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

合集下载

什么是地震

什么是地震

什么是地震1、什么是地震?地震(Earthquake)是一种由地壳内部形成的有着强烈能量的震动。

具体来说,当地球内部构造发生变化时,岩石层会裂开并发出持续性的振动波。

地震危害可以分为三种:破坏性的物理冲击,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地表的裂缝和滑坡,这可以使周围的建筑物受损的更严重;以及洪水和液态,借助地震时尚可能发生的洪水,可能会有次大灾难。

2、什么可以触发地震?多数地震是由地壳发动机触发的。

地壳发动机是一种陆内发动机,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机械,能够产生非常大的地震波,他们可以从地震活动区到由于地质作用而向外蔓延,这种细微的波动可能会激发更多的地震活动。

在某些情况下,地震也可能被其他原因触发,这包括自然的原因,如海洋的涛动、地面的升降,以及由于地质作用而导致的山体断裂。

另外,人类的活动也可以触发地震。

比如,矿山采矿活动,以及大规模排水作业等等。

3、如何预测地震?预测地震和准确预测强烈地震发生的时间和震中地点,一直是科学家们耗费脑力探索的课题,但可能性似乎很小。

很多因素都可能引发地震,没有一个独立的指标能够准确识别地震有可能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通常,任何预测都要择时而动,只能是“有可能发生”。

为此,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建立模型来测算地震的发生可能,这些模型主要考虑地震古迹、地震引发因素和震源巨大力量的性质。

另外,圉帕斯效应也可能被用于预测。

通过对许多细微显示地震活动前后异常时期的精确观察,可以确定地震的可能性,然后根据这些异常活动,给出一个地震发生的可能性的预测。

4、地震前的应急准备虽然地震的发生多少还是有些凌波微步,但这并不意味着一无所能。

在得知某块地区或者国家有可能发生地震的情况下,及时的应急准备可以有效减少风险及损失,下面是具体的做法:(1)查明家中较安全的地点,并做好应急准备;(2)精心安排好家里周围环境,清理周围有可能受到损伤的水泥等材料;(3)熟悉一些抗震措施,或者熟悉一些抗震设备,增加对地震的防御;(4)让家人朋友知晓可能发生地震的消息,做好一些必要的准备;(5)购置抗震工具和必需的应急物资。

地震相关知识大全

地震相关知识大全

地震相关知识大全选择小开间、坚固家具旁就地躲藏;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保护头颈、眼睛,扼住掩住口鼻;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

1、在户外怎样避震就地选择开阔地蹲下或趴下,不要乱跑,不要随便返回室内,避开人多的地方;要避开高大建筑物,如:楼房、高大烟囱、水塔下,避开立交桥等一类结构复杂的构筑物;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如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广告牌、吊车等;避开危险场所,如:狭窄街道、危旧房屋、危墙、高门脸等。

2、在家庭怎样避震在楼内,应选择小开间、坚固家具旁就地躲藏;在平房,根据具体情况或选择小开间、坚固家具旁就地躲藏,或者跑出室外空旷地带。

地震后房屋倒塌有时会在室内形成三角空间,这些地方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它包括炕沿下、坚固家具下、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

因此,当地震发生时,如果在室里要注意利用它们。

3、室内避震要注意:保持镇定并迅速关闭电源、燃气,随手抓一个枕头或坐垫护住头部在安全角落躲避;躲避时不要靠近窗边或阳台上去!千万不要跳楼!4、在高大复杂的建筑物怎样避震不要停留在过街天桥、立交桥的上面和下方。

注意躲开广告牌、街灯、物料堆放处。

要躲开建筑物,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高大建筑。

5、在学校怎样避震不要向教室外面跑,应迅速用书包护住头部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待地震过后,在老师的指挥下向教室外面转移;在操场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

