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语文题看高考改革趋势
高考语文改革的走向分析及建议
高考语文改革的走向分析及建议温儒敏《光明日报》( 2014年03月18日 15 版)高考改革紧锣密鼓。
不久前,教育部宣布2017年将全面实行高考改革,虽然提得比较原则,但一石激起千层浪,影响巨大,最近一些省市相继出台了改革框架方案,面向社会征求意见。
拿北京的框架方案来说,办法是逐步推进,这两年先改填报志愿等规定,到2016年,就有大动作,即:高考只考语文、数学与文综理综,语文180,数学150,文综理综分别为320,英语社会化考试,一年两考,满分100。
预计到2017年,就可能不分文理,只考语文数学,英语和其他各科全改为学业水平考试或社会化等级考试,不再列入高考。
其他省市的方案也大同小异。
虽然一些细节仍然未有定夺,但路线图大体出来了,改革的总的思路已非常明确。
现在大家所关注的,主要还是考试科目的变动,以及招生制度的改革,其实非常要紧的,还有考试内容、形式的改革。
可能因为改革的措施来势汹涌,人们对此还来不及仔细思考。
拿语文高考来说,随着总分的增加,考试的内容、方式会有哪些变化?对教学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备考应当朝哪些方面调整?都应当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最近我认真研究教育部相关的意见,以及一些省市的框架方案,认为未来的高考语文除了增加分值,很可能还将朝几个方面做大的改革。
1、命题将更加注重运用教育测量理论和命题技术教育部正在组织相关部门重点研究基础教育语文学科质量检测体系,包括检测工具、模板、手段的制作,虽然主要是面向学业水平考试的,但其某些原理、方法也可供高考语文参照。
以往每年高考结束后也都有人对考试情况进行测量研究,问题是往往不够重视,未能很好地将这些研究用来指导命题。
估计未来几年高考语文的命题将从过多依赖经验,转向适当运用先进的测量理论和命题技术。
比如,如何提高语文高考的信度和效度,命题如何设定适当的区分度和难度系数,怎样的题更能考察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各种题型如何搭配,等等,都将会有更科学、更有可操作性的设定。
部编本教材主编温儒敏“剧透”高考语文改革方向
部编本教材主编温儒敏“剧透”高考语文改革方向前不久,在某知名写作大赛启动仪式的现场,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参加论坛环节,对“语文高考趋势”进行了解读,对“学生如何进行阅读”说明了自己的观点。
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大家注意了,高考命题方式正在进行很大的改革,而且在悄悄地改——阅读速度,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现在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阅读题量也增加了,今年的题量,不是题目的数量,是你要做完的题的体量,比去年悄悄增加了5%~8%。
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
阅读面也在悄悄变化,哲学、历史、科技什么类型的内容都有。
前年考的阅读题是古代货币制度。
之后他们做了一个调查,99%的学生从来没有关心过,没有看过这个题目,老师也没有注意过。
去年考的阅读题跟文学有点关系,就是比较文学,里面有很多概念,一般的中学生也看不懂。
这说明现在阅读的要求远远高出了中学语文教学平时教的那个水平。
对女生特别不利!高考阅读题的变化趋势,那种思辨性,那种扩展,就是你想不到的,对女生特别不利!女孩子中学大多喜欢读小清新、小文艺、小立志,喜欢词很美的文章。
这些符合那个年龄段的审美趣味。
可她们马上读大学了,就要开始更多地考虑思辨,面对很复杂的逻辑。
所以教改必须在中学阶段用高考来撬动,来推动阅读,推动写作的教学。
高考以前爱考实用文,一个文学类,一个应用类,二选一。
有一年考了刘震云一篇小说,结果选他的文学类题目答题的只有8%~15%。
剩下大部分考生选了应用类的。
我们第二年就调整了,现在文学类也要考,应用类也要考。
否则语文课堂不讲诗,不讲散文,不讲小说,最终中国文学教育也崩溃了。
高中课程将有颠覆性的变化高中课程将有颠覆性的变化。
对高一,有一个基本的设想,每个学期应安排6~8次的写作。
其次要有文学写作,比如写诗,要学生模仿写诗、写小说、写散文、写戏剧。
为什么要倡导文学创造?并不是要学生写得多么好,以后变成一个诗人。
高考语文改革趋势
高考语文改革趋势高考语文改革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改革的推进,高考语文改革也逐渐向前发展,呈现出一些明显的趋势。
本文将从题材多样化、素养与能力并重、探究性学习和科技融合等方面探讨高考语文改革的趋势。
一方面,高考语文改革呈现出题材多样化的趋势。
传统的高考语文试卷多以文言文、现代文阅读和作文为主,严重忽略了其他文学形式的考察。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多元化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人们对文学体裁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广泛。
未来的高考语文试卷有望增加一些其他文学形式的阅读和题写,如诗歌鉴赏、戏剧表演等,使学生对不同文学形式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
另一方面,高考语文改革趋向于素养与能力并重。
传统的高考语文试卷偏重于对知识的考察,试图通过大量背诵和机械记忆来提高成绩。
然而,素养与能力是人们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实际应用语文的基础。
高考语文改革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文化素养、表达能力等,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来全面测评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
此外,探究性学习是高考语文改革的重要趋势之一。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天然适合用来进行探究性学习。
从基础知识的学习到文本的解读和理解,从语言的运用到作文的创作,都可以通过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来进行。
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独立探究,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探究性学习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培养他们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最后,高考语文改革还呈现出与科技融合的趋势。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高考语文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
例如,利用互联网和在线平台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讨论,可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知识面。
利用网络资源和软件工具进行作文的写作和修改,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创作能力。
同时,科技手段的引入也可以为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提供更加客观、全面的依据。
