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毅仁家族创业史

合集下载

荣毅仁及其家族

荣毅仁及其家族

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课件
荣毅仁及其家族
2008年10月21日,中信泰富炒汇巨亏,荣智健身家一天缩水33亿港元; 中信泰富的母公司中信集团对前者的巨额亏损不满,认为荣智健等高层 严重疏忽,中信泰富当时否认荣智健辞职,媒体质疑荣智健晚节不保。 2009年4月8日中信泰富宣布,荣智健辞任公司董事及主席,由即日起生 效。 荣智健“非典型谢幕”恰恰是印证了其曾祖父荣熙泰那句“固守稳健 、谨慎行事、决不投机”的训诫是多么具有远见卓识。
案例课件
荣毅仁及其家族
案例课件
荣毅仁及其家族
“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 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 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 ,就只有他们一家。”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说。 面粉大王、棉纱大王、 红色资本家、中国首富 。百年来,荣氏家族从 来都不缺乏这样的王牌 称号,他们在商场上的 纵横驰骋,独领风骚, 也逐步为他们在政治上 赢得了较高的话语权。 这一点尤其在第二代掌 门人荣毅仁身上得到最 充分的体现。荣毅仁的 独子荣智健是荣氏家族 第三代的掌门人。
案例课件
荣毅仁及其家族
荣毅仁:1916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49年,决定留在大陆;在上海圣约 翰大学历史系毕业后,与杨鉴清结婚。1956年,将自己的商业帝国上交 给政府;1979年,创办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1993年-1998年,出任中 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2000年荣毅仁及其家族被美国《福布斯》杂 志评选为中国50富豪第1位。其个人及其家族财产为19亿美元。
案例课件
荣毅仁及其家族
荣智健:1942年出生于上海;1959年,考入天津大学电机工程系;1978 年,只身南下香港创业;1982年,与人歙为在美国创办加州自动设计公 司;1986年,加盟中信香港公司;1993年,荣升香港赛马会董事;1998 年,正式掌管中信香港公司;2000年9月,荣毅仁家族在香港上市企业中 信泰富公司拥有18%的股份,价值19亿美元。

荣氏兄弟发家史

荣氏兄弟发家史

荣氏兄弟发家史荣氏兄弟,是指中国企业家荣毅仁和荣毅生。

他们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的孩子。

但是,凭着他们的勤劳、智慧和才华,他们成功地创建了自己的商业帝国。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探讨荣氏兄弟的发家史,并了解他们的成功秘诀。

1. 早年经历与启蒙荣氏兄弟的祖籍是江苏太仓,但他们的父母在苏州开了一家小鱼店,生活十分贫苦。

在荣毅仁出生后不久,他们的父亲便离世了。

母亲一个人扛起了家庭的重担,为了糊口,她经营起了小小的饭店。

荣氏兄弟的母亲非常关心子女的学习,她让荣氏兄弟能够获得了良好的教育。

荣毅仁在读初中时,开始接触化学和物理,这让他对创业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他在学校里也是一个认真的学生,很快就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2. 创业初期荣毅仁毕业后,曾从事过销售、做广告等工作,但他一直有着自己的追求。

他一边尝试自己创业,一边对市场作出更加深刻的了解,了解消费者和商品之间的联系。

1993年,荣毅仁与荣毅生在苏州市创建了荣事达公司,专门从事家电销售。

当时,国内家电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荣氏兄弟看到了其中的商机。

他们不断寻找机会,不断完善管理,不断学习,逐步发展壮大。

3. 商业转型荣氏兄弟在家电行业创业后很快意识到,传统的家电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他们意识到互联网时代即将来临,这也将彻底改变家电商业模式。

荣毅仁在2012年宣布,荣事达将彻底改变商业模式,实行全面转型,重点从家电行业转向互联网行业。

荣氏兄弟的这一举动,似乎是一次跳跃式创新。

然而,这次转型并非没有准备。

在荣氏兄弟看来,公司的未来只能依赖于创新。

他们用自己创业的精神来重新审视商业模式,并从实践中得到了成功的回报。

4. 创业思考荣氏兄弟的成功,让我们更加了解创业的本质。

他们的成功并不能仅仅归功于资本,同样重要的是他们勇于探索、创新精神,以及不断塑造创业精神的韧性。

荣氏兄弟一直希望,他们所做的,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重要的是为了把互联网的便利传递给更多人,为这个充满机遇的时代奉献自己的力量。

无锡荣氏家族

无锡荣氏家族

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

”———毛泽东荣氏家族乃是孔子七十二门徒之一的荣子祺的后代。

自明正统初年荣清由金陵迁至无锡后,一个江南世家的风流传奇开始孕育。

横空崛起19世纪中叶,也就是到了荣毅仁的曾祖父荣锡畴这一辈,荣家家道中落。

荣毅仁的祖父荣熙泰很小就进入铁匠铺当学徒,成年后在外给人当账房先生、师爷,勉强养家糊口。

由于家境贫寒,1886年,荣熙泰时年14岁的长子荣宗敬就背井离乡,从无锡到上海一家铁锚厂当起了学徒。

3年后,次子荣德生在兄长的引荐下,也进入上海通顺钱庄做学徒。

几年后,他们和父亲一起在上海鸿升码头开办了广生钱庄,经营上的稳妥再加上从不投机倒把,两年不到,荣氏兄弟便掘得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桶金。

就在生意蒸蒸日上之时,荣德生南下广东,在那里呆了整整一年,其间他发现了面粉行业的商机。

20世纪第一个年头的农历二月初八,荣德生兄弟在无锡西门外的太保墩建立了保兴面粉厂。

抗战前夕,荣家的面粉厂已飙升到14家,另外还衍生出了9家纺织厂。

在兄弟俩默契配合下,荣家企业的扩张步伐在不断加快,渐渐地厂房就从华东铺向了全国各地。

作为民族金融与民族产业的兴起人,荣氏家族体现出了他们与众不同之处,比如公司的“无限公司”做法———董事会只享受股权,不负责具体事务和宏观决策,完全信赖总经理并委以全权。

又如企业发展“吃着两头”的方针,即面粉厂需要用面袋子,便发展纱厂,并将此两大块撑着,互相递进,形成面粉和纺织帝国。

从此,“面粉大王”、“棉纱大王”、“中国首富”,类似这样的王牌称号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荣氏家族。

风流尽显1949年是荣家的分水岭,国民党的溃败导致荣氏家族走向低潮。

国民党政权在前一年推行币值改革和限价政策,不久就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引起抢购狂潮,上海经济渐趋瘫痪。

