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六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

合集下载

河南省六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一模)语文试题[答案]

河南省六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一模)语文试题[答案]

河南省六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一模)语文试题[答案]河南省六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一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关于“隐”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周易》。

其中《遁》卦“天下有山,遁。

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直接描述了贤者为远避小人而退藏隐居的状态。

可见,中国隐逸文化兴起的根源正在于人自保的本能,既然无法战胜又不愿合污,那就只好退避现实以求明哲保身。

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对周遭环境消极的妥协,但在这种妥协中,隐居者却常常意外地获得宣扬个人主张,实现自我价值,甚至赢得权力青睐的新渠道。

以至到了《诗经》,《小雅·鹤鸣》已经从上层视角,为隐居之人定下了如“野鸣之鹤”的身份,让隐士成为一种受到官方认可的,高尚、贤能、隐藏锋芒的象征。

而《卫风·考槃》和《陈风·街门》两作,则更让贤人退隐所代表的逍遥和清高意象深入人心,转化为口耳相传的事迹。

中国历史前进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社会制度演进所带来的,更加紧密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则使全身而退的躲藏变得愈发困难。

这样的窘况,让求隐不能的魏晋士人不得不转而寻求精神上的逃避,“隐”这一行为,便从“存在消弭”的基本概念中,产生了名为“逸”的分支,延伸出“精神自由”的新倾向。

政权更选频繁,社会动荡不定,魏晋六朝三百余年间近乎惨烈的政治斗争与战祸征伐,使作为社会上游存在的贵族和士人阶层深陷社会地位与权力流动的洪流。

他们眼见财富和地位不再与生俱来却无能为力,终日周旋于身份认知与生存状况的巨大落差中不得解脱,还要时时殚精竭虑,唯恐稍有疏忽而招致祸端。

正如《晋书》所说,“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加上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几乎使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

后人提起魏晋风流,无不带着艳羡的语气,言必提“‘六朝’卖菜佣都有烟水色”,殊不知这风雅至极的“烟水色”背后,是多少徒劳无功的苦闷和刻意为之的伪装。

河南省豫南九校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语文

河南省豫南九校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语文

援南九校2017—2018学年下学期第一次联考高三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鉴卷前、苛生务必将自己的牲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題卡上.2.回答选择販时、选出每「卜题答案后,用韜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搀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寥案掾号.回當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題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戈考试鰭東疳’将扎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阅读题现代文阅读Q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渎Fii的文字,完成?题。

叙节,通常理解为讲枚事,饬来是庚观古代文学史演进时一■个言人人妹的话题领域。

本应以叙梦见丧的戏曲更固为主体性的横溢斜出而耒有了诗性文本的诸多特征*鉅事的饱哽挤压已电为审观中国古代戏曲小锐不可回避时问题。

就故曲丈体而言”尢论是亲剧还是传奇体式,都曾在甘悄侍统所设置的召唤结构屮摘禅内外塑邊并且就塑造口作为杂別的标卷性丈体特征之一,“一人主唱"本爬为文本提供了以曲词L平的机缘,但^主甬”之于杂剧文体结蝎的申心地位以及杂剧所采用的代人立言的演述方式.不仅使"人“始终版为作品构思的起点和全部,也浒充分腿示个体的生命际遇、表达心艮的k感隱考固化沟題中应有之义。

作者往往思不住以“自喻”的方式表达自我*借助叙馨主人公与自我,的同枸进荷率性表达・“抒情"的凸显常常髀不及防。

发展到后来,“我”甚至爪再作沟唸舍的主人公*不再以“自嗡”的方式表达.自我,而是直接登场*自対主人公,以“写心" 的演绎方式直接中斷叙事,旨卷抒情。

此師•杂剧短小灵便的文本体制不但帶来了创作主体扌卜惰写心的自搖与随性,又借助“俗"的审矣规定性给定T 一个更加便利的宣■泄私人情感、挣悅惟俗鋤绊的空间。

抒情対叙事的干预不仅伴随了栾剧的丈体拽金,又“一路相随冷演变为翻朵剧主甬制下的人皆可唱的表紙之一,轮唱、对唱.合唱等的介人町版了^代人立言”的多个:部不仅设有冊岚对杂剧文体的站构性影响*民而疗夏调"的形态助力抒情丰當性的生成口传J【曲为爲幅长、规制丸、找索纷坛且故事情节真杂,成为明清时期与小说地住相当石叙車i■捷初嗚程来.叙事于其亶衣结构屮始终处于中心位置,他非杂剧体一样即叹轻务为籽卅断代铁応代人立吉的甬色传统、诗词化的剧曲演述、宫调叙事的结枸模式等作为这_丈优护]天和尢丈俸特征,仍靈不可避比地为抒橫提供了丸董空间丈体的先”常饰緒雹洽;陰:邈議储粘杆已瞬变杯曲叙募的十计强古昨曲丈体心壮的恚蠶豊严伽砖辱心第1 ;:::當 5戏曲跻w与十二)。

