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雾凇第二课时

雾凇第二课时

雾凇(第二课时)宁海小学乔玲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课文、看图片、讨论交流感受雾凇的美以及形成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老师想让大家先看几个词:屏显“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1、我们来读一读,边读边想:这几个词使你想到哪些画面?2、学生描述。

4、树挂就是……(引导说出课题)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将继续随作者一道,去吉林,去细细品味、感受雾凇那独特的韵致。

二、精读感悟(一)奇观1、课前老师还搜集了一些图片,作为礼物,送给大家。

不过,老师有一个要求:大家边看边想,这些图片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或句子?2、播放图片(配乐)师解说:三九严寒,北国大地万木萧条,可当你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见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

松树和柳树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银菊,排排雪浪,十分壮观.3、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什么?4、大家说的真好,积累的词汇真多。

是啊,雾凇真美啊!真乃一大(奇观)!(板书:奇观)“奇观”的“观”就是“景象、样子”,那“奇观”是指什么样的景象呢?(少见的、罕见的、希奇的等)[小精灵儿童网站]5、那吉林雾凇究竟“奇”在哪?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画出有关的词语。

刚才同学们读得十分投入,老师相信大家一定会把自己内心最美的感受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向同学汇报,雾凇有哪些特点?(1)多a、“十里长堤”(大约5000米,都是雾凇,真多啊)还有哪个词可看出雾凇多?“缀满”B、指名读,读出雾凇的多。

(评:这么多的雾凇,真是壮观!)C、小结:雾凇的奇观在它的多,再读读,你还会有新的发现。

(2)美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雾凇的美了?“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等。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故事背景,把握文章情感,了解主题思想。

2.学习生词和词组,提高词汇量。

3.培养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探究作者用雾凇景象寄托出人物思想的表现方式,理解最后呈现的主题思想。

2.学生通过阅读短文,熟悉生词和词组的意思,提升自己的词汇量。

3.能够理解课文文化背景知识。

三、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的写作方式和意图,深入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感情表达。

2.熟练掌握生词和词组,活用语言。

3.理解课文背景知识的同时,学习如何在阅读中获取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自主阅读法:让学生先通读一遍全文,掌握大意,然后逐段分析阅读。

结合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情感理解能力。

2.词汇习得法:提前把生词和词组列出来,在学生阅读时,对生词认真解释和讲解。

配合例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

3.逻辑分析法: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结构,明白故事情节,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充分挖掘文章的文化内涵。

五、教学内容(一)教学步骤Step 1引入活动1.初步介绍作者、作品的背景和故事大意,使学生对文章有一定的预期和了解。

2.来一个语文小测验,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及时复习。

例如,填空、选择等题目。

Step 2自主阅读1.让学生各自阅读一遍全文,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大意和情感。

2.讨论课文中不懂的词语和表达方式,确保学生阅读准确无误。

Step 3生词学习1.教师设计相关的词汇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词。

2.讲解并练习一个个生词和词组,例如,“枯黄”、“漫天飞舞”、“凝结”等词汇。

Step 4逻辑分析1.按照文章的顺序,分段解读课文,让学生逐段理解文章表面内容和感受。

2.教师在逐段分析过程中,针对文化内涵展开讲解和解读。

Step 5总结反思在内容分析结束后,把握主题与情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中的意义和价值,达到全方位的理解与体悟。

(二)任务要求1.各自完成一篇读后感,通过语文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收获。

雾凇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雾凇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雾凇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雾凇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1.2掌握雾凇与雾的区别。

1.3了解我国雾凇分布情况。

2.过程与方法:2.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增强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雾凇的形成原理、特点及与雾的区别。

2.教学难点:雾凇形成过程中的物理现象。

三、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雾凇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雾凇的美。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它有什么特点?”第二环节: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雾凇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2.教师提问:“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它与雾有什么区别?”第三环节:课堂讨论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补充。

第四环节: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我国雾凇分布图,让学生分析雾凇分布的原因。

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第六环节:作业布置1.请学生课下收集关于雾凇的资料,下节课进行分享。

2.完成课后练习题。

四、教学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学生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雾凇景区,实地观察雾凇现象。

2.开展雾凇主题的手抄报、绘画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雾凇的形成原理和特点,培养对自然现象的探究欲望,增强环保意识。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雾凇的形成原理教师展示动画模型,解释水蒸气在空气中凝结成雾凇的过程。

