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归化
异化和归化的概念
异化和归化的概念异化和归化,这两个看似高深莫测的概念,其实就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啊!异化呢,就像是一个人在陌生的环境中逐渐迷失了自己,变得和原本的自己不一样了。
比如说,我们在工作中,可能会因为各种压力和规则,慢慢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和热情,这不就是一种异化吗?这就好像原本自由自在的小鸟被关进了笼子里,失去了翱翔天空的能力呀!而归化呢,则像是一个外来者逐渐融入了新的环境,适应了新的规则。
就好比一个外国人来到我们国家,慢慢地学会了我们的语言、文化和习俗,变得和我们一样了。
这不就是一种归化嘛!想想看,我们在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时,不也是在经历着归化的过程吗?我们不断地调整自己,去适应新的要求和挑战。
异化和归化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呀,它们有时候会同时发生呢!就像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方面可能会被社会的各种因素所异化,变得世故和圆滑;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在不断地归化,去适应这个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这多像一场拔河比赛啊,异化和归化在两边拉扯着我们。
再想想我们的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不就是一种异化的力量吗?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捷,但也让我们变得越来越依赖它。
我们整天拿着手机,是不是感觉离开了手机就好像失去了什么似的?这难道不是一种异化吗?但同时,我们也在归化,我们学会了利用科技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让生活更加美好。
教育也是如此啊!传统的教育模式可能会让学生们异化,只知道死记硬背,失去了创造力和想象力。
但现在的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和进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是一种归化的表现嘛!那到底异化和归化哪个更重要呢?这可真的很难说呀!异化可能会让我们失去一些东西,但也可能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归化可能会让我们更加适应社会,但也可能会让我们失去自我。
它们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
我们不能只看到异化的坏处,也不能只看到归化的好处。
我们要学会在异化和归化之间找到平衡,让自己既能保持独特的个性,又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活出自己的精彩,不是吗?。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异化”与“归化”之间的关系并评述1、什么是归化与异化归化”与“异化”是翻译中常面临的两种选择。
钱锺书相应地称这两种情形叫“汉化”与“欧化”。
A.归化所谓“归化”(domestication 或target-language-orientedness),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用本民族的方式去表现外来的作品;归化翻译法旨在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
Venuti 认为,归化法源于这一著名翻译论说,“尽量不干扰读者,请作者向读者靠近”归化翻译法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步骤:(1)谨慎地选择适合于归化翻译的文本;(2)有意识地采取一种自然流畅的目的语文体;(3)把译文调整成目的语篇体裁;(4)插入解释性资料;(5)删去原文中的实观材料;(6)调协译文和原文中的观念与特征。
B.“异化”(foreignization或source-language-orientedness)则相反,认为既然是翻译,就得译出外国的味儿。
异化是根据既定的语法规则按字面意思将和源语文化紧密相连的短语或句子译成目标语。
例如,将“九牛二虎之力”译为“the strength of nine bulls and two tigers”。
异化能够很好地保留和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使译文具有异国情调,有利于各国文化的交流。
但对于不熟悉源语及其文化的读者来说,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愈来愈紧密,原先对于目标语读者很陌生的词句也会变得越来越普遍,即异化的程度会逐步降低。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归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异化: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异化: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归化:the thick ice is not formed in a day.2、归化异化与直译意译归化和异化,一个要求“接近读者”,一个要求“接近作者”,具有较强的界定性;相比之下,直译和意译则比较偏重“形式”上的自由与不自由。
直译、意译与归化、异化之比较
直译、意译与归化、异化之比较
一、直译
直译是指把一种语言的句子或文章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而不改变原文的意思和结构。
它是翻译的最基本形式,也是最常用的翻译方式。
直译的优点是可以保持原文的意思,使读者能够清楚地理解原文的内容,但缺点是可能会使译文变得拗口,不够流畅。
二、意译
意译是指把一种语言的句子或文章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但不完全保持原文的意思和结构。
它是一种把原文的意思转换成目标语言的翻译方式,可以使译文更加流畅,更容易理解。
但意译的缺点是可能会改变原文的意思,使读者无法准确地理解原文的内容。
三、归化
归化是指把一种语言的句子或文章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但把原文的意思转换成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中的表达方式。
它是一种把原文的意思转换成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中的表达方式的翻译方式,可以使译文更加贴近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更容易理解。
但归化的缺点是可能会改变原文的意思,使读者无法准确地理解原文的内容。
四、异化
异化是指把一种语言的句子或文章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但把原文的意思转换成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中的表达方式,并且把原文的文化背景转换成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