总之,高考语文改革呈现出题材多样化、素养与能力并重、探究性学习和科技融合等趋势。
这些趋势的出现,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
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
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随着新高考政策的实施,高中语文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为适应新高考形势,高中语文教学需要进行改革与创新,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素养培养目标。
本文将围绕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展开讨论。
1. 学科定位不明确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学科定位不明确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多为应试目的,缺乏对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和鉴赏能力,这与新高考对学生素养培养的要求不相符。
2. 学习目标模糊传统的语文教学以考试为导向,学生在学习中过于注重应试技巧,忽视了对语言文字的认知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学习目标模糊不清。
3. 教学方法陈旧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大多以讲述和灌输为主,缺乏足够的互动和交流,导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效果不佳。
二、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路径和方向1. 语文学科立足点的再构思语文学科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为学生提供一种认知工具,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表达自己。
高中语文教学需要重新审视学科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将学科的核心价值转向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强化学科的认知性和实践性。
高中语文教学的学习目标应当从单一的应试目标转变为综合素养的培养,包括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跨学科综合素养等。
高中语文教学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跨学科整合等方法,使学生在参与、探究和合作中获得丰富的语文学科体验。
4. 评价方式的改变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主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检测,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高中语文教学需要改变评价方式,向综合素养评价转变,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的培养。
1. 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2. 创设多样化的学习环境高中语文教学应当创设多样化的学习环境,通过多媒体技术、多元化的教材和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
高中语文考试的命题方向和趋势?
高中语文考试的命题方向和趋势?高中语文考试命题方向与趋势:深度整合,素养导向伴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和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语文考试的命题方向和趋势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其核心在于深度整合和素养导向。
一、深度整合:学科内整合与跨学科整合1. 学科内重新整合: 当前的命题更注重对语文知识体系的横向把握,不再局限于单一考查某一模块知识,而是将不同模块内容进行整合命题,例如:将文言文阅读与古代诗歌鉴赏相结合,考查考生对文言文语法、古代文化常识以及诗歌意象、情感的理解能力。
将现代文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
2. 跨学科整合: 近年来,越来越多试题将语文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例如:将语文与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相结合,考查考生对文本背景、社会文化、时代精神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将语文与科技、艺术等领域相结合,考查考生对科技发展、文化艺术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二、素养导向:注重实际核心素养的考查1. 语言运用能力: 命题将会更重视考查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和创造能力,例如: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清楚、形象生动、有效地表达思想感情和观点。
准确解释文本的深层含义,并能提出合理的推断和评价。
运用语言进行有效沟通,并能根据不同的语境选择恰当的表达。
2. 文化理解和传承能力: 命题将更注重考查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积极践行,以及对世界文化的了解和尊重,例如:通过阅读古代经典作品,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将其与古代和现代生活联系起来。
从分析当代文化现象,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以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
写作外国文学作品,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并能进行跨文化比较和思考。
3. 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命题将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和思考,给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通过比较、联想、类比等思维方式,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表达。
“三新”背景下高考命题趋势和备考策略(2023)全文
素养基于实然而趋于应然,融二者为一体,有较强的观念 含蕴,凸显主动获得能力和主动应用能力的价值意义。从另一 个层面看,素养与先天禀赋有着重要区别。素养的土壤与养分 源自知识与能力,没有知识与能力,也就无法孕育素养。
命题的素养立意指向,体现在知识、能力、价值的融 通与应用中测评学生的素养水平。指向素养立意的试题, 更有结构性、整体性、情境性等真实任务的特点,更关注 任务的价值导向;更追求用做事来考查学生的思维水平与 探究水平,更关注思维、探究的动力状况,以及思维结果 、探究结果的价值意义。
“三新”背景下高考命题趋势和备考策略
2023年是湖南省“三新”背景下的高考元年!
