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事物属性及五行归类表》

合集下载

中医五行归类表

中医五行归类表

中医五行归类表五常(天)风热湿燥寒五化生长化收藏五形矩形尖形方形圆形波形五智仁礼信义智五行相克含义: 是因为天地之性众胜寡, 故水胜火.精胜坚, 故火胜金.刚胜柔, 故金胜木.专胜散, 故木胜土.实胜虚, 故土胜水.五行生克制化宜忌:金: 金旺得火, 方成器皿.金能生水, 水多金沉; 强金得水, 方挫其锋.金能克木, 木多金缺; 木弱逢金, 必为砍折.金赖土生, 土多金埋; 土能生金, 金多土变.火: 火旺得水, 方成相济.火能生土, 土多火晦; 强火得土, 方止其焰.火能克金, 金多火熄; 金弱遇火, 必见销熔.火赖木生, 木多火炽; 木能生火, 火多木焚.水: 水旺得土, 方成池沼.水能生木, 木多水缩; 强水得木, 方泄其势.水能克火, 火多水干; 火弱遇水, 必为熄灭.水赖金生, 金多水浊; 金能生水, 水多金沉.土: 土旺得水, 方能疏通.土能生金, 金多土变; 强土得金, 方制其壅.土能克水, 水多土流; 水弱逢土, 必为淤塞.土赖火生, 火多土焦; 火能生土, 土多火晦.木: 木旺得金, 方成栋梁.木能生火, 火多木焚; 强木得火, 方化其顽.木能克土, 土多木折; 土弱逢木, 必为倾陷.木赖水生, 水多木漂; 水能生木, 木多水缩.根据上述归类表,主要说明如下三方面问题:(1)以五行之特性,说明五脏之功能。

如木性生发条达,肝性喜条达而主疏泄;水性滋润下行,肾藏精而主水。

因此,肝属木、肾主水,其它脏腑亦是如此。

(2)形成了以五脏为主体,外应五方、五季、五气等,内联五脏、五官、形体、情志等的五个功能活动系统。

(3)此五个功能活动系统,说明了人体的内环境与外在自然环境之间也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联系,如春属木,肝气旺于春,春天多风等。

在内则肝与胆相表里,开窍于目,主筋,主怒,在病理上易于化风等。

应当指出上述是该表横的联系,若从纵的方面来看,则表示此五类事物或现象之间具有相生相克和制化胜复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的概念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细目一:五行学说的概念1.五行的含义木、火、土、金、水五类(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事物属性的概括。

2.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1)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木曰曲直——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火曰炎上——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向上、升腾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土爰稼穑——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金曰从革——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曰润下——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2)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属性归类①归类方法取象比类法:“取象”,即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如漫画家漫画创作。

“比类”,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特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

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意义:把自然界千变万化的事物归结为五行系统;将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功能归结为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说明人体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②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五行自然界五色五音五味五化五气五方五季木青角酸生风东春火赤徵苦长暑南夏土黄宫甘化湿中长夏金白商辛收燥西秋水黑羽咸藏寒北冬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五行人体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液五脉五华木肝胆目筋怒泪弦爪火心小肠舌脉喜汗洪面土脾胃口肉思涎缓唇金肺大肠鼻皮悲涕浮毛水肾膀胱耳骨恐唾沉发细目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1.五行的相生与相克(1)五行相生(2)五行相克2.五行的制化3.五行的相乘与相侮(1)五行相乘(2)五行相侮4.五行的母子相及(1)母病及子(2)子病及母1.五行的相生与相克(1)五行相生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作用。

中医基础之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之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细目一、五行学说的概念(一)五行和五行学说的含义1.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

2.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一种五行系统结构论的哲学范畴。

(二)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1.五行的特性:水日润下,火日炎上,木日曲直,金日从革,土爰稼穑。

(1)木的特性——“曲直”,是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曲、能伸的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木。

(2)火的特性——“炎上”,是指火具有炎热、上升、光明的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升腾、明亮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火。

