,1984); 籽粒含油量随种皮颜色不同变化在17.83%-19.58%之间,种皮黄色>种 皮黑色和绿色>褐色 (吉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982)。
合产物少,产量内容物主要依赖于花前贮备物。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产
量的大部分来自花后的光合产物。 源的同化产物有就近输送的特性。
除了叶面积大小和光合速率以外,颖花叶比、粒叶比等也用来表示
源的供给能力或强度,其比值越高,说明单位叶面积供给物质量越多。
二、库
定义:库主要是指产品器官的容积和接纳营养物质的能力。 广义的既包括最终贮存同化物的器官,如种子、果实、块根、 块茎等,也包括还在生长中的幼嫩器官,如根、茎、叶、花、
二、作物品质形成的决定因素
(二)环境条件对品质的影响 1.环境条件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1)禾谷类作物籽粒蛋白质含量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 小麦籽粒中蛋白质含量由北向南和由西向东逐渐提高,在同一经度 上由北向南每推进10°,籽粒中蛋白质平均提高4.5%,而在同一纬度上 由西向东推进40°,蛋白质含量提高了5.47%。

作物栽培学:第3章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

作物栽培学:第3章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
为武田的结论提供了佐证。
• 杨等的研究:
理 论 产 量 ( kg/m2) 透 光 率 (%)
1
0.25
0.8
0.20
r = 0.464*
0.6
0.15
0.4
0.10
0.2
0 60
0.05 r = 0.416*
80
100
株 高 (cm)
0.00 120
株高与产量、透光率的关系
• 结论: 适当增加株高,可以降低叶面积密度, 增加透光率,改善群体的光环境, 提高群体光合效率, 提高水稻产量。
第三章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作物的“源、流、库”理论及其应用 作物产量的潜力(不讲) 作物品质及其形成 作物品质的改良
第一节 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一、作物产量
作物产量是作物一生所生产的产品数量。 作物产量通常分为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
1、生物产量
3)叶面积密度与群体光合速率
• 叶面积密度是指冠层内叶的垂直分布密度。 • LAI相同时,高株高群体的叶面积密度较小。
• 武田,比较了12个水稻新旧品种, 【-30d叶面积密度】——【-20~0d干物质产量】 之间的关系。
• 发现 【密度——产量】负相关
武田
550
干物质增加量(g/m2/d)
500
作物全生育期内通过光合作用和吸收作 用,即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所生产和累 积的各种有机物的总量,计算生物产量时 通常不包括根系(块根作物除外)。
3、经济产量
• 栽培作物的目的是获得较多的有经济价值的产品。 经济产量是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收获量,即 一般所指的产量。

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第三章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作物产量的概念;产量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理解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

掌握作物产品品质的涵义;掌握作物品质改良的途径。

掌握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概念;理解生产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措施。

教学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作物产量的概念;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作物产品品质的涵义;作物品质改良的途径。

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概念。

难点是生产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措施。

教学内容第一节作物的产量及其生产潜力一、作物产量的概念1.作物的产量包括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两部分。

2.生物产量:指作物在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的物质的总量(一般不包括根)。

在组成作物躯体的全部干物质中,有机物质占90 — 95%,矿物质占5 — 10%,因此,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物质的生产和积累是农作物产量形成的主要物质基础。

3.经济产量:栽培目的所需要产品的收获量(即一般所指的产量)。

经济产量可以是生殖体(籽粒、荚果、果实),也可以是营养体(根、茎、叶)。

4.经济系数: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经济系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

决定经济系数的因素:①与所利用的产品器官有关:以营养器官为产品的作物较高,如薯类0.75〜0.85;以生殖器官的一部分作为产品的作物较低,如禾谷类、豆类等,小麦0.3〜0.4,水稻0.5,大豆只有0.3。

②与收获产品的化学成分有关:以碳水化合物为产品的较高,以含脂肪、蛋白质为产品的较低。

③同一作物和同一品种,经济系数还决定于栽培条件和栽培水平。

5.作物产量二生物产量义经济系数二[(光合面积义光合能力义光合时间)一呼吸消耗+根系吸收]义经济系数,称为光合性能的五个方面。

6、产量的形成过程作物经济产量的形成过程,一般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作物干物质的积累过程,呈“S”型生长曲线。