河南省豫南九校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语文(含答案)

河南省豫南九校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语文(含答案)

豫南九校2017—2018学年下学期第一次联考高三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考点说明: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或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能力层级B级(理解)。

参考答案:A详细解析:B项,曲解文意,“直接导致”不正确,原文中是“作者往往忍不住”,因而两者之间不是必然导致的关系。

C项,张冠李戴,“元文体特征使抒情更容易”不恰当,尽管元文体特征”仍然不可避免地为抒情提供了大量空间”,但“似非杂剧体一样可以轻易为抒情所左右”。

D项,强加因果,“戏曲作为世俗文化代表因而被文人喜爱”,对照原文“在戏曲文体渐为文人青睐而又难入正统雅文化法眼的历史境遇中”,两者之间不具备因果关系。

2.考点说明:考查分析文章的结构及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能力层级C 级(分析综合)。

参考答案:C详细解析:C项中“与中国戏曲衰落之间的必然关联”理解错误,原文表述“古典戏曲文体日益衰落”,中国戏曲和古典戏曲文体不是同一个概念。

3.考点说明: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能力层级C级(分析综合)。

参考答案:D详细解析:D项中,因果关系说法不当。

文人在求“奇”、求“趣”、求“真”的艺术言说中,不顾古典戏曲的基本要求而“有意使用以抒情介入叙事的行文策略”,这只是方式而不是“根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4.考点说明:考查对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

能力层级D级(鉴赏评价)。

参考答案:A详细解析:A项中,对比手法不正确,“表明自己更喜爱阳光”不正确,对于两种光,作者都觉得是“房间内有两种豪侈的光”,没有更喜爱哪一种。

5.考点说明:考查对散文中重点语句含意的理解。

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参考答案:①病中的孩子被孤独的囚禁在房间中修养,身体和心理上都在忍受着痛苦;(2分)②作者发现了阳光照射在屋子里面,创造了精美无声的金色世界,这让自己摆脱了眼前的痛苦。

河南省豫南九校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839880

河南省豫南九校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839880

豫南九校2017-2018学年下学期第一次联考高三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叙事,通常理解为讲故事,历来是反观古代文学史演进时一个言人人殊的话题领域。

本应以叙事见长的戏曲更因为主体性的横溢斜出而秉有了诗性文本的诸多特征,叙事的饱受挤压已成为审视中国古代戏曲小说不可回避的问题。

就戏曲文体而言,无论是杂剧还是传奇体式,都曾在抒情传统所设置的召唤结构中徜徉内外,塑造并且被塑造。

作为杂剧的标志性文体特征之一,“一人主唱”本来为文本提供了以曲词叙事的机缘,但“主角”之于杂剧文体结构的中心地位以及杂剧所采用的代人立言的演述方式,不仅使“人”始终成为作品构思的起点和全部,也将充分展示个体的生命际遇、表达心灵的敏感思考固化为题中应有之义。

作者往往忍不住以“自喻”的方式表达自我,借助叙事主人公与自我的同构进行率性表达,“抒情”的凸显常常猝不及防。

发展到后来,“我”甚至不再作为隐含的主人公,不再以“自喻”的方式表达自我,而是直接登场,自为主人公,以“写心”的演绎方式直接中断叙事,旨在抒情。

此际,杂剧短小灵便的文本体制不但带来了创作主体抒情写心的自在与随性,又借助“俗”的审美规定性给定了一个更加便利的宣泄私人情感、挣脱雅俗羁绊的空间。

抒情对叙事的干预不仅伴随了杂剧的文体独立,又“一路相随”,演变为南杂剧主角制下的人皆可唱的表征之一,轮唱、对唱、合唱等的介入形成了“代人立言”的多个声部,不仅没有形成对杂剧文体的结构性影响,反而以“复调”的形态助力抒情丰富性的生成。

