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和西方经济发展的同异点
14-18世纪中国与西方对比
一、经济方面
1、相同 商品经济发展繁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不同
(1)发展趋势不同:中国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原因) ;西方则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由工场手工业阶段过渡到工业资本主义时期。
(2)经济政策不同:中国----重农抑商政策与“海禁”政策;西方-----从重商主义政策 到自由主义政策
二、政治方面
1、中国 封建君主专制强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
2、西方
(1)14—16世纪,天珠教会的专制统治遭到削弱,民族国家形成发展,各国王权加强
(2)17—18世纪:英。美、法等部分国家爆发资产阶级革命,逐步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三、思想方面
1、相似:17-18世纪出现反对君主专制的进步思想:欧洲的启蒙思想;中国以黄宗羲 、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反专制思想(相近但有差异)
中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的经济发展比较
中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的经济发展比较随着全球化的推动和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为重要的经济体之一。
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且在很多方面与世界的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别和互补。
本文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进行比较,并对其差异与互补性进行分析。
首先,中国的经济体量在全球范围内居于领先地位。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在2019年达到了14.34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这使得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中国经济的增速有所放缓,但其经济总量仍然远远超过许多其他国家。
其次,中国的经济结构与发展方式与世界其他国家存在差异。
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经济主要依靠出口导向和制造业驱动的快速增长。
这种模式致力于低成本制造和大规模生产,使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中心。
然而,这一模式也导致了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加和经济的不可持续性。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正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强技术创新和服务业的发展,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
第三,中国的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中国市场的潜力巨大。
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将中国作为其战略发展的重要目的地,利用中国庞大的中产阶级和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同时,中国的快速崛起也引发了一些担忧,例如贸易不平衡、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
然而,中国一直在采取措施改善营商环境,打击侵权行为,为外资企业提供更好的投资机会。
第四,中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其他经济体的互补性也十分明显。
中国的制造业能力和廉价劳动力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
同时,世界各国在高端制造业、技术创新和服务业方面的优势也为中国提供了重要的合作机会。
例如,中国正在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许多国家共建经济合作区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互联互通与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的经济发展存在着诸多差异与互补性。
论中国与西方长期发展中的趋同与趋异
论中国与西方长期发展中的趋同与趋异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经济、政治以及社会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越来越频繁。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探讨中国和西方的发展趋同和趋异。
本文将探讨中国和西方在长期发展中的趋同和趋异,并分析其原因。
一、经济发展趋同在经济领域,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发展趋同明显。
中国的崛起以及对全球经济的重大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同时,中国也受益于国际贸易和外资的增长,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发展。
西方国家虽然发展已经相对成熟,但是仍然需要中国市场的支持。
因此,在经济层面上,中国和西方可以相互促进,实现共同发展。
二、政治发展趋异在政治方面,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发展趋异明显。
中国发展的过程中,政治稳定、执政能力强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反,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相对较为开放和自由,这种特点允许了公民社会的发展和多样化观点的表达。
由于历史、文化、国家制度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政治发展趋势存在巨大的差异。
三、文化发展趋异在文化方面,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更为明显的是文化发展趋异。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传承的国家,文化底蕴深厚。
而西方国家则注重个人主义和创新,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文化方面的差异较大。
四、原因分析经济领域的趋同得益于全球化的趋势和对全球市场的互相依存。
政治和文化的趋异则是由各自的历史背景、文化传承和国家制度所决定的。
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文化和制度方面的发展差异较大,难以达到完全趋同。
五、对策建议在实际合作中,中国和西方国家可以借鉴彼此的经验,发扬优点,化解差异。
在政治和文化方面,中国应该进一步放宽对民间组织的限制,在此基础上建造更为自由、开放的社会环境。
而西方国家也可以从中国实现经济高速发展的经验中吸取启示,加强对于跨文化交流的研究,更好地认知中国。
总体来说,中国和西方国家在不同方面的发展趋异具有相对稳定的趋势。
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差异、转化优势,在合作中实现共同发展。
14-18世纪中国与西方对比
14-18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中国与西方世界
一、经济方面
1、相同 商品经济发展繁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不同
(1)发展趋势不同:中国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原因) ;西方则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由工场手工业阶段过渡到工业资本主义时期。
(2)经济政策不同:中国----重农抑商政策与“海禁”政策;西方-----从重商主义政策 到自由主义政策
二、政治方面
1、中国 封建君主专制强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
2、西方
(1)14—16世纪,天珠教会的专制统治遭到削弱,民族国家形成发展,各国王权加强
(2)17—18世纪:英。美、法等部分国家爆发资产阶级革命,逐步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三、思想方面
1、相似:17-18世纪出现反对君主专制的进步思想:欧洲的启蒙思想;中国以黄宗羲 、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反专制思想(相近但有差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异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异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与其他市场经济体系的主要异同点如下:一、体制差异:1.政府角色差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相对较大。
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政策引导、产业政策等手段来干预市场。
而在其他市场经济体系中,政府的干预相对较少。
2.性质差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并存,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也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而在其他市场经济体系中,私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二、市场机制差异:1.市场主体差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市场主体不仅包括个体户、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传统市场主体,还包括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等公有制市场主体。
