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14驿路梨花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驿路梨花》作者彭荆风,⽂章选⾃1977年11⽉27⽇《光明⽇报》,⽂体为⼩说。
⽂章共37个⾃然段,称呼为第⼀⼈称。
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
现本⽂⼊选⼈教社新版七年级下册语⽂教材第14课。
下⾯是整理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14课《驿路梨花》课⽂原⽂ ⼭,好⼤的⼭啊!起伏的青⼭⼀座挨⼀座,延伸到远⽅,消失在迷茫的暮⾊中。
这是哀牢⼭南段的处。
这么陡峭的⼭,这么茂密的树林,⾛上⼀天,路上也难得遇见⼏个⼈。
⼣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中露宿了。
同⾏⽼余是在边境地区⽣活过多年的⼈。
正⾛着,他突然指着前⾯叫了起来:“看,梨花!” ⽩⾊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梨树林啊! ⽼余说:“这⾥有梨树,前边就会有⼈家。
” ⼀弯新⽉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着。
⼭间的夜风吹得⼈脸上凉凉的,梨花的⽩⾊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上。
“快看,有⼈家了。
” ⼀座草顶、⽵篾泥墙的⼩屋出现在梨树林边。
屋⾥漆⿊,没有灯也没有⼈声。
这是什么⼈的房⼦呢? ⽼余打着电筒⾛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
⽩⽔门板上⽤⿊炭写着两个字:“请进!” 我们推开门进去。
⽕塘⾥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住过了。
⼀张简陋的⼤⽵床铺着厚厚的稻草。
倚在墙边的⼤⽵筒⾥装满了⽔,我尝了⼀⼝,⽔清凉可⼝。
我们⾛累了,决定在这⾥过夜。
⽼余⽤电筒在屋⾥上上下下扫射了⼀圈,⼜发现墙上写着⼏⾏粗⼤的字:“屋后边有⼲柴,梁上⽵筒⾥有⽶,有盐巴,有辣⼦。
” 我们开始烧⽕做饭。
温暖的⽕、喷⾹的⽶饭和滚热的洗脚⽔,把我们⾝上的疲劳、饥饿都撵⾛了。
我们躺在软软的⼲草铺上,对⼩茅屋的主⼈有说不尽的感激。
我问⽼余:“你猜这家主⼈是⼲什么的?”⽼余说:“可能是⼀位守⼭护林的⽼⼈。
” 正说着,门被推开了。
⼀个须眉花⽩的瑶族⽼⼈站在门前,⼿⾥提着⼀杆明⽕枪,肩上打着⼀袋⽶。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4课驿路梨花
14 驿路梨花雷池中学倪韬【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在记叙中通过叙述和描写来进行抒情的方法。
2.学习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的方法。
3.初步掌握快速阅读文章的方法,培养良好的速读习惯。
4.学习雷锋精神,争做“四有新人”。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小说,在初一教学中应按记叙文处理。
由于本文用的是第一人称,教学时要向学生交代清楚,文中的“我”并不是作者本人,而是一个虚构的人物。
【教学重点】记叙中的抒情以及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的方法。
【教学难点】文章结构颇具匠心,新颖别致,要帮助学生理清记叙的顺序。
【教学方法】要求充分预习,启发学生多读多思,讲练结合。
【课前预习】1.阅读课文注释,查字典,给生字新词注音、释义。
2.阅读课文。
标记小节序号,试答课文后思考探究第一题。
3.思考下列问题:(1)这篇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2)谁是深山中小茅屋的主人?(3)文中哪些内容是用插叙手法写的?(4)课文写了哪些人物?直接写的是谁?间接写的是谁?【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通读全文,熟悉字词。
2.培养速读能力。
3.理清课文内容层次与思路,分析记叙中的抒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以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和雷锋精神在新时期不断发扬光大的典型事例导入课文。
二、释题,简介作者1.释题。
“驿路”在文中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驿路梨花是驿路上的梨花。
大家见过梨花吗?梨花白色,春天盛开。
成片的梨树林中,梨花盛开时一片纯净洁白,惹人喜爱。
唐代著名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写雪时曾有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于此可见梨花之洁白纯净了,本文以“驿路梨花”为题,也可想见梨花姐妹纯洁美好的心灵。
2.作者简介。
三、检查预习,指定学生注音、解词。
(利用小黑板)教师纠正,并补充。
驿站(yì)花瓣(bàn)竹篾(miè)撵(niǎn)麂子(jǐ)简陋(lòu)修葺(qì)菌子(jùn)陡峭:(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第14课 驿路梨花
14,驿路梨花彭荆风丰县首羡镇和集中学赵冬梅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词,整体把握文章的线索。
2、找出文中写梨树林和梨树花的语句,指认实写和虚写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3、理解作者对雷锋精神的赞美。
教学重点: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找出五件好事。
教学难点:找出文中写梨树林和梨树花的语句,指认实写和虚写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咱们丰县的梨花节去过吗?是啊,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让人流连忘返。