上海产业界人士纷纷迁资海外,荣氏家族其他成员和上海的其他资本家一样,纷纷离开中国。

在最后关头,荣德生和荣毅仁父子斟酌再三,决定留在内地。

荣毅仁的“大家小事”_名人故事

荣毅仁的“大家小事”_名人故事

荣毅仁的“大家小事”大时代的大家族荣氏门下企业,涉及到无数的工商业部门,有中国“面粉大王”、“纺织大王”、“颜料大王”等称号,荣毅仁的父辈荣宗敬、荣德生兄弟,重视企业技术及生产设备,从1916至1931年的16年间,荣氏兄弟不断办新厂,买旧厂,整个集团的纺织企业平均20个月拥有一个。

到全国解放前,荣氏面粉厂则有12个,占全国面粉半壁江山。

面粉业的“兵船”牌,棉纱业的“人钟”都是当时行业的最高品质代表。

历经二十余年经营,荣氏兄弟便进入了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行列,他的家族财富巨大。

解放前,荣德生曾被土匪绑票,荣家以110万美元赎金赎回。

荣氏家族在百余年的生存演化中,体察到了世事的艰辛。

抗美援朝时,荣毅仁不仅捐献七架飞机和大量衣物,还认购650万份国家发行胜利折实公债。

后来,到1955年,荣毅仁又将无锡祖地约150亩献给国家,1953年和1954年,荣氏门下企业都公私合营了。

生活在北京的“海派”1957年荣毅仁做了上海副市长,但家里的生活还是以前生活的延续。

搬到北京以后,住在北太平庄4号,家里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完全是照国家干部的生活过日子,当时荣毅仁很不习惯。

北太平庄4号最早是傅作义的宅第,后来经过修缮,院落很紧凑,前面是会客厅、餐厅和警卫人员等住所,后面是坐北朝南的一排正房,有荣氏夫妇的起居室、卧室和荣毅仁的书房兼办公室等,其中一间是儿子荣智健回京时的卧室,两边厢房则是女儿们和亲戚来京时的住房。

荣毅仁在德国的侄女荣智美等回国,愿意住在荣家,不愿住宾馆,因为荣宅华丽超过宾馆。

然而,荣夫人开始还不习惯这问“保留了历史的风情”的“典型的中国式四合院”。

还怀念上海的豪华大屋生活。

毕竟,照国家干部的生活来过日子,还是拮据的、寂寞的。

荣毅仁吃饭也简单,仅爱吃蹄膀,是地道江南人的习惯,饭后要吃少许水果。

荣家的养生之道,富而不奢,讲究而不浪费,始终保持着“海派”的生活方式。

一世夫妻的悲欢1932年,16岁的荣毅仁和无锡饱学之士杨干卿的15岁女儿杨鉴清订婚。

荣氏家族:从商业帝国到时代变迁的见证者

荣氏家族:从商业帝国到时代变迁的见证者

荣氏家族:从商业帝国到时代变迁的见证者《荣氏家族:从商业帝国到时代变迁的见证者》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家族如同璀璨的星辰,以其独特的光芒照亮了特定时代的天空。

荣氏家族,一个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响当当的名字,他们的传奇故事不仅是财富的积累,更是中国社会变迁和商业精神的生动写照。

荣氏家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一个在江南富庶之地孕育的家族,他们的故事始于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渴望与追求。

几经沉浮,荣氏家族在晚清至民国时期迎来了他们的黄金时代,成为工商业的领军人物。

荣氏兄弟以其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在中国工商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荣氏家族的辉煌并非一帆风顺。

他们经历了战乱、政治变革和社会动荡的种种考验。

特别是在20世纪中叶,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荣氏家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荣毅仁,作为家族的杰出代表,他的选择和行动,不仅影响了荣氏家族的命运,也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个缩影。

荣毅仁的红色资本家身份,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他的故事,是对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有力证明。

荣毅仁创办的中信公司,成为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是荣氏家族商业智慧的延续。

在荣毅仁的带领下,中信公司不仅在国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在国际上树立了中国企业的良好形象。

荣智健,荣毅仁之子,继承了父亲的商业天赋,但他的故事更多地体现了个人奋斗和时代变迁的交织。

荣智健在香港的商业冒险,以及他在中信泰富的辉煌与挫折,都是荣氏家族传奇的延续。

他的成功和挑战,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家精神的兴起与考验。

荣氏家族的故事,是对中国近现代商业史的一次深刻反思。

他们的成功与挫折,不仅是个人和家族的传奇,更是中国社会变迁和商业精神的生动写照。

在全球化的今天,荣氏家族的传奇仍在继续,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新一代的企业家,不断探索、创新和进取。

荣氏家族的崛起

荣氏家族的崛起

荣氏家族的崛起荣氏家族的崛起荣氏家族,是以荣毅仁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本家族,是旧中国资力最雄厚、规模最宏大的民族企业集团,也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上一个极令人注目的红色家族。

他们靠实业兴国、护国、荣国,在中国乃至世界写下了一段辉煌的历史。

就连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毛主席也说过,“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高德步评论说:“从近代开始,荣家三代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创办的企业是中国民族企业的前驱;解放后,荣毅仁支持中国政府的三大改造,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后,荣家第三代荣智健等人对中国市场经济、新兴民族企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们代表着一批企业资本家,救国、护国。

“荣家是爱国资本家的典型代表,解放后,获得执政地位的共产党对于这样家族重视有加也是理所当然。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马戎在接受《时代人物周报》采访时说。

要说荣氏家族,首先要谈的应该是其家族创始人,即荣氏家族第一代,荣宗敬、荣德生两兄弟。

荣宗敬(1873—1938),荣氏企业的缔造者之一,他与弟弟荣德生共同把荣氏企业发展成规模巨大、资金雄厚的民族企业。

他7岁进私塾,14岁到上海当学徒,后因病回乡,15岁到钱庄习业,19岁时出师到上海森泰蓉钱庄做跑街,承担包揽生意,联系客户业务。

他有浓厚的求知欲,精求业务,勤奋诚恳,且办事认真细心,并掌握了不少资金的调拨运用和棉麦产销方面的知识,这也是他后来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他是家中长子,颇有胆色,有魄力,敢于冒险,为以后控制荣氏企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荣宗敬领导时期的荣氏企业中,他的地位是任何荣氏家族之中的人不能相比的。

他办事认真,精通业务,从经营第一个面粉厂到荣居荣氏企业总经理的近20年中,他的企业经营能力、经营策略、经营思想,使企业获得巨大发展。

他有胆识,有谋略,1917年他竟以40万元冒险买下旧机较多的恒昌源纱厂,但功夫不负有心人,纱厂在他的带领下盈利颇丰。

荣家百年

荣家百年

荣家百年中信泰富董事长荣智健在香港黯然宣布辞职,尽管舆论对此早有预料,但是消息传出,还是引起极大的轰动。

在读到这条新闻的那一刻,我突然想起整整60年前的4月。

1949年4月,国民政府监察院以‚侵占公有财物‛、‚不计调换折扣的耗损,侵蚀利己‛等罪名起诉荣智健之父荣毅仁,指责他把霉烂的大米卖给政府,结果导致了东北战场的失败。

