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抑制产能过剩的探究

合集下载

如何应对经济发展中的产能过剩

如何应对经济发展中的产能过剩

如何应对经济发展中的产能过剩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能过剩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产能过剩导致市场供需关系失衡,加剧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为了有效应对经济发展中的产能过剩,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本文将探讨如何应对经济发展中的产能过剩问题。

一、调整产业结构产能过剩问题通常存在于某些行业,这些行业的产能过剩导致市场供应过剩。

为了解决产能过剩问题,需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来实现供需平衡。

政府应该加强宏观调控,引导企业适当减产或转型升级。

同时,加强对新兴产业的引导和支持,推动转型升级,实现产能优化配置。

二、加强市场监管产能过剩问题往往与市场监管不力有关。

为了有效应对产能过剩,政府应该加强市场监管,建立健全的市场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防止产能过剩行业的过度扩张。

同时,加强对市场垄断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市场竞争的公平和公正。

三、推动产能倾斜在应对产能过剩问题时,可以采取产能倾斜的措施,促进低产能行业向高产能行业的转移。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能的合理转移,既可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又可以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

四、加强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关键。

通过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可以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产能的竞争力和效益。

政府应该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

五、培育消费市场产能过剩问题的根源之一是市场需求不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该加大对消费市场的培育力度,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

同时,加强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提高消费者的信心和消费能力,推动消费市场的发展。

六、促进国际合作产能过剩问题不仅是一个国内问题,也是一个全球性问题。

国际合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产能过剩的挑战。

政府应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研究解决方案,加强经济合作,推动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起来,应对经济发展中的产能过剩问题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

政府要加强市场监管,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技术创新和消费市场培育;企业要加大投入,提高竞争力和效益,积极转型升级。

解决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的具体方案

解决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的具体方案

解决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的具体方案一、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的背景描述当前,我国许多行业面临着产能过剩的严重困境。

不论是钢铁、煤炭、水泥等传统行业,还是电力、光伏等新兴行业,都面临着产能过剩的挑战。

由于过剩产能导致市场供需失衡,不仅严重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还给整个经济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解决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课题。

二、解决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的方案一:市场化去产能要解决行业产能过剩问题,首先需要进行适度市场化的去产能。

通过市场交易机制和竞争机制,引导资源自由流动,并实现市场供需平衡。

具体来说:1. 实施分阶段撤出落后生产能力:对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大的落后生产设备和企业执行分阶段减少或淘汰目标。

2. 提高退出机制效率:建立和完善落后生产设备淘汰和外迁搬迁补偿机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确保工人合理安置。

3. 鼓励企业兼并重组:通过资本市场、法律法规等手段鼓励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优化行业结构。

4. 增加准入门槛和市场准入条件:加强监管力度,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和市场准入条件,防止产能过剩问题再次出现。

三、解决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的方案二:转型升级与技术创新除了去产能外,还需要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实现产业链迭代升级。

具体措施如下:1.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提高企业研发资金补贴力度,促进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

2. 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执法体系,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企业的创新成果。

3. 推动跨界融合发展:鼓励传统行业与新兴科技行业进行跨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4. 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建立产学研深度合作机制,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培训支持力度,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回国就业。

四、解决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的方案三:拓展市场需求除了供给侧改革之外,还应积极拓展市场需求。

具体措施如下:1. 扶持消费升级:通过加大消费者购买意愿引导力度,鼓励消费者购买新产品或追求更高品质的产品,推动消费升级。

产能过剩的解决方法

产能过剩的解决方法

产能过剩的解决方法
产能过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采取多种策略来解决。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方法:
1. 宏观调控:政府可以通过宏观调控来控制产能,例如通过审批新项目,限制某些行业的投资,以及制定环保、能源消耗等标准来限制产能扩张。

2. 市场化改革:通过推进市场化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这包括建立更加完善的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中的作用,以及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如制定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保护消费者权益等。

3. 兼并重组:通过企业兼并重组,优化企业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

这可以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技术转移等方式实现。

4. 创新发展: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等方式提升企业竞争力,开发新产品和服务,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从而化解过剩产能。

5. “走出去”战略: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投资和贸易,将过剩产能转化为国际市场份额。

这需要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如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

6. 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规范政府行为,取消政府对市场的不当干预和各种形式的保护,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各类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同时强化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意识,依法解决兼并重组、产能退出的资产债务处置和职工安置等问题。

这些方法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正确认识和积极化解产能过剩行业的风险

正确认识和积极化解产能过剩行业的风险

正确认识和积极化解产能过剩行业的风险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随着经济增长的放缓,显得更加突出,不仅使企业的经营效益出现大幅下降,也困扰着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

