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4《古诗三首》教案1 新人教版.doc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单元教学总览【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本单元主题为“金秋时节”,教材围绕主题编排了《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秋天别样的风景。
《古诗三首》描述的是古代诗人眼中的秋景,或咏景言志,或借景物描写劝勉朋友,或借景描写表达思乡怀旧之情,三首古诗都配有插图,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一阵秋风、一夜秋雨后铺满法国梧桐落叶的水泥道上的美景,课文配有一幅插图,精美的插图与课文描绘的情景极为吻合,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景之美。
《秋天的雨》是一篇洋溢着诗情画意和童真童趣的散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写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课文的文字与插图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图中的花、树、田野配合着文中优美的词句,能让学生对秋天产生无限的遐想,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描绘的情景。
《听听,秋的声音》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是个语言精练,表达富有韵味,展现了秋天的生机和活力,课文配有一幅插图,表现了天上的一排排大雁和地上农作物丰收的景象,能帮助学生体会秋景的美丽,想象秋天的画面和声音。
本单元主旨是引领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学习写日记。
篇章页上呈现了诗歌形式的人文导语“金秋的阳光,洒在树叶上,洒在花瓣上,也洒在我们的心田。
”配合描绘两个孩子骑着自行车穿行于深秋道路的视野宏阔的画面,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2.单元重点:(1)阅读时,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学生在低年级学会了借助图画、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等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本单元是在以上基础上的延展和提升,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并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阅读中遇到的难懂的词语,并逐步做到运用自如。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山行教案1新人教版
4.《山行》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这首诗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2.通过想象,感受诗中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感悟、体会古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知人论世1.同学们,昨天老师布置了大家去搜集杜牧的资料,并且动手做一张资料卡片,现在拿出你做的卡片,我们来交流一下,你都对诗人有哪些了解?2.你们真是勤动手动脑的好学生,除了教科书,还有许多途径能帮助我们获得更丰富的知识。
你们会读古诗吗?课前都预习了《山行》这首诗,谁来读?你来读,你来读,我们大家一起读。
读准字音、字正腔圆是我们读古诗的要求。
3.正音:斜:按照课本的标注,这个字读“xié”,这里是“倾斜”的意思。
在这首诗里面,有三个字是我们需要会写的字。
你对同学们有哪些提醒?“寒”是三横,第二横写在横钟线上,右边的竖,写竖中线上,下面是两点。
第三横最长。
撇捺要舒展。
“径”这个字,双人旁,左窄右宽。
“小径”就是小路的意思。
“斜”这个字,可不要写歪了,紧凑才好看。
请同学们自己在练习本上写几遍。
二、初读感知大意1.之前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同学们能借助课文的注释及查找的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现在我们就用掌握的这种本领学习这首诗,看看你理解了哪些诗句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可以向老师或者同学们求助?下面就四人小组分工,合作学习吧!2.学生合作学习。
3.老师重点点播以下几点:(1)“坐”的意思:(因为)(2)引导学生质疑,“白云生处”的“生”和“深”进行比较。
白云代表了什么?3.自由读、齐读这首诗。
四、想象意境1.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深秋的美景,但是全诗没有一个“秋”字,请同学们反复朗读品味诗中的语言,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特别好?它让你想象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自由朗读,想象描述。
)2.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诗人杜牧能诗善画,《山行》是一幅色彩鲜艳,意境深远的画,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3.各种形式朗读古诗古诗是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它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适宜诵读(范读——个别读——小组读——齐读)。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案《古诗三首》教案导语:本篇教案针对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的课文《古诗三首》,通过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案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和课后作业。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诗三首》这一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 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
4.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二、教材分析:教材《古诗三首》是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第二单元,其中包括《登鹳雀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月下独酌》这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作者较为著名,内容优美、意境深远。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阅读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让学生观察并讨论课本封面上的古诗插图,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Step 2:导读课文1. 依次让学生朗读《登鹳雀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月下独酌》。
2. 分别介绍每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和意境,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深远内涵。
Step 3:阅读理解1. 让学生再次读一遍课文,并回答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帮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Step 4:集体朗诵1.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分别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朗诵。
2.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来进行朗诵,其他小组同学给予评价和鼓励。
Step 5:创作古诗1.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两句古诗。
2. 让学生依次朗读自己创作的古诗,鼓励他们大胆表达。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4.创新与实践:学生将能够运用所学的古诗知识和技巧,进行创作和实践。他们能够尝试自己创作古诗,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古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评价与反馈
4.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包括古诗的背诵、练习题的完成质量等,了解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5.教师评价与反馈:针对学生的表现和测试结果,教师给予及时的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的优点,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学习进步。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互动能力,我设计以下教学活动:
(1)古诗接龙:学生分组进行接龙游戏,每组派一名代表朗读古诗,下一句需以前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开头。通过游戏让学生熟练掌握古诗,并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2)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诗人和旁白,对古诗进行情景再现。要求学生通过语气、表情、动作等表现诗人的情感和意境。此活动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古诗三首》,新人教版。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山行》、《登鹳雀楼》和《望洞庭》三首古诗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每首古诗的基本意思,感受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同时,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4 古诗三首教案1 新人教版.doc
4 古诗三首本课中的三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
《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了一幅动人的寒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给人以美的享受;《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突出了秋天景物的特点。