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缓慢增长期:生长初期,苗小,叶少,干物质积累与叶面积呈正比。

2)指数增长或直线增长期:干重(W)增长决定于初始干重(W0)、相对生长率(或干重增长系数)R、和生长时间(t),之间可用指数方程W=W0eRt表示。

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3章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

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3章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

合产物少,产量内容物主要依赖于花前贮备物。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产
量的大部分来自花后的光合产物。 源的同化产物有就近输送的特性。
除了叶面积大小和光合速率以外,颖花叶比、粒叶比等也用来表示
源的供给能力或强度,其比值越高,说明单位叶面积供给物质量越多。
二、库
定义:库主要是指产品器官的容积和接纳营养物质的能力。 广义的既包括最终贮存同化物的器官,如种子、果实、块根、 块茎等,也包括还在生长中的幼嫩器官,如根、茎、叶、花、
二、产量构成因素
作物产量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群体的产量,即由个体产量或产品 器官数量所构成。 作物产量可以分解为几个构成因素(Engledow,1923;松岛,1957),并 依作物种类而异:
表3~1 各类作物的产量构成因素
作物名称 禾谷类
产量构成因素 穗数、每穗实粒数、粒重

薯 油

类 菜
株数、每株有效分枝数、部分是有机氮化合物。
同化物的运输受多种因素的制约。韧皮部输导组织的发达 程度,是影响同化物运输的重要因素。
四、源、流、库的协调及其应用
源、流、库是决定作物产量的3个不可分割的重要因素, 只有当作物群体和个体的发展达到源足、库大、流畅的要求 时,才可能获得高产。 源是产量库形成和充实的物质基础;库对源的大小和活 性有明显的反馈作用。 源、库器官的功能是相对的,有时同一器官兼有两个因 素的双重作用。 一般来说,流不会成为限制产量的主导因素。 源、库的发展及其平衡状况往往是支配产量的关键因素。 源、库在产量形成中相对作用的大小随品种、生态及栽培条 件而异。
禾谷类作物,如小麦、水稻、玉米,其籽粒蛋白质含量与产量呈负 相关,高赖氨酸玉米比普通同型种产量低。 一般认为,不利的环境条件往往会增加蛋白质含量,提高蛋白量的 多数农艺措施往往导致产量降低(Ahmadi,1993)。 国际水稻研究所(1973)提出了“蛋白质阈值”的概念,即蛋白质含 量超过该界限值时,稻谷产量会随蛋白质含量的提高而下降。

