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生公民教育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新时期我国大学生公民教育研究

新时期我国大学生公民教育研究

新时期我国大学生公民教育研究【摘要】: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逐步地完善和发展,高校大学生的公民教育也随之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探讨我国公民教育、公民社会的内涵;分析我国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现状和现实条件;以及探索大学生公民教育的根本要求和实现路径,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而且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建设,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般意义上讲,我国大学生公民教育,主要是指在当代高校大学生中,把其培养成具有积极参与国家各项事务的一种意识和能力,具有健全自律的人格,具有我国公民意识和美德的高素质公民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高校大学生公民教育理念呈现出新时代的特点。

在宪法中,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即自然人有属于自己国家的国籍,能够依照该国家的相关法律行使权力并且履行义务的一个主体。

公民教育则是在公民社会里,把其培养成具有积极参与国家各项事务的一种意识和能力,具有健全自律的人格,具有公民意识、公民美德等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我国大学生公民教育理念具有很多的基本内容,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特点、基本目的和任务。

在我国现阶段,依据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实际状况,我国大学生公民教育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大学生的公民素质教育,具体而言就是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大学生的公民法制教育以及公民意识教育。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我国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公民教育,本着改革创新的精神,在探索发展大学生公民教育的规律中,有了新的路径和方法:一是要以正确的思想理论为指导;二是在高校充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加强大学生公民教育理念的培养;三是提供和谐校园这一平台,在大学生中营造学习公民教育知识的氛围;四是运用社会实践和就业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强化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实践特色等等。

【关键词】:大学生公民公民社会公民教育【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G641【目录】:中文摘要8-9ABSTRACT9-11第一章公民教育的相关概念与历史考察11-211.1公民教育的相关概念11-151.1.1公民11-121.1.2公民社会12-141.1.3公民教育14-151.2公民教育的形成和发展15-211.2.1国外公民教育的形成和发展15-171.2.2我国公民教育的形成时期17-181.2.3我国公民教育的发展时期18-21第二章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内涵与构成21-332.1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内涵21-222.2大学生公民教育的构成22-332.2.1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内容22-242.2.2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特点24-272.2.3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目的27-292.2.4大学生公民教育的方法29-302.2.5大学生公民教育的意义30-33第三章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现状分析和现实条件33-393.1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现状分析33-363.1.1大学生公民教育目前的进展状况333.1.2大学生公民教育存在的问题33-353.1.3大学生公民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35-363.2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现实条件36-393.2.1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客观条件36-383.2.2大学生公民教育的主观条件38-39第四章大学生公民教育的根本要求和实现路径39-464.1实现大学生公民教育的根本要求39-424.1.1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倡导公民教育理念394.1.2坚持融入科学发展观精神,贯彻公民教育目标394.1.3树立和谐社会的共同理想,践行公民教育任务39-404.1.4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实公民教育内容40-414.1.5传承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相结合41-424.2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实现路径42-464.2.1通过深入研究大学生公民教育理论,发挥理论的先导作用424.2.2通过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增强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影响力42-434.2.3通过构建和谐高校,激发大学生公民教育的主人翁意识434.2.4通过家庭启蒙教育,传承传统文化教育中人格修养43-444.2.5通过大众群体的传播媒介,拓宽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宣传渠道444.2.6通过社会实践和就业教育,强化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实践特色44-46结语46-47参考文献47-50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0-51致谢51-52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52-54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生公民教育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生公民教育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生公民教育研究综述作者:吴艳东来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年第02期摘要:如何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公民教育是近十年来学术界和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讨论的热门话题。

本文从公民教育的内涵、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内容、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实施途径四个方面对已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梳理,以期把此论题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大学生;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 G40-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8)02-0048-02公民教育在我国近些年来是一个引起教育决策者、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重视并开始探讨的问题。

尤其“公民意识教育”一词首次出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更引人关注。

而如何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公民教育是近十年来学术界和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广泛讨论的热门话题。

学术界主要从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内涵、内容建构、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实施途径等角度进行了研究。

本文对近十年来学术界关于大学生公民教育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有助于对这一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一、关于公民教育的内涵界定公民教育的内涵是对此论题展开研究的逻辑起点。

由于诸多原因,关于公民教育的界定,目前学术界并不统一。

有学者指出,“公民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核心的教育,是一种协调个人与政府社会关系的教育,其宗旨在于实现个体的政治社会化、法律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

”[1]“公民教育简言之就是为了使公民具有良好素质而进行的教育。

其核心就是为了使人正确认识社会,关心社会,积极地参与社会,以发展社会为己任。

”[2]有学者提出,“广义的公民教育指的是培养良好公民的教育,即现代国家的基础教育,与学校教育概念一致。

从狭义上看,公民教育是指一种协调个人与政府、与社会关系的教育,其宗旨在于实现个体的政治社会化、法律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即是对每一个公民进行如何做合格公民的教育。

”[3]有学者指出,“从内涵讲,公民教育应该包括公民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教育素质、政治素质、法律素质、社会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等等许多方面。

近十年我国大学生性教育研究综述

近十年我国大学生性教育研究综述

近十年我国大学生性教育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我国大学生的性教育问题逐渐凸显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十年来,我国对于大学生性教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不仅涉及到了性教育的理念、内容、方法等方面,还从多个角度对性教育的实施效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估。

本文旨在综述近十年我国大学生性教育研究的现状,以期为我国大学生性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供有益的参考。