在我国西南边陲那漫山遍野的梨花,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来感受梨花的别样的美。
二,自主先学1,生字驿路()竹篾()撵走()修葺()恍惚()陡峭()露宿()漆黑()麂子()晶莹()2,走近作者彭荆风,当代作家。
他只读过两年初中,1949 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
“文化革命”中,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坐了七年监狱。
打例“四人帮”后重新提笔写作,《驿路梨花》是重新提笔后的第一篇。
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师长在向士兵敬礼》、《绿月亮》等。
3,背景探寻《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
当时,我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
那是5月间的一个下午,我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我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我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
这时候,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我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
三,整体感知同学们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课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出场的顺序是怎样的?“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梨花)2,以上那些人所做的事以及做这些事的目的?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4,本文题目叫《驿路梨花》,也就是说课文要以梨花作为线索,找找看,文中关于梨花的景物描写到底有几处?各在文章的哪一部分?分别起着什么作用?一写梨花(在文章开头。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作者介绍
人物经历编辑陈运和陪同彭荆风参观上饶集中营旧址1929年11月22日出生。
1949年参军,1950年毕业于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
历任云南军区文化部编辑,昆明军区创作员、宣传部副部长,成都军区创作室主任。
中国作协理事、名誉委员,云南作协副主席。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
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文学创作一级。
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师长在向士兵敬礼》、《绿月亮》等,长篇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短篇小说集《当芦笙吹响的时候》、《佧佤部落的火把》、《绿色的网》、《红指甲》等,中篇小说集《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雾茫茫》等,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文学评论集《彭荆风谈文学》,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合作)、《芦笙恋歌》(合作)、《绿色的网》等。
靠自学成为作家。
解放前只读过初中两年就因家贫失学,进报社当学徒、校对、记者、副刊编辑,还办过文学团体“牧野文艺社”。
1949年6月在南昌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进入云南边疆,1955年由边疆连队调到昆明军区任创作员。
在云贵高原各少数民族地区工作过多年,担任过编辑、连队文化教员、专业作家。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离开文坛22年,“文革”中坐牢7年。
热爱乡土,热爱祖籍萍乡,热爱出生地鄱阳,热爱小时呆过的赣州、铅山、上饶。
多次回乡访亲探友,给当地业余作者讲话或辅导,认真负责生动。
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获奖情况编辑《今夜月色好》获全国第八届优秀短篇小说奖;《红指甲》获首届金盾奖,《蛮帅部落的后代》获全国第二次少儿文艺创作三等奖;报告文学《覆盖再覆盖》获1987年全军当代军人风貌奖;报告文学《解放大西南》(云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7月)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2007—2009);短篇小说《阴阳有隔》荣获第二届边疆文学·昊龙年度文学年度短篇小说奖(2011年度)。
创作历程编辑彭荆风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第4单元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第4单元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一. 教材分析《驿路梨花》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第4单元的第14课,本课主要内容是一个描绘梨花盛开在驿路上的美景,通过描绘梨花的美,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对学生有很好的熏陶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描写自然美景的文章,对这类文章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本文的语言较为优美,含蓄,学生可能对一些词语和句子的含义理解有困难。