它是一种把原文的意思和文化背景转换成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中的表达方式的翻译方式,可以使译文更加贴近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更容易理解。
但异化的缺点是可能会改变原文的意思,使读者无法准确地理解原文的内容。
归化与异化
归化与异化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Domestication & Foreignization归化与异化一、异化归化的概念及特点Questions:长期以来,翻译中一直存在着源语(source language)与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原文作者与目的语读者之间的矛盾。
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呢?怎样尊重及保存民族文化怎样将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译介给国外的读者如何在翻译中保持源语的文化特征1.归化与异化的正式提出: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的《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问世,里面使用了一对关键术语—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中文译作“归化”和“异化”。
归化(Domestication):“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in which a transparent, fluent style is adopted in order to minimize the strangeness of the foreign text for TL (target language) readers”.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
归化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归化法的特点:target language culture oriented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归化法的优点:1) smoothness in language;2) easily accepted by TL readers.1) New brooms sweep clean. (proverb)译文1:新扫帚扫得干净。
异化和归化
Domestication & Foreigni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ation
Company Logo
一"异化法与归化法的由来
1813年,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 斯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在《论翻 译的方法》(On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ng)中提出:“翻译的途径 只有两种:译者要么尽量不打扰原作者而 让读者靠近作者! 要么尽量不打扰读者而 让作者靠近读者。施莱尔马赫在这里只描 述了这两种方法,并没有给予它们以名称 界定。
Company Logo
三、异化法将成主导的趋势及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一些翻译理论被引进 我国。鉴于人们认识到归化法翻译有其自身不 足,最主要的是洋文的本土气息全无,与中国 作品无异。就连姓氏都套用了张王李赵,似乎 没有引入的价值。这时Venuti异化的翻译主 张便格外引人注目.而他又极为青睐异化翻译。 他引用布朗绍的名言这样解释,“翻译是纯粹 的差异游戏:翻译总得涉及差异,也掩饰差异, 同时又偶尔显露差异,甚至经常突出差异。这 样,翻译本身就是这差异的活命化身“。而此 时,西方的林林总总对国人已不似从前那样陌 生。他们似乎更愿意接受原汁原味的西方文学
Company Logo
照顾读者“不遗余力的汉化”(杨自俭,刘学 云 1994:269-282)便不得已而为之。那么, 汉化的程度如何?究竟要汉化几成?这就是译 者的观念问题了。 中国早期的译者大都是作家、小说家出身。他 们似乎更擅长创作也乐于创作。 所以译作往 往就几乎完全变成了他们自己的文学创作了。 当然也就远离原作被完全归化了--译者的身份 似乎成了归化极受推崇的第二个原因。
归化与异化
Domestication & Foreignization归化与异化一、异化归化的概念及特点Questions:长期以来,翻译中一直存在着源语(source language)与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原文作者与目的语读者之间的矛盾。
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呢?怎样尊重及保存民族文化?怎样将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译介给国外的读者?如何在翻译中保持源语的文化特征?1.归化与异化的正式提出: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的《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问世,里面使用了一对关键术语—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中文译作“归化”和“异化”。
归化(Domestication):“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in which a transparent, fluent style is adopted in order to minimize the strangeness of the foreign text for TL (target language) readers”.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
归化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归化法的特点:target language culture oriented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归化法的优点:1) smoothness in language;2) easily accepted by TL readers.1) New brooms sweep clean. (proverb)译文1:新扫帚扫得干净。
归化和异化的区别
归化和异化的区别1、含义不同(1)直译在合乎译文语言的全民规范的情况下,译文刻真求真,通过保留原作形貌(表达方式)来保持作的内容与风格。
(2)意译使用译文语言中动用与原文相同或相似的表达形式,以代替原作中因两种语言不同而无法保留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力求做到虽失原作形貌,但从不同范围的上下文看,仍不失原作的内容而且与原作的风格相适应。
(3)归化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4)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