如何来认识产能过剩,如何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行业引发的信贷风险,支持经济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开展,已成为中国银行业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如何认识产能过剩经济开展方式的转型必然伴随着产业(行业)构造的调整,产业(行业)构造的调整必然带来银行的信贷构造调整。

在过去的10多年里,中国经济依托根底设施的巨大投资,以及在参加WTO后的进出口快速增长,使中国的钢铁、化工、有色金属、煤炭、水泥建材、工程机械等行业得到了难得的开展机遇,形成了巨大的生产能力,也给投资者带来了可观的回报。

但近年来受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等因素影响而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直接影响到了中国的出口。

为应对危机,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来抑制投资过热问题,力求对已经失衡的投资导向型经济构造进展校正。

在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目前这种投资型产能已使得一些行业的运行状况十分严峻,局部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突显。

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以及造船、电解铝、有色金属、光伏、航运、汽车、纺织、造纸、白色家电、工程机械等很多行业的产能都呈现出明显过剩或有过剩迹象。

欧美等国家通常用产能或设备利用率作为产能是否过剩的评价指标,认为79%~83%之间的产能利用率为正常值,超过95%被认为产能缺乏,产能利用率低于79%,那么说明可能存在产能过剩的现象。

美国商务部最新公布的年11月美国整体产能利用率为78.4%。

据我国相关行业协会估算,年我国的粗钢产能利用率为80.46%、水泥的产能利用率为78%、电解铝的产能利用率为70%、平板玻璃的产能利用率为75%、焦炭为73.79%、风电设备为59%,光伏制造为50%、多晶硅为43.79%。

年预计产能利用率会普遍低于上年。

所谓产能过剩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某一产品或某类产品的生产能力超过了实际的有效需求量,即供大于求的失衡。

产能过剩化解过剩产能的有效途径

产能过剩化解过剩产能的有效途径

产能过剩化解过剩产能的有效途径产能过剩是指市场供给超过需求的状态,导致企业生产能力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产能过剩不仅会浪费资源、降低企业盈利能力,还会对整个经济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对于促进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有效途径来探讨如何化解过剩产能。

一、创新技术升级技术创新是化解产能过剩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推动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企业可以在竞争中获得更大的优势。

政府可以加大对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研发投入,并提供相应的税收和财务激励措施,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产能利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市场化改革产能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机制不完善。

通过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可以有效调节供求关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政府可以加强宏观调控,减少行政干预,简化审批程序,放宽准入门槛,鼓励竞争和创新,促进企业间的充分竞争,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推动产能过剩行业的淘汰和整合。

三、扩大内需扩大内需是化解产能过剩的重要手段。

政府可以通过提高民众收入、加大社保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激发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此外,鼓励企业发展新兴产业和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也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

通过增加民生支出和优化产业结构,可以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四、促进国际合作产能过剩问题是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来解决。

政府可以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减少贸易壁垒,拓宽产能转移渠道,帮助企业寻找新的市场。

同时,政府还可以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产能合作,并提供相关政策支持,推动产能过剩行业的国际化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五、培育新的增长点除了化解产能过剩,培育新的增长点也是解决产能过剩的有效途径。

政府可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此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创业支持政策,鼓励创新创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发展。

产能过剩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产能过剩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产能过剩产生的原因及对策产能过剩会带来物价水平下降,形成通货紧缩压力、形成大量产品积压、扭曲投资与消费预期、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等不利影响,那么,产能过剩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产能过剩产生的对策是什么?下面就由店铺告诉大家产能过剩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吧!产能过剩产生的原因1.买方市场的反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买方市场逐渐形成。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消费品一直保持着供大于求的格局。

进入新世纪以来,供大于求的行业也在逐渐向更多的领域延伸。

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市场机制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市场通过价格竞争实现利润,以利润的增加吸引生产要素转移,生产要素过多集中于某一行业,一旦过于超过市场需求,就产生了产能过剩。

比如水泥和电解铝,由于城镇化和工业化加快推进,需求急剧增加,价格成倍上涨,投资迅速膨胀。

2001~2003年水泥行业投资连续三年增长1倍以上,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最高达425亿元。

2004年国内水泥市场需求不到10亿吨,而生产能力为12.5亿吨。

2004年增幅回落,2005年1~9月,同比下降10.8%,但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仍有276亿元。

电解铝的情况也是如此。

前几年电解铝价格大幅上涨,电解铝项目大量上马,到2005年底产能超过1000万吨。

目前在建电解铝能力112万吨,拟建能力140万吨。

如果这些项目建成投产,预计“十一五”后期可达1300万吨。

而电解铝的国内消费量,2004年刚超过600万吨,2005年也就700多万吨。

2.产业国际转移的影响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深化,世界性产业重组步伐加快。

发达国家利用掌握先进技术和既有发展基础的优势,把能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附加价值低的产品大量转移到国外,而集中各种生产要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附加价值高的产业。

