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 物质的物理属性教案 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5物质的物理属性教案设计(pdf)(新版)苏科版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密度知识点和技能。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学生学习效果
-视频资源:推荐学生观看关于物质的物理属性的科普视频,如《密度的奥秘》、《比热容的力量》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力。
2.教学总结: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体上是积极的,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方面都有所收获。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密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了解比热容、硬度和透明度等物质的物理属性。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学生的实验技能得到了提高,能够熟练使用测量工具,掌握实验操作步骤。同时,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了实际应用能力。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密度知识点,掌握密度计算和应用技能。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有关密度的计算题和应用题,巩固学生对密度的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八年级的学生对物理实验和实际应用题较为感兴趣,他们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好奇心。在学习风格上,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实践和实验来理解和掌握知识。此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了物质的物理属性这一章内容后,学生可能会对密度的计算和应用、比热容的概念以及硬度和透明度等概念感到困惑。此外,学生可能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存在困难,以及对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不够明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理解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通过实验和实际例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六章 第一节、物体的质量(表格式) 教案
1.交流:
要有反映大小的数值和反映物理意思的单位。
吨千克克毫克
2.检测
1.引导学生对已有的经验进行总是学习物理知识的一种方法。
2.在活动中学习,练习中巩固能加深学生对质量的理解。
三、测量质量的工具
1.投影:实验室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2.指导学生观察托盘天平对照插图6-1认识托盘天平的构造。
3.视频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
5.突出要点:
(1)在称量质量前通过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2)物体要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
1.通过ppt掌握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
2.观察投影,进一步掌握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
1.在具体操作中掌握天平的正确使用,学习借助说明工具的说明书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2.在交流中发现问题纠正错误。
教学设计
一、物体的质量
课题
一、物体的质量
教者
教学目标
1.知道质量的单位,能进行不同单位间的换算。
2.借助实物和插图了解托盘天平的结构,在说明书和教材的帮助下学习正确使用托盘天平。
3.通过练习,感受质量单位的大小,在实际测量中培养估测质量的能力。
4.通过探究活动理解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教学重点
质量的单位;
过
程
设
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点评
(3)称量质量时通过增减砝码移动游码使横梁平衡。
(4)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所表示的质量
板书:一、质量用字母m表示
1.单位
2.单位换算
二、天平的使用
三、测量水的质量
四、量筒的使用
五、学习总结
六、课外练习
学习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八年级物理第六章6.4 物质的比热容教案苏科版
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
四、物质的比热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热量的概念
(2)了解比热容的概念,了解一些常见物质比热容的大小,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物理属性之一。
(3)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感知科学归纳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1)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体验和增强联系实际及环境保护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设计思路]
1、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本节课又一次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的一些重要特征,全面地体现了课程标准对于探究活动的过程要求。
这节课的设计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让学生自主探究,而教师是课堂活动中的组织者和探究者。
2、注重联系实际,在生活和实验中探究知识,本节创设的情境是“中午海边沙子热,海水却很凉;傍晚海边沙子变凉了,海水却很暖和”,这
一情境来源于生活。
在解决问题后又回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解决“三峡水库建成对小气候的影响”和“海陆风的成因”,让学生体验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资源]
1、学生的生活体验(类似于“海水和沙子在同一时刻的温度不一样”的许多事例)。
2、实验探究的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水、沙子、温度计、搅棒、计时器等。
3、互联网上有关“三峡库区的气候受到影响”等资料。
4、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以及配套用书。
5、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物质的比热容、物质的物理属性江苏科技版知识精讲
初二物理物质的比热容、物质的物理属性某某科技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6 章第4节物质的比热容第5节物质的物理属性二. 重点、难点:重点:1. 比热容的概念、物理意义2. 物质的物理属性难点:关于比热的实验设计三. 知识点小结:(一)比热容:1. 比热容:通常,我们把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所吸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比热容是物质的又一种特性;在国际单位制中,它的单位是焦/(千克•℃)。
我们在研究某些问题时,常采用控制变量法。
例如,研究沙子与水谁升高温度快时,我们要选取相同质量的沙子和水,还要让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
学法指导: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是抽象且难以理解的,我们一定要通过观察、思索和亲身操作,通过水和煤油两种物质的比较认识到:等质量的不同物质,温度变化相同时,其吸热或放热不同,这说明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吸热本领。
×103J/(kg•℃),它表示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降低)1℃×103J;在各种物质中水的比热容较大。
3. 应用:a. 你知道为什么夏天的沙滩和海水在同一时刻的温度不一样吗?b. 你知道汽车的冷却液为什么常用水来做呢?c. 你知道我国吐鲁番盆地出现的“早穿皮袄午穿纱,夜抱火炉吃西瓜”的现象吗?这种现象在沿海城市会发生吗?d. 自然界和生活中与比热容有关的现象很多,要会解释其原因。
例如,海水的比热容大于沙石的比热容,因而白天的海风沿海面吹向陆地、夜晚的陆风沿地面吹向大海。
