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工具意识下的艺术生态

合集下载

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推动艺术进步
创新是推动艺术进步的重要动力。通过创新,艺术家可以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为观众带来 新的视觉体验和感受。创新还可以促进艺术与其他领域的交流与融合,推动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继承与创相互排斥的,而是相 辅相成的。在艺术创作中,继承和创新 往往是同时存在的。艺术家在继承传统 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同时又在创新的过 程中不断吸收和借鉴传统元素。
01
02
03
社会变革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 变革为艺术发展提供了动 力,艺术家通过创作表达 对时代变迁的感悟。
科技进步
科技进步为艺术创作提供 了新的媒介和手段,推动 了艺术形式和风格的演变。
文化交流
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灵感, 推动了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艺术发展的过程
01
02
03
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目录
• 艺术的继承 • 艺术的发展 • 艺术的创新 • 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 艺术继承与创新的实践
01
艺术的继承
艺术的历史背景
艺术的历史是不断发展和演变的,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了解艺术 的历史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时期和风格的艺术作品,从而更好地继 承和发展它们。
04
起源与萌芽
艺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宗教、 祭祀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 逐渐形成独立的艺术形式。
古典艺术
以古希腊、罗马为代表,强调 对自然和人体的模仿,追求形
式美和内在精神。
文艺复兴
以人文主义为核心,强调个性 表达和情感抒发,推动了艺术
与科学的结合。
现代艺术
20世纪以后,现代艺术流派 纷呈,艺术家不断突破传统, 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和媒介。
艺术创新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变革,也包括对艺术观念、主题和表达方式的探索和突 破。

弱化与提纯——抽象绘画的内在发展逻辑探析

弱化与提纯——抽象绘画的内在发展逻辑探析

抽象绘画作为艺术创作的重要语言形式,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20世纪80年代的“纯化语言”,还是“新水墨”作品的抽象形态,在当时都引起了广泛讨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传统架上绘画无论是形式上的创新,还是技法上的突破都十分有限,二维平面绘画所呈现的视觉效果很难引起感官刺激。

近些年在艺术市场和博览会展览上抽象作品大量出现,抽象绘画恢复了一定的热度,不禁引发思考,我们应如何重新看待抽象绘画的内在发展逻辑及其在当下时代的价值意义。

笔者在梳理东西方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抽象绘画的发展路径和演进历程的基础上,提出“弱化”和“提纯”一组概念,由此观照当下抽象绘画的内在发展逻辑和价值意义。

一、抽象绘画的整体面貌和发展历程在西方现代艺术体系中,抽象绘画的发展逻辑一方面是“解构”,从塞尚的“圣维克多山”内在的直觉几何结构到马列维奇“白上白”“白上黑”的至上主义,抽象语言的形成脱胎于对具体形象的深度挖掘。

尤其是蒙德里安的“树”系列作品,个体通过观察世界逐渐穿透物象表面,将物理世界的本质内涵和纯粹的精神世界相结合。

艺术家像科学家一样“解剖”对象,逐步挖掘深藏其内部的形式。

另一方面是“建构”,把不同内容、形式建立某种相应联系。

例如,康定斯基把音乐的概念融入视觉绘画中;毕加索、布拉克的立体主义从单点透视转向多点透视,将动态内容组织到同一静态画面中;克利、米罗将多种内容融合来进行抽象表现,作品中充满了超现实主义元素等。

随着二战结束,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达到一个高点。

战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商业的繁荣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这个时期的重要艺术家有波洛克、罗斯科、德·库宁等。

波洛克将“行动”介入绘画中,把画布平铺在摘 要 “弱化”来源于对当代艺术生态现象观察的总结;而“提纯”基于艺术家对周遭世界的理解,更强调自身不断的实践挖掘。

在梳理东西方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抽象绘画的发展路径和演进历程的基础上,通过“弱化”和“提纯”一组概念的提出,对当下抽象绘画的内在发展逻辑和价值意义进行分析探究,其目的在于围绕艺术本体内在逻辑的梳理建构某种艺术创作的互应模式,寻求不同文化背景下艺术共通性的可能,明确抽象绘画当下的时代价值和意义。

艺术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艺术的美学追求

艺术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艺术的美学追求

艺术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艺术的美学追求艺术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艺术的美学追求在当今社会,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日益紧密,生态问题也愈发引起人们的重视。

生态艺术作为一种表现形式,致力于探索艺术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创作、展示与思考,引发人们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本文将探讨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并分析生态艺术的美学追求。

二者之间的关系艺术和自然是两个看似独立但又紧密相连的领域。

艺术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再创造和再解释,而自然包含了一切有机生命和无机物质的集合体。

艺术和自然之间存在着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艺术可以通过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理解和审美,而自然则为艺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艺术家常常从自然界获取创作的灵感,通过观察大自然中的美景、生物和自然现象来启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自然界中的各种色彩、形状和纹理都是艺术家们所追求的审美元素。

同时,自然界中的变化和不确定性也成为了艺术创作的创新源泉。

艺术家们通过感受大自然的力量与美,将其融入到作品中,使观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生态艺术的美学追求生态艺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形式,以环境与生态为中心的创作过程。

它强调艺术作品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提高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并以此来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艺术的美学追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自然表现:生态艺术注重将自然融入到艺术作品中,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艺术家通过利用自然材料、自然光线等方式,使作品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与环境和观者产生更紧密的联系。

2. 可持续性:生态艺术强调可持续发展与回收利用的理念。

艺术家以环保材料和技术进行创作,避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同时提倡观众反思自己在资源利用方面的行为,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 参与性:生态艺术鼓励观众的参与和互动。

艺术作品可以以环境装置的形式呈现,引导观众积极参与其中,改变他们的视角和行为,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4. 意识唤醒:生态艺术通过艺术形式唤醒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意识。

园林艺术设计技术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园林艺术设计技术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园林艺术设计技术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一、引言园林艺术设计技术是将艺术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创造性活动,它不仅要满足美感的需求,同时也需要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