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概,间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勉之情;《夜书所见》先是写诗人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有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时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三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三首诗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
学习本篇课文时正好是深秋时节,而这三首诗又正好是抒写秋色乡情的千古绝唱。
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借助注释、结合图意和秋天的特点来理解诗意,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积累。
1.诵读是学习诗歌的基本方式。
教学本课,要以读为主,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的朗读,深入诗的意境,从理解到感悟,到情感的升华,再到背诵。
2.理解诗歌意思是体会感情的前提。
诗的侧面提供了一些词语的注释,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教师不要串讲诗句,提醒学生在使用注释的时候,力求做到总体把握,不能字字对译。
【知识与技能】1.会认10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会写13个生字。
2.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山行》。
3.结合注释理解诗意,从而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过程与方法】以读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
重点1.会认10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会写13个生字。
2.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山行》。
难点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从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师:准备课文插图,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查阅这三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3课时第一课时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背诵、默写古诗《山行》。
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4 古诗三首 山行》优质课教学设计_1
古诗《山行》教学设计一课时一、复习巩固1、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2、挑战背诵古诗《赠刘景文》二、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秋天,看看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是怎样描写秋天的。
一起来学习《山行》。
1、出示古诗题目(读题),能否将诗题补充完整。
《山行》是杜牧乘着马车在山上行走时看到深秋的美景而即兴写下的一首赞美了秋天的诗。
三、师生研读古诗1、诗人在山中行走时,看到了什么?自由读诗。
(纠正“斜”的读音)(师板画:连绵持续的高山,一条蜿蜒曲折的石头小路)2、大家睁开眼睛,杜牧当时在山脚下看到了什么?(充分讲)当时他是怎么把看到的写下来的。
[ 出示第一句]。
3、看看这幅图,再读读这句话,你现在仿佛读懂了什么?(课件协助理解:寒山、石径、斜)4、学生练说诗句意思5、(师板画:此时在高高山顶之间一缕缕白云升腾而起,白云底下有几户人家)此时杜牧又看到了什么?他怎么写的?哪个词写出了白云升腾而起。
[ 出示第二句诗]6、同桌练说第二句诗意——个别汇报7、此时诗人突然停下车来不走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猜)(用红色笔补充板画:枫林)8、我们走到近处看看他当时都看到了什么?[ 出示图片][ 出示“霜叶红于二月花”]理解“红于”9、现在谁能用“因为,所以停下车来观看。
”说说停车的原因(自由练说---------个别汇报)10、[ 出示“停车坐爱枫林晚”]哪个词表示“因为”。
11、自由练说了3、4句诗意。
[ 出示3、4句]12、齐读诗歌。
[ 出示《山行》]四、诵读激情1、整首诗哪一处的景色给你留下印象最深?2、这么美的景假如能把它读好就更美了。
(范读——个别读——配乐朗读)学生背诵——配乐朗诵五、课外拓展1、从古至今文人墨客除了用诗歌来赞美秋天之外还用什么语言来赞美秋天的美景呢?2、交流收集的资料3、师出示文章,师生共读。
[出示课外资料]六、写字1、明确书写:“于、枝、枫”2、观察三个字,怎么记忆?(干钩于、其它二个是形声字)3、范写——生写七、作业设计:1、背诵《山行》2、收集相关于秋天的文章学有余力的学生根据《山行》意境画一幅画。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4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及反思
古诗三首学习目标1.认识“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根据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介绍作者。
1.出示课件,介绍《山行》的创作故事。
(板书课题)2.课件出示岳麓山图片。
“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是哪座山?——湖南长沙的岳麓山。
3.杜牧简介。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诗文中多指陈讽喻时政之作。
有《樊川文集》。
代表作品有《清明》《阿房宫赋》等。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配乐范读。
要求:听准字音。
2.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准节奏,读准字音。
(1)课件出示: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教师正音:径.(jìng√jìn) 霜.(shuāng√shāng)3.说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为什么是“寒山”?“生”“坐”“于”各是什么意思?)4.结合画面,学生讨论交流疑难字词,教师释疑。
课件出示: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生:产生,生出。
坐:因为。
于:比。
三、再读古诗,品味诗意。
1.你认为这首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
(生自由发言)2.学生先独立探究,然后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1)“寒山”点明了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2)“白云生处”说明山高;“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使人仿佛看到了……听到了……(3)前两句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你认为第三句诗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情?(爱)(出示秋天的枫树林图片)下面请同学们边欣赏枫树林边想象,此时我们与诗人一起来到了枫树林,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板书:枫林)(4)夕阳下的枫树林是如此美丽,你觉得哪个字最能表现枫叶的特点?(红)诗人觉得这枫叶比什么还红?(二月花)诗人仅仅是赞美枫叶的颜色红吗?你认为诗人赞美了一种怎样的精神呢?(点拨:注意“霜叶”的“霜”。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4 古诗三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让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学习《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
2. 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古诗的朗读音频和展示相关图片。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古诗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播放古诗的朗读音频,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讲解:逐句讲解诗意,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5. 想象: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古诗中的画面。
6. 总结: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2. 课题: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3. 诗意:简要概括诗意4. 情感:诗人的情感5. 意境:古诗的意境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 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绘制一幅诗意图。
3. 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古诗的读后感。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次教学,学生是否能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提高文学素养。
2. 教学方法:是否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
3. 学生反馈: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参与度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4. 改进措施: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最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第 二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 教 学 过程
一、回顾学习,引入诗题
1.谈话回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刚刚学过杜
牧的描写秋天的诗歌《山行》,来,我们一起 师生互动
背通这首诗歌。
2.质疑交流:在你们的印象中,秋天是怎样的 学生利用给定的句式描
呢?课件出示句子“在我的印象中,秋天
述秋天给自己的印象
。”引导学生利用给定的句式描述秋天给自己
第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化。
课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试着进行背诵。 学生随着音乐齐背诗句
时
学生随着音乐齐背诗句。
教
学
四、课堂小结,指导书写
过
1.是啊,秋天的山野,也许草木不再葱绿茂盛,
程
但是,那火红的霜叶,不正是秋天唱响的一首 师生互动
激越美好的赞歌吗?
