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言情感表达手段研究
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研究
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研究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一直是汉语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历来以来,动量词及动量短语在汉语中的使用一直备受关注,在近代也有大量的学术研究及论文写作。
本文以动量词及动量短语在汉语中的使用为研究内容,讨论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的定义、产生和使用方式,以及其影响汉语语言现象的研究成果。
一、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的定义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解释,动量词及动量短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词类,它们是汉语口语中的一种比喻手段,用来表达对言表示的内容的语义加强,以及表达某种情感或语气的情感抒发的功能。
英文释义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也被称为“Particle”。
二、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的产生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的产生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汉语中口语通用部分,即从古代到近代,汉语口语中普遍存在的词汇及短语,他们形成了汉语口语中特有的特殊表达方式,在日常口语中被广泛使用。
另一方面,动量词及动量短语也可以由其他语言所影响而产生,比如汉语中的借词以及借义词。
三、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的使用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的使用不仅限于口语,也可以用于文言文,诗词中,也可用作标点符号使用。
动量短语的使用,可以加强语言表达的语义,比如修饰一些抽象的概念,也可以突出语言表达的语义,比如表示强烈的否定或者肯定的意义。
此外,动量短语还可以表达出句子抑扬顿挫的韵律,给语言表达增加一种节奏感。
四、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的研究成果有关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的研究成果有很多,大体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基于语言学理论的研究。
这类研究主要关注如何理解语言中不同形式的动量表达,比如不同动量词之间的流派、关系等。
另一方面是动量词及动量短语在日常汉语中的应用研究。
这类研究主要关注动量词及动量短语在不同文本中的使用方式,以及他们在不同场合下传播的影响。
五、结论动量词及动量短语在汉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他们不仅具有表示语义的功能,还可以作为语气的表示,对汉语的表达也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功能。
汉语讽刺言语行为的语用学研究
汉语讽刺言语行为的语用学研究一、内容综述汉语讽刺言语行为的语用学研究,是一项深入探讨汉语中讽刺表达方式的实际运用及其交际功能的学科研究。
该研究不仅关注讽刺言语行为在特定语境中的表现形式,还致力于揭示其背后的语用动机、交际效果以及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联。
讽刺言语行为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手段,具有丰富的表达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可以通过反语、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以及幽默、讥讽、嘲讽等表达方式,来实现对特定对象的批评、调侃或戏谑。
这种言语行为往往言简意赅,需要听者具备较高的语用推理能力,才能准确理解其中的讽刺意味。
语用学视角下的汉语讽刺言语行为研究,注重分析讽刺言语行为在实际交际过程中的运用策略和功能效果。
通过对大量真实语料的分析,研究者可以发现,讽刺言语行为在人际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既可以用于表达不满、批评等负面情绪,也可以用于传达调侃、幽默等积极情感。
讽刺言语行为还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策略,用于缓解尴尬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亲密关系等。
汉语讽刺言语行为的语用学研究还关注其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联。
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讽刺言语行为的接受程度和解读方式可能存在差异。
研究者需要充分考虑社会文化因素对讽刺言语行为的影响,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其在实际交际中的作用。
汉语讽刺言语行为的语用学研究是一项复杂而有趣的学科研究。
通过对讽刺言语行为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中的讽刺表达方式,揭示其在人际交往中的实际运用和功能效果,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1. 讽刺言语行为的定义与特点讽刺言语行为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方式,其核心在于通过夸张、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对某一对象或现象进行含蓄而尖锐的批评或嘲笑。
讽刺言语行为尤为丰富和独特,它不仅是人们表达不满、揭示矛盾的重要手段,更是体现汉语语言魅力和文化内涵的重要方式。
讽刺言语行为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它往往针对某一特定的对象或现象,通过对其特点或行为的描绘,达到批评或嘲笑的目的。
汉语话语标记的类型及功能研究综观
汉语话语标记的类型及功能研究综观一、本文概述《汉语话语标记的类型及功能研究综观》一文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探讨汉语中话语标记的类型及其所承载的功能。
话语标记,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对于理解汉语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习惯、揭示语言使用者的认知心理和交际策略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首先对话语标记的定义、性质及分类进行界定和阐述,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接着,文章将详细分析汉语中常见的话语标记,如“然后”“所以”“但是”等,揭示它们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情况和功能差异。
本文还将探讨话语标记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如提高话语连贯性、表达说话者情感态度等。
文章将总结现有研究成果,指出研究不足,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通过本文的综述,读者将对汉语话语标记的类型及功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汉语话语标记的类型汉语话语标记的类型丰富多样,它们在言语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话语标记是指那些在句子中并非核心信息,但对理解整个话语结构和语境至关重要的词语或短语。
这些标记在汉语中的存在,不仅丰富了语言表达的形式,还增强了交流的明确性和效率。
连接性标记:这类标记主要用于连接前后句子或段落,使整体语义流畅。
例如,“而且”“但是”“因此”等,它们在句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帮助听者或读者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强调性标记:这类标记用于突出句子中的某些重要信息,引起听者或读者的注意。
常见的强调性标记有“确实”“真的”“特别”等,它们可以增强句子的语气和重点。
情感性标记:这类标记主要表达说话者的情感或态度,如“可惜”“幸好”“居然”等。
这些词语不仅传递了信息,还传达了说话者的情感色彩。