在综述的过程中,我们将首先回顾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生性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性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将对近十年来的大学生性教育研究进行梳理和分类,重点介绍性教育研究的主题、方法和主要结论。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大学生性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分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本文希望通过全面、系统地综述近十年我国大学生性教育研究的成果,为我国大学生性教育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同时推动性教育研究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为构建健康、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做出贡献。

二、大学生性教育的概念及内涵大学生性教育,指的是针对大学生群体开展的一系列关于性知识、性健康、性道德和性心理等方面的教育活动。

它旨在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性观念,提高性自我保护能力,促进性健康和人格的全面发展。

性教育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性生理教育、性心理教育、性道德教育、性法制教育等多个方面。

性生理教育主要关注人体的生殖系统和性器官,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生理功能和性反应等;性心理教育则着重于个体的性心理发展和性心理健康,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性冲动、性欲望和性困惑等心理问题;性道德教育则强调性行为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倡导负责任的性行为,尊重自己和他人;性法制教育则通过普及法律知识,帮助大学生了解性行为的法律边界,防范性侵害和性犯罪。

大学生性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康、科学、文明的性观念,提高大学生的性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

近十年中国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研究综述

近十年中国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研究综述

近十年中国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近十年来,中国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尤其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信息化手段的应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综述近十年中国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期对未来教育公平的实现路径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首先回顾近十年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分析教育信息化在教育公平方面的作用及其机制。

接着,本文将梳理国内外关于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探讨信息化手段在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质量提升、教育机会均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总结中国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期望通过综述近十年中国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研究成果,为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提供全面的参考和启示,推动中国教育的公平和高质量发展。

二、近十年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研究进展近十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众多学者和实践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在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国各级政府和教育机构大力投入,推动了城乡学校硬件设施的均衡配置。

网络覆盖、多媒体教学设备、电子图书资源等逐步普及,为师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手段。

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为教育公平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教育软件和在线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成为热点。

在线教育、远程教学、数字化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涌现,有效缓解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地域性和时空性限制。

这些应用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途径,使得更多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教育信息化还促进了教育数据资源的共享与应用。

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教育部门能够实现对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同时,这些数据资源还能够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近十年来我国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我国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我国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综述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问题提出教育研究方法是决定教育研究质量的关键因素,它是人们在进行教育研究时所采取的步骤、手段和方法的总称。

[1]教育研究从经验走向理论,从单纯的定性分析走向定性与定量的结合,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有了较好的发展。

[2]通过分析我国教育研究方法的运用情况,探索我国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提高我国教育研究水平不无裨益。

随着教育研究的发展,关于教育研究方法的学术成果日渐增多,许多研究者对我国教育研究方法的理论、现状以及发展动向等进行探讨,其中一些研究针对不同教育研究领域,从不同角度对教育研究方法进行了实证描述和分析。

从已有研究情况来看,我国在教育研究方法运用方面的实证研究并不很多,在笔者搜集资料之内,以一级教育学科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的仅有一篇,其他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等二级学科研究领域内。

郑日昌等通过对1989-1998年间我国教育研究方法及分析资料方法的研究指出,近20年来,定性研究在整个教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定量研究逐步受到重视;我国教育科研方法存在不注重方法论、研究方法单一落后等问题。

[3]这是我国较早的关于教育研究方法运用情况的综合分析与研究。

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内,丁洁以高等教育研究的5种主要期刊在1999-2004年内发表的3909篇论文为研究对象,[4]田虎伟[5]和赵苁蓉[6]分别以85篇和258篇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为样本,丁学芳、周燕使用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收录的1980-2007年间的论文,[7]钟秉林等以2006-2008年间的教育类核心期刊中涉及高等教育论文的1720篇文章为样本,[8]高耀明、范围以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新)收录的1979-2008年间高等教育专题论文中4253篇高被引论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为研究对象,[9]等等,分别对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类型和演变进行了统计描述和分析。

新世纪以来大学生公民教育研究综述及研究特点

新世纪以来大学生公民教育研究综述及研究特点

民为 目标 ” , 当代公 民应 当是 “ 权利公 民、 国家公 民、 社会 公 民和世界公民四重身份 的统一 ” 。 【 2 1 将世 界公 民的培育 作为公 民教育 的 目标 ,摆脱 了前期 公 民教育研 究 中民 族、 族群 与 国别 的拘 囿, 将研 究 的视 点 聚焦 于整 个人类
研 究 分别 呈 现 出全 球化 、 融合化、 多元 化 、 纵深化的特点。
[ 关键词 ] 大学生
公 民教育
思想政 治教 育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2 0 9 5 — 3 4 3 7 ( 2 0 1 5 ) 0 7 — 0 0 0 1 — 0 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中图分类号 ] G 4 0 — 0 1 2
及文化 , 这无疑是对前期研究 的一种超越 。有的学者看
到了 以民族 国家为背景 的现代公 民教育受 到的挑 战 , 转
而将 立论定位于全球公 民教育 , 并梳理 了全球公 民教育
开始萌芽 , 9 0 年代 获得 发展 , 2 0 0 0 年后进 入研究 的快 车 道。2 1 世纪以来 , 虽然研究 内容从根本上与前 面几个 时
期相 比没有大 的变化 , 仍然集 中于公 民教 育 目标建构研 究、 公 民教育与 思想政治教 育二者 的关 系研究 、 公 民教 育实施路径研究及公 民教育 比较研究这几方 面 , 但这一