“新课标”作为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再也没有考 试大纲或考试说明!“新教材”作为高考命题内容的 重要载体!“新高考”的考试模型决定今后10年以上 高考命题的方向!
一、“三新”背景下高考命题的变化 变化一:新高考将不再有“选考”,全部是“必考”。 教育部颁的各学科课程标准有“新要求”,所选的学科 课程要全部学完所有选择性必修课程。
第三轮复习的时间段约在:第二年5月左右,就是平常所说的 冲刺阶段,该阶段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考的成败。这轮复习 的主要目标是通过选择高质量的模拟题进行强化训练,提高解题速 率,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与融会贯通,在知识应用中提升学 科核心素养。
(3)第三轮复习:强化训练,提升能力,融会贯通
第三轮复习的基本模式为:考试讲评、反思纠错、回归教材、 答疑指导和总结提升,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深刻理解与扎实推进,要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时间观念,确保在高考中学科关键能力的应 用与迁移。
从知识层面上讲,学科知识是有内在的、紧密联系的,复 习的过程便是将这种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过程,这有利于知识 在头脑中的激活和提取;从素养层面上讲,学生应用所学知识 在不同问题情境中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教师引导下对知 识加以整理和归纳,是提高学科关键能力的重要途径。
以2022年高考语文卷为例看素质评价时代的语文命题趋势变化
以2022年高考语文卷为例看素质评价时代的语文命题趋势变化作者:程淑贞王磊来源:《教育·教育评价》2022年第08期2022年高考虽已落下帷幕,但山西省即将进入“三新”(新材料、新课标、新高考)改革的起始年,试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命制特点自然是值得深入分析的。
我们希望在这一分析过程中,发现今后的教研方向和命题导向。
一、2022年高考語文全国乙卷试题的变化分析整份试卷在板块设计上变化不大,仍旧沿袭近两年的模式,依次为现代文阅读(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和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运用Ⅰ和语言文字运用Ⅱ)、写作等。
变化突出的地方主要是在语言文字运用板块。
语言文字运用Ⅰ命题材料选自梁鸿鹰的《我们照相吧》,内容真情流露,表达作者的一种怀旧情绪,其中包含着命题人借此传递出的中国几十年的发展变化对人民群众生活的影响,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语言文字运用Ⅱ材料选的是一段有关用眼卫生的科普文,针对生活中越来越多的“熬夜看手机”以致“眼中风”的现实问题,让人们警惕视网膜血管阻塞类缺血性眼病的危害性。
试题在形式上有了重大变化,表现在语言文字运用板块。
以往三道客观题和两道主观题,今年全部变成了主观题。
语言文字运用Ⅰ,由过去的三个客观题转变为两道主观题。
考点分布也有变化。
过去语言文字运用Ⅰ的考点主要有词语(成语和虚词)、病句、语序、衔接等,这次17小题虽然仍旧考查成语,但是一改过去的考查词语的辨析能力,转为考查辨析、运用、正确书写三方面能力,难度有所加大。
这样的考查形式其实在小学、初中都有过先例,并不陌生。
只是由于考生的固化思维,在心理接受方面产生了压力。
18小题以人称变化的表达效果作为考查对象,其实本质上考查的还是鉴赏评价能力。
以往这类题都出现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这次的变化,体现命题人灵活的命题意识。
语言文字运用Ⅱ中,由原来的两道主观题变成了三道主观题,三道试题的考查,依次为情境补写、词语下定义及原因分析、辨析并修改语病。
从今高考作文题目看高考作文改革走向
从今年高考作文题目看高考作文改革走向历年的高考作文试题,都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也是家长们夏季纳凉饮茶时的谈资。
人们如此重视高考作文,不仅因为它是目前各科所有试题中占分数最多的一道试题,而且对国人来说,它有着久远的心理积淀,所谓“文章千古事”,就是最好的映照。
封建社会开科取士,更是一篇文章定终身。
如今高考作文可谓百花齐放,远的不说,从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到2001年的“诚信”话题,再到去年的“心灵的选择”,都曾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震动,大家议论风生,传阅佳作,爱不释手。
今年的高考作文试题又别出心裁,全国卷的试题是话题作文“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北京卷是命题作文“转折”,上海卷是话题作文“杂”。
那么,从近20年高考作文式样的变化,能不能摸清高考作文改革的脉络?就此,记者采访了北京八十中学高三语文组的王筠青、孙洁等5位教师。
记者:高考作文是对考生语文能力与思想认识能力的综合考查。
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的20多年里,高考作文在命题形式、文体形式方面经历了哪些转折?王筠青:在中学语文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写作能力难度最大、档次最高。
高考语文中,就单题而论,写作也是占分最多、用时最长、主观性最强、影响面最大的试题。
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作文经历了几次转折。
首先是命题形式的转折。
高考作文先后运用了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给材料作文、给范围自由命题作文、话题作文等形式。
给材料作文在审题上要求较高,要求学生对材料认真推敲,如不能正确把握材料内涵,就可能跑题,甚至满盘皆输;从1999年开始,话题作文登上高考舞台,无疑值得喝彩,这个转折使大多数考生能够扣题作文,从而较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水平,更体现了高考选拔的公平性原则。
今年全国卷、上海卷仍然沿用了这个形式。
其次是文体形式的转折。
1997年、1998年运用了一大一小的考试方式,即小作文要求描写、叙述,大作文都是议论文,这种方式能全面考查考生运用各种文体表达方式进行作文的能力,但写作量较大,试卷整体过于厚重,考生在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完成所有试题是不能很从容的。
高考命题趋势
高考命题趋势简介随着高考的不断进步和改革,高考命题也在持续变化和发展。