(二)物质的属性1. 在我们的周围有无数的物体,形形色色,各种各样。
我们通常从物质的物理属性来区分这些不同的物体。
2. 物质的物理属性除了状态、密度和比热以外,还有许多。
例如:颜色、磁性、弹性、硬度、导电性、导热性、透光性等。
3. 根据物质的物理属性区分物体时,可以有多个角度,也就是说,结果并不是唯一的。
例如水、水银、铁块、玻璃这四种物质,我们可以按状态来区分,也可以按金属与非金属来区分,还可以按颜色等其它的物理属性来区分。
苏科版八下物理6.5物质的物理属性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下物理 6.5 物质的物理属性一、教学内容1. 定义和区分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密度、比热容、热值和硬度。
2. 理解物理属性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 掌握物理属性的测量方法和单位。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区分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密度、比热容、热值和硬度。
2. 学生能够运用物理属性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掌握物理属性的测量方法和单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质的物理属性的概念和运用。
难点:物理属性的测量方法和单位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测量工具。
学具:课本、笔记本、测量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个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个实物的物理属性是什么。
2. 讲解: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密度、比热容、热值和硬度的定义和区分。
3. 实践:学生使用测量工具,对一些物质进行实际测量,并记录数据。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物理属性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5.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6.5 物质的物理属性密度比热容热值硬度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什么是物质的物理属性,并给出密度、比热容、热值和硬度的定义。
答案:物质的物理属性是指物质固有的、不随温度、压力等外界条件改变的性质。
密度是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比热容是单位质量物质温度升高1摄氏度所需的热量,热值是单位质量物质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硬度是物质抵抗划痕的能力。
2. 请列举三个实际问题,并运用物理属性的概念解决这些问题。
答案:问题1:为什么冰块在室温下会融化?答案:因为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当冰块放入水中时,冰块会浮起来,从而吸收热量融化。
问题2: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天,喝一杯冰镇饮料会感到凉爽?答案:因为冰的比热容小于水的比热容,当冰镇饮料放入口中时,冰会迅速融化吸收热量,从而感到凉爽。
问题3:为什么煤炭是一种常用的燃料?答案:因为煤炭具有较高的热值,完全燃烧时可以释放出大量的热量,从而提供能源。
最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课时教案(全册_共54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时教案(全册共54页)目录6.1物体的质量6.2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6.3物质的密度6.4密度知识的应用6.5物质的物理属性7.1走进分子世界7.2静电现象7.3探索更小微粒7.4 宇宙探秘8.1力弹力8.2重力力的示意图8.3摩擦力8.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9.1 二力平衡9.2牛顿第一定律9.3 力与运动的关系10.1压强(课时1)10.1压强(课时2)10.2液体的压强10.3大气压强10.4浮力10.5物体的浮与沉《6.1物体的质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物体的质量.知道质量的主单位和常用单位,能进行单位间的换算.2.知道实验室测量质量的仪器是天平;知道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3.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二、教学重难点1.质量单位及单位间换算,天平使用方法.2.质量的概念,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三、教学资源牙膏、药品的包装盒、小金属块、托盘天平四、教学设计1.导入:从教室内物品引入,针对P2图理解物体和物质的区别与联系.学生讨论后举例。
结论: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2.质量的单位要求学生根据拿出牙膏、药品的包装盒等,通过观察,寻找有关质量的标志.提问:我们平时所买的物品上是否都标有质量值?引出质量的单位.(1)国际单位:千克(kg)(2)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进率: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学生活动:回顾小学学的重量单位进行对比单位换算练习(学生展示):一头蓝鲸的质量约为150吨,合____千克;蜜蜂的翅膀的质量是0.1毫克,合___千克;红血球的质量为5.0×10-11千克,合___克.3.质量的测量和天平的使用学生阅读托盘天平的使用说明书以及注意事项.观察天平构造,对照书本,指出每一组成部分.(1)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案秤;杆秤;台秤;电子秤.(2)实验室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3)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帮助学生了解天平的构造.(4)介绍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5)学生对照说明书演示测量小金属块的质量(学生讨论并操作).4.探究物体的形状、状态和地理位置的变化对质量大小的影响.指导学生讨论概括:物体的形状、状态和地理位置发生变化时,质量并不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5.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内容.6.完成巩固案五、教学反思《6.2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悉天平的构造,使用步骤和注意事项.2.知道怎样测量小于天平感量的细小物体质量.3.学会记录实验数据,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误差分析.4.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教学重难点1.托盘天平的使用.2.正确使用游码,正确读出游码指示的质量数.三、教学资源托盘天平和砝码、烧杯两个,两盒大头针,水.四、教学设计1.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让学生说出天平的主要构成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天平的“铭牌”.明确:铭牌上标的:“称量”和“感量”是什么意思?(称量表示天平每次最多允许称的物体质量;感量表示天平能称出的最小质量,天平的感量越小,它的准确度就越高.)2.问题探究:怎样称出一枚大头针的质量?书中哪位同学说的可行?你的方法又是什么?阅读课本,分小组讨论探究的过程,得出实验方案.通过学生的实验得出: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用“测多求少”的方法,根数越多,误差越小.让学生明白:设计和填写表格是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的重要环节.3.问题探究:怎样用托盘天平测量水的质量?合理的顺序应该是:(1)测空杯的质量(2)把水倒入杯中(3)再称杯和水的总质量(4)计算出杯中水的质量(M水=M总—M杯)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测量液体质量时,由于托盘上不可直接盛放液体,这就要先测容器的质量,即先测量空烧杯的质量,再测量烧杯和水的总质量,最后把总质量减去空烧杯的质量即为水的质量.这种方法对于有腐蚀性的化学药品或牛奶、油等黏性液体同样实用.先测总质量,再将液体倒出后测空烧杯的质量,最后两者相减.说说这种方法的不妥之处和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学生思考后回答.(容器内会留有少量液体,测量结果会偏小)4.指导学生归纳总结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的方法及注意事项.5.完成巩固案五、教学反思《6.3物质的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2.尝试用密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3.