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

合集下载

陇海经济发展设想

陇海经济发展设想

提要:“东陇海地区”的建设将为徐州带来诸多发展机遇。

例如,徐连客运专线等工程的建设和城际交通的开通,必将进一步加强这一地区的经济社会联系。

我市“十二五”规划中,在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方面,对于江苏省邳州和江苏省新沂的未来发展定位,都带有浓郁的东陇海色彩:江苏省邳州将建成东陇海产业带极具活力的工贸城市和水陆交通枢纽、大运河沿岸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现代化生态城市;江苏省新沂将建成东陇海线重要的工业城市、苏鲁接壤地区新兴的交通枢纽和商贸旅游中心。

彭城晚报:“这对徐州是重大利好消息”时间:2011年3月15日来源:中国徐州网—彭城晚报(徐州)根据我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十二五期间将坚持大交通对接大港口,前面优化徐连交通体系。

其中,从新型工业化布局来说,徐州将构建“双核两带三组团”的新型工业化布局。

其中徐新工业走廊的“徐新”指徐州到江苏省新沂,这就位于东陇海沿线。

徐州“双核两带三组团”的新型工业化布局制图/ 朱思佳徐师大区域与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沈正平教授徐师大区域与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沈正平接受本报专访,解读《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东陇海地区纳入国家城市化战略格局对徐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在《“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清晰标注出了我国未来21个主要城市化地区,“东陇海地区”位在其中。

而在今年1月份,我市通过的《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加快东陇海产业带建设”。

作为长期研究和跟踪东陇海地区发展的专家,徐州师范大学区域与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沈正平教授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东陇海地区发展写入国家城市化战略布局,这对徐州来说,将是一个重大利好消息。

”■专家解读徐州连云港一体化建设前景广阔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苏省产业布局及区域发展逐渐形成鲜明的战略框架,省委省政府先后提出并实施了沿江、沿沪宁线、沿东陇海线、沿海的“四沿”发展战略,包括了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带、沿江基础产业带、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和沿海产业带。

关于将东陇海产业带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提案

关于将东陇海产业带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提案

关于将东陇海产业带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提案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提案第1702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案由:关于将东陇海产业带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提案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国家发改委办理提案人:段雄主题词:地区,发展提案形式:个人提案内容:东陇海铁路沿线地区是东陇海产业带的建设区域,包括江苏省北部和山东省东南部的部分地区。

从全国发展战略格局来看,东陇海产业带是连接长江三角洲与环渤海经济带的枢纽,是陆桥通道与沿海通道的交汇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东陇海线不仅是苏北的,更是全国的。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东陇海地区已经成为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迫切需要上升为国家战略,切实加大推动和建设力度。

一、把东陇海产业带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性(一)这是大力发展连云港港口,加快培育东部黄金海岸线的重要选择。

当代经济是海洋经济,环顾中国沿海,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等已经形成了气候,我国东部黄金海岸线发展格局已经形成。

但是,江苏沿海开发成效尚不明显,苏北鲁南地区仍是中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洼地,使得黄金海岸线在中东部断裂。

回顾国内外沿海城市发展历程,江苏沿海开发的重要瓶颈是缺乏大腹地,没有大腹地的支撑,港口资源优势无法得到较好发挥。

加快东陇海产业带发展,可以把连云港港口与徐州经济圈连接起来,打造区域增长极,加强辐射带动作用,为港口提供一个辐射苏鲁豫皖四个省,涵盖“徐州、淮北、济宁、宿迁、宿州、商丘、枣庄”等诸多城市的大腹地。

这对于大力推动连云港港口开发,加快构建东部黄金海岸线,进一步优化全国产业发展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这是增强大陆桥拉动能力,呼应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主动之举。

新亚欧大陆桥东起我国连云港、西抵荷兰鹿特丹,其中我国境内4131公里,贯穿国内11个省区。

徐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徐州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

徐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徐州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

徐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徐州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徐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6.01.19•【字号】徐政发〔2016〕5号•【施行日期】2016.01.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市政府关于印发徐州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徐政发〔2016〕5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城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徐州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5—2020年)》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徐州市人民政府2016年1月19日徐州市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规划(2015-2020年)城镇化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

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规律,是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紧迫任务。

本规划根据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和四中全会以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会议部署,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要求,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和《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4-2020)》等相关规划,结合徐州市实际而编制。

通过回顾徐州市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历程及重要成就,明确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发展路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及主要任务,提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主要方向及保障措施,是引领全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指导性规划。