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5)异化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
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源语文化为归宿。
(6)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2、应用不同。
(1)直译在翻译中应用非常广泛,尤其用于习语、俚语和谚语的翻译。
(2)在广告翻译实践中译者应根据具体的广告语言特点、广告的目的、源语和目的语语言特点、民族文化等恰当运用两种策略,已达到具体的、动态的统一。
3、价值取向不同(1)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
(2)按韦努蒂(Venuti)的说法,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
(3)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混为一谈。
第三讲 归化与异化
第三讲归化与异化Do you see any green in my eye?你以为我是幼稚可欺的吗?Don’t cross the bridge till you get to it.不要自寻烦恼。
(船到桥头自然直)G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㈠归化(domestication):(异质文化的本土表达)在译文中把源语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用目的语中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来替代,特别是把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用相应的目的语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来替代。
Crocodile tear猫哭耗子A lion in the way拦路虎㈡异化(foreignization):(忠实转达源语言的文化特点,保留其“洋味儿”)在译文中保留源语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特别是保留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
Crocodile tear鳄鱼的眼泪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功夫片Kongfu films㈢(直译/意译) VS (异化/归化)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异化和归化则突破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
直译=异化意译≠归化鲁迅: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洋气。
其实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归化的译文,倘有,就是貌合神离,从严辨别起来,它算不得翻译。
霍克斯:为了取悦于译文读者,是为一般的英美读者翻译的,因此他遵循了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即采用了“归化”的方法。
杨宪益:想尽可能多地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英美读者,是以想多了解中国文化的英美读者为对象的,因而基本上遵循了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即采用了“异化”的方法。
“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持原作的丰姿。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例句:1.My advertisement got a reply this morning and brought me an O.Henry ending.我登的广告上午有了回音,给了我一个欧亨利式意想不到的惊喜。
归化与异化
Domestication & Foreignization归化与异化一、异化归化的概念及特点Questions:长期以来,翻译中一直存在着源语(source language)与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原文作者与目的语读者之间的矛盾。
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呢?怎样尊重及保存民族文化?怎样将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译介给国外的读者?如何在翻译中保持源语的文化特征?1.归化与异化的正式提出: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的《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问世,里面使用了一对关键术语—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中文译作“归化”和“异化”。
归化(Domestication):“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in which a transparent, fluent style is adopted in order to minimize the strangeness of the foreign text for TL (target language) readers”.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
归化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归化法的特点:target language culture oriented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归化法的优点:1) smoothness in language;2) easily accepted by TL readers.1) New brooms sweep clean. (proverb)译文1:新扫帚扫得干净。
归化异化概述及其运用
归化异化概述及其使用一、归化异化的涵义及作用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是一种专业的翻译术语,是两种翻译策略称谓,最先由美国的著名翻译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Venuti)提出。
按照翻译研究词典(DictionaryofTranslationStudies)中给出的定义,归化是指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尽可能将译文本土化,以读者所习惯的方式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翻译,尽可能减少读者对外语文本的生疏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的翻译策略,简言之就是译者向读者靠拢;异化则要求译者在翻译中最大限度保留原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保留原文的异域性的翻译策略,即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