本文旨在探讨园林艺术设计技术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密切关系,并探讨如何在园林设计中更好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二、园林艺术设计技术的特点园林艺术设计技术是一门融合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科学,它要求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融入自然元素,以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园林艺术设计技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空间布局与表现力:通过巧妙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设计手法,园林艺术设计技术可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观效果,使人们在其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妙并得到心灵的愉悦。

2. 植物配置与植被选择:艺术设计技术通常需要在园林景观中选择合适的植物,并将它们进行精确的配置。

植被选择要考虑到植物的生长特性、适应性以及景观效果,从而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优化。

3. 材料选择与施工工艺:园林艺术设计技术需要根据景观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并结合施工工艺进行实施。

材料的选择应该符合环保要求,同时施工工艺也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三、园林艺术设计技术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互为依存。

园林设计的目的之一是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而生态环境保护则是园林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指导原则。

以下是艺术设计技术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几个方面的讨论:1. 绿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园林艺术设计技术通过绿化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生态系统,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改善。

植物的配置与选择要兼顾景观效果和生态保护的需求,避免引入入侵物种或病虫害,保护本地生物环境的平衡。

此外,科学的植物配置可以提供足够的防护和保护作用,减少自然灾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 运用可持续材料和工艺园林艺术设计技术应该注重选择环保、可持续的材料和工艺。

例如,在景观建设中,可以采用再生材料或可降解材料,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降低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同时,在施工工艺上也要注意采用环保的方法,减少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探究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应用

探究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应用

探究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在教育领域,尤其是在幼儿美术教育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普遍。

然而,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幼儿更好地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美术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就探究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应用,希望能够给美术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意义1.增强儿童的认知能力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拓展他们的认知能力。

例如,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幼儿可以观看世界各地的美术作品,了解不同国家和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而培养他们对于不同文化和艺术形式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拓展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例如,通过使用电脑绘画软件或者手持移动设备上的绘画应用,幼儿可以随意地涂鸦和绘画,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意能力,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3.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拓展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也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提高艺术素养。

例如,通过电子画册和视频展示,幼儿可以了解更多的美术技巧和知识,从而在学习和创作中更好地应用和表现。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应用1.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工具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最为常见和实用的应用之一。

幼儿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学习美术知识和技巧。

例如,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世界各地的名画,让幼儿通过视觉感受美的魅力;使用多媒体展示动画片的创作过程,让幼儿了解美术作品的制作方法。

2.电脑绘画软件电脑绘画软件是现代信息技术在美术教育中最为实用的创作工具之一。

通过使用电脑绘画软件,幼儿可以随意地涂鸦和绘画,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意能力,创作出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

例如,可以让幼儿使用电脑上的绘画软件,绘制自己想象中的动物或风景,让他们在绘画中发现和体验美的力量。

法兰克福学派工具理性批判的三大主题

法兰克福学派工具理性批判的三大主题

法兰克福学派工具理性批判的三大主题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剖析法兰克福学派工具理性批判的三大主题,揭示其对现代社会的重要影响。

法兰克福学派,作为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对工具理性的批判构成了其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

本文将首先概述工具理性的概念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然后详细介绍法兰克福学派工具理性批判的三大主题:技术统治论、大众文化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

通过对这三大主题的探讨,我们将更好地理解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观点及其对现代社会发展的深刻洞见。

在技术统治论方面,法兰克福学派批判了技术理性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和控制,认为这导致了人的主体性的丧失和自由的丧失。

大众文化批判则关注大众媒体和流行文化如何传播和消费工具理性,进一步削弱了人们的批判能力和独立思考。

意识形态批判则揭示了工具理性如何成为一种隐性的意识形态,维护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秩序。

通过对这三大主题的深入剖析,本文旨在揭示法兰克福学派工具理性批判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二、工具理性的概念及其背景工具理性,又称为功能性理性或技术理性,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它源于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特别是启蒙思想家对于科学的崇尚和对理性的无限信任。

工具理性强调理性的计算和功效功能,将一切事物都视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

在这种观念下,人的行为和决策主要基于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而非道德、审美或伦理的考量。

工具理性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和现代资本主义的崛起。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规模化,人们越来越依赖技术和理性来计算和控制自然及社会现象。

这种趋势导致了对效率和利润的过度追求,而忽视了人的内在需求和社会的整体福祉。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这种以工具理性为主导的现代社会存在深刻的危机,因为它剥夺了人的主体性和自由,将人类降格为机器和技术的附庸。

在法兰克福学派的视角中,工具理性批判旨在揭示现代社会中工具理性泛滥的弊端,并寻求超越这种单一理性的途径。

借鉴生态智慧 提高教学质量——构建高校艺术课程教学和谐的生态优势

借鉴生态智慧 提高教学质量——构建高校艺术课程教学和谐的生态优势

的精神危机提供弥合和消解 的良方 ,成为人们抵 御被高速发展的社会 “ 工具化” 的精神家园。 然而 , 不幸的是 ,在我 国连最具有人文色彩 的艺术教育 却步人了工具化 、 功利化的误区, 我区高校艺术课 程的教学也频频弹奏出不和谐之音。 I 高校艺术课程教学中的不和谐之音 . 勿庸讳言 ,近几年来我区高校艺术课程教学
偏 向于纯专业技 巧的训 练 。在教 学过 程 中 , 最能体现人 文精 神 的音 乐、 连 舞蹈 、 美术 、 书法等
等 艺术课程也被 当作“ 工具” 和维持生计的方式来传授 , 学科的文化底蕴, 文价值 , 人 或被遗 忘、 或被 忽视 、 或被 挤压 、 或被僭 越 。由于忽视人 文教 育与 专业技巧 教 学的 生态 关联 , 乏一 缺 种 完整的艺术教 育, 导致我们培养的艺术专业的学生人 文素养缺失, 文化水平低 下, 人格不 健全。为了消弥艺术专业课程教 学中的不和谐之音 , 高教学质量, 提 促进 高校 艺术教 育事业
2 围绕 人 文主 题构 建整 体 关联 的 艺术课 程 . 教 学生态