(3)土的特性——“稼穑”,是指土具有播种和收获的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土。

(4)金的特性——“从革”,是指金属具有刚柔相济并能变革之性。

引申为凡具有肃杀、收敛、沉降等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金。

(5)水的特性——“润下”,是指水具有润泽、向下的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物质和现象,均归属于水。

2.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

(1)取象比类法:即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其本质的特有征象,并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进行类比而确定其五行归属。

(2)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事物,从而确定其相关事物的五行归属。

(3)中医学在“天人相应”观指导下,以五行为中心,从而将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环细目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五行相生与相克1.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1)五行之间任何一行,都有“生我”和“我生”(2)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中医师-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

中医师-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

第四单元五行学说第一节五行学说的概念一、五行的含义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元素的运动。

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

常用的五行概念,来自于最初的“五材”说。

二、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1.五行的特性木的特性:木曰曲直引申义: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

火的特性: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

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土爰稼穑引申义:具有承载、生化、受纳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

“土载四行”“土为万物之母”“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

金的特性:金曰从革引申义: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水曰润下引申义: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2.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属性归类①归类方法取象比类法: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特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

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A.木B.火C.土D.金E.水『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水的特性:水曰润下引申义: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火的特性是A.曲直B.稼穑C.从革D.炎上E.润下『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火的特性: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

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五行中“金”的特性是A.炎上B.润下C.稼穑D.曲直E.从革『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金的特性:金曰从革引申义: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第二节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五行相生与相克1.相生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促进、资生和助长作用。

顺序:木→火→土→金→水→木(相邻为相生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五行学说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是中国上古原始的科学思想。

“五”,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行”,四通八达,流行和行用之谓,是行动、运动的古义,即运动变化,运行不息的意思。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阴阳是宇宙的总规律,是气本身内在的矛盾要素:气有阴阳,一气分五行,故五行也含阴阳。

五行的运动也必然受阴阳的制约。

阴变阳合而生五行。

五行中木火属阳,金水土属阴,而五行中每一行又各具阴阳。

五行的特性是:“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

曲直,即能曲能伸之义.木具有生长、能曲能伸、升发的特性。

木代表生发力量的性能,标示宇宙万物具有生生不已的功能。

凡具有这类特性的事物或现象,都可归属于“木”。

“火曰炎上”:炎,热也;上,向上。

火具有发热、温暖、向上的特性。

火代表生发力量的升华,光辉而热力的性能。

凡具有温热、升腾、茂盛性能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火”。

“土爱稼穑”:春种曰稼,秋收曰穑,指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

土具有载物、生化的特性,故称土载四行,为万物之母。

土具生生之义,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生存之本,"四象五行皆藉土”。

五行以土为贵。

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能的事物或现象,皆归属于“土”。

“金曰从革”:从,顺从、服从;革,革除、改革、变革。

金具有能柔能刚、—变革、肃杀的特性。

金代表固体的性能,凡物生长之后,必会达到凝固状态,用金以示其坚固性。

引申为肃杀、潜能、收敛、清洁之意。

凡具有这类性能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金”。

“水曰润下”:润,湿润;下,向下。

水代表冻结含藏之意,水具有滋润、就下、闭藏的特性。

凡具有寒凉、滋润、就下、闭藏性能的事物或现象都可归属于"水”。

由此可以看出,医学上所说的五行,不是指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具体物质本身,而是五种物质不同属性的抽象概括。

总之,五行学说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以五行为中心,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的五脏为基本框架,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按其属性进行归纳,即凡具有生发、柔和特性者统属于木;具有阳热、上炎特性者统属于火;具有长养、化育特性者统属于土;具有清静、收杀特性者统属于金;具有寒冷、滋润、就下、闭藏特性者统属于水。