高考命题趋势直接影响着广大考生的备考方向和策略。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高考命题趋势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多样化的命题形式近年来,高考命题逐渐摆脱传统的填空、选择和简答题形式,向着多样化方向发展。
例如,在语文命题中,主观题占比逐渐增加,要求考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
在数学命题中,增加了多学科融合的素材和情境题,更加注重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种多样化的命题形式要求考生拓宽思维和知识面,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跨学科融合的趋势如今的高考命题越来越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强调学科知识的交叉与应用。
例如,在物理命题中加入了化学和生物的内容,在地理命题中引入了经济和社会学的知识。
这种趋势要求考生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储备和综合运用的能力,使考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综合性学科要求。
三、素材的多样性和实际性高考命题在选材上越来越强调实际性和多样性。
原本的文化课命题往往依据标准答案进行命题,现在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素养。
同样,在理科进行题目设计时,注重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这种趋势要求考生具备更广泛、更实际的知识储备,并能够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四、能力的全面测试高考命题趋势逐渐倾向于全面测试考生的综合能力,而非仅仅关注知识的掌握程度。
除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高考命题还将考察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等。
这种趋势要求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注重能力的培养,注重思维的训练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结论高考命题趋势的变化与时代的发展密切相关,体现了教育对于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要求。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深入理解和应用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以适应命题的变化。
同时,教育系统也应根据趋势的变化,提供更全面的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2025年高考命题趋势及复习备考建议
2025年高考命题趋势及复习备考建议高考命题不止对老师教学有指导性对高三考生也具有极强的引导性。
根据2024年高考对试卷分析的梳理,总结出高考命题几个趋势。
高考命题的持续深化考试内容改革。
高考命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并融入试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现代化建设人才选拔,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优化试卷结构和试题形式,高考命题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探究性、开放性和创新性,注重增强试题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素养,引导培养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
持续加强国家教育考试命题和考务工作队伍建设,强化规范管理,完善保障机制,提升工作水平。
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全面发展。
考试命题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和高校选拔人才要求。
突出能力考查,突出情境设计。
加强教考衔接,助力育人方式改革高考内容改革的重点高校选拔人才要求情景设计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科技创新;引导培养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人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个人体验情境认知情境社会生活情境生活实践学习探索。
关注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语言表达、批判性思维、辩证思维等关键能力。
转变一:教育功能从单纯考试变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
在教育功能上,实现了高考由单纯的考试评价向立德树人重要载体和素质教育关键环节的转变。
力求运用教育评价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在高考评价中创造性地完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机制性设计,以及与素质教育理念、目标和要求的体系性衔接。
转变二:评价理念从知识能力变为综合评价在评价理念上,实现了高考由传统的“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评价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综合评价的转变。
转变三:评价模式从单一的考查内容变为三位一体评价模式在评价模式上,实现了高考从主要基于“考查内容”的一维评价模式向“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三位一体评价模式的转变。
语文考试改革与发展趋势
▪ 在线考试与自动评分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展望
考试形式创新:增加主观题
▪ 主观题与学生发展的关系
1.主观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其主动思考和 学习。 2.主观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 未来职业发展的竞争力。