规划期为2015-2020年,基期年为2014年。

第一篇规划基础第一章重大意义目前,我市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调结构、转方式的攻坚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对于增强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活力、加快转型跨越发展、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淮海城市群和“迈上新台阶、建设新徐州”,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

国务院关于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国务院关于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国务院关于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国函[2007]118号
【发布部门】国务院
【发布日期】2007.11.14
【实施日期】2007.11.14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国务院规范性文件
国务院关于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国函〔2007〕118 号)
江苏省人民政府:
你省《关于报批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请示》收悉。

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修订后的《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年-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徐州市是陇海-兰新经济带东部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做好徐州市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

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重点地发展特色产业,按照合理布局、集约发展的原则,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和城市功能,逐步把徐州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设施完善、生态良好,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三、科学引导城市空间布局。

在《总体规划》确定的3126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

以调整、改造、挖潜为主,逐步完善中心城区功能,强化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的经济联系。

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根据市域内不同地区的条件,有重点地发展县城和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明确、结构完善的市域城镇体系,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发表日期:2010-11-17一、区位徐州东临黄海,西襟中原,北扼齐鲁,南屏江淮,(对应图:00区位.psd)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连接东西、沟通南北、双向开放、梯度推进的战略优势;从周边国际大区域看,地理位置处于欧亚大陆桥经济带与东北亚经济带和环黄渤海经济圈的切点上,是两大国际经济区域的结合部。

在国家沿海、沿江、沿线的“π”型开发、开放格局中,徐州位于东部沿海开放和沿陇海兰新开发的交汇处,是依托交通主干线连接沿江、沟通沿边的经济枢纽城市,具有显著的东靠西移、双向开放和南北对接、梯度推移的战略区位特征。

徐州市是我国陇海兰新铁路干线上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联合协作过程中,是独特而便捷的中介区和转化带。

徐州是江苏省北部重要的中心城市,是江苏省重要的能源、工程机械、建材、重化工基地,是面向淮海经济区和“三北”(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实施“东出西进”不可替代的前沿阵地。

因此,徐州具有上东岸、走西口、下江南、进“三北”的全方位辐射的区位优势和大开放、大发展的优越条件,既可以接受东部地区的辐射,参与国际分工,又可以向中西部地区梯度传递,发挥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的作用。

二、规划区范围本规划范围为徐州市行政辖区,总面积11258平方公里。

徐州城市规划区(即徐州都市区),是以主城为核心,以中心城及外围城镇为主体,以绿色生态空间相隔离,以便捷的交通相联系的高度城市化地区。

地域包括徐州市区行政管辖范围、铜山县行政管辖范围及睢宁县双沟镇。

总面积3126平方公里。

三、城市发展目标按照我国城市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要求,至2020年,基本实现把徐州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融合历史精华与现代文明为一体的山水园林城市发展目标。

到规划期末,城市综合实力水平居国内同类城市先进水平,其中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00亿元,在全面实现小康的基础上,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基本实现现代化。

徐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徐州市铁路物流(专用线)发展规划的通知-徐政办发〔2017〕234号

徐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徐州市铁路物流(专用线)发展规划的通知-徐政办发〔2017〕234号

徐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徐州市铁路物流(专用线)发展规划的通知正文:----------------------------------------------------------------------------------------------------------------------------------------------------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徐州市铁路物流(专用线)发展规划的通知徐政办发〔2017〕234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城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徐州市铁路物流(专用线)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第8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徐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7年12月7日徐州市铁路物流(专用线)发展规划前言铁路专用线、专用铁路(以下统称铁路专用线)是指由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管理的与国家铁路或者其他铁路线路接轨的岔线,是铁路运输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铁路专用线是串联铁路货场、物流园区、重要港区等物流节点的运输动脉,如何利用和发挥好铁路专用线的效能,对于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具有重要意义。

徐州是全国第二大铁路枢纽,徐州北站是亚洲第二大编组站,铜山货场是华东地区面积最大的铁路货场,我市铁路货运基础设施分布密集,铁路专用线数量、里程位居全省首位,铁路物流发展基础较好。

随着徐州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铁路货运需求和货运结构发生了变化,现有的铁路货运与现阶段物流发展不匹配不融合。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高起点打造我市铁路物流发展新格局,提升铁路货运集疏能力,拓展运、贸、产相结合的铁路物流市场,完善公铁水多式联运体系,延伸铁路货运“最后一公里”,为全市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重要保障,特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依据主要包括国家层面《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推动交通物流融合发展实施方案》;上海铁路局层面《上海铁路局2014-2020年物流发展规划》;省级层面《江苏交通运输现代化纲要(2014-2020年)》、《江苏省“十三五”物流业发展规划》;市级层面《徐州市“十三五”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徐州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徐州市优化生产力布局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徐州开放型经济平台建设的实施意见》以及各县(市)区“十三五”发展规划。