《中医事物属性及五行归类表》

《中医事物属性及五行归类表》





17
五禁





18、
五臭
羶臊
薰焦


腐臭
19、
五音
角jue
徵zhi



20、
五声(六字)
呼(嘘肝嘻胆)
笑(呵)
歌(呼)
哭(呬)
呻(吹)
21、
五变





22、
五脉





23、
五谷

黍黄黏米
粟稷小米糯米
稻粳米
菽黑豆
24、
五畜
25、
五菜

薤白
冬葵菜

霍豆叶
26、
《中医事物属性及五行归类表》编者:春风微拂
0、
五五类
仁左青龙
辰星(水星)
义上前朱雀
荧惑星(火星)
信中土黄龙
岁星(土星)镇星
礼右白虎
太白星(金星)
智志下后玄真武
镇星(木星)岁星
1 1、
五方
朝阳东崇文
前门南正阳
中央
阜成西宣武肃杀
安定北德胜
2、
五时
平旦
日中
日西
日入
夜半
3、
五季


长夏


4、
五化





五果





27、、、
其它器官
内分泌
及神经

血管
甲状腺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③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

《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1)魏晋隋唐时期:《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脉经》:晋代王叔和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完整版)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完整版)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完整版)第一部分:一、病、证、症的概念:病,是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

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症,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

二、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三、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孤阴不生,独阳不生”,“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四、五体的阴阳属性:皮肉为阳中之阳,筋骨为阳中之阴,皮肤为阳中之阳,肌肉为阳中之阴,筋为阴中之阳,骨为阴中之阴。

五、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药气:寒凉属阴,温热属阳;药味:辛、甘二味属阳,酸、苦、咸三味属阴。

升降浮沉:升浮之药属阳;沉降之药属阴。

六、五行的母子相及:即相生关系异常的变化。

母病及子:母行虚弱→子行虚弱→母子俱虚。

子病及母:(1)子病犯母:子行亢盛→母行亢盛→子母亢盛。

(2)子母俱虚:子行虚弱→母行不足→子母俱不足。

(3)子盗母气:子行亢盛→损伤母行→子盛母衰。

七、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基本治疗原则:补母和泻子。

治法是: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

按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基本治疗原则是:抑强扶弱。

治法是: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

八、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脏病多虚;五脏宜补。

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腑病多实;六腑宜泻。

九、五脏的生理功能心的生理功能:主血脉;藏神(主神明或主神志)。

中医药学概论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药学概论阴阳五行学说
精选课件
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 行的概念、特性、生克制化乘侮 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 生、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的一 种古代哲学思想。
精选课件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 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及其运动变化.
精选课件
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五行各自的特性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 革、水曰润下
精选课件
水曰润下——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 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精选课件
精选课件
(二)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
•依据:五行属性 •方法: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 •意义:把自然界千变万化的事物归结为五行系统; 将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功能归结为以五脏为中心的 五个生理病理系统;说明人体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之主,以制阳光。)


虚寒证 补阳(阴病治阳,益火 足
之源,以消阴翳。)
精选课件
(2)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
归纳药物性能
以药物之性纠正机体阴阳之偏
四气 温、热——阳 寒、凉——阴
五味 辛、甘、淡——阳 酸、苦、咸——阴
精选课件
作用方向 升、浮——阳 沉、降——阴
精选课件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五行的概念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精选课件
(四)阴阳的消长平衡
消长含义: 阴阳双方数量的对比变化。 消,减少;长,增加。
此长彼消 此消彼长
此长彼长 此消彼消
热盛伤阴,寒盛伤阳 阴虚火旺,阳虚阴盛 补气生血,补血养气 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
精选课件
(五)阴阳的互相转化:
相互转化 含义: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向 其相反方向转化。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1、含义: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2、内容:(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概述各脏腑形体官窍,是人体整体结构的一部分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功能,是人体整体功能的一部分形与神俱,相互为用——形神一体观。

含义: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各部分结构、功能上是完整统一的观点。

心——小肠舌、面、脉等五以五脏为中心肝——胆目、爪、筋等有诸内脏整体性以心为主导内脏脾——胃体表口、唇、肉等必形诸外。

生一的形成以经络为联系肺——大肠鼻、毛、皮等理体肾——膀胱耳、发、骨等上观精、气、血、津液为构成人体和维持各种生理机能的物质基础。

的有机整体的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维持协调平衡,整各脏腑组织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促进生命活动。