2.指导生字书写。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 4 个生字“寒径、斜、
一、观图激趣,引入学习 1.课件出示教材《夜书所见》插图,引导学生 认真观图并说说对图画内容的感知(有人家, 有孩子提着灯笼在篱笆旁边玩耍......)。教 学生简单释题( 师适时引导学生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的 景色(夜晚),同时引入:看到这样一幅画面, 宋代诗人叶绍翁即兴写下了一首古诗《夜书所 见》板书诗题,引导学生简单释题(夜晚写下 自己所看见的情景),明确“书”(写),“所见” (所看见的)。 2.简介诗歌作者叶绍翁(南宋诗人,最有名的 诗是《游园不值》,其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的花还要红),并引导学生明确后两句诗已经 成了赞美秋色的经典名
成了赞美秋色的经典名句。
句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体会诗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 山行 赠刘景文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3首古诗描绘的都是秋天的景色。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千古传通的佳作。
前两句写出了诗人所看到的山中景致,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停车欣赏的原因,这枫林晚景使他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去,并从中悟得了“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赠刘景文》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励诗。
诗人一反常情,以“黄橘绿”写出了秋天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显露了勃物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也给了好友刘景文以勉励。
《夜书所见》是宋代诗人叶绍的一首七言绝句。
前两句写尽了深秋的表清,后两句写由深秋夜晚的灯火想到的生活场景,这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追忆、留恋,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二、教学目标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默写《山行》。
三、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五、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课件,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件:简介杜牧)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
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
最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课前解析】本课三首古诗从不同角度描绘了秋天的景色。
本课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初读了解古诗大致内容,能说出三首古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细读,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意思;背诵积累古诗。
关注文本: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描绘的都是秋天的景色。
《山行》前两句写诗人看到的山中景致,后两句写诗人停车欣赏的原因,并从中悟得了“霜叶红于二月花”富有理趣的警句。
《赠刘景文》中的诗句将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跃然纸上,用“橙黄橘绿”写出了秋天的丰收景象,显露勃勃生机,给了好友刘景文以勉励,揭示了赠诗的目的。
《夜书所见》以景衬情,动静结合,运用对比手法表达诗人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关注写作背景:《赠刘景文》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
苏轼在杭州见刘景文时,刘景文已五十八岁。
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景文才得到小小升迁。
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
苏轼感慨刘景文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关注生字:本课需要书写的生字两个半包围结构,四个上下结构,七个左右结构,可以根据字的结构进行归类学习,从整体上把握书写规律。
引导学生书空,并注意观察,指导学生把握部件的位置与比例,把字写紧凑。
关注句子:在学习理解难懂的词语的方法时,可以结合课后练习第三题所列举的诗句引导学生运用借助注释进行理解体会。
如“坐”的注释是“因为”,大致了解这句诗的意思: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经。
“橙黄橘绿”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其指的正是秋天。
【教学目标】1.认识“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3个字。
2.能读出诗句的节奏和语调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
4.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5.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逐步产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4《古诗三首》教案1 新人教版
(板书:景——冷)
6.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并出示前两 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学生补充填空:
一阵阵()吹动(),发出()的声音,让人感到()。
7.此情此景,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作者形象?