而其他市场经济体系中,市场主体主要是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
2.市场调控差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来影响市场供求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统一。
政府通过调整利率、汇率、税收等手段来影响市场的运行。
而其他市场经济体系中,市场的自律性更强,政府的干预相对较少。
三、政策导向差异:1.产业政策差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政府通过产业政策来引导和支持特定产业的发展,通过优惠政策、补贴等手段来扶持重点产业。
而其他市场经济体系中,政府对产业的干预相对较少。
2.管理手段差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政府通过国有企业的管理和监管来发挥对市场的调控作用。
同时,政府还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来规范市场经济的运行。
而其他市场经济体系中,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更加独立,由市场竞争来决定企业的生死。
四、社会效益差异:1.社会公平差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政府通过改革和政策调整来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而其他市场经济体系中,社会公平的保障相对较少。
2.经济发展差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来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快速发展,实现稳定增长和就业增加。
中美经济发展模式对比
中美经济发展模式对比近年来,中美两国一直是全球经济的关键角色。
虽然两国经济实力强大,但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制度背景,中美的经济发展模式存在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对中美两国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对比,并分析其优劣之处。
一、政府角色在中美两国的经济发展中,政府起着不同的作用。
中国政府在经济中担任主导角色,通过国有企业、五年规划和产业政策来推动经济增长。
美国政府则更加注重市场的作用,鼓励企业创新和竞争。
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也有一定的干预,尤其是在监管方面。
中美两国模式的不同在于政府的干预程度。
中国政府通过直接投资和规划来引导经济发展,实现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而美国政府更注重市场的自由度,倾向于让市场主导经济发展。
这种区别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两国经济运行的效率和灵活性。
二、产业结构中美两国的产业结构也存在较大差异。
中国的经济主要依赖于制造业和出口,以低成本劳动力为支撑。
中国的加工贸易模式,一度使中国成为全球工厂,吸引了大量外资。
然而,这种模式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存在一定的挑战,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制造业正面临转型的压力。
相比之下,美国的经济更加多元化,服务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美国在高科技、金融、教育、医疗等领域具有竞争优势。
这种多元化的产业结构使美国经济更加稳定,并且有助于创造高附加值的就业机会。
三、创新能力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美国一直处于科技创新的前沿,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并培养了众多的创新人才。
美国企业对创新的重视程度也较高,他们不断投入研发,推动科技进步。
相比之下,中国在创新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挑战。
虽然中国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但国内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仍有待加强。
不过,中国政府正在推动创新发展,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等方式,努力缩小与美国的创新差距。
四、社会福利中美两国的社会福利体系也存在较大差异。
美国更加注重市场的作用,强调个人责任和自由竞争。
社会福利主要以个人为单位,个人需自行购买健康保险、退休金等。
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差异的理解
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差异的理解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深受外来文化冲击,国家从封建向现代化迈进。
外部文化侵入引发了中国发展形态的变革,而中国式现代化也随之出现。
正是通过改革开放,中国有了今天的快速发展,经济的腾飞和社会的进步,但中国与西方现代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差异。
本文将从历史沿革、发展过程、社会结构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探讨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差异。
一是历史沿革的不同。
中国的现代化源于19世纪的外来威胁、内部改革,而西方现代化则是从17世纪的产业化开始,渐次发展至今。
中国的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导入”式,而西方现代化则是“演变”式;西方现代化是由资本主义推动,而中国现代化则多有政府的根据。
此外,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与西方的自由市场政策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中国的改革是一种调控式的改革,而西方则是自由市场改革。
二是发展过程的不同。
西方现代化是由资本主义推动,以市场经济为核心,围绕资本家的生产力和经济利益展开。
中国的现代化则是由政府推动,中国政府更强调既经济发展又社会稳定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注重经济发展。
中国政府重视解放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重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重视城乡发展的均衡等等。
此外,中国的现代化也受到一定程度的中央计划,其发展也受到一定的政治方针的约束。
三是社会结构的不同。
西方现代化以市场经济和企业自由竞争为主,其社会结构也具有一定的秩序,比如民主、自由、宪政等。
而中国现代化则倾向于官僚统治,重视社会稳定,隔离政治和经济,实行政府量化管理。
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的开发,但并非是资本主义思想改造了中国社会结构,而是以政府指导和管理为主。
四是文化意识的不同。
中国现代化在文化上还有明显的传统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智”,重视君主专制和家庭的历史传统,注重社会的秩序与礼仪,讲求地位的隔阂。
而西方现代化文化则是以自由为基础,以市场经济为动力,重视一切激发个人创造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价值。
论中外历史差异
历史是人类社会漫长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差异。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探讨中外历史差异。
一、政治差异中外政治差异主要体现在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方面。
外国的政治制度多数是民主制度,国家政权的掌握和运作由民众自主投票和公开选举产生。
而中国的政治制度则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基础,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外政治制度的差异在于国家政治权力的集中和分散,以及政治体制的开放和封闭。
二、经济差异中外经济差异主要体现在经济模式和经济发展方向上。
外国的经济体系多数是市场经济,以自由竞争和市场调节的方式实现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而中国的经济体系则是以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经济发展,以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中外经济差异在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方式,以及对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三、文化差异中外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文化传统和文化价值观念方面。
外国的文化传统多为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人权意识和自由精神。
而中国的文化传统则是以中华文化为基础,强调家庭观念、尊老爱幼和社会和谐。
中外文化差异在于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以及文化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四、历史发展差异中外历史发展差异主要体现在历史进程和历史事件上。
外国的历史发展多数是以现代化为主线,强调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
而中国的历史发展则是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线,强调国家安全、民族尊严和人民幸福。
中外历史发展差异在于历史的进程和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意义。
综上所述,中外历史差异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等方面。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社会发展状态。
对于我们来说,了解中外历史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提高文化素养和历史意识。