运用“双核”理论建设沿东陇海线产业带

运用“双核”理论建设沿东陇海线产业带

生产 力布 局 实践 产生 了深远 影 响 。而 双核结 构 模式 是 著 名
区域经 济学 家陆玉 麒提 出 的一 种新 型 的空 间结 构模 式 , 广 是 其理 论支 撑之一 。 它 泛存在 于我 国的沿 江沿海 城市 , 以及 其他 国家 和地 区 中。沿
东 陇海 线产业 带建设 是 “ 点——轴 系统 ” 理论 的灵 活应用 , 也
带 。点 轴开 发模式 是地域 开 发有效 的方 式之 一 , 尚未充 分 在
双 核结 构模 式 是 徐州 , 云港 两 市发 挥 自身优 势 , 成 连 形 区域合 力 的必然 选择 。 徐州 由于位 居 内陆难 以融人 沿海经 济
开发 的 区域 , 作用 更 为 明显 , 其 在规 划 实践 中有 重 要 的指 导
向 网络 系统 发展 。
必 将成 为苏北地 区 双核城 市 区域 合作 的典 范 。
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轴 系统 ” 理论
“ —— 轴 系统 ” 点 理论 的核心是 , 社会 经济 客体 大都在 点 上 集 聚 ,通 过 扩散 通 道 而 联 成一 个 有 机 的 空 间结 构 体 系 。 “ 点—— 轴 系统 ” 中的 “ ”是 指 区域 中的各 级 中心 城 市 , 点 “ ” 轴 即扩散 通 道 , 实质 是 依 托 沿轴 各 级 城 镇 形成 产 业 开 发
动 相关 经济带 的发 展 。在经济 带发 展过程 中, 两个 核心城 市 应 在 良性竞 争 的基 础 上合 作 ,合 作 中竞 争 ,使 区域 经济 和
连 等 ,这 种双 核型 空间结 构 的共 同点就是 ,一方 是政治 、 经
统 济南— —青 岛 、 阳—— 大 沈 江 苏通过 了《 苏省沿 东陇海 线产 业带 建设 总体规 划 》 2 0 谐 、 一发 展 。如北 京—— 天津 、 江 ,0 6 年初 , 将沿 东 陇海 线 产 业带 写 进 了 江 苏省 的“ 十一 五 ” 划 规 纲 要 , 为 江苏 “ 成 四沿 ” 略 ( 江 、 沪 宁 线 、 东 陇海 线 、 战 沿 沿 沿

徐州港总体规划word参考模板

徐州港总体规划word参考模板

徐州港总体规划(简本)徐州市交通局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院二零零七年四月徐州港总体规划组织单位:徐州市交通局单位负责人:谢广居局长编制单位: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单位总负责人:胡平贤院长总工程师:费维军副院长研究员项目负责人:高惠君副主任研究员参加人员:韩京伟助理研究员纪永波助理研究员金文征研究员吴喜德助理研究员贾大山主任研究员参加单位:徐州市交通局单位负责人:谢广居局长王虎副局长主办人员:张保卫处长王燕魁科长曹洪磊张义成李阳目录前言 (3)第一章港口发展的现状 (3)第一节地理位置 (3)第二节港口现状 (3)第二章徐州港吞吐量和船型发展预测 (6)第一节港口经济腹地 (6)第二节港口吞吐量发展水平预测 (6)第三节船型发展预测 (7)第三章港口的性质和功能 (8)第一节港口的性质 (8)第二节港口的功能 (9)第四章岸线资源利用规划 (12)第五章徐州港总体布置规划 (31)第一节规划原则 (31)第二节港区划分 (31)第六章配套设施规划 (36)第七章环境保护规划 (38)第一节港口环境现状 (38)第二节环境保护规划 (38)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 (40)第八章港口总体规划与相关规划关系 (42)第九章问题与建议 (44)前言一、规划范围及水平年1、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徐州市辖区内,包括丰县、沛县、徐州市区、铜山县、贾汪区、邳州市、新沂市和睢宁县的内河航道岸线及相关水域和陆域,重点为京杭运河国家二级航道的岸线。