同时,学生对梨花这种植物可能了解不多,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的语言,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对梨花的描写,感受梨花的美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对自然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对梨花的描写,感受梨花的美丽,以及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描绘的场景,通过分析课文的语言,让学生感受梨花的美丽,理解作者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2.梨花的图片和视频3.生字词卡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录音带,让学生跟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
2.呈现(10分钟)展示梨花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梨花有直观的认识。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要写梨花盛开在驿路上,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调的把握,体会作者的情感。
然后,教师提问,让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用生字词卡片进行组词、造句,巩固生字词的学习。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自己心中最美的梨花景象,可以是用文字,也可以是用画笔。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梨花的美丽和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 《驿路梨花》知识总结和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知识总结和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彭荆风,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作家。
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
与人合写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与《芦笙恋歌》,“文革”后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
二、背景资料《驿路梨花》是彭荆风于1977年秋写的,当时,党中央重新提出要学习雷锋精神,作者记忆的闸门也被叩开了,他想起了许许多多边疆地区的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那深山大岭里供旅人方便的小茅屋,想起了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
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彭荆风拿起笔来,写就了《驿路梨花》。
三、理解词义1.修葺:修理房屋。
葺,用茅草覆盖房顶。
2.折损:因过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3.驿路: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4.迷茫:广阔而看不清楚。
5.恍惚:不真切,不清楚。
6.简陋:简单粗陋不完备。
7.延伸:延长伸展。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9):写“我”和老余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10—12):“我们”投宿小茅屋,猜测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第三部分(13—27):写瑶族老人述说小茅屋的主人是梨花。
第四部分(28—37):写梨花妹妹讲述小茅屋的来历,引用诗句点题。
五、问题归纳1.开篇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
“挨”“延伸”“消失”由近及远,描写出了山峦的层叠和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
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文“小屋”的出现作铺垫。
2.“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出了第一个悬念。
3.小茅屋的主人为过路人准备了哪些必需品?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具有怎样的品质?本题运用人物形象五分析法。
(完整word)(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14驿路梨花
14驿路梨花【学习目标】1.仔细体会记叙中的抒情。
2.掌握基本的快速阅读法。
3.认真体会并掌握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的技法。
4.感悟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弘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学习重难点】1、文章的记叙顺序和写人技法。
2、对小屋主人和文章中心的理解。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一学】作者简介:作者彭荆风,江西萍乡人。