▪ 主观题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1.教师需要掌握主观题的设计和评分技巧,提高教学效果和评 估质量。 2.学校需要加强对主观题考试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考试公正、 公平和有效。
▪ 自动评分的准确性与公正性
1.自动评分系统能够大大提高评分效率,减少人为错误和主观因素的影响。 2.自动评分系统需要经过充分的验证和测试,以确保评分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3.对于自动评分系统无法准确评估的题目类型,需要采用人工评分作为补充。
技术助力改革:在线考试与自动评分
▪ 人工智能在在线考试与自动评分中的应 用
考试形式创新:增加主观题
主观题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1.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推进,主观题将成为考试的重要形式之一。 2.未来主观题的设计和评分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估。
主观题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1.国际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广泛采用主观题作为考试的重要形式之一。 2.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上的经验和做法,完善主观题的设计和评分制度,提高考试质量和公平性。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可以根据您的需求进行调整优化。
评分标准细化的方法
新高考语文高中试题分析
新高考语文高中试题分析
新高考语文试题在近年来的改革中,呈现出多样化和深入化的趋势。
试题不仅考察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更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素养。
首先,新高考语文试题在阅读理解部分,更加注重文本的深度解读和
批判性思维。
考试材料往往选取具有一定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的文学
作品,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文本的表层意义,更要挖掘文本背后的深
层含义,如作者的写作意图、文本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等。
其次,作文部分是新高考语文试题的重头戏。
作文题目通常具有较高
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悟。
同时,作文评分标准也更加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和创新能力。
再次,古诗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的结合也是新高考语文试题的一大特色。
通过对古诗文的阅读,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还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而现代文阅读则更侧重于培养学生
的现代汉语运用能力和对现代社会现象的洞察力。
最后,新高考语文试题还特别强调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无论是在阅读理解、作文还是语言文字运用题中,都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规范地使用语言文字,避免出现语病和错别字。
综上所述,新高考语文试题旨在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
的综合语文能力,同时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解析高考改革:命题方向与考试趋势
1.高考改革一直是教育界的热门话题,随着时间的推移,高考改革也在不断地演变与调
整。
2.高考的命题方向一直是关注点之一,试图挖掘考生的潜力,同时避免题目过于死板,缺
乏灵活性。
3.高考命题方向从传统的重视知识面扩展到更加注重考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并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4.在语文、数学、英语等传统科目中,高考的命题方向已经由纯粹的应试转向了综合素质
的考查。
5.国家对高考改革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推行“高水平大学群”、建设“特色高
中”,不仅是为了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也是为了适应国家发展的需求。
6.高考改革也在逐步深化,试图将高考与VOC(职业资格证书)挂钩,实现高中阶段教育
和职业技能教育的有机融合。
7.高考改革的趋势也在不断变化,一方面是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也是要符
合考生的实际需求和个人兴趣。
8.在高考改革的过程中,教育、政府和社会都应当共同参与,通过协作和互动,在实现高
考改革的同时,也能实现人才培养和就业的双赢。
9.总之,高考改革不仅是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国家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关键
支撑。
我们期待着未来高考改革的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从2022年高考卷看2023年命题趋势+课件32张
(六)高考由“解答试题”到“解决问 题”转变
不仅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更要学会在真实情境 中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
高考阅读命题的考点设置、设问方式、答案拟定等, 剥离聚焦所谓“考点”、堆砌术语等模式,还原学生的思 维过程,考查思维品质、审美能力、文化价值取向,让一 线教师认识到必须纠正教学中重讲解、重结论的倾向。高 考试题也在不断扩大命题素材范围,开发新题型,生发新 考点,机械刷题练就的套路很难得分,这些举措有效防止 教学的模式化和盲目应试。考试与教学越紧密、越一致, 教师、学生的负担就越轻。加强教考衔接,就是对“双减” 的最好呼应。
3.1 深化基础,提高学生能力素养
根深方能叶茂,本固才可枝荣,学习强调基础扎实。习近 平总书记勉励青年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要“打牢 知识功底、积蓄前进能量”,强调基础对于青年学习、成 长的重要性。