对话:“同学们,你们知道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吗?它其实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接触到冷空气时,迅速凝结在树枝、草叶等物体上形成的。

我们一起来观察这个动画,看看这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

《雾凇》第二课时

《雾凇》第二课时
雾 凇
学习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试着复述课文。 • 2、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过程,感受雾 凇的奇异景象,使自己受到美的陶冶。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 思想感情。 • 3、学习本课“用词准确、动静结合”的 写作方法。
“自主学习”展示 1、我给大家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第1自 然段),我从“十里长堤”“缀满”感受到?从 “洁白晶莹”“银光闪烁”感受到?哪个词概括 出了雾凇的整体特征? 2、我给大家朗读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 我读后知道了雾凇形成的原因?松花江江面上有 饱和水汽的原因?雾气遇冷凝结的过程?雾凇形 成的过程? 3、我给大家朗读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 确、贴切指的是描述某处景色时用上 精炼、准确的词语表达出景物的特征。本课是一篇写景 文章,语言清新明快,用词准确、贴切。例如:这蒸腾 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 镀上了白银。慢慢地表示雾凇形成是个缓慢的过程,轻 轻地,一层又一层表示雾气轻,“镀”“白银”形象地 写出雾凇形成的过程。 方法:一是猪猪景物特征;二是写景时,融入自己 感情。 例如:《雨》一文中这样描写:“顷刻,天地间生 出的那份絮云织出了线帘,像(),像(),像(), 密密地斜织着。
合作探究
为何只有吉林才有雾凇奇观?
雾凇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过于饱和的水汽”, 二是“遇冷”。这两个条件恰好是吉林具备的。从当年的12月 到第二年2月,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 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 而且江面上还有阵阵雾气。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便下降到零下 30摄氏度。所以,只有吉林才有雾凇。
课堂检测
请你当个出色的小解说员,向爸爸、妈妈介 绍吉林的雾凇。
思路导引:用简练的语言把雾凇形成原因和 奇特景观向爸妈讲清楚。

雾凇第二课时

雾凇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

这节课我们继续到吉林欣赏美丽的雾凇。

齐读课题(23.雾凇)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雾凇的形成)1、通过第一、第三小节的学习,你看到了怎样的雾凇?(板书: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千姿百态)2、这样神奇美妙的大自然之景是如何形成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读完后用波浪线划出说明雾凇形成过程的一句话。

3、交流中心句。

4、再读第二自然段,看看雾凇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交流点击:“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引读:原来雾凇是在──5、在你印象中,这严寒的季节(点红)就是什么样的季节?(天寒地冻、寒风凛冽、冰天雪地、北风呼啸、白雪皑皑、滴水成冰)是的,吉林的冬季就像同学们说的一样,漫长而寒冷,气温格外低,大约在零下20~30摄氏度之间,那可真是三九严寒,大地冰封。

严寒是形成雾凇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6、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点击出示:从当年12月至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除时,水温在4摄氏度。

7、小结:水从丰满水库里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丰富的热能使松花江水临寒不冻,巨大的温差为雾凇的形成提供了过于饱和的水汽。

8. 水汽多吗?这过于饱和的水汽就是指水汽非常──多,非常充分。

还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雾气很大?(点红各个词语。

相机理解:“涌”:像潮水一样出现;“镀”:能换个词吗?涂、抹,哪个字好?为什么?(“镀”更均匀,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说到这个“镀”,比如“镀金”、“镀银”、“电镀”)9、还有一个条件在哪里?(点击“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1)夜幕降临,漫步松花江畔,你会看到怎样的雾?谁来读读这句话?指读(评价:松花江上的雾越来越大,越来越浓,大团大团的白雾滚滚而来,)谁再来读(评价:整个江面白雾腾腾,久不消散)谁还想读(评价:沿江十里长堤,苍松林立,杨柳低垂,全都笼罩在白雾中)谁还想读(评价:这蒸腾缭绕的白雾是壮观,是奇绝,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雾凇》第二课时

《雾凇》第二课时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体会这段文字的构段方式,深入感受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用词准确、有条理地叙述。

2.学习抓住关键词来体会字词的内涵。

3.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试着当堂背诵。

复习导入。

4.尝试用课上学到的方法,有条理地、准确地描写出下雪或起雾的过程,进行迁移运用。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体会这段文字的构段方式,深入感受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用词准确、有条理地叙述。