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绿月亮》等,长篇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短篇小说集《当芦笙吹响的时候》《佧佤部落的火把》《绿色的网》《红指甲》等,中篇小说集《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雾茫茫》等,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文学评论集《彭荆风谈文学》,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合作)、《芦笙恋歌》(合作)、《绿色的网》等。
本文发表于1977年,是一篇短篇小说,写的是发生在哀牢山中的一个助人为乐的故事。
1.注音简陋.(lòu)驿.路梨花(yì)竹篾.(miè)撵.走(niǎn)麂.子(jǐ) 修葺.(qì) 蕈(xùn)2.解释词义陡峭: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修葺:修理房屋。
葺,用苇草覆盖房顶。
修长:长。
修,也是长的意思。
恍惚: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
折损:指损伤,损失。
简陋:形容简单而鄙陋。
悠闲:从容闲适而无所牵挂。
晶莹:形容光亮而透明,多数是指露珠等球型物体。
3..本文以“梨花”为线索。
4..划出文章中描写梨花的句子。
第一处:4—6自然段(文章的开头)第二处:27自然段(文章的中间)第三处:37自然段(文章结尾)5..这几处的描写哪些是实写的,哪些是虚写的?第一处:实写;第二处:虚写;第三处:望梨花(实写),想梨花诗句(虚写)。
【议一议】一、一写梨花。
1.小说是怎样开头的?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写山:好大、起伏、一座挨一座、延伸、消失等几个动词描写山势,由近及远,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作铺垫。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14课驿路梨花
集体备课教案授课题目《驿路梨花》授课学时第1课时课型讲授□讨论□习题□复习□其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字词和文学常识过关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故事情节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的略读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雷锋精神的传承,启发学生助人为乐德育目标感受雷锋精神的传承,启发学生助人为乐教学重点理清文章脉络,找出两次误会、三次悬念教学难点理清文章脉络,找出两次误会、三次悬念教具、课件PPT、黑板教学过程备注一、基础知识巩固1、《回忆鲁迅先生》读读写写领读后齐读2、七下文学常识提问3、课外背诵成语提问二、新课导入《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三、教学目标出示1、理清文章脉络,疏通故事情节2、简单了解本文写作手法的作用四、预习检测麂子菌子修葺山寨撵走竹篾驿路扛枪(由学生点出多音字和形近字,并组词)五、初读感知课堂小结本文情节波澜起伏,吸引力很强,而且文中出现了很多次关于梨花的描写,请课下找出并品析作业布置从文中划出关于梨花的描写句子,并做批注进行品析板书设计反思提升本节课的优势教学目标基本达到、情节梳理完整、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存在的问题环节设计上存在衔接不自然的情况、时间安排欠妥改进措施备课时多考虑过渡语、将备时间加入备课内容1、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预测:“我”和老余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梨花2、这些人物与小茅屋发生了什么故事?请简要概括师明确:“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被小茅屋“照料”、修葺小茅屋瑶族老人:被小茅屋“照料”、为小茅屋送粮、修葺小茅屋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解放军:修建小茅屋梨花:照料小茅屋3、选择一种方式进行复述课文(1)按人物出场顺序(2)按小茅屋修建、维护顺序4、观察这两种方式有什么不同?本文采取的是哪种?师明确:第二种是结果先出,第一种不是;本文采取第一种5、第一种方式用的是什么手法?预测:设置悬念6、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预测:引起阅读兴趣(师补充: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六、再读深入1、文中出现三次悬念、两次误会,请分别找出来生答师明确:三次悬念:“这是什么人的房子?”“主人家是谁?”“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两次误会:误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误认为哈尼小姑娘打头的是梨花2、三次悬念、两次误会使得文章情节起伏,但始终有个中心词叫“梨花”,那么“梨花”拥有几重身份?分别是什么?预测:两重,分别是自然界的梨花和人物梨花驿路梨花人物:“我”和老余、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梨花手法:设置悬念(作用: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处: 37 自然段 (文章结尾 )
5.. 这几处的描写哪些是实写的 , 哪些是虚写的? 第一处:实写;第二处:虚写;第三处:望梨花
【议一议】
(实写 ), 想梨花诗句 (虚写 )。
一、一写梨花。
1. 小说是怎样开头的?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写山:好大、起伏、一座挨一座、延伸、消失等几个动词描写山势