四、品一品,知诗味
1.同学们读了古诗,谁能说一说诗中写的故事发 生在哪个季节?(深秋)
2.你是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再读古诗,把这些词语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出来。
3.小组间交流。
4.集体交流。指名说一说。
(梧叶、寒声、秋风、促织)
学生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古诗的注释,来帮助我们理解诗意。并适时引导学生谈对这些词语的认识。
三、全文总结
从花写到枝,从枝叶写到果实,所谓“正是橙黄桔绿时”,乃金秋乍过,百物丰收的季节,桔绿橙黄,又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夜书所见》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两大瑰宝。之前,我们也已经学习、积累了不少唐诗宋词,今天就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吧。
2.学生展示《山行》《赠刘景文》《所见》等诗词。
(孤苦、忧愁……他最想念的就是家)
教师点出,这就叫——思乡之情。
(板书:思念家乡)
8.于是,此情此景,独自一人在外的作者发出了由衷的感慨,写出了这样的诗句: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学生读,读出此时作者的悲秋、思乡之情。
这就叫——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
9.可是,叶绍翁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他能把秋愁写得淋漓尽致,更在于,他能让自己从秋愁中跳出来,发现生活中别样的美。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4《古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doc
4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径、斜、赠”等10个生字。
会写“寒、霜、盖”等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挑”。
2.过程与方法: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山行》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诗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
学习《山行》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学生发现交流,再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句。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精品学习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4 古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
4.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的“径、斜、赠、橘”等11个生字,会写“寒、径、斜、残”等13个生字,背诵三首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初步掌握每首古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三首古诗所表现不同的季节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借助注解理解诗句的意思。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山行》一、新课导入:创设情境,熟读古诗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香山枫叶”的录像)同学们看到如此醉人的风景,有什么想说的? 这么美的景色,若是让诗人看到了他会怎么做?(生:作一首非常优美的诗。
)唐代就有一位叫杜牧的著名诗人,他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那美景所吸引,触景生情,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2.板书:山行。
你们想读一读吗?引导学生自读。
二、新课学习:品读古诗,领悟意境(一)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1.先自由地读,读好后再读给同桌小朋友听,要读准字音,读出重音、节奏。
读通诗句。
2.借助注解,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找出不懂的问题做标记。
(二)明确目的,教给方法1.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但仅仅会读还是不够的,还要能理解古诗的意思,怎样才能弄懂诗的意思呢?出示学习要求:(1)读一读这首诗。
(2)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3)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互相讨论,再和同伴说一说诗的意思。
2.再读古诗,品读诗句(1)诗人在山中行走,看到了哪些景物?(板书)从这些景物中,你们知道诗人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为什么?(2)解读感悟诗句。
(出示课件)★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1)谁来读这两句?通过自学你弄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还有哪些是你不明白的?相机点拨: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斜:作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生,生出,存在。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4《古诗三首》教案2 新人教版
4 古诗三首第1课时:学习《山行》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4.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感受诗中表现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
教学准备: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朗诵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出示挂图(或课件出示),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注意“径、斜”的读音,理解“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等字词的含义。
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
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地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三、再读感悟,背诵古诗1.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
(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
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
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
诗人不禁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2.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天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感受读出来吗?(齐读)诗人写得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
(自由背)四、指导写字1.“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
五、拓展活动1.填字,涂色,说说你眼中的秋天。