体含义:形体与精神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观点。

性形精是构成人之形体的最基本物质精、气、神精为基础神物质基础精是化气生神的物质基础为人身气为动力一气是化生神的基本物质“三宝”神为主宰“形与神俱”。

体二者关系形是神的藏舍之处,有形才有神,形健则神旺形神统一是生观及意义神是形的生命体现,神主宰形体命存在的保证病意义:中医学分析病理机制,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应统一起来。

理上有机整体的相互影响局部病变是的各脏腑组织相互传变整体的反映。

整表现体形神统一形体病变(包括精、气、血、津液的病变)——引起神的失常。

性的整体精神情志的失常——损伤形体而出现精、气、血、津液的病变。

诊断测脏腑精气虚实。

与推断病之轻重缓急及顺逆。

防知脏腑精气盛衰。

治候病邪之所在。

的整体性“治神”为首。

(2) 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气血春温阳气发泄多汗少尿。

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津液均呈季节性变化夏热气血趋表脉多浮大。

脉象秋凉阳气收敛多尿少汗。

冬寒气血趋里脉多沉小。

自然界平旦——收。

对生理昼夜晨昏对人体阳气随自然界阴阳的消长日中——长。

的影响人体的影响呈生、隆、虚、收的变化日西——收。

中医基础理论(全)

中医基础理论(全)

绪论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2.中医学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整体医学模式。

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河间),主张“火热论“,属寒凉派;李东垣,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属补土派;张从正,主张“治病先以驱邪为要”,属攻邪派;朱丹溪,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属滋阴派。

4.中医四大经典丛书:①《黄帝内经》②《难经》③《伤寒杂病论》④《神农本草经》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病及证的区别)6.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及病人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病变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各异,这叫做“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发生了相同的病理变化,出现了具有相同性质的证,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叫做“异病同治”;它们的判断依据是“证”的异同。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精气学说1.精及气的基本概念:精及气是指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源,也是推动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及变化的动力源泉。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运动是精气的基本属性;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阴阳学说1.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阴阳的特征:普遍性;关联性;相对性;可分性。

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交感互藏;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

五行学说1.五行的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2.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3.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注:色脉相符其病顺,反之,得克之脉则死,得生之脉则生。

4.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⑴五行的相生相克: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根据相生规律可确定“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之法,一般认为,疾病按相生规律转变时,母病及子病情较轻,反之,病情较重;根据相克规律可确定“抑强”及“扶弱”之法。

木火土金水

木火土金水

木火土金水木: 木旺得金, 方成栋梁.木能生火, 火多木焚; 强木得火, 方化其顽.木能克土, 土多木折; 土弱逢木, 必为倾陷.木赖水生, 水多木漂; 水能生木, 木多水缩.火: 火旺得水, 方成相济.火能生土, 土多火晦; 强火得土, 方止其焰.火能克金, 金多火熄; 金弱遇火, 必见销熔.火赖木生, 木多火炽; 木能生火, 火多木焚土: 土旺得水, 方能疏通.土能生金, 金多土变; 强土得金, 方制其壅.土能克水, 水多土流; 水弱逢土, 必为淤塞.土赖火生, 火多土焦; 火能生土, 土多火晦.金: 金旺得火, 方成器皿.金能生水, 水多金沉; 强金得水, 方挫其锋.金能克木, 木多金缺; 木弱逢金, 必为砍折.金赖土生, 土多金埋; 土能生金, 金多土变水: 水旺得土, 方成池沼.水能生木, 木多水缩; 强水得木, 方泄其势.水能克火, 火多水干; 火弱遇水, 必不熄灭.水赖金生, 金多水浊; 金能生水, 水多金沉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的运行、变化)。

我国古代思想家企图用这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

中医用五行来说明生理病理上的种种现象。

迷信的人用五行相生相克来推算人的命运。

五行学说最早在道家学说中出现。

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

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物质组成学说,与西方的水、火、土、气四元素学说类似,但随着近代化学的发展,这两种学说的物质构成理论都被否定.中国西周末年,已经有了一种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五材说”。