培养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和生活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2.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换算以及密度的测量.三、教学资源体积不同的长方体铁块和铝块、刻度尺、托盘天平.四、教学设计1.明确密度是物质的特性.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学生思考并举例,提出各自的见解.如:颜色、质量、体积、气味等.教师手拿两个大小相同的铁块和铝块,问:能单凭体积来鉴别它们的种类吗?教师再拿出一个小铁块和一个较大铝块,问:你能单凭质量来鉴别它?那么我们能通过比较什么来鉴别金属块的种类呢?请同学们设计一个方案来鉴别金属的种类,教师进行引导.学生设计出实验探究的主要步骤和实验表格:(1)用天平测出金属块的质量;(2)用刻度尺测出金属块的边长,并计算出它们的体积;(3)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寻找规律.质量(g)2.密度概念的建立从表格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如何建立密度的概念?联系对速度的定义方法(比值定义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1)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2)密度公式:ρ=m/V;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 g/cm3=103kg/m3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其质量、体积等因素无关;同种物质的密度相同,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3)叙述密度的物理意义(结合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并能叙述其物理意义.3.例题(学生板演)一铁块质量是1.97吨,体积是0.25米3,铁块密度多大?4.课堂小结:密度的定义;密度单位及换算;密度的计算;5.完成巩固案五、教学反思《6.4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密度的概念,能熟练利用密度的公式进行计算.熟练掌握密度单位的换算.2.尝试用密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3. 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1.用量筒和天平测液体或固体的密度.2.密度知识的应用.三、教学资源小石块、盐水、烧杯、托盘天平.四、教学设计复习:什么是物质的密度?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要求出物质的密度要知道哪些量?出示一个小石块和一杯盐水,指出用天平可以称出石块与盐水的质量,但刻度尺却无法测出它的体积.本实验我们学习量筒的使用方法.学生阅读课本量筒(或量杯)的使用说明.1.量筒的使用方法介绍量筒和量杯,mL是体积单位“毫升”的符号,1mL=1cm3.那么1L=____mL=____dm3提问:量筒或量杯使用时怎样放?怎样读出液体的体积?(1)测量时量筒或量杯使用时应放平稳(2)读数时社,视线要与筒内或杯内液体液面相平,(如:测水的体积,由于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凹液面的底部齐平;如测水银的体积,由于水银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与凸液面的顶部齐平.)2.提问:测石块的密度合理的实验步骤是什么?教师巡视并与学生探讨.学生讨论得出实验步骤: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该先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学生实验3.提问:测液体的密度合理的实验步骤是什么?两种方案的比较:学生讨论方案并对比优劣4.密度知识的应用(例题讲解)有一体积为30厘米3的铜球,质量为89克,则该铜球为实心吗?空心部分体积有多大?若在空心部分装满水,则注入水后球的总质量是多少?组织学生阅读“密度知识的应用”内容(1)利用密度知识求物体质量公式:由ρ=m/v得m=ρv可算出质量.(2)用密度知识求物体的体积公式:由ρ=m/v得v=m/ρ可算出物体的体积.(3)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公式:ρ=m/v.5.组织学生归纳本节内容6.完成巩固案五、教学反思《6.5物质的物理属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质量、密度、硬度、弹性、导电性、磁性等都是物质的属性.2.会根据属性对物质进行分类.3.感受自然界中物质的多样性,激发探究自然界奥秘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物质的各种属性,并且知道各种不同的物质,它们的物理属性各不相同.2.了解物质的各种属性.三、教学资源铁钉、玻璃板、钢锯条、塑料尺、粉笔、铜钥匙、铅笔芯、金属勺子、塑料勺子、烧杯、热水.四、教学设计1.引入新课介绍已学过的物质的状态、密度都是物质的属性.2.组织学生探究物质的硬度.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铁钉、玻璃板、钢锯条、塑料尺、粉笔、铜钥匙、铅笔芯这七种物质的硬度,并将它们按顺序摆放好.组织学生分析并讨论、收集合理的实验方案.补充说明:用硬度小的物质在硬度大的物质上刻画时一般不会留下痕迹,根据这一规律可以辨别硬度相近的物质的硬度大小.要求学生将硬度和生活中物质的有关应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2、组织学生讨论物质的其他属性.3.组织学生探究“金属、塑料谁的导热性能好?”(1)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想.(2)组织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3)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收集合理的实验方案.(4)组织学生进行实验.(5)引导学生由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集体讨论出实验方案:将金属勺子和塑料勺子的一端插入热水中,两手分别捏住另一端,哪一只手感到热就表明这把勺子的导热性能好.组织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检验猜想是否正确.4.阅读“生活·物理·社会”,谈谈体会.5.课内小结学生归纳出物质的物理属性有哪些?6.完成巩固案五、教学反思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2.过程与方法⑴能从课堂内外的活动中猜想出物质的结构模型,并从中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和方法.⑵知道分子的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区别;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固、液、气三态的性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教学难点:分子模型的建立和理解.三、教学资源炭笔、放大镜、高锰酸钾颗粒、烧杯、酒精、水、吸管、一端开口的玻璃管(长60cm、内径5mm)肥皂水、中间系有细线的圆形铁丝圈、水银、铅块.四、教学设计师:一支粉笔可以折成两段、四段、八段……甚至粉末,这些粉末是什么形状?生:回答.师:我国古代著名的学者庄子在他的《天下篇》提出一个命题,“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针对这句话,请同学来翻译一下,并说明庄子所表达的观点?在上面所列举的几个例子中,当这些微粒分到一定程度时,我们肉眼将不能看到,科学家是如何探索这些人们不能直接观察到的领域的.介绍物理方法:建立模型法实验1用肉眼和放大镜分别观察炭笔在白纸上的划痕.师:通过观察得到什么结论?师:这些微小的颗粒是如何构成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的呢?猜想一下.实验2下面请同学们做一个分组实验,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师:水怎么变成紫色的呢?能不能具体描述一下水变成紫色的过程. 师:再过段时间,烧杯中的水会怎样?实验3师: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一半是上了颜色的水,另一半是酒精,在液面的上端用橡皮筋做了记号(先把橡皮筋拨上去,让学生看清界面,再拨下来),将玻璃管反复翻转,让水和酒精充分混合,混合后与混合前有什么不一样呢?(气泡在缓缓的上升,界面不存在了,总体积比原来要小,绕着学生走一圈)师:以上是我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对物质微观结构提出的猜想,科学家在研究物质结构时,按照这样的研究方法提炼出了关于物质微观结构的三种模型,你认为哪种模型能够完善的解释上述活动中看到的现象呢?模型 1 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各个颗粒紧靠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模型2 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模型 3 固体是由微小颗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固体微粒可以挤进液体中.师:为什么不选模型1、模型3呢?