解释性标记:这类标记用于对前面的话语进行解释或补充,使听者或读者更易于理解。
例如,“也就是说”“换句话说”等,它们为听者或读者提供了更多的背景信息或解释。
话题转换标记:这类标记用于表示话题的转变,如“另外”“还有”等。
它们帮助听者或读者识别出话语中不同话题的界限。
现代汉语定语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定语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现代汉语定语研究综述》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探讨现代汉语中定语的相关研究。
定语作为语言中重要的语法成分,对于表达事物的属性、特征和状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定语的定义、分类、功能、位置、与其他语法成分的互动等方面,对现代汉语定语的研究进行系统的回顾和总结,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将概述定语的定义和分类。
定语是语言中用来修饰或限定名词或代词的词或词组,具有描述性、限制性等功能。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定语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形容词性定语、名词性定语、动词性定语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定语在表达上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现代汉语丰富的定语系统。
本文将探讨定语的功能和位置。
定语在句子中主要起到修饰和限定名词或代词的作用,使表达更加精确、生动。
同时,定语的位置也是其语法功能的重要体现。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一般位于名词或代词之前,形成“定语+中心词”的结构。
这种位置安排既符合汉语的语法规则,也符合人们的表达习惯。
本文将分析定语与其他语法成分的互动关系。
定语在句子中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语法成分相互关联、相互制约。
例如,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的关系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定语与状语之间的关系是限定与被限定的关系。
这些互动关系共同构成了现代汉语复杂的语法网络。
通过对现代汉语定语研究的综述,本文旨在揭示定语在现代汉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深化对现代汉语定语的认识和理解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也期望能够推动现代汉语定语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为汉语语言学的研究贡献新的力量。
二、现代汉语定语的分类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对名词或代词进行修饰或限制的词语或词组。
根据不同的标准和功能,定语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按照定语的性质,现代汉语定语可以分为限制性定语和描述性定语。
限制性定语主要用于对名词进行范围或类别的限制,如“红色的苹果”中的“红色的”就是限制性定语,它限定了“苹果”的颜色。
而描述性定语则主要用于对名词进行形象的描绘,如“美丽的风景”中的“美丽的”就是描述性定语,它描绘了“风景”的特质。
现代汉语中的习语与民俗文化研究
现代汉语中的习语与民俗文化研究现代汉语中的习语与民俗文化一直是中国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语是一种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方式,是人们在日常交流中通过喻指、象征等手段传递思想和情感的固定短语。
民俗文化则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系列风俗习惯、传统仪式和信仰体系,包括节日庆典、民间故事、民间舞蹈等。
习语和民俗文化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底蕴。
在现代社会中,习语和民俗文化不仅仅是语言文化的表达形式,更是中国人民生活、思想、价值观的体现。
习语和民俗文化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还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传统的创新与发展。
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习语与民俗文化的概念及内涵1. 习语的概念及特点习语是一种具有固定形式、流行范围广泛的语言表达方式,它是人们在日常交流中通过简练、形象的语言方式传递思想、情感、态度等。
习语具有言简意赅、易记易懂的特点,能够在短时间内传递丰富的信息。
习语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和社会经验,是人们长期生活和劳动的结果。
习语的形成具有历史的痕迹,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和社会风貌。
2. 民俗文化的概念及特点民俗文化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的一系列风俗习惯、传统仪式、宗教信仰等,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
民俗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形式的文化表达。
民俗文化具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特点,包括节日庆典、宗教信仰、婚丧嫁娶、民间习俗以及民间文学、民间舞蹈等。
3. 习语与民俗文化的联系与区别习语与民俗文化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在概念及内涵上存在一定的区别。
习语是语言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们在日常交流中使用的一种短语,具有言简意赅、流传广泛等特点。
而民俗文化则包括更广泛的范畴,不仅包括语言交流中的习俗风俗,还包括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习语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研究
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研究心理动词是指表达人们内心思维、情感、意愿等主观心理状态的动词。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和语言学的研究,现代汉语心理动词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点。
本文将对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分类、特点和运用进行研究。
一、现代汉语心理动词分类现代汉语中的心理动词可以分为两大类:感知类和意愿类。
感知类心理动词主要用于描述人们对外界客观环境的感知和认知过程。
例如:“看”、“听”、“闻”、“感觉”等。
“看”表示对视觉信号的感知,“听”表示对听觉信号的感知,“闻”表示对气味的感知,“感觉”表示对触觉和整体感知的感知。
意愿类心理动词主要用于描述人们内心的情感、态度和意愿。
例如:“喜欢”、“讨厌”、“愿意”、“希望”等。
“喜欢”表示对某事物的喜好,“讨厌”表示对某事物的厌恶,“愿意”表示对某事物的接受程度,“希望”表示对未来的期望。
二、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特点现代汉语心理动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主观性强:心理动词主要表达的是个体的主观内心状态,具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
2. 背靠身体感官:大多数感知类心理动词直接对应着人体五种感官,通过身体感觉来表达内心感知。
3. 动态变化:心理动词因表达心理状态的变化而具有动态性,能够描绘内心丰富的情感和意志的变化过程。
4. 比喻运用广泛:心理动词常常通过比喻和隐喻的方式来增强表达的形象感和情感表达的力度。
三、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运用现代汉语心理动词在口语、书面语和文学作品中都有广泛的运用。
1. 口语中的运用:在日常交流中,人们常常使用心理动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例如:“我喜欢这首歌”、“我讨厌下雨天”。
2. 书面语中的运用:在官方文件、报告和书面报道中,心理动词常用于描述人们的观点、态度和意愿。
例如:“根据市民调查数据,大多数受访者对环境保护表示支持”。