生态关联 ,未能把人文教育融合于艺术学科教育 体系中, 缺乏一种完整的艺术教育 , 为此人文教育
9 2一
维普资讯
与 专业技能 教育相 分离 , 至相对立 , 乃 导致 我们培 养 的艺术专 业 的学 生人 文素 养缺 失 ,文化水 平 低
下, 人格不健 全 。
借鉴生态智慧 提高教学质量
— —
构建 高校 艺术课 程教 学和谐 的生 态优 势
沈 勇
( 西教 育学 院 广 西 南 宁 邮编 :3 0 3 广 502 )

要 : 工具 意识 ” “ 利意 识” 在“ 和 功 的影 响 下 , 区 高校 艺术 专 业课 程教 学 的重 心 日益 我

环境艺术设计与生态关系

环境艺术设计与生态关系

环境艺术设计与生态关系1. 引言1.1 什么是环境艺术设计与生态关系环境艺术设计与生态关系是一门探讨环境与艺术之间关系的学科领域。

它关注于如何通过艺术作品来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

环境艺术设计强调艺术与自然的融合,通过创造具有环保意识和生态美感的作品来传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在现代社会,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挑战,环境艺术设计应运而生,以引领人们重视并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通过环境艺术设计,我们可以触动人们内心的情感,激发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行动,从而实现艺术与生态的有机结合,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做出贡献。

环境艺术设计与生态关系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创新,不断寻找新的方法和手段,来实现艺术与生态的完美融合。

1.2 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背景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叶,当时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等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兴起,环境艺术设计应运而生。

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背景主要是对传统设计理念的反思和创新,强调设计应与自然和谐共生,同时呼吁人们重新审视生态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在当代社会,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对环境的关注也愈发增加,这促使环境艺术设计逐渐成为设计领域中的重要分支。

通过环境艺术设计,设计师们可以借助艺术手段来传达环保理念,唤起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引导人们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同时也在设计过程中注重生态可持续性,推动人类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发展。

1.3 生态美学的重要性生态美学是一门研究生态环境与人类审美关系的学科,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生态美学的重要性在于提倡人们通过审美体验来认识和关注生态环境的现状与问题,以此促进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行动。

生态美学使人们能够以审美的眼光去感知和理解自然之美,从而引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关怀和尊重。

通过生态美学的视角,人们能够更深入地体会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出更多的环保意识和行动。

园林艺术设计技术与自然生态相融合的实践方法

园林艺术设计技术与自然生态相融合的实践方法

园林艺术设计技术与自然生态相融合的实践方法概述:园林艺术设计是一门集合了设计、建筑、植物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艺术形式。

在传统园林设计中,人工元素和自然元素往往是分割开来的,但是现代人越来越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相融,在园林设计中,将自然生态与艺术设计紧密结合已成为当代设计的目标之一,以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共生的空间。

本文将探讨园林艺术设计技术与自然生态相融合的实践方法。

一、生态意识在园林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逐渐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并开始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

园林艺术设计也应该顺应这一潮流,将生态意识融入设计中。

园林设计师在进行设计之前,应该对场地的生态特征进行充分的了解,如土壤状况、气候条件、水资源等。

只有真正了解了场地的自然环境,才能更好地进行设计,创造出一个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

二、合理利用自然材料在园林设计中,自然材料的使用能够增加设计作品的自然美感,同时也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例如,在建筑造景中,可以选择使用天然的石材、木材等材料,而不是人工合成的材料。

这些天然材料在视觉上更加接近自然,能够更好地融入自然环境中。

此外,选择合适的植物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进行植物组合设计时,应该考虑植物的生态特性,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植物,以保持植物的健康和生长。

三、创造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态元素,创造一个多样化的生态系统。

例如,在水景设计中,可以建造人工湖泊或溪流,引进鱼类和水生植物。

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增加空间的美感,还能够提供鱼类的栖息地,并改善空气质量。

此外,合理布置树木和植被也能够提供栖息地给鸟类和昆虫,从而增加生物多样性。

通过创造多样化的生态系统,能够使设计作品更加生动和充满生机。

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园林设计中,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非常重要的。

在设计水景时,应该考虑水的循环和节约利用。

例如,在建造喷泉时,应该选择节水型的喷泉器材,并进行循环利用水资源。

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艺术是人类旳审美欣赏或发明活动。

科技是人们认识与改造世界(自然,社会,自我)旳活动。

科技旳进步给人们深入旳审美活动提供了必要旳客观物质条件,例如乐器音色旳改善,特色摩天大楼旳落成... 当然同步伴随艺术旳发展,人们审美情趣旳提高,也为科技旳发展提供力内驱力,例如,建筑艺术对于起重机,吊机旳发明实在有着直接旳关系。

有时候科技就是艺术。

科技玩转得好旳科学家,例如麦克斯韦对于光速旳测定极其巧妙,堪称艺术。

又例如数学上旳黄金分割点与人们旳审美情趣高度一致。

当然科学技术并非时时与艺术向右。

就算再精确旳计算机也画不出凡高旳“自象画”,就算运转再快旳电脑也不一定能下赢围棋旳高段位高手。

科技与艺术就像是两个亲兄弟,在不停互相影响和鼓励之下变化着自己却又不失本性。

爱因施坦认为,假如一种方程看上去不美旳话,那理论一定有问题。

在新旳《艺术》教材中将“艺术与科学”旳课题放入教材,与老式旳教材相比大不相似,教师在拿到教材时对艺术与科学旳关系就必须做出思索。

在此,我就从艺术与科学旳角度谈谈对这一课题旳理解。

一、人文与科学旳关系先来看看文艺复兴时期旳人文与科学旳关系。

文艺复兴解放了被宗教禁锢旳思想,绝不仅局限于人文文化,它波及到思想文化领域旳几种方面,由人文主义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新科学运动所构成,这些运动都渗透着一种理性主义,通过理性主义恢复了人旳尊严。