河南省六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河南省六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三项以上不给分。 ) 9. (4 分) ①采用更为直观的方式,让观众感受文物背后的故事。 ②敢于创新,采用让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讲述方式; ③引入与文物有关的人物,向观众表现他们对文物的情感与思考; ④讲述“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让文物与我们的生活发生关联; ⑤要抓住文物真正让人动容的核心及其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每点 1 分,答出 4 点即得满分,言之成理的其他答案酌情赋分。 )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10.D(原文标点:乾象誓死报,复缒而出。自是,贼中举动无不知。乃遣部将诈降,诱 崇明至城下。乾象因自内纵火,崇明父子遁走泸州,乾象遂以众来归。 ) 11.A(古代男子和女子一般都有名有字。男子 20 岁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 15 岁及笄时 取字。 ) 12.C(“深受当地百姓爱戴”为无中生有) 13. (10 分) (1)朱燮元于是带领全部军队会聚在长宁,崇明父子逃入红崖大囤,官军围 攻并攻打下红崖大囤。 (“掣”、“蹙”、“拔”各 1 分,句意 2 分) (2)朱燮元十分偏袒贵州将领,多次上奏朝廷,被四川巡按御史马如蛟弹劾。燮元竭力 请求罢职,皇上安慰并挽留他。 (“右”、“劾”、“罢”各 1 分,句意 2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14. (5 分)AB(C 项“坐依”句不是以主观感觉反映客观环境。D 项“运用对比的手法描绘 山中景象”错。E 项“专为依依不舍的游者送行”分析有误。选对一项得 2 分,选对两项得满分。 ) 15.(6 分)①“龙在”句属于想象,是虚写,作者突发奇想,池水澄澈清莹,大概是龙潜于 此而致。 ②“雨开”句写眼见, 是实写, 雨过天晴, 山色显得格外清朗、 明净、 鲜润。 ③“碧”“鲜” 两字色调明朗,传神地形容出色彩的明亮;“长”“更”两个字修饰准确,恰当地突出了色彩的程 度。 (6 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 16. (5 分) (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共150分钟,满分15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区域。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关于“隐”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周易》。

其中《遁》卦“天下有山,遁。

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直接描述了贤者为远避小人而退藏隐居的状态。

可见,中国隐逸文化兴起的根源正在于人自保的本能,既然无法战胜又不愿合污,那就只好退避现实以求明哲保身。

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对周遭环境消极的妥协,但在这种妥协中,隐居者却常常意外地获得宣扬个人主张,实现自我价值,甚至赢得权力青睐的新渠道。

以至到了《诗经》,《小雅·鹤鸣》已经从上层视角,为隐居之人定下了如“野鸣之鹤’’的身份,让隐士成为一种受到官方认可的,高尚、贤能、隐藏锋芒的象征。

而《卫风·考槃》和《陈风·衡门》两作,则更让贤人退隐所代表的逍遥和清高意象深入人心,转化为口耳相传的事迹。

中国历史前进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社会制度演进所带来的,更加紧密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则使全身而退的躲藏变得愈发困难。

这样的窘况,让求隐不能的魏晋士人不得不转而寻求精神上的逃避,“隐”这一行为,便从“存在消弭”的基本概念中,产生了名为“逸”的分支,延伸出“精神自由,,的新倾向。

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定,魏晋六朝三百余年间近乎惨烈的政治斗争与战祸征伐,使作为社会上游存在的贵族和士人阶层深陷社会地位与权力流动的洪流。

他们眼见财富和地位不再与生俱来却无能为力,终日周旋于身份认知与生存状况的巨大落差中不得解脱,还要时时殚精竭虑,唯恐稍有疏忽而招致祸端。

2018届河南省豫南六市高三毕业生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8届河南省豫南六市高三毕业生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8学年度河南省六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联考语文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庸”不仅是建立在儒家人性论基础上的一种伦理道德观,也是一种思想方法。

作为具有具体内容的儒家伦理道德观的“中庸”由孔子首创,经过后来的儒家、特别是《中庸》一文的作者充实发挥而成熟。

但是作为思想方法的“中庸”或曰用“中”思想,则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儒家的“中庸”说正是从前人有关用“中”的思想发展演变而来的。

先秦用“中”的思想一直可以上溯到西周时代关于刑罚之“中”的观念。

《尚书·吕刑》里说,“士制百姓于刑之中”,“惟良折狱,罔非在中”,“明启刑书相占,成庶中正”。

这里所说的“刑之中”“在中”“中正”,都是指执行刑罚要准确、合理、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也就是严格地符合法律(刑书)所制定的标准。