的“ 从属 论 ” ( 公 民教 育从 属 于思想 政 治教 育 ) 与“ 替 代
论” ( 公 民教 育替代 思想政治教育 ) 不再成 为彼此论辩 的
焦点 , “ 从属论 ” 与“ 替代论 ” 相继衰 落。在 讨论公 民教育
与思想政治教育 的关系时 , 强调公 民教育 应该从属 于思 想政 治教育 的学者认识 到 了公 民教育 的独立性 及重 要 意义 , 而前期认 为公 民教育应该替代思想 政治教育 的观 点, 也逐渐接受 了现 实教育体制拥有强 大的历史惯性 制 约这一现实 。 在 此情况 下 , 学界发生了观点的转向 , 既认 可思政政治教育存在 的长远性与现实性 , 又认 可公 民教 育的必要性 。有观点 指出“ 思想政治教育 和公 民教育是 中西方两种不 同的政 治社会化手段 ” , “ 思 想政治教育 与 公 民教育是两种不 同社会 结构下 的产物 : 公 民教育建立 在‘ 国家—社会 ’ 二分 的社 会结构之上 , 并 完全地依凭社 会公共 空间 ; 而我 国的思想 政治教育发育 于整 体性 的社 会结构之 中” , 强调 两者 的和而不 同 , 各 取所 长。 翻 有学者 指出, “ 公 民教 育 已经成 为大学 生思想 政治 教育 的新视 角, 成为 高校思想 政治教 育与 时俱 进 的客观要 求 , 二者 具有质 的同一性 。 公 民教育 的实施有助 于扭转高校思想

近十年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现状考察与热点综述

近十年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现状考察与热点综述

近十年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现状考察与热点综述1. 本文概述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比较教育研究在我国学术界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系统梳理近十年(自2013年至2022年)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轨迹与最新进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深入挖掘与分析,全面展现这一时期的理论建构、方法创新以及实践探索等方面的现状。

本研究不仅关注国内外教育理念、体系和政策的对比分析,更致力于揭示我国学者在全球视野下对本土教育问题的独特见解与贡献。

全文将进一步围绕当前研究热点话题,如教育公平、素质教育改革、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教育质量评估等进行深度综述,力求描绘出一幅详尽且立体的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现状图景,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发展趋势作出展望。

通过该研究,期待能够为我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建设与深化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和实践指导。

2. 近十年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概况随着比较教育研究的深入,学科建设与发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学者们开始反思学科自身问题,加强比较教育的理论建设,以使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更为完善。

例如,我国学者普遍运用或倡导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和而不同”的指导思想。

中国比较教育学会自1979年成立以来,每隔两年举行一次学术年会,并在两届年会之间举行小型的、专题的学术讨论会。

这些会议为学者们提供了广泛的交流平台,有助于明确当前教育问题,并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近十年的比较教育研究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比较教育学科建设、高等教育、国别比较、国际交流与合作、教师教育、中小学课程和教学改革等。

教育均衡发展、创新人才培养与教育改革等议题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在研究方法上,比较教育学者们开始接受多元性的观点,即承认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尽管有学者对相对统一的方法论寄予期待,但更多的学者倾向于采用多种方法来研究教育实际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比较教育研究的国际视野也在不断拓展。

学者们不仅关注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也开始研究非洲、印度等不发达国家的教育问题。

近十年公民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近十年公民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第30卷第1期清 华 大 学 教 育 研 究 Vol130,No.1 2009年2月TSIN GHUA J OU RNAL OF EDUCA TION Feb.2009近十年公民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黄 崴 黄晓婷(中山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275)摘 要: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在现代化与全球化进程相契合过程中,公民教育成为理论和实践关注的重要领域。

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开展研究,形成了哲学、法学、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全球化视野的公民教育观。

本文对近十年来公民教育研究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概括,对各个学科形成的公民教育观点进行了梳理,对我国公民教育研究取得的成就和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我国学校公民教育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公民教育;回顾与展望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19(2009)01-0110-09一、近十年来公民教育研究的基本情况研究成果逐年增加,特别是2002年后出现了激增。

根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从1999年至2008年8月10年来,以公民教育为篇名的论文有1075篇,而1980年至1998年发表的论文仅有113篇。

从1999年以来,以公民教育为篇名的论文逐年增加,特别是2002年以后大幅度增加。

2007年论文发表数接近2000年的10倍,其中2000年后发表的论文占总论文数的85%。

从公开出版的论著来看,建国以来至2000年公开出版论著仅2部,2000年至今不到10年内相关论著激增至16部。

从公民教育论文出现显著增量的年份看,公民教育研究的热潮与公民教育政策取向密切相关。

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颁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2年相关研究文章从49篇激增至116篇。

研究主题分布广泛,理论分析和比较借鉴居多。

根据研究的主题,近十年来公民教育论文主要分布如下:理论研究,包括公民、公民教育的涵义及公民教育思想流派,占32%;背景研究,指分析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的研究,占12%;历史研究,指回顾中外公民教育的发展历程,占10%;比较研究,指介绍和比较国外公民教育的理论、政策和经验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公民教育发展趋势研究,占21%;实施研究,包括公民教育的内容、课程、实施途径研究,占20%;会议综述,指对学术交流和研讨会的观点述评,占4%。