生:各个颗粒之间有空隙,并不是紧靠在一起的,所以模型1不成立,而酒精与水的混合实验说明液体不是连成一片的,不仅是固体,液体之间也有空隙,所以模型3也不成立,应选模型2师:这样我们就从宏观现象入手,通过一次次的猜想和论证建立了物质的微观模型: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而这颗粒究竟可以分到怎样的程度?打个比方,学校可分为三个年级,每个年级由若干个班构成,每个班级由50多个学生组成,到这里我们再划分下去对学校的构成就没有意义了,因此学生个体是构成学校组织的最小单位.同样物质划分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再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这种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称为分子.一杯水分下去是小水滴,小水滴分下去是小水珠,一直分到水分子,如果再继续分下去,就不具备水的性质了.也就是说水分子还是水,再分就不是水了.内容:一些图片,包括现代显微镜和原子分子图片.师:放大镜、各种显微镜的发明和利用在科学家收集证据、认识物质微观世界性质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拓展了人们的视力范围,收集了更多证据,支持了科学家提出的模型.分子很小,一般分子的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而我们人眼所能分辨的最小距离仅为0.1mm,由此可见,分子不借助于高级的仪器仅凭肉眼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反之能被我们肉眼看到的显然也不是分子,而是小微粒.板书: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间隙.例1:下列现象中,能用分子无规则运动知识来解释的是()A. 春天,柳絮飞扬B. 夏天,槐花飘香C. 秋天,落叶飘零D. 冬天,雪花飘飘例2:下列诗词、歌词或俗语中不含有分子无规则运动这一物理知识的是()A.稻花香里说丰年 B.美酒飘香歌声飞C.墙里开花墙外香 D.亲戚远来香让学生再一次的回顾实验二师:请同学们观察面前的烧杯,看到整杯水都变成了紫红色,现在我们知道这是分子之间有空隙造成的,除此之外这个实验还能说明什么呢?教师可多联系生活实际多举些例子,同时让学生也展开思维,列举与相关的现象,共同说明分子是在不停的运动的.师:在手帕上洒些香水,问同学们能闻到吗?说明:实验时,特意离一些同学近一些,然后问近处和远处的同学闻到没有,这个时间差证明了分子运动到远处需要时间.介绍二氧化氮和空气,硫酸铜和水,铅片和金片的扩散现象.说明分子扩散的速度与物质的状态有关.学生分析诗句:南国汤沟酒,开坛十里香所蕴含的物理意义.同时在教室的饮水机中取出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放入高锰酸钾颗粒,让学生比较哪杯水先红,进而找出原因.联系生活,让学生多举例,如:为什么炒菜比腌菜咸的快等.板书:分子一直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例3:通常把青菜腌成咸菜需要几天时间,而把青菜炒熟,使之具有咸味,仅需几分钟.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A.盐分子太小,很容易进入青菜中 B.盐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C.青菜分子间有空隙,易扩散 D.炒菜时温度高,分子运动加快回顾实验3设问:既然本实验说明分子间存在着空隙,为什么在没有混合之前这些分子没有紧密的连在一起,而任凭这些空隙存在呢?实验:肥皂泡实验、水银的聚合结论:分子间存在着引力,但是我们又不能无限地压缩任何物体,说明分子间还存在着斥力.板书: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存在排斥力.总结分子动理论的内容.例4:两滴水银接近时能自动结合为一滴较大的水银滴,这一现象说明A.分子间存在引力B.分子间存在斥力C.分子间有间隙D.物质间有扩散现象例5:对下列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打开香水瓶盖后,能闻到香味,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运动B.封闭在容器内的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引力C. 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隙D. 铅笔笔芯用了一段时间后会变短,说明分子间有斥力读一读生活物理社会师:仔细阅读短文《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教师再做总结.师:阅读生活物理社会部分回答如下问题.纳米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你所了解的纳米材料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在电视广告中你所了解的有哪些商品宣传中称自己为纳米材料制成的?五、教学反思7.2《静电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知道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知道原子的结构;知道摩擦起电是将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2.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解释静电现象、认识正负电荷三、教学资源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四、教学设计一、摩擦起电1.引入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如: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再如:用头发摩擦过的塑料尺靠近纸屑,纸屑会怎样?----纸屑被吸引了.纸屑为什么能被吸引呢?2.体验静电现象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即:经过摩擦的绝缘体能吸引轻的物体,用这种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还有哪些?二、认识电荷1.不一样的电荷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小组探究活动7.5: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结论:自然界仅有两种电荷,一类是正电荷,另一类是负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活动: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气球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三、原子构成初步及对摩擦起电的解释1.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而认识了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3.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只是将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四、小结1.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2.电子的发现及原子的构成;3.摩擦起电的实质.五、作业www 第一题五、教学反思7.3《探索更小微粒》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分子不是微观粒子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2.过程与方法知道模型法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感知丰富的微观世界,体会人类在揭示微观世界奥秘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并知道这种探索还要继续进行下去.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子及原子的结构教学难点:原子行星模型的理解三、教学资源塑料尺、毛皮、纸屑、塑料绳四、教学设计师:由上节课可知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那么分子是不是最小的呢?可不可以再分呢?师生共同观察课本P31。
苏科版八下物理6.5-物质的物理属性-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下物理6.5物质的物理属性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第6.5节“物质的物理属性”。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理解物质的密度、比热容、硬度和磁性等物理属性的概念。
2. 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3. 了解不同物质的比热容、硬度和磁性等物理属性的差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密度、比热容、硬度和磁性等物理属性的概念,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2. 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了解不同物质的物理属性差异,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质的密度、比热容、硬度和磁性等物理属性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难点:密度公式的应用,以及不同物质物理属性的差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包括密度计、温度计、烧杯、铁块、铜块等)。