新高考Ⅰ卷写作题,借围棋学习中的3个术 语——“本手、妙手、俗手”巧妙类比。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
新高考Ⅰ卷信息类文本阅读提供了2则材料: 材料一节选自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 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材料二摘编自郑敏的《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 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 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材料呼应经典课文 题干设问、答案设计链接教材 教材、课标、评价体系、与试题衔接
(五)高考由“知识设题”到“情境载 体”转变
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 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 重大现实问题与关键历史事件情境 生产生活实践与经济社会发展情境 科学探究、实验探索与科学前沿情境 文化传统与学科史料情境
高考改革是否应取消高考的语文题
高考改革是否应取消高考的语文题高考,全称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中国教育体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自1977年以来,高考成为了选拔学生进入大学的重要手段。
然而,高考也备受争议,尤其是在语文题方面。
本文将探讨高考改革是否应该取消高考的语文题。
高考的语文题目一直是备受争议的焦点。
一方面,支持者认为语文题能够考察学生读、写、听、说、译等多方面的能力,可以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水平。
此外,语文题还能够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一观点认为,高考的语文题可谓重要且必要。
然而,另一方面,反对者认为高考的语文题目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考试失去公平、公正性。
首先,语文题目往往侧重于应试技巧,而非真正考察学生的语文能力。
学生们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记忆大量的诗文、鉴赏等内容,而这些内容在学生的实际语文学习中并不常用。
这种应试性质的语文考试可能会导致学生学习中过度关注应试技巧,而忽视了真正的语文素养的培养。
其次,高考的语文题目往往过于繁琐复杂,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对于许多学生来说,语文题目的难度可能会超出他们的实际能力范围。
这种情况下,考生们很容易陷入焦虑、紧张的状态,导致临场发挥失常,无法发挥出真正的水平。
因此,取消高考的语文题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能够更加集中精力在其他科目的备考上。
另外,取消高考的语文题可以使得教育更加多元化。
语文这门学科具有广泛的内容和深厚的底蕴,仅仅通过高考的语文题目来评估学生的语文能力可能并不全面准确。
相反,可以通过其他形式的考核,如综合能力测试、实践性考试等,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水平。
这种多元化的评估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更加贴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尽管取消高考的语文题目有以上种种好处,但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其核心能力和素养仍然需要得到深入的评估和培养。
因此,在取消高考的语文题目之后,需要通过其他的方式,如专业课程设置、考试分数加权等,来确保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情境化学习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新趋势
情境化学习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新趋势2019年11月,教育部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这将国家和高校的选才需求与素质教育育人目标有机联通,是实现“招-考-教-学”全流程各环节无缝衔接、良性互动的关键。
评价引领变革,变革首先体现在高考试题的命制上。
现以名篇名句默写为例加以说明。
自恢复高考以来,长期以死记硬背为主,名篇名句默写题是整个语文试卷中最稳定的。
比如浙江省2020年高考题中的五句名句默写,仍然是背记,即给出上句或下句,让考生从五句中选择三句写下句或上句,考察考生的背记能力。
如果他们能背诵和写作,他们就能准确地回答。
全国卷实现了从全背听写到背听写和理解听写并存,再到全理解听写的过渡。
比如近三年全国高考卷除新课标卷外的名篇名句听写都是理解性听写。
理解默写,又称情景默写,是指在给定特定语境的情况下,根据记忆默写古诗。
与背诵相比,理解性听写考察的不仅是知识的背诵,更是对古诗词情感的把握和文章写作技巧的认知。
例如:2020年全国卷三16(3)《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架起房梁的椽子“_________”,嘈杂的音乐声“___________”。
这类题虽比识记性默写的难度大,但考察重点在“理解”,往往有篇目(《阿房宫赋》)、核心关键词“表现阿房宫的奢华”“架起房梁的椽子”“嘈杂的音乐声”或者写作手法(排比夸张)的提示。
尽管有难度和区分度,但学生抓住这些提示信息,对号入座,也算有章可循。
2018年北京卷的名篇名句题第4小题呈现了新的气象:你所在的中学举办隆重的校庆典礼,邀请了很多校友、家长参加。
你作为学生代表向来宾致欢迎辞,其中要引用两句古代诗文。
请填写恰当的句子。
金秋十月,天高云淡,今天大家齐聚一堂,真可谓“ ,”。
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在校同学,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2020年北京卷将这类题由1句变为2句,分值也由2分增加到4分:16(3)小张最近天天加班,早起晚睡。
她借用《诗经》中的名句来调侃这种生活状态:“,。
关于2023年全国新高考二卷语文试题的思考
2023年全国新高考二卷语文试题的思考一、引言随着2023年全国新高考二卷语文试题的发布,我们得以一窥高考语文改革的方向和趋势。
这份试卷不仅检验了考生的语文知识储备和应试能力,更在无形中引导着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份试卷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未来的语文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试卷结构与内容分析2023年的新高考二卷语文试题在结构上延续了高考语文改革的精神,注重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
