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同步巩固练习解析:第2章 第2节第2课时(新人教版必修1)
2020-2021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课后巩固练习:第2章第1节第2课时 受精作用 Word版
姓名,年级:时间:1.下列选项中,属于形成配子多样性原因的一组是( )①交叉互换②同源染色体联会③同源染色体分离④非同源染色体随机组合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答案:C2.下列有关受精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发生受精作用时,精子尾部的线粒体全部进入卵细胞B.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与本物种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同C.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来自父母双方的各占一半D.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与有性生殖后代的多样性无关解析:发生受精作用时,只有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而尾部留在了外面,因此精子尾部的线粒体不会进入卵细胞,A 项错误。
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中的染色体数目变为体细胞的一半,再经过雌雄配子的结合,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恢复为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B项正确。
受精卵中的核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而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几乎全部来自于母方,C项错误。
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染色体组成的多样性,再加上受精时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必然导致产生的后代具有多样性,D项错误.答案:B3.从某动物的睾丸中取出的两个精细胞,其染色体组成如图所示。
如果不考虑染色体交叉互换,关于这两个精细胞来源的猜测,错误的是( )A.可能来自一个精原细胞B.可能来自一个初级精母细胞C.可能来自两个初级精母细胞D.可能来自一个次级精母细胞解析:由于两图中染色体恰好“互补”,因此它们不可能来自于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
答案:D4.精子和卵细胞经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在受精卵中()A.细胞核的遗传物质完全来自卵细胞B.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几乎完全来自卵细胞C.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都平均来自精子和卵细胞D.细胞中的营养由精子和卵细胞各提供一半解析:受精卵的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几乎完全来自卵细胞;细胞的营养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绝大多数由卵细胞提供。
答案:B5.下图表示某种动物细胞生活周期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据图判断,发生着丝点分裂的区段有()A.A—B和K—L B.D-E和J—KC.H—I和J-K D.E—F和K—L答案:B6.图甲为某高等生物的受精作用,图乙为其生活史示意图,据图回答:(1)由图甲可知: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________,一半来自________.染色体A与a(B与b)是________,由于来自不同的亲本,所以颜色不同。
新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各节配套习题含答案
第1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建议用时:40分钟)[合格过关练]现代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氮气和氧气,但地球早期大气的成分却主要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
现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臭氧含量很少,但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现代大气中的氧气,其主要来源一般认为是( )A.二氧化碳被微生物分解B.生物分解有机物C.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D.火山喷发2.下列有关二氧化碳和臭氧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二氧化碳能够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起到保温作用②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③臭氧可以大量吸收波长更短的太阳紫外线④臭氧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1.C 2.C[第1题,一般认为,现代大气中的氧气主要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第2题,臭氧吸收的是波长较长的紫外线,波长更短的太阳紫外线被高层大气中的氧原子吸收。
](2021·湖南常德高一期末)跳伞是一项非常危险的运动,现存最高跳伞纪录约为4.1万米。
据此完成3~4题。
3.最高跳伞纪录保持者起跳的高度处在大气的( )A.对流层B.平流层C.电离层D.高层大气4.最高跳伞纪录保持者下落过程中( )A.气压越来越低B.呼吸越来越困难C.温度越来越高D.温度先下降后上升3.B 4.D[第3题,结合材料信息可知,现存最高跳伞纪录约为4.1万米,所以最高跳伞纪录保持者起跳的高度处在平流层。
第4题,结合上题分析,最高跳伞纪录保持者下落过程中先后经过平流层、对流层,最后达到地面。
其中平流层的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因此最高跳伞纪录保持者下落过程中温度先下降后上升,D项正确、C项错误;随着海拔的下降,气压越来越高,呼吸越来越通畅,A、B项错误。
] 对流层中的上升气流会使飞行中的飞机颠簸。
导致对流层气流上升的原因是:上层实际气温低于理论气温(按垂直递减率计算的气温)。
2020秋高一生物(2019)1 第2章 第2节 细胞中的无机物 课时作业含解析
2020秋高一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1 第2章第2节细胞中的无机物课时作业含解析[基础测试]知识点一细胞中的水1.下列关于细胞中水的说法,正确的是()A.干种子的细胞内不含水分子B.代谢旺盛的组织细胞中结合水比例较高C.同一生物体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期含水量基本无差异D.同一生物体中,不同组织细胞中的含水量可能相差很大答案D解析干种子的细胞内存在一定量的水维持生命力,A错误;代谢旺盛的组织细胞中自由水比例较高,B错误;幼年个体含水量多,老年个体含水量少,可见同一生物体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期含水量差异较大,C错误;同一生物体中,幼嫩组织含水量高,衰老组织含水量少,可见不同组织细胞中的含水量可能相差很大,D 正确。
2.下列关于水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中的水以结合水和自由水两种形式存在B.生物体内参与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水是自由水C.一定条件下,细胞内的自由水和结合水可以相互转化D.种子萌发时,细胞中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降低答案D解析细胞中的水分有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形式,A正确;自由水在体内具有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功能,B正确;自由水和结合水可以相互转化,例如温度升高后,一部分结合水可转化为自由水,C正确;种子萌发代谢增强,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要增大,D错误。
3.下列关于植物体内水分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体内的水分参与营养物质的运输B.水是构成叶肉细胞的重要化合物之一C.自由水可作为细胞内化学反应的反应物D.同种植物萌发种子的含水量和休眠种子的含水量相同答案D解析大部分营养物质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在细胞中运输,A 正确;细胞中含有大量水,因此水是构成细胞的重要化合物之一,B正确;水作为反应物参与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过程,C正确;休眠种子里的水分远远小于萌发种子里的水分,D错误。
4.以下有关水的说法,错误的是()A.饺子馅出汁较多可以放入虾仁减少出汁B.老年人细胞中含水量比婴儿要少C.结合水可构成生物体的组成成分D.水分子的空间结构及电子的不对称分布,使水成为一个非极性分子答案D解析虾仁中含较多蛋白质,可以与水结合,A正确;老年人的新陈代谢强度要比婴儿的低,细胞中含水量比婴儿要少,B正确;结合水可构成生物体的组成成分,C正确;水分子为极性分子,D 错误。
高中生物 第2章 神经调节 第2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课时分层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新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建议用时:40分钟)题组一反射和反射弧1.(多选)参与膝跳反射的神经结构是( )A.大脑B.脊髓C.感受器D.效应器BCD[参与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膝跳反射是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不在大脑,因此不参与膝跳反射的神经结构是大脑。
]2.在奥运会期间某运动员踝关节扭伤,医生喷涂外用麻醉药处理其伤处,使他暂时感觉不到疼痛,以便能继续比赛。
该药物作用的结构最可能是( )A.神经中枢B.传出神经C.感受器D.效应器C[外用药物作用于皮肤,A、B错误;外用麻醉药物若作用于效应器,则肌肉无法完成反射活动,D错误。
]3.下列现象中属于反射活动的是( )A.植物的根向水多的地方生长B.白细胞吞噬病菌C.金鱼游向食物D.草履虫游向食物多的地方C[植物和单细胞动物无反射活动。
]4.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反射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B.反射弧是一种神经结构C.反射需要多个系统的参与D.反射需要受大脑的控制D[反射弧是指参与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是反射的结构基础,没有完整的反射弧,反射就不能进行。
反射需要多个系统参与共同完成,但有些反射活动不需要大脑参与就能完成,如缩手反射。
]5.一个物体在眼前突然出现,眼睛就会情不自禁地眨一下,这种反应叫作( )A.冲动B.反射C.兴奋D.运动B[人体为了保护眼睛通过神经系统对物体在眼前突然出现的刺激作出的闭眼的反应,为眨眼反射。
]6.下图为膝跳反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用橡皮锤叩击[1]处时,[1]产生的神经冲动沿[ ]传到脊髓的[ ],其接受冲动信号并传到[2]产生膝跳反射。
(2)完成此反射的神经结构我们称为,如果某人[3]处受损伤,他是否还能产生膝跳反射?。
(3)以上实验表明,脊髓具有功能,实验中,实验者在小腿突然跳起后,也可感觉到[1]处被叩击,这说明脊髓还具有功能。
高中生物 第2章 第2节 第2课时 蛋白质的功能及有关计算问题同步备课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三种氨基酸,每种氨基酸数目无限的情况下,
栏 目
可形成肽类化合物的种类:
链
接
形成三肽的种类:(33=27)
第十页,共30页。
形成(xíngchéng)二肽的种类:(32=9)
(2)A、B、C 三种(sān zhǒnɡ)氨基酸,且每种氨基酸只有一 个的情况下,可形成肽类化合物的种类:
形成三肽的种类:(3×2×1=6)
(5)氮原子数=肽键数+肽链数+R基上的氮原子数=各氨基酸 中氮原子的总数。
第九页,共30页。
(6)氧原子数=肽键数+2×肽链数+R基上的氧原子数=各氨基酸 中氧原子的总数-脱水数。
(7)氢原子数=各氨基酸中氢原子的总数-2×脱水数。
3.氨基酸的排列与多肽(duō tài)的种类计算
(1)假若有A、B、C
(2)蛋白质分子中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NH2)数=
________数。肽链
N条肽链上至少含有N 个氨基和N 个羧基;N条肽链上的所有氨
栏 目
基=N(肽链数)+R基上的氨基数。
链
接
分子(质3)量蛋—白水质分的子相数对目分×子1质8(量水=分氨子基相酸对的分数子目质×量_)_。____氨的基平酸均相对
第十三页,共30页。
(6)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的含Fe2+的蛋白质。其特性 是在氧浓度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与氧分离。
2.蛋白质的变性
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不是很稳定(wěndìng),在特定条件 下,蛋白质结构可发生变化。
栏 目
链
(1)蛋白质变性的因素。
接
①重金属盐(汞盐、银盐);②酸、碱、乙醇、尿素;③高温 ;④X射线、紫外线等。
栏 目
人教版物理高一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同步练习