学具:学生实验报告册、课本、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段关于密度的新闻报道,引发学生对密度的兴趣。
例如,报道关于油轮泄漏事件,油品流入江河,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油品泄漏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这与物质的密度有何关系?2. 知识讲解:(1)讲解密度的概念: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用公式表示为ρ = 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2)讲解密度的计算方法:通过实验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然后利用密度公式计算出密度。
(3)讲解比热容、硬度和磁性等物理属性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3. 实验与观察:(1)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2)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不同物质的密度、比热容、硬度和磁性等物理属性的差异。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密度的例题,让学生掌握密度公式的应用。
例如,一个体积为200cm³的铜块,质量为150g,求铜的密度。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素材大全物质的物理属性教案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素材大全——物质的物理属性教案苏科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物理属性的概念,理解不同物质的物理属性差异。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物质物理属性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物质的物理属性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物质的物理属性的概念及其差异。
2. 实验方法在研究物质物理属性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物质的物理属性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实验设计与分析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各种物质样品、测量工具等。
2.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实验报告模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各种物质样品,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物质的特性,引出物质的物理属性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物质的物理属性的定义、分类及相互关系,举例说明各种物理属性的特点。
3.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测量不同物质的物理属性,如密度、比热容、硬度等。
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实验器材,掌握实验方法。
4. 分析讨论: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不同物质的物理属性差异,探讨物质物理属性与实际应用的关系。
5. 解决问题:布置课后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物质的物理属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日用品等。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物质的物理属性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新材料研发、节能减排等。
2. 介绍一些与物质物理属性相关的科学家和重大发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强调物质的物理属性及其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物质的物理属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八、作业布置:2. 选择一种物质,分析其物理属性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写一篇短文。
九、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和思考,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2.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十、课后评价:1.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物质的物理属性教案
物质的物理属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物理属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密度、比热容、硬度、透明度等常见的物理属性。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属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物理属性概念及其分类2. 密度、比热容、硬度、透明度等物理属性的定义及特点3. 物理属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物理属性概念、密度、比热容、硬度、透明度等物理属性的定义及特点。
2. 教学难点:物理属性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的物理属性。
2. 利用生活实例,使学生理解物理属性的实际意义。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不同特性。
2. 新课:介绍物质的物理属性概念,讲解密度、比热容、硬度、透明度等物理属性的定义及特点。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属性应用实例,如为什么石头比水重、为什么夏天大地发热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讨论物理属性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物质的物理属性的理解程度,以及运用物理属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实践操作等。
3. 评价标准:能准确理解物理属性的概念,掌握密度、比热容、硬度、透明度等物理属性的定义及特点;能运用物理属性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七、教学拓展1. 密度、比热容、硬度、透明度等物理属性的深入研究。
2. 其他物理属性的学习,如导电性、磁性等。
3. 物理属性在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新材料研发、能源利用等。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教具(如各种物质样品、测量工具等)。
2. 网络资源,如科普文章、视频等。
3. 生活实例,如日常用品、建筑物等。
九、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物理属性的重要性。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6.5《物质的物理属性》教案(苏科版八年级)
课题 6.5 物质的物理属性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知道质量、密度、比热容、硬度、弹性、导电性、磁性等都是物质的属性。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铁钉、玻璃板、钢锯条、塑料尺、粉笔、铜钥匙、铅笔芯、金属勺子、塑料勺子、热水能力会根据属性对物质进行分类情感感受自然界中物质的多样性,激发探究自然界奥秘的兴趣;学会交流与讨论,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重点了解物质的各种属性,并且知识各种不同的物质,它们的物理属性各不相同。
难点同上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师组织指导学生活动知道物质的状态、密度、比热都是物质的属性。
探究物质的硬度一、引入新课介绍以学过的物质的状态、密度、比热都是物质的属性。
二、讲授新课1.播放铁钉在石蜡上刻画的图片。
2.提出问题:这张图片说明了什么?3.组织学生探究物质的硬度。
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铁钉、玻璃板、钢锯条、塑料尺、粉笔、铜钥匙、铅笔芯这七种物质的硬度,并将它们按顺序摆放好。