从《国语•郑语》“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和《左传》“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到《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的记载,开始把五行属性抽象出来,推演到其他事物,构成一个固定的组合形式。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
• 阳—运动的、热的、在上的、 向外的、明 亮的、兴奋的、强壮的。
• 阴—静止的、寒的、在下的、向内的、晦 暗的、抑制的、虚弱的。
阴阳的特性
• 1、普遍性 • 2、阴阳的相对性:
(如昼夜、上下午)
• 无限可分性 • 3、阴阳的相互转化性
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指定事物不同时,阴阳属性随之改变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
亢)
培土生金(脾胃虚弱→肺气虚) 益火补土法(温肾阳→健脾阳) – 实则泻其子:
• 肝旺泻心法(清心火→降肝火)
• (2)相克规律:
– “抑强”、“扶弱” 抑木扶土法(调理肝脾法) 培土制水法(温运脾阳→治疗肾虚水泛) 佐金平木法(泻肝清肺法) 泻南补北法(泻心火以滋肾水)
• 其他:
相生 相克
水(肾)
火(心)
金(肺)
土(脾)
2、五行的制化
• →保持动态平衡和循环运动 • 制化:克制与生化 • 《类经图翼·运气上》:“盖造化之机,不
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 五制则亢而为害。”
• (四)五行的相乘和相侮
• 五行中任何一行太过或不及 • 相乘:相克太过
– 相乘次序:与相克次序相同 • 相侮:反克
–指导脏腑用药
色、味
–指导针灸治疗 –指导精神情志疾病的治疗
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之间的关系
• 均属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 阴阳与五行从不同的方面阐述事物发展
变化的规律 • 五行中每一行又可再分阴阳
谢谢聆听!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部位: 上 下
表 里(脏腑)
背胸
气血津液: 气 血、津液
脏腑: 六腑 五脏
心阳 心阴
经络: 行于四肢外侧的经脉—阳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建议收藏)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建议收藏)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建议收藏)展开全文中医基础理论一、总论和阴阳学说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基础理论_最全笔记 2

中医基础理论_最全笔记 2

中医基础理论——导论何谓中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的健康、疾病、预防的生命科学。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学的思维方法。

集结于汉族地区传统医学(traditional medicine)中医学学科属性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何谓中医基础理论(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中医基础理论是对中医学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研究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一门学科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元气论Essential Qi Theory、阴阳五行学说Yin-yang Theory and Five Phase Theory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visceral manifestation气血津液Qi,Blood, Fluid and Humor经络meridian and collateral体质constitution中医学对人体病理的认识:病因cause of disease、发病occurrence of disease、病机mechanism of disease治则治法therapeutic principle and therapeutic method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医学奠基、形成阶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的标志《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补充《内经》的不足。

《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辨证论治基础。

《神农本草经》:奠定中药学理论的基础。

晋、唐时期:学科分化、临床发展专科专著问世,学科不断分化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探讨病因病机和临床证候学的专著。

▪医学教育规范化:设立太医署宋(金)元时期:学派涌现、理论突破学派:金元四大家(four medical schools)——刘完素(刘河间)(寒凉学派the school of cold & cool ) 主火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从火化”——张从正(张子和)(攻下派the school of purgation ) “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汗、吐、下”——李东垣(李杲)(补土派the school of invigorating the earth ) “脾胃一虚,百病乃生”、“健脾养胃”、“甘温除热”——朱丹溪(朱震亨)(滋阴派the school of nourishing yin )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滋阴降火”明清以降:中医学的综合和集大成集大成:集成性著作涌现1温病学说形成明·吴又可:著《温疫论》一书,首先提出了“戾气”学说。

中医五行归类表

中医五行归类表

中医五行归类表历代医家为了说明人体内外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亦把人体的脏腑组织、生理活动、病理反响,以及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界事物作了广泛地联系。

