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概述

合集下载

作物栽培学

作物栽培学

一、名词解释1、作物栽培学: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2、引种:作物引种就是从外地或外国引入当地没有的作物品种或品系,借以丰富当地的作物资源。

(条件:要达到一定规模、从外地引入、当地没有、引种的作物要完成其生活史)3、简单引种:由于植物本身的适应范围广,以致不改变遗传性也能适应新的环境条件,或者是原分布区域可引入地的自然条件差异较小,或引入地的生态条件更适合植物的生长,植物生长正常甚至更好。

4、驯化引种:植物本身适应性很窄,或引入地的生态条件与原产地的差异太大,植物生长不正常甚至死亡,但是经过精细的栽培管理,或结合杂交、诱变、选择等改良植物的措施,逐步改变遗传性以适应新的环境,使引进的植物正常生长。

5、作物:广义上指有利于人类而由人工进行栽培的植物。

狭义上指农田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

6、生物学零度:指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消耗相等情况下的温度。

7、生长: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8、发育:指作物一生中,其结构、机能的质变过程,它的变现是细胞、组织和器官分化,最终导致植物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9、生长发育的周期性:作物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适应着周围环境的变化,所发生的生长发育上的节奏性,称为周期性。

10、生育期(全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为作物的大田生育期,以天数表示11、作物的生育时期:指作物一生中其外部形态、特征及其内部生育特性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划分的时期。

12、作物的物候期:指作物的生长发育在一定条件下所表现的形态特征,人为地制定的一个具体标准,以便科学地把握作物的生育进程。

13、植物学上的种子:指由胚珠受精后发育而成的有性繁殖器官。

生产上的种子:泛指用于播种繁殖下一代的播种材料。

14、种子的休眠:在适宜萌发的条件下,作物种子和供繁殖的营养器官暂时停止萌发的现象。

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

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

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作物栽培是指农业生产中种植和培育各种作物的过程。

为了保证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技术来进行管理和培育。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

1.土壤改良土壤是作物的生长基础,良好的土壤条件对作物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一方面可以通过施加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来改善土壤的肥力,提供充足的养分供应;另一方面可以进行土壤调理,如翻耕、松土、改良土壤结构等,提高土壤的通气性、保水性和保肥性。

2.种子选育种子是作物栽培的基础,良好的种子品质对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因此,选择适宜的种子品种是作物栽培的首要环节。

应选择适应当地气候、病虫害抗性强、产量高、品质优良的品种。

3.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指在作物生长期间对作物进行合理的管理和照顾。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浇水灌溉: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水量和生长阶段合理灌溉,保持土壤湿润。

避免水浸淹和干旱。

(2)病虫害防治:通过病虫害监测和病虫害防控技术,及时发现和防治病虫害,保证作物的健康生长。

(3)除草除杂: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杂质,减少对作物生长的竞争,维持作物的光合作用和养分供应。

(4)定植管理:对于果树和蔬菜等作物,需要根据不同的品种和栽培方式进行适当的修剪、摘心、扶正等措施,以促进作物生长和结果。

4.施肥技术合理施肥是保证作物生长和产量的重要措施。

通过施加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供应作物所需的养分。

可以根据不同的作物和不同的生长阶段,控制施肥时间和施肥量,避免施肥过多或过少的情况。

5.收获和储存在作物成熟后,需要及时进行收获。

不同作物的收获时间和方式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操作。

收获后,还需要对作物进行储存和保鲜,以确保作物的品质和市场供应。

总之,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是保证作物生长和产量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土壤改良、种子选育、田间管理、施肥技术以及收获和储存的合理操作,可以提高作物的生长质量和产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物栽培

作物栽培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主要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形成规律以及这两个规律和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科学。

作物栽培学的任务:栽培作物包括作物、环境和措施三个环节。

通过良种良法把品种固有的基因型充分发挥出来作物栽培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

作物栽培学的特点:1复杂性,作物品种种类多,环境条件不同。

2季节性,作物生产具有严格的季节性,天时和农时都不可违背。

3地区性,作物生产又具有严格的地区性,不同地区适合栽不同的作物。

4变动性,人们对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认识的加深,新技术的措施引进,栽培方法也要不断变化。