作物产量与品质形成

作物产量与品质形成
光合强度:也称光合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 叶面积吸收、同化二氧化碳的毫克数。
光合生产率:又称净同化率(NAR),是指单位 叶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所积累的干物质的数量。是 在群体条件下测定植物叶片光合生产效率的指标。
净同化率提高,产量也会提高? (X)
光合势(LAD):在某一生育期间或整个生育期 内作物群体绿叶面积的积数,即每日叶面积的积 加。单位m2·d
收获种子的——禾谷类、豆类、油料等作物
水稻
小麦玉米薏苡Fra bibliotek谷子(粟)
高粱
绿豆
大豆
芝麻
花生
向日葵
油菜
蓖麻
收获块根块茎的——薯芋类等作物
红薯
马铃薯
萝卜
木薯
生姜
魔芋
收获全部茎叶的——绿肥饲料作物
苜蓿
紫云英
满江红
白三叶
紫穗槐
水葫芦 (水浮莲)
亚麻
纤维用,经济产量指麻皮;油用,经济产量指种子。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加,植物的 光合作用产物和产量也相应增加。
超过最适叶面积指数之后,下层叶片被遮荫,群 体的光合生产率不能进一步增长而处于停滞状态。
所以,各种植物都有其最适的叶面积指数。
在取得最适最大叶面积指数的基础上还要在植物 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较好的叶面积指数形成动态。
不同产量水平小麦群体光合叶面积指数变化动态
产量水平 (kg/hm2)
分蘖期
8034.5 0.640
7828.8 0.505
6340.7 0.689
越冬始期
1.524
1.345
1.404
返青期
3.430
2.123
2.739
拔节期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共66页文档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共66页文档
禾谷类作物开花前光合作用生产的营养物质主 要供给穗、小穗和小花等产品器官形成的需要,并 在茎、叶、鞘中有一定量的贮备;
开花后的光合产物直接供给产品器官;
如:在氮肥供应比较少的低产栽培条件下,开花 后的光合作用减少,光合产量少,产量内容物主要 依赖于花前储备物;高产栽培条件下,产量的大部 分来自花后的光合产物,因此花后需保持相应的叶 面积指数(LAI)
由此看出,它们二者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正常生 长的情况下,各个作物的经济系数是相对稳定的、 因而生物产量高,经济产量也较高.
二、产量的构成因素
作物产量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群 体的产量,即由单株产量和单位面积上的株 数两个基本因素所构成的。不同的作物产量 构成因素有所不同。
禾谷类:产量=穗数×单穗粒数×单粒重量
木薯
甘薯
苜蓿
经济系数(收获指数)— 经济产量占生 物产量的比例,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 量的转化率。 产量=生物产量×经济系数
注意
经济系数的高低仅表明生物产量转运 到经济产品器官的比例,并不表明经济产 量的高低。
不同作物的经济系数有所不同,其变化与遗传基础、 收获器官及其化学成分以及栽培技术和环境对作物生长发 育的影响等有关。
四、作物的”源、库、流”理论
Mason和Maskell(1928)年提出了“源库” 学说后,在近代栽培生理中研究中,特别 是在超高产栽培的理论探索中,常用源、 库、流三因素的关系阐明作物产量的形成 规律,探索实现高产的途径。
源:作物产量的形成,实质上是通过叶片的光合作 用进行的,因此,源指生产和输出光合同化物的叶 片(加工车间);叶鞘、茎、颖壳的绿色部分也能进 行光合作用但干物质生产量很小。
叶面积指数(LAI)是指作物群体的总绿色叶面积 与该群体所占据的土地面积的比值。即LAI=总叶 面积/土地面积;例如在666.7m2面积上,有 2000m2,则LAI=3。

第三章 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最全)word资料

第三章 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最全)word资料

第三章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作物产量的概念;产量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理解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

掌握作物产品品质的涵义;掌握作物品质改良的途径。

掌握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概念;理解生产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措施。

教学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作物产量的概念;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作物产品品质的涵义;作物品质改良的途径。

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概念。

难点是生产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措施。

教学内容第一节作物的产量及其生产潜力一、作物产量的概念1.作物的产量包括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两部分。

2.生物产量:指作物在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的物质的总量(一般不包括根)。

在组成作物躯体的全部干物质中,有机物质占90-95%,矿物质占5-10%,因此,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物质的生产和积累是农作物产量形成的主要物质基础。

3.经济产量:栽培目的所需要产品的收获量(即一般所指的产量)。

经济产量可以是生殖体(籽粒、荚果、果实),也可以是营养体(根、茎、叶)。

4.经济系数: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经济系数 = 经济产量/生物产量。

决定经济系数的因素:①与所利用的产品器官有关:以营养器官为产品的作物较高,如薯类0.75~0.85;以生殖器官的一部分作为产品的作物较低,如禾谷类、豆类等,小麦0.3~0.4,水稻0.5,大豆只有0.3。

②与收获产品的化学成分有关:以碳水化合物为产品的较高,以含脂肪、蛋白质为产品的较低。

③同一作物和同一品种,经济系数还决定于栽培条件和栽培水平。

5.作物产量=生物产量×经济系数=[(光合面积×光合能力×光合时间)―呼吸消耗+根系吸收]×经济系数,称为光合性能的五个方面。

6、产量的形成过程作物经济产量的形成过程,一般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作物干物质的积累过程,呈“S”型生长曲线。