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千万不要回到教室去。

6、在野外和海边怎样避震在野外:要避开山脚、陡崖和陡峭的山坡,以防山崩、泥石流滑坡等;在海边:要尽快向远离海岸线的地方转移,以避免地震可能产生的海啸的袭击。

7、在公共场所怎样避震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保护好头部;千万不要慌乱拥向出口,避开人流的拥挤,避免被挤到墙或栅栏处;在商场、书店、展览饱、地铁等处应选择结实的柜台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远离玻璃橱窗、柜台或其他危险物品旁边;在行驶的电(汽)车内要抓牢扶手,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

地震的名词解释

地震的名词解释

地震的名词解释地震,是一种由地壳运动引起的自然现象。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态岩石壳,由多个板块组成。

当这些板块因地球内部构造变化而发生移动时,就会产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上最为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具有破坏性和威力。

1.地震的发生原因地球内部的板块相互作用是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

地球内部的岩石不断运动、变形并释放能量,当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地震。

地震可以发生在地球各个地方,但在板块边界附近和构造活跃区域更加频繁。

2.地震的分类地震可以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种。

2.1 天然地震天然地震是自然界中发生的地震,又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滑坡地震等。

- 构造地震:由于地壳板块相互挤压、滑动或断裂而引起的地震。

- 火山地震:主要发生在火山活动区域,由于火山活动引起的地壳震动。

- 滑坡地震:由于岩石崩塌滑落、山体滑坡而引起的地震。

2.2 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人类活动导致的地震,主要包括地下核试验、深部岩石爆破、水库蓄水、地下开采等。

虽然规模相对较小,但长期积累可能会对地球地壳造成影响。

3.地震的测量和预测地震测量是用来记录和研究地震的工具和方法。

地震仪、地震台、地震图等设备和记录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地震监测和研究中。

地震预测则是试图在地震发生前预测地震的时间、地点和规模。

虽然目前地震预测的准确度仍然有限,但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历史地震记录和地壳运动等数据,正在不断努力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4.地震的危害和应对地震造成的危害主要包括人员伤亡、建筑物倒塌、道路破坏、水源短缺、通信中断等。

地震所带来的破坏常常给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并需要进行有效的应对和灾后重建。

为了减轻地震的危害,人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这些包括建立地震预警系统,加强建筑抗震设计,进行地震演练和教育等。

通过这些措施的采取,可以降低地震造成的伤亡和损失。

5.地震对于地球科学的意义地震是地球科学研究中重要的信息来源。

地震产生的震波传播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的特性。

地震基本知识

地震基本知识

公众应加强地震科普宣传, 提高地震应急意识和知识, 以便在地震发生时能够采取 正确的应急措施
-
THANKS !
67 LOREM
地震的震源深度是指震源相对地表 的垂直距离,不同深度的地震对地 表产生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浅层 地震震源深度一般小于70千米,深 层地震震源深度则大于70千米
10 LOREM
4
地震的破坏力
地震的破坏力
地震产生的破坏力主要取决于地震的震 级、震源深度和距离震中的远近。强震 能够导致房屋倒塌、地面裂缝、地震海 啸、滑坡等灾害。此外,地震还会引发 破坏性的余震,对救援工作造成困难
z
5
地震预警系统
地震预警系统
地震预警系统是通过监测地震发生前的地震波 传播速度来判断地震发生的可能性,从而提前
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进行预警
预警系统可以用于警示人们采取避险措施、停 止危险操作,并为紧急救援提供宝贵的时间
6
地震应急措施
地震应急措施
在地震发生时,采取正确的应急措施可以降 低伤亡和财产损失。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地震 应急措施
在室内时:迅速找到安全位置,如桌子 下、墙角等,保护头部
避免在室内逃生时使用电梯:选择楼梯 在室外时:远离建筑物、高大树木和电 线杆
避免靠近山坡、河岸等可能发生滑坡或 洪水的地方
注意避免和错过交通道路上的潜在危险
7
地震的防范和减灾
地震的防范和减灾
地震预防和减灾是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一些常见的地震防范和减灾措施包括
地震基本知识
2
-
目录
CONTENTS
1 什么是地震?
2 地震的分类
3 地震震级和震源深度
4 地震的破坏力