从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到语言文字应用,整份试卷对知识点的覆盖面广泛,有效地检验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现代文阅读部分,选文内容丰富多样,既涉及文学类文本,也包括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
这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要求他们能够从不同文体中提取信息、分析论证并解决问题。
古诗文阅读部分,选文涵盖了从古至今的经典篇目,不仅要求考生对古文有深入的理解,还能够对古诗进行赏析。
此外,语言文字应用部分也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实用性,如病句修改、句子衔接等题目,都与日常语言表达紧密相关。
三、对未来教学的启示通过对2023年全国新高考二卷语文试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对未来教学的启示:1. 强化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如阅读理解、审美鉴赏、思维发展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2. 注重知识的整合与跨学科学习:未来的语文教学应打破传统学科界限,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强化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应更加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如写作、口语表达等。
通过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4. 关注传统文化与现代语境的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与现代语境的结合,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古诗文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5. 加强个性化学习指导: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教师应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高考语文题看高考改革趋势
今年全国18套高考语文试卷,其中,全国课标甲卷供内蒙古、宁夏等11个省区使用;全国课标乙卷供河北、河南、山西、陕西4省使用;另有一套全国大纲卷供尚未开展新课改的广西使用;其余省份为自主命题。
这些高考语文命题有何特点,暗含了哪些教育改革的趋势?
趋势一:试题贴近时代和社会现实
强化语言应用性导向、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命题组的专家指出,今年语文高考考试内容也非常注重书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主动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现实、贴近考生实际,提升对考生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方面的考查力度。
比如,江西卷的作文题:
“探究作为我国现行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常常出现在课堂、实验室或课外学习过程中。
有的同学觉得,探究给自己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学习经历;有的同学认为,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的同学则抱怨,探究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流于形式……
对课内外学习中的探究,你有何体验、见闻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
命题专家指出,这道作文题要求考生结合自己学习生活的真实体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对“探究”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这样的试题就是让那些习惯于死记硬背、宿构套作,陷身于题海战术的考生无计可施,使那些能深入观察现实、思辨能力强的高素质考生在考试中获益。
”语文命题专家说。
全国卷阅读题《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通过梳理中国历代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法律和管理经验,引导考生关注我国当前社会热点中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古为鉴,重在为今天食品安全方面的治理提供启示。
高考命题语文专家组专家介绍,以往的语文考试主要配合中学的语文教学,试题相关内容围绕文学材料设计,与实际的社会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
为了强化语文应用性的导向,2014年高考语文考试内容注重书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主动贴近时代和社会现实。
作文题中,注重选择富有时代感并与考生实际生活相关的内容,带动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强化运用已有知识思考、解决身边问题的意识。
纵观2014年语文高考试卷可以发现,各套试题涉及的材料既有语言、文学等语文学科原有的重要内容,也涉及哲学(辽宁卷《幸福的哲学》)、历史(全国甲卷《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教育(湖南卷《常识教育》)、数学(全国乙卷语用题“中国珠算”)、建筑(大纲卷《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广东卷“罗哲文”)、信息科学(大纲卷语用题“网络阅读”)等方面的内容。
“都是要考查综合运用能力。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说,因此,增强学
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仅是今后高考改革的方向,同时也是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趋势二:多省份出现图文转换试题