5月25日,上海地方法院公开审理荣案,也就在这一天,解放军攻进了上海城。

60年,甲子一轮回,荣氏父子竟同时处在事业的最凶险处。

荣家是中国企业史上仅存的百年家族之一。

自1902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厂以来,绵延至今,历三朝而不陨,其间艰辛困顿,不足与外人道,数度面临破产关门的绝地,此次竟在全球危机中再遭一劫。

以荣家百年沉浮为案例,或可见中国商业家族的起伏脉络。

兄弟1902年3月,一家保兴面粉厂在无锡西门外梁溪河畔的一个土墩上悄悄开业了,它的占地有17亩,工人30个,最显眼的是它有四套法国造炼的大石磨,引擎60马力,磨出来的面粉又细又白,每日夜可出面300包。

它的主要投资人是荣宗敬(1873-1927)、荣德生(1875-1952)兄弟,共集资3.9万两白银。

荣家兄弟出身贫寒,太平天国起事期间,无锡遭遇战乱,荣氏一门几乎灭绝,其父因为在上海铁铺当学徒才幸免于难,十多岁时,两兄弟就背着一个小包裹到广州、上海等地谋生计。

因头脑活络、手脚勤快,他们竟慢慢的有了一些积蓄,到1896年,他们与父亲一起在上海开出了一间广生钱庄,自己当起了小老板。

又过了几年,钱庄生意清淡,父亲也因病去世了,兄弟俩决定转行去做面粉厂。

当时国内已开业12家机器面粉厂,最出名的就是老状元孙家鼐家族开办的阜丰面粉厂,保兴是最小的一家。

工厂从一开张那天起就不顺利,当地乡绅告荣家兄弟私圈农田,还投诉他们搞了一根大烟囱正对着学宫,有碍风水。

一场官司风波打到了两江总督府,幸好总督刘坤一是个洋务派,把讼书给驳了回去。

面粉生产出来以后,销路也很差,头一个月就积压了上千包,因为江南人以大米为主食,面粉销路在北方,荣家兄弟从来就没有跨过江,对那边的市场是‚两眼一抹黑‛。

新中国成立前荣氏家族实业活动探析

新中国成立前荣氏家族实业活动探析

新中国成立前荣氏家族实业活动探析作者:代辛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第05期荣毅仁(1916-2005)是无锡荣氏家族中的代表性人物,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中发挥举足轻重作用的企业家和政治家。

本文试对荣毅仁建国前早期的实业经历做些探析,以求对荣毅仁的生平认识更加全面具体。

一荣毅仁1937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历史专业毕业,所学与实业并无较大关联,但其毕业后,即“辅佐父亲经营面粉纺织和金融等庞大的家族企业”。

一方面其堂兄荣鸿元其兄荣尔仁等在家族企业中较早涉入管理层,则父兄对其的影响亦是不可忽视的一面,除早年在工厂实习外。

自毕业后,荣毅仁主要在无锡茂新工厂恢复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具体的工作。

荣毅仁兄弟姐妹较多,学界对荣毅仁兄弟参与实业的探讨不很充分,应该对此深入了解,以求解荣氏企业在家族管理下的曲折发展,限于篇幅本文仅比较建国前荣毅仁兄弟参与家族企业的概况,来探析荣毅仁建国时留在国内的一些原因。

1937年时,荣家企业处于较好发展状态,“当时对企业前途,都抱有绝大希望”,且“我各厂营业日佳,出品有利”,但七七事变及上海八一三战起,荣德生亦不得不避难汉口,荣毅仁已先几日到了汉口,无锡各厂被迫停工,“申三虽未碍及,因各厂皆停,工人全散,只得亦停”。

荣德生避难汉口时,仍主持汉口福五、申四生产,其三儿与李国伟贡献颇大。

在荣宗敬去世不久,荣鸿元与荣伟仁、鸿三、尔仁被荣德生委派分别淡然协理、襄理。

荣毅仁堂兄和大哥二哥在建国前的实业经历也较为丰富,参与家族企业很全面。

在1938年申新系统总经理荣宗敬在香港去世后,申新系统的王禹卿。

吴昆生等有意让荣德生出任总经理一职,荣德生大概因“各厂损失很大,负债很多,怕无法维持”,并未立即答应,而安排“侄〔荣鸿元〕为协理,伟仁〔荣德生长子〕同;鸿三为襄理,尔仁〔荣德生次子〕同”,因此,“荣鸿元虽无总经理名义,却在执行总经理职务,因此申总总经理一职就暂时虚悬”。

这样荣鸿元由原先辅助其父荣宗敬转为承担申新总经理的职任,作为荣宗敬荣德生下一代的荣家代表,开始全面介入荣家企业管理。

荣氏家族百年风云录

荣氏家族百年风云录

荣氏家族百年风云录作者:狄杰来源:《决策与信息》2009年第06期荣氏家族及其庞大的商业王国,兴盛百年、延续三代,成为中国近代现代史上的一个传奇。

荣德生:“民族资本家”的佼佼者134年前,1875年9月4日,一个木讷的孩子生于无锡荣巷,他叫荣德生。

荣氏发源于山东,鼻祖荣启期是‘孔72弟子’之一,传到荣德生是第17世。

荣德生14 岁到上海一家铁锚厂当学徒,后来又跟着大他两岁的哥哥荣宗敬到钱庄做学徒。

1896 年,年仅21岁的荣德生和哥哥荣宗敬创立了自己的钱庄。

几年后,正当钱庄生意蒸蒸日上之际,荣德生决定:南下广东游历。

办中国人自己的面粉厂、纱厂当时的广东,西方思想传入,近代企业兴旺。

白天,荣德生走访外国人开办的工厂,调查他们倾销面粉等生活必需品的情况;晚上,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美国十大富豪传》等西方书刊。

实业救国的思想,自此在荣德生的心里萌生:何不办一个中国人自己的面粉厂?当荣德生将这一想法告诉荣宗敬时,兄弟俩一拍即合。

1901年农历二月初八,保兴工厂破土动工,取名“保兴”,意为“保证兴旺”(后改名茂新),17亩地皮,4部法国石磨,3道麦筛,2道粉筛,便是面粉厂全部家当。

4年后,依据“发展事业,应从吃着两门入手”的朴素想法,荣德生又创办了振兴纱厂。

短短30年间,荣德生和哥哥就以12家面粉厂、9家纺织厂摘取了“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的桂冠,成了实业界名副其实的“双料大王”。

斗日寇,远蒋氏,等共产党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荣家三分之一的纱锭、一半以上的织布机、五分之一的粉磨、两间工厂,在战火中化为灰烬。