关于地震的知识

关于地震的知识

关于地震的知识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地震的知识,包括地震科普知识、地震预报知识、地震自救互救知识。

一、地震知识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

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1.按地震成因划分,目前世界上发生的地震主要属于哪几类型?主要属于构造地震。

据统计,构造地震约占世界地震总数的90%以上。

2.地震的三个基本参数是什么?地点、震级和发震时刻。

3.什么叫震源、震中、震中距?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

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称为震中。

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4.地球内部可分为几层?哪一层常发生地震?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据统计约有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

5.地球上一年大约能发生多少次地震?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

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坏的约有1000次; 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几次。

6.根据成因地震分为哪几类?按成因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

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三类。

因人为因素直接造成的振动是人工地震,如地下核爆炸引起的振动。

我们一般所说的地震,多指天然地震,它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7.什么叫震源深度?何谓浅源地震、深源地震、中源地震?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

震源深度在70公里以内的地震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的地震叫深源地震;震源深度介于7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

8.何谓地方震、近震和远震?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称为地方震; 震中距在100公里—1000公里的称为近震; 震中距超过1000公里的称为远震。

9.什么是震级?影响震级的因素有什么?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与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有关。

地震应急常识

地震应急常识

地震应急常识什么是地震?地震是地球表层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在地壳板块运动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造成的地震波。

地震波传播至地表时会造成地面的震动和摇晃。

地震的危害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的破坏和伤亡。

地震造成的主要危害包括:1.建筑物倒塌:地震会使建筑物受到严重震动,不稳定的建筑物可能会倒塌,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地面裂缝:地震会引起地壳的破裂和地面裂缝的形成,给交通和基础设施带来严重影响。

3.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地震发生后,还可能引发次生的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水等。

地震前的预警与预防地震的发生往往是突发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预测和预警手段来提前做好准备。

以下是一些地震前的预警与预防措施:1. 地震预测地震预测是通过观测地震前兆现象,如地壳变形、地震波传播速度等,来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强度。

虽然目前地震预测并不完全准确,但一些预测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具有参考价值。

2. 地震预警系统地震预警系统是通过监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强度,提前几秒或几十秒预警地震的来临。

这段时间虽然短暂,但可以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采取应急措施,躲避危险。

3. 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在地震常发地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非常重要。

合理设计建筑物的结构、采用抗震材料,能够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破坏。

地震发生后的应急措施地震发生后,我们需要迅速采取应急措施,确保自身安全。

以下是一些地震发生后的应急措施:1. 保护自己的安全地震发生时,要首先保护自己的安全。

如果在室内,要尽快躲到桌子底下或贴近墙角的地方,保护头部;如果在室外,要远离建筑物和电线杆,尽量选择开阔的地方。

2. 注意逃生和救援地震发生后,要密切关注自己周围的情况,迅速判断是否有逃生的可能。

如果被困在建筑物中,要用手敲击墙壁或发出声音,以便救援人员能够找到你。

3. 防止次生灾害地震发生后,还会造成一些次生灾害,如余震、火灾、断电等。

在这种情况下,要尽量远离危险区域,关注当地各类媒体和官方的通告,听从指挥和安排。

地震的知识

地震的知识

地震的知识地震的知识地震是指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导致地球表面产生振动的现象。

它是一种自然灾害,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了解地震的知识对于我们预防和应对地震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震的成因1. 构造运动:因为板块运动,造成板块间断层破裂,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地震。

2. 火山活动:火山爆发可能会导致大规模的地震。

3. 人类活动:如开采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建造水库、大坝等工程也可能引起地震。