归化与异化两种策略是翻译界如何处理文化差异问题的两种对立意见形成的,归化认为译文应以译文读者为文化归宿,异化则主张应以原作者为文化归宿,两种文化归宿不但表现在语言措辞,更表现在跨文化意义上。
翻译界对于归化和异化的问题,一直以来讨论最为激烈。
其实,从翻译角度看,没有任何译文是完全的归化,也没有任何一个译文属于完全的异化。
译文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将两者相互交融的产物。
非要说区别的话,仅在于他们杂合水准的不同。
文学翻译作为翻译的一种,在翻译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文学翻译中,翻译主体的地位、特性和目的都是影响文学翻译的重要因素。
文学翻译中的归化异化我们也能够看作是“直译和意译”两种翻译法的延伸。
以文化为主导的归化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在翻译史上都有着各自的积极作用。
“归化”要求翻译时与本土文化结合,这样能够克服语言了解和文化差异上的障碍,更有利于文化交流;“异化”要求翻译更原汁原味,这又能给封闭的文化体系和一些接受水准较低的读者带来新的语言形式,并开拓他们的文化视野。
从单方面讲,归化和异化都有着自身的缺点,过度的归化可能会抹杀原本文学的民族特性,抹杀文学译本的可读性,过度的异化则容易产生沟通障碍,不利于读者理解了解以及对整个篇章的把握。
归化与异化
2.归化策略
从语言文化共核来看,人类语言有90%是相通的,这就为归化翻译奠定了基础。归化作为一种思想倾向,表现在对原文的自由处理上,要求译文通顺,以符合目的语读者兴趣。“归化”的一般做法是抓住原文语用意义,从目的语中选取与原文语用意义相同的表达来翻译。也就是说“归化”法是将原文独具特征的东西采取“入乡随俗”的方法融化到目的语中的转换方法。归化是语言形式上或者语言形式所负载的文化内涵倾向于目的语的翻译策略。总的说来,就是反对引入新的表达法,使语言本土化。例如:(1)“煞风景”若译成“Kill the scenery”将无人理解。最好还是按照英语的表达习惯译成“be a wet blank”更能为人接受。(2)“拍马屁”译为“lick sb’s boots”比“pack the horse’s buttock”更妥当。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归化更为读者考虑,从目的语出发。其长处就是能使译文读上去或听上去更通顺地道,能给读者带来一种亲切感。
2.2替代法
将原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语(物象)转换成译语中带有同等文化色彩的词语(物象)。这种用法多用于习语和比喻性词语的翻译。如:亚洲四小龙译为:four Asian tigers, as strong as a horse 译为:力大如牛。前例的译法除了考虑到英、汉语两种文化中“dragon”(龙)的不同的文化象征外,还考虑了两种文化中的“tiger”和“龙”的相同的文化象征后例则说明了两种文化中“horse”与“牛”在文化意义上是对等的。因为英国古代以马耕为主,英国人对马有深厚的情感,因此,在英美文化中马是勤劳和吃苦耐劳的象征。与此相反,在汉语民族的文化心理上,牛是吃苦耐劳的象征,是很通人性的动物。中国自古以来主要靠牛耕,且牛秉性勤劳忠厚,自然形成了中国人对牛的热爱和赞誉。
归化与异化
归化与异化归化与异化是翻译学中常用的两个概念,用于描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使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不同的策略。
归化指的是在翻译中倾向于使用目标语言文化和语言习惯,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理解和习惯。
异化则是指在翻译中保留源语言文化和语言特色的同时,将译文逐字逐句地照搬到目标语言中。
归化与异化这两种策略在具体翻译实践中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取决于具体的翻译任务和目的。
下面将就归化与异化两个概念逐一进行论述。
首先,归化。
归化翻译策略着重在保持译文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理解和习惯。
在归化翻译中,译者会尽量让译文与目标语言的语言风格、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相吻合,使得目标语言读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并接受译文。
归化的优点在于提高了译文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当目标语言读者读到译文时,不会有过多的感知和阅读障碍,可以更直接地理解文本内容。
此外,归化还可以使译文更贴近目标语言的文化习惯和生活习俗,增强了读者的共鸣和情感认同。
然而,归化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归化可能导致原文的信息丢失或变形。
在将源语言的文本归化为目标语言的过程中,为适应目标语言的规范和语言习惯,有可能会改变原文中的一些细节和信息。
此外,归化也容易造成目标语言读者对原文语言和文化的误解,无法真正理解原文的特色和背景。
其次,异化。
异化翻译策略则更注重保持原文的特色和背景,尽量不改变源语言文本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异化翻译追求忠实传达原文的风格和语言特征,使目标语言读者能够感受到源语言文本的独特之处。
异化的优点在于保留了原文的原汁原味和风格特色。
译文能够更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和情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的独特魅力。
此外,异化还有助于传播和推广源语言文化,增加读者对源语言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然而,异化也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异化可能会导致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障碍。
由于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差异,在将源语言文本异化为目标语言时,可能会出现一些语法结构、句式乃至词汇的困难。
归化与异化
归化 (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归化法 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方法,是基于人类文化和语言的个性而发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Domestication refers to the target-culture-oriented translation in which unusual expressions to the target culture are exploited and turned into some familiar ones so as to make the translated text intelligible and easy for the target readers.
然而事实证明,单纯地只采用异化或只采用归化都有可能造成文章的生涩难懂。
过度归化:He walked here, and walked there, fancying himself so very great!(《傲慢与偏见》)张经浩:他东走走,西荡荡,老鼠上秤自称自。孙致礼:他一会走到这,一会走到那,自以为非常了不起!