2、规划期限现状基础年为2005年,规划水平年为2010年和2020年。

第一章港口发展的现状第一节地理位置徐州港位于江苏省徐州市、京杭运河苏北徐州段,江苏西北部、沿东陇海线产业带西部,徐州市域位于东经116°22´——118°4´,北纬33°43´——34°58´之间,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在我国东部沿海与中部地带、长三角经济区与京津冀经济区的结合部,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全方位开放的战略地位。

徐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徐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徐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徐州市人民政府二〇一一年八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规划背景 (4)第一节区域概况 (4)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 (4)第三节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7)第四节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8)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与规划指标 (11)第一节土地利用战略 (11)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13)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 (15)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5)第二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17)第五章区域土地利用调控 (23)第一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23)第二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25)第三节县(市)、区土地利用 (26)第六章农用地利用与保护 (32)第一节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 (32)第二节构建特色高效的农用地利用模式 (33)第七章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35)第一节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35)第二节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 (36)第八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39)第一节严格保护关键生态用地 (39)第二节创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40)第九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 (43)第一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 (43)第二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空间引导 (44)第三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管制分区 (45)第十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与重点项目 (48)第一节土地整治重大工程 (48)第二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 (50)第十一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54)第一节经济措施 (54)第二节行政手段 (55)第三节公众参与 (57)第四节科技支撑 (58)第十二章附则 (59)附表 (60)附图 (80)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编制目的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更好地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江苏省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编制《徐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徐州市政府关于印发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徐州市政府关于印发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徐州市政府关于印发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徐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6.23•【字号】徐政发[2006]80号•【施行日期】2006.06.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经济体制改革正文徐州市政府关于印发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徐政发〔2006〕80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徐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徐州市人民政府二○○六年六月二十三日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1月25日徐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目录序言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第一节“十五”回顾第二节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发展目标第三章空间功能区划和生产力布局第一节空间功能区划第二节生产力布局第三节基础设施建设第四章创新经济增长方式第一节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二节培育产业集群第三节创新政府引导机制第五章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第一节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二节突出中心城市建设第三节积极发展县城和重点中心镇第六章科教发展和人才开发第一节强化自主创新第二节优先发展教育第三节建设人才强市第七章构建和谐社会第一节加快富民步伐第二节重视人口安全第三节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第四节建设文化大市第五节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第六节健全社会公共安全机制第八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一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第二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三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九章全方位推进改革开放第一节深化体制改革第二节全面扩大对外开放第三节推进区域合作与交流第十章规划保障和规划实施第一节完善政策措施第二节落实专项规划和地区规划第三节实施重大项目第四节创新规划实施机制序言《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徐州市委关于制定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十一五”期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集中体现了中央、省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意图和施政方针,是全市各级政府和部门依法履行工作职责,编制和实施各类规划、计划以及制定有关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徐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区域流通中心网络的构建研究

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区域流通中心网络的构建研究

摘 要 : 据 区域物 流 网络 系统 的特性 采 用模 糊聚 类 方法对 沿 东陇海 线产 业带 1 根 2市县进 行 流通 中
心层 次 分析 , 出两大核 ( 州 、 云 港) 两小核 ( 州 、 沂) 两轴 线 ( 东陇海 线 、 海线 ) “ 得 徐 连 、 邳 新 、 沿 沿 的 三
关键 词 : 东陇海线产 业 带 ; 沿 区域 流通 中心 ; 糊聚 类分析 模
中 图分类 号 : 17 F 2
S u y o h n t u to fRe i n lDi t i u i n Ne wo k t d n t e Co s r c i n o g o a s r b to t r
J a 20 H. 09
DOI 1 . 9 9 j is . 6 26 8 . 0 9 0 . 1 : 0 3 6 /.sn 1 7 — 6 5 2 0 . 2 0 9
沿 东 陇海 线产 业 带 区域 流 通 中心 网络 的构 建研 究
董艳 梅 朱 传耿 。 ,
( . 城师 范 学 院 商 学 院 , 苏 盐 城 1盐 江 245 ; . 州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 , 20 i 2 徐 江苏 徐 州 2 1 1 ) 2 16
两” 品 流通 中心 空间 网络格 局 , 产 并在此 基础 上采 用“ 字塔” 式构 建 了沿 东陇 海线产 业 带流通 中 金 模
・ Biblioteka 3级层 次体 系, 形成 多层 次 、 线 面有 机 结合 的立体 区域流 通 中心 网络 系统 。 点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26 8 ( 0 9 0 —0 90 1 7 —6 5 2 0 ) 20 6— 4
Ab t a t n a c r a e wih t e c a a t rs is o e i n ld s rbu i n c nt rne wor s r c :I c o d nc t h h r c e itc fr g o a it i to e e t k,t uz y he f z c u t rng m e ho s e p o d t na y e a lt e 1 iis a o l s e i t d i m l ye o a l z l h cte nd c unte l g t e Ea tLo gh iI — 2 i sa on h s n a n d t i lBet us ra l.A sf r a hedif r ntlve so i ti to e e r o e n d,a s ta e wo k a st f e e e l fd s rbu i n c nt ra e c nc r e pa i ln t r