“中”是有原则的,要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原则。

求“中”,反对过与不及,反对偏与倚,都是以有一个原则为前提的。

如果不是先有一个“中”盼标准、原则,过与不及、偏与倚也就根本不存在,更谈不上在它们之间搞调和折中了。

“中”不仅有恰到好处地符合于一定标准的意思,有时也可指这个标准本身。

《荀子·礼论》中所谓先王“为之立中制节”,意思就是说先王为之制立标准。

这里的“中”与“节”是一个意思,都是指标准、法度。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与“极”的含义相通。

先秦典籍里的“极”字常常可以解释为“中”。

如果我们从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意义上来理解用“中”,并知道这一标准本身亦可称之为“中”,那么,“中”与“极”的内在联系就不难解释了,因为“极”也包含标准、准则的意思。

《诗·卫风·氓》曰:“士也罔极”,所谓“罔极”,就是反复无常,没有一定的准则。

《尚书·洪范》有“皇极”一词,古人解释说:“皇,大;极,中也。

”所谓“皇极”就是“大中”,也即大准则、大法度的意思。

2018年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8年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8高三第一次联考(一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网络文学在中国的兴起、发展、繁盛,不过短短的二十年时间,但网络文学已然成为当下最具时代特色、最富有活力的大众文学样式。

作为通俗文学的网络文学对应的是“纯文学”,作为大众文学的网络文学对应的是“精英文学”,作为借助互联网媒介传播的网络文学对应的是“纸媒文学”。

网络文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应时代而生。

网络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不足,需要以传统文学为参照系,有效对接文学传统,与传统文学融合是中国网络文学提升内在品质、扩大世界影响力的出路。

与中国现代文学相比,网络文学是“轻”的文学,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讲述奇人奇事,叙述人物的困境和愿望的实现,故事跟着人物走,人物跟着理想走。

与纸媒小说相比,网络连载几乎受篇幅限制,拓展了网络小说的内容空间。

它们将故事的戏剧性和曲折性扩大了,主角处在各种矛盾与困境中,一步步地成长,不用隐喻,不跳跃,不用读者猜谜,将所有的场景、对话,所有的故事过程,如实道来,一点点地展示给读者,把读者带到快乐阅读的体验之中。

与那些在文学期刊上发表的小说相比,网络小说故事性强,结构显得简单,人物形象类型化,人生含量与艺术含量相对要稀薄,更注重娱乐性,风格上轻松、明朗,充满谐趣。

网络小说对接了中国古代“小说是劝人的”传统,承载基本的道德价值观,是非判断分明,包含仁义礼智信、善恶有报、有情人终成眷属等正能量价值观。

但网络小说并没有停留在古典的道德价值观上,而是和现代小说相通,融入现代的价值理念,表现个人勤奋努力的意义。

网络小说常见的主角“升级”“逆袭”的人生道路,既是对读者愿望的满足,也是一种时代内在精神肌理的体现。

网络小说讲述的多是奋斗者的故事,也都是有尊严者的故事,设定世界以人物为中心存在。

网络小说要吸引读者,常采用一些基本的故事套路。

这些套路是通俗小说模式的有效运用,是符合读者阅读心理的。

河南省六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一模)试题(图片)——语文(语文)

河南省六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一模)试题(图片)——语文(语文)

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1.D(A项“‘隐’的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古书中”错解文意,《周易》中只是有“隐”的现象的记载;B项“最好的选择”说法错,注意文中“只好”、“消极的妥协”的表述;C项《小雅·鹤鸣》与后二者代表意义不同。

)2.B(引《诗经》是为了说明隐逸文化在当时的意义)3.A(“五石散”是东汉张仲景研制出来的,用于治病。

魏国的何晏首先服用,开魏晋名士服用五石散先河。

,“使他们……赞誉”说法不合文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4.C(A项“对比”之说有误,第二段中两处“像是……”都是比喻。

B项“读书没有选择”“ 希望成为作家是学生时代每一个人的目标”分析有误。

D项“呼吁人们回归经典”属无中生有。

)5.(5分)第一问:①“书呆子”指脱离现实生活、习性乖戾、蛰居苦读的人。

②“真正的读者”指充满好奇心、思想活跃、心胸开阔、善于交际、热爱生活的读书人。

(3分,答对一点1分,答对两点3分)第二问:作者通过对比,意在告诉读者什么才是正确的读书态度。

(2分)6.(6分)①拉近作品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更容易代入自己的阅读经历,从而产生共鸣。

②使文章内容更真实生动,如作者对少年时期阅读经典作品时的心理描写,让读者觉得细腻真实。

③更好地表达情感,如“我们静静的一生中起着不小作用的人物”,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当代著作的喜爱和感激之情。