在《阿甘正传》中,阿甘在描述与珍妮的儿时友谊时说了这么一句: “From that day on, we were always together. Jenny and me like peas and carrots."对于这句话的直接翻译似乎是“从那天起我们总是在一起。珍呢和我就像豌豆和胡箩卜一样”。但这句翻译对子中国读者来说是晦涩难懂的,而导致的原因正是对子文化差异的不恰当处理。在西方国家,豌豆和胡萝卜常用在一起做菜,因而用在一起来比喻关系的密切。但中国观众无法理解这个比喻的文化内涵,单纯用直译的方法来翻译毫无疑问是不可取的。我们不妨用归化的手法将其译为“形影不离”,我们对于这一词语的含义非常熟悉,“形”和“影”的关系更是在汉语中有很多体现,如:形单影只、形影相吊等。译为“形影不离”既能准确表达阿甘的语义,又能为读者接受。
归化与异化
归化与异化引言归化与异化是翻译学领域的两个重要概念。
归化(domestication)指的是将外语文本转化为目标语言的文化习惯和语言规则,使之与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相契合;异化(foreignization)则是保持原文的文化和语言特色,尽量保持译文与原文的差异。
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在不同的翻译背景和目的下有不同的应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归化和异化的含义、原因以及对翻译的影响。
归化的含义和原因归化是指将外语文本转化为目标语言的文化习惯和语言规则。
归化的主要目的是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归化可以包括调整语法结构、词汇选择和表达方式等方面。
归化的原因可以从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两个方面来解释。
在语言层面上,不同语言之间存在许多差异,包括词汇、语法、语音等方面。
归化可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和习惯用法,减少译文与原文之间的障碍。
在文化层面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达方式也存在差异。
通过归化,可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文化的表达习惯和理解方式,使读者更易于接受。
异化的含义和原因异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原文的文化和语言特色,尽量保持译文与原文的差异。
异化的主要目的是让读者感受到原文的独特之处,使其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和语言风格。
异化可以包括保留原文的词汇、句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等方面。
异化的原因主要来自于翻译的目的和目标读者的需求。
在某些情况下,译者可能希望保留原文中包含的文化元素和语言特色,以增加读者的阅读体验和交流效果。
此外,对于一些高度文学化的文本,异化可以表达原文的美感和风格,保留原作的艺术性和个性。
归化与异化的应用场景和影响归化和异化的应用场景取决于具体的翻译任务和目标读者的需求。
对于技术文档、科学论文等信息性较强的文本,通常应采用归化策略,使译文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而对于文学作品、诗歌等具有较强艺术性的文本,可以采用异化策略,保留原文的独特风格和表达方式。
归化和异化对翻译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归化”与“异化”-2019年文档
“归化”与“异化”一、归化与异化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是两种翻译策略。
在翻译研究领域首先将这两个词语作为术语使用的是美国翻译学者韦努蒂(Lawrence Venuti)。
归化是指译者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以尽可能减少译语读者对外语文本的生疏感的翻译策略;异化则指刻意打破目的语的规范而保留原文的某些异域语言特色的翻译策略。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虽由韦努蒂所提出,而这一术语又直接来源于德国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
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两种翻译途径,即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归化翻译指的是一种以目的语为归宿的翻译,即采用目的语文化所认可的表达方式和语言规范,使译文流畅、通顺,以更适合目的语的读者。
奈达是归化翻译的倡导者,他重视翻译的交际功能。
他提倡的“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如语义对等,语言对等,和文体对等等,他认为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异化翻译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即努力做到尽可能地保持原作的风味,使源语文化的异国情调得以存续,为了使目的语读者能够领略到“原汁原味”而不惜采用不符合目的语的语言规范。
韦努蒂是美国一位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积极创导者,他通过对西方翻译史的研究,批判了以往翻译中占主导地位的以目的语为归宿的倾向,并提出了以解构主义思想来反对译文通顺烦人翻译策略。
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不是要“求同”,而是要“存异”。
二、两译文的比较杨宪益与夫人戴乃迭合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戴维•霍克斯翻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是《红楼梦》两个完整的英译本,二者都是公认的成功之作,且各有特色。
下面将以《红楼梦》第三回为例,从语言转化,诗词的翻译,以及文化输出等方面对两译文进行比较。