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思想和学术旳巨匠,他们在科学与人文旳领域中充足施展着多才多艺旳天赋,他们跨文化发明旳建树起到了将科学与人文结合起来旳作用。

在这方面可以列举出许多人旳名字,如里昂·巴蒂斯塔·亚尔培蒂、韦罗丘、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等。

尤其是达芬奇,他不仅对多种艺术无不擅长,并且对多种知识也无不研究,从他旳手稿就可以看出,他观测和研究旳范围十分广泛,几乎包括了人文与科学旳各个领域。

他不仅是著名旳画家,还可以称得上是雕塑家、工程师、建筑师、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哲学家,而其在每一学科中,他都在当时到达了登峰造极旳水平,被公认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杰出旳艺术家和科学家。

论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设计艺术的关系

论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设计艺术的关系

论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设计艺术的关系杨建军,茅珂【摘要】摘要: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使得科学与艺术的关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促使人们重新思考科学与艺术的问题。

文章通过阐述科学与艺术的内涵及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与设计艺术的状况,说明科学技术与设计艺术始终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关系,并认为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设计艺术的变革。

【期刊名称】华东交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0(027)002【总页数】4【关键词】关键词:科学技术;发展;设计艺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科学研究成果的不断应用转化,社会生产力在飞速提升,这就迫切要求人们把审美引入技术活动中,用美的尺度,去衡量产品实用功能与精神功能、相互统一的深度。

因此,如何将科技与人文艺术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既有内涵又有形式,合乎时代需要的设计是社会发展的永恒的课题。

科学技术与设计艺术之间的关系问题固然也成为当今的热点。

1 科学技术与设计艺术科学技术把人类不断带入新的时代,而艺术不断的使这个时代更加丰富多彩。

科学与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两翼,人们一直在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关于科学与艺术的含义,在《辞海》是这样解释的:“科学”指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艺术”指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征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

也就是说,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生理、心理和思维的知识体系,人类这种知识追求通常带有理性的特点。

而艺术是人类情感和想象力的审美形式的表现与创造,它通常带有感性的特点。

著名画家吴冠中说:“科学揭示宇宙的奥秘,艺术揭示情感的奥秘。

”[1]19世纪法国科学家克洛德◦贝尔纳以第一人称的单数与复数,对艺术与科学作了高度概括:“艺术是我,科学是我们。

”区区9个字揭示出科学与艺术的联系和区别。

生态化视角下大地艺术的内在价值之美

生态化视角下大地艺术的内在价值之美

生态化视角下大地艺术的内在价值之美1. 引言1.1 生态化视角的定义生态化视角是一种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关注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观点。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生态化视角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在艺术领域中,生态化视角强调艺术与自然、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倡导通过艺术作品传递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生态化视角下的艺术创作注重艺术作品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强调艺术家对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艺术作品不再是简单的展示,而是体现了艺术家对自然、生态、人类与地球的深刻体悟和思考。

通过生态化视角,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传播环保理念和呼吁人们保护地球的媒介。

生态化视角的定义要求人们要认识到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保人士的责任,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

在艺术创作中融入生态化视角,不仅能让人们更加关注环境问题,也能激发人们保护地球的行动力。

生态化视角的引入,让艺术不再只是单纯的审美享受,更成为呼应自然、倡导环保的媒介和激励。

1.2 大地艺术的内在价值大地艺术是一种将自然与艺术完美结合的艺术形式,其内在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大地艺术作品常常利用自然材料,通过与自然的互动,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种与自然的联系不仅体现了艺术家对自然的尊重和理解,也让观众感受到与自然的深刻连接。

大地艺术作品往往在自然环境中创作,将自然景观与艺术作品融为一体,使观众在欣赏作品的也能感受到身处自然中的愉悦与宁静。

大地艺术作品的存在本身就是对自然的一种保护和珍惜,因为这些作品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反而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深刻的体验与教育。

大地艺术的内在价值在于其体现了生态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为人们带来了独特的美学体验和对自然的更深层次的认知。

2. 正文2.1 生态文化与自然的融合大地艺术家们常常选择在自然风景秀丽的地方进行创作,他们借助自然的元素和景观,与自然进行互动,将艺术作品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生态美学视域下的当代高校艺术教育

生态美学视域下的当代高校艺术教育

生态美学视域下的当代高校艺术教育【摘要】本文从生态美学视域出发,探讨了当代高校艺术教育的意义及研究背景。

在分析了生态美学视域下的艺术教育理念、生态美学与高校艺术教育的融合、实践经验、启示和挑战。

结论部分展望了生态美学对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并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

通过对生态美学的运用,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当代高校艺术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但同时也面临着教育理念转变、师资队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等挑战。

整体而言,生态美学视域下的当代高校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未来的发展中有着广阔的前景和挑战。

【关键词】生态美学、高校艺术教育、当代、视域、理念、融合、实践、启示、挑战、展望、总结。

1. 引言1.1 生态美学视域下的当代高校艺术教育的意义生态美学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哲学观念,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与共生关系。

在当代社会,因为人类的活动给自然环境带来了种种破坏,生态美学的概念变得尤为重要。

在这种背景下,将生态美学引入高校艺术教育领域,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环境意识和责任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态美学视域下的当代高校艺术教育,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保护,还可以启发他们发现自然之美,探索自然与人类之间的联系。

通过艺术教育,学生可以通过创作作品来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环境保护的呼吁,同时也可以促使他们更加注意自身与自然的互动关系,从而培养出更加细腻和深刻的艺术审美和生态美学观念。

生态美学视域下的当代高校艺术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热爱,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同时也可以通过艺术作品传递环境保护的理念,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生态美学视域下的当代高校艺术教育意义重大,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

1.2 研究背景生态美学是一种融合自然、人类和艺术的综合理念,强调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生态美学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生态美学视域下的当代高校艺术教育

生态美学视域下的当代高校艺术教育

生态美学视域下的当代高校艺术教育生态美学视域下的艺术教育强调学生的生态伦理思考和实践。

在生态美学的框架下,学生不仅要学习艺术理论和技能,更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与环境的互动,思考人类在地球上生存和发展的方式。