(每点2分。

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7.C(非物质文化遗产“国画颜料制作技艺”是说《千里江山图》卷,不是各种釉彩大瓶。

)8.(5分)A、B(C项曲解文意。

《国家宝藏》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题干表述为单方面。

D项“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和观赏等价值最高”说法不合文意,原文说“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的结合体,更能传递出有益于当下的文化内涵”。

E项“都主要以故宫博物院的文物”说法错,材料三中主要以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来说明,尽管提到故宫博物院,重点不是说彰显文化自信。

某省六校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1)

某省六校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1)

某省六校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本试卷共8页,22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众所周知,在阳明心学的思想体系中,“万物一体”论是其重要的理论组成部分。

这一命题的完整表述是“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然而以往人们在讨论这一命题时,往往容易突出“万物一体”而刊落后面的“仁”字,这就使得阳明学的万物一体论与历史上其他形态的万物一体论的理论界线变得模糊不清,甚至有观点认为阳明此说与庄子“万物与我为一”的道家观点存在某种渊源关系。

为了澄清这类似是而非的观点,有必要重新探讨王阳明“一体之仁”的仁学思想的意蕴,以揭示阳明学万物一体论的理论特质及其思想意义。

必须指出,在“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命题中,“一体之仁”无疑是核心概念。

其中,“一体”是对“仁”之特质的一种描述。

具体而言,“一体”即整体义、全体义,“一体之仁”是强调“仁”,不仅是人心的德性存在——心体,更是遍在于万物而与万物融为一体的本体存在——仁体,表明宇宙存在一种基本的精神特质。

我们关注“一体之仁”而非单独的“仁”字,目的在于揭示阳明学万物一体论的思想精髓。

唯有用“一体之仁”的观念才能充分展现,同时也可以藉由“一体之仁”来表示阳明学万物一体论的理论特质有别于历史上其他形态的万物一体论,我们称之为“仁学一体论”,即仁学形态的万物一体论。

河南省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

河南省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

广雅、东华中学、河南名校2018届高三阶段性联考(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基于生态环境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的维护和生态问题的治理,形成全社会协同效应,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逐步实现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使得生态治理被提升到更高的战略高度。

生态治理不仅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更需要人民群众的内在认同与积极参与。

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和实践者,其环保认知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生态治理能否顺利推进。

不可否认,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于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尤其对于环境污染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但现实中人们对于环保认知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还有所不足。

生态文明价值观整体呈积极良好态势,但多数人更关注一些负面环保问题,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国家、社会和他人一般拥有较高的环保期望,但自我行为约束意识较差,对于一些“环境不友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早已习以为常,这些都是当前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保认知不可回避的问题。

人民群众应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家环保事业。

但调查中发现,人们在一些行为习惯性方面,仍然表现为生态行为能力较弱的状况,个体生态行为习惯的养成更多与自我需求相关,虽认知面广但参与程度较低,行为跟进的广度不够,主动参与环保行动和环境监督的意愿不强,环保自觉性还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

强化人民群众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需要注意在生态治理的实践中积极完善环保的奖惩机制,通过各种积极的政策鼓励并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努力提高个体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

生态环境治理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社会合力作用。

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是发挥人们合力的必要保证。

这就需要积极畅通群众的参与渠道,不断健全举报、听证、舆论监督等制度,引导环保领域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地发展,为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提供更多的组织依托,提高人们参与的组织化、规范化水平。

2018高考模拟卷河南省信阳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8高考模拟卷河南省信阳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普通高中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第I卷阅读题―、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明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特别是在明中叶以后,私家园林兴盛起来。

一般认为,修造园林是文人倡导的综合性文化活动,但此时勋贵武官亦多热衷造园。

在明代“重文轻武”的社会政治背景下,武官效仿文士雅趣的造园行为,旨在打破缙绅士大夫的文化垄断,以便拓展自身的社会影响力。

在勋贵武官修建园林、邀饮雅集的背后,是一张綿密复杂的权力关系网。

传统文人园林具有封闭与私密的特征,但勋贵武官多开辟自家庄园为半公共空间,承接文人墨客的游览聚会。

南京的魏国公子弟常招延南京文士至自家苑囿雅集,期间留下了不少咏景佳作。

勋贵武官开放私家园林,邀请文人墨客参与宴会,带有展示与炫耀的意味。

他们一方面对文人的雅韵表示膺腹,以求得到文士的认可;另一方面又要宣杨自己独特的文化品位,打破由文士垄断的话语权。

事实上,部分勋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文人话语权下的传统园林美学,树立了自己的社会文化权威,这主要得益于以下两点。