同时,也可以促进中外交流和合作,推动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中西方不同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对比研究
中西方不同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对比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模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中西方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其经济发展速度和路径。
本文将从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和经济发展路径三个方面,探讨中西方的不同。
一、政治制度1.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异中西方政治制度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政治体制、选举制度和社会管理方面。
西方国家普遍采用议会制和总统制,更注重法治和人权的保障,政治中多元化和平衡,社会管理上更运用市场机制和非政府组织。
而中国采用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政治上更强调集中统一和稳定,社会管理中更多地运用行政机制和公共部门。
2.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在政治制度上,西方国家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人权,这也促进了市场的自由竞争和创新能力。
而中国的政治体制更加注重集中统一和稳定,市场的发展依赖于政府的引导和扶持。
二、经济模式1.中西方经济模式差异中西方经济模式差异主要体现在市场结构、经营方式和国有经济比例方面。
西方国家的市场更加开放和自由,企业更多地注重市场份额的争夺和经验规模的优化。
而中国市场的竞争相对较小,企业更多地注重政府关系和行业垄断。
2.经济模式与经济发展在经济模式上,西方国家注重市场的自由竞争和创新能力,经济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市场机制和非政府组织。
而在中国,市场经济还需要更多的政府引导和干预,发展依赖于国家的计划和政策。
三、经济发展路径1.中西方经济发展路径的差异中西方经济发展路径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国家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和科技水平方面。
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更加成熟和多元化,产业结构更多地集中于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
而中国经济发展还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产业结构还存在规模效应和低附加值产业经济的影响。
2.经济发展路径与经济增长在经济发展路径上,西方国家更加注重科技创新、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这也带动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优化。
而中国则更多地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效率和规模效应。
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
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第一章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西方经济学是指以欧美为主要代表的现代经济学范式,它主要关注个体的最大化行为以及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
经过两个世纪的发展,西方经济学已经形成了多个分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行为经济学等。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和演变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1.1 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是最为传统的一种经济学派别,它强调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认为市场能够充分发挥价格的信号作用,调节资源的配置和流动。
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来说,新古典经济学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它提醒我们要加强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和流动。
1.2 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一种经济学思想,它认为市场机制并不能完全自主调节,政府应当采取积极的货币和财政政策,通过调节总需求来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
在当前中国经济逐渐走出“疲软”的背景下,凯恩斯主义的思想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即加大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调节力度,采取积极的政策手段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稳定。
1.3 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经济学分支,它研究人类行为中的心理和情感因素,并将这些因素应用于经济学中。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个人的行为并不总是理性最大化的,其决策会受到个人的偏好、习惯、喜好等因素的影响。
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来说,行为经济学的启示也非常重要,它提醒我们要加强心理和社会因素的考虑,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和加速经济转型。
第二章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经济的比较2.1 观念的差异由于西方经济学来源地的文化差异以及政治和经济体制的不同,使得其经济学理念和运行方式与中国有很大的差异。
例如,西方经济学更加注重市场机制,而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采用了计划经济体制,对市场机制理解不足;又例如,西方经济学中的“最大化效益原则”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关系并不一致,容易产生文化制约等问题。
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模式的比较分析
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模式的比较分析一、导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各国经济体系的交流和互动日益频繁,探究不同国家之间经济模式的差异和相互间的优劣势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话题。
其中,西方经济学和中国经济模式是两个引人注目的研究对象,本文旨在对这两种经济模式进行比较分析,解读其中的异同点和优势劣势,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二、第一部分:西方经济学的概述西方经济学是指欧美发达国家在过去两百多年间所形成的一种经济学理论和研究体系。
它把经济活动看作是社会资源分配和再分配的结果,主张通过市场调节和自由竞争来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
其基本理念包括市场自由化、竞争自由化、私人财产权、自由贸易等。
西方经济学的代表理论包括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等。
古典经济学奠定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主张通过市场调节,用自由竞争来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代表人物包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
新古典经济学是古典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主张市场应具有完全竞争、信息对称和理性的经济主体,以实现经济效率和公平。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则是西方经济学的另一条主要支流,主张通过政府干预经济来调节市场经济,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率,代表人物包括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等。
三、第二部分:中国经济模式的概述中国经济模式是指在中国特定社会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和体制安排,它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和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
从9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逐渐采取出口导向的发展方式,利用全球化的机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推进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近年来,中国提出了创新驱动型发展战略,倡导市场与政府的积极互动,发挥市场僵化、目标不明确等问题的优势。
中国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国有企业和市场经济并存,政府和市场协同运作,政府为主导推动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后,中国建立起了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完善了企业法人制度,同时也一直在加强市场监管和防范市场垄断。
中国和美国发展经济的方式有何不同?