人教版物理高一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同步练习一、单选题(共15小题)1.(2分)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下列物理量保持恒定的是()A.速度B.位移C.路程D.加速度2.(2分)某人站在自动扶梯上,经t1从一楼升至二楼.如果扶梯不动,此人沿着扶梯从一楼走至二楼所用时间为t2.现使扶梯正常运动,人也保持原来的速度向上走,则从一楼到二楼的时间是()A.t2﹣t1B.C.D.3.(2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匀速运动就是匀速直线运动B.对于匀速直线运动来说,路程就是位移C.物体的位移越大,平均速度一定越大D.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越大,在其间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也一定越大4.(2分)下列各图中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是()A.B.C.D.5.(2分)下列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位移和路程相同B.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位移大小和路程不一定相等C.相等的时间内路程相等的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D.匀速直线运动中移动任何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一定相同6.(2分)下列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匀速直线运动是速度不变的运动B.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是不变的C.任意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都相同的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D.速度方向不变的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7.(2分)两物体沿直线单向从A运动到B,甲前一半时间以速度v1匀速运动,接着的后一半时间以速度v2匀速运动,乙前一半路程以速度v1匀速运动,后一半路程以速度v2匀速运动,(v1不等于v2)则两物体同时从A出发()A.甲车先通过BB.乙车先通过BC.两车同时到达BD.由于不知v1,v2关系,故三种情况都有可能8.(2分)现代战争是科技之战、信息之战,某集团军进行的一次实战演习过程,在基地导演部的大型显示屏上一览无余,如图所示是蓝军由基地A分三路大军进攻红军基地B的显示,若用s1、s2和s3分别表示三路大军的位移,则由大屏幕的显示图可知()A.s1>s2>s3B.s1<s2<s3C.s1=s2=s3D.三者关系无法确定9.(2分)一辆汽车由静止起做匀加速直线运动,4s末速度变为10m/s()A.汽车的加速度为2m/s2B.汽车的位移为40mC.汽车的平均速度为2.5m/s D.2s末汽车的速度为5m/s10.(2分)一艘快艇以2m/s2的加速度在海面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快艇的初速度是6m/s,8s末时的速度大小是()A.22m/s B.16m/s C.19m/s D.48m/s11.(2分)甲、乙两物体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t=0时刻经过同一位置,描述两物体运动的v﹣t 图如图,则在0~5s的时间内,关于甲、乙的位置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0~1s内,两物体距离越来越小B.第3s~5s内,两物体距离越来越小C.两物体只能相遇一次D.两物体相遇两次12.(2分)平直公路上有一台固定的超声波测速仪,汽车向测速仪作直线运动,当两者相距355m 时,测速仪发出超声波,同时汽车由于紧急情况刹车,当测速仪接收到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信号时,汽车恰好停止,此次测速仪以汽车相距335m,已知超声波的声速为340m/s.汽车刹车的加速度大小为()A.20m/s2B.10m/s2C.5m/s2D.无法确定13.(2分)一质点沿x轴运动,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在加速度数值逐渐减小至零的过程中,关于质点的运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速度逐渐减小B.速度先增大后减小C.速度逐渐增大D.速度先减小后增大14.(2分)下列运动中,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是()A.自由落体运动B.匀速圆周运动C.匀速直线运动D.平抛运动15.(2分)一辆汽车在4s内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为2m/s,末速为10m/s,在这段时间内()A.汽车的加速度为4m/s2B.汽车的加速度为8m/s2C.汽车的平均速度为6m/s D.汽车的平均速度为10m/s二、填空题(共6小题)16.(4分)某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为8m/s,经过4s时速率为20m/s,则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m/s2或m/s2.17.(4分)甲、乙两物体都以10m/s的初速度沿x轴正方向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甲经5s速度变为20m/s,乙经2s速度变为4m/s,则甲的加速度为m/s2,速度变化快的是物体(填“甲”或“乙”).18.(2分)某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3秒末速度增大到12m/s,若加速度为2m/s2,则3秒初的速度大小为.19.(2分)小明在水平路面上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2秒后速度为4m/s,则他的加速度为m/s2.20.(4分)一个物体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它的加速度为0.2m/s2,则它在第4秒初的速度为m/s,第4秒末的速度为m/s.21.(4分)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大小为4m/s,经过4s后的速度大小为10m/s,则物体加速度的大小为m/s2和m/s2.三、综合题(共4小题)22.(10分)一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在某段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的大小为v,紧接着在接下来的相等的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的大小为kv(k<1),此时,物体仍然在运动.求:(1)(5分)物体的加速度为多大?(2)(5分)再经过多少位移物体速度刚好减为零?23.(15分)汽车以54km/h的速度匀速行驶.(1)(5分)若汽车以0.5m/s2的加速度加速,则10s后速度能达到多少?(2)(5分)若汽车以1m/s2的加速度减速刹车,则10s后速度为多少?(3)(5分)若汽车以3m/s2的加速度减速刹车,则10s后速度为多少?24.(10分)质点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5s后速度达到20m/s,然后匀速运动了10s,接着经4s匀减速直线运动后静止.求:(1)(5分)质点在加速运动阶段的加速度为多大?(2)(5分)质点在18s末的速度为多大?25.(10分)一辆汽车以54km/h的速度沿平直公路匀速行驶.(1)(5分)若汽车以0.5m/s2的加速度加速,则10s后它的速度能达到多少?(2)(5分)若汽车以3m/s2的加速度减速刹车,则10s后它的速度为多少?10S后它的位移是多少?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识点】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应用【解析】【解答】A、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物体速度在不断改变.故A错误;B、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物体速度在不断改变,由x=vt可得位移也在改变,不能保持恒定.故B错误;C、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物体速度在不断改变,故路程随时间在均增增大,不能保持恒定.故C 错误;D、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物体速度在不断改变,加速度始终保持恒定;故D正确;故选:D【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保持不变,速度大小跟运动距离和运动时间都没有关系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2.【答案】B【知识点】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应用【解析】解答:人既参与了电梯的匀速运动,还参与了扶着电梯向上走的匀速运动.,.所以合速度.所以运动时间.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分析:将人从一楼到二楼的运动分解为两个分运动,一个是电梯的匀速运动,一个是扶着电梯向上走的匀速运动.3.【答案】A【知识点】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应用【解析】【解答】A、匀速运动就是速度不变的运动,也是匀速直线运动定义,故A正确.B、路程、位移的概念不同,路程是标量,位移是矢量,故B错误C、根据,x=vt,得;物体的位移越大,平均速度不一定越大,故C错误D、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越大,在其间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不一定越大,故D错误故选A【分析】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路程、位移、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4.【答案】A【知识点】匀速直线运动【解析】【解答】解:A、匀速直线运动x=vt,故s﹣t图象中为直线,故A正确,B错误;C、v﹣t图平行于横轴的图线表示物体速度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图象为匀加速直线运动.故C 错误.D、物体做变速运动,速度增加越来越快,故D错误;故选:A.【分析】匀速直线运动位移的图象是倾斜的直线,速度图象是平行于横轴的图线.选择符合题意的图象.5.【答案】D【知识点】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应用【解析】【解答】A、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所以不能说物体的位移和路程相同,故A错误;B、据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知,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位移的大小和路程相等,故B错误;C、相等时间内路程相等的运动不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故C错误.D、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不变,所以在任何相等的位移所用的时间一定相同,故D正确.故选:D.【分析】首先知道位移是矢量,大小等于首末位置的距离,路程是标量,大小等于运动轨迹的长度;利用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分析即可.6.【答案】D【知识点】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应用【解析】【解答】A、匀速直线运动是速度不变的运动,故A正确;B、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是不变的,故B正确;C、任意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都相同的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故C正确;D、速度方向不变的运动,速度大小可以变化,不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故D错误;故选:D.【分析】匀速直线运动是指在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快慢不变,同时运动方向也不变.7.【答案】A【知识点】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应用【解析】解答:设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为x,甲运动的时间为t1,乙运动的时间为t2,则对于甲来说有解得对于乙来说有则故t2﹣t1>0即甲车用的时间少,即甲车先到达.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分析:要求哪辆车先到达,只需要分别求出两车所用的时间与位移、速度的关系式,然后作差即可.8.【答案】C【知识点】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应用【解析】【解答】由图象可知,三路大军的初末位置相同,所以三路大军的位移相同,即s1=s2=s3,故C正确.故选:C【分析】位移是矢量,有大小,有方向,可以用由初始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9.【答案】D【知识点】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应用【解析】解答:A、汽车的加速度:,故A错误;B、汽车的位移:,故B错误;C、汽车的平均速度:,故C错误;D、2s末汽车的速度为:,故D正确;故选:D.分析: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公式求出汽车的加速度,根据平均速度的推论求出汽车的平均速度大小,从而得出汽车的位移.10.