近十年我国公民(意识)教育研究述要——基于CIKI期刊的分析

近十年我国公民(意识)教育研究述要——基于CIKI期刊的分析

政体类 型是 显著 的 因素 , 般 而言 , 权性 质 的政 一 集 体倾 向于 发挥 国家 在 公 民教育 中 的领 导 作 用 ; 民
主性质的政体则更多地注重社会力量 的作用。教 育制度 的组 织形 式 包 括 : 育 机 构 的组 织 和 运 作 教
方式 ; 育价 值 和 目标 的政 府表 达方式 和程 度 ; 教 经
费 的筹 拨 和管理 方式 等 。 总 之 , 民教 育虽然 在 不 同的 国家 或地 区 、 公 不 同的 文化 背 景 、 同 时代 条件 下 , 内涵 、 不 其 外延 及

对 国外公 民教 育研 究
对 国外公 民 ( 识 ) 育 的研 究 主 要 涉 及 发 意 教
达 国家 , 如美 国 、 国 、 国 、 大利 亚 、 加 坡 等 法 英 澳 新
国家公 民 ( 识 ) 育 的 历 史 发 展 过 程 、 在 问 意 教 存
敢、 宽容 和正 义 的美 德 到 当代 社 会 公 民 内涵 的极 大 丰富 和外延 的广 泛性 。
弹论。
l4 1
安 阳师范学院学报
21 00正
府制 度和 教育 制度 的组 织 形 式 有 关 , 它是 形 成 各 国公 民教 育价 值 取 向 和 途 径 的直 接 成 因 。其 中 ,
庭、 校、 居、 学 邻 国家乃 至 世 界 和 全 人 类 。课 程 内 容 随年级 而发 展 , 即小 学 一 年级 以“ 人 ” 二 年 个 , 级 以“ 庭 ” 三年 级 以 “ 校 ” 四年 级 以 “ 家 , 学 , 邻 居 ” 五年级 以 “ , 国家 ” 六 年 级 以 “ 界 ” 中 心 , 世 为 的, 对学 生进行 有关 社会 、 活准则 、 德责 任 、 生 道 种

公民教育研究综述(解语)

公民教育研究综述(解语)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公民教育研究综述一、公民内涵1.公民概念的提出和发展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在历史上,“公民”一词最早用于古希腊,并为古罗马所沿用。

在雅典城邦制国家所建立的奴隶主民主制下,奴隶主和自由平民在法律上享有特权,这一部分自由民被称为“公民”,而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

在亚里士多德时代,并非所有的人都有公民资格,每个人与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等级关系,公民仅仅指享有特权的统治集团阶级。

亚里士多德认为:“单纯意义上的公民,就是参与法庭审判和行政统治的人,除此以外,没有任何其他要求。

”从这里可知,此时的公民拥有比保护民、臣民更多的社会参与和政治经济权力。

古希腊教育理想的具体体现是培养好公民。

好的公民就是他的所有能力都得到和谐发展,而且他应该具有善良公民的美德,即有节制的、勇敢的、宽宏大量和正义的美德。

在《理想国》里,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柏拉图把公民分为三等:手工业者、战士以及哲学家或护卫者。

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公民身份在西方国家销声匿迹了。

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在教权和政权的双重压迫下,公民不复存在,人格遭到扭曲和践踏。

中世纪只有神权、君权与等级特权,根本不存在凡人的什么权利。

无所不在的是政治强制、-等级关系和人身依附。

上帝成了至高无上的存在,人们只是上帝受苦受难的孩子。

但人类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一直不停地进行着。

从11世纪末叶起,随着城市的复兴,公民身份才又重现于政治舞台,并逐渐形成了近代民主理论的萌芽。

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入,启蒙运动的理性和政治的启蒙,思想家们主张从中世纪封建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

建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恢复古希腊文化的人文精神,要求从神性转向人性。

我国大学生公民素质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

我国大学生公民素质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

我国⼤学⽣公民素质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2019-09-30摘要:⾼素质的⼤学⽣公民在社会公共领域中能够发挥⼀定的⽰范作⽤,但是我国⼤学⽣公民素质还存在着主体意识缺失、权利意识匮乏、参与意识不强、公共意识淡薄的问题。

⾼校可以充分利⽤现有的教育资源,构建科学的公民素质教育体系。

关键词:⼤学⽣;公民素质;教育对策中图分类号:G640 ⽂献标志码:A ⽂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28-02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活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具有现代公民意识、良好公民素质,能有效参与国家的政治⽣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公民。

⼤学⽣作为社会上具有较⾼素质的公民群体,在社会公共领域中能够发挥⼀定的⽰范作⽤。

他们公民素质的⾼低将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公民素质,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着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

⼀、我国⼤学⽣公民素质现状从现实情况看,我国⾼校的公民教育发展还不够完善,⼤学⽣的公民素质有⾼有低。

⼤学⽣公民素质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主体意识缺失、权利意识匮乏、参与意识不强、公共意识淡薄,这也是当前⾼校教育应该重视和亟待改变的。

1.主体意识缺失。

“独⽴⾃主的公民并不是‘独善其⾝’,不问世事,⽽是在此基础上积极参与社会⽣活。

”[1]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有⼀部分⼤学⽣具有相对较强的主体意识,具有⾃我控制、独⽴判断的能⼒,能够⾃主展⽰⾃⼰的思想、观点,探索问题解决的新思路。