中国和美国发展经济的方式有何不同?中国和美国是全球两个最大的经济体,两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各不相同。
这篇文章将会针对中美两国经济发展的差异进行详细介绍。
一、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同中国在经济改革开放之后,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发展策略。
这也是中国的发展之路上的必要过程。
建筑技术、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都在不断地提高,这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同时,这些设施建设在推动城乡一体化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2003年开始,中国投入了400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超过50%的资金被投入公路、铁路和机场建设,同时也支持金融、教育以及水资源的建设。
这样的投资率让许多外国企业蜂拥至中国,也提高了中国优先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比之下,美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举措相对较少,尤其是在公路、桥梁、隧道和机场等领域。
据调查,美国的基础设施维护经费中,90%以上用于修复和维护已有的设施,而仅仅投入有限的资金用于扩建或者创新。
美国正处于基础设施修建的“延迟时代”,这在当今国际竞争力十分凶猛的经济环境中,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美国的发展。
因此,美国战略的改变是十分必要的。
二、政府干预的不同中国和美国在政府干预上有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比美国更为明显。
中国的企业几乎都是由国有企业组成,政府部门会用直接的指导手段来帮助企业发展,以此促进经济的发展。
这样的做法尽管存在一定的弊端,但也为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赢得了更多的空间。
相反的,美国是一个推崇市场自由的国家。
政府为了保证市场的竞争和投资的自由,对企业的干预只是在宏观和微观经济政策方面。
美国市场经济的优势在于民营企业的自由和对创新的尊重。
这种自由化的发展也在历史上催生了很多创新的行业和企业,高科技等领域在美国的发展较为迅猛。
三、人口和人力资源中国和美国的人口和人力资源是两国经济发展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的人口多,优势在于劳动力廉价并且有很多低技能的工人,这使得中国生产成本相对较低。
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有何不同?
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有何不同?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不同的,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各自的经济现状和发展前景。
以下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几个显著区别:1. 战略定位不同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中国采取了外向型的发展战略,即大力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
相反,其他国家则更加注重内向型发展,即依靠本国市场和消费者支持经济增长,例如美国和欧洲国家。
这种区别使得中国的经济受到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更大,进而产生出口依赖症等问题。
2. 政府干预程度不同中国和其他国家在政府干预经济发展上有所不同。
中国采取了政策倾斜的方式支持行业、企业和地区发展,政府在经济决策中的作用更加明显;而在美国和欧洲国家,政府干预程度相对较低,更加注重市场自由竞争。
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产业结构和行业发展方向。
3. 经济体制不同中国和其他国家在经济体制方面有所不同,中国采取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即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相反,其他国家都采用的是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这种差异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政策不确定性和管理问题,也导致了市场调节不够灵活等问题。
4. 技术创新水平不同中国和其他国家在技术创新方面存在巨大的差距。
目前,中国的技术创新水平相对较低,且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技术领域的发展速度较慢。
相反,美国和欧洲国家的技术创新水平较高,创新成果丰硕,并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5. 货币政策不同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货币政策也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采用了相对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而在美国和欧洲国家,货币政策较为稳健。
这种区别在经济发展中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存在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决定了各自的经济现状和发展前景,还在科技创新、政策调整等方面产生了明显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针对各自的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和创新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有“本质区别”
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有“本质区别”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有“本质区别”现代化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的复杂过程,不同国家在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上也都有各自的特点。
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在本质上存在一些区别,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国家主导和发展道路的选择。
西方的现代化通常以市场经济为基础,通过开放与竞争推动经济发展。
而中国式现代化则强调国家主导的现代化道路,即以国家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注重政府干预和宏观调控,通过国家规划和政策引导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注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西方的现代化更多关注个人权利和个体利益的实现,强调个人自由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而中国式现代化则更加注重全体人民共同的利益和整体的发展,主张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互促进。
中国式现代化注重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尤其强调农村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发展,致力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
另外,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西方的现代化常常伴随着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多元化,主张政治体制的改革和民主化。
而中国式现代化则更加注重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认为社会稳定是现代化的前提条件之一。
中国式现代化主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倡社会稳定与改革开放的有机结合。
此外,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西方的现代化较少关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加强调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
而中国式现代化则更加注重中华文化的传统和创新,强调中华文化的自信和自强。
中国式现代化尊重传统文化的价值,致力于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实现中华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在本质上存在一些区别。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国家主导和发展道路的选择,注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强调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以及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
这种区别源于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和发展阶段的差异。
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与中国有哪些差异?