旨在要求学生巩固生字,并能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生活经验给秋天涂色,找到身边的秋天并说一说身边的秋天。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本单元以“金秋时节”为主题,由四篇课文组成.三篇精读课文《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一篇略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和“习作:写日记”以及“语文园地”.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本单元3篇精读课文和1篇略读课文的内容都和秋天有关联,每一篇课文都有浓浓的秋意,无论是秋山、秋雨、秋色还是秋天的声音,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教学本单元应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带来的好处或收获,初步了解可以调动多种感官观察秋天的美丽风景.三篇精读课文的教学要着重引导学生体会“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带给我们的方便.“习作:写日记”让学生掌握日记的格式、内容,明白写日记就是把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感,真实、明白、通顺地记录下来.“语文园地”,让学生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内容课时内容简说教学要点古诗三首 3 《山行》中,诗人眼中的秋天并不是萧瑟的,而是满目艳丽,给人美的享受.《赠刘景文》中描写了秋末的景色,诗人也没有用悲秋的文字,而是用橙子和橘子艳丽的颜色,描绘了一幅硕果累累的秋收景象.《夜书所见》通过对儿童挑促织的描写引起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思念. 1.认识3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39个字,会写27个词语.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背诵三首古诗以及《秋天的雨》第2自然段.默写《山行》.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秋天的美好,在朗读、理解中积累语言;并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对秋天的喜欢和赞美.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2本篇课文描写了在上学的路上那条铺满金色梧桐树叶的小路.一条普通的小路,在作者的描绘下,成了一条令人向往的小路,一条有趣的小路,使整篇文章充满了童趣.秋天的雨 2 本文是抒情散文,题目是“秋天的雨”,但其实就是写秋天.作者主要抓住秋天的特色来描写秋天,无论是秋天的雨、秋天的田野、秋天的菊花,还是秋天小动物的活动都显得十分生动有趣,让人不由地喜欢上了秋天.听听,秋的声音1那些在大自然中很普通的声音,在作者的耳朵里却成了美妙的音乐声,让我们感觉到秋天是多么美好.习作 1 写日记 1.能借助例文并结合生活经验,了解写日记的好处、日记可写的内容及日记的基本格式.2.能用日记记录自己的生活.语文园地 1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1.能结合已有的学习经验,总结、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2.能写出形容四季的词语,并和同学交流.3.能说出理解“憧憬”“忐忑不安”这两个词语的方法.4.能用钢笔书写“狂、排”等8个字,注意执笔手势和坐姿,做到“横平竖直”,把字写得规范、端正和整洁.5.积累“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等9个与秋天有关的词语.4古诗三首1.会认“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斜”等13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课文并能默写《山行》.3.能借助图片和关键词体会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能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背诵并能默写古诗.难点能借助图片和关键词体会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1.识字写字教学本课要求识记的生字,可以在初读古诗时引导学生集中自主识记,对多音字“挑”的读音可以放到语境中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要求会写的字和易错字老师要做重点指导.本课的生字,除了在古诗中认读和理解,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对这个生字的认知组词.如:“径”除了组词“石径”,还能组什么词语呢?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自然会引出很多含“径”的词,如,“小径、山径”等;“斜”字除了组词理解,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动作来理解这个字;“赠”可以提出问题:你收到过别人赠送的礼物吗?你赠送过别人礼物吗?通过日常情境来理解这个字.本课要写的字,包含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3种结构,可以归类指导,提高效率.易错字如“寒”,重点强调最后两笔是两点,不要写成两横.左右结构中左窄右宽的写法,可以归类指导.2.古诗朗读古诗朗读要抑扬顿挫,才能体会古诗的真正意境.可以先听教师范读,然后学生轻声跟读,了解停顿、诗中感情等,掌握好朗读停顿的要领,这样既可以有思考回味的时间,又便于理解和接受,还可以增强朗读的节奏感和声音美,准确表达古诗的思想感情.这三首古诗都是描写秋天的,在诵读中想象画面,理解古诗的意思.3.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在诵读古诗中感受作者的细心观察,也能给学生平时的作文提供一点思路.比如,《山行》这首诗写红叶红得怎样?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霜叶的红写得热烈而美丽.1.预习提纲(1)通过查阅字典认识本课生字,理解古诗题目意思.(2)搜集有关古诗中描绘枫林、霜叶、橙橘、梧叶、促织、篱落等词语的资料,如图片或者视频等.(3)搜集三首古诗作者的简介,对他们有个简单的了解.(4)能把古诗正确流利地读通顺,再有感情地诵读.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径、斜”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斜、霜”4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3.通过注释或者图片理解古诗的意思,并感受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古诗美的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1.你喜欢读古诗、背古诗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可以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出诗的境界.四季皆入诗,四季皆入画,你能从你了解的古诗中找出描写四季的诗来背一背吗?生1:老师,我知道一首描写柳树的古诗《咏柳》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生2:孟浩然的这首《春晓》千古流传,朗朗上口,我最喜欢了.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2.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这两首诗都是描写春天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描写秋天的古诗,看看诗人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3.我们先来看第一首古诗《山行》,《山行》中的“行”是什么意思呢?题目的意思就是在山上行走.(板书课题,齐读课题)4.作者简介.课件出示: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的“大杜”.杜牧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5.助学资料.课件出示: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枫林:长了许多枫树的林子.6.质疑课题,看到古诗的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预设以下几种答案:(1)作者为什么要去山里行走?(2)他都看到了什么?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知的古诗入手,引导他们畅所欲言,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为学生学习古诗营造良好的氛围.展示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是给予学生课前预习的肯定和鼓励,也有激发学生认真学习古诗的作用.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古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2.学生初读.要求: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3.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读正确,句子是否读通顺.4.分类写字.(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寒径斜霜(2)请学生独立、仔细观察这4个字的结构,你有什么好方法记忆生字?(3)指导书写.径:左窄右宽,书写时注意左部细长,右部稍宽.它的读音强调是“jìnɡ”,而不是“jīnɡ”.寒:上下结构,宝盖稍宽,中间三横紧凑,撇捺舒展.霜:上下结构,书写“霜”时“雨”扁宽,下部“木”“目”等分.(4)用形近字区分生字的写法.如:寒—塞,径—行—经.你还会用什么方法记忆、理解生字?生1:斜:我会用顺口溜记忆这个字,一斗有余,就是不正.生2:看到“斜”我脑海里就出现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的样子,所以我明白“斜”的意思就是弯曲不直.师: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能用多种方法记忆理解生字.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5.师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齐读的方式熟读了古诗,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并掌握了识字的方法.