3. 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心理动词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描绘出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
例如:“她满怀希望地走进了新的工作岗位”。
《2024年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研究》范文
《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研究》篇一一、引言现代汉语中,语气副词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它们在表达语句的语气、情感和态度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的特点、分类、功能及其在语言交际中的应用,以期为汉语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的特点现代汉语语气副词具有以下特点:1. 表达情感和态度:语气副词能够表达说话人的情感和态度,如肯定、强调、疑问、感叹等。
2. 丰富多样:现代汉语中,语气副词的种类繁多,不同的副词在用法和意义上有明显的差异。
3. 灵活多变:语气副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功能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与其他语言成分进行组合,形成丰富的语言结构。
三、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现代汉语语气副词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1. 肯定类:如“确实”、“的确”等,用于表达肯定、确认的语气。
2. 强调类:如“真的”、“非常”等,用于强调说话人的情感和态度。
3. 疑问类:如“难道”、“怎么”等,用于表达疑问、询问的语气。
4. 感叹类:如“太”、“好”等,用于表达感叹、赞叹的语气。
四、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的功能现代汉语语气副词在句子中具有以下功能:1. 表达情感和态度:通过使用不同的语气副词,说话人可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态度,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2. 调整句子节奏:语气副词的使用可以调整句子的节奏和语调,使语言更加流畅、自然。
3. 增强语言表现力:通过与其他语言成分的组合,语气副词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更加丰富、多样。
五、现代汉语语气副词在语言交际中的应用在现代汉语交际中,语气副词的应用广泛而灵活。
例如:1. 在日常交流中,人们经常使用语气副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如“非常”、“特别”等,使语言更加生动、亲切。
2. 在文学作品中,作家通过运用各种语气副词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情感变化和刻画环境等。
例如在小说、散文等文体中,常见的一些肯定或强调类的语气副词如“果然”、“竟然”等。
韵律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
韵律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一、本文概述《韵律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探讨韵律语法理论在汉语研究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韵律语法,作为一种语言学理论,强调语言的韵律结构对于语法结构和意义表达的影响。
本文首先将对韵律语法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进行介绍,然后分析汉语韵律特性的独特性,以及这些特性如何影响汉语的语法和语义。
接着,文章将综述近年来韵律语法理论在汉语研究中的实践应用,包括韵律句法分析、韵律与语义关系研究等方面。
文章将展望韵律语法理论在汉语研究中的未来发展,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对韵律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的深入探讨,本文旨在提升对汉语语言特性的理解,推动汉语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韵律语法理论的核心内容韵律语法理论的核心内容在于揭示语言中的韵律结构如何与句法结构相互作用,共同塑造语言的表达形式。
该理论主张,语言的韵律结构是一种独立于句法结构的层级结构,它在语言的生成和理解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韵律结构通过音节、重音、语调等韵律单位来组织语言,使得语言在发音时具有和谐的节奏和韵律。
在汉语研究中,韵律语法理论的应用尤为重要。
汉语作为一种声调语言,其韵律特性在语言表达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韵律语法理论通过深入剖析汉语的韵律结构,揭示了汉语句子中的韵律模式和韵律规则,为我们理解汉语的句法结构和语义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韵律单位与韵律结构:韵律单位是构成韵律结构的基本元素,包括音节、重音、语调等。
韵律结构则是由这些韵律单位按照一定的规则和层级关系组织而成的。
韵律与句法的相互作用:韵律结构与句法结构在语言的生成和理解过程中是相互作用的。
一方面,韵律结构可以对句法结构产生制约和影响,使得句法结构在韵律结构的框架下进行调整和变化;另一方面,句法结构也可以对韵律结构产生影响,使得韵律结构在句法结构的引导下呈现出特定的模式和规则。
韵律与语义的关系:韵律语法理论还强调了韵律与语义之间的密切关系。
韵律结构不仅可以通过影响句法结构来间接影响语义表达,还可以通过自身的韵律特征来直接传达语义信息。
情态与汉语情态动词
情态与汉语情态动词一、本文概述情态是人类语言中表达说话者对事件或命题看法和态度的重要语法范畴。
情态动词作为实现情态功能的主要手段,在汉语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汉语情态动词的特性、分类、功能及其在语境中的实际运用。
通过对汉语情态动词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语法系统的特点,进而揭示汉语母语者的思维模式和语言习惯。
本文首先将对情态及情态动词进行定义和分类,明确研究范围和对象。
随后,我们将分析汉语情态动词的基本语法特征,包括其句法位置、搭配关系以及与其他词类的互动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汉语情态动词的语义特征,揭示不同情态动词在表达不同情态意义时的细微差别。
除了对汉语情态动词的静态描述外,本文还将关注其在实际语境中的动态运用。
我们将通过大量语料分析,揭示汉语情态动词在实际交际中的使用规律,以及它们如何与其他语言成分共同构建完整的语义和语用功能。
我们还将比较汉语情态动词与其他语言情态表达方式的异同,以期在更广阔的视野下认识汉语情态动词的独特性。
本文旨在全面、系统地研究汉语情态动词的各个方面,以期为汉语语法研究和语言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情态的基本概念情态,简单来说,是指语言表达中体现出的说话者对事件或状态的主观态度和看法。
在语言学中,情态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语言的表达功能、人际交流以及语境等多个方面。
在汉语中,情态主要通过情态动词、助动词、语气词以及一些特定的语法结构来表达。
情态动词是汉语中表达情态的主要手段之一。
它们不仅具有表示时态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能够表达说话者对事件或状态的主观态度和看法。
例如,“能”“会”“应该”“必须”等情态动词,在句子中能够表示能力、可能性、义务、推测等多种情态意义。
除了情态动词外,助动词和语气词也是汉语中表达情态的重要手段。
助动词如“要”“得(děi)”“敢”等,通常与情态动词配合使用,进一步丰富情态的表达。
而语气词如“了”“呢”“吧”等,则通过改变句子的语气,来传达说话者的情感态度和语气。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语言风格与语言艺术的意义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语言风格与语言艺术的意义摘要: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如何体现语言艺术是非常关键的。
汉语言的语言风格与艺术使用是否恰当,关乎着整个教学过程以及整体汉语言教学的结果。