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与中国有哪些差异?一、美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中国的差异1.注重市场导向美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主要是市场导向,强调竞争和自由贸易,注重企业的自主性。
这与中国的国家主导型经济战略有所差异,中国更注重政府的财政和金融扶持,推动国企扩张。
2.政治与经济绑定较少美国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不像中国那样紧密,政治因素对美国的经济发展影响相对较小。
同时,美国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更注重维护自由竞争,避免垄断形成,这也是中国不同之处。
3.创新能力美国的经济发展战略配置了大量的投资创新和科技研发,全民创业的氛围也十分浓厚。
而中国则相对较为依赖经济规模和资源配置优势,发展速度快但创新能力较弱。
二、日本的经济发展战略与中国的差异1.企业立国战略日本一直以企业为国的立国战略,鼓励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
同时,政府扶持相关产业,提供各类必要支持,为企业发展打下基础,与中国有所不同。
2.高度组织化日本的经济发展战略在实践中体现出高度组织化的特点。
公司和企业集团间紧密合作,围绕产业链条形成一整个生态。
3.传统文化氛围日本以“精益求精”、“务实求实”的传统文化为社会氛围,强调企业家的个人能力和职业道德,对工匠精神和创造力给予极高评价。
三、印度的经济发展战略与中国的差异1.倚赖高端技术印度的经济发展战略主要集中在高科技、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等高附加值领域,强调以高质量人才为基础,这让印度成为一个强大的技术创新中心,而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则注重制造业和工程技术。
2.民营经济主导相对于中国的国有企业主导型经济形态,印度的经济主要由民营企业主导,并且政府对民间经济给予充分的关注和扶持。
3.基础设施建设印度在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工程、国土规划和城市管理等方面下了大力气。
这减轻了交通拥堵和能源瓶颈的问题,同时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有力支撑。
总之,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各有侧重,但有些共性可以借鉴。
中国可以加强创新能力和提升企业品质,以更好地应对国际市场挑战。
在经济发展方面,中国和美国有什么差别和互补性?
在经济发展方面,中国和美国有什么差别和互补性?
在当今世界上,中国和美国是两个最具有实力和影响力的大国。
两国
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都有着明显的差别和互补性,本文将从以
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经济结构的不同
中国和美国的经济结构有着较大的差别。
中国的经济主要依靠战略性
新兴产业,以及制造业和服务业。
而美国则依赖科技创新和高端服务业。
中国在制造业和出口方面占有全球重要地位,而美国则在高端技
术领域占有绝对优势。
这种差别的存在为两国提供了很好的互补性,
互相补充彼此的不足。
二、产业优势的区别
由于中国和美国的经济发展方向的不同,两国拥有的产业优势也不同。
中国在衣食住行等生活消费品的生产中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而美国
则在军工、航空航天、能源、金融等高端产业上占据领先地位。
同时,中国的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而美国则更加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
三、发展模式的差异
中国和美国的发展模式均有其特点。
中国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外资相
结合的双轮驱动发展模式,注重实体经济的发展。
而美国则注重创新
和研发,倡导市场机制,更追求效率和效益。
这种差异再次为两国的
互补性提供了契机。
综上所述,中国和美国在经济结构、产业优势和发展模式上有着较大
的差别和互补性。
两国可以通过合作达成互利共赢的局面,并在全球
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希望两国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另一个国家和中国在经济发展上的某一个行业有何区别?
另一个国家和中国在经济发展上的某一个行业有何区别?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比较各国在不同领域的经济发展情况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从某一个行业入手,分别探讨另一个国家和中国在这个行业上的区别。
一、汽车制造业1.产业链不同汽车制造业是两个国家的主要产业之一。
中国的汽车制造业主要集中在组装和生产低端车型上,而另一个国家较为注重高端车型研发和生产。
相比之下,另一个国家在汽车产业链的高端环节获得了更高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而中国则依赖进口高端零部件和技术。
2.人工成本差异在人工成本方面,中国的人工成本远低于另一个国家。
中国工人的工资普遍较低,因此汽车制造企业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
而另一个国家工人的工资相较之下较高,这也使得他们更注重生产高附加值和高档次的汽车。
3.技术水平差异在汽车技术方面,另一个国家在节能、环保、智能驾驶等方面的技术领先于中国。
另一个国家的汽车科技公司积极抢占高技术领域的先机,如智能驾驶、新能源汽车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而中国则需要加强自身汽车科技公司的研发投入,以追赶国际先进水平。
二、航空制造业1.市场份额占比航空制造业是另一个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而在中国的国内市场较小。
中国只是全球航空业的参与者之一,而另一个国家则是全球主要的航空制造国之一。
2.技术水平与知识产权保护在技术水平方面,另一个国家的航空公司投入大量资金研发高新技术和高端产品,并取得了一定的创新成果。
而中国则需要加强自身的研发速度和知识产权保护,为中国的航空制造业提供更加坚强的技术支持。
3.人才队伍差异在人才队伍方面,另一个国家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工程师、科学家和技术人才团队,而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航空工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填补这方面的人才短缺。
三、医疗制造业1.市场需求差异在医疗制造业方面,另一个国家的市场需求相对于中国更加成熟。
由于另一个国家的医疗保险和医疗服务覆盖面较高,人们对医疗产品的需求量也较大。
中西方经济体制的比较研究
中西方经济体制的比较研究一、中西方经济体制的概述中西方经济体制的差异可以追溯到对经济制度的不同认知。
在西方,市场经济理论被广泛接受,并形成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强调市场的自由和竞争优势。
而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被奉为指导思想,国家对市场经济的管理和引导起着重要作用。