我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地方集中新上了许多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能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附加价值低的产品。

比如铁合金,我国是世界铁合金的生产、消费、出口大国,三者分别占世界的40%、30%、30%。

发挥市场作用 化解产能过剩

发挥市场作用 化解产能过剩
衡量产能过剩的标准之一是会不会对行业带来灾难性的伤害,现在看来已经出现了。虽然有些行业按照国际标准来衡量其产能利用率,也可能是在合理水平的下限,但由于中国的产业组织结构存在问题,企业太分散、竞争手段太单一(主要靠打价格战),所以行业产能利用水平大幅度下降,导致企业效益更大幅度下降,有些行业出现全行业亏损,甚至还出现一些逆向淘汰,也就是小企业、劣质企业淘汰大企业、好企业。
更严重的危害是系统性风险的存在。产能过剩导致我们的投资效率明显下降。近几年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效应在下降,成本在提高,同时金融和财政领域风险在积累。从一些指标看,和十几年前亚洲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那些当事国相仿。这个问题不给予高度重视,不采取相应措施来解决的话,出现系统性风险引发危机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如果光治标不治本,我们经历的几年一次的产能过剩还会不断地出现,所以要标本兼治,建立起矫正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所谓长效机制,就是要减少政府的投资项目审批,让市场机制真正发挥作用。一方面要建立新型准入制度。现在的投资项目审批是以经济性管制为主要内容,就是管投资规模、管投资效益等,其实这是投资者自己最关心的,政府不应该关心,也不可能替投资者去承担投资的风险,实际上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产能过剩。新型的准入制度要以经济性管制为主转到社会性管制为主,所谓社会性管制,主要是用节能、环保、安全生产等三个指标来对投资项目进行约束和管理。同时,我们管理投资要从事前的前置性审批管理方式,转到以事中过程监管为主的方式。
第一个特点是产能过剩具有全面性,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出现了过剩。不仅传统产业的钢铁、水泥、电解铝、造船、家用电器、石化、平板玻璃等行业,而且新兴产业的太阳能光伏、风电能设备制造、LED照明等行业,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
第二个特点是部分行业是绝对性的、长期性的产能过剩,而不是短期的、暂时的相对过剩。这主要出现在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例如钢铁,按照调查的数据,2011年底已经有9.7亿吨的粗钢产能,而钢铁的需求量是7.2亿吨。业内普遍认为,钢铁的消费峰值可能是8亿吨左右。9.7亿吨的既有产能加上1.5亿吨的在建产能,那就是11亿多吨的钢铁能力。除钢铁外,水泥、电解铝可能都有相似的问题。我想这个绝对性、长期性过剩的特点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从来没有碰到过的,不能用时间上的推移来消化产能,所以,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带有挑战性的问题。

浅析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新常态下的要求、路径与对策

浅析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新常态下的要求、路径与对策

浅析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新常态下的要求、路径与对策产能过剩是企业预先投入的生产能力超出均衡产量所需,导致生产要素利用不足而闲置的现象。

目前,工业部门的产能过剩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主要风险之一。

产能利用不足有着复杂的发生机制,治理产能过剩应结合经济新常态的总体趋势,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全面深化体制改革,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推动工业企业理性投资与高效利用产能。

一、经济新常态对产能理性投资与高效利用的要求新常态是原有状态瓦解后逐渐形成的新的相对稳定状态。

作为发展模式的一次扬弃,经济新常态将给市场主体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2014 年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当前中国经济呈现出增长减速化、形态高级化、分工复杂化、结构合理化的演变特点。

同时,旧模式的惯性仍在一些经济领域中延续,形成非对称的阶段特征。

最为突出的是,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已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而工业部门生产还未形成有效供给,产业优化升级缓慢,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还未成为工业的主流,供给侧改革滞后于消费发展。

在新常态下构建新型工业发展模式、培育优质的制造供给能力,首先要认清新常态对产能理性投资与高效利用的新要求。

很多研究指出,中国制造要在新常态下有所作为,必须得解决产能严重过剩这一首要矛盾。

新常态对应的是旧常态。

作为经济旧常态的产物,产能过剩并未随着旧常态结束而自然化解,反而愈演愈烈。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由美国引领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加深,新技术、新业态、新分工、新服务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涌现。