但是还有⼀部分⼤学⽣对⾃我和对社会的认识、理解缺乏全⾯性和辩证性,盲⽬追求个性化,脱离社会现实⼀味追求⾃我,容易偏执和⾛极端。

通过访谈式调研的数据可以得出,对于社会上的⼀些⿊暗现象,⽐如贪污、腐败、潜规则等,67%的⼤学⽣表现出⽆奈的态度,失望以及⽆助的⼼理。

⾯对多元价值观的存在,⼀部分⼤学⽣⽆从选择⾃⼰的价值观,⽆法确定⾃⼰的公民⾓⾊。

2.权利意识匮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公民社会就是权利社会。

良好的公民性要求个体能超越⾃我意识的局限,把⾃⼰认同于⼀个与他者联系在⼀起的共同整体,这个共同整体是个体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也需要个体的主动营造和积极维护。

近10年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与未来走向

近10年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与未来走向

近10年,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下面将从研究现状和未来走向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首先,近1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

在研究领域和内容上,研究者们致力于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诸多问题。

例如,他们关注高等教育的公平性与有效性,探讨如何提高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高教入学率,解决城乡教育差距等问题。

同时,研究者们还关注高校教学与科研的质量和效率,探索如何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此外,高等教育在国际化进程中也受到了广泛关注,研究者们研究了高校的国际化战略、国际学生的招募与培养、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的问题。

其次,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也面临不少挑战。

首先是研究方法的问题。

传统的数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和学科交叉的加深,如何运用更加创新和多元的方法进行研究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是研究资源的问题。

高等教育研究需要大量的实地调研和数据收集,然而,由于经费和人力的限制,研究者们在资源利用方面面临不少困扰。

此外,高校教师在科研评价和职称晋升中主要关注的是发表论文和科研经费的问题,这也限制了高等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

展望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走向将面临着一些重要的应对措施。

首先,需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高等教育研究队伍。

这需要加强对高等教育研究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并提供更好的研究环境和资源支持。

同时,还需要鼓励高校教师参与高等教育研究,将研究成果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其次,需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研究的资金支持。

政府和高校应该加大对高等教育研究项目的投入,提高高等教育研究经费的比例,并制定相关政策来支持高等教育研究。

此外,应该鼓励高等教育研究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国内外学者的合作研究,共同推动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

综上所述,近1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也面临不少挑战。

未来,需要加强研究方法的创新,提高研究资源的利用效率,培养高素质的高等教育研究队伍,加大资金支持,促进高等教育研究交流与合作,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走向更加深入和全面的发展。