二、地震的分类1. 按照发生深度分类:(1)浅源性地震:发生在距离地表0-70公里范围内,占所有地震的70%以上。

(2)中源性地震:发生在距离地表70-300公里范围内,占所有地震的20%左右。

(3)深源性地震:发生在距离地表300公里以上范围内,占所有地震的10%左右。

2. 按照震源分类:(1)海洋地震:震源在海底。

(2)陆地地震:震源在陆地上。

3. 按照破坏程度分类:(1)微震:震级小于2.0,人们感觉不到。

(2)轻微震:震级在2.0-3.9之间,能够感觉到但不会造成损失。

(3)中等强度地震:震级在4.0-5.9之间,可能会造成轻微损失。

(4)强烈地震:震级在6.0-7.9之间,能够造成严重的损失和伤亡。

(5)巨大地震:震级大于8.0,能够引发海啸、火山喷发等灾害。

三、地震的预测目前,对于地震的预测还没有完全准确的方法。

但是科学家可以通过观测和分析来判断某些区域是否存在较大的地震危险性。

常用的预测方法包括:1. 地质学方法:通过对特定区域岩层、断层等进行研究分析来判断该区域是否存在较大的地震危险性。

2. 地球物理学方法:通过地磁、电磁、重力等方面的观测来判断地震的发生。

3. 地震学方法:通过对地震波的观测和分析来判断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

四、地震的应对1. 防范意识:提高公众对于地震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加强灾害应急预案制定和演练。

2. 建筑设计:建筑物要符合抗震要求,加强建筑物抗震鉴定和监测。

3. 应急救援:建立完善的灾害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地震ppt课件

地震ppt课件
、防寒保暖用品等,以备不时之需。
地震应急救援
总结词
在地震发生后,迅速启动应急救援机制,组织力量进 行救援和抢险工作。
详细描述
地震应急救援包括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灾情,组织救 援队伍开展搜救工作,提供医疗救治、安置受灾群众 等,确保受灾群众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
05
地震的历史与现状
历史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
06
地震的未来展望
地震预测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地震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一直是科学界面临的难题,由于地震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预测地震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机遇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正在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地 震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减轻地震灾害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减轻地震灾害的新方法与技术
组织地震应急演练和培训,让公众了解如何在地震发生时 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新方法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 地震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 以发现更多的地震前兆和规律, 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新技术
研发新型的地震监测设备和预警 系统,实现更快速、准确的地震 监测和预警,为减轻地震灾害提 供更及时、有效的支持。
提高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
要点一
宣传教育
要点二
应急演练
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向社会公众普及地震知识和防震减 灾知识,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
地震可能造成供水、供电 、通讯等基础设施瘫痪, 影响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 。
工业生产中断
地震可能造成企业生产线 停工,影响工业生产和经
地震可能造成山体滑坡、 地面塌陷等自然景观破坏 。

地震介绍

地震介绍

一、什么是地震广义地说,地震是地球表层的震动;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可分为三类:天然地震: 指自然界发生的地震现象。

人工地震: 由爆破、核试验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动。

脉动: 由于大气活动、海浪冲击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经常性微动。

二、地震的几个概念1、震源:在地震学中,震源是地震发生的起始位置,断层开始破裂的地方。

2、震源深度:震源处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离是震源深度。

震源深度在60公里以内为浅源地震,60—300公里为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为深源地震。

3、震中:震源在地球表面上的垂直投影,叫震中。

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极震区。

它是地震能量积聚和释放的地方。

4、震中距离:震中到地面上任一点的距离叫震中距离,简称震中距。

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 公里以内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称为远震。

三、地震的能量地震时在短时间内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各投下的原子弹给日本带来了严重的伤害,最终督促日本天皇在1945年8月15 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当时原子弹威力为两万吨TNT当量,若一颗普通炸弹为1吨TNT当量,则相当于两万颗炸弹同时爆炸。

2008年我国四川汶川8.0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5万颗二战时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放的原子弹的能量。

相当于5亿颗普通炸弹同时爆炸释放的能量。

四、里氏震级里氏震级是由两位来自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地震学家里克特和古登堡于1935年提出的一种震级标度,是目前国际通用的地震震级标准。