【答案】A【知识点】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应用【解析】解答:由速度公式可得,快艇在5s末的速度为:.故选:A.分析:已知初速度、加速度及时间,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公式求出快艇的速度11.【答案】C【知识点】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应用【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0~1s内,乙的速度始终比甲的速度小,所以两物体距离越来越大、故A错误;B、前3s内甲的位移:前3s内乙的位移:S乙=2×3=6m,所以在第三秒末甲与乙相遇.此后乙的速度始终大于甲的速度,所以甲与乙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二者不会再相遇.故B错误,C正确,D错误;故选:C分析:甲、乙两物体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t=0时刻经过同一位置,根据速度大小关系分析两物体之间距离如何变化.根据速度图象的“面积”表示位移,判断位移关系.12.【答案】B【知识点】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应用【解析】解答:超声波从B发出到A与被A反射到被B接收所需的时间相等,在整个这段时间内汽车的位移x=355﹣335m=20m.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在开始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比为1:3,所以x1=5m,x2=15m,则超声波被A接收时,AB的位移x′=335+5m=340m,所以超声波从B发出到被A接收所需的时间.则t=2T=2s.根据得,.故选:B分析:从B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信号这段时间内,求出A的位移,由于超声波从B发出到A与被A反射到被B接收所需的时间相等,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求出超声波从B发出到A这段时间内A的位移,从而得出超声波从B到A的位移,根据声速求出运行的时间,从而再根据求出汽车运动的加速度.13.【答案】C【知识点】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应用【解析】【解答】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说明物体做加速运动,当加速度开始减小时说明物体速度增加得变慢了,但速度仍在增加,当加速度减小至零时物体达到最大速度并保持不变,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分析】加速度反应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时做加速运动.14.【答案】A【知识点】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应用【解析】【解答】A、自由落体运动只受重力,加速度不变,为匀变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B、匀速圆周运动是加速度和速度都在变化的曲线运动;故B错误;C、匀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零,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故C错误;D、平抛运动是匀变速的曲线运动;故D错误;故选:A.【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的加速度保持不变,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的直线运动.15.【答案】C【知识点】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应用【解析】解答:A、汽车的加速度.故A、B错误.C、根据平均速度的公式.故C正确,D错误.故选C.分析: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公式求出汽车的加速度大小,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公式求出汽车的平均速度.16.【答案】3;﹣6【知识点】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应用【解析】【解答】经过4s时速率为20m/s,该速率可能与原方向相同,也可能与原方向相反,若相同,则有:若方向相反,则有:故答案为:3,﹣6【分析】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定义求解加速度.17.【答案】2;乙【知识点】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应用【解析】【解答】甲的加速度,乙的加速度,负号表示方向,可知乙的速度变化比较快.故答案为:2,乙.【分析】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求出甲乙的加速度,从而比较出速度的变化快慢.18.【答案】10m/s【知识点】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应用【解析】【解答】3s末的速度比3s初多运动的时间是1s,由速度公式可得:所以:故答案为:10m/s【分析】根据速度公式可以直接计算物体在第3s初的速度;19.【答案】2【知识点】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应用【解析】【解答】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v=at得:经2秒后速度为4m/s,则加速度:故答案为:2m/s2【分析】根据速度时间关系公式列式求解;20.【答案】0.6;0.8【知识点】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应用【解析】【解答】物体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4秒初是第3秒末,速度为:第4秒末的速度为:故答案为:0.6,0.8.【分析】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速度时间关系公式列式求解即可.21.【答案】1.5;﹣3.5【知识点】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应用【解析】【解答】取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即有v0=4m/s.若末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同,则v=10m/s,加速度为若末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则v=﹣10m/s,加速度为故答案为:1.5,﹣3.5;【分析】由题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初速度为4m/s,时间为4s,及末速度为10m/s,而末速度方向可能与初速度方向相同,也可能相反,取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由求解加速度.22.【答案】(1)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2)再经过位移物体速度刚好减为零【知识点】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应用【解析】解答:(1)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段时间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故加速度大小:加速度大小为;(2)第二段T时间的末速度为:所求位移为:答:(1)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2)再经过位移物体速度刚好减为零.分析:(1)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段时间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然后根据加速度定义求解加速度;(2)先根据速度公式求解第二段T时间的末速度,然后根据速度位移关系公式列式求解位移.23.【答案】(1)根据速度时间公式得,10s后的速度v1=v0+at=(15+0.5×10)m/s=20m/s.(2)10s后速度为v2=v0+at=(15﹣1×10)m/s=5m/s.(3)汽车刹车停止运动用时,则刹车5s后汽车静止,则10s后速度为0.【知识点】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应用【解析】解答:初速度v0=54km/h=15m/s.(1)根据速度时间公式得,10s后的速度v1=v0+at=(15+0.5×10)m/s=20m/s.(2)10s后速度为v2=v0+at=(15﹣1×10)m/s=5m/s.(3)汽车刹车停止运动用时,则刹车5s后汽车静止,则10s后速度为0.答:(1)若汽车以0.5m/s2的加速度加速,则10s后速度能达到20m/s.(2)若汽车以1m/s2的加速度减速刹车,则10s后速度为5m/s.(3)若汽车以3m/s2的加速度减速刹车,则10s后速度为0.分析:(1)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公式求出10s后汽车的速度.(2)刹车时汽车做匀减速运动,由速度时间公式求出10s后汽车的速度.(3)先求出刹车到停止运动的时间,判断10s后汽车的状态,再求其速度.24.【答案】(1)根据加速度的定义有质点在加速阶段的加速度(2)质点加速5s匀速10s,所以18s末的瞬时速度即为匀减速运动3s末的速度.质点匀减速运动过程中加速度所以匀减速运动3s末的速度v′=v0+a′t=20+(﹣5)×3m/s=5m/s即质点在18s末的速度大小为5m/s.【知识点】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应用【解析】解答:(1)根据加速度的定义有质点在加速阶段的加速度(2)质点加速5s匀速10s,所以18s末的瞬时速度即为匀减速运动3s末的速度.质点匀减速运动过程中加速度所以匀减速运动3s末的速度v′=v0+a′t=20+(﹣5)×3m/s=5m/s即质点在18s末的速度大小为5m/s.答:(1)质点在加速运动阶段的加速度为4m/s2;(2)质点在18s末的速度为5m/s.分析:(1)根据加速度的定义求解加速阶段的加速度大小;(2)18s末是质点匀减速3s末的速度,根据速度时间关系求解好可.25.【答案】(1)v0=54km/h=15m/s10s后的速度为:v=v0+at=15+0.5×10m/s=20m/s.(2)汽车从刹车到停止的时间为:所以10s后汽车已停止运动,则v=010S内的位移就是5s内的位移,则为:【知识点】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应用【解析】解答:(1)v0=54km/h=15m/s10s后的速度为:v=v0+at=15+0.5×10m/s=20m/s.(2)汽车从刹车到停止的时间为:所以10s后汽车已停止运动,则v=010S内的位移就是5s内的位移,则为:答:(1)10s后它的速度能达到20m/s.(2)10s后的速度为0,10s内的位移为37.5m.分析: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公式求出10s后汽车的速度.根据速度时间公式求出汽车速度减为零的时间,判断汽车是否停止,再结合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求出刹车后的速度和位移.。
第2章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同步练测(人教版必修1)
第2章 第2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同步练测(人教版必修1)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 1.某氨基酸分子中含有两个氨基(-NH 2),其中一个氨基和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则另一个氨基的部位应是( )A.和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B.一定连在羧基上C.在R 基上D.与氨基相连2.同为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酪氨酸几乎不溶于水,而精氨酸易溶于水,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A.两者R 基的组成不同B.两者的结构完全不同C.酪氨酸含氨基多D.精氨酸含羧基多3.下面关于氨基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氨基酸是蛋白质的组成单位,是由氨基和羧基组成的B.每个氨基酸分子都只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C.氨基酸的种类大约有20种D.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分子中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4.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之间的肽键结构式是( ) A.NH —CO B.—NH —CO — C.—NH 2—COOH—D.NH 2—COOH5.下列关于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硫氨酸的R 基是-CH 2-CH 2-S -CH 3,则它的分子式是C 5H 11O 2NSB.分子式为C 63H 105045N 17S 2的多肽化合物中,最多含有的肽键数目是16个C.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中失去的H 20中的氢来源于氨基和羧基中的氢D.10个氨基酸构成的多肽有9个-CO -NH -,称为九肽6.蛋白质在消化道内的消化过程为:蛋白质多肽氨基酸,则①②过程中分别破坏了下列什么结构( )A.肽键、氨基酸B.肽键、肽键C.空间结构、肽键D.空间结构、氨基酸 7.如下图所示,当含有下列结构片段的蛋白质在胃肠道中水解时,不可能产生的氨基酸是( )8.20种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28,由 1 000个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其相对分子质量为( ) A.128 000 B.110 018 C.≥110 018 D.≤128 0009.某蛋白质分子由n条肽链组成,已知它共由m 个氨基酸组成,则此蛋白质中至少含有的氧原子数与氮原子数是( )A.(m +n )个B.(2m -n )个C.(2n +m )个D.(2m +n )个10.某种蛋白质分子由A 、B 、C 三条肽链构成,其中A 链有32个氨基酸,B 链有45个氨基酸,C 链有53个氨基酸,这个蛋白质分子中肽键的数目是( ) A.126个 B.127个 C.128个 D.129个 11.下列依次为丙氨酸、丝氨酸、天门冬氨酸的结构式:由这三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化合物中,含有的氨基、羧基和肽键的数目分别是( ) A.1、1、3 B.3、3、2 C.1、1、2 D.1、2、212.某肽链由51个氨基酸组成,如果用肽酶将其分解成1个二肽、2个五肽、3个六肽、3个七肽,则这些短肽的氨基总数的最小值、肽键总数、分解成这些小分子肽所需水分子总数依次是()13.以下属于蛋白质的功能的一组是()①食物在小肠内彻底消化②注射疫苗使人体产生免疫力③人不吃蔬菜易患坏血症④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症⑤胰岛素调节血糖浓度⑥激素与受体准确地识别⑦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⑧葡萄糖在载体协助下被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A.①③⑤⑥⑧B.①②⑤⑥⑧C.①②③⑥⑦D.②④⑤⑥⑦14.免疫球蛋白IgG的结构示意图如下,其中-S-S-表示连接两条相邻肽链的二硫键。