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城市化研究

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城市化研究

化 发 展 迅 速 , 城 市 化 水 平 还 很 低 。 因 此 , 究 这 一 但 研
地 区 的城 市 化 有 着 重 要 的 理 论 意 义 和 实 践 意 义 。 1 沿 东 陇 海 线 产 业 带 城 市 化 特 征 1 1 发 展 速 度 有 所 提 高 , 仍 然 是 省 内城 市化 水 平 . 但
等级
特大城市 大 城市
城市数
1 1
城市名称
徐州 连云港
基 础 设 施 条 件 和 投 资 环 境 得 以 改 善 , 进 了 经 济 的 促 扩 张 , 市 化 的速 度 有 所 加 快 , 城 市 化 的 水 平 还 明 城 但
显 滞 后 于 工 业 化 , 后 于 自身 的社 会 经 济 发 展 , 大 滞 更 大 落 后 于苏 南 , 低 于 苏 中 , 也 尚处 于 城 市 化 加 速 期 的 初始 阶段 … 1。
发展研 究 ;
朱传耿 (93 , , 16 一)男 江苏睢宁人 , 州师 范大 学城 市与 环境 学院院 长, 徐 教授 , 士 , 从 事人 文地 理 学、 市与 区 博 主要 城
域经济学和社会 学的教 学与研 究工作 。
3 6
维普资讯
S p .2 0 e t ,0 6
最 低 区 域
州 市 人 口达 1 0多 万 , 云 港 达 7 7 连 0多 万 人 , 他 城 其 市 人 口数 量 偏 少 , 等 城 市 平 均 人 口仅 2 .万 人 。 中 25
表 1 沿东陇海产业带城市等级体 系
建 国 以 后 , 东 陇 海 线 产 业 带 城 市 化 由于 受 政 沿 治 、 史 因 素 影 响 , 直 发 展 缓 慢 , 起 有 落 。 真 正 历 一 有 进 人 稳 步 发 展 阶段 是 在 改 革 开 放 以后 , 别 是 2 特 0世 纪 9 0年 代 以 后 , 地 区 的 交 通 能 源 建 设 投 资 加 大 , 该

徐州经济与产业发展现状和规划设想

徐州经济与产业发展现状和规划设想

第二阶段(1980年至1992年):以工业为主导,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199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62.1亿元,较1979年年均增长10.9%,三次产业增加值序列为28.9:43.3:27.8,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上升为首位,二、三产业比重提高14.2个百分点,表现为“二、一、三”结构特征。 工业经济中,机械、食品、纺织和电力等产业发展较快,煤炭占工业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17.5%下降到10%以下,工业结构的综合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徐州经济在快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概括言之,主要是: 1、综合实力不强。2007年徐州市GDP、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分别占全省的6.5%和4.5%,人均GDP、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7.1%和39%。
(一)发展现状
1、经济规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继2004年跨上千亿元台阶后,今年预计接近2000亿元;财政总收入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去年分别超过200亿元和1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金投资完成960.7亿元,今年可达1000亿元以上,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543亿元,上述主要经济指标均居苏北首位和江苏省第6位。 2007年所辖六县(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2亿元,财政总收入69.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87.3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46.5亿元,分别占全市的46.6%、31.6%、61.1%和 45.4%。
徐州城市发展,得利于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捷的水陆交通;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徐州近代工业发展的基础;装备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化工和建材工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徐州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就整个市域而言,全市经济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二)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1980年前):以农业为主导,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197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4.87亿元,较1952年年均增长9.5%,三次产业增加值序列为43.1:42.6:14.3,表现为“一、二、三”的结构特征,二、三产业比重提高28.4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中,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体,其中能源及化工、建材、冶金等高耗能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

完整word版徐州市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

完整word版徐州市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

徐州市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讨论稿)建设沿东陇海线产业带,是省委、省政府纵观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增强江苏综合经济实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推进苏北地区大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呼应沿江开发、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建设陇兰经济带的重要内容。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战略决策,加快建设徐州市沿东陇海线产业带,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和要求,市发展计划委员会会同市有关部门共同编制了《徐州市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