,由近及远 ,突出
火塘里的灰是冷的 ,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 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 水。
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 “ 屋后边有干柴 ,梁上竹筒里有米 , 有盐巴 , 有辣子。”
——在这所没人的房子里 ,我们却受到了许多优待: ①邀请的方式是热情的: “ 请进!” ②准备的物质是丰厚的。③安排是细心的。④感受是温馨的。
3. 小茅屋的主人就只有我们这些人吗? ——凡照料过小茅屋的 , 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的后来人 , 都属于小茅屋的主人。
4. 用书上的哪句话可以概括上一点 , 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驿路梨花处处开
处处开的不仅仅是梨花 , 而是助人为乐的梨花精神 , 即雷锋精神 ,“处处开 ” 就是雷 锋精神处处得到了发扬光大 , 加深了主题。
D. 表明是引用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 ,而且梨花姑娘的名字与梨花相同。
6.《驿路梨花》的体裁是 ________,作者是 __________ ,本文以 __________ 为主,兼用了
_______ 的表达方式。
7. 深山中小茅屋的主人是 ___________。本文立意新而深: 把 __________作为雷锋精神的
“我”和老余
瑶族老人
一群哈尼小姑娘
解放军战士
梨花
“ 我”和老余:在大山深处的梨树林边,发现了小茅屋 ;在小茅屋中受到照料,得到了 食宿帮助 ;第二天和瑶族老人一起为小茅屋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在小茅屋中得到照料,很感激 人 ;和“我、”老余一起修葺小茅屋。
;专门到小茅屋送粮食,方便路
二、归纳本文主旨。
本文集中反映了少数民族地区军民之间 ,各族人民之间团结互助的情谊和助人为乐的 精神面貌 ,歌颂了雷锋精神 , 表现出社会主义新风尚在祖国处处都闪耀着灿烂的光辉。
三、小结:
文章以梨花为线索 ,采用以物喻人的形式 ,在寻找小茅屋主人的曲折情节中 ,再现了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热情好客 ,乐于助人的纯朴民风 ,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 秀品质。
作者简介:作者彭荆风 , 江西萍乡人。 1946 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鹿衔 草》《断肠草》《绿月亮》等 ,长篇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 ,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 《挥戈落日》 ,短篇小说集 《当芦笙吹响的时候》 《佧佤部落的火把》 《绿色的网》《红指甲》 等 ,中篇小说集 《蛮帅部落的后代》 《爱与恨的边界》 《雾茫茫》 等,散文集 《泸沽湖水色》 《九月衣裳》 , 文学评论集《彭荆风谈文学》 ,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 (合作 )、《芦笙 恋歌》 (合作 )、《绿色的网》等。
(
)引
出来的。
A. 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B. “我”和老余的谈话 C. 瑶族老人的出现
D. 哈尼小姑娘的出现 E. 小茅屋的启示
5.用“驿路梨花”作标题的含义是
()
A. 因为小茅屋的主人是梨花姑娘,作者是在赞美她。
B. 因为驿路上到处是梨花,特别美,值得作者赞美。
C. 以花喻人,使自然界的梨花同小茅屋的主人相互辉映。
4. 朗读描写梨花美景的语句。品味写景的语言 , 体会写景的作用。
梨花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 ,不仅给人以惊喜 ,更多的是给人以希望和安慰。 我 们焦急的心顿时平静下来了。
5. 那座小茅屋是怎样的呢?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屋里黑漆漆的没有灯也没有人声。
门是从外扣着的。
白木门板上有黑炭写的两个字: “ 请进! ”
【练一练】
1. 下列加黑的宇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漆 黑 (x ī) 折 损 (zh é) 倚 靠 (y ǐ) 麂 子(j ǐ)
B. 瑶 族 (y áo) 撵 走 (ni ǎn) 简 陋 (l ù) 修 葺(q ì)
C. 菌 子 (j ùn) 着 落 (zhu ó) 陡 峭 (qi ào) 驿 路(y ì)
⑤“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一句诗: 梨花处处开。 ’”
‘驿路
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与洁白的梨花融为一体,花美人更美。
“处处开”展示了雷锋精
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旺盛生命力,升华了文章主题。再次点题,题文相映,首尾呼应,使作
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小结:文中两次写梨花 , 一实一虚 ,既写环境之美 , 又烘托了人物的美好品质。
【学习目标】
14 驿路梨花
1.仔细体会记叙中的抒情。
2.掌握基本的快速阅读法。
3.认真体会并掌握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的技法。
4.感悟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 【学习重难点】
, 弘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1、文章的记叙顺序和写人技法。
2、对小屋主人和文章中心的理解。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一学】