2022高一化学课时教案第2章第2节《离子反应》1(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节离子反响整体设计沉着说课一、教学分析在介绍离子反响及其发生的条件以前,需要介绍电解质的概念,以及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因此,本节内容分为两局部:“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和“离子反响及其发生的条件〞。
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已做过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在此根底上,介绍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等固体分别加热至熔化后能导电,这样很顺利地引出电解质的概念。
然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NaCl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HCl、H2SO4、HNO3三种酸的电离方程式,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的定义。
最后安排“思考与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
通过上面的讨论,使学生了解到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反响的实质是离子之间的反响后,即可很自然地转入到对离子反响的讨论。
教科书通过对[实验21]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CuSO4溶液与BaCl2溶液反响的实质是2SO与Ba2+的反响,从而引出离子方程式。
然后,通过四组酸碱反响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4得出中和反响的实质,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离子反响的本质。
最后通过[实验22]总结出溶液中离子互换型的离子反响发生的条件。
本节没有介绍非电解质和强、弱电解质的概念,离子反响那么侧重于对概念和发生条件的认识。
本节内容主要特点是重视化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例如,通过引导学生参考酸的定义,尝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以及对初中学过的中和反响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教学建议1.知道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情况,是认识离子反响及其发生条件的关键。
教学时,在让学生了解电解质概念的根底上,重点讨论酸、碱、盐的电离情况,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
2.做好演示实验,把实验和学生讨论密切结合起来。
本节实验是认识电解质的电离和离子反响本质的最好途径。
例如,通过[实验21]、[实验22]进行讨论,可顺利导出离子反响的本质和离子互换反响的发生条件,并对离子方程式有更深刻的理解。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课时同步练习(全套)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课时同步练习(全套)第一章第1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课后强化演练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质点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质点是真实存在的B.原子很小,所以原子就是质点C.质点是一种忽略次要因素的理想化模型D.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大,所以不能看做质点解析:质点是忽略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而假想的有质量的点,是一种忽略次要因素的理想化模型.因此A错误,C正确.原子虽然很小,但是在研究其内部结构时,不能将原子看成质点.B错误.地球的质量和体积虽然很大,但在研究地球的公转时地球本身的形状和大小可以忽略,地球可以看成质点,D错误.答案:C2.(2013~2014学年中山一中月考)在研究下列问题时,可以把汽车看作质点的是( )A.研究汽车通过某一路标所用的时间B.研究汽车在斜坡上有无翻倒的危险C.研究汽车过桥时,可将汽车看作质点D.计算汽车从天津开往北京所用的时间解析:研究汽车通过某一路标所用的时间,汽车的长度对研究的结果有很大的影响,故汽车不能看作质点,选项A错误;研究汽车在斜坡上有无翻倒的危险时,汽车的形状对结果影响很大,故选项B错误;研究汽车过桥时,汽车的长度和桥的长度相比,不能认为远小于桥的长度,故此种情况下,汽车不能看作质点,选项C错误;研究汽车从天津天往北京所用时间时,汽车的长度可忽略不计,汽车可以看做质点,故选项D正确.答案:D3.(2013~2014学年洛阳市高一期中考试)甲、乙、丙三人各乘一个热气球,甲看到楼房在下降,乙看见甲、丙都在下降,丙看见甲、乙都在上升,则甲、乙、丙相对地面的运动情况可能的是( )A.甲、乙上升,丙静止B.甲、乙上升,丙下降C.乙、丙上升,甲下降D.甲、丙上升,乙下降解析:以楼房为参考系,甲在上升,楼房相对地面是静止的,所以以地面为参考系,甲在上升;乙看到甲在下降,由此可知以地面为参考系乙也在上升;丙看见甲、乙都在上升,说明丙相对地面可能静止,可能相对地面下降,也可能相对地面上升,故选项A、B正确.答案:AB4.《西游记》中,常常有孙悟空“腾云驾雾”的镜头,即使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通常也采用“背景拍摄法”:让“孙悟空”站在平台上,做着飞行的动作,在他的背后展现出蓝天和急速飘动的白云,同时加上烟雾效果;摄影师把人物动作和飘动的白云及下面的烟雾等一起摄入镜头.放映时,观众就感受到“孙悟空”在“腾云驾雾”.这时,观众所选的参考系是( )A.孙悟空B.平台C.飘动的白云D.镜头解析:“背景拍摄法”实际是利用了相对运动的原理,拍摄时“孙悟空”整体不动,而“白云”移动,放映时,观众以“白云”为参考系,认为其“静止”,就会感觉到“孙悟空”在“腾云驾雾”.故C正确.答案:C5.观察下图中烟囱冒出的烟和平直路面上甲、乙两车上的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B.甲车可能静止或向右运动或向左缓慢运动,乙车一定向左运动C.甲车可能向右加速运动,乙车可能向右减速运动D.甲车一定向右运动,乙车一定向左加速运动解析:由题图中烟囱冒出的烟可知风向向左;乙车的小旗向右飘.则说明乙车一定向左运动,且运动速度大于风速;甲车的小旗向左飘,甲车可能向右运动,可能静止,也可能向左运动且甲车速度小于风速,因此选项B项正确.答案:B6.关于坐标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建立坐标系是为了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和位置变化B.坐标系都是建立在参考系上的C.坐标系的建立与参考系无关D.物体在平面内做曲线运动,需要用平面直角坐标系才能确定其位置解析:坐标系是建立在参考系上的,是用来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变化的,A、B 正确,C错误;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描述需要建立一维直线坐标系,做平面曲线运动时需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D正确.答案:ABD7.如下图所示是为了定量研究物体的位置变化作出的坐标轴(x轴),在画该坐标轴时规定原点在一长直公路上某广场的中心.公路为南北走向,规定向北为正方向.坐标上有两点A和B,A的位置坐标为x A=5 m,B的位置坐标为x B=-3 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A点位于广场中心南边5 m处②A点位于广场中心北边5 m处③B点位于广场中心南边3 m处④B点位于广场中心北边3 m处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解析:物体在坐标系中的坐标值有正值,也有负值.这里的正负不是表示大小,而是表示方向.正号表示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负号表示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数值表示离规定的坐标原点的距离.故D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8.如图所示为A、B、C三列火车在一个车站的情景,A车上的乘客看到B车向东运动,B车上的乘客看到C车和站台都向东运动,C车上的乘客看到A车向西运动.站台上的人看A、B、C三列火车各向什么方向运动?解析:由B车上的乘客看到站台向东运动,可判断B车向西运动;由A车上的乘客看到B车向东运动,说明A车也向西运动且速度大于B车速度;C车上的乘客看到A车向西运动,则C车有三种运动情况,C车可能静止,可能向东运动,也可能向西运动但速度比A、B的速度都小.答案:A车向西运动;B车向西运动但速度比A车速度小,C车可能静止,可能向东运动,也可能向西运动但速度比A、B的速度都小.9.某人从学校的门口A处开始散步,先向南走了50 m到达B处,再向东走了100 m 到达C处,最后又向北走了150 m到达D处,则要比较确切地表示此人散步过程中的各个位置,应采用什么数学手段较好?分别应如何表示?解析:应用直角坐标系的坐标表示,以A处为坐标原点,向东为x轴正方向,向北为y 轴正方向,如图所示,则B(0,-50),C(100,-50),D(100,100).答案:见解析第一章第2节时间和位移课后强化演练一、选择题1.关于时间和时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时刻表示时间极短,时间表示时间较长B.时刻对应位置,时间对应位移C.作息时间表上的数字都表示时刻D.1 min只能分成60个时刻解析:用时间的长和短来区分时间和时刻是A项错误的原因.因为时刻只是一个瞬时,它对应的是某一个位置或某一状态;时间,哪怕是极短的一段时间,也是一段时间间隔,它对应的是某一段位移或某一个物理过程,故B项正确.1 min分成60 s,每1 s 也是一个时间段,所以D项错误.作息时间表上的数字,如9:00~9:30,则9:00和9:30 都表示时刻,所以C项也正确.答案:BC2.(2013~2014学年银川一中高一阶段考试)以下的计时数据中指时间间隔的是( ) A.“嫦娥一号”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18时5分点火发射B.第29届奥运会于2008年8月8日20时8分在北京开幕C.刘翔创造了12.88秒的110米栏最好成绩D.在一场NBA篮球赛开赛8分钟时,姚明投中第三个球解析:“嫦娥一号”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18时5分点火发射,指的是时刻,第29届奥运会开幕,指的是时刻,故选项A、B错误;刘翔创造了12.88秒的110米栏的最好成绩指的是时间间隔,选项C正确;在比赛中姚明投中第三个球时指的是时刻,故选项D 错误.答案:C3.如图所示的时间轴,下列关于时刻和时间间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t2表示时刻,称为第2 s末或第3 s初,也可以称为2 s内B.t2~t3表示时间,称为第3 s内C.t0~t2表示时间,称为最初2 s内或第2 s内D.t n-1~t n表示时间,称为第(n-1)s内解析:时刻和时间分别对应于时间轴上的一个点和一个线段.t n是时刻,可表述为第n s末或第(n+1)s初;n s内不等于第n s内,n s内是指从0~n s末共n s的时间;第n s内是指从(n-1)s末至n s末共1 s的时间,故A、C、D均错,B正确.答案:B4.关于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沿直线向某一方向运动,通过的路程就是位移B.物体沿直线向某一方向运动,通过的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C.质点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为零,则物体一定是处于静止状态D.物体通过的路程不等,但位移可能相同解析:位移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而路程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二者是不同的物理量,A错误;只有当物体沿直线向某一方向运动时,路程和位移大小才在数值上相等,B正确;物体的位移为零,可能是物体运动了一段距离又回到初始位置,不一定处于静止状态,C错误;物体通过的路程不等,位移可能相同,D正确.答案:BD5.如图所示,三位旅行者从北京到上海,甲乘火车直达,乙乘飞机直达,丙先乘汽车到天津,再换乘轮船到上海,这三位旅行者中( )A.甲的路程最小B.丙的位移最大C.三者位移相同D.