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改革下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改革下的几点思考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因此,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新课程真正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关键是教师素质。
一、教师观念的改变(一)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长期以来,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而轻视实践和应用;只注重统一的要求,而轻视个性的发展;只注重求同存异,而轻视求异创新。
同时也就造成了我们的教学方式为“灌输式”,课堂教学成了教师的“一言堂”。
为实现《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我们就必须彻底转变教育观念,使我们的教育做到根据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发和引导学生先天的、内在的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把知识与能力、素质与发展结合起来。
(二)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权威,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盛装“知识的容器”。
新课程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因势利导,因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不能将知识作为“绝对客观的真理”强加给学生。
新的教学理念更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获得知识,在探究过程中,从问题的提出到利用各种资源来寻求证据、论证结论,给教师和学生都留下了广阔的展现自己才能的空间。
(三)教师要转变传统的师生观《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气度和学生相处,尊重、爱护、关心并引导学生“标新立异”,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正使学生感觉到自己不是配角而是和老师一样是课堂的主人,老师是自己的一个亲密的伙伴。
(四)教师要转变传统的人才观传统的评判人才的标准是考试成绩的高低,考试成绩好的学生是优秀生,反之,则是差生。
新课程标准提出:关注过程性评价,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要给予同等重视,使学生的发展变化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教师应以自身别具的眼力和襟怀来悦纳学习个体之间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精)
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一、新课程改革要改变的最迫切最重要的只有一点,那就是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的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思想观念是人们行为的先导,每一个大变革的时代,都是从思想观念方面开风气之先,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是这样,盛唐是这样,五四运动也是这样,观念变则行动变,行动变则成效显。
现在要搞新课改,有些学校已经实施了六七年,但真正的教育的新时代并没有到来。
我觉得全社会并没有形成一种办全新教育的思想,还是在穿新鞋走老路。
教育还是教育者的事情,是校长的事情,是老师的事情,人们只是站在河岸边看水涨船高,看落水的人在里面扑腾挣扎,从而比比划划,横加指责。
社会上的拜金狂潮、追星风云此起彼伏,节假日补习班热火朝天,风生水起。
网吧丑恶,网络暴力、色情屡禁不止,校园周边安全隐患难以消除,学校大门紧闭,保安肃立,这样的环境怎能办开放的教育、创新的教育?新课改实施之前照例要举行各种形式的培训班,组织考察学习,但人们往往得到的是点石成金的金块,而非点石成金的手指头。
校长们都在匆忙地展示自己的办学成果,但对怎样做却闭口不谈,或者谈得很少。
德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我站在地面上步行,不在云端跳舞。
”教育最主要的是行动而非研究。
最近我们欣喜地看到,北京十一中学的李希贵校长倡导的“新学校行动研究”开始开花结果,我们期待着教育的大丰收。
二、教育最忌讳的是折腾,干扰,搞运动。
中国人最大的爱好是搞运动,心里明白教育是慢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但大家都等不及,都迫不及待,领导想在自己短短的任期内出教育政绩,校长也想,老师也想,最后带动的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都在轰轰烈烈地办教育,今天一个名词,明天一个花样,大家都学,结果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学到最后成了“四不像”。
教育名词多,教育名人多,教育行为多,教育督查多,教育折腾多,真正办教育的一线老师茫然无措,只好等着在适当的时机鼓掌,叫好。
均衡教育来了,我们办均衡教育,特色教育来了,我们办特色教育,现在全国上下都在呼喊教育家,于是校长和老师又纷纷出思想争当教育家,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怎能办好教育?怎能平心静气地教好学生?而且这样做的坏处是千校一面,千篇一律,名义上在办特色教育,结果大家都成为一样。
新课改的反思范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在不断更新和改革,以满足时代的需要和人民的期望。
新课改作为当今中国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已经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所关注的焦点。
笔者在探讨新课改的同时也会反思,思考如何让新课改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课程内容必须贴近实际,与时俱进。
当前,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教学内容单一、陈旧,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新课改应紧密结合实际,注重更新与拓展,使教学内容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
例如,大量引进新领域的知识,如心理学、计算机、生物技术等。
这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科技知识的发展速度,同时达到现代化、科学化的教学标准。
新课改应强化教师的教育能力,提高其专业素养。
教师是实施新课改的关键,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带来高品质的教育。
因此,新课改应强化教师的教育能力,加强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
特别是在新课程的实施和实施初期,教师们需要对这些新的教育理念、教材和教育方式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和把握,以确保能够把新课改按照既定项目落地实施到课堂中。
要关注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体现教育的多元化。
新课改的设计应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长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多元化的学习资源。