事物属性五行归类表自然界五行人体五音五味五化五色五气五方五季五脏五腑五官形体情志五声变动五神五液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脏肝心〔心包〕脾肺肾六腑胆小肠〔三焦〕胃大肠膀胱五体筋脉肉皮骨五志怒喜思忧恐五神魂神意魄志五窍目舌口鼻耳五音角徵宫商羽五主色嗅味声液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嗅臊〔膻〕焦香腥腐五味酸苦甘辛咸五液泪汗涎涕唾五声呼笑歌哭呻五动握忧哕咳栗五荣爪面色唇毛发五方东南中西北五谷麻麦稷稻豆五菜韭薤葵葱藿五果李杏枣桃栗五畜鸡羊牛犬猪五时〔年〕春夏长夏秋冬五时〔日〕平旦日中日西日入夜半五常〔天〕风热湿燥寒五化生长化收藏五形矩形尖形方形圆形波形五智仁礼信义智五行相克含义: 是因为天地之性众胜寡, 故水胜火.精胜坚, 故火胜金.刚胜柔, 故金胜木.专胜散, 故木胜土.实胜虚, 故土胜水.五行生克制化宜忌:金: 金旺得火, 方成器皿.金能生水, 水多金沉; 强金得水, 方挫其锋.金能克木, 木多金缺; 木弱逢金, 必为砍折.金赖土生, 土多金埋; 土能生金, 金多土变.火: 火旺得水, 方成相济.火能生土, 土多火晦; 强火得土, 方止其焰.火能克金, 金多火熄; 金弱遇火, 必见销熔.火赖木生, 木多火炽; 木能生火, 火多木焚.水: 水旺得土, 方成池沼.水能生木, 木多水缩; 强水得木, 方泄其势.水能克火, 火多水干; 火弱遇水, 必为熄灭.水赖金生, 金多水浊; 金能生水, 水多金沉.土: 土旺得水, 方能疏通.土能生金, 金多土变; 强土得金, 方制其壅.土能克水, 水多土流; 水弱逢土, 必为淤塞.土赖火生, 火多土焦; 火能生土, 土多火晦.木: 木旺得金, 方成栋梁.木能生火, 火多木焚; 强木得火, 方化其顽.木能克土, 土多木折; 土弱逢木, 必为倾陷.木赖水生, 水多木漂; 水能生木, 木多水缩.根据上述归类表,主要说明如下三方面问题:〔1〕以五行之特性,说明五脏之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事物属性及五行归类表》编者:春风微拂
0、
五五类
仁左青龙
辰星(水星)
义上前朱雀
荧惑星(火星)
信中土黄龙
岁星(土星)镇星
礼右白虎
太白星(金星)
智志下后玄真武
镇星(木星)岁星
1 1、
五方
朝阳东崇文
前门南正阳
中央
阜成西宣武肃杀
安定北德胜
2、
五时
平旦
日中
日西
日入
夜半
3、
五季


长夏


4、
五化





五果





27、、、
其它器官
内分泌
及神经

血管
甲状腺

十二指肠

气管
支气管
肾上腺
性腺
生殖器
5、
五气六气六淫

暑热火
湿


6、
五行





7、
五脏





8、
六腑

小肠

大肠
膀胱
9、
五官(窍)




耳二阴
10、
五体
筋、甲
血脉
肌肉
皮、毛
骨、牙
11、
五华





12、
五液


涎பைடு நூலகம்


13、
六神
魂魄
神明
意志
魄力
志向
14、
五志(七情)
怒惊
喜忧怵
思忧愁
哀忧悲
恐惊
15、
五色
青绿




16、
五味





17
五禁





18、
五臭
羶臊
薰焦


腐臭
19、
五音
角jue
徵zhi



20、
五声(六字)
呼(嘘肝嘻胆)
笑(呵)
歌(呼)
哭(呬)
呻(吹)
21、
五变





22、
五脉





23、
五谷

黍黄黏米
粟稷小米糯米
稻粳米
菽黑豆
24、
五畜
鸡犬



(zhi)彘猪
25、
五菜

薤白
冬葵菜

霍豆叶
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