该规划依据《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和其他专项规划,以2002 年为基期,2003—2010 年为规划期,突出产业为主、工业为重点,明确了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提出了产业、城镇、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发展和空间布局方案,以指导徐州市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的建设和发展。

本规划所界定的区域,以沿东陇海线的徐州市区和铜山、邳州、新沂三个县(市)为重点(以下简称“沿线地区” ),同时统筹考虑丰县、沛县和睢宁县在内的全市协调发展。

2003 年,沿线地区人口549.7 万人,区内工业增加值300.3 亿元分别占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的75.2%;面积6696 平方公里,占67.7%;生产总值604.8 亿元,占79.3%;和占79.0%;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13.3:48.2:38.5;城市化水平43%。

本区区位优势突出,自然和人力资源丰富,工农业基础较好,业比较优势明显,商贸流通较为发达,基础设施较为完备,基本形成了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目前,本区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加速发展的特征明显,发展潜力较大。

依托本区独特的交通、区位、资源优势和较好的产业基础,加快产业带建设,必将推进本区工业化进程,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对促进苏北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第一节发展环境和战略定位1.发展环境。

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样本.docx

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样本.docx

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蒋伏心蒋昭侠张敏1.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开发的背景与意义产业带是由相互联接、具有共同利益基础和内在联系的产业单元组成的产业集聚区域,一般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彼此之间以互补性产业结构和协作性产业联系为主,二是拥有相互联系的便利通道,包括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三是带内地区之间垂直分工并且具有多样性。

一般产业带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核心地带,主要以带内城市节点的直接腹地为主;第二层次为外围地带,根据产业带的辐射能力确定。

东陇海铁路沿线地区是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的建设区域。

产业带建设在时间与空间上是一个有序推进的长期过程,它诞生于工业化的一定阶段,并随着工业化演进而不断成长。

国外成熟的产业带都经历了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建设历程;我国的沪宁产业带建设也历时150多年。

如果以东陇海铁路修通为标志,东陇海产业带建设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今不过80年左右。

70年代中的连云港扩建、80年代初的连云港对外开放和之后的东陇海复线改造、徐连高速公路建设等重大工程建设,促进了这一产业带的成长与壮大。

在经济全球化、我国推进西部大开发和江苏实现"两个率先"、推进沿江开发的宏观背景下,以陇海铁路为骨架,启动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既是省际竞争与合作的现实需要,也是全面振兴苏北的长远大计。

如果说,江苏实施沿江开发是为了与上海、浙江的竞争与合作,争取在长江三角洲占有一席之地,那么可以说,加快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是为了与鲁南的竞争与合作,争取苏北在淮海经济区中继续保持重要的地位。

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必须要有实质性突破,充分考虑省际边缘区的实际,放宽放活边界政策。

要通过合理的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引导沿江地区、沿东陇海线地区,根据自身的条件、发展阶段,确定各自的产业类型与发展模式。

沿江开发与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之间的关系,既非简单的“平行”关系,亦非简单的“互补”关系,应该是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发展。

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的通知

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的通知

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的通知佚名
【期刊名称】《江苏省人民政府公报》
【年(卷),期】2005(000)013
【摘要】<正>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总页数】21页(P5-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32
【相关文献】
1.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的通知[J], ;
2.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城市总体规划报审工作规则和江苏省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工作规则的通知 [J], ;
3.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沿海开发总体规划的通知 [J], ;
4.江苏省沿江经济带与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的互动发展研究 [J], 李晓蕴;朱传耿;仇方道
5.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开发建设的比较研究 [J], 张可远;沈正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沿东陇海线地区开发规划和政策支持

沿东陇海线地区开发规划和政策支持

沿东陇海线地区开发规划和政策支持
钱志新
【期刊名称】《江苏改革》
【年(卷),期】2003(000)011
【总页数】3页(P7-9)
【作者】钱志新
【作者单位】江苏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210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53
【相关文献】
1.沿东陇海线地区参与陆桥经济走廊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J], 古璇;古龙高
2.沿东陇海线地区经济开放度分析与评价 [J], 刘娟;谢守祥
3.族际通婚亟待法律保护和政策支持——基于疆、川、黔族际通婚淤滞地区实况调查的思考 [J], 杜社会
4.产业集群: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以江苏省沿东陇海线地区为例 [J], 刘增科
5.加强对长江生态治理关键地区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四川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环境治理考察报告 [J], 郭正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序言建设沿东陇海线产业带,是省委、省政府纵观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增强江苏综合经济实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推进苏北地区大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呼应沿江开发、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建设陇兰经济带的重要内容。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战略决策,加快建设徐州市沿东陇海线产业带,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和要求,市发展计划委员会会同市有关部门共同编制了《徐州市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