二、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西方国家主张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发挥有限的作用,最好能够避免干涉市场。
通常只会在监管垄断行业和解决市场失灵时才会出手。
相反,中国政府在经济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既是市场的管理者,也是经济的推动者。
政府对重要产业的选择和塑造起着决定性作用。
三、企业制度的差异在西方经济体制中,企业归私人经济主体所有。
政府仅在监管和税收方面进行干预。
而在中国,国有企业是经济的中流砥柱,它们扮演着市场开拓、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持作用。
四、金融制度的差异在西方,政府并不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而是通过政策工具来控制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
相反,中国则在金融领域持续地开展监管和政策调节,以维护金融市场的基本稳定,避免经济动荡。
五、投资与创新的支持西方国家在投资和创新方面给予民间资本更大的自由度,在资本市场上给予企业更多的支持,这有望激励私人投资和创新。
相比之下,中国主张展现国家决策的力量,主张国家投资和创新。
虽然在很多领域开展了很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但是却带来了不少潜在的风险和挑战。
六、法律制度的差异西方国家在法律制度上拥有广泛的、与政治权利和市场相关的体系,并鼓励民间经济的自由化和产权的稳定性。
另一方面,在中国,法律制度缺乏独立性,与公众权力分离,法律只能在政府上级和中央政府的支持下有效实施。
七、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在西方,劳动力市场更加自由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个人选择性更加广泛,企业中的员工市场会出现更严格的竞争。
与此相反,在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相对较为分散,部分地区具有原始状态。
八、国际化程度的比较西方国家的经济体系在国际市场上处于领先位置,很多企业已经变成了全球性企业。
中国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异同
中国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异同异: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国的经济增长因素第一:引入了市场。
20年前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为今天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第二: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基本经济制度。
基本单一的所有制改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基本单一的分配形式改为按劳分配为主同时实行按要素分配,加上公有制实行多种实现形式,一下子把各方面积极性调动了起来。
公有制的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一直发挥主导作用。
第三:有一个正确明晰的发展战略。
1975年,邓小平同志提出“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982年,确定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战略方针,把“分三步走”具体化。
1987年,对发展战略作进一步概括。
1991年,提出“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九五”计划。
方向明确,步骤切合实际,成为极大的凝聚力,指引着12亿人民沿着一个使中国富裕强盛起来的伟大目标而努力奋斗。
战略及其实施体现了政府的效率。
第四:注重结构调整,使产业结构跟上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建国以来,我国建立起比较完整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初步改变了工业和现代科技“一穷二白”的状态。
第五:抓技术进步和管理。
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科技进步放到首位。
科研投资增加了,技术进步贡献率由第五个因素:抓技术进步和管理。
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科技进步放到首位。
科研投资增加了,技术进步贡献率由过去的10%上升到33%。
第六:地区建设和基础建设。
大国地区布局实在重要,搞好了可以带动经济长期发展。
我国东部发达,中西部落后,前者向更高水平提升,成为经济增长的示范者和火车头;后者不断加大开发力度,形成发展的强大动力。
中西部和广大农村是中国最大的内需,那里有多少东西都能容纳得下。
第七:为人民谋福利。
我们发展生产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扩大消费。
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扩大消费才能扩大生产。
近十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增长了1倍和62%,是生产增长的动力和来源。
中西方经济体制比较
中国与西方民主社会主义国家的混合经济体制比较摘要:混合经济体制在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与民主社会主义的西方世界同时存在,并且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学者们对混合经济体制的认识却存在较大差异,进而导致了论证上的分歧,文章在论述上将采取在国家意志层面上的混合经济体制概念内涵。
通过对两种混合经济体制从所处的文明发展阶段、国家的指导思想、发生学、组成成分的功能以及目标趋向等层面进行比较分析,改变传统对混合经济体制研究中对两者在政治哲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不足。
两种混合经济体制的相似点关涉到混合经济体制模式未来发展和对二者关系的认识问题,而传统对此研究的认识论基础主要是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故而在思想认识产生了上一些问题,文章将采用“一分为三”的认识论对此进行一些尝试。
关键词:混合经济体制;中国;西方民主社会主义国家;比较;“一分为三”Comparison of Mixed Economy System between China and Democratic Socialists Abstract: Mixed economy system is running in China and Democratic Socialists. Although mixed economy system bring active social effect , the notion of “Mixed economy system” is quite different among academicians. As a result of this ,the disputes on the Mixed economy system are existing as long as the Mixed economy system’s history. This article adopts the notion of Mixed economy system in the constitution level. By comparison of the development phase, the tutor ideology, the origin, the