2)组织学生设计“比较七种物质硬度”的实验方案。
3)组织学生分析并讨论、收集合理的实验方案。
补充说明:用硬度小的物质在硬度大的物质上刻画时一般不会留下痕迹,根据这一规律可以辨别硬度相近的物质的硬体验物质的软硬程度。
猜想和交流集体讨论、交流并汇报。
分析讨论得到合理方案是:用钢钉在其他六中物质上用相同的力刻画一条度大小。
直线痕迹,通过观察痕迹的深浅判断硬度的大小。
教学目标学生活动教师组织指导讨论物质的其他属性:弹性、导电性、导热性、磁性、熔点、沸点、频率、波长、周期等。
4)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提醒学生:实验时不要被物体的边角划伤)5)组织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6)介绍硬度这种物质的属性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播放光盘)4、组织学生讨论物质的其他属性。
1)组织学生观察课本图6-18,讨论物质还有哪些属性。
2)播放光盘中有关物理属性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图片。
5、组织学生探究“金属、塑料谁的导热性能好?”1)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教案 苏科版
第六章教案6.1 物体的质量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质量是物体自身的属性,知识质量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怎样换算。
2)了解托盘天平的结构、使用方法及使用注意点。
3)会调节托盘天平的平衡,会对天平测量结果准确读数。
4)初步感受物体质量单位的大小,培养估测能力;会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了解物体的形状、物质的状态与物体质量大小无关。
2)通过比较物体质量的多少,让学生学会比较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与他人协作精神。
二、设计思路:本节教学内容为三个知识点和一个活动。
三个知识点是:质量的概念、质量的单位以及质量的测量工具。
一个活动是探究物体的形状、物质的状态以及地理位置的变化对质量大小的影响。
其中三个知识点中,质量的概念是定性的,要求较低,重点在质量的单位和质量的测量工具。
实验室里质量的测量工具是天平,教材要求学生自己阅读托盘天平的说明书,寻找天平使用中的常见错误,通过师生的交流协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这与传统教法有明显区别。
本节的探究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自己去体会同一物体的形状、物质的状态以及外界环境变化时,该物体质量不变,不同物体的质量一般不相同,因此,质量是物体自身的属性,它只反映物体包含物质的多少。
三、教学资源本节课的教学资源,主要为校内资源,即学校物质实验室中的托盘天平、物理天平和生活中的案秤、台秤、杆秤等。
四、教学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点评导课: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我们周围的所有物体,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还有什么不同之处?(本节导图)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学会了“比较”的思维方式,同时采用了讨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围绕质量的概念,让学生多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归纳出质量的概念质量的单位、符号教师作介绍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先讲授,后练习)建立质量单位的大小的具体体验,一只苹果质量约0.15kg,一只大公鸡质量约2.5--3kg质量的测量工具(重点介绍托盘天平)结合实物讲授天平的结构、使用方法、使用注意点介绍日常生活中质量的其它测量工具(可利用实物或实物投影仪)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6.1归纳分析探究结果小结布置作业学生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举例让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知识作回忆,接触过的有哪些?学生板演学生当堂练习让学生在实验室面对天平学习练习天平的调节方法、游码的读数方法分组讨论图6-2的问题利用托盘平天进行探究物体的形状、物质的状态及地理位置的变化与物体质量大小的关系完成课本P4的填空部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放开了巩固已学过的单位换算帮助学生建立质量单位大小的具体体验更直观明了学生动手实验探究,既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反思:6.2 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会使用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熟练掌握用天平测物体质量的方法。
八年级物理下册6.5物质的物理属性教案(新版)苏科版
物质的物理属性中考物理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A.人在屏幕上的影子B.蜡烛通过小孔成像C.荷花在水中的倒影D.铅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答案】C【解析】A.人在屏幕上的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不符合题意;B.小孔成像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得到物体的像,不符合题意;C.荷花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符合题意;D.铅笔在水中弯折,是光线从水中进入空气中时,发生了折射造成的,不符合题意.2.下列生活用品没有使用电磁波的是A.微波炉B.电暖器C.消毒柜D.电水壶【答案】D【解析】电磁波谱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微波炉利用微波使食物中的水分子振荡从而加热食物的;电暖器运用了红外线,消毒柜是利用紫外线消毒的;电水壶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来工作的,故D符合题意,故选D.3.在力学发展过程中,许多科学家做出了贡献.通过实验表明: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物体受到了摩擦阻力.最初得到该实验结论的科学家是()A.亚里士多德B.伽利略C.牛顿D.阿基米德【答案】B【解析】最初得到该实验结论的科学家是伽利略4.工业上通常是对空气进行加压降温,使空气变成液态,然后再加热液态空气来制取氧气的.由于不同气体的沸点不同,所以在加热时,空气中的各种气体就会被分离出来.以上过程涉及到的物态变化分别是A.液化汽化B.液化熔化C.升华熔化D.凝华液化【答案】A【解析】由题意知,把空气降温加压后,使空气变成液态,属于液化;液化后又加热升高温度,根据沸点不同进行分离液态空气制取各种气体,是由液态变成气体,属于汽化现象,故是先液化后汽化,故A正确.故选A.5.如图所示,在带电的验电器A和不带电的验电器B中间连接一根杆,验电器B 的金属箔也张开了A.验电器A失去了原子核B.验电器B的两片金属箔带的是同种电荷C.AB之间的杆可以是绝缘体D.验电器B一定得到了电子【答案】B【解析】A.一根杆连接验电器A和验电器B瞬间,A、B间会发生电子转移,原子核不能发生转移,故A错误;B.一根杆连接验电器A和验电器B瞬间,A、B间会发生电荷的转移,B验电器带上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则B验电器的两个金属箔会张开,故B正确;C.导体容易导电,A、B间发生电荷的转移,AB之间的杆应该是导体,不可以是绝缘体,故C错误;D.如果验电器A带正电荷,一根杆连接验电器A和验电器B瞬间,验电器B上的电子会转移到验电器A,所以B会失去电子,故D错误.6.在一支平底试管内装入适量铁砂,然后先后放入装有甲、乙两种不同液体的烧杯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试管在甲液体中受到的浮力较大B.试管在乙液体里排开的液体质量较小C.在甲液体中试管底部所受液体压力较大D.装乙液体的烧杯底部所受压强较大【答案】D【解析】A.因为同一支装入适量的铁砂的平底试管在两液体中都漂浮,所以试管受到的浮力:F甲=F乙,故A错;B.试管在甲、乙两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相等,根据F浮=G排=m排g可知,试管排开的液体质量相等,故B错;C.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差,而上表面受到的压力为0,所以F浮=F下表面﹣F上表面=F下表面,因为受到的浮力相等,所以,下表面受到的压力相等,即:F甲=F乙,故C错.D.试管在甲、乙两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相等,由图知,排开的液体体积V甲>V乙,根据F=ρ液V排g可知,ρ甲<ρ乙,两液面等高,根据p=ρ液gh可知,装乙液体的烧杯底部所受浮压强较大.故D正确;故选D.7.甲、乙两人用相同的滑轮和绳子分别组成如图所示的a、b两个滑轮组,把相同物体提升了相同的高度,则两滑轮组的效率η甲、η乙之比及甲、乙两人所用的力F1、F2之比可能分别是(不计摩擦及绳重)A.2:3;2:3 B.3:2;3:2C.1:1;2:3 D.1:1;3:2【答案】D【解析】因为甲、乙两人用滑轮组把相同的物体提升了相同的高度,所以所做的有用功相等.