该规划依据《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和其他专项规划,以2002年为基期,2003—2010年为规划期,突出产业为主、工业为重点,明确了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提出了产业、城镇、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发展和空间布局方案,以指导徐州市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的建设和发展。

本规划所界定的区域,以沿东陇海线的徐州市区和铜山、邳州、新沂三个县(市)为重点(以下简称“沿线地区”),同时统筹考虑丰县、沛县和睢宁县在内的全市协调发展。

2003年,沿线地区人口549.7万人,区内工业增加值300.3亿元分别占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的75.2%;面积6696平方公里,占67.7%;生产总值604.8亿元,占79.3%;和占79.0%;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13.3:48.2:38.5;城市化水平43%。

本区区位优势突出,自然和人力资源丰富,农业基础较好,工业比较优势明显,商贸流通较为发达,基础设施较为完备,基本形成了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目前,本区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加速发展的特征明显,发展潜力较大。

依托本区独特的交通、区位、资源优势和较好的产业基础,加快产业带建设,必将推进本区工业化进程,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对促进苏北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第一节发展环境和战略定位1.发展环境。

面对新世纪的新发展,省委、省政府适时作出了加快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的重大决策,为本区的加快发展提供了最直接、最现实的机遇。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发达国家和国内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的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为本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我国加入WTO,市场化、城市化、工业化并进互动,为本区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但本区也面临着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工业化程度较低、结构性矛盾突出,城市化水平不高、集聚生产要素的能力不强等问题。

因此,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迎难而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变竞争为契机,视压力为动力,全面推进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

2.战略定位。

展望沿线地区建设前景,徐州市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的战略定位是:苏北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江苏新兴的产业密集带、陇兰经济带对外开放的先导区。

苏北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本区是苏北地区主要的产业集聚区,且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

通过加快建设沿东陇海线产业带,促进经济总量的扩大、资源开发效率的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本区将成为苏北地区重要的增长极,有力推动苏北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

江苏新兴的产业密集带。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呼应沿江开发,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产业,错位发展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拉长加粗原材料加工产业链,打造具有本区特色的现代制造业,形成若干富有特色的产业集群,促进生产要素集聚,成为江苏继沪宁沿线高新技术产业带、沿江基础产业带之后又一条快速崛起的产业密集带。

陇兰经济带对外开放的先导区。

充分利用徐连地区地处东部沿海的优势,强化徐连互动开发和互补互融,加快利用外资和出口创汇步伐,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创新管理体制、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建立规范服务体系等方面,引领陇兰经济带对外开放步伐,成为陇兰经济带对外开放的重要基地。

第二节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3.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富民强市、实现“两个率先”总揽全局,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扩大开放为第一动力,加快工业化为第一方略,突出资源整合和集约开发,加快产业发展、开发区建设和城镇化步伐,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确保在苏北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4.开发原则: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将按照点线面推进、大项目带动、城市间协调发展的思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和政府引导作用,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以工业发展为重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三化”互动,优化资源合理配置。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城市化带动工业化,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坚持区域统筹联动开发。

充分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沿线综合运输优势,坚持跨省市开发,沿线联动开发,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强化协作联动,加强产业配套,拓展发展空间。

——坚持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的重点开发,促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

重点规划建设和整合现有工业园区,强化软硬环境建设,集约开发,集中发展,推动优势产业、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向园区集聚,提高各类园区的投资密度和产业集聚度。

——坚持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并举,切实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努力使本区成为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产业带。

5.主要目标:通过整合本区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广泛吸纳国内外资本,充分释放内在发展动力和潜力,加快形成江苏省新兴的产业密集带、徐州都市圈的核心区、区域性现代物流网和绿色生态走廊。

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预期达到1950亿元,年均增长12%,人均GDP达到21000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调整为9:51:4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300元和6500元。

其中沿线地区生产总值预期达到1500亿元,人均GDP达到26000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调整为8:52:40;争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0年基础上翻一番。

江苏新兴的产业密集带。

构建以工业为主体的产业密集带是本区发展重点。

加快重点开发园区建设,促进要素集聚,扩张产业规模,壮大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和能源原材料三大支柱产业。