教学难点:尝试用课上学到的方法,有条理地、准确地描写出下雪或起雾的过程,进行迁移运用。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雾凇》一课,还记得我们学过的这两部分内容吗?(出示课文1、3两个自然段)能背的就背,不能背的就看着屏幕一起读。

2.上一堂课,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呢?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研究雾凇的形成过程,看看作者是怎么把它出来的呢。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弄清结构,分清层次。

1.打开书本,快速浏览课文第二自然段,先数一数,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再找一找,哪句话一下子就概括了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出示第二自然段。

(1)找得真准,请你来读好它。

我们一起读。

(2)读这句话,你有没有读出,雾凇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呢?(1.严寒季节里,空气中饱和的水汽;2.遇冷凝结。

)点拨小结:瞧,他抓住了三个关键词,一下子就找到了。

抓住这三个关键词,能不能一下子就把这句话背出来呢?(指名背)(3)那么,下面的句子中,哪几句在写饱和的水汽?哪几句在写遇冷凝结?(PPT用括号标出,理好这小节的层次。

)(4)这么一理,我们就能清楚地发现:第一句是概括写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后面的第七句是具体写形成过程的。

我们把这样概括写的句子叫做这一段话的——中心句)(投影:概括—具体)来,学着老师的样子,把中心句划出来,可以在旁边写上“概括”两字。

四年级的孩子要学会做笔记,及时记录下课堂上一些重要的东西。

《雾凇》第二课时教案:探索雾凇形成的奥秘

《雾凇》第二课时教案:探索雾凇形成的奥秘

《雾凇》第二课时教案:探索雾凇形成的奥秘探索雾凇形成的奥秘“雾凇”这个词大多被用来描述一种自然奇观——冬季寒冷的天气中,当地形、天气和气温等多方面条件都满足时,空气中的水分会凝聚成冰,附着在大自然的物体表面,形成无数晶莹透亮的冰塔、冰墙和冰帘,像是一场天工的奇迹。

而在教学上,我们更要重视的是,探索雾凇形成的奥秘,看看这个自然奇观背后的科学原理和生态作用。

一、雾凇形成的原理雾凇的形成必须要满足一系列条件。

一方面,要有充足的水分子源,也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另一方面,需要一定的低温条件,否则水分子不会凝结成冰,而是一直保持在水蒸气的状态。

1.气象条件因素:空气中水分子含量的饱和度、温度等是雾凇形成的气象条件因素。

2.形态条件因素:在合适的气象条件基础上,还需要支撑物体表面水分子凝聚成冰的形态条件因素。

通常来说,那些带有纹理、凹凸不平的物体表面更易于形成雾凇。

3.吸附条件因素:雾凇的形成还受到一些化学物质的影响。

雾凇的形成过程中,空气中的杂质往往成为吸收和捕捉水分子的核心,在空气气流带动下,冰晶逐渐形成。

综上,雾凇形成的科学原理既有气象条件因素、形态条件因素和吸附条件因素的影响,同时还与局部地形、风向和气流等因素有关。

二、雾凇的生态意义雾凇不仅仅是一种自然奇观,还有着丰富的生态意义。

1.雾凇与环境雾凇的形成需要充足的水分子来源和低温条件,而这些条件又与人类所造成的自然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例如,温室气体的排放会导致气温升高,从而减少冬季雾凇的形成。

而改善空气质量、保护水源等措施,则有助于提高雾凇形成的几率。

2.雾凇与生物对于一些植物和动物而言,雾凇也是它们的糖分来源。

例如,枫树、桦树、红松等植物会利用雾凇的糖分,提供自身的营养需求;而小鸟、松鼠等动物也会趁着雾凇形成吃掉它们,获取食物。

3.雾凇与景观对于旅游业而言,雾凇更是一种独特的景观,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多地对雾凇景观的保护和开发,不仅可以为当地居民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也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直观演示、小组合作、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手段,旨在让孩子们在观察、体验、互动的过程中,深入了解雾凇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通过启发式教学,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孩子们了解雾凇的形成原因、特点及观赏价值。

2. 技能目标: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孩子们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孩子们了解雾凇的形成原因、特点及观赏价值。

难点:引导孩子们观察、体验、互动,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图片、视频、PPT、雾凇标本等。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活动过程1. 导入:以一幅美丽的雾凇图片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让他们谈谈对雾凇的认知和印象。