首先,勋臣大将凭借身份优势,不惜花费重金修造庄园,有“尽损其帑,凡十年而成”者,从而形成自己的造园风格,唐顺之概言:“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缴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

”可见勋贵造园多有富丽雄奇之风,甚至带有一丝堆砌感,体现了贵胄之家的宏阔气魄。

锦衣卫军官在追求雅筑的豪奢方面丝毫不输勋臣,史继书在家乡溧阳郊外“疏泉架壑为楼观,极宏丽”,开山断流,耗费之巨可想而知。

镇将庄园则以雄浑奇诡的边塞风情见长,如榆林大将杜文焕所拥“五岳园”仿五岳山势而建,园中“怪石森列,或立或仆”。

这些将门花园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改变甚至颠復了文人审美下的小巧精雅的园林风格,使士大夫再也不敢轻视武官的品位。

王世贞以修造和品鉴园林为能,但南京魏国公诸园壮丽的景观还是给他以强烈触动。

河南省八市学评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测评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南省八市学评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测评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南省八市学评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测评语文试题(含答案)八市·学评2017~2018(下)高三第一次测评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3题。

把时间变成历史李拯阅读历史,有这样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在古代中国,挑战中华文明的游牧民族,为什么大多反而被中国文化所“内化”?一个很有启发性的答案是,中国文化有着由文明定义的“历史叙事”,相对而言,游牧民族则只拥有自然流动的时间。

这启示人们,时间自在自为地流逝,唯有通过人类文明,才能变成具有人文刻度的历史。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如果缺少人的行动与奋斗,时间只是“逝者如斯夫”的自然变化。

马克思说过,“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

可以说,正是人类生生不息的奋斗,才把匀速流动的时间,变成有着起伏快慢和生长节奏的历史,从而建构起一个前后相续、薪火相传的“意义的世界”。

而作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在几千年时间跨度里保持了连续性的文明体系,中国比其他国家更加注重“历史意识”。

我们的时间之轴,可说被一系列伟大的历史事件所标定。

比如说,秦统一中国,既证明了大一统的可能性,也让大一统成为中国历史的主流叙事和预设模式;再比如说,前段时间举国纪念长征胜利,正是因为80年前那场史诗般的征途,为现代中国走出了一条开阔的道路。

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就像锋利的铧犁一样,在时间的荒原里开垦出历史的田垄,由此哺育着文明的生长繁荣。

时间一旦变成历史,就不仅关乎过去,更意味着向未来的延伸。

博尔赫斯在其小说名篇《小径分叉的花园》里,用“小径分叉”来比喻时间的分叉,因为“时间总是不断地分叉为无数个未来”。

2018年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分析(共24张PPT)

2018年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分析(共24张PPT)

③缺乏基本的逻辑推理能力,解题模棱两可
第7、8题中的逻辑推理比较明显,但学生缺乏推理中的 “三段论”“充分条件”“充要条件”的意识,致使答题错误 率较高。第7题C选项是思维流程导向图,前提条件“各种釉彩 大瓶”和导出的展示意义“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国画颜料制
作技艺’”不在一个流程上(学生可以在材料二、材料四中找 到依据),错误较为明显。第8题中的C选项中推理犯了充分不 必要条件的推理错误,把其中的一个条件“与文物有关的人物 对文物的情感与思考”当作了全部;选项D中的推理结论偷换 了概念,选文中这几个词的后面有一个中心词“结合体”,依 据这个条件,很容易做出正确选项;选项E中,着一“都”字, 推理明显不妥。
论述类文本复习策略
读懂是关键: 读文章时必须思考:论的是什么(概括)怎么论的(各部
分关系) 注重文章结构和写作思路,整体阅读意识. 解题重视区间对比。 注重做题速度与做题量的训练,慎重选择试题,重视高考
真题。
论述类文本复习策略
一、粗读、精读与勾画相结合,突出重点词句 二、思维导图讲练结合,突出论证思路 三、重视逻辑推断,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1.02,成语均分1.02,病句均分0.96,导致语文平均分不断下降。因此
在语文复习在必须加大对客观选择题的训练。而客观题的考查能力其中
主要因素包括精准分析题干、筛选概括信息能力。
语境意识是关键。(语境包括对象、范围、结构位置、主次 信息、句式、搭配、逻辑、反复等) 审题是突破口,学会抓住关键信息。 强化思维训练,重视逻辑思维训练。 表达得体,传统文化需重视。重视语用!!!
“虚实结合”,而忽略了“用词巧妙”,白白丢失了一部分分数。
②缺乏概括能力,选不准非连续性文本的关键信息
第9题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考查了学生综合分析、概括能 力,答题一般立足于整个选段。结合新闻文体特征,只要抓住导语部分, 选准关键词,根据题干要求,整合出正确答案并不难。但部分考生方向 不明,用自己的语言乱答试题,思路混乱,表意不明。