此阶段我国加快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释放出了巨大红利,曾进入增长快车道。

但是,相对乐观的国内外市场前景造成了企业的创新惰性;当时在政府主导下,资源存量快速资本化,促使具备市场势力或政治联系的企业在产品和要素市场上形成双向垄断。

从而,旧常态下工业高速增长的背后是缺乏创新驱动的粗放式增长和数量型竞争,在位企业对产能过剩风险有较高容忍度,难以避免地形成了对产能低效投入与利用的路径依赖。

产能过剩原因及对策

产能过剩原因及对策
所谓产能过剩,是指实际产出数量小于生产能力而形成的生产能力过剩。生产能力或产能是指在正常生产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潜在产能或经济中业已形成的产能。从需求的角度看,由于市场均衡时,实际产出等于实际需求,因此产能过剩是指生产能力大于实际有效需求而形成的生产能力过剩。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需求不仅包括国内需求,国际市场需求也构成有效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剩产能的判断基础应当是同一时期的既有的生产能力和需求。
第三,抓住当前产能过剩的契机,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产业结构。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市场竞争加剧,企业有调整结构的意愿和压力,市场机制有条件将落后产能淘汰出局。对于那些产能过剩、过度竞争的行业,对于高耗能、高污染、规模不经济的企业,对于成本高、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就要任其被市场淘汰,从而达到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
以钢铁产业为例,2003年,国家发改委指出:“预计到2005年底将形成3.3亿吨钢铁生产能力,已大大超过市场预期需求。”但实际的发展情况是,我国钢铁产量在2004年和2006年分别超过3亿吨和4亿吨,销售形势良好,投资回报率很高。据统计,从2001年至2007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全部会员企业完成的投资总额超过8000亿元,而它们同期的毛利总额则超过了1.1万亿元。
政府的角色应当是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特别要避免用自己预测的未来市场需求约束企业的投资决策,而应该通过发布经济实际运行中的投资规模、信贷总量、市场需求情况等自己具有优势的总量信息,让企业和金融机构了解整个经济现在的投资和供给情况,从而引导资金投向。在对产能过剩进行干预时,要防止出现限制新进入者、保护既得利益者的政策取向,而应鼓励有创新能力、有活力的企业进入。
第二,建立和发布产能利用率指标。产能利用率是企业投资决策的一个很好的领先指标,对正在形成的通货膨胀压力也具有警示作用。美联储每月公布一次产能利用率情况,报告上一个月的内容,并在后继的三个月中稍作修改,接下来在秋季 一般是11月 作年度修改。当前我国急需建立科学的产能过剩评价体系和完善的数据采集系统,确定适合我国国情和经济、行业发展阶段的判断产能过剩的标准,建立定期的产能利用情况信息发布制度,引导市场投资预期。

如何应对经济发展中的产能过剩问题

如何应对经济发展中的产能过剩问题

如何应对经济发展中的产能过剩问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能过剩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产能过剩指的是市场上所生产的商品和服务超过了市场需求。

这种情况常常会导致价格下降、厂商利润下滑,甚至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应对产能过剩问题,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讨论如何应对经济发展中的产能过剩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加强市场调节机制在应对产能过剩问题时,我们首先需要加强市场调节机制。

市场调节机制可以通过价格机制、供需关系等手段来平衡产能和需求。

政府可以通过市场调节机制来引导企业降低产能,例如提高资源环境费用,增加税收负担等。

市场调节机制的加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产能过剩问题。

二、优化产业结构产能过剩问题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

在应对产能过剩问题时,我们应该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

这些新兴产业通常拥有更高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可以有效拉动需求,稳定经济增长。

同时,我们还应注重发展服务业,提升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三、促进创新和技术升级创新和技术升级是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重要途径。

通过创新和技术升级,企业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政府应该加大对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研发经费和政策支持,推动创新和技术升级。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四、扩大国内需求产能过剩问题的本质是市场需求不足,因此,我们应该通过扩大国内需求来解决这一问题。

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改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式来推动内需增长。

同时,我们还可以鼓励居民加大消费,激发居民的购买欲望,从而拉动市场需求,减轻产能过剩压力。

五、加强国际合作产能过剩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携手合作来解决。

国际合作可以通过扩大贸易、加强产能合作等方式来推动全球经济的平衡发展。

各国可以通过合理分工、互利合作来优化全球产业链,提高全球经济的效率和竞争力。

化解产能过剩总体方案

化解产能过剩总体方案

化解产能过剩总体方案化解产能过剩总体方案背景产能过剩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工业企业的生产能力超过了市场需求的情况。

产能过剩不仅会浪费资源,还会导致价格竞争激烈,加剧行业竞争,严重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行业发展。

为了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制定一套科学的总体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总体方案为了化解产能过剩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

总体方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精准市场调研和预测首先,需要进行精准的市场调研和预测。

通过对市场需求的准确分析,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当前市场的需求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基于市场需求的准确预测,企业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自身的产出规模,避免产能过剩问题的发生。