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缓慢增长期:生长初期,苗小,叶少,干物质积累与叶面积呈正比。

农学概论--第三章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

农学概论--第三章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

农学概论--第三章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第三章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1.作物的生长包括: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2.作物生育期:作物从出苗到成熟的天数称为生育期3.一般棉花将播种出苗到开始吐絮的天数作为生育期,将播种到全田收获完毕称为大田生育期4.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因素有:1)遗传特性2)温光条件3)栽培措施5.生长大周期用坐标表示时呈S型曲线,形成由慢到快再到慢的规律6.种子休眠原因:1)种皮厚,透气性差2)胚未完全发育3)后熟作用未完成4)抑制物质的存在7.解除种子休眠的措施:1)对种皮厚、透气差的种子,可采用机械摩擦、加温或强酸处理的方法2)因胚未完全发育和后熟作用未完成而休眠的种子,常采用层积法、变温处理和激素处理等方法3)对于因抑制物质的存在而休眠的种子,可采用水浸泡、冲洗、低温等方法来解除其休眠8.作物以穗分化或花芽分化为界线分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段,若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同时进行则称为并进9.种子萌发的过程:1)吸水膨胀2)萌动3)发芽10.作物产量分为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11.生物产量:作物在整个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的有机物的总量,即整个植物(一般不包括根系)的干物质重量称为生物产量12.经济产量: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数量,也就是生产上所说的产量13.经济系数: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即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14.禾谷类作物产量的构成因素:1)穗数2)每穗实粒数3)单粒重15.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互关系:1)相互制约:一般是前期对后期的制约2)相互补偿:一般是后期对前期的补偿16.源:指光合作用供给源或代谢源,是制造和提供养料的器官,主要是全部的营养器官库:光合产物储藏库或代谢库,是指储藏、利用或消耗有机物的器官流:光合产物的转运和分配,它与作物体内输导系统的发育状况及转运速率有关17.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1)选育高光合效率的品种2)改革耕作制度,合理安排茬口3)采用合理的栽培技术和措施4)提高光合效率,减少呼吸消耗18.作物品质:指收获目标产品达到某种用途要求的适合度19.作物品质的评价标准:形态指标和理化指标20.对提供食物的作物,其品质主要包括使用品质和营养品质;对经济作物而言,品质主要包括工艺品质和加工品质21.作物品质的主要类型有食用品质、营养品质、工艺品质、加工品质、商业品质22.小麦成熟的三个时期:乳熟期、蜡熟期、完熟期,其中蜡熟期为小麦最佳收获期23.举例说明提高产品品质的途径有哪些?1)选用优质品种:随着育种手段的不断改进,品质育种越来越受到重视,粮棉油等主要作物的优良品种,有很多得到了推广。

第三章作物产量与品质形成

第三章作物产量与品质形成
第三章 作物产量与品质形成
本章内容
一.作物产量形成 二.作物的源—库—流理论 三.作物群体及其层次结构 四.作物品质形成
本章要求
掌握作物产量的基本概念,了解作物产量的形成 过程及特点;
了解作物高产群体的特点;
掌握植物源库流理论的概念及指导意义;
掌握作物品质的基本概念,理解并思考提高作物 品质的途径与措施。
第一节 作物产量形成
作物产量的类型 作物产量构成因素 作物产量形成机理
一、作物产量的类型
生物产量:作物在整个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的有 机物总量,即整个作物的总干物质量的收获量。 常指收获时整个植株地上部分总干重。
经济产量:作物在单位面积上所收获的有经济价 值的主要产品的重量。 生产中一般所指的产量即经济产量。 不同作物所提供的产品器官各不相同。 同一作物用途不同,其经济产量也不一样。
源库互作型:产量由源库协同调节,自身调节能 力强,定源增库或定库增源均可高产。
源、库、流的相互关系
1. 源是贮藏器官(库)和疏导组织(流)形成及功 能发挥的物质基础。
2. 库对源和流具有反馈作用。库需要的增加,使同 化物从源到库的转运速度提高。
3. 流影响库的充实;物质运输(流)受阻,不但使 库器官充实不良,也使叶片(源)光合能力降低。
玉米
粮食作物,经济产量指籽粒;饲料作物,经济产量 指茎、叶、穗等全部有机物。
经济系数(收获指数):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 比率。
作物的经济产量仅是生物产量的一部分,高的生 物产量不等于高的经济产量,这取决于生物产量 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即经济系数。
经济系数的高低并不表明经济产量的高低,仅表 明生物产量转运到经济产品器官中的比例。
源流库对产量的限制分析