它是根据离震中一定距离所观测到的地震波幅度和周期,并且考虑从震源到观测点的地震波衰减,经过一定公式,计算出来的震源处地震(所释放出能量)的大小。

里氏震级直接反映地震释放的能量。

其中0级地震释放的能量为2.0×10^6焦耳,按几何级数递加,每级相差31.6倍(准确地说是根下1000倍,即差两级能量差1000倍)。

这意味着,里氏震级每高出0.1级,就会多释放出0.412倍的能量。

地震

地震

地震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地震分类按地震形成的原因分类: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层破裂、错动所形成的地震。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

陷落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

诱发地震:在特定的地区因某种地壳外界因素诱发而引起的地震。

人工地震:以人为采用强力炸药直接破坏地壳,借以测得相关研究数据或进行矿藏开采,武器测试等活动。

按震源深度分类: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千米的地震,大多数破坏性地震是浅源地震。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为60~300千米。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千米以上的地震。

按地震的远近分类: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千米的地震。

近震:震中距为100~1000千米。

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的地震。

按震级大小分类:弱震: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

有感地震:指震级在3.0~4.5级之间,人能感觉到的地震。

中强地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的地震。

强震:震级大于6.0级的地震,大于8.0级的地震称为巨大地震。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地震小术语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振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它是有一定大小的区域,又称震源区或震源体,是地震能量积聚和释放的地方。

震中:震源在地表的投影点。

震中也称震中位置,是震源在地表水平面上的垂直投影用经、纬度表示。

实际上震中并非一个点,而是一个区域。

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世界主要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经中国台湾再到菲律宾转向东南直至新西兰,是地球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区,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地震。

什么是地震?

什么是地震?

什么是地震?地震,是指地球表层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它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产生的结果,也是地球表面运动最为剧烈的形式之一。

地震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板块运动、火山喷发、岩浆运动、人工爆炸等。

它具有瞬间性、突发性和毁灭性等特点,可引发海啸、山体滑坡、岩屑流等一系列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巨大的伤害和危害。

那么,什么是地震?它又是如何产生的?人类又该如何应对地震这一自然灾害?接下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您详细介绍。

一、什么是地震?地震是指地球内部能量释放时所产生的振动现象,是由于地壳发生破裂而引起的。

地震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为主要的是板块运动。

地球是由多个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不断地移动、碰撞和分离,从而产生地震。

地震的产生,也可能与火山喷发、岩浆运动等自然因素有关。

地震所带来的破坏是相当巨大的。

它在瞬间内释放了巨大的能量,借助此强大的能量,人造结构物和地形地貌都有可能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能够通过地震仪监测到地震的发生,前置警报体系的预警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二、地震的分类及特征根据地震产生的原因、震源深度和震级大小等方面的不同,地震可分为很多种类。

在这些地震中,最为核心的指标是震级大小,一般采用里氏震级或者矩震级来进行描述。

里氏震级是一种用于表示地震强度的标准,它通常用来描述低震级的浅源地震。

矩震级则是一个用于描述地震能量的物理量,一般用于表示高震级的深源地震。

除了震级大小的差距,地震还可以分为浅源地震和深源地震、火山地震等,不同的地震类型其破坏形式也会有所不同。

三、地震预警以及应对措施地震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靠科学技术来降低伤害的程度,避免巨大损失。

对于地震预警和应对措施,目前科学家们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地震预警预警是指在地震到来之前,通过各种方式向社会发布地震可能发生、影响范围和强度等信息,以便于人们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

现在,国家已经陆续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地震预警系统,不仅可以准确预测地震的到来时间,还能够提前将预警信息传递至推送设备中。