即:要将学习过程放入生活,并与生活相结合。
同时,培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建立学习动力,让学生发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再将学习变成兴趣所在。
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方面充满热情和积极性,还可以通过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加强课程评价的定性和定量标准。
新课改的课程评价不应仅是分数或者成绩的简单累加,而是应该着重考察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发展情况。
这需要建立完善的的课程评价体系,包括定性和定量的标准,不同的评价内容,不同的评价方式,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教育目标的要求。
新课改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把学生的个性和能力作为课程的核心,强化学生和教师的互动、对话、讨论,从而更好地奉行了学籍教育的宗旨。
新课程改革教学实践思考(3篇)
第1篇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新课程改革旨在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对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转变教育观念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从“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下是我对转变教育观念的几点思考:1. 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得到充分发展。
2.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3. 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二、优化教学方式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优化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下是我对优化教学方式的几点思考:1.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技术、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创设情境教学。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强化实践教学。
新课程改革强调实践教学,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实习、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三、加强课程建设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
以下是我对加强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1. 确定课程目标。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情,合理确定课程目标,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2. 优化课程内容。
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删减和拓展,提高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新集初级中学王钰 744507现在学校里最时髦的词是“杜郎口模式”,最流行的话是“课改了没有”,可为什么要进行新课程改革?什么是新课程?新课程的标准是什么?目的又是什么?这些疑问需要我们好好的思考与研究。
现就结合本人的课改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教师的认识跟不上。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主体,要使课程改革的措施、方案、目标落到实处,关键就在于教师。
但由于管理的问题、决策的问题、评价的问题等原因,教师普遍有职业倦怠感:既不钻研现代教育理论,也不认真学习有关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课程改革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你大谈课改,我沿袭“传统工艺”,你要开放课堂,我就放手不管。
既没有尝试课改的热情,也没有实践课改的信心,更谈不上教育的幸福感。
二、课堂流于形式。
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新课程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大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改变。
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
部分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
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
有些没有必要展示的问题,也在积极展示。
相反有些需要讨论的问题,有些需要拓展、挖掘的内容,却只给不到两三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几句话,就草草收场。
三、过于追求教学的情境化。
教学情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
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但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课堂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
事实说明,有些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
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从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
对新课程改革的看法和心得(精选7篇)
对新课程改革的看法和心得(精选7篇)对新课程改革的看法和心得1《新课程标准》强调: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地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以下是我学习新课程的心得体会:本次课程改革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第一、了解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程活动设计的首要目的是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引导他们体验情感,培养能力,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因此,深入地了解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学生好奇心强,有活力,情感单纯而强烈,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处在形象思维强而抽象思维正在形成阶段,由于学生们受到现代各种传媒的影响,有较广的知识面,对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如果能根据学生们的情感和年龄特征,找到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再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供直观的教学材料,仅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达到效果的。