近十年我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述评

近十年我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述评
● 张忠迪 , 焦 涛
( 河南科技学 院 , 河南 新 乡 430 ) 50 3
摘 要: 回顾 了近 十年 采我 国对“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 育” 的研 究 , 追溯 国 内学者 对“ 大学 生文化 素质教 育” 的研 究历 程 , 分析梳理迄今 为止的研 究进展状况和 实施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 育的途径 , 在此基础上指 出既往研 究的不足 和今 后相 关研
究要 注 意 的 问题 。
关键词 : 大学生 ; 文化素质教 育; 教育 中国分 类号 :6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0 8— 7 5 20 )6— 0 9一 3 G4 A 10 6 6 ( 0 6 0 0 5 o
, ‘ ●f ‘0 … ( ● {) o o o
从 19 9 5年 9月在武 汉召 开第 一次 大学 生 文化 素质 教育 观念的付诸实践 , 为构建 中 国特色 的高等 教育 的人 才培 养观 试点工作研讨会 至今 , 高等学 校加强 大学 生文化 素质 教育 工 念、 模式和体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作已有十余 年。作 为高等教 育界一 个 常说常新 的研究 领域 , 二、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 育理论研究的主 要内容 目前 国内对此 的研 究热情 和实践 兴趣仍 然与 日俱增 , 文尝 本 十年来 , 高等教育界对文化 素质教育理论 的研 究 , 相对集 试追溯 国内研 究者 关注 的大学 生文化 素质教 育研 究历 程 , 分 中于 以下几个方 面 : 析梳理迄 今为止发 表的 中文文 献及其 研究进 展状 况 , 在此 基 1 对 2 世 纪素质教 育培养 目标 的研 究 . 1 础上指 出既往研究 的不足和今后相关研究要注 意的问题 。 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亚 太地区教育 家王 一兵立足 于现代化 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 育研究概况 的文化背景 , 指出 2 世 纪要培养 “ 1 有智慧” 的人。有智慧是人 十余年来 , 高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之所以取得显著 的综合素质 的更 高境 界 , 是创 新精 神和创 新能 力 的基础 和动 成效 , 是与一批专家致力 于文 化素质 教育理 论与 实践 的研究 力源泉 , 天的教 育观必 须实 现 由知识文 化观 向智 慧 文化 观 今 分不 开的。高等教 育理论界 的专家 学者 、 育行 政部 门的领 的转变 J 教 。胡显章 、 曼丽 等认为 : 李 表面看 来 , 文化 素质 教育 导和干部 、 高等学校 的广 大教 师都积 极参 与到这 项课题 的研 与人的创新能力似 乎没有 关系 , 的创新 行 为在多 数情 况下 人 究中来 , 通过研究 , 逐步形成 具有 中 国特 色 的 、 合我 国 国情 也的确是与专业 教育有关 , 在专 业活动 中表现 出来 的 , 符 并 然而 和高等教育实 际的素质教 育理 论体 系。概括 的讲 , 高校 开展 我们应该看到 , 如果没有 实 的文化素质教育 , 人的创 造性就 文化 素质教育研究 可分 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由华 中科技 大 会缺乏基础 。学生从文化 素质教育 中可获得 日后工作 或进行 学牵 头 , 以凋查为基础 , 分别对国 内理工科大学生 文化索质状 创造性活动所依赖 的知 识 、 力和基本态度 J 能 。总之 , 的 教育 况、 百年来 中国理工科院校人文社会科 学课 程设置 、 会对 高 过程就在 于使人 日 成其 为人 , 不仅在 使受 教育 者获得 知 社 益 它 等工程人才 文化素 质要求 、 国外高校 艺术教 育情 况等进 行 了 识 , 重要 的是要 培养去追 求知 识 的智者 和思 想 者。教育 的崇 专题凋研 。在此基 础上 , 对文化素质 教育的定位 、 目标 、 规格 、 高 目的在 于促成人性 的觉 醒 , 使人 彻悟人生 , 使混浊 的人生变 模式 、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特点 、 课程体系等 问题提 出 了初 步 得清澈, 使沉睡的智慧得到觉醒, 从而逐步走向追求有价值的 的方案 , 并深入讨论和广 泛交 流 了文 化素质 教 育的理论 难题 人生理想境界 , 才 是教 育 的 真谛 所 在 。周 远 清认 为 : l 这 2 和实践经验 , 提出 _ r应确立文化素质 教育的基础性地位 、 人文 世纪高质量的人才应该 是知识 、 力 、 能 素质的高度和谐 与完美 社会科学课程设置 的基本原则 、 化素质教育的基本 功能 、 文 文 统一 , 因而高校人 才 的培 养 目标应 该是 基础 扎 实 , 识 面较 知 化索质教育与学生创新 能力 的培养等观点 。第二 阶段 主要是 宽 、 能力强 、 素质高 的专 门人 才 J 。 立 足于我 国开展文 化素质 教育 的现状进 行 比较系统 的调 查 、 2 对综合素质 与文化 素质教育 关系的研 究 . 分 析和总结 , 不 同类型 高 校推进 文 化素 质 教育 的 途径 、 对 方 在研究 中, 大家一致认 为 , 在高 校 实施 素质 教 育 , 想道 思 法、 效果与问题 进行 研究 , 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认 清 了 德素质是根本 , 在 专业 素质是 主 身 心 素质 是保 障 , 而文 化素 文化 素质 教育 的现状 和 问题 , 并对素 质 、 素质 教育 、 文化 素质 质是基础 , 化素 质教育是 高 等学 校全面 推进 素质 教 育的切 文 教育 、 科学教育与人文 教育 的内涵进 行 了理 论层 面的深 入研 人点和突破 口。刘献君 教授 认为 : 化素 质是 形成 综合 素质 文 究 。 总之 , … 通过 十年 的文 化素 质教 育 , 深 r我们 对 高等教 的基 础 , 化素质 在素质 中具有基 础性地位 , 加 文 是形成其 他素质 育培养什 么样 的人 才 、 怎样培养人才 的认识 , 的教育 思想 和 必不可少的条件 。南开 大学 杨桂华 认 为 : 合 索质 和文化 素 新 综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研究综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研究综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研究综述大学生公民意识是公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全体公民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在研究近年来国内学者有关公民意识的内涵、内容和培育对策的大量科研成果的基础之上,总结出了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相关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研究做出了简要评价。

标签:公民教育;大学生公民意识;高校德育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

为了适应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趋势,争取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必然要注重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提升国民综合素质。

为此,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尤其是近年来,国内学者纷纷开展大学生公民意识问题研究,为分析和解决当前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

本文总结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概念、内容及提升大学生公民意识实施途径问题的研究成果,以供学术探讨。

一、公民意识的内涵公民意识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国外有关公民意识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公民资格”和“公民品德”两个方面,始终未提出“公民意识”这一概念。

国内学者在大量借鉴国外有关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从宪政、社会意识和权责一致等三个角度,对公民意识做出了论述。

(一)以宪政为核心的公民意识观以宪政为核心的公民意识观以朱学勤、熊淑媛为主要代表,他们一致认为公民意识是宪政的产物,是对公共权力的认可与监督。

朱学勤[1](2006)在《书斋里的革命》一书中指出:“公民意识是近代宪政的产物。

它有两层含义,当民众直接面对政府权力运作时,它是民众对于这一权力公共性质的认可及监督:当民众侧身面对公共领域时,它是对公共利益的自身维护和积极参与。

因此,公民意识首先姓‘公’而不是姓‘私’,它是在权力成为公共用品,以及在政府与私人事物之间出现公共领域之后的产物”。

熊淑媛[2](2005)也认为公民意识“是基于民主宪政制度下形成的一种思想观念”。

(二)以社会意识为核心的公民意识观以社会意识为核心的公民意识观以禹建柏、武启云等人为主要代表,他们认为公民意识是社会成员具备的行为意识,是对自己政治、法律地位的感知。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公民教育问题研究综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公民教育问题研究综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公民教育问题研究综述作者:张平姚笛来源:《党政干部学刊》2008年第01期[摘要]公民教育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文明和民主程度的重要标志。

本文总结了国内学者对公民教育问题进行的大量的研究,包括公民教育的概念、公民教育内容的划分以及实现我国公民教育的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学者在公民教育问题研究方面作了评价。