归化和异化的意思
《归化和异化的意思》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归化”和“异化”这两个有点特别的词。
先来说说“归化”。
简单来讲,归化就是让外来的东西变得更接近咱们熟悉的、习惯的样子。
比如说,咱们看外国的动画片,有时候会被翻译成中文,里面的角色名字也改成了咱们容易理解和记住的中文名字,这就是一种归化。
再比如,外国的一些美食来到咱们国家,为了让大家更容易接受,口味可能会做一些调整,变得更符合咱们的饮食习惯,这也是归化。
那“异化”呢?异化正好相反,它是尽量保留外来东西原本的特点和风格。
比如说,咱们读一些外国的文学作品,里面可能会保留一些外国的地名、人名,还有一些独特的文化元素,让咱们能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外国风情,这就是异化。
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有个小朋友特别喜欢看漫画,有一本从日本引进的漫画,有两个版本。
一个是归化过的,里面的人物形象和对话都做了很大改动,更像咱们国产的漫画;另一个是异化的版本,保留了日本漫画的风格,包括画面的细节和文字的表述。
小朋友一开始看归化的版本觉得很亲切,但后来看了异化的版本,发现能了解到更多日本的文化特色,觉得特别有趣。
在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比如咱们听外国的歌曲,有的会重新填词,用中文唱,这是归化;而有的就保留原来的外语歌词,只是加上中文注释,这就是异化。
同学们,归化和异化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
归化能让我们更快地接受和理解外来的东西,而异化能让我们开阔视野,了解更多不同的文化。
比如说,咱们学习英语的时候,如果把英语的句子按照咱们中文的习惯来翻译,这就是归化;但如果尽量保留英语句子的结构和词汇,这就是异化。
不管是归化还是异化,都能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希望大家通过了解归化和异化,能更好地欣赏和接纳来自不同地方的文化和事物。
也谈“归化”与“异化”
也谈“归化”与“异化”一、本文概述1、简要介绍“归化”与“异化”这两个概念在翻译学中的起源和发展。
在翻译学中,“归化”与“异化”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起源于20世纪中期的翻译研究,并随着翻译理论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深化和拓展。
“归化”(Domestication)一词最早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1995年的《译者的隐身》一书中提出。
它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使译文贴近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和审美取向,以减少译文的异质性,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归化翻译倾向于使用目标语中的常见表达方式和习惯用法,以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符合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而“异化”(Foreignization)则是一种与归化相对的翻译策略,它强调保留源语的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以展现源语的异质性。
异化翻译倾向于保留源语中的独特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以展现源语文化的独特魅力。
异化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目标语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源语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自韦努蒂提出这两个概念以来,“归化”与“异化”在翻译学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不同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实践者对于这两种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持有不同的看法和主张。
然而,无论是归化还是异化,它们都是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策略和工具,对于实现翻译的目的和推动翻译理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阐述本文的写作目的,即探讨“归化”与“异化”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及其影响。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常常面临两种主要的策略选择:归化和异化。
这两种策略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植根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中。
归化策略倾向于使译文更加贴近目标读者的语言和文化习惯,以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而异化策略则更注重保持原文的异域风情和文化特色,让读者能够领略到源语言的独特魅力。
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希望深入探讨这两种策略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及其影响。
我们希望通过案例分析,具体阐述归化和异化如何在不同的翻译实践中发挥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译文的质量和读者的接受度。
归化和异化的总结
归化和异化的总结引言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是翻译学中两个重要概念。