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学生以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还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时空的信息量,都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学生在体会、感悟中获取新知。
第三、提高自身素质首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
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有三个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困惑与思考(5篇范文)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困惑与思考(5篇范文)第一篇: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困惑与思考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困惑与思考新课程,要求有新的教育理念,用新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
通过对《语文课程标准》学习,理解了语文课程的性质、目的,课程目标的基本理念,要达成的目标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明白了课改要体现为变“课堂”为“学堂”,变“教师主导”为“学生主体”,变“重学习结果”为“重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基于此,初次接触新教材,应用新教材,对自己原有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组织、教学角色等重新定位,重新构思,精心备课,力求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真正实现“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能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下学习”。
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有诸多困惑与思考。
困惑之一:自主、合作、探究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无法开展。
原因是:1.学生基础差。
学生阅读面较窄,阅读能力较差,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不强,大多数学生阅读文章的水平只停留在类似故事会、故事情节较强的文章,难以理解一些富有哲理的文章。
2.学习习惯差。
学生主体精神丧失,厌学情绪严重。
学生没有自学的习惯,特别是B类班级,有相当部分的人不愿学习。
老师要求完成预学案,要求学生课前准备材料等,学生往往不做或不能不成,导致第二天教学无法预期完成,更无法自主、合作、探究。
3、学生词语贫乏,语言表达能力差,无法用准确的词语把自己的思想表达清楚。
4、学生无参与意识。
教学初期,我曾经作过尝试。
在教学中,降低难度,精心设计提问,坚持多问,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启发学生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信心,有自己的见解。
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坚持了三周,教学内容落下一大节。
我想,也许一个月、两个月能有点成效,但完不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怎么办?困惑二:语文学习的目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语文应用能力、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素质,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新课程改革几点思考论文
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新的课程改革给现行的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新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涯,而且也将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涯。
”教师将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实现自身专业化的发展,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
一、教育观念要“变”观念是束缚人们行动的枷锁。
要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楷模,学习技巧的传授者,教育科研的专家。
所以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首要的就是更新教育者头脑中的一些传统、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
1.转变教育观念首先要领会中学素质教育创新理论。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
2.转变教育观念必然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提高业务素质。
所以高中政治教师不仅具有高尚的政治素质,更应该具有高深的业务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此形成多层次新型的知识结构,进而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协作意识,促进他们德才素质的全面提高。
3.转变教育观念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引导学生采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把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主要起激励、组织、点拨的作用。
二、教学模式要“变”我们的课堂之所以要“变”,那是因为从新课程标准的角度来审视,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教条化。
突出表现在课堂教学中的唯教材、唯教参、唯教案。
把预设的教案当做亦步亦趋的向导。
2.模式化。
教学结构模式化、教学具体行为的模式化。
课堂教学结构依然沿袭半个世纪前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模式(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讲解新知、联系巩固、布置家庭作业),课堂中具体的教学和管理行为长期以来凝为刻板的、单调的、不变的模式(端坐、不得插嘴、课前礼貌用语)。
只保留它的形式意义,其实质性东西就会越来越远。
3.单一化。
突出表现为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和活动角色的单一化。
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1、突出融合面向: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中,突出融合教学面向,即让学生