第三章 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重点讲义资料

第三章 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重点讲义资料

第三章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第一节作物的生长发育作物的生长是指植物细胞的增大与增多,是植物体或某一器官体积和重量增加的量变过程。

发育是指作物从营养器官阶段转到生殖生长的质变过程。

由于细胞有序地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形成了具有不同结构和机能的细胞、组织、器官。

生长和发育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

一、作物的一生(一)作物的生育期作物完成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的时间称为作物的生育期,以天数表示。

对于以收种子为主的作物是指从种子出苗到作物成熟的天数。

如棉花一般将出苗至开始吐絮的天数作为生育期。

经常采用育苗移栽的作物,如水稻、甘薯、烟草等,通常还将其生育期分为苗床(秧田)生育期和大田生育期。

对于以营养体为收获对象的作物,如麻类作物、牧草、绿肥、甘蔗、甜菜等,生育期是指出苗到产品适宜收获期的总天数。

(二)作物的生育时期在作物的一生中,其外部形态特征总是呈现若干次显著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可以划分为若干个生育时期。

目前,各种作物的生育时期划分方法尚未完全统一。

几种主要作物的生育时期如下:禾谷类出苗期,分蘖期,拨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豆类出苗期,分枝期,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成熟期棉花出苗期,现蕾期,花铃期,吐絮期油菜出苗期,现蕾抽薹期,开花期,成熟期黄、红麻出苗期,苗期,现蕾期,开花结果期,工艺成熟期,种子成熟期甘薯出苗期,采苗期,栽插期,还苗期,分枝期,封垄期,落黄期,收获期马铃薯出苗期,现蕾开花期,结薯期,成熟期,收获期甘蔗萌芽期,苗期, 分蘖期,蔗茎伸长期, 成熟期对于不利用分蘖的作物如玉米,高粱等,可不必列出分蘖期。

为了更详细地进行说明,还可将个别生育时期划分更细一些。

比如,开花期可细分作始花、盛花、终花三期,成熟期又可再分作乳熟、蜡熟、完熟三期等等。

二、作物的生长发育特性作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一方面由作物的遗传特性决定,另一方面又受到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

因而表现出不同层面的生长发育特性。

第三章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课件资料

第三章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课件资料

第三章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第一节作物的生长发育作物的生长是指植物细胞的增大与增多,是植物体或某一器官体积和重量增加的量变过程。

发育是指作物从营养器官阶段转到生殖生长的质变过程。

由于细胞有序地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形成了具有不同结构和机能的细胞、组织、器官。

生长和发育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

一、作物的一生(一)作物的生育期作物完成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的时间称为作物的生育期,以天数表示。

对于以收种子为主的作物是指从种子出苗到作物成熟的天数。

如棉花一般将出苗至开始吐絮的天数作为生育期。

经常采用育苗移栽的作物,如水稻、甘薯、烟草等,通常还将其生育期分为苗床(秧田)生育期和大田生育期。

对于以营养体为收获对象的作物,如麻类作物、牧草、绿肥、甘蔗、甜菜等,生育期是指出苗到产品适宜收获期的总天数。

(二)作物的生育时期在作物的一生中,其外部形态特征总是呈现若干次显著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可以划分为若干个生育时期。