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独立观察、交流,教师点拨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生字的书写要领,从而把字写得正确、美观.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师:《山行》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再读古诗,不懂的地方可以看注释,看插图,读完后和同桌交流.1.品读第一、二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1)我们跟随诗人来到山上,首先看到了什么呢?(寒山、石径、白云、人家.)(2)为什么称山为“寒山”?“远”这个字写出了什么?(因为这首古诗描写的是深秋,天气比较寒冷,所以诗人说“寒山”.“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暗示了山的高大.)(3)闭上眼睛听一名同学诵读这两句诗,想象画面.生:听到有人家这几个字,我仿佛看到山间炊烟缭绕,鸡鸣犬吠的情景,让我感觉寒山不寒,反而充满生机.(4)诗意:登上深秋的山,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在深山之间,隐约看到山中有几户人家.2.品读第三、四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1)跟随诗人的脚步我们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自由读第三、四句,看看图,想象画面.(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说具体.)(2)诗人为什么停下车子不走了?你能用诗中的句子来回答吗?(停车坐爱枫林晚)(教师点拨:“坐”是“因为”的意思.“枫林晚”指深秋的枫林景色.)看图说说这枫叶红得怎样?教师点拨:“红于”的意思就是比……还要红.(3)小拓展:梨花白于腊月雪.(对学生不做强求,也可以用现代句子.)(4)你喜欢这样的枫林吗?喜欢火红的枫叶吗?通过朗读把自己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吧.(5)诗意:我不禁停下车来,因为太喜欢这晚秋的枫林,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虽然是深秋,但是作者却向我们展示了白云生处的人家和比二月花还红的霜叶,让人感觉生机盎然,给人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3.背诵古诗.师:你会用什么方法背诵这首诗?(课件出示)生1:《山行》这首诗可以抓住“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这几个词语进行背诵.生2:我觉得这首诗朗朗上口,容易背诵.生3:我用划分节奏的方法诵读古诗,读着读着就能背诵了.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反复诵读,做到字正腔圆,音韵流畅.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如“白云生处有人家”这句诗句,很有画面感,让学生自然而然察觉到晚秋的山中有人的踪迹,寒山不寂寞,从而在自主探究中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机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成功之处: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适当地给予点拨和引导,增强了学生的信心.2.大胆想象诗人描绘的景物,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大自然中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以及更深地体会到诗人对秋天的热爱.同时,学生在说话的过程中,既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又在无形中理解了诗意,内化了语言.不足之处: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再教环节:留出充足的时间,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感知大意.第2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赠、刘”等8个生字,会写“赠、刘”等7个字.通过图片或教师点拨的方式理解“擎、君”等生字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3.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和对朋友的鼓励.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复习内容.1.齐背古诗《山行》.2.上节课我们通过看主题图片、教师讲解等方法感受到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秋天的确是美丽的季节,在诗人眼中秋天充满了诗情画意,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赠刘景文》.3.作者简介.课件出示: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其擅长墨竹、怪石、枯木等.著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等.4.助学资料.课件出示: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橙和橘的区别:橘子通常比橙子小,而且皮薄,颜色较深,可方便剥落,内部有白色丝物,可分瓣.而橙子通常皮厚,不易剥皮,个头较大,颜色鲜艳,果肉不易分瓣.设计意图:背诵已学过的古诗,大概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为本节课做好铺垫,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对于诗中不理解的人物和橙橘让学生提前做好功课,使其在学习古诗时不至于感到迷惑.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古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2.学生初读.要求: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3.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读正确,句子是否读通顺.4.分类写字.(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赠刘盖菊残君橙(2)请学生独立、仔细观察这几个生字,你有什么好方法记忆理解生字?生1:“赠”偏旁是“贝”,就是钱的意思,就是把东西无偿地送给别人.“赠”是左窄右宽结构的字,右部上宽下窄.生2:我认真观察了“刘”这个字,它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文”,书写“文”时的最后一捺要写成一点,它是一个姓,我的同桌就姓刘.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用自己的方法识记生字记忆会更牢固一些.同学们真棒!你们看“橙”字,这个字笔画比较多,记忆的时候可以分开分析,它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木”,书写时木的最后一捺要写成一点,右边是登山的“登”.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5.师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齐读的方式熟读了古诗,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并掌握了识字的方法.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独立观察、交流的方法识记生字可以记忆得更牢固,也更有成就感.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掌握生字的书写要领,从而把字写得正确、美观.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师:有一天,苏轼和朋友们聚会,刘景文与他谈得甚欢,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二句.1.品读第一、二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理解词语、句意.(2)这是什么季节?从哪里能看出来?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荷尽:荷花凋谢.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在诗中指的是荷叶.菊残:菊花开败了,一看就知道是深秋季节.(出示残荷和快要凋谢的菊花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生1:我家旁边就是荷花池,所以荷尽的情景我看到过,我很容易理解.还有,我在网上也搜索了残荷的图片,和同学们互相交流过.生2:“擎”这个字我用动作表示更容易理解,我来做一下.(3)闭上眼睛听一名同学诵读这两句诗,想象画面.生:听到“傲霜枝”我仿佛看到深秋季节,虽然菊花都开败了,但它的枝条还在霜雪中挺立.(4)诗意: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已经没有了,菊花虽然开败了,但是还有傲寒的枝条挺立.(5)你体会到了菊花什么样的精神?(指名再读古诗并回答:不畏严寒的精神,也体现了作者对它的赞美.)2.品读第三、四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1)诗人又带领我们领略了怎样的风光?自由读第三、四句诗,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说具体.