2018年河南省安阳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2018年河南省安阳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2018年河南省安阳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近年涌现的文艺作品数量巨大,但佳作、力作不多,尤其是值得流传的经典少之又少,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与文艺创作的套路化倾向存在着一定关系。

“套路”一词再度流行,更多地指向一种实用主义倾向,携带着关于当前社会文化领域的一些症候和信息。

在此前提下所说的套路化写作,针对的就是一些创作者为了尽可能快速地吸引人们的眼球,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从事低水平重复的创作风气。

这种既无创作主体性可言,又丧失了社会责任感的行为,违背了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

套路化创作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创作题材跟风化,即完全以市场为导向,一旦某种题材大受欢迎,就一拥而上;二是创作模式低水平重复化,缺乏创新精神和原创意识的内容比比皆是;三是创作心理浮躁化,盲目迎合市场的行为日渐成为一种“时尚”;四是创作理念鄙俗化,创作者不把文艺作品的生命力寄寓在作品的精神内蕴上,而是寄托在所谓的娱乐明星、话题炒作等非本体的手段上。

套路化创作应和的是消费主义的逻辑,其特性是快餐性、流行性、多变性,因而一旦创作成为某种套路,恰恰也就是套路过时之日。

以好莱坞电影为例,其在全球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无非两种类型,一是超级英雄片,一是合家欢动画片,一旦观众对这些套路了如指掌,就会被市场抛弃。

此前上映的《变形金刚5》口碑和票房大不如前就是很好的例证。

文艺的基本精神恰恰是反套路化的。

那些彪炳千古的伟大作品,诸如李白的诗歌、莎士比亚的戏剧、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无一不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这些作品构筑了人类思想史、艺术史上最为瑰丽多姿的七宝楼台。

当然,套路化创作也不是一点价值都没有,对于初涉创作的人来说,套路是学习前辈艺术家宝贵经验的有效手段。

辩证地吸取套路中蕴藏的创作经验,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减少因经验不足而老走弯路的试错成本。

文艺是人写的、写人的、写给人看的,我们之所以需要欣赏文艺作品,是因为我们需要一些可能的世界和可能的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文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共150分钟,满分15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
题卡对应区域。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关于“隐”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周易》。

其中《遁》卦“天下有山,遁。

君子以
远小人,不恶而严”,直接描述了贤者为远避小人而退藏隐居的状态。

可见,中国隐
逸文化兴起的根源正在于人自保的本能,既然无法战胜又不愿合污,那就只好退避
现实以求明哲保身。

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对周遭环境消极的妥协,但在这种妥协中,
隐居者却常常意外地获得宣扬个人主张,实现自我价值,甚至赢得权力青睐的新渠
道。

以至到了《诗经》,《小雅·鹤鸣》已经从上层视角,为隐居之人定下了如“野鸣之鹤’’的身份,让隐士成为一种受到官方认可的,高尚、贤能、隐藏锋芒的象征。

而《卫
风·考槃》和《陈风·衡门》两作,则更让贤人退隐所代表的逍遥和清高意象深入人
心,转化为口耳相传的事迹。

中国历史前进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社会制度演进所带来的,更加紧密和错综复
杂的社会关系,则使全身而退的躲藏变得愈发困难。

这样的窘况,让求隐不能的魏
晋士人不得不转而寻求精神上的逃避,“隐”这一行为,便从“存在消弭”的基本概念
中,产生了名为“逸”的分支,延伸出“精神自由,,的新倾向。

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定,魏晋六朝三百余年间近乎惨烈的政治斗争与战
祸征伐,使作为社会上游存在的贵族和士人阶层深陷社会地位与权力流动的洪流。

他们眼见财富和地位不再与生俱来却无能为力,终日周旋于身份认知与生存状况的
巨大落差中不得解脱,还要时时殚精竭虑,唯恐稍有疏忽而招致祸端。

正如《晋书》
所说,“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加上囿于现实无
处可逃的苦闷,几乎使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
症。