地震知识及预防

地震知识及预防

地震时,一旦被倒房屋砸埋时,应根据自身所处环境、条件、 采取不同自救措施。首先用手或可活动的身体部位,清除压 在身上的物体,力争及时脱险。经努力仍不能脱险时,在嘴 和胸部设法掏出一定空间,保证呼吸通畅,切勿大声呼救, 以保存体力。待听到有人来救时,再呼喊,被救后若未受伤 或并非重伤,还应立即投入互救行列。被埋时身边若有水和 食物,应尽量节省吃喝,以防长期被困于地下,身上的手机 是救命的重要工具,地震在短期内会使通信中断,这时应该 尽量关手机节约电池,待过些时间估计救援人员到达才开机。
利用地震前动物、地声、地光、水位水质 等客观存在的宏观前兆现象,观测其异常 变化,为临震预报提供重要依据。关于震 前动物的异常反应,震区群众曾经流传着 这样的谚语: 震前动物有前兆,密切监视最重要。 骡马牛羊不进圈,老鼠成群往外逃。 鸡飞上树猪乱拱,鸭不下水狗狂叫。 冬眠老蛇早出洞,燕雀家鸽不回巢。 兔子竖耳蹦又撞,游鱼惊慌水面跳。 家家户户细观察,综合异常作预报。
地震强度和危害性
规模(M)里氏地震级 M大于9.0之地震 影响情况 自地震观测以来尚未发生过
M8.5~9.0之地震
M8.0~8.4之地震
为超级之地震,全世界约五至十年发生一次
为第一级大地震,如震央在陆上会造成大灾害;如在海底会引起 大海啸,全世界约每年发生一次。 为相当大的地震,如震央在陆上会造成大灾害;如在海底会引起 大海啸,全世界约每年发生二十次。 发生于陆上会造成灾害,世界上任何头等地震观 得此地震,每年大约发生一百五十次。 有感区域不大,震央附近可能造成灾害。 通常不发生灾害,震央附近有感。 在震央附近人体可以感觉出来。 测所可测
地震的原理和破坏性
• 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 为地动。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球表层的快 速振动,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 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地震有以下几种 • 1.构造地震 • 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 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 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 2.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 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 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7%左右。 • 3.塌陷地震 • 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 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 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 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 4.诱发地震 • 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 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 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 5.人工地震 • 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 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地震知识讲解

地震知识讲解

地震知识讲解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以下是一些关于地震的知识讲解:
地震是什么?
地震是地球内部的地壳与地幔之间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或错动所产生的震动。

这种震动通过地壳的传播,使地面产生强烈的震动和摇晃。

地震的成因
地震的成因主要是由于地壳内部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突然释放。

地壳在地幔之上移动,当这种移动受到阻碍时,就会产生应力积累。

当这种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地壳就会突然断裂或错动,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从而产生地震。

地震的分类
根据地震的成因和特点,可以将地震分为多种类型。

例如,构造地震是由于地壳内部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突然释放而产生的;火山地震则是由火山活动引起的地震;人工地震则是由人类活动如地下核试验、水库蓄水等引起的地震。

地震的危害
地震会带来多种危害。

首先,地震会造成地面破裂、塌陷和建筑物倒塌等直接灾害。

其次,地震还会引起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此外,地震还会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如交通中断、通信不畅、水电供应中断等。

地震的预防
为了减少地震带来的危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预防: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提高预警准确性和时效性;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和施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加强防灾减灾意识教育,提高公众对地震灾害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总之,了解地震知识对于我们认识和应对地震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关注地震预警信息,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地震的基本安全知识

地震的基本安全知识
5
4
人工地震是地下核爆炸、化学炸药 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震动。
塌陷地震是由于岩洞或矿洞 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 塌陷地震。这类地震额规模 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往往 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 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区