在绘画课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作品表达对自然环境的关爱和珍惜,鼓励他们用艺术的方式呈现生态保护的主题和内容,激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在雕塑课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环境艺术创作,利用废弃物品或自然材料进行艺术创作,提倡艺术教育与环保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艺术去发现环境之美,关注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美学视域下的艺术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艺术教育应当通过教学实践,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积极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

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可以结合生态美学的理念,组织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义工活动,或者开展环保主题的艺术创作比赛,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去关爱环境、保护生态。

还可以通过讲座、展览、影视作品等形式,启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深层思考,激发其投身环保事业的热情和动力。

这样一来,艺术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作能力,更能够培养出一批具有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的优秀艺术人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生态美学视域下的艺术教育促进了艺术教育与生态环境的融合。

生态美学倡导人与环境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倡跨学科的交叉融合,这为艺术教育的变革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实践途径。

艺术教育与生态环境的融合,不仅可以拓展艺术教育的传统范畴和内涵,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出更具有环境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艺术人才。

在美术教育中,可以引入生态美学的观念和方法,组织开展生态环境主题的跨学科艺术作品创作,让学生通过艺术作品去探索自然界的规律和美感,深入理解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推动生态环境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有效融合。

中国生态电影的创作观念及审美意蕴

中国生态电影的创作观念及审美意蕴

中国生态电影的创作观念及审美意蕴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生态保护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生态电影应运而生,以其独特的创作观念和审美意蕴,成为电影艺术领域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生态电影的创作观念及其审美意蕴,分析其在环保主题表达、艺术手法运用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的特点,以期对生态电影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电影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出全面而深入的评价。

中国生态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影类型,其创作观念主要体现在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与保护、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反思与启示等方面。

这些观念通过电影叙事、镜头语言、视觉效果等艺术手段得以展现,形成了生态电影独特的审美意蕴。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出发,分析中国生态电影在创作观念上的特点,并探讨其审美意蕴如何与环保主题相结合,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

本文还将关注中国生态电影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其未来趋势。

通过对代表性作品的剖析,揭示生态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中国生态电影的创作与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其更好地发挥在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中国生态电影的创作观念中国生态电影的创作观念,源于对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理念的深刻认识,它倡导在电影的创作过程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将生态意识融入影片的叙事结构和艺术表达中。

这种创作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也反映了当代社会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求。

在中国生态电影的创作中,导演们通常将自然作为影片的重要角色,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展现自然的美丽与神秘。

他们强调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关系,揭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自然对人类生活的反作用。

这种创作观念不仅体现在影片的主题选择上,也体现在影像风格、叙事手法等方面。

在影像风格上,中国生态电影注重运用自然光线和色彩,营造一种真实而富有生命力的视觉效果。

通过长镜头、慢镜头等拍摄手法,导演们将观众带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让他们能够感受到自然的呼吸和节奏。

环境艺术设计技术如何创造与自然融合的空间

环境艺术设计技术如何创造与自然融合的空间

环境艺术设计技术如何创造与自然融合的空间在当今社会,我们对环境和自然的意识越来越强烈。

环境艺术设计技术的出现为我们创造与自然融合的空间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这种设计技术不仅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和健康,还能给我们带来深度的自然体验。

首先,环境艺术设计技术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规划来创造与自然融合的空间。

通过考虑自然地形、气候、植被等因素,设计师可以实现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

例如,在设计一个公园或花园时,设计师可以利用地形起伏来打造自然的景观,并合理安排植物与建筑的关系,使整个空间看起来自然而有序。

其次,环境艺术设计技术注重利用可持续材料和技术来实现与自然融合的空间。

设计师可以选择使用对环境友好的材料,如可再生材料、回收材料等,减少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同时,环境艺术设计技术还可以利用节能技术、雨水收集系统、太阳能等可持续技术,以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同时创造出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

此外,环境艺术设计技术注重创造人与自然之间互动的空间。

通过引入自然元素和智能科技,设计师可以打造出让人们感受到自然力量的空间。

例如,在一个写字楼中,设计师可以在中庭设置一个室内花园,人们可以在办公休息时间在其中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此外,智能科技的应用也可以使人们更加方便地与自然互动,比如通过智能灯光和音乐系统来模拟日落和鸟鸣声,营造出仿佛置身自然中的氛围。

环境艺术设计技术还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设计师在创造与自然融合的空间时,要尊重并保护周围的自然生态系统。

他们可以选择使用低维护植物和原生物种,而不是引入外来植物物种。

此外,他们还可以设计雨水渗透系统,减少雨水径流对自然水系的污染。

最后,环境艺术设计技术强调创造与自然相融合的美感。

设计师可以通过提供舒适的坐具、营造柔和的光线和音乐,使人们在空间中感受到宁静和放松。

设计师还可以运用自然材料和色彩来打造舒适的氛围,让人们身心愉悦。

综上所述,环境艺术设计技术为我们创造与自然融合的空间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生态美育理念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态美育理念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态美育理念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摘要:本文旨在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环保意识。

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发现生态美育理念强调了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美与环境的协调统一。

本文将重点关注如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融入生态美育,通过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尊重、对环境的保护以及创造美的能力,实现综合素质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生态美育;初中美术;教学应用引言:美术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和创造力的重要领域。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凸显,生态美育理念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生态美育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了美与环境的协调统一。

在这个背景下,初中美术教育应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将生态美育理念融入教学实践,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生态美育理念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价值首先,生态美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通过在美术教学中强调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和脆弱性,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这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使他们成为积极的环境保护者。

其次,生态美育能够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

传统美术教育强调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而生态美育将美与自然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欣赏到自然界中的美。

这种拓宽审美视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使他们更敏感于自然界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另一个重要价值是生态美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与自然互动和观察,学生可以在美术创作中获得灵感,创造出反映环境和生态主题的作品。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生态美育还能够促进跨学科学习。