目前,各种作物的生育时期划分方法尚未完全统一。

几种主要作物的生育时期如下:禾谷类出苗期,分蘖期,拨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豆类出苗期,分枝期,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成熟期棉花出苗期,现蕾期,花铃期,吐絮期油菜出苗期,现蕾抽薹期,开花期,成熟期黄、红麻出苗期,苗期,现蕾期,开花结果期,工艺成熟期,种子成熟期甘薯出苗期,采苗期,栽插期,还苗期,分枝期,封垄期,落黄期,收获期马铃薯出苗期,现蕾开花期,结薯期,成熟期,收获期甘蔗萌芽期,苗期, 分蘖期,蔗茎伸长期, 成熟期对于不利用分蘖的作物如玉米,高粱等,可不必列出分蘖期。

为了更详细地进行说明,还可将个别生育时期划分更细一些。

比如,开花期可细分作始花、盛花、终花三期,成熟期又可再分作乳熟、蜡熟、完熟三期等等。

二、作物的生长发育特性作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一方面由作物的遗传特性决定,另一方面又受到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

因而表现出不同层面的生长发育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第三章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第一节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一、作物产量栽培作物的目的是获得较多的有经济价值的产品。

作物产量即是作物产品的数量。

作物产量通常分为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

生物产量是指作物一生中,即全生育期内通过光合作用和吸收作用,即通过物质和能量的)。

)的0.60—0.70,水稻、小麦为0.35—0.50,玉米0.30一0.50,大豆0.25一O.40,油菜0.28左右,棉花(籽棉)为0.35—0.40,皮棉为0.13—0.16。

禾谷类作物的经济系数还与植株高度有关。

据观测(四川农学院,1978),株高不同的小麦品种,其经济系数有明显差异。

株高由60cm增高到100cm以上,其经济系数由0.51下降到0.34,两者呈负相关,株高在50cm左右的超矮秆品种,经济系数最小,仅为0.24左右。

可见,植株偏高或过矮,经济系数都不高,产量也相应降低,前者生物产量高,后者生物产量低。

虽然不同作物的经济系数有其相对稳定的数值变化范围,但是,通过品种改良、优化栽培技术及改善环境条件等,可以使经济系数达到高值范围,在较高的生物学产量基础上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

二、产量构成因素作物产量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群体的产量,即由个体产量或产品器官数量所构成。

作物产量可以分解为几个构成因素(Engledow,1923;松岛,1957),并依作物种类而异(表3—1)。

例如,禾谷类作物的产量构成为:产量=穗数×单穗粒数×粒重,或产量=穗数×单穗颖花数×结实率×粒重,豆类作物为:产量=株数×单株有效分枝数×每分枝荚数×单荚实粒数×粒重表3—4(一)产量因素的形成是在作物整个生育期内不同时期依次而重叠进行的。

如果把作物的生育期概分为3个阶段,即生育前期、中期和后期。

那么以子实为产品器官的作物,生育前期为营养生长阶段,光合产物主要用于根、叶、分蘖或分枝的生长;生育中期为生殖器官分化形成和营养器官旺盛生长并进期,生殖器官形成的多少决定产量潜力的大小;生育后期是结实成熟阶段,光合产物大量运往籽粒,营养器官停止生长且重量逐渐减轻,穗和子实干物质重量急剧增加,直至达到潜在贮存量。

一般说来,前一个生育时期的生长程度有决定后一个时期生长程度的作用,营养器官的生长和生殖器官的生长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生殖器官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大部分由营养器官供应,因此,只有营养器官生长良好,才能保证生殖器官的形成和发育。

据报道(余德谦,1987;陈彩虹等,1987;莫惠栋,1974),棉花现蕾期或初花期单株根、茎、叶总干重与单株果节数呈明显正相关;水稻颖花数及谷粒重量随茎蘖干重增加而增加。