[关键词]公民教育;公民意识;公民素质[中图分类号]G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8)01-0061-02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了政治转型、社会变迁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公民教育理论正好迎合了当代中国的实际国情,为解决当前的各种理论和实际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为此国内学者纷纷用这一理论分析我国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并且积极构建我国的公民教育理论体系。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中国公民教育的概念、内容及公民教育实施途径问题的研究成果,以供学术探讨。

一、公民教育概念的界定公民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但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教育却始于近代。

自近代以来,公民教育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重新崛起,有关公民教育的各种思潮也纷纷涌现。

而中国的公民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逐渐繁荣起来,国内学术界出现了对公民教育的几种不同理解。

1.侧重权利和义务的公民教育观。

侧重权利和义务的公民教育观主要是以林伯海和李庶泉等为主要代表,他们的公民教育概念主要涉及权利教育和义务教育两个方面,认为公民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公民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意识和能力。

林伯海认为:“所谓公民教育,就是指培养人们具有与公民身份相匹配的权利义务知识、意识和生活方式的过程。

”[1]李庶泉则更直接地认为:“公民教育是指培养青年一代使其履行作为一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教育。

”[2]2. 侧重社会、法律和道德的公民教育观。

侧重社会、法律和道德的公民教育观主要是以钟岚、王东虓和吴琼等为代表。

大学生公民意识及培养机制研究的文献综述

大学生公民意识及培养机制研究的文献综述

大学生公民意识及培养机制研究的文献综述省内外关于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主要都是集中在几个方面如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及其存在的问题;一些理论来分析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对不同时期的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问题进行研究等,但是关于大学生公民意识及培养机制还是较为缺乏,需要加以研究。

标签: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机制公民这个词本身是法律上的一个概念,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要求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就需要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培养。

[2]关于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及其培养的研究,成果是较为丰富的,省内外大都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去进行研究。

一、四川省内研究现状从中国知网以及中国国家图书馆进行搜索可以发现,目前对于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研究专著是十分缺乏的。

省内研究主要是:一是从青少年公民意识培养的角度研究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对此提出了些建议;[3]二是研究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及其存在的问题;三是用一些理论来分析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四是对不同时期的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问题进行研究;五是研究在新时期新环境或者多媒体形势下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问题研究;六是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体系的内涵及其大学生公民培养体系构建进行研究;七是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及研究的必要性、重要性及价值进行研究。

这些研究以学术论文或者学位论文居多,专著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虽然说研究是较为全面和丰富,但对于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机制建立的系统研究较为缺乏。

另外,就是对于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的调查和分析也是较为匮乏的,需要进行加强研究。

在基础上建立相关培养机制,并能够科学的加以实践,这是现阶段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研究的重点。

国内学术界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加强对公民意识的研究,现今研究着重点已经从国外理论介绍和中外比较研究转向公民意识培养问题,目前研究主要是在:一是陈永森(1997)提出在市场经济发展环境下一定要不断的提高公民意识,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4]二是刘阿荣(2009)[5]和周旭东(2008)[6]研究公民意识与民主政治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三是鄯爱红(2004)[7]和康宗基、庄锡福(2011)[8]都在公民意识培育问题研究上做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探索;四是陈联俊、李萍(2010)[9]和杜崙(2009)[10]等都从中国传统文化对培养我国公民意识的作用方面去进行研究和思考。

近年来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综述(上)

近年来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综述(上)

近年来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综述(上)摘要:教育公平问题是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社会不公平。

教育公平与效率既有矛盾冲突,又是两个可以独立的、同等重要的教育追求或者教育目标。

教育公平本质是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的动态平衡。

教育公平是受教育权利的普遍化问题,是一个基本人权问题,一种在‘比例平等’原则下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份额的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法律制度。

教育公平具有原则性、相对性、历史性、特殊性和主观性等特点。

影响教育公平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和制度层面,经济发展水平低且不平衡是我国教育不公平的主要原因。

一些学者利用基尼系数等方法对我国教育公平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同时开展了各种不同人群教育公平的研究,探讨了实现教育公平的途径。

我国对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视是在全球化和国际社会日益重视教育的民主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大背景和国内高校改革及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出现的,吸引了不同学科学者的参与,研究内容非常丰富,但基础理论研究薄弱,一些研究缺少教育独特性、超前性和创新性,对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教育公平研究不足。

关键词:教育公平,社会公平,和谐社会,残疾人教育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提出,教育公平日益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笔者以“教育”、“教育公平”、“残疾人教育”、“残疾人教育公平”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的五种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搜索,发现1979~2008年期间关于教育的文章619055篇,关于教育公平的文章2096篇,关于残疾人教育的只有49篇,关于残疾人教育公平的只有4篇。

其中在1999年至2007年之间发表的论文就有354篇之多,可见教育公平是近年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

现从教育公平的内涵、教育公平的特征、教育公平的影响因素、教育公平测量方法的探讨、各种不同人群教育公平的研究、实现教育公平的途径和教育公平研究的特点与不足诸方面进行综合描述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年 4月 08
◇博士 园地
近 十年来
( 西南 大学 马克 思主 义与 思 想政 治教 育研 究 中心 , 重庆 4 0 1 ) 075

要: 如何对 高校 大学生进行公 民教 育是近十年来学术界和 广大思想政 治教育 工作者讨论 的热 门话题。本文从
公 民的独立人格 为前提 ,以权利义 务的统一为基础 ,
理论研究 的进一 步深化 。