荣宗敬目睹事业被毁,悲愤交加,第二年病逝于香港。

1943年前后,日军变着法子想收购荣氏4家工厂,荣德生严词拒绝:“我决不把中国人的企业卖给外国人。

”汪伪政府的大汉奸、“外交部长”褚民谊,专门宴请荣德生,企图迫使其让步。

荣德生斩钉截铁地说:“宁可让日军把工厂搬空毁灭,也决不出卖工厂主权。

”1946年,国民党军团特务勾结黑社会匪帮,绑架了荣德生,把他关在黑屋子里33天才释放。

荣毅仁“红色资本家”第一人

荣毅仁“红色资本家”第一人
1949年6月2日,上海工商界人士在外滩中国银行大楼4层举行座谈会。
这天,荣毅仁第一次见到了当时的上海市市长陈毅和副市长潘汉年。陈毅和潘汉年给荣毅仁和整个上海工商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戎马一生的陈毅豪爽大气,说话、办事极有魄力,与企业家们往日所熟悉的国民党高官完全两样。
会上,陈毅的一句“共产党鼓励工商业者在新上海的建设中起积极作用”,终于让荣毅仁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当时,由于美蒋对上海实行武装封锁,棉花供应十分紧张。而申新厂子大,几百担棉花只够生产一天,但是各厂棉纱的存量较多,荣毅仁便向市纺织工业局、华东军政委员会贸易部、花纱公司等建议,干脆你供应棉花,我加工棉纱,工厂赚工缴费,实行加工订货。这一做法很快推广到全市的纺织行业。在1950年北京召开的七大城市工商局长会议上,荣毅仁建议的加工订货办法,得到了当时中央财委主任陈云的高度重视,很快被推广到全国。
1956年1月20日,身为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的荣毅仁和盛丕华一起,代表全市私营工商业者向当时的曹荻秋副市长提交了上海市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申请书。当天的联欢晚会上,荣毅仁清唱了一曲《草桥关》,唱的是东汉刘秀赦免功臣姚期父子的故事。
在新中国的这场经济所有制的改造运动中,不论出身如何,每个人都身处其中,都能感受到身边的变化:原来的老字号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公私合营的新牌子。对于任何一个商人,那都是一个刻骨铭心的“大时代”。
公私合营,当时对于很多资本家来说,好比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痛。自己几辈人辛辛苦苦创办的家业就这样要交出去,很多资本家都不能理解,他们担心财产被全部充公,自己今后的生活无着落。荣毅仁劝他们说:“社会主义是大势所趋,不走也得走。只要接受改造,大家都会有饭吃、有工作做,而且可以保留消费财产。”
“顺应时代发展,把握自己命运”这是毛泽东主席50年代时送给荣毅仁的一句话,而荣毅仁也亲身践行、印证了毛泽东主席的这句话。

荣毅仁

荣毅仁

• 荣毅仁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和完善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为振兴中 华、祖国统一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 荣毅仁同志的一生是伟大光辉的一生,是爱国奋斗的一生 ,是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热爱祖 国,对国家和人民无限忠诚,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充满信心。他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 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原则,实事求是, 胸襟坦荡,光明磊落,严以律己,平易近人,深受广大人 民的尊敬和爱戴。
1954年,荣毅仁率先将自己的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两年后,他把整个商业帝国无偿交给了国家。随着 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高潮的到来,所有荣氏企业已 完成公私合营的改造,荣毅仁更是四处现身说法, 宣传政策,“红色资本家”的名号不胫而走。荣毅 仁得到了中共领导的另眼相待。毛泽东曾多次在公 共场合点名表扬荣毅仁,1956年他到上海时,还专 门到荣毅仁的申新九厂视察,这是毛泽东惟一视察 过的一家公私合营公司。在毛泽东视察申新九厂一 周年的时候,陈毅亲自为荣毅仁竞选上海市副市长 一职“拉票”,并说:“因为他既爱国又有本领, 应当选为国家领导人。”
• 荣毅仁是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创始人。一九 七九年十月,经中央批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 司正式成立,荣毅仁同志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他勇于创新,借鉴发达国家在发展经济中行之有 效的做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广泛开展中外经 济技术合作,引进资金和技术,在国内兴办实业 ,开展金融、技术、贸易、房地产、经济咨询、 卫星通讯等业务,并在海外择机投资,发行债券 ,在诸多业务领域成为国内首创,将中信公司建 成为一个综合性跨国企业集团,为国家的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荣毅仁的选择: 1949年前后,蒋家王朝的倾覆已经板上钉钉,上海滩的巨贾富商 人心惶惶,他们纷纷抽走资金、转移资产,打算到国外、港台避避风 头,或另图发展。上海及江浙一带的“十大资本家”,有九家举家迁 徙,剩下没走的那家,就是荣家。1949年初,荣氏家族也发生了一场 走还是留的激烈争论。荣家后辈几乎一边倒地要求荣德生把工厂迁到 香港。荣德生却不同意,他对子孙说:“吾等始终从事工商界,生平 未尝为非作恶,焉用逃往国外?我决不离沪离乡,希望大家也万勿离 国他往。”后来,国民党的军统头子毛森对荣德生施加压力,逼他去 台湾,没有得逞。4月底,解放军横渡长江,无锡国民党当局在溃逃 前,曾企图挟持荣德生去台湾,荣德生坚决不去,他说:“我什么地 方也不去,生在无锡,死在无锡,除非你们再来绑架!”荣毅仁内心 也充满了矛盾。走,舍不得父辈创下的基业,到国外也只能做个海外 寓公,成不了大气候;留,又对共产党不了解,未来充满了太多的不 确定性。最后,他决定把家眷送到香港,自己留在大陆观望。二哥荣 尔仁也舍不得父辈奋斗一生开创的事业,但是又确实害怕共产党,他 对荣毅仁说:“我们两人总要留一个。”荣毅仁考虑再三,说:“我 留吧。”与他一起留下的,还有七弟荣鸿仁。

荣毅仁家族创业史

荣毅仁家族创业史

荣毅仁家族创业史:从棉纱大王到红色资本家 2009年09月07日09:49 南方人物周刊南方人物周刊2009034期封面1915年拍摄的茂新面粉厂从棉纱大王到红色资本家在后来越发复杂的政治环境里,荣毅仁变得日益谨慎,从不轻易吐露自己的内心世界。

从他后来创办中信的经历来看,他对经济规律有很清楚的认识和把握,眼光和心态相当开放。

而对国家经济生活中种种扭曲的怪现状,他始终保持着沉默本刊编辑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吃完晚饭的市井百姓搬个凳子,聚在有电视的邻居家看《新闻联播》中的会议新闻,会被一位气度雍容的白发老者所吸引,他的仪态、风度和衣着与周围是如此不同,用“鹤立鸡群”来形容毫不为过。

见多识广的,会指着电视屏幕告诉别人——“那是咱们中国头一号的资本家。

旧社会时,半个中国的财富都是他们家的。

”这位红色资本家让平头百姓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什么叫格调:他每天不同的外套、衬衫都经过精心洗烫,不为大众所知的世界顶级品牌穿在他身上,得体、优雅而不张扬。