三者路程相同解析:路程指物体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由题无法比较路程的关系.位移是从北京指向上海的有向线段.初末位置相同,故C正确.答案:C6.(2013~2014学年银川一中阶段考试)如图所示,一个可看作质点的物体沿两个半径分别为R和r,相连接的半圆弧轨道从A点经B点运动到C点,A、B、C三点共线,则物体从A运动到C的位移大小和路程分别为( )A.R-r,R+r B.2R,2πRC.2R-2r,2R+2r D.2R-2r,πR+πr解析:物体从A运动到C的位移大小为2R-2r,该过程的路程为πR+πr,故选项D 正确.答案:D7.一物体做直线运动,在图中所示的位移坐标轴上O、x1、x2、…、x n-1、x n分别为物体在开始和第1 s 末、第2 s 末、…、第(n -1)s 末、第n s 末的位置,则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A .Ox 2为第2 s 内的位移,方向由O 指向x 2B .Ox n -1为(n -1)s 内的位移,方向由O 指向x n -1C .x 2x n 为前2n s 内的位移,方向由x 2指向x nD .x n -1x n 为第n s 内的位移,方向由x n -1指向x n解析:题中O 、x 1、x 2、…、x n -1、x n 分别为不同位置,分别与各个时刻对应,而题中选项所列位移均与时间对应,其中Ox 2为前2 s 内的位移,Ox n -1为(n -1)s 内的位移,x 2x n 为从第2 s 末到第n s 末的位移,x n -1x n 为第n s 内的位移,故B 、D 正确.答案:BD 二、非选择题8.一个人晨练,走中国古代的八卦图,如图所示,中央的S 部分是两个直径为R 的半圆,BD 、CA 分别为西东、南北指向.他从A 点出发沿曲线ABCOADC 行进,则当他走到D 点时,求他的路程和位移的大小分别为多少?位移的方向如何?解析:路程是标量,等于半径为R 与半径为R 2的两圆周长之和减去半径为R 的圆周长的14,即s =2πR +2π·R 2-14·2πR =52πR .位移是矢量,大小为AD 线段的长度,由直角三角形知识得AD =2R ,方向由A 指向D ,即东南方向.答案:路程和位移的大小分别为52πR 和2R 位移的方向为东南方向9.经过查询,下表为T16次列车的相关数据介绍,请读表后回答下列问题:详 细 情 况车次 T16 运行时间 20小时25分钟发车时间 17:25 到站时间 13:50 类型 暂无数据 全程2 294公里备注无站次 车站 日期 到站时间 开车时间 里程 1 广州 当天 始发站 17:25 0公里 2 长沙 当天 00:21 00:27 707公里 3 武昌 第2天 03:41 03:47 1 069公里 4郑州第2天08:1708:211 605公里5北京西第2天13:50终点站 2 294公里(1)表中哪项数据表示的是时间?(2)表中数据显示,列车在中途停站的时间共有多少?(3)表中的里程数据所表示的是位移还是路程?解析:(1)时间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时间间隔.20小时25分钟指车运动的一段时间间隔.(2)中途停站时间t=(27-21)分钟+(47-41)分钟+(21-17)分钟=6分钟+6分钟+4分钟=16分钟.(3)表中里程数据表示的是路程.答案:(1)运行时间20小时25分钟(2)16分钟(3)路程第一章第3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课后强化演练一、选择题1.下面列举的几种速度,其中指平均速度的是( )A.火车以76 km/h的速度通过约2 000 m的滨州铁路大桥B.汽车转弯时,速度不得超过20 km/hC.城市某路段的路标有“15 km/h、限速”字样D.子弹以600 m/s的速度射出枪口解析:选项B、C、D中的速度是指物体经过某位置的速度,是瞬时速度,选项A中的速度是火车通过2 000 m桥面的平均速度,选项A正确.答案:A2.为了使公路交通有序、安全,路旁立了许多交通标志.如图所示,甲图是限速标志(白底、红圈、黑字),表示允许行驶的最大速度是80 km/h;乙图是路线指示标志,表示距杭州还有100 km.上述两个数据的物理意义是( )A.80 km/h是平均速度,100 km是位移B.80 km/h是平均速度,100 km是路程C.80 km/h是瞬时速度,100 km是位移D.80 km/h是瞬时速度,100 km是路程解析:80 km/h表示瞬时速度;100 km表示离杭州还有100 km的路程.答案:D3.汽车启动后经过45 s,速度表的指针指在如图所示的位置,由表可知( )A.启动后45 s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是110 m/sB.启动后45 s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是110 km/hC.此时汽车的瞬时速度是110 m/sD.此时汽车的瞬时速度是110 km/h解析:速度表指示的是瞬时速度,单位为km/h.答案:D4.(2013~2014学年银川一中上学期期中考试)2010年2月21日上午,在温哥华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1 500米决赛中,唯一进入决赛的中国选手周洋以2分16秒993打破奥运会纪录的成绩夺得冠军,一人战胜三名韩国选手,创造了一个奇迹,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一届冬奥会中夺得的第三枚金牌.韩国选手李恩星和朴胜义只能以 2分17秒849和2分17秒927分别收获一枚银牌与铜牌.关于周洋的比赛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可以估算出周洋撞线时的瞬时速度B.可以估算出周洋比赛过程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C.可以估算出周洋整个比赛过程的平均速度D.可以估算出周洋整个比赛过程的平均速率解析:已知运动员完成比赛经历的时间和路程,所以可以估算运动员比赛过程中的平均速率,故选项D正确,选项A、B、C错误.答案:D5.(2013~2014学年扬州师大附中期中考试)甲、乙两车某时刻由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开始做直线运动,若以该时刻作为计时起点,得到两车的xt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刻两车相距最远B.t1时刻乙车从后面追上甲车C.t1时刻两车的速度刚好相等D.0到t1时间内,乙车的平均速度等于甲车的平均速度解析:由xt图象可知,t1时刻两物体在同一位置,选项A错误;t1时刻以前,甲物体在乙物体前面,t时刻乙追上甲,故选项B正确;在x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大小表示物体速度大小,所以t1时刻乙物体速度大于甲物体速度,选项C错误;0~t1时间内甲、乙两物体的位移相同,所以两物体的平均速度相同,选项D正确.答案:BD6.物体在甲、乙两地往返一次,从甲到乙的平均速度为v1,返回时的平均速度为v2,则物体往返一次平均速度的大小和平均速率分别是( )A .0 v 1+v 22B.v 1+v 222v 1v 2v 1+v 2C .02v 1v 2v 1+v 2 D.2v 1v 2v 1+v 2 2v 1v 2v 1+v 2解析:平均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往返一次,说明最后物体回到了出发点,说明位移是零,因此平均速度是0;而平均速率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可由公式求平均速率:v =2ss v 1+s v 2=2v 1v 2v 1+v 2,故选C. 答案:C7.如图所示,A 、B 、C 是三个质点同时同地开始沿直线运动的位移图象,则在时间t 2内( )A .A 和B 的平均速度相等 B .B 和C 的平均速度相等 C .B 的平均速度最大D .它们的平均速度都相等解析:位移—时间图象描述的是质点位移与时间的变化关系,不是运动轨迹.A 和C 做匀速直线运动,B 的速度不断变化,在时间t 2内,A 的位移最大,B 、C 位移相等,所以A 的平均速度最大,B 和C 的平均速度相等.答案:B 二、非选择题8.北京体育大学青年教师张健于某年8月8日8时整,从旅顺老铁山南岬角准时下水,于8月10日10时22分抵达蓬莱阁东沙滩,游程为123.58 km ,直线距离为109 km ,不借助任何漂浮物横渡了渤海海峡,创造了男子横渡海峡最长距离的世界纪录.试求:(1)在这次横渡海峡中,张健游泳的平均速率和每游100 m 约需的时间分别是多少? (2)在这次横渡中,张健游泳的平均速度又是多少? 解析:(1)张健游泳的平均速率为:v =x t =123.58×10350×3 600+22×60m/s =0.68 m/s.每游100 m 所需要的时间为:t 0=1000.68s≈147 s. (2)张健游泳的平均速度为:v =x t =109×10350×3 600+22×60m/s=0.60 m/s.答案:(1)0.68 m/s 147 s (2)0.60 m/s9.如图所示为某物体运动的位移图象,根据图象求出:(1)0~2 s 内、2~6 s 内、6~8 s 内物体各做什么运动?各段速度是什么?(2)整个8 s 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大?前6 s 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大?(3)4 s 和7 s 末的速度是多大?解析:(1)0~2 s 内,物体的位移均匀增加,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等于该段图线的斜率,即v 1=2.5 m/s ;2~6 s 内,物体的位移不变,说明物体静止;6~8 s 内物体的位移均匀增加,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等于该段图线的斜率,即v 3=5 m/s.(2)由平均速度公式v =x t ,整个8 s 内的平均速度v =x t =15 m 8 s=1.875 m/s ,前6 s 内的平均速度v ′=x ′t ′=5 m 6 s=0.83 m/s. (3)2~6 s 内,物体的位移不变,说明物体静止,4 s 末物体的速度为0;6~8 s 内,物体的位移均匀增加,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7 s 末的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为5 m/s.答案:见解析第一章 第4节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课后强化演练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测量误差太大,测量中肯定有错误B .绝对误差大,相对误差不一定大C .相对误差越小,说明测量越准确D .相对误差越小,绝对误差一定越小解析:根据定义:相对误差=绝对误差真实值,故只有在测量同一对象时(真实值相同),绝对误差、相对误差的大小才相互关联,否则两者的大小无直接关系.答案:ABC2.用毫米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下列读数符合有效数字要求的是( )A .1.502 mB .1.621 4 mC.12.40 cm D.4.30 mm解析:选项A的估读位在1 mm上,选项D的估读位在0.01 mm上,所以A、D错.答案:BC3.由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可以直接得到(可直接测量得到,而不需经过计算)的物理量是( )A.时间间隔B.位移C.瞬时速度D.平均速度解析:当电源频率为50 Hz时,打点计时器每隔0.02 s打点1次,所以可由纸带上对应的点数得到该段的时间间隔,A项正确.答案:A4.使用打点计时器时应注意( )A.无论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还是电火花计时器,都应该把纸带穿过限位孔,再把套在轴上的复写纸压在纸带的上面B.使用打点计时器时应先接通电源,再拉动纸带C.使用打点计时器在拉动纸带时,拉动的方向应与限位孔平行D.打点计时器只能连续工作很短时间,打点之后要立即关闭电源解析: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复写纸,电火花计时器不用复写纸,故选项A错误;实验时应当先接通电源,再拉动纸带,故选项B正确;为减小摩擦,拉动纸带的方向应当与限位孔平行,故选项C正确;打点计时器不能长时间连续工作,故选项D正确.答案:BCD5.(2013~2014学年山东省实验中学阶段测试)在下列四个图象中,表示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解析:在xt图象中匀速直线运动为倾斜直线,故选项C正确,选项A错误;在vt 图象中匀速直线运动为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故选项B正确,选项D错误.答案:BC6.在实验中,某同学得到一条打点清晰的纸带如图所示,要求测出D点瞬时速度.本实验采用包含D点在内的一段间隔中的平均速度来粗略地代表D点的瞬时速度,下列几种方法中最准确的是( )A.AGΔt1=v D,Δt1=0.12 s B.BEΔt2=v D,Δt2=0.06 sC.BGΔt3=v D,Δt3=0.1 s D.CEΔt4=v D,Δt4=0.04 s解析:计算瞬时速度时,所取位移越短,算出的平均速度越接近瞬时速度,另一方面,某一点的平均速度更接近于这一段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所以A、B、C项不合适.CE间含两个打点间隔,Δt=2T=0.04 s,D项对.答案:D7.某物体沿一直线运动,其vt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第2 s内和第3 s内速度方向相反B.第2 s内和第3 s内速度方向相同C.第2 s末速度方向发生变化D.第5 s内速度方向与第1 s内方向相同解析:vt图象中在时间轴上面的部分方向为正,在时间轴下面的部分方向为负,故A、C、D三项错,B项对.答案:B二、非选择题8.用打点计时器来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1)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________电源的计时仪器,其工作电压________.如果电源的频率是50 Hz,则它每隔________s打一次点.通电以前,把纸带穿过________,再把套在轴上的________压在纸带的上面.(2)在实验桌上有以下器材:电磁打点计时器、低压直流电源、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细绳、钩码、小车、纸带、复写纸片、导线若干.在所给器材中,多余的器材有________,还需要的器材有________、________.解析: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测量时间的仪器,使用低于6 V的低压交流电源,它每隔一个周期打一个点,因此纸带上的两个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交流电的周期.