关 于 公 民 教 育 的 内涵
以合法性为底线 。” _ 6
界定公 民教育 的 内涵是对 此论题 展开研 究 的逻 辑起点 。 由于诸 多原 因 , 关于公民教育的界定 , 目前学 术界并不统一 。 有学者指出 ,公 民教育 ,是一种 以人为核心的教 “ 育 , 一种协 调个人 与政府社 会关 系的教 育 , 宗 旨 是 其
公 民教 育的 内涵 、 民教 育与 思 想政 治教 育 的 关 系、 学 生公 民 教 育的 内容 、 学生 公 民教 育 的 实施 途 径 四 个 方 面 公 大 大 对 已研 究 的 成 果进 行 了梳 理 , 以期 把 此 论 题 进 一 步深 化 。 关键 词 : 学 生 ; 民教 育 ; 想政 治教 育 大 公 思 中 图分 类 号 : 4 — 1 G 00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6 2 9 4 (0 80 — 0 8 0 1 7 — 7 92 0 )2 0 4- 2
念一致 。从狭义上 看 , 民教育是 指一 种协调个人 与 公 政府 、 与社会 关系 的教育 , 宗 旨在 于实 现个体 的政 其
问题 。 因此 , 自然 成为学术界探讨此论题 的重点 。 也 其
分析 理路 主要是寻 找公 民教育 与传统 思想政 治教 育
的异 同点 。
有 学者指 出 ,公 民教育 既不 是对 思想政 治教 育 “ 简 单的名词替换 , 也不是与思想 政治教育迥然不 同的
维普资讯
第2 4卷
第 2期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研 究
I e l gc la d Poiia u ai n Re e r h d oo ia n lt lEd c t s a c c o
Vo.4 1 No2 2 . Ap . 0 r 2 08
公 民教育在 我 国近些 年来是 一个 引起教 育决 策
者、 教育理论研究 者和实践工作 者重 视并开始探讨 的
的思想 素质 、 德素 质 、 学素质 、 道 科 文化 素质 、 教育 素 质 、 治素质 、 政 法律 素质 、 社会 素质 、 身体素质 、 心理 素
问题 。 尤其“ 民意识教育 ” 公 一词首次 出现在党 的十七
治教 育 向经 常化 、制度化 、规 范化发 展 的进 一步 要 求 。” 1 _‘ 8‘ 主义公 民教 育体 系的构建 , 社会 既包 括 了思
有 学者指出 ,从 内涵讲 , “ 公民教育应该包括公 民
收 稿 日期 :0 8 O — 8 20 一 1 1
想政治 教育 的基本 内容 ,又适应 了新 时期 的历史要
教 育模式 。” 学者指 出 ,社会 主义公 民教育是 对 _ 7 有 “ 思想政治 教育 内容 的丰富和充实 , 是我 国新时期思 也
想政治教 育改革 的出发 点和落脚点 , 同时还是思想政
治社会化 、 法律社会化 、 道德社会化 , 即是 对每一 个公 民进行 如何做 合格公民的教育 。” | 3
大报告 , 引人 关注。而如何对 高校 大学生进行公 民 更 教育是 近十年来 学术界 和广大 思想政 治教 育工作 者 广泛讨论 的热 门话题 。 学术 界主要从 大学生公 民教育 的内涵 、 内容 建构 、 民教育 与思想政治教育 的关 系 : 公 实施 途径等角度 进行 了研究 。本文对近十年来学术界 关于大学生公 民教育研究进行 综述 ,以期有 助于对这
二、 关于公 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公 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的关 系究竟如何 ? 能否
用 公民教育替代传统 的思想政治教 育? 清其关系是 廓 直 接关乎 到传统 思想 政治教 育现代 转 型的 目标取 向
在于实现个体 的政 治社会化 、 法律社会 化和道德社会 化。”】‘ r 公民教育简言之就是为 了使公 民具有 良好素 质而进行的教育。 其核心就是为了使人正确认识社会 , 关心社会 , 积极地 参与社会 , 以发展社会为 己任 。” ] | 2 有学者 提出 ,广义 的公 民教 育指 的是培 养 良好 “ 公 民 的教育 , 即现 代 国家 的基础 教育 , 与学校 教育 概
4 9
求; 既符合思 想政 治教育 的基本 原则 , 又联 系 现实 状 况展开工作 , 当成为新 时期 思想政治 教育改革 与创 应

质 、 素质等等许多方面 。 以说 , 能力 可 凡是涉及公 民问 题 的 , 于公 民教育的范畴 。” 都属 [ 4
还有学 者指 出,公 民教 育的 内涵可 以概括 为 : “ 是 指导 公 民掌握 公 民知识 ,即作 为公 民应 该具 备 的政 治、 济、 经 法律 、 道德 和社会 交往 方面 的必备知 识 , 形 成公 民意识 , 养成公 民行为 , 培养公 民能力。 [ ” 公 民 s 教 育应 当是 以公 民的本质 特征为 基础 和特征 而建立 起来 的教育 目标体 系 ,它必须满 足三个基本条件 : 以
作者简介 : 吴艳 东(97 ) 男 , 北 荆 州人 , 南大 学马 克 思 主 义 与 思 想 政 治教 育研 究 中心讲 师 , 汉 大 学政 治 与 公 共 管 17 一 , 湖 西 武 理 学 院 博 士研 究 生 .
维普资讯
第 2期
吴艳东 : 近十 年来 我 国大 学生 公 民教 育研 究综 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