因此本文主要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理论视角入手,对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出现的语言风格进行了较深刻的分析,并归纳总结出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语言风格与语言艺术的意义与实践办法,旨在为汉语言教育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语言风格;语言艺术;意义引言:汉语言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它的文化内涵和研究价值十分丰富。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和艺术特征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在汉语语言教学中,要求教师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还要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加之其教学内容严谨等学科特点,传统的教学语言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的语言风格必须相应地加以调整和变化。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常见的语言风格汉语言教师的语言风格由一般语言、文学语言、情势语言三大因素所决定,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原创性。
由于个体性格、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差异,每一位汉语言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可以看出汉语言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的分类主要包括外向型和内向型。
(一)外向型语言风格教师在使用此教学语言时,具备下列特征:语速快,音调高,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都很丰富。
这种课堂语言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专注,因此课堂上的学习效果非常好。
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学生的思想会变得更加活跃,对新东西也会有强烈的兴趣。
当然这种教学方式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老师说话速度太快,信息量太大,很可能会导致学生在接受到相关信息时,无法完全消化和吸收。
(二)内向型语言风格教师在使用此教学语言时,具备下列特征:语速缓慢,语调不高,缺少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但对每一项专业知识都有详细的讲解,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吸收能力较强,很少有遗漏或积压的情况。
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
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人类文明源远流长,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传承。
而汉语言文学专业则致力于探索和研究汉语言的发展历程以及汉字的演变,以及通过文学作品传递和表达大众的思想情感。
本篇文章就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角度,介绍其知识和意义。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知识体系十分广泛而深入。
首先,它包括对汉字的深入研究。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研究者需要掌握古代汉字的结构、演变规律以及不同时期汉字的使用情况。
此外,对于现代汉字的认识也是十分重要的。
如何运用汉字来表达精确的思想和情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项重要任务。
除了对汉字的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还关注汉语的语言特点和语法结构。
汉语是世界上少数几种象形文字之一,并具有独特的语法和表达方式。
通过深入研究汉语的语法规则和表达方式,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
在汉语文学的研究中,文学作品是重要的研究对象。
文学作品既反映了社会现象和人们的思想情感,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特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和研究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以及现代文学作品,如鲁迅的《狂人日记》等。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
在学习过程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批评能力。
学生需要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通过批评来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
这种培养使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和创造。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知识和研究对于培养人才和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汉语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越来越大。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可以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和使者,在国际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
同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和社会发展,从而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体系广泛而深入,涵盖了汉字的研究、汉语的语言特点和语法结构,以及文学作品的研究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汉语情感“喜悦”和“悲伤”的隐喻分析
结 构 成 分 :有 形 空 间 、 上方 和 下 方
基本 逻辑 :这个 图式是对 称的 ,如果A 相对 于B 来说是
他 心理 因素 的影响而使 得说话者 或听话者 认为某些 事物之 上 方 , 那 么B 对于 A 说 就 是下 方 ,二者 互 为 参 照 。 相 来 间存在某 些方面 的相 似 ,这种 相似无 法从事物 的形状 、外 在 情 感理 解 中 的作 用 :情 感产 生 时有 一 定的 外部 表
感悟 。
结构成分:内部 、外部和边界
言 应 用研 究
一
个 物体要 么在 容器里面 ,要么在 外面。
括为两个特 征:其一是嘴 角下咧 ;其 二是眉毛 向下倾斜 。
若容器A 在容 器B 里,X 中,则x 在A 也在B ,也就是说 ,包 情 感在体 内的运动可 以认 为是一种上下 的垂直流动 ,这是 中
表 或 功 能 上 直 接 感 觉 出 来 ,更 多 的 是 通 过 心 理 的认 知 整 合 现 ,一 般来说 ,低垂 的姿 势与悲伤 、压抑 的感觉相 随,直
抽象 出来的 。
立 的姿 势则往往 与正面 的情 感状态如 喜悦等相伴 ,从这一
情 感 隐 喻 的 基 础 正 是 人 类 心 理 感 受 上 的 相 似 性 , 两 点来说 ,我们就可 以借助上一 下图式来理解抽象 的情感。
蕴 涵 的概 念 隐喻 。
关键词 :喜悦
悲伤
隐喻
情 感是人对 客观事物 的态度 体验及相 应的行 为反应 , 作 为人类经 验的重要 组成部分 ,它在人类 的精神和 社会生 活 中 占据着 极其重要 的地位 。人类 的情感 丰富多彩 ,喜 、
一
二、意象图式 意 象 图式 也 是我 们 在分 析 情感 隐 喻 时经 常会 用到 的
试论汉语语言和情感在歌曲中的重要性开题报告
1、研究内容
1〕汉语语音咬字在歌曲中的重要性
〔1〕26个汉语拼音字母各种相结合后的标准读音;
〔2〕怎样才能练好标准的普通话;
〔3〕怎样用声乐技巧把歌曲唱得‘字正腔圆’;
2〕情感表达在歌曲中的重要性
〔1〕怎样理解‘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与情感之间的联系;
〔2〕怎样运用情感把歌曲表现得淋漓尽致;
2012年12月--2012年01月 撰写开题报告
2012年01月--2012年02月 完成论文初稿
2012年02月--2012年03月 修改
2012年03月--2012年04月 定稿
六、主要参考文献
[1]韦平楠,王一人.寓情于声,声情并茂[J].大众文艺,2010(12).