2. 优化产业结构产能过剩问题通常与产业结构不合理有关。

为了解决产能过剩,需要从根本上优化产业结构。

具体措施包括:- 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投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 着重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提高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降低产能过剩的风险。

- 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推动企业进行兼并重组,优化行业竞争格局。

3. 政府引导和支持政府在化解产能过剩问题中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支持作用。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企业进行产能调整和结构优化。

具体举措包括:- 鼓励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 减少无效产能,关闭落后的生产线和企业,推动产能整合和优化。

- 加大对受影响企业和员工的培训和再就业支持力度,减少产能调整带来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4. 加强国际合作产能过剩问题是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合作,共享资源和市场,可以实现产能过剩问题的共同解决。

具体合作形式包括:- 进一步开放国际市场,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增加出口渠道。

-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技术交流和合作,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 建立国际性的产能合作机制,共同化解产能过剩问题,促进全球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结论化解产能过剩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技术创新类型化解产能过剩的研究述评

技术创新类型化解产能过剩的研究述评

技术创新类型化解产能过剩的研究述评作者:张雨微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21年第29期摘要:当前,关于产能过剩成因的研究已拓展到技术进步的视角,围绕着技术创新的不同方向和模式,探究其对产能投资与利用带来的结构性矛盾,形成了大量有价值的理论观点。

基于现有文献,归纳出创新强度、创新对象、要素倾向三个方面的解释路径,分别评价了其理论上的优缺点及现实解释力。

根据多数研究,中国产能过剩的根源在于渐进式创新、工艺创新、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在技术变迁中的份额过大,导致部分企业对低成本创新形成路径依赖,无法满足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对新产品新供给的需求。

关键词:技术创新;产能过剩;渐进式创新;工艺创新;有偏技术进步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9-0001-04产能过剩是指预付要素对应的额定产出高于实际所需,导致产能闲置的现象,近些年已成为中国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和主要风险之一。

国外研究多把产能过剩看作市场均衡的必要组成,是特定市场结构下企业间博弈活动的结果,或是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失灵所致。

国内研究多认为中国产能过剩源于地方政府的政绩冲动,政府利用不健全的要素市场干预企业投资,将大量资源廉价供给到工业部门,使得其投入品含有部分公共属性,易引发过度投资和产能过剩。

还有一些研究认为,产能过剩成因是多元的,不能只归咎于政府干预下的投资扩张,即使减少了产业补贴,产能过剩仍有可能在其他因素作用下加剧。

为了揭示中国产能过剩其他方面的根源,一些研究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其中,企业技术条件及技术进步的长期趋势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是一个重要方向。

企业落后的技术水平限制了其通过产品差异化提升市场占有率的过程,而且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容易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

而快速的技术创新可增强产品的不可替代性,促使生产能力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而较好的盈利前景也能够弥补信息不完全造成的投资失误。

然而现实中,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处于产品生命周期前半段的新兴行业也难以幸免地出现了产能过剩。

如何用市场手段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

如何用市场手段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

如何用市场手段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作者:暂无来源:《能源》 2017年第4期文白俊王庆当前,电力需求增速放缓,煤电利用小时数不断下降,煤电产能持续扩张,煤电行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要结合电力体制改革方向,积极运用市场手段,严格执行中央决策部署,全面做好现阶段煤电控产能工作,有效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的风险。

煤电行业形势严峻近几年来,受经济增速放缓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影响,我国用电需求增速总体回落,作为发电主力军的煤电设备利用率持续下降,但在煤炭价格走低、上网电价调整滞后、企业注重规模扩张及地方政府政绩考量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煤电装机仍持续扩张,煤电装机增速明显快于煤电发电量增速。

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数据,2016年我国煤电装机为9 43亿千瓦,比2014年增长了12 .1%;而煤电发电量为3 9万亿千瓦时,比2014年下降了3.0%。

2 014-2 016年我国煤电装机年均增速约为5.8%,约合年均新增4900万千瓦,同期来自煤电的发电量年均增速仅为0.63%。

2016年以煤电为主的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已降至4165小时,为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

这些情况说明了煤电供应能力与实际用电需求之间已出现明显失衡。

从各省来看,部分省份煤电产能相对过剩明显。

2016年火电装机排名前十位的省份中,除河北省外其余省份火电设备年平均利用小时数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

其中,火电设备年平均利用小时数在4000小时左右的省份有广东、山西、河南和浙江,产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

在水电、核电等清洁电力供应增加的挤压下,火电装机容量全国排名第三的广东省2016年火电利用小时数为3698小时,同比减少268小时,同期水电、风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分别为3550小时和1848小时,同比分别增加754小时和83小时。