使用打点计时器时,纸带应穿过限位孔,复写纸片套在定位轴上,打点时要先接通电源再让纸带运动.答案:(1)低压交流低于6 V 0.02 限位孔复写纸片(2)低压直流电源低压交流电源刻度尺9.(2013~2014学年扬州师大附中期中考试)一位同学做“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实验时,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是50 Hz ,在实验中得到点迹清晰的一条纸带,他把某一个点记作O ,再选依次相邻的6个点作测量点分别标以A 、B 、C 、D 、E 、F ,如图(a)所示.(1)如果测得C 、D 两点相距2.70 cm ,D 、E 两点相距2.90 cm ,则小车在打D 点时的速度是________m/s.(2)如果某同学分别算出小车打各个点的速度,然后把数据标示在v t 图上,如图(b)所示,请完成图象.解析:(1)小车在打点时的速度v D =x CD +x DE 2T = 2.70+2.90×10-2 m 2×0.02 s=1.4 m/s. (2)在v t 坐标系中标出各点,用平滑的曲线将这些点连结起来,如图所示.答案:(1)1.4 m/s (2)见解析10.用气垫导轨和数字计时器能够更精确地测量物体的瞬时速度.如下图所示,滑块在牵引力的作用下先后通过两个光电门,配套的数字毫秒计记录了遮光板通过第一个光电门的时间为Δt 1=0.29 s ,通过第二个光电门的时间为Δt 2=0.11 s ,已知遮光板的宽度d 为3.0 cm ,试分别求出滑块通过第一个光电门和第二个光电门时的速度大小.解析:滑块通过光电门的时间极短,可以用短程内的平均速度来表示该点的瞬时速度.由平均速度的定义可计算,滑块通过第一个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v 1=d Δt 1=0.03 m 0.29 s=0.10 m/s ;滑块通过第二个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v 2=d Δt 2=0.03 m 0.11 s=0.27 m/s. 答案:0.10 m/s 0.27 m/s11.如图所示是一个物体运动的v t 图象,从以下三个方面说明它的速度是怎样变化的.(1)物体是从静止开始运动还是具有一定的初速度?(2)运动的方向是否变化?(3)速度的大小是否变化?怎样变化?解析:从v t 图象上看,判断初速度主要看t =0时刻的速度是否为零,即看图线的纵轴截距;判断运动方向要看速度的正负,即图线在t 轴上方还是t 轴下方;判断速度大小的变化要看图线的走向,即图线离t 轴的距离变化.答案:(1)有初速度(2)运动方向变化,0~t 3之间运动方向不变,与正方向相同为同一方向,t 3之后方向改变,为负方向(3)速度大小变化 速度先变大后不变再变小而后又反向变大第一章 第5节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课后强化演练一、选择题1.(2013~2014学年洛阳市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下列关于加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速度的变化量很大,它的加速度一定很大B .速度很大的物体,其加速度可能很小C .某时刻物体的速度为零,其加速度可能不为零D .加速度很大时,物体的速度一定很大解析:加速度反映物体速度变化快慢,与速度变化量变化大小、与物体速度大小无关,故选项A 、D 错误,选项B 、C 正确.答案:BC2.有下列几种情景,请根据所学知识选择对情景的分析和判断正确的说法( ) ①点火后即将升空的火箭 ②高速公路上高速行驶的轿车为避免事故紧急刹车 ③磁悬浮列车在轨道上高速行驶 ④太空中的空间站在绕地球做匀速转动A .因火箭还没运动,所以加速度一定为零B .轿车紧急刹车,速度变化很快,所以加速度很大。
广西专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2节构造地貌的形成课后习题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二节 构造地貌的形成课后·训练提升基础巩固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第1~2题。
1.下列有关甲构造顶部缺失的主要原因的描述,正确的是( )A.因断层导致岩层破裂,后经侵蚀而形成B.向斜顶部受挤压,容易被侵蚀C.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D.地处干旱区,因风化作用导致岩层被侵蚀2.若甲区为含煤岩层,采煤时易发生的矿难事故是( )A.透水事故B.井喷事故C.瓦斯爆炸D.塌方事故答案:1.C 2.C解析:第1题,由岩层的弯曲形状可判断出甲为背斜,背斜顶部缺失主要是因为其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受外力侵蚀。
第2题,若甲区为含煤岩层,由于甲处为背斜,采煤时在矿井巷道内容易积存瓦斯(主要成分为甲烷),遇明火或电火花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透水事故多发生在向斜构造的矿井里;井喷事故是一种有害的钻井事故,是钻井过程中地层流体(石油、天然气、水等)的压力大于井内压力而发生的现象。
下图为我国新疆天山西段伊犁谷地内某低山丘陵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不同时期形成的同类型岩层采用同一图例表示)。
读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A.向斜、背斜、断层B.向斜、断层、向斜C.背斜、向斜、断层D.背斜、断层、背斜4.M附近的岩层接近垂直方向,并与两侧的岩层存在明显的不连续性,其产生的原因可能是( )A.外力侵蚀B.外力堆积C.岩浆活动D.地壳运动答案:3.C 4.D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处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乙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丙处的岩层有断裂面,说明为断层。
第4题,M附近的岩层接近垂直方向,并与两侧的岩层存在明显的不连续性,说明地壳运动使该处岩层断裂并发生位移。
某同学利用铝盆、海绵、蜡烛、水等材料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如图)。
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略有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运动。
读图,完成第5~6题。
5.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和板块边界分别为( )①相向运动 ②相离运动 ③生长边界 ④消亡边界A.①③B.①②C.②④D.②③6.下列地理现象与该实验模拟的现象相似的是( )A.渭河平原的形成B.日本福岛地震的发生C.青藏高原的隆起D.红海的形成答案:5.D 6.D解析:第5题,该实验中的海绵向两侧运动,说明是相离运动,为生长边界。
高中地理第2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节地表形态的变化第2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
扇连接成洪积—冲积平原
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地貌类型 分布
形成
地貌特点
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河流在
河漫滩平
原
河流 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
中下 堆积体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游
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
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根据河谷的形态和河流地貌的景观图,判断河流地貌的具体类型。
项目
依据
具体类型
图甲
图乙
图丙 河道弯曲,地势较为平坦
图丁
河口三角洲
【答案】 高山
河漫滩平原
入海口
峡谷
扇形
降低
山前冲积扇
(2)结合河流地貌形态,判断其所在位置,并进一步分析其形成的
地质作用。
岩石分解,改变岩石的状态
【学以致用】
[考向: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
(2023年山东青岛模拟)上盖孜村位于东帕米尔高原的一个冰碛平台
上(下图甲),冰碛平台上散落着大块的花岗岩漂砾,漂砾上多边墙型风
化穴发育。风化穴的形成与岩性以及区域地形、气候、水文等环境条件
有关。图乙示意边墙型风化穴形成过程中的某个阶段。据此完成第1~2
变成松散的碎屑残留在地表,这个过程属于风化作用。风化或侵蚀的产
物,经外力作用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这属于外力作用中的搬
运作用。第2题,“水滴石穿”描述的是流水侵蚀作用。
(2023年安徽多校联考)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
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海洋蓝洞是海底突然下沉的巨大深
高中物理 第二章 第2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经典例题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第2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经典例题解析1.关于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恒定的,不随时间而改变B.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随时间而改变C.速度随时间不断增加的运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D.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的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解析: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恒定的,大小和方向都不随时间变化,所以A正确;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它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所以B正确;如果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那么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速度随时间不均匀增加,那么这种运动不是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C错误;如果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那么是匀减速直线运动,所以D正确。
答案:C2.如图2-2-7所示的四个图像中,表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是( )图2-2-7解析:速度的正负不表示速度是否增加,选项A对,D项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AD3.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图像如图2-2-8所示,则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在3~4 s内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B.在1~3 s内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C.3 s末速度的大小为5 m/s,方向与选定的正方向相反图2-2-8D.2~3 s内与3~4 s内质点的速度方向相反解析:由图像可知,质点在0~1 s内加速度为5 m/s2,在1~3 s内加速度为-5 m/s2,3~4 s内加速度为5 m/s2,故A、B正确;3 s末v=-5 m/s,所以其大小为5 m/s,方向与选定的正方向相反,C正确;2~3 s内与3~4 s内速度的方向都是与选定的正方向相反,D错误。
答案:D4.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到达A点时的速度为5 m/s,经3 s到达B点时的速度为14 m/s,再经过4 s到达C点,则它到达C点时的速度为多大?解析:在物体由A点到B点的运动阶段,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公式,有v B=v A+at1,解得物体运动的加速度a=v B-v At1=14-53m/s2=3 m/s2。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1同步课件:第2章-第2节(共67张ppt)
(三)思考与讨论2 1 .提示:氨基酸 → 二肽 → 三肽 →„„→ 多肽,一条多肽
链盘曲折叠形成蛋白质,或几条多肽链折叠形成蛋白质。
2 .提示:食物中的蛋白质要经过胃蛋白酶、胰蛋白酶、 肠蛋白酶、肠肽酶等多种水解酶的作用,才能分解为氨基酸。
这些氨基酸进入细胞后,要形成二肽、三肽到多肽,由多肽构
成人体的蛋白质。人体的蛋白质与食物中的蛋白质不一样,具 有完成人体生命活动的结构和功能。 3.提示:10个氨基酸能够组成2010条互不相同的长链。氨 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以及蛋白质空间结构的不同是蛋
2.写出结构通式:________________
第二章
第 2节
成才之路 · 高中新课程 · 学习指导 · 人教版 · 生物 · 必修1
3.种类
人体细胞能否合成 (1)划分依:____________________ 。
来源:外界环境获取 必需氨基酸 婴儿9种 种数: 8种 (2)种类 人体细胞合成 来源: 非必需氨基酸 12种 种数:
情境导入: 1965年 9 月 17日,我国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胰
岛素,摘取了一枚生物科学的“金牌”。胰岛素是胰腺里的一
种岛形细胞群(胰岛)分泌出的激素,是由51个氨基酸构成的小 分子蛋白质。它在调节糖类与脂肪的代谢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
作用。
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有何作用?