归化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根据目标语言的习惯和规范,将源语言的文本转化为目标语言的一种处理方式。
而异化则是尽可能地保留源语言的特点和风格,使翻译结果有源语言的味道。
本文将对归化和异化的概念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进行总结和分析。
归化的特点和运用归化是指将源语言的文本转化为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习惯和风格的处理方式。
归化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符合目标语言习惯:归化使得翻译结果更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语言规范。
例如,将源语言的日期格式转化为目标语言的日期格式。
2.易于理解:归化使得翻译结果更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通过使用目标语言的常用词汇和习语,减少读者对于陌生词汇和文化背景的理解障碍。
3.兼顾文化差异:归化可以在尊重源语言文化的基础上,融入目标语言的文化特点。
通过调整表达方式和文化隐喻,使翻译结果更具有地域特色。
在翻译实践中,归化可以用于各种类型的翻译任务。
特别是在商务文件、科技文献等领域,为了确保准确传达源语言的信息,归化是一种常用的处理方式。
异化的特点和运用异化是指尽可能地保留源语言的特点和风格,使翻译结果有源语言的味道。
与归化相反,异化更注重保留源语言的原汁原味。
异化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保留源语言风格:异化允许源语言的特有风格和表达方式在翻译过程中得以保留,使目标语言读者能够感受到源语言的文化和语言氛围。
2.文化传递:异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传递源语言的文化信息和情感。
通过保留源语言的文化隐喻、习语和修辞手法,使得翻译结果贴近源语言的文化背景。
3.翻译的创造性:异化要求译者具备一定的创造性思维,使得翻译结果更具有艺术性和独特性。
通过运用诗歌形式、修辞手法等,使翻译结果更符合源语言原文的表达方式。
在文学翻译领域,异化被广泛运用。
通过保留源语言原文的特点和风格,使译文更具有文学价值和审美效果。
归化异化与功能对等的关系
归化异化与功能对等的关系在翻译的世界里,有两个重要的概念,归化和异化,听起来像是科学课上的两个小怪兽,实际上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碰到的事儿。
归化,就像是把外国朋友请到自己家,给他们穿上汉服,吃上包子,让他们在我们文化的怀抱中感到温暖。
这种翻译方式就是让目标读者觉得这段文字就像是自己家乡的东西,根本没有什么隔阂,简直就像是在吃妈妈做的饭,那种亲切感一下子就上来了。
反过来说,异化就像是把自己家的文化带到国外,穿着外国的衣服,吃着西餐,努力地让他们了解我们的文化。
有点像是在外面旅行的时候,看到那些外国人对我们的传统服饰投以好奇的目光,虽然有些尴尬,但同时也让我们感到自豪。
这种翻译方式就有点像是在告诉读者,这不是你熟悉的东西,但它却很有趣,让你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世界。
功能对等就成了一个桥梁,连接着归化和异化。
功能对等是个什么鬼?简单来说,就是要确保在不同文化之间传递的信息、情感和效果都能相对匹配。
就像我们看电影,如果你看的是一部搞笑片,笑点必须对得上,才不会让人觉得无聊。
如果一个翻译不管是归化还是异化,但没有做到功能对等,那这就像是在做一顿饭,菜做好了,可是盐加多了,味道就怪怪的,让人没法下咽。
比如,想象一下翻译一首歌。
如果只是简单地把歌词翻译成中文,结果可能会丢失那种节奏感和韵律,就像是把一首动人的摇滚乐改成了慢板小调,听上去有点像在开玩笑。
不过,如果使用归化的方式,翻译成符合我们文化的风格,可能会让这首歌成为大家一起合唱的经典。
大家会觉得:“这歌太好听了,怎么会是外面的呢?”这种时候,归化和功能对等就像是一对好搭档,默契得让人感动。
有些翻译者可能会选择异化,把原文的风格和语境保留下来。
这种方式有时能给人一种新鲜感,比如说当你吃到一道独特的菜时,尽管它的味道和你家里的东西不太一样,但那种与众不同的体验却让人难以忘怀。
这时候,如果能做到功能对等,确保那种新鲜感传递给读者,那就是最棒的。
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翻译的例子,比如说广告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直以来,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西方,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与意译(liberal translation)是两种在实践中运用最多,也是被讨论研究最多的方法。
1995年,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了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之说,将有关直译与意译的争辩转向了对于归化与异化的思考。
归化与异化之争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是两对不能等同的概念。
直译和意译主要集中于语言层面,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语言的范畴,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思维、美学等更多更广阔的领域。
一、归化翻译法
Venuti对归化的定义是,遵守译入语语言文化和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潮流。
采用归化方法就是尽可能不去打扰读者,而让作者向读者靠拢(the translator leaves the reade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moves the author towards him)。
在西方,主张归化的领袖人物应属尤金-奈达,他提出了“最贴切的自然对等”。