这让现在的多数富豪看起来更像是暴发户。

荣氏家族绝非所谓的贵族抑或豪门。

这个布衣出身的工商业家族从无特权,自诞生之际就遭受到社会主流势力的打压,在夹缝中艰难生长;即使成为富甲天下的工商业首户,也不能免除被强权任意摊派、随意征用、敲诈勒索的厄运,到最后——收归“国有”。

早在明朝,富庶的江南就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

遗憾的是,延续了几百年,这一萌芽始终没有得到茁壮生长的机会。

作为世界上惟一一个延续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国家,政权对经济的控制已经形成一种制度与文化的惯性。

正如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史》中所说,“在中国这部历史长剧中,商人阶层只是一个配角,也许有几句台词,听命于帝王将相、宣传家和党魁的摆布。

”在这种历史惯性中,形成了一种对官商文化的奇特膜拜。

这种膜拜在30年改革开放中达到了顶峰——书店、小摊,随处可见各种关于红顶商人胡雪岩的正史、野史与谋略计策解读的书籍。

上个世纪初,当官僚们发起、官商们主导的工业化运动遭遇重挫后,来自民间的商业力量终于蓬勃而起。

荣毅仁家族的百年兴衰

荣毅仁家族的百年兴衰
期间,荣德生南下广东呆了一年,广东人思想活跃, 敢于开拓,善于经营,使荣德生大受启发。他发现, 从外国进口物资中,面粉的量是最大的,尤其在兵 荒马乱的年代,销路非常好
荣德生看出了面粉行业的商机,当他把这一想法告 诉荣宗敬时,兄弟俩一拍即合。20世纪的第一个年 头,荣氏家族事业迈出了其决定性的一步。
从1914年至1922年8年间,荣家 的面粉产业发展迅速,其产量占 到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9%。 这种高速度不仅在中国绝无仅有, 在世界产业史上也非常罕见。到 抗战前,荣家的面粉厂已飙升到 14家,另外还衍生出了9家纺织 厂。
民族资本家的风雨飘摇
山大(威海)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说: “荣家是中国民族资 本家的首户,中国在 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 财团的,就只有他们 一家。”
面粉大王、棉纱大 王、红色资本家、 中国首富。
毛泽东一生唯一视察过一家私人 工厂,那就是荣氏的上海申新九 厂。
1986年6月,荣氏 家族分布与世界各 地的四百多名亲属 连同国内的一百多 人在北京大团聚, 邓小平在人民大会 堂亲自会见荣氏亲 属,并发表讲话。 邓小平会见一个家 族中如此众多的客 人也是他一生中唯 一的一次。
成疾,撒手离世。
抗战胜利后,荣德生想通过国民政府
向日本索取荣家企业在战争中的损失
赔偿,同时还想通过得到国民政府的
帮助来发展荣家企业。 1946年荣德
生遭绑架,荣家为救他竟被上海国民
党当局敲诈了60多万美元。企业发展
陷入困境,荣德生对国民党政府的幻
想完全破灭了。
1949年,国民党政权倒台前夕,荣氏家族内部出现了大震荡, 这一年也是个分水岭,荣家由此走向低潮。国民政府在前一年 推行币值改革和限价政策,不久就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上 海经济渐趋瘫痪。 上海产业界于是纷纷迁资海外,寻求新出路。1948年11月,荣 宗敬的长子荣鸿元因套购外汇被国民党政府判处缓刑,后交了 100万美元才算了结,情绪一度陷入低潮,不久就将鸿丰二厂 纱机及设备售与大安纱厂,他则去香港另设大元纱厂,最后远 走巴西,1990年客死他乡。其弟荣鸿三、荣鸿庆和荣德生之子 荣尔仁、荣研仁等也先后离开上海。

荣氏家族三代百年传奇

荣氏家族三代百年传奇

荣氏家族三代百年传奇荣熙泰(1849一1896)留给子孙的遗训:“固守稳健、谨慎行事、绝不投机”“聚财为损,散财为益。

”荣熙泰生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13岁时因与小伙伴们玩“匍(藏)野猫猫”的游戏,躲进荣巷西浜码头的信船里,竟在船上睡着了。

船主不知道船上多了一个小孩,不久启航开往上海。

直到了浒墅关,荣熙泰一觉醒来,走出船舱,才被船主发现。

荣熙泰干脆要求船主将他带到上海玩玩。

几天后他的父亲荣锡畴赶到上海,要将他带回。

荣熙泰却死活不肯。

荣锡畴只好托人将荣熙泰送进上海某铁店当学徒。

这场意外的游戏不仅使荣熙泰躲过了太平军扫荡无锡的劫难,更使他从小在上海这个大码头上增长了见识。

1884年,荣熙泰经人举荐,到广东三水河口厘金局做事。

厘金局类似于现在的海关,一般设在交通要道的河口,对过往船只的货物收税。

厘金局总办朱仲甫官衔道台(又称观察),可见厘金局的职权是很大的。

荣熙泰在厘金局“佐理榷政”,很受朱仲甫的信任。

由于广州是对外通商口岸,荣熙泰必定会和洋商打交道,较早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有所接触,从中敏锐地意识到资本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但他又不可能系统地了解西方的经济学理论,就运用我国古代文化《易经》中的辩证主义思想加以概括,总结出“聚财为损,散财为益。

”的精辟见解。

荣熙泰在广东任职十二年,积聚了一些资本。

1895年他因病离职回乡。

1896年他以1500元银洋与人合资,在上海开办了广生钱庄,来实践他“散财为益”的思想。

可惜当年他就不幸因病逝世,壮志未酬,终年仅48岁。

但他的这一思想对他的儿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荣熙泰先生家传》一文写于1942年,是荣德生请唐文治写的,那时荣熙泰已去世46年。

从《荣熙泰先生家传》可以看出,唐文治与荣熙泰从未谋面,所以文中的内容其实是荣德生向唐先生提供的。

事隔近50年,荣德生还清楚地记得父亲的这句话,并要求文学家写进父亲的传记,说明他对这话始终铭记在心,且有着切身体会和深刻的理解。

荣氏家族成功的十大秘决

荣氏家族成功的十大秘决

荣氏家族成功的十大秘决
荣毅仁(中国内地富豪榜第1位)出生于1916年,1937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历史系,获得学士学位。

毕业后,即投身于中国的民族实业。

1954年,荣毅仁率先将他的申新系统荣氏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1957年1月,荣毅仁被选举为上海市副市长。

1979年,在邓小平同志的支持下,荣毅仁于该年10月组建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任董事长。

1983年6月,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

1993年3月至1998年3月,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荣氏家族的兴旺得益于继承刻苦耐劳的家风和遗训。