通过将自然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知识与美术教学相结合,学生可以在美术作品中表现出对多领域知识的理解。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二、生态美育理念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教学路径1、提升师生的生态美育意识首先,建立生态美育课程框架。

教师可以根据生态美育理念制定针对初中美术课程的生态美育课程框架,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方式。

雕塑的艺术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雕塑的艺术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雕塑的艺术与生态环境的保护雕塑,作为人类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直以其独特的语言,诉说着人类的历史和文化,表达着人类的思想和情感,塑造着人类的精神世界。

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雕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雕塑的艺术性、历史背景、环境影响等方面探讨雕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之间的关系。

一、雕塑的艺术性雕塑是一种三维的艺术形式,通过塑造、刻划、堆砌等方式,创造出具有空间感和立体感的艺术形象。

雕塑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其造型、材质、表现手法等方面。

在造型上,雕塑通过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技术手段,创造出千变万化的形态,如圆雕、浮雕、镂空等;在材质上,雕塑可以运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如石头、金属、木材、陶瓷等,不同的材质具有不同的特性,如硬度、光泽度、可塑性等;在表现手法上,雕塑可以通过细腻的刻画、粗犷的线条、生动的形态等手法,表达出艺术家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

二、历史背景雕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发展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开始用石头等材料进行雕塑创作。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雕塑艺术不断发展,形式和内容也不断丰富。

从古希腊的神像到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从现代的抽象雕塑到极简主义雕塑,雕塑艺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不断演变。

而在当今社会,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不断提高,这也对雕塑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环境影响生态环境保护与雕塑艺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雕塑的材质选择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不同的雕塑材质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同。

例如,金属雕塑在制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料和废气,而石材雕刻则会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

因此,在选择雕塑材质时,需要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

其次,雕塑的位置和布局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合理的雕塑布局可以美化环境,提高城市的文化氛围;而不合理的布局则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因此,在雕塑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其位置和布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结论综上所述,雕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幼儿园生态艺术班本课程

幼儿园生态艺术班本课程

幼儿园生态艺术班本课程1. 引言幼儿时期是孩子个性发展和创造力形成的重要阶段。

生态艺术课程旨在帮助幼儿发展创造力、观察能力和环境意识。

通过艺术的方式,幼儿将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探索生命的奥秘,培养对自然的敬畏和保护意识。

本课程设计的目标是使孩子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掌握艺术技能,提高审美水平,并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 课程概述本课程为幼儿园生态艺术班的课程设置,适用于3-6岁的幼儿。

课程将分为多个模块,包括自然观察与探索、手工制作、绘画和表演等。

每个模块都将与生态艺术主题相关,通过参与各种艺术活动,幼儿将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3. 课程模块3.1 自然观察与探索在这个模块中,幼儿将参与各种户外活动,观察和探索大自然。

他们将学习如何使用感官来感知自然环境,并学会观察和理解自然界中的各种生命形式和现象。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将培养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好奇心。

活动1:昆虫收集与观察幼儿将在户外进行昆虫收集活动,收集各种昆虫并观察它们的形态和生活习性。

他们将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昆虫的微小细节,并用绘画或手工制作记录和表达他们的观察结果。

活动2:植物观察与种植幼儿将参观植物园或幼儿园的花园,观察各种植物的形态和生长过程。

他们将学会如何种植和照顾植物,并以绘画和手工制作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植物的观察和感受。

3.2 手工制作本模块旨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手工制作活动,幼儿将学习如何使用各种材料和工具,制作具有生态主题的艺术品。

活动1:自然材料拼贴幼儿将收集各种自然材料,如树叶、花瓣和小枝等,利用这些材料制作拼贴画或手工制品。

他们将学会如何选择和组合材料,表达自己的创意和想法。

活动2:环保手工制作幼儿将利用废弃材料或回收材料,制作各种环保手工艺品,如纸板玩具、废物利用装饰品等。

他们将学会如何保护环境和资源的重要性,并通过创作表达对环境保护的态度。

3.3 绘画绘画是幼儿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方式。

当代生态环境与人文艺术的关系探究——试论艺术为谁而存在

当代生态环境与人文艺术的关系探究——试论艺术为谁而存在

Arts circle 美术界ARTS CIRCLE 2011/9当代生态环境与人文艺术的关系探究在我们的意识中,普遍认为:艺术因人产生,为人而存在。

这种想法根深蒂固,几千年来没有改变。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感受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极大丰富的同时,也逐渐发现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在日益恶化,已经直接影响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是天灾还是人祸?人和自然的关系究竟是什么?人是万物的主宰吗?这一连串的问题引出了“生态环境”这一概念的提出。

围绕这一主题,各种新兴学说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意识的更新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艺术界也不例外,最近在北京召开的第四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就是以“生态与家园”为主题,这个主题提出的非常重要,它不再回避人文艺术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问题,而是以真诚心态面对它们内在矛盾。

同时也引发我们一个深思:艺术为谁而存在?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生态”主要是指“生物的习性、生活方式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它包括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

那么,何为“人文”?《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自然生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人文生态则是围绕人的发展需要建立起来的可持续发展系统,它以自己特定的组织方式和形式影响和支配着人们的生存状态。

以上二者共同构筑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从表面来看,人类的活动较之其他物种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更具决定性,其实,这只是角度偏差和自恋的错觉,人类习惯于从自我的角度来认识世界,并以“人类中心主义”思维方式来对待自然。

因此,误认为自己是自然界的主宰,以为只要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这可以按照人类的意图任意的支配和改造自然。

而事实上,自然生态系统的范围和能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人类的生态系统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很小的环节,包括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也是这一系统中一个很小的部分。