到201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预期达到870亿元,年均增长14%以上,其中沿线地区预期达到72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重点开发园区生产总值预期占全市的25%以上,其中沿线地区预期占20%以上;三大支柱产业工业增加值预期达到550亿元,占全市工业的63%以上。

徐州都市圈的核心区。

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加快发展新沂、邳州中等城市及沿线重点中心镇,培育壮大丰县、沛县和睢宁县城,建设以市区为中心的城市群,着力构筑徐州都市圈核心区。

到2010年,市区城市人口规模达到220万,新沂、邳州市和贾汪城区分别达到35万、35万和20万以上,丰县、沛县和睢宁县城均达到20万以上;到2020年,市区城市人口规模达到300万,新沂、邳州市和贾汪城区分别达到50万、50万和30万,丰县、沛县和睢宁县城均达到30万以上。

区域性现代物流网。

依托徐州综合性交通枢纽优势,以现代物流理念为指导,重点建设物流中心城市,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着力构筑面向苏北和淮海地区的区域物流体系。

到2010年,形成沟通海外、辐射中西部,连接华东的快速、高效、便捷的区域现代物流网。

绿色生态走廊。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积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到2010年,全市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0年减少23%以上,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70%以上,农村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

第二章产业发展与布局第三节工业发展6.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发挥比较优势,走富有本区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实施错位竞争和差异化发展战略,加快资源加工转化,夯实基础原材料产业,改造提高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优化升级,逐步实现工业结构重心由资源依赖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工业增长方式由初加工、散布局等粗放型向精深加工、集群化等集约型转变,构建以支柱产业为主体、新兴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型工业体系。

7.突出发展机械、化工、电力、食品、建材加工五大支柱产业,把本区建成全国工程机械制造业高地和食品加工业示范区、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输出地和原材料产业集聚带。

(1)机械工业。

以工程机械为重点,以重型汽车为新的增长点,加快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大力发展自主核心技术,全面融入国际产业链,在巩固发展汽车起重机、压路机、装载机、挖掘机等优势产品的同时,努力拓展产品门类,实现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和核心竞争力的迅速提升。

充分发挥徐工集团的支撑带动作用,强化关键零部件生产的本地化,注重产业衔接配套,巩固全国领先地位,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知名品牌。

积极发展煤矿机械、建材机械、食品机械、环保机械、压力机械和农业机械,扩大船舶修造业生产规模,加快配套零部件生产,促进产业集聚。

整合健身器材和五金工具生产企业,提高产品档次和规模,逐步形成全国重要的健身器材和五金工具生产基地。

(2)食品工业。

围绕奶制品、卷烟、果蔬和粮油加工等主导产品,加快技术进步,强化专业化配套生产,为提高产品附加值,壮大企业规模,加快形成全国重要的食品生产基地。

实施战略性重组和扩张,做大做强维维集团等乳品加工企业,形成全国重要的乳业带。

积极实施“大企业、大品牌、大市场”战略,推进跨地区兼并重组,着力扩张红杉树集团。

加快发展果蔬、粮油和肉类等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努力形成各具特色的县(市)区食品产业集群。

(3)能源原材料工业。

依托资源和交通优势,以推进大型发电机组建设为重点,与建材工业突。

出发展超大规模新型干法水泥,逐步淘汰工艺落后小水泥,加快构建江苏省水泥工业基地;推进石膏深加工,积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装饰装潢材料;加快引进战略投资者,大力发展以石英砂为原料的建筑材料。

择优壮大基础化工,积极发展精细化工;大力吸引外来投资,引导相关企业互接互融,做大做强盐化工,积极发展煤化工,创造条件发展石油化工;加快发展农用化工,重点发展高效低毒农用化工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

8.加快发展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有限目标、重点突破在某一领域抢占技术最先、规模最优的优势地位,全面提升产业层次,着力增强发展后劲。

随着医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其支撑、带动作用将逐步增强,有望成为本区新的支柱产业。

(1)医药产业。

加强医药产品创新、开发和产业化研究,增强核心竞争力,推进新医药从“仿制”创新向“自主”创新的战略转移,实现医药产业跳跃式发展。

加快建设恩华医药国家级新药研究工程中心,着力形成中枢神经类药物、心脑血管药物、麻醉药物、抗菌原料药等四大高新产品群。

推进万邦医药基因工程“人胰岛素”的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基因胰岛类药物。

以邳州优质银杏原料为依托,加快引进和开发步伐,形成全国重要的银杏药物生产基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