其成功秘诀是:
1、稳健与谨慎“固守稳健,谨慎行事,决不投机。


2、冒险与机遇“干得痛快,处处争第一。


3、积累与投资“我是一个事业家,不是一个资本家,我所有的钱全用在事业上面。


4、管理与恩惠“恩威并用”
5、教育与发展
6、竞争与互利“薄利多做,竞胜于市场。


7、创新与活力“敢于’吃螃蟹`,做前人没做过的事。


8、小善与大道
9、背景与自律“应该是国家的钱就属于国家,我一分不赚。


10、团结与协作。

[创业]荣毅仁父子的创富之路

[创业]荣毅仁父子的创富之路
1979年10月,在邓小平同志的支持下,在北京诞生了一个新型企业——中国中际信托投资公司。根据《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章程》及有关补充规定,该公司经营的业务范围主要是:
(1)吸收国外和港澳地区的信扎存款、信托投资和商业信货。
(2)在国外发行债券、股票。
(3)利用外资在同内组办中外合资企业、合作企业。
2000年荣毅仁及其家族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为中国50富豪第1位。其个人及其家族财产为19亿美元。>>荣氏家族的百年沉浮
1979年,在邓小平的支持下,荣毅仁创办“中信”,借中国改革开放春风,荣毅仁运用荣氏经营家法,呼风唤雨,得心应手,荣毅仁与国家获得了“双赢”,“中信”成为荣氏财富的引擎。
“对于个人来说,我是没有想靠父亲来做些什么,靠别人的名望来做事,长不了,也许一时一事可以,但并不能解决自己的根本问题。”荣智健曾多次这样说。
然而他承认,如果不受父亲身世的影响,假如没有中国的背景,或缺乏他人的援助,他在香港不会取得辉煌的成果。
对荣家,对荣智健,1949年是分水岭,是他们走向新生活的开始。
1990年12月,上海黄浦江畔敲响了中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所开张的铜锣,被视为“资本主义”特产的股票引进了中国,作为现代社会“朝阳无烟囱业”的证券业在中国蓬勃展开。从现在看,当时中信发行海外债券,是改革开放中第一次“吃螃蟹”的举动。>> “荣氏家族”成功的十大秘决
在对外发行债券的同时,中信公司大胆地开拓租赁业务。1981年,中信与北京机电公司、日本一家公司共同筹建租赁公司,为北京市的“北京”和“首都”两家出租汽车公司从日本租赁汽车各二百辆,中信公司帮助出租车公司解决外汇问题,汽车公司则付人民币。尽管这一计划初提出时被一些人指责为变相进口,但在不到两年时间,两家出租汽车所租赁来的汽车就赚回了所付的全部资金。自此以后,租赁业务在中信大张其帜,甚至发展成为一大系统。该系统包括:中国租赁有限公司,与外资合作经营的中国东方租凭有限公司,中信实业银行的租凭部等。

红色资本家

红色资本家

荣氏兄弟生产的面粉和棉纱
兵船牌面粉
人钟牌棉纱
荣氏企业在这一阶段为什么有如此 大的发展?
原因: 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为民族资 本主义发展扫除部分障碍。 2、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特别是1915年因 反对“二十一条”而掀起的抵制日货,提 倡国货运动。 3、“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 的经济侵略,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 客观条件。
视频: “荣老板”三拍 板
1937年夏天,荣毅仁从 上海圣约翰大学历史系 毕业,正式出任无锡茂 新面粉二厂的助理经理 职位,第二年,伯父荣 宗敬病逝,年仅弱冠的 荣毅仁开始在战乱中辅 佐父亲经营庞大的家族 企业,抗战结束后,荣 毅仁接掌家族在无锡的 面粉厂,逐渐挑起荣氏 家族企业的大梁。
资本家的由来
• 1954,荣毅仁向上海提 出将他的产业实行公私 合营,这一举动为上海 对私营工商的改造工作 起了积极作用,“红色 资本家”的称呼由此而 来,荣氏也迎来了新的 生机。 • 同年,他当选第一届全 国人大代表。
1937年夏天荣毅仁从上海圣约翰大学历史系毕业正式出任无锡茂新面粉二厂的助理经理职位第二年伯父荣宗敬病逝年仅弱冠的荣毅仁开始在战乱中辅佐父亲经营庞大的家族企业抗战结束后荣毅仁接掌家族在无锡的面粉厂逐渐挑起荣氏家族企业的大梁
红色资本家——荣毅仁
国贸1342班 田韵 罗雅洁
荣毅仁
1916年 5月生,江苏无 锡人。 1937年毕业于上海圣约 翰大学历史系。 1957年曾被陈毅副总理 誉为“红色资本家”。
1986年,被 美国《幸福》 半月刊评为 世界50名知 名企业家之 一,是建国 后,国内跻 身世界知名 企业家行列 的第一人。
光辉的一生
• 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红色资本家,中国首富。 百年来,荣氏家族从来都不缺这样的王牌称号, 以荣毅仁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本家,在长达一个 世纪的岁月里,都在中国经济界占有举足轻重的 地位。 • 中国人民经济学院高德步教授评价说:“从近代 开始,荣家三代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 献。” •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说:“荣家事中国民族资本家 的首富,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 只有他们一家。”

面粉、棉纱“双料大王”荣氏兄弟的故事

面粉、棉纱“双料大王”荣氏兄弟的故事

面粉、棉纱“双料大王”荣氏兄弟的故事导言不久前,位于陕西北路186号荣氏老宅在万众瞩目下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我们今天就来讲讲昔日上海滩“面粉大王”、“棉纱大王”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的故事。

荣宗敬、荣德生出生在江苏省无锡荣巷,他们的祖父荣锡畴和父亲荣熙泰虽非“大富大贵”之人却也并非“庸庸碌碌”之辈,尤其是他们的父亲荣熙泰在广东闯荡的经历影响了兄弟二人日后的“从商道路”。

荣宗敬1873—1938荣德生1875—1952荣氏兄弟早年在上海做学徒,曾投身过“钱庄业”,其中弟弟荣德生还一度到过广州协助其父荣熙泰的工作。

“面粉业”是荣氏兄弟获得第一桶金。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北方社会动荡战争频繁,严重影响到了北方的农业生产,面粉作为必备的口粮在供应上出现短缺,这无形之中为南方民族面粉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在安徽孙多森、孙多鑫兄弟的阜丰面粉厂顺势崛起的四年后,荣氏兄弟也迎头赶上,于1902年与他人合资在无锡开办起了荣氏家族历史上第一家面粉厂——保兴面粉厂(后来改为“茂新面粉厂”),通过改建厂房更新机器等方式,业务迅速增长,为后来荣氏兄弟的“飞黄腾达”奠定下了坚实的基础。

福新面粉厂旧影与现今福新面粉厂是荣氏兄弟自茂新面粉厂后于1912—1914年与他人合资在上海创办的又一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面粉厂。