2. 基本概念:通过视频和PPT,简要介绍雾凇的形成原因、特点及观赏价值。

3. 观察与思考:让孩子们观察雾凇标本,分析雾凇的形成过程,讨论雾凇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4. 实践环节:分组进行情景模拟,让孩子们扮演雾凇的形成过程中的不同角色,如水汽、温度、风力等,通过互动、讨论,深入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

5. 创作展示:让孩子们用彩笔、剪刀、胶水等材料,创作一幅关于雾凇的画,展示他们对雾凇的理解和感悟。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了解雾凇的形成原因、特点及观赏价值。

难点:引导孩子们观察、体验、互动,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孩子们对雾凇的形成原因、特点及观赏价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们在观察、思考、创作等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但在团队协作方面,部分孩子表现得较为内向,需要进一步加强培养。

拓展延伸:鼓励孩子们在课后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如雾、露、霜等,了解它们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培养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雾凇》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雾凇》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雾凇》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雾凇形成的过程;背诵课文教学流程:一、齐读课题,指导写字。

“雾”是我们这课的生字,这里的横撇、捺要舒展,横折钩的收笔和雨头一竖要中心对齐;“凇”字的部首是--两点水旁。

二、听写词语,白板出示互批。

弥漫笼罩淹没凝结洁白晶莹琼枝玉树1. 指名三学生板书,下面同学全写。

2. 小结谁是优胜者,表扬书写正确而且工整或有笔锋的同学。

三、出示: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说说课文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谁能用一、两句话来形容一下你所读到的或想象到的雾凇奇观?可以用上刚才听写的词。

2. 想不想亲眼看看这神奇的景象呀?老师今天就带你们到画中游去!(图片欣赏,师用一、三段课文解说。

)如果此时你也站在了松花江边,你会怎么赞叹呢?3. 出示江泽民诗句。

瞧:江泽民总书记欣赏过吉林雾凇后,也欣然写下了这样的诗句--(生读: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

)师过渡:瞧,和本课作者一样,喜爱之情跃然纸上。

4.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第三个问题。

课文是怎样将这奇异的景象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呢?来,看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指读探究任务四、探究:这么美的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呢?默读第二自然段,圈画出相关词句,在书上空白处简要写写你的理解。

1.你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呢?2.同桌相互讨论一下第二自然段的哪句话最能概括一下雾凇的形成原因?板书:概括(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3.请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话,说说你会从中发现什么?怎么理解?(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板书:水汽--遇冷--凝结4.老师想请同学们继续自由地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我们还可以从哪些词句的具体描写中看出吉林具备这些条件呢?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

《雾凇》第二课时教案:发现雾凇背后的故事

《雾凇》第二课时教案:发现雾凇背后的故事

《雾凇》第二课时教案:发现雾凇背后的故事发现雾凇背后的故事说到冬天,我们脑海中浮的第一个景象就是白雪皑皑的大地,寒风刺骨的天气,让人倍感寒冷。

但是,在某些地方,你还可以看到一种奇妙的自然现象:雾凇。

雾凇,英文名为frost,是自然界一种绝美的景观,将植物、建筑覆盖在里面,给人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

在非常低的温度下,雾凇能够以小水滴或者蒸汽形式从空气中凝结而成,然后在物体表面形成冰的精美镶嵌,让整个景色变得梦幻、神奇。

然而,雾凇背后还隐藏着许多有趣的故事。

在中国松花江流域的内蒙古、黑龙江和吉林,雾凇是当地冬季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的人们尤其钟爱雾凇,他们把结成的冰晶叫做“白云母”,在它旁边拍照留念成为了当地人民冬日生活的重头戏。

“白云母”给人们带来欢乐的同时,还有着一定的经济价值。

当地的农民会收集雾凇中的冰晶,用来制作玻璃玩具、喷雾器等工艺品,这些美丽的玻璃制品赚取了不少当地百姓的生计。

但是,随之而来的也是环境问题。

雾凇在一定程度上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污染的影响,当地的工厂会排放一些过量的污染物,导致灰尘、烟雾等杂质附着在冰面上,在雾凇上留下丑陋的痕迹。

除了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在加拿大的一些地方也能看到雾凇的身影。

在加拿大的尼亚加拉大瀑布,当水蒸气遇上极寒的空气时,就会形成雾凇,将眼前的景色化为美丽的童话世界。

然而,在加拿大,雾凇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环境污染已经开始影响雾凇的质量。

湖泊和河流的污染问题、森林砍伐和土地垃圾处理都是对雾凇造成影响的主要原因。

雾凇是自然界最神奇的景观之一,然而,它的存在并不是永久的,环境的破坏和人类活动都对它构成着威胁。

我们需要重视它,保护它,让它的美丽能够被后代子孙所见。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真正意识到像雾凇这样的美丽自然景观的重要性和珍贵性,尽自己的力量来保护它。