第二章 第 2节
成才之路 · 高中新课程 · 学习指导 · 人教版 · 生物 · 必修1
1.1.1 集合的概念
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成才之路 · 高中新课程 · 学习指导 · 人教版 · 生物 · 必修1
1 2 学习目标定位
本节主攻要点 6 思维创新升华
化学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同步测试第2节 离子反应 第2课时(基础)
离子反应(基础)第2课时题组一离子反应1.下列各组物质间的反应中,不属于离子反应的是()A.锌和稀硫酸反应B.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反应C.木炭和氧气反应D.烧碱溶液和氯化铁溶液反应2.下列溶液混合后,不能发生离子反应的是()A.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铁溶液B.碳酸钠溶液和稀硫酸C.硫酸钠溶液和氯化镁溶液D.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3.下列对于离子反应的表述正确的是()A.离子反应中一定有沉淀生成B.反应中有气体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离子反应C.复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之一是有难电离物质生成D.非电解质二氧化碳与足量烧碱溶液的反应不属于离子反应4.离子反应、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之间可用集合关系来表示,其中正确的是()题组二离子反应方程式5.(2019·六安市舒城中学统考)能正确表示下列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氢氧化钡溶液与硝酸的反应:OH-+H+===H2OB.澄清的石灰水与稀盐酸反应:Ca(OH)2+2H+===Ca2++2H2OC.铁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Fe+Ag+===Fe2++AgD.碳酸钡溶于稀盐酸中:CO2-3+2H+===H2O+CO2↑6.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不正确的是()A.铁跟稀硫酸反应:Fe+2H+===Fe2++H2↑B.铜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Cu+Ag+===Cu2++AgC.铁与氯化铜溶液反应:Fe+Cu2+===Fe2++CuD.碳酸钙跟稀盐酸反应:CaCO3+2H+===Ca2++H2O+CO2↑7.离子方程式H++OH-===H2O所表示的反应可以是()A.所有酸和碱之间的中和反应B.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之间的反应C.所有可溶性酸和可溶性碱的反应D.硫酸氢钠与氢氧化钠的反应8.下列反应①和②可以用同一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A.①稀盐酸+碳酸钠溶液;②稀盐酸+碳酸氢钠溶液B.①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②氢氧化钡溶液+稀硫酸C.①氯化钡溶液+稀硫酸;②氢氧化钡溶液+硫酸钠溶液D.①稀盐酸+碳酸钙粉末;②稀硫酸+碳酸钠溶液9.与下列离子方程式相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不正确的是()A.Cu2++2OH-===Cu(OH)2↓CuSO4+2KOH===Cu(OH)2↓+K2SO4B.CO2-3+2H+===CO2↑+H2OBaCO3+2HCl===BaCl2+H2O+CO2↑C.Ca2++CO2-3===CaCO3↓CaCl2+Na2CO3===CaCO3↓+2NaClD.H++OH-===H2O2KOH+H2SO4===K2SO4+2H2O题组三离子共存10.下列各组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A.Ag+、K+、Cl-、NO-3B.Ba2+、Cl-、H+、SO2-4C.H+、CO2-3、Cl-、Na+D.Na+、Ba2+、OH-、NO-311.下列离子在水溶液中可与CO2-3大量共存的是()A.Ca2+B.Ba2+C.Na+D.H+12.(2018·武汉高一检测)在强酸性无色透明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A.NH+4、Mg2+、SO2-4、Cl-B.K+、OH-、NO-3、Fe3+C.Al3+、Cu2+、SO2-4、Cl-D.Na+、Ca2+、Cl-、CO2-313.某混合溶液中所含离子的浓度如表所示,则M可能为()A.Cl-B.Ba2+C.Na+D.Mg2+14.(2019·诸暨中学期末)某蓝色溶液中含有下列离子中的若干种:Cu2+、Na+、Ba2+、Cl-、NO-3、SO2-4,且各种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
2019-2020学年高中化学 第2章 第1节 第2课时 分散系及其分类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2课时分散系及其分类一、基础巩固1.生物学家借助新的显微技术,成功观察到直径小于200 nm的粒子。
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直径最小的是( )A.雾B.蛋白质溶液C.石灰乳D.KNO3溶液,A项、B项属于胶体,C项属于浊液,D项符合题意。
2.英国《自然》杂志曾报道说,科学家制造出一种臂长只有7 nm 的纳米级镊子。
这种镊子能钳起分子或原子,并对它们随意组合。
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的粒子直径与纳米粒子具有相同数量级的是( )A.溶液B.胶体C.悬浊液D.乳浊液1~100nm之间。
3.下列分散系最不稳定的是( )A.向CuSO4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得到的分散系B.向水中加入食盐得到的分散系C.向沸水中滴入饱和FeCl3溶液得到的红褐色液体D.向NaOH溶液中通入CO2,得到的无色溶液形成的是Cu(OH)2悬浊液,最不稳定;B为NaCl溶液,D为Na2CO3溶液,最稳定;C为Fe(OH)3胶体,属于介稳体系。
4.下列性质既可能是胶体所具有的,也可能是溶液所具有的是( )A.光线照射时,从侧面可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B.加入少量稀硫酸立即产生沉淀C.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 nmD.分散质粒子不能透过滤纸项溶液不具有丁达尔效应;B项,稀硫酸可以使胶体发生聚沉,也可以和钡盐溶液反应生成BaSO4沉淀;C项错误,因为胶体的分散质粒子在1~100nm之间;D项,溶液和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均能通过滤纸。
5.向少量沸水中滴加几滴饱和氯化铁溶液,并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时停止加热,此时当光束通过该红褐色液体时,从侧面可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说明该红褐色液体是( )A.溶液B.胶体C.悬浊液D.乳浊液,说明该液体会产生丁达尔效应,因此,该红褐色液体属于胶体。
6.下列有关分散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食盐溶液静置后会分层,下层比上层咸B.悬浊液中一定不含直径小于1 nm的粒子C.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胶体可发生丁达尔效应D.Al(OH)3胶体能够使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沉降,达到净水目的,A项错误;悬浊液中分散剂粒子,也可能有某些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B项错误;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在于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丁达尔效应是胶体表现出来的一种现象,C项错误。
2014学年高中化学《第2章第2节 离子反应(2)离子方程式》教学练 新人教版必修1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2013-2014学年高中化学必修一教学练《第2章第2节离子反应(2)离子方程式》(人教版)自学导引【基础知识构建】一、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的概念:二、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步骤:以碳酸钠与氯化钙的反应为例:1、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2、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拆):3、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删):4、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查)【自主检测】1、下列各组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A.K+、H+、SO42-、OH- B.Na+、Ca2+、CO32-、NO3-C.Na+、H+、Cl-、CO32- D.Na+、Cu2+、Cl-、SO42-2、加入氢氧化钾溶液之后,溶液中下列离子数目明显减少的是A.硝酸根离子 B.钠离子 C.钡离子 D.铜离子3、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1)Na2CO3溶液+HCl溶液:;(2)CaCO3溶液+HCl溶液:;(3)Fe+CuSO4溶液:;(4)NaOH溶液+H2SO4溶液:;(5)Fe+H2SO4溶液:;(6)CuSO4溶液+NaOH溶液:。
交流提升【知识体系完善】一、离子方程式的特点(1)KOH与HCl溶液反应:(2)NaOH与H2SO4溶液反应:(3)NaOH与CH3COOH溶液反应:(4)NH3·H2O与HCl溶液反应:(5)NH3·H2O与CH3COOH溶液反应:(6)Cu(OH)2与HCl溶液反应:(7)Ba(OH)2与H2SO4溶液反应:规律总结:二、物质拆解的规律:1、“澄清石灰水”做反应物:写成Ca2++2OH-2、“石灰乳”做反应物:保留Ca(OH)2【典型例题讲评】例1:利用右图装做下面的实验:在烧杯里盛半杯乙溶液,然后用滴定管向容器里滴入甲溶液。
随着甲的滴入电灯渐渐变暗。
滴到一定量时,电灯熄灭。
继续滴入甲溶液,电灯又会逐渐亮起来。
下列各组溶液中(甲在前,乙在后),能够产生上述现象的是A.NH3·H2O、HNO3 B.CH3COOH、NH3·H2OC.NaOH、MgCl2 D.H2SO4、Ba(OH)2例2:Fe3+、SO42–、Al3+和X四种离子以物质的量之比2:4:1:1大量共存于同一溶液中,X可能是A.Na+B.OH–C.CO32–D.Cl–评价反馈1、在无色透明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A.Cu2+、Na+、SO42-、Ca2+B.K+、Na+、HCO3-、NO3-C.OH-、CO32-、Ca2+、Na+D.Ba2+、Na+、OH-、NO3-2、在强酸性溶液中,下列离子组能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是A.Na+、K+、OH-、Cl- B.Na+、Fe3+、SO42-、NO3-C.Mg2+、Na+、SO42-、Cl- D.Ba2+、HCO3-、NO3-、K+3、某溶液中存在大量的H+、Cl-、SO42-,该溶液中还可能大量存在的是A.HCO3- B.Ba2+C.Al3+ D.Ag+4、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稀硫酸滴在铜片上:Cu+2H+=Cu2++H2↑B.氧化镁与稀盐酸反应:MgO+2H+=Mg2++H2OC.铜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Cu+Ag+=Cu2++AgD.稀盐酸滴在大理石上:CO32-+2H+=H2O+CO2↑5、下列化学方程式,不能用离子方程式Ba2++SO42-=BaSO4↓表示的是A.Ba(NO3)2+H2SO4=BaSO4↓+2HNO3B.BaCl2+Na2SO4=BaSO4↓+2NaClC.BaCO3+H2SO4=BaSO4↓+H2O+CO2↑D.BaCl2+H2SO4=BaSO4↓+2HCl6、能用H++OH-=H2O来表示的化学反应是A.少量氢氧化镁固体投入稀盐酸中B.Ba(OH)2溶液滴入稀硫酸中C.澄清石灰水和稀硝酸混合D.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7、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向盐酸中滴加氨水:H++OH-=H2OB.Fe(OH)3溶于盐酸:Fe(OH)3+3H+=Fe3++3H2OC.碳酸钠溶于稀硝酸:CO32-+2H+=CO2↑+H2OD.铜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 Cu + Ag+= Cu2++ Ag8、不能用离子方程式 CO32-+ 2H+═ CO2↑+ H2O 表示的反应是A.Na2CO3+ 2HCl═ 2NaCl + CO2↑+ H2OB.NaHCO3+ HCl ═ NaCl + CO2↑+ H2OC.K2CO3+ H2SO4═ K2SO4+ CO2↑+ H2OD.K2CO3+ 2HNO3═ 2KNO3+ CO2↑+ H2O9、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氯化铜溶液与铁粉反应:Cu2++Fe=Fe2++CuB.稀H2SO4与铁粉反应:2Fe+6H+=2Fe3++3H2↑C.氢氧化钡溶液与稀H2SO4反应:Ba2++SO42-=BaSO4↓D.碳酸钙与盐酸反应:CO32-+2H+=H2O+CO2↑9、下列离子方程式改写成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A.Cu2++2OH-Cu(OH)2↓CuCO 3+2NaOH Cu(OH)2↓+Na2CO3B.CO 32-十2H+CO2↑十H2OBaCO 3+2HCl BaCl2+CO2↑十H2OC.Ca2++CO 32-CaCO3↓Ca(NO 3)2+Na2CO3CaCO3↓+2NaNO3D.H++OH-H 2O2KOH+H2SO4=K2SO4十2H2O10、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1)稀硫酸与氧化钠反应:;(2)Na2CO3溶液+稀盐酸:;(3)石灰石+稀盐酸:;(4)实验室检验二氧化碳:;(5)稀硫酸除铁锈:;(6)醋酸与氨水反应:;(7)醋酸与大理石反应:。
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二章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1课时)大气受热过程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1课时大气受热过程知识清单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热源: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2.两个过程[微思考]为什么同一纬度的地方“高处不胜寒”?提示气温的高低取决于大气获得能量的多少,而近地面大气最主要、最直接的热源来自地面辐射。
因此,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知识清单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热量在地面与大气之间的传递过程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微思考]为什么阴天时的气温日较差小于晴天时的气温日较差?提示阴天时,白天多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因此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气温较低。