对奈达来说,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的目的是,译文的表达方式应是完全自然的,并尽可能地把源语行为模式纳入译文读者的文化范畴。
归化翻译法的目的在于向读者传递原作的基本精神和语义内容,不在于语言形式或个别细节的一一再现。
它的优点在于其流利通顺的语言易为读者所接受,译文不会对读者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其缺点则是译作往往仅停留在内容、情节或主要精神意旨方面,而无法进入沉淀在语言内核的文化本质深处。
有时归化翻译法的采用也是出于一种不得已,翻译活动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它受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两种不同文化语境的制约,还要考虑到两种文化之间的可译性问题。
有时译者在译语中无法再现源语形象,完全抛弃源语形象又太可惜,这时一种较好的办法是:用译语读者所熟悉的形象来代表源语形象,用译语读者要遵从的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
这种形象替换的归化法的优点在于它可以使译文达到与原文相同或相近的表达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因不能再现源语想象而造成的损失。
在隐喻的翻译中会遇见这样的问题,以英语成语as
timid as a rabbit (or hare) 为例,不译作“胆小如兔”,而是译作“胆小如鼠”,英语中的rabbit 或hare 被归化处理为“鼠”,因为在汉语中,兔子给人的联想并不是胆小,而是敏捷乖巧的形象。
中文里的一些表达方式,虽然说不上与英语完全一致,却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进行语言层面上的“归化”处理。
二、异化翻译法
在Venuti 提出异化的定义之前,我国翻译界对于异化似乎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
最初,我国一直使用“欧化”这个术语,指在把外语译成汉语时,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与文化特色。
Venuti 是异化的代表人物,他对异化的定义是这样的,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与文化差异。
也就是在翻译过程中以承认并能客观对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为前提,译者更多地考虑是从原文出发,以原文作者为中心,要求译者向原文作者靠拢,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使得读者向作者靠拢(the translator leaves the autho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moves the reader towards him),力争采取相应于源语的表达方式,再现原作的风格特点与文化气息。
由于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广泛交流,各国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地球村”,“全球化”正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对于外部世界的熟悉了解更变成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异化翻译作为缓和文化冲突的手段之一,不仅有益于向外国介绍本国历史文化,也让本国读者有机会熟悉了解异域风情,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因此,异化翻译法现如今正被愈来愈多的读者视为主要的翻译方法。
语言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读者对语言总是心存期待的,希望能在译文中欣赏到新颖生动的语言,腻烦陈词滥调,不甘平淡无味,较好的异化翻译从某种意义上能够满足读者这种对新鲜,刺激文字的期待,有利于吸收外语中的新元素,它们一旦被社会接受,即约定俗成,即加入到传统语言文化中成为新的成员,其结果必然丰富表达方式,促进语言的接近和交流,增强语言的生命力,使得读者能够不出国门就从
译者的译本中领略到异国风情,欣赏到异国文化特色。
三、正确把握异化与归化的“度”
任何事情都要讲究一个“度”的问题,只有把握好“度”方可游刃有余,否则只会过犹不及,事倍功半。
做翻译工作也是如此,翻译作品既不可过于“崇洋媚外”,一味以异化翻译为主,也不可“夜郎自大”,给洋人统统穿上“长袍马褂”。
无论是异化还是归化翻译法都不是万能的,在翻译过程中从一而终使用一种翻译方法,就会走上极端。
首先译者在运用异化翻译法的时候,即不能超越译语语言文化的规范限度,也不能超过读者的认知能力。
例如:翻译“to take French leave”这一习语时,如翻译成“作法国式告别”,那么译文就陷入了字字对译的死胡同,异化过头了,读起来令人费解。
To take French leave这一说法产生于十八世纪的法国,当时赴宴的客人有不向主人告别便自行离去的习俗,因此这里应该译为“不辞而别”,便一目了然了。
不考虑读者的接受力,不顾目标语的语言习惯,一味追求原文的形式对应,结果只会使译文晦涩难懂。
诚然,引进西方语言的某些表达方式有助于丰富我们自己的语言。
但毫无节制,不加筛选地兼收并蓄只会损害汉语的纯洁性,降低译文的可读性,因此,翻译中应避免使用过分异化的表达。
归化手法的采用固然能解决异化翻译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使译文达到连贯易懂,语句通顺,表达地道的境界,但实践中不注意适度,就会出现“归化过头”,“添油加醋”或“偷工减料”、“偷梁换柱”的现象。
要注意不能不分场合地使英语说法带上特有的中国色彩,其结果只能是不土不洋,不伦不类。
四、异化与归化的辩证统一
翻译是一个充满无奈的过程,“异化”和“归化”是处于一种矛盾对立,辩证统一的状态,顾此失彼,厚此薄彼的做法都不能圆满地完成翻译任务,正如鲁迅所说,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
力求其易解和保存原作的丰姿,异化归化做到并用互补,在实际翻译中全面权衡,多方考虑,才会使译文有较高的水平,实现真正文化交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