在这寒冷的季节里,我们需要爱护大自然,将这一季节的美好和神奇保留下来,共同守护地球。

雾凇(第二课时) 5页

雾凇(第二课时)    5页

雾凇教学要求: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雾凇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感悟雾凇景观的神奇。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三九严寒,北国大地万木萧条,当走进东北的吉林市站在松花江畔,你就会被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所吸引,这就是——板书:雾凇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雾凇有了初步的了解。

今天,我们将随作者一起走进吉林,到松花江边,细细品味,感受雾凇独特的韵致吧!播放雾凇美景课件,老师旁白: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

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这就是被人们称为“雾凇”的奇观。

雾凇是冬天大自然送给人类的一道最具特色的风景,真是“江堤雪柳,玉树琼花”犹入仙境。

学生边看图片边感受雾凇的美。

师:欣赏了这些图片,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来形容雾凇?生:洁白晶莹生:银光闪烁……师: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词语。

(出示课件,朗读词语)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银松雪柳雾气缭绕千姿百态琼枝玉树寒江雪柳吉林树挂名不虚传师: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1990年江泽民主席视察吉林,在观赏了雾凇之后,为此景所提的词中的一句。

引读:树挂就是——,雾凇就是——。

师:是啊!雾凇真美!它真乃闻名全国的一大奇观。

板书:奇观奇观是罕见的,稀奇的景象。

那雾凇究竟奇在哪儿呢?打开书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画出有关词语。

二、学习课文(一)、学习第一自然段1、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2、短短的三句话,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老师随机板书:多、美3、师:这么美的句子,你能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吗?指名朗读4、师: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来到松花江畔,看到了美丽的雾凇,我们带着这种感觉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1、师:雾凇真是一幅美丽而奇妙的画卷。

《雾凇》第二课时教案:探究雾凇诗意与艺术美学的表现方式

《雾凇》第二课时教案:探究雾凇诗意与艺术美学的表现方式

《雾凇》第二课时教案:探究雾凇诗意与艺术美学的表现方式。

关于雾凇这一自然现象的描绘方式,我们可以从诗歌的语言、节奏、形象和音色等多个层面来探究。

笔者认为,在这首《雾凇》中,张宗祥运用了空灵、幽远、干净、柔和的诗意风格,从景境的音色、形象与节奏入手,让这首诗更贴合了雾凇这种主题色彩所带来的视觉与情感感受。

比如在“有竹霜凝百木,无水复泥千壑”的语言表现中,雾凇所带来的秀丽与肃穆是可以在这一语境之中感受到的,同时也能够令读者感受到丰富的雅俗之味。

在这首诗中,张宗祥将自然景物与人类的情感作了巧妙谐合,用淡远、缥渺的语言,将自然景物与读者之间真实而和谐的关系表达出来。

在艺术美学上,这首《雾凇》充分展现了张宗祥的诗意表现和文化表达能力,特别是在抒写中国山水和古文化方面的表现力尽显文化自信。

从人文的角度来看,《雾凇》不仅针对层层的深度作了精确的把彩,而且能够灵活洞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山水之间悠久的文化积淀与抒情的情感渗透结合精湛地呈现出来。

作者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古典气质,他用钧石般的笔触勾勒宏大壮美的自然景色,在意象的选择、音韵的搭配等方面充分发表自己的高超技巧。

同时,张宗祥又运用充满着古典神秘意味的语言,利用《易经》所崇尚的符号构成建构景象,表现自然场景与诗意情感之间世界的自然和谐效应,使读者在欣赏这首诗歌的同时,深切尝到了东方文化的丰度、深度与雅趣。

我们可以在《雾凇》中看到丰富的想象力因素,这也是诗歌艺术表现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作者从冰解如梦、霜劫故冢等自然现象细细描绘,以唤醒读者的想象力,让他们产生直观而生动的感受和下意识的反应。