在听课,讨论的过程中,因材施教,把学生全方位的发展综合起来,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科目教学。
比如学习外语时,不仅要让学生去学习发音,语法,翻译等,还可以融合语言文化的学习,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不同的文化,进而拓展视野,对学生的思考、创新能力也有很好的帮助。
2、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反馈机制: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中,强化反馈机制,即在
课堂教学中,让老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及时纠正错误,让学生及时就能根据老师的指正做出调整,而不是把学生就性能结果进行排序,导致性能得分差距过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提倡教与学的合作: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中,倡导教与学的合作,即让
学生在课堂上多发表意见,让老师把教学中的重心放在教学过程中,而不是教学成果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多提出见解,为老师提供宝贵的意见,而不是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学,让老师在课堂上的的位置不再是傀儡,而是真正的习与练的合作伙伴。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一今天的新课程改革针对以往课程设置中的缺陷与不足,借鉴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基本思想,重视知识结构的学习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倡导从发现中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个性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等等。
这些主张对于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学生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的培养等无疑是有极大价值的。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对教师积极性的调动,对学生的生命关怀和尊重都是空前的。
正由于此,新课程改革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尤其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欢迎。
但人们也同时认识到,教育过程是人的社会化过程,课程是实现人的社会化的载体。
人的社会化不仅是水平和程度,也包含着社会化的方向。
人的社会化是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是人的全面素质的发展,是人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统一,是人与社会的平衡。
因此,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宣传与实施过程中,就要努力使广大教育工作者既重视人的发展需要,也要重视社会的发展需要,突出人的培养的科学性与社会主义方向性。
我们今天的课程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课程改革服从于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总方向,以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出发点和归宿。
这些正是我们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无须强调。
但在人本主义思潮日盛的现实条件下,在人们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对教育的总体体认还不十分一致的情况下,一些教育实际工作者也难免对新课程改革发生歧义或误解,甚至片面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如在课程的实施上,就可能出现教师只重视学生如何学习的层面,只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层面,而忽视教育的宗旨和目的等倾向。
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教育理论工作者就应率先把这一点向广大教育工作者说清楚,解释清楚。
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的课程改革既要适当借鉴建构主义的理论和思想方法,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指导地位,使人们辩证地认识新课程改革的实质、要求和指导思想,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人的培养质量。
新课程课改几点思考
关于新课程课改的几点思考新一轮的课改正在进行中,.从调研的情况来看,我们可以感受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与理念,正逐渐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1.课改关于课程实施方面的主张和建议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尤其是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
在培养目标上,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的形成,以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转变以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主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更多地采取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主张把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作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在教学上,主张改变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倡导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提倡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差异,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情况,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在新的教学方式下,教师要由主要的讲授者转变为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在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以及在实践中学习上,倾注更多的心血。
2.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行为变化的突出表现从近几年对课堂教学情况的观察来看,课堂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恰恰是本次课程改革所希望的。