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此前全国已经纳入规划、核准及在建的3 5亿千瓦左右煤电项目全部投产,根据我们相关模型测算,全国总装机容量规模将足以满足十年以后的发电装机规模需求。

产能过剩的行政垄断因素对中国式产能过剩的再认识

产能过剩的行政垄断因素对中国式产能过剩的再认识

社会福利损失
产能过剩导致企业间恶性竞争,价 格战此起彼伏,企业利润下降,进 而影响员工福利和地方财政收入。
经济风险
产能过剩可能引发金融风险,如债 务违约、坏账等问题。
02
产能过剩的行政垄断因素
行政垄断的定义及特点
行政垄断是指政府机构或国有企业凭借其行政权力,对市场进行干预,以达到控 制市场的目的。其主要特点包括:政府机构的干预、国有企业的控制、市场准入 的限制以及价格的管控等。
行政垄断的特点还包括:缺乏市场竞争、缺乏创新动力、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以及 产能过剩等。
产能过剩与行政垄断的关系
产能过剩是行政垄断导致的一个严重后果。由于政府机构或 国有企业的干预,使得市场机制无法发挥其作用,导致资源 配置效率低下,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会过度投资,最终 导致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与行政垄断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随着行政垄断程 度的提高,产能过剩的现象也会越来越严重。
政府应该加强市场竞争,鼓励企业 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来获得市 场份额。
鼓励企业兼并重组
政府应该鼓励企业兼并重组,从而 减少产能过剩和资源浪费。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产能过剩的行政垄断因素
中国式产能过剩的一个关键原因是行政垄断,这导致了市场机 制的失灵和资源的错配。
产能过剩的危害
产能过剩会给经济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如资源浪费、财政压力 、失业问题等。
产能过剩的行政垄断因素对 中国式产能过剩的再认识
2023-11-03
目 录
• 产能过剩的概述 • 产能过剩的行政垄断因素 • 中国式产能过剩的再认识 • 产能过剩的行政垄断因素对中国式产能过剩的
影响 • 结论与展望
01
产能过剩的概述

治理产能过剩成效的分析及对策

治理产能过剩成效的分析及对策

治理产能过剩成效的分析及对策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各个行业的产能也在不断提高。

但是,产能过剩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治理产能过剩成效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本文将从产能过剩的定义开始,探讨产能过剩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分析产能过剩治理的成效,并提出相关对策。

一、产能过剩的定义产能过剩是指一个行业、企业或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已经远远超过市场需求的程度,导致产品供过于求,存货积压,难以消化的状态。

通俗地讲,就是生产能力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供大于求的情况。

二、产能过剩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产能过剩现象的出现会给经济带来多方面的负面影响。

首先,它会导致市场供求关系失衡,会拖累行业市场和经济的发展,同时容易引起竞争加剧和产品价格下跌。

其次,它会导致投资效益下降,产业投资资源浪费,降低经济效益。

最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处理,产能过剩的现象会危及市场运行稳定,导致经济衰退,严重影响社会的发展。

三、治理产能过剩的成效要治理产能过剩,首先需要采取技术手段和政策手段加速市场转型,提高产品的升级换代能力,增加产品附加值和创新性,并促进市场消费升级。

其次,政府应建立合理的市场秩序和产业结构,制定合理的贸易政策引导企业合理布局,控制建设用地,减少同质数,鼓励企业进军市场。

最后,推进生产过程和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加强技术创新和技能培训,提高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在治理产能过剩的过程中,还需要重视政策领导和重要措施的执行。

政府应该制定适当的管理标准,对各个行业实行有效的统筹和管理。

同时,各个行业应当自觉遵守政策,加强定量管理和动态管理,优化产品结构和生产结构,推进企业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加大外貌市场的开拓,增加生产过程的透明度和可持续性。

四、对策建议针对治理产能过剩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技术创新和企业管理,提高产品有竞争力和市场附加值。

2、完善财政和税收政策,防止过度竞争和补贴,维护市场平衡。

3、优化产品结构和生产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降低行业和企业风险。

如何抑制中国常态化的产能过剩

如何抑制中国常态化的产能过剩

如何抑制中国常态化的产能过剩?12:43 | 投票编辑推荐标签:产能过剩中国常态化每逢经济增速下滑,产能过剩问题便会凸显出来。

比如此次经济回落,不仅传统的钢铁、煤炭等行业出现库存积压、产能过剩,新兴产业同样也出现产能过剩,如光伏产业、风电设备等。

30多年来,中央政府应对产能过剩招数不断变换:粗到宏观调控、产业政策,细到行业禁入、融资限制,但收效甚微,根源在哪?产能过剩背后体制因素是关键中国经济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市场化程度不高,属于短缺经济,之后随着物价改革的推进和汇率并轨,市场经济的比重不断提升,逐步迈向过剩经济。