正是通过这些隐喻和暗示,诗歌艺术完成了一个弥足珍贵的情感传递,抒发了作者的诗意,也引领了读者的内心。

《雾凇》这首诗歌展现了作者深厚而精湛的诗歌艺术造诣,通过对雾凇这一自然现象的描绘,勾勒出了一幅自然神韵与人文情感完美融合的画面,展现了东方文化永恒的美感。

通过这首诗歌的欣赏,我们不仅能找回生活中的甜蜜回忆,而且还能感受到诗歌艺术深深吸引人的魅力和本质内涵。

《雾凇》第二课时PPT

《雾凇》第二课时PPT
听写词语
雾凇 俗称 凝结 模糊 摄氏 十里长堤 弥漫 夜幕降临
零下 淹没
音 乐
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奇观:①看; ②景象或样子; ③对事物的观点,看法。
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 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
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 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
丽动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 吉林雾凇奇观。
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 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 冷凝结而成的。
想一想,这句话告诉我们雾凇 形成需要哪两个条件?
过于饱和的水汽
遇冷凝结
吉林位于我国东北,冬天寒冷 干燥,过于饱和的水汽从哪来? 遇冷又是怎么一回事?可以从课 文的哪些词句中看出吉林的松花 江畔就具备这些条件呢?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 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 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 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 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 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 岸,笼罩着十里长,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 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 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 没了。渐渐地 ,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 腾的雾气,慢慢地 、轻轻地 ,一层又一层 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 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 都是银松雪柳了。
“这真是‘忽如一 夜春风来,千树万 树梨花开’呀!””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 ), 这雾气便( ),( ),笼罩着 ( )。树木( )。( ),灯光, 树影( )。这蒸腾的雾气,( ),( ), ( )、( )。最初像( ),逐 渐变成( ),最后( )。
银 线
银 条
银 松 雪 柳
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

《雾凇》第二课时教案:认识雾凇的生态保护意义

《雾凇》第二课时教案:认识雾凇的生态保护意义

《雾凇》第二课时教案:认识雾凇的生态保护意义。

雾凇是一种独特的风景,是自然界的奇迹,同时也是大自然的重要资源之一。

雾凇的美丽首先来自于其自然的美丽,雾凇还具有非常重要的环境生态保护意义。

雾凇对于大自然的环境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雾凇能够为生态系统提供重要的水源和氧气来源,因为夜间或者早晨,树木被雾凇所包围,将会减少水分流失和气体渗透的率,从而让植物细胞更好地吸收养分。

雾凇还能够提供栖息地和休息区域,因为雾凇通常在大自然环境下出现,而且其周围的树木、草场、河流、山谷等等都是各种动物的栖息地和生存场所,因此,雾凇等自然现象的产生和延续直接影响到环境生态的平衡。

同时,雾凇还对于大气环境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为雾凇产生的过程需要在空气中有足够的水分子和污染物质等,所以雾凇对环境的要求很高,“好景不长”主要原因是空气质量变差。

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化学腐蚀等问题不断增多,使得雾凇等自然美景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威胁。

为了保护和维护雾凇等自然景观,我们必须要从大气环境保护方面进行持续的努力,降低环境污染程度,减轻大气的污染负担,提高环境的质量。

除此之外,雾凇还可以对于当地社会的旅游产业起到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以中国贵州仁怀为例,仁怀市中央血站、秦楼峰、车站文化园等地正在积极开发旅游资源,把雾凇作为旅游资源之一,吸引游客来观赏雾凇的美丽,同时也增加了当地旅游收入。

雾凇虽然是一种自然的景观,但是却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保护意义。

为了保护和维护这一独特的自然现象,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提高环境的质量,增加生态的保护力度,同时也需要加强相关的旅游产业开发,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知这一自然美景,维护和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雾凇 第二课时

雾凇 第二课时

最初像银银线线,逐渐变成银银条条,最 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雾凇

渐渐地蒸腾
镀 慢慢地
上 轻轻地
白 一层又一层地 银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拓展学习(自由选择)
1、搜集、整理有关雾凇的资料,确 定相关主题,和家长一起制作一份电脑 小报。
2、把收集的资料,和家长或老师、 同学一起制成电子书。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 榆次区什贴中心校 梁林凤
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 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 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 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 向涌两向岸,笼罩笼着罩十里长堤。树木被 雾气淹没了慢地慢,地轻轻地轻,地一层又 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3、小组交流:介绍自己游览过的或 想游览的旅游地,最好讲清它的特色。
谢谢大家 敬请指导!