[2]金美玲.小议语言在歌唱中的地位[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2(3).
2010年,甘肃省兰州大学艺术学院和天津音乐学院的韦平楠老师和王一人老师论述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
综上论述是本文所研究的综合,每一个论述都有着自己的见解与探究。上述对音乐作出的意境研究有着不全面不完善的缺口。通过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更能充分的分析本研究课题“汉语语音吐字和情感表达”在声乐上的重要性,以解决汉语语音吐字和情感表达在声乐教学及声乐表演中存在的问题。
一、选题依据(包括选择课题的背景、选题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音乐演唱是特殊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历年来,在音乐演唱中大家都普遍注重研究歌唱的发声技巧问题,声音确实是为歌曲艺术内容服务的,技巧它是手段,但它绝不是歌曲艺术形式的目的。在音乐的不断探究中,人们时常忽略了汉语语音吐字即(标准普通话)和情感表达在歌曲演唱中的重要性。
2、研究方法
个案法、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社会实践研究法等。
现代汉语肯定性言语反馈成分研究
现代汉语肯定性言语反馈成分研究引言:肯定性言语反馈是指对他人所说或所做的事情表示肯定、赞许或认同的言语和行为。
在人际交往中,适当的肯定性言语反馈可以增强情感连结、促进合作,而缺乏肯定性言语反馈则可能引发误解、疏远甚至冲突。
因此,研究肯定性言语反馈成分对于理解人际交往、提高沟通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肯定性言语反馈成分的分类肯定性言语反馈成分可以根据功能和形式进行分类。
根据功能,可以分为情感反馈和认知反馈两类。
情感反馈主要表达对他人情感状态的关注和理解,如“你做得很好,我很喜欢”。
认知反馈主要表达对他人思维内容的认可和赞同,如“你的观点很有道理”。
根据形式,可以分为直接肯定和间接肯定两类。
直接肯定是明确表达对他人的赞赏,如肯定的掌声和赞美的话语。
间接肯定则是通过一些语言和非语言的暗示来表达肯定,如微笑、点头等。
二、肯定性言语反馈的语言特点肯定性言语反馈的语言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肯定性言语反馈通常采用积极正面的语言表达。
肯定性言语反馈往往使用积极的词汇和词组,以便传达对他人积极的评价和认可。
例如,“真棒!”、“太好了!”等等。
其次,肯定性言语反馈常常使用感叹句和情感词语。
感叹句和情感词语可以增强言语反馈的情感表达力,让对方感受到更加真挚的赞美和肯定。
再次,肯定性言语反馈常常使用重复和加强的修辞手法。
重复和加强的修辞手法可以让肯定性言语反馈更加有力度和说服力。
最后,肯定性言语反馈常常与非语言行为相结合。
肯定性言语反馈的表达除了语言上的赞扬,还常常通过笑脸、击掌等非语言行为来进一步增强效果。
三、肯定性言语反馈的功效肯定性言语反馈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肯定性言语反馈可以增强情感连结。
当对方感受到他人的赞赏和关心时,可以增加情感连结,促进情感交流和互信。
其次,肯定性言语反馈可以促进合作。
适当的肯定性言语反馈可以鼓励他人继续努力,并提高工作效率和团队合作。
再次,肯定性言语反馈可以改善沟通效果。
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研究
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研究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研究引言:语气副词作为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修辞手段,起着增强语言表达力和情感色彩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和人们对语言表达的不断追求,现代汉语语气副词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本文旨在对现代汉语语气副词进行综合研究,介绍其功能和分类,探讨其在语言交际中的应用,以深化我们对语言表达的理解。
一、语气副词的定义和功能语气副词是一种修辞手段,它通过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性,来表达说话者态度、情感、语气等信息,从而使语言更加生动、具体、鲜明。
语气副词不仅具有修辞功能,还能够增强句子的感染力和表达的目的。
比如,“真的”、“非常”、“很”等常见的语气副词,可以使句子更加直观、真实、有力。
二、语气副词的分类根据语气副词的不同功能和语气表达方式,可以将其分为肯定、否定、疑问、感叹等多种类型。
具体分类如下:1.肯定语气副词:表达说话者对事物的肯定态度,使句子更具有肯定力,例如:“确实”、“当然”。
2.否定语气副词:表达说话者对事物的否定态度,使句子更具有否定力,例如:“不”、“无”。
3.疑问语气副词:表达说话者对事物的怀疑态度,使句子更具有疑问性,例如:“究竟”、“到底”。
4.感叹语气副词:表达说话者对事物的赞叹或惊讶感叹,使句子更具有感叹力,例如:“真是”、“太”。
以上仅为语气副词的一些常见分类,实际中还存在其他类型的语气副词,它们在语言表达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语气副词的应用语气副词可以出现在句首、句中、句尾,或者干脆独立成句。
它们的位置和使用方法会影响到句子的语气和表达意图。
1.句首语气副词:通常用于强调句子的语气和情感,如“真的,我很喜欢这个电影。
”此时,语气副词“真的”起到加强情感的作用。
2.句中语气副词:可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等,使句子更具有感染力和表达目的,如“他非常善良。
”中的“非常”。
3.句尾语气副词:通常用于强调或者反问句子的语气,如“你会来的吧?”中的“吧”。
汉语中的情感隐喻表达
汉语中的情感隐喻表达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经验,是抽象的、难以言明的。
隐喻是人类认知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手段。
我们的语言中不乏与情感表达相关的语词。
本文从隐喻的角度具体分析了汉语中的情感隐喻表达。
标签:情感隐喻情感隐喻一、引言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经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它是抽象的,尽管抽象却也丰富多彩,如喜、怒、哀、乐就是常见的情感体验。