由此可见。

营养器官的生长和生殖器官的生长存在着数量关系。

因而,在高产栽培中,应通过合理密植、施肥、灌溉等措施,建成适度的营养体,为形成较多的结实器官,增加产量提供物质基础。

产量因素在其形成过程中具有自动调节现象,这种调节主要反映在对群体产量的补偿效应上。

不同作物的自动调节能力亦不同,分蘖作物如水稻、小麦等,自动调节能力较强;主茎型作物,如玉米、高梁等,自动调节能力稍弱。

穗数是禾谷类作物产量因素中调节幅度较大的因素。

分蘖作物的有效穗数是生育期内分蘖)和结构不同,小穗小花分化顺序亦不同。

小麦的小穗分化先由穗的中下部开始,然后向上下两端发展,玉米雌穗则从幼穗基部开始向顶部分化。

一般说来,从第一个小穗原基出现到穗顶端小穗原基出现的时间较长,就可能提供增加小穗数的机会。

小穗原基对产量的补偿能力因品种、植株营养状况及小穗分化期的环境条件而异。

一般在小麦产量水平较高和幼穗分化期较长的条件下,主茎和有效分蘖具有形成较多小穗的能力;若早期分蘖少,小穗分化期植株营养供应充足,环境条件适宜,有利于小穗原基的大量形成,对产量的补偿作用明显;反之,小穗原基发生少,使继后的小花数和粒数受到限制,则对产量的补偿作用削弱。

水稻的颖花数由分化的颖花数和退化颖花数决定。

据调查(杜金泉,1964),伴随二次枝梗退化的颖花量占90.7%,伴随一次枝梗退化的占8.3%,直接退化仅占1%。

因此,在水稻穗分化前到颖花分化期,特别是枝梗分化期改善植株的营养及环境条件。

是增加颖花数的关键。

粒数和粒重取决于开花结实及其后的光合产物向籽粒转移的程度。

开花受精对环境条件十分敏感,如果该时期遇到水分亏缺或降水过多、湿度过大,温度低等不利气候条件以及营养不足,则结实减少,造成缺粒。

缺粒多发生在顶部小穗和基部小穗中,以及小穗内的上部小花上。

禾谷类作物籽粒在形成过程中,其形态、体积和重量发生一系列变化。

籽粒形成阶段干物质积累较慢,千粒重日增长量很小。

据观察,小麦千粒重日增重只有0.3—0.9g,到此期末期粒重仅为成熟期粒重的15%—20%(华中农业大学,1986—1988),玉日增重8010%。

官、吸收器官及产品器官的建成及产量内容物的形成、运输和积累。

从物质生产的角度分析,作物产量实质上是通过光合作用直接或间接形成的,并取决于光合产物的积累与分配。

作物光合生产的能力与光合面积、光合时间及光合效率密切相关。

光合面积,即包括叶片、茎、叶鞘及结实器官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表面积,其中绿叶面积是构成光合面积的主体;光合时间是指光合作用进行的时间;光合效率指的是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同化CO2的毫克数或积累干物质的克数。

一般说来,在适宜范围内,光合面积愈大,光合时间愈长,光合效率又较高,光合产物非生产性消耗少,分配利用较合理,就能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

对丹玉13玉米光合系统与产量关系的研究表明(沈秀瑛,1986—1989),最大叶面积指数由3.24增大到4.10,每公顷总光合势增加了44.25×104 m2·d,小花分化期至开花期的净同化率在7.0g/m2·d左右,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分别提高12.72%和6.76%,其中,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是产量的制约因素。

作物的干物质积累动态遵循Logistic曲线(S形曲线)模式,即经历缓慢增长期、指数增长期、直线增长期和减慢停止期。

作物生长初期,植株较小,叶片和分蘖或分枝不断发生,并进行再生产。

此期干物质积累量与叶面积成正比。

随着植株的生长,叶面积的增大,净同化率因叶片相互荫蔽而下降,但由于单位土地面积上叶面积总量大,群体干物质积累近于直线增长。

此后,叶片逐渐衰老,功能减退,群体干物质积累速度减慢,同化物质由营养器官向生殖器官转运,当植株进入成熟期,生长停止,干物质积累亦停止。

作物30%—30%—%一30的1991980)Bingham(1969)对冬小麦干物质分配的研究指出,矮秆品种的粒秆比为1.15—1.49,高秆品种为0.9—1.10,表明矮秆品种的干物质分配对籽粒产量形成有利。