(2)“君”指的是刘景文.在这个深秋季节,金黄的橙子和青绿色的橘子已经挂在枝头了.(3)指导朗读.(朗读时,要读出快乐与喜爱之情.)朗读节奏划分:(课件出示)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4)诗意:一年中最好的景致您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看图想象画面,教师点拨多种形式理解古诗,体现深秋色彩的艳丽,让人感觉到这是富有生气的秋天、充满诗意的秋天、满满收获的秋天.也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味和意境,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赠刘景文》这首诗作于公元1090年苏轼任杭州知府之时.成功之处: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感受到虽然“荷尽菊残”,但是“橙黄橘绿”不是另外一番美景吗?让学生在体会意境中自己酝酿朗读时的情感和语气.他们入情的朗读与诗意融合在一起,特别是前后两句诗在情感上的深沉与喜悦的对比,让人从深秋凋零景象的惆怅中,很快地步入了深秋丰收的喜悦中.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我仍存在着些许的不足,如讲解中缺少了童趣的语言.教学建议:讲课前再多下功夫,把情境延伸,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诗.第3课时课时目标:1.掌握多音字“挑”,会给两个读音准确组词.会写“送、挑”2个字.通过动作、看图片等方式理解这两个字的意思.用多种方式理解“萧萧、促织、篱落”等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3.体会诗人满怀乡愁的心境.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秋天是美丽的,在诗人眼中也是悲凉的,秋天总能引起人们的无限愁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首古诗——《夜书所见》.题目是什么意思呢?(在夜里把自己看到的景物写下来.)2.回想一下前面两首古诗的学习方法,先请同学们来介绍一下你搜集到的资料.3.作者简介.课件出示: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省龙泉市)人,南宋诗人.著有诗集《靖逸小稿》《靖逸小稿补遗》,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属江湖诗派风格.4.助学资料.促织:蟋蟀的别称,属于蟋蟀科,也叫蛐蛐儿.因其能鸣善斗,自古便为人饲养,人们在闲暇之余都喜欢带上自己的“宝贝”,聚到一起一争高下.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为学习这首古诗做铺垫;课前搜集资料,锻炼了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也给学生一个能力方面的肯定,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更好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古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2.学生初读.(要求: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3.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读正确,句子是否读通顺.(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送挑(2)请学生独立、仔细观察这2个生字,你有什么好方法理解记忆这2个生字?生1:“送”半包围结构,“送来”的意思.写这个字的时候走之底的最后一笔要写长一些,包围住“关”.生2:“挑”,我会做“挑”的动作.它是个多音字,读tiǎo和tiāo.挑战一下吧.填上合适的音节:(课件出示)我的小弟最挑.()食了,这个习惯可不好.我要挑.()战自己,在下一次的考试中争取进步几名.(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4.师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齐读的方式熟读了古诗,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并掌握了识字的方法.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独立观察、交流的方法识记生字可以记忆得更牢固,用情景判断多音字的练习,巩固了两个读音.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掌握生字的书写要领,从而把字写得正确、美观.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1.引导学生自学.(1)练习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一说自己想象的画面.(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讨论)2.思考:从哪里能看出作者思乡的愁绪.(1)品读第一、二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①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朗读节奏划分:课件出示(播放比较低沉的背景音乐)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②观察课文插图,读第一、二句,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诗人为什么说自己是“客”?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萧萧”形容风声.诗人看到梧桐树叶,树叶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萧萧”的声音.(播放风吹树叶萧萧的声音,大概三十秒)“客”,是因为诗人身在异乡.③秋风吹着梧桐树叶和江面,在这样的夜晚,假如你一个人身在外地,会产生怎样的心情呢?因为独孤寂寞,你会想到什么呢?生1:假如是我在这样的情景中,我会想到家.我的家乡也在外地,有时候就会很想妈妈.生2:“动客情”就是触动了诗人的思乡之情.④闭上眼睛听一名同学诵读这两句诗,想象画面.生1:我能感受到诗人站在江边,深秋的凉风吹在他身上,诗人感到很孤独.⑤诗意:萧萧秋风吹动着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小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思乡的古诗?(课件出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枫桥夜泊》(2)品读第三、四句.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①当诗人孤独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说具体.②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挑”就是用细长的东西拨弄.“篱落”就是篱笆.③指导朗读.(朗读时,要读出诗人的孤独寂寞,读出诗人的思乡之情.)④诗意:料想是孩子们在拨弄蟋蟀,因为夜深了,他突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⑤感悟作者的心情:看到夜晚篱笆旁的灯光,想起了小时候自己拨弄蟋蟀的场景,内心充满了亲切感.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根据诗句,边看图边想象画面,理解古诗的意思,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创设情境,播放音乐,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案1新人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案1新人教版知识点•通过朗读三首古诗,了解古诗的基本特点;•掌握“春风又绿江南岸”、“小荷才露尖尖角”和“静夜思”三首古诗的基本意义;•运用句子深入解析古诗,并对其中的词语、句式进行分析;•启发学生了解自然美好与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1.通过观看图片、视频,启发学生对春天的印象,调动学生对春季的情感。
2.提问:你喜欢春天吗?你觉得春天最美丽的地方在哪里?诗歌鉴赏•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心事与春同垂钓夜短风高鸟渐远学生朗读许多遍,在朗读中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小荷才露尖尖角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持节云霄要万方多情只有春庭月学生将诗读几遍后,老师要求反复朗读第二句“早有蜻蜓立上头”,让学生感受到画面的逼真。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床前、疑是、举头、低头,四次呼应“月光、霜、明月、故乡”,让学生感受到诗歌中深刻的意境。
句型分析1.“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又”字带有一种回归、重复的感觉。
2.“小荷才露尖尖角”中,通过别出心裁的形容,刻画了意境鲜明的场景。
3.“静夜思”中的“思故乡”,表达了人们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与眷恋之情。
词语分析1.“静夜思”中的“明月光”和“地上霜”,通过合理的排列,构成了引人入胜的诗句。