说起它的创办还有一段故事:原在茂新面粉厂担任销粉主任的王禹卿本想脱离茂新“另起炉灶”,此事被荣宗敬知晓后极力挽留并决定出资与王禹卿合作办厂,新厂定名为“福新”,因荣氏兄弟出资最多,所以荣宗敬出任总经理,王禹卿的兄长王尧臣出任经理,另一主要投资人浦文渭出任协理。

需要指出的是,“福新”虽名义上是“荣氏企业”但实际多为王禹卿操持,“荣氏兄弟”的发家道路上离不开“王氏兄弟”的鼎力相助。

位于长乐路荣德生故居就在荣氏兄弟在面粉业内“初尝甜头”的同时,兄弟俩也开始进军“棉纱业”。

与荣家有关联的“棉纱企业”前有“振新纱厂”(后荣氏兄弟因与振新部分股东不合而退出)后有“申新纱厂”,其中以“申新”最为大家所熟知,为荣氏企业的代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荣毅仁家族创业史:从棉纱大王到红色资本家 2009年09月07日09:49 南方人物周刊南方人物周刊2009034期封面1915年拍摄的茂新面粉厂从棉纱大王到红色资本家在后来越发复杂的政治环境里,荣毅仁变得日益谨慎,从不轻易吐露自己的内心世界。

从他后来创办中信的经历来看,他对经济规律有很清楚的认识和把握,眼光和心态相当开放。

而对国家经济生活中种种扭曲的怪现状,他始终保持着沉默本刊编辑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吃完晚饭的市井百姓搬个凳子,聚在有电视的邻居家看《新闻联播》中的会议新闻,会被一位气度雍容的白发老者所吸引,他的仪态、风度和衣着与周围是如此不同,用“鹤立鸡群”来形容毫不为过。

见多识广的,会指着电视屏幕告诉别人——“那是咱们中国头一号的资本家。

旧社会时,半个中国的财富都是他们家的。

”这位红色资本家让平头百姓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什么叫格调:他每天不同的外套、衬衫都经过精心洗烫,不为大众所知的世界顶级品牌穿在他身上,得体、优雅而不张扬。

这让现在的多数富豪看起来更像是暴发户。

荣氏家族绝非所谓的贵族抑或豪门。

这个布衣出身的工商业家族从无特权,自诞生之际就遭受到社会主流势力的打压,在夹缝中艰难生长;即使成为富甲天下的工商业首户,也不能免除被强权任意摊派、随意征用、敲诈勒索的厄运,到最后——收归“国有”。

早在明朝,富庶的江南就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

遗憾的是,延续了几百年,这一萌芽始终没有得到茁壮生长的机会。

作为世界上惟一一个延续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国家,政权对经济的控制已经形成一种制度与文化的惯性。

正如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史》中所说,“在中国这部历史长剧中,商人阶层只是一个配角,也许有几句台词,听命于帝王将相、宣传家和党魁的摆布。

”在这种历史惯性中,形成了一种对官商文化的奇特膜拜。

这种膜拜在30年改革开放中达到了顶峰——书店、小摊,随处可见各种关于红顶商人胡雪岩的正史、野史与谋略计策解读的书籍。

上个世纪初,当官僚们发起、官商们主导的工业化运动遭遇重挫后,来自民间的商业力量终于蓬勃而起。

历史证明,他们才是那个“自强求富”口号自发的实践者。

发迹于无锡的荣氏家族是这股新生力量中最为杰出的代表。

荣氏家族也是现代资本主义精神在近代中国最鲜活的样本——节俭勤勉,对财富的敏锐嗅觉与执着渴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百折不回的韧性与勇气。

正是这种清教徒式的创业精神使得一个新兴的民族在大洋彼岸崛起,赶超了历史悠久、文明璀璨的欧洲列强。

遗憾的是,在中国跌跌撞撞的百年行进过程中,路径的选择权始终在各种派别的知识分子与封建官僚之间交替轮转。

最为理性、稳健的工商业阶层,却始终被排斥在决定历史的权力结构之外,在乱世中夭折、消散,惟有不多的幸运者侥幸生存下来。

荣氏家族的百年历史,就是百年中国政治经济真实而浓缩的写照,就是一部关于中国商业家族成长与挫败的传奇。

本刊记者 徐琳玲 发自发自上海、北京、无锡胡琴的一根弦松了,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