人类对自然的所谓“改造”并非实际意义上的改造,以我们人类的能量根本不可能撼动这个系统,所有的努力和自豪,只不过是自身调整后对自然的成功依附和利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什么的“暴富”—族,所谓“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形象地
描画出这些具有暴富意识^士的艺术生存状态与质量。 现象4:电脑特技与艺术设计 在艺术设计上,我们经常看到~些卖弄电脑特技 的拙劣作品,使得设计作品弥漫出浓烈的“机械”味,而 缺少设计文化内涵。所谓卖弄,即是罔顾设计主题、设 计内涵、设计方法,而生硬地套用电脑特技;所谓机械, 不是指艺术的机械感,而是缺乏艺术灵性的呆板,这乃 是艺术设计之大忌。 从对上述几个典型现象的分析,我归纳出它们的 一个共同特点,即在使用新的技术材料、技术手段、技 术方法上,无一例外地罹患了技术的艺术消化不良症, 这种症状的病源则来自于技术暴富意识,是在技术暴
2006年第2期
万方数据

艺苑纵横
觉境晁和超前的技术嗅觉,更重要的是艺术精英们具有 自觉地溶解、消化技术的能力,从而使建立在高新技术 基础上的艺术业态健康而不张狂、新颖而不浮躁。 第二,以学校专业教育为基地,以提高全民艺术素 养为目标,建构艺术化的社会环境。 学校的专业艺术教育将艺术人材的成长,将艺术 化生存理念的深人人心,将提高全民的艺术素质作为 职责,为了履行它的职责,它需要扩大影响力,立足学 校走向社会。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或许可以感受到,一 方面现代的材料技术、方法技术的科技含量愈高,我们 愈要警惕技术的艺术消化不良。因为科技含量愈高,人 们愈会被科技的奇幻外衣迷惑,而人们可能会不自觉 地迷失在科技的厅堂,充当科技的奴仆,而忘记了自己 的艺术身份;另~方面艺术在技术消化和技术暴富之 间有一道鸿沟,在这道鸿沟的两侧一边是俗,而另一边 是雅,学校的专业教育有责任在俗和雅这道鸿沟之间 充当摆渡人,泅渡众生。 环境建设层次的高低反映着一个地区、一个国家 的文明程度,环境的艺术化推动着人们精神文化的提 高。在建构艺术化的社会环境上,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做 法值得我们学习,他们已经将生活中的几乎所有内容 都打上了艺术的印记,小到一个路标,大到一个广场、 小区,无不透射出科学的理性和艺术的个性,真正实现 了艺术化生活的目标。 第三,主动学习新的知识,掌握科技发展动向,迎
民的休闲场所也H益增多,人们生活环境的层次和艺
术化的生活质量得到极大的提高。然而,毋庸讳言,在 公众环境的设计、建设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小觑的问 题。例如,在城市表面繁华的背后明显表现出一个十分 严重的环境光污染现象。大到建筑外墙的安置,小到景 观灯的设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一令人心忧的1司题。 景观灯的设置似乎是让外人看的,远远地望去似乎具 有童话般的意境,但是当你走在其中时,你会由于强剌 目的灯光照射而游兴大减;而从植物学的角度上看,它 干扰了植物的自然生息,因此于人于物都是不宜的。如 湖南长沙湘江两岸风光带的园林建设,就存在这样一 个画蛇添足的弊病。而城市被滥用的激光灯也是一个 不容忽视的问题,没有整体的规划,盲目的多头建设, 而使城市夜空“惨”烂无比了。 现象3:吊顶与装饰材料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
(上接第24页)展开了对西方种种前沿理论譬如索绪 尔语言论、德里达和巴特的后结构主义、朗格的艺术符 号学等的批判i见地新颖高远;发人思考。 赵先生在贯穿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原则的同时, 也做到了理论和事实的结合,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相当 丰富可靠,立论是从事实出发的,而不是从观点出发 的。他以其深厚的西学功底和广博的西方文学知识,厚
富意识下所滋长的艺术病菌。那么,何谓技术暴富呢?
所谓技术暴富,即在艺术的发展环境中,技术(特别是 高新技术)对艺术产业的业态产生深刻影响,从而使得 艺术的技术思维、技术手段、技术方法产生突变,艺术 的形态发生重大变化。人的暴富往往产生心理的失衡, 甚至生理机能产生毁灭性变故,鲁迅在《范进中举》中 描写的范进中举后的行为,马克・吐温在《百万英镑》中 描述的穷小子的表现,都是“暴富”使然,前者是精神的 暴富,后者是物质的暴富。与人的暴富比较,艺术的技 术暴富更多地体现在新的技术思维、技术手段、技术方 法对艺术形态的生硬干预和艺术形态的主体缺位。这 是艺术与技术关系的本末倒置,对此,艺术理论界缺乏 应有的关注,这对艺术业界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在排除一些灰色规则,如官员的腐败导致—些工程 项目盲目滥用高档材料、高技术手段等非学术因素外,本 人认为产生艺术的技术暴富意识,主要有下列几个因素: 1.客观社会环境的因素。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现阶 段物质生活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相对落后状态。整个 社会对物质的追求大过于对精神的追求,拜金主义、拜 物主义盛行,人的异化不同程度地在人们的身上表现 出来,炫耀财富、比阔赛绰,物质上“紧跟时代”,精神上 丧失家园。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使得艺术的品质追求很 容易流于世俗,在贴金戴银的外表下是艺术的空壳。 2.主观心理的因素。尽管社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 构成了技术暴富的重要因素,但它毕竟是外在因素,并 不构成形成艺术的技术暴富意识的决定因素。事实上, 人们的心理是艺术行为的内在因素,它决定了艺术行
代所淘汰。只有在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后,你才能深
刻领会和灵活运用现代设计的思想,以及深层握持在 现代设计思想指导下的设计手段、设计方法。在电视时 代,人们的活动是被动的,你多半不会去为电视节目中 插播广告而生气,有些人在耳濡目染后还能轻松愉悦 地背上几段广告。而在网络时代,文化的特征之一是 “人以群分”,网上的活动都是人们有目的、有理性的行 为,不同的人在网上各取所需、各“搜”所求。如果他要 了解有关产品,他会自己主动“google”,而且会了解得 透透彻彻。如果不了解这一网络文化特征,就像目前大 多中国网站所为,将飞动广告、弹出式广告强挤硬塞地 推给网友,那么只能招致无情鄙弃。 所以,当科技迅速发展并与艺术生活日益密切之时, 我们更要多—份技术的情愫,深刻理解技术与艺术的关 系,洞察技术对艺术的影响,透彻了解技术的艺术表达方 式,从而从根本匕改善艺术环境,提升艺术生活质量。
接未来挑战。 既然我们无法摆脱现代科技的缠绕,我们就要主 动地去适应它。如果将21世纪看作是我们提高艺术生 活质量的重要机遇期,那么它如潮的海量信息对我们 构成了最大的技术挑战。在信息泛滥的网络世界,不掌 握一定的信息科学知识,不将自己置身于网络文化的 大环境,那你就只能徘徊在网络世界的门外,最终为时
1 17
意象;材料的美学价值,艺术的材料自觉等等,都需要艺 术工作者对形式法则的灵活运用。而美除了它的外在形 式,其更重要的是它的精神文化内涵,因为学养深厚的 文化积累,为审美力之花提供丰厚而滋养的土壤。在文 化建设上历来就有所谓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之争,在现 代技术背景下的艺术文化建设上,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倡 导精英文化,因为精英具有超前的文化理念、超前的视
1 18
的源泉,研究透它,必然加深我们对文学的热爱,也让 文学更真切地走进我们。
注释
①[美】艾不拉姆斯著,郦稚牛等译:《镜与灯》,北京大 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②③④赵炎秋:《形象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版,第12页、第106—116页、第131页。 ⑤赵炎秋:《形象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年版“序言”。 ⑥宁琦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为了彰显豪华气派,也可能是非得使人感觉在装修上
花了钱,不管客观条件如何、不管与环境是否协调,在室内 非要吊个预做个饰件什么的,弄得只见技术的堆砌,不见 艺术的踪影。艺术的生活就只有乞讨的份了。在装饰材料
2006年第2期
万方数据
艺苑纵横