具体来说,课堂教学行为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尊重学生,鼓励学生1.课堂上经常能听到教师说:“你想的真不错,谁还有其他的想法吗?”“同学们赞成他的想法吗?”“你们组表现得很好!”“谁给大家汇报一下?”“他还没有想好,哪位同学能帮他一下?”“哪组希望老师和你们一起做呀?”这些话语的运用,既让学生倍感亲切,也充分表明了教师在鼓励学生、尊重学生,努力构建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上所作出的努力。
可以预见,自信心与民主精神会在学生身上逐步得到体现。
其实这一点已经在某些学生身上有所表现:如,有些学生能够充满自信地即使指出其他同学的问题,而被指出问题的同学也能够坦然接受。
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新课程改革是中国教育系统在21世纪初开始实施的一项重要改革,旨在更好地适应当代中国发展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这项改革在教育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热议,以下是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首先,新课程改革注重全面素质教育。
全面素质教育是指在知识教育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人文素质等方面的能力为重点的一种教育理念。
新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倡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和实践操作,倡导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快乐和成长。
其次,新课程改革推崇多元化教学与评价。
多元化教学和评价指的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材,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新课程改革也强调个性化评价,从学生的能力和发展水平出发,评价学习成果,而非仅仅评价学习成绩。
这种教学和评价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实效性,让学生有机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力。
第三,新课程改革推行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意味着把信息技术与教育相结合,通过多媒体、网络、数字技术等手段,创造更加灵活、多元化、智能化的教育环境。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得学生可以体验到更加跨时空和全球化的教育资源,学习方式也更加方便和自主,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最后,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的角色与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
新课程改革尊重每一个教师,在课程改革中鼓励教师参与到课程编写以及教学实践当中,通过不断实践和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同时,新课程改革也通过对教学评价的改革,调整教师评价的机制,打破对教育局部的评价,从全局的角度看待教育教学。
总的来说,新课程改革在多个方面都有所创新和进步,适应了新时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一步。
在未来的实践中,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公众需要不断关注课程改革的进展,投身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努力推动中国教育实现更好的发展。
浅谈新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5篇)
浅谈新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5篇)第一篇:浅谈新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浅谈新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开江县沙坝初级中学蒋祖勇堂教学是一种多层次、多功能、综合运用各种感官的活动,是教与学双向作用的复杂而又细致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每位教师应该考虑也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下面谈谈课堂教学中应首先注意的几点,以帮助教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课堂气氛,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是这个过程的出发点。
因此,组织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决定着学生的兴趣浓淡、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高低。
假如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垄断课堂,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洗耳恭听;教师问,学生答;课堂气氛只会越来越沉闷,教师越教越吃力,学生越学越没劲,最终,学习兴趣被湮没,学习动机被窒息。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要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心理和需要。
组织教学要从实际出发,按照教学的原则,“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适当打比方;精讲基础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给学生创造各种发言的环境,提供各种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接触,充分运用,力争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显示才能、发挥才智的环境,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过程中的主动状态、主动观察、主动思维、主动回答,使教学过程本身成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过程。
此外,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教学使全班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得;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冒尖,尽可能不让学掉队。
二、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证。
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与发挥,是教师创造性与教育艺术性表现的主要形式。
一个教师在挑选各种具体情况下的最佳教学方法的能力越强,那么他的教学技巧与技能就表现得越姻熟、越新颖,课堂气氛就越活跃,教学效果当然也就越显著。
关于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1(5篇)
关于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1(5篇)第一篇:关于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1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新一轮课程改革之风,吹开了课堂教学模式革新之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既有体验新课程的兴奋和喜悦,也有感到理论与实际不好统一的矛盾与困惑,通过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对于相关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希望能够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注重课程形式,忽视课改精神。