structure of two different Mixed economy systems, the philosophical notion on Mixed economy system will be produced. The sameness between them link with the fu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 The contradictory analytical method is the root of the traditional thinking about Mixed economy system, which is very fit of Mixed economy system research , so this article analyze Mixed economy system by One dividing into three analytical method.Key words: Mixed economy system;China;Democratic Socialists;Comparison;One dividing into three一、混合经济体制的内涵混合经济体制(Mixed Economy)思想通常认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阿瑟·庇古在1921年出版的《福利经济学》提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发展和西方经济发展的同异点[ 标签:中国经济,经济发展,同异]中国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Shinn★回答:1 人气:21 解决时间:2010-12-12 13:31满意答案好评率:0%一、经济增长与发展:内涵及其决定因素(一)经济增长内涵1958年,尼古拉斯一膏尔多通过观察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经济增长过程,将经济增长中所显现出来的事实概括为:(1)总产出和人均产出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递增率持续增长; (2)资本一劳动比率持续增长;(3)资本利润率保持不变,明显高于实际利率,至少在大多数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如此;(4)保持稳定的资本系数;(5)产出中的投资份额与收入中的利润份额高度相关; (6)不同国家的劳动生产率的长期增长率和总产出长期增长率存在差异。
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库兹涅兹(Kuznets)将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定义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就是它给本国居民提供日益多样化的商品的能力的持续上升。
这种不断提升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相应调整的基础上。
” 他所考察的现代经济增长具有六个特征:(1)人均产出和人口增长率都高,且人均产出增长率更高;(2)全要素增长率高且增长快; (3)经济结构变革迅速; (4)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迅速变革;(5)国际经济扩张迅速;(6)经济增长在世界扩张进程中不平衡。
查尔斯·琼斯(2002)提出了可以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的的增长事实:国家间在人均收人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经济增长率在国家间有显著的差异,并不一定长期保持稳定;一国在世界人均收人分布中的相对位置并非不变,各国均可以从穷国变为富国,反之亦然。
(二)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1.资本决定论。
它认为生产投人要素由自然条件、劳动力和物质资本构成。
其中,自然资源供给状况会影响经济增长,劳动力供给在发展中国家相当充裕,不会形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只有物质资本在发展中国家非常匮乏,是启动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这一观点的主要代表是哈罗德和多马等。
舒尔茨把资本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认为通过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投资,把一般的人力资源转变为具有较高质量(包括体力、智力、技能等)的人力资本后,能够产生“知识效应” 和“非知识效应”,促进经济增长;并且,人力资本能够产生递增效益,可以扭转资本和劳动要素边际收益递减的趋向。
卢卡斯(Lueas)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有因人力资本对投资者本身生产率的贡献的内部效应和因人的知识提高而溢出的外部效应,通过相互传递,最终会引起生产的规模报酬递增效应。
2.技术进步论。
该观点的代表人物有索洛(Solow)、阿罗(KoArrow)和保罗·罗默(Romer,P.M.),它认为在要素资源投入量一定、资源配置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况下,技术进步是决定经济增长水平的关键因素。
其中索洛(Solow)观点中的技术进步是外生给定的,亦称“外生技术进步论”;阿罗和保罗·罗默则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内生化,提出“内生技术进步论”。
3.制度决定论。
以诺斯为首的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以往经济学的分析忽略了交易费用的存在,提出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的是制度因素及其创新,而制度变化的诱因和动力是产权的界定与变化,认为国家在制度创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通过推行制度创新使产权结构更有效率是实现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此外,杨小凯、博兰德等人认为分工和专业化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帕西内蒂(LoLoPasinetti)、罗斯托、罗宾逊、塞尔昆、库兹涅茨(S.KuznetS)和钱纳里(H.Chenery)等结构主义经济学家提出劳动和资本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转移能够加速经济的增长,认为结构效应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三)经济发展的内涵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结构变化等方面的均衡、续和协调的发展。
一般认为发展概念的提出是针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独立的民族国家而言的。
发展意味着变化,国家内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过程,常常遵循一个很有次序的序列,在国家之间显示出共同的特征(瑟尔沃,2001)。
古雷特(Goulet,1971)给出了“发展” 的三个基本的因素和核心价值:生存、自尊和自由。
赛尔斯(Seers)以类似的方式列出三个要素:即温饱、工作和社会公正。
诺伦(D.Nohelen)等人建议运用增长、劳动、平等与公正、参与、不依附与独立五个指标衡量发展。
托达罗(M.P.Todaro)对发展作了如下论述:“发展既是一种物质现实,又是一种精神状态,通过社会的、经济的和制度过程的某些综合,取得了美好生活的手段。