人类的这些情感体验以各自不同的系统固定在不同语言的词汇系统中,也就是说不同语言中都有一些特定的词来表达这些不同情感的概念。
如汉语中的“高兴”和英语中的“pleasure”表达的是同样的情感,这些是语言直接表达情感的一面。
我们知道语言表达形式丰富多彩,在表达人类的情感方面同样如此。
除了可以直接表达情感之外(如:我很高兴/我生气了)还有一些比较形象的表达方式,即隐喻表达。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现象,与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发展过程密切相关,同时也是一种语言现象,是建立在不同语义场之间的相似点上的推理活动,是一种跨概念域的系统映射,即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
尽管人的感情是抽象的,但由于语言发展中隐喻现象的存在,各种语言中表达情感的语词并未因此显得匮乏。
如“听了这个消息后,她的心里像吃了蜜一样。
”这个句子并未出现“高兴”“愉悦”等直接表达情感的语词,但有汉语语感的人都不会怀疑它表达了一种高兴、愉快的心情。
这表明隐喻常常是系统性的。
本文将着重讨论汉语中情感隐喻表达的系统性。
二、汉语中的情感隐喻表达(一)直接从感情入手,把感情隐喻成一种有生命或无生命的物体1.情感是一种自然现象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各民族的语言中都不乏表达爱情的语词。
当然这种情感表达要受各国文化传统的影响。
汉民族,长期以来受哲学思想中的“阴阳说”的影响,认为爱情属于阴柔之美,其根源是老庄的“阴论”哲学。
因此汉语中偏爱用含蓄、委婉、柔情之物隐喻爱情,这表达了汉民族内向型的民族特征。
情感表达 情感感知和情感交流的研究
情感表达情感感知和情感交流的研究情感表达情感感知和情感交流的研究情感是人类独特的内在体验,是我们感受世界、与他人互动的核心。
情感表达是指以言语、行为、面部表情等方式将自己的情感传达给他人。
情感感知是指我们如何察觉和理解他人的情感表达。
而情感交流则是人际关系中基于情感的互动和沟通。
本文将探讨情感表达、情感感知以及情感交流的研究。
一、情感表达情感表达是人类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能够让他人了解我们的内心世界,并加强彼此的情感联系。
情感表达可以通过语言、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多种方式实现。
1. 语言语言是最常见的情感表达方式之一。
我们可以用词语和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说“我很高兴”、“我很伤心”等等。
语言的选择和运用对于准确传达情感起着关键作用。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语调、音量和重音等语音特征来更好地表达情感。
2. 肢体动作肢体动作是一种非语言的情感表达方式。
我们可以用手势、动作和姿势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比如,我们可以用拥抱、握手、摸头等动作来表达亲近和关爱的情感,或者用抱臂、眉头紧皱等动作来表达不满和紧张的情感。
3. 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情感表达中最明显的方式。
人类面部肌肉的运动可以反映出我们的情绪状态。
微笑、皱眉、眼神等面部表情在情感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微笑可以表达快乐和友好,皱眉可以表达不悦和担忧等等。
二、情感感知情感感知是指我们如何察觉和理解他人的情感表达。
通过感知他人的情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
1. 非语言信号人们的情感往往不仅仅通过语言进行表达,还通过非语言信号传达。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肢体动作、姿势、面部表情、眼神等非语言信号来感知他们的情感状态。
例如,如果一个人皱眉、紧握拳头,我们很可能判断出他们正在经历一种不快或紧张的情绪。
2. 声音特征人的声音特征也可以反映出情感状态。
音调、音量、语速等声音特征与情感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汉语拟声词语的表述功能研究
汉语拟声词语的表述功能研究汉语拟声词在语言学上是一种表达形式,在日常生活中也十分常见。
在汉语中,拟声词通常是通过模仿生物、自然物或人类的声音来表达一种特定的情感或描述某种情景。
拟声词被广泛使用于各种生活场景,在电影、音乐、文学和日常对话中都有着重要的角色发挥。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汉语拟声词的表述功能进行探究和研究。
一、汉语拟声词的分类汉语中的拟声词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单纯的拟声词,例如:“哗啦啦”、“嘀嗒嘀嗒”、“嘟嘟嘟”等,这类词语通过模仿声音来表达意义;第二类是拟声词加动词,例如:“嘎嘣脆”、“咯吱咯吱”、“嘀哒嘀哒”等,这些词语包含动词和拟声词,形成了一种具有特定语义的词组。
二、汉语拟声词的表述功能汉语拟声词的表述功能十分丰富。
首先,它们能够具体、形象地表达声音和声响,使得人们在阅读文章或听取故事时更加容易想象出场景和情节。
例如,在电影或音乐中,拟声词常常用于增强情感和氛围,使得观众或听众更加投入。
其次,拟声词还能表达情感和心理状态,例如“喀嚓”的声音往往与“惊讶”、“吃惊”、“震惊”等情感相联系。
此外,拟声词还常用于描述动作和状态,例如“啪”的声音与拍打、撞击等动作相联系。
“哗”的声音既可以表达风声、流水声等自然声音,也可以表达喧闹、热闹的情景。
三、拟声词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在文学创作中,拟声词通常被用于描写自然景象、人物情感、动作状态等。
例如,清代作家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了大量的拟声词,如“唢呐声、笛声、锣鼓声、吆喝声、脚步声、嘶喊声”等,使得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作品中所描述的情境和情感。
近代作家辛闻在自传小说《辛闻日记》中也运用了大量的拟声词,如“叮咚、格雷檀、碰撞”等,从而描绘出了他在革命斗争中的艰辛和劳累。
四、拟声词与文化背景的关系鉴于汉语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言,汉语中的拟声词也与文化密切相关。
例如,“卟啦卟啦”这个词在汉语中原本并不存在,后来被借用自台语,用于形容泛滥、纷繁多样的情况。
语言表达的智慧