新课程改革就是要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构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新型课程文化。
而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中,很多学校只注重课程的形式,例如考察“许市中学”模式后,各乡镇都有课改实验校、实验班,而很多学校只是模仿“许市中学”的课程形式,多挂几块黑板、将学生分组、设计导学案等,却忽视了课改精神。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学生参与体验、自主探索交流,才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现行的教改模式,都过分的强调预习和自学,如洋思中学的课改把学生由传统的接受型变成思考型,这是教学理念的重大变革,但教师预设很多的问题,学生被动地思考,实际上却框定了学生的学习思路,同时又让学生购买许多教辅工具,其内容十分广泛,从背景资料到习题答案一应俱全,让学生“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洋思中学教学模式),学生在工具书上找教师在导学案中设计的问题,对教学内容缺乏自己的见解,不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探究能力。
黑田铺中学的幸福教育模式与大部分的名校教改模式不同,幸福教育注重调控学生的学习情绪,对课堂各个环节的情绪进行预设,提倡学习过程中学生“成功感”的制造,着力培养学生对学科本身、学习过程的兴趣,来驱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达到“乐学”的目的。
二、注重课程实施,忽视农村实际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全新的教学方式对教师的“教育智慧”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新课程的实施,教学方式的变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化的要求。
教师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教学艺术的探究者,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任重道远。
新课程改革中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改革中的几点思考富裕县第三中学 张桂艳首先感谢各位领导给我一个机会,让我作为普通高中的一名教师代表,与在座的各位领导及专家进行交流.下面我从三方面来谈一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几点思考.一、我们在新课改中的做法1、学校成立了新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实施课程改革的自觉性.除了派老师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培训外,我校还坚持每周一次的学科培训,学习研究新教材的结构、内容、特点,解读课程标准,使每位教师都能胜任本学科的教学工作.同时还采用走出去的办法,到市实验中学学习他们那些名师的教改经验.总之,我校领导特别重视新课程改革工作,花大力气为老师们创造一次次学习机会,使每位老师都有很大进步.2.教师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以前我们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广阔性,一下子讲到高考高度,用了新教材以后,才深切地体会到,学习知识是循序渐进的.不再追求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广阔性,而是在追求学生熟练掌握技能上下功夫,在让学生理解知识.分析问题上下功夫.3、共同研讨,加强集体备课.我们高一的数学教师对要讲解的知识点,所需习题的配备,以及确定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达成共识,形成了互相支持.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共同提高的团队精神,每个老师都感到受益匪浅.4、新课改以来,我校高一数学课堂生动活泼,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课堂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教学程式,学生们能自己学习.独立创新,问题意识大大增强,学习能力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明显增强.不象以前那样到这时候已经出现两极分化了,课程改革给老师和学生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生机.二、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1、本学科知识衔接不好,阻碍了学生的学习.本学期我们是按照模块1.模块4的顺序讲课.按照这样的顺序讲,很大程度上便于学生学习,但也出现了知识衔接不好的问题.举例1.模块4的39页思考题:你能求函数y=sin(-) , x∈[-2π,2π]的单调递增区间吗?学生在解答时多数会想到这样错误的解答:由-+2kπ≤-≤+2kπ,k∈Z解出x的范围,再写成集合形式.要解释错误的原因就要用到复合函数的单调性.而按照省里培训精神,我们在模块1单调性的学习中没扩充复合函数的单调性,这样我们在解决这个思考题时就有点棘手了.于是我们在晚课时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归纳总结出复合函数的单调性,再利用单调性的定义证明,之后用两种方法解决了这个思考题.一种是利用复合函数的单调性,另一种是提出负号转化为求去掉负号后的函数y=sin(-), x∈[-2π,2π] 的单调递减区间.举例2,模块4的33页思考题:能否利用函数y=sinx,x∈[0,2π]的图象来得到y=1+sinx,x∈[0,2π]的图象?利用y=cosx,x∈[0,2π]的图象得到y=-cosx,x∈[0,2π]的图象?这里要用到图象变换规律.但我们在模块1函数的教学中没有扩充函数图象的变换规律,因此这样的思考题就不容易解决了.于是我们利用一节课时间通过画具体函数图象,进行观察.归纳.总结得到函数图象的变化规律,再利用当天晚课解决了这道思考题.象上述类似的例子很多.如模块4中31页的探究题,(你能根据诱导公式,以正弦函数的图象为基础,通过适当的图形变换得到余弦函数的图象吗?)三角函数总复习题中的17题((1)用描点法画出y=sinx,x∈[0,π/2]的图象,(2)根据第一小题并运用正弦函数的性质,得出y=sinx,x∈[0,2π]的图象?(3)如何根据第2小题并通过坐标轴的平等移动,得出y=sin(ωx+φ),x∈[0,2π]的图象?)的第(2)问等,在这里就不再多说了.2、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心中还存在文理分科的思想,存在学文科思想的学生不学理化生,存在学理科思想的学生不学政史地,致使一些跨学科的题,很大一部分学生无法学习.如模块4中三角函数模型的应用举例的例3,如图1.6-3,设地球表面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为θ,δ为此时太阳直射纬度,φ为该地的纬度值,那么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是θ=90-|φ-δ| .当地夏半年δ取正值,冬半年δ取负值.如果在北京地区(纬度数约为北纬40°)的一幢高为h0的楼房北面盖一新楼,要使新楼一层正午的太阳全年不被前面的楼房遮挡,两楼的距离不应小于多少?