后人提起魏晋风流,无不带着艳羡的语气,言必提“‘六朝,卖菜佣都有烟水色”,殊不知这风雅至极的“烟水色”背后,是多少徒劳无功的苦闷和刻意为之的伪装。

就在这人人自危,连对坐争辩都得规避俗事、政事以避祸的“清谈时代,,,玄学家何晏带着一剂名为“五石散’’的方药华丽登场,由此开启了六朝名士依靠药物自我麻
痹和逃避现实的新风尚,中国隐逸史上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风潮就此发端。

通过服用五石散,魏晋六朝名士展露出种种超乎常理的迷狂状态和极度亢奋的
行为:扪虱而谈者有之,路穷而泣者有之,仗剑劈蝇者有之,石发燥热当街裸身奔袭
者更有之。

所幸彼时人多淳朴,且敬神。

面对如此诡异行迹,非但不以为失常,反倒
因其敢于不拘礼教而受到尊重,倘若此人再有些才华异禀处,那便成了天纵奇才,甚
至神仙托世,从此得以跳出世俗伦理,即使偶有不慎也能蒙混过关。

端的是既能娱
己,又能避祸,更有甚者还能获传美谈以垂史。

种种好处如此,那发散不慎将会导致
可怕结果反倒显得有些无足轻重了。

无怪此后五六百年时光中,名流逸士皆为此物
颠倒,不惜中毒身死而争相服用。

所谓“真名士,自风流”,能够将惨淡人事暂抛脑后,而在迷离恍然的通神境界中无所拘束,这样的奇伟功效,试问又有谁能拒绝得了?
在五石散的作用下,魏晋风度成就了一派人人风流自赏、追慕仙姿的奇幻风骨。

服散后皮肤敏感,不得不着宽袍大袖被誉为“谪仙气”;药力发散后面色红润、大汗淋漓被称为“烟水色”;连石发导致的精神迷乱和极端亢奋都被赞为“真性情’’。

不知不觉间,五石散已经成为精致、敏感和脱俗的象征,甚至构成了一个被无数人仰望和效
仿的隐形阶层,以至连《太平广记》中都记载着某人当街宛转称热,只为假装自己也
加入了那个能够服用五石散的、高贵优雅而敏锐的上游世界的故事。

如果说五石散是一场烟云水色的绮丽幻梦,那由它所带来的种种实际发生的行
为和潮流便是中国士人心目中“隐逸之姿’’的具象。

服散后燥热难耐,必得靠疾走出
汗才能抒发,却恰恰暗合传统“隐”观中“遁走避世”的思想,于是当街“痰走”演变成
在风景优美僻静处“行吟”的风尚,自在至极,风雅至极,甚至还与西方哲人柏拉图所
提的“诗兴狂迷”不谋而合,不经意间成就了东西方文化最早的契合。

(节选自《心灵的逃亡:中国隐逸文化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易》中的《遁》卦直接描述了当时的贤者退隐的情况,“隐”这一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古书中。

B.既然无法战胜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那最好的选择就是退避现实以求明哲
保身。

可见,中国隐逸文化兴起的根本原因正在于人自保的本能。

C.《诗经》的《小雅·鹤鸣》,《卫风·考槃》和《陈风·衡门》说明“隐”已经成为公开的并深入人心,转化为人人口耳相传的事迹。

D.魏晋南北朝时的社会现实让求隐不能的魏晋士人只好转而寻求精神上的逃
避,追求精神自由,从而产生了名为“逸”的分支。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总体上是以时间为序,论述了中国隐逸文化的起源及其在魏晋南北朝时
代的复杂表现。

B.文章第一段引述《周易》《诗经》等经典,论述了中国隐逸文化的起源,增强了
论证的力量。

C.在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隐逸文化时,作者着意强调了当对社会背景对士人
的重要影响。

D.文章重点论述了魏晋六朝名士服用五石散后的种种表现、效果、影响等,典
型例证使读者对当时的隐逸文化有了感性认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玄学家何晏发明的“五石散”为六朝名士以及后世的隐士们提供了自我麻醉
的良药,使他们摆脱了痛苦,获得了自由和赞誉。

B.《太平广记》中记载的某人当街宛转称热,只为假装加入了那个服用五石散、
高贵优雅而敏锐的上游世界的故事,说明了魏晋风度的影响力十分深远。

C.魏晋六朝名士服用五石散后表现出的种种超乎常理的迷狂状态和极度亢奋
的行为,其实是内心极度苦闷、自我麻痹和逃避现实的真情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