不管这种美好生活包含什么内容,所有社会的发展最少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目标:第一,增加能够得到的诸如食物、住房、健康和保护等基本生活必须品的数量,并扩大他们的分配;第二,提高生活水平。
除了获得更高的收入以外,还应提供更多的工作,更好的教育,并对文化和人道主义给予更大的重视;第三,通过把人们从奴役和依附中解放出来,来扩大个人和国家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选择范围。
”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人类发展报告中综合了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以及国民生产总值等指标,提出了最有影响的发展度量指数——人类发展指数。
20世纪60年代末,阿德曼(Adelmari)和莫里斯(Morris)提出了包含40个变量的指标体系,在经济方面,包括了传统农业部门的大小、二元结构的特点、城市化的程度、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加率、总投资率、物质资本增加程度、对外贸易结构等变量。
由上可知,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不同概念,主要表现为: (1)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手段,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的。
(2)经济增长包括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则更高,不但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更要重视经济与社会、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
(3)经济增长强调的是量的概念,经济发展是包含经济增长在内的质的发展。
二、西方经济增长理论:演变与发展西方对经济增长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通常按照时问脉络将其分为古典、新古典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下面将分别对其进行阐述并评价。
(一)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及其评价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虽未形成严密的理论体系,但经济增长始终是他们研究的主要课题。
斯密认为增加劳动者的数目、增加资本投人、加强分工和改良机器以提高生产率是增加国民财富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其中,斯密特别推崇分工和专业化。
李嘉图的经济增长理论中把利润看作是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动力,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认为增加积累是扩大生产的必须选择。
但是,基于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李嘉图的农业土地收益递减原理等的经济增长,因为没有意识到技术进步的作用,认为经济增长的逻辑结果是停滞,这与事实严重不符。
(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开端:哈罗德一多马模型关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库兹涅茨在对西欧和北美主要工业化国家截至20世纪中叶的50—100年的经验数据进行分析以后,提出了“现代经济增长”的概念,他指出,现代经济增长主要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相应的制度和思想意识调整基础上,但库兹涅茨把向现代经济增长过渡的起点定在第一次产业革命开始的1760年,关于这一点,学术界是有争议的。
哈罗德一多马模型是在诸多严格的简化性假设下分析长期经济增长。
其中包含三个基本概念:一是平均储蓄倾向,又称之为储蓄一收人比率,表示为s=S/Y。
二是加速系数,即投资一产量增量比,表示为V=I/△Y。
三是经济增长率,它等于产量增量与上期产量之间的比率,表示为G=△Y/Y。
同时假定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即I=S。
由此得出哈罗德经济增长基本模型公式为G:s/V。
它表明要实现均衡的经济增长,国民收入增长率必须等于社会储蓄倾向与资本一产量比二者之比。
若V为实际的投资一产量比,则在储蓄比例s一定的条件下,以GA表示实际增长率,则GA=s/V。
同理,若V为企业家意愿中的投资一产量比,以GW表示企业家感到满意的收入增长率(亦称之为有保证的增长率),则GW:s /Vr。
由此可以推论:如果现实经济活动的增长率GA等于有保证的增长率GW,国民收入就会年复一年的按照GW增长下去。
哈罗德一多马模型克服了凯恩斯理论只从需求方解释经济现象、只运用短期分析而忽视对经济变动长期趋势研究的局限,拓展了凯恩斯理论的研究范围和分析工具。
从理论内容而言,其强调了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充分就业稳定增长的必要条件,并注意到三个中心问题:充分就业情况下稳态增长的可能性;充分就业情况下稳态增长不大可能;有保证增长率的不稳定(海韦尔·G·琼斯,1999)。
哈罗德一多马模型的缺陷主要有:首先,该模型建立在资本产出比固定不变的基础上,并以此来分析长期增长问题显然是不合适的。
其次,模型的“存在性问题”和“稳定性问题”困扰着该理论的现实解释力。
正如琼斯指出,虽然充分就业情况下存在稳态增长的可能性,但是这一可能性是极小的。
而经济增长一旦偏离了均衡增长途径,经济活动不仅不能自我纠正,而且还会产生更大的偏离。
因而,稳定性问题也被称之为具有“刀刃” 的性质,这一描述从形象上把握了“哈罗德一多马思路所特有的权威性结论与性质,甚至在长期,经济系统充其量也只能平衡于均衡增长的刀刃上” (索洛,1956)。
(三)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及其评价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是美国经济学家索洛(Solow)和英国经济学家斯旺(Swan)1956年提出的,其后又由米德、萨缪尔逊和托宾等经济学家对其补充和发展,是以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索洛(Solow) 一斯旺(Swan)模型的关键特征是它关于总量生产函数性质的假设,它假设规模收益不变、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和生产要素之间可替代,认为经济的增长依赖于社会的资本存量、劳动力和技术情况。
该模型的理论思想是:新古典模型接受除不变的要素比例之外的所有的哈罗德一多马假定,从只生产一种产品的模型经济中展开,其生产函数包含四个变量:产量Y,资本K,劳动L和技术水平或称为劳动的有效性A,其生产函数符合道格拉斯函数形式,具体设为:Y (t) =F (K (t),A (t)L(t)),即假定资本、劳动和技术知识以外的投入是相对不重要的,且技术为劳动增进型的(A和L是以相乘的形式进人生产函数)。
在模型的构建过程中,引入s表示储蓄收入比例,为资本折旧率,n为劳动力增长率,k表示人均人均资本占有量。
根据两部门经济均衡条件I=S,变换得到新古典模型的基本方程△k=s*y一(n+)*k。
该方程表明:经济体经济总是向一个均衡增长路径(或稳态,△k=0)收敛;在均衡增长路径上,新古典模型中的每个变量的增长率都是常数;在该路径上,劳动者平均产出的增长率仅仅由技术进步决定,只有技术进步具有增长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