解决此题 就要用到地理中太阳直射点引起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的知识点.存在学理科思想的学生都说没学,解决的办法是让地理老师再讲一下所用知识点然后再解决此题.3、个别题目脱离生活实际,不利于全体学生学习如模块4中的三角函数模型的应用举例的例4、海水受日月的引力,在一定的时侯发生涨落的现象叫潮,一般地,早潮叫潮,晚潮叫汐.在通常情况下,船在涨潮时驶进航道,靠近码头;卸货后,在落潮时返回海洋.下面是某港口在某季节每天的时间与水深关系表:(1)选用一个函数来近似描述这个港口的水深与时间的函数关系,给出整点时的水深的近似数值(精确到0.001)(2)一条货船的吃水深度(船底与水面的距离)为4米,安全条例规定至少要有1.5米的安全间隙(船底与洋底的距离),该船何时能进入港口?在港口能呆多久?(3)若某船的吃水深度为4米,安全间隙为1.5米,该船在2:00开始卸货,吃水深度以每小时0.3米的速度减少,那么该船在什么时间必须停止卸货,将船驶向较深的水域?这个例题中的(2).(3)问,象“吃水深度”.“安全间隙”这样的术语,虽然教材上也有注释,但由于学生缺少实际生活,虽多次阅读题目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就更谈不上解决了.我个人认为学数学是为了用数学,这是对的,但这样的题目,让大多数学生都害怕,都头疼,就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了.建议在教学中换一个学生熟悉的同等难度的应用题,也建议让学生接触社会,感受生活.4.个别定义给出不如老教材合理.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老教材是在角的终边上任取一点P(x,y),设它到原点的距离为R,则sinθ=y/R,cosθ=x/R,ta nθ=y/x,其中R=1时是它的特例.这样定义特别好理解.而新教材是先从刚才的特例情形R=1,也就是设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P(x,y),则sinθ=y,cosθ=x,ta nθ=y/x,之后安排了一个思考题,证明在角的终边上任取一点P(x,y),它到原点距离为R,则有sinθ=y/R,cosθ=x/R,ta nθ=y/x,这就是原来的三角函数定义,这样设计感觉没有原来定义那样清晰易懂.三、我们的困惑1、不扩充内容在高考时会不回吃亏?如果扩充,扩充到什么程度?时间从哪里来?现在的教改与将来的高考能否配套?2、如何实施分层教学?由于我们普高学生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所以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是经常卡壳,常常是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很难照顾上那些可以提拔的个别好学生,对这样的学生就是很不公平的.我们只能利用自习课时间,给那几个素质较好的学生布置思考题,过一两天把他们找到办公室,看他们的解答情况,进行点拨.纠错.实践证明,这样做还是有好处的.3、新课程知识点零散,造成了不必要的时间浪费,现在的模块教学打乱了知识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在规定课时内很难完成课程内容,而且根本没有时间巩固.有时我们都是两节并一节讲的,但一部分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真是很令人头痛.以上仅是我们不够成熟的思考,有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
关于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新一轮课程改革之风,吹开了课堂教学模式革新之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既有体验新课程的兴奋和喜悦,也有感到理论与实际不好统一的矛盾与困惑,通过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对于相关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希望能够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注重课程形式,忽视课改精神。
新课程改革就是要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构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新型课程文化。
而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中,很多学校只注重课程的形式,例如考察“许市中学”模式后,各乡镇都有课改实验校、实验班,而很多学校只是模仿“许市中学”的课程形式,多挂几块黑板、将学生分组、设计导学案等,却忽视了课改精神。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学生参与体验、自主探索交流,才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现行的教改模式,都过分的强调预习和自学,如洋思中学的课改把学生由传统的接受型变成思考型,这是教学理念的重大变革,但教师预设很多的问题,学生被动地思考,实际上却框定了学生的学习思路,同时又让学生购买许多教辅工具,其内容十分广泛,从背景资料到习题答案一应俱全,让学生“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洋思中学教学模式),学生在工具书上找教师在导学案中设计的问题,对教学内容缺乏自己的见解,不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探究能力。
黑田铺中学的幸福教育模式与大部分的名校教改模式不同,幸福教育注重调控学生的学习情绪,对课堂各个环节的情绪进行预设,提倡学习过程中学生“成功感”的制造,着力培养学生对学科本身、学习过程的兴趣,来驱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达到“乐学”的目的。
二、注重课程实施,忽视农村实际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全新的教学方式对教师的“教育智慧”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新课程的实施,教学方式的变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化的要求。
教师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教学艺术的探究者,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任重道远。
首先,现今的农村教师的年龄普遍偏大,他们习惯了“以教师为中心,学围绕教转”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新的教学模式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学生怎样学教师就怎样做,教师观念的转变至关重要。
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引言:新的一轮教育改革,特别是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和学生需求的变化,我们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要求。
一、课程设计的反思在新课程改革中,课程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课程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个性发展,是否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课程的满足度和协同性。
只有通过反思我们的课程设计,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并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比如小组合作学习、案例教学和项目实践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风格,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