震常ຫໍສະໝຸດ 识500多万次 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
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的地震。
其中绝大多数太小或太远,以至于 人们感觉不到;
如地下水异常,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鸡飞上树,冬蛇出洞等。自然界的变化很复杂,各种异常现象产生的原因很多,不一定都是地震前兆。 因此,观察宏观地震前兆时,一定要注意识别真伪,并及时向地震部门报告。
- PART 02 -
地震灾害分级
一方有难 / 八方支援 / 大爱无疆 / 众志成城
5度
室内普遍感觉,室外多数人感觉;门窗屋 顶、屋架颤动作响,灰土掉落;抹灰出现 细微裂缝,不稳定器皿翻倒
6度
惊慌失措,仓皇逃出;损坏个别砖瓦掉落, 墙体细微裂缝,河岸松软土出现裂纹;饱 和沙土出现喷沙冒水




中国地震烈度值划分 1~12度
7度
大多数人仓皇逃出;房屋轻度破坏:局部 破坏、开裂;河岸出现塌方,饱和沙土层 多处喷沙冒水,软土裂缝多
就在坚固家具下暂时躲避,
在伺机转移到户外。
★震时不可采取的行为:躲在房梁下;躲在窗户 边;破窗而逃。
02 楼房避震
★室内较安全的避震地点: 坚固的桌子或床边;低矮、 坚固的家具边;开间小、有 支撑物的房间,如卫生间、 厨房、储藏室等。
★震时要注意:迅速关闭电源、火源;千万不 要留在床上,不能跳楼;不要到阳台上去;不 要到外墙边或窗边去;不要乘坐电梯。 ★高楼如何撤离:从高楼撤离时应走安全通道,不要去乘坐电梯。如果震时在电梯里,应尽快离开; 若门打不开要抱头蹬下,抓牢扶手。

地震科普知识

地震科普知识

4.地震波
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地 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 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 横波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
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 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这样, 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 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纵波给我们一个警告,告诉 我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快点作出防备。
全球地震带的分布:
1)环太平洋地震带
2)亚欧地震带 3)海岭地震带
我国地震灾害状况:
我国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亚欧地震带及环太平洋 地震带的交接处,地震频繁,灾害严重。我国大陆 的地震具有频度高、分布广、震源浅、强度大和成 灾率高的特点。因此,我国的震灾形势十分严峻。
我国几个地震活动较为强烈的地区是:青藏高原 和云南、四川西部,华北太行山和京津唐地区,新 疆及甘肃、宁夏,福建和广东沿海,台湾地区等。
主要异常现象有: 1.井水突然发浑、变色、变味、升温、 冒泡、翻花,水位陡涨、陡落; 2.泉水反季节或不同于平常突然枯竭或 涌出。
(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7.6级地震; 1995年6月30日孟连7.3级地震前,州内都曾出现地 下水异常现象.)
地下流体宏观异常
水井翻花冒泡
无降雨而水质变 浑、变色、变味
地震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震源和震源深度
震源是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震源 深度是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面的距离。通常将 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6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 深源地震。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 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 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 之亦然。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 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地震知识

地震知识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面震动(即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

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地震波称为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

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

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

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

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

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

横波是造成破坏的主要原因。

沿地面传播的地震波称为面波,分为勒夫波和瑞利波。

纵波: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传播速度较快,到达地面时人感觉颠动,物体上下跳动。

纵波衰减快,传播距离近。

横波: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传播速度比纵波慢,到达地面时人感觉摇晃,物体会来回摆动。

横波衰减慢,传播距离远。

面波:当体波到达岩层界面或地表时,会产生沿界面或地表传播的幅度很大的波,称为面波(L波)。

面波传播速度小于横波,所以跟在横波的后面,第三个到达。

面波对建筑物破坏强烈。

震级是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用“级”来表示。

震级的标度最初是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于1935年研究加里福尼亚地方性地震时提出的。

(里氏7.5级地震)震级分面波震级(MS)、体波震级(Mb)、近震震级(ML)等不同类别,彼此之间也可以换算。

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同。

什么是地震?

什么是地震?