从全球看,所有推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都会出现商品过剩现象。

因此,产能过剩是正常现象。

比如,全球钢铁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平均为78%,但若长期低于该数,则属于严重产能过剩,为不正常,中国就是如此。

由于市场具有优胜劣汰、自我修复的功能,故一般不会出现某个行业长期的产能过剩现象。

但中国的产能过剩现象却时常发生,且一旦出现产能严重过剩,总可以找到造成过剩的主要因素:地方政府主导下的盲目投资。

那么地方政府为何总是不能吸取教训,改变投资饥渴症呢?这实际上与目前中央与地方的行政化分权管理模式和与之相配套的财税体制有关。

例如,中国历来以GDP增速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GDP也成为了考核各地政府"政绩"的主要指标,而构成GDP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又是主体,且投资又是地方政府容易"有所作为"的工具。

加大投资不仅可以提升GDP增速,还可以创造税收、增加就业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何乐而不为呢?但由于投资的投入产出比或成本收益比并不在政绩考核范围内,这与企业的投资行为有本质区别,且在目前的体制下,对投资决策和投资过程的监管又相对缺位,这就容易造成盲目投资和产能过剩。

如今,中国出现的钢铁和光伏两个行业的产能过剩,其背后都与各地政府当年积极推动密切相关。

中央曾经三令五申要求各地不要上马钢铁项目,甚至采取惩罚措施,但中国的钢铁产量却年年扩大:2012年中国新增钢铁产能超5000万吨,另据目前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调查,到2012年末中国粗钢产能约为9.7亿吨,但实际需求只有7亿吨左右,产能过剩超过2亿吨。