由于不计摩擦及绳重,所做的额外功就是克服动滑轮的重力所做的功,因此额外功相等,根据机械效率η=可知,两滑轮组机械效率相同,即η甲: η乙=1:1.甲、乙两人所用的拉力的大小与承担物重的绳子的股数有关,a滑轮组由2股绳承担,即F1=(G动+G物);b滑轮由3股绳子承担,即F2=(G动+G物),所以F1:F2=(G动+G物):(G动+G物)=3:2.故D正确.8.下列有关安全用电的说法,正确的是()A.家庭电路中的保险丝熔断,一定是用电器总功率过大B.闸刀开关的手柄是绝缘材料制成的C.三孔插座中比两孔插座多的那个孔是跟零线连接的D.电能表应该装在家庭电路支路上【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短路或总功率过大都可以使保险丝熔断,故A错;由于人要接触闸刀开关的手柄,所以要用绝缘体材料做,故B正确;三孔插座中间那个孔与地线相连接,故C错;电能表是用来测量家庭消耗的总电能的,所以应装在干路上,故D错;应选B.【考点定位】安全用电9.如图所示,一根弹簧一端固定在竖直墙上,在弹性限度内用手水平向右拉伸弹簧的另一端,下列有关“弹簧形变产生的力”描述正确的是()A.手对弹簧的拉力B.弹簧对手的拉力C.墙对弹簧的拉力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答案】B【解析】弹簧形变产生的力,就是弹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为弹簧,因为是手拉弹簧,所以弹簧发生形变,产生的是对手的拉力。
6.5物质的属性—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
6.5 物质的属性—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1. 引言本教学设计是基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的教学内容,着重介绍了物质的属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物质的特性和属性对物质的用途和功能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了解物质的属性包括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够描述物质的不同属性,并举例说明;•能够运用物质的属性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
3. 教学内容本节课将介绍以下内容:•物质的物理性质:密度、颜色、形状、熔点、沸点等;•物质的化学性质:可燃性、腐蚀性、氧化性等;•物质的属性对其用途和功能的影响。
4.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1.引入问题:你知道物质的属性是什么吗?物质的属性对什么产生影响?2.学生小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想法。
步骤二:学习物质的物理性质1.展示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概念和举例;2.进行示范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密度、颜色、形状、熔点和沸点;3.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4.学生自主总结物质的物理性质,并进行展示和讨论。
步骤三:学习物质的化学性质1.展示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概念和举例;2.进行示范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可燃性、腐蚀性、氧化性等;3.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4.学生自主总结物质的化学性质,并进行展示和讨论。
步骤四:探究物质属性对用途和功能的影响1.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属性对其用途和功能有哪些影响?举例说明;2.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小项目:选择一个日常用品,分析其所需物质的属性对其功能和用途的影响;3.学生展示小项目结果并进行讨论。
步骤五:小结和反思1.简要复习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2.学生个人反思:对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有何收获,还有什么不足之处?5. 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包括小组讨论、实验记录、小项目展示等;•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对物质属性的理解和运用。
6. 扩展延伸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质的属性和它们对物质的用途和功能产生的影响,可以进行以下扩展活动:•参观工厂或实验室,了解不同物质在实际生产和应用中的应用情况;•设计并进行更复杂的实验,深入研究物质属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探究不同物质的应用领域,并分析物质属性在这些领域中的作用。
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6.5物质的物理属性
(3)注意事项:用相同力度、相同方式刻划,注意安全
4.提问:实验得出玻璃的硬度较大,那切割玻璃的玻璃刀又是用什么做的?金刚石。
5.提问:人体硬度最大的地方?牙齿表面的牙釉质。因此磨牙用的车针上镀的是硬度更大的金刚砂。
6.学生活动:
器材:车针、玻璃
老师:说一说什么是弹性?
老师:弹性指的就是受力发生形状改变后,能恢复原来的大小和形状的性质。
老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有弹性的物体?
2.学生举例:弹簧、蹦床、篮球、撑杆跳、橡胶轮胎等。
3.老师:弹簧具有弹性是不是主要因为绕成了螺旋形状?
4.学生活动:
器材:含弹簧的水笔、细铁丝
用细铁丝在水笔芯上绕成和弹簧相同的螺旋形状,再分别拉一拉弹簧和铁丝,比较一下弹性有什么区别。
一、引入
1.课前播放祖国大好河山的视频。
2.祖国这么美,我想去看看:体验蹦极
展示蹦极图片,提问:蹦极中最关键的器材是什么?这根绳子需要具备什么性质?
演示实验:模拟蹦极场景。用一根橡皮筋和一根蜡线分别绑着一个剥了皮的橘子从高处落下,橡皮筋绑的橘子弹跳了几下,蜡线绑的橘子被分成了几瓣散落。
二、弹性
1.老师:这两种材料哪种更适合当蹦极绳?为什么?
四、导电性
1.继续看栏杆,发现上面装有景观灯。如果有人触摸不慎触电,你身边有根木棒和一根金属棒,应该怎么救他?
这涉及到什么性质?导电性。
2.学生实验:测试一些材料的导电性
器材:木棒、铜棒、橡胶棒、铅笔芯、电池组、导线、开关、小灯泡
把不同材料分别接进电路中,比较导电性。请同学回答。
3.小结:像金属棒、铅笔芯这样容易导电的称为导体。像木棒这样不容易导电的称为绝缘体。
6.5 物质的物理属性 苏科版
铁佛中学活页教案授课教师授课日期课型班级课题§6.5 物质的物理属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各种物质的硬度不同。
2、了解物质一些物理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
3、学会对物质分类。
过程与方法:1、用探究的方法,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养成建立比较基准点的习惯。
2、培养乐于探索精神和敢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用物质的物理属性对物质分类,感受自然界物质的多样性,激发探究自然界奥秘的浓厚兴趣。
2、在探究过程中,通过学习交流与协作,培养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比较物质的硬度。
教学难点集体备课个人修改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提出问题:你能区别下列物质吗?并出示:(1)铜块与铝块(2)水与酒精(3)酒精与玻璃学生讨论回答后,老师总结:密度、比热、状态、颜色、气味都是每种物质所特有的,是物质的物理属性,了解这些属性,对于生产、生活及认识世界都有重要的意义。
板书:五、物质的物理属性二、预习设计、成果展示三、小组合作、师生探究【提出问题】除密度、比热、状态、颜色、气味外,物质还有哪些物理属性呢?活动:(1)墙上挂飞镖盘,请一位同学用飞镖射中飞镖盘,看到飞镖头部进入盘中。
(2)老师用铁钉在石蜡上刻画图片,看到铁钉在石蜡上留下痕迹。
感受活动:学生用铅笔尖在泡沫板上刻一幅最拿手的图画。
提出问题:实验中的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得出:不同物质的软硬程度是不同的,物质软硬程度的特性称为硬度,它是物质的物理属性之一。
(板书:一、物质的软硬程度的特性称为硬度。
)不同物质的硬度不同,那么下列物质的硬度谁大谁小呢?你能从大到小排列正确吗?比较物质的硬度[器材]:玻璃、钢锯条、塑料尺、粉笔、铁钉、铅笔心、铜钥匙等。
[探究目的]:比较物质的硬度,并按硬度大小排序。
[猜想]:根据你的预测,将这些物质硬度的大小进行排序:(1)(2)(3)(4)(5)【设计验证实验】(1)学生思考、交流得出比较硬度大小的方法: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表面上刻画,若被刻画物上留下痕迹,则刻画物比被刻画的硬度大;若被刻画物上不能留下痕迹,则刻画物比被刻物的硬度小。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素材大全物质的物理属性教案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素材大全——物质的物理属性教案苏科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物理属性的概念,包括密度、比热容、硬度、透明度等。