这正是近年来麦稻中矮秆和矮秆品种很受重视的原因之一。

(三)生长分析作物的干物质生产和积累是通过作物的生长过程实现的。

生长既能描述植物大小的不可逆性,还能描述数量的变化,如用重量来表示,干物重即是于物质生产量的指标。

作物生长过程中,植株个体和群体生物产量的增长与增长速度、光合器官生产干物质的能力等有关。

按照作物生长与时间呈指数函数关系的规律,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植株越大(越重),而且生产效能越高,则所形成的干物质也越多。

生产的干物质用于形成植株体,从而为下一步的生长奠定了更大的生长基础,这种生长过程称之为植物生长的复利法则,就是说,在某个阶段的植株体的干物重是按照该阶段前的本利合计,增长率为“利率”,干物质增加部分为“利息”,本阶段开始时的原有干物重为“本金”。

按照复利法则,植株干物重便不断增加,植株不断长大。

衡量作物生长的方法较多,其中“生长分析法”是最常见的一种,主要有以下几个指标。

1.相对生长率(Relativegrowthrate ,RGR)在对不同作物群体或植株生长能力进行比较时,生长速度是一个重要度量。

例如,就群体中个体植株而言,第一次取样称重,一个代表株为g /g 为式中:R 可用下式来计算:R 一般以克/克·日或克/克·周为单位。

2.净同化率(Netassimilationrate ,NAR)表示单位叶面积在单位时间内的干物质增长量。

其表达式如下:NAR =dtdw L 1⋅上式中:L =某一时间的叶面积;t =时间;dt dw =时间t 时的干物质增长速度。

根据实测值计算NAR 时,可用下式进行:式中:L 2、L 1分别是t 2、t 1时的叶面积。

净同化率也可用下式计算:净同化率是生长分析法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它表示单位叶面积在单位时间内物质增长量,大体上相当于用气相分析法测定的单位叶面积同化效率的数值。

它是从叶片实际同化作用中,扣除了叶片、茎及根系呼吸作用所消耗的部分以及落叶失去的部分。

净同化率的单位可用g /m 2·周或mg /dm 2·d 来表示。

3.叶面积比率(Leafarearate,LAR)叶面积对植株干重之比,即作物单位干重的叶面式中:(NAR)4式中:式中:5式中:)式中:A =LAI(叶面积指数);dt L ⋅=NAR(净同化率) 上式表明,作物群体干物质增长速度与净同化率及叶面积指数成比例。

但由于两者中NAR 变动幅度较窄,所以LAI 对群体干物质增长的作用较大。

在利用试验测定结果计算CGR 时,可用下式:式中:W 2、W 1分别是t 2、t 1时测得的干物重;A 为土地面积。

CGR 的单位是g /m 2·d 。

生长分析法是以作物生育过程中干物质增长过程为中心进行研究的,在测定干物质增长的同时,也要测定光合器官——叶面积,这是与光合作用的生理功能密切结合的。

由此得出的生育特性与丰产性能的关系,已超越了简单的相关关系,而是生态、生理的因果关系。

采用生长分析方法,对于不同种类的作物,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以及同一品种在不同栽培条件下的生长发育差异,均可进行比较研究。

(四)与生长分析有关的2个指标1.叶面积指数(LAI)叶面积指数是指作物群体总绿色叶面积与该群体所占土地面积的比值。

即叶面积指数=总绿叶面积/土地面积。

例如在666.7m2土地上,有叶面积2000m2,则叶面积指数为3,作物大田生产通常是依靠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群体来进行的,所以计算叶面积指数时要以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群体叶面积为准而不能以单株叶面积为准。

作物群体叶面积指数随生育进程,一般呈抛物线变化。

出苗后,随植株生长发育,叶面积指数由小到大,大约到群体最繁茂的时候,禾谷类作物在抽穗开花期,双子叶作物在产。

比d 以上)6.Og/LAI与2整个生育时期内群体绿叶面积的逐日累积,光合势的单位以平方米·日来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