语言表达的智慧语言是人类交流和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在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包括逻辑思维、文化传承、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探讨语言表达的智慧。
一、逻辑思维语言的使用离不开逻辑思维。
人们通过语言的表达,可以清晰地传递自己的思想观念,从而实现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以举例而言,如果想要向别人描述一幅画或一部电影,就需要用语言清晰、有序地表达出画面或情节的内容。
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把思想按照一定的次序呈现出来,使听者能够准确理解并跟随思想的发展脉络,进而进行反思和理解。
逻辑思维也在争辩和辩论中发挥重大作用。
在辩论中,人们需要通过语言来支持自己的立场,反驳对方的观点。
这就要求我们在遣词造句上要精准,要有逻辑性,以此提高说服力和说理性。
理性的逻辑思维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分析问题,进行辩证思考,加深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二、文化传承语言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背后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语言是人类社会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通过语言传承、包括传统的价值观念、文学和历史的知识、道德观念等。
汉语中的成语、谚语、诗词等,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智慧,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语言不仅仅是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和更新者。
在语言的运用中,人们可以融入对社会、对生活的认识和思考,通过创造性的语言表达,使文化得以不断更新和发展。
语言的智慧不仅体现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也在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中得到展现。
三、情感表达语言是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手段。
人们在用语言表达情感时,往往会运用修辞和比喻等手法,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情感化。
在写情书或者赞美诗歌时,作者往往通过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对于爱情、友情的向往与深情。
这种对情感的表达,需要用到丰富的词汇和精准的表达方式,从而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语言还可以用来疏导情感、化解矛盾。
在人际交往中,语言的巧妙运用可以使矛盾得到缓解,情感得到宣泄,从而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汉语词类的主观性
汉语词类的主观性一、本文概述在语言学研究中,词类主观性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它涉及到语言使用者如何在表达思想和情感时,通过选择特定的词类来传达个人的主观态度、情感色彩和视角。
本文旨在探讨汉语词类的主观性问题,分析汉语中不同词类如何体现说话者的主观情感和态度,以及这种主观性在语言交流中的作用。
我们将首先回顾词类主观性的相关理论,阐述其在语言研究中的重要性。
接着,通过具体实例,分析汉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主要词类如何表达主观性。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词类主观性与语境、文化等因素的关联,揭示其在汉语交流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汉语词类的主观性特点,为汉语语言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同时也为汉语教学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汉语词类主观性的表现在汉语中,词类的主观性表现在多个方面,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汉语表达丰富情感和多元视角的独特方式。
汉语中的动词、形容词等谓词性成分常常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
例如,动词“喜欢”“讨厌”等本身就表达了主观的情感态度。
形容词如“漂亮”“难看”等也带有强烈的主观评价。
这些词在句子中的使用,能够直接反映出说话者的主观感受和评价。
汉语中的名词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一些名词如“亲人”“朋友”等,由于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影响,被赋予了特定的情感色彩。
一些抽象名词如“幸福”“自由”等也带有强烈的主观感受和评价。
这些名词在句子中的使用,能够间接反映出说话者的主观态度和情感。
汉语中的副词、助词等虚词也是表达主观性的重要手段。
例如,副词“非常”“十分”等能够强化形容词或动词的主观程度;助词“了”“过”等能够表达说话者对动作或状态的主观感受和评价。
这些虚词的使用,能够丰富句子的表达效果,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汉语词类的主观性表现在多个方面,包括谓词性成分、名词以及虚词等。
这些主观性的表现使得汉语能够更加准确地传达说话者的情感和态度,同时也使得汉语表达更加丰富多彩。
三、汉语词类主观性的成因汉语词类主观性的形成,其根源可以追溯到语言、文化、心理和社会等多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语言情感表达手段研究
表达情感是语言的重要功能。
汉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而交际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汉语教学情感表达手段一、引言
在语言中,情感应作宽泛的理解,包括感情、情绪、态度等。