2.“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与“江南”构成了一种情感和美的景象,通过不同的词汇刻画出了丰富多彩的场景。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通过对每首古诗的讲解,学生不仅能够从中看到自然与人生的美好,也能够从中领悟到古代人的情感情绪。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通过多次朗读和分析,让学生充分理解了诗歌中的美以及鲜明的意境。
课后作业1.练习朗读三首古诗,体会古诗中的韵律美;2.回顾所学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一遍老师所讲解的三首古诗,思考自己都有哪些感受及领悟;3.自带一首自己熟悉的古诗,让同学们也了解、领悟古诗中传达出来的文化内涵和美感。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
预设:
诗人看到了明灯, 想到了“挑促织”——斗蛐蛐。想起了童年的生活, 内心又充满了开心快乐, 被幸福感填满。进而有为思想丰富了内涵。
3.诗人的感情变化是非常明显的, 跟读诗歌, 读出情感变化。
自由朗读诗文, 读出诗人的感情变化。
(四)背诵诗文。
1.根据老师的提示背诵诗文。老师出示诗句中的一个字, 学生背出相应的诗句。
教案序号:课题:4、古诗三首
备课日期: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默写《山行》。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0个生字, 会写13个生字, 掌握多音字“挑”的读音和用法。
3.理解诗句中的词语, 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能联系诗句, 说说诗中的秋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五、学写生字
美好的诗意要用美好的文字表现, 这首诗中还有这几个生字需要我们会写, 现在让我们拿出小手来写生字吧, 相信你也可以写得很好。
1.课件出示“寒、径、斜、霜”等4个生字。
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认字, 说说自己是从什么渠道或通过什么方法认识的。
2.打开“优教学生字”, 逐个学习, 引导学生边观察边书空, 注意笔顺。
(4)学生在田字格里仿写, 教师提醒写字姿势。
六、指导学习《赠刘景文》
过渡:诗人杜牧抓住了一片红叶, 就送给了我们一个美丽的晚秋, 其实秋天的美景有很多, 喜欢秋天的诗人也有很多。课文第二首诗歌《赠刘景文》就是其中的一首。让我们先来认识作者——苏轼。
(一)认识作者。
苏轼:字子瞻, 东坡居士, 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 祖籍河北栾城,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2.听《夜书所见》的朗读, 画出生字词, 读准字音、注意字形, 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案新人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案新人教版第一篇: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案新人教版4.《夜书所见》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送、挑”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难点:感受诗人由郁闷转为些许开心的心情变化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猜一猜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种声音,先仔细听,猜一猜,是什么发出的声音?(打开促织的声音网址,听叫声,借助图片了解这种昆虫。
)这促织呀,还出现在了一首诗里面呢!就是《夜书所见》这首诗。
2.释题:读课题,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生1:“夜”是晚上的意思。
生2:“所见”是看见的意思,“书”是写的意思。
连起来说: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
二、初读古诗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首先要读准字音和节奏,再加以细细地去揣摩,才能更好地领悟其中的韵味。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文里。
1.“萧萧”读一声。
2.强调“挑”字读三声。
“挑”是什么意思?(借助注释理解)3.读古诗。
按照平长仄短的节奏读古诗,蓝色线是拖音处。
三、品读古诗1.首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
在这两句诗歌中,你们能体会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作者看到了梧桐树叶随风摆动。
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是什么风?(秋风)怎样的秋风(凉凉的秋风)发出什么声音?(呼呼)什么感觉?(好冷啊)文中说到风声,用的是什么词?(萧萧)是啊,这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的叶子,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沙沙,哗哗)你觉得怎样?(我觉得更冷了。
)这样的秋风,作者想要吗?不想要,是秋天主动“送”来的。
这样的风声,梧桐声,拂过诗人的身体,掠过诗人的耳朵,送来阵阵的寒意,让诗人不禁打了个寒噤,那么你们觉得这一句该怎么读?个别读两三个,齐读(萧萧梧桐送寒声)。
2.此时作者身处哪里?(江上)还身处哪里?(身在异乡)3.你怎么知道他在异乡?因为诗中提到“动客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
3.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4.引出诗句:看来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爱秋天。
5.齐读古诗: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
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齐读这首诗。
三、全文总结
从花写到枝, 从枝叶写到果实,所谓“正是橙黄桔绿时”,乃金秋乍过,百物丰收的季节,桔绿橙黄,又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夜书所见》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两大瑰宝。
之前,我们也已经学习、积累了不少唐诗宋词,今天就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吧。
2.学生展示《山行》《赠刘景文》《所见》等诗词。
3.今天,我们就一起再来学习一首古诗——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跟老师一起写诗的题目。
4.板书诗题——夜书所见
二、解诗题
1.一首诗的题目就是这首诗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能看到诗的灵魂,请同学们自读课题,想一想你能从诗的题目中知道些什么?
2.学生交流。
时间——夜晚
书:写
所见:所看到的
重点强调——诗中的“书”,在这里当动词“写”来讲。
3.适时介绍作者叶绍翁。
叶绍翁:南宋诗人,最有名的诗是《游园不值》,流传千古的名句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三、初读古诗
1.课件出示古诗,学生自读。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朗读情况,适时正音。
3.读给同桌听一听,看看有没有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四、品一品,知诗味
1.同学们读了古诗,谁能说一说诗中写的故事发生在哪个季节?(深秋)
2.你是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再读古诗,把这些词语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出来。
3.小组间交流。
4.集体交流。
指名说一说。
(梧叶、寒声、秋风、促织)
学生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古诗的注释,来帮助我们理解诗意。
并适时引导学生谈对这些词语的认识。
5.教师引导:是的,诗人叶绍翁就是抓住了秋天的梧叶、寒声、秋风来写秋天的,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那个阴冷、萧瑟的深秋时节。
(板书:景——冷)
6.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并出示前两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
学生补充填空:
一阵阵()吹动(),发出()的声音,让人感到()。
7.此情此景,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作者形象?
(孤苦、忧愁……他最想念的就是家)
教师点出,这就叫——思乡之情。
(板书:思念家乡)
8.于是,此情此景,独自一人在外的作者发出了由衷的感慨,写出了这样的诗句: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学生读,读出此时作者的悲秋、思乡之情。
这就叫——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
9.可是,叶绍翁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他能把秋愁写得淋漓尽致,更在于,他能让自己从秋愁中跳出来,发现生活中别样的美。
你们瞧,作者走出了屋子,放眼望去,他看到了什么?
——“一灯明”
这是什么呀?(这是小孩在打着灯笼捉蛐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