三、评价方式的反思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评价方式。
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水平,我们应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比如综合评价、项目评价和素质评价等,以更好地发掘学生的潜力和能力。
同时,评价结果也应该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他们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
四、师生关系的反思在新课程改革中,师生关系的改变是必然的。
我们应该反思传统的师道关系,注重建立师生平等、开放的互动关系。
我们应该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他们的需求和问题,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师生间的沟通和合作,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结语: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让我们有机会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
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改进,我们将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教育要求,培养出更多有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让我们一起努力,为新课程改革贡献力量!。
关于新课程改革方面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新课程改革方面的思考和建议说到新课程改革呀,真的是个话题大到让人有点头疼,又有点激动的事儿。
说实话,谁不希望自己孩子的教育能够更好呢?谁不希望孩子们能在更适合他们的环境中成长,少点压力,多点创造力,对吧?不过,话说回来,改革的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哪怕是有了这么多的好建议,最后实施起来,效果如何也真的不好说。
毕竟,每个人对“好”的定义不一样,对教育的期待也不尽相同。
咱们今天就不管那些复杂的和理论,聊点实实在在的,看看新课程改革的方向,能不能让孩子们少点“啃老”压力,多点生活乐趣。
新课程改革强调的不是让孩子们做题做得飞快,考试成绩多么优秀,而是要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
听起来挺有道理的,但你要是真让孩子从此就没了“升学压力”,谁又能保证,孩子不会完全变得“懒洋洋”?毕竟,很多家长心里都清楚,孩子不考高分,真的不敢保证未来的光明前景。
现在的学校,学习已经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模式,而是多元化的“素质教育”,注重孩子们的创新思维,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注重情商和团队合作能力。
虽然这些听起来很高大上,确实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有好处,但光靠这些,能让孩子们面对未来的竞争不落下风吗?要说改革的挑战,真是没完没了。
比如课程设置问题,你可以想象一下,老师们现在不仅要教语文、数学,还得教一些哲学、社会、环境保护之类的东西。
好嘛,哪怕你给孩子们上的这些课看起来都挺有趣的,但实际上一线教师的压力山大呀!每天上课内容越来越多,备课的时间简直像是被“吃了个底朝天”,要是教学质量一旦跟不上,学生成绩就容易掉链子。
毕竟你说,孩子的学习要全面发展,但你也得给老师点“喘气”的时间啊,不然怎么行?再说了,新课程改革下,最让人关注的可能就是教育公平的问题。
现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大得吓人。
有些地方的学校设施,老师水平,那真是好得没话说;可到了偏远地区,一切都是“杯水车薪”。
想想那些小乡村里的孩子,课外辅导少,书本也老旧,老师的教学方式可能还停留在传统的填鸭式,怎么能跟大城市里的孩子比呢?这公平问题,真不是一个“愿望就能实现”的事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主体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
造就学习主体,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前提,独立自主方能言主体,主体参与才能有学习、有创新,才可天天进步,新课程实践中,教师和学生不再是课程的被动传递者和接受者,而是课程建设和实施的主体,是课程内容和意义的创造者、改革者和探索者。
生动活泼的课程形态由理解、沟通主体参与、互动这四个活性因素构成,只有师生主体参与到课程系统中,才会有他们对课程内容,对活动等的理解,沟通是个体以主体参与为基础,在活动中的一种交流,互动首先需要个体的主体参与。因此,在理解、沟通、主体参与、互动这四个因素中,主体参与居核心地位,主体参与过程就是师生生命体验的过程,这种体验使师生在课程运行中获得发展自己的动力,所以,课堂上知识结构产生了变化,由教科书及教学参考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知识三者组成。
一、改善师生关系是课程实施的切入点
课程实施的切入点是师生关系的改善,即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必须彻底改善不良的、有碍于发展的师生关系,我们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我们要明确是“互动“而不是“被动“;“互动“必然是双方的,而不是单向的,这些变革不仅要我们理解、认同、接受,更主要是付诸实施。
四、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
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重中之重,教与学关系是教学论的基本问题,对教与学关系的不同理解决定着不同教学观念和不同的课堂教学组织程序,从而进一步决定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从认识的角度上说,教师与学生互为主客体,在教学活动中,师生都在以对方作为平等的主体或客体进行认识和探究,交流与合作,教师与学生关系是平等的合作关系,决定了教师与学生的学习是交往的、互动的教学,通过对教与学的分析,我们可知:教师与学生不是“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而是指导学生找“水源“的关系,教师要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终身学习,不断进步。
三、学习方式的更新是课程实施的关键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教学质量,关系到我们人才的培养模式,我们必须倡导实践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关键的环节,其理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认识、情感态度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习方式的改变首先要改变以前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他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我们要改变以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这里的“过于注重“和“过于强调“并不是对以往教学方式的全盘否定。这里学习方式总而言之就是改变以往记定律,解决问题变为解决问题的时候得出定律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