化解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

化解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

社会消费水平下降
产能过剩导致产品价格竞 争激烈,消费者可能获得 实惠,但长期看不利于提 高消费水平和扩大内需。
02
化解产能过剩的宏观政策
财政政策
增加政府支出
通过增加政府在基础设施、教育 、医疗等领域的支出,创造更多 就业机会,同时刺激社会总需求 ,从而缓解产能过剩压力。
减少税收
降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税率 ,以减轻企业负担,鼓励企业扩 大生产和经营规模,从而减少产 能过剩。
加强政府监管, 优化市场环境
政府在化解产能过剩中发挥 着重要作用,通过加强监管 ,规范市场秩序,防止过度 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优 化市场环境,推动产能结构 的调整和优化。
实施创新驱动战 略
创新是推动产业升级和化解 产能过剩的重要途径。国际 上,很多国家通过实施创新 驱动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和 产业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 市场竞争力,有效化解产能 过剩。
05
化解产能过剩的对策建议
完善政策体系与监管机制
制定严格的环保政策和标准
通过制定严格的环保政策和标准,限制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发 展,从源头上减少产能过剩。
建立产能预警机制
通过对市场需求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和预警产能过剩的风险, 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
强化行业监管和自律
加强行业监管,防止企业恶意扩张和过度竞争,同时鼓励行业自律 ,形成良好的行业秩序。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化解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12
目录
• 产能过剩的现状及影响 • 化解产能过剩的宏观政策 • 化解产能过剩的市场机制 • 化解产能过剩的国际经验与启
示 • 化解产能过剩的对策建议
01
产能过剩的现状及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北 师范大学学 报 ( 哲学 社会科学 版 )
第3 4卷 第 5期
J o u r n a l o f Hu a i b e i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认为我 国现阶段 的产能过剩主要是经济周期性所 致。 因而 , 我 国的产能过剩更主要的是体制性 的原
因和 投 资 的 “ 潮 涌现 象 ” 引起 的 。 学 术 界 对 我 国产 能 的长 期 的持 续 性 过剩 进 行 了广泛 的 研究 , 现有 许 多文献 研究 的重 点 集 中在 产 能过剩 的含义 、 原 因、 化解 产 能过 剩 的政 策措施 等 方 面 。很 多 文献 中都论 述 了政府 的干 预 是 产能 持 续 过剩 的 主要 原 因 , 如有 作者 认 为产 能过 剩实 则 是 我 国的 过度 投 资 引起 的 ,我 国政 府 干 预企 业 投 资 是 其 最基 本 的原 因 ,造成投 资方 向 由政府 主导 , 这
体制使得地 方政府 的招商竞 争部 分代替 了市场竞 争 , 招商竞 争一定程 度上 阻碍 了市场机 制配置社会 资源 , 成 为 引起 产能过 剩的重要原 因。 因此 急需完善 地方政府政 绩考核 制度 , 建 立 中央统一规 划、 严格管理 下的符 合全 国
产 业 发 展 规 律 的 招 商模 式 , 发 挥 市 场 机 制 在 配 置 经 济 资 源 中的 基 础 性 作 用 , 以解 决产 能 过 剩 的 问题 。 关键词 : 产 能过剩 ; 招 商引资 ; 市场机制 ; 潮 涌 现 象 中 图分 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5— 0 6 8 3 ( 2 0 1 3 ) 0 5— 0 0 4 7 —0 3
不符合市场规律要求 , 政府行为造成生产要素和资 源市场价 格形成 机制不完 善 [ 3 1 ; 还有作 者认 为各个 地方政府不合理干预引发产业投资过热 , 导致企业 内部成本 外部 化和一些 企业盲 目扩张 等 ,这 些成 为 我国体制性产能过剩的主要原 因 】 。 本 文将 试 图深 入探 讨 地方 政 府 之 所 以会 不 当 干预 投 资 的 原 因 ,以及 政 府 干 预投 资 导 致 产 能过 剩 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理 ,即探 讨 我 国体 制 性产 能 过 剩 产 生 的最
引 言
在上世纪 9 0年代 ,我 国部分行业首次出现 生产力过剩 的现象 , 这种现象一直伴 随我国经济 发展 , 到现在产能过剩仍然是我 国经济发展 中一 个非常严重 的问题 。 政府对我 国产能过剩的问题 进行过多次深入专项 治理 。第 一次在上世纪 9 0 年代末。第二次在 2 0 0 3 至2 0 0 6 年间 , 采用限制 供地 、 审批项 目以及查处违规事件等措施 ,同时 还 配合 实 施 控 制 总需 求 的措 施 。第 三 次 是在 2 0 0 9 年 ,十个 国家部委联合发 布抑制部 分行业 产 能 过剩 的文 件 , 开始 了最 严 格 的大规 模 的集 中 治理 , 一直延续到至今 。 工信部成立后 , 由工信部 牵 头 处 理 产 能 过 剩 问题 ,但 是 仍 然 没 有 彻 底 解 决 。2 0 1 3 年初 ,工信部 给淘汰落后产能订 了 目 标 ,涉及 全 国十 九个 工 业 行 业 ,采 取直 接 拆 除需 要 淘 汰 的相 关 产业 的企 业 设 备 , 同时不 予 审批 相 关 投 资等 方 式 。但 是 , 这 些 措 施 和 我 国之 前 采取 的 措施 一 样仍 然 治 标 不 治 本 。 根 据 已有 文献 对 我 国产 能 过剩 的研 究 , 在综 合 了相 关 研究 成 果 的基 础 上 , 可 以将 我 国产 能过 剩的分为三类 : 一是 “ 潮 涌现象”引起 的产能过 剩, 它 是 指 发 展 中 国家 对 这 些 产业 的投 资 上 容 易 出现 “ 一窝蜂上 的现象” , 再加上金融 机构 的 “ 羊 群行为 ” 式的贷款支持 , 很容易形成产能过剩的 投资n 。二是体制性 的产能过剩 , 它是指在经济 发 展 转 型 期 ,在 生 产 要 素 价 格 形 成 机 制 没 有 完 善, 一些企业 由于软预算约束 以及地方政府不恰
作者简 介 : 缪 志春 ( 1 9 7 8一 ) , 男, 福 建寿 宁人 , 武夷学 院商 学院助 教 , 硕士。
收 稿 日期 : 2 0 1 3—0 9—1 6
当干扰投资等条件下发生的产能过剩 ,此种产能 过 剩 是 经 济 转 型 国家最 主要 的产 能 过 剩 。三 是 周 期 性 产 能过 剩 ,它 是指 随着经 济 发 展 进 程 的周 期
性 变 化 以及 社会 总 需求 的周期 性 变 化 ,而 出现 的 产 能 过剩 , 这 种 产 能过 剩最 大 的特 点 是 : 随着 经 济 周期的发展 变化 , 产能过剩会消失伫 】 。 在这三种产 能过剩中 , 周期性产能过剩无法彻底 消除和避免 , 并且具有周期性 ,而我 国的产能过剩一直持续 了 这么多年 ,又由于我国这几年经济一直处于 比较 好 的增 长 时期 , 不处 于 衰退 期 和萧 条 期 , 没有 理 由
Vo 1 . 3 4 NO . 5 0C t . 201 3
2 0 1 3年 l O月
基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抑制产能过剩的探究
缪 志春
( 武夷学 院 商学 院 , 福 建 武夷 山 3 5 4 3 0 0 )

要: 我 国产能过 剩具有 长期性 的特征 , 主要是 由体 制性原 因和 “ 潮 涌现 象” 引起 的。不 完善 的政 府招 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