什么是地震?地震是一种地球表面上因岩石断裂和滑动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它是地球内部的能量释放所造成的结果。

地球上处处存在着地壳错动的现象,地震正是其中最为剧烈的一种表现。

当地震发生时,地壳的某一部分由于岩石断裂或滑动,使得地表上发生剧烈的振动,同时会产生所谓的地震波。

地震波以一定的速度向四周传播,带来了人类生活中的恐慌和灾难。

一、地震的成因地震的成因可以归纳为地球内部构造和板块运动。

地球内部由地核、地幔、地壳等多层结构组成,这些结构相互作用导致了地壳错动现象。

而地壳则由许多块状的板块组成,它们在地球表面上以不同速度运动着,造成了地震的频繁发生。

当两个板块摩擦产生巨大的能量时,就会导致地壳断裂,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形成地震。

二、地震的分类根据地震发生的位置和时间,地震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类型。

常见的有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人工地震。

构造地震主要发生在板块边界,是地球构造演化的结果;火山地震由于火山活动引起;人工地震则是由于人为活动,如爆破、挖掘等引起。

根据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地震可以分为体波和面波两种。

体波又可以分为纵波和横波,它们是通过地球内部直接传播的。

而面波则是地壳表面上的波动,速度较慢,但振幅较大。

三、地震对人类的影响地震对人类社会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地震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社会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另一方面,地震也激发了人们对地球的研究和防灾减灾工作的关注。

科学家们通过对地震的研究,预测出地震可能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使得人们能够提前采取措施,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四、地震预防和减轻灾害的措施地震预防和减轻灾害的措施是人们为了减少地震对社会和人类带来的损失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一方面,通过建设抗震设施和制定抗震建筑标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另一方面,通过科学研究,制定地震预警系统,使得人们能够提前预知地震的发生并采取应急措施,避免或减轻灾害。

总结: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是地球表面岩石断裂和滑动引起的震动现象。

地震

地震

地震避险要点: 地震避险要点: 1.摇晃时立即关火,失火时立即灭火 ,从平时就应养成即便是小的 摇晃时立即关火, 摇晃时立即关火 地震也要关火的习惯。 地震也要关火的习惯。 2. 目前多数专家普遍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 目前多数专家普遍认为:震时就近躲避, 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 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 (1)室内结实、不易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物体旁;开间 )室内结实、不易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物体旁; 有支撑的地方。 小、有支撑的地方。 (2)室外远离建筑物,开阔、安全的地方。 )室外远离建筑物,开阔、安全的地方。 3.应采取什么姿势 3.应采取什么姿势 (1)趴下,使身体重心降到最低,脸朝下,不要压住口鼻,以 )趴下,使身体重心降到最低,脸朝下,不要压住口鼻, 利呼吸,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 以防灰土、毒气。 利呼吸,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 低头,用手护住头部和后颈;有可能时,将身边的物品, 低头,用手护住头部和后颈;有可能时,将身边的物品,如枕头 被褥等顶在头上。 被褥等顶在头上。 (2)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 )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 (3)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以防摔倒或因身体移位,暴露在坚 )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以防摔倒或因身体移位, 实物体外而受伤。 实物体外而受伤。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破坏性极大: 地震相关知识:
地震成因 震级、烈度、等震线、 震级、烈度、等震线、震中距 地震类型 世界地震带
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 构造地震 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
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 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 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 90% 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 汶川地震就属于此类地震 就属于此类地震。 上。汶川地震就属于此类地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破裂
地面 震动
地震来了! 怎么办?
地震
2012级师范3班 莫曦愎
什么是地震?
大地发生突然的震动, 称为地震
大地发生突然的震动
震动
震动的 原因

能量
能量积累和释放的一种形 式
震动
大地发生突然的震动, 称为地震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 能量过程中造成的震动。
极震区
震中
震 源 深 度 震源
????????????
震动是如何 从震源传播 出来的呢?
地震波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 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 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亚欧 板块
地震的主要原因
板块
碰撞
错动
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 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 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 是引起地面震动(即地震) 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