循着琴声踏进巷里一座五进的老庭院——厅堂里正上演《巡按斩父》,一眼望去,都是花白的脑袋。

“吵得没法做正事。

”荣华源皱皱眉头。

他穿过厅堂,领着记者进了左侧厢房。

厢房四壁贴着密密麻麻的荣氏家谱图。

荣华源是无锡梁溪荣氏家族史研究会秘书长,退休前在中学教书。

他与荣毅仁家属下荣二房春沂公支派,比荣智健小一岁,按辈分却得叫他叔叔。

据荣氏家谱记载,荣氏近祖十四世水濂公于明初迁至无锡。

这位水濂公看透了元末明初官场的诡异莫测,洪武末年朝廷授他著作郎,他没接受,携子孙定居惠山南麓长清里梁溪河畔,并定下家训:后代以耕读为业,潜德勿曜,不走仕途。

“此后三四百年里,荣氏后人没有一人参加科举,基本以耕读、船运、经商为生。

”荣华源清了下喉咙:“至于堂叔公后来当国家副主席,那是出于为国家做贡献。

他也是很低调的。

”用作荣族史料馆的这座院落,是荣华源的堂伯公荣瑞馨的旧宅。

荣氏兄弟发迹前,荣瑞馨一门才是荣巷首富。

荣家的第一家纱厂就是与他合股办的,后来因经营理念发生激烈冲突而分道扬镳。

《荣家企业发展史》记载,鉴于振兴纱厂和之前保兴面粉厂两次股变,兄弟二人决定从此采取无限公司的组织形式,“主宰自定”。

“我伯公年龄比荣宗敬大,辈分却小,当然会有矛盾。

”荣华源拿出家谱,细细地讲起伯公百年前和族人出资办“义庄”的往事。

荣氏兄弟后来在义庄的基础上创办公益小学,随着事业兴旺,之后接连办了9所小学,1所中学,1所大学,还有职业养成所。

“这是荣家世代相传的家风。

”1912年之前,荣巷人到无锡县城办事,要撑船蜿蜒行十里水路。

荣德生发起修路的倡议后,遭到一些乡人反对,没能按计划把沿路的田地都买下,结果小马路修得曲曲弯弯。

路修好后,乡人发现比坐船快多了。

待到再提议拓宽,得到一片响应。

窄窄的荣巷街开进的第一部小汽车,就是荣德生从国外订购的。

在荣巷记忆里,“长毛”是一个令人脊梁骨冰冷的字眼。

咸丰十年,李秀成攻打无锡曾取道荣巷。

荣德生的父亲荣熙泰年幼贪玩,躲到撑沙船上到了上海(一说当学徒)。

等他回来,他已是这一门仅存的血脉。

家谱图上到处写着触目惊心的“被掳”、“遇难”。

一大半荣巷族人在这场浩劫中丧生。

长毛之乱后,荣家很多人逃亡上海,以经营麻绳、桐油、生铁、棉花为生。

“是幸,也是不幸。

”荣华源感慨着:“不然,后来也没有这么多人闯到外头做事业。

”上海的早晨天蒙蒙亮,高恩路一座三层洋房院落里悄悄开出一辆外国名牌小轿车,缓缓地行驶在路上。

车内,一位气度不凡的青年男子不时用焦虑的眼神扫视街头的一切。

这是1949年5月25日上海的早晨。

马路上和衣卧着不少穿黄色军装的军人,有的已经起身,有的还在睡觉,有的拿出冷馒头就着咸菜啃。

青年男子继续开车,靠近公共租界的江西路时,被一个士兵拦住了。

对方很有礼貌地告诉他,前面还有战斗,不安全,请他先回去。

“他(荣毅仁)很兴奋地和我回忆说,他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军队,说话这么和气,就睡在大马路上,和老百姓秋毫无犯。

”老报人计泓赓清晰地记得她与荣毅仁交谈的情景。

百里之外的无锡,荣德生端着茶壶,竭力保持镇定。

这位中国著名的棉纱和面粉大王已决意留下,可是他阻挡不了子侄和女婿,他们纷纷拆卸机器设备、带着黄金美钞逃离传说中“共产共妻”的赤色分子。

留下他和四子荣毅仁,等待新政权的到来。

从晚清到北洋政府,从北伐战争到南京国民政府,以及之后的日本侵华战争,这个掌握着全中国一半财富的家族风雨飘摇,却以顽强的生命力生存下来,创造了中国近代商业史上“众枯独荣”的奇迹。

这一次,又是怎样的命运等待着这一支荣家血脉呢?那些逃往自由世界的子弟还能续写家族的辉煌业绩么?创世纪:从面粉厂做起1899年6月,香港九龙码头。

一位面容敦厚的年轻人羡慕地望着一箱箱太古糖、洋火柴、洋罐头来来往往运送四方,想到流入洋人口袋的白花花的银子无须交税,心里像是被小虫子噬咬一般地难受。

此时北方正闹“拳乱”,又有粤税即将商包的传闻,父兄天天来信催他回乡。

在粤地当税吏的路不通;家中钱庄生意颇有赢利,正考虑做新事业。

看着码头上那些吃的用的,一个盘桓许久的念头在荣德生心头清晰起来。

宋子文孔祥熙欲将荣家产业收归国有 2009年09月07日09:49 南方人物周刊1956年1月20日,荣毅仁之弟、公私合营上海申新棉纺织印染厂总管理处总务处长荣鸿仁(左)在与公私合营上海大新振染织二厂副长厂王义本(右)交谈1988年5月24日,荣毅仁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向邓小平汇报中信在海外开拓业务的情况(任晨鸣)彼时,中国的近代工业正处在低潮。

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使得曾国藩、李鸿章等苦心经营了30年的“洋务运动”遭遇重大挫折。

以轮船招商局、天津电报局、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为代表的洋务企业赤字堆积、腐败成风,清政府无力再承担亏损的包袱,决定将民用工业“招商承办”。

这次经济体制改革,使得盛宣怀这样的官僚廉价地占有了国有资产,盛以100万两白银承包投资额达580多万两白银的汉阳铁厂,并获得10年免税、产品专卖等特权。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位一手打造洋务派实业帝国、权倾一时的实业奇才,在油尽灯枯之际,向儿子们说起人生的遗憾,竟然是:没有通过举人考试;从未做过科举仕途的第一步——县官。

胡雪岩则因“辅助有功”,授江西候补道,赐黄马褂,成为人人羡慕的红顶商人。

宋子文年轻时热恋盛家七小姐。

在盛家看来,宋这样的非传统世家子弟,再有“钱”程,也是上不了台面的,傲慢地回绝了他。

情场失意的宋子文后与一木材商的千金闪电结婚,再后来,这位在哈佛受过自由主义熏陶的传教士之子成为另一个朝代最显赫的官商。

“士农工商”,在中国这样的传统农耕社会中,盛宣怀、胡雪岩这样的杰出商人,纵然富可敌国、权倾一时,也还是把进入士绅阶层作为最高的人生理想。

等他们败落或死后,财富和事业都没有传承的可能。

相比盛、胡等依赖政府而生的“官商”和南通张謇这样颇有社会地位和话语权的缙商,布衣出身的荣氏兄弟从一开始就是更纯粹的商人。

民商走向新式的工商企业投资,作为一股新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化的主要担纲者。

荣熙泰不甘困守薄田,四处走动,在族人介绍下,南下广东做官府的账房。

他深知当官不易,“小官得资不正,不堪供父母,大官无本事做”,便送大儿子荣宗敬去钱庄当学徒,并教诫小儿子荣德生中止做官的念头。

此外,他还为儿子们结交了一位贵人——官僚朱仲甫。

决意从商的荣氏兄弟此时20出头,既无资本也无社会信用,更无官场人脉资源。

1900年,广东知府朱仲甫回归故里,荣氏父子遂与其商议合办面粉厂,取名保兴,朱出资1.5万,荣宗敬、荣德生拿出各自积蓄的3000元,另招股9000。

朱以官方人事关系之方便,负责办理立案;荣家兄弟负责筹备和经营。

依靠朱的背景,新办的面粉厂获得了10年专利权。

朱仲甫见经营面粉厂辛劳而无大利可图,后来就退了股,继续回广东做他油水很足的官职——广东省厘差。

荣氏兄弟将保兴面粉厂改组为茂新面粉厂。

他们意识到改进设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的重要性,果断地从国外购买了先进的英美钢磨和粉机。

光绪三十三年,认定“吃与穿最值得进入”的荣家兄弟与族人荣瑞馨等合股创办振新纱厂。

待他们掌权后,对纱厂进行全面整顿。

一年后,纱厂出品的棉纱已可与“蓝鱼牌”日纱比价于市场。

“如今中国人,有一半是穿我的吃我的”1911年10月10日,一场规模不大的起义在武昌爆发,两个月内,各省纷纷宣告独立,清帝国顷刻间分崩离析。

这是近代商业史上最熠熠生辉的年代,涌现了一大批明星企业家,尤以江、浙、沪地区为盛,如金融巨子陈光甫、皂药双料大王项松茂、实业大亨刘鸿生等等。

荣家兄弟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从1912年到1921年10年间,他们在上海和无锡两地一口气开了14家工厂。

学界有这样一种主流观点,认为民营经济之所以在这一时期迅猛发展,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法、德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无暇顾及对华经济侵略,使得民营资本获得较为宽广的国内市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