夜晚多云,大气逆辐射作用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夜晚气温较高。
因此阴天气温日较差较小。
大气削弱作用弱则保温作用也弱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与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呈正相关,即削弱作用弱则保温作用也弱,如青藏高原上空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度大,但保温作用也弱,因此青藏高原上气温不高。
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起到削弱作用的同时也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而夜晚因没有太阳辐射,因此大气不再有削弱作用,只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秋冬季节晴朗的夜晚?提示一是秋冬季节气温较低,二是晴天晚上云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果差,当温度低到0 ℃以下时,就会出现霜冻。
任务清单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情境探究[情境] 交通信号灯是指挥交通运行的信号灯,一般由红灯、绿灯、黄灯组成。
红灯表示禁止通行,绿灯表示准许通行,黄灯表示警示。
[探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交通红绿灯,它美丽而又醒目。
然而,当我们提出为什么要用红绿灯作交通指示灯?而又为什么偏偏规定为红灯停绿灯行呢?请小组合作探究蕴藏着的科学道理。
提示波长短的光容易被散射掉,绿光的波长比红光的波长短,所以绿光比红光容易被散射掉,而红光相对表现出较强的穿透能力,若遇上不好的天气,可使驾驶人员首先看到红灯,从而提醒驾驶员尽早减速以保证行车安全。
第二章 第2节 气压带和风带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3课气压带和风带学习目标1、大气环流;2、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的名称、位置、成因3、掌握季风的形成、分布及气候特征。
4、掌握几种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气候类型及气候特征。
重点1、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难点1、三圈环流所形成的气压带、风带的原因。
2、气压带、风带南北移动的原因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意义(1)概念: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称为大气环流(2)意义:①调整了全球的分布;②是各地变化和形成的重要因素。
2、单圈环流(1)假定条件:。
(2)形成因素。
高低纬间的不均;(3)形成:(画图)赤道地区暖空气上升,近地面气压,形成气压带,极地地区冷空气下沉,近地面气压,形成气压带。
在高空,赤道地区形成气压,极地地区形成气压,这样在北半球的赤道和极地之间,就形成了闭合的单圈环流。
(4)思考。
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为什么?实际上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因为地球在不停的着。
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会发生。
北半球偏,南半球偏,赤道上偏。
3、三圈环流(1)赤道地区近地面空气 上升,空气减少,气压降低,形成 (注:热力原因形成的低压。
)(2)赤道高空的空气不断北流,在30°N 附近高空堆积,导致北纬30°N 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 ,从而使近地面形成 高气压。
(注:动力原因形成的高压。
)(3)30°N 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将向北(北、南)和向南分流。
向南分流的气流偏转后形成了信风通过上述分析,赤道(0°)和30°N 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环流。
(4)自30°N 附近的近地面北流的暖空气和自北极地区南流的冷空气相比较; 在60°N 附近(副极地)相遇后,形成极锋。
因此在60°N 附近近地面形成 低气压。
(注:动力原因形成的低压。
)(5)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30°N 和60°N 之间形成 风;在90°N 和60°N 之间形成极地 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同步巩固练习试题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1.在下列反应中,不.属于离子反应的是()A.Ba(OH)2溶液和HCl溶液B.点燃H2和Cl2的混合气体C.NaOH溶液和CuSO4溶液D.Na2CO3溶液和稀H2SO4溶液解析:发生离子反应需具备①有电解质参加,②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答案:B2.下列离子方程式中书写正确的是()A.向FeCl2溶液中通入Cl2反应生成FeCl3溶液:Fe2++Cl2===Fe3++2Cl-B.CO2通入过量的NaOH溶液:CO2+OH-===HCO-3C.大理石溶于硝酸:CaCO3+2H+===Ca2++CO2↑+H2OD.碳酸钡和稀硫酸:BaCO3+2H+===Ba2++CO2↑+H2O解析:A项中电荷不守恒,应为2Fe2++Cl2===2Fe3++2Cl-;B项应为CO2+2OH-===CO2-3+H2O;D项应有BaSO4沉淀生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aCO3+2H++SO2-4 ===BaSO4+H2O+CO2↑.答案:C3.下表是某矿泉水的部分标签说明则该饮用水中还可能较大量存在()A.OH-B.Ag+C.Na+D.Ca2+解析:Cl-与Ag+、Mg2+与OH-、SO2-4与Ca2+均能发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故C正确.答案:C4.下列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用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HCO-3+H+===CO2↑+H2OB.往碳酸镁中滴加稀盐酸:CO2-3+2H+===CO2↑+H2OC.往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Ca2++2OH-+CO2===CaCO3↓+H2OD.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Ba2++SO2-4+H++OH-===BaSO4↓+H2O解析:由题意知小苏打NaHCO3溶于水后发生电离反应NaHCO3===Na++HCO-3,A正确.B选项中MgCO3难溶于水不能拆开.C选项中往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产生碳酸氢钙,可溶于水,故其离子方程式为:OH-+CO2===HCO-3.D选项中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应为Ba2++2OH-+SO2-4+2H+===BaSO4↓+2H2O.答案:A5.某无色溶液中,可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A.Na+、HCO-3、SO2-4、Br-B.Cu2+、NO-3、Cl-、SO2-4C.H+、Cl-、K+、CO2-3D.K+、Mg2+、SO2-4、OH-解析:B项,Cu2+溶液呈蓝色.C项,2H++CO2-3===H2O+CO2↑.D项,Mg2++2OH-===Mg(OH)2↓.答案:A6.下列各组离子中,能在强酸性溶液里大量共存,并且溶液呈无色透明的是() A.Fe3+、K+、Na+、SO2-4B.Na+、K+、CO2-3、Cl-C.Mg2+、Na+、Cl-、NO-3D.Ba2+、K+、HCO-3、SO2-4解析:Fe3+呈黄色,与题干中“无色”矛盾,A错误;B、D项中CO2-3和HCO-3与H+不能共存,故B、D错误.答案:C7.下列各组的两种物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可用同一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A.氢氧化钠与盐酸;氢氧化钠与碳酸B.BaCl2溶液与Na2SO4溶液;Ba(OH)2溶液与H2SO4溶液C.Na2CO3溶液与硝酸溶液;CaCO3溶液与硝酸溶液D .石灰石与硝酸反应;石灰石与盐酸解析:A 项中碳酸是弱酸,在离子方程式中要用分子式表示;B 项错误,Ba(OH)2溶液与H 2SO 4溶液反应生成的水也要在离子方程式中表达出来;C 项中CaCO 3难溶,在离子方程式中用化学式表示;D 项正确,硝酸和盐酸的作用都是提供H +.答案:D8.某溶液中含有大量的下列离子:Fe 3+、SO 2-4、Al 3+和M 离子,经测定Fe 3+、SO 2-4、Al 3+和M 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4∶1∶1,则M 离子可能是下列中的( )A .Na +B .OH -C .S 2-D .Cl -解析:根据溶液呈电中性可以判断,M 应该为负一价阴离子,可能为OH -或Cl -,但OH -与Fe 3+、Al 3+不能大量共存,故只能是Cl -,D 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2分)9.(8分)写出除去下列物质中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盐酸(硫酸),试剂________,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NaOH(Na 2CO 3),试剂________,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NaCl(CuCl 2),试剂________,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除杂原则:不改变主要成分,不引进新杂质.(1)应选用BaCl 2溶液;(2)选用Ba(OH)2溶液;(3)选用NaOH 溶液.答案:(1)适量BaCl 2溶液 Ba 2++SO 2-4===Ba SO 4↓(2)适量Ba(OH)2溶液 Ba 2++CO 2-3===BaCO 3↓(3)适量NaOH 溶液 Cu 2++2OH -===Cu(OH)2↓10.(9分)有一瓶溶液只含Cl -、CO 2-3、SO 2-4、Na +、Mg 2+、Cu 2+六种离子中的某几种.通过实验:①原溶液――――――→足量NaOH 溶液白色沉淀; ②原溶液中加BaCl 2溶液不产生沉淀;③原溶液中加AgNO 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稀硝酸白色沉淀不溶解,回答下列问题: (1)试分析原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________,一定不含有的离子是________,可能含有的离子是________.(2)有的同学认为实验③可以省略,你认为是否正确(填“是”或“否”)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实验①说明原溶液中肯定存在Mg2+,肯定不存在Cu2+;实验②说明原溶液中一定不存在CO2-3和SO2-4;实验③表明原溶液中一定存在Cl-;综上所述,原溶液中一定含有Mg2+、Cl-,一定不含有SO2-4、CO2-3与Cu2+,可能含有Na+.(2)该同学的想法正确,因为任何溶液均呈现电中性,而溶液呈电中性则必须含有阴、阳两种离子.答案:(1)Mg2+、Cl-CO2-3、SO2-4、Cu2+Na+(2)是溶液呈电中性,必须同时含有阴、阳离子11.(9分)A、B、C三种无色可溶性盐分别是由Na+、Ag+、Ba2+、Cl-、NO-3、CO2-3中不同的阴、阳离子所组成.经实验A溶液、B溶液均可与盐酸反应,其中A产生白色沉淀,B产生气泡.则A为_________、B为______、C为__________.写出A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B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由于A、B、C是三种无色可溶性盐,结合六种离子可知分别构成AgNO3、BaCl2与Na2CO3三种盐,通过A、B与盐酸反应时的现象可推知A为AgNO3,B为Na2CO3,则C为BaCl2.A、B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Ag++Cl-===AgCl↓,CO2-3+2H+===CO2↑+H2O.答案:AgNO3Na2CO3BaCl2Ag++Cl-===AgCl↓CO2-3+2H+===CO2↑+H2O12.(12分)某同学拟用氯化钙固体、碳酸钠溶液和稀硝酸等试剂,先制得碳酸钙,最终制得纯净的硝酸钙晶体.(1)写出制取过程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帮助该同学完成下列实验操作步骤(不要求回答使用的仪器).①用蒸馏水完全溶解CaCl2固体后,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过滤,并用适量蒸馏水洗涤沉淀至无Cl-;③加入________________,使沉淀完全溶解;④________________,得到纯净的硝酸钙晶体.解析:题目要求最终制得纯净的硝酸钙晶体,从提供的试剂看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应为:Ca2++CO2-3===CaCO3↓,CaCO3+2H+===Ca2++CO2↑+H2O.其实验步骤是加入Na2CO3溶液使CaCl2转化为CaCO3沉淀,过滤洗涤后在沉淀中加HNO3溶解生成Ca(NO3)2,再用蒸发结晶的方法制得纯净的Ca(NO3)2晶体.答案:(1)Ca2++CO2-3===CaCO3↓,CaCO3+2H+===Ca2++CO2↑+H2O(2)①碳酸钠溶液③稀硝酸④蒸发结晶13.(14分)氧化铜是一种黑色固体,可溶于稀硫酸.某同学想知道是稀硫酸的哪种粒子(H2O、H+、SO2-4)能使氧化铜溶解.请你和他一起通过如图所示Ⅰ、Ⅱ和Ⅲ三个实验完成这次探究活动.(1)某同学提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通过实验Ⅰ可以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要证明另外两种粒子能否溶解氧化铜,还需要进行实验Ⅱ和Ⅲ,在Ⅱ中加入稀硫酸后氧化铜溶解,则进一步确认的实验操作是:在Ⅲ中先加入________,再加入__________________.(4)探究结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以CuO与H2SO4的反应为起点,去探究硫酸中的H+、SO2-4和H2O三种粒子中哪种粒子使CuO溶解.在Ⅲ中应先加入可溶性的硫酸盐,以证明在CuO的溶解过程中SO2-4不起作用,然后再加入稀硫酸,从而证明CuO溶解是硫酸中的H+起作用.[] 答案:(1)H2O、H+、SO2-4中的某一种粒子能够使CuO溶解(2)水不能使氧化铜溶解,而是另外的H+、SO2-4两种粒子的一种粒子使CuO溶解(3)Na2SO4(或K2SO4等)稀硫酸(4)氧化铜固体溶于稀H2SO4是稀硫酸中的H+在起作用,而H2O、SO2-4两种粒子都不能使CuO溶解(5)CuO+2H+===Cu2++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