2. 通过对物质物理属性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识别和比较不同物质的物理属性。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哪些方面。
2. 如何利用物质的物理属性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 物质的物理属性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 如何在复杂情境中运用物质的物理属性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物质的物理属性案例和问题。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不同物质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2. 新课导入:教师介绍物质的物理属性的概念,包括密度、比热容、硬度、透明度等。
3. 案例分析:教师给出具体案例,让学生分析物质的物理属性在其中的应用。
如:为什么冰块浮在水面上?4.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物质的物理属性问题,并尝试解答。
5. 练习环节:教师布置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检验自己对物质物理属性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6.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物质的物理属性,并强调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7.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我们学习的密度、比热容、硬度、透明度等物理属性,还有哪些物质的物理属性值得我们关注?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享实例,了解更多物质的物理属性,如磁性、导电性、弹性等。
3. 教师总结:物质的物理属性是多方面的,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和发现,深入了解物质的特性。
七、实践操作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如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比热容等物理属性。
2. 学生动手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3.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物质物理属性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八、生活应用1. 教师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思考物质的物理属性现象,如:为什么热水壶的把手是橡胶的?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讨论物质的物理属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年级物理下册 6.5物质的物理属性教案 (新版)苏科版
物质的物理属性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用探究的方法了解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的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
2、学会对物质分类,通过填写物质分类表将物质常见的属性表现出来,感受自然界物质的多样性,激发探究自然界奥秘的浓厚兴趣。
3、在探究活动中了解探究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环节,学习交流与协作,培养团队精神。
二、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
难点:比较物质的硬度、物质的分类方法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自学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生产、
物质的物理属性之一。
幅最
实验
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
塑料尺、铅笔心、粉笔。
⑤物质的磁性
状态、
五、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物理属性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用探究的方法了解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的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
2.学会对物质分类,通过填写物质分类表将物质常见的属性表现出来,感受自然界物质的
多样性,激发探究自然界奥秘的浓厚兴趣。
3.在探究活动中了解探究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环节,学习交流与协作,培养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比较物质的物理属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过:一杯水和一杯酒精,我们如何来辨别?(闻气味)
一杯盐水和一杯糖水,我们如何来辨别?(尝味道)
一杯水和一块冰,我们如何来辨别?(看状态)
形状、体积都相同的铁块和铝块,我们如何来辨别?(比密度)
师总结:状态、颜色、气味、密度都是每种物质所特有的,是物质的物理属性,了解这些属性,对于生产、生活及认识世界都有重要的意义。
除了这些物理属性以外,还有许多其他的物理属性,这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来认识。
(板书)五物质的物理性质
二、新课教学
1、师:同学们有没有玩过飞镖?当飞镖射中飞镖盘时,我们可以看到飞镖头部进入盘中。
师:(出示)蜡烛铁钉
用铁钉在蜡烛上刻画,可以看到什么?(铁钉在蜡烛上留下了刻痕。
)
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不同物质的软硬程度是不同的。
钉子比较硬,蜡烛比较软。
)
师:我们把物质软硬程度的特性称为硬度,它是物质的物理属性之一。
(板书:一、物质的软硬程度的特性称为硬度。
)
师:(过渡)不同物质的硬度不同,那么下列物质的硬度谁大谁小呢?你能从大到小排列正确吗?
2、探究活动一:比较物质的硬度
[器材]:玻璃、钢锯条、塑料尺、粉笔、铁钉、铅笔心、铜钥匙等。
[探究目的]:比较物质的硬度,并按硬度大小排序。
[猜想]:根据你的预测,将这些物质硬度的大小进行排序:
(1)(2)(3)(4)(5)
[设计实验]:
(1)学生思考、交流得出比较硬度大小的方法:
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表面上刻画,若被刻画物上留下痕迹,则刻画物比被刻画的硬度大;若被刻画物上不能留下痕迹,则刻画物比被刻物的硬度小。
(2)比较的物质种类多,刻画的次数多,较为繁杂,费时较长,请同学们思考、交流得出一种较为简单的实验方案。
①选择你认为硬度居中的物质为比较基准点(如玻璃)用它在其他物质表面上进行
刻画,将其他六种物质分为两大类:硬度大的(如铁钉、钢锯条)、硬度小的(如塑料尺、铅笔心、铜钥匙、粉笔)
②在硬度大的一类,采用上述方案,进行分类,然后排序。
③在硬度小的一类,采用同样方案,进行分类,然后排序。
注意:做实验时不要损坏公物,不要被材料的边角划破手!
[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
[实验结论]:
这些物质按硬度大小的排序是:钢锯条、铁钉、玻璃、铜钥匙、塑料尺、铅笔心、
粉笔。
(板书)
师:(过渡)想一想,物质还有其他属性吗?
3、探究活动二:物质的其他属性
①物质的透明度 [器材]:玻璃板、塑料板、木板
②物质的导电性 [器材]:电池(组)、灯泡(附有灯座)、导线(3根)、
铜条、铁条、木条
③物质的导热性 [器材]:烧杯、热水、金属勺、塑料勺
④物质的弹性、塑性 [器材]:弹簧、橡皮筋、橡皮泥
⑤物质的磁性 [器材]:磁体、铁钉、铜块、铝块
安排五大组分组实验,每大组进行一个实验探究,且五组同时进行实验,每组经过实验、交流得出结论后,再请每大组中的某一小组展示给全体学生,不能展示的留给同学们课后交流。
经过学生的实验、交流、讨论,老师总结得出:
二、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状态、硬度和比热、密度、导电性、导热性、透明度、磁性、弹性等。
(板书)
师:(过渡)物质的物理属性多种多样,我们学过有什么应用呢?
4、方法及应用:
对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无数物体,如果按照物质的物理属性加以分类、研究,是研究问题的比较简单的方法,科学家与发明家常用这种方法,并取得了丰硕的果实。
(阅读课本)
例证:1、爱迪生发明与改进白炽灯灯丝,灯丝材料特点是熔点高。
2、南京长江二桥为斜拉索桥,桥面由钢索拉紧,钢索拉紧时很坚韧。
3、许多路面铺成混凝土路面,主要原因是混凝土抗压能力强。
三、反馈练习
将玻璃、水晶、铁、牛奶、水银、白酒按不同的分类方法把它们分为两类,并按照分类方式1(示例)填空
分类方式2(请填空)
分类方式3(请
填空)
除以上三
种分
类方法外,你有其它分类方法吗?请同学们课后思考、讨论、交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