雾凇(第二课时)

雾凇(第二课时)

雾凇(其次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吉林雾凇的形成,观赏奇妙而奇丽的雾凇景观。

2、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精妙,感受雾凇奇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酷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课文其次节:雾凇形成的缘由。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图片师生共同观赏图片,问:这是一幅什么图?(雾凇图)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初读课文1、默读课文,思索:什么是雾凇?用课文里的一句话来回答。

(生回答)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寒冷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聚而成。

2、自由轻声读,想想雾凇的形成必需要有哪两个条件?(生回答)三、学习课文其次自然段1、请大家自读课文其次自然段,读后四人小组探讨:这两个条件吉林具备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沟通)2、吉林具备了这两个条件,那它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雾凇的呢?请再读课文其次自然段。

(沟通)3、出示:每当夜幕驾临,……最终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1)自读这段话,说说这段话什么地方写得很美,你是怎么体会到的?(2)沟通(3)个别读(4)范读(这段话写得很美,能否给老师一个机会,让老师也读一读,好的你们学习。

)(5)齐读过渡:同学们,老师到网上查找吉林雾凇的资料时期,找到了很多图片,被图片上的美景沉醉了,我把它们带来了,正好一起共享一下,看看它们美不美。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配乐出示图片(指导学生视察四幅图,问: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2、同学们,课文第一自然段生动描绘了雾凇的漂亮景象,让我们一起来观赏一下。

出示:三九寒冷,大地冰封。

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雪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射下,银光闪闪,漂亮动人。

(1)轻声读,想想哪些词写出雾凇很美。

哪些词写出雾凇名气很大?(2)个别读(3)男女赛读(4)小结(板书:著名全国)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想同学们对吉林雾凇的景象定是称赞不已,那让我们看看土生土长在吉林的人们是如何赞美这一美景的?五、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1、指读最终一个自然段,思索:吉林人是怎样赞扬雾凇的?2、回答并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齐读(2)自读思索,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3)沟通(4)齐读3、同学们,假如你去了吉林,看到这么美的景象。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篇:《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教案教学目标:带领学生一起领悟课文的语言文字,通过网络一起去领略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读课题(雾凇)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 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气而美丽的风景。

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2 看雾凇录象,说说你看到了什么?3 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出示第二句话(自读、指名读)师板书:奇观5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我们的自豪心情。

(配乐)三、精读第二自然段读到这里,老师想起了上节课同学们提的问题,这么美丽、奇特的雾凇为什么会形成?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其他地方出现得很少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仔细地读读第二自然段,拿出笔划划你找到的词语和句子,自学、同桌交流、指名说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雾凇形成的两个前提条件)师相机板书:水汽——遇冷——凝结2、出示“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

”(这符合一个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3、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符合条件“遇冷”)4、那你认为是怎么形成的?你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呢?(根据回答,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下加着重号。

)5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师: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

)◆指导朗读。

(边读边想,在脑海中浮现出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一幅幅画面来)有感情的朗读。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这雾气便(),(),笼罩着()。

树木()。

(),灯光,树影()。

这蒸腾的雾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在书上用笔圈画,有感受的地方可 简要批注。
雾凇,俗称树挂,是在 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 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 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 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 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 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每 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 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 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
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咏雾凇 • • • • 三九严寒来吉林 银光闪烁在枝头 雾气蒸腾镀白银 琼枝玉树显神奇
……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 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 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 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 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 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 渐地, 。这蒸腾的雾 气, , , 给松针、柳 枝 。最初 ,逐 渐 ,最后 。

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 ---雾凇奇观。
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 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 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 闪烁,美丽动人。 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 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 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 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小组合作: 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 1 雾凇形成的条件是什么?松花江畔 十里长堤具备这些条件吗?
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 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 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 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 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 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 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小组合作:
(1) 自由读课文1、3自然段,用“---” 圈画出描写雾凇美的词或句子; (2) 组内交流你的感受; (3)选派代表全班交流。
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 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 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 闪烁,美丽动人。 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 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 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 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百科名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雾凇俗称树挂,在北方常见, 是北方冬季可以见到的一种类似霜 降的自然现象,是一种冰雪美景。 是由于雾中无数零摄氏度以下 而尚未结冰的雾滴随风在树枝等物 体上不断积聚冻粘的结果,表现为 白色不透明的粒状结构沉积物。
这蒸腾的雾气, 慢慢地,轻轻地, 一层又一层地
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最初像银线, 逐渐变成银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