【练一练】
阅读课文第 1~12 节回答下列问题
1 文段开头写出山的什么特征 ?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
2. 用波浪线在文中标出故事发生的季节的语句。文段开头写山高、写暮色、写“我
们着急”,回忆我们学过的诗句, 用一句诗表达似乎有 “ _________________ ”之感; 突然,
看到梨花,猜想前边必有人家,于是,又似有“
④“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 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虚实映衬, 香气四溢的梨花林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 为全文营造一种景和人融合的意 境,也表达了作者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照应文题的同时,产生了第 二个误会,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
如流。“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
和谐一体 ; 同时,“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这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化的韵味。
7.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
种写法,说说其表达效果。
表达效果主要是:通过悬念和误会的安排和展开,使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增强 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见证;把 __________作为雷锋精神的体现;把 ___________作为雷锋精神的象征。
答案: 1.C 2. B 3.D 4. A 5. C 6. 记叙文 (散文 ) 彭荆风 记叙 抒情
7. 建造者和照料者 (或逐个说出也可 )方便旅客的深山茅屋
建造和照料小茅屋的行动
洁白、朴素的梨花
第二课时 【学一学】
修长:长。修,也是长的意思。
恍惚: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
折损:指损伤,损失。
简陋:形容简单而鄙陋。
悠闲:从容闲适而无所牵挂。 晶莹:形容光亮而透明,多数是指露珠等球型物体。
3.. 本文以 “ 梨花 ”为线索。
4.. 划出文章中描写梨花的句子。 第一处: 4— 6 自然段 (文章的开头 )
第二处: 27 自然段 (文章的中间 )
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
“驿路梨花”是盛开在边疆
驿路上的梨花,在作者笔下,这既是自然界的梨花:开满枝头、洁白如雪、香气四溢
;又
是梨花姑娘:助人为乐、充满朝气、淳朴热情
; 还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盛开
无华、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 也是边疆民族优良民风的体现:朴实热情、知恩图报、从善
D. 晶 莹 (y ín) 露宿 (s ù)
恍 惚 (hu ǎng) 竹 篾(mi è)
2. 下面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茂蜜的树林 把柴米补上 抢着说感激的话 B. 幅员广大 不禁一颤 等待赦免
C. 豁然开朗 怡然自乐 迷茫的幕色
D.
喷香的米饭 香飘四溢 译路梨
花
3.结合句意解释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文发表于 1977 年, 是一篇短篇小说 , 写的是发生在哀牢山中的一个助人为乐的故事。
1. 注音
简陋.(l òu) 驿.路梨花 (y ì) 2. 解释词义
竹篾.(mi è)
撵.走 (ni ǎn麂.) 子 (j ǐ) 修葺.(q ì) 蕈 (x ùn)
陡峭: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修葺:修理房屋。葺,用苇草覆盖房顶。
1、梳理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 (1~ 8):写我和老余正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 (9~ 36):主要写小茅屋主人的热情周到,引发我们对小茅屋主人的猜想。
第三部分 (37):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 开遍神州大地。
2.下面的人物分别与小茅屋有过什么故事 ?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 ?
__________________”之感。
3.文中第⑥段中能体现幽静优美景色特征的词语是
1. 文中写遇见哈尼小姑娘有什么作用? ——哈尼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
, 解开了文中 (建造 )小茅屋 ,梨花姑娘 (照料 )小茅屋 ,哈尼小姑娘 (照管 )小茅屋 ,瑶 族老人受益之后 ,送来米 ,同样也算 (照管 )了小茅屋 ,“ 我” 和老余 (修葺 )小茅屋 , 我们都 为小茅屋做出了贡献 , 因此 , 我们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6. 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呢? ——从瑶族老人嘴里得知小屋 “ 主人 ” 是梨花姑娘。
二、写梨花
1. 齐读 27 自然段 , 思考:本段再写梨花有什么作用?
——本段写梦中的梨花与梨花姑娘 花姑娘的美好品质。
,将人与景结合起来 ,赞花 ,更是赞人 ,突出了梨
2. 作者为什么要把梨花姑娘放到梨花林里去写? 写香气四溢的梨花林是为了赞美梨花姑娘纯洁美好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