大数据时代考查信息读取能力和分析能力
从去年起,高考全国卷出现了图文试题。
今年,多个省份的语文试卷中都出现了图文转换试题。
“信息时代的阅读对象不再仅仅限于文字,对数据、表格、图片中信息的获取、加工和转化是大数据时代和多媒体时代对人处理、加工信息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即将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必备的素质和能力。
因此,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出现了大量的读图题和图文转换题,体现了语言能力考查新的关注点。
”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命题相关专家说。
如全国卷有一道“瑶族村3日行”的构思图,要求考生根据示意图提供的思路,用精炼而又符合逻辑的语言把思路叙述出来,实现“思维-图示-文字”的转换过程,跟以往简单的“图示-文字”的转换相比,加大了思维的强度和表达的难度。
今年四川卷中也有一道读图的题:
“为展示‘走进汉字历史,探究字形变化’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请给下面的《汉字字形演变表》配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汉字字形的演变特点。
”
题目为学生呈现了“车”、“受”、“为”、“马”、“鱼”等汉字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演变。
这道图文转换题既考查了考生对图表的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述能力,又传达了中国优秀的汉字文化,展示出了语言、文化综合型试题的设计模式。
全国卷“瑶族村3日行”的构思图要求考生根据提供的思路,用精炼而又符合逻辑的语言把思路叙述出来。
此外,广东、辽宁等省份的试题中涉及了统计数据、照片、漫画、流程图等读图、读表题,这种考查是对以往考试方式的有力补充,能很好地考查考生阅读多种形式的信息,并运用语言进行分析和总结的能力,引导考生拓宽阅读的视野,面向迅速发展的时代、社会需求,提高综合素质。
“信息化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与过去5到10年相比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要求考试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并体现出这些变化”,姜钢说。
曾经在中国流行那么多年的科举考试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内容和形式变得越来越僵化了,“所以,高考不但形式要进行改变,同时考试的内容也要与时俱进”。
趋势三:试题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考查
引导考生以新颖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全国卷作文题“‘山羊’团体赛的新情况”:“山羊过独木桥”是某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
以往的比赛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通过人数较多的一组获胜。
不过,今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
这种做法当场就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
语文命题专家组专家介绍,2014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加强了对创新能力的考查要求,引导考生以新颖独创的思维方式思考、解决问题,突破程式化的界限和束缚。
比如全国卷作文题“‘山羊’团体赛的新情况”,引导学生思考作文材料中出现这一情况的意义和价值,直接激发考生在“传统”和“常规”遭遇挑战时的思考,展现创新思维。
同时,这则材料又极具开放性,解读的重点也不固定,可以“传统”“规则”“公平”“诚信”“荣誉”“共赢”“利益”等多个角度展开讨论。
此外,安徽作文题“剧本改台词的争论”、湖北作文题“山脚、山腰与山顶”等,都在创设论辩情境上下功夫,力求引领考生充分展开正面论述的同时自觉进行反向思维,更全面、更辩证地探究问题、表达思想。
上海作文题“沙漠与自由”为代表的这类试题力图引导考生直面“自由”“限制”“选择”“自我与世界”等既是思辨的、更是人生的命题,努力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同时,实现个性的表达。
趋势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命题重要原则
强调对考生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此外,高考既承载着选拔与评价的功能,也发挥着引导的作用。
通过命题强调对考生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也是今年的重要方向。
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语文命题组专家介绍,“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成为今年高考命题的重要原则,涌现出全国卷作文题“农民工看病”、阅读题《爱国科学家邓叔群》等传递正能量的试题。
“语文学科的考试内容既继承传统,又立足现实。
在命题过程中,多选取能体现核心价值理念的人物事迹、新闻事件和文学作品作为材料,积极正面地设计考查点,引导考生正确理解试题背后呈现出的积极价值取向。
”
专家介绍,语文学科在命制试题过程中,选取了社会生活中能够体现核心价值理念的人物事迹、新闻事件和文学作品作为试题材料,从积极、正面的角度设计合适的考查点,引导考生正确理解试题背后呈现出的积极价值取向。
如全国卷作文题“农民工看病”,蕴含了友善、和谐、诚信、平等、文明等多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思考、感悟和生发。
再如全国卷阅读题《爱国科学家邓叔群》,试题设计中凸显了对试题内容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解读。
传递正能连弘扬主旋律,这既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也在引导考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纽扣”。
专家表示,未来高考语文命题还将坚持“融合传统与现实、注重综合与开放,体现对语文核心素养和基本能力考查”的原则。
来源:本报综合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