的使用上,更是经常看到那些什么流行选什么,什么稀贵
为的价值取向。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主观心理就会产生 什么样的主观艺术评价标准。在人云亦云、取向从众的 心理支配下,在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炫耀心理怂恿 下,艺术的技术暴富意识应运而生。 3.专业审美鉴赏能力的因素。应该说,在上述两个 因素之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由于在艺术业界仍存在 相当一批缺乏良好的艺术素养、缺乏审美能力、缺乏专 业指导的从业人员。在这些“三缺乏”人员的主导下,视 新为好、以怪为佳,将艺术行业的审美航船驾离了正常 的航行路线。尤有甚者,一些外行的领导,在良好的自 我感觉下,对艺术工作指点“江山”、激扬唾沫,以一己 之好恶代专业之标准,以身居高位之职权行专家之能 事。这只能说是艺术的悲哀了!在设计软件的使用上, 由于没有足够的认知能力而简单套用系统提供的程序 进行设计,因而出现表面炫劲十足,实则千人一面,毫 无个性的视觉效果。 高新技术在艺术业界的使用本是自然而积极的好 事,它对于活跃艺术市场、改善公众艺术环境、提高人 们的艺术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可是在没有充分 消化技术,没有正确的对技术的态度,没有系统而专业 的指导下,技术的暴饮暴食就难免出现消化不良,以至 造成艺术生态的畸形。
的技术手段常常被艺术拙劣地放大,使我们的艺术环 境纸屑横飞,艺术生存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现在我将几 个有关现象记录于下,以此作为展开后面论述的基础。 现象1:大哥大与FLASH 20世纪80年代,作为通讯技术的产物,第一代移 动通讯(模拟信号)终端在我国出现时,其售价逾万,非 普通百姓所能觊觎。而对于豪门巨富来说,手持砖头般 大小的“大哥大”招摇过市时,其虚荣心自然得到极大
1 16
的满足,那极度夸张的持机手姿和体态更是为世人所 诟病。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逐渐普及的万维网得到人 们的青睐,而作为网络媒体技术结晶的FLASH动画更 是一时“洛阳纸贵”,追捧者众,以至于网页上“漂闪”一 遍,很是堵心。一个新的技术出现而为人们所瞩目,本 无可厚非,然而受一种“暴富”心理的驱使,使得他们都 有些飘飘然而“我的心中只有你”,丧失了自我。前者可 以称为物质的暴富;后者则是技术的暴富。 现象2:景观灯与游客 客观地说,各地的城市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 在发展,出现了许多可圈可点的公众环境艺术作品,市
◆■ 王健荣
首先让我来将“新技术艺术”、“公众艺术环境”与 “艺术生存质量”这三个词汇作一些说明,因为看似几 个关联不大的用词,在这里我对它们有着特殊的定义, 这也是我进行进一步论述的基础。所谓“新技术艺术”, 我指的是一切在新的技术催化下所产生的艺术样式, 这些艺术品运用新的技术手段进行设计、创作、生产, 它可以是纯艺术品,可以是工业产品,可以是公众环 境,因此它是有着高新技术含量的所有艺术品的泛称。 所谓“公众艺术环境”,我指的是与人类活动相关的一 切软硬环境中具有的人文艺术属性,它包括广场、街 市、景观、影视、服饰、手机、网页等。所谓“艺术生存质 量”,我指的是除吃穿住行等生物需求之外,人们的精 神领域尤其是艺术化的精神生活达到的水平。 人类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高级动物群体,通过创 造,人类实现了从赤身裸体到枝叶遮体,从粗麻糙布到 精致衣冠,从衣着分类到款式纹样的逐次升级。从人类 衣着的变化,可以看到这样一条线索,即在“新”技术的 促使下,服饰艺术在不断发展;而不同的服饰适应着不 同的人文艺术环境;人们的精神生活因为衣着的变化 而艺术地享受着人生。这就是“新技术艺术”、“公众艺 术环境”与“艺术生存质量”在历史上的和谐显现。 然而,时至今日,这种和谐经常被人为地打破,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