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轻视汉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要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对象和具体场合,使用不同的语言变体;要让留学生掌握表达各种感情状况下的词语、句子、语调。
鉴于此,对外汉语教学中很有需要研究汉语语言情感表达手段,研究如何提高情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以达到我们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二、文学语言情感表达的内涵
1.文学语言情感表达的内驱力
文学作家不同于画家和摄影师,因为画家和摄影师和可以很快的捕捉到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如行进的火车、高大的楼房、童真的双眼等,而文学作家需要通过文字来进行表达,这不是感官的艺术,在写作过程中作家不能直接或机械性的进行描述,需要带有情感的表达和抒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诠释事物。
在抒情性作品中情感的表现非常明显,而记实或叙事性文学作品中,情感的表达是另一种形式,无论那种文学语言都需要有一定的内驱力。
例如,《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有这样一句:“可是他自己也好不容易才忍住了眼泪,泪水已经挂在眼帘上,看来变软弱了。
”这是情感表达的内驱力,当钢铁一样的战士亲眼目睹了自己的女兵被残酷地夺走了生命,心中无耐和悲愤悠然而起。
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人物和事件为真实,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能很快地进入情感环境,同时作家也能真正地激起创作的欲望,写出动人的作品。
2.文学语言情感表达的要素
文学语言情感表达的要素,主要是通过符号理论演变而来的,人类语言自身就具有实用和审美的功能,而文学语言作为一种表达方式,也同样具有语言形式的美感和审美。
作家在作品表达过程中,需要将自身的亲身体验和情感通过符号的形式完整的表现出来,而特定的语句或词汇可以使情感的表达更为精彩,同时也饱含了符号的情感。
文学语言中作家的心灵感受和情感体验,往往更能接近于生活,同时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达到读者与作家心灵的共鸣。
例如,格非在《人面桃花》中的描述:“在这深秋的午夜,看着渐渐走远的船队,秀米不由得打了寒战,泪水夺眶而出。
她知道,此刻,他所预见的不是一个过路的船队,而正是二十年前的自己。
”语言描述虽然略显得平缓直接,但这充分地体现了一个女人的内心世界,个体在命运的激流中,有多少的无助和无耐。
所以,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作者对语言感情的表达方式,以此来理解作者对作品意境的描写。
三、言语交际中情感表现
1.自我指向
自我指向不是指说话人把情感指向自己,而是指说话人单纯地泻渲泄自己的情感,不涉及其他具体的人和事。
从这个意义上讲,自我指向就是空泛的情感指向,说话人不以表现对听话人的话语内容情感为目标,仅仅满足于把自身的情感状态表露出来。
例如,“啊!在田林身边沉睡的妻子马树英蓦然呻吟,声音透着惊慌(张士敏《黄昏的美国梦》。
”又如,“他抄起一根筷子,往月亮中投去。
一个仙女竟然从月光中盈盈而出,逐渐烃大,并降到了地上,摆袖翩翩起舞”。
2.内容指向
言语交际中的情感有时并不指向自我,也不指向对方,而是指向谈话的内容——具体的人和事,这就是内容指向。
言语交际的经验表明:交际者总是对他所谈论的人或事报有某种情感态度。
有时,我们单从语句的表面看不出对所谈论事物的真情实感,可从言语的语调、语速等其他方面,却能体会出说话人对其所谈论的人、事的真实情感。
四、词语情感义的讲解和分析
言语交际的得体性包括说话要适情。
词汇情感义和语用有关,要提高学生的词汇理解水平和语用能力,总地来说,要解决词汇的感情色彩的理解和表达问题。
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汉语学习者逐步积累,需要了解跟目的语的语词相关的民族文化观念,需要多接触附带不同感情色彩的词语,需要学习了解语词的色彩方面的知识。
然而对词义的解释哪怕是最好的词典都难以穷其义,教师的讲解即使水平再搞也难以尽其善,更何况教师再讲到一个词的时候,不可能把该词的所有的义项,或者是穷尽分出词的情感义。
对于文本情感义的理解,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来探究要表达的情感语义,在教学中,我们要重点讲解以下推导手段。
(1)结合作品的人物性格,作者的思想观点、写作背景进行推论;
(2)寻找作者直接陈述的诸多事件之间的联系;
(3)从重要词语的含蓄意义和感情色彩入手;
(4)分析文本情感义需要综合考虑各个因素。
五、语境教学的重要性
语境知识的输入,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特别是在中高级阶段教学中,教师要带动学生从一开始就建立起语境观念。
语境是决定词汇、句子、文本情感意义的一个重要因素,词语的情感功能多是通过具体
语境显示出来的语境知识的获得。
在汉语为母语的词汇习得中,靠我们的是习焉不察的语感,而在把汉语作为目的语来学习的留学生中,却完全靠教师的有目的的输入。
近义词辨析,就可以放到上下文语境中来讲解,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有助于巩固记忆,而且使学生明白词语的修辞效果,使只有在语境中才能显示出来,增强学生词语选择运用的语境意识,如设置语境分析情感义的练习题和考题。
六、结束语
文学语言的情感表达是文学载体中的重要表现形式,其既包含语言艺术又有情感艺术,可以说情感表达是文学与人们联系的纽带。
在人类活动当中利用文学语言进行情感的表达是比较常见的,作家把对某种外在事物的体验和感受传递给别人,而别人通过这种感情的传递,也达到了体验和感受的效果,这就体现出了情感表达的重要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是以审美的态度体验、感知、认识、理解、总结事物的,所以作家的情感表达是文学语言表达的关键因素。
在文学作品赏析过程中,作品本身也是利用情感与心灵的抒发和共鸣来吸引着读者。
从文学语言情感表达的内涵出发,论述了文学语言情感表达的主要形式,并详细地分析了文学语言中负面情感的表达。
参考文献:
\[1\]周健,彭小川.汉语教学法研究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陈田顺.对外汉语中高级阶段课程规范\[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3\]王德春.对外汉语修辞学\[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