作物:人们为了利用,在人为条件下进行保护、管理。

作物引种:就是从外地或外国引入当地所没有的作物,借以丰富当地的作物资源。

当地作物资源:简单引种和驯化引种;优点:见效快,投资少,收益大。

作物引种的基本原则:1生活条件需要得到满足,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每个阶段所需要的光、温度、水等。

2克服限制因子的影响3被引种的作物对引种地的环境逐步适应。

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1粮食作物:(1)谷类作物,谷子、高粱、稻(2)豆类作物,大豆、豌豆、绿豆(3)薯芋类作物,甘薯、马铃薯、芋2经济作物:(1)纤维作物,棉花、亚麻(2)油料作物,油菜、花生、芝麻(3)糖料作物,甘蔗、甜菜(4)其他作物,烟草、茶叶、咖啡等。

3饲料和绿肥作物,如苜蓿、草木犀等。

栽培种和野生种的区别:1栽培种的各个器官特别是人类所用的部分巨大,生长迅速,野生子粒小,少2栽培作物的有效成分改进了3栽培作物的成熟期比较一致,野生种的成熟期不一致,生育期长4栽培作物的传播手段退化特别是玉米,野生种的传播手段发达5栽培作物的休眠性缩短减弱,野生种的休眠性较长6栽培作物的防护机能减弱,野生种的保护组织发达。

生长: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发育:是作物发生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质的变化。

作物栽培学

作物栽培学

一、名词解释1、作物: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被人们所栽培的一切植物。

2、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环境条件的关系,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理论性很强的应用科学,是农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生命周期:任何一种作物个体,总是有序地经历种子萌发出苗、营养生长、生殖生长、种子形成及植株衰亡等生长发育阶段,这个个体从发生到死亡所经历的过程称为生命周期。

4、营养生长:通常将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称为营养生长。

5、生殖生长: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生长称为生殖生长。

6、作物的基本营养生长性:作物的生殖生长是在营养生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其发育转变必须有一定的营养生长作为物质基础。

即作物处在适于发育的温度和光周期下,也必须有最低限度的营养生长,才能进行幼穗分化,这种特性称为作物的基本营养生长性。

7、作物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性:不同作物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期长短各异,这种基本营养生长期长短的差异特性,称为作物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性。

8、基本营养生长期:在作物进入生殖生长前,不受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影响而缩短的营养生长期,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期。

9、可消营养生长期:营养生长期中可受温度和光周期的影响而缩短的那部分生长期称为可消营养生长期。

10、反馈:在群体中个体的生长发育变化,引起了群体内部环境的改变,改变了的环境反过来又影响个体生长发育的反复过程叫做反馈。

11、作物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出苗到成熟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称所需的时间称为作物生育期,以天数表示。

12、同伸关系:在同一时间内某些器官呈有规律的生长和发育,称为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

13、作物产量:是指单位面积作物产品器官的数量。

简单的说就是作物的收获物,它包括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两个概念。

14、生物产量:是指作物在一定的生育阶段或全生育期内,单位面积所积累的干物质总量,即作物的根、茎、叶、花和果实等各器官的干物质的总质量。

作物栽培学 教材

作物栽培学 教材

作物栽培学教材
《作物栽培学》教材主要介绍了作物栽培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以及各类作物的栽培管理要点。

以下是其主要内容的概述:
一、绪论
作物栽培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作物栽培的重要性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作物栽培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二、作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
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光照、温度、水分、土壤等环境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各类作物生长发育的特点和要求。

三、作物种植制度与种植技术
作物种植制度的概念和类型。

轮作、连作、套作等种植技术的原理和实践。

土地利用和保护的策略与技术。

四、作物产量与品质形成
作物产量的构成因素及其形成过程。

品质的概念和评价指标,品质形成的生理和生态基础。

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途径与技术措施。

五、主要农作物栽培技术
针对不同作物的生长特点,分别介绍其栽培管理要点,包括品种选择、整地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措施。

同时结合现代农业发展,介绍各类新型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和管理要点。

六、设施农业与无土栽培技术
设施农业的概念和类型,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无土栽培技术的原理和实践,无土栽培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设施农业与无土栽培技术在作物栽培中的应用与推广。

七、作物生产的标准化与现代化
作物生产标准化的概念和意义,标准化的内容和方法。

现代化作物生产的特征和发展趋势,现代农业技术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农作物栽培学

农作物栽培学

农作物栽培学简介农作物栽培学是研究农作物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科学。

通过深入了解农作物的生理特性以及其对土壤、水分和气候的需求,农作物栽培学为农民提供了有效的栽培管理策略,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栽培操作1. 选择适宜的品种:根据不同的生态条件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宜的农作物品种是农作物栽培的首要任务。

合适的品种应具有抗病虫害能力强、适应性广和高产性的特点。

2. 土壤准备:良好的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

在栽培前,需要对土壤进行准备工作,包括除草、松土、调整土壤的pH值和养分水平。

3. 播种和育苗:选择合适的播种期和播种密度,将种子均匀地播撒在准备好的土壤中。

对于一些特殊的农作物,如蔬菜和花卉,育苗是栽培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育苗盘或育苗箱来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

4. 灌溉和施肥:根据农作物的水分需求,在干旱地区,合理进行灌溉是确保农作物正常生长的关键。

同时,根据农作物的养分需求,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施肥,以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

5. 病虫害防治: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是保障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步骤。

可以采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方法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6. 收获和后期管理:在农作物达到适宜的成熟度后,进行收获工作。

同时,对农田进行适当的管理,包括翻耕、清除杂草和病害的处理等,以为下一季的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栽培技术创新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抗逆性和产品质量,农作物栽培学不断进行技术创新。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技术创新方向:- 水肥一体化:将灌溉和施肥结合起来,通过合理的水肥管理来提高农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和养分利用效率。

- 温室栽培:利用温室的保护性环境,可以延长农作物的生长季节,改善生长条件,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 精准农业技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无人机和农业物联网等技术,精确监测和管理农田,实现农作物栽培的精细化管理。

- 轮作和间作:通过合理的轮作和间作安排,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壤病虫害的发生,并提高土壤的养分利用率。

作物栽培

作物栽培

一、名词
1狭义作物:指田间大面积栽培的农艺作物,即农业上所指的粮、棉、油、麻、烟、糖、茶、桑、蔬、果、药和杂等农作物。

2广义作物:凡是对人类有应用价值,为人类栽培的各种植物都叫作物。

3生长:指作物体积增大、重量增加的过程,是数量变化过程,同时伴随植株形态有规律的演化。

4营养生长:作物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称为营养生长。

5生殖生长:作物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生长称生殖生长。

6发育:是指作物一生中,其形态结构及机能的质变过程,包括作物单一器官及整个植株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

7生育时期:作物从出苗到成熟之间的总天数,一般籽实为播种材料又以新的籽实为收获对象的作物,其生育期是指籽实播种从出苗开始到成熟所经历的总天数,以营养器官为收获对象的作物则是指材料出苗到主产品收获适期之间的总天数。

《作物栽培学概述》课件

《作物栽培学概述》课件

6 采收技术
植物保护技术包括病虫害防治和杂草控制, 以保护农作物免受损害。
采收技术包括农作物的收割、加工和储存, 以确保农作物的质量和保存。
作物品种改良
1 品种改良的定义
2 品种改良的原则
品种改良是通过选择、 杂交和基因编辑等方法, 改良农作物的遗传特性。
品种改良的原则包括选 择优良基因、增加品种 抗病虫害能力和适应不 同环境等。
种子处理包括浸种、种衣和种子处理剂的 应用,以提高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
土壤处理包括翻耕、改良和施肥等,以改 善土壤质量和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3 施肥技术
4 灌溉技术
施肥技术根据农作物的需求,选择合适的 肥料种类和施肥方法。
灌溉技术确保农作物获得充足的水分,包 括灌溉系统的设计和管理。
5 植保技术
结论
作物栽培学对于未来农业的发展至关 重要
通过研究和创新,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 满足人类对食品的需求。
需要不断创新和进步,才能适应未来 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作物栽培学需要不断创新和 进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需求。
《作物栽培学概述》PPT 课件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农作物的生产和管理的学科。它涵盖了气候、土壤、水分、 肥料和生物等要素,以及种子处理、植物保护和采收等技术。
什么是作物栽培学
作物栽培学的定义
作物栽培学研究了如何种植、养护和管理农作物,以提高产量和质量。
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内容
作物栽培学包括了气候、土壤、水分、肥料和生物等要素的研究,以及种子和农作物的生 长和发育过程。
土壤要素
土壤的质地、养分含量和 排水情况等都影响农作物 的种植和生长。
水分要素
适当的水分供应是农作物 正常生长的关键,包括灌 溉和排水等。

(整理)作物栽培技术.

(整理)作物栽培技术.

作物栽培技术与其他领域的交叉融合
与生物技术的融合
将作物栽培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开展作物基因编辑、生物固氮等方面的研究 ,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将作物栽培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实现农业大数据、精准农业、智能农业等技 术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作物栽培技术的智能化与数字化趋势
智能化农业装备的应用
作物繁殖与种子选择
繁殖方式
了解作物的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方式,以选择最佳的繁殖方法。
种子选择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质地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宜的作物品种。同时考虑种 子的纯度、饱满度和生命力等特征。
03
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
光照与温度条件
光照强度和时长
作物需要足够的光照进行光合作 用,不同作物对光照强度的需求 不同。
(整理)作物栽培技术
目录
• 作物栽培技术概述 • 作物栽培的基本要素 • 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 • 作物栽培技术应用与案例分析 • 作物栽培技术的未来发展
01
作物栽培技术概述
作物栽培技术的定义与特点
作物栽培技术的定义
作物栽培技术是指通过选择适宜的作物品种、种植制度、肥 料施用、灌溉制度、病虫害防治等农业措施,实现作物的高 产、优质、高效益和生态安全的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体系 。
生态友好与可持续发展
注重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采取生态友好型技 术措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
高产高效与多功能性
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实现作物的高产、 优质、高效益和多功能性,满足人们日益多样 化的消费需求。
作物栽培技术的重要性
保障粮食安全
01
作物栽培技术对于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是保障

作物栽培学

作物栽培学
10.生产上常见的三种土壤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⑴沙土类:由于粒间空孔隙大,毛管作用弱,故通气性好,透水性强,但保水保肥力差,施入化肥后很容易流失到下层。表层水分蒸发快,地下水上升的可能性小,容易受旱。土温升降容易,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种植西瓜薯类等作物。沙性土适耕性好,有利于耕作出苗,但后期易脱肥早衰。⑵黏土类:细土粒含量多,比表面积大,土粒间空隙主要是小孔隙,通透性差,内部排水不畅,,作物易受涝。通透性差,水多气少,土温平稳,早春回温缓慢,不利于作物早期出苗。粘土比较紧,易板结,湿时泥泞,干时坚硬,耕作费力,易耕期短,不易出苗。⑶壤土类:通透性好,保水保肥性较强,土温比较稳定,耕性良好,易耕期长,适合各种作物生长,激发小苗也发老苗。
生长迅速 产品器官变大 产量提高 品质改善 成熟一致 种子休眠性变弱 传播手段退化
3.作物生长与发育的概念是什么?关系如何
生长:作物体积增大.重量增加的过程,是数量变化的过程,同时伴随着植株形态有规律地变化(量变)
发育:作物在一生中,其形态结构及机能的质变过程,包括作物单一器官及整个器官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质变,从无到有)
⑷三基点温度: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每一个生命活动都具有3个基点温度,即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种子萌发的三基点温度常低于营养器官生长的温度三基点,又低于生殖生长的温度三基点。开花时对温度最为敏感;作物维持生命温度范围比较宽,生长温度范围窄一些,而发育的温度范围更窄);
⑸积温:通常把作物某个生育时期或整个生育期内高于一定温度度数以上的日平均温度称为积温。(两种表示方式:活动积温: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的总和。有效积温: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的日平均温度减去生物学最低温度之差值总和)。
缓慢停滞期:随叶片变黄衰老,机能缓退,以及同化产物向生殖器官转移调运,群体生长速度减慢。到成熟期,生长进入停滞状态,干物质积累停止

(完整word版)作物栽培学总论

(完整word版)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1、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作物:人类栽培的绿色植物,包括粮、棉、油、糖、绿肥、饲料等.2、作物栽培学的任务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在于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型得以表达,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要完成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必须掌握与作物、环境、措施三个环节有密切关系的各种知识。

3、作物栽培学的特点复杂性:研究对象(作物,环境,措施)是极其错综复杂和变化多端的.季节性:大田作物“不违农时”,设施农业“反季节栽培”地区性:大处说,不同的地区;小处说,不同的地块变动性:新作物新品种的引种和创新,新技术新措施的引进,栽培作物的方法措施等也要不断变化.4、作物栽培的研究法1)生物观察法:肉眼观察和仪器测量2)生长分析法:叶面积消长和干物质动态3)发育研究法:对稻麦,特别注意分蘖消长、穗分化状况等4)生长发育研究法:根据器官建成规律,调查各营养器官的分化、发展和衰亡时期及其持续时间;观察穗分化和花芽分化进程,追踪小穗、小花分化数、退化数和成粒数及其临界期;测定不同时期有效叶面积及各器官的干重、碳素和氮素的含量以及碳氮比等;最后分析查明产量构成的各个因素.5)产量对比法:就是对不同作物品种或不同栽培技术措施进行田间小区或大田对比试验.这种对比发一般要设置若干个处理、安排若干次重复,进行田间比较,试验过程中要进行详细的观察测定和记载,收货时进行测产、考种,最后将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第二节作物的起源和起源地1、农业的发生农业起源的根本诱因可能是人口的不断繁衍和天然食物的短缺.从采集到种植,从渔猎到饲养,这是人类发展史上最伟大的变革,是最具突破性的飞跃。

2、世界各地最早种植的作物公元前7000年,穆雷贝特(叙利亚),采集野生小麦和大麦,可能栽培过公元前5000年,安纳托利亚(土耳其),已栽培大麦和小麦公元前6000—7000年前,中国,普遍种植水稻公元前5500-3000年,非洲撒哈拉,栽培高粱和御谷之类公元前3600年,埃及,种植小麦和大麦公元前6000年,墨西哥定居村社,种植籽粒苋、玉米、豆类、南瓜和甘薯公元前4000年,南美的阿亚库乔人,种植马铃薯、玉米、南瓜和豆类欧洲,希腊,种植小麦和大麦3、中国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中国是独立发展起来的古老农业中心之一,又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和多样性中心之一。

作物栽培——精选推荐

作物栽培——精选推荐

一、名词解释作物栽培:是一门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作物:指野生植物经人类不断地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作物。

生物产量:作物生育期间单位土地面积上生产和积累的有机物质的总量。

经济系数:是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比率。

经济系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

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发育所需时间为作物的大田生育期,以天数表示。

生育时期:在作物的一生中,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把作物的整个生育期在外部特征和内部生理特征上所表现出来的变化划分为若干个时期。

阶段发育:在小麦生育前期,需要有外界特定的温度和光照条件,才能正常完成器官发育的质变的过程,小麦体内表现出这种阶段性质变化的特性称为阶段发育。

春化阶段:小麦种子萌动后,需要一定时期持续低温条件,这个时期称为春化阶段。

分蘖:小麦茎基部分蘖节上发出的分枝。

衣分:子棉上纤维的重量与子棉重量的比分孽节:麦苗基部(地下部)不伸长的节、节间、腋芽等紧缩在一起构成的节群。

我国所说的优质油菜主要是单低(低芥酸)和双低(低芥酸和低硫代葡萄糖)油菜甜菜是两年生作物,第一年收获的母根,用作制糖的为原料跟,留作采种的为母根!油菜的产量:单位面积角果数,每角粒数和粒重构成番茄的产量:收获株数,单株座果数和单株重量构成。

水稻产量四个基本因素:单位面积上的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粒重。

棉花产量的四个基本因素:株数、单株铃数、铃重、衣分。

二、填空作物的生产特点:严格的地域性、明显的季节性、技术的适用性、生产的连续性、系统的综合性。

目标:促进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

小麦的生育期间:出苗期、三叶期、分蘖期、越冬期、返青期、起身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

当茎基部第一节间生长露出地面约(2cm),用手摸到节时,叫拔节。

水稻的”三性”:a感光性 b感温性 c基本营养性玉米的栽培亚种类型:1.马齿型2.硬粒型 3.爆裂型 4.甜质型 5.蜡质型 6.甜粉型 7.粉质型 8.有垺型 9.半马齿型玉米根系的生长:初生根次生根支持根大豆的结荚习性:无限性,有限性,亚有限性棉花的栽培种:亚洲棉,非洲棉,海岛棉,陆地棉。

作物栽培

作物栽培

1.颖花根活量:水稻结实期根活量与颖花量的比值称为颖花根活量。

反应抽穗期至成熟期根系对群体质量促进程度的指标。

2.水稻开始发生分蘖的最小叶龄在第四叶期。

主茎叶片与分蘖的同伸关系:即n对n-3的同生关系,当主茎第4/0叶抽出,第1/0叶腋内伸出第一分蘖的第一叶。

3.水稻品种的“三性”感光性、感温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

4.水稻产量构成要素: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与千粒重;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玉米产量构成要素: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百粒重。

油菜产量构成因素:单位面积上的角果数、每果粒数、粒重。

5.水稻壮秧的形态特征:叶宽苗健,扁蒲白根,生长整齐,适当秧龄等,6.水稻壮秧的生理特征:光合能力强,碳氮比适中,束缚水含量较高,移栽后发根力和抗逆性强等。

7.高产水稻氮磷钾的吸收比例1:0.45:1.2;7.水稻高产群体质量指标:1 产量形成期较高的光合生产量2 适宜的叶面积指数和较高的总颖花量3 较高的单茎茎鞘重4 较高的粒叶比和良好的叶系配置5 较高的根活量6 茎蘖成穗率较高且穗数适宜。

8.水稻叶龄调控的原则:水稻叶龄调控的总原则是控叶扩库。

其技术上是控制叶的无效生长和低效生长,促进库的形成和生长,达到在控制适宜叶面积指数基础上,提高库和源强度。

以结实期的库和源质量目标为依据,在生长前期,凡有利于增加库而不直接增加结实期叶面积的叶龄期,应予适当促进;凡叶的生长旺于库的生长,或只有叶的生长而无库的分化生长的叶龄期,应予有力控制;在生长中心由叶转向库,叶片生长开始逐渐变小的叶龄期,应予积极促进。

9.水稻晒田的生理生态作用:1.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更新土壤环境,控制与减少无效分蘖发生,促进生长中心从蘖向穗的转移,对培育大穗身份有利;2.调整植株长相,促进根系发育,促进无效分蘖死亡,使叶和节间变短,秆壁变厚,植株抗倒力增加;3.改善植株碳代谢和氮代谢,是茎鞘中同化物储存量增加;4.可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加穗粒数和结实率。

作物栽培学科

作物栽培学科

作物栽培学科
作物栽培学科是农业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作物的种植、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技术手段,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满足人们对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需求。

作物栽培学科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和调控:研究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包括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吸收、器官发育等各个阶段,以及如何通过调控土壤环境、水分、养分、光照等因素,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

2. 作物的病虫害防治:研究作物的病虫害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包括病害的预防、治疗和控制,以及虫害的防治和控制,保证作物的健康生长。

3. 作物的施肥和灌溉:研究作物的营养需求和施肥技术,包括氮、磷、钾等元素的供应和管理,以及灌溉技术的应用,保证作物的养分和水分供应。

4. 作物的收获和贮藏:研究作物的收获时机和方法,以及如何进行干燥、储藏等处理,保证作物的品质和营养成分。

5. 作物的品种选育和推广:研究作物的品种特性和适应性,以及如何进行品种选育和推广,满足市场需求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作物栽培学科是农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物栽培学 完整版

作物栽培学 完整版

作物栽培学完整版作物栽培学是一门应用科学,旨在研究农作物高产优质栽培理论与技术。

其任务是研究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以及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提出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栽培技术措施。

作物的起源地主要是中国的中部和西部山区及其毗邻的低地,以及中南美洲地区。

根据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可以将作物分为喜温作物和耐寒作物、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性作物和定日照作物、三碳作物和四碳作物。

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可以将作物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和绿肥作物、药用作物等。

根据农业生产特点,作物可分为春播作物、夏播作物、秋播作物、冬播作物、夏熟作物和秋熟作物,以及冬季作物和夏季作物,密植作物和中耕作物。

作物栽培学的研究旨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研究作物的生长规律和环境条件,制定出科学的栽培技术措施,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做出贡献。

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是密切相关的,生长是指作物在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层面上的数量和质量上的增加,而发育则是指作物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质的变化。

作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可以用“S”型生长曲线来描述,即前期生长缓慢,中期加快,后期减缓直至停滞衰落。

不同作物的生育时期也有所不同,但一般包括出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等阶段。

作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也是不可分割的,营养生长是指作物营养器官的生长,生殖生长则是指作物生殖器官的生长。

作物的种子休眠和叶面积指数也是作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指标。

首先,生长和发育是密不可分的。

生长是发育的基础,而发育则促进新器官的生长。

然而,生长和发育也存在矛盾。

营养生长过旺的作物往往会影响开花结实,而生长受到抑制时,发育却会加速进行。

其次,作物的营养生长是生殖生长的基础,但两者之间也存在矛盾。

因此,在生殖生长期,需要掌握作物营养生长的适当程度,以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

S型生长曲线可以作为检验作物生长发育是否正常的依据之一。

作物栽培学总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章作物和作物生产1.简述野生植物、栽培植物及作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根据作物的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可将作物分成几类?请举例说明。

3.哪些农作物起源于中国?哪些农作物在世界上分布较广?4.谷类作物与禾谷类作物有何区别?5.主要禾谷类作物包括哪几种?6.主要豆类作物包括哪几种?7.北方主要薯类作物包括哪几种?8.我国主要纤维作物是哪几种?9.我国主要油料作物是哪几种?10.作物生产有哪些特点?第二章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1.简述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2.简述作物生产目标及其与作物栽培学的关系。

第四章作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1.简述作物生长和发育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简述作物栽培中种子的概念及其所包含的器官种类。

3.什么叫作物的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和经济系数?4.经济系数在作物生产中有何意义?各类作物的经济系数范围一般是多少?经济系数与作物产品器官的种类及其化学成分有何关系?5.简述作物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

6.作物生育与温度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7.作物在不同生育阶段的温度三基点有何变化?8.积温在作物生产中的含义和意义各是什么?9.作物的冷害和霜害有何区别?10.何谓作物的需水临界期?各类作物的需水临界期一般都在什么阶段?第五章作物的产量、品质和生产潜力1.简述作物的产量潜力及增产途径。

2.简述提高作物品质和效益的途径。

作物栽培学各论(一)第一章小麦1.麦类作物一般包括那些作物?2.简述我国小麦的种植区划。

根据各区的生态特点应种植何种类型的专用小麦?3.简述全国及河北省的小麦生产概况。

4.什么是小麦的阶段发育?简述阶段发育与器官形成的关系。

5.简述小麦根、茎、叶生长的基本规律。

6.简述小麦分蘖及其成穗规律。

7.简述小麦穗分化的过程。

8.叙述小麦小穗、小花退化的规律及退化原因。

9.小麦穗分化与生育时期及外部形态有何关系?10.叙述小麦子粒形成与灌浆成熟的过程及影响子粒生长的因素。

作物栽培学 完整版

作物栽培学 完整版

一、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1.性质:作物栽培学是研究农作物高产优质栽培理论与技术的一门应用科学。

2.任务: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提出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栽培技术措施。

二、作物的起源、分类和分布1.作物的起源:起源地:(1)中国的中部和西部山区及其毗邻的低地是“第一个最大的独立的世界农业发源地和栽培植物起源地”(2)中南美洲地区2.作物的分类:(一)根据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分类按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分为喜温作物和耐寒作物。

喜温(10°C):稻、玉米、高粱、谷子、棉花、花生、烟草;耐寒(1~3°C):小麦、大麦、黑麦、燕麦、马铃薯、豌豆、油菜。

按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性作物和定日照作物。

长日照作物(在日照变长时开花的作物):麦类作物、油菜;短日照作物(在日照变短时开花的作物):稻、玉米、大豆、棉花、烟草;中性作物(对日照长短没有严格要求的作物):荞麦;定日照作物:甘蔗的某些品种只能在的日照长度下才开花。

根据作物对CO2同化途径的特点分为三碳(C3)作物和四碳(C4)作物。

C3作物(光合作用CO2补偿点高):水稻、小麦、大豆、棉花、烟草C4作物(光合作用CO2补偿点低):玉米、高粱、谷子、甘蔗(二)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1. 粮食作物:谷类作物(小麦、大麦、燕麦、稻、玉米、谷子、高粱等)豆类作物(大豆、豌豆、绿豆、蚕豆、豇豆、菜豆等)薯芋类作物(甘薯、马铃薯、木薯、豆薯、山药、芋等)2.经济作物:纤维作物(棉花、大麻、亚麻、洋麻、黄麻、龙舌兰、蕉麻等)油料作物(花生、油菜、芝麻、向日葵、蓖麻、苏子、红花)糖料作物(甘蔗、甜菜、甜叶菊、芦粟)其他作物(烟草、茶叶、薄荷、咖啡、啤酒花、代代花)3.饲料和绿肥作物:紫云英、田菁、三叶草、沙打旺、黑麦草、苏丹草、红萍、水葫芦、水花生等4.药用作物:枸杞、黄连、红花、人参、地黄等(三)按农业生产特点分类(1)按播种期可分为:春播作物、夏播作物、秋播作物、冬播作物。

农作物栽培技术

农作物栽培技术

农作物栽培技术一、名词解释1.作物:从广义上讲,凡人类以利用为目的所栽培的植物统称为作物,狭义上是指粮、棉、油、麻、茶、糖、烟等大田作物。

2.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探讨作物高产、优质、•高效、低成本生产理论和措施的一门应用科学。

3.耐寒作物:全生育期需要的温度和积温都较低,其生长发育最低温度约为5℃的作物。

4.喜温作物:全生育期需要的温度和积温都较高,其生长发育最低温度约为10℃的作物。

5.长日照作物:凡在日照长度长于临界日长的条件下,通过其光照发育阶段的作物。

这类作物在一天24小时中需要14小时以上连续照明的条件才能形成花芽当延长日照时数、缩短黑暗时数能加速发育、促进开花。

属于长日照作物的有大麦、小麦、黑麦、燕麦、豌豆、甜菜、菠菜、萝卜、亚麻等。

长日照作物可采用增光手段促其开花、结实。

如麦类育种者把麦子种在冬季温室,夜间灯光照明,促使麦子提前开花、结实。

6.短日照作物:凡在日照长度短于临界日长的条件下,通过其光照发育阶段的作物。

短日照作物是指在较短的日照条件下能加速发育、促进开花、而且当日照超过一定程度便延长发育,推迟开花或不能开花的作物。

这类作物在一天24小时的周期中需要14小时的连续黑暗才能形成花芽,且延长黑暗时数、缩短日照时数,能够加速发育,促进开花、结实。

属于短日照作物的有水稻、玉米。

高粱、大豆、棉花、烟草、黄麻、红麻等。

7.中性作物:对日照长短没有严格要求的作物。

8.作物的生物产量:是指作物整个生育期间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和积累的有机物的总量,通常是指地上部的总干物质重量。

9.作物经济产量:是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有经济价值的那部分产品的数量。

10.经济系数: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即经济产量占生物产量的百分率,也称为收获指数。

11.叶的生存期:从叶片抽出展开到枯黄一半以上所经历的天数,称为叶的生存期。

12.作物生长中心:将作物生长绝对量和相对量均较大的部分称为“生长中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我国的水稻分区(教材p8~9)
1957年,我国著名稻作学家丁颖将全国水 稻产区划分为六个稻作带:
①华南湿热双季稻作区②华中湿润单、
双季稻作区③西南高原单、双季稻作区 ④东北半湿润早熟单季稻作区⑤华北半 湿润单季稻作区⑥西北干燥单季稻作区。
3.1 我国的水稻分区

1988年,中国水稻研究所根据各地自然生 态条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耕作制度和 品种类型等,保留原区划六个稻作带,对 各稻作带的具体边界线以保留县界完整的 原则做了修正和划定,将全国划为六个稻 作区(教材p8表1-3, p8图1-1 )。
第三章 水稻栽培
第一节

概述
1.水稻生产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1)水稻是高产作物,经济系数高
(2)水稻的适应性强
(3)稻米的营养价值高
(4)稻谷加工后的副产品用途广 (5)我国的水稻生产具有一定的优势
2. 水稻生产概况


世界水稻生产概况
我国水稻生产概况

云南水稻生产概况
3.我国、我省的水稻分区
4. 我国稻作科学的发展


三个大的发展时期(p9-10):
第一个发展时期:1949-1961


第二个发展时期:1962-1979
第三个发展时期:1980-现在


发展动态与展望:
(1)示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广先进实用和高新技术 (2)加强栽培技术的创新
3. 1 我国的水稻分区


①华南双季稻稻作区
②华中单双季稻稻作区


③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
④华北单季稻稻作区


⑤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
⑥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
3.2 我省的水稻分区

云南省的稻作区域可分为滇中一季籼、粳 稻区、南部边缘水陆稻区、滇南单双季稻 区、滇东北粳稻区和滇西北高寒粳稻区。 其中滇中一季籼、粳稻区面积654万亩,占 全省面积的38.6%,总产占全省的50.4%, 单产390㎏